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8-14 22:30:47

讀Milan Kundera作品劄記(二):為什麼不應該是「賦別曲」?


首先,書的捷克文書名是:ValclikNa Rozloucenou,法文書名是La valse aux adieux,兩者都是「告別華爾滋」的意思。根據維基百科「圓舞曲」條下所記:華爾滋(圓舞曲)是「有別於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維也納作...

2011-08-11 23:34:11

讀Milan Kundera作品劄記(一):說謊

很多人都知道,通常為了圓一個謊,我們必須再編出100個謊,之後,結果就越來越出乎我們原本的意料之外了。一個教授,一個死纏爛打的小學教師寫的一篇不忍卒睹的論文,一個以你的過去來定你未來的罪的政權,讓「誰都笑...

2011-07-15 21:04:14

《我失落的城市》


1920年代,對我終究太遙遠,以至於沒辦法有任何的感受與想像當時的氛圍或所謂的「時代精神」,我想,我終歸是屬於60年代的;同樣地,我知道的紐約,既不是費茲傑羅的夜夜笙歌,也不是沙特筆下的鬼城,在傳播媒體的現...

2011-07-07 22:40:50

受傷的愛情

Milan Kundera描述當蘇聯軍隊入侵捷克的第三天,他在從布拉格開往布捷約維茨的途中,被蘇聯士兵攔下檢查,搜查完之後,蘇聯軍官問了他對蘇聯入侵捷克有何感想,然後跟他說:「您應該知道我們是愛捷克人的。我們愛你們...

2011-06-23 21:56:58

《狼人:孩童期精神官能症案例的病史》


首先就內容來說,這本書之所以重要,應該是它在研究孩童期精神官能症上的貢獻。這裡的孩童期,其實含括到「嬰兒期」,也就是在這一點上,Sigmund Freud的解釋受到了質疑與挑戰(Freud在書中特別是針對Carl Gustav Ju...

2011-06-06 22:55:43

讀《玫瑰的名字》劄記三

誰讀?誰是《玫瑰的名字》的讀者?作者告訴我們,這本書是梅克爾的阿德索寫於晚年的一部手稿,根據作者的考證,此手稿應完成於14世紀最後10至20年之間,因此很顯然地,阿德索是不會以20世紀、21世紀的人作為他想要訴...

2011-06-06 11:54:21

王梵志詩二首──舊集(含自序)

〈道情詩〉我習未生時冥冥無所知天公強生我生我復何為無衣使我寒無食使我飢還你天公我還我未生時〈翻著襪〉梵志翻著襪人皆道是錯乍可刺你眼不可隱我腳王梵志,據胡適考證為七世紀人,當五九○至六六○年,其生成可見...

2011-05-28 19:29:31

讀《玫瑰的名字》劄記二


誰在說話?一翻開《玫瑰的名字》,作者告訴了我們這本書的由來,他說:「一九六八年八月十六日,我得到一本書,書名為《梅克爾的修士阿德索的手稿》。此書是一個名叫瓦萊的神父由拉丁語翻譯成法語的,參照的是修士讓...

2011-05-08 17:07:32

The Power of Name──再談電影「現代驅魔師」

緣起:幾天前在一篇〈【電影心得】現代驅魔師〉中看到這樣一段話:「為什麼惡魔不敢讓人知道他叫什麼名字, 一知道名字就掛了, 這也未免太....」,對此讓我有一些想法,所以再一次來談「驅魔」儀式中為什麼知道魔鬼的...

2011-04-28 22:05:23

觀影隨想:「現代驅魔師」(The Rite)


坦白說,驅魔片基本的套路是差不多的,因為驅魔原本就是一項固定的儀式(rite),而所有的驅魔片大多也是從信心的失去到重獲為主軸,驅魔儀式反而成為電影恐怖、驚悚的賣點,這一根本的限制,也許就是何以大法師(The E...

2011-04-26 19:57:48

小說獎的清白──從一份評審記錄談起


1980年,聯合報舉辦第五次小說獎,長篇小說由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入選,並於1981年6月由聯合報社出版,此次的評審記錄則以〈聯合報六九年度中、長篇小說獎總評會議紀實〉作為「派生文本」(側文本,paratex)...

2011-04-21 18:10:19

舊書攤的懷想

在那個年代是不叫「二手書店」的。場景,通常是堆得比人還高的書,陰暗的角落裡堆放著一疊一疊的圖書、書畫、雜誌,甚至還有書信。蹲在地上翻找《文星》、《大學》、《自由中國》,手中拿著是還缺了哪幾期的memo,為...

2011-04-11 23:38:23

觀影隨想:認清你的位置──「煞不住」(Unstoppable)


「發現煞車閥管脫落未接上」、「不遵守駕駛不可離開駕駛座的規定」、「因為妻子的禁制令而多加掛了五節車廂」,這一些疏失,當全部都聚攏在一起時,便造成了一輛載著有毒危險貨物的火車高速失控,加速衝向人口密集的...

2011-04-07 21:03:55

《十日談》

10天100則故事,薄伽丘透過10個青年人(7女3男)帶著我們經歷了中世紀的愛情、情慾、宗教態度和社會生活。 薄伽丘說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因為女人不像男人在面對煩悶、悲傷或無聊時可以找到各種排遣的方法,來...

2011-03-17 23:56:00

觀影隨想:不懂千萬別亂學──「超危險特工」(RED)


1974年4月22日,在美國猶他州奧格丹(Ogden)發生了一起「音響店謀殺案」(Hi-Fi Murders)。兩名都是19歲,同時也是空軍同袍的年輕人DaleSelby Pierre以及William Andrews於接近打烊時,進入「身歷聲商店」(Hi-Fi Shop)...

第一頁      ‹上一頁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下一頁›      最末頁
第 11 / 18 頁 , 共 264 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