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21 20:15:46| 人氣2,0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觀霧小鯢調查記 101-5-27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觀霧小鯢調查記]

昨天傍晚遇見方從大鹿林道東線調查兩棲爬蟲類回來的三位研究生家旻、俊興、文宏。他們是中興大學吳聲海老師的研究助理,執行觀霧小鲵的調查。我鼓起勇氣提問,得到他們的應允,今晨便隨他們前往巨木群步道做調查。

 

在兩公里多的步程中,我才知道看來十分面熟的文宏,原來早在多年前的武陵數魚即遇過。只是他們當時做梭德氏赤蛙與盤古蟾蜍調查,多半選在夜間外出;而我們一早整裝出門時,他們仍在補眠。

我詢問為何低海拔與中海拔的梭德氏赤蛙繁殖時間相差數個月?文宏也分享了他過去的調查經驗,發現越是生活在高海拔的梭德,繁殖的月份越往前推移,甚至提早至春季,也有以蝌蚪型態過冬的情形。

 

我們在樣區的溪谷附近放下裝備,先沿著水流兩側上行,開始在水霧氤氳的森林底下翻石頭。

前一天的雨,顯然讓森林底下密生根系的土壤像海綿似的吸飽了水分,有時石頭翻開瞬時仍嘩嘩地溢流,喜歡躲在陰暗處大石塊底下的鼠婦與陸蟹顯然被我們的翻動驚擾,而倉皇走避。沒有,我將石頭擺放回於來位置,沒有翻到山椒魚,石頭底下的土壤,仍向我展現著不可思議的生機。

搜尋小鲵,有時就像這種動物本身的覓食習性,完全依憑著機會主義;文宏還開玩笑說,在七家灣溪數魚一定看得到鮭魚,調查小鲵有時會忙了一整天卻無功而返。

 

「翻到了!」我聽見俊興在不遠處高聲說。

林間霧氣瀰漫,讓我看不清楚幾公尺外同伴的表情。我們紛紛循著上坡湊近去看,小鲵在翻開大石塊底下的土壤環境靜止不動,「一二三木頭人」,牠受到了驚嚇,正在裝死嗎?以不變應萬變嗎?薄而滑溜的深褐色皮膚,像一條軟質的仙草凍,在晦暗的林下,體表仍能反射出一列光影。

 

將小鲵移到手掌時,因為我們的體溫比土壤環境高將近二十度,小鲵突然動作加速、急欲逃離,調查負責人家旻分享過去一年的調查經驗說,小鲵本來就是動作十分緩慢的動物,發現時多半以靜止躲藏,有時他們甚至懷疑是否牠的各個感官都不甚靈敏;冬季翻到的小鲵,會因環境溫度低而動作顯得更加遲緩。為了避免小鲵在驚慌中過度活動而浪費體力,他們將小鲵放入鑽了通氣孔的離心管,並且塞一些植物進去,減少活動空間,讓牠逐漸安靜、平穩情緒。

 

五個人繼續循著水流附近爬上爬下,在植叢與倒木間鑽來鑽去,不時翻動著石塊。 不久,俊興的聲音又從下方傳來,他又在相似的土壤環境翻到了另外一隻體型較大的小鲵。

家旻宣布暫停翻石頭的動作,開始在發現小鲵的兩處進行環境因子的紀錄。先取水,測量水質、酸鹼度、溫度;再用球面樹冠覆蓋密度計測量樹冠層覆蓋密度;再來是在發現點周圍隨機採土,放進封口袋帶回後,將以布氏漏斗輔助分析,以了解小鲵棲息處的底棲無脊椎類群。長棒狀的流速計用於測量水流的流速與水深度;除此之外,溫溼度、GPS座標、海拔高度、覆蓋物與覆蓋底質,都是有助於瞭解小鲵生活環境的基礎資料。

 

午後,我和另一位志工大哥先行返回管理站,他們三位繼續前往另一處樣區調查,文宏在那處溪谷的相似環境,翻到了第三隻。

 

下午二時半,他們回到管理站,收拾著工具,並著手進行室內的測量與實驗。

先用水生生物用麻醉劑(MS-222)浸泡十餘分鐘,並紀錄當時水溫;通常水溫越高,小鲵越快進入麻醉狀態,但通常也越快醒來。小鲵的皮膚吸收之後,進入麻醉狀態前,會有一段時間的躁動,並急欲逃離。

 

進入昏迷後,研究生會先檢視腹面尾部前端是否留有螢光標記,再進行各種身體外觀的測量。:身長、吻肛長、尾長、頭寬、尾基寬、尾基高、體重、肋間溝數。並且以針筒裝上細管餵水洗胃,以了解小鲵在被抓到之前吃過哪些無脊椎動物。在未曾被捕捉過的小鲵尾部前端,注射一點螢光劑作為標記,並以解剖刀取一小截能夠完全再生的尾端,做後續的DNA分析。

完成之後,將小鲵浸泡在水中,麻醉藥效過後小鲵漸漸醒來,就會盡快放他們回去原棲地。

 

相較於為數較多的阿里山小鲵,觀霧小鲵發現較為不易,過去也沒有完整的調查紀錄。這幾位中興大學的研究生在過去一整年裡,也只在原始棲地翻到七隻,因此,每一筆發現,都是一點一滴的匯聚,詳細測量與環境紀錄也更顯重要。希望能夠逐漸累積較長期的研究結果,讓我們進一步了解牠的生活習性與獨特之處。

 

在山上的時候,我問他們小鲵的「鋤骨齒」到底長什麼樣子?兩天後他們下山,我收到他們分享的一個連結,可以了解小鲵的鋤骨齒和舌頭的位置和型態:http://courses.washington.edu/vertebra/452/photos/amphib/salamander_photos.htm

 

初次參與小鲵調查,讓我重新點燃了過去參與七家灣溪數魚以及其他幾個野外調查的熱情,也思考著生態中心的解說,未來不可能侷限於展館之內,我們勢必要將解說與環境教育活動,與週遭的環境深度結合。包括科學調查紀錄的體驗與教案設計,或許都應該修正為更接近真實的情況。

 

有反省、激盪,就有修正。

我想,未來的生態中心將會有更為豐富、生動的內容 持續推出與展現,值得我們努力與期待。

 


IMG_8107原始棲地是霧林的溪谷.JPG

IMG_8112躲藏的石頭被翻開時_先靜止裝死一段時間.JPG

IMG_8115我們的體溫較高_小鲵就急著想逃.JPG

IMG_8116暫時放進離心管中_塞一些枯枝枯葉進去_空間變小_讓小鲵活動量減少_避免體力消耗

IMG_8118繼續翻石頭.JPG

IMG_8119準備採土與取水.JPG

IMG_8121取水準備測量水質.JPG

IMG_8123記錄調查數據.JPG

IMG_8126測水溫.JPG

IMG_8128在翻到小鲵的周圍隨機採土.JPG

IMG_8129採土體積是25cm x 25cm x 3cm.JPG

IMG_8130翻到的第二隻小鲵比較大隻_肚子也較圓.JPG

IMG_8135翻到第二隻的地點採土.JPG

IMG_8137貼上標籤.JPG

IMG_8139野外調查記錄.JPG

IMG_8140帶回個體測量紀錄.JPG

IMG_8141以紫外光燈檢查身上是否有曾捕獲的螢光標記.JPG

IMG_8152開始測量體長.JPG

IMG_8159戴上放大鏡計算肋間溝.JPG

IMG_8160用彈簧秤量小鲵體重.JPG

IMG_8165戴上放大鏡以針筒注射螢光劑於小鲵尾部前端.JPG

IMG_8167以紫外光燈檢視螢光標記.JPG

台長: 玉山薄雪草
人氣(2,0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調查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道」—六月小鲵調查 101-6-27
此分類上一篇:大甲溪尋化石 101-4-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