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16 07:00:00| 人氣1,719|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柏拉圖:哲學家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柏拉圖雕像
柏拉圖與學生亞里士多德
拉斐爾《雅典學園》
柏拉圖全集

【圖博館】:緣現論(2)  3、PLATO

本節集中於析判三個問題:一、柏拉圖異於西方亞式論證推論主流哲學的文學式對話算不算哲學?二、柏氏是否如亞氏所批評二元論。三、柏氏的國家哲學是否如波柏所批評的歷史主義。 
  在此之前先簡述柏氏哲學的大概:一、柏氏知識論認為知識是先天固有的,人只是回憶而已(Meno82c-86d,Phaedo73b)。二、柏氏倫理學主張人非天生為善而是透過可教的知識來參與善的理型(Meno89c、87c、77e,Crito100c、75c)。三、柏氏形上學一般認為是二元論,主要依據是他的「地窖之喻」,以太陽比喻善觀念,地窖之外的世界比喻為「理性可知的永恆不變的理念界即真理」,相對的地窖之內則比喻成「感官可見的變遷的現象界即意見」(Republic509a-533e)。四、柏氏宗教觀主張靈肉二元及輪迴說(Phaedo65c、66、80b,Phaedrus248-249)。
  為處理前述一、二問題,須從柏氏Parmenides篇下手,因此篇在柏拉圖對話錄中不論其表達論證的形式或內容均異於他篇。此篇明顯地可分二部分:一、126a至137b分析少年蘇格拉底的「相與事物二分,但透過參與和模仿使二者發生關係」,可是柏氏藉Parmenides之口辯證地認為無論參與或模仿均會發生負面事物如污泥的「相」存在與否?相、事物、及二者之中介等無限存在的困擾。二、137c至166a則以「一」為例,以複雜地論證認為如果「一」只是孤立而不與其他存有如多、部分與整體、靜與動、大與小、過去現在未來……等(一五0p146)發生關係,則什麼都不可能,甚至連「一」也不能存在不能被認識(137c-142a)。但如果「一」與其他在有結合,則將分散為無限個存有(142b-166a)。
  關於上述一、二部分的關係,Copleston認為二者不相干,第一部分在解決分離的問題,第二部分則在批評Elea學派的「一」(一四六p236)。但陳康則認為相干且解決了分離問題。陳康認Phaedo、Republic和少年康蘇格拉底的「相」論均有價值目的論及分離的看法,而此篇則純是存有論且解決了分離問題(一五0p330-7)。
  以上二種看法吾人無法從該篇得到確切的答案,但至少可得到柏拉圖不是如一般人所批評的那麼二元論(一四六p217-222、372-385)或文學對話性,其部分原因是柏拉圖的哲學有所謂早期與晚期的發展性(一四三中譯本p.5-7)。
  歷史上許多無政府主義、極權獨裁主義或烏托邦理論等均受柏氏《理想國》影響,因此柏氏背負了過重的歷史包縛,到波柏時則將禍首推給柏氏,但實相如何?
  柏氏認為國家形成於人不能自給自足而需分工合作,為求最大利益,國家至少要有負責生產的農夫、工人,負責守衛安全的戰士,和以哲學王為核心的管理人才。所謂正義就是這些人要各盡其分(427e-433d)。至於那些人適合做那些工作,柏氏認為這決定於長期的教育和工作經驗的篩選出由戰士、基層公務員、到高層管理階層(536d-541)。戰士為盡責故須共產、共妻、共食、共宿(416e-417a)。哲學王因只模仿真理,故為城邦利盆,如有需要可像醫生一樣撒謊,比如為了控制人口,可做假籤欺騙那些不能生育者(484b、389bc、458d)。
  柏氏認為教育所教的只能是真理,所以荷馬史詩內邪惡、撒謊、荒謬的故事、宗教、和詩歌均要排除(377c-382e)。這跟他所文藝理論一致,他認為美的事物都是模仿或參與美的理型而來(597),而詩人和畫家非但只是模仿,而且只煽動人的情欲、忽略了理性美,故要排除於理想國之外(605b)。 
  柏氏又以政體論替其理想政體辯護,他以當時政權更替資料分政體為:一、斯巴達式政體,鬥爭、富野心。二、寡頭政體(oligarchy),貪財、吝嗇,造成富人有權,窮人起而反抗。三、結果形成民主政體(democracy),民主看似平等自由,但最後陷於無政府狀態。四、專制政體(tryanny)最後起來收拾爛攤子,但專制是最壞最不理性的政體。五、最理性的政體是《理想國》描述的哲學王政體(八、九章)。
  由上分析可知波柏將柏氏定為歷史主體的禍首並不公平,因柏氏並不想控制國家社會,而是認為依理性,則國家應如此。Nisbet在《西方社會思想史》認為:「並非表示柏拉圖憎恨個人,或是希望看到個人受到國家的壓迫……他的動機是要把個人從當時充滿痛苦、四分五裂、沒有根、不正常的社會中解救出來,並且使個人得到一個逃避所,得到一個道德的城堡。」(一五一p119)所以柏氏的謬誤不在所謂的歷史主義,而在柏氏不知其理想國絕對論不可避免會發生的芻化,也不知理性會異化成非理性。

柏拉圖

  柏拉圖(Plato, 約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意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在阿加德米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法律篇》中。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爲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他的原名叫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後因強壯的身軀和寬廣的前額,改名爲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圖是其體育老師給他起的綽號。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經濟學圖表等含義。
  個人履曆
  名字的由來:柏拉圖原名阿里斯托勒斯(Aristocles),卻又何以改稱“柏拉圖”?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體強壯,胸寬肩闊。因此體育老師就替他取了“柏拉圖”一名,“柏拉圖”希臘語意爲“寬闊”。後來,柏拉圖的名字被延用下來,流行至今。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他的母親是雅典立法者梭倫的後裔,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蘇氏死後,他游曆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意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後逃回雅典,在一所稱爲阿卡德米(Academy)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爲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恒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隻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征。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爲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認爲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因此知識不是對世界物質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教學目的是爲了恢複人的固有知識。教學過程即是"回憶"理念的過程。在教學中,柏拉圖重視對普遍、一般的認識,特别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認爲概念、真理是純思維的產物。同時他又認爲學生是通過理念世界在現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憶起理念世界的,承認感覺在認識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強調早期教育和環境對兒童的作用。認爲在幼年時期兒童所接觸到的事物對他有着永久的影響,教學過程要通過具體事物的感性啟發,引起學生的回憶,經過反省和思維,再現出靈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識。就此而言,柏拉圖的教學認識是一種先驗論。
  柏拉圖的教學體系是金字塔形。爲了發展理性,他設立了全面而豐富的課程體系,他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爲依據,劃分了幾個年齡階段,並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學科目。0一3歲的幼兒在育兒所里受到照顧。3一6歲的兒童在游樂場内進行故事、游戲、唱歌等活動。6歲以後,兒童進入初等學校接受初級課程。在教學内容上,柏拉圖接受了雅典以體操鍛鍊身體,以音樂陶冶心靈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爲兒童安排了簡單的讀、寫、算、唱歌,同時還十分重視體操等體育訓練項目。17一20歲的青年升入國立的“埃弗比” 接受軍事教育,並結合軍事需要學習文化科目,主要有算術、幾何、天文、音樂。20一30歲,經過嚴格挑選,進行10年科學教育,着重發展青年的思維能力,繼續學習"四科",懂得自然科學間的聯繫。30歲以後,經過進一步挑選,學習5年,主要研究哲學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圖相對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學體系。
  根據其教學目的,柏氏吸收和發展了智者的‘三藝’及斯巴達的軍事體育課程,也總結了雅典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其後便成了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幹和導源,支配了歐洲的中等與高等教育達1500年之久。
  柏拉圖認爲,每門學科均有其獨特的功能,凡有所學,皆會促成性格的發展。在17歲之前,廣泛而全面的學科内容是爲了培養公民的一般素養,而對於未來的哲學家來講,前面所述的各門學科都是學習辯證法必不可少的知識准備。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是爲了鍛鍊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習幾何、天文,對於航海、行軍作戰、觀測氣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學習音樂則是爲了培養軍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他還很重視選擇和淨化各種教材,如語言、故事、神話、史詩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進兒童心智之發展。
  就教學方法而言,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把回憶已有知識的過程視爲一種教學和啟發的過程。他反對用強制性手段灌輸知識,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矛盾,然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最後得出結論。
  理性的訓練是柏拉圖教學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柏拉圖始終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爲最終目標的。在《理想國》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兩詞,認爲關於理性的知識唯有憑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會貫通,達到擧一反三。感覺的作用隻限於現象的理解,並不能成爲穫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心思凝聚,學思結合,從一個理念到達另一個理念,並最終歸給爲理念。教師要善於點悟、啟發、誘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使他們在“苦思冥想”後“頓開茅塞”,喜穫“理性之樂”。 這與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柏拉圖的教學思想幾乎涉及到教學領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個確定了心理學的基本劃分,並使之與教學密切聯繫起來。他繼承並發展了斯巴達的依據年齡特征劃分教學階段的教學理論,在教學的具體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則更多地總結與采用了雅典的經驗,提出了全面、和諧發展的課程體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調探討事物的本質,這些都給了後世教育家們以巨大的影響和啟迪。
  但是,柏拉圖誇大了理性發展在教學中的意義。他主張的通過回憶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學過程,反映了其對掌握知識理解中的唯心主義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絕對化、孤立化,使感覺和理性之間對立起來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紀經院派教條主義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他有一句名言: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家庭環境
  一般推測柏拉圖出生的年份應該是在公元前427年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學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柏拉圖生於一個較爲富裕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親是克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稱是古雅典國王的後代,他也是當時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亞斯(Critias)的侄子,不過兩人之間的關係也仍有爭議。依據後來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說法,柏拉圖的原名爲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後來因爲他強壯的身軀而被稱爲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但第歐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說法,柏拉圖這個名字也可能是來自他流暢寬廣(platutês)的口才、或因爲他擁有寬廣的前額。由於柏拉圖出色的學習能力和其他才華,古希臘人還稱讚他爲阿波羅之子,並稱在柏拉圖還是嬰兒的時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會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暢。 
  學術生活
  柏拉圖起初打算繼承家族傳統而從政,但後來情況發生變化。在與斯巴達的戰爭中,雅典民主制失利,隨即“三十僭主”上台執政。“三十僭主”轉而又被新的代議制政府取代。在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於是開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島、埃及、昔蘭尼等地以尋求知識。在四十歲時(約公元前387年)他結束旅行返回雅典,並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聖城阿卡德米創立了自己的學校——阿卡德米學園(Academy),學院成爲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 阿卡德米坐落於一處曾爲希臘傳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學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爲止。學院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很大,課程設置類似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課題,包括了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據說,柏拉圖在學園門口立了塊碑:“不懂幾何者不准入内”。學院培養出了許多知識分子,其中最傑出的是亞里士多德。
 
  個人年表

成長時期28年
  公元前427年 柏拉圖出生(奧林疋克88屆第一年),家世顯赫,此年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後4年,伯里克利死後第二年,蘇格拉底42歲(是年西西里萊翁蒂尼(Leontini)邦人高爾吉亞來雅典求援,告叙拉古入侵其邦)。
  公元前423年 4歲,阿里斯托芬《雲》上演,蘇格拉底在場觀賞,當場現身示眾,態度自若。
  公元前421年 6歲,據說是《理想國》發生時間(或所托時間)。
  公元前420年 7歲,進狄奧尼索斯學校,識字,聽荷馬等詩作。
  公元前411年 16歲,普羅塔哥拉被400人大會中人指控使人不信神,逃出雅典,在往西西里途中遇難(前此哲學家受迫害或驅逐、處死、或自願放逐的還有阿那克薩哥拉,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409-404年 估計到過騎兵執勤,據說參加過3次戰役。
  公元前408年 高爾吉亞在第93屆奧林疋亞運動會上發表演說,呼籲雅典和斯巴達團結起來對付波斯。
  公元前407年 20歲跟隨蘇格拉底學習,此前曾向克拉底魯學習赫拉克利特哲學;向赫莫根尼學習巴門尼德哲學。據說曾想寫戲劇,給蘇格拉底看,被否定。
  公元前405年 叙拉古狄奧尼索斯推翻民主,建立僭主政權。
  公元前404年 23歲,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雅典30僭主,柏拉圖一度想從政,後失望。
  公元前399年 28歲,蘇格拉底受審(柏拉圖在場)並被處死,死時因病不在(太傷心?)。 
游學12年
  公元前398年 柏拉圖與其他蘇格拉底的弟子紛紛離開雅典到外地避風,到過西西里、意大利、埃及。
  公元前392年 35歲,在這前後,撰寫早期對話:《申辯》、《克力同》、《游叙弗倫》、《拉齊斯》、《呂西斯》、《查米迪斯篇》。
  伊索克拉底在雅典辦學園,教演講術。
  公元前390年 出訪:畢達哥拉斯學派掌握的政權等。
  公元前388年 訪叙拉古狄奧尼索斯一世,結識其小舅子(女婿)狄翁(時狄翁20歲),成爲至交,(此其間據說曾得罪僭主被賣作奴隸,由安尼舍里斯贖身)。 
講學20年
  公元前387年 40歲,回到雅典,開始個人講學,或說此年建立學園,此前後撰寫對話:《普羅塔哥拉》、《美諾》、《尤息德謨斯篇》。
  又中期著作:《理想國》、《會飲》、《斐得若》、《費多》等最具戲劇性的對話。
  公元前385年 (見陳表:蘇格拉底案的平反:控告人的死,立蘇格拉底雕像,但不一定真實。又陶行知1938到雅典參觀石牢,坐5分鍾以示敬仰,又寫詩“這位老人家,爲何也坐牢?歡喜說真話,假人都煩惱”,又杜汝輯、葉秀山文章談及此)。
  公元前384年 43歲,亞里士多德生,德謨斯提尼生。
  公元前380年 大約在這些年,在雅典西北郊外的陶器區建立學園。“不懂幾何學者勿入此門。
  公元前376年 高爾吉亞死。
  公元前371年 底比斯軍在伊巴密濃達指揮下,大敗斯巴達。
  公元前370年 德謨克利特死,據說柏拉圖曾想購其書付之一炬。 
晚年講學、著述:20年
  公元前367年 60歲,將學園交歐多克索主持,自己帶弟子和友人第二次往叙拉古,當年老狄奧尼索斯死,狄翁攝政,此時柏拉圖已聲名遠播希臘及以外 亞里士多德來雅典學習(據說講善,僅剩亞里士多德一人聽)
  公元前366年 狄奧尼索斯二世繼位,狄翁逃離,柏拉圖悵然離開叙拉古。
  公元前363年 64歲,第三次往叙拉古,被扣留,被逐。
  公元前357年 70歲,放棄政治活動,全力著述,晚期著作有:智者、政治家、斐里布、蒂邁歐篇。
  公元前356年 亞曆山大大帝出生。
  公元前348年 晚年最後的著作是:法律篇,伊璧諾米篇續篇,剛開篇即去世。
  公元前347年 春季(三月)去世,遺囑對用於校舍的房產,不許出售、轉讓。留下四家奴,釋放一奴隸,財產很少。
  公元前344-343年 狄奧尼索斯二世最後被推翻,亞里士多德任亞曆山大教師。 
比較孔子(前551-479)
  15-30歲,初仕魯,做小官,“工讀”時期:15年
  30-50歲,專一講學期,34歲授徒講學: 20年
  51-54歲,再仕魯,任司寇,從政期: 4年
  55-68歲,周游列國時期: 14年
  69-73歲,晚年整理古籍: 5年
 
著作的三個階段

  柏拉圖的著作主要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1.早期階段,“蘇格拉底”的對話
  2.成熟期的對話,包括《理想國》
  3.後期的對話,包括《法律篇》 
  著作簡介
  柏拉圖才思敏捷,研究廣泛,著述頗豐。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書信。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思想都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記載下來的。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區分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圖的思想。經過後世一代代學者艱苦細致的考證,其中有24篇和4封書信被確定爲真品,主要有:
  I《伊壁鳩魯篇》《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篇》 《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饗宴篇》《斐德羅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爾吉亞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國》
  《蘇格拉底的申辯》 《理想國》 《巴曼尼得斯篇》《蘇格拉底之死》
  柏拉圖偽作也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以下著作被認爲是後世偽托的作品:
  《米諾斯》(Minos)《歐律克西亞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愛人》(Lovers)
  柏拉圖的著作大多是用對話體裁寫成的,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優美華麗,論證嚴密細致,内容豐富深刻,達到了哲學與文學、邏輯與修辭的高度統一,不僅在哲學上而且在文學上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目前使用廣泛的是《柏拉圖全集》(四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曉朝譯。
 
  思想來源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哥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爲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思想概述
  柏拉圖認爲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内。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恒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並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爲,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恒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疋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疋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爲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爲,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隻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隻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爲,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隻能背對着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着一堆火。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爲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脱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隻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性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隻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圖的《理想國》還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爲,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爲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衛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他們可以被繼承,但是其他階級的優秀兒童也可以被培養成衛國者,而衛國者中的後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階級。衛國者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爲達到該目的柏拉圖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他的理想國要求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但是在這個國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樣的權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爲了公眾利益時撒謊。每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别人。在今天看來,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一個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柏拉圖本人並沒有試圖實現理想國中的國家機器。
  柏拉圖在《律法》(The Laws)則指出,“憲法國家”是僅次於理想國的最好的國家。他在該書中同樣指出,婦女和男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和訓練。
  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爲數學的一個部門。他認爲:“天文學和幾何學一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圖認爲宇宙開頭是沒有區别的一片混沌(The cosmos itself seemed to Plato to be forever titled toward chaos.)。這片混沌的開辟是一個超自然的神的活動的結果。依照柏拉圖的說法,宇宙由混沌變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爲世界制定了一個理性方案;關於這個方案付諸實施的機械過程,則是一種想當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爲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爲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内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政治思想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設計了一幅正義之邦的圖景:國家規模適中,以站在城中高處能將全國盡收眼底,國人彼此面識爲度。柏拉圖認爲國家起源於勞動分工,因而他將理想國中的公民分爲治國者、武士、勞動者3個等級,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種品性。治國者依靠自己的哲學智慧和道德力量統治國家;武士們輔助治國,用忠誠和勇敢保衛國家的安全;勞動者則爲全國提供物質生活資料。3個等級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在這樣的國家中,治國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學家,隻有哲學家才能認識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義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國家。治國者和武士沒有私產和家庭,因爲私產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勞動者也絕不允許擁有奢華的物品。理想國還很重視教育,因爲國民素質與品德的優劣決定國家的好壞。柏拉圖甚至設想在建國之初就把所有10歲以上的人遣送出國,因爲他們已受到舊文化的熏染,難以改變。全體公民從兒童時代開始就要接受音樂、體育、數學到哲學的終身教育。教育内容要經嚴格選擇,荷馬、赫西俄德的史詩以及悲劇詩人們的作品,一律不准傳入國境,因爲它們會毒害青年的心靈。 柏拉圖自稱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國,其他的政體都是這一理想政體的蜕變。理想政體由於婚配的不善引起3個等級的混雜,導致爭鬥,軍人政體(Timocracy)隨之興起。軍人政體中, 少數握有權勢者聚斂財富, 形成寡頭政體(Oligarchy)。貧富矛盾的尖銳化導致民眾的革命,產生民主政體(Democracy)。民主政體發展到極端時又會被僭主政體(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約作於柏拉圖後兩次去叙拉古之間(公元前367~前361),這是他在叙拉古的政治實踐受到挫摺,思想發生變化的時期。《政治家篇》主旨是討論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義。柏拉圖在這篇對話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確論述了法律的作用並以法律作爲劃分政體的標准。他認爲,真政治家(哲學王)無需用法律統治,但現實中真政治家極爲罕見,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還有一定的作用。因爲政治不僅是一種藝術,亦是一門科學。法律對於政治家,猶如教練和醫生的訓練方案和處方一樣,法律雖然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中卻是必要的。

  柏拉圖在其最後的作品《法律篇》中進一步發揮了關於法律的作用的思想。從理想出發,他推崇哲學王的統治,“沒有任何法律或條例比知識更有威力”;從現實出發,他強調人類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如同最野蠻的獸類。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設計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環境、疆域大小、人口規模與來源、國家經濟生活、階級結構、政治制度、法律等細則。由於指導思想的變化,第二等好的城邦與《理想國》中的正義之邦相比,在具體措施上有很大區别。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學王執政的賢人政體轉爲混合政體,以防止個人專權。《理想國》主張統治者實行公產、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則恢複了私有財產和家庭。《理想國》中劃分公民等級是依照其先天禀賦的優劣,而《法律篇》則是按照後天財產的多寡。
 
教育觀

  柏拉圖還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並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柏拉圖中年開始從事教育研究活動。他從理念先於物質而存在的哲學思想出發,在其教育體系中強調理性的鍛鍊。他要求3~6歲的兒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監護,會集在村莊的神廟里,進行游戲、聽故事和童話。柏拉圖認爲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7歲以後,兒童就要開始學習軍人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讀、寫、算、騎馬、投鎗、射箭等等。從20~30歲,那些對抽象思維表現特殊興趣的學生就要繼續深造,學習算術、幾何、天文學與和聲學等學科,以鍛鍊他的思考能力,使他開始探索宇宙的奧妙。柏拉圖指出了每門學科對於發展抽象思維的意義。他主張未來的統治者在30歲以後,要進一步學習辯證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經過5年後,他就可以成爲統治國家的哲學王了。
  在他的奴隸主教育學體系中,體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圖對婦女體育也很重視。他認爲:“做女孩的應該練習各種跳舞和角力;結婚以後,便要參加戰鬥演習、行營布陣和使用武器…… 因爲一旦當所有的軍隊出動去打敵人的時候,她們就能保衛兒童和城市”(《柏拉圖論教育》)。在柏拉圖的論述中,幾乎涉及到當時體育的各個方面。他認爲,體育應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術。他對當時雅典出現的競技主義和競技職業化傾向曾給予猛烈的抨擊,同時也批評市民輕視體育的思想和態度。他主張心身和諧發展,強調“用體育鍛鍊身體,用音樂陶冶心靈”。柏拉圖豐富的體育思想對後世體育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愛情觀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柏拉圖著書以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表述說,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向往着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我們中國人稱之爲“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爲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肮髒的,認爲愛情和情欲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着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而有一位美國學者卻對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柏拉圖的愛情觀,提出了新的見解。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制》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經研究後認爲,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也就是“同性戀”。古希臘人認爲,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臘社會,男人很難從女人中找到精神對手。這就是柏拉圖偏重男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而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的愛情” 是隻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圖認爲愛情能夠讓人得到升華。他說,對活得高尚的男人來說,指導他行爲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一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一個處在熱戀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爲,被他的父親、朋友或别的什麼人看見,都不會像被自己的戀人看見那樣,使他頓時蒼白失色,失去一切的一切,無力面對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

  柏拉圖曾旅行到意大利南部,在那兒遇到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學者,後來看來對他產生了影響。以下是柏拉圖和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一些主要的共同觀點:
  1.視數學爲萬物的本質
  2.宇宙二元論——真理(理念)世界和由影子組成的可見世界
  3.靈魂的輪回和不朽
  4.對理論科學感興趣
  5.宗教神祕主義和道德禁欲主義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較

  亞里士多德在十七或十八歲時來到雅典,成爲柏拉圖學院的學生。他在那兒呆了約20年,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去世。柏拉圖對他產生了重大影響,盡管他最終與柏拉圖哲學分道颺鑣,形成了自己的哲學體系。他的哲學可以說在許多方面與柏拉圖講授的觀點對立,不僅針對柏拉圖的理念論,也針對他的政治學說:因爲從某種意義上說,柏拉圖式往上趨向理念,亞里士多德則注意眾多的特定現象。柏拉圖試圖建立永久完美的理想國理論,而亞里士多德卻從考察已有的國家形式入手,試圖在這些國家中找到能夠實現的最好形式。
 
後世影響
 
  柏拉圖,從任何方面來說,是西方文學傳統上最耀眼的作家之一,也是哲學史上最有洞察力,廣泛和影響力的作家。作爲一個高地位的雅典公民,在他的工作中,他顯示出對政治事件和當時的知識分子活動的專心,但是他提出的問題是這麼影響深遠,他使用的處理問題的策略,有豐富暗示性和振奮性,教育了差不多每一時期的讀者,某種程度上都是受他的影響。幾乎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哲學家認爲他們在某些重要的方面是柏拉圖主義者,他不是第一個應該使用“哲學家”這詞思想家或作家,但是他對於哲學該如何構思,它的範圍及正確的最求目標是那麼自知。通過他全力抓住的,哲學的主題,一般認爲的——對倫理、政治、形而上學、認識論議題的嚴格與系統的考察,通過一個有特色的被稱爲是他發明的方法裝備起來,他是如此地改變了知識分子潮流。哲學史上隻有少數的其他作家在深度和廣度上接近於他:也許隻有亞里士多德(和他一起學習的人),阿奎納和康德會是普遍同意的擁有相同地位。
  柏拉圖與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比起來,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爲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獻。在西方哲學的各個學派中,很難找到沒有吸收過他的著作的學派。在後世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中,柏拉圖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輻射力,被稱爲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有的哲學史家認爲,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脱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紀以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歐洲已經不再流傳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當時,柏拉圖的學說占統治地位,因爲聖奧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圖的思想,以服務神學教義。直到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解釋宗教教義,建立了煩瑣和龐大的經院哲學。亞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視。
  柏拉圖的理論,被1949年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爲是唯心主義的。但他對西方哲學的啟蒙作用被普遍認可,也因爲他卓越的人格而備受尊重。
 
個人名言

  在短暫的生命里尋找永恒。
  愛是美好帶來的歡欣,智慧創造的奇觀,神仙賦予的驚奇。缺乏愛的人渴望得到它,擁有愛的人萬般珍惜它。
  愛情,隻有情,可以使人敢於爲所愛的人獻出生命;這一點,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尊重人不應該勝過尊重真理。
  時間帶走一切,長年累月會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運都改變。
  拖延時間是壓制惱怒的最好方式。
  初期教育應是一種娛樂,這樣才更容易發現一個人天生的愛好。
  人心可分爲二,一部較善,一部較惡。善多而能制止惡,斯即足以雲自主,而爲所譽美;設受不良之教育,或經惡人之熏染,致惡這一部較大,而善這一部日益侵削,斯爲己之奴隸,而眾皆唾棄其人矣。
  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從外表表現出來,仍然感到滿足的人。
  好人之所以好是因爲他是有智慧的,壞人之所以壞是因爲人是愚蠢的。
  一切背離了公正的知識都應叫做狡詐,而不應稱爲智慧。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沒有什麼比健康更快樂的了,雖然他們在生病之前並不曾覺得那是最大的快樂。
  我們應該盡量使孩子們開始聽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響的最好的一課。
  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
  隻有死者能看到戰爭的結束。
  每天告訴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錯”。
  生氣是拿别人做的錯事來懲罰自己。
  每個在戀愛中的人都是詩人。
  無論你從什麼時候開始,重要的是開始後就不要停止;無論你從什麼時候結束,重要的是結束後就不要悔恨。
  隻要有信心,人永遠不會挫敗。
 
柏拉圖主義

  柏拉圖主義(Platonism)是數學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數學哲學觀點,它起源於古希臘的柏拉圖,此後在西方數學界一直有着或明或暗的柏拉圖主義觀念,19世紀,它在數學界幾乎占了統治地。20世紀初,數學基礎三大學派的爭議剛趨平息,柏拉圖主義觀點又成爲討論的熱點之一。
  柏拉圖主義的基本觀點:數學的對象就是數、量、函數等數學概念,而數學概念作爲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觀存在着的。柏拉圖認爲它們存在於一個特殊的理念世界里,後世的柏拉圖主義者並不接受“理念論”,但也認爲數學概念是一種特殊的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客觀存在,它們是不依賴於時間、空間和人的思維的永恒的存在。數學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創造,而是對這種客觀存在的描述;數學新成果不是發明,而是發現。與之相應的,柏拉圖主義認爲數學理論的真理性就是客觀的由那種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存在決定的,而這種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經驗來理解,靠某種“數學直覺”來認識的,人們隻有通過直覺才能達到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數學世界”。
  由於認爲數學概念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所以現代柏拉圖主義也被稱爲“實在主義”。柏拉圖主義在西方近現代數學界有相當大的影響,一些數學巨匠如G.康托爾、羅素、哥德爾、布爾巴基學派基本上都持這種觀點。一般認爲,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這是數學反映客觀世界,數學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一素樸信念在哲學上的反映。而正因爲如此,柏拉圖主義對數學的歷史發展就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它促使數學家們在自己的研究中采取客觀的科學的立場,而且,當某些高度抽象的數學理論因找不到現實原型而爲人們所懷疑時,它也有可能給人們以一定的信念。盡管這種信念是盲目的,從而就有可能導致錯誤。
  柏拉圖主義的錯誤是顯然的:把反映形式當作了認識對象;把抽象當作具體的客觀存在;認爲一種思維形式本身是客觀的當然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離開人的實踐來考察真理性必將導致謬誤。柏拉圖主義在哲學上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
  宣稱信仰柏拉圖主義並非意味着接受柏拉圖的所有見解,而往往隻是對如下特定思想的認同,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並比世界中的現象更實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實在和完美的實體。這個體系還包括認爲理念形式隻能由靈魂所認識等。
  對柏拉圖主義的辯護有:語言對象的抽象描述的一般性和其所描述對象的特殊性的對比;數學對象的抽象和毫無疑問的精確性等。
  柏拉圖主義中的理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意義。如:一類事物的名稱;數學對象;自然定律等。
  它以理念論爲中心,包括宇宙論方面的宇宙生成說,認識論方面的回憶說,倫理觀與社會政治觀方面的四主德與理想國的學說,美學方面的“摹本”說,探求理念體系的概念辯證法以及教育學說等。是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對後世西方哲學的影響極大。
 
柏拉圖式愛情

  柏拉圖式愛情,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異性間的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於15世紀提出,作爲蘇格拉底式愛情的同義詞,用來指代蘇格拉底和他學生之間的愛慕關係。
  柏拉圖認爲: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向往着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欲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爲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圖式的愛情有以下的意義:
  1. 理想式的愛情觀 (比喻極爲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
  2. 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情
  3. 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4. 在這世上有, 且僅有一個人, 對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僅對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說, 任何一個人, 都有其完美的對象, 而且隻有一個。
  第一個意義最常被使用, 但其實是一個誤解。不過既然大家都這樣用, 也就算是另一個意義了。這誤解來自於柏拉圖的一個有名的著作"理想國"。該書探討如何建構一個理想的國度, 因其或許過於理想化而難以實現, 故有人以此來詮釋何謂柏拉圖式的愛情。
  第二個意義也經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誤解。這誤解來自柏拉圖的形上學, 他認爲思想的東西才是真實的而我們看見的所謂的”真實世界”的東西反而不是真實的。
  第三和第四個意義才真的是柏拉圖的愛情觀或兩性觀
  柏拉圖認爲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 在那里, 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 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爲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 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這個詞也來自柏拉圖的理論)。柏拉圖也用此解釋爲什麼人們會有“戀情”。
  在他的理論中, 沒有那一半是比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觀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對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也正在尋找着 你/你。
  柏拉圖有關愛情的闡述主要見於其《會飲篇》中。其中有從低到高各種層次的愛,有凡人的愛,也有近神的愛。
  首先,愛情是内在的本原的需求。柏拉圖提到了這樣一種神話:起初,世界上有三種人,太陽之神代表的男人,大地之母代表的女人,以及月亮代表的陰陽人。人的官能和力量都是現在的兩倍。宙斯爲了削弱人類,把人劈成兩半,一石兩鳥,一方面個體人類隻有原來一半那麼強大,另一方面他們的數量加倍,由此可以更好地侍奉神族。所以,人類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原始的男人和女人的後代便有同性戀傾向,原始的陰陽人的後代便是異性戀傾向。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特别是兩位男性之間,那麼“盡管很難說他們想從對方那里得到什麼好處,但這樣的結合推動着他們終生生活在一起,在他們的愛情中,那些純粹的性快樂實在無法與他們從相陪伴中穫得的巨大快樂相比。他們的靈魂實際上都在尋求某種别的東西,這種東西他們叫不出名字來,隻能用隱晦的話語和預言式的謎語道出。”這一切實際上都是人類原始狀態的殘餘,我們本來是完整的,而我們現在正在企盼和追隨這種原初的完整性,這就是所謂的愛情。而全體人類,包括所有男人與女人,他們的幸福隻有一條路,這就是實現愛情,通過找到自己的伴侶來醫治我們被分割了的本性。愛神卡洛斯將在今生引導我們找到自己的愛人,並給我們的來世帶來希望。隻要我們敬畏諸神,那麼愛神終有一天會治愈我們的病,使我們回歸原初狀態,生活在快樂和幸福之中。
  其次,柏拉圖的愛神是走向至善形式的靈魂沖動。靈魂是愛的基礎,至善是愛的終極追求。在《會飲篇》中,先知迪奧提瑪說道,愛就是對不朽的期盼,而一切可朽者都在盡力追求不朽。以生育繁衍爲目的的交往是延續輪回的低級追求,而最高等級的愛是熱愛最終可以達到善的形式的智慧和哲學。人的肉體是可朽的,唯有精神不朽。一個人的品格愈高尚,雄心壯志也就愈大,因爲他們愛的是永恒。純粹的、高尚的、以至善爲最高目的、以智慧和哲學爲追求對象的愛情,沉浸其中的兩人關係會更加牢固,他們的交往會更加完整,勝過夫妻的情分,這是因爲“他們創造出來的東西比肉體的子女更加美麗、更加長壽”。在這一層面,愛情是人生最主要的理想,與它相比,財富、門第、權柄都不過是浮雲腐土罷了。
  第三,愛是各種流變狀態的極致,美和醜,愛和怨,平凡與高貴,愛處於兩種極端的中間地帶。在柏拉圖筆下,愛神卡洛斯的誕生是貧乏之神趁着豐富之神醉酒的機會接近愛與美之神阿佛洛狄忒並與之結合的產物。因此,他是一個天生貧乏卻又充滿追求欲的孩子。他天生處於兩種極端之中,他的父親貧窮而愚蠢,母親富有、充滿智慧,這就決定了他生命的道路必須與智慧爲伍,終生不斷追求,視智慧爲生命。他具有豐富和貧乏兩個方面,是有限的和不完美的,但也保留了善和美的痕蹟。柏拉圖就這樣把“愛情”置於一個概念的罅縫中,愛神卡洛斯成爲了一個抽象的概念,因爲他“處於任何常態和可描述的形態之間”,代表的是像“蘇格拉底的無知”那樣促人向上的動力,穫得智慧理想的内在力量。柏拉圖認爲,這種力量包含了情感、欲望、意志和感覺,這也是柏拉圖對愛情元素的定義,愛情促使人產生一種追求幸福的欲望。這正是對話錄千年不衰的迷人之處。 
  補充
  柏拉圖的對話錄本來就意義不明,柏拉圖的一貫的作風不是樹立學說,而是引導人們自主去思考問題,自古以來對柏拉圖的學說總是爭論不斷,怎可以一家之言來判定柏拉圖式的愛情,還振振有辭的否定前兩種觀點。
  自己親自去讀讀對話錄,柏拉圖的愛情觀里壓根沒提到女性,他筆下的愛情和性愛全是男性間的,柏拉圖是公開的同性戀,一生未婚,沒有後代。當時男女地位不平等,認爲男性的思想比女性的要崇高,男性之間的感情自然要比異性之間和女性之間的要高一等。從這一意義上,柏拉圖式的性愛就是超越肉體和欲望的,是理想化的精神戀愛。
  還有一種說法是柏拉圖用愛情來隱喻對真理的追求,超越物質的純粹的精神上的追求。
  男女平等,何以見得?歷史上有學者說柏拉圖是女性主義者的前驅,有人說柏拉圖是男權至上,擧個例子他的學園不許女生入學,唯一的兩個女生還是女扮男裝混進去的,這樣例子比比皆是。但矛盾的是,柏拉圖又爲女權說話,柏拉圖的對話錄和老子的道德經有一點有些許相似,就是充滿睿智的自相矛盾。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88580

台長: 阿楨
人氣(1,719)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名哲學家 |
此分類下一篇:亞里士多德:哲學家3
此分類上一篇:蘇格拉底:哲學家1

圖博館
希臘民主的問題
作者:(法)雅克琳娜·德·羅米伊 2015 譯林出版社
內容簡介
雅克琳娜•德•羅米伊將歷史事件與古希臘作家的作品相對照,讓古希臘的史學家與哲學家自己發聲。這部作品探討的三個問題:「民眾的盲目」、「民主的無政府狀態」及「政黨與國家」,反映出古希臘人對政治的思考已深入核心。
 目錄
2006年版序言
引言:雅典民主政體
雅典民主政體的誕生
一種直接的民主政體
這種民主政體特有的問題
政治生活的環境
選舉還是抽簽
公共職業的津貼
 第一章 民眾的盲目
一、弊端的暴露
無知和無能
平民聚集的危險
雅典歷史上的平民的激情
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雄心與惰性
恭維者大行其道
二、提出的糾正措施
改革之路
兩種平等的原則
溫和的政制
何處找到「最佳人選」
柏拉圖:「真正的政治技藝」
《理想國》中的哲學家
《政治家篇》中的「國王的技藝」
亞里士多德與人民的能力
雅典的奇異經歷的意義
 第二章 民主的無政府狀態
軍隊的無紀律
一、公元前5世紀的危機
最早的警報
新人與新舉止
戰爭,失序的根源
詭辯派與蔑視法律
民主與無政府狀態
擔·心
民主的無政府狀態與人民
二、公元前4世紀的失序
呂西亞斯的證詞
德摩斯梯尼,被藐視的法律
訴訟與程序
法律與政令
三、失序與哲學家
柏拉圖的嚴厲
柏拉圖反對政治的無政府狀態
柏拉圖反對道德的無政府狀態
柏拉圖與價值標准危機
伊索克拉底與道德秩序
亞里士多德與政治糾正措施
從無政府狀態到僭主政體
2015-09-03 10:10:39
圖博館
第三章 政黨與國家
統一的問題
一、公元前5世紀的經歷
悲劇中的見證
埃斯庫羅斯與城邦的統一
歐里庇得斯與民眾暴政
歐里庇得斯與分裂的城邦
修昔底德與分裂的城邦
不安定與不確定[vi]
懷念一個統一的城邦
來自雅典以外的觀念
觀念傳播到雅典
觀念在前404年獲勝
二、移入學說
改革者
柏拉圖,不惜任何代價的統一
柏拉圖尋求一種和諧一致
亞里士多德與混合技藝
統一與多樣性
共同利益
好政體
中間階層
平衡的政治

  相關資料
德摩斯提尼時代的雅典民主:結構原則和理念
(丹麥)漢森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
審議式民主的理想與侷限
梁文韜/主編 , 巨流圖書公司出版 2011
民主的陰暗面:解釋種族清洗
(英)邁克爾·曼 ,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5
誰說民主不亡國
張作錦 , 天下文化出版 2015
選主批判:對當代西方民主的反思
王紹光(主編) ,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
受縛的神龍:太陽花學運後的民主反思
羅智強 陳長文 , 天下文化 出版 2014
西方民主的烏托邦
河清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第三波:20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
塞繆爾.杭廷頓 , 五南 出版 2014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杭亭頓/著 , 聯經出版公司 ,1997
顏色革命
吳非 , 獨立作家 ,2013
茉莉花開:中東革命與民主路
陳婉容 , 圓桌文化出版 2014
2015-09-03 10:13:05
圖博館
古希臘辦事基本靠神,才不是什麼邏各斯 2015-12-11
by阮煒 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西方研究所所長

  今年是新文化運動一百週年,一百年以來,我們一直有這種看法,即古希臘人是一個非常理性的民族,一個為知識而知識的民族,甚至為了真理不惜犧牲寶貴生命——就像蘇格拉底那樣。這裡存在很大的誤解。事實表明,希臘人固然有理性的一面,但求神問卜即“封建迷信”的習慣與其他古代民族相比,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法國思想家庫朗熱在《古代城邦》一書中說,斯巴達人“絕對不會在月圓前出征,他們不厭其煩地殺牲祭祀,以觀可否開戰。......雅典各類神祗的香火如此旺盛,以至於古典世界的頭號哲學家,非常開明、非常理性的柏拉圖也驕傲地宣稱:“要說祭神次數之多,迎神賽會之矚目神聖,當推我們雅典!”
  雅典人最熱心的宗教,莫過於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人和神的轉變隨時可能發生,且人變神的例子非常多。
  除此之外,雅典人在收穫,初雨,初晴時要祭神;在病癒,飢荒,瘟疫退去時也要祭神。希臘社會還有忌日。.....
  在雅典街頭,隨處能看到巫人、祭司、占卜者和釋夢者。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雅典人在是否出兵遠征西西里島的敘拉古問題上遲疑不決,猶豫再三,自然又得靠求神問卜來做決定。當時極有影響的“溫和派”代表尼基阿斯在公民大會上發言說,他家的巫人所看到的預像不利征戰。同樣極有影響的“主戰派”代表​​亞西比德卻說,他家的巫人看到的預象卻是利戰的。雅典民眾無所適從了。這時,忽然有人從埃及來了(注意,在古代地中海西亞世界,埃及長期以來是文化最發達之地,希臘文化從埃及文化借鑒頗多,如數學、雕塑、繪畫;連城邦名也會用埃及的),說他們請示過那時在雅典已有不少人信仰的埃及太陽神阿蒙,阿蒙神曰“雅典人將克敘拉古人”。於是公民們又情緒高漲,立即重新投票,決定開戰。尼基阿斯雖不同意這一決定,卻得遵守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甚至不得不率領遠征艦隊前往西西里。
  在希臘軍隊中,照例養著大量巫人、佔人和照看犧牲的人。在一場戰事的每個環節,都必須求神問卜,而求神問卜就必須使用犧牲。
  事實上,古希臘文明的精神水平,與同時代其他文明大體上處於同一個層次;古希臘人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理性,甚至可以說很迷信。即便在被很多人視為高度理性的希臘“哲學”中,也不難發現大量“怪力亂神”的東西。
2015-12-15 17:53:36
圖博館
柏拉圖著述中一方面有大量可稱為“哲學”的東西,有精深的理性思維,影響了後來整個西方文明的演進,另一方面卻又非常神秘主義,有大量可視為神學的東西。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更是如此。蘇格拉底總是宣稱心中有個神靈在不斷跟他對話,不斷向他發出指令,他完全是聽從這個神靈的。更何況他開口宙斯,閉口阿波羅,這神那神的,很像是一個神學家。
  回應
 希臘自詡自由人,視波斯為東方野蠻人。我懷疑是葺爾小邦在波斯大帝國煌煌陰影下,躲在小角落中的意淫而已。一如古代的日本,私下自稱中華一樣。希波大戰可能是希臘人眼中的大戰,也許對波斯人來說,不過是不經意的小小遭遇戰而已,好比唐徵朝鮮一樣。再者,對希波關係,只是希臘人的一面之詞,而不了解波斯的文獻記載。波斯帝國當時遠遠比希臘人先進、文明!
 其實各大文明之間的水平都相差不大,文明的發展都是類似的。希臘之所以被吹得如此神乎其神,並非因為它本身有多神,而是因為西方的掘起需要一種文化支撐,放大和吹噓希臘文化中優勢內容並向世界傳播,正是為了同化異民族和統治世界的需要。
 西方沒有西門豹,也沒有孔夫子不與怪力亂神,至今還是要毀於宗教紛爭。而毛反對封建宗教,所謂的衍聖公不正是赤裸裸的血統繼承製的宗教圖騰嗎?!       
 天道信仰才是我們民族的核心特徵,而不是什麼祖先崇拜,道是什麼,就是陰陽互動,否極泰來,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毛的辯證哲學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生命在於運動,鬥爭哲學。你們看,毛澤東思想不正是中國古典思想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嗎。再說一句,鬥爭哲學被污名化了。其實,鬥爭哲學正是我們民族永不屈服,永遠進取的精神寫照。
 這話說的欺心,就算要以神學角度理解,希臘也是樹立許多專業神。而即便今天的中國人,哪怕中國專家也不停地試圖用馬克思主義、或自由主義去解釋遇到的各種問題,這和當年以倫理綱常解決家國天下所有問題又有什麼區別呢?
 多神教本源自眾多事務不明規律而來的圖滕崇拜,怎麼成了專業分工?那後來1神論的時代豈不是倒退?華夏向來崇禮制拜人道.多宗教一直和諧同化不占主流,華夏希臘完全兩個境界.
http://www.guancha.cn/RuanZuo/2015_12_11_344315.shtml

另詳參【圖博館】:蘇格拉底:哲學家1 緣現論(2) 《蘇格拉底咖啡館》 《所謂的知識分子》 《高級迷信》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2015-12-15 17:55:22
圖博館
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_CIO6H00Q

和平戰士Peaceful Warrior (2006)
  劇情簡介
  在比賽中,丹•米爾曼(斯科特•麥克洛維茨Scott Mechlowicz飾)完成了一組高難度的吊環動作,卻在落地時把左腿摔得粉碎。他猛然驚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凌晨三點,受驚的米爾曼出去散心,意外在加油站結實了一位身懷絕技的老者蘇格拉底(尼克•諾特Nick Nolte飾),兩人成了忘年交。米爾曼外形俊朗,成績優異,所以總有女孩子圍繞身邊,然而因為跟好友的女友上床而惹得兄弟反目。另外,他一直希望完成一個高難度動作,卻遭到教練的強烈反對,因為後者怕他受傷。由於困擾的時候,他就會來加油站跟蘇格拉底交談。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似的米爾曼喪失一切,雙腳骨頭碎了近100處,他的體操生涯遭到毀滅性打擊。病床上的米爾曼這時想起了蘇格拉底。在蘇格拉底的指引下,米爾曼通過集中全部精神創造了奇蹟……
  短評 · ( 全部1273條 )
美國佬的唯心主義還真是簡單,與《少年派的漂流人生》相比,就像是用盡了所有優美詞藻但欠缺靈魂個性的刻意作文
  影評 ( 全部100 )
這是一部需要用心靈去閱讀的作品... 練習一切--“你練習的只是體操,而我練習的是一切!”練習一切-吃飯、睡覺、孤獨、獨處的時候、讀書的時候、打坐的時候、看電影的時候、鬱悶的時候、都是在練習,而非僅僅在體操訓練場地的時候。知識與智慧--知識和智慧是不同的,記憶造就前者,哲學造就後者,智慧就是行動!全神貫注--扔掉垃圾-扔掉頭腦中的垃圾,在正確是時間,正確的......
  拋開可見直至真理內現
在寺院修行小住,一位同修推薦我此片。或許時間未到,它在我的硬盤內躺了足足3個月。直到今天我們遇見。就向老蘇說的不是我來找你,是“你”來找我的。一切所見的表象皆由深處的“我”實現構造。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時間不到只有擦身而過,就算相遇也無法相知。或許沒有此前老師對我的教誨和特殊訓練我也無法更好的理解此片,我不知道我的老師是不是有看過此片,但他正如影片......
  語錄
“知識與智慧是兩碼事。”“大家都怕聽到內在的聲音,但只有在那裡才能找得到平靜。” “......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772560/
2015-12-15 17:57:0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