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插圖: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1977年。
這是安東尼的第二本圖畫書,《公園裡的聲音》就是根源於這本書的故事梗概,發展出內容更豐富、結構更複雜的作品。
《A walk in the park》出版時並未獲得成功,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一本給大人看的圖畫書,而不是一本給兒童看的圖畫書,甚至還有人嘲笑他是在「做一次以自我為中心的旅行」。
兩本書相隔二十年,對照著閱讀,可以看出安東尼的創作愈益成熟了。
雖然安東尼一開始便以超現實的畫風為人所知,但在《A walk in the park》裡,書中那些超現實物件只是為了增加閱讀的趣味性而存在,與文本之間可能沒有密切關聯,沒有加強說明故事的效果;《Voices in the park》中的每一個超現實物件都具有深意,他們甚至比文字更能說故事,書中沒有一個東西是多餘的,即便是作為一名讀者,也會有嘔心瀝血之感。
再就敘事觀點來看,《A walk in the park》視角單一,故事單線發展;《Voices in the park》則是多元敘事觀點,同樣是到公園散步這件事,在不同的四個人眼中,呈現出四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就連人物特質也運用色彩賦予四季不同的風情。
《Voices in the park》是否為《A walk in the park》的雪恥之作?不得而知。可確定的是,安東尼的敘事能力更強了,思想更深刻了,藝術表現手法已臻行雲流水之境。
A walk in the park在英文中還有另外一種意思:輕而易舉又能帶來愉悅感的事,就像在公園裡散步一樣,意同a piece of cake。
書中兩隻狗一見如故,解開狗鍊之後就玩在一起,小孩子花了點時間慢慢熟悉,至於大人則是分坐長椅兩端,把頭別開,自始至終各做各的事,最後各自呼喊小孩回家,連互遞一個眼神也沒有。交流對大人而言一點也不a walk in the park,實在很反諷,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或許就因為我們這一問,焦點便放在這兩個大人身上,小孩之間的友誼反而被模糊掉了,所以評論家才認為這不是給兒童看的圖畫書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