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男, 生於1947年 9月21日 ,美國
恐怖之王——Stephen King
史蒂芬‧金是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譽最高、名氣最大的美國小說家,在美國及歐洲,他的名字幾乎是婦孺皆知。
美國恐怖小說作家中有史蒂芬‧金,就像中國武俠小說作家中有金庸一樣,兩者都是巔峰人物,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史蒂芬‧金是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譽最高、名氣最大的美國小說家,在美國及歐洲,他的名字幾乎是婦孺皆知。金的每部小說發行量都在100萬冊以上,在80年代美國最暢銷的25本書中,他一人便獨佔7本。自80年代以來,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小說類上史蒂芬‧金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因此,他被青年一代奉為“恐怖小說之王”。
截止1999年,史蒂芬‧金已創作暢銷圖書30多部。當年的6月,他不幸遭遇車禍。不久身體康復後,他將自己在心中醞釀已久的非小說類作品——《撫摸恐怖——我的創作生涯》一稿續寫完成並出版。該書第一次全面講述了作家的童年、青年、大學和愛情生活以及 神秘的創作經歷。這對世界上無數的恐怖小說迷們認識史蒂芬‧金是有所幫助的。
史蒂芬‧金於1947年出生於美國緬因州。他兩歲時父親有一天“出去買煙”,從此一去不返,後來聽說是到剛果當了雇傭軍。總之他母親成了寡婦,為了養家吃盡了苦頭。金從小肥胖異常,姿勢可笑,童年時沒有留下什麼美好的回憶,惟一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他5歲時在鐵道邊玩耍,眼見一個小夥伴被火車頭碾成了肉醬。14歲那年,他在家中閣樓上發現了一個小箱子,裏面是他父親收藏的一些恐怖小說和科幻作品,金在閱讀之餘便也舞文弄墨起來,在緬因州大學學習英國文學時還在校刊上發表了幾篇習作。畢業後他白天在汽車修理站工作,晚上寫一些神鬼古怪的恐怖小說。他工資菲薄卻嗜酒如命,寫出來的東西又沒有人要,全家生活拮据,捉襟見肘。為此他通宵難眠,心中的怒火只有在撲向打字機寫恐怖故事時才得以宣洩。可是他買不起稿紙,只能把字打在牛奶發票的背面。
1973年他時來運轉,受到了出版商的垂青。他的長篇小說《凱莉》的精裝本發行了13000 冊,後來又改編成電影。他的名字上了《紐約時報》,被譽為“現代恐怖大師”。他預支了2500元的稿費,從此閉門寫作。在以後的日月裏,金平均每兩年出版一兩部小說,作品的發行量驚人,只有《聖經》可與之相比。到1979年他32歲時,已經成了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富翁。他不喜歡聽家鄉電臺的迪斯可樂曲,便乾脆把電臺買了下來,隨心所欲地播放他愛聽的搖擺舞曲。
金的作品數量之多、想像力之豐富,對讀者來說始終是一個謎。其實他從不冥思苦想,而是靠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來觸發靈感。看到垃圾堆的舊冰箱裏有只死鳥,他會想像人們發現冰箱裏凍死一個孩子時的驚人效果;看到超級市場裏一位顧客舔自己的手指,他便設想一個人若是切割自己的肢體可以忍耐到什麼程度,從而寫出一個現代魯濱遜在荒島上靠吃自己的肢體充饑的恐怖故事……他小說的魅力不在於描寫恐怖,而是用懸念和暗示來激發讀者的想像力,以至於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最佳的效果是讀者在閱讀他的小說時因心臟病發作而死去。
史蒂芬‧金對愛倫·坡等恐怖小說的先驅佩服得五體投地,同時也受到現代恐怖電影及電視的啟迪。但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最主要的是他善於把離奇古怪的恐怖故事和城市小鎮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給都市的平庸生活帶來刺激,從而與人們世紀末的焦慮形成心靈上的共鳴。生活中誰沒有恐懼感?誰不怕死神光臨?有的心理學家認為,越是讀史蒂芬‧金的小說,越是在精神上經歷恐怖的幻覺或場面,便越能激發出與生俱來的恐懼感。這種理論是否正確姑且不論,但是金的小說的確反映了人們被恐懼和死亡所纏繞的焦慮心理,而且更把市井平民寫成與恐怖的惡魔搏鬥的英雄,使平庸之輩在心理上獲得一種虛幻的滿足,因此尤其受到追求刺激和幻想的年輕人的青睞。加上80年代後科幻小說盛極而衰,金的恐怖小說生逢其時,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大量的讀者。此外他的每部小說都是好萊塢拍電影的搶手貨,也成為馳名世界的捷徑。
儘管對史蒂芬‧金作品的價值向來存有一些非議,甚至有作家對其不屑一顧,但廣大讀者對他作品的追捧和厚愛則是不可改變的事實。2003年,史蒂芬‧金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終身成就獎”。
史蒂芬‧金的寫作技巧與獨特的風格是驚人的。這裏可以舉一個例子:在讀他的《黑暗的另一半》時,就像你躺在一張吊床上,吊床兩頭被不斷拉伸,直到吊床的繩子突然斷了,吊床落地,小說的故事也到此結束。金的恐怖故事種類很多,有鬼怪的、分屍的、復仇的等等,從有形到無形的,其創作無所不包。讀他的小說時,你會感到恐怖從字裏行間滲出來,你抬起頭,它會從窗外望進來;你閉上眼,會突然感到下面的椅子在晃動,好像要散架,會不會有什麼鋒利的刃在地板下等著你?金有一點和一般暢銷小說作家不同,就是他很少和自己的讀者接觸,他曾心情複雜地承認:“我不知道喜歡看我小說的都是些什麼人。”
史蒂芬‧金主要是創作長篇小說,多部已改編為電影。而他創作的中、短篇小說同樣不俗。短篇小說集《世事無常》是他第三本短篇小說集面世9年後的精品結集,想像力的豐富和恐怖氛圍的營造同樣折磨讀者脆弱的心靈。史蒂芬‧金又一次向世人展現了他駕馭短篇的創作才華。
史蒂芬‧金現象隨其小說的暢銷而興起,甚至已經“由虛構變成了現實”。波士頓的一個女孩子,模仿《凱莉》中的情節,在廚房裏用刀叉殺死了她的母親;在巴爾的摩,一位婦女邊等車邊讀金的小說,忽被一流氓調戲,她立即按小說裏的描寫如法炮製,從兜裏掏出水果刀向他猛撲過去,使他一命嗚呼;在佛羅裏達州,一個有同性戀癖好的醫生死在家中,血肉模糊,牆上 用血寫成了“謀殺”二字。金得知後大為光火,認為對兇手應該審判兩次:一次判他謀殺罪 ,一次判他剽竊罪,因為兇手殺人留字的方式是從金的小說《閃靈》裏學來的。
史蒂芬‧金寫了這麼多恐怖小說,照理說應該是個膽大包天的硬漢了,其實恰恰相反。他膽小如鼠,並且害怕黑暗,晚上不亮燈就睡不著,“總是害怕自己驚醒過來,感到有一隻潮乎乎的手抓住我的腳脖子”。他也很迷信,怕街角的黑貓,怕13這個不祥的數字,如果打字打到第13頁,他一定要拚命打下去直打到頁碼數字吉利為止。不過與鮮血和挖出的內臟相比,他最怕的還是不能寫作。他寫作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發洩從童年時代起蘊藏在心中的仇恨和憤怒,所以他身不由己,欲罷不能。一旦停止寫作,他就會失去理智,“我害怕自己變成瘋子”。
他的寫字臺上放著一個讀者寄給他的禮物:一個大玻璃圓球罩著一個張著血盆大嘴的響尾蛇頭,每天上午他面對這件禮物寫作1500字。他還沒有發瘋,至少現在還沒有。他是否心理變態或精神失常,心理學家日後自有分曉。不過在我們看來,在科學技術充分發達的今天,文壇上竟會出現這種近於瘋狂的史蒂芬‧金現象,的確值得深思的。
相關資訊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以其恐怖小說和懸念小說而極受歡迎。他也另有幾部小說以超自然現象為題材。
改編成的電影作品: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kshank Redemption 1994
《綠裏奇跡》The Green Mile 1996年最暢銷小說,拍成電影后拿下奧斯卡多項大獎。
《閃靈》The Shining 1979美國早期的經典心裏恐怖片被“大師庫布裏克”拍成經典電影。
《瘦到死》Thinner 1996
《神秘窗》Secret Window 2004
《鬼作秀1》Creepshow I 1982系列電影 喜歡看鬼片的很多朋友把它奉為經典
《鬼作秀2》Creepshow II 1987
《鬼作秀3》Creepshow III 2006
《危情十日》Misery 1990
《魔女嘉莉》Carrie 1976
《再死一次》Dead Zone 1983
《火魔戰車》Maximum Overdrive 1986
《禁入墳場》Pet Sematary 1989
《舐血夜魔》Sleep Walkers 1992
《騎彈飛行》Riding the Bullet 2004
《花月斷腸時》Christine 1983
《狂犬驚魂》Cujo 1983
《血玫瑰第一部》Rose Red 電視迷你劇 2002
《愛倫的日記》The Diary of Ellen Rimbauer 2003 電視電影
《暴力拼命》 Desperation 2006 電視電影
《貓眼》 Cat's Eye 1985
《過關斬將》The Running Man 1987
《劫夢驚魂》Dreamcatcher 2003
《午夜行兇》Salem's Lot 2004
《吸血鬼復仇記II》A Return to Salem's Lot 1987
《納粹追凶》 Apt Pupil 1998
《小丑回魂》It 1990
《大小精靈》Tales from the Darkside 1990
《墳場禁區》Graveyard Shift 1990
《1408幻影凶間 》 2007
《迷霧》 The Mist 2007一部心理恐怖的極致電影,影片到最後還是一片迷霧,絕望。
《魔符》The Talisman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