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西临高速,出潼关,过风陵渡,河南灵宝的豫灵镇底董村,山重水复,盘桓缭绕,早晨八点从西安出发,十点多才摸索到这里,这里便是汉武帝太子刘据遇难之处,汉代时村名叫“泉鸠里”。
进村子一问是否有汉代的太子墓,一老者让我先说说为什么要来这里,我说喜欢历史,知道你们这个村子在汉代叫“泉鸠里”,老汉热情异常,感到遇到知音一样,立即邀请我们两人去村委会喝水,原来他是村委会主任,说亲自陪我们去看看,原来他年龄并不大,不过村干部看起来很沧桑,而且他们正准备陪同三门峡市的帮困干部了解村里情况,这几个人也是刚到,顺便要看看村里的三座古墓冢,我们两人也顺便跟着装转,被称为是“西安市的历史专家”专程考察,大家聊得很投机,中午就跟着混了一顿饭。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村,两千多年前却刀光剑影,演绎着一段悲惨的历史故事:汉武帝的大儿子刘据,七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武帝喜爱有加,特为其建立了“博望苑”,使他广结宾客,准备接班;刘据的家人车马行驰道,违反汉代法律,被江充告奏武帝,从而结怨;汉武帝晚年江充觉得武帝百年之后太子即位可能对自己不利,就设计陷害太子,利用汉武帝晚年多病,疑神疑鬼的心理制造了“巫蛊之祸”。太子有冤不能自辩,便假诏入未央宫,捕斩奸臣江充,又烧死了栽赃的胡巫。武帝闻讯大怒,令丞相刘屈氂带兵逮捕太子。两军在京城里激战数日,太子兵败逃离长安。
(坐落在山谷中的太子墓)
沿着汉代的古道,太子刘据带着两个儿子匆匆逃离长安,到了湖县的泉鸠里,就是今天的灵宝豫灵镇底董村,善良的山民收留了他们,主人家贫靠卖鞋接济太子,太子在湖县有老朋友,使人探问时被发现,地方官吏闻讯后围捕太子,太子自缢身亡,两皇孙也一并遇害。尽管汉武帝后来认识到这是一场人为的冤案,族灭了江充全家及在湖县加害太子的人,还修建了“思子宫”但铸成大错亦无可挽回。“巫蛊案”太子刘据一脉仅存襁褓中的孙子,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其实“巫蛊案”作为历史还是留下了不少思考。首先是汉武帝,为了培养太子,弄巧成拙,建立“博望苑”目的是让太子得到锻炼,增加学识,但由于太子是未来皇帝的身份原因,所接触“社会贤人”鱼龙混扎,年轻分辨不够,同事就学到了不少坏习气,因而《汉书》上就有太子接触人员“多以异端进”的说法。其次是太子虽然和汉武帝在许多政见上分歧较大,父子矛盾不断,但造成其致命的还是和江充的矛盾,太子家人车辆依仗权势,行驰道(皇帝专用)违法在先,江充以理反映虽有邀功嫌疑,但也是正常的,所以太子应先自省,然后处理好和皇帝身边红人的关系,这是正理。
当然太子能逃到湖县,肯定也是受了不少帮助,不敢走官道,千难万险逃到这里,本来藏在偏僻的泉鸠里穷人家里就没什么事,时机成熟在逃出一百多公里外的函谷关寻找机会,但却要到湖县找一朋友寻求帮忙,结果被当地官员发现而遇害,虽然汉书上没有讲细节,但肯定是朋友觉得太子大势已去,卖主求荣的结果,而且底董村也有太子被出卖的说法。
我们一行人沿着底董村的东面进入一道小山谷,四周山脊丘陵环绕,三座坟茔自上而下依次排开,一条小河从坟茔的南边流过,最小的坟茔有小一半已经被河水冲走,村书记给我讲这村子的故事,指点着旁边的太子山、太子湾、太子河以及村口原来的城墙城门遗址,好多石人石马早就在解放初期被毁掉了,前几年太子冢周围盗洞密布,据说太子墓多次被盗。
其实太子作为逃犯被杀后起先应该是被草草的被葬在村口,墓中一无所有,后来汉武帝又从新安葬了儿子和两位孙子,修了“思子宫”“望乡台”等,肯定陪葬了不少东西,引来了盗贼。宣帝即位后对自己的爷爷又加大了祭祀,在随后就慢慢没落了。
现在的底董村,除了三座坟茔外,再看不到什么历史的痕迹,村东头一片竹林有数百米长,翠竹参天,遮天蔽日,却只有村东口十多平米植有斑竹,应该是后人纪念太子所植,这里当是太子最初遇害的地方,《汉书》记载的太子随行张富昌、李寿等亦应死于此。这里毗邻黄河、渭河,过去叫“湖”应该缘于水比较多,古村落称为 “泉鸠里”在西汉硬是水源丰盈,鸠鸟云集,汉武帝时代距秦代就几十年时间,这个古村落在秦代应该就有了。
(太子遇难处的点点斑竹)
门上对联中“泉鸠里”还在诉说着古村落两千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