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位於台灣的中心,是進入台灣心臟的門戶,身為爬山的愛好者,一年一定得經過好幾次這個小鎮,然而過客終是過客,來去之間總太過於匆忙,停在小鎮的時間過於短暫,短暫到連主要的幾條街道都沒有好好踏過,要不是因為J,我應該不會知道有這間小店。
J是小鎮的在地人,認識他也是因為爬山,那時國道還沒有開通,往往得前一晚就趕著夜車來到小鎮。才披星戴月地抵達小鎮,又得趕在天亮之前上山,前後停留時間不過幾個小時,投宿旅舍實在不甚划算,於是朋友就找到了J,商借他們家提供我們短暫休憩。
那一年九二一地震才發生不久,J的家算是受災戶之一,他熱心地領我們到二樓客房休息,上樓時還指出房屋結構被震壞的部分。由於大地震的共同記憶,大家就這麼聊開了,分享著那一夜的驚心動魄。
J說那夜的他還在外地求學,並不在小鎮上,由於連絡不上家人,緊張得好幾天都睡不著,後來趕回小鎮,才知道家人都平安無事,只是之前經營的小店,生意不如以往,父親決定到日本去開店,這棟老家的半危樓,因為他畢業後必須回到小鎮任教,沒有跟著去日本,反而由他一個人看守著,所以才有空間讓我們借住一宿。
J的父親早年在日本學手工拉麵的手藝,還在日本開過店大獲好評,後來離開日本回鄉,在小鎮上開了這間麵店,依舊堅持手工拉麵。看多了日本美食達人節目的我們,好像在聽一則傳奇似的,反而是J,談起家裡的事顯得不太好意思地直說沒什麼。小店主人如今又遠赴日本去了,我們也只能憑空想像達人拉麵的湯頭和勁道。
之後每回到小鎮上,只要有空就會找J出來聊聊天。聽說J的父親一方面不習慣日本的環境,一方面也想念家鄉的一切,於是把舊的店面整理了一番,重起爐灶。和J聊天時總會不經意提到想去嚐嚐他們家的拉麵,而他總是不好意思地說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彷彿是怕我們在台北吃多了各式美食,刻意拿來和父親手拉的麵條比較的話,會顯得有些尷尬。為了他的這層顧慮,所以後來也就心照不宣,見面聊天時也就不提這件事了。
前幾天,又來到這個小鎮,這次是為了騎單車而來。到達的時候是下午三點,因為中午趕車匆忙所以沒吃什麼,此刻正饑腸轆轆。騎單車晃了一圈,經過他家門口,小店正在備料準備晚上營業,我怕突然的到訪會嚇到他,於是刻意沿著河道騎得遠一些再打電話給他。他接起電話,果然充滿了驚訝,畢竟有一陣子沒有連絡了。他一開口就埋怨我怎麼不早通知他要來玩,這兩天他不在小鎮上,沒法權充地陪帶我我到處走走。我說沒關係,只是一時興起,下次見面有的是機會。掛了電話心想,既然J不在鎮上,正好去他家的小店坐坐,回歸單純的食客,一方面不會讓他覺得尷尬,另一方面也有點密探的刺激感。
小店沒有特別的裝潢,菜單簡簡單單,價格也十分樸實,牆上貼著美食節目來採訪的照片。招乎點餐的是兩個年輕美眉,不知道和J有沒有關係。我點了一碗基本的叉燒拉麵,在等待的同時,一邊環視這又熟悉又陌生的空間。店面擺設四張桌子的地方,正是我們以前停車的車庫,通往二樓的樓梯被新的一片木板牆面掩蓋,早已看不出九二一留下的裂縫。突然聽見趴躂一聲,回頭看見一個花白短髮的老人家,正在門口的作業枱上甩著手工麵團。老人家神情專注,長麵團很熟練地被甩開再旋轉成辮子狀,再被甩開拉長又旋轉成辮子狀,這手拉麵的功夫之前就看過幾回,只是由於老人家專注的背影,這畫面意外地神聖了起來,這應該就是J的父親吧!
拉麵端上了桌,濃郁的湯頭、紮實的肉片和彈牙的麵條一樣樸實,嚼在口中蘊釀的是一股莫名的情分。是因為這樣一個看似熟悉又陌生的距離,所以產生這股莫名的情分,還是情分本身就飽含在這富有人情味的食物之中呢?情感和距離的發酵,成就了這個莫名的時刻,連門外夕陽溫暖的色光,也畫龍點晴地填上一筆陪襯。其實這湯頭對我來說是偏鹹了點,但此刻卻覺得鹹得合理,對桌來了三個小鎮在地的客人,黝黑的皮膚顯示他們陽光下勞動的身分,沒有這樣的鹹味,怎麼補充一天勞動流失的汗水。
小店逐漸熱鬧起來,老闆持續拉著即將下鍋分享給客人的麵條,我似乎突然理解了J的心情,對於食物的好惡,往往是一種主觀的認知。對含蓄又低調的他而言,這一切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好吃或不好吃,這是沒什麼好說嘴的,在刻意的比較之下,意義本身就被扭曲了,這大概是他最不樂見的,所以寧可保持距離,而不刻意地推介。然而這一手一手拉出的麵條,透過老先生長年累月的經驗,從背影中散發的滋味,正是這小鎮拉麵無可取代的一切。總有一天,老先生累了,決定從工作枱的麵團前離開,麵也許依舊彈牙,但這彈性對我而言戓許就不再具有力道,情感就是這麼奇妙的化學元素。
牽車離開小店的時候,應該是J的母親的老闆娘,正在門口和客人聊天,她突然轉頭開口跟我道別說,我看到你下午騎車從這而經過門口又繞回來,下次再來吃麵。老闆娘親切的招乎以及細微的觀察和記憶力,反映了小鎮簡單、純樸的另一面,也讓我本來打算神不知鬼不覺的密訪頓時曝了光,突然之間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只希望下次來找J的時候,她要忘了我才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