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如何避除苦能夠避開。
按照佛陀的指導,知道苦的源頭,了解了,就開始知道,要如何滅除煩惱的方法,就要避開與人互相糾結著,這種不好的緣。
所以機小,就是為自己,卻是懼大,懼就是怕,害怕若要再進修大法,那就要入人群。所以會停留,會滯留在小乘。
學佛,真正要發大心、立大願。一定要到成佛,未到成佛就不要放棄。
真如正覺與佛不增不減,大家都有,就如童子的本性是淨純而真。
學佛,要學佛陀堅忍慧力,慧的心在法的上面,「忍」。在六度裡,忍,就是慧心忍在法上,所以才能正知、正見。
一,叫做「知覺道,非覺道智力」。
二,就是「知三世業報智力」。
三,「知諸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道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四無畏:
一、佛於大眾中一切智無畏;
二、佛斷盡一切煩惱無所畏;
三、佛於大眾中說障道無所畏;
四、佛於大眾中說盡苦道無所畏。
法,天地萬物,無不都是無窮盡的真實法,只要去用心,法無量,就智慧無量。
佛滅度之後,要依何而住呢?「依循種種因緣住」。種種的因緣,佛法永遠是在人間,佛法不離世間法。
英國,很轟動的一篇報導,新聞報導,那是英國一個五歲的小孩,這個五歲的孩子,竟然他會說,看到敘利亞難民的孩子,他啟發了他的慈悲心。聖誕節快要到了,英國差不多很多小孩童,都有他的心願,期待他能得到什麼樣的禮物,最期待的是聖誕老公公,能送他心所想要的東西。
但是這個五歲的孩子,叫做尼曼,他竟然寫了一封信,聖誕節要求的東西,給那位個聖誕老公公,他說出他的心願,他希望要一部滑板車,希望這部滑板車能夠轉送給,一無所有的敘利亞小朋友,希望聖誕老公公,能夠將所有的這種聖誕禮物,能轉送給那些敘利亞的孩子,這就是他最大的願望。
母親看到了,覺得不太相信一個五歲的兒子,怎麼能有這樣的心願呢?怎麼會寫這樣的信呢?問她的兒子:「這封信真的是你寫的嗎?」要他將信的內容說一次給她聽,因為母親在媒體,看到她兒子的這封信,要她兒子再唸一次。兒子就將這個,要送給敘利亞孩子的心願,再說一次。覺得敘利亞那些難民小朋友,真的是很可憐,他決定不只是這一部,他期待要的滑板車送給,敘利亞難民小朋友,將他自己所有的禮物,所有的玩具,也能都送給這些孩子。他說:「這些孩子很可憐。」
記者就來採訪這個孩子的家庭,問他的父母:「這真的是這個孩子,自己自發的心願嗎?」母親就說:「我自己也很驚訝,為什麼這個孩子會寫這樣的信?這封信是真的是兒子的筆跡,寫出來的信,真的是兒子從他內心思想,所表達出來的。」怎麼問他,都是一樣,對敘利亞難民的這些孩子,這樣流浪、居無定處,受到這麼多的苦難,心不忍。
記者就問父母:「如果是這樣,這個孩子,你到底是怎麼教的,他怎麼會知道敘利亞的難民,這個國家的大議題,天下國際的大議題,這個孩子怎麼會知道?」母親就這樣說:他跟姊姊,同樣隨著父母,因為這個孩子還有一個姊姊,她說兩個都會跟著大人看新聞,新聞若在報導,他都會停在敘利亞難民孩子的問題,他就會這樣一直問,追問這些小朋友為什麼會這樣?一直在追問,他的注意力,就是在這些難民小朋友。」
記者問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就說:「我們學校的老師也有這樣說,都一直在說,敘利亞很多難民流離失所,很可憐,雖然不知道什麼叫做難民,卻是知道孩子很可憐。」所以他希望,能夠將他所擁有的東西,能跟這些可憐的孩子分享。分享,那些孩子能跟他一樣,能有一個很安定的地方,有一個很安定的家庭,有一個跟他一樣所擁有的玩具,這是他的心願。
這孩子的影響,給父母的啟發很大,所以,父母不但按照孩子的要求,這部滑板車,又再將孩子的心願,所有的玩具都捐出去。甚至父母也捐錢,透過行動援助的機構,去幫助敘利亞的人。
這就是因!五歲的孩子,對這種國家的大問題,他這樣輕輕地撥動一下,就有這麼多人來做響應,能夠利益多少人。
所以布施,付給眾生的一切,這布施就只是一項──付出無所求,所有願意身心奉獻,布施。再來持戒、忍辱、精進。
布施,發這一念大心,才能從人群中,去體會人間的疾苦,體會無常,鞭策要精進。
眾生心靈的煩惱,去體會之後,才能自我內心警惕,不要懈怠,不要無明,趕緊去除一切煩惱。
歡喜的事情,是好的法,要跟大家分享,法的供養,在瞬間遍滿了二十萬億佛國。所說的二十萬億佛國,就是說人人的心靈世界,只要我們一念心一動,你的心就已經能普及,多麼多、多麼遠。
真正學佛要了解它深的道理。一字之法,海水如墨,像是墨,用海當作墨水,寫不完,法,一字之法,就已經很多、很豐富,可讓我們去了解、去透徹,所以要很用心。
導師用方便方法,投眾生所追求的就是富有,眾生所追求的就是享受,所以他用種種方法,就化一座大城,這座大城,城內、城外,城內很多堂皇,富貴人家的建築物,裡面什麼都有,「已經來到城的外面了,再向前走就到城內。」
這是導師的方便法,讓大家看到這座化城,已經看到了,再加緊腳步就能入城內。
三解脫門:三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
一、空解脫門;
二、無願解脫門;
三、無相解脫門。
第一,空解脫門:是了達諸法本空,而不著於空。
第二,「無願解脫門」。要「了知諸法幻有,而無所願求」。
第三,「無相解脫門」。「了知諸法無相,而無不相入於中道」。
如何寬心念純?用很簡單的心念:修行!忍辱!精進!若是能化度對方,道理是對的,要尊重他,道理若是有錯誤,要用心,如何寬,什麼樣的方法來教,這就是要學的功夫。人與人之間互相寬讓,彼此之間互相化度,這樣應該是皆大歡喜。
世間真的世事幻無常,攀緣的心,要趕緊斷,不要有煩惱心。要滅諸種種的煩惱,自度也能度眾生。
「分段生死不能自己」,凡夫就是,人人都是在分段生死中,一段一段的人生,來來去去,到底是不是,一直都是保持著人身?因為世間有六道。
眾生,自己的生死都不得而知,只知道如何利益自己,不擇手段,破壞一切,傷害一切,這就是人類。
菩薩就是因為眾生無明,造種種的惑業,就是眾生無明,造了很多的惡業,善惡雜揉。五趣雜居、很複雜的人間,菩薩就是為了這樣的眾生,在無明中造種種業,也看到眾生在受生死逼迫的苦,沉溺惡道,這全都是因為眾生的無明。菩薩很清楚、了解,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生生世世就是「與師俱生」。
人人修行,要好好把握著,要堅固自己的道心,訓練現在能到未來,守護這念心,永遠要發菩薩心。
佛,釋迦牟尼佛,用一座化城,就是設一段,一階段,這段四諦法,一座化城;再向前走,十二因緣法;再向前走,那就是「般若」。這樣一段一段,再向前走,那就是在「法華」的境界,一段一段來引導。
佛陀生生世世以如是法來人間,如來教育不離開這些法,所要教育就是布施,布施得大富,這就是「慈」,希望眾生能夠多造福在人間。
佛常常在人間說戒,要持戒,人人若懂得持戒,就是如淨潔明珠。淨潔的明珠,清淨在人群中去付出,造善、造福,而不受人間煩惱所污染;如一顆珍珠一樣,雖然在污濁中,把它撿起來,它還是清淨的,水稍微沖一下,自然這顆明珠還是一樣,這樣金光發亮。
忍,不只是教我們,要持戒如淨潔明珠,又教「說忍辱得離諸瞋恚」。要懂得忍辱,要去除阿修羅的習氣。
眾生在人間,真的是苦難偏多,也是很多就是在那分煩惱中,解不開,脫不離,這種人很需要菩薩殷勤精進,做不請之師,自動去付出。這就是「得具諸功德」,功德全都很具足了。
佛陀用心教育,沒有離開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這是佛的慈悲。
慈濟人常常都去清掃,在嘉義,一大群的委員、慈誠,去為一位弱智的人,三十多歲了,身體是健康,但是智能不足,自己的生活不懂得清理,所以他所住的地方就是這樣,那麼骯髒,連他自己的大小便溺,都是在自己住的窩裡。這樣,所以慈濟人不忍心,就如慈父對幼子一樣,不忍心,所以就邀很多人去,去幫他清理、打掃。
裡面掃乾淨了,外面水溝不通,水溝很深,塞住的地方,是在溝蓋砌起來的裡面,不是工具夾得起來,人趴在地上,就這樣手拿鐵線,伸到非常裡面,將那個塞住的東西,很骯髒、很臭,這樣也將它挖出來。挖到讓它水溝能通了,濁水、髒水,沖一沖,變成乾淨的水。
菩薩這麼自動到那個地方,多人的力量趕緊去幫他清掃,給他一個乾淨的屋內。這麼骯髒的東西清出去,這麼惡臭的水溝都這樣去清,這實在是人間菩薩。
在〈化城喻品〉,佛陀不斷不斷引導,讓眾生一次再一次向前前進,智慧的道路。
向前前進,就是要得佛果,要發大心,到佛的境界那時候,已經證得一切智了;證得一切智,那就是十力具足了,與佛的智慧平等。(2022.03.05 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