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多夫金說:「電影藝術的基本就是剪接。」但未讀過或學過電影的人,只是習慣了影片如何出現在眼前,而不會多加思索「這就是剪接」。電影無處不在剪接,由於這些手法,而改變了人類對於時間、空間的觀感。在現實生活裡,一個人的孤寂,可能不容易被週遭所發現,但文學裡可以安排描述,而電影則能夠以不同於文字的方式,加以突顯襯托,如《日正當中》裡的警長,藉著鎮民的心情、壞人的準備工作以及市長的神情,不斷切換的畫面,逐漸加速,而使人感到緊張,大禍臨頭了。
電影也反映了現實,如《波坦金戰鑑》裡反映了戰爭及階級的鬥爭,心裡的時空超將現實的時空無限延長,強化了無情的殺戮,及沙皇底下士兵的機械化。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衝擊,及一些人想統治全球的野心,影響了整個世界。如何看待這些科技產物並思考其意義,成了人文藝術者的關注點。
捷克動畫大師斯凡‧克梅耶拍的《ALICE》,運用我們居家隨處可見的玩具、物品,將其化成「Alice in wonderland」裡的角色,有趣非凡,如俄蘇形式主義所說的「陌生化」,得以延長我們的感受,將那些原本平凡無奇的用品換了另一個模樣。《愛麗絲夢遊奇境》的故事並不吸引我,因為夢遊裡遇到的人物,顯得無厘頭,說話沒有什麼條理,看不到整個故事的邏輯性。但由木偶與真人所演出的這部電影,卻可以由造型的特殊,而略感特別及增加觀看的興味。但這部片也不容易入戲,原因在於配角說話及主角心裡的想法,都會由Alice自己的嘴唇特寫說出來,好像提醒我們就是在說一則故事,使我們客觀地在戲外,而不是跟著戲走,與螢幕保持距離。
故事的整個空間,亦是一個房間換到另一個房間,好像從一個格子轉入另一個格子,一個框框到另一個框框一般,想起駱以軍的短篇小說----<降生十二星座>,我們就是從一間屋子到另一間屋子,而由於熟悉整個城市,行駛於馬路間也如機械式的,到了哪裡就自動會右轉,然後左轉,而不再思考其任何意義。但電影裡卻有另一個不同的思考,如小說裡主角思考電玩裡的春麗怎麼不知殺父仇人就是正控制他的玩家,電影裡讓我們看到在不同的空間,或者說不同的房間,也都各自有不同的樂趣存在,即使是無生命的玩偶或文具,也能將其賦予意義,給予生命及不同的定位。這部電影,愛麗絲在夢醒後,雖然不像第一部看的那樣獲得自信,大聲歌唱,但她也許能學會在固定的空間裡,玩出自己的遊戲,而能自得其樂。「好鳥枝頭亦朋友,萬物靜觀皆自得」。
斯凡.克梅耶在十一分鐘的短片《黑暗.光明.黑暗》,又是以一個房間呈現整個空間。從這短片裡,我看到了組合與分離的好壞。當他們完整拼湊起來時,雖然成了完整的人,卻沒有空間,很像Shel Silverstein《失落的一角》這個繪本裡,當缺一角的圓找到了補足其圓的部份,卻只能一直滾動,不能緩慢地觀賞週遭美麗的世界。影片裡的手,也正是有這樣的處境。當所有的部份,都組合好,似乎是完美的成品,但卻整個被禁錮在狹小的空間。是否「不完美,比完美,更完美」呢?留有想像、活動的空白與空間,得以有無限的華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