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5-02 08:00:00| 人氣3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天后何處尋?全台瘋媽祖十大熱點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月歷經一連串白沙屯媽祖的「粉紅超跑熱線追蹤」,佔了不少新聞版面,且報名人數近18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加上沿途諸多信徒與民眾,可說是一大半台灣人共襄盛舉的熱門活動。

而昨天才是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俗諺有云:「三月瘋媽祖。」即是指農曆三月民間忙於媽祖誕辰的各項廟會慶典活動,簡直是宗教版的嘉年華會,甚至躍上國際(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與梵蒂岡耶誕彌撒、回教徒麥加朝聖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也算是台灣在地一大特色。

台灣各地媽祖活動中,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北港媽祖遶境」和「白沙屯媽祖進香」三者名氣最響、規模最大,然而雖然都有抬神轎以及信徒跟隨,看似相同,但意義與形式不一樣:遶境形同出巡,是在自己管轄範圍內巡視;而進香是到別人家(廟)作客,也是神與神、信徒與信徒之間的聯誼。北港朝天宮是台灣分靈最多的媽祖廟,據統一台灣約有上千間媽祖廟,其中400間是從朝天宮分靈出去的。而白沙屯媽祖進香就是到北港朝天宮作客,只是每年行走的時間、路線、停駕與駐駕地點不盡相同,這是白沙屯媽祖與眾不同之處。

無論是否信仰媽祖,這已成了台灣的一大地方特色,可以在瞭解文化之餘,感受一下在人神之間或人與人之間的精神情誼交流,以及為各方群眾的凝聚力而驚嘆,其中應該飽含不少有意思的故事。

若平時在非三月期間,沒有遇到廟方活動,也能在全台各方熱點感受一下天后的魅力。

1.台北-關渡宮

俗稱關渡媽祖宮、關渡天后宮,於清順治18年(西元1661年)由石興和尚創立,曾與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並稱為「台灣三大媽祖廟」,早期亦有「南有北港媽、北有關渡媽」一說,

相傳西元1895年,廟口的三棵老榕樹,竟然在同一個晚上枯死,居民認為可能是媽祖在向他們警告會有災難。不久,日軍佔領關渡,到處燒殺,居民因早有預防而能逃過一劫。

關渡宮右邊有一個約80公尺長的古佛洞,入口處有鎮洞寶臼,傳說能鎮壓一切邪惡,而洞內兩旁有28天王像,後面則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2.苗栗-白沙屯拱天宮

白沙屯舊名為「白沙墩」,是通霄屯墾最早的地方,清康熙年間就有先民入墾。其地點為「山海之近於斯為最狹」,是新竹到大甲的官道必經要站之一,也曾是重要的海防汛守之地。

拱天宮於清同治二年(西元1863年)建成,最初為土垣茅屋(土埆厝),後經數次翻修,成為現今莊嚴富麗的規模。一樓正殿供奉的軟身(四肢可活動的)媽祖神像,為唐山師傅製作,其歷史比拱天宮本身還久,本地人暱稱「大媽」,每年徒步進香活動由其負責,已長達200年歷史,因路線不定而被稱為全台最特殊的進香隊伍;另外還有「黑面二媽」負責每年遊庄,「粉面三媽」負責當地居民家中辦喜事、神明聖誕或鄰近宮廟慶典時受邀作客。

 

3.苗栗-後龍清海宮

據說建廟由來是因撿到西湖鄉五龍宮的神像(註),於1979年完成建廟。後來建造媽祖巨像,2016年逢清海宮媽祖金像來台四十周年,廟方打造高達32公尺高的石雕媽祖,且其遙望大海對面的地理位置正是福建湄州媽祖聖地。

清海宮石雕媽祖為全台灣最高媽祖神像,與西湖五龍宮媽祖高度接近,不過五龍宮媽祖手捧如意,清海宮媽祖則是手持奏板。因近台鐵路線,若恰逢火車經過,會出現「媽祖搭火車」的錯位畫面。 

 

註:1976年,苗栗西湖鄉五龍宮改建,廟方為改供奉大型神像,將舊的泥塑媽祖神像、其他神祇木雕舊神像放在木箱內,並在箱底放紅磚,請漁船從後龍港送出外海。後來,後龍的海防官兵在海灘上發現裝有三個大木箱,箱內的媽祖泥塑已消失,只剩下媽祖帽冠、龍袍。箱內尚存順風耳、千里眼、及長生大帝和楊公先師等神像。

而撿到神像的當地居民陳阿水、王添水以為其來自中國大陸,視為神蹟,就供奉在家,許多信眾爭相來膜拜,一些靈驗故事也相繼傳出,因而發起建廟。當時承包西湖五龍宮改建工程的王春發特別來此查看,發現剩下的媽祖袍冠及神像正是五龍宮所有。但當時五龍宮已供奉新的媽祖神像,該不該迎回,曾讓管委會一度左右為難。

 

4.台中-大甲鎮瀾宮

相傳清雍正8年(西元1730年),福建湄洲島人氏林永興全家移民來台,至大甲堡定居謀生,並向湄洲媽祖祖廟恭請一尊天上聖母神像自家裡奉祀,當時移民篤信湄洲媽祖神像,紛紛前來膜拜。後來地方縉紳見香火鼎盛,經過林永興同意後,興建小祠,名為「天后宮」。後來擴建,改稱現今「鎮瀾宮」。

民國52年(西元1963年),久旱無雨,台中縣長及大甲、大安、外埔、后里(舊稱內埔)等4鄉鎮的村鄰里長及縣議員、鄉鎮民代表、鄉鎮農會理事長及總幹事等地方人士皆披麻帶孝,自鎮瀾宮抬著媽祖、貞節媽、神農大帝等神像的神轎,列隊到水尾河床(瓦磘溪)設香案舉行祈雨儀式,約莫1小時後,上天降雨。依鎮瀾宮廟中文書記載,為第七次祈雨成功。

大甲鎮瀾宮早期由佛教禪門臨濟正宗之僧侶擔任住持,傳了七代後,因覺定禪師前往唐山鑽研佛學,一去不復返,信徒才改組管理委員取代佛教僧侶系統。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一直是台灣民間信仰中最受矚目的宗教盛事之一,至今更躍上國際,成為世界級的大型宗教活動。早期進香由大安港或溫寮港直接駛往湄洲,日治時期因日本人禁止台灣海峽兩岸往來,改為北港朝天宮;後來1988年因媒體報導稱爲「大甲媽祖回娘家」引發爭議,後改往新港奉天宮遶境。而每年遶境進香的日子並非固定,是在當年的元宵節舉行「筊筶典禮」,擲筊決定遶境進香出發的日期與時辰。

 

5.台中-旱溪樂成宮

相傳此廟媽祖為林大發之先祖來旱溪拓墾時所迎請,後由庄民建廟奉祀。此廟建於乾隆18年(西元1753年),後經翻修,由木作大師陳應彬(清末至日治)設計製作,許多工法風格影響台灣往後的廟宇建築形式甚鉅,並被喻為台灣傳統寺廟建築本土化的原型。

旱溪樂成宮曾與舊社南興宮、南屯萬和宮、台中萬春宮並稱「台中市四大媽祖廟」,其遶境由來為清道光年間,台灣中部稻田發生黑龜病蟲害,烏日下哩仔的信徒前來樂成宮請旱溪媽祖及南瑤宮媽祖前來遶境,其他鄰近庄頭聞訊亦恭請旱溪媽祖及南瑤宮媽祖驅除蟲害,此後每年農曆三月初一皆如此,稱為「十八庄遶境」,範圍涵蓋台中市烏日、大里、太平、霧峰、東區等行政區,有「旱溪媽祖蔭外庄」之譽,此遶境活動亦曾獲選為「臺灣宗教百景」之一。

除了「旱溪媽祖」的美名,宮內月老曾為網路票選全台最靈驗的月老廟,甚至超越台北霞海城隍廟。

 

6.彰化-鹿港天后宮

創建於明末1591年,前身為鹿港天妃廟,是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媽祖神尊的廟宇。此尊湄洲島天上聖母(開基二媽)是施琅迎奉來台,也是世界僅存的湄洲開基天上聖母神尊(註)。

後來施琅班師回朝,其族弟施啟秉、族姪施世榜請求將神像留在鹿港供信徒膜拜,多年後由於廟地狹隘卑溼,不敷使用,於是施世榜獻地、信徒們捐錢蓋廟,改以磚造廟身,且廟門正對湄洲天后宮(祖廟),因此也稱鹿港天后宮。而施世榜也因建廟有功,配享於鹿港天后宮右廂的「施耀德堂」。

鹿港天后宮歷經數次翻修擴建,成立今日規模。至2007年,獲交通部觀光局評選為國內十大景點,同年受邀參與莆田湄洲祖廟所舉行「天下媽祖回娘家」活動,全球20幾個國家、地區,300多尊媽祖齊聚參與,鹿港天后宮媽祖榮登「首座」,也證明鹿港天后宮開基媽祖在的崇高地位。

鹿港天后宮擁有清朝皇帝的御筆匾額、文武官員的獻匾、古代碑記,還有其昔日往湄洲祖廟謁祖照片、祖廟贈與的大靈符、聖母寶璽,這些皆是台灣絕無僅有的文物。還有民初時雕製的精緻鳳輦、全副儀仗等,也是珍貴的歷史瑰寶。

 

註:原中國的福建湄洲開基媽祖原有六尊,分別位於福建湄洲、浙江寧波、馬來西亞馬六甲、台灣鹿港,後來因文化大革命等種種因素歷經時代變遷,目前世上僅存鹿港一尊,可說極為珍貴。

 

7.雲林-北港朝天宮

清康熙33年(西元1694年)由樹壁和尚自福建湄州恭奉媽祖金身渡海來台,據說並非原本就要將神像請至笨港(今雲林縣北港鎮),而是進入笨港後,樹壁和尚在曾在一處古井下休息,暫將媽祖神像安置於古井上,後來要動身離開時,卻搬不動媽祖神像了,經過擲筊請示,得知媽祖欲在此地建廟,於是就地建廟,據說今朝天宮鎮殿媽祖正下方,即為當年古井所在。

一開始以茅庵暫祀,至雍正8年(西元1730年)才以瓦易茅重建廟身。在道光年間,一位來自泉州府南安縣的蕭姓人士,被後人稱作「蕭孝子」,與母親一起從唐山來台尋父,在渡海時,母親卻被大浪沖走,到了台灣後,他同時得尋找父親與母親。當時他到了笨港的媽祖廟,向廟裡的媽祖祈求能早日找到他的父母親,他看到地上有一根粗的鐵釘,便向媽祖請求若能找到父母,就讓這根鐵釘能釘入花崗岩之中,他徒手將鐵釘往地上釘去,鐵釘應聲釘入堅硬的花崗石中。這個消息傳遍了笨港,許多人紛紛幫他打聽他的父母的下落。終於在麥寮找到了他的母親,隨後在鹿港找到了父親,此為「孝子釘」的由來,而目前孝子釘就在宮內觀音殿前的石階中央。

然而,在明治37年(西元1905年)遇上嘉義大地震,北港街受創嚴重,朝天宮大殿亦受損不小,地方紳士因此決定重建,並得到北港支廳長安武昌夫認同,其提倡重修,組織募款委員會,捐款來自全台各地,並聘請同樣為旱溪樂成宮設計的大木匠師陳應彬主持修建工程,才得以修建完成。

至今,每年媽祖誕辰期間,各地信徒及分靈廟宇陸續回北港進香。且北港媽祖遶境活動,一年總共進行兩次,分別為農曆正月15日(元宵節),以及農曆3月19日、20日。過去曾以元宵節較盛大,後經日據時代改革,變成三月活動規模較為盛大

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2023年1月至9月宗教類型場所,參訪人次第一名就是北港朝天宮(白沙屯拱天宮為第六名,大甲鎮瀾宮為第八名)。

其管理歷史與大甲鎮瀾宮相似,自樹壁和尚傳下17代禪宗法脈結束後,以管理委員會制取代原本僧侶管理系統,但至今仍聘請佛教臨濟正宗僧侶擔任住持及駐廟法師。

 

8.嘉義-新港奉天宮

據說明朝天啟2年(西元1622年),船戶劉定國為祈求新船平安橫渡台灣海峽,至湄洲媽祖祖廟請求媽祖神像,供奉於船上,船隻行至笨港(今雲林縣北港鎮及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一帶),神示永駐此地。且因笨港為台灣本島最早開墾的地區,故又稱「開臺媽祖」。

至康熙39年(西元1700年),笨港居民集資合建天妃廟,為奉天宮前身,後來歷經數次修建,成為現今模樣。

廟裡保留許多歷史文物及民間信仰文化資產,包括交趾陶。而且也是台灣少數把虎爺供奉於桌上的廟宇,是台灣金虎爺會的大本營。

而「奉天宮上元遶境活動」由來,根據記載,1797年後,為了感念古笨港南堡十八莊民重建奉天宮的恩情,開始進行上元出巡十八莊的活動(此十八莊與旱溪樂成宮不同)。

 

9.台南-大天后宮

台南府城為早年漢人發展之地,也是明鄭時期的中心大本營,而大天后宮也是最早官建祀典的媽袓廟,前身為明朝寧靖王府(朱術桂居所),後來寧靖王殉國捨宅予住持僧聖知,改建為天妃宮。施琅克台後,於康熙23年(西元1683年),奏請康熙,遂晉封天妃為天后。康熙59年(西元1720年),翰林海寶、徐葆光出使琉球歸來,為感謝媽祖保佑而上奏,使得天后宮被納入春秋祀典,並改稱「大天后宮」。

歷年來清廷多次賜匾,目前廟中也有清朝光緒皇帝御筆「與天同功」的匾額。然而嘉慶年間發生大火,據《臺灣采訪冊》記載,當時火災造成「中殿及後殿俱燼,神像、三代牌位蕩然無存,住持僧所蓄銀錢俱鎔化。惟大門一列尚存。」大天后宮變成無神像可拜,且重修所需經費官方難以負荷,遂委由府城三郊主持重建,故大天后宮從官府主導的狀態逐漸演變成由郊商掌管。

台灣被割讓後,成立了台灣民主國對抗日軍,當時大天后宮後進的一廂房,曾短期被充用成臺灣民主國的總統府,劉永福就曾在此辦公。

「府城迎媽祖」活動始於清朝,由大天后宮所主導推動的外地媽祖信仰活動,長達百年以上,為各地媽祖與大天后宮交流之重頭戲。台灣被割讓之前,北港朝天宮三媽每年前來大天后宮進香,並與府城各宮廟隨駕共行。然而日據時期發生「糖郊媽」事件(註)發生衝突,從此台南與北港停止往來達43年之久,至民國四十五年雙方擬重修舊好,大天后宮遂於農曆正月十五日將「糖郊媽」送回北港朝天宮。

大天后宮殿內祀奉的巨大金面媽祖像,後殿的「月老」也是熱門的參拜神祇,據廟方統計。每年可撮合300對佳偶。

 

註: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時,大天后宮按慣例舉行迎媽祖盛會,在規劃活動時,並未依例由藥王街轎班抬轎,引起該街民不滿,乃致函北港台籍某刑事,轉報北港之廳長,以三媽南下會影響北港消費收入參萬圓為理由,勸勿讓三媽南下府城,北港朝天宮主事者乃以「糖郊媽」代替三媽落府。

大天后宮主事者向台南士紳說明,在北港三次恭請三媽上轎皆被請回案桌,不得以才請回「糖郊媽」,台南市紳以北港方面無誠意,便將「糖郊媽」長期留在大天后宮,因此南北兩處的媽祖宮交惡。

 

10.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是台灣第一間媽祖廟(註),興建於1604年,廟體建築出自唐山名匠之手,其所在的「馬公」這個地名,即是由閩南語「媽祖宮」(媽宮)的簡稱演變而來的。

傳聞前身可能是從宋、元以來,福建漳、泉一帶商賈、漁夫路過澎湖或農漁時,在海邊搭建來奉祀「媽祖」的小廟。

廟中典藏有現存臺灣最早的古碑—明萬曆32年所鑄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古碑,其是在大正8年(西元1919年)整修時在祭磐下挖出的,亦證明明萬曆32年已有天后宮的存在。另外還有清乾隆皇帝御賜題「與天同功」的金匾。

 

註:有一說是金門順濟宮,其於在民國72年所立的「順濟宮重修誌」碑文上記載,元代後才以天妃、天后和聖母尊稱媽祖,因此後來所興建的媽祖廟普遍稱作天后宮、受天宮等,少有稱呼「順濟宮」者。而廟額「順濟」是距今886年前於宋徽宗宣和四年封贈,因此推測順濟宮的建廟年代可能向上推至北宋期間。但其真假仍待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

參考資料:你所不知道的關於媽祖的小秘密

台長: Tinkle
人氣(358)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