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4-17 13:10:17| 人氣6,53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走。讀。寶藏巖 102-4-2 12:50~14:1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知道寶藏巖這個聚落已有一段時間
,但每次待在台北的時間都不長,而且也沒有造訪的急切性。當時我只約略知道它在公館,並不曉得它就在自來水園區的背面,兩處共享著一座虎空山(聚落居民稱它為小觀音山,而劉克襄先生在《福爾摩沙大旅行》的手繪圖中,標記為公館山)

 

直到去年十一月我接到甄試通過的通知,來公館參加新生座談時,曾經循著一個小小的寶藏巖指標,獨自步入汀州路三段230巷。然而那天適逢週一,聚落並沒有對外開放,因此我只能走到寶藏巖寺便折返。

 

這學期選修環境解說課程,我們必須在期中考之前以小組為單位實際參與一場解說記錄我們的觀察與分析並且準備一份課堂的報告。

 

經過了幾次討論,但因為我們這個小組的成員比較特別,都只有週一週二會來學校上課,而且共同的空堂只有週二中午的兩小時,所以最後選擇解說觀察的場域就是距離師大公館校區最近的寶藏巖。

 

我在兩週之前預約了一位解說志工為我們做社區與藝術村導覽。在這之前,我大略地知道,聚落的名稱來自入口處的市定古蹟—寶藏巖寺。

 

清代最初只有名叫觀音亭的寺廟為公館附近的信仰中心,並沒有居民,當時的新店溪可行船,附近曾有港口。二次大戰期間,日本人以公館為軍事要地,並且將小觀音山(虎空山)分為水源保護區與軍事管制區。直到光復後、二二八事件之前,居民只有大約四五戶。在解嚴之後軍哨撤離,才有大量的外地人遷入成為居民,最興盛的時期曾多達兩百多戶,住有四百多人。

 

若要以幾句話概括寶藏巖歷史聚落的由來,可說是源自時代變遷、政權轉移、拓墾與都市化的種種擾動,帶來城鄉移民潮、經濟弱勢、困頓者與許多社會邊緣人,在城市的邊陲地帶先後落腳。

 

如果將民國38年、經濟發展、以及都市化,視為一波接一波時代的潮浪,那麼寶藏巖聚落就好像隨著潮水的淹沒與退去,在岸邊的高潮線,次第堆積下來的漂流物。

而且不只是寶藏巖,位於台北市邊陲地帶的幾個違章建築群的形成,都有著非常類似的時代背景。

 

DSCF3879從地圖上可見整個聚落是從230巷進出,入口附近是寶藏巖寺

 

寶藏巖聚落的違章建築特性很清楚地反應在聚落入口的信箱牆上。一條汀州路三段230巷裡頭,竟然隱藏了這樣一個龐大的村落,著實讓一般人很難想像,然而錯綜複雜的門牌編碼卻透露了些許端倪。

 

 

DSCF3876聚落入口的信箱牆,反應著違章聚落建築的錯綜複雜。

 

經歷一個漫長又無法預料的過程,這個聚落最終是以保存與轉型落幕。從政府決定處理違章建築的問題,將寶藏巖聚落化為公園預定地、經歷了拆除抗爭、打造貧窮藝術村、到定位為歷史聚落,造就了它現今的樣貌。

 

 

DSCF3874這面牆呈現的是藝術進駐的現況。

 

然而走在寶藏巖聚落裡,要呈現主旨清晰的解說,是頗具挑戰性的。

一方面是住家依著山勢的坡度而築、聚落裡的小路十分蜿蜒曲折;一方面是歷史的遺跡是零零散散的點;再加上文化局委託文化基金會提供藝術家工作室、藝文空間、微型群聚的進駐,以及外加的裝置藝術和元宵節燈節展示,顯得十分突兀,讓聚落的原貌被這些外來的事物遮蓋及干擾,而顯得奇怪且雜亂無章。

 

因此,解說員如何仔細規劃導覽路線、主題及組織解說內容,搭配地圖、照片等道具的使用,並且尋找適合容納多人停留的空間進行解說,在空間窄隘卻又是其特色的場域,成為十分重要的事。

 

而關於藝術進駐,和我同組的學長提到了他對於裝置藝術的看法:「解說裝置藝術存在著一種困難,特別是當現代藝術大多拋棄了美感而強調概念時,解說員往往得試著陳述創作者的理念,但因為本身說服性不夠充分也會連帶影響解說員的可信度。 

 

  

像這件裝置藝術[家宅新建計畫]想表達的是正在新建的家,但是呈現出的感覺就很像工地,也很有違章建築的味道。

 

這個聚落下方的廣場據說是設計為表演舞台然而目前卻被裝飾華麗的燈節展示[集光片語]佔用

 

 

DSCF3891解說員提到這間房子的居民彩繪駁坎石頭是受到藝術進駐的影響

然而我們覺得,藝術進駐似乎也讓聚落失去原有的面貌與老聚落的氛圍,其影響還難以論定

 

解說員開始帶我們循著蜿蜒又陡峭的小巷弄上行有時候我們停下來觀看或者拍張照片,很可能就會找不到前面的同伴這是這個違章聚落很重要的特色然而沒有適當的空間停留和解說卻也是帶領解說的挑戰與困擾呢    

古老的消防栓 


DSCF3897從階梯往下看一間拆除的房子空間真的不大.JPG


DSCF3899另一間拆除的房子.JPG

DSCF3900十字廣場是房屋拆除之後遺留的十字型休憩空間在這個違章建築群裡走動其實很有壓迫感而到了一個稍微寬敞的空間可以提供甚麼解說內容傳達這個場域的精神也是解說員必須仔細思索的事


DSCF3906創藝小客廳.JPG

目前是輪播寶藏巖聚落的記錄片『看不見的村落』



DSCF3910綠屋頂.JPG 
聚落中有一處與紡織業者合作的綠屋頂
然而似乎缺乏妥善維護,有些植物已經死亡。也造成解說員向遊客解說時,面臨著不容易解釋的尷尬

DSCF3911正在施工改建中的青年會所s.JPG

DSCF3912其中一個有在營業的微型群聚-小本書.JPG


DSCF3913這處聚落高處平台也是燈節活動的裝置藝術.JPG

在這個平台,除了解說裝置藝術之外還可以解說些甚麼,是值得好好想一想,組織一番的


DSCF3914站在聚落高處平台看見的黃色屋頂是寶藏巖寺.JPG


DSCF3917社區活動中心的牆面也蠻有意思的.JPG

DSCF3918菜園據說本來外國藝術家的構想是花園然而,菜園其實才真實呈現了台灣的常民生活面貌不是嗎.JPG

我們這組報告的時候,周老師補充說道,菜園其實大有學問這個違章聚落中,有來自台灣各族群的移民,從他們種了哪些菜,喜歡吃哪些菜,足以連結到他們的背景,彷彿可以從菜園讀出他們的家鄉在哪裡

這也是解說員並沒有真正傳達出的菜園的意義

日據時代的遺蹟—日軍營遺址、虎空山稜線上的山菜豆、機槍堡

聚落中其實留有幾處日據時代殘留的遺蹟,如何透過解說,將這幾處分散的遺蹟連結上寶藏巖的歷史,也是值得解說員認真考慮的事 

聚落入口下方看見的平台與菜園,是日軍的軍營遺址


DSCF3898虎空山(小觀音山)稜線上的山菜豆.JPG
山菜豆是低海拔淺山的原生植物現今台灣的低海拔,幾乎都被實用的相思樹林取代,不太容易見到山菜豆,這裡卻是因為近劃為水源地以及軍事重地,而得以保留下來

DSCF3907日據時代遺留的機槍堡.JPG

寶藏巖的歷史斷面

DSCF3922寶藏巖的歷史斷面.JPG
因象神颱風造成的水災,是大自然給這群違章聚落的衝擊與考驗
位於行水區的房舍被拆除,而形成歷史斷面從斷面可見原房屋內部的陳設的部分,斷面上方是完好且目前仍繼續使用著的房子

寶藏巖歷史斷面的形成,似乎透露著某一時代人與自然共生的磨合解說員是否能進一步闡述這層意義,也是解說的挑戰而歷史斷面外加的裝置藝術 也相當突兀 破壞了它原本的歷史感


DSCF3923臨著新店溪岸,碩果僅存的幾株水柳.JPG

解說最後結束在新店溪畔碩果僅存的幾株水柳。解說員傳達了生長在河岸的水柳正面臨著市政府的建設,而變得十分珍貴稀有。這是劉克襄老師認為亟待關切的議題。

比較可惜的是,我們只隔著自行車道與馬路,順著解說員的比劃遠觀,再加上天候不佳,如此傳達的水柳的價值感極有限。

如果能配合順著河岸走到樹下觀看水柳的直接體驗,了解天然河岸日漸水泥化而愈見稀少,乘著飄絮的種子無以落腳,將提供聽眾更有關連的解說,從水柳的身世作息、水柳與河流、連結河流與人之間的關係。

 

 

與歷史錯肩 

 

在聚落入口停留,解說第一個裝置藝術時,一位聚落老人外出返家,從我們面前經過。望著他拄杖蹣跚而行的背影,想想老人的一生可能也將近是半部近代史了。
也就是說,我們方才正與寶藏巖的歷史錯肩而過。

 

然而解說員對於聚落中的老人好像沒有很深刻的感覺或反應。

這讓我感到好奇,不知道藝術村的管理單位與聚落居民的關係,以及是否提供解說志工更深入的參與機會。比如說透過拜訪居民、與聚落的居民有較深的互動,增進對這個歷史聚落的了解與投入。

 

而綜觀整個導覽,有點流於訊息與訊息堆砌的情形,也應由管理單位方面改善。以舉行工作坊,提供志工團討的機會,重新組織素材為解說內容。

 

另外的三項觀察是

1. 因為聚落空間的限制,解說員帶領著在點與點之間移動時,有需要盡可能地集合聽眾,以每一位都聽得清楚的音量來解說,並且注意眼神的接觸。

2. 整體來說,解說的內容比較偏向循著某一路線沿途導覽、傳遞訊息,缺乏貫穿整個解說的主旨。如能將資料與訊息重新組織,以具有結構的內容呈現,並配合更仔細規劃選擇導覽路線,聽眾將較能了解保存這個歷史聚落的價值。

3. 解說員的導覽涉及大量的歷史,然而方式並沒有善用故事。在某種程度上,歷史如同小說,如果解說員適切地扮演說書人,歷史或能從故事中醒轉。

 



後記:

 

因為這門課,我們觀察別人的解說,並且給予評論;事實上,當自己擔任解說員的時候,也不見得能夠全然達成revealrelate、provoke的目標,有時也會視場域、對象的性質、與停留時間長短…而有不同的情況。

我仍然很謝謝為我們解說的志工,她陪伴我們一個多小時,很熱心地想給我們許多東西。

 

另外因為解說員曾提及臨著新店溪岸以前曾經有物資交換的小商港,讓我回想起去年初曾經看過三本劉克襄老師比較早期的書,關於十九世紀許多西方人在台灣的土地上進行的探險。而在已逐漸被時間稀釋的記憶當中,其中一位似乎曾經乘船循著新店溪上溯經過公館。

 

回家以後,我即刻翻閱了玉山社出版的《福爾摩沙大旅行》。確實,是一位英國駐淡水的領事、同時也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會員—柯伯希(Henry Kopsch),在1867年乘著原住民的土船上溯新店溪時。經過現今的公館。最驚奇的是,他真的曾在公館附近上岸,並且在一個小山頭的山腳下夜宿。

仔細對照劉克襄先生在《福爾摩沙大旅行》中的手繪圖,這座小山頭就是寶藏巖與自來水園區位在的公館山 (又名小觀音山、虎空山)。而柯伯希夜宿的地點,應該就是寶藏巖附近。

 

劉克襄先生曾經在2010年在他的中時部落格寫過一篇寶藏巖的下一步〉。閱讀這篇文章,彷彿瞬間拉開了走讀寶藏巖聚落的時空尺度,關於這個歷史聚落的歷史不應侷限或僅聚焦在二次大戰之後這數十年;而聚落背倚的小觀音山以及寶藏巖寺,都應納入。而寶藏巖寺前方小溪及附近的新店溪天然河岸、過往的河港商埠、循著河流而來的常民文化,或許都是試著了解這個聚落的過去,追溯它的歷史脈絡,不應缺席的部分。

 

準備投影片的時候,我從照片中看見了十年前的寶藏巖。關於藝術進駐這外來者的角色,我想了又想。文化基金會有可能看見這個聚落的文化特色與價值,就是原有的常民生活嗎?還是繼續將許多與聚落本身毫無關連、熱鬧花俏的元素,硬是塞進這個古老的空間之中?

台長: 玉山薄雪草
人氣(6,53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都會區的自然觀察 |
此分類下一篇:[蝶蝶瑣絮] 羽化 102-4-19
此分類上一篇:秘密—榕透翅毒蛾 102-3-18

玉山薄雪草
在網路上看到的一篇評論
http://tw.myblog.yahoo.com/hsu-042/article?mid=10831
2013-05-30 00:52:4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