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莫里斯
威廉·莫里斯, 社會主義者和美術工藝運動改良者
威廉·莫里斯的花紋設計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年3月24日-1896年10月3日),英國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世界知名的傢具、壁紙花樣和布料花紋的設計者兼畫家。他同時是一位小說家和詩人,也是英國社會主義運動的早起發起者之一。
生平
生於倫敦旁邊的瓦瑟斯多。他出身富裕家庭,就讀於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在那裡他受到約翰·拉斯金的影響,並結交了終身好友和合作夥伴但丁·加百利·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愛德華·伯納-瓊斯(Edward Burne-Jones)、福德·馬多克斯·布朗(Ford Madox Brown)和菲利普·韋伯(Philip Webb)。他的妻子簡·伯登來自工人階級,她蒼白的膚色、羸弱的身形和濃密的深棕色頭髮被莫裡斯和他的朋友視為美的化身。他有兩個女兒,簡(暱稱珍妮)和瑪麗(梅)。
他的朋友但丁·加百利·羅塞蒂等人創建了前拉斐爾派,在繪畫上追求古典的復興,反對「後拉斐爾」時代的學院派機械式教學與畫風。威廉·莫裡斯亦是前拉斐爾兄弟會的一員,無論在繪畫與設計理念上都有追求古典、反對機械化的傾向。
1851年,於英國倫敦舉行的第一屆萬國博覽會,是當時極為盛大的活動,無論工業、政界、商界、藝術人士都相當重視,威廉·莫裡斯躬逢其盛,但看完展覽之後卻極為失望,他認為展出之工業品過於粗糙、制式,毫無美感可言。於是威廉·莫裡斯與魯斯金John Ruskin、普金Pugin等人主導了美術工藝運動(Art & Craft Movement),抵制工業製造品以及媚俗的矯飾藝術,而倡導手工藝的回歸,把工匠提升到藝術家的地位上。他認為藝術應當是平民可以承受的、手工的、誠實的。
1861年威廉·莫裡斯與朋友創立了「莫裡斯、馬修、福克納公司」,前期專門設計、製作中世紀與哥德式的傢俱與手工藝品,後期生產的傢俱大致分階級傢俱(state furniture)與日作傢俱(work-day furniture)兩大類別。最後在莫裡斯的堅持下,該公司的合夥人都離開公司,公司改名為莫裡斯公司,繼續製作、販賣莫裡斯所堅持的各種手工藝設計品。
1891年,威廉·莫裡斯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柯姆史考特出版社(Kelmscott Press),並且將晚年大部分的時間投注於書本以及花樣的設計,其中的許多書本設計成為了歷史上的經典,例如《傑弗裡·喬叟作品集》的設計。
建築
红屋
雖然莫里斯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建築師,但他對建築的愛好持續終身。1877年他創立了古建築保護協會。他的古跡維護工作間接導致了國民信託的建立。受約翰·拉斯金《威尼斯之石》關於哥德本質的作品啟發,建築在莫里斯對社會主義的追求中起到了重要的象徵性作用。
主要作品
《傑森的生與死》(1867)
《世俗的天堂》(1868-70),一系列講述希臘和中世紀故事的詩歌
《烏有鄉的消息》(1890)
《世界盡頭的井》(1892)
《奇跡島的水》(1896)
外部聯結
威廉·莫里斯的一生William Morris and his Circle
威廉·莫里斯藝廊The William Morris Gallery (London Borough of Waltham Forest)
威廉·莫里斯網路文章The William Morris Internet Archive (marxists.org)
威廉·莫里斯協會The William Morris Society
威廉·莫里斯的花紋設計William Morris Tiles and Textiles
新藝術運動風格之探討 by 簡華成
新藝術運動之起源
工業革命以後,由於機械的泛濫,促使當時的產品走向了量產化的路線,這種變化與傳統手工藝製品的不同點在於設計者與製作者再也不是同一個人。由於產品的量產,使社會大眾能買到便宜豐富的產品,卻也使粗製濫造的產品大量出現於坊間,使得藝術家們輕視機械製造的產品,進而促使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挺身倡導美術工藝運動(The Art & Crafts Movement)在他的理想裡,認為『最好的產品只能依靠優越的手工直接處理材料才能製作成功』。由於他對中古世紀的嚮往及提倡以及對工業的厭惡,因此他所領導的美術工藝運動被認為是復古的風潮。
由於美術工藝運動的發展,在歐洲各國引起了許多的造形革新運動,這些運動,我們統稱為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新藝術可說是美術工藝運動的修正和延續,包含對Morris復古運動的反對,但也承續了Morris開拓新造形的觀念,尤其是修正了對機械的態度,進而認識機械生產的功能,著重於新材料的應用與明快簡潔的結構設計,因此很快地便流行於整個歐洲,影響遍及各種工業產品、建築、家具、紡織品…等等之式樣和裝飾。
新藝術時期,出現許多鋼鐵、平板玻璃、水泥等新材料,使建築進步到鋼筋水泥,混凝土結構的階段,當時的設計家及從事創作設計的人,面臨到新材料和新技術的誕生,一致認為新時代須創造出新的造形式樣,因此,對當時的建築、工業產品、家俱等均採用以曲線為主體的自由藝術式樣,以別於傳統式樣,其曲線大多為細長而捲起的蔓草模樣或花卉、鳥獸、藤鞭似的型態,再配以華麗的色彩,此種以象徵和浪漫的手法為主導,採取生動優美的浪漫形線條的表現手法塑造出一個全新的造形風格,也使新藝術運動所製作的各類產品有著重裝飾趣味的傾向。 <近代設計史 六合出版社>
新藝術時期的曲線,有著韻律與自由的感覺
美術工藝運動時期的櫥櫃,具有哥德式風格‧
新藝術運動在各國的發展
沒有一種藝術像新藝術(Art Nouveau)般,牽連如此眾多的領域;也沒有 一種藝術像新藝術具有綜合發展的新動向。新藝術涉及建築、工藝、繪 畫、應用美術等造形藝術,也和文學、音樂、戲劇有關,範圍實在很廣 泛。以法國、英國(蘇格蘭)為中心,廣及德國、奧地利、義大利、西班 牙、比利時、美國...,等等,許多地方在短期間內都出現這種傾向, 所賦予的名稱也不盡相同。新藝術是最後被保留下來的名稱,因此而定 名。19世紀,許多藝術造形仍維持舊有的形式,直到新藝術出現,人 們才開始追求新的藝術形式,這種新傾向迅速得到廣泛的理解與接受。
新藝術運動主要發展國家及代表者
德國
麥可索涅特 MichaelThonet(1796-1871)
彼得貝倫斯(青年風格) Peter Behrens(1868-1940)
法國
漢克特‧吉瑪德 Hector Guimard(1867-1942)
比利時 亨利維爾德 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
霍塔 Victor Horta(1861-1947)
西班牙 安東尼高第 Antonio Gaudi(1852-1926)
蘇格蘭
查理斯‧雷尼麥金塔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
奧地利 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
霍夫曼(Josef Hoffman)
莫瑟(Kolomann Moser)
奧布里奇(Joseph Olbrich)
(維也納分離派)
德國的新藝術運動
在德國,新藝術之曲線式樣的先驅者麥可索涅特MichaelThonet(1796-1871) 在新藝術運動正式展開之前約20餘年即已設計製作出有名的曲線形搖椅 和餐椅
其線條形態的特性和新式的生產方法,顯示出其為新藝術的表徵。他所設計的維 也納餐椅( Vienna cafe chair )造形簡潔優雅、經濟,自1859年問世以來廣 受人們的喜愛。
1860年他又設計曲木搖椅(Bent wood Rocker);它的線條表現揉合了Pictureseque Victorian line和the whiplash Art Nouveau line,強調的是整體的形態,而 非在表面裝飾上。 Thonet以機械技術應用於座椅的大量生產是在1830年, 他把塗敷膠水的木板條加熱成形,而後組合成座椅。他發現細木桿以蒸汽吹噴 而後彎曲,將不致像直紋理的木料彎成同樣形狀那樣地容易斷,此種發現比起1850年John Belter的專利技術在時間上還早20年。
Thonet的技術價值在於使未受技術訓練的工人能在裝配線式的生產下製作家具。 他為就近取材,在各地森林區設置工廠,並擴展成世界性的機構,二次大戰前, 它已銷售五千萬以上的餐椅,以後更以每年五萬的數目繼續行銷於各地。
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
在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裡,以亨利維爾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 1957)和 霍塔Victor Horta(1861-1947)為運動中心人物,維爾德早年是位畫家,後來 受到了前拉菲爾派及莫里斯學說的影響,毅然放棄了繪畫,雖然莫里斯帶給他 的影響很大,但他並不讚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返回中世紀的主張,以及對工業 的厭惡,反倒是充分的應用工業所帶來的便利。
Velde進一步地研究機械的效能,他不久就了解機械所具有的效能可Velde進一 步地研究機械的效能,他不久就了解機械所具有的效能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多 更美好的物品,由機械大量生產之效能可以作為推廣近代實用美術的利器。在 尋求適合於當代生產作業之原則,Velde成功地設計出一種由各部份的均衡而 得到整體美的建築物、日用品和家具。 (圖16) 他認為這樣所達到的和諧美, 使一切裝飾成了多餘而無用, (圖17) 他並認為無論使用何種裝飾均應證明其 有存在之理由及重要性,這種理論更進一步地對一些日用品產生了一種既高雅 又簡潔的新造形式樣,逐漸為一些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和企業家所接受,而將 此種理論應用於工業生產方面。
另一位中心人物霍塔(Victor Horta),他以一種大膽且充滿弧線的造型來表達 他的設計,其弧線偏向漩渦的樣式並向外律動,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在1892年於 布魯塞爾的塔雪爾旅館(Tassel Hotel),此建築的外觀極為樸素, 主要的特 色在於鐵窗上的弧狀條紋,室內則採用華麗的新藝術設計,欄杆上的裝飾、屋 頂的拱形設計與迴旋狀的樓梯彼此之間相互輝映,整體造型非常一致,此棟建 築物被視為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里程碑。 (圖20) 霍塔對於細節的部分如手把、 吊衣架等也十分著重於精密設計。
法國的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在法國的發展趨向於高度裝飾性風格,廣泛應用在各種流 行上,提供設計師更多的自由來探索裝飾色彩應用和造型上的設 計,因此,一系列奢侈豪華的物品和建築物在這時期就被創作出 來了,這現象顯示出新藝術運動在法國奇特的發展情況。
在法國的新藝術運動中,代表者為漢克特‧吉瑪德(Hector Guimard) 他從90年代末起轉向新藝術風格的設計,直到1905年的這段時間是 他設計的黃金年代, Guimard的設計特點是喜歡在建築上使用自由 流暢的鐵件飾品,最著名的作品是1900年法國巴黎市地鐵車站的設 計,從入口、欄杆、號誌、支柱和燈光設計在造型及細節方面反映 出一種整體的協調美感。
Guimard的室內傢俱設計上強調統一性,從室內到傢俱、把手、門鎖等, 關注到環境的每一個細節,並如同地鐵站設計般採用流動性的動感線條。
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
西班牙新藝術運動的代表者為建築師安東尼高第(Antonio Gaudi),他在建築上的設計極度誇張且充滿戲劇性,巴塞隆納的米拉公寓 (Casa Mila BUILDING 1905-1910)是他的代表作。
他所設計的傢俱也如同他設計的建築具有誇張的波浪起伏及強而 有力的曲面線條。
蘇格蘭與奧地利的新藝術運動
當我們作一全面性的觀察時,將會發現:新藝術和曲線的關係十分 密切。不過 有些線條很複雜,尤其是新藝術運動的後期,走向簡潔 但抽象的方向發展,可 視為一種直線樣式而不屬於曲線,代表者為 蘇格蘭建築師查理斯‧雷尼麥金塔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和奧地 利的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
查理斯‧雷尼麥金塔(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他的室內裝飾及傢俱常 以白色為基調,(圖33)時用材料的原色,麥金塔的設計極注重各部分的統一性
金塔早期作品還可看出些許新藝術運動廣泛風格特徵的那種富有表現力的 曲線造型細節。
後期的作品則趨向了純粹幾何的設計,造型簡潔、線條流暢,作品中常能顯 現出由簡單主題重複使用所形成的韻律美,連綿重複的豎線條成為他作品之 中最具個性的形態特徵。
無論是室內裝飾還是傢俱,只有有力的橫線條統貫全局,明朗而富有韻律。 麥金塔的設計對維也納分離派產生了最大的影響。
維也納分離派的核心人物為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霍夫曼(Josef Hoffman)、 莫瑟(Kolomann Moser)和奧布里奇(Joseph –olbrich)等四人,他們倡導與過去 學院派分離出來,以追求個性的創作精神,他們的設計風格在於追求自然形態的 抽象表現,簡潔與幾何的造型,且表面極少加以裝飾,造成純粹簡單的幾何表現, 使維也納分離派與新藝術運動中自然題材的裝飾趣味相去甚遠。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在許多方面的主張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 (The Art & Crafts Movement)相似,認為回歸自然才能找回藝術形式創造的真正 靈感,在於追求一種新時代的藝術風格,新藝術運動最終走向了追求幾何風格的 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
參考文獻:
.設計概論 佐口七朗編著 藝風堂
.工業設計史 盧永毅.羅小未著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近代設計史 李玉龍著 六合出版社
.現代設計史 ANN FEREBEE著 吳玉成譯 胡氏圖書
.設計史 李新富審訂 藝風堂
.新設計史 李玉龍.張建成譯 六合出版社 原著:FELICE HODGES
.比利時19世紀新藝術展 台灣省立美術館編印
.1000CHAIRS Charlotte & Peter Fiell TASCHEN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Art%20Nouveau.ht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