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師姐與一位朋友租賃一屋,共住一起。
前二天她的室友發飆,吵著不跟她一起住了。原因是室友聽別人說,師姐是一位“淺眠”的人,怕人吵,因此室友處處怕吵到師姐。問題是師姐根本沒跟室友鬧過說她吵到她了,可是室友因朋友的話,心裡先有成見,覺得師姐很容易怕吵,因此生活得很緊張。
師姐很難過,覺得自己受傷了。她的室友居然在很多朋友面前說她的不是,師姐從來沒跟室友計較過,而室友卻莫名其妙地毀謗師姐,師姐很傷心怪說室友是一個學佛的人,怎麼可以這樣呢?因此師姐也很想搬離朋友。
生活上在一起,是需要互相包容的。尤其是家庭生活,共住在一起,本來每個人都有個人的習性。先生這一點或許太太看不慣;可是太太或許也有哪一點,先生也看不慣。
五、六年前,我們剛搬下山籌建寺院。
原本是一人一間房的,突然間變成十個人住一間大房。每個人都在地板上鋪個床墊,這樣也睡得很好。有的人會打呼;有的人動作比較大聲;有的怕吵;有的怕熱,想吹電風扇或冷氣;有的人怕冷不敢吹,在這之間彼此要取得平衡點,那是需要靠互相包容的。
這幾年因為法會都恰巧擔任香燈工作,尤其這一次又是講規矩,一個法會問題實在很多。比如說,一方面我們要維持大殿的莊嚴,要求信眾必須排班整齊。可是有的信眾怕吹冷氣,站在後面,堅持不肯配合往前補齊,致使中間有空位,不莊嚴。有的信眾要吹電風扇,有的就不想吹,把電風扇給關了…,拜佛之間就有爭執,不到道場拜佛沒煩惱,一來道場拜佛煩惱更多,這樣豈不是顛倒了。在這當中,必須在內護志工與信眾之間時常進行溝通。
拜佛原本是要學習佛菩薩精神,站在別人的立場著想。假使身體上真的不能吹風,或許可以委婉的跟內護志工商量,不能直接就把電風扇關掉,讓想吹的人滿身大汗。而內護志工也要深入了解信眾的需求,不能一味要求信眾移動位置。
很多事情都有圓融變通的方法。
當這個人很固執,不願意移動位置排班,我們可以引導遲來的信眾補上中間的位置,不要因為來拜佛而造成不愉快。
家人朋友之間也是一樣。當這個人很固執,,一定要這樣做,我們自己要做調整,總是有更圓融、圓滿的方法:“她不改”,“我改”,不就好了嗎?
大家都是凡夫,同樣都還在學習。一個小學一年級學生,尚在學習1+1=2,你能怪她怎麼2x4=8都不會嗎?有時“智慧成熟度”與年齡不一定成正比的。有些年紀大的老菩薩,更是固執己見,很難溝通。
有的老菩薩會來跟我告狀:「師父,我隔壁的二點多就起來摸塑膠袋,很吵,我都睡不好。」此時我不能直接去指責二點多起來的老菩薩,必須像哄小孩一樣:「老菩薩,我看妳的面貌很像觀世音菩薩喔!」--先來一些“甜”的。
「真的喔,我最喜歡觀音菩薩了,我從小就是拜觀音的。」--果然是喜歡“甜”的老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的大菩薩,你想不想跟她學習啊?」
「當然要囉!」- -漸入佳境。
「那麼現在有人要跟你求救,妳要不要幫她啊?」
「如果我做得到,我當然願意了。」果然是善良的老菩薩。
「現在你同房的人,有人因為妳二點多就想起來精進,可是卻睡不好,妳可不可以在打板時(打板是4:20)才起床?」
「可是我睡不著…。」
「那妳可以躺在床上念佛,一方面也可以精進,一方面又可以當觀音菩薩,不讓人睡不著起煩惱,這樣賺了雙倍的功德,這樣好嗎?」
「不然我4:00起來,可以嗎?」
「好!好!,太好了!妳果真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
有些人她的智慧成熟度,只能想到自己的方便。就像這位老菩薩,共住一房十幾位,不能因為自己想怎樣就怎樣,團體生活要有共識。
有的老菩薩很可愛,晚上安板後巡房,打點大家上床睡覺。她們原本喧譁的聲音,一聽到我在隔壁房照呼,她們會說:「師父來了,趕緊關燈,不要說話了。」如果有的人還大聲喧嘩,我會故意逗逗她們:「老菩薩,快點乖乖上床睡覺,要當乖寶寶喔!」她們會笑成一團,然後乖乖上床睡覺。
師姐的室友認為她的動作小心是很委屈的,而且也很不方便。她不認為共住在一起,本來彼此之間就是要互相體諒。有人在睡覺休息,同室的人就要放低音量,不能像平時動作很大聲,這是一種基本修養。生活上細心體會,不讓別人起煩惱,這也是修行。
「面對誤解或仇恨,能夠一笑而過的人,是一種不想糟蹋自己的智慧表現。不因為別人所說的話,而改變自己心情的人,這樣才有智慧。她一支箭射過來,你就乖乖地站在那裏被她射中,然後才來痛苦不堪,那是自己傻,不是別人可惡地射箭過來。」
「你的朋友我也不是今天才認識她。她這個人有的時候確實是“番番的”,可是沒有心機。雖然跟你吵一吵,可是很快就像過往雲煙。她雖然是五十幾歲的人,可是很像小孩子,很快就忘記了。你就把她當作是小孩子“童言無忌”,不要因為她的話而改變自己的心情。」
師姐聽了,心情輕鬆多了,愉快地回家。
能夠讓滿臉憂愁的人,快快樂樂地走出去,真是大賺了一大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