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1-21 02:00:00| 人氣5,170|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山那邊的青稞田】觀影心得與西藏問題探討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山那邊的青稞田】觀影心得與西藏問題探討

 

一、前言

在自詡為最進步的先進現代文明人口眼中,這世上有個十分古老、神秘、優美、卻又受盡苦難壓迫的民族,以及他們所世居的土地,卻如此迷人,引人嚮往。

 

這一群人生活在位處於離地五六千公尺的高空,在極端唯物的共產專制政權統治下,勉強延續數千年以來的宗教與文化。翻越七八千公尺高山,向西南方投奔自由的人數,每年高達數千人。

 

二、相關時事

 

200610月,羅馬尼亞一家名為Pro TV的電視台播出了西方記者在中國與尼泊爾邊境拍到的驚悚畫面。事件發生在2006930日,一群企圖翻山越嶺前往尼泊爾的藏人,遭到中國軍方開槍,其中二人死亡。此新聞獲得眾多國際媒體轉載。

 

報導內容- http://www.taiwanyes.com/messages/20061015M.php

槍擊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0crsgrAzs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QIdaR0J70

 

此事件引起國際輿論廣泛重視,包括信仰藏傳佛教的好萊塢巨星李察吉爾(Richard Gere)等重要知名人物,公開發言聲援西藏人權。美國政府也公開抗議中國政府此一做法。

 

李察吉爾的發言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Y7E_eVpu0

 

美國政府抗議中國射殺藏人的相關報導-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0/14/n1486680.htm

 

在近年來,每年都有數千名藏人成功越境逃亡至印度和尼泊爾;絕大多數選擇前往印度的達蘭沙拉,跟隨達賴喇嘛。而越境途中遭到射殺的人數,以及因越境遭逮捕後不明死亡的人數,胡錦濤時代曾有人估計每年至少高達數百人。

 

 

三、電影賞析

   

從電影的眼光來看,我看到的是一部「西藏版的悲情城市」。相信本片的華裔導演應該有受到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悲情城市》不少啟發。

   

看過《悲情城市》的觀眾,都對這部探討二二八苦難的影片風格與敘事手法印象深刻。《悲情城市》的諸多特色當中,有不少被《山那邊的青棵田》給繼承過來。比如:

   

1.      遠鏡頭拍攝的山村美景與農忙畫面

2.      慢節奏且含蓄的剪接敘事手法

3.      精簡的對話

4.      低情緒強度的演員互動對手戲

5.      即使悲傷也盡量避免號啕大哭的壓抑感

6.      色調偏明亮清淡

7.      攝影鏡頭大部分是腳架靜止拍攝,少動態畫面

8.      大部分橋段都不放配樂,音樂主要出現在片尾

9.      在絕望中仍然奮力求生存過生活的掙扎感

10.  避免用影像直接控訴當權者或褒揚受害者

11.  突如其來的逮捕、槍響、死訊,懾人心魄

12.  部分場景的寫實處理很像紀錄片

13.  有些場景一再出現,成為日常生活反覆例行公事

14.  宗教信仰在主角人物家庭中,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份

15.  強調感受氣氛而非故事情節精采度

16.  強調藝術價值而非普及接受度

17.  聚焦在家庭生活與個人遭遇的描繪,間接帶出整體政治時空背景氛圍

18.  觀眾看電影必須主動專心,且對慢節奏有耐心,因影片本身不會刻意抓你眼球

19.  觀眾最好事先做功課,了解相關歷史、地理背景,與政治困境,會比較容易理解故事、感受情感、體會人性

20.  觀眾在看完影片後,最好能沉澱、深思,並與他人討論,上網看影評,會有更進一步的欣賞

 

受限於人力、物力、財力、題材敏感性、拍攝困難度等因素。本片在克難的情況下,拍攝多年,終於完成。影片的拍攝水準表現到位,女主角表現出色;導演手法含蓄而細膩,類似於侯孝賢的風格。

 

當然,二者還是有不少的差異。比如:

 

1.《悲》片長達137分鐘,而《山》片長僅88分鐘,前者的內容豐富度也比後者更多;角色更多、對白更多、故事更複雜。

2.《悲》片是拍攝1947年的故事,無論是場景、服裝、道具,都需要較多考究。《山》以當代西藏生活為故事背景,省去很多考究功夫。

3.《悲》片劇本對於時代悲劇的成因有較多與較深的探索。《山》片這方面則省略,因此若對西藏人權狀況無基本體會,可能無法完全理解主角為何甘冒生命危險而想投奔印度的達賴喇嘛。

4.《悲》片中經常出現的是吃飯以及家庭聚會。《山》片中反覆出現的是農忙與宗教活動。

5.《悲》片拍攝完成的年代,台灣剛解嚴不久,電影可以獲得公開放映,但黨國勢力仍盡可能打壓。《山》片則是在中國內地完全沒有公開放映的機會,至今仍是禁忌。

6.《悲》片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奠定侯孝賢成為國際級大導演的地位;編劇與演員在當時也都有一定知名度;《山》片的劇組尚無這方面的聲望,導演、主角演員尚無多少作品問世,也還沒被世人所熟悉。

 

四、探討:為何影片中大量出現宗教場景?

 

這必須探討到藏傳佛教在西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佛教發源於印度。在當今世上,佛教有三大系統:南傳佛教(主要在南亞、東南亞)、漢傳佛教(主要在中日韓越台)、藏傳佛教(主要在圖博、蒙古、華北、不丹、尼泊爾、印度、台灣、歐美)。藏傳佛教完全融入圖博的政治治理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圖博(即吐蕃、西藏)在歷史上,長達數千年的時間內,因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在高海拔冰雪高原之上,使平原地區的大帝國始終對其失去實質統治的興趣,而保有獨特的民族與宗教文化特色,一直到20世紀中期。

 

佛教傳入圖博是從7世紀開始,而在13世紀以後,圖博一直是政教合一的民族政權。達賴喇嘛同時兼具宗教領袖與政治領袖的雙重身分;在古代多數人類社會,宗教與政治並不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個不同領域,而是彼此高度重疊,互為表裡的;對藏傳佛法完全融入日常生活的藏人來說,政教合一是理所當然之事。達賴喇嘛一再轉世,生生世世一直都是圖博的政教領袖;這在藏人眼中也是非常自然而神聖的。

 

幾乎每個藏人一出生就是生在佛教家庭,受到藏傳佛教所祝福的;幾乎每個父母也都希望把小孩帶到寺院修行,並以此為榮。對藏族小孩來說,寺院相當於最重要的學校,比中共官方設立的學校更重要。寺院是所有知識與藏族文化的泉源。

 

影片中的老阿嬤,面臨親人消失,仍然每日轉著咒輪,持誦咒語。這就是藏人的佛教生命觀。人壽短暫,因緣聚散無常,了生脫死才是重要任務。修行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悲傷?

 

即使逃往印度,跟隨達賴喇嘛,所要追尋的也絕不僅僅是「自由」二字;更包含了藏傳佛法的修行。因為,能跟在達賴法王身邊修行,對藏人而言,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五、探討:藏人為何想要逃亡到印度面見達賴喇嘛?

 

問題:除了媒體上人們熟知的爽朗笑聲與幽默睿智外,達賴喇嘛是否對藏族人有特別的意義?為何藏族人要如此艱辛,冒著生命危險去投奔他?印度這個國家並不比中國富有,為何在圖博民族眼中卻是值得嚮往的地方?

 

回答:關於達賴喇嘛在藏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這樣比喻。在藏人眼中的達賴喇嘛,就像天主教與基督教徒眼中的耶穌、伊斯蘭教徒眼中的穆聖。藏人眼中的印度,則是圖博文明與佛教精神的起源地,同時是個民主自由的國度。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圖博政府之間《十七條和平協議》中,中國在西藏不會駐軍,並尊重西藏宗教、文化,並高度自治的承諾,遭到中共全面毀棄。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路向拉薩進逼,途中遭遇圖博軍隊的抵抗。藏軍無論在數量、武器、訓練上,都遠不是解放軍的對手,很快被打敗,藏民後續慘遭大量屠殺與搜捕,估計造成數十萬藏人死亡。

 

然而,有了藏軍殘弱的兵力與群眾肉身抵擋,終究成功替年輕的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爭取到足夠的逃亡時間。毛澤東再度聽見達賴喇嘛的消息時,達賴喇嘛一行人已經翻越喜馬拉雅山,到達印度。根據達賴喇嘛自傳《流亡中的自在》所記載,毛澤東在得知達賴喇嘛成功逃亡到印度後,對身邊的人說:「這場仗,我們輸了。」

 

在二戰結束,印度自大英帝國獨立出來後,一直都是民主自由的政體。民主國家總是會吸引專制國家的逃難人民前來投奔自由,即使必須以無國籍難民身分才能居留,也在所不惜。居留久了,取得民主國家的護照後,人生從此會變得不一樣。這是每個受到專制政權壓迫的苦難子民,都會有的美夢。

 

中共全面佔領圖博後,開始強迫灌輸共產唯物信仰,實行全面性的高壓統治至今。在文革期間,所有藏傳佛教寺院全數遭到破壞,無一倖免,被毀壞的佛經佛像等文物、僧人被逼還俗、被囚禁於勞改營、以及被逮捕失蹤、或當眾屠殺的僧俗,不計其數。這是一千多年以來,藏傳佛教與圖博民族所遭遇的最嚴重苦難。根據西藏流亡政府的估計,中共統治西藏數十年來,造成了約120萬名藏人死亡。

 

也因此,當代的藏族人,可說正在經歷圖博史上最苦悶沉痛的時期。【山那邊的青稞田】所描繪的藏人生活,正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每一位個人在掙扎求生存的同時,都承受著沉重的集體「共業」。這種共業有雙重特質:民族苦難+宗教苦難。

 

而要化解這種共業,唯一的方法,是由藏族人集體共同的信仰去尋找拯救之道。也因此,達賴喇嘛法王所在地-印度的達蘭沙拉,就是藏族人解脫苦難最重要的希望所在。

 

當代印度留給世人最重要的思想資產之一,就是聖雄甘地,與其非暴力哲學。達賴喇嘛的佛法,正好與甘地的非暴力哲學異曲同工,精神一致;也因此,達賴喇嘛在無意間成了甘地精神的繼承人。在記取二戰教訓而崇尚人權、和平、與心靈價值的西方世界,獲得極高推崇。198964日,中國爆發天安門慘案,當年1010,諾貝爾和平獎便頒給了達賴喇嘛。

 

由於對信仰有無比的虔敬心,且懷抱著希望,因此有不少藏人能激發出足夠堅強的毅力與耐力,千里迢迢在大雪中翻越八千公尺高山,冒著被逮捕甚至槍殺的風險,來到達賴法王座下,聆聽教誨。這種過人的勇氣與意志力,和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追尋自由的決心,成為藏族人的一種「佛法修行」。這種精神類似那些三步一拜徒步行走千里前往拉薩朝聖的朝山者。

 

在藏傳佛教的虔信者眼中,達賴喇嘛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音菩薩是「慈悲」精神的代表。「慈悲」的意思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如今圖博民族遭遇千年以來最為深重的壓迫,此等苦難,無論是個人的或集體的,自然而然會仰賴慈悲精神的代表者、觀音菩薩的化身-達賴喇嘛法王-來加以救度。

 

即使是敬鬼神而遠之的儒家思想信奉者,也能體會顏回「朝聞道,夕死可矣」那樣為了真理奉獻生命的無悔浪漫情感;孔子在儒家信仰者眼中,依然有著至聖的地位。由此不難理解,對深信佛法的藏人來說,達賴喇嘛就是佛法,比個人小我的生命更重要、更珍貴,也是此生最值得託付的生命意義所在。



圖片來源:網路

 

------------

【山那邊的青稞田】(Barley Field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untain)

 

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1l3i51_wug

 

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barleyfields2017/?ref=br_rs

 

上映日期:2019/1/18 台中萬代福影城

 

台長: 天光
人氣(5,170) | 回應(3)|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影評與補充】懸案判決(Conviction)
此分類上一篇:【影評及補充】殘影(Afterimage)

(悄悄話)
2019-01-21 20:01:41
天光
人性的規律就是,當雙方對立鬥爭時,如果一強一弱的態勢明顯,則弱者越示弱,將誘發強者的侵略性。反之,弱者越兇悍,將使強者有所顧忌,更不敢侵略。
2019-03-10 02:00:50
(悄悄話)
2019-03-10 02:22:1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