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的產生都是有因有緣、依因待緣的,因緣的成熟會合,而有五蘊的產生。既五蘊有生,即五蘊本是不存在的。雖因緣的會合,有了 五蘊,但是,因緣是會分開的。因緣分開後,五蘊也就跟著消失、不 存在了。
試問:有人長生不死嗎?有人快樂一輩子、或痛苦一輩子嗎 ?有人能思想不停嗎?有人能常在喜怒哀樂中嗎?有人內心常在清醒 中,不會昏睡嗎?答案是否定的。五蘊的存在,只是現象而已,其實內在隨時在變化。身體(色蘊)新陳代謝不停;感受忽苦忽樂或平淡無奇;思想雖能綿延不絕,總有停止時;情緒感情再豐富,也有低落不振時;再明白清醒的內心,也有糊塗時。
《大般若經》形容五蘊是:
色如聚沫──此身如水沫,雖有表面存在,體內空空,不久就消滅。
受如水泡──就像洗衣粉,和水攪一攪後,就產生水泡,但不久即滅,人的苦受、樂受亦然。
想如陽燄──如日光所照,出現了一些彩霞等美麗景色,但不久即消失,人的思想亦然。
行如芭蕉──芭蕉是空心的,表示不實,人的喜怒哀樂亦然。
識如幻事──就如魔術師所變化出來的東西,並非真有其事,人的意識何嘗不如此?
因此,「五蘊」是不實在的,它的存在只是表象、現象、假象,它們是沒有實體的,所以說「五蘊皆空」。五蘊未生前不存在,當然是空﹝無﹞;生後會消滅,滅後不存在,是空﹝無﹞;就是生後、未滅前,它的存在也是毫無實體,隨時在變化。這不是「空」嗎? 無自性故,隨緣展現而已!
當修行者證入「色即是空」時,他將不再受到「色相」的迷惑,而從物質現象中解脫出來。例如:不會受到美色的誘惑,不在乎自己的長相美或醜,不在乎擁有多少的財富、或幾個兒女,也不在乎自己的職位是貴是賤。這就是因智慧的照見,得知一切「色相」是「空無自性」的。於是,自然脫落了對「色相」的執著。
因此,不要以為要打破「色蘊」才是「空」,色蘊本空,不是破不破的問題。換句話說,不是空掉它,而是悟到它的木來面目;是靠「般若證如」,不是鍊功成就。
空即是色-證入「空即是色」時,證知一切物質的現象,雖是虛妄不實,但並不因而悲觀、消極或墮落,能在這些空無自性的假相中悠遊自在,運用一切的物質,來過著快樂、充實的人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合起來的境界是:一切的物質現象皆是如如。
受即是空-所有的感受,包括苦、樂,不苦、不樂皆是某種條件下的感覺,沒有必然的苦或必然的樂。如有人打你一下,若對方是你素所怨懟者,你會覺得是一種苦受;若對方是你鍾愛
的情人,卻反而覺得是一種樂受。所以,苦樂的感受只是一種空無自性、虛幻不實的感覺。證入「受即是空」的人,對種種感受不起煩惱,但身體受傷時,會知道痛,只是不會因痛而心煩,並不是說,悟道的人就沒有痛的知覺。
想即是空-所有的思想、想念也都空無自性,以一種無自性的現象呈現出來。因此,證知「想是空」的人,不會為種種的「想」而煩惱,如面子、不好意思、內疚、懊悔……。
行即是空-「行」是指五十一心所有法中,除了「受」、「想」之外,其餘四十九法及二十四不相應行法皆是。這些造作等心行.都是緣起緣滅的遊戲,毫無實體可得。
識即是空-於所緣了別為識。「了別」乃是因緣際會下的產物,若無外境,則心從何分別?所以,六、七、八識都是剎那剎那變化的現象,當下是空。
--黑與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