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08 18:23:10| 人氣4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試解追星族的瘋狂迷執----【愛情是什麼東西】2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近來,在情愛世界中最悚人聽聞的事件,恐怕就是蘭州女子楊麗娟對劉德華瘋狂追星,終於導致幫她追星的老父在香港跳海自殺了。此事之瘋狂,不止在三十歲的當事人十三年來不上學、不工作,全職追星,到父親死了都無心他顧,仍一意要見到劉德華;也在於當事人的父母,竟也為了溺愛子女,不惜賣房子、負債以籌措旅費,到山窮水盡,無法回頭,竟以身殉的地步。

對這樁不幸事件,我首先泛上心頭的感慨,是情愛的魔力真的是如此強大,令人無法忽視。你完全不能僅以瘋狂、非理性、匪夷所思來打發,而得要深入去探討何以致此?乃因在情愛世界中,這樣不可理喻的事例正所在多有,這一件頂多只是因更極端,也牽涉到電影明星而被大篇幅報導罷了!實則就本質而言,乃是情愛世界中非常普遍的現象或病痛。然則基於對生命感情的珍惜關懷,又焉能不深入去探討何以致此呢?

這於是立刻凸顯我們近來集中討論的「愛情道德」或「愛情世界的法則」之重要。原來釐定這些法則的用意,無非就在呵護純真又脆弱的愛情,希望她能順利走通自己的路,不要誤入歧途,帶來對愛情的傷害。

所以,對這事例,我們不妨就應用已談到的這幾項愛情法則,去試作分析。
首先,當事人的最大謬誤——也就是造成她的生命與自我蒙受嚴重創傷以至無法回頭的根本原因——就是求愛。乃因愛本質上是自我實現的最充分表現,所以須得自我的素質愈純淨無私、堅強無畏,他表現出來的愛才也能愈真實無妄、精誠可感。而求愛卻根本是自我的放棄,只是將自我投射到所愛的對象身上反導致自我的虛弱化、空洞化,這不正與自我實現相反嗎?所以求愛的人剛好是愛的無能者,他不但不能增益他所愛的人(乃至他自己)的幸福,反而會帶給他所愛的人(以及他自己)以傷害。

為什麼他一定會帶來對人對己的傷害而且傷害還會達到無比嚴重的程度呢?答案仍然在他的自我上面。乃因心靈層面的自我本屬無限之性,所以當自我真實地發光發熱,他的愛便無限,而他自我的無限性便也藉此獲得實現。但當人想藉求愛、被愛來肯認自我的存在價值的時候,他的自我便從向外發光的太陽顛倒為向內吸取能量的黑洞。而基於自我的本質無限,所以這種愛的飢渴以及由此而來的對被愛的需索也是無窮的。這便一方面造成需索對象日益沈重的耗損終致不堪負荷的傷害,另一方面也造成求愛者的自我愈益空虛自疑終致無法存在的傷害。我們由此知為什麼當情人間形成以愛→被愛單向進行的病態連結時,會一方愈益受不了對方的依賴、需索、疑神疑鬼,而另一方則忍不住地變本加厲去懷疑、挑剔、苛求、折磨。

真的,每一個人以他無限的自我重擔投給他所謂的愛的對象時,有誰能負荷得起?但如果拒絕了他的投射,他無比沈重的自我又會化為一種虛妄自尊而壓垮了自己,這就是一方面顯為不容被拒絕的愈發激烈的追求,一方面則逼成若終無法如願時的自傷自殘自殺。原來情愛的強大魔力根本是源於自我無限性的顛倒渴求與虛妄執著。除非人的真心能及時覺醒回頭,否則這種魔性自我的毀滅力量的確是非常可怕。

當然,當自我顛倒迷失,是會同時喪失他在做中學的成長能力與對情愛生活循序漸進的經營能力的。原來我們設計一項一項愛情的道德法則時,不求愛本就是一個核心原理,在做中學與循序漸進則是由此核心導出的第二序法則。這些法則一方面在積極地促成愛的實現,一方面也負有時時警惕檢查愛有沒有在不知不覺中變質為求愛與依賴的責任。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還有更多的愛之法則有待探討,但只須扣緊不求愛的核心原理,便已足夠去解釋包括楊麗娟在內許多情愛世界中的迷妄現象了!

台長: 曾老師的學生
人氣(4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