旣然炒作中國的維和救災1軍售2軍費3不能阻止中國崛起,那就炒作美國自己的頁岩氣能源業突破,製造業新生機,以及嬰兒潮進入退休期引發的醫療、休閒服務吧!
旣然叫炒作,就好比美日之前的房股滙市4之泡沫,美國又再炒作新的泡沫罷了。再說,中國也有不輸美國的能源、製造、醫療、休閒產業5!
相關資料
如今換中國炒作製造業了?
中國製造業連德國都怕,何須炒作?只列最近相關新聞便可一目了然!
中國大陸機械設備2013年出口超日本居第三 挑戰德國
德國發出警告:中國機械製造業嚴重威脅德國
美製造業不振 2014.2.3全球股震 美大跌2.1%
歐巴馬2014.2.25砸1.4億美元拚製造業(楨:1.4億算啥?)
美2014首季GDP負成長1% 3年首見
日2014-4零售額暴跌13.7%,12年最大
安倍2014-6-24第3箭 遭譏只是飛鏢
日2季GDP減6.8% 三年最差中日筷箭之爭
中美製造業PMI持續擴張 歐脆弱復甦
美股連四跌 今年漲的全數吐光
美失業率小升 四聲無奈 美國民眾無感經濟復甦
盯就業數字沒用 快對抗貧窮【經濟日報/柏席茨基】就當前自動化的程度來看,就業數字其實已越來越無關緊要。6月美國就業人口中有19.3%都是每周工時不到34小時的兼職工。而法國從2000年迄今兼職勞工數已增加20%;同期間德國更增加52%,近27%的勞工皆屬兼職工。就業數字中當然把兼職者計算在內,如此從統計觀點來看,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數據會好看得多。(詳參【圖博館】:物價與工資) 工商時報社論2014.8.14正視印度央行總裁拉詹發出的警訊:全球經濟「與1930年代有高度的相似性」,先進國家的政府為了急於拉抬疲弱的經濟,不顧一切採取以鄰為壑的刺激政策;拉詹警告,全球金融市場「正在面臨一場無法承受風險的崩盤」(詳參【圖博館】:雙率大戰 國際金融新體制(二) 全球股災) 外媒驚呼中國世界最大口徑500米球面射電望遠鏡 超過美國的300米 將引領世界20年(詳參【圖博館】: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大陸機器人年增4成 全球居首
中國車廠進軍東南亞 挑戰日本車霸業
世界最深實驗室 陸增大30倍
中國天河二號再度蟬聯2013年全球最快電腦(詳參【圖博館】:超級電腦大戰) 中國重工受韓國求救起重12000吨打撈沉船:揚眉吐氣
海軍副司令:將派新裝備搜救馬航客機 可探深6千米
這個嘛!別老看反中的文宣,偶看央視以下紀錄片的宣傳,便可知中國是憑著堅強的裝備製造業、才能包攬多項世界大工程:
跨越中國製造:大國重器
中國現代奇跡
超級工程
國企備忘錄
中國包攬多項世界大工程 在印度洋建3大重要港口2014-5-3世界新聞報
國際線上消息(記者 秦勝瑞):當地時間6月5日,國際線上記者考察了位於巴基斯坦西南部阿拉伯海沿岸的瓜達爾港,該海港從2002年起,在時任總統穆沙拉夫的推動下,由中國投資2億美元於2006年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設;圖為俯瞰瓜達爾港務局。
近日,有媒體報導,俄羅斯有關機構正在於中國方面洽談希望參與中國企業承包的尼加拉瓜運河項目。俄羅斯方面的初衷是看重這條運河能夠與美國苦心經營的巴拿馬運河競爭的潛力。
將於2014年12月開工建設的尼加拉瓜運河,長度超過210公里。該工程不僅包括一條常規運河,還有一條鐵路線、兩個機場和一條輸油管道,預計投資將達到 400億美元。而負責這條運河建設的正是一家來自中國香港的公司,可以說,俄羅斯方面對於尼加拉瓜運河的信心也是對中國基建能力的信心。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中國企業在海外的表現也越發活躍。這其中,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佼佼者。由中國承建的各類基建工程,特別是大工程正在影響和改變著這個世界。
中國基建行業能夠贏得他人如此的信賴完全是源於自身多年來的成績。在中國國內,無論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的三峽大壩,還是通車里程和運行速度都排世界第一的高速鐵路網,無論是作為世界上最長、海拔最高的高原凍土鐵路的青藏鐵路,還是涉及4.7億人口用水的南水北調工程,都已經證明了中國基礎建設行業世界一流的能力和魄力,而且也給中國基建業帶來了自信。正是帶著這種自信,中國基建業走向了世界。
近年來,由中國負責建造的鐵路、港口和運河等大型工程正在或即將改變所在地區乃至世界的風貌。由中國企業在海外建造的第一條高速鐵路——土耳其安伊高鐵二期工程即將全線通車,目前已經進入工程收尾和測試階段。這條聯通安卡拉和伊斯坦布爾的鐵路不僅意味著土耳其東西部交通大大改善,更是打通了亞洲至歐洲的交通要道,這不僅有利於中國高鐵繼續進軍歐洲市場,而且對於未來實現中國倡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繼在土耳其打響品牌之後,中國高鐵走向海外的步伐明顯加快。2013年,李克強總理出訪頻頻“推銷”高鐵,取得豐厚成果:中國和泰國達成了“大米換高鐵”合作意向,中國企業參與英國高鐵建設,中國同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合作建設匈塞鐵路,羅馬尼亞也將引進中國高鐵。2014年4月8日,中國同老撾雙方共同宣佈啟動中老政府間鐵路協議商談,爭取儘早簽署,一個規劃中連結中國與整個中南半島的高速鐵路網呼之欲出。
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孟加拉的吉大港,這是印度洋沿岸三個重要的港口,而且全部由中國建造。在中國倡議建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這三個港口將成為具有戰略性的重點。中國參與開發這些印度洋港口,不僅有利於本國西南部地區“就近出海”,更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未來中國另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大工程可能就是克拉地峽運河。此前有報導稱該專案的籌備工作已經展開。儘管相關企業對此進行否認,但是還是有媒體認為對該項目的論證正在進行。如果該工程建成,將在中國南海與印度洋之間打通第二條海上通道,緩解中日韓等東亞國家對於麻六甲海峽過度依賴的現實。
跨國工程應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在目前走向世界的中國各行各業的企業中,中國基建行業的綜合競爭力無疑是名列前茅的。這不僅是由於中國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通過建設國內各種大型工程所積累的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經驗,以及設備和人才方面的優勢。
以高鐵為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在接受《世界新聞報》採訪時表示,中國高鐵吸收了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技術並加以創新,這些國家的技術都有各自的領先之處,但是都不如中國綜合全面。一個國家要建設高鐵專案,找中國一家就夠了。
中國基建行業走向世界,有助於促進中國人口就業,也促進了中國相關技術和設備的發展。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可以說是從中國基建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獲益最顯著的。過去的十年時間,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實現了高速發展。這種高速發展,不僅僅體現在規模和總量上,也包括行業的自主創新。相關企業也已經躋身世界級行業巨頭行列,在《中國工程機械》雜誌發佈的“2013年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中,中國企業占11家。在前10強企業中,徐工集團、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三者分別位居第5位、第6位和第10位。
當然,也有分析認為由於基建行業的特殊性,中國企業在走向海外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風險。融資風險就是其中之一。基建工程往往投資大,資金回收時間長,因此分散風險很重要。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就對《世界新聞報》表示,去年中國提出建設的亞洲基建投資銀行,就是為了加強亞洲國家的金融合作,通過多方合作解決投資風險的問題。另外,也有專家指出企業層面也要加強管理和行銷模式的創新,多採用建設、經營、移交一體化的BOT模式,提高自身的附加值。
目前,已經有中國人民銀行的專家指出,為了能夠更加全面系統地扶持中國基建行業走向海外,中國應該從國家層面將該行業在海外的發展提高到戰略層面,並建立相應的組織和實施框架。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5-03/0902777177.html
中國裝備製造業產值突破20萬億元 居世界首位2014-4-2新華網
此間在廣西南寧市召開的全國裝備工業工作會議上,國家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蘇波介紹,去年我國裝備製造業產值規模突破20萬億元,占全球比重超過三分之一,穩居世界首位。
蘇波說,當前我國多數裝備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發電設備產量1.2億千瓦,約占全球總量的60%;造船完工量4534萬載重噸,占全球比重41%;汽車產量2211.7萬輛,占全球比重25%;機床產量95.9萬台,占全球比重38%。
此外,近年來我國裝備自主化邁上新臺階,載人航太與探月工程、“蛟龍”載人深潛器取得重大突破,大型運輸機和大型客機已完成佈局,研製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新興產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智慧製造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目前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產值占裝備製造業比重已超過10%。
蘇波認為,雖然我國已成為裝備製造業大國,但還不是裝備製造業強國,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研發設計水準較低,試驗檢測手段不足,關鍵共性技術缺失;二是基礎配套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受制於人,基礎製造工藝落後,關鍵材料依賴進口;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四是發展品質效益不高,目前我國裝備工業增加值率26%,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準6-8個百分點。
中國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網
2014揭曉奠定中國霸主地位的超級工程
閱讀提示:這是海工裝備發展的一個縮影。而中國的船舶工業同樣存在產能過剩,海洋工程裝備研發緩慢,需要轉型升級的問題。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船舶工業轉型升級方案》,在鉆井船、遠洋漁船、發動機等方面提出技術目標,並表示禁止增加產能,淘汰落後企業。
2013年,是十二五規劃的第三年,是國務院於《關於抓緊研制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又稱“110號文件”)頒布三十年,是新世紀“四大工程”全面豐收的年份,是高鐵網“四縱四橫”中“四縱”全部貫通的年份,是怒江水電再出發的年份……從篳路藍縷到蔚為大觀,中國人用勤勞、用汗水創造一個又一個工程奇跡,托起中國夢。
回顧這一年,觀察者網編輯部為您精心評選出2013年度中國十大工程新聞,讓我們共同回顧這一年中國堅實的腳步。
雖然201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讓“鐵道部”成為歷史,大力推動高鐵建設的原部長劉 誌 軍也被判刑,但是中國高鐵的建設步伐依然堅實。12月,多達六七條高鐵通車,“四縱四橫”高鐵網中的“四縱”已經全部通車,28日,全國鐵路大調圖,從上海出發,往南11小時可抵達深圳,往北12小時可抵達哈爾濱,高鐵將在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的同時,改變人們的時間空間觀念。
中國高鐵技術的成熟,也讓我們的領導人有了底氣,國家主席習 近 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訪和接見外賓時,多次推銷高鐵技術,並成功和泰國達成了“高鐵換大米”的意向協議。自7。23動車事故之後被打擊的“高鐵外交”成功突圍東南亞。
而國內那些對高鐵的質疑呢?2011年6月,面對鐵道部高鐵降速,原鐵道部科技司司長周翊民曾稱,中國高鐵350公裏時速,是吃掉了引進外國技術的安全余量,時隔兩年他卻聲稱“那是針對原鐵道部觀點說的氣話。”
鐵路運營裏程突破十萬公裏,拉薩不再是鐵路終點
2013年12月28日,7條鐵路新線通車,中國鐵路營運裏程一天新增約2000公裏,突破10萬公裏大關。從1881年中國人自主修築第一條鐵路到1949年,中國勉強能夠通車的鐵路只有1。1萬公裏。從0到1萬用了大約68年,而從1萬到10萬,則用了64年。
十萬公裏固然是一個裏程碑,但我們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這一數字僅相當於美國1870年和蘇聯二戰前的水平,美國在拆毀了13萬公裏的鐵路之後,現在仍有近28萬公裏鐵路在運營。2013年遼寧省帶頭實現了縣縣通鐵路,但依然任重而道遠。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2006年青藏鐵路二期拉薩至格爾木段通車以來,極大的改變了世界屋脊的面貌。而2013年5月20日晚,拉薩至日喀則鐵路與青藏鐵路正式接軌,這意味著拉日鐵路正式具備運行機車的條件,2014年9月通車運行,將為雪域高原帶來更多的改變。
將來,隨著從拉薩通往亞東、日喀則和林芝三條支線的開通,通過亞東的線路將與印度鐵路網連接,青藏鐵路將形成通向南亞、出印度洋走向世界的戰略通道。
我國的水資源南北分布不均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早在1952年,毛主席就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偉大構想,2002年,國務院正式批復《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決定開工興建南水北調工程。
2013年,歷經十年建設,12月初,投資500多億的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讓山東、天津可以喝上長江水;
而12月下旬,投資2000多億的南水北調中線主體工程完工,到明年10月通水後,北京人也能喝上漢江水。
世界最長特高壓跨越黃河(詳參【圖博館】: 綠能產業(一) 中國空汙 ) 除了水資源,我國的能源資源地區分布也不均勻,煤炭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但用電最多的是東南部,這就要求把能源資源就地轉變為電力遠距離輸送,而特高壓無疑是“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的最好方式。
2013年4月16日,“西電東輸”重要項目——哈密南—鄭州80萬伏特高壓輸電線跨黃河,電塔高147米,每年輸電量相當於2千萬噸煤。3月21日,同樣是80萬伏的皖電東送淮南—上海特高壓交流輸電示範工程長江大跨越全線貫通。至此,特高壓電網跨越江河的技術已經成熟,在全國建設特高壓電網已無技術障礙。
特高壓電網的建設關系國計民生,我國特高壓技術不斷成熟,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未來8年,國家電網將投資3萬億元建設特高壓電網,讓百姓用上更具競爭力、更清潔的電力。
2013年12月20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環境保護委員會顧問王儒述透露,截至2013年11月30日,三峽電廠累計發電7045億千瓦時,售電收入達1831億元人民幣,三峽工程已經收回投資成本。
12月14日,是三峽工程開工20年紀念日。從論證階段到運行10年,三峽工程始終是輿論的焦點。三峽為國為民服務這麽多年,一些謠言也該終結了。
去年8月,還有一篇《長江生態系統已經崩潰》引發各界廣泛關註。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高級工程師張博庭就此表示,整個長江流域包括人在內的生態環境,不僅沒有崩潰而且正在變得越來越好。和世界上的任何江河開發一樣,長江生態系統的文明進化也是難免會伴隨著某些瀕危的魚類退出歷史舞臺作為代價的,但不能把保護生態的理念,教條地用到某一個子系統上,不能用保護某一條魚、某一棵草的理由,反對整個社會的進化。
2013年6月21日,中核集團公司在蘭州鈾濃縮基地宣布,我國核工業關鍵的鈾濃縮技術完全實現了自主化和工業化應用。這意味著我國的核燃料生產能力不僅可以滿足國內核電發展的需要,而且具備了國際競爭實力。
這是中國鈾濃縮工廠首次公開亮相。這裏的詳細情況一直屬於我國的高度機密。1962年我國首次擊落的U-2偵察機就是從臺灣起飛來偵察該工廠。
此後,美國SR-71高空高速偵察機和D-21無人機都曾試圖偵察。至今西方國家仍試圖通過偵察衛星觀察該工廠生產情況,以推測我國的核武器和核工業發展情況。
而據巴基斯坦《新聞報》10月16日報道,中國將向巴基斯坦出售兩座核反應堆,核反應堆工程位於巴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這是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反應堆ACP1000出口。
2013年也是中法民用核技術合作30年,4月份法國總統奧朗德訪華時,和主席一同見證了中法合作開發第四代核電技術的簽約儀式;
到了12月,法國總理訪華時也表示,中法將共同開發第三方核電市場。
1月1日,國務院印發《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並於1月23日正式公布,詳細列出了五十幾個在2015年前重點開工建設的水電項目。其中,怒江松塔水電基地被列入重點開工建設項目,而怒江幹流六庫、馬吉、亞碧羅、賽格等項目則被列入有序啟動項目中。
這意味著自2003年《怒江中下遊水電規劃報告》發布至今,爭論近10年的怒江水電開發工程,將正式由規劃進入實際開發階段。
5月,美國《紐約時報》也忍不住對怒江水利開發指手畫腳,其長篇報道《中國重啟怒江水電站大壩項目,怒江告急》,搜羅怒江梯級水電水利開發的各種危害,暗示中國進行怒江水電建設是倉促而非環保的,並指責開發計劃對於當地居民和生態環境來說是一場“災難”。
當然,和大多數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一樣,這篇文章基本站不住腳。
亞洲最大深海油氣處理平臺安裝完成(詳參【圖博館】:中國石油大戰略 炒作美國頁岩氣 中艦南海逼退美艦) 2013年5月,我國自主研發、亞洲最大的深海油氣處理平臺——荔灣3-1氣田中心平臺上部組塊在南海浮托安裝完成。這將為我國首個深水氣田投產創造條件,對我國海洋石油工業從淺水到深水領域的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海工裝備發展的一個縮影。而中國的船舶工業同樣存在產能過剩,海洋工程裝備研發緩慢,需要轉型升級的問題。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船舶工業轉型升級方案》,在鉆井船、遠洋漁船、發動機等方面提出技術目標,並表示禁止增加產能,淘汰落後企業。
盡管如此,但近年來海上油氣設備市場正在經歷一輪大洗牌,而在南海、東海的領海爭議愈演愈烈之際,我國鉆井平臺制造業的發展被外界所矚目。中國船廠2013年獲得的鉆井平臺訂單數量有望創下歷年之最,對這一行業的傳統大國新加坡構成了嚴重威脅。
“中國的武器出口正逐年上升。”德國哈茲企業咨詢公司董事會成員、防務專家米歇埃爾·尚托說。該公司公布的一份有關中國武器出口的報告認為:對於北京而言,軍火交易還有別的目的———換取原材料、確保貿易路線安全以及擴大中國的戰略影響力。另外,預算不斷增加的中國軍隊也可從中得到好處。
同國防經費一樣,日益增長的“中國制造”的武器出口同樣神秘。由於缺乏相關數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在最新的年度報告中,不得不將中國的武器出口排除在外。根據尚托的說法,中國的武器供應商在2007年至2010年間,共獲得總額高達87億美元的生意。中國已經從低端武器技術國家一舉成為“重要的國際競爭者”。
“中國制造”武器的最大客戶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巴基斯坦,其次是委內瑞拉和伊朗,兩個石油供應國均采取與美國對抗的政策。中國承諾向德黑蘭提供援助,這樣美國在中東的力量被削弱。伊朗也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夥伴。2007年至2010年,中國武器的“大買主”還有埃及、尼日利亞、孟加拉國、納米比亞、沙特阿拉伯和斯裏蘭卡等。
報告認為,雖然中國的武器技術仍比較落後,但卻以“低廉的價格”、“有吸引力的付款條件”、“可靠的武器技術”和“符合客戶要求”等獲得青睞,展現了中國軍工企業的靈活性。
另外,中國也在不斷提高武器技術。哈茲公司的報告稱,在未來10年至20年,中國武器技術將超越西方。尚托認為,自歐盟對華實施武器禁運以來,中國武器技術的進步反而“大大加快”。
中國裝備製造業
什麼是裝備製造業
裝備製造業是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提供技術裝備的各製造工業的總稱,其產業範圍包括機械工業(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製造行業)和電子工業中的投資類產品。包括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航空航天器製造業、鐵路運輸設備製造業、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通信設備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儀器儀錶及文化辦公用品製造業等。
裝備製造業的生產內容
按照裝備功能和重要性,裝備製造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是重大的先進的基礎機械,即製造裝備的裝備--工作“母機”,主要包括數控機床(NC)、柔性製造單元(FMC)、柔性製造系統(FMS)、電腦集成製造系統(DIMS)、工業 機器人、大規模集成電路及電子製造設備等等。
二是重要的機械、電子基礎件,主要是先進的液壓、氣動、軸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壓電器、微電子和電力電子器件、儀器儀錶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等等。
三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農業、能源、交通、原材料、醫療衛生、環保等)科學技術、軍工生產所需的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如礦產資源的井採及露天開采設備,大型火電、水電、核電成套設備,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成套設備,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軋製成套設備,民用飛機、高速鐵路、地鐵及城市軌道車、汽車、船舶等先進交通運輸設備,污水、垃圾及大型煙道氣凈化處理等大型環保設備,大江大河治理、隧道挖掘和盾構、大型輸水輸氣等大型工程所需重要成套設備,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及現代設施農業成套設備,大型科學儀器和醫療設備,先進大型的軍事裝備,通信、航管及航空航天裝備,先進的印刷設備等等。
裝備製造業的特點
(1)裝備製造業範圍廣,門類多,技術含量高,與其他的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
裝備製造業不僅涉及到機械加工業,還涉及到材料、電子和機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業。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將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裝備製造業可以為各行業提供現代化設備,從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到國防使用的武器裝備,各行各業都離不開裝備製造業;
(2)裝備製造業是高就業、節省能(資)源、高附加值產業
裝備製造業雖為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工業,但它不同於流程工業,它是組裝式工業,同時具有勞動密集性質,有較大的就業容量,可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裝備製造業不僅直接吸納大量勞動力,同時裝備製造業前後關聯度較高,對裝備製造業投入也可帶動其它工業的發展,增加相關工業的就業人數。解決就業問題,緩解就業壓力,對保持社會安定團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資源日趨緊張,環保要求日趨嚴格的情況下,各國都致力於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省能源和省資源的高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價值型產業。裝備製造業作為技術密集工業,萬元產值消耗的能源和資源在重工業中是最低的。
裝備製造業是技術密集產業,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大。隨著裝備製造業不斷吸納高新技術,以及信息技術、軟體技術和先進位造技術在裝備製造業中的普及應用,技術裝備日趨軟體化,先進的裝備製造業將有更多的產業及其產業進入高技術產業範疇。
(3)裝備製造業是事關國家經濟安全及綜合國力的戰略性產業
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水平反映出一個國家在科學技術、工藝設計、材料、加工製造等方面的綜合配套能力。特別是一些技術難度大、成套性強,需跨行業配套製造的重大技術裝備製造能力,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技術實力。因此,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有利於提高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國家競爭力。許多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化成熟階段都把裝備製造業作為主導產業。
(4) 裝備製造業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現狀
由於現代技術革命與高新技術的出現和信息網路技術的廣泛運用,裝備製造業所涉及的概念和領域正逐漸發生著巨大的轉變和整合,裝備製造業的技術研究、開發、生產以及銷售的全球化合作日趨加強,裝備製造業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現狀。
裝備製造業的現狀分析
(1)集成電路晶元是信息產業的核心,已成為武器裝備和國民經濟各部門所用裝備的心臟。目前,我國集成電路晶元主要依賴進口,即使國內已形成的生產能力,其生產技術和裝備也均來自國外。“芯”臟完全受制於人,對一個謀求自主發展的主權國家的安全是十分危險的。
(2)我國裝備製造業企業開工不足,約一半能力閑置,一批曾經為新中國建設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國有大企業經濟效益低下,大批職工下崗,對社會穩定造成不容忽視的影響。
(3)技術創新能力薄弱,主要機械產品的技術、多數電子與通信設備的核心技術57%從國外引進。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滯後,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運行效益提高、制約高技術及其產業發展、制約國防安全的瓶頸,並且對社會穩定帶來的負面影響日趨嚴重。
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戰略
1.組建大企業集團,調整企業組織結構
(1)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逐漸演化成為各國大公司和企業集團之間的競爭。在我國36000多家裝備製造業企業中,大公司和企業集團數量少,而且規模也小,沒有一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2)裝備製造業基本上屬於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從規模經濟理論的角度看,行業的發展是需要規模的,沒有規模就沒有競爭力,沒有規模就沒有利潤。擴大企業規模的途徑一般有兩種:一是通過兼併收購,走外延擴張式道路。二是依靠企業自身積累滾動發展,走內涵增長之路。在我國目前財力有限、難以大規模註入資金的情況下,裝備製造業發展大企業集團的主要途徑應該是通過資本的流動和重組,逐步解決國有經濟佈局過散、戰線過長的狀況,使國有資產從分散的中小企業向大型企業和特大企業集團集中,從低效的弱勢企業向具有優勢的龍頭企業集中,力爭在重組中培育和發展壯大一批具有相當競爭力的世界級大公司、大集團。
2.區別對待,推進多元化經營
裝備製造業既有共同的特點,又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可供選擇的多元化戰略主要有:一是垂直一體化戰略。從理論上說,假如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合併為一家企業集團,由於消除了雙重的成本加價,產量將會上升,價格將會下降,企業集團利潤也大於兩家獨立企業之和。一個典型的醫葯產品的成功開發,必須經過實驗室研究、開發及小批量試製的“上游開發” 和生產車間大規模生產及市場推廣的“下游工程”,實施“科技興藥”,應積極建立科研機構與企業一體的模式。二是相關和不相關多元化戰略。由於一些裝備製造業如今已不再是高利潤的產業, 多元化經營是21世紀裝備製造業一種值得重視的發展戰略,其目的是適應市場、資產增值和提高經濟效益。
3.應對WTO,加快國際化經營
(1)20世紀80—90年代期間,中國對外開放實際上走的是一條“引進來”的道路,今後要特別強調“走出去”,使“引進來”和“走出去”之間在數量上保持一個“適度”的比例關係。所謂國際化就是企業從事跨國經營,從間接出口到直接出口,再到在境外建立公司,直到完全跨國經營,這是企業國際化的四種典型方式,這是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四個階段。裝備製造業企業國際化也要經歷這四個階段。
(2)裝備製造業企業的對外開放進程與中國對外開放的總體情況是一致的,“引進來”比較多,“走出去”很少。嚴格來說,裝備製造業中還沒有真正意義上實現國際化經營的企業。裝備製造業企業實現國際化的道路應在企業總體戰略的指引下,通過出口產品的實踐,逐漸熟悉國際商務活動的情況和規則,然後在目標國家中建立辦事處,進一步加深對當地環境、文化及法律的瞭解,並建立起較好的公共關係。註意尋求投資設廠、建立聯盟或併購的機會, 以便為採取後續的行動做好準備。當情況已經熟悉且條件基本成熟時,就應果斷地採取行動,真正實現“走出去”的戰略目標。
4.利用資本市場,推動資本經營
(1)利用資本市場,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我國採取公司上市的審批制度,儘管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但也提供給政府貫徹國家意志的手段。裝備製造業企業應積極根據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升級的需要,積極創造條件爭取上市或發行公司債券,壯大自己。
(2)利用資本市場,實施國有經濟佈局的戰略性調整和推動國有企業的改革。要對裝備製造業佈局進行戰略性調整,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重要的實施手段就是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股權結構調整,通過允許一些國有上市公司的部分國有股和法人股流通,出讓部分國有股權,實現國有資本金的戰略轉移,達到調整國有企業股權的目的。此外,上市公司必須要同國有企業的改革、改製結合起來,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逐步改善經濟運行的微觀經濟基礎。
(3)利用資本市場,促進高新技術的發展。對於有一定規模、有技術、有良好的盈利前景的裝備製造業企業,應鼓勵其利用現有的資本市場上市籌集資金,加快發展。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即將建立的“二板市場”的機會,爭取上市直接融資,吸引風險投資基金的進入。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允許、鼓勵非國有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利用各種資源加快裝備製造業的發展。
5.加快技術創新,促進工業結構升級
(1)樹立技術創新意識,使“科技興業” 的觀念深入人心。要使裝備製造業企業領導人真正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時刻想到科技是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在思想深處真正重視技術創新,促進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2)努力實現技術創新主體企業化。在我國裝備製造業技術創新模式構建過程中,充分發揮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優勢,促進與企業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實現營銷、生產部門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充分的雙向交流和多層次合作,形成科技進步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依靠科技進步的機制,達到優勢互補和相互學習的產學研合作創新。實踐證明,走產學研合作創新之路。是我國裝備製造業實現技術創新主體企業化的現實選擇。
(3)廣開投資渠道,鼓勵風險投資。可採取“銀企結合”、“銀技結合”、合作籌資、抵押貸款、向風險投資公司或風險投資基金尋求資金,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建立風險投資機制等多種有效手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技術創新領域。同時,政府必須保證對基礎性、長遠性和公益性研究項目的支持,從供給上保證技術創新所需科學技術知識來源。
(4)建立和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機制。要推動裝備製造業的技術創新,就必鬚髮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打破地方保護、行業壟斷,維護市場競爭的有序性,使企業更多地依靠技術創新而不是其他因素獲取競爭的優勢。要加強國家的巨集觀調控職能,通過誘導性和鼓勵性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來推動技術創新,並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使企業成為創新利益的獲益主體。
本條目相關文檔
煤礦機械裝備製造業 2頁
分報告二:現代裝備製造業 43頁
振興裝備製造業的戰略選擇 112頁
山東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思考 4頁
裝備製造業技術創新系統研究 54頁
我國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之路 4頁
裝備製造業引進外資股權辨析 1頁
東北裝備製造業創新政策研究 4頁
我國裝備製造業物流管理研究 3頁
陝西裝備製造業經濟效益評價 2頁
更多相關文檔
http://wiki.mbalib.com/zh-tw/%E8%A3%85%E5%A4%87%E5%88%B6%E9%80%A0%E4%B8%9A
中國雷達處理器換國產晶片 戰時可擺脫對外依賴: 2014年第九屆中國國際國防電子展覽會於5月8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開幕。此次展出了包括多款加固軍用電腦、雷達電子設備等在內的諸多防務電子產品,吸引了很多軍事愛好者和電子愛好者的眼球。在展會現場,記者在北京理工雷科電子資訊技術有限公司展臺看到,該公司展出了多款雷達系統、衛星導航、資料獲取/存儲/處理產品。在一款雷達信號處理器主機板上,記者發現一塊處理器核心部件上寫有“魂芯”二字。據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研製的這款BW100_4DSP_VPX系列雷達信號處理板卡採用的是國產晶片,實現了雷達信號處理核心設備從進口到國產化的轉變。 (回應:我們根本不相信中國人可以自己造出芯!是不是又在吹牛逼!忽悠老百姓啊 處理器用外國的晶片你要噴,現在用國產的晶片仍然要噴,尼碼 基因遺傳啊! 如果不懂,就不要去噴,而是去先瞭解。晶片的原材料?呵呵,那是矽。矽來自哪裡?地上的砂子裡面就有大量的矽。把矽提純得到單晶矽,然後在上面蝕刻出電路,就成了晶片。中間不需要進口其他任何原料。或許有些人會問了,那這個蝕刻電路的機器才是最關鍵的,它是國產的嗎?呵呵,的確,製作晶片最最關鍵的就在這個蝕刻電路的機器,這個機器叫做光刻機,是電子行業最尖端最頂層的設備。世界上能製造光刻機的廠商非常稀少,全球有影響力的只有五家:荷蘭ASML、日本尼康、中國SMEE、日本佳能、美國ultraTech。中國目前排名第三。啥,你問intel、nvidia、高通、三星這些牛逼的公司到哪裡去了?呵呵,我們日常聽到的intel、nvidia這些所謂的牛逼公司,其實都是晶片產業的中下游而已,他們嚴重依賴於最頂層的光刻機生產商,intel的光刻機是採購自ASML的,nvidia自己根本不能生產晶片,晶片是交給TSMC代工,而TSMC的光刻機是採購自ASML和尼康的。高通自己也不生產晶片,交給其他晶圓廠代工,三星的晶片依靠採購ASML和日本的光刻機。沒有光刻機,這些廠商半個晶片也造不出來。光刻機才是一個國家晶片產業最核心的競爭力,而在這一點上,中國是有相當實力的!不要太妄自菲薄了。詳參【圖博館】:中國軍工)
活在真空包裝裡的台灣【聯合晚報社論2014.05.10
台灣對國際事務不太關心,這一陣子從學運到反核,「內憂」頻仍,更加無感於世局變化。世界銀行上月底,用購買力平價計算,預測中國大陸今年就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台灣對此事少見報導,但其具有里程碑一般的重大政經意涵,我們能繼續視若無睹?
世銀的購買力平價計算法,當然也有西方學者批評意義不大;若按正常匯率法計算的GDP,中國仍僅及美國的一半。就連中共都用官方媒體反宣傳,強調中國在科技與製造水準上仍遠遠不如美國。但事實上,中國的工業科技能力,早非想像中的落後,創下574公里極速的高鐵,已在全球各地推銷;台灣正在反的核電,中國也已可全部自製。
中國超越美國,已經從「純屬想像」,一步一步接近真實。全球心知肚明,中國成為最大經濟體,是遲早會發生的事,現在反而是中共官方如履薄冰,低調反應,擔心樹大招風。
中國變世界第一這件事,具有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意涵。從歷史的時間點來說,「西風壓倒東風」的歷史格局正在扭轉;空間上的意義則是,地緣政治學出現新局面,美國各種動作宣布「重返亞洲」,反而更加凸顯東亞區域的當今份量。
這在兩岸關係上,可能意味著許多不如台灣期待的發展,雖不滿意,卻難有太多選擇。包括在區域經濟整合情勢中,如果不願被大陸磁吸,就可能只好邊緣化;一切依賴美國老大哥的保護,已未必可靠;兩岸「先經後政」已踏入深水區,政治談判初期試探必須展開。
美國學界近年多次出現「棄台論」,是很大的警訊。正走向衰落的美國,很難會想跟最大經濟體宣戰。美中彼此磨合「兩強」的關係,台灣更加「難為小」,從戰略上到底如何為自己綢繆、布局?尤其近來反服貿、反核、反示範區的調子,跟外頭世界的風潮完全逆向而行。就以南韓積極簽FTA和全球相連結為對照,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大談反服貿,聽任學生指揮國家。台灣是抽離於地球之外的真空之地嗎?僅僅靠「內需」便能自給自足、自立自強嗎?真令人憂心啊!
「學運」這個名稱根本就是錯的 .二十幾歲的成年知識份子, 在校外, 在立法院, 高度政治性的地方, 搞反政府政治活動, 叫學運 ? 台灣的職業學生到社會上搞政治活動, 二十幾歲的成年人, 不僅享有立法委員的言論免責權, 更有總統的刑事法律豁免權, 孰令致之, 無能的政府 民粹的政客, 和名嘴
台灣繼續搞「文革式」、「民粹式」的社會運動,終於有一天見到玩死自己的時候!
活在真空包裝裡的立法院太陽花小台獨們
中國夢減貧 挪威首富:應得諾獎2014-5-11旺報
崛起的中國,已向外界展示「中國夢」力量。挪威首富Stein Erik Hagen表示,中國漸成為世界的經濟強國,令幾億人口的人民陸續脫離貧困,「這個成就足以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諮詢公司Millward Brown和媒體集團WPP針對中、美、英,調查3國家公民如何看待各自的國家夢。結果顯示,中國夢明顯比美國夢和英國夢更深入人心。
調查顯示,7成中國人認為實現中國夢對自己至關重要,勝過美國人65%、英國人39%;有趣的是,比起中國人,美國人更肯定中國的崛起,有55%美國人預計中國將在10年內趕上美國,比例勝過中國人的45%。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旗下的《中國實時報》欄目刊文指出,幾年前中國領導人在闡述中國復興之路時拋出中國夢口號,但因當時表述模糊,讓很多人對於中國夢能否生根發芽仍持懷疑態度,但根據上述調查顯示,中國夢已深植人心。
歷史悠久的美國夢已是成功和繁榮的代名詞,但調查顯示,中國人並不覺得中國夢只是簡單模仿美國夢,而認為中國夢是一條通往更繁榮和公平的社會,以及美好未來的必經之路。(詳參【圖博館】:習李三中全會 《渴盼輝煌》) 中國夢的力量感染國際,Stein Erik Hagen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就讚揚中國脫貧的成就,認為中國政府值得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並稱與一個強大中國保持良好關係非常重要。
中國品牌在國際迅速擴張 國際商標申請量增長2014-5-13 新華國際
湯森路透公司CompuMark部門今天在國際商標協會2014-5-13年會上發布的一份新報告《中國品牌走向世界:中國企業全球商標戰略的最佳實踐》稱,中國品牌正在國際上迅速擴張。
中國企業的國際商標申請量猛增:近五年來,中國企業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交的國際商標申請總量增長了84%,在2013年達到35637件。這比1990年的申請量增長了47倍之多。
中國內地的國際商標申請量排名世界第七:在全球范圍,中國當前的國際商標活動水平位居第七,排在美國、日本、德國、中國香港、英國和法國之後。
中國創造,而不僅僅是中國制造:對中國品牌所有者來說,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設計並創造自己的產品,目前的市場環境正經歷一次轉變。同樣,很多中國跨國公司正開始收購西方企業並繼承知識產權和洞察力。
尚在起步階段:來自知名中國跨國品牌、法律公司和政府機構的知識產權專家的評述證實,雖然商標申請量正在增長,但國外商標保護的概念對很多中國企業而言仍然較新。隨著企業對待全球商標戰略越來越認真,中國目前正經歷一次重大轉變。
相關新聞
專業情報資訊提供商湯森路透: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路還很長
英媒:「中國製造」不一定比「英國製造」差
中國設計領域競爭力令韓國為之驚嘆
中國設計師提升中國服裝全球地位
5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智慧發力促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升級
李克強2014年5月訪非:投資非洲推介中國製造
習近平主席3月底訪問德:中國製造牽手德國製造
中國品牌百強 中移動最具價值2014-5-11
全球最大廣告傳播集團WPP最新發布的《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最具價值品牌100強的總價值高達3798億(美元,下同),顯示價值回升的態勢;其中中國移動、工商銀行、騰訊名列中國最具價值品牌的前3強。
該報告指出,雖然從總體品牌價值來看,大陸國有企業仍然主宰著排行榜,但市場導向型的品牌價值比國有企業成長更為迅速。此外,中國品牌在中國海內外的接受度都在上升,尤其在海外快速成長型市場,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接受度和購買意願都在逐步上升。
購買影響力不輸外企
報告也顯示,中國品牌的品牌資產和購買影響力與在華外資品牌大致相當,不過中國品牌在差異性上仍處落後地位。
百度為最受信賴品牌
報告並發布了中國最受信賴的品牌前10名,分別為百度、中國國航、攜程、中國國旅、蘇寧、伊利、平安、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張裕。
全球品牌榜 中國超韓國芬蘭 排名第9 鉅亨網2014-4-21
受惠汽車、電子及時裝業飛速趕超,中國品牌在全球消費者眼中快速崛起。在一項全球調查中,中國製造排名第9,甚至超越擁有三星的韓國及Angry Bird的芬蘭等以品牌為傲的製造業強國。通過海外併購,國際大牌來華生產,以及小米科技、阿里巴巴等創新公司脫穎而出,中國製造正加速擺脫粗製濫造形象。不過有專家指出,在自主創新及建立自主品牌上,中國製造仍任重而道遠。
香港《明報》報導,土生土長的國產手機小米,在蘋果三星的夾擊中殺出一條血路,推出不到3年,年銷量已突破1870萬部,公司估值達100億美元。去年在台灣、香港銷情火爆,今年更計劃進軍新加坡和印度。「波士頓諮詢」去年也將小米和阿里巴巴,同Whatsapp、Netflix等一起列為全球最具前景的創新企業。
小米的崛起不是個別現象,一批新興科技企業正成為中國新一代製造的領軍者。微信躋身全球三大社交軟件之一,華為最近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電訊設備廠商。中國製造以全新的形象出現。產地調查發起人、Future Brand亞太區總裁Sarah Reiter認為,中國正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工程師」,新一代製造業,尤其是電子業,不再是山寨者,而是科技與創新的全球參與者。
也有人認為中國科技企業的創新能力仍有待挖掘。互聯網協會會長、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表示,小米及支付寶這些產品只能算「二次創作」,西方早已有蘋果和Paypal,小米及支付寶亦僅在華人市場受歡迎,未真正走向國際。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會長方保僑也指出,小米的創新更多是在市場定位和營銷上。
另一方面,中國製造通過兼併獲得核心技術和品牌,飛速成長。吉利、聯想這些本土行業龍頭,在成功收購沃爾沃和IBM後,迅速打入全球市場。聯想已經為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廠商,在歐美銷售強勁,顯示中國製造的thinkpad得到全球消費者的認可。
然而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看到了其中的不足,他直指,「被認可的僅僅是中國製造的功能性強,這些企業品牌的情感價值還是較差」。目前真正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仍然少之又少。冼日明認為,中國製造未來發展還需要靠自主品牌,需傳遞出像蘋果、宜家那樣「被追求的文化」。
近年有不少優秀的中國代工商,正積極向自主品牌轉型。大型奢侈品手袋代工商時代集團最近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團隊,經營自營品牌。總裁楊和輝坦言,「歐洲品牌能做到的工藝,我們都能做到,只是他們的歷史更悠久」。可以看出,中國製造正在尋求多種模式的突破,走出山寨,轉型知識型經濟。下一步的重點,是如何走出自己的個性和品牌力。
中國設計領域競爭力令韓國為之驚嘆2014-5-9
“4、5年前去中國出差,當地大企業的最高設計負責人(CDO)或者高層管理人員還會通過人際關系找到我們說壹定要見壹面,讓我們給他們壹些指點。最近,中國設計師相比拜訪韓國設計師,更想拜訪的是美歐的設計師。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在設計方面的發展以及自信。”
韓國國內知名設計機構的幹部A某預測稱:“中國企業的設計發展比想象的快很多。雖然現在中國的產品看上去不如韓國產品講究,但是按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很快中韓產品間的差距就將消失。”
中國企業在技術方面正在全力趕超韓國,同樣設計方面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東亞日報於4月28日開始刊載“新設計經營”系列,在取材的過程中遇見的大部分企業家和專家都表示出壹定的憂慮。現在在設計方面韓國的競爭力確實要比中國強,但是不知道將來會怎樣。
通過調查統計的結果也顯示出了中國在設計方面的潛力。根據韓國設計振興院(KIDP)的統計結果顯示,北京市內與設計相關的企業有兩萬多個,大約25萬人(占北京就業人數的3.8%)從事著與設計相關的工作。
三星電子迅速決定,繼上海之後要在北京成立第二個中國地區的設計研究所。三星電子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將成為世界設計產業新的據點。僅通過上海的壹個研究所,很難正確把握中國的市場以及中國消費者的發展趨勢,所以決定在北京也成立壹個設計研究所。”
在中國,大部分二、三十歲的年輕設計人員都有前往美歐等設計方面很發達的國家留學的經歷。中國政府也很重視培養設計產業。今年年初,中國國務院在名為“文化創意及設計服務產業的共同發展”的報告中強調,提高設計產業的競爭力,努力把“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
中國的“技術引擎”已經走上了正常的運行軌道,現在中國正在提高“設計引擎”的效率。大企業為了革新設計經營,在引入主要方法的同時,其主要產品通過保險集團很有可能邁進與韓國相同發展階段 。
今年是韓國企業實行設計經營的第15年。在密切關註中國設計發展的同時,韓國企業的設計理念也要不斷的發展更新。
中國設計師提升中國服裝全球地位2014-5-17國際商報
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服裝市場,而且消費結構也在改變,中國的高端消費者正在尋找那些能真正令他們與眾不同的服裝。“中國創造”的設計師設計的服裝最近在紐約、巴黎或者米蘭時裝周上博得喝彩,中國服裝及其市場在全球的地位迅速上升。
然而,活躍的中國設計師面臨著這樣一個難題,他們必須加倍努力工作,使消費者相信這些產自中國的產品在外觀和品質方面均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由於中國正努力成為全球貿易的頂級強國,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公佈了“走出去”的戰略。其重點是持續增長、產業升級和拉動內需。
目前,中國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面臨著一個重要機遇,通過供應鏈升級將“中國製造”的形象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並不斷吸取過去的教訓。中國現在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學品生產國,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國已將58種化學品列入黑名單,將七大行業列為重點防治污染的對象,其中包括紡織工業。中國同樣列出了2015年前要清除的一些化學品的清單,這是個好消息,更是其發展趨勢的新特點。
隨著中國企業產品附加值逐漸提高,全球紡織和服裝業的供應鏈也會變得更加透明。與孟加拉依賴其服裝產業(占其出口收入的80%以上)不同,中國的經濟非常多元化。增強供應鏈的透明度也將成為中國價值創造的引擎。
但實現服裝工業轉型的路線圖尚不清晰。筆者認為,行業利益相關者可通過將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與供應鏈升級和實現行業轉換的系統方法相結合,創建共同的發展之路。
供應鏈問題與中國紡織和服裝業的聯繫將變得更加密切。中國擁有10多萬製造商,1000多萬相關從業人員,還有波士登、李寧等一些中國名牌著眼於國際擴張。各類產品——包括與“重視環境和健康,崇尚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樂活族)群體相關的產品的消費者人數也日漸增長。另外,隨著億萬中國人擺脫貧窮,快速膨脹的需求並非只產生于最富裕的消費者,而最成功的中國品牌一定會在全球流行。
中國製造低價優勢漸失 向中國智造轉型提速
中新社廣州2014-4-24電 (程景偉)正在廣州舉行的第115屆廣交會開幕以來,記者看到,中國外貿企業通過自身努力積極尋覓商機,但以往的“拼價格、拿訂單”模式已難持續,低價優勢的日漸式微倒逼“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步伐提速。
“中國製造”曾以低價優勢贏得國際市場,但在外需回暖緩慢、人工與原料成本增加、匯率波動等不利因素持續作用下,加上越南、柬埔寨、印度等新興市場崛起,當前這種優勢正逐漸減弱。如今,創新、品牌與技術升級等因素,在幫助中國外貿企業奪得市場中的重要性凸顯。
正進行的第115屆廣交會二期展出的主要是玩具、陶瓷、傢具等傳統行業產品,受人工與原料成本的影響更大。不少參展企業紛紛抱怨稱,雖然今年外貿訂單同比略有增加,但在工人薪酬年均上漲兩三成的情況下,用工缺口仍達一兩成;用工成本的上漲攤薄了出口利潤,想提價又困難重重,這讓他們感到很無奈。
廣交會歷來被視為中國外貿的“風向標”和“晴雨表”,人們可從參展企業應對價格優勢下滑的背後,看到中國外貿行業迎難而上、破解困局的積極信息。
此次廣交會大批中國企業帶來了新產品、新設計、新技術以吸引採購商。中新社記者24日在採訪中發現,一些企業已經從轉型升級中獲得了外貿競爭新優勢,並嘗到甜頭。
“原有的勞動力成本等價格優勢早就不復存在,企業只有通過提高創新能力予以彌補,這是大勢所趨。”山東青島山海集團銷售經理趙青稱,他們公司擁有十幾名設計師,從以前單一的廚房用品,發展到現在擁有多元化玻璃製品的產品線,創新發展使得他們的產品暢銷歐美、中東等地。
參展的廣州健之傑潔具有限公司將目光瞄準居住高檔別墅、自帶後花園的高端消費人群,推出移動游泳池、戶外水療池等商品,現場吸引大批採購洽談下單。“我們的板材保證八到十年內不褪色、不龜裂、不變形,電控器件在潮濕環境中不出故障,和美國本土產品處於同一水平。”該公司負責人陳景裕說。
在深圳國瓷永豐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廳內,身著唐裝的女子演奏古箏,另一女子在陶瓷器皿上敲出音樂,富有“中國風”的場景吸引眾人。該公司海外業務經理張天霞稱,其公司產品突出中國傳統風格,受到外商歡迎。
江蘇中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玩具部部門經理劉自芹也稱,她們公司下一步會加大對產品創意研發的投入,打造一批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自主品牌產品。
“本次廣交會上,一些加大技術研發力度、註重實施品牌戰略等方面的企業普遍訂單穩定。”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有關負責人稱,如刀剪品牌廣東陽江“十八子”建成技術研發平臺,推出富有中國特色的通透式套裝刀具產品,瞄準國際高級市場。
廣交會官方在推動“中國製造”加快向“中國智造”轉型上亦不遺餘力,連續多年推出了“設計提升貿易”系列活動,促進國際優秀設計機構與中國製造業的合作,從而提升中國製造業的設計水平和品牌形象。
“中國創造”加力全球服裝供應鏈2014-5-15國際商報
《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服裝價值鏈》系列報告的第五部分深入研究中國——世界上最大的服裝出口國和最大的奢侈品活躍市場。馬克西米利安•馬丁博士,系ImpactEconomy(一家總部在瑞士洛桑的影響力投資和戰略公司)的創始人和全球總經理,《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服裝價值鏈》報告的作者。
《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服裝價值鏈》系列報告的第五部分深入研究中國——世界上最大的服裝出口國和最大的奢侈品活躍市場。
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服裝市場,而且消費結構也在改變,中國的高端消費者正在尋找那些能真正令他們與眾不同的服裝。“中國創造”的設計師設計的服裝最近在紐約、巴黎或者米蘭時裝周上博得喝彩,中國服裝及其市場在全球的地位迅速上升。
然而,活躍的中國設計師面臨著這樣一個難題,他們必須加倍努力工作,使消費者相信這些產自中國的產品在外觀和品質方面均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由於中國正努力成為全球貿易的頂級強國,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公佈了“走出去”的戰略。其重點是持續增長、產業升級和拉動內需。
目前,中國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面臨著一個重要機遇,通過供應鏈升級將“中國製造”的形象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並不斷吸取過去的教訓。中國現在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學品生產國,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國已將58種化學品列入黑名單,將七大行業列為重點防治污染的對象,其中包括紡織工業。中國同樣列出了2015年前要清除的一些化學品的清單,這是個好消息,更是其發展趨勢的新特點。
隨著中國企業產品附加值逐漸提高,全球紡織和服裝業的供應鏈也會變得更加透明。與孟加拉依賴其服裝產業(占其出口收入的80%以上)不同,中國的經濟非常多元化。增強供應鏈的透明度也將成為中國價值創造的引擎。
但實現服裝工業轉型的路線圖尚不清晰。筆者認為,行業利益相關者可通過將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與供應鏈升級和實現行業轉換的系統方法相結合,創建共同的發展之路。
供應鏈問題與中國紡織和服裝業的聯繫將變得更加密切。中國擁有10多萬製造商,1000多萬相關從業人員,還有波士登、李寧等一些中國名牌著眼於國際擴張。各類產品——包括與“重視環境和健康,崇尚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樂活族)群體相關的產品的消費者人數也日漸增長。另外,隨著億萬中國人擺脫貧窮,快速膨脹的需求並非只產生于最富裕的消費者,而最成功的中國品牌一定會在全球流行。
馬克西米利安•馬丁博士,系ImpactEconomy(一家總部在瑞士洛桑的影響力投資和戰略公司)的創始人和全球總經理,《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服裝價值鏈》報告的作者。
中國製步步高升 向頂級品邁進 2012-08-15 旺報
有外國媒體報導指稱,「中國製造」曾被視為廉價和偽劣產品,不過隨著大陸中產階級注重生活品質,也讓許多大陸企業著重提升產品品質,且立志在全球創立頂級品牌,以李寧體育用品店為例,已在倫敦和巴黎開設專賣店,邁向國際市場,並與頂級品牌同步競爭。
《環球時報》引用德國《世界報》報導,過去中國向西方企業初開放之際,「中國製造」成為大批量、低成本、低品質的代名詞。但隨著經濟突飛猛進,及中產階級對產品品質的要求,「中國製造」逐步邁向創新、獨特和細膩的方向。不管是小型手工作坊或大型企業,都正在建立自我品牌。
「並非所有來自中國的產品都是垃圾」,曾在北京工作6年的法國攝影師德里馬斯表示,在大陸他見過許多中國製造的高品質和獨特產品。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他還創辦了網路雜誌「很好的中國製造」,無論是竹家具、連帽衫或地毯,都必會展示「中國製造」的元素。
雖然北京鼓勵陸企走出去,但並非所有行業,希望自我提高品質後再出走。比如,越來越多的中國貨車銷售到烏茲別克斯坦、埃及和斯里蘭卡,但中國車商還在等待時機,等品質提高時再進入要求更高的歐洲市場。
陸買氣下滑 奢侈品市場退燒 2012-08-15 旺報
在大陸熱賣的奢侈品,最近出現蜜月期提早結束的跡象,從高單價珠寶、知名時裝品牌到頂級手表等,似乎買氣後繼乏力。包括Prada等重量級品牌,也都放緩在大陸開店腳步,而且這股消費趨向也正從一線城市蔓延至二、三線城市,顯然消費者瘋狂追逐奢侈品的風潮,開始褪色。
陸本土品牌竄起 舶來品市占降 2012-08-15 旺報
過去歐美消費品牌都展現出強勢的銷售佳績,如今在大陸本土消費品牌迅速崛起後,尤其在牙膏與洗衣粉等市占率開始受到擠壓,首當其衝就是全球最具分量的清潔用品大廠寶潔(P&G),正飽受大陸品牌的步步進逼壓力。
大陸一支自稱採用中草藥的牙膏,不僅售價是P&G的2倍,而據歐睿資訊諮詢公司調查,這款草本牙膏在大陸市占率從5年前的1.1%上升到8.8%。同時段P&G卻從20.8%降到19.7%。
2014回顧2006-11-27的貼文《科技100強》,再對照以下相關新聞,真不堪回首。
在這「10倍速」的「數位達爾文主義」時代,各國多以專利權等政策手段、加強自己高科技的競爭力,而台灣卻錯了良機,台灣的民粹環境、不只輸給南韓的舉國體制、也不只輸給大陸的專業治國。
哎!兩岸(中美亦然)消長之業何其多,多評無益,重貼舊文、再剪些新聞。
自從2000年《數位時代》和美國《商業週刊》取得獨家授權合作,採取相同4項指標:營收總額、營收成長率、股東投資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於每年7月定期推出世界、台灣、中國「科技100強」排行,紀錄三地頂尖的科技公司以來。
最令人感慨的是,2001年《數位時代》結論所呼籲的「台灣設計,香港服務,中國製造」的模式(p.250),遭台灣當局的戒急用忍、積極管理破壞了,但受害的只是台灣自己,中國成了世界製造工廠,香港彈丸之地卻成了亞洲甚至世界的旅遊尤其金融中心。
台灣自以為「兩兆雙星」的晶圓廠奇貨可居,2000年整個中國27座晶圓廠產值才6百億台幣、不到台積電1662億的一半,但卻不知上海和北京分別都有上百億美元的一、二十座八吋晶圓廠的計劃(p.175),在中國龐大市場、競爭者紛紛前往中國設廠、以及代工客戶要求從中國工廠出貨等因素下,《數位時代》問道:「阿扁總統產業政策的下一步,到底還有多少蹉跎的本錢?」(p.241)
他連自己的大位都快保不住了,還管企業的死活!大陸別說八吋晶圓廠、連十二吋也有了。在2004年第三季時,中芯國際產值已經正式超越新加坡特許半導體,晉身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僅落後台灣的晶圓雙雄。最近又傳出日本的半導體大廠爾必達將捨台灣的力晶、改向和大陸的中芯合建十二吋七十奈米晶圓廠(十二月七日力晶與爾必達公佈投資五千多億台幣在中科蓋四座十二吋廠)。
還有台灣自傲的面板廠,大陸也將合併成一、二家大廠,並生產七、八代LCD面板,準備與日韓台拼一高下。
不只晶圓和面板,依大陸2006年8月《數字商業時代》所言:「與海外大型的科技企業相比,核心技術能力歷來就是國內科技企業的軟肋。但對于21世紀全球性的新市場、新需求而言,中外雙方卻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這一次國內科技企業再沒有輸在起跑上,包括太陽能技術、MP3芯片技術,國內企業都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無錫尚德、天威英利的太陽能電池、珠海炬力的 MP3主控芯片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還只是個別項目的表現,整體而言,「與國際百強差距明顯」:
研發差距巨大。「研發投入不足是國內科技企業的陳年舊疾,雖然近幾年有所改善,但與國際一流科技企業相比,仍相形見絀。海爾和三星電子分別代表了中韓兩國消費電子的最高水平,從研發投入來看,2005年海爾投入45.7億元,占營業收入的3%,而三星電子投入53.7億美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9.4%。」
品牌建設裹足不前。「2005年《商業周刊》全球最有價值品牌100強前十名中科技企業占據5席,可見國外科技企業品牌影響力何其巨大,而目前國內還未有企業躋身該榜單的100強名單。」
行政壟斷企業仍占優。「較為典型的就是電信行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國內電信巨頭近幾年始終處于百強名單中。」
依然處于低端競爭中。「2005年,全球科技百強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達25.16%,而國內科技百強僅為12.35%,不及國際巨頭們的一半。」
相關新聞
美國安局研發量子電腦 破解加密
習夫人加持 中興有信心 2013獲利大增147.8%至人民幣13.58億
華為亮眼 2013獲利大增34.4%至人民幣210億
任正非:華為2018年銷售收入 衝800億美元
華為反抹黑 決和思科殊死戰 2012-10-23 旺報
買華為設備 台灣卡關 郭董嗆出走不繳稅
NCC禁華為 郭台銘2014-5-9不要用國安虛無縹緲的帽子來壓,請白紙黑字引用法條,給出不准的理由(回應:美國會和政府是為了保護華為的對手思科Cisco以國安為名,要求美國廠商不考慮(不是禁止)使用華為的產品。所謂國安,也只是好用的藉口。沒有任何證據,只是利用敵我意識,方便商業利益。詳參【圖博館】:貿易保護主義 高科技資匪無罪 對中貿易戰 對中網絡戰 中國手機的虛與實 ) 安全考量…陸封殺蘋果 替華為展開報復
中方反擊美起訴中國軍官 美是最大網路竊密者(回應: 作賊的喊捉賊的美國)
陸中止中美網路小組運作
陸官方採購電腦禁用Win8 陸銀棄IBM伺服器 黨政軍應禁iPhone
美國Win8 IBM伺服器被踢出中國 俄也緊急選用中國裝備
中美網戰升溫 拒美軟體成風氣 阿里雲進補 禁Win8後 陸中央停用office
陸禁Win8後 微軟碳排放超額被罰 美國賽門鐵克竊密?傳陸官方禁用
憂資訊遭竊 黨政軍應禁iPhone 高通壟斷翻版 陸突襲微軟4處辦公室
小米承認!蒐集台灣用戶資料傳到北京(回應:蘋果,臉書,google,youtube也是這樣,沒有見過一個公司不保留客戶資料的, 小米就成了情蒐?)
德抓內奸防俄 誰知竟是美間諜(回應:德方早己懷疑美方了,但此非全劇懸疑的焦點;焦點在於德國領導竟選北京:高調揭開這芝麻小事!)
非法反監控國會 CIA道歉
不只史諾登 美:出現新洩密者
史諾登2014-8-7取得3年期俄國居留許可
打擊網絡謠言2014/7/21大陸再關停三批網站 整治APP淫穢色情訊息
用戶散播謠言 微信變「危信」
娛樂、媒體業 陸將超日趕美 中國接管你的眼球
頭一遭! 李顯龍2014.5.29告部落客誹謗(影射李挪用公款)
美新聞媒體信任度 持續下滑
壟斷+侵權風暴2012-12-21三星股價重摔
韓國神話也破滅? 手機難突圍 LG在陸裁員
2013年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全球第一 東非市占衝50%
2013年全球智慧手機品牌 宏達電跌出10大之外:中興,聯想,華為,酷派,分別第4名至第7名。
PC紅潮滾滾 中國品牌攻占全球五部曲
三星智慧機2014.08.06 痛失在中印兩大市場的龍頭寶座,讓位給小米與印度的Micromax Informatics。
三星風險…財閥依賴症
「美國唯一智慧手機廠」摩托羅拉德州手機廠2014.5.30收了,將繼續在成本較低的中國和巴西研發Moto X。
專利訴訟判決 美韓都很愛國中興專利申請量 冠全球
超越美國 中國專利數量躍居世界首位
華為專利戰升級 以質代量
高通 遭控收取過高專利費
聯發科 可能漁翁得利
台灣在專利戰中具優勢
考試旅行團 赴陸拚專利代理人證照
大陸專利案件「多到做不完」陸未全面開放 憂台搶走業績 (回應: 台灣加入WTO都十幾年了,到現還違反當初加入WTO承諾,直到現在還有幾千項產品禁止從中國進口,連這個台灣都做不到,人家為何要開放給台灣?台灣沒開放是因為台灣競爭不過人家!楨:還反服貿呢!詳參【圖博館】:《中國入世》 攻占馬桶府) 聯想併購摩托移動的啟示
平板電腦銷售減緩 華碩全球No. 3:蘋果1但市占率已由2013年初的40.2%下降到32.5%。第二名為南韓三星,市占22.3%,但也比去年同期的32%來得少。台灣華碩排行第3,市占5%;大陸聯想第4,市占4.1%。
從聯想崛起與宏碁式微看兩岸IT產業消長2014-02-22郭正亮(文大國企管理學系副教授)
中國大陸的聯想與台灣宏碁,分別代表兩岸最有價值的電腦品牌,二者在最近幾年的迅速興衰,頗能反映兩岸IT產業的消長。
2014年前夕,聯想連續發動兩次併購,先是以23億美元買下IBM伺服器部門,然後又斥資29.1億美元,從Google手上買下摩托移動。2013年10-12月財報,聯想營收首度突破100億美元大關,稅前獲利也創新高,達2億6531萬美元,比前一季大幅成長30%。作為主力產品的PC全球銷量高達1530萬台,市場佔有率也首次躍居全球首位。除了個人電腦之外,聯想智慧手機也躍居世界第三、平板電腦躍居第四,對韓國三星和美國蘋果構成空前挑戰。
反觀曾一度躍居全球筆記本電腦第二、全球PC第三的宏碁,2013年竟然暴虧台幣205億(約6.6億美元),加上2012年虧29億、2011年虧66億,總計3年失血台幣300億,董事長王振堂因此被迫辭職。宏碁全球電腦市佔率已經只剩下8%,下滑到全球第四,股價也從105.5元跌到20元,市值從2836億跌到578億,反觀聯想則在2014年1月市值突破港幣1000億,晉身香港十大市值上市公司。2013年甚至傳出聯想有意收購宏碁遭到拒絕,讓長期領先的宏碁情何以堪。
宏碁也有過光輝歲月,早年不但是兩岸電腦先驅,還曾長期遙遙領先聯想。宏碁創立於1976年,1988年在台灣上市,迅速成為台灣最大電腦公司;1998年已經成為曼谷亞運資訊系統贊助商。至2004年,宏碁已經超越美國惠普,成為歐洲筆記本電腦最大品牌,PC市佔率躍居全球第五。2007年筆記本電腦市佔率更躍居全球第二,PC也在併購美國Gateway之後成為全球第三,登上宏碁創業以來最高峰,當時董事長也是王振堂。
聯想1989年才成立,直到1994年才在香港上市,1996年首次在中國大陸電腦市場躍居第一,但當時中國大陸電腦市場才剛起步,數量不大,聯想銷售量與宏碁相差甚遠。1997年,聯想曾邀請宏碁合作,但宏碁受限於李登輝“總統”的“戒急用忍”政策,無法將先進技術轉往中國大陸,兩岸電腦產業合作因此破局。
兩大公司從此分道揚鑣:宏碁主攻歐美市場,聯想深耕中國大陸市場,但從2000年起,中國大陸電腦市場開始迅猛崛起,每年銷量成長率高達30%,反觀全球電腦銷量成長率只有10%,儘管宏碁在2000年後也轉向中國大陸市場急起直追,但受限於大陸政府保護民族工業政策,中國大陸市佔率只排名第五,聯想則始終保持中國電腦第一品牌,市佔率高達30%以上。
中國政府的民族工業保護政策,在2008-10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對全球電腦產業起了關鍵作用。2008年聯想陷入創業25年以來最嚴重虧損,裁員高達2500人,營收直落到148億美元,虧損高達2.26億美元。聯想創辦人柳傳志決定復出,說服中國政府提供採購補貼和訂單。相對於全球電腦訂單銳減,聯想獨享中國大陸市場繼續暢旺利多,從此逆轉崛起成為全球電腦大廠。
更重要的是,聯想比宏碁更重視擁有自主技術。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2000年全球科技100強評選中,聯想是全球第八,台灣入榜的鴻海和華碩都落在聯想之後,反觀宏碁根本沒進榜。宏碁不重研發、偏重銷售,充分展現在2006-11年期間,研發費用僅佔營業收入0.2%,反觀三星電子高達8.3%、惠普2.9%、蘋果2.8%、戴爾1.1%。2011年宏碁研發費用只有11億台幣,反觀聯想早在2006年,研發費用就高達3億美元。
聯想重視技術的創業思維,也展現在利用中國大陸市場賺取的雄厚資金,訴諸“國際併購取得技術和通路、累積全球化管理經驗”策略,首先在2005年以17.5億美元併購IBM個人電腦部門,歷經多次重組與挑戰,終於漸入佳境。對國際併購更有信心之後,2011年聯想進一步收購NEC個人電腦業務51%股權,以及德國個人電腦策劃與銷售巨頭Medion過半股權,2012年更收購部份巴西家電巨頭Digibras Group經營權,不管在取得技術或建立通路方面,都大有斬獲。
聯想的國際化策略也表現在董事會組成,高達一半董事來自海外,除了索尼前社長出井伸之、美國IBM等公司的前高管之外,2013年還迎來了ARM創始成員之一的前董事長佈朗,美國雅虎創始人楊致遠也出任聯想董事會觀察員。甚至在2011年被宏碁解職的前CEO蘭奇,也在2012年被聯想延攬為EMEA(歐洲、中東、非洲)業務主管。出井伸之即表示:“聯想除了深耕中國大陸市場之外,很擅長從收購企業中學習技術和混合經營。”
宏碁(Acer)創始人施振榮面色凝重
宏碁不但在中國大陸市場敗陣,也因為輕視研發吃到苦頭。2012年12月,宏碁產品設計與創意等研發部門只有1000人,儘管計劃在2015年擴增到1700人,但恐怕為時已晚。即使在台灣,華碩也一步步取代宏碁成為電腦標誌,該公司的超薄、超輕型個人電腦非常暢銷,與美國谷歌聯合開發的Nexus 7也取得市場領先。華碩合併銷售額,在2012年第三季超過宏碁,同年利潤也創歷史新高。
聯想的反敗為勝,迅速崛起為全球電腦龍頭、乃至未來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全球品牌,已經顯現出兩岸IT產業消長的警訊。中國大陸企業在政府保護民族工業政策下,相對容易掌握市場優勢,如能在本土市場和雄厚資金的基礎上,善於利用國際併購取得技術和全球通路,顯然更有機會成長為全球製造龍頭。
更重要的是,隨著大陸IT產業的迅速發展,聯想的中國大陸市場利基也將更加根深蒂固。正如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所言,電子商務、IC、遊戲、4G將成為撐起中國大陸IT產業的四大支柱,未來成長空間極為寬廣,但隨著中國大陸IT產業崛起,受創最重的將是台灣,台灣原本最強的產業群聚效應,正在被中國大陸全面取代。陶冬更警告,一旦台灣IT產業鏈被中國大陸同行沖散,台灣經濟前景堪憂。
聯想的豪情崛起,對照宏碁的黯淡式微,可以看出台灣IT產業邊緣化的壓力。宏碁和宏達電在品牌方面走不出去,恐怕只是邊緣化的初期徵兆,未來台灣可能連代工產業都會面臨腹背夾擊壓力,這才是台灣IT產業的更大危機。
相關新聞
遠見雜誌:大陸科技大躍進台灣如何再續燦爛榮景
兩岸科技勢力消長 聯發科投資大陸IC設計公司啟示錄
小米喧嘩,HTC迷醉 兩岸手機品牌競爭力消長
龐建國:反服貿聲中的兩岸消長(詳參【圖博館】: 攻占馬桶府) 明報:馬王政爭牽動藍綠消長兩岸關係 (詳參【圖博館】:君子的下場) 展望大陸經濟變動趨勢與全球經貿版圖消長
兩岸經貿消長研發策略應有的思維
30年海峽兩岸經濟實力的消長與變化
兩岸貿易之消長看臺灣貿易之潛在危機
石齊平:兩岸關係消長 台價碼大不如前 (詳參【圖博館】:攻占馬桶府) 兩岸EMBA勢力消長輸贏在人脈
從海峽兩岸兒童文學整體格局的消長演變看中國兒童文學的未來可能(詳參【圖博館】:《中國兒童文學研究》)
中國雷達處理器換國產晶片 戰時可擺脫對外依賴: 2014年第九屆中國國際國防電子展覽會於5月8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開幕。此次展出了包括多款加固軍用電腦、雷達電子設備等在內的諸多防務電子產品,吸引了很多軍事愛好者和電子愛好者的眼球。在展會現場,記者在北京理工雷科電子資訊技術有限公司展臺看到,該公司展出了多款雷達系統、衛星導航、資料獲取/存儲/處理產品。在一款雷達信號處理器主機板上,記者發現一塊處理器核心部件上寫有“魂芯”二字。據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研製的這款BW100_4DSP_VPX系列雷達信號處理板卡採用的是國產晶片,實現了雷達信號處理核心設備從進口到國產化的轉變。 (回應:我們根本不相信中國人可以自己造出芯!是不是又在吹牛逼!忽悠老百姓啊 處理器用外國的晶片你要噴,現在用國產的晶片仍然要噴,尼碼 基因遺傳啊! 如果不懂,就不要去噴,而是去先瞭解。晶片的原材料?呵呵,那是矽。矽來自哪裡?地上的砂子裡面就有大量的矽。把矽提純得到單晶矽,然後在上面蝕刻出電路,就成了晶片。中間不需要進口其他任何原料。或許有些人會問了,那這個蝕刻電路的機器才是最關鍵的,它是國產的嗎?呵呵,的確,製作晶片最最關鍵的就在這個蝕刻電路的機器,這個機器叫做光刻機,是電子行業最尖端最頂層的設備。世界上能製造光刻機的廠商非常稀少,全球有影響力的只有五家:荷蘭ASML、日本尼康、中國SMEE、日本佳能、美國ultraTech。中國目前排名第三。啥,你問intel、nvidia、高通、三星這些牛逼的公司到哪裡去了?呵呵,我們日常聽到的intel、nvidia這些所謂的牛逼公司,其實都是晶片產業的中下游而已,他們嚴重依賴於最頂層的光刻機生產商,intel的光刻機是採購自ASML的,nvidia自己根本不能生產晶片,晶片是交給TSMC代工,而TSMC的光刻機是採購自ASML和尼康的。高通自己也不生產晶片,交給其他晶圓廠代工,三星的晶片依靠採購ASML和日本的光刻機。沒有光刻機,這些廠商半個晶片也造不出來。光刻機才是一個國家晶片產業最核心的競爭力,而在這一點上,中國是有相當實力的!不要太妄自菲薄了。詳參【圖博館】:中國軍工)
中國可成為世界最強國家嗎?2014/04/29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歐巴馬總統訪日本,向安倍承諾,中國如出兵釣魚島,將適用美日安保條約,美國將協助日本防衛釣島。美國表面雖說無意圍堵中國,但承諾協防已有聯日抗中的實質涵義。美日聯防事關重大,令人聯想中國人最關心的問題:即使北京向來自稱,無意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霸主,但中國崛起,最終能否成為世界最強國家?
中國能否成最強國家,有兩個最重要元素,一是中國在經濟上能否超越美國,何時超美?二是中國軍力和政治影響力能否世界第一?討論世界最強國家,必須分清中國經濟力量和其他力量(軍力和政治影響力),因為只有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國,即國民生產總值(GDP)超美成為世界第一,並不等於就是世界最強國家;只有像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無論經濟、軍力和政治影響力都世界第一,才能算是世界霸主或最強國家。
先論經濟超美。經濟超美如定義為GDP超越美國,應屬指日可待。中國政府日前宣布,今年第一季GDP成長率7.4%,已是連續18個月放緩,跌至最低點(上一季為7.7%);中國經濟放緩已引起全球經濟界擔憂,國際貨幣基金的拉加德日前就警告,中國經濟可能硬著陸。
7.4%的成長率,與中國改革開放頭30年平均每年約10%的成長率已相差甚遠;2009年和2010年,中國GDP是否超美問題全球曾熱烈討論,那時中國成長率仍有約10%,而美國則陷入經濟大衰退,成長率只有約1%,兩國相差8%至9%。以這種差距計算,中國十年內就能超美,所以那時有預測說,2016年或2019年中國經濟規模就可超美。
但2012年底開始,形勢轉變,中國經濟成長放緩,政府政策變「保七」,甚至可能降為「保六」,而美國經濟則開始復甦,成長率增至2%至3%,雙方成長差距大幅縮小,只差4%至5%,幾乎縮小一倍,何況美中的基數和計算基礎有別。
由於差距縮小,西方的研究紛紛預測,中國超美的時間會延後。總部設在倫敦的經濟及商業研究中心(CEBR)就說,2013年中國GDP為8.93兆美元,美國為16.72兆美元,從這個數字推測,中國GDP要到2028年才能超美,理由正是兩國成長差距縮小。德國的Prognos研究更預測,中國未來20年至30年的成長率,每年只有約4%,而美國成長率約3%,兩國成長差距變小,中國要超美將遙遙無期。
基本上,目前西方國家仍傾向認為,中國的GDP最終能超越美國,但出現的時間延後。
(楨:數字會說話?中2013年進出口總額4.16兆美元 超美3.91兆 躍全球最大貿易國。大陸2014年超美國 成全球最大經濟體:世界銀行國際比較計畫(ICP)以購買力平價(PPP),換算;國際貨幣基金(IMF)根據匯率計算估計美國2012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為16.2兆美元,中國則為8.2兆美元。IMF預估中國經濟從2011年到2014年將成長24%,而美國經濟將只成長7.6%,因此若以PPP計算,中國經濟規模今年就可能超越美國。詳參【圖博館】:中國經濟成長之謎 G2 ) 兩國軍力方面,中國軍事實力能否超越美國,成世界霸主,美國評論界有正反截然不同看法。去年出版的新書「侵蝕」(Eclipse: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可代表贊成意見;此書作者認為,中國經濟必將超越美國,且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將積極擴軍,最終必改寫世界秩序;當中國在世界事務擁有話語權時,釣魚島和南海主權紛爭將可在新秩序下獲得解決。
去年出版的另一本著作「中國崛起vs.戰略邏輯」(The Rise of China vs. The Logic of Strategy)則代表反對意見。此書作者認為:第一,中國不斷擴軍,必引起鄰國不安、反抗和結盟,甚至引起戰爭;過去的世界歷史證明這一點,因為每有大國崛起,必引起鄰國反抗,已成為必然的戰略邏輯。第二,日本、越南和印度等中國鄰國有可能結盟,聯手抗中,日印越三國加起來的人口和GDP超越中國。第三,中國沒有真正的盟友,因為中國每與鄰國發生衝突,例必以策略應對(譬如遠交近攻之類),施展策略的後果就是沒有真正盟友。作者的結論是,崛起的中國,必與鄰國產生衝突,而衝突則使中國難以成為霸主。
總括而言,習李體制的經濟轉型政策雖導致成長減慢,但仍可達到保七或保六的目標,中國GDP最終仍可超越美國,但時間將延至15至20年後,惟國民產值、平均所得和國家綜合實力,並不能完全畫上等號;另一方面,軍力不斷擴張則難以避免與鄰國衝突。眼前的中國,卻不能不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和增強軍力,因為發展經濟是維持社會安定和提高國際地位的基礎,而擴軍雖不一定用於戰爭,卻是應付鄰國結盟和美國聯防,並增加本身國際影響力的必要之舉。
回應
此文所講的都是負面的,正面的都沒講。 完全站在(和引用)西方反華媒體及台灣綠媒的立場和說辭來貫穿全文,所講的都是片面之詞,說服力很弱,說大陸沒有朋友就是如此,以本文所列的條件,美國、日本和台灣,不是也沒有任何朋友嗎?!
廣土眾民,勤勞聰明是中國終將勝出的原因與結果!歐美從19世紀起掠奪全球資源,富甲天下,落入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到今食之者眾,生之者寡的窘境,看歐美債台高築,只有靠不斷印鈔延命可知!
格局上 美國已經輸了 首先 美國的國力在下降 中國的國力在上升 美國和中國敵對最後輸的是美國 韓戰時 美國的國力是中國的60倍 60倍國力的美國都被中國打敗 現在只有2倍 未來變成1/2,1/3,1/4 美國應該要讓中國覺得不需擴軍
西方國家成為三流國家越來越多1980~1990年失落的歐洲 1990~2010年失落的日本 2010~2030年失落的美國
中國要恢復成為世界最強國家 應該還蠻容易 首先 除了近代500年 傳統中國都是世界最強國家 除了具備面積人口的規模優勢外 還有優秀的人種 高智商的民族 所以科技一直都很強 目前只欠缺政治 。西方政治經濟矛盾越來越嚴重 西方國家國債佔GDP普遍都在100%以上 日本國債還佔GDP200%以上 所以西方國家普遍都是豬國 中國不選擇西方的代議政治 是正確的決定
未來20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二,到時中國將具有五個以上具有充分作戰能力的航母戰鬥群,美國需要至少2到3倍的航母力量,才能在西太平洋遏制中國,問題是以這個海域離美國本土遙遠,美國的經濟力根本無法支撐成倍軍費的開銷。中、美根本不需要交戰,只需要比經濟消耗就可以了,屆時必會左右美國民眾的態度。 美國到時只有一個選擇,就是主力退回夏威夷,放棄日本,讓出西太平洋,與中國結盟來維持世界秩序,以保障美國最大的利益。美國政府對未來並非盲目,只是它實際作法跟表面上漂亮口號差距太大,往往無法直接說出真相,但在關鍵的時候,美國政府仍會顯露出真正的政策。
新加坡前內閣資政李光耀卻點出中美台3方的現實政治面。他認為,台灣無論得到美國援助與否,都將無法抗拒中國的統一,中國視台灣回歸為不可動搖的目標。日本、韓國、印度和整個東協,這些國家加起來都不可能對中國抗衡
活在真空包裝裡的台灣【聯合晚報社論2014.05.10
台灣對國際事務不太關心,這一陣子從學運到反核,「內憂」頻仍,更加無感於世局變化。世界銀行上月底,用購買力平價計算,預測中國大陸今年就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台灣對此事少見報導,但其具有里程碑一般的重大政經意涵,我們能繼續視若無睹?
世銀的購買力平價計算法,當然也有西方學者批評意義不大;若按正常匯率法計算的GDP,中國仍僅及美國的一半。就連中共都用官方媒體反宣傳,強調中國在科技與製造水準上仍遠遠不如美國。但事實上,中國的工業科技能力,早非想像中的落後,創下574公里極速的高鐵,已在全球各地推銷;台灣正在反的核電,中國也已可全部自製。
中國超越美國,已經從「純屬想像」,一步一步接近真實。全球心知肚明,中國成為最大經濟體,是遲早會發生的事,現在反而是中共官方如履薄冰,低調反應,擔心樹大招風。
中國變世界第一這件事,具有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意涵。從歷史的時間點來說,「西風壓倒東風」的歷史格局正在扭轉;空間上的意義則是,地緣政治學出現新局面,美國各種動作宣布「重返亞洲」,反而更加凸顯東亞區域的當今份量。
這在兩岸關係上,可能意味著許多不如台灣期待的發展,雖不滿意,卻難有太多選擇。包括在區域經濟整合情勢中,如果不願被大陸磁吸,就可能只好邊緣化;一切依賴美國老大哥的保護,已未必可靠;兩岸「先經後政」已踏入深水區,政治談判初期試探必須展開。
美國學界近年多次出現「棄台論」,是很大的警訊。正走向衰落的美國,很難會想跟最大經濟體宣戰。美中彼此磨合「兩強」的關係,台灣更加「難為小」,從戰略上到底如何為自己綢繆、布局?尤其近來反服貿、反核、反示範區的調子,跟外頭世界的風潮完全逆向而行。就以南韓積極簽FTA和全球相連結為對照,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大談反服貿,聽任學生指揮國家。台灣是抽離於地球之外的真空之地嗎?僅僅靠「內需」便能自給自足、自立自強嗎?真令人憂心啊!
「學運」這個名稱根本就是錯的 .二十幾歲的成年知識份子, 在校外, 在立法院, 高度政治性的地方, 搞反政府政治活動, 叫學運 ? 台灣的職業學生到社會上搞政治活動, 二十幾歲的成年人, 不僅享有立法委員的言論免責權, 更有總統的刑事法律豁免權, 孰令致之, 無能的政府 民粹的政客, 和名嘴
台灣繼續搞「文革式」、「民粹式」的社會運動,終於有一天見到玩死自己的時候!
活在真空包裝裡的立法院太陽花小台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