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五月開始爆發,和五月壽星一樣,六月的壽星也無法倖免,不能餐廳內用、不能群聚,但也趁著今日是我的生辰,縱觀這些日子以來所見大環境的變化,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
許多人感嘆「人生好難」,尤其現今社會,加上疫情改變了生活習性,在經濟上及精神上都承受比以往更大的壓力。雖然不能說「習慣就好」(因為我覺得這是無法習慣的,只能說還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但我們必須先適應環境,才能爭取更多時間去改變環境。
沒有人能夠完全主宰你,你就是自己的王!
從小到大,如果要我說我的成長環境,說實話我是不喜歡的,但小時候的我知道沒有能力逃離,所以我得先去適應它,然後發展自我,讓自己茁壯,才有機會開創新的可能。其實面對個人的人生也好,整個國家、世界的大環境也好,原則是一樣。我所謂的「適應」並非逆來順受,反而是為了「逆向生存」,必須先累積實力,以利有更大的力道可以脫離,就如同「想要跳得更高更遠,就得先蹲得更低」一樣道理。
打從懂事以來,我好像一直在「逆向生存」,我並不喜歡隨波逐流的生存方式,而且也沒有說大家都做的就一定是好事,看看這麼多人如同工廠輸送帶上複製品,循著同樣的路線流程,也沒有比較幸福呀(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還是不快樂的)!那為什麼還要走一樣的路呢?
每個人要走的路,除了先天環境及條件有所限制(但並非100%)外,應該是走自己「想要走」且「應該走」的路吧!自己想要找的路很簡單,但「應該走」的路就需要多方思考,除了不能違背良善、不可傷人害物,還有就是「自己到底適不適合」。
有些人想走的路,不一定適合他,就好比你喜歡某個人,但那個人不一定適合你----把「喜歡」與「適合」兩者都考量進去,是一件不簡單的功課,但這是必要做的。
我的逆向生存之道,一直打臉一般社會上的主流論述,包括:
.興趣不能當飯吃
我無論求學求職,一直都以興趣為導向,一路走來也算順遂,因為我只想吃「喜歡」吃的飯,不想硬吞別人覺得好吃的飯。
.念文組會餓死
承上,我是興趣導向,所以沒有文組理組哪個好的區分,重點是自己想不想、願不願意,有熱情與動力,自然會去挖掘自己的實力(除非真的沒天分沒實力,表示不適合,就只能轉行了)。況且,現在講求軟實力,這些不是理組的人可以全然勝任的,因此認為「會餓死」的那些人,應該是他們自己沒實力的緣故。
.不會英文、沒考多益就完蛋沒價值
我不喜歡英文,就像一般人說不喜歡數學,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每個人都有喜歡與擅長之事,自然也有不喜歡不擅長的項目。雖然英文搞得好像全世界都該學習,但我認為,要視自己的需求及規劃而定。如果未來想進外商公司,或是必須與外國人做生意,那就該學好英文。但我一開始就沒這些打算,況且「學習」英文與「學好」英文是兩回事,我不排斥學習英文,但事實證明學了10年(國、高中加上大學),我既沒興趣也沒天分,那又何必浪費時間氣力呢?以大自然的生存原則來看,應是發展長項,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補強不可能有多少長進的弱項,你看過烏龜學飛、兔子學游泳的嗎?就是這個道理。
.職場是來工作不是來交朋友的
我是人文社會學院出身的,我喜歡研究「人」,人最複雜的就是情感和心理,所以在職場上我不是中規中矩的學做事,而是學做人。既然是學做人,我勢必會和同事、客戶等接觸到的人交朋友。
對我來說,在職場上交朋友的確比在學校時有些難度(畢竟大家沒有像學生時那樣單純),但還是交得到朋友,不是那種「上班是同事,下班不認識」,而是就算離了職,不在工作崗位上,也能像朋友一樣平時吃飯聊天、互相關懷甚至幫忙解決彼此的問題,而且在職場上交到的「朋友」,會比學生時期交到的朋友「可靠」的機率更高!(因為在職場交到真朋友的難度很高,但是一旦交到的話,各項助益及關係牢靠也會更高)不過,這些對我來說再平常也不過的事,不知為什麼對一般人來說會視為很難甚至不可思議的事?真的無法理解。
.學校教的無法學以致用
這個我之前說過很多次,知識技能不是無用,而是你自己學不會或不想學。就像我數學不好,但我不會說學數學沒用;我討厭英文,我也不會說英文沒用。而且能不能學以致用的關鍵在於自己,你不能說去學會計,結果連基本作帳都不會吧!如果你選擇學歷史考古,卻又抱怨市場上工作機會少,這是很奇怪的事。若一開始指定想尋求就業機會多的行業,就不該選擇歷史考古,不是嗎?所以邏輯清晰的人,就不會做出或說出這樣的話,像我就覺得自己都「學以致用」,以前到現在累積的所知所學,在生活上、工作上都非常有用處。
.聽話照做才是好員工
很多人以為「拿人的手短」,領別人的薪水就是要聽老闆的話,照理說是這樣沒錯,但也不是到「唯命是從」的地步。我視「雇傭關係」為:我賣你買。我符合你所需要的人才條件,我幫你在合理範圍中做事,你給予我合理報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職場中不乏慣老闆之類的人,總是把「合理」的界定打破,這時候你還要聽話嗎?我們常覺得台灣教育把人教「呆」了,「服從」雖然是社會學習中的基礎條件之一,但那是為了學習更多能力,如果你已具備更多能力,卻只會以「服從」做為判斷的基準(對人不對事),那這個員工只能算是「愚忠愚孝」的等級,並不是有獨立思考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這種員工叫做「助紂為虐」,根本不是「好」員工。
而且愈是無能無理的人,才會希望別人只是「聽話」,而非著重於「溝通」與「修正」。
.擇偶條件必訴求於「三高」
「三高」是指學歷高、收入高以及身高(或顏值高)。針對這三點,一般來說的確是重點沒錯,但我注重的三高卻是將「學歷高」換作「情商高」、「身高」換作「氣質高」,因為學歷只能顯示智商,但社會上的待人處事卻是看情商,學歷只要有基本水平以上即可,看看現今碩士博士滿街跑,能力也沒有比較厲害,但情商高就顯得重要多了,舉凡溝通、同理、協調等等,只要人的問題解決了,通常事情也能順利完成。
而身高或顏值是基因問題,我不認為臉是一個人該努力的方向(雖然它也很重要,但不會是前三名),應該是整體的「氣質」,一個人氣質養成才是自己的努力,身高和顏值是源自於父母。至於收入也不是說一定要多高,而是要能夠負擔所需、撐起自己的想望(包括未來規劃及儲蓄等等),這也是負責任的表現,但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合得來,價值觀要相近,所以一般主流的三高和我的價值觀並不符合。
其實近年來女性擇偶標準有開始改變,根據日本大型信用卡公司JCB向全國1000名20~39歲職業女性實施的擇偶標準調查顯示,日本女性從「三高男」轉向「三優男」(一是對家人好、幫忙帶小孩做家事,二是不出軌,三是幫家裏省錢),其實也是這樣的原理(詳見來源)。
光是以上七點就看出我一直處於社會的「逆向」,日本文學家芥川龍之介說過:「最為賢明的生活方式是蔑視時代的習慣,同時又一點也不違反它地生活著。」我也朝這樣的方向行進著,我的確蔑視這個時代的大眾習性,但我即使不隨波逐流,逆向的我依然可以生存下去,而這樣的方式,會比我勉強自己順著社會之流要快樂得多。
很多人覺得「做自己」很難,我卻認為「勉強自己做別人想要的自己」更難,因為我根本不懂得「假裝」,也不知道怎麼「戴面具」生活。一個夠真實的人,是不需要這樣做的。我期許自己,往後無論經過多少年,都得以貫徹我的逆向生存之道,在這個世上開心的活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