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07 07:11:49| 人氣1,5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跨入第二個20年:2013中華民國環境教育研討會 102-11-2~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兩天參加2013中華民國環境教育研討會,做了簡單的筆記。

研討會中除了keynote speech之外,往往在每一場自己想聽的發表、在研討室之間趕場,時間非常緊湊。不過很有趣的是,可以聆聽不同的研究者、國內外的實務工作者分享他們的研究,也有機會遇到一些平常不易見面的大師級人物,以及展場中實務工作者各憑本事,展現他們的出版品、課程方案規劃。


David Orr Earth In Mind中提到:「所有的教育都是環教教育。」在這次的環教研討會中,我們也看到環境教育的各種面向與可能。 

王鑫老師主持高峰論壇,討論議題:「NGO團體對社會環境教育之影響力」時,以「環境溝通」定位NGO團體,覺得與環境教育平行的「環境溝通」是社會在環境教育的實踐上很重要的一股力量。

首先是由強調「敏於行動、勇於承擔」的主婦聯盟陳曼麗女士引言,關注議題是生活環保與國家政策,從過去進入學校家長會參與孩子的教育,與NGO結為夥伴,努力達成承諾,近年從環境問題關心食品安全與社會安全,建立資源循環型社會。

台南社大的林朝成理事長深耕環境倫理,在有96年歷史的台南公園推動老樹棲地復育計畫,反對用藥物治療枯萎的樹木,以強力水刀鬆軟土壤,讓樹木可以呼吸。在社大的活動注重議題分析、行動培力、環境行動。近年亦關心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因阿里山山崩(因二萬坪大量種植山葵崩塌到來義)議題。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美好關係的追求。

彰化環盟蔡嘉陽對於王鑫老師的環境溝通說法深表贊同,並提到NGO團體有不同的光譜,環境保護聯盟主要關注在議題及社會價值的衝撞上。並舉國光石化的例子,表示經濟發展的想像不只有工業,而是NGO的能力。純粹的學術不夠,必須要有行動。希望能劃設苗栗到嘉義的海岸為白海豚重要棲息地、保護區,提醒大家珍惜台灣海岸的生物多樣性。

台灣國民信託協會理事長王俊秀老師則提出「民間聯合體」「United NGO」:讓不同的領域相遇。並闡述說NGO雖然不同光譜,但是可以合作;思想改變,行動才會改變;論述的重要性。以「下課」的精神,演出「下一齣戲」,讓不同領域相遇。

荒野保護協會的理事長賴榮孝則強調行動與教育,打開自然的眼睛,棲地保護。

最後王鑫老師也分享齊柏林「盡己之所能」拍攝『看見台灣』,以及提出環境教育工作者與NGO,可以「借重別人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任務」,「合作的夥伴要更多」為總結。

 

幾位來自國外的學者分享,或可為台灣的環境教育進入第二個二十年的他山之石。


來自澳洲昆士蘭的David Kopelkezp分享澳洲自然中心的發展經驗:從早期遊憩為導向,直到1976年伯利希宣言之後,才將環境教育元素納入中心。環境教育可能發生在正規與非正規的脈絡中,並且應將戶外教育納入。澳洲政府在維繫完整的環境教育中心網絡上的投入,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各個中心必須是多元的、建立在地方文化的特性上。而環境教育中心對於環境教育的系統改善也有幫助。


來自日本的安藤聰彥先從電影龍貓分享置身在好的環境的重要。關於學習,對原始的人類而言,野外就是學習的教室,在自然中相互傳承與學習。直到工業社會學生都進入學校學習,導致「去自然化」的,「失去山林的孩子」。龍貓森林國民信託的經驗,讓總面積相當於一百個家的大小的二十一處森林得到保護、成為公共財,再度連結起人與自然的紐帶,讓不同世代的人共遊共學。


來自北美的AEEC編輯Brian Day以投入環境教育三十六年的經驗,分享非正規的領域或許比正規領域更為廣泛與有效。並請大家想像,二十年後,我們這群對於改變社會、改變人的行為充滿了熱情的人,所造成的影響。如果現在就開始在形塑二十年後的社會,那麼從現在開始就要做對。而適用於非正規教育的社會行銷理論,必須了解人的行為改變並非基於邏輯,而是根源於情緒,而結果應是對環境生態正面的影響。

 

在台灣的地方政府方面,我們看到台南市在市長的積極參與之下,成為台灣第一個低碳城市的積極作為。

 

會場一樓大廳的攤位由NGO團體、林務局自然中心、通過認證的環境教育場所擺攤。環境教師、課程方案、教材都非常豐富多元,而且最重要的是對於環境教育懷抱的熱忱、理想和使命感。

 

環教法的通過,的確促成了過去如鴨子划水的環境教育蓬勃發展,只是在研討會的論文發表當中,也出現一些需要澄清的疑問。比如說,大坪國小有一套結合學校與山林環境的「大坪森林探險行動」課程,有聽眾問到是否要讓學校參加環教場域認證,就令人啼笑皆非。幸而校長本身自有定見,他回應:「學校本來就是教育場所,每一個學生都需要環境教育。」這似乎也呼應著David Orr 在「Earth In Mind」中所說的:「所有的教育都是環教教育。」重要的是教學的內涵是甚麼、如何教,而非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場域認證。

 

在論文發表中,除了大坪國小將環境結合學校發展的有趣課程,玉山國家公園YouthCamp「塔塔加野孩子」活動也算是比較獨樹一幟的非正規環境教育課程。

東華大學梁明煌老師分享他運用邏輯模式進行環境教育規劃與評量教學,讓研究生以邏輯模式對一個廢棄的環保科技園區進行環境教育園區規劃,則與這學期周儒老師的環境教育系統規畫課程強調的系統性思考不謀而合。

現任義守大學教職的林慧年學姊為了解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與永續發展的關連性,以「方法目的鏈」分別研究獵人學校的耆老與遊客並進行比較,了解原住民的傳統生態知識的意義與價值。有趣的是「永續」一詞並不存在部落耆老的傳統生態知識之中,但卻隱含在「生存」裡面。(從訪談中歸納出的詞彙,耆老們都很強調「生存」,卻沒有使用「永續」這個詞。在場的研究生提問討論,覺得耆老說的生存這個詞, 很有可能是包括了「族群的存續」,近似我們常使用的「永續」。她目前是訪談了高雄茂林一個部落的耆老,其實如果做許多不同族群的研究,應該會更有可觀性。)

石純齊分享擔任張子超老師的大學通識課程「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教學助理的實務經驗,讓我們得以管窺這門看似嚴肅的課程,可以教些甚麼、如何教。

 

大陸的環境教育界先有來自NGO的雍怡代表WWF長江溼地自然學校,發表長江濕地保護區破壞的問題,周儒老師的團隊從解說系統、教育方案規劃、策略規劃三方面,協助學校建立長江溼地自然學校、推動公眾參與的經過與未來展望。

祝真旭則代表大陸的政府單位,但官方進步的速度顯然十分緩慢,制度上顯然是模仿台灣,但如何在龐大的空間尺度、人口數量之下,進行在地化的政策推展,可能都還需要時間考驗。

東華大學的博士生顏世雄的發表則剛好與前兩位形成對話。他探討了中國大陸環境教育政策的優缺點,像是:重思想價值、重人治、重學校而輕忽社會環教、輕忽實踐、重官方推動缺少民間參與,然而政策先行、目標明確仍是大陸的優點。

 

企業集團成立基金會,推動環境教育,也帶領著另一股風潮。奇美集團成立的樹谷文化基金會,以環境史的觀點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推動在地文化的環教課程,培養地方感,體認人類文化與環境變遷的緊密關係,是較特殊的創新。主持人何昕家提醒:奇美集團為什麼會想做環境教育?是否與企業宗旨有關?需要反思。而另一位主持人彰化環盟的蔡嘉揚博士則提問:是否做了像樹谷園區這樣的綠色回饋,開發就可以合理化?

 

此外,另一篇發表是劍湖山,原來是遊樂園導向,現在因環教法通過,百家爭鳴的情況,積極規劃另一處環境教育園區,希望成為環教場所。還有已經通過環教場所認證的飛牛牧場。這些例子讓我聯想到約二十年前的另一種一窩蜂現象,像是曾經很有特色的六福村野生動物園,小人國,九族文化村等,或許是迫於商業的現實或者遊樂園風潮,為吸引更多一般遊客而增設遊樂設施,導致這些原來很有特色的地方最後都成為同質性很高的遊樂園。而現在環境教育場所認證也正在帶動另一種風潮嗎?

 

後來周老師也在這週的系統規畫中提到,比較不希望國內是因為看見產業的潛力而一窩蜂發展環境學習中心,而希望是環境學習中心發展完善之後,自然會有產業的潛力。

台長: 玉山薄雪草
人氣(1,5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讀書心得 |
此分類下一篇:生態素養、環境素養筆記,以及小小旁聽生的一天 102-10-30
此分類上一篇:「思想借自大地的深處」 102-10-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