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20 06:00:00| 人氣1,9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屈米:名建築師55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伯納德•屈米 Bernard Tschumi

世界著名建築評論家、設計師。他出生于瑞士,畢業于蘇黎世科技大學,具有法國、瑞士以及美國國籍。在美法兩國之間工作與居住,擁有美國與法國建築師的執照,長期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他著名的設計項目包括巴黎拉維列特公園、東京歌劇院、德國Karlsruhe-媒體傳播中心以及哥倫比亞學生活動中心等。
  他在紐約和巴黎都設有事務所,經常參加各國設計競賽並多次獲獎,其新鮮的設計理念給世界各地帶來強大衝擊。1983年贏得的巴黎拉.維萊特公園國際設計競賽,是他最早實現的作品。另外,屈米有很多的理論著作,評論並舉辦過多次展覽。他鮮明獨特的建築理念對新一代的建築師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建築不僅僅是造型的問題,而且成為都市文化的載體。建築師不僅僅是設計某種形式,而是創造社會性的公共空間。建築設計並不是一種有關形式的知識,而是探索世界的知識形式。人們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探索世界,比如電影導演、藝術家,也可以作為建築師來觀察這個世界。——伯納德•屈米
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
1969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工科大學。
l970-l980年在倫敦AA建築學院任教
1976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城市研究所
1980-1983年Cooper union任教
1988-2003年一直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保護研究院的院長

伯納德•屈米作品集-築龍圖酷
photo.zhulong.com/renwu/detail34.htm‎

拉•維萊特公園




公園位於巴黎東北角,由原為公巴黎城生活的肉禽屠宰場改造而成。當時,場地的北側有已建成的高技派的科學與工業城,以及一個閃閃發光的球體環形影城,而場地的西南面是由19世紀鐵和玻璃建造的屠宰場改建的音樂會堂。
為了要處理這個計畫的不確定性與複雜性,又要掌握整個錯綜複雜的基地,屈米在公園放進幾個層層鋪設的建築系統,每個系統都在公園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新衛城博物館






這個項目的三大挑戰:
一、用怎樣的建築語彙去表現一個坐落在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築——派特農神廟腳下的博物館。
二、怎樣在一棟博物館內既展出古希臘精美的雕塑又展出派特農神廟殘存的簷壁水準飾帶。
三、基地是地形複雜的開挖地段、而當地又是地震區,如何保證建築的穩定堅固?

法國國家圖書館  1989~1995





法國國家圖書館建在巴黎塞納河岸上的一片工業廢地上,它構成了塞納河右岸的絢麗風光,被密特朗稱為法蘭西最高的建築藝術珍品。它的外型蔚為壯觀,那四本打開的書還只是這個圖書館巨人的上半身;它的下半身則埋在地下,不走近是看不到的,而這一部分才是它的藝術靈魂。
圖書館的四棟玻璃大廈均為書庫,大廈之間有玻璃回廊從底部相連,回廊內側是寬敞明亮的閱覽大廳。在電腦的指令下,圖書館通過幾十條累計有8km長的鐵軌,在10分鐘內將書庫的圖書送到讀者手中。
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概念性草圖,這個就像中心已經消失的泰姬馬哈陵的著名設計,只留下了四個尖塔來作為這種符號性的集合空間的限制,讓人能緊緊抓住建築師工作的邏輯。紀念性具體化的成為時間沉澱的影像,成為一種材料和過程的積累,多明尼克.佩羅用了一個開放的,可獲得的空間,在這其中,建築必須用一種集體的東西構成。佩羅的法國國家圖書館就像四本打開的書,鮮明地劃定了圖書館這具有象徵意義的館舍在巴黎的位置。
這四本打開的書似乎在遙遠的地方與讀者對話,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閱讀活動是在進入這個館之前先從閱讀這四本巨著開始的。他們從遙遠的地方就望到了這四部書,從而認出了法國國家圖書館並確定了它在城市的方位。城市需要的廣場被提供,它用獨特的象徵性來實現一種理念,就是城市的公眾空間提供了一個在機構和人民之間的直接與自然的契合。因為它是一個都市空間,一個人們可用的步行場所,是一個連續的景觀系統。人們似乎被強制爬到臺階的頂端,去感受這個廟宇似的場地。
館內的每一件傢俱和裝飾都非常考究,做工精良,設計獨特。比如,各閱覽室落地燈燈柱的包皮用價格昂貴的空中加油機使用的金屬軟管做成,看上去非常別致。
在室內空間的組合方面,有許多地方採用了先進透氣的鋼絲紡織牆,使空氣流通,沒有憋悶感,人們能與外部共呼吸而不能相視。由於大面積採用玻璃和鋼化材料,產生許多反射光,但這些從鋼化牆壁上反射出的冷色,又似乎與無所不在的木質材料和地毯的暖色相互輝映,實現了這幾種材料的光的協調。這類幻覺的場景在多明尼克的設計中意味著虛無和不定。
在佩羅的建築中,還有編織物的概念,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大禮堂的舞臺用幕就是用一種銀的單色織物做成的,這是一種金屬的線狀織物。有人說這種孔網讓人想到中世紀的甲胄,這些恰是多明尼克所做的,他詮釋了現在和歷史之間的距離,抓住了運動著的能量。

海牙私人別墅  1992
在海牙設計一個小別墅引發了關於家庭、封閉私人化空間等等的問題。同樣也是對於2 l世紀居住環境的一項探索——這個房子可不可以成為事件本身?或者隨著內部電子產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這個玻璃的辦公生活寓所,尺度為12m×4m×7m。由於彩色圖案玻璃的運用時而透明時而半透明,整個玻璃週邊倒向一側,就露出了夾縫空間。建築中最厚重的體量是一個混凝土結構,臥室的所在地。這個混凝土結構懸吊在家庭其他功能區的上方,比如廚房和儲藏間。

FIU建築學校



佛羅里達國家大學位於美國東南部地區發展最快的地區,一個深受加勒比和南美洲文化影響的既商業又充滿魅力的城市。FIU建築學校的這個主樓因此也就自然成了兩種文化的集結地。這個建築寓示著一間新的建築學校完全可以成為一種新文化誕生的搖籃,這個建築必須像“發生器”一樣,在界定一個空間的同時使之充滿活力。

商業公園  1991 法國.查特

這個項目用地450英畝,是對查特地區城市的擴張。這個項目包含了商業公園、室內娛樂設施、運動場地,讓工作和娛樂很好地交互,而不是隔離。建築用地面朝城市裡著名的大教堂坐落在高速公路附近的農田中。
成排的樹木栽種在辦公區一側,而運動場、遊樂場和娛樂中心都建在這排樹木的裡側。設計的一大意圖就是把複雜的各種功能融合在一個清晰明確、整體感很強的建築中。

音樂廳和展覽中心




這個項目的初衷旨在21實際初帶動整個盧昂地區經濟和文化的雙重發展。專案用地就在進入盧昂地區的一個廢置的機場裡,距離巴黎不到一個半小時車程。行駛在138國道上,這個擁有70000個座位的音樂廳尤為引人注目,音樂廳被用來舉辦搖滾音樂會、政治會議和其他各種各樣的活動,廣場和70000平方英尺的展覽中心以網格的方式佈局在70英畝的基地內。音樂廳以獨特鮮明的造型使得在進出盧昂地區的告訴公路上都可以一眼望見。

卡內基科學中  2000  美國 匹茲堡

人們認為,科學知識每六個月就會增長一倍,但知識是可以增加和積累的,很少會推翻以前的結論。同樣,在這次競賽中,新的科學中心也不會推翻以前幾十年的結構,只是會包圍著它,對它的輪廓進行擴充,擴大和變形。這個項目說明現存的樓層保留的同時,舊的外觀可以部分移除,以增加展窗的功能。新的外觀同時提供惡劣天氣中對內部的保護,以及對當前電子資訊的支援。
全面的包膜用來保護現有樓層和增加新的空間.這一原則成為這個項目的基礎。由於預算的限制,圍欄可使用金屬的,這樣就不用擔心預算過緊還是充裕,也可以增加方形面積。可能的替換佈局不會替代原有的設計概念,允許這座建築可以在不同方向上展開。
新樓層的安排可以容納兩個主要的展覽室,每一個可以達到35,000平方英尺,根據衛生的要求提供靈活的小塊佈局。當訪問者穿過這座建築,為了提供一系列空間的敏感性,原有的斜坡被保留,但加上了自動梯,在原有和新加上的樓層的結合處,也加上了轉角樓梯。這一安排提供了一種令人激動的視角來欣賞其科學知識的空間和範圍。
來訪者駕車從河邊一個很好的角度看這座建築。科學中心給人一種催眠的感覺。就像是海灘的一塊岩石,或是從外太空掉落的物體。

辛辛那提大學體育中心 2006  美國.俄亥俄州






這個大學體育中心既可以認為是獨立自由設計的也可以認為是配合環境而設計的。它的獨特的。迴旋鏢”式的外形是受限於狹窄地段的結果,它被現存的露天體育場、競技場、鄰近的運動場和新建成的娛樂活動中心緊緊包圍。這個建築為觀看體育場提供了很好的視覺平臺,同時它引人注目的外表在體育場上也很容易被看到。
一個五層通高的中庭聯繫了北面街道和南面街道的入口,而且也成為體育中心各種常用功能的所在,包括頂層的體育辦公室直到底層的訓練室。運動員是這個建築的主要使用者。它同時也包括禮堂、教室、學生俱樂部等功能設施。
建築師伯納德•屈米因地制宜,將其設計成獨特的回力標形狀。步入室內,一個五層通高的中 庭貫通南北街道入口,是運動中心人流的彙聚場所。這塊動感十足的空間被室內設計師伊娃•瑪道柯演繹成一個展示學校成就的“傳承大廳”。各層走廊上方的金屬吊頂上,是一幅幅呈現運動精神和學院理念的棕褐色壁畫。這些精美的圖案由數碼印刷機直接印在金屬面板上,就像一座滿載學校榮譽的“懸掛式博物館”,時刻激勵著學校師生。吊頂板面和系統接縫的平整度和精密度之高,令原本拼接而成畫面一氣呵成、乾淨俐落。

江詩丹唐總部和鐘錶工廠  2001 瑞士.日內瓦



作為瑞士歷史最悠久的鐘錶公司,江詩丹唐也是全球歷史最久的鐘錶製造商,其創始人Jean Marc Vacherton 于 1755年創造了第一隻手錶。他學識淵博、技藝精湛,是鐘錶業一代宗師。“可行性是永遠存在的”,是該企業的格言。江詩丹唐公司委託伯納德•屈米建築師事務所為其生產和管理部門進行設計。建築師為此提出的方案慨念為,建築由金屬和木頭的層次所組成的薄片構成,由光和不對稱的混凝土結構支撐,由此形成光滑和精確的外表,和由大廈的北面及南面的天窗滲入的光一起造就溫暖和吸引人的室內空間。卷起的金屬薄片形成大廈的外皮,創造了空間的連續性。

非洲藝術博物館




已辦展活躍和提供創造性獎學金著稱的非洲藝術館,準備從其不能滿足需要的舊址遷到紐約第五大道上,建築力圖以新穎和方便來吸引參觀者,它結合了傳統的木結構與現代的玻璃結構,為公眾營造了一個親切可參與的形象。

ZKM媒體藝術中心  1989 德國
ZKM競賽展示了典型的20世紀後期的項目。煤體技術中心展示了日常生活中數位和電子音響的固有存在。競賽中的這個專案有四個部分組成:公共出入口、核心、兩個專有的間隔空間,以及一個電子的包裝或外觀。
市區交換線是一個公共出入口,為歷史悠久的Karlruhe的Baroque同心圓結構提供一個可選的出入口。在這座以歷史聞名的城市中,它提供了一個基於交通和交流的新的市區系統把舊的限制引入了新紀元。
坐落在中心的是一個線形的核心,它是一個公共的空間,有最大的可視性和精彩之處。這個核心以及它的陽臺有通向建築中所有地方的路徑。第一層包括主要的演出、展覽和討論會的空間。它還有巨大的視屏、玻璃的電梯,兩間看起來好像浮在空中的房間時供公眾休息的地方。線形的核心可供公眾進行專門的研究。
兩個間隔間在現行核心的兩端,各有各自的功能。北面的間隔間包含了幾乎所有的大型房間,比如煤體劇場、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橢圓的工作室。南邊的間隔間包含小一點的功能,比如實驗室、辦公室、藝術家的畫室,以及媒體的畫廓。兩邊供公眾使用的空間都在下面的樓層,有專門用途的房間都在上面的樓層。
隔間的功能和建築系統都有意設計得很簡單,重複性的房間在常規的混凝土結構上。簡約和明快的建築都強調於新煤體的發展——在科技的建築上而不是在建築的科技上。
在建築的南邊,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電子照片式的、電腦模擬的雙層玻璃外觀,它對外部的光和聲音的變化產生反應。在北邊。看起來是從一個連著鋼皮的打過孔的不銹鋼冒出來的表面.裡面還有一個多功能的工作室。
這一數位化的外觀同時具有圍護和景觀的功能。它的永不停息的改變讓我們想起,如果建築曾經產生了穩態的形象,今天它也可以呈現短暫的、不穩定的

玻璃影像畫廊  1990 荷蘭

玻璃影像畫廓是受荷蘭Groningen市委託,為其音樂電影節建造的一個臨時建築,現在這個建築成了Groningen市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品。
由於預算非常少,這個建築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矩形盒子,而且只採用一種材料——玻璃。這個建築用於展現抽象的沒有實體的電子影像,那它需不需要像大多數當代建築一樣擁有一個永久性堅固的外觀呢?這個影像畫廊是被設計成一個靜態的、閉合的黑盒子,像傳統的電影院那樣?還是一個外面掛滿看板,亮著霓虹燈的放大的“客廳”?抑或是一個新的“形式”,可以將先前發生在家裡、酒吧裡的事件搬到大街上?
這個影像畫廊是建築師關於建築“封套(env‘elope)”概念的第一個實驗品。它是關於穿行這個建築的運動,關於完全由玻璃、垂直支撐和水準向的桁條組成的這個閉合結構的討論。建築內部的顯示器就構成了變幻多端的立面,玻璃繼而反射各種幻象,暗示了無限的空間。到了晚上,整個建築就完全變成了光與影的世界,讓人不禁對哪裡是真實哪裡是幻象產生不解,甚至懷疑這個畫廓本身是否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抑或只是錯覺。
玻璃影像畫廊同時寓示了當今的城市空間,一個同樣充斥著各種媒體,同時被各種煤體所反映的空間。長長的顯示器組成的牆就像充斥著大型背投電視的商業街,畫廓裡公開放映的色情錄影帶就像城市裡的紅燈區。

東京國立歌劇院 1986 日本.東京
在這個重要的國立音樂表演中心的專案中,傳統的設計方法,“形式服從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功能服從形式(function follows form)”甚至“功能服從虛構(formfollows fiction)”統統被顛覆,取而代之的是把傳統的劇院結構打散以創造新的調式和聲音。必要的功能空間被安排進了些程式化的長條中,每個長條中部包含一定的功能。這些長條平行列置,各自獨立又互相影響。

K—polis新百貨公司  1995  瑞士 蘇黎世

為了讓K.polis更加有吸引力,在商店與博物館之間建立了聯繫的語言。所有的展品都頗具誘惑力,而行走參觀就成了領略這些誘惑的最佳辦法。就像兩個人跳起了慢舞,一個動感,代表參觀者和消費者,另一個靜態,代表建築本身。這個坐落在蘇黎世郊區的新百貨商店的設計競賽就旨在演繹這種舞蹈。一個形式自由的上升坡道連接了各個樓層。坡道就定義了建築哪裡是私密的,哪裡有功能空間。所有最新的產品都會沿坡道而展示。主要的夜間活動區也沿著坡道或者在建築頂層佈置,卷閘門和活動玻璃牆將夜間經營區與日間經營區分開,坡道在建築內可以在大型中庭看到,在建築外可以透過玻璃表皮看到。

21世紀玻璃房子  1999 美國.紐約


這個房子是受《時代》雜誌委託設計的一個有關未來居住形式的探索。這個坐落在擁擠都市中的房子反映了人們對無限空間的渴望,對那些不切實際的回歸田園的夢想也作出了回應。這個房子不是站在城市生活的對立面而是積極融於其中。受到曼哈頓那些建在倉庫或廠房頂層的住宅的啟發,這個設計乾脆把房子建在高層建築的頂端,使它看起來就像閃亮的燈塔。低處和周圍的其他住家都能看見這個房子.這就把私人性公共化,恰好與互聯網上把公共生活私人化的現象形成對照。這個玻璃的屋頂公寓也可以讓使用者很方便地觀看腳下的城市正在發生什麼。

Flon交通樞紐工



坐落在Flon山谷的中心位置,這個車站是Lausanne中心與其周圍地區相聯繫的交通紐帶的開始,四條不同功能的電腦服務系統組合在直線的鋼構件中,鋼構件再被紅色的玻璃所包裹。
這個項目的獨特之處在於動感的流線組織。它有85000平方米的建築在地上,另外35000平方米的建築全在地下。

台長: 阿楨
人氣(1,95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名建築師 |
此分類下一篇:庫哈斯:名建築師56
此分類上一篇:邁耶:名建築師5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