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4-10 18:49:43| 人氣2,5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文】現代與往日高雄的交會點: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可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現代與往日高雄的交會點: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可能

                                                     王御風*

     2010年年底,高雄縣市即將合併,成為新的「高雄市」。這對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而言,其所展示區域也將隨之改變,面對即將來臨的變化,成績原已不俗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可掌握此契機,重新思考該館的定位及經營方針,超越以往。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在這幾年的努力下,已成為高雄市博物館的佼佼者,每日均有大批觀賞者進入該館參觀,立足於現有基礎上,該如何精益求精?本文以參觀者、展示內容、研究成果、公共參與四部分做為討論,提出個人淺見。

              一、誰來參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觀賞者

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前身為高雄市政府(日治時期之高雄市役所),建於1939年(昭和14年),1992年市府遷至今日苓雅區現址後,該舊市府大樓改規劃為高雄市歷史博物館,於19981025日開館,2004年通過為市定古蹟,開館後參觀人數在高雄市各館舍中名列前茅,該館也成為古蹟再利用的良好範例。[1]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得天獨厚的地方,在於其地理位置,位於愛河畔的館舍,因為愛河觀光人數的逐年上升,也使得該館成為許多外來觀光客造訪之地,筆者於2008年針對高雄市所有的地方文化館館舍進行電話抽樣調查時,不論高雄市民及外來遊客,對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認識及使用,均僅次於英國領事館及旗後砲台,位居第三位。由於英國領事館與旗後砲台也位於觀光區,因此這項結果可以說是地方文化館的被使用其實受到觀光景點很大的影響,[2]但無論如何,來到愛河觀光的遊客(不論高雄市或外來遊客),有許多人會順道前往高雄市立博物館,這是不爭的事實。

1  您有去過哪些文化館?【選項隨機,逐一提示】

 

高雄市

台灣其它區

回答次數

佔人數%

回答次數

佔人數%

打狗英國領事館

697

62.5

174

15.6

旗後砲台

576

51.7

138

12.4

電影圖書館

436

39.1

53

4.8

市立歷史博物館

435

39

87

7.8

兒童美術館

220

19.8

36

3.2

武德殿

184

16.5

44

3.9

高雄文學館

139

12.5

34

3.1

後勁文化館

122

11

18

1.6

漁業文化館

95

8.5

30

2.7

眷村文化館

93

8.4

21

1.9

表演藝資訊館

80

7.2

14

1.3

台灣美電影文化館

75

6.7

19

1.8

陽明海洋探索館

65

5.8

33

3

戰爭與和平紀念館

63

5.6

18

1.6

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

59

5.3

20

1.8

上雲藝術中心

30

2.7

10

0.9

而異文物館

24

2.2

4

0.4

無反應

228

20.4

809

72.7

總有效樣本數

1115

 

1112

 

*本題為複選題,每個樣本的回答次數可能不止一個,因此總次數會超過有效樣本數;另本題百分比計算是以有效樣本為分母,故百分比總和超過100%

資料來源:王御風、謝雲嬌,《文化館高雄學:中長程文化生活圈規劃》,頁67

    除了遊客之外,另外則是對高雄市歷史有興趣的民眾,這兩者可說組成了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主要入館人群,這些觀眾,他們想要看什麼呢?

    對於遊客而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可能只是他們附帶一遊的景點,也絕非他們的主要觀賞點。就他們需求來說,可能是想藉此短短的時間瞭解高雄,甚至知道有什麼地方可以去,最好能在此看到高雄遊覽觀光的資訊。至於高雄市民,則希望能看到往日高雄市歷史的詳細說明及介紹,這才是他們來到「歷史博物館」目的,兩者結合,也就是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最該提供給觀賞者的內容。

換言之,既然名稱是「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的歷史理所當然是遊客與民眾最希望所看到的內容,但要展示什麼樣的高雄市歷史,將是觀賞者對館方評價良好與否的關鍵。

 

二、觀看什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展示

筆者撰寫高雄市文化館未來規劃時,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定位為「入門館」,希望能借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高人氣,在館內介紹高雄市其他的文化館,讓遊客也能藉此瞭解其他的文化館,進而前往觀賞。[3]同樣的概念,不僅僅適用於文化館,更可用於新高雄市的歷史文化區域,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中,應該結合地圖、多媒體,對於高雄市的歷史文化區域,如美濃、旗山、鳳山、高雄港、旗津、左營等地的歷史古蹟,提供各種語言、資訊,詳加介紹,建構一個橫跨古今的「歷史觀光展示廳」,成為另類的「旅遊資訊中心」,將遊客由位於室內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帶到戶外的各個歷史文化區域,親自體驗高雄市的風情。

除了「現在」的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更該提供的是「歷史」的高雄。高雄個非常特殊的地區,從清代的鳳山縣、日治的高雄州到戰後的高高屏三縣市,以糖業、農業、工業、港區,在這裡架構出多種族(平埔、閩南、客家、外省)的歷史場域,近四百年的高雄故事,也應該以一個展覽廳做概略陳述,成為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的「入門常設展」,讓所有參觀者一進門就能看到此展場,對此有所瞭解,才能夠對這塊土地,不論是遊客或是居住者,更有感情。

實際上,博物館所提供的展示,要能引起觀賞者興趣,必需要有「異質化」的特點,也就是不能與觀賞者的日常生活相同,讓其缺乏興趣。對高雄的歷史發展而言,此點有其優勢,一來是臺灣的地方史脈絡研究仍未完備,對地方史的教育更是匱乏,既使是居住在高雄的民眾,也對高雄市過往發展不甚清楚,而充滿好奇。

二是高雄的歷史發展相當特別,其有兩大脈絡:一是工業、二是海洋。以工業而言,從日治時期的糖業工業(橫跨橋頭、小港、屏東三大糖廠)開始,加上日治時期環繞港區的工業(如臺灣鐵工所)、戰後在此基礎上發展的化學(高雄硫酸錏廠)、鋼鐵(唐榮、中鋼)、機械(臺機)、石化(一輕至五輕)、造船(中船及遊艇),讓高雄地區成為特殊的工業城市,[4]這些工業的起落,以及對於其社會、環境的影響,如今日中華五路由工業區變成大賣場,後勁地區與石化產業的愛恨情仇等,都是很好的展覽題材。至於在海洋方面,高雄港的興衰(如碼頭從工人到貨櫃的過程)、消失的拆船業、海洋產業的發展(如造船、烏魚、石斑、鮪魚),也都可以讓一般民眾看的興趣盎然,這些都可配合常設展不定期推出,總而言之,只要細心規劃,在展覽的題材上是不虞匱乏。

 

三、被看到什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研究

博物館的展示,必須建構在研究之上,沒有深厚的研究,自然也沒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內容。但博物館本身並非專職研究機構,以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所強調的主軸:高雄歷史來說,高雄市政府尚有同隸屬於高雄市文化局的高雄市文獻會做為研究機構,並定期出版「高市文獻」季刊,兩者性質相近,但又所有分工(博物館重展示、典藏;文獻會重文獻收藏及研究),在年底的高雄縣市合併中,高雄市文獻會極有可能被裁併,此後高雄市立博物館可能要扮演對高雄歷史研究更吃重的角色。

實際上,以高雄為主要研究的「高雄學」或「高雄研究」一直沒有持續發展,高雄縣以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林美容教授主持的高雄縣史叢書計畫為代表,但後繼乏力。高雄市除高雄市文獻會的「高市文獻」及每年出版品外,尚有「高雄學」的發展脈絡。早期高雄學發展的關鍵人物是台大教授黃俊傑,1992年由其與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合作舉辦「高雄文化發展史學術研討會」,共舉辦5屆,直到1996年。這5次研討會也集結4輯《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後到2000年,又重新舉辦「二○○○年高雄研究學術研討會」,其中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20037月,則以在高雄地區大學任教者成立「高雄文化研究學會」,至今繼續出版研究論文集。

     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也在二○○二年委託高雄市地理學會出版「高雄學專題規劃」系列研究,但未延續。而最近較活躍者為高雄市立空中大學,現任校長吳英明教授就任後,積極推動「城市學」發展,並在其通識課程中,開設大量的高雄市相關課程,並舉辦研討會、出版期刊,為目前高雄學代表。[5]由上可見「高雄學」雖呈現多元發展,卻缺乏較長期的主辦單位,縣市合併後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自然可以挑起重擔,結合「高市文獻」,並加強出版品,成為「高雄學」的重心。

高雄學除缺乏領頭羊外,也缺乏資料蒐整中心,在此組織改造時,文化局應整合文獻會、史博館、圖書館所藏高雄相關書籍,並向國立中央圖書館或台大等圖書館影印與此有關資料,成立特藏室,仿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的「臺灣學研究中心」,供研究者參考使用,如此才能讓高雄研究長久發展,此單位或許可放在圖書館,但也可在史博館特闢一室使用。如在史博館,將可整合文獻、展覽、圖書,讓史博館成為「高雄學」的發展中心。

目前臺灣幾個博物館,都更積極的進行相關研究,不論是位於台北的國立台灣博物館、位於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位於台南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位於高雄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位於台東的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每年均有大批書籍及期刊出版。可見研究及出版確實是博物館應積極參與的一環。

實際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也已經累積可觀的研究成果,每年均有針對館藏研究的成果出版,品質上也頗獲肯定,但數量上一年僅一本,無法產生更大效應,如何利用縣市合併的組織改造機會,擴充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研究經費及數量,並以此轉化為展覽的能量,如此可在展覽的品質及博物館的地位提升締造雙贏。

除了展場及出版品外,另一個能展現博物館研究成績者是在網路,透過網路,可展現「虛擬博物館」的特色,開闢另一個在展場外的空間,例如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數位博物館」,就成為其網站的一大特色。

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的網站原本就頗具規模,如每年出版的研究書籍,透過電子書的方式,可在網站上瀏覽。而最可能成為該館網站特色者是為數眾多的高雄市老照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對於高雄市老照片的收藏,頗具用心,在網站上亦有「高雄老照片」的專區,其老照片收藏及整理,在臺灣的地方博物館中,絕對是名列前茅。

儘管成績已經傲人,但館方仍有許多典藏的老照片未經公開。筆者曾於2007年與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合作,從許多未經公開的老照片中,挑選部分加以分類及說明,後於2008年出版《鏡頭下的城市記憶》一書,由於館方照片元素及質感頗佳,故本書曾獲2009第一屆國家出版獎入選獎,可見館方所收藏的高雄老照片,如經過進一步的整理詮釋,將會是館方的珍貴資產。筆者與館方的合作過程,發現許多未公開的館藏照片是以往新聞記者所拍攝,有準確的人事時地物,只要比照當時新聞,重新詮釋絕非難事。

實際上,各地的「地方研究」正面臨極快速的資料流失,也就是報紙地方版的保存問題。戰後台灣的報紙,會在各縣市配置記者,其每天的採訪成果,除少數能登上全國版面外,許多都留存在地方版。近幾年來,不論是圖書館,或是報社本身,都開始積極保存舊報紙的資料,但大家的保存,多半是以全國版為主,少有以特定區域地方版(如高雄縣市)做保存。如果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願意在此方面投資,蒐羅以往的報紙(可以高雄縣市的地方報:台灣新聞報、民眾日報、台灣日報為主),並配合原有的老照片,將會成為全國唯一「圖文並茂」的大事記載,再配合許多新聞資料片,絕對會是最令人驚豔的地方「虛擬博物館」,更可透過網路,讓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的使用者擴及全球。

 

四、找誰來看: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的公共參與

    一個博物館,如果自限於展覽,將會變成一個缺少互動的場域。不幸地,目前台灣的博物館都或多或少有此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文建會在2002年開始推廣「地方文化館」,希望這些地區性的博物館能夠從社區出發,與社區緊密結合,但多年過去,成績並不盡理想,可說博物館要走入社區,確實有其難處。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也是高雄市「地方文化館」的成員之一,多年來與社會連結也有一定成績,例如館內志工的負責盡職、定期舉辦的講座,都可看到其成果,但似乎可以再增加,雲科大林崇熙教授就曾對博物館的公共參與提出精闢的分析:

       

……博物館應以文化為主軸來處理人與人關係之社會運作議題。博物館研究若缺乏社會關懷,將使觀眾與博物館之間有巨大隔閡。博物館典藏若缺乏社會連結,將使有限的典藏陷入貧乏與困窘。博物館展示若缺乏公共性,將使社會多元聲音難以參與而造成博物館單薄。博物館推廣若缺乏社會實踐,將使博物館侷限於知識象牙塔內,而難以在社會上扮演重要角色。面對缺乏社會連結、社會關懷、公共性及社會實踐所導致的經營困難,博物館應透過挖掘公共議題、發展公共領域、營造公共論壇、做為社會運動基地等,來經營出必要的社會連結網絡。[6]

     或許有人會質疑:「歷史」是過往之事,要如何公共參與?但實際上,「歷史」是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每個人或許不是大官將相,只是平凡的小人物,但其生活過往,在每個社區或職場的生活經驗,卻是獨一無二。結合大家生活的社區史,才會有讓社區重新出發的動力,這也是為何社區總體營造特別強調「造史」的部分。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甚至可以針對不同的社區,主動挖掘、營造、展出該社區的發展,也可拉進社區與博物館的距離。同樣的方式,可應用在產業、文化上,呈現出與學院完全不同的史觀,讓多元聲音出現。

除此之外,針對議題性的時事,做回顧展覽,也是博物館進入公共議題討論的方式。例如後勁地區五輕將在2015年遷廠,由於臺灣目前正碰到石化產業的爭論,故此遷廠格外受重視,史博館亦可對此做出展覽,將會幫助市民瞭解石化產業對於臺灣經濟的貢獻,以及其所造成的污染,自然能夠理解為何要遷廠,也能夠對產業政策做出更理性的討論。

    當然,如同上述林崇熙教授所言,博物館更可主動召開公民論壇,不論是時事或是與展覽相關的議題。因為展覽不可能完全客觀、也無法完全多元,就算是歷史,既然重新排列與書寫,也不會全然客觀,唯有透過公共論壇的方式,才能夠讓各種聲音多元表達,讓博物館真正參與社會議題討論。

    唯有與社會結合,才能吸引更多人進入史博館。前已論述,史博館得天獨厚之處,是其位於觀光區,故能吸引大批觀光遊客,但立基於高雄的高雄市立博物館,其根本該是高雄市民,要如何讓高雄市民常走進展覽更換速度並不頻繁的博物館,除了演講等活動外,參與公共議題,方是不二法門。

 

五、結語:期待新時代的地方博物館

2010年底,對於高雄縣市而言,是件大事。從1924年高雄市設市,兩者就分別而治,80多年後,在2010年底兩者將重新聚合在一起,究竟會不會呈現一加一大於二的能量,是兩地民眾注目的焦點,而做為新高雄市歷史展示及研究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面對這個新時代,是否能夠展現出新的思維及面貌,也讓人密切注意。

不止是政治版圖上的變化,進入21世紀,全球社會也快速的轉變。電腦時代的來臨,讓虛擬的世界取代了實體,維基百科取代大英百科;中國的崛起,也讓憑藉著冷戰、代工崛起的高雄港失去角色,高雄的產業急速萎縮及改變。這些外在的改變,也宣示著古老的、展示的博物館不能再靜默,必須走入人群、透過網路、因應外在的變動,才能回應新的時代,蛻變成新的博物館。

縣市合併對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是個契機,可以藉此啟動轉變。但不論如何變化,人們對於知識、歷史的探求及渴望不會改變,只是在形式上加以轉換,面對更圖像化、視覺感官取向的現代知識,博物館或許比起傳統的文獻會、圖書館更加討人喜歡,也更有機會成為人們瞭解高雄歷史的起步,期望再過十年,當回顧新高雄市改制十週年時,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已經是「立足在地、放眼全球」,成為高雄在地與世界歷史接軌的高雄文化地標。



*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科技與社會教學計畫專案助理教授。

[1] 蘇明如,《謬思最喜歡居住的城市》(高市:高雄市文化局,200710月),頁12-15

[2] 王御風、謝雲嬌,《文化館高雄學:中長程文化生活圈規劃》(高市:高市文化局,20092月),頁66-67

[3] 王御風、謝雲嬌,《文化館高雄學:中長程文化生活圈規劃》(高市:高市文化局,20092月),頁104

[4] 王御風,〈從台灣產業發展看高雄縣產業變遷〉,《汗水直直落》(高雄:高雄縣勞工局,200910月),頁14-17

[5] 王御風,〈社區大學與地方學—以屏北社區大學推動「屏東學」為例〉,台灣當代文化的流變與創新—「地方」視角的反思與詮釋,20101月,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

[6] 林崇熙,《跨域建構‧博物館學》(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912月),頁66


本文刊登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刊》6(高市: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012月),頁15-22

台長: 王御風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