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若是入心,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一切無不皆是在大乘不思議境界中。
但是人人,有很多就是一知半解。
「法門無量誓願學」要好好去思考,聞、思、要修。
「做中學,學中覺」。真真正正說我們所做、所體悟的法,才是真正有體悟過。
凡夫,常常都是執著著「常」,無常計常;「我」,無我計我;「樂」,不樂計樂;這「常樂我淨」,「不淨計淨」一直都是這樣顛倒。
凡夫四倒:無常計常、無我計我、不樂計樂、不淨計淨。
無明,凡夫迷著的心,迷於真實的道理,取著異熟果。異熟果,就是日常生活中在善惡行為,過去生、今生、來生,今生所受的果,是過去生的善惡,引來的依正二報。
「異熟果」,過去所造作的善惡業,現在成熟在這輩子的果;這輩子善惡,就是帶到來生成熟的果。
人間苦難事偏多,無不都是因為,集種種的因、緣、業,不斷會合交集在一起。這就是因為「集」,集了種種因緣、業力,所以造成了人間苦,苦事偏多。
「集」的源頭,苦的因、集的源頭,懂得要如何滅,滅除這些苦相,去除集。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凡夫,多數念頭就是在無明中,不明白、不清楚、不了解,這都是叫做無明。
無明、不了解,緣著外面的境界,隨著外面的境起心動念,看到美的,想要,貪心起了。
佛陀說法就是,「四諦」、「十二因緣」,從開始覺悟,向眾生說的法,從苦開始,一直到要讓眾生了解,生命的來去,眾生造作什麼樣的因,眾生接受到的是什麼樣的報,在這「十二因緣」,就說得很清楚。」讓眾生更了解生命的起因。
過去一位禪師,在山上苦修。他有一個徒弟,小沙彌,跟著老師父開始,每天每天都要出去外面化緣。這位青少年的沙彌,每天都是這樣跟。有一天,一天將要回去時,也化緣完成了,施主給他們的東西,背在小沙彌的肩上,師徒這樣前後走。
看到一位,一位老婆婆躺在地上,那是平時乞討為生,就是乞丐,現在已經病了,無法走了,坐著、躺著,起落好像很辛苦,好像肚子很餓。這位老師父就跟他的小徒弟說:「來,我們剛剛去化緣的東西,你趕快分一些給這位老婆婆。」這位沙彌千萬分的不願意。
「我們這麼辛苦,從山上這樣下來,每天都是這樣托缽,好不容易這些東西,才能拿到山上去,我們現在這麼輕易,就要分一些給她,為什麼呢?」這是年輕沙彌這樣反問師父:「為什麼,我們這麼辛苦,不容易得來的東西,我們要給這位,與我們沒有關係的老婆婆,為什麼呢?」這位老師父就告訴他:「生死與功德都是在一念間,你不要問那麼多,趕緊分一些給老婆婆。」
這位沙彌就回答了,一方面分東西,要分開,一方面就回答老師父:「做功德,我知道,不過我們現在很辛苦,正是很需要的時候。等我將來長大,等我將來有辦法,我將我想要做的工作做好,要做功德再說吧!」
雖然是這樣唸,不過他也聽師父的話,將東西分開,一部份就送給老婆婆。老師父就說:「要用虔誠的心啊!」但是年輕的小徒弟,他還是又這樣回答:「虔誠做功德,也要等我有力量時。」師父就默默地向前一直走。
從這樣開始,每天的生活都是山上、山下,一直到經過了很多年,老師父的身體愈來愈不行了,寺院這位年輕小徒弟,也愈來愈大了,身體健壯。知道,我應該要將這座寺院,好好翻修起來,能蓋很大很大的寺院,將來能香火鼎盛,這樣我就不用擔心了。老師父已經是無力再說話了,雖然常常跟他說,要做一些功德。卻是這位徒弟都一直回答:「等我有餘的力量。」
所以就這樣時日一直過,寺院愈蓋愈大。一直到老師父,已經到了奄奄一息了,將要圓寂之前,用著很無力的手,拿著一本經書,這樣交代給他的徒弟。徒弟將這本經書接過來,這老師父微微開口要說話,已經無力可說了,他將這本經書接過來,放在旁邊,老師父也無力說話了,最後一口氣就這樣吞下去,往生了。
之後,年輕力壯這位徒弟,就接受了這個位置,這間寺院的住持是這位徒弟,現在成為方丈住持了。他想要發揮的,將這間寺院蓋好了,幾年後,香火鼎盛,再來就是買土地,土地買很多,附近的田園,他全都買下來了。
時日又這樣這樣過去,這位年輕力壯的方丈,他老了,一直到病來了,這當中忽然間想到,我的師父要往生時,給我一本經書,我一直都沒有拿來看,到底這本書裡面有什麼法?他就把那本書拿來,開始翻開的第一張,老師父寫的字,那就是「助人一次,勝似誦經十年」。意思就是說,你能去幫助人,比你誦經十年的功德更大。要虔誠,用你虔誠的心去付出,時時一念虔誠的心,時時都有助人的念頭,這比你誦經的功德更大。
這時候,這位方丈年紀也老了,病也纏身了,「我這時候,我要做什麼好事呢?當初師父說的話,『生死功德在一念間』,原來要為我解釋的是,師父最後一口氣,要告訴我的這句話,幫助人,用虔誠一次幫助人,比誦十年的經,功德更大。」修行無非要時時都存好念,虔誠的念、助人的念。
那位老和尚教他的弟子,是要與大家分享,功德與一念間,這是一體,你的一念是要去做功德,或者是要貪為己有?這是我們的接觸,觸的感受。
無明緣行,所造作的一切,都是複製無明,所以使得生生世世由不得自己,就隨著因緣,業力將我們牽引,在任何一個地方,隨著依報、正報,因緣果報一直在輪迴。
要好好入人群中去修行,不受人群環境搖動心,能在人群中看很多很多的人生。
在嘉義就是有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單獨住一個人,這個人他有精神障礙,所以頭腦不很好,與父親生活。父親也不住在他家,每天就是拿一百元來給他,讓他去吃飯。但是屋內這位年輕人,說年輕,看起來也有三四十歲了,但是精神障礙,常常火,都要玩火,要放火燒東西,放火燒東西,有時候就是拿刀要嚇人,所以他的左鄰右舍都不敢靠近他。
更麻煩的是他喜歡撿垃圾,把垃圾都撿回他的家裡,所以說一個人住一間三合院,是古早的房子,正廳、廂房,在這正廳、廂房的三合院裡,裡面全都是垃圾。
大家,鄰近的人很擔心,擔心這個人常常都要自己這樣放火燒東西,萬一若放火燒到裡面的房子,房子燒起來會波及到別人。人人都不敢靠近他,動不動就持刀要嚇人,所以因為這樣大家很擔心,這個村裡的人。鄰長就向他的父親,「拜託、拜託!是不是你能跟你兒子說?」父親就說:「他的精神不好,我怎麼有辦法跟他說呢?」
「那要怎麼辦,裡面這麼髒?」鄰長就說:「我已經拜託慈濟人來幫忙打掃了,你是不是告訴你的兒子,這間房子讓人來清掃?」「沒辦法,沒辦法,這都不必說啦!」鄰長拜託無效,慈濟人出面了。就一直溝通,也是要溝通很久,總是父親:「好啦!你們若要清掃,你們就去清掃。」就這樣丟下一句話,父親就離開了,就這樣沒有出現了。
慈濟人動員了五十人,五十人來了,但是這位案主他就是擋在門外,很兇,就是不肯讓人進去。鄰長叫叔叔來,叔叔也來了,父親沒有來,叫叔叔來。叔叔是被這群慈濟人感動了,所以他也來了,跟他說,他也發脾氣,案主發脾氣,慈濟人就跟叔叔一起去跟他說。叔叔就向慈濟人做了一個暗號,「你們從旁邊進去」。他擋在正廳門口,叔叔就要他們「你們從廂房的門進去,去清掃。」叔叔和慈濟人就跟他說,說到這個人發現到慈濟人從他的廂房房子進去了,一直喊:「你們這些都是土匪啊!土匪啊!土匪要進去搶人啊!」
慈誠隊和叔叔、鄰長在外面,後來慈誠隊就將話題拉開,就說:「阿益,你胸前掛那麼多符令,神明會不會打架?」他說:「不會啊!神明怎麼會打架?你看,這是」就從胸前拉出來,說:「這是王爺,這是觀音,他們怎麼會打架?」
慈濟人就開始說,他說:「對啦!我們這群都是觀世音菩薩派我們來的,派我們來要幫忙你的,你歡迎嗎?」他笑出來,他說:「觀音派你們來的喔?」就這樣,就比較緩下來了。裡面的(志工)趕緊一直清掃。你們知道是怎樣的骯髒嗎?幾乎可以,應該說是到了垃圾山裡面,這樣來形容整間房子,就如我們看到印尼,看到,總是國外菲律賓那個垃圾山。
長年累月,十多年了,這個兒子,這個案主根本都沒有睡過床。睡在哪裡?睡在垃圾上。已經沒有看到他的床在哪裡了,就是整間都是垃圾。五十幾個慈濟人,加上其中他們村裡也有一個慈善隊,也有好幾位來加入,這樣搶著時間,趕緊將這些東西都清出去。
撿到錢,裡面也有錢,好幾張紙鈔,他們就趕緊叫他:「阿益啊,你有錢喔!」看到錢,他也懂得要來接。這當中,他就又鬧了,「你們把東西都搬出來,這樣是要做什麼?你們很土匪啊!」他們就說:「放心、放心。」慈濟人安撫他,安撫著他:「這些若拿去賣,有錢喔!錢還要再給你喔!」聽到錢,就又靜下來了。就是這樣一直和他這樣,有人在外面,有人在裡面。
你們知道那骯髒的程度?一二十年,十多年都沒清掃,外面的骯髒垃圾都進來,那種境界。但是,這群菩薩,他們是真正觀世音菩薩派來的,好幾百隻手在那裡清掃,洗啊、刷啊。等到垃圾都出去了,在清洗,他也會進來了,開始會幫忙掃,也懂得拉水管幫忙噴水。慈濟人就一直誇獎他:「你好棒啊!好棒。」很歡喜了。一直,地板也都洗好了,牆壁也都刷好了,這樣,他展露出了那分友善的笑容。慈濟人載一張床來,一張桌子、一張床來,就問他說:「你要睡在哪裡?這張床要放在哪裡?」他就說:「在那裡。」
師姊就告訴他:「在這裡比較不合適,我能幫你把桌子放這裡,床放在這裡,這樣睡起來會很舒適喔!這張床漂亮嗎?」他就摸一摸。「來,來,來幫忙搬。」就自己去幫忙搬,一張床幫忙搬進屋子裡。「幫你放這樣,你把床板鋪上去,鋪上去之後,你要拿來擦。」師姊就先邀他來幫忙擦。師姊擦,他也擦,師姊就教他,說:「這樣擦不乾淨,來,教你,你要這樣擦,輕一點,輕一點這樣這樣擦。」原來也會聽話,要他輕一點,他就輕一點。就這樣這樣,一張半新不舊的床這樣擺上去,擦一擦,跟新的一樣,整間房子煥然一新。
這就是人間菩薩,入人群中去,看見中壯年,中年,是壯年的人,他身體很強壯,卻是精神障礙。他們就細心地教他,不要用火燒東西。裡面也有四十幾把刀,慈濟人趕緊將這四十幾把刀收起來,不讓他看到,將那些刀都收一收。現在就是這樣,這張床、這張桌子,這間乾淨的正廳、廂房的房子,他能很乾淨的住在裡面。這些慈濟人一邊付出清掃,一邊體悟人生。
很多的法來自於一念心,在生活中入人群中去造福人群。
十二(因)緣,從一念無明生,就一直十二(因)緣,緣到老死憂悲苦惱,不斷這樣輪迴,不斷這樣無明,也是不斷這樣憂悲苦惱。
生、老、病、死,人間就是這樣過一生,過無量無數劫。這無量數劫以來就是這樣不斷輪轉,真是苦不堪!
因為有「愛」,而「愛」就是因為感受來的,這樣再往上一一滅除,一直到「無明」源頭。若滅除了無明,才有辦法回歸清淨本性,這個時候才叫做解脫。
佛教的皈依,那就是反黑歸白。凡夫所向的是欲,凡夫的貪、瞋、癡,一切的欲念,生起了貪、瞋、癡、驕慢、懷疑等等的習氣,現在將它反過來,這叫做背捨。
將這種煩惱、無明違背過去,不要再隨著煩惱、無明,這樣追著它走,背過來,反背過來,不要再隨著煩惱、無明去,反過來就是光明、清淨、潔白這條道路。要持,捨去這些染著的心,持八背捨,那叫做「八解脫」。
「背捨無明,證羅漢果」。這是聲聞、緣覺一定要修的過程,也就是修行者必定要修這些法。若不修這些法,十二因緣不斷延續下去,永遠都是由不得自己受業牽引,這樣生死難了,永遠都是這樣。所以必定要從解脫的法門要好好用心。
這麼多的法,到底要從何學起?若好好用心,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要時時好好多用心。
修行,信心要深,信根若沒有很深,這棵樹就會很怕風,風若是大時,容易將大樹吹倒。那就是因為這棵樹,根不深、伸不廣,所以容易一陣大風,樹就倒了。所以,信心如樹根一樣,必定要有信,信根要深,要廣,深又廣,這棵樹才會穩固。
唯有修行,才能將無明一層一層去除,若能這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貪、瞋、癡,不只是貪、瞋、癡會障礙,即使驕慢、懷疑,這種障礙更大。
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這是人人應該受持,這叫做稱性,就是完全要很用心,重視誠、實,這一念本性。所以若能很真誠、清淨的心,這叫做稱性無染,總名叫做梵行。
無明火一起,會燒遍萬里,有堅定的心,即使點滴的水也會穿過石。(2022.02.28 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