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7-25 08:00:00| 人氣4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書是禮物,但不等於一定得有禮物----談父母老師灌輸孩子的畸型教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自古以來,「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到現在仍然存在著,但也有一派極端的人,認為讀書有什麼用,因此鄙視讀書人,這也是不對的。「只」會讀書的人固然沒有什麼成就,但如果沒有其他專長、沒有上進心又只會嫉妒眼紅別人的人,連書都讀不好的話,說實在的,也沒有什麼資格說別人吧(五十步笑百步)。可是回過頭來想想,「會讀書」並沒有特別了不起,這和會運動、會創作、會畫畫一樣,就只是擅長某一項才能罷了,這也是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的事:很多家長會在孩子考試(無論大考小考)考得好就送禮物、發獎金、帶孩子出去玩等等,但如果今天孩子用心畫了一幅美麗的畫,或者唱了一首好聽的歌、寫了一手好字,那些父母會說「你好棒喔!爸爸/媽媽買禮物給你」嗎?我想十之八九是不會有的。

當然不是什麼事做得好都要給禮物

比如說我自身的經驗:由於我們家不重視讀書,無論是考100分或0分,對父母來說不會有什麼差異,自然也不會有獎勵或處罰,所以一直以來,我真的是為自己而讀書的。雖然我不能說我很愛讀書(這是實話,其實沒那麼愛,尤其是在考試制度之下,只是我懂得什麼是應該做的事,努力把它變成「比較」想要做的事),但我清楚知道讀書可以改變我自己,會讓自己變得更好,因此我還算讀書讀得滿甘願的(雖然在升學班是滿痛苦的,但也因此砥礪才有成長)。

照理來說,讀書也好,學習任何技能也罷,都是為了自己而努力才是,當然有一些獎勵或誘因的話,會增加一些動力---但這不該「每次」或「經常性」的發生,否則會被視為理所當然。當你用物質引誘孩子時,孩子長大後也會被物質所引誘,還有就是,如果以後沒有誘因,孩子就不會主動想去做些什麼了,但我們明明知道,不是什麼事情努力就一定有回報,更何況是在還沒努力之前,絕大多數的事是看不到回報(獎勵)的。而這些習慣先看有什麼報酬再行動的孩子,如果哪天他發現他看不到回報是什麼,或者根本就沒有報酬,他又怎麼可能肯去做呢?這不僅會讓孩子錯失很多機會,也會養成他勢利的性格。


【唯有讀書熱忱才能在其中發展出自我一片天地】


事情有分大小輕重,賞罰也是一樣,我看到有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對他們說:「你把這些吃完,我就帶你去買什麼什麼…」嗯?我沒聽錯嗎?把東西吃完是一種「值得讚賞」的行為?而這樣的父母長輩還不少見呢!而且絕對不是只有一次兩次,而是「常常」對孩子這樣說。如此延伸可以看見,很多父母得知孩子小考95分、100分,就帶著去買東西,或是給獎金,甚至一張滿分考卷換一張百元鈔,我不禁搖頭:只是個小考,就給獎勵(除非是有特別大的進步是可以獎勵的,但這絕不會是常態),那之後呢?如果他期中考、期末考,或是升學考,甚至考上大學,難不成你要買房買車給他?如果家長自己有錢,小孩是拿金、銀湯匙長大我也就沒話說了,但偏偏很多家長是一邊喊著「錢難賺」、「賺錢辛苦」卻又一直花不該花的錢,實在是本末倒置。



現在不少孩子會說出「這次我考xx分,回家要跟爸爸媽媽要禮物」、「我爸/媽上次說,這次我考xx分就帶我出國玩」之類的話,試問父母,你真心希望,你的孩子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願望,而把讀書視為達成願望的手段嗎?有的父母會說:「他都這麼努力了,給他一些獎勵又有什麼關係?」是呀,如果孩子真的很努力,超出平時的表現,是可以獎勵,但不要讓他在努力之前就認為「只要我(做到)怎樣,就可以怎樣」,若他的目的是那些獎勵,那麼他永遠體會不到能夠讀書是一份人生禮物,也無法理解讀書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到後來,變成「沒有禮物就免談」的「接案型」小孩,凡事先問有沒有報酬、有多少報酬,在現實生活中,還真的不少這樣的孩子,而我們身邊,也多少存在著這樣的大人,開口閉口都先問「那有多少錢」、「會給我多少錢」,我想這樣的人不只是工作機會,就連人際關係也會有所影響吧!


【孩子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讀書嗎?】


當很多中老年人說「現在小孩很勢利」,試問你們是否也是用這樣的教育灌輸給孩子的?然而不只是父母,一些補習班、安親班為了讓孩子的表現能達到父母的期望,也紛紛祭出獎勵誘因,搞得像超商集點一樣,而且禮物一個比一個貴重,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嫌禮物不夠好,殊不知那些要求都只是最基本的「好好讀書」、「準時把功課寫完」之類的本分。

在父母與老師的聯手洗腦之下,有多少孩子清楚知道學習是為自己而學?無論讀書、學才藝,好像都是「父母拜託我(孩子)去學的」,為了能出國玩,就勉強去學鋼琴;為了能買到新手機,只好拚命考到100分,然後考完就全都忘光了…畸型的教育,教出畸型的孩子,而價值觀上的偏差,便會在行為上也出現偏差。為什麼現在的人一不如意,一沒有達到他想要的,就暴怒打人罵人砸東西?會不會和這長久以來的偏差有關?我想沒有人能說完全無關,而我認為,從小被過度滿足,達到一定飽和,已經麻痺的孩子們,只想追求更高更多的回報,由於期待愈高,一旦不如預期,失望也會愈大,一下子無法承受這樣的落差,情緒找不到出口(因為習慣被滿足了,而沒有“失望”、“挫折”的練習),就很有可能爆發。




讀書是禮物,但如果這份禮物不被當成禮物,就不會被珍惜,在偏差觀念之下,孩子所認為的禮物是小汽車、遙控飛機、是遊樂園、是出國玩…;如果他們愈拿愈多,拿習慣之後,還有什麼會是他們人生中的禮物呢?身為父母,又能給到什麼程度呢?其實最好的禮物,就是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健全的身心靈,一個好的教育,勝過給孩子金山銀山,後者會耗損殆盡,前者卻可以用之不竭,甚至傳承一代又一代。

台長: Tinkle
人氣(4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成為一個理想中的人 |
此分類下一篇:親子之間可等價交換?大錯特錯!
此分類上一篇:35歲的四大必備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