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4-29 22:55:31| 人氣2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建築是絕對需要他者的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安藤忠雄等14位著,林建華等五位譯,《建築學的14道醍醐味》。臺北市:漫遊者,2007年。

這本著作日文原名《建築學的教科書》,主要是要揭示「建築並非只有一種正確答案」,集合了安藤忠雄、妹島和世等14位建築設計家和學者,各就不同主題,各寫一篇文章集結而成;中文翻譯則由林建華、謝宗哲等五位建築專業學者擔任。全書包括建築師與作品的邂逅、工程、環境、歷史、理論……,提供了相當全面的見地。以下只擇幾篇稍述所感。

總起全書的是安藤忠雄,標題是〈動盪不安的心〉,既講他所敬佩的柯比意,也談他自己。文章從重遊廊香教堂切入(他在許多篇文章中,都談過他當年初訪廊香教堂的震撼,這篇更聚焦討論光與影)。




他提到「傳統的日本建築中,光是從下方反射進入的。屋簷或障子門遮住直射光,反射到外廊或中庭之中,溫柔的將人包覆住」,「西洋建築的光是更直接而強有力的,把光也當作是建築的要素,清楚地展顯出操作者的人類意志」。而他踏入教堂時,被「光線的洪水包裹住全身」,安藤如是說:

「從穿透斜牆的大大小小小開口部,湧入各式各樣質量的光線,禮拜堂內部被紅色或青色、黃色的光所彩繪,光線或者溫和、或挑戰地,在地面上描繪出清晰的輪廓:這簡直就是光的雕塑」。讀至此,不免想起一座又一座,與光共舞的安藤作品。





廊香教堂時的柯比意,選擇了與他「白色時代」完全不同的異質世界,


柯比意白色時代的代表作薩伏依別墅

安藤說這是柯比意「在接近生涯終點仍想探求新的可能性,對於創作永不滿足的執念」。在探討過柯比意作品的變化後,安藤說很多人都認為他(安藤)似乎毫不猶豫的執著於一種形式,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他說他在建築過程中承受的「幾乎全是超乎常人的無窮盡的迷惘與不安」。

因為這兩個星期的某堂研究指導課,與學生陸續討論了阿多諾和薩依德有關「晚期風格」的著作,重新思考著所謂晚期風格的斷裂、游離等等,與本文結合,真是思之再三。

書中不同作者,分別談到「桂離宮」,或作為「捨棄裝飾」的代表,或談到與自然環境(比方「水」)的結合、依存,因為以前讀過好幾本有關桂離宮的書,也曾經親自拜訪、瞻仰,讀來特別能「體會」,如以桂垣的竹籬讓洪水分流,或不同位置竹籬網眼的大小疏密等,又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而日本近代建築的潮流是以瓦特(Thomas James Waters)、孔德、辰野金吾為開端,但有關瓦特的資料卻非常少,藤森照信對這位謎樣的外國建築師生平,長期的追尋探訪,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篇紀錄。

松山巖則強調「場所」,文中再三提到「自己會覺得舒服並且感到喜歡的場所」。他舉的路易‧康設計的金貝爾美術館(Kimbell Art Museum)裡穿著牛仔褲的裸足少女,或走或停,津津有味的欣賞館內展示,的確是令人神往的自在場所。因為有「人」這個他者,才使建築變得完全吧。

所以山岸常人才會提出,為了方便,把車停在系館周遭,造成通路阻塞;或在公共空間吞雲吐霧;或在樓梯邊狹窄通路聊天,使別人無法通過也不知道要起身的學生,如何能注意到建築的社會性?又如何創造出優美建築的場所呢?

山岸也對建築史的一些論斷提出質疑,他認為對所謂定論提出疑義,「才是做學問的真味所在」,不只建築,各種範疇也都是如此吧。重新看歷史,由歷史重新看。

我喜愛的桂離宮一角:

月見臺

桂垣

台長: 惟願
人氣(279)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縱橫書卷 |
此分類下一篇:Na-ka-shi-i
此分類上一篇:自覺的遲鈍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