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清朝秦景明先生所著的症因脈治一書,小毒深感認同,再往內詳讀,這正是我想找的書,以後如果有人問我中醫入門要從那本書讀起,我會說「症因脈治」,讀這本就對了。
這本書本來叫「脈因症治」是由滋陰派朱丹溪先生所寫,古人把醫分成脈、因、病、症、治五科,用脈象找出病因,再分析其症狀找出對治的方劑,所以大部分的古書都說,有是病則有是脈,有是脈則有是藥,若脈症不符,則捨症從脈。
到目前為止小毒只看到火神派的鄭欽安先生在醫理真傳說,若脈症不符則捨脈從症,結果火神被後人罵的像臭頭雞,不過平心而論,火神其實說了真話,長期臨床的結果,會發現脈症不符的病其實很多,約有四成,如果光憑脈象來斷病用藥常會發生誤診,或用錯藥。如果先用症狀來做診斷的基礎方向,再配合脈象,就算症脈不符,捨棄脈象光憑症狀下藥,用錯藥的機率會較小。
那火神為何還會被罵呢?來看看下面這短劇,您就會明白。
名醫:你先別說話,把手伸出來放好。
病家:喔。
名醫:你口臭,便秘,唱高音後還會胃酸逆流,對吧。
病家:哇全對你真神。
於是病人學會了看下一位醫生,先不開口說病症,看這醫生神不神,也因為這樣的病人變多了,於是大多的醫生便以脈理為無上大法,就這樣「捨脈從症」的火神就變成千夫所指的「臭頭雞」了。
這種心態叫做福爾摩斯情節,神探福爾摩斯可以在第一眼看到人時,不必對方說話,便可明白他是為何事而來報案,如果看完福爾摩斯再去派出所報案,警察問要報什麼案?你猜看看呀,如果你猜不中,就遜掉了。如果你是受理案件的警察,你能奈何!
從正常的學習角度來看,病人一開始不說症狀,醫生先靠脈象去診斷病情,這會花費很多心力,因為光一個寸脈浮,就有可能是風寒、頭痛、痔瘡、齒痛,咳嗽,高血壓,糖尿病,皮膚病....等等,醫生靠脈象列出許多可能的症狀,再靠望診在短時間內將所列病狀不符者一一消去,花了這麼多心力的結果,只得到一句「你真神」。
如果病人一開始說明症狀,再根據症狀去分析脈象,醫生可以在短時間就找出病因的所在,並可從容的對症下藥。同樣一個寸脈浮,病人說他感冒了,醫生只需依脈浮緩為表虛,浮緊為風寒,浮數為風熱來對症下藥,其它的寸脈浮與感冒無關的症狀就可以不必理會,這樣一來一去便省下了不少時間。
來看看秦景明先生的序文:。。。然諦思之,仍有難於宗行者,蓋執脈尋因、尋症,一時殊費揣摩;不若以症為首,然後尋因之所起,脈之何象,治之何宜,則病無遁情,而藥亦不至於誤用也。是以古人先重望聞問,而獨後於切耳。餘不諒,敢竊丹溪之餘語,匯成一卷,改名《症因脈治》,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脈,據症、據因、據脈用治。庶節節可證,而法不謬施,諒必無罪於後世也。
有神探情節的醫生,這種神醫最後會演變成很會把脈,而用藥不一定有效的結果,在猜猜看的脈象裡淪迴,往往產生游移多歧之惑,令後學者迷失。先辨症找出病因,再依脈象對症下藥這種學習的模式,雖然沒有那麼神,但確不失為安全可靠的方法。
孫子與龐涓學成兵法後下山到了渡口,孫子和大家一樣花了一文錢坐船渡河,龐涓卻以輕功渡河,眾人莫不驚駭,龐涓問孫子如何?孫子曰:只值一文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