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畫老子騎牛,縱101.5厘米 橫55.3厘米 中國國立故宮博物院
老子(李耳、老聃)
老子遇尹喜
老子比釋迦、孔子、耶蘇、蘇格拉底等更是不詳的人物,所以在生平與思想的解釋上均非常歧異,在此嚐試以緣現觀點詮釋。
從緣現來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章)。可詮釋成:其中的道(存有之諸緣和綠現原則)是可以體驗、描述、分析、和論證的,但並不存在絕對論所謂的永恆絕對的存有(常道);同理,思惟所得的陳述(名)亦如此。天地間一切存有的緣相(始)是透過緣構後的緣有(無名),而存有(有名)只是絕對需求本能(母)的產物。所以吾人要透過批判及實踐之過程(無欲)來思惟(觀)存有的緣相(妙),一般所謂的存有(徼)只是絕對性需求(有欲)下的產物。雖然如此,緣有與存有、無欲與有欲,從緣相而言,它們均是非絕對性的(同出)。只是一者經非絕對化,一者陷於絕對化而已(異名)。
從緣現來看,「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二二章)。可詮釋成:道這種存有常常是恍恍惚惚、窈窈冥冥的,但在此非絕對性中的確存在著它的緣相(象、物、精、真、信),而此緣相才是自古至今一切存有的實相。如果吾人能從非絕對性觀點來看(以此),那吾人自然就可知眾甫之狀了。如此一來就不會將恍恍惚惚的緣相視為虛無,也能避免緣現的陷阱。
道的此種非絕對性的實相,並非某一超越者、全知全能全善者的造化,相反的,是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二五章)。如其不然,硬要以絕對去干涉和控制諸存有,就會發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五章)的芻化。
就是因世人不了解道的緣現,所以將本是緣生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誤解成某一絕對(有)創生一切存有,又有人認此絕對(有)還要生於另一更高的絕對(無)。同樣也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二章)誤解成正反合的辯證法、或機械式生產過程。從緣現來看可知,任何將緣現的緣有誤解成絕對的存有時,存有內部自然會異化出矛盾(「二」),所以矛盾並非什麼二律背反,而是絕對的自然現象。
由此可知,「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十九章)。所謂的絕、棄是指批判各種自稱自己的真理是絕對者。有人認為透過道德主體智的直覺,就可上通超越界下創生一切、內感主體的生命價值外開客觀知識治國平天下,其實如真依「聖、智、仁、義」主張做的話,就會產生強暴萬物百姓的芻化。同樣的,「巧、利」亦然。余英時將老子此種看法扭曲成「反智」,余認為《老子》是本以「政治思想為主體的」書,故老子的反智對中國後的愚民及專制政治有直接影響。相對的莊子的反智是種超越「知」的「超越的反智論」,且《莊子》是本「人生哲學」書,故莊子對後代政治反智論無直接影響(二六九p10-1)。其實《老子》和《莊子》一樣均是批判世俗所謂「仁義禮智」的「人生哲學、政治思想、……」書。
既然絕對性的思惟會產生背道的情形,那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四八章),正確方法便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二章)。「去聖、去奢、去泰」(二九章)。「致虛極,守靜篤,〔歸根復命〕」(十六章)。
但《老子》中卻大部分陷溺於否定性、消極性、及退縮於原始,甚至提倡一種世故處世觀,以致於陷於各種緣現陷阱而不自知,後代學老子者更變本加厲。所以黃老的陰謀權術、道教修行的肉體化、魏晉玄學末流放縱於各種貪欲、及世俗各種避世行為,均是老子要負責的。
老子 維基百科
清源山老君岩
老子(生卒年不詳)姓李名耳,字伯陽。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説後被莊周、楊朱等人發展。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爲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
早期的道士認為老子是太清神之下[1]。唐武宗時,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曾擔任「守藏史」[2]),一是老萊子。確切出生地不詳,但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生平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記正義》:「老子,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外字聃。身長八尺八寸,黃色美眉,長耳大目,廣額疏齒,方口厚唇,日月角懸,鼻有雙柱。周時人,李母懷胎八十一年而生。」
《上元經》:「李母晝夜見五色珠,大如彈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姓、氏、名、字
老姓李氏,名耳,字聃。老姓出於老童,顓頊之後也。而李氏出於皋陶,「理」、「李」古通,該族以官為氏。理官即今之司法官也,掌審判。後人或稱其姓李,或謂老為生而白首,或愈說愈玄,實為姓氏不分,而大作文章所致。
一說先秦典籍中沒有提及「李耳」,此二字或由「老聃」二字轉出亦有可能。「耳」與「聃」字義相應。「老」和「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轉出,如荀卿轉為孫卿。老子即老聃或許是可以確認的,如《莊子》書中時常一段話前稱老聃,後稱老子的,見於《天運》篇,《庚桑楚》篇等。
司馬遷在《史記》一書的《老子韓非列傳》中總共記載了3個疑似是老子的人,分別是:李耳、老萊子、太史儋。至於哪一位是撰寫《道德經》一書的「老子」,並未說明。史學界對於《道德經》一書的作者究竟是誰,至今未有定論。中國大陸學者易中天在其講座中認為孔子向其問禮的那個「老聃」,應該不是撰寫《道德經》的作者。
籍貫,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周朝守藏吏,在周朝首都洛陽管理周朝的國家藏書、國家檔案。
孔子問道
孔子問道老子圖
孔子曾向他學習禮法,在現在洛陽仍然有「孔子入周問禮碑」。《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五五一年。魯定公九年,公元前五〇一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孔子年五十一,適周問禮於老子。而後曰:「五十知天命。」或與老子有關。
名著《道德經
老子後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求留,按老子本意,他是不想留任何文字的,但經不住尹喜的勸說,終於在函關住了些日子,認真總結自己的思想,留下五千言著作(現稱《道德經》)倒騎青牛而去。末年於狄道府(今甘肅臨洮)飛升。
又有傳說老子遊歷到了今天的小亞細亞,同現在的基督教有一定的淵源。不過這是一種傳說,缺乏歷史考據。
《莊子》書中載有「老聃死,秦失(佚)吊之,三號而出」[3],有人認為這是老子老死於秦國的證據。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對老子的事迹已不能確定,將李耳、老萊子與太史儋並列,稱老子一百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
一說老子並沒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並對西域人實行教化,這就是所謂的「老子化胡」。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說法。《三國志•魏書》:「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西晉天師道祭酒王浮沒偽造《老子化胡經》,稱老子攜尹喜西入天竺,化為佛陀,立浮屠教。書成之後,在道教引起強烈反響,同時被佛教徒指為偽經,雙方爭論持續近千年。到唐朝被禁,寺院免掛老子像。直至元代,由於全真教舊事重提,朝廷舉行辯論,道教失勢,被徹底焚毀,禁止流傳。
主要成就
老子的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例如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部流傳兩千多年的《道德經》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據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4]。《道德經》被翻譯為多國文字。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於吾人生命上主張自然,講究致虛極,守靜篤、不與人爭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的無為而治和現代共識主動性同出一轍。老子有一段話常被視為對為政者的箴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在宗教概念上,當時最崇高的信仰為天;故天基本上為「意識天」,但老子將之破除,將天化成「自然天」。於《道德經》原文中,可見得老子對天的看法是自然無為。於現存通俗本中第五章首行即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處之不仁,並非無仁心,而是指無心而為,亦如文中的曾提及的「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為相同意涵,故其實老子當時的諸多論述是為破除神鬼論,而非後人將其奉之為神之觀念。
總體而言,老子之思想並非消極、裹足不前的,而是正面積極的要求吾人順應自我之心性,發揮自我之能事,他就要人「為」但是是「無心而為」不執著於功名利祿,發揮自我之能動性,讓人擁有最大的自主性去發揮自我生命之所長。
主要著作,亦是唯一著作為《道德經》。
思想大要
《漢書‧藝文志》謂:「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西漢史學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謂:「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道教中的老子
道教中的老子,三清之太上老君。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稱名稱為「道德天尊」,俗曰「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之一。
歷代追封追諡
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封他為太上玄元皇帝。
唐玄宗在天寶二年,追封他廟號大聖祖,諡號玄元皇帝;天寶八載則冊封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載就上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參考文獻
1詳情觀南北朝高道陶弘景撰真靈位業圖
2 藏書室官員,或相當於中央檔案館館長
3養身主篇
4《道德經》在西方: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經典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老子
《老子道德經》網站
參見
《道德經》(或稱《老子》)
太上老君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0%81%E5%AD%90
老子
主要指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後封爲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
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人物簡介
李耳(約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老聃(dān),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河南鹿邑,一說安徽渦陽)人。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爲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爲“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老子爲苦縣人,今當河南鹿邑。其地本屬陳國。陳爲楚滅,恰當孔子之卒年(公元前479年),故老子出生於苦縣時,尚屬陳國所有,故當爲陳人。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著書《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餘歲。與孔子(前55
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爲",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爲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爲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複爲奇,善複爲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爲世間事物均爲“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爲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内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也有人認爲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爲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後百多年的時間里。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萊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爲老萊子。現在很多學者都采用第一種說法,認爲老子就是李耳,春秋末年人。
著作
老子在函穀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爲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爲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爲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爲《老子》而無《道德經》之
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哲學思想
老子認爲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爲”並不是以“無爲”爲目的,而是以“有爲”爲目的。因爲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爲”會轉化爲“有爲”。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爲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爲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歐洲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對《道德經》的研究,到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黑格爾說:“中國哲學中另有一個特異的宗派……是以思辨作爲它的特性。這派的主要概念是
‘道’,這就是理性。這派哲學及與哲學密切聯繫的生活方式的發揮者是老子。”尼采曾說:老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前蘇聯漢學家李謝維奇說,“老子是國際的”。英國科學家李約瑟一生研究中國,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著有多卷本《中國科技史》專著。他說,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李約瑟越研究中國,越認識老子、道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發相信老子學說的正確,越來越按照老子說的去做,他晚年幹脆自稱是“名譽道家”、“十宿道人”。李約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個世紀國際上知名的漢學家,而他的最大貢獻是他發現了道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從而爲上個世紀後半葉世界“老子熱”的形成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在現時的德國、法國、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興起了“老子熱”,《老子》一書在這些國家被一版再版。2007年,在已有多種英文譯本的情況下,一種新的《道德經》譯本的出版權在美國又爲8個出版商所爭奪,最後哈潑公司以13萬美元的高價買下出版權。
上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8259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