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傳授人》是在述說烏托邦社會主義的一種可能性,全文是以平緩的文字,來描述這樣一個「理想」的社區,而不用嚇人的文字氛圍,來突顯其中的問題,反而讓讀者自己去閱讀思考背後的意義。
十九世紀的烏托邦社會主義者,期許心目中的大同世界得以實現,實驗性地成立了一些「公社」,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而《記憶傳授人》似乎也雷同於這樣的「公社」。故事裡的社區,有著很固定的生活模式與步驟,每個人按照整個社區的既定模式,進行自己的生活與生命。
這個既定的模式,包括:1.控制嬰兒人數,生過多時,則淘汰劣等品。2.八歲以前可以得到填充玩具。3.八歲時得到一件證明身分的夾克,並能擔任義工。4.九歲時得到腳踏車。5.十歲時要修頭髮。6.十一歲男生得到較長的長褲,女生得到不一樣的內衣。7.十二歲開始指派工作。8.十二歲以後,年齡不再重要。可以申請配偶,委員會們會很小心的挑選。9.工作服務多年到老年時,就會被送到養老院。10.養老院待一陣子後,會有解放慶典。然後,這個人就消失了。
然而這些規定,似乎已深入社區所有人的人心,而深信世界就是如此。然而,這些規定是誰決定的呢?在故事的敘述裡,並沒有明顯的說明,而供人思考與填補。整個社區的意識形態,幾乎令人不容置疑,而委員會的決定又是這麼的精準無誤。在這樣一個烏托邦理想的實踐下,大家都極其安穩和平,不會有什麼惡鬥衝突。階級裡的鬥爭對立似乎也未曾有過,每個人都平等似的共存共活。沒有經濟問題,沒有鬥爭問題,也沒有誰打壓誰的問題。即使是小嬰兒加波的解放,喬納思的父親亦是欣然接受。
由於故事裡的社區,是一種烏托邦理想世界,所以裡面消除了原本馬克思主義者批評的資本主義裡的階級鬥爭,而呈現安全生活的景象。理想色彩極為濃厚,且真的有些合理的措施,像「每天晚上分享個人的感覺,是每戶人家的例行活動。」而這樣的規定,就是要促進家庭和諧。而整個社區的意識型態,如此根深蒂固,好像大家早該在如此的。因此,要改變規則是很難的。
雖然大體上,大家都是籠罩在這樣理想性的理念底下,可是故事裡卻偶爾有一些人物的疑問。就拿主角喬納思來說,他到了養老院裡,想起社區規定不可以看別人的裸體,例外的是新生兒或老人,他喜歡這種例外。一種人的主體性思考,在此展露無疑。然而,這個社區裡的人,或許偶爾都會有這樣頭花一現的質疑,不過由於根深蒂固的文化影響,不久他們都會服膺於其中,像費歐娜也習慣幫著老人解放,而似乎不曾懷疑過什麼。
社區裡的洗腦,在人們還沒有成熟時,就已經徹底修正了他們的「偏差」。如:喬納思覺得使用「恐懼」這個詞語太強烈了,後來改成「焦慮」。老師替亞瑟將「憂心如焚」改成「心煩意亂」。故事裡的統一思想,讓大家各司其職,奉獻其力,敘述這社區的美好,但同時也透露裡面的荒誕不經與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在閱讀的同時,我們會與故事產生了很多辯證與對話,思考社區的意識形態與自己所能理解的差異在哪裡。我們可以說,社會是許多個人所組成的,但強調社會安全的同時,卻可能與個人自由抵觸。資本主義固然有許多弊命,但如此的社會主義形式,就真的盡如人意嗎?
主角被分配擔任「記憶傳授人」之後,開始經驗到色彩、陽光、沙漠、冰雪、快樂與痛苦……等等,而這時我們才發現,原來這個社區是多麼的單調乏味,而不像前面敘述的那樣安和樂利。在喬納斯目睹父親解放了雙胞胎嬰兒的其中之一時,那麼的自然,那麼的無情。在謊言與誠實之間,模糊了我們的視線。
這個社區宣揚著誠實,尤其是十二歲以前的小孩。而是不是十二歲過後,大家都有統一的觀念,那已不再需要考慮「誠實」這個主題?之所以要求小孩的誠實,似乎為了要糾正他們的思想觀念裡違背這社區意識形態的部份,以將他們改造成整個社區所要的模樣。各司其職的工作分配,乍看之下,符合人性,也解決了資本主義資本家壓搾勞工所產生的失業問題,但是十二歲就註定了一輩子的職業,人的自由度就完全沒有彈性了。
雖然整個社區看似觀念一致,但一些階級的差別,卻也露出端倪,像許多人就會對孕母這樣的工作有所鄙夷。在這個社區裡,一些人的疑問沒有凝聚成力量,而且故事結尾喬納思的逃亡,會造成什麼結果,也沒人知道。只是喬納思為了拯救加波的行徑,代表了「自由」與「被處死」的對抗,真性情、個別差異與統一無二觀念的衝突。
「解放」一詞貫穿了整個故事。社區裡的「解放」是讓老人安樂死,是讓嬰兒早死,以控制人口數,維持安全的平衡。而喬納思的逃亡,似乎也是另一種「解放」。社區裡的「解放」行為,到底是解放了老人嬰兒,還是解放了那仍活在社區的人,社區的人因為他們的死亡,而有著穩定的生活,安全的取得卻是要建立在人為的死亡上,顯得很突兀且不可思議,就好像希特勒突顯日耳曼民族,而要屠殺其他劣等人種。在這個社區裡,老人與被淘汰的嬰兒是劣等的人種。
在這個虛構的烏托邦社區裡,見不到人的真性情。沒有血緣關係的兩代,許多的應對都像公式化的,由意識形態所決定怎樣和諧。沒有色彩繽紛的花朵樹木,以及炙熱的陽光,湛藍的天空,白皚的雪,讓人有獨特的思維與美感的情懷。生命在既定的形式規定裡,失去了意義,每一個人都像一顆棋子般,被置放在應當放的位置上,很沒有生命力。
如果這個烏托邦的理想,注入了愛,注入了痛苦,是不是也依然能夠安全生活?沒有了愛,是不是還能算是理想的生活?當人生早已被文化社會規定該如何,那人的自由與選擇權,到底在哪裡?現實生活裡,每個人必然是在某個時代下,某個國家或社會的群體底下,某種文化與意識形態裡受影響,而我們的「自由」與「安全」、「束縛」或許比故事裡的問題更值得來思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