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7-04 10:00:00| 人氣1,5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佛法禪修】「思考」有助於「開悟」嗎?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思考」有助於「開悟」嗎?】
  
問:「思考」有助於「開悟」嗎?
  
答:
 
「思考」通常是學習哲學或一般較深入的知識時,特別需要的。
  
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考」是為了釐清所學,使知識變得清晰,必須經常用到的一種「工具」。
  
對於佛學的知識,通常也是如此。然而,佛法善知識通常會提醒:佛法修行不等於累積佛學知識;重點在於「行」(實踐),而非僅是求知。
   
本問題談「思考是否有助開悟?」屬於較少人問的問題。
  
因為,一般的佛法道場很少討論這個。
  
這類問題通常會在很多西洋哲學課討論。但通常不會使用「開悟」這樣屬於東方修行文化的詞語。
 
從佛法角度來看,即某人十分擅長「思考」,也未必能增加多少心性智慧,所以通常佛教團體也不太討論這個。
 
不太談,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強調「信為道源功德母」。和所有宗教一樣,十分重視「信」的力量,認為「信心」是修行能否產生功德的重要前提。信心越堅定,修行的力道才會越強大,也才能產生足夠大的功德。
  
而若過度鼓勵「思考」,恐怕反而容易使人產生不必要的疑惑(稱為「狐疑」),徒然減低「信心」的力道,如此反而有礙修行。
   
佛法不等於佛學,佛學也不單只是一種哲學。佛法本就是為了能夠具體實踐而存在的。並不是像某些哲學一樣,只為了抽象思考而存在。
 
佛法的修行主要是「修心」。心能不起貪嗔癡慢疑,就是了不起的修行。而能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人,才有機會修菩薩道。
  
這些都是「在內心中實踐」的,但外表未必會表現出來讓人知道。
  
無論思考的能力多好,都不如在內心中好好真正實踐「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後者才是真正的「心性智慧」。
 
這樣說來,「思考」無助於開悟了,所以佛法乾脆不談「思考」?
  
也不是!
    
佛法還是偶爾有人在討論這個。
  
其實如果學習西洋哲學時,不要陷入「文字相」,避免單純累積知識而忽略每一種哲學背後的精神內涵,則仍然有可能提升心性智慧。
  
從佛法眼光來看,「哲學思考」也可以成為幫助佛法修行進步的一種方便法。
  
前提是,這樣的思考,必須緊扣這幾種主題:「生死大事」、「對心性的理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也就是能讓眾生減少煩惱而非增加煩惱的哲學思考,才有意義。
  
懂這個道理後,就會明白:「思考」對於開悟,未必完全沒有幫助。事實上,有時候還很有幫助!
  
如果懂得正確運用「思考」這項有力工具,用於「精準打擊」正確的目標,則思考是幫助開悟的神兵利器!
   
     
列舉如下-
  
[阿含經]提到的證果者,都是在「思惟」緣起法時,獲得大悟。
  
觀音菩薩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慧可心不安,達摩讓慧可找心,說:「把你的心拿來,讓我幫你安。」慧可找心的過程,也算是一種「思」。
  
六祖惠能獲得五祖傳授衣缽後,對前來追逐衣缽的道明說:「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你本來面目?」道明於言下大悟。
  
宋明學人參禪時,往往問自己:「我是誰?」、「念佛是誰?」、「父母未生前,哪個我是本來面目?」這種參話頭的功夫,一開始也是先透過「思」來提起疑情。有了疑情,最後才能夠「打破疑團」而開悟。
  
釋迦佛讓「資質魯鈍,無法記憶」的周利磐特迦在掃地時,一邊默念「掃塵除垢」這個短句。這個默念,也是一種「思」。
   
(當善知識教導學人這些「語句」時,學人只要能潛心深思之,其威力就像在念佛號、咒語一樣,都能提起學人「尋覓真心」的力道!)
    
原理探討:
  
以上羅列這些「思」而開悟的案例,與現代人習慣的繁複思考,略有不同。必須慎思明辨。
  
一般現代凡夫的思考,大多出自「妄想、執著、分別」,只是不斷玩弄意念的「加法」,不斷累積複雜心思,越思考越遠離佛法所說的心性智慧,這樣對佛法修行來說,當然無用。
  
但若能如上述案例中那樣的「思考」,採取「減法」,讓心思越來越直心,凝聚心力於「往內直探本源」,如此就會變成是在「參」(參禪),能夠讓修行產生強大力道,「妄想執著分別」越來越少,越來越逼近「開悟」,甚至「證悟」(又稱「大悟」)!
  
 
  2022-07-04 FB
  
補充說明:
  
(本段較深,若為佛法初學者,看不懂很正常,可以略過不看。)
  
1.「思而不學,則殆」是儒家所強調的。儒家很重視學習。
  
若是佛家,則要強調「思而不信、不願、不行,則殆」!
  
佛家重視「信、願、行」。
  
2.「捨識用根」的真實義,常被紛亂解讀,造成誤會。因此除非是精通楞嚴經的老參,否則這裡先不談這種名相。
  
若要白話一點,採月溪禪師「用一念無明打破無始無明」之說,更為清楚明瞭。
  
捨識用根,就是「用一念無明向無始無明不斷進攻」。
  
打破無始無明後,即是轉識成智。
 
因為執「我」的是第七識。破七,六就成為「妙觀察智」。
 
(月溪法師是二十世紀香港佛法泰斗,用白話文寫作,比古代注疏楞嚴經的文言文容易懂,也較不容易誤會其意義。)
  
3.「開悟」雖然可算是佛法修行上的一種成就、里程碑,卻不能看成是一種類似世俗上的「成功」!
  
因為如果你的「成功」定義,沒有偏離佛法精神太遠,則確實可以不斷增強信心。但若相反,因而不斷打擊對佛法的信心,那就是「無明業障」,必須先消業障,才可能開始修行。
  
「消」業障,過程中主要就是「減法」!
  
佛法讓人明白,「退步原來是向前」!而不是執著於失敗或成功的表象。
 
4.減法」就是「漸修」。這是要「頓悟」之前的必經過程。
  
眾生不可能體會「婬怒癡實性即為菩提」,必須漸修、頓悟後,才可能「轉婬怒癡煩惱為菩提」!
 
5.「開悟」翻譯成英文,就是enlightenment。這是古德翻譯時經過考慮,而決定採用的字眼。
  
enlightenment是從enlight來的。字面意義是「將之點亮」,因此有「啟蒙、啟迪、使明白」等含義。
   
西方人眼中的「開悟」,經常以柏拉圖哲學中的「洞穴寓言」來比擬。柏拉圖的「理念世界(理型世界)」和「理想國」當中的道德論證,與佛法有頗多共通處。
  
(詳見本台下一篇文章【柏拉圖哲學的「開悟」】)
  
6.禪宗六祖惠能:「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不生者,念也。不滅者,亦念也。
  
六祖依當下因緣而說,直入人心。
  
心已悟,即更無前後。前後、時空,皆假名爾。唯心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即心是佛。
    
本來無一物。說似一物即不中。故云非心非佛。
  
非心非佛,故無所住。生其心,故即心是佛。
  
如此可知:眾生本來是佛。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度者。
 
 
圖:(網路搜尋取得)
 
文殊菩薩法相及心咒:嗡(ong)阿(a)喇(la)巴(ba)札(zha)那(na)諦(di)
 
 

台長: 天光
人氣(1,583)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明心見性 |
此分類下一篇:【思惟修】柏拉圖哲學的「開悟」
此分類上一篇:【310】三一靈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