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29 04:00:00| 人氣1,74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珍•奧斯汀:世界百大作家18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珍•奧斯汀

珍•奧斯汀(英語: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19世紀英國小說家,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女性文學家之一,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傲慢與偏見》和《理性與感性》,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活潑風趣的文字著稱。
  早年
簡1775年生於英國漢普郡,雙親是George和Cassandra,她有六個哥哥和一個姐姐Cassandra,家境尚可,父親是一名牧師。
簡有六個哥哥和一個姐姐Cassandra,其中兩個兄長後來也從事神職,另兩名則曾供職英國海軍。
姐姐Cassandra是珍最親近的人,姐妹間的信件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其所作的簡畫像目前保存在倫敦的國家肖像館內。
珍•奧斯汀故居附近的指路牌
  文壇生涯
1811年,在兄長的資助下,簡出版了第一本小說——《理性與感性》,至於她最著名的作品是後來的《傲慢與偏見》。
  珍•奧斯汀所處的年代正是浪漫主義方興未艾之際,但是奧斯汀的作品比較接近新古典主義風格。比起同時代的華茲華斯和拜倫,奧斯汀的精神也許接近休謨和洛克。
  剛獲出版時,奧斯汀的作品並未獲得很高聲譽,不過沃爾特•司各特爵士對她評價很高:「這位年輕的女士很擅長描寫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人物,是我所見之中最高妙的。」奧斯汀對司各特也很欣賞。在奧斯汀的最後一部小說《勸導》中,小說人物對司各特的作品讚賞有加。而早在《理性與感性》中,女主人公瑪麗安已經將司各特視為最愛的作家之一了。
  推崇奧斯汀的人還包括Macaulay,Samuel Coleridge,Robert Southey,Sydney Smith,Edward Fitzgerald等。
  據說當時還是攝政王的喬治四世所有的住所都備有一套奧斯汀小說供他隨時閱讀,迫於他的要求,奧斯汀把自己最愛的小說《愛瑪》獻給了攝政王。
  英國詩人吉布林(英語:Joseph Kipling)曾經寫過一個短篇《簡迷》(英語:The Janeites)講述奧斯汀愛好者的故事,他還寫過兩首詩讚美奧斯汀。二十世紀以來,一些學者將奧斯汀視為英語文學最偉大的作者之一,甚至有人將她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
  同時,也有些文學大師明確表示不欣賞奧斯汀。比奧斯汀稍晚的英國女作家夏綠蒂•勃朗特(《簡•愛》作者)批評她的視角過於狹隘,一方面也是因為奧斯汀以日常生活為小說題材的風格與勃朗特姐妹崇尚的激情浪漫路線不相符合之故。馬克•吐溫則更為尖刻嘲笑「一個圖書館只要沒有奧斯汀的書就是好圖書館」(英文原句:Jane Austen? Why I go so far as to say that any library is a good library that does not contain a volume by Jane Austen. Even if it contains no other book. )[N 1]。但近百年以來奧斯汀的名聲逐漸超越許多原本比她更為出名的英國作家,她的作品甚至她本人的創作生涯及感情世界不斷被改編成為各種影視作品,晉升為最為現代讀者所熟知的古典文學作家之一,2013年英國央行宣佈新版10英鎊鈔票將印上珍奧斯汀的肖像,證明了她在英國乃至於世界文壇中的地位。
File:Jane Austen Centre.jpg
珍•奧斯汀博物館
  個人生活
珍•奧斯汀的文學作品深深影響了許多女性對於婚姻、愛情、家庭的觀念,但令人意外的是:珍•奧斯汀一生未嫁未育。
1796年,簡與愛爾蘭律師湯姆•勒弗羅伊(Thomas Lefroy)戀愛,據傳《傲慢與偏見》中達西先生的原型即是他。
1802年,比簡小六歲的富翁男子Harris Wither向她求婚。奧斯汀最初接受了,但次日奧斯汀即取消。
  末期
File:House Where Jane Austen Died - geograph.org.uk - 1314316.jpg
簡•奧斯丁臨終的屋子
1801年,珍的父親退休後,全家遷居到療養勝地巴斯。就像筆下的女主人公安妮一樣,珍並不喜歡巴斯,這也許與她家庭經濟狀況日趨拮据有關。
1805年父親去世後,珍跟隨母親和姐姐到南安普敦與兄長弗蘭克住了幾年。1809年又移居查頓(Chawton)投奔兄長愛德華。那裡的小屋現在是奧斯汀紀念館,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珍後期的作品就是在那裡寫作的。
1816年,珍的健康狀況惡化,1817年她搬到溫徹斯特療養,期間完成《勸導》,並於同年7月病逝,終年41歲,葬於溫徹斯特大教堂。
  長篇小說
《理性與感性》(英語: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年出版)
《傲慢與偏見》(英語:Pride and Prejudice,1813年出版)
《曼斯菲爾德莊園》(英語:Mansfield Park,1814年出版)
《愛瑪》(英語:Emma,1815年)
《諾桑覺寺》(英語:Northanger Abbey,1818年,死後出版)
《勸導》(英語:Persuasion,1818年,死後出版)
  短篇小說
《蘇珊夫人》(英語:Lady Susan)
  未完成的作品
《沃森一家》(英語:The Watsons)
《桑迪頓》(英語:Sanditon)
  其他作品
Sir Charles Grandison
Plan of a Novel

 珍.奧斯汀(1775-1817)  by謝佩璇
 
  壹、家庭環境背景  
珍.奧斯汀也許終其一生也未曾想像其作品受歡迎的程度會使她成為極具指標意義的劃時代作家之一。身為奧斯汀家的第七個小孩,珍和她唯一的姊姊卡珊卓拉與其他兄弟們一般,從小就受到其父喬治.奧斯汀牧師與其母卡珊卓拉.李女士積極鼓勵文學閱讀、書寫創作。牛津大學畢業的父親致力於培養孩子們的智能發展及人文素養,儘管傳道工作微薄收入未能使奧斯汀家過著豐裕的生活,虔誠的奧斯汀夫婦在女方來自上流社會家族的協助、影響中,也得以讓奧斯汀家的孩子們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小名珍妮的珍.奧斯汀上有六名兄姊,分別是:成年後繼父親衣缽成為牧師的長兄詹姆士、因生患殘疾而自小交付寄養家庭卻也鮮少與奧斯汀家有交集的的二哥小喬治、受奧斯汀家的贊助施主湯瑪士二世收養的三哥愛德華、性好冒險後歸於平靜的傳道生活的四哥亨利、排行第五的姊姊卡珊卓拉比珍年長兩歲,她與珍相伴一生、六哥法藍西斯志願從軍,十二歲便離家加入海軍,他與奧斯汀的唯一弟弟查爾斯一同在西印度群島服役,他們榮耀返鄉時已成年,並且照顧奧斯汀家姊妹及年老的母親。
   貳、封閉的交遊圈  
   A. 閨中密友   
珍.奧斯汀與其姊卡珊卓拉就如她知名的作品《傲慢與偏見》書中的班奈家姊妹依莉莎白與珍一般有著深厚感情,一生都未婚並守著家庭、看顧彼此。她們的牧師父親不僅鼓勵她們發展興趣,並且讓她們與奧斯汀家兄弟一樣接受良好教育。一七八三年兩姊妹與其表姊珍.古柏在牛津接受布萊森諾斯學院院長遺孀-柯禮太太的教導。不幸的是,奧斯汀姊妹後因感染斑疹傷寒,奧斯汀太太與古柏太太接到珍.古柏的來信隨即將表姊妹三人帶回家。病癒之後奧斯汀姊妹在柏克夏的都河內太太指導的住宿學校就讀,但一年之後姊妹倆因為奧斯汀家無法負擔昂貴的學費而返家,卡珊卓拉與珍也因而從此便在家開始自學的日子。卡珊卓拉的安定性格和堅定的信念伴隨珍渡過生命中的大半歲月,身為姊姊的她也在未婚夫湯姆.福爾牧師在西印度群島病逝之後,漸漸遠離社交圈進入半退隱的狀態。
  除了卡珊卓拉之外,珍也與她的表姊依莉莎白十分要好,依莉莎白第一任法國丈夫菲列德伯爵被處死之後回到英國,她爾後與珍的四哥亨利成婚。珍.奧斯汀在家庭圈以外的親密友人包括奧斯汀家的鄰居-樂福依夫人、瑪莎與瑪莉.洛伊姊妹以及依莉莎白、凱蒂與愛莉西亞.畢格姊妹。飽讀詩書且宅心仁厚的樂福依夫人與其夫婿牧師來自於較為富裕的環境,她平常在教區裡教導貧戶人家的孩子,也是珍的忠實讀者,並鼓勵其發展她的寫作長才。瑪莎與瑪莉兩姊妹住在奧斯汀家的鄰近地區,雖然兩人年歲略長於珍與卡珊卓拉,在她們搬離教區之前,一直與奧斯汀姊妹保持真摯親密的友誼。在洛伊姊妹搬家以後,畢格姊妹們遷入教區,從此這幾個年紀相仿又未婚的女孩成為好友,經常性的往來拜訪彼此。  
   B. 傳聞中的羅曼史   
珍.奧斯汀也許一生過著平淡的生活,交遊對象也多是家族成員,但對照她的經歷、家庭背景以及交友圈和她極具戲劇張力的小說,不難看出她的故事題材往往來自於不平凡的敏銳觀察力和易感的心。這位才華洋溢的作者在屆成年之際的確曾經被正式介紹融入當地的社交生活,並曾經流傳過幾段未竟的戀情。一七九五年,樂福依牧師夫婦的侄兒湯姆.樂福依來訪,這位年輕英俊的英國著名三一學院的畢業生在造訪教區期間,與珍一同參加幾場舞會,並且對彼此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然而,樂福依夫人擔心,一旦這段戀情形成氣候,以奧斯汀家的經濟窘境和侄兒湯姆的求學與家庭境況,在在顯示若珍與湯姆成婚,未來的生活可能十分困苦。因此,兩個月之後,樂福依夫婦便催促湯姆前往倫敦繼續他的法學院學業。自此之後,珍再沒有湯姆的消息,她也在傷心之餘,逐漸內斂自己的感情。
  奧斯汀姊妹與畢格-偉勒家姊妹熟識之後,也因此認識了畢格姊妹的兄弟-哈理斯.畢格偉勒。一八○二年夏天,奧斯汀姊妹遠遊渡假,在返家途中,她們應邀留在位於蔓尼當的畢格家作客。珍一度接受哈理斯的求婚,卻又在隔天反悔後,旋即與姊姊卡珊卓拉返家。
  儘管關於珍.奧斯汀的情史眾說紛紜,所有的證據、真相都在珍過世後,卡珊卓拉燒毀珍的私人祕密信件之中成為永遠的謎團。也有傳言說珍曾經有過門當戶對的對象,可能是軍人、可能是牧師,但在這不知名年輕男子英年早逝之際,珍傷心欲絕從此不婚,將所有的悲傷與失落付諸文字。也因此,有學者將她筆下的女主人翁在戀愛中經歷的悲喜認為是珍.奧斯汀親身經驗的寫照。
   參、寫作生涯與出版經歷 
在十九世紀初,普世價值認為:為人妻和為人母為當代女人的必須經歷。儘管出身中產階級的女人有更多資源、經濟來源,也被社會允許追求知識學問,一切的學習卻仍以培養稱職的妻子和母親兩種角色為前提。來自年輕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女孩們學習琴棋書畫舞蹈,為的是學習最重要的課題:如何培養自己成為婚姻市場上的出色待嫁娘,而珍.奧斯汀也不例外,只不過她更執著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長才,在散文、小說創作之中得到情感的抒發。
  十一歲的時候,珍便開始認真的寫作,首篇作品《朱凡妮莉雅》( Juvenilia )在一七九三年完成。她接著開始寫一篇短篇小說《蘇珊夫人》( Lady Suzan )並且構思《愛莉諾與瑪莉安》( Elinor and Marianne )。後者在一七九七年的時候完成,更名為《理性與感性》( Sense and Sensibility )。有學者認為,她在一八一一年完成的《第一印象》( First Impression ),後更名為《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 )是她與湯姆.樂福依的戀情告終並且因為在樂福依家為她舉辦的舞會中被冷落而顯得落寞孤單的場景重現。雖然這部著作在奧斯汀牧師的奔走欲出版的努力之中終究未果,珍與其父親並不因此而喪志。一七八九年,珍開始構圖《蘇珊》一書( Susan ),兩年後她完成並將其更名為《 諾桑覺修道院》( Northanger Abbey )。此部小說在一八○三年賣出版權給克洛斯比,不過他並未依約出版。之後一年,珍開始另一本小說《華森家》( Watsons ),不過她並未完成這部作品。在一八一一年,經歷數次出版挫折,她的《理性與感性》終於出版。珍大受鼓舞並開始重新修訂《傲慢與偏見》,並在一八一三年時,順利出版該書。同年,她的《曼斯菲爾莊園》也獲出版通知,但努力不懈的珍.奧斯汀並未因此而停下腳步,她開始著手佈局下一本小說《愛瑪》( Emma )與《勸服》( Persuasion )。一八一五年冬天,《愛瑪》出版,這時珍的病情每下愈況,但她仍舊忍著病痛完成《勸服》一書。一八一七年夏天,珍.奧斯汀留下另一部未完成的小說與世長辭,享年四十六歲。
   肆、作品風格及文學批評  
閱讀珍.奧斯汀的作品,讀者可以窺見她敏銳的觀察力與細膩的刻畫每個角色人物、安排故事場景。她的小說主人翁及中心人物多為女性,由各個女主人翁本身或周遭的人物所談論的話題、日常瑣碎的對話以及繁複的家務事描述,讀者可以見識珍奧斯汀當代的歷史背景,而機智的對話和大量出現的反諷法出現在看似小格局的家庭生活也正是她最擅長描寫的題材與方法。
  珍奧斯汀的作品其實並不只是描寫中產階級社會,仔細閱讀她的小說敘述以及故事背景,字裡行間透露出的還包括十九世紀的某些社會政經發展的闡述,其中還包括中下階級貧困家庭生活的窘境。一如《傲慢與偏見》中顯示珍奧斯汀當代英國仍實行的不人道鞭刑,當時英國論壇出現鞭刑廢行的辯論,在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一書中可窺見一二;又如《曼斯菲爾莊園》中,主人翁芬妮的貧困家庭與湯瑪斯爵爺的富裕莊園形成強烈對比。此書另外觸及奴隸制度與黑奴交易,刻畫莊園內上流社會中發生的醜陋寫實的道德淪喪寫實現象。在珍奧斯汀所出版的六部小說之中,由她對於社會貧弱族群的小規模描述,讀者能夠對十九世紀的社會變動、社會階級、貧富差異的景況略知一二。
  儘管出版著作的女作家往往被撻罰認為是女性不適當的行徑,甚或者被社會以奇異敵視的眼光對待,珍奧斯汀為她的作品、她的年代發聲,為她的創作而努力,突破種種在文藝界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與侷限。她曾經寫信給出版商與雜誌社反應她的心聲,也在屢屢受挫之後,不氣餒地繼續創作出精彩的經典之作。直至今日,她的作品在現代人的娛樂生活中在在成為題材被多次搬上螢幕,這也是她在文學造就出來的鮮明人物、場景一直到現在或以後還會持續令讀者津津樂道的經典文藝創作。 
http://hermes.hrc.ntu.edu.tw/lctd/asp/authors/00177/intro_chi.htm

【圖博館】:《理性與感性》

奇了,同是奧斯汀的代表作、又同以二個對比的感情來代表二位女人,為何前評《傲慢與偏見》比《理性與感性》更受歡迎,看以下情節,《理性與感性》不比《傲慢與偏見》不俗濫矯情啊:
  故事主要是環繞兩個女主角的遭遇,達斯伍(Dashwood)一家的兩姊妹,愛蓮娜(Elinor)、瑪麗安(Marianne)性子截然不同,大姐愛蓮娜性格平穩,理性,穩重而不善於表達感情,代表「理性」;反觀排行第二的瑪麗安,卻浪漫熱情而衝動,熱愛詩詞音樂,象徵「感情」。 
  話說達斯伍太太跟她的三個女兒——愛蓮娜、瑪麗安和瑪格麗特一直倚靠達斯伍先生的財產過活,然而,當達斯伍先生過身後,四人頓失經濟支柱。由於她們的家諾蘭(Norland)必須他們的同父異母的兄長,約翰.達斯伍(John Dashwood)承繼,所以他們一家都要被掃地出門。約翰雖受父親所托照顧後母和妹妹們,但最後仍因他自私刻薄的妻子(芬妮,Fanny Dashwood)勸說而打消念頭。結果四人在自己家裏反而不受歡迎,被迫出外尋找新居所。 
  大約在這時候,諾蘭來了一位拜訪者,就是芬妮的兄弟,愛德華•費華士(Edward Ferrars),一個安靜和善而有風度的紳士,很快便博得長女愛蓮娜的愛慕,然而,正當他們日夜滋長感情之際,母親和三姊妹卻不得不臨時搬走了。 
  到了新的居所,三姊妹忙於適應生活和結識朋友。在這群人中,有一位紳士最為出眾,那就是勃頓上校(Colonel Brandon),一位年約三十五的男士,沈穩而博學富有,他亦對二女兒瑪麗安相當感興趣,只是礙於年齡差距大,令瑪麗安不大願意接受他。相反在這時,瑪麗安有次在外跌傷了腳,並被一位名為韋勒比(Mr. Willoughby)的先生救回。浪漫感性的瑪麗安和韋勒比迅速打得火熱,親密得身邊的人後來都以為他們已訂婚。只是這時韋勒比卻忽然無故離開,令瑪麗安傷透了心。 
  在此不久,達斯伍一家更巧合認識了露西•斯特小姐(Lucy Steele),斯特小姐屢主動接近愛蓮娜,後來更刻意透露她和愛德華•費華士不但認識,而且更秘密訂婚多年!仍心繫愛德華的愛蓮娜得知不知如何是好,但仍遏力抑制自己。
  兩姊妹和斯特小姐後來跟隨鄰居到倫敦一遊,二人巧遇韋勒比先生,卻發現他態度冷淡,並已戀上另一女子。瑪麗安被愛人拋棄,傷心欲絕更大病一場,在此同時愛德華的家人發現他和斯特小姐門不當戶不對的婚約,大發雷霆斷絕他的經濟來源,並將財產傳給次子羅伯特。
  這時愛蓮娜心胸還是那樣開闊,受人之託,通知愛德華將有牧師之職,就有條件和成婚。那知瑪麗安轉而去追求並結了婚,不過、愛蓮娜和愛德華也才能終成眷屬。
  廸茂版【經典今譯】在《理性與感性》(1996)<導讀>說:「奧斯汀是最愛阿堵物的作家…所有作品中,又以《理性與感性》談錢談得最凶…在大眾讀物的市場上,本書的表現一直不如《傲慢與偏見》,可能就是輸在金錢的色彩過於濃厚。」
  是嗎?那李安(:名導演72)為何獨具慧眼,拍了《理性與感性》(1995)並為李安奪得兩個最佳導演獎 (紐約影評人協會、全美影評人協會),7項奧斯卡獎提名。
  這,邱鴻安的<李安電影為何易得獎>有類似於你在《斷背山》所評:
李安確實聰明,不但懂得從安妮‧普露的《懷俄明州故事集》十一短篇小說中挑出<斷背山>來改編成電影,這除了男同志体裁加上現實的牛仔生活、有突破社會禁忌和瓦解西部電影旣有印象之話題意義之外,<斷背山>是篇有許多空白可供發揮的短文。
  你太窄化李安了,李安著重的是人與人感情互動,而非性別議題或電影類型,更不是前衛的藝術電影導演。不過對小說改編成電影,他的確有深刻体會,他除了在《斷背山》封底說:「電影和短篇故事不同」之外。早在張靚蓓編著的《十年一覺電影夢》便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自述:「從《理性與感性》開始到《臥虎藏龍》,一連四部電影,我都是從小說改編…我覺得電影和小說是不同的媒體,改編時常常從裡子到面子都得換掉,以片子好看為主。它如果是本爛小說,何必要忠於原著?如果是本好小說,其為文字裡行間之妙,豈能以聲影代之…對我來講,書中故事甚或角色我可能都不是很有興趣…我是把我有興趣的元素挑出來再去編故事,或從裡面再找東西發展戲劇情節、角色。」(p.273)
  所以我才說李安聰明,以温潤中庸之情游走於商業與藝術電影、好萊塢與獨立製片、個人與父母家庭、男女性別、中台美文化及身份等之間,在狀似對立衝突的外行熱鬧下、發揮著他內行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互動。

理性與感性  維基百科

《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是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小說作品,於1811年首次發表。
  劇情大綱
故事主要是環繞兩個女主角的遭遇,達斯伍(Dashwood)一家的兩姊妹,愛蓮娜(Elinor)、瑪麗安(Marianne)性子截然不同,大姐愛蓮娜性格平穩,理性,穩重而不善於表達感情,恰恰代表了「理性」;反觀排行第二的瑪麗安,卻浪漫熱情而衝動,熱愛詩詞音樂,象徵「感性」。
  話說達斯伍太太跟她的三個女兒——愛蓮娜、瑪麗安和瑪格麗特一直倚靠達斯伍先生的財產過活,然而,當達斯伍先生過身後,四人頓失經濟支柱。由於她們的家諾蘭(Norland)必須由他們的同父異母的兄長,約翰•達斯伍(John Dashwood)承繼,所以她們一家都要被掃地出門。約翰雖受父親所託照顧後母和妹妹們,但最後仍因他自私刻薄的妻子芬妮(Fanny Dashwood)勸說而打消念頭。結果四人在自己家裏反而不受歡迎,被迫出外尋找新居所。
  大約在這時候,諾蘭來了一位拜訪者,就是芬妮的兄弟,愛德華•費華士(Edward Ferrars),一個安靜和善而有風度的紳士,很快便博得長女愛蓮娜的愛慕,然而,正當他們日夜滋長感情之際,母親和三姊妹卻不得不搬走了。況且費華士太太希望愛德華可娶一個有財有勢的小姐,所以愛蓮娜也不敢奢望甚麼。
  達斯伍太太在遠房表親約翰•米德頓爵士(Sir John Middleton)的巴頓小屋找到了新的居所,搬家後,三姊妹忙於適應生活和結識朋友。在這群人中,有一位紳士最為出眾,那就是勃頓上校(Colonel Brandon),一位年約三十五的男士,富有而沈穩博學,是米德頓爵士的老朋友。他顯得對二女兒瑪麗安相當感興趣,於是某些多管閒事之人,例如:米德頓爵士的岳母詹寧斯太太(Mrs. Jennings),便開始胡亂猜測起來(瑪麗安自然很不高興),只是二人年齡差距大,瑪麗安又認為年紀像勃頓上校般大的人根本不會有愛情,所以不大願意接受他。相反在這時,瑪麗安有次在外跌傷了腳,並被一位名為韋勒比(Mr. Willoughby,又譯威諾貝)的先生救回。英俊潚灑韋勒比先生很獲得眾人的好感,而且和浪漫感性的瑪麗安迅速打得火熱。他從此每天到小屋拜訪,雖然身邊的人都沒有問,但二人親密程度已令大家以為他們秘密訂婚了。只是,事情才過了沒多久,韋勒比卻忽然聲稱為倫敦的生意須離開一年,之後無故搬走,令瑪麗安傷透了心。
  愛德華終於來到巴頓小屋探訪,但他看起來不開心,而且對愛蓮娜極疏遠。愛蓮娜很擔憂,幸且她對母親和妹妹們的責任感令她沒有沉溺在哀痛之中。
  在此不久,達斯伍一家更巧合認識了米德頓夫人的親戚,露西•斯特小姐(Lucy Steele),斯特小姐是屢主動接近愛蓮娜,後來更刻意透露她和愛德華•費華士不但認識,而且更秘密訂婚多年!愛蓮娜得知,明白愛德華當年年輕衝動才許下婚約,現又不願辜負諾言,才有如此的表現。仍心繫愛德華的愛蓮娜失望又痛苦,但仍遏力抑制自己,強迫自己忘掉她深愛的人。
  後來,達斯伍最大的兩個姊妹和斯特小姐跟隨詹寧斯太太到倫敦過冬,瑪麗安寄了很多信給韋勒比先生但收不到回覆,終於相遇的時候卻發現他態度冷淡,並已戀上另一位富家小姐(Miss Grey)。瑪麗安被愛人拋棄,傷心欲絕更大病一場。而以此同時愛德華的家人發現他和斯特小姐門不當戶不對的婚約,大發雷霆並要斷絕他的經濟來源……
  評價
1795年,奧斯汀19歲時完成了本書初稿,當時命名為《愛蓮娜和瑪麗安》。這是她第一本長篇小說,主人公兩姐妹不同的性格也許正是作者本人和她的姐姐卡桑德拉的寫照。
  奧斯汀的傳記作者克萊爾•托馬林(Claire Tomalin)認為,《理性與感性》主題表現得搖擺不定,因為奧斯汀在寫作過程中對最終應該讓理性還是感性獲勝有些猶豫。[1]她賦予了瑪麗安一切吸引人的特質:聰穎、音樂天賦、坦誠,感情豐富;她筆下的威洛比儘管有種種缺點,但確實愛著瑪麗安、欣賞瑪麗安;因此不少讀者認為瑪麗安最終與布蘭頓的婚姻並不是理想的結局。[2] 當然這個結局確實將理性和感性的主題體現得很好:理性的姐姐克服了種種障礙與她的真愛結合;感性的妹妹則以理性的選擇為自己找到了歸宿。
  這本小說中展現了奧斯汀不露聲色的諷刺才華,對米德爾頓、帕爾墨一家、詹寧斯太太等人的描寫帶有濃厚的喜劇色彩。
  中文譯本
本書中文譯本很多,孫致禮、武崇漢各有譯本。
  衍生作品
1971年,BBC影集
1981年,BBC影集
1995年,電影,李安導演,艾瑪•湯普遜與凱特•溫斯蕾主演。7項奧斯卡獎提名。
2008年,BBC影集,由安德魯•戴維斯改編。
  惡搞
2009年,理性與感性與海怪(sense and sensibility sea monsters)
  參考文獻
1克萊爾•托馬林,《珍•奧斯汀的一生》(Jane Austen: A Life),紐約:Vintage,1997年,第155頁。
2克萊爾•托馬林,《珍•奧斯汀的一生》(Jane Austen: A Life),紐約:Vintage,1997年,第156-157頁。
  外部連結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理性與感性
古騰堡計劃中收錄的《理性與感性》免費電子版本
理性與感性免費下載,有PDF、PDB、LIT等格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0%86%E6%99%BA%E4%B8%8E%E6%83%85%E6%84%9F

【圖博館】:《傲慢與偏見》

我實在不了,《傲慢與偏見》(商周,2005)書中根本就是大量枯燥無趣的對話,毛姆憑啥將此書列入「世界十大小說」金榜內?莫非是偏坦自己英國作家?
  我也不了珍‧奧斯汀憑啥被譽為英國最偉大的女性小說作家?她筆下的女人整天都為釣金龜婿而勾心鬥角,有啥女性意識?(茱莉安賈洛導演的《珍愛來臨》Becoming Jane (2007)便以現代女性意識來拍珍‧奧斯汀傳紀,拍的無趣也不合珍及其小說的非現代女性意識)

  書商不是宣傳說:
  珍奧斯汀七歲時隨著姊姊和表姊前往牛津求學,十二歲開始嘗試寫作。從小沈浸在文學的世界裡,十分的熱愛閱讀,也展露了卓越的文筆和才華。珍的一聲很少離開她所居住的城鎮,但是她卻可以在這些小小的世界裡,找到許多的題材,以深思嚴謹的筆法、複雜而巧妙的刻畫人物,寫下六部長篇小說,《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諾桑卡修道院》、《曼斯菲爾莊園》、《艾瑪》和《勸服》。
  對人物的精準觀察,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敏感,她的強烈直覺,可以感受到珍奧斯汀純熟的文筆和營造環境的氛圍。與她同時代的歷史小說家史考特(Sir Walter Scott)更是讚美珍奧斯汀善於刻畫細節及探討各角色之間的關係,珍奧斯汀因此被譽為英國最偉大的女性小說作家。

  是嗎?我非常懷疑現在誰還會有興趣再去讀英國當時資本主義中產階級的閒暇娛樂讀本,尤其以下無聊又複雜的金錢婚姻故事:
  小說故事最主要是圍繞著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地主鄉紳貴族的求愛和婚姻問題展開。主要角色是一個20歲的女孩伊莉莎白•班內特,她機智、聰慧並具有很強的正義感。她的父親班內特先生多數時間藏在書房裡,以避開伊莉莎白的母親,班內特太太。班內特太太的行為舉止完全是個小市民,她最大的心願是把五個女兒成功地嫁給有錢的紳士們。
  由於沒有兒子,班內特家族為數不多的財產要由一位男性繼承人來繼承,也就是說姑娘們的表兄柯林斯先生在班內特先生死後將要繼承房產。這將使班內特太太和其他沒有結婚的女兒無家可歸,並只能靠非常少的收入維持生計。
小說的開頭描述了當一位有「相當財產」的單身漢搬到鄰近的房子時,班內特太太激動的心情。這位單身漢是賓利先生,他最近租下了尼日斐的房產。同住的還有他的兩位姐妹,單身的賓利小姐和已婚的赫斯特太太,後者的丈夫徒有風度,並沒有多少財產。不久之後,賓利先生去倫敦作了短時旅行,並帶回了他的朋友達西先生。他們到達之後很快參加了在梅里屯舉行的一場公共舞會。
  舞會開始時,人們認為達西先生是最令人愉快的人,因為他每年有高達10,000英鎊的收入。然而,聚會開始到一半,鄰居們就察覺到他是不討人喜歡的類型,因為他認為自己比這些伊莉莎白居住鎮的鄉下人都要高貴。班內特家的人特別討厭他,因為達西先生怠慢了伊莉莎白。賓利先生建議達西和伊莉莎白跳舞,達西卻說:「她還沒有漂亮到可以打動我的地步。」然而賓利先生卻被公認為是個優秀的,令人愉快的紳士。而他對於伊莉莎白最親近的姐姐珍的愛慕也相當明顯。
  可是舞會之後不久,達西漸漸發現了伊麗莎白的好:她的一雙美麗的黑眼睛和嬌美的體態、她那爽快、不奉承人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達西的愛慕。可是很快,達西便決定了不要讓伊麗莎白發現他愛上了她,免得她有非份之想,反過來控制他的幸福。他竭力的隱瞞,所以伊麗莎白一直也不知道原來高傲的達西先生已愛上了她,而且愛慕越來越深。
  後來,班內特先生向全家人宣佈一位客人將要來訪。班內特夫人和女孩們興奮的猜測來客是誰,卻失望地發現原來不過是她們的表兄柯林斯先生。柯林斯是個嘮叨而勢利的牧師,對於愉快夜晚活動的理解是向他的表妹們宣讀《對年輕女性的佈道》。
  柯林斯尋找一切機會提及他的女贊助人,凱瑟琳•德•鮑爾夫人,並像哈巴狗一樣努力奉承她。同樣也是遵從凱瑟琳夫人關於他得找個妻子的勸告,柯林斯馬上在他「可憐的表妹」中尋找人選,並以此作為再三提及的他對班內特家女孩毀滅性打擊的補償(他干預了這一角色的事實表明他對於關於限定繼承權的無知和全部的愚蠢)。
  柯林斯在得知珍(伊莉莎白的姐姐,班內特家僅有的另一個理智的女孩)「幾乎已經和賓利先生訂婚」之後,開始將目光轉向了可愛的伊莉莎白。班內特太太極力鼓動這門婚事並試圖強迫伊莉莎白結婚。然而,班內特先生說如果伊莉莎白不同柯林斯先生結婚,她的母親將不再和她說話,如果伊莉莎白和柯林斯先生結婚,她的父親將不再同她說話(即班內特先生反對這門婚事),從而解救了伊莉莎白。與此同時,伊莉莎白也開始傾心於一位剛剛到來的軍官,韋克翰先生。後者宣稱他正是被達西先生剝奪了合法繼承權。
  被伊莉莎白拒絕後,柯林斯先生立刻轉向她最好的朋友夏洛特•盧卡斯,他們很快結婚了。班內特太太無比失望。而讓她更失望的是此後不久賓利先生的突然離去。珍無比痛心,她母親對賓利蔑視的口吻更加重了她的悲痛。
  伊莉莎白應柯林斯先生和夏洛特這對新婚夫婦之邀去參觀他們教區,卻在凱瑟琳•德•鮑爾夫人的羅新斯莊園巧遇達西先生,原來他是鮑爾夫人的姨侄。結果伊莉莎白和達西在一起度過了許多時光。達西先生經過幾番爭扎,最終當面向伊麗莎白承認他對她那「違背自己意願」的愛慕,並願意娶她為妻(他當時求婚的態度仍是那麼傲慢,而且認為伊麗莎白一定不會拒絕他那「屈就」的求婚)。伊莉莎白大為驚訝,尤其是當得知是達西先生阻撓賓利向珍求婚之後,她告知達西「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死光了,(她)也不可能同他結婚。」
  在拒絕了達西求婚的第二天早上,伊莉莎白與他在小路上偶遇。達西交給伊莉莎白一封信,然後冷冷地離開了。信中達西試圖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他寫道,除了她那些令人尷尬的親戚不說,他也不相信珍適合賓利,因為她看上去無動於衷。伊莉莎白自己也承認珍矜持的個性使得其他人難以確定她的真實感受。達西同時也揭露了韋克翰花花公子和投機取巧的真面目。這使得達西以前的行為有了新的解釋,也逐漸消除了伊莉莎白對於他的偏見。
  後來,伊莉莎白和她的舅父母嘉丁納夫婦一同外出度假,並被勸說參觀了達西先生的房產彭伯里。在莊園內散步的時候,她意外的遇到了達西。達西的行為舉止比他被拒絕時顯得親切了許多。伊莉莎白認為他的傲慢後面隱藏著真誠和慷慨的本性。
  正在這個同達西先生增進感情的時刻,伊莉莎白得知妹妹麗迪亞和韋克翰私奔了。正是由於伊莉莎白的疏忽,沒有揭露韋克翰的真面目,才使得16歲的麗迪亞上了當,同韋克翰一起逃出軍團躲避賭債。達西找到了韋克翰,替他還清了賭債並付了一筆生活費,迫使他同麗迪亞結婚。但達西卻要求不讓伊莉莎白和班內特家的人知道這件事情。麗迪亞的快嘴和嘉丁納太太最終的坦白使伊莉莎白了解了達西的幫助,並徹底扭轉了她對達西的情感。最終,當達西的姨母凱瑟琳夫人聽說了達西對於一個地位不如他的女孩的傾慕,趕來威脅伊莉莎白時,伊莉莎白明白了即使自己拒絕了他的第一次求婚,達西仍然愛她。當達西將賓利先生帶回鄉間,帶回珍的生活時(他們很快訂婚了),伊莉莎白向達西敞開了心扉,他的傲慢和她的偏見全部被遺忘了,幸福終於到來。
  婚姻在《傲慢與偏見》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主題。一些角色為生活穩定而結婚,一些角色為金錢而結婚,還有一些角色為愛情而結婚。婚姻這一事物在全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主要是因為在那個時代,婚姻通常是一個女人能夠得以擁有自由、社會地位及生活標準的唯一途徑。
  社會階層亦出現在《傲慢與偏見》中,並且是一個十分主要的題材。上等人以自己的階層為榮,不願與低等的人來往。我們初見達西的時候,就是一個十分真切的例子。還有,賓利姐妹經常談論低層的人們行為如何如何,並且對之嗤之以鼻。上等人士與比他們低的人相處也經常被看作不適宜的行為,然而賓利並不在乎這 樣的看法,他是一個相當友好隨和的人。
  珍•奧斯汀筆下的上等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是被她諷刺取笑的,她的主角們通常出自中高等、或者中等人家。伊莉莎白•班內特堅持她與達西是同一階層的人,而勢利是珍•奧斯汀筆下的壞人的一貫特徵。
  而所有珍•奧斯汀小說題材中最重要的一個,是一個人在見到其他人時,需要多麼準確地估計對方的身價。由於伊莉莎白•班內特和她的姐妹需要嫁人,並且需要嫁得好,於是能否看清社交圈子裡的人,對她們來說至關重要。否則他們就可能會嫁給像韋克瀚那樣沒有德性、沒有理念的人。書名裡的「傲慢」不光是指達西先生的傲慢,也是指伊莉莎白認為自己能夠鑒別人好壞而產生的傲慢,因為她的能力顯然不是十全十美。
  現在當然還有人有興趣讀看,不然《傲慢與偏見》不會有以眾多版本:
大陸的幾個主要譯本有:上海譯文出版社,譯者:王科一/人民文學出版社,譯者:張玲、張揚/譯林出版社,譯者:孫致禮。
台灣的譯本有:文國書局,1991年/東方出版社,改寫:余小蘭,1993年/南台圖書有限公司,編/譯者:黃英雲,1996年/大步文化,1999年/驛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編/譯者:劉學真,1999年/崇文館,2000年/理得出版有限公司,編譯者:李淑貞,2002年/新潮社,編/譯者:孫致禮,2003年/雅典娜書房,編/譯者:孫致禮,2006年/遊目族,編/譯者:倩玲,2006年。
還曾被改編為不少電影和劇集: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曾製作過3個電視劇版本的《傲慢與偏見》,分別在1938年,1958年和1967年。
•1940年:《傲慢與偏見 (1940電影)》 由Laurence Olivier飾演達西,Greer Garson飾演依麗莎白。
•1952年:2月2日至3月8日。BBC製作成五集的迷你廣播劇。
•1980年:BBC《傲慢與偏見 (1980)》電視影集,由Elizabeth Garvie飾演依麗莎白,David Rintoul飾演達西,Fay Weldon改編劇本。
•1992年:日本漫畫《花樣男子》(流星花園),女主角杉菜與道明寺的性格及社會地位衝突乃源自《傲慢與偏見》。
•1995年:BBC《傲慢與偏見 (1995)》電視影集,由柯林•弗斯(Colin Firth)飾演達西,Jennifer Ehle飾演依麗莎白,Andrew Davies改編。這個版本被視為是最好且最受歡迎的改編。柯林•弗斯也因為此影集受到影迷的注意。
•2001年:由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的《BJ單身日記》有些情節與《傲慢與偏見》相近,馬克•達西的角色 (電影裡也是由柯林•弗斯飾演)就是根據達西這個角色為範本而設計的。
•2003年:《傲慢與偏見: A Latter-day Comedy》。
•2004年:《傲慢與偏見》,印度寶萊塢的版本,由Gurinder Chadha執導,演員有Anupam Kher、愛絲維婭莉與Naveen Andrews。
•2005年:《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由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與馬修•麥迪恩(Matthew Macfadyen)演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2%B2%E6%85%A2%E4%B8%8E%E5%81%8F%E8%A7%81

  「珍•奧斯汀筆下的上等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是被她諷刺取笑的」!真的?那怎讀不出有前評瞧這些英國佬<結論>所言:
  「社交不自在病是的核心…是先天疾病…它指的是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領域裡的不自在、不安、無能;我們的尷尬、保守、笨拙、刻意拐彎抹角、情感受抑、害怕親暱…我們要不是變得過分客氣、緘默、自制得彆扭,就是扯著嗓門、粗魯、野蠻、令人憎惡。我們著名的『英格蘭人拘謹』和惡名昭彰的『英格蘭人 流氓行徑』(如足球爆動),都是這個的病狀,我們對隱私的執迷也是。
  本能反應(幽默、節制、虛偽),幽默是重要的一個,是我們克服社交不自在病的最有效解藥。…節制泛指任何極端、漸進改變、保守、冷漠、容忍…我們的禮貌/謙遜/公平大部分都屬虛偽,但也可以說我們的虛偽大部分出於禮貌。」

   還是有點諷刺性幽默的,不信,我引《傲慢與偏見》的<第一章>給你瞧瞧: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這樣的單身漢,每逢新搬到一個地方,四鄰八舍雖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見解如何,可是,既然這樣的一條真理早已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們總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産。
  有一天班納特太太對她的丈夫說:“我的好老爺,尼日斐花園終于租出去了,你聽說過沒有?”班納特先生回答道,他沒有聽說過。
  “的確租出去了,”她說,“朗格太太剛剛上這兒來過,她把這件事的底細,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我。”班納特先生沒有理睬她。
“你難道不想知道是誰租去的嗎?”太太不耐煩地嚷起來了。
  “既是你要說給我聽,我聽聽也無妨。”這句話足夠鼓勵她講下去了。
“哦!親愛的,你得知道,郎格太太說,租尼日斐花園的是個闊少爺,他是英格蘭北部的人;聽說他星期一那天,乘著一輛駟馬大轎車來看房子,看得非常中意,當場就和莫理斯先生談妥了;他要在‘米迦勒節以前搬進來,打算下個周未先叫幾個傭人來住。”
“這個人叫什麽名字?”
“彬格萊。”
“有太太的呢,還是單身漢?”
  “噢!是個單身漢,親愛的,確確實實是個單身漢!一個有錢的單身漢;每年有四五千磅的收入。真是女兒們的福氣!”
  “這怎麽說?關女兒女兒們什麽事?”
“我的好老爺,”太太回答道,“你怎麽這樣叫人討厭!告訴你吧,我正在盤算,他要是挑中我們一個女兒做老婆,可多好!” 
  “他住到這兒來,就是爲了這個打算嗎?”
“打算!胡扯,這是哪兒的話!不過,他倒作興看中我們的某一個女兒呢。他一搬來,你就得去拜訪拜訪他。” 
  “我不用去。你帶著女兒們去就得啦,要不你乾脆打發她們自己去,那或許倒更好些,因爲你跟女兒們比起來,她們哪一個都不能勝過你的美貌, 你去了,彬格萊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 
  “我的好老爺,你太捧我啦。從前也的確有人贊賞過我的美貌,現在我可有敢說有什麽出衆的地方了。一個女人家有了五個成年的女兒,就不該對自己的美貌再轉什麽念頭。” 
  “這樣看來,一個女人家對自己的美貌也轉不了多少念頭嘍。” 
“不過,我的好老爺,彬格萊一搬到我們的鄰近來,你的確應該去看看他。” “老實跟你說吧,這不是我份內的事。” 
  “看女兒的份上吧。只請你想一想,她們不論哪一個,要是攀上了這樣一個人家,夠多麽好。威廉爵士夫婦已經決定去拜望他,他們也無非是這個用意。你知道,他們通常是不會拜望新搬來的鄰居的。你的確應該去一次,要是你不去,叫我們怎麽去。” 
  “你實在過分心思啦。彬格萊先生一定高興看到你的;我可以寫封信給你帶去,就說隨便他挑中我哪一個女兒,我都心甘情願地答應他把她娶過去;不過,我在信上得特別替小麗萃吹噓幾句。”
  “我希望你別這麽做。麗萃沒有一點兒地方勝過別的幾個女兒;我敢說,論漂亮,她抵不上吉英一半;論性子,好抵不上麗迪雅一半。你可老是偏愛她。”
“她們沒有哪一個值得誇獎的,”他回答道;“他們跟人家的姑娘一樣,又傻,又無知;倒是麗萃要比她的幾個姐妹伶俐些。”
  “我的好老爺,你怎麽捨得這樣糟蹋自己的新生親生女兒?你是在故意叫我氣惱,好讓你自己得意吧。你半點兒也不體諒我的神經衰弱。”
“你真錯怪了我,我的好太太。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經。它們是我的老朋友。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以來,我一直聽道你慎重其事地提到它們。” 
  “啊!你不知道我怎樣受苦呢!” 
“不過我希望你這毛病會好起來,那麽,像這種每年有四千鎊收入的闊少爺,你就可以眼看著他們一個個搬來做你的鄰居了。” 
  “你既然不願意去拜訪他們,即使有二十個搬了來,對我們又有什麽好處!”
  “放心吧,我的好太太,等到有了二十個,我一定去一個個拜望到。”
班納特先生真是個古怪人,他一方面喜歡插科打渾,愛挖苦人,同時又不拘言笑,變幻莫測,真使他那位太太積二十三年之經驗,還摸不透他的性格。太太的腦子是很容易加以分析的。她是個智力貧乏、不學無術、喜怒無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稱心的事,她就以爲神經衰弱。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兒;她生平的安慰就是訪友拜客和打聽新聞。

台長: 阿楨
人氣(1,74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世界百大作家 |
此分類下一篇:喬治•艾略特:世界百大作家19
此分類上一篇:普魯斯特:世界百大作家17

阿楨
理性與感性:全都要1/24

又非英國小說
《理性與感性》
非得其中選一
此乃哲學議題
人是理性動物
也是感性動物
只有理性者
可信不可愛
只有感性者
可愛不可信

你在心靈雞湯市場
販賣人生哲邪吧
你可以多賣些
不只要兼得
理性與感性
還全都要
知情意信
真善美聖
身心靈呢

這還不夠貪心啦
台灣的小學教育
從小要學生並重
德智體群美五育
即使教改了亦然
可是教出的學生
連一育也出不了

如此貪心呀
難怪會失敗
還是小說家
能看透人生
理性與感性
麵包與愛情
只能擇其一

那可不
呆歹灣
愚人島
貪婪島
全都要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9699263
2014-08-24 07:36:0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