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賽貝•托納多雷
1956年5月27日出生於義大利,早年從事攝影工作,曾任電視臺的紀錄片導演,其電影作品曾多次參加國際比賽得獎。他首次導短片就有佳績,1982年在義大利薩萊諾影展中曾以長篇紀錄片得獎。
成就
1985年編導首部劇情片《被稱為教授的男人》,此後他導演的電影作品也幾乎都由自己編劇。1988年32歲的時候執導第二部影片《天堂電影院》(即《星光伴我心》)在戛納電影節得評審團大獎,次年又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95年39歲時編導的《新天堂星探》,榮獲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導演獎及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獎;1998年42歲時編導的史詩巨作《海上鋼琴師》(即《聲光伴我飛》),捧回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導演獎;2000年44歲編導了《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即《真愛伴我行》)。
《天堂電影院》的導演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新銳導演,並在《天堂電影院》之後拍過《天倫之旅》、《新天堂星探》等片,每部都有相當優秀的成績。《天堂電影院》為他奪得了“戛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大獎,可謂成績斐然。
經歷
吉賽貝•托納多雷是義大利寫實電影流派的新貴導演,1956年出生於西西里島靠近巴勒莫(Palermo)的巴格裡亞鎮(Bagheria)。吉賽貝•托納多雷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工作,最初的職業是當攝影師,他拍的照片被刊登在不同的攝影雜誌 上。16歲時他參與了皮蘭德羅(Pirandello Luigi)和菲利波(De Filippo)的兩出戲劇,這以後他開始涉足電影,初期主要是拍一些紀錄片,應該說這段工作經歷對他以後的電影風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真正讓吉賽貝•托納多雷名震江湖的是1988年的《天堂電影院》(NUOVO CINEMA PARADISO),影片講述義大利西西里島的一個精靈的小孩子,因為喜歡電影,他與電影院的放映師建立起亦師亦友的感情,而放映師也在小孩的人生旅途中充當了引領者的角色,並在死後留給他30多部膠片,而這些膠片既是他們之間友誼的見證,同時也成為小孩子實現夢想的起點,30多年後,已是大導演的他重回故地,再度回憶起往昔的點滴。這是一部溫馨感人的影片,不但讓人們見證了電影的魔力,也使得我們能以一種輕鬆的心態去省視各人兒時的夢想。影片的推出只能用空前成功來形容,不但獲得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在歐洲各大電影節上同樣也屢獲殊榮。
從1979年起吉賽貝•托納多雷和義大利國家電視臺RAI電視臺開始了緊密的合作,他為RAI製作了大量的節目,1982年他導演的紀錄片《LE MINORANZE ETNICHE IN SICILIA》在義大利薩萊諾影展(Salerno Festival)上獲得最佳紀錄片獎。從1978到1985年他還是一家製片公司(CLCT Cooperative)的主席,同時他還參與劇本的編寫和導演助理,無疑這也是為以後的親身上陣積累了寶貴的經驗。1986年托納多雷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劇情片:《CAMMORRISTA》,這部讓他一鳴驚人的影片使他獲得義大利電影記者協會最佳導演的銀帶獎以及金球獎的最值期待新導演獎。
作品風格
吉賽貝•托納多雷的影片數量不多,大多以家鄉西西里島為背景,題材也偏好少年的憧憬和老年的回憶,但幾乎每部都是精心錘煉的作品。如1990年他推出了《天倫之旅》(Stanno tutti bene),講述西西里島一個喪妻多年的退休工人到義大利大城市去看望五個各有事業的兒子,這次旅行真實描繪現時義大利的社會風情,但家庭倫常的親情才是托納多雷的重點。1998年托納多雷執導了他第一部英語片:《聲光伴我飛》(The Legend of 1900),實力派演員蒂姆.羅思(Tim Roth)在片中扮演具有極高音樂天份的無名琴師,他一生從未上過陸地,也不通世故。片中一場他與爵士樂高手比拼琴藝的場面拍得奪目炫眼,仿如武林高手對決。影片以其優美的攝影和配樂而獲得金球獎最佳作曲和歐洲電影獎最佳攝影獎。
2001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臥虎藏龍》獲得了最佳外語片獎,這讓很多人為《瑪琳娜》(Malèna)而遺憾。《瑪琳娜》(Malèna)是吉賽貝•托納多雷構思多年的作品,但因為片中瑪琳娜一角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而遲遲未動,直到他在拍廣告片時碰到莫妮卡.貝魯齊(Monica Bellucci)。影片同樣發生在二戰時的西西里島,主角是一個正處於性啟蒙時期的小孩子雷納多,和鎮上許多人一樣,他對美豔的瑪琳娜暗戀不已,影片前半部充滿了輕鬆幽默的生活化情節和少年們的趣事,後半部則急轉直下。由於她從軍的丈夫死訊傳回,更由於德軍入侵和生活的艱難,瑪琳娜被迫與包括德軍在內的男人們親近,而德軍戰敗後,鎮上的婦人們對瑪琳娜壓抑日久的憤恨一時迸發,不但拳打腳踢,還把她逐出小鎮,而雷納多目睹心愛的人受辱卻無能為力,而後更有戲劇性的轉折,瑪琳娜的丈夫原來並未戰死,並在雷納多的幫助下找到了妻子。片尾雷納多目送夫婦二人攜手走過廣場,令人不覺物是人非,難免心生世事更易的感慨。這部影片可以看出托納多雷的導技更為純熟,攝影保持了他一貫的唯美動感,但敘事風格卻依然是傳承義大利的寫實一派。
沒有人能夠否定朱塞佩•托納托雷在電影方面的天賦。
在義大利浩如煙海的電影導演中,托納托雷絕對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與安東尼奧尼的內斂含蓄不同,托納托雷的講述更加直白和清晰;也不同于羅貝托•貝尼尼的機智風趣,托納托雷更注重平實穩健;亦區別于帕索裡尼的詭異另類,托納托雷為我們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平凡的近乎沒有故事的故事……
重要作品
《天堂電影院》
西西里島上的吉安加村有座小教堂,教堂前有一家電影院,叫做“天堂戲院”。故事就在這裡展開,多多(沙瓦托的小名)參加了教堂的唱詩班,也喜歡到戲院看艾佛特操作放映機。圖圖總是靜靜的坐在一旁,偷偷地收集艾佛特剪掉的影響風化的影片片段。他和艾佛特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天堂戲院是村裡的文化中心、精神支柱,這裡的人熱愛電影,電影是他們的生活重心。
放映時的失誤導致戲院失火。多多成了艾佛特的助手。後來成長為專業的放映員。艾佛特不僅教他放電影,更教他做人。經過與當地銀行家女兒愛琳娜失敗的戀愛之後沙瓦托到羅馬遊歷。艾佛特教導他不要回來,去發展自己的事業。一晃30年過去,沙瓦托成了名導演。直到聽到艾佛特的死訊,才喚回他兒時的記憶。他回到家鄉。
戲院要被迫拆除了,全村的人都來告別,所有的人都在佇列中默默行走......
獲獎記錄:
第四十二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特別大獎(1989年)
第六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90年)
第四十七屆全球獎最佳外語片(1990年)
第二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1989年)
第二屆歐洲電影獎評審委員特別獎(1989年)
第四十四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1991年)
第四十四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電影配樂(1991年)
第四十四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著劇本(1991年)
第四十四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演員(1991年)
第四十四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1991年 )
《海上鋼琴師》
有沒有一部音樂片能讓一個准音樂盲重看五遍而不厭倦?當然有,它就是《海上鋼琴師》。准音樂盲是誰?我。對音樂的理解方面,我只比西班牙前國王阿方索要好一點點,這位國王專門雇了一個“司國歌者”,其唯一的職責就是在演奏西班牙國歌時叫國王起立,因為國王聽不出西班牙國歌。我能聽出國歌並及時起立,也僅此而已,從小學開始,我的音樂成績就在及格線上徘徊,就這樣,都還全靠老師們開恩。
難怪歐洲電影人對美國電影一直不屑一顧,這部由義大利大師托納托雷執導的片子不遜色於任何一部美片。這使我回想起了《美麗人生》,同樣來自義大利導演的巨作。只要有法國和義大利這樣充滿了浪漫拉丁色彩的國度,就永遠有來自歐洲的片子與美片爭鋒。
和眾多歐片一樣,這部片子也充滿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這名出生在輪船上的孤兒,是天生的鋼琴大師,他一生從來沒有下過船,能夠在別人因暈船而吐得一踏糊塗的時候閒庭信步。他身世淒涼卻用鋼琴征服所有人,他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卻不以為意,他能選擇與船共亡卻不能為了深愛的女人登上一次陸地。托納托雷想通過他暗示什麼呢?“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選擇。人的一生實際上每時每刻都在面臨選擇,每一個細小或者重大的選擇決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選擇了留在船上,他無法邁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戀愛。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頭。他說:“陸地沒有盡頭。”這種沒有盡頭的感覺讓他害怕,鋼琴的琴鍵是有盡頭的,這讓他覺得安穩。
那個吹康牌樂器的胖子,上船掙錢的時候只有一把小號,到影片最後還是靠別人施捨才繼續擁有這把小號,人生,在很多時候都是在迴圈,周而復始的迴圈,我們都在迴圈中消耗生命的時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個發現自由女神的人,他們縱聲高呼,為了一個不知道結果的目標而激動,從而開始了新一輪的奔波。還有爵士樂本身似乎也暗示著那種自以為是的人,“什麼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己的目光來理解大師。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觀眾的,《海上鋼琴師》的情節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著一浪。在狂風暴雨中一邊任鋼琴自由滑動一邊彈奏,小孩子無師自通的演奏震驚滿船的人,這些只不過是大師的鋪墊罷了。自稱“爵士樂祖師”的謝利上船與1900比賽鋼琴,激動人心的程度簡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槍戰相媲美。美國的西部片中,快槍手一對一的較量很是惹眼,但歐洲人可以用鋼琴當武器。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鋼琴比賽才結束,1900第一眼就愛上的女人出現在了舷窗外,他彈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內,柔情似水。這一幕,必將成為電影史上的浪漫經典,這一曲,也必將成為傳世之音。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1900在爆炸聲中與世訣別,我們也只有在淚光中與這部片子分別,真希望它永不結束,讓我們永遠陶醉在優美的琴聲中。
鋼琴與海浪共舞,柔情與真愛齊飛。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當我還只是十三歲時,1941年春末的那一天,我初次見到了她...那一天,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戰,而我,得到了生命裡的第一輛腳踏車。”
她,撩著波浪狀黑亮的秀髮,穿著最時髦的短裙和絲襪,踏著充滿情欲誘惑的高跟鞋,來到了西西里島上寧靜的陽光小鎮。她的一舉一動都引人矚目、勾人遐想,她的一顰一笑都教男人心醉、女人羨妒。瑪蓮娜,像個女神一般,征服了這個海濱的天堂樂園。 年僅十三歲的雷納多也不由自主地掉進了瑪蓮娜所掀起的漩渦之中,他不僅跟著其他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們一起騎著單車,穿梭在小鎮的各個角落,搜尋著瑪蓮娜的誘人丰姿與萬種風情,還悄悄地成為她不知情的小跟班,如影隨形地跟監、窺視她的生活。她搖曳的倩影、她聆聽的音樂、她貼身的衣物...都成為這個被荷爾蒙淹沒的少年,最真實、最美好的情欲幻想...
然而,透過雷納多的眼,我們也看到了瑪蓮娜掉進了越來越黑暗的處境之中,她變成了寡婦,而在鎮民們的眼中,她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禍水,帶來了淫欲、嫉妒與忿怒,而一股夾雜著情欲與激憤的風暴,開始襲卷這個連戰爭都未曾侵擾的小鎮。
瑪蓮娜一步步地沉淪,與父親斷絕了關係、被送上法院,更失去了所有的財產,這使得向來天真、不經世事的雷納多,被迫面對這純樸小鎮中,人心的殘暴無情,看著已經一無所有的瑪蓮娜,雷納多竟鼓起了他所不曾有過的勇氣,決定靠著他自己的力量,以一種教人難以料想的方式,來説明瑪蓮娜走出生命的泥沼......
這部電影讓我認識了世界上最美的女人Malena(莫尼卡•貝努奇),所有的男人都會愛上她的,會愛上她的一切,你會讚歎上帝,讚歎他能創造出如此完美無缺的女人。
但Malena的命運是悲慘的,男人得不到她,女人嫉妒她,當她墮落後,男人玩弄她,女人唾棄她,當她無助時,女人們當街毆打她、撕光她的衣服、剃光她的秀髮。
而全片從一個情竇初開的男孩眼中把整個事情講出來,卻讓電影帶有純潔的、溫暖的筆觸。
http://baike.baidu.com/view/267514.htm?fromId=159781
《新天堂樂園》(義大利語:Nuovo Cinema Paradiso)是義大利導演朱賽貝•托納多雷(Giuseppe Tornatore)所執導的一部電影,1988年首度在義大利上映。雅克•佩蘭(Jacques Perrin)、菲利普•諾瓦雷(Philippe Noiret)、萊奧波爾•多里雅斯特(Leopoldo Trieste)、馬哥•萊昂納迪(Marco Leonardi)和薩爾瓦多•卡西奧(Salvatore Cascio)皆在電影中演出。電影配樂則由顏尼歐•莫利克奈與他的兒子安德烈•莫里科內(Andrea Morricone)所創作。
劇情簡介
1980年代某一天晚上,名導演薩爾瓦多•狄維塔(Salvatore Di Vita)在深夜回家之後,女友睏倦地告訴他媽媽打電話過來說有一個叫做艾費多(Alfredo)的人已經去世了。這個消息讓沙瓦託回憶起他從前跟艾費多許下的承諾,並決定回到30年來皆未曾謀面的家鄉-西西里島的吉安加村(Giancaldo)。而女友問他誰是艾費多,也導致沙瓦托開始回憶起他的童年時光。
大部分的故事情節發生在二戰之後,淘氣又聰穎的薩爾瓦多是寡婦的兒子,他的父親死於戰爭當中。當時才六歲的多多很早就意識到他喜歡電影,於是他花費了大多數的空閒時間在當地的電影院中,與電影院的播放師艾費多建立起如同父子般的情誼,艾費多也讓多多在投影室裡看電影,最後他也教多多如何操作放映機。後來電影院發生因膠捲(因當時的底片尚使用硝化纖維製作)起火釀成大災,在危急之中,薩爾瓦多救了艾費多一命,但是火苗已傷到艾費多的臉,造成他終身失明。
電影院後來由一位中了足球彩券的拿玻里人承接,重新命名為天堂樂園(Cinema Paradiso),還是小孩子的薩爾瓦多擔任電影放映師的工作,因為他是全鎮上唯一會播放電影的人。
情節接著跳到十多年之後,沙瓦托已經是一位高中生,他還是天堂樂園戲院的放映師。他和失明的艾費多的交情更加堅定。艾費多經常引用經典電影台詞來教導沙瓦託人生哲理,同時沙瓦托也開始練習拍攝八釐米影片,並在這個時候認識一位年紀相當的女孩艾蓮娜(Elena),她是銀行經理的女兒。雖然薩爾瓦多努力贏得艾蓮娜的芳心,但是卻受到女孩父親的反對。當艾蓮娜和她家人搬離之際,沙瓦托也被徵調服兵役,他嘗試寫信、打電話給她,試圖與她保持聯繫,卻艾蓮娜卻從此音訊全無。
薩爾瓦多在退伍之後,艾費多建議他永遠離開這個地方,忠告他這個城鎮太小無法實踐他的夢想,艾費多還告訴他要全神貫注於工作,捨棄鄉愁,甚至也不要寫信回來或想念他們,這就是他們之間的承諾。
最後薩爾瓦多違背了他對艾費多的承諾,回到家鄉參加艾費多的喪禮。經由短暫的返鄉之旅,揭開當年他與艾蓮娜的最後一夜之謎,也與鄉民一同目睹天堂樂園戲院遭到拆毀。透過艾費多的遺孀,薩爾瓦多收到艾費多遺留給他的兩份禮物-一堆當年被神父要求剪去的吻戲膠卷、一張當年藉以墊高身量的凳子。
拍攝及上映
導演朱賽貝•托納多雷在自己的故鄉,位於西西里島的巴蓋里亞以及臨第勒尼安海的切法盧(Cefalù)拍攝《新天堂電影院》[1]。
在1988年,電影以《新天堂電影院》(Nuovo Cinema Paradiso)的名稱在義大利上映,當時片長為155分鐘,但是票房欠佳。次年,影片再以《天堂電影院》(Cinema Paradiso)之名在法國、西班牙、英國、美國等地公映,片長也被縮短剩下123分鐘,卻獲得巨大迴響。導演朱賽貝•托納多雷於2002年再推出導演剪輯版,片長增加至173分鐘。
評價
《新天堂樂園》在網路電影資料庫中獲得8.4分的高分,名列在前100位。影評網站爛蕃茄則給予《新天堂樂園》89%的正面評價。《帝國雜誌》在2010年將本片名列在世界上100部最佳電影名單中,排名在第27位[2]。多倫多國際影展在2010年選出影史必看100部電影,其中《新天堂樂園》名列第20位[3]。《新天堂樂園》在《帝國雜誌》(Empire Magazine)史上500大電影名單中名列第239位[4]。
《新天堂樂園》在許多年以來一直是許多影迷們心中的最愛電影之一,導演藉由本片重現了他兒時對電影的記憶,一個電視尚未發明的年代,全鎮居民最大的娛樂就是去鎮上的戲院看場電影。片中描寫了一位熱愛電影的小男孩和老放映師忘年之交和小男孩在小鎮的成長歷程,記錄了一段逝去的電影黃金時代,以及影迷們的人生記憶和電影之間難分難捨的牽連,感人至深。
風格
《新天堂樂園》被視為是「懷舊後現代主義」的經典範例之一[5],電影融合感傷與喜劇元素,以務實主義的風格敘述故事。它探討的問題包括青年、未來時代與對於過去反思(成年時期)。在每個場景中的影像可以說是反映了沙瓦托對於童年時期的回憶加以理想化的結果。
獲獎
《新天堂樂園》於1989年參加坎城影展,放映結束後觀眾起立鼓掌達15分鐘之久,並得到該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1990年在奧斯卡金像獎也得到最佳外語片的殊榮。《新天堂樂園》也獲得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5項大獎,包括最佳非英語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原創劇本獎與最佳電影配樂獎[6]。《新天堂樂園》也是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的得主。
參考資料
1 Porter, Darwin; Danforth Prince. Frommer's Sicily. Frommer's. 2009. 132. ISBN 047039899X.
2 The 100 Best Films Of World Cinema. Empire. 已忽略文本「 27. Cinema Paradiso 」 (幫助)
3 The Essential 100
4 500 Best Movies of All Time – Empire Magazine
5 Marcus, p. 99
6 Awards IMDB
Bondanella, Peter E. Italian cinema: from neorealism to the present.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01. ISBN 0826412475.
Marcus, Millicent Joy. After Fellini: national cinema in the postmodern age. JHU Press. 2002. ISBN 0801868475.
外部連結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Nuovo cinema Paradiso》的資料(英文)
《Cinema Paradiso》的Allrovi頁面(英文)
《Cinema Paradiso》的爛番茄頁面(英文)
那被放逐的夢——《天堂電影院》(Cinema Paradiso)的故事 2007-08-28
三十年後,你會是什麼模樣?你會躺在誰的身邊?夢到的又是什麼樣的故事?你會為誰哭泣為誰而歡欣?誰將牽著那手,誰將親吻那唇,誰的耳朵聆聽你美妙的聲音,誰的眼睛注視著你的面龐?
三十年後,功成名就的導演薩爾瓦迪維塔在睡夢中醒來,被告之阿爾弗雷多的死訊,默默地起來,看著一片黑暗。閉上眼睛,過往歲月的片段仿佛斑駁的影片飄忽而過,那初戀的女孩,那等待著的母親,那些熟悉的居民,那久不曾回去的故鄉小鎮,每個細節都那麼生動鮮活;驀然發覺,原來自己一直就在原地,從不曾離開過。
薩爾瓦迪維塔回到了故鄉的家中,等待了三十年的母親放下手中未織完的毛衣,蹣跚著跑過去擁抱兒子,慌亂中卻忘記把線頭放下,於是那毛衣任毛線拉扯,一圈圈縮小,歲月也隨著那毛線,倒流回三十年前。那時的薩爾瓦迪維塔還是那個小鎮上的多多,一個愛看電影的孩子。電影放映員阿爾弗雷多教會了多多放映電影,放映著那些被神甫刪去親吻鏡頭的愛情故事,放映著那時小鎮上人們唯一的夢幻世界。然後多多戀愛了。
多多愛上了艾蓮娜,卻不敢向這位美麗的銀行家的女兒表白。他把心事向阿爾弗雷多傾訴,阿爾弗雷多給多多講了一個關於士兵和公主的故事:“一個士兵愛上了高貴的公主,終於有一天,士兵向公主表白。驕傲的公主說:假如你在我的窗下等待一百個日日夜夜,我便屬於你。士兵聽了便一日、二日、十日、二十日等下去。公主每晚往外看,無論雨雪風霜,他動也動,九十天過去,他變得完全蒼白、枯槁,淚水從臉上流下來,最後,在第九十九天晚上,軍人站起來,離去了!”
這是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阿爾弗雷多讓多多不要問為什麼,自己想,想明白了再告訴他。於是多多開始那個士兵一樣的等待,日復一日地站在艾蓮娜的窗下,等待著他的姑娘敞開窗戶。終於姑娘被多多的執著所感動。“大抵好物難長久,彩雲易散琉璃脆”,多多的初戀遭到了艾蓮娜父母的反對,最終兩人斷開了。
面對著大海,眼睛失明的阿爾弗雷多對失戀後鬱鬱寡歡的多多說:“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幸福的星辰。天天待在這個小鎮上,會以為這裡就是世界的中心,你會相信事物永遠不會改變,會變得比我更盲目。然後你離開,一年、兩年,當你回來時,一切都改變了。你與這土地的聯繫已斷,你要找的已不在了,原先屬於你的也不復存在。”也許這也正是那個士兵和公主的故事意義之所在。
第一次遇到這部片子,是一個放學後的下午,那時我還是個高中生,趁著父母還未回家,偷偷地打開電視機,馬上被電視裡這不知名字的電影吸引,看到一半,卻聽見父母的腳步聲,只好匆匆關上電視。沒有開頭和結尾,這部片子像迷一樣繚繞在我的腦海裡,年少的我以為士兵之所以離開,是因為尊嚴。很久以後,我才明白,在愛面前,尊嚴是一個吊詭的字眼。在我工作的第一年,偶然的一次機會,讓我再次遇到這部當時不知名字的片子,再一次聆聽了那個故事。是的,現在我可以說我明白它的意義了。
愛不是佔有,愛是一種夢,一種可以永恆的夢。人生是那樣的艱難,而愛是那樣脆弱,當你佔有它,那麼難保那愛會慢慢腐壞,破碎。我曾眼見了那麼多愛情的聚合離散,眼見了現實是如何把愛慢慢剝離、扼殺,最後變成了隱瞞和怨恨,我懷疑這世上真有那麼幸運的一對,能夠一樣的堅強和執著,來保護他們的愛情。那麼把愛埋藏在心裡,成為那一生追逐的夢,在愛還在盛開的時候,像那士兵一樣轉身,離開。那麼經過歲月的磨礪,濾去那些平淡無奇和讓人厭惡的,在人生的最後留下一個驚心動魄的愛情記憶。就像《臥虎藏龍》裡李慕白說的:“當你握緊拳頭,你什麼都得不到;當你鬆開,你得到全世界。”正因為如此,我們也該能理解,為何阿爾弗雷多要對艾蓮娜撒謊,扼斷那段愛情最後一絲希望。
於是年少的多多離開家鄉,帶著愛之夢一起被放逐。“別回來,不要想念我們,不要為鄉愁所牽絆。假如你真回來,不要來見我。不論你將來從事什麼工作,都要敬業樂業,就像當年還是小鬼頭時,一心一意愛護放映室那樣。”光陰彈指,刹那芳華,三十年後的多多雙鬢斑白,聲名顯赫,他身邊不乏女人,卻一直不曾結婚。多多的母親說:“每次都有不同的女人接我的電話,但是我聽得出,那裡沒有愛。”是的,沒有愛,三十年的放逐,用孤寂來保護心底的夢。多多再回到當初的小鎮,除了年邁的母親和破敗的天堂電影院,再也沒有熟悉的東西。原來只有自己一直留在原地,原來只有自己從未曾離開。
多多在即將被拆毀的天堂電影院裡徘徊,撫摩著每一件黯淡卻熟悉的器物,曾經這裡盛滿了他年輕的快樂和關於她的記憶。是的,曾在那裡擁抱她;是的,曾在那裡親吻她;是的,曾在那裡與她做愛。多多獨自看著阿爾弗雷多送給他的禮物,那是曾經被神甫搖著鈴鐺要求刪去的親吻片段。看著銀幕上那曾經的人物在老舊斑駁的影片裡纏綿繾綣,深情擁吻,多多終於微笑著流出眼淚。最後片子裡出現了當年多多拍下的艾蓮娜的影像,那樣美麗,那樣幸福,一點都不曾老去,就仿佛是夢一樣。
據說這部電影有兩個不同的結尾,其中一個是多多終於見到了昔日的愛人,依然美麗,擁抱著化解了一切誤會和遺憾。但是,三十年過去了,你要找的已不在了,原先屬於你的也不復存在,又有什麼可見的呢。“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執手相看,也必是無語凝噎。曾經握過的紅酥手早已老朽粗糙,那皓齒紅唇,那善睞明眸、如黛娥眉,早已不復舊觀,而曾經熾熱愛戀的心也早已屬於他人,屬於她的孩子和家庭了,罷了罷了,相見真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於是我還是愛著另一個結局,在當年等待的窗下,多多撥通了艾蓮娜的電話,卻激動著說不出話來,第二次才開口問候。“我們都老了,還是不見的好。”三十年後的艾蓮娜如此說。《情人》的最後,在多少個歲月之後,女主角的情人來到巴黎,撥通她的電話,告訴她只是想聽聽她的聲音,他說他和從前一樣,仍然愛著她,說他永遠無法扯斷對她的愛,他將至死愛著她。
天堂電影院最終被拆毀了,所有關於年輕時代的一切聯繫都已經消亡,那小鎮,那天堂電影院,那初戀的愛人,都成了一個夢,一個畢生放逐的夢。阿爾弗雷多用那樣決絕的辦法,抽離了現實的愛,把它變成了多多的一個夢,讓多多成為一個追逐著夢的人。用三十年的孤寂,換來功成名就,換來心底的那份愛的永恆。
但是,換做是我,我依然貪心地希望著能遇到那一樣堅強和勇敢的情侶,來一起保衛現實中的愛情;三十年的放逐,三十年的孤寂,永恆的虛幻之愛和功成名就,于我寧可換取刹那的耳鬢廝摩,平平淡淡地在小鎮當著電影放映員,和心愛的女子一起生活。就算是多多,也是如此想的吧。
“這討人厭的夏天何時才能結束,在電影裡它早已結束了。”多多不明白電影和人生不同,人生的炎夏要更漫長酷熱。“人生不是電影,人生比電影苦多了!”現實是苦難而乏味的,寄寓我們夢想的天堂電影院終將坍塌,我們不能在現實裡實現那些夢,就只能帶著夢放逐,漂泊在這個荒謬和苦難的世界裡。這個世界是虛妄的,真實的惟有陪伴著我們放逐的心底的夢。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00698/
無望的愛 2005-11-08
《天堂電影院》,這次看的是導演剪輯版,長達2小時53分鐘。Giuseppe Tornatore這“時空三部曲”中,我還是最喜歡《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像個春宵一刻的夢,它只能成為記憶中的閃光;而《海上鋼琴師》,正如它的名字,是一個Legend,1900不是一個人,更像是一個影子,一個躲在世俗背後單純的影子,一個無法脫離海洋無法適應陸地的影子。上岸,他不是偏執,而是害怕;《天堂電影院》是每個人的童年,每個人的家鄉,每個人的初戀,是最後綿綿長長一直伴隨到死,滲透到了血液裡靈魂裡的記憶和感覺。當老Toto30年後重新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的時候,那感覺絲毫未變,但周遭的人,物,景卻早已天翻地覆,陰陽兩隔,回天無術。我最喜歡的也是頭髮發白,功成名就的老Toto返鄉的那段,他只有回到這裡,才回到自己的心裡。
Alfredo
Alfredo和Toto之間亦父亦友的愛成為貫穿全劇的一條線。Alfredo幫拿了買牛奶錢看電影,被媽媽發現打的Toto解圍,Toto幫參加資格考試不會答題的Alfredo作弊,對於電影和放映機的共同愛好,讓這兩人成了忘年之交。但是Alfredo不希望Toto跟他一樣,局限在這個幾平米的放映室裡,耗上一生的時光。這就是他執意讓Toto離開,甚至不惜犧牲了Toto的初戀的原因。他像一個父親一樣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在更大的空間裡施展拳腳,因為他知道這個小鎮的恬淡和平靜最終會鎖住這個孩子的潛力。Alfredo說,不准回來,不准想起我們,不准回頭,不准寫信。如此深沉的愛,大致Toto老了之後,成功了之後才會明白的。
Elena和母親
和Elena的舊愛重逢是長版和短版的最重要區別。顯然,作為一部電影,短版恰到好處,長版就畫蛇添足了。但是之所以有個導演剪輯版,大概是為了給刨根問底的人一個交代,當然,也是給自己的青春一個完整的祭奠。那一段,雖然看著動人,但是因為它的不可能,它的挽歌性質,讓我覺得無甚於有。畢竟逝者已矣,越追究越無奈,越追究越無法釋懷。還有,Toto和媽媽的親情戲也是一個看點,剛開始的時候,覺得媽媽對Toto很苛刻,甚至有點野蠻和不講道理,但是慢慢地,尤其是在取了父親的陣亡書回家的路上,媽媽拉著Toto的手,走著,後來摟了摟他的肩,我才看見這個母親的堅強。長版中有一段Toto和母親的促膝談心,頗為煽情。母親說每次她都要等到他放映回來,看到他睡了才偷偷下去鎖上門,自從他走後,她已經30年沒鎖過門了,她乾脆把鎖拿了下來。最後母親還對Toto輕輕說了一句話,忘了她吧。那個她,就是Elena。母親終究是母親,無論相距多遠,相隔多少年,還是能看到心裡頭的那個人。
士兵的故事
Toto剛愛上Elena的時候,Alfredo給他講過一個士兵的故事:從前,有一個國王為他的公主舉辦宴會,有個衛兵看見公主走過,她實在太美了,他立刻墜入情網,愛上了她。但是卑微的士兵哪配的上公主?後來,他終於有機會告訴她他不能沒有她,公主深深地受感動,她告訴士兵:你如果連續100個晝夜守在我的陽臺下,我就以身相許。於是士兵等了1天,2天,10天……公主每晚都可以看見他,颳風下雨,他都不走,但是到了第99夜,士兵起立,搬起椅子,走了。後來,Elena和Toto分開,在海邊,Toto告訴Alfredo他知道了士兵為什麼要放棄了,因為要是等到100天,公主卻毀約,士兵會心碎而死,所以他在前一晚離開,好讓公主永遠記得他。我是早就知道這個答案了,在很多年前看《東京愛情故事》,赤名莉香登上早一班火車開始就知道了,她也怕等到最後一刻,她的完子還是不來。她和完子註定只是兩條只有一個交點的直線,完成了短暫的相遇就要離開。因為缺憾,所以美好。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09811/
電影和人生的吉光片羽,都讓你欲罷不能 2008-05-25
影片從一顆嫩芽開始,緩緩的鋼琴聲沁入心脾,讓人驚豔。
往事總是在你不經意間砸進你的腦海,勢大力沉。當你照常駕車行使在馬路,摸出鑰匙打開熟悉的門,在黑暗的房間裡行走,習慣地爬上柔軟的床,當你原以為一切如故,你突然得知突如其來的噩耗時,所有的過往和回憶,湧上心頭,無法自已。
一去三十年的記憶,撩撥琴弦。
充滿樂趣的童年、美好的初戀、小鎮影院的放映員、失去聯繫的戀人和背井離鄉的自己,這一切都和一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就是噩耗的當事人——艾佛特——多多的良師益友,不能忘卻的親人,無法抹去的記憶。可是,就像莫名其妙的孤獨,不可救藥的喜歡一樣,你無可奈何。人說大音希聲,我說大悲不泣。
艾佛特抽離了多多現實的愛,讓多多成為一個追逐夢想的人。多多用三十年的孤寂,換來功成名就。無論是平凡生活的耳鬢廝摩——在小鎮當著電影放映員,和心愛的女子一起生活;還是背井離鄉追逐理想——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導演,不得一愛。這樣的抉擇,電影探討之餘,還是把問題拋給了觀眾。孰是孰非,其實,大家心裡早有自己的評判。 或許,壓根不需要任何評判,因為已經沒有是非。
有些故事,還沒有開始,就註定了結局。或者說,有些故事,註定要從結局開始講起。士兵為什麼在第99天選擇離去?或許這是個關於愛的悲劇。付出是來不及讓別人等待的,等待,會傷害我們的感情,會讓我們錯過。我不是等不了,也不是等不起,而是你已經不值得我的等候。永遠不要輕言等待,它既煎熬又奢侈。人說,電影裡,你只需鏡頭切換,再加幾行字幕——“三十年後”,然後紅顏白髮,一切都有了結局。而現實的人生,三年五載,其中哪一秒鐘不需要生生地挨,一輩子真TMD的長。
給自己一個機會,下一個轉角處會有幸福。多多還是回到30年前的家,媽媽去開門,鏡頭沒有按常理隨著媽媽下樓去。媽媽逐漸淡出鏡頭,鏡頭轉而聚焦在一件媽媽剛在打而後放下的毛衣上。媽媽因為思兒心切,走的太匆忙,腳不小心勾住了毛線,毛衣於是被拆。媽媽在下樓途中的急切心情都在毛線被拉動中的節奏給映射出來了。當毛線被停止拉動嘎然而止時,鏡頭切換到了門口。母子相見。
對於這個細節,我久久不忘。那毛線一圈一圈的扯開拉長,是母親三十年的思念,得到釋放。時光在毛線裡流轉,拉動的毛線,拉動出了往事和回憶。不過也有人說這是關於對“斷線”的否定,雖然人離開了,但是線沒有斷。Whatever,都行。
我還體會不到三十年能代表什麼。但是我知道,如果三十年過去了,你要找的肯定已不在。曾經握過的紅酥手早已老朽粗糙,那皓齒紅唇,那善睞明眸、如黛娥眉,早已不復舊觀,而曾經熾熱愛戀的心也早已屬於他人,有情還似無情。好久不見,真的不如不見。
當然,讓我感動的有很多。導演把友情和愛情的比較,事業和愛情的權衡,信念和理想的釋放,甚至用小鎮的電影院去折射義大利的電影史。這些都融合的天衣無縫。可最讓我動容的還是那段沒有光澤的接吻拼接鏡頭。一瞬間,所有的觸覺、氣味、聲音、面容,嬉笑怒駡和誠心教導,都成了吉光片羽,所有的愛都融進了這些曾經被刪減的沒有色彩的鏡頭裡,永世不忘。
也許我們都有過美好的相遇,像兩片雲;有過友善的相處,像兩陣風;然而我們缺乏足以震撼心靈的碰撞,我們掙脫不了現實的枷鎖,這就是兩個人的天空未能產生閃電或雷鳴的原因。我們精心的播種,細心的澆灌並耐心的等候,卻未能如願以償的迎來期許己久的華麗,就像一把深沉的吉他竭盡全力也只奏出淒涼的音樂。
人生是這樣的艱難,而愛是那樣的脆弱。既然命運註定將擦肩而過,請允許我保留這最後的瀟灑。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88488/
電影院為什麼這麼黑? 2008-08-07
街對面的大帽裡,新開了一家電影院,因為新開業,每天都在打半價,晚上閒逛的時候,正好走到電影院門口,突然想,一個人去看一場電影,只可惜時間太晚,又沒有午夜場,只好到隔壁的遊戲廳轉了一圈回去。
前兩天做雜誌的時候,找綠妖幫我聊話題,說起電影院,她說她都無所謂,然而我卻不是,在所有的觀影方式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到電影院裡去,即便家裡有光碟可以看,即便網上可以下載,甚至是可以線上觀看,但我還是喜歡到電影院裡去看電影,因為電影院,是一個奇妙的地方,許多的陌生人坐在一起,一起大笑或者大哭,一起憤怒或者咒駡,這一切,全是因為有黑暗的保護,我們才可以這樣親密有陌生。才可以這樣肆無忌憚,心靈相通。
我從小就是在電影院長大的,部隊大院的街對面,就是部隊的電影院,高中的時候會和同學蹺課去看電影,大學裡談的第一次場戀愛,去得最多的也是電影院。其實電影的確是哪裡都可以看,可是比起去電影院看電影來,我喜歡的是去電影院本身這件事。最最難過的時候,我喜歡隨便買一張票,坐在黑暗的角落裡發呆,看在隱約的光線下的每把椅子,它們緊緊的並排靜默著,它們身上各有各的傷痕,就像每個人的心一樣,每把和每把都不一樣。那時候的電影院,是一個沒有自己的房間的孩子可以哭泣的地方,是相愛的人可以擁吻的地方,是無聊的胖叔叔打呼嚕的地方,是孩子們跑來跑去,在角落裡捉迷藏的地方,是第一次偷偷的牽男生的手的地方。每個電影院都有每個電影院的風格,放的片子也不一樣。我們的電影院是我們的地盤,而走過兩條街去其他的孩子的電影院去看一場電影,和一次探險沒有什麼區別。我們在放映廳的外面坐在臺階上和人聊天,聽著裡面傳來男女主人公的聲音,音樂的聲音,就知道故事講到了哪裡,到了都喜歡的情節,就一起再鑽回去看。一場電影換好幾次座位,還換好幾個廳,有時候從悲劇的世界直接跳入喜劇的世界。
我們只是喜歡去電影院而已,演好電影的時候我們去,演爛電影的時候我們也去。
而現在的電影院,太像是一個看電影的地方了,所有的人的眼睛都往向前方,都要盯著螢幕使勁看,情侶們不再擁抱和接吻,在黑暗中看不清你我,上廁所的人要趕緊回來,小孩子只能去看兒童片,小托托混不進電影院,只能在家看迪士尼動畫。人們吃爆米花,喝可口可樂,對偶爾進出的人不滿意,看任何電影都要斟酌一下,不會只為去黑暗裡坐坐就花錢買票,看完電影出來就一定要到網上寫評論,討論這六十塊錢花得值不值得。我們計較它有沒有讓我們笑,有沒有讓我們流淚,讓我們感動。而從前,我們是不計較這些的。從前,我們很窮,我們也很富有。
所有的人到電影院裡都是去看電影的,不是去玩的,不是去發呆的,不是去戀愛的,不是去孤單自處的,不是去哭泣的或者睡覺的,因為這代價是六十元一個半小時,我們處理自己的情感,也必須考慮經濟實惠。這裡每天上映著別人的故事,卻再也不會發生我們自己的故事。在舒適的沙發座椅中間,吹著冷氣,我想起我們的過去。有些傷感,但卻不至於流淚。
我們曾經相愛的城市早已經沒有了天堂電影院,親愛的我想在螢光下飛舞的塵埃裡再吻你一遍,然而這願望終究無法再實現。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465156/
導演: 朱塞佩•托納多雷
編劇: 亞利桑德羅•巴里克 / 朱塞佩•托納多雷
主演: 蒂姆•羅斯 / 普路特•泰勒•文斯 / 比爾•努恩 / 梅蘭尼•蒂埃裡 / 阿爾貝托•巴斯克斯
劇情簡介
海上鋼琴師 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1998)講述了一個鋼琴天才傳奇的一生。
1900年,Virginian號豪華郵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取名1900(蒂姆•羅斯 飾)。1900慢慢長大,顯示出了無師自通的非凡鋼琴天賦,在船上的樂隊表演鋼琴,每個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動。爵士 樂鼻祖傑尼聽說了1900的高超技藝,專門上船和他比賽,最後自歎弗如,黯然離去。
可惜,這一切的事情都發生在海上,1900從來不願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愛上了一個女孩,情愫在琴鍵上流淌。他會不會為了愛情,踏上陸地開始新的生活,用他的琴聲驚豔世界?他將怎樣譜寫自己非凡的人生。
漂流在大海上的音樂浮城 2005-06-18
終於看完了《海上鋼琴師》。
1900把自己禁錮於自己的音樂中,也同時把自己禁錮於自己的世界裡——他的全部世界就是他所生活著的Virginian號豪華郵輪。
對於1900而言,音樂,是用來娛樂自己的——他永遠為了自己而彈奏著,永遠不讓自己的音樂和自己分離。
1900的存在很特別麼?未必,他的生命因為沒有踏足過真實世界而顯得尤為純淨和清澈,甚至純淨和清澈得不能夠生活在這個真實的現實世界裡。最適宜他生活的地方,是Virginian,一個漂浮在海上的烏托邦,一個能夠讓1900這樣純粹且單純的音樂聖徒棲息的地方。他不能,也不應該走進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世界對於1900而言,太骯髒,太複雜了。
究竟是1900把自己禁錮在狹小的空間裡了,還是我們讓陸地桎梏了我們自身?城市裡有著成千的街道,我們迷失於其中,看不到天的盡頭,而大海以其廣博的胸襟,容忍並珍藏了1900這個特異的存在,也甚至是因為大海的廣博,1900看到了世界的盡頭。
影片中有兩個鏡頭很讓我感動,一個是因為其藝術性,另外一個則是單純的感動——對一個膜拜音樂的人發自內心的由衷感動。
當1900從甲板上緩緩走下舷梯時,攝影師並不像其他同類鏡頭的處理方式那樣,由近及遠的慢慢拉長景深,而讓作為主體的1900的身影在以龐大的Virginian號做背景的環境下,越變越小——這是一種真正的渺小。攝影師選擇了另外一種處理方式——幾乎是前無古人的處理方式——當1900一步一步的捱下舷梯時,鏡頭以同樣的緩慢和凝重由遠及近,最後漸漸定格,轉而我們看到的是從舷梯後方的角度拍攝的1900沉重的腳步,以及透過舷梯的縫隙和1900雙腳展示給觀者的紛繁而淩亂的城市。而後,我們從1900的眼眶中看到了一個別樣的城市——張牙舞爪的炫耀和叫囂著自己的浮躁,揚揚自得的伸展著櫛比的高樓和煙囪。
很特別的表現手法,當影片行進到最後,Max問及1900為何不願意離開Virginian的那一瞬間,我們就不難理解1900的答案了——琴鍵太大,音樂無從而生;城市太大,我們無從而生……
而另一個鏡頭,在Virginian被炸毀的前一刻,忽然一雙手,乾枯的手,輕輕的擺放在觀者眼前,然後這雙手開始在空氣中彈奏,背景音樂是那首美妙的樂曲——1900為了心愛的女孩所即興演奏出的愛語。鋼琴的聲音,尤其是這樣以單音為主的簡單旋律,總是顯得特別的乾淨和輕靈,仿佛是1900那顆安定的心一般,平緩的旋律傾瀉著柔情,不僅是對那個曾經出現在1900生命裡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著鋼琴、膜拜著音樂時,心裡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
還有一些細節化的東西。
影片的前半部流淌著明快和歡樂的音樂,而後半部則幾乎都是以那段1900唯一留在人間的那段短曲及其變奏——空靈短巧,細微孱弱得如同1900具備自閉潛質的心靈。
而影片另一個不得不說到的細節,一般的回憶錄式的影片在回憶部分總會製作成比較灰暗的色調,而在《海上鋼琴師》裡則完全顛覆了這個傳統——我們所看到的Max的敘事時間裡,影片呈現出一種陰暗的效果,仿佛是Max所生活著的戰時亂世所帶給Max以及和Max生活在共同的時代背景下的那些芸芸眾生的心理——陰冷、悲傷、困苦、頹廢。而當Max開始回憶過去和1900在維吉尼亞號上的生活時,影片的色調轉為鮮豔而明快的亮色。可是我們不難發現,從1900第一次也是此生可能僅有的一次邂逅愛情——無望無果的愛情起,原本海面的晴澈和湛藍被一種潮濕且傷感的連綿不絕的陰雨所替代了。那個姑娘出現的時候,舷窗外是霍然騰起迷霧的大海。而後,在Virginian的甲板上,大雨滂沱中,1900訥訥的看著那個被一襲黑衣和一把黑傘籠罩著的姑娘,張開嘴,妄圖說些什麼,繼而卻有無奈的閉上了嘴巴——用言談與人溝通,始終不如用音樂來得更流暢。即使雨停了,天氣卻依然繼續陰森著,於是1900只得和那個不知名的姑娘在一偏陰霾和湧動的人流中道別。
另外關於以爵士樂作為影片的主體音樂類型。
爵士樂很奇妙的,居然可以一邊表現著別有憂愁暗恨生的情意,一邊又可以跳動出充滿了對這個世界的嘲諷的音符。爵士樂的自由節奏全然破壞了過去那些傳統音樂的模式。如同1900自身一樣,以其的存在嘲諷著這個無聊的世界,同時卻又不得不為自己的出生黯然傷神不已。
總之,很值得一看,很值得品味——音樂,其實就只是表達我們自己的另一個方式而已,只不過1900比我們任何人都表現得更為極端。
記得,仔細的聆聽影片的配樂哦。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00830/
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 2007-12-05
為這樣的片子寫字兒總讓我糾結。寫還是不寫,這是個問題。像這樣幾乎被舉世擁戴的電影,你說一萬句好話也只是它的榮耀的一毛,你再怎麼唱讚歌也會淹沒在齊聲大合唱中。作為以追求特立獨行為畢生事業的裝B犯,對幾乎每一個人都喜歡的東西歌功頌德,這也太有損我的范兒了。
可誰又能管住自己的進出口呢?李白看到崔顥的先下手為強,雖然心中一涼,還是忍不住要唧唧歪歪幾句。我看過那麼多關於1900的影評,心中一涼二涼三涼,還是忍不住拋磚追玉。
三年前我看完這片子後腹中隆隆作響,忍了又忍終於一屁未放,三年後我不小心把它又看了一遍,感覺可以撲哧一下,因為有了新的感觸。關於盡頭,關於陸地海洋,這些我都不想說。我只想說說1900這個人。
眾人叫他天才。眾人為他瘋狂。1900從擁有這個不平凡的名字起,就註定是個不平凡的人。目光、掌聲和榮耀,平凡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得不到的東西,對於天才的1900就像空氣一樣稀鬆平常。
但是目光、掌聲和榮耀並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長久。電影裡有一個鏡頭讓我特別難受:人們圍繞在1900身邊為音樂起舞的時候,有人看見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鳥獸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榮耀也挽救不了孤獨,此刻他非天才,是個可憐的被遺棄者。
天才其實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異類。而再體面的異類都不會被人真正地愛。那些為1900的琴聲瞠目結舌的人,在琴聲終結的時候,他們也就咂巴著嘴散去。1900這樣的天才更像是個寵物。人們會喜歡它、呵護它、癡迷它,但它跑到馬路中間迎面馳來飛車,誰也不會撲過去用自己的身體擋住。
大概只有小號手是願意聆聽1900的內心而非琴聲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獨立。我看到有人說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會把1900敲昏然後拖下船。我想這樣的想法也就註定他成不了那個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如果我們較真一點,假設小號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將怎樣延伸?我們都知道,落魄的小號手沒有能力去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個琴鍵和盡頭。1900將無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紅塵變成一個凡人。
活著,還是活得安心。這也是個問題。凡人的選擇是無論如何先活下去再說,"活著"這件事情本身比什麼都重要。而天才則把心靈的舒適看得更重,生死則次之。所以凡人可以忍辱,天才卻情願玉碎。每一種人都獲得了他最看重的東西,說起來誰也不比誰虧。
其實我不太樂意用天才這個詞兒來定義1900。天才已經被用濫了。我更願意說1900是個ET。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人,想表達就開口說話。這是人類的方式。但是1900不屬於人類範疇。他的手指是他的發聲器官,連著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體機能是人類的,他的感知和內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ET。
小時候看哲學入門讀物《蘇菲的世界》,哲學老師說,你是否想過自己或許是個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會停下腳步,審視自己然後想:"我是一個不同凡響的存在。我是一個神秘的生物。"——我並不理解。我看著每一個人都有兩個眼睛一張嘴,我無法理解這一模一樣的人怎麼會是不同星球的物種。
直到後來我發現人的內心比海還深,發現一個人和一個人的差異比天和地的相錯都大。我才漸漸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ET,至少都曾經是ET。我們生下來的時候如此千差萬別,就像從宇宙的各個角落聚集到這個星球。我們透過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們吃乳頭的力度,我們尿褲子的姿勢,都如此獨立如此百花齊放。
我們曾經都很與眾不同,鮮活跳躍。但是後來,我們被教育,被糾偏,被放入軌道。於是我們從一個個ET變成一群地球人。我們鮮活的面容淹沒在人群之中變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無分別。只有那些因緣巧合的,比如1900,僥倖(或者說是不幸?)保存了自身的獨立和ET本色,成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異類。
差異導致孤獨。葆存了差異性的ET在承受異樣目光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孤獨,遠超出凡人的孤獨。凡人們如我們雖然也還都殘留一些差異,但大致面貌八九不離十。我們失戀了後覺得痛苦比誰的都大,我們擁抱心愛的人自認比誰都幸福。但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每個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沒什麼區別。我們在不斷重複,千篇一律。
我們丟了個性卻換來了共鳴。我們借助藝術尋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著眼淚互相慰藉,或者說,互相平衡(原來有人比我還慘啊,這下心裡舒坦多了)。而被稱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憂鬱地注視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種。用他們ET的本能將那些交叉部分,提煉、放大、直抵內心。那些永遠無法交叉的部分,則作為孤獨的源頭,令他們永遠無法融入人群。他們只有躲在自己的輪船裡,躲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孤獨地活著,然後死去。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53346/
我們無處安放的孤獨 2008-03-01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湧動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滿腦子的思緒卻不知從何整理,《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讓我欲罷不能欲言又止的電影。
看完影片之後,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可是1900真的孤獨嗎?後來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的流動的音符。他其實不孤獨,他讓我們孤獨,沒有天才的華麗沒有天生的不俗沒有特立獨行的資本,沒有充盈的內在沒有在這個世界得到認可和滿足,所以我們孤獨;我們從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飄忽,所以我們孤獨。
作為這世上存在的一個人,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稱號和身份。出生的時候父母為我們取了一生的代號即名字,我們要上戶口登記註冊,等到十八歲了要去辦理身份證;我們在學校是學生,工作了又要評職稱,我們被別人介紹時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我呢?當這些東西都被去除之後,我們還是我們嗎?我們還能找到自己嗎?1900是一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孩子,他不屬於哪個國家也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資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跡,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他的存在,他也沒有一座存放他遺體的墓穴,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真真實實地活過,他用什麼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覺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他藐視規則,藐視這個社會認可的規則,他害怕上岸其實是拒絕上岸,藐視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於外界對自身的認可,他可以輕易打敗爵士樂的開山祖師並對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華賺取無數的名利但是他拒絕音樂與自身的分離,他可以用音樂去探究所有人的心靈,可以在音樂裡去旅行,可以尋覓到自己的愛情,但是他沒有常人那樣去要去追,他輕輕地將這些丟進了大海,他將邁向陸地的腳收回。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面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死亡作為人生的最後歸宿,對於個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所以存在主義者都是悲觀者,在他們眼裡,人生是一場悲劇。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場悲劇,是他自己能預料到的悲劇。“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的選擇我無所適從。漫漫無盡,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樣過?我無法遺棄這艘船,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
我喜歡閉上眼睛,反反復複地聽1900幫助好友克服暈船時彈奏的鋼琴曲,想像著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隨著海浪起伏搖擺。那時的音樂是可以將人吞噬的,讓你忘乎所以讓你自由自在,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讓你無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飛翔,能感受到旋轉,能感受到跳躍,就想初春的遠行,夏日的衝浪。這裡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為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數時候其實是孤獨的,是我們心裡無處安放的孤獨,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的孤獨。1900是孤獨的,所以他選擇一輩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們呢?我們沒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讓我們來安放我們的孤獨,讓我們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一切,所以我們比1900更孤獨更可憐。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再繁華再喧鬧,我都只是一個人仿佛置身孤島,這時我那麼孤獨但卻沒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這個城市越來越鄙棄孤獨,它不允許你孤獨它不給你時間孤獨,它讓你覺得孤獨是可恥的,它要讓你融入外面喧囂的海洋戀愛的洪流,它要你和別人一樣,上岸,走同一條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你拒絕融入,那麼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著陸地是那樣的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16127/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Malèna (2000)(詳參【圖博館】:《真愛伴我行》)
導演: 朱塞佩•托納多雷
編劇: 朱塞佩•托納多雷 / 盧西亞諾•文森佐尼
主演: 莫妮卡•貝魯奇 / 圭塞佩•蘇爾法羅 / Luciano Federico / Matilde Piana
劇情簡介
當我還只是十三歲時,1941年春末的那一天,我初次見到了她...那一天,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戰,而我,得到了生命裡的第一輛腳踏車。"
她,撩著波浪狀黑亮的秀髮,穿著最時髦的短裙和絲襪,踏著充滿情欲誘惑的高跟鞋,來到了西西里島上寧靜的陽光小鎮。她的一舉一動都引人矚目、勾人遐想 ,她的一顰一笑都教男人心醉、女人羨妒。瑪蓮娜,像個女神一般,征服了這個海濱的天堂樂園。
年僅十三歲的雷納多也不由自主地掉進了瑪蓮娜所掀起的漩渦之中,他不僅跟著其他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們一起騎著單車,穿梭在小鎮的各個角落,搜尋著瑪蓮娜的誘人丰姿與萬種風情,還悄悄地成為她不知情的小跟班,如影隨形地跟監、窺視她的生活。她搖曳的倩影、她聆聽的音樂、她貼身的衣物...都成為這個被荷爾蒙淹沒的少年,最真實、最美好的情欲幻想...
然而,透過雷納多的眼,我們也看到了瑪蓮娜掉進了越來越黑暗的處境之中,她變成了寡婦,而在鎮民們的眼中,她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禍水,帶來了淫欲、嫉妒與忿怒,而一股夾雜著情欲與激憤的風暴,開始襲卷這個連戰爭都未曾侵擾的小鎮。
瑪蓮娜一步步地沉淪,與父親斷絕了關係、被送上法院,更失去了所有的財產,這使得向來天真、不經世事的雷納多,被迫面對這純樸小鎮中,人心的殘暴無情,看著已經一無所有的瑪蓮娜,雷納多竟鼓起了他所不曾有過的勇氣,決定靠著他自己的力量,以一種教人難以料想的方式,來説明瑪蓮娜走出生命的泥沼...
無法觸及的美麗 2006-06-15
一直喜歡這張海報,被鏡頭放大的瑪蓮娜,既是背景,也是主題,不經意的張顯著美麗,俯下身來看向別處,那樣寧靜,讓美變成一種氣質,一種回味,以及一個遙遠的傳說。身後顧盼流連的少年,模糊的眉眼又看向哪裡?瑪蓮娜,他的夢,關於愛與美的第一次靠近,也是身後更加模糊的小鎮的夢,的確,在他們的夢裡,只有這個女人是清晰的,被放大的,卻永遠無法觸及。
一個簡單的有些落俗套的故事:戰爭期間,西西里的一個普通小鎮,一個美得令人陶醉的寡婦,成為所有男人幻想和所有妻子詛咒的對象,生活在欲望與嫉妒編織的陰霾中,最終不得不因為生活選擇淪落,戰後她被趕出了小鎮。當殘廢的丈夫回來尋找她時,所有人只是嘲笑,只有“我”——一個懵懂的少年給了他尋找的方向,因為只有“我”才是真正愛著瑪蓮娜的,只有“我”。
這是義大利人文導演朱薩佩•托那托雷尋找三步曲之一,英文翻譯為《瑪蓮娜》,還有翻譯成《真愛伴我行》,我覺得都不如中文片名《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讀起來就像一段塵封的往事,讓人惦記,又不忍提起。
影片最大的特點是用少年雷托納的視角來展示世界。美麗的瑪蓮娜是他青春期的女神,是他性意識萌動的開始。他像小鎮上所有的男人一樣為他的美不能自拔。每天放學,奔跑到路邊,只為等待風姿綽約的瑪蓮娜從他身邊輕輕走過,每天傍晚,爬上高高的屋頂,只為能看到瑪蓮娜在客廳裡一段孤獨的舞蹈。他能做的只有等待、關注和幻想,那樣純潔。我很喜歡那個鏡頭:雷托納躺在床上,把偷來的瑪蓮娜的內褲放在臉上,忘情的手淫。也許因為他是個孩子,也許因為我們能夠理解那種感情上的真實,總之,這種表現方式絲毫不會讓人覺得淫穢。相反,鋼絲床發出如音樂般嘎吱嘎吱的響聲,被子如波浪般有節奏的起伏,你幾乎能想像到少年臉上投入的表情,整個房間都充斥著快樂的因數。那種快樂與手淫這種方式本身無關,而是一顆純真的心靈從睡夢中醒來,釋放著自己的愛情,乾淨、純粹、快樂無比……與之相較,不久以後他與瑪蓮娜真的親密接觸時,他的內心倒是非常痛苦的。因為那個時刻, 被父親帶到妓院以促成成長的雷托納,面對已剪去長髮和掙扎的夢中情人的引導,他只有心疼,只有恐懼和悲哀。就象你愛冬天裡潔白的雪,卻又像很多人一樣,在上面留下黑黑的腳印。這裡面充滿了宿命的色彩。我想導演是有意安排這種對比的,讓我們看見,愛與美都是盛開在彼岸的花朵,雷托納的成長也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愛情就如同青春期的一場幻覺。純潔美好,卻無法長大。然而,不管從哪個角度說,都是瑪蓮娜幫助少年長成一個男人,這本身就是溫暖的。
當然,導演的用意並不僅僅是描繪一個少年性意識萌醒的過程,更主要的是呈現人性的弱點,現實中的欲望與妒忌,這就是對愛與美無法抵達的原因。
狂躁的小鎮上,瑪蓮娜始終寧靜。因為她的美,人們愛她(確切的說,所謂的愛只是欲望的藉口),因為她的美,人們恨她。整部影片,期待與侮辱,詆毀與崇拜交織在一起。女人們罵她是蕩婦,其實對她的美麗充滿豔羨,男人們說她如何風騷,其實都想得到她,哪怕一個眼神。美,點燃了欲望與嫉妒的烈火,也成了她生活的障礙。贏得官司,獲得食物,甚至最基本的生存權利,都必須以身體為代價。她堅持過、抗爭過,可是最後,丈夫死了,連耳聾的老父親也不相信自己的貞潔時,她又如何靠意志生活下去。剪去豐潔茂盛的黑色長髮,在臉上塗抹厚厚的脂粉,眼睛依然寧靜,但那個時刻一定異常痛苦。她代表你放棄所有的堅持和信仰,放棄自己,放棄對世界僅存的希望。因為美,註定孤獨與苦難嗎?不,因為,人性的弱點註定美是無法根植於世俗的。
戰爭結束,為德國人服務過的妓女們被趕出小鎮。女人們終於可以堂而皇之地用最惡毒的語言辱駡這個讓她們既羡慕又嫉妒的女人,她們毆打她,撕扯她的衣服,仿佛要一下子把美撕碎,而男人們都在沉默,惋惜或者遺憾,都是一樣的冷酷,沒有人真正愛過她,真正懂得她的美,除了那個少年,還有,她並未犧牲的丈夫。這個時刻,瑪蓮娜終於哭了,沒有掙扎,只是用手臂緊緊抱著自己,撕心裂肺地哭喊著。我想,不僅僅是因為傷害和疼痛,更是長久以來壓抑的爆發。她寧靜得太久了,寧靜的承受如花的容顏所帶來的一切侮辱與褻瀆。她終於哭了,用眼淚沖刷所有的傷口,證明自己依然活著。
很多年以後,瑪蓮娜又回到了小鎮,和他倖存卻殘疾的丈夫一起,這時候,人們看見的已不是當年撩人心弦的美麗少婦,而是一個普通的中年婦女。身體有些臃腫,衣著髮型都極樸素,拎著籃子在市場買東西。每個女人都驚訝的看著她,隨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她們開始親切的和她交談,甚至熱情的送她東西,挽起她的胳膊,仿佛極好的朋友……我們不用去琢磨個中原因,總之,導演安排這樣的結局是一絲溫暖的疼痛,是人性陰暗與善良的交織。不是抵達的彼岸,而是放棄了航程。最後,瑪蓮娜的背影消失的回家的路上,銀幕的盡頭,沒有變的是寧靜的眼睛和幽雅的步態。她依然很美。就如昔日的男孩會回憶說:“以後的日子裡,我交往過很多女人,但我最愛的還是瑪蓮娜。”愛就這樣永恆了。
這部影片是兩年前看的,一直沒有重溫過,好象經過了時間,在心裡一點點沉澱。這幾天,總是想起瑪蓮娜的那雙眼睛,於是就生出了很多關於這部電影的感慨。想想也奇怪,好來塢並不缺少美女:薇諾娜•賴德的清純,朱麗亞•羅伯茨的明亮,安吉莉娜•朱莉的野性,詹妮佛•洛佩滋的性感……卻沒有一個人能演瑪蓮娜,除了這位義大利模特女星。我仔細看過莫妮卡•貝魯齊很多照片,可以說沒有哪個女明星敢象她這樣肆意的暴露自己的身體,而不擔心畫面變得色情。的確,在所有的照片裡,她的眼睛都是乾淨的,湖水一般,使得表情甚至有些嚴肅,她可以那樣坦然的展示自己的美,那樣坦白的面對世界的目光,使你不得不相信,她心地純潔。她的美不僅僅是性感,還有承擔這份性感的冷靜。從《吸血驚情四百年》裡的無名演出,到令她走紅的《瑪蓮娜》,再到後來的頗受爭議的《不可撤銷》,幾乎所有的影片裡,莫尼卡都會有裸露或者激情演出,但沒有一個人說她是色情女星,這就是她獨特之處。一個人的純潔與身體無關。我想這就是瑪蓮娜所要詮釋的,就是為什麼托那托雷只看了一眼莫尼卡就確定她是女主角。她的美如同清晨的一個夢,那樣靠近,又那樣遙遠。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不美麗,也不浪漫,只像一段塵封的往事,不忍提起又讓人惦記,我也如那少年一樣把瑪蓮娜放在了心裡,然後看向彼岸,那裡依然有如花盛放的容顏……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52329/
美麗只是傳說 2005-12-13
自從上次看完《2046》後,不知為何對什麼片子都失了興趣。直到前日看《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才破了這段時間看任何片子不超過十五分鐘的記錄。一直看完。
這部片子也出來好一陣了。我遲鈍嘛,現在才看。
很好看。莫妮卡•貝魯奇美豔不可方物,連我都看得心旗搖盪,何況男人挖。
無所謂,說我色情狂好了。
一開始我還納悶,不是義大利的片子麼,怎麼會如此有趣味。音樂,鏡頭,意象,每一點都滲透了好玩的調侃。那個小男生真太好笑了,島上的環境和人群也明顯透著惡俗,但那點惡俗無疑是滑稽供人消遣無傷大雅的。一開始是這樣。
後來才發覺全然不是那麼一回事。
到最後,最後的最後,終於被打動了。
為小男孩,為瑪蓮娜。
他生命最初的萌動,無望的幻想,虔敬的珍惜,以及無能為力。
她的美,由美遭受的罪和毀。
她是島上每一個男人性幻想的物件。每一個男人。統統垂涎她的美豔胴體。
當幻想執頑到成為遙不可及的渴念,便是一種瘋魔,並且如瘟疫般帶來群發性症候。謠言,不過是這一症候的表像。
而島上的女人們,用嫉妒燒起紅蓮火,鼓噪得愈來愈旺。
簡單不能簡單。清白不能清白。
只有那個孩子。雖亦嚮往她的身體(是的,嚮往,而非垂涎),戀物,偷窺,夜裡一邊幻想電影的經典情節一邊瘋狂自慰,卻怎麼看都不像是情欲翻湧,只讓人覺得好笑,這種好笑,無關嘲弄,而是對一種純真而笨拙的情意發自內心的珍視。
然而她等不到他長大,他不過是個穿短褲的小男孩。而事實上,從始至終,她都不知他的存在。不知他曾對神像禱告,希望神多保佑她幾年再等他來接手,不知他為了她身心虛脫,不知他是唯一見證她貞潔和淪落的眼,不知他會永遠將她放在心尖。
她只知自己的善和美,是怎樣被嫉妒和佔有所毀。
那一夜,覺得已然被世間拋棄,無法自活,賣肉已不可免,遂剪掉絲鍛般烏密纏綿的長髮。“咯呲—呲”“咯呲—呲”音效太好太逼真,如同剪刀剪在心上,呲咧咧地痛。
男孩從牆洞裡看到一切。男人的淫號,她木然的臉。不忍視,不猝聽,長睫毛浸滿淚。
最喜歡那一段。之前走路眼目躲閃低垂的瑪蓮娜,在那一夜後將蓬鬆淩亂的頭髮染成閃豔火紅,一襲低胸黑色連衣裙盡顯凹凸標誌,眼裡全是看破之後的淩厲無畏,姿態輕佻卻強韌無比,放肆妖嬈地穿越街道穿越眾人晦澀口眼,坐定,翹腿,叼一根煙於唇間,四下便倏忽忽如遊魚搶食般湊來十幾隻握著打火機的手。女人的眼神,瞬即黯淡下來。
男孩從此病倒了。
之後,之後的之後,他終於在妓院裡與她做愛。也不過是嫖客與娼妓之間的皮肉交易。女人的所行所為細緻周到,完全是職業風範。而男孩,表情虔誠一如朝聖。
戰爭結束,島上的女人終於有足夠合適的時機洩憤報復。在大庭廣眾之下,將瑪蓮娜往死裡踐踏。曾經對她垂涎三尺的男人們,亦只是圍觀,表情驚恐卻模糊。而男孩只是個男孩,除了看,他亦什麼都不能做。
儘管他全身抽搐。
我看到這裡時只覺得有種很強烈的嘔吐感。很強烈很強烈。
我不明白那樣刻骨的兇殘和暴烈的痛恨。沒有來由。
其實我明白,是女人都能明白。
當被打得不成人形的瑪蓮娜畏縮地離開西西里,又在一年後與傷殘的丈夫重返,女人們竊語“她眼角也有皺紋了”“腰也粗了”。其實一切再明顯不過,從一開始就是。
歸來的瑪蓮娜至此受到島上女人的善待,因為此時她已然是一個輪廓模糊、面容憔淡,穿著居家服提籃去集市買生活瑣物的女人,與她們無異。不再具有威脅。
影片這最後一筆,是我不曾料的。這一筆,沖淡些許沉重,手勢卻極蒼涼。
看看吧,這世間有多少東西伐害美,摧殘美。美不可久留。美只是傳說。
美麗只是傳說。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14808/
美得很法西斯《西西里的美麗傳說Malèna》2007-07-04
《Malèna》是Giuseppe Tornatore三部曲中,最令我傾心的一部,所以這幾天忍不住又重溫了一遍。這次更留意的是時代政治背景這條伏線,Malèna的命運起伏與墨索里尼的政權興衰巧妙地呼應,讓人難以回避其中意味深長的諷喻。
在Malèna面前,一切美麗的辭藻都黯然失色,所以,我決定用自己的理解去膜拜她的存在:Malèna,你美得很法西斯!
第一階段:墨索里尼得勢,Malèna鋒芒初現,眾人敬畏。
Malèna的美很富有侵略性,足以讓西西里島的每個女人心存危機感。沒有濃妝豔抹,沒有搔首弄姿,Malèna簡單的“行走”便足掀起一波波驚豔的漣漪。
Malèna的美具有征服性,西西里的每個男人都願向她俯首稱臣。
Malèna的美可望而不可及。只有真正強大的男人才配擁有這個女人。——至少Renato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渴望成長,渴望變強。Tornatore通過重現英雄美女型的老電影橋段來展示這種欲望。這些富有創意的剪輯與《天堂電影院》結尾的經典“吻戲”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二階段:二戰中期,Malèna一線失守,眾人獻媚。
前線傳來Malèna的丈夫陣亡的噩耗,讓西西里的所有男人一夜間都變成了機會主義者。礙于英雄遺孀的面子,西西里的女人們克制著自己與日俱增的嫉恨。而這,還只是一切惡化的開始。
第三階段:二戰晚期,Malèna二線失守,眾人落井下石。
父親的死亡是Malèna遭受的第二大打擊。葬禮上,男人們各懷鬼胎的擁吻使她麻木。兩個精神支柱已垮,男人的垂涎與女人的詆毀都日益升級。Malèna在西西里的地位就如同墨索里尼的政權搖搖欲墜。西西里的女人們很愚蠢,她們在配給問題上處處排擠和刁難Malèna,實則為丈夫們“包養”Malèna提供了最大的契機。
此時的Malèna已甘為破鞋,她剪掉長髮,正式步入風塵,讓我頗為敬佩。至少,她活得很有尊嚴,不為乞討一些食物淪為某幾個男人的私人二奶;而是將“賣”當作一種自力更生職業。她風姿卓越地與德國軍人為伍,讓那些曾經打著行善旗號泡她的男人迅速地萎掉,並把女人們充滿嫉妒的幻想變成現實:現在,她們的丈夫只需要花點錢就能名正言順地和Malèna上床了。
第四階段:墨索里尼倒臺,Malèna慘遭批鬥,群魔亂舞。
很有文革味道的一場戲,西西里的女人們終於可以發洩多年來的嫉恨了。戰爭奪走男人的生命,Malèna奪走男人的魂魄,相比之下,前者至少能帶來一些榮耀,而後者只能反襯自身的平庸。所以,西西里豺狼般的女人們哦,比憎恨墨索里尼還要多一百倍地來憎恨Malèna。法西斯要被消滅,比法西斯更蠱惑人心的女人更當千刀萬剮!年輕的Renato站在人群中,驚慌失措地旁觀。結尾處,Renato自白:永遠不會忘記Malèna。我想,很大的成分在於懺悔,懺悔自己當時的懦弱,懺悔自己其實和西西里的其他禽獸男人沒有區別,懺悔自己在那一天徹底喪失了愛Malèna的資格。
第五階段:戰後重建,Malèna低調歸來,眾人談笑。
被驅逐的Malèna又回到了西西里。依舊不卑不亢,沒有刻意地斂藏鋒芒,卻已黯然許多。西西里的女人們帶著一種驕傲欣賞Malèna,仿佛欣賞自己的一件傑作。Malèna的一句主動問安,化盡干戈,女人們殷勤地接納這位改頭換面的新成員。那談笑風生的景象讓我不禁想起《芙蓉鎮》文革後村民們又歡聚一堂吃米豆腐的情景。血和淚都隱入歷史的濃霧,施暴者選擇忘卻,受害者假裝忘記。
美和法西斯幾乎是善與惡的兩個極端,但西西里島的人民對待它們的態度卻又是如此相近,人性的灰暗在兩極的遊走變幻間暴露無疑。當周圍的人都瘋了時,個別清醒者充其量也只能是一個無奈的旁觀者,就像小男孩Renato一樣。
你瘋了嗎?
你醒著嗎?
你在看嗎?
回應
施暴者選擇忘卻,受害者假裝忘記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75985/
當我成熟,你已老去。 2008-04-19
瑪蓮娜。瑪蓮娜。瑪蓮娜。
少年純潔的性幻想對象。一群小男生騎著車奮力前行就是為了多看她幾眼。她眉頭緊鎖,獨自穿越這個小鎮上所有男人的目光。猥瑣的,貪婪的,留戀的,愛慕的。瑪蓮娜是女神。所有男人都為之傾倒,有家室的,獨身的,年輕的,老的,無一例外。
瑪蓮娜告訴我們兩個道理。其一,女人若是生得太漂亮了,必然是種災難。自古有紅顏禍水一說。總有君王沉迷美色因此誤了前程毀了江山。瑪蓮娜是個例外。她的美麗外表禍害的只是她自己。只因為她身在“寡婦”的處境。男人都愛她,當然只是愛她的身體。女人都恨她,多半是嫉妒心理作祟。她不多言不多語,神情憂鬱。島上所有流言蜚語都對她不利。丟了工作,打了官司。有律師挺身而出幫她贏了一仗,代價自然是一夜春宵。不再有工作願意要她,所以她不得不淪落為妓女。要換得錢財,換得生活所必須的物質,在那個戰亂的年代,一個“寡婦”,又失去了父親,她的處境已經退到無路可退。她剪了頭髮坐在廣場上等著男人為她點一支煙的神情很凝重。但是那些男人,大概是早就巴不得她快一點出來接客了。
少年羅納多。說他可愛也不是,不可愛也不是。打從第一次看到瑪蓮娜,他就被深深吸引了。目光總能穿透她的衣服,看到她的裸體。思維總是天馬行空,能想像各種場景,但是主角總是他和瑪蓮娜,並且也總是在親熱。他跟蹤她,每晚偷窺她的生活。
瑪蓮娜告訴我們的道理其二,就是這世界上,隱私總不是那麼容易保留的。所以即便在自己家,也請隨時注意自己的穿著。起碼不要太裸露。
他在一次一次的跟蹤,一次一次和她擦肩,一次一次夜晚從小洞裡窺視之中獨自建立起真實並且堅定的感情。他看到律師強行脫下瑪蓮娜的衣服,竟然流下了眼淚。殘酷的現實壓迫和摧殘著他的神經。他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她被人淩辱和欺負。然而他很無力。他沒有勇氣邁出保護她的那一步,或者說,沒有資格。硬生生地被人推開。就好像在瑪蓮娜父親的葬禮上,他不過想過去親吻她的臉,卻在靠近她的時候被硬生生推開。最後一次,瑪蓮娜被所有女人拖到廣場上毒打唾棄的時候,他依然是躲在人群中。
她將自己的身體包裹的嚴嚴實實準備離開。惟獨他認出了她。騎著自行車目送她上了火車。應該慶倖他從一開始對她鍥而不捨的追逐。不然就不會有人對瑪蓮娜的丈夫道出真相。他終於勇敢了一回,雖然沒有直面那個退伍的獨臂軍人。
當他已經長大,身邊跟著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小女朋友時,瑪蓮娜挽著她的丈夫回到西西里。他們神情淡然,不緊不慢地從廣場中間穿過。她衣著整潔,不施粉戴。她的身體有發胖的跡象,也不如從前妖嬈誘惑。最重要的是,這一次她身邊有人和他在一起。於是女人們不再嫉妒,對她說了早上好,熱心地推銷東西給她。阮玲玉當初寫下“人言可畏”的四個字用到這裡是再合適不過。好的壞的,都是那些人說的。
羅納多對她說的唯一一句話,就是祝你好運。在當時的情況下,她大概也體會不到什麼特別的感覺。只當是島上所有的人,似乎都對她友好了起來。少年第一次的愛戀總是最刻骨銘心。他最後那一次長長的回眸,不用旁白,任何看客都該明白,她是他心底最不能忘懷的女人。
最後的最後,那個穿吊帶絲襪,神情憂鬱,魅惑妖冶又命途多舛的瑪蓮娜成為了一個永遠的傳說。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56527/
天倫之旅 Stanno tutti bene (1990)
(詳參【圖博館】:《金水嬸》) Stanno tutti bene 導演: 朱塞佩•托納多雷
編劇: Massimo De Rita / 托尼諾•格拉 / 朱塞佩•托納多雷
主演: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 / 蜜雪兒•摩根 / Valeria Cavalli / Marino Cenna / Norma Martelli / Roberto Nobile / 薩瓦特利•卡西歐
劇情簡介
對於即將到來的旅程,斯庫羅(馬塞洛•馬斯楚安尼 Marcello Mastroianni 飾)充滿了興奮和期待之情,在妻子去世多年,自己光榮退休之後,他終於要走出那一成不變的生活環境,去看望闊別已久的五個孩子了。在重溫親情的路上領略異國他鄉別樣的景致,這樣的經歷想一想都覺得美好。
但是,現實卻並不如想像的那樣完美。隨著旅途的深入,斯庫羅發現自己的五個孩子竟然各個都一事無成,更讓他感到傷心的是,其中的一個孩子在不久前不幸死去,而他竟然對此一無所知。善良的孩子們試圖用謊言來安慰失意的斯庫羅,而面對妻子的亡靈,斯庫羅也說出了同樣的善意的謊言。幼者和長者,死去的人和活著的人,一段真實又細膩的感情在親人間緩緩流淌。
孩子,你快樂嗎? 2010-04-19
週末的清晨,又是4點多睡的,9點起來,沒吃早飯,沒喝水,蓬頭垢面,一片狼藉。突然想,如果媽媽知道我這樣,一定會很心疼,而我只是打電話一遍遍告訴她,一切都很好,吃得好,睡得也好,沒有感冒。
一個人在房間裡看《天倫之旅》,很溫暖,也很難過。
老伴去世後,Frank發現孩子們和自己的距離越來越遠了,他獨自一人踏上旅程,要去看望他的四個孩子,那四個讓他驕傲的小傢伙,畫家,指揮家,舞蹈家和成功的廣告人。然而事實並不是他想的那樣,孩子們表面看來過得很好,卻有很多事情瞞著他,David販毒被抓,最終因為服藥過量死在監獄裡,Rosie過得並不好,一個人帶著孩子,用一系列假像使父親安心,Amy和Jeff分居了,卻要裝作還很幸福,Robert並不是那個優秀的指揮家,他只不過是交響樂團裡的鼓手。
Frank走了一圈,留給每個孩子一張照片,那是他們某一年過聖誕的合影,他在上面寫,一起過下一個耶誕節嗎?愛你們的爸爸。
小時候,我們叛逆,成長的秘密從不和父母提起,日記本藏在母親永遠找不到的地方,父親的大手落在屁股上時,倔強得不掉一滴眼淚,吃飯完不說一句話就躲進自己的房間,遇到任何形式的嘮叨只是塞上耳機把音量調到最大。我們寧可和自己捏造的人物聊天,也不願意好好坐下來同父母分享些什麼,我們之間的關係,更像是冷戰時的對峙雙方,沒有人退一步妥協,更沒有人進一步求和解。
長大後,我們不再和父母住一起,我們有了自己的生活,再往後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們似乎很忙,忙到連掛個電話的時間都沒有,應對老闆、應對客戶、應對層出不窮的麻煩和狀況,於是理所當然地記不起那個地方,你不在的時候,父親也許會若有所思地對母親說,家裡好像有點冷清了。不管遇到多大的問題,我們都學會了隱瞞,匆匆地說一句“一切都很好”,是不想讓他們擔心,也更像是隔膜的敷衍。
龍應台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也許父母更像是一座城,一座我們路過但終究會離開的城,而我們自己更像是一棵樹,一顆移動的樹,儘管有根,卻停不下來。我們會路過許多這樣的城,我們只是告訴別人自己從哪兒來,下一站要往哪裡去,然後行色匆匆。直到我們老了,回到那個城,猛然發現,好多年前它就已經廢棄了,野草叢生,建築坍圮,連同你留下過的痕跡和秘密,都隨著時光一併被帶走。
我發現,人總是用很少的時間忘掉過去的記憶,卻轉過身用許多年甚至一輩子大費周章地去尋回這些記憶。你看過很多風景,遇到很多其他的樹,但沒有哪顆可以陪你走完一生,哪怕是記憶中的那棵。
很多時候覺得不知道我們都在追尋什麼,只是隨著人流奔跑在“我要牛逼”的價值觀上,要住上大房子,開上豪華車,要比別人過得好,似乎只有這樣才會覺得快樂和安全。這個社會的速度越來越快,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一點都沒有錯,只不過,如果哪一天我的父親突然到我生活的城市,出現在我面前說要給我一個驚喜,而當他問我“你是否快樂”時,我一定會忍不住嚎啕大哭。
對父親來說,一個畫家兒子和一個油漆匠兒子,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儘管他曾經告訴你,不要當一個油漆匠,你要成為一個藝術家。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180849/
天倫之旅 Everybody's Fine (2009)
導演: 柯克•鐘斯
編劇: 柯克•鐘斯 / Massimo De Rita / 托尼諾•格拉 / 朱塞佩•托納多雷
主演: 羅伯特•德尼祿 / 凱特•貝金賽爾 / 山姆•洛克威爾 / 德魯•巴里摩爾 / 凱薩琳•莫寧 / 詹姆斯•弗萊恩 / 梅麗莎•裡奧 / Lucian Maisel / Damian Young
劇情簡介
年邁的弗蘭克(羅伯特•德尼祿 Rovert De Niro 飾)曾是給電線塗保護層的工人,他的工作保護了電線不受外界的侵蝕。對於自己的四個孩子,弗蘭克同樣是百般呵護,可是在妻子去世的8個月時間裡,他發覺自己和孩子們的距離越來越遠。弗蘭克不顧醫生的告戒,獨自踏上了拜訪四個孩子的旅程。然而,在弗蘭克的心目中應該成為畫家的小兒子不知所蹤,大女兒Amy(凱特•貝金賽爾 Kate Beckinsale 飾)的婚姻生活似乎並沒有表面上那樣幸福,本以為會是樂隊指揮的兒子Robert(山姆•洛克威爾 Sam Rockwell 飾)其實只是個鼓手,而從小就喜歡跳舞的女兒Rosie(德魯•巴里摩爾 Drew Barrymore 飾)似乎同樣對父親有所隱瞞。就這樣,老弗蘭克帶著滿腹的猜疑踏上歸途。途中由於心臟病弗蘭克住進醫院,孩子們終於齊聚弗蘭克的醫床前,可是小兒子卻依舊沒有出現……
本片翻拍自義大利導演朱塞佩•多納托雷1990年的同名電影,主演羅伯特•德尼祿由於在本片中的出色表演,榮獲第13屆好萊塢電影節年度男主角獎。
給人溫暖卻又漸漸讓我流淚 2010-01-27
就劇情而言我想四星應該差不多,不過為了Robert De Niro的精彩表演,我決定給他五星。
其實本來想挑一部喜劇電影,為剛剛結束的HSBC終面松下弦,結果陰差陽錯的看到了 Everybody's fine的海報,就這樣買了票。
開頭的確很輕鬆,有我喜歡的 “Catching a falling star” 作為開場音樂,Frank(男主角) 開心的打理他的小花園,去超市買些各式各樣的東西,準備和孩子過週末。
我想父母大概就是這樣的,因為可以見孩子一面,變成了一個老小孩一樣的焦急期盼著,幻想著。至少我媽媽是這樣,每次我從香港回家,她都會買好多好吃的,即使她可能不知道這麼多年有的我已經不大喜歡吃了。
可是正如劇情應該發展的,沒有人去,因為各式各樣的事情。或許真的有什麼事情讓他們不能抽空回家,又或許是父母其實在他們心裡沒有了原來的位置。兒女已經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父母好像是幾個世紀前的事了。所以這個父親(Frank)決定去旅遊,去看望他的孩子。
第一個孩子David不在家。父親在畫廊的櫥窗裡看著David的畫,一個像畢卡索筆下那樣怪異的人,恐怖的眼神。父親對這個眼神應該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吧。那裡面應該有David小時候的倔強,但更多的是他們多年的分別,David另一種不為人知的神迷又陰暗的一面。
到下一孩子Amy家,他知道了Amy沒有去他家找的全是不成立的藉口。他也看到了家庭並不幸福的女兒。在看到Amy的兒子Jack拒絕遞給父親辣醬時,我跟旁邊的Adrian說,“They got divorced”. Adrian 吃驚的看著我,“how do you know that”. 是的,我就是知道,因為我感覺得到。好像這就曾經發生在我身邊,我是Jack,會做同樣的事。父親因為另外一個女人離開了家,我有什麼理由原諒他,還要裝作什麼事情都沒有一樣對他友善,對,我經歷過,所以知道一定是這樣的。
到了第三個孩子 Robert的排練廳,發現兒子並沒有自己想像的優秀。而最後一個女兒Rosie,好像她是最期盼父親出現的人,可是她依然有秘密瞞著父親。
現實就是這樣,我們總希望把好消息告訴父母,希望他們安心,而一些小秘密卻自己藏著,因為覺得他們不會理解的。所以我們儘量展示最好的一面,就像Rosie一樣,租豪華的加長車去接父親,預定了天臺的旋轉餐廳,找了敞亮的公寓給父親住...
而讓我感動的是,父親留心到了一切,他沒有捅破,而是選擇黯然的離開,留給每個兒女一封信,一封他決定親自交到沒人手裡的信。
可事情就是那麼不盡如人意,David死了。我想是因為壓力太大吧,作為一個怪異的藝術家,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些精神分裂之類的,尤其媽媽死了,父親又是如此嚴苛。
我喜歡Rober De Niro 此時的表演,看的出他的心是真的在流淚。這個時候我忍住了,其實差點哭了。 倒不是因為單一這個場景,而是每一次Frank在見兒女的時候,第一眼都是他們小時候單純的笑臉和眼神,很難描述的感覺,好像這樣讓一個死了妻子的父親,和兒女十幾年沒有交流的父親顯得更加孤單跟寂寞。
他所有的不合拍,不知道拉杆箱有拉杆和輪子,依然在用菲林相機,不在乎路人而堅持給女兒在公司門口拍照,拖著嘎吱嘎吱的箱子去樂隊排練現場,是那樣讓人覺得心疼。
他到處跟人說他有多優秀的孩子,因為太忙所以只能自己去看望他們。他一個人坐在Greyhound的月臺等著已經錯過的車,深夜,只有一個黑人售票員跟他說話。 他經過地下通道,想給一個流浪漢錢讓他吃飯,卻被搶走錢包,最後踩碎藥瓶。他只能撿起藥的碎片放在兜裡。其中一個鏡頭讓人看了很心酸,就是他把最後一點藥渣從衣兜裡倒出來,然後揀出裡面的衣服纖維,然後順著桌邊把藥渣推到手裡,倒進嘴裡,還舔了舔手心。就是這些細節讓人很感動,這個老頭好可憐,我想只有這個詞可以形容,他對孩子很嚴苛,所以沒有人願意把真心話告訴他,他就這樣孤寂的過著生活,直到有一天他覺得應該去看看孩子了,卻發現已經失去了最放不下心的那個。
最後,Frank去畫廊買David的那幅畫,只可惜已被買走了。店主找出了David以前畫的一幅,很簡單的像孩子塗鴉的電線杆,還有捲曲的電話纜線。只有Frank知道那是什麼,那是Frank一直引以為傲的職業,就是用PVC做電話纜線。
Frank夢到了David, Frank說了對不起,David說沒關係,我得走了,媽媽還在等...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959983/
關於父親 2010-02-20
爸爸是用PVC做電話纜線的,他有四個兒女,他希望他們每個人都能成功。
大兒子David小時候說自己想成為油漆匠,爸爸說,不行,你要成為畫家,油漆匠只畫在狗狗撒尿的地方。
最終,David達成父親的心願,成為了一名畫家,可是他並不快樂,最終吸毒過量致死。
他的三位兄弟姐妹生活也一團亂麻:成功廣告人的女兒家庭破裂,以為是著名指揮家的兒子其實在樂團裡是大鼓手,而小女兒,性向不明且未婚有個女兒。
深夜爸爸的病房中,兒時的David出現了,他對爸爸說對不起,爸爸說是我對不起你,我不應該逼迫你們做你們不喜歡的事情的。David說沒關係,你只是對我們的期望很高。
最後,爸爸去畫廊買David的畫。店主找出了David以前畫的一幅,很簡單的像孩子塗鴉的電線杆,還有捲曲的電話纜線。只有爸爸知道那是什麼,那是爸爸一直引以為傲的職業,就是用PVC做電話纜線。
父親對兒女的期許,也許是必然的吧。如果放到中國,放到我們這一代人,這就更是普遍。作為兒女的自己,真的能承載得起這樣的期許嗎?有朝一日,當你面臨生活崩壞的一刻,你是否又能發現這當中的種種因緣:你得到的一切,其實並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你所做的,只是在滿足父母的期許,只是在替父母過活?
有趣的是,在電影中父親的眼裡,孩子們永遠是十來歲的少年。如果這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孩子的形象,那麼在我們心中,父母是不是也有一個固定的年齡、固定的態度、固定的話語?這些固定的年齡、態度、話語,是不是最終成為了我們今天的自己?
我們今天對身邊人的苛責和抱怨,是在重複我們當年父母對我們的期許和要求嗎?
問題真多。或許真如龍應台所說: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呀,只能一個人走。
只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要重複我們的老路了。但是,這還是要一個人去悟,去走。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002642/
我拿什麼安撫你的滄桑 2010-04-04
看著那副印象畫風的大衛遺作,電線杆之間有序交錯的電線,羅伯特德尼祿飾演的爸爸明顯情緒震撼,內心翻江倒海,外表卻是強自鎮定;我卻二度飆淚,傷心不能自持。
每一個這樣皺紋爬滿額頭,身形臃腫行動開始不便,言語開始囉嗦,俐落終為婆媽取代的爸爸啊,你讓像我這般碌碌無為,只能無奈地呈蝗蟲姿勢與生活戰鬥的兒女們情何以堪?你用最好的歲月換取的必定不是我們的平凡甚至平庸啊,讓我們這些交不出好答卷的孩子們拿什麼來安撫你濃墨般擴散的滄桑?
從身形瘦削、英俊溫和的計程車司機到這樣一個溫和多話的糟老頭,歲月並不曾特別寬待這位金牌影帝,看他臉上時刻掛著的老人特有的慈祥,真是讓我特有“英雄遲暮”的感傷,然而比起那些執著于扮嫩明明廉頗老矣卻還以為自己青春永駐的猥瑣大叔們,我更喜歡這樣的自然而然。歲月無情,年華的老去並不曾損傷德尼祿的美好,他飾演這位操心的老爸實在合適不過。
劇情很簡單,一個老年喪妻的鰥夫,期待分散全國各地的子女們回家,卻收穫了無限失望,老爸爸按捺不住,拖著病體上路,終於發現了孩子們一直彙報著的幸福以及成功只是假像,經歷一系列挫敗與痛失愛子的鑽心之慟,一家人釋盡前嫌,終於擁有一個寧和的聖誕聚會。老美們拍這樣溫情脈脈的家庭天倫片,可謂經驗老道,煽情而不濫情,溫暖而不說教,有感傷也點到為止,平靜中依然蘊藏催淚彈的力量。我就很喜歡,對於此類片子,從來沒有抵抗力,跟隨劇中人的喜怒哀樂,哭得好醜也心甘情願。
劇中老爸對兒子大衛的感情更是讓我難過。身為電線工的他對孩子們寄予厚望,大衛的畫畫天分更是讓他堅信這個他最愛的小兒子一定很有出息。painter和artist的區別,也就只有用他才能懂。子女們紛紛長大,事業有成的女兒婚姻並不幸福,舞蹈演員的女兒居然是個同性戀,一直以為是樂隊指揮的兒子居然只是鼓手而已,而他的畫家小兒子居然因為吸毒過量,早早撒手人寰。
如果不是一個足夠堅強,又足夠有愛的老爸,實在不足以抵抗子女們的並不如想像中美滿的生活帶給他的重重打擊,小兒子的死更是如世界末日般,是濃得化不開的絕望。還好,電線工老爸足夠豁達,更檢討自己對子女們的厚望是不是也是變相苛求,他願意反思,更加願意接受子女們的種種好與不好,而全新的生活就此拉開篇章,即使小兒子的過早離去,已經是一個再也無法填補的空白。
真實的生活就是這麼殘忍吧?我有一個特別可愛的表弟,表姑夫婦們極為鍾愛,在他十多歲時突然發病,再也無法搶救過來。我一度擔心表姑會崩潰。幾年過後,街上偶遇抱著很小的孩子的表姑,心中釋然。逝者長已矣,活著的人,只好選擇堅強。德尼祿老爸就和千千萬萬個受傷而又堅強的老爸一樣,即使內心帶著永遠豁口的傷,也能帶傷前行。
我一再想到我老爸,他和德尼祿老爸一樣,為了我們幾個孩子,奉獻自己的一生。我曾經半開玩笑半認真問過他,對自己的一生會不會有什麼遺憾?會不會覺得不滿足?
答案和德尼祿老爸如出一轍。在孩子們像小雞蛋一樣先繼滾到世上後,撫養孩子長大就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孩子們有出息就是他最大的幸福。至於自身,爸爸的榮光湮沒在電線工的辛苦與單調之下,並沒關係。爸爸的慈愛被媽媽的溺愛擠到門外,也沒關係。
這就是我們的爸爸。活著的意義這般簡單又執著,而幸福更仰賴于他所在意的人現在是否幸福。
陣陣難過。身為一枚常年被庸碌工作追趕,無所建樹更看不到明朗未來的大齡女青年,我逐漸老去,總有一天會佝僂囉嗦的老爸,我拿什麼來安撫你一輩子的滄桑?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14081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