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8-17 23:55:05| 人氣1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書】左與右,今日與明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書名:世紀的展望(Today And Tomorrow)
作者:Henry Ford
譯者:席玉蘋
台灣商務印書館(Open系列)


我們都知道,左翼與右翼的區分,是始自法國議會的政黨座位位置。為了避免政黨理念不合導致直接衝突,自早期開始,保守派政黨坐在議會的右翼,改革派政黨坐在議會的左翼,中間則如光譜般,分屬左偏中間、中間偏左、中間、中間偏右、右偏中間。當然,其實也沒這麼偉大還這樣左左中中右右細分;就著人性來說,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理念差得遠的自然坐遠些,如此而已。

右邊坐的是所謂保守派,是相對於改革派而言。一般而言,保守派因其既得利益,通常不願改革。如果右邊坐的是封建貴族,則他們決不願意釋放太多民權給左邊的中產鄉紳;如果右邊坐的是大資本家,則他們決不願意釋放太多傾勞反資的法案通過;而如果右邊坐的是大社會革命家,則問題就嚴重了,因為他們立刻學會專制霸權的遊戲,而且全部坐滿所有議席,讓會堂中不再有新的左派出現,以維持其既得利益。這在人類歷史中,已有許多例證。

共產主義的政治精英執政后,開始串聯民族主義與專制政權,搖身一變成為政治上的極右派,把持政治利益而拒絕改革。唯一與傳統右派不同的,祇在其過度規劃的經濟制度而已。自由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這在經濟層面上的右左極端之間,有沒有可能與政治的左右一樣,最後發生雜交產下雜種?當然有可能。在廿世紀初期赤潮橫流之時,原本施行自由經濟的國家政體與企業紛紛尋求解套勞資矛盾的方法。也因此全球當下大部分國家所實行的整體政策,會將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合併考量與評價。所謂的「第三條路」,就是這種東西。

可是早在1928年,亨利福特寫下《世紀的展望(Today And Tomorrow)》一書的時候,就已經擁有非常獨樹一幟的管理哲學。而這些同樣講求企業利潤的觀點,卻一方面同時反抗傳統的自由經濟理論與原初的社會主義批判,而又有讓這兩種理論傳統緊密結合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這並非來自於左右妥協。

福特以「服務」的觀念進行企業管理,他將企業的社會服務價值視為企業發展的優先考量。因此他反對為融資而融資的「財務專家」,也反對為改革而改革的「職業改革家」,他認為這二者雖然「自認相互對立,但卻有志一同」:破壞商業。福特不斷強調企業的價值在於對大眾的服務,因此他不同於傳統資本家的觀念,僅以提高售價壓低成本的方式來獲利,相反的他專注於社會中繁榮的商業關係所能帶來的巨大利基,因此一方面提高勞工薪資,另一方面壓低產品售價,以增加社會消費能量。此外,不同於傳統社會主義所指稱的資本家經由壓低勞工薪資以提高可剝削的剩餘價值的論調,福特以不斷擴張其資產到各個有關的上中下游產業裡,企圖以有效管理方式壓低一般被認為不可能再壓低的原料與固定資本的成本,以達成勞薪增加、物價下降、商業交易發達的目標。

因此在他的思想脈絡之下,那些企圖以炒作債券或股票影響企業營運(或影響企業的服務價值)的財務專家,與不明究理僅圖一己名聲的改革家,都是破壞商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元兇。唯一值得稱頌的,是力爭上游以勞動與服務賺取金錢,進而提高消費力的個人;值得注意的是,福特雖然持著自由市場中的價值,但與其說他把焦點放在賺取更高金錢上,不如說他念茲在茲的是企業與個人對社會大眾所提供的勞力或服務。福特反對大有為處處施惠的政府,但支持「不以金錢單位作為考量基礎」的福利措施(意指降低對大企業的稅收);因為他認為前者為弱者培養依賴心態,後者讓企業擴充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若不以批判的角度切入,會發現福特的理想世界確實理想,而且他的確辦到了。他維持勞工的高基本薪資,降低材料、能源、輸配、機具維修等固定成本,進而降低產品價格,利潤不減但售量提高,總獲利因而上升;再將獲利轉投資到生產流程中減低成本方法的研發,更進一步降低售價,勞工加薪與福利也成為可能。此外其企業哲學在於服務,因此要求企業上下以服務作為生命價值,因為服務所以獲利,員工薪資、企業利潤、商業氣氛,才能同時上揚。

某個程度上,福特企業集團本身就是一個具體而微的福利國,它提供自己的勞工最好的福利與生活品質,同時也要求企業中所有員工進行勞動與服務,將集體的利益視為自己的利益,因為唯有企業(集體)獲利極大化,個人所得才能增加。於是乎個人的價值在兩個層面展現:第一是個人的努力為個人帶來符合比例的利益,第二是個人為群體的勞動服務為群體帶來可預期的榮景,而這一右一左的價值都是對個人有利的。換句話說,在一個有效率的團體(無論是國家或企業)中,無論你左轉右轉,個人的價值就會高度展現;相對的,即便是中間路線,個人價值也將在虛度中浪費。由此可知,對社會結構的分析或評價,或許應該從效率這個面向切入,個人在有效率的社會中才容易自我實現。然而什麼是「有效率的社會結構」?值得思考。

不過由於這本書寫於廿世紀初期,一個破壞與發展並進的時代,因此福特膽敢以經濟直線上升的前提來進行他的管理,擴張企業的產業面、調增薪資不裁員。然而在一個供給剩餘的今日世界,企業是否能擁有當時福特所展現的雄心壯志呢?

此外,在股票交易制度漸趨健全的今日,大眾對企業的優劣評價,很大一部份來自其股價的高低,而非著重在企業服務的品質或其發展前景(一家企業的所謂「前景」,端看大型投資法人願否繼續持有其股票;這也是最被福特批評的)。進來假帳或內線交易風波,無不是企業內外有心人士把股票當成企業重心,雙眼直盯著證交所中的股價,才會釀起這種違法敗德的禍心。金錢之害,莫甚於此,近百年前福特就已經大聲疾呼過,只是錢滾錢的誘惑,絕對勝於質樸勞動與服務,不禁令人徒呼嘆哉。

台長: 扥辣斯
人氣(1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