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18 05:00:00| 人氣3,3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皮亞諾:名建築師4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世界十大著名建築師9 大膽創新勇於突破: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

  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於1937年9月14日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Genoa)一個建築商世家,1964年,皮亞諾從米蘭科技大學獲得建築學學位,開始了他永久性的建築師職業生涯。他先是受雇於費城的路易士?康工作室、倫敦的馬考斯基工作室,其後在熱那亞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那裡,他開始了一系列試驗性的設計:煉油廠、展覽館的陳列廳、多功能醫院等等。儘管皮亞諾深受多位元建築大師作品的影響,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立獨行,決不墨守成規、拾人牙慧,並且始終偏愛開放式設計與自然光的效果。
  1971年,一個工程商建議皮亞諾與羅傑斯合作參加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國際競賽,他們最終贏得了這個競賽。活潑靚麗、五彩繽紛的通道,加上晶瑩透明、蜿蜒曲折的電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自蓬皮杜項目之後,皮亞諾以他層層疊疊的建築圖紙營造了世界性的聲譽,日本、德國、義大利和法國都有他大膽的商業性和公共建設專案,他設計的博物館更是讓人望塵莫及。
  因為休斯頓menil博物館和瑞士巴塞爾附近的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人們對皮亞諾的讚譽之聲不絕於耳。他用關西機場美妙絕倫的候機室裝點日本大阪灣的一座人工島。他還在新赫里多尼亞的諾美亞建造了一所高聳入雲的木棚狀文化中心。在那裡,通過煞費苦心地瞭解當地的習俗、信仰與審美情趣,他贏得了對西方殖民控制戒心重重的土著長老們的支持。
  皮亞諾注重建築藝術、技術以及建築周圍環境的結合。他的建築思想嚴謹而抒情,在對傳統的繼承和改造方面,大膽創新勇於突破。皮亞諾用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實現了先輩大師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同樣深遠的理想—人、建築和環境完美的和諧,並以熱誠的態度關注著建築的可居住性與可持續發展性。皮亞諾的作品範圍驚人,從博物館、教堂到酒店、寫字樓、住宅、影劇院、音樂廳及空港和大橋。在他的作品中,廣泛地體現著各種技術、材料和各種思維方式的碰撞,這些活躍的散點式的思維方式是一個真正具有洞察力的大師和他所率領的團隊奉獻給全人類的禮物。
  皮亞諾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建築作品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與其他建築師一望即知的建築模式不同,皮亞諾作品的識別標誌是它們沒有識別標誌。皮亞諾本人對於那些排斥教條和主義的年輕建築師們來講是一個榜樣和激勵,他的作品沒有浮誇的表情,透露出稀有而溫暖的人文精神,執著地關心著天空、大地和人的內心,在現在這種一味張揚個性、標榜自我的大潮流下顯得冷靜而清醒。 
  倫佐•皮亞諾的個人簡介:
1937年9月14日,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一個建築商世家;
1964年,皮亞諾從米蘭科技大學獲得建築學學位;
1965-1970年,在費城及倫敦受雇工作;
1969年,在日本大阪第70屆國際博覽會義大利工業帳篷設計中初露鋒芒;
1971-1977年,皮亞諾與理查•羅傑斯共事,期間因巴黎蓬皮社(1977年)名揚全球;
1978-1980年,與賴特形成夥伴關係;
1981年,接觸與賴特合作關係,成立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
1998年,榮獲第20屆普利策建築大獎;
2004年,皮亞諾完成了達拉斯的那什雕塑中心;
2005-2009年,先後完成了亞特蘭大高級博物館擴建工程以及紐約摩根馬圖書館擴建工程等多項工程項目;
2010年,接手擴建美國沃斯堡金貝爾美術館專案並公佈了擴建方案。
  倫佐•皮亞諾的建築成就
1970年 皮亞諾與理查•羅傑斯及彼得•賴斯合作贏得了蓬皮社藝術文化中心國際競賽
1978年 被授予國際建築師協會榮譽獎
1981年 榮獲義大利Compassod’ Oro獎
榮獲美國AIA榮譽獎
1984年 榮獲法國Commandeur des Arts et des Letters 獎
1985年 榮獲倫敦RIBA榮譽獎
1986年 榮獲英國皇家建築家協會名與會員
1988年 榮獲大阪關西空港優秀設計首獎;
1989年 榮獲RIBA皇家金質獎章
榮獲義大利的Cavalieri di Gran Croce 獎
1990年 榮獲斯圖加特大學的榮譽博士頭銜
榮獲日本京都Inamori基金會獎
1991年 榮獲加利福利亞的Richard Neutra 獎
1994年 榮獲美國文學和藝術學會的榮譽獎
1995年 榮獲柏林Akademie der Kunste 藝術獎
1996年 榮獲羅馬Premio Capo Circeo 獎
1998年 榮獲普利策建築大獎
2000年 榮獲“自然之魂”木建築獎
2003年 榮獲義大利建築金獎
榮獲美國紐約的美國-義大利商會文化獎
2008年 榮獲美國建築師協會(AIA)金獎
  倫佐•皮亞諾的建築思想
皮亞諾注重建築藝術、技術以及建築周圍環境的結合。他的建築思想嚴謹而抒情,在對傳統的繼承和改造方面。皮亞諾的作品範圍驚人,從博物館、教堂到酒店、寫字樓、住宅、影劇院、音樂廳以及空港和大橋。
  在他的作品中,廣泛地體現著各種技術、各種材料和各種思維方式的碰撞,這些活躍的散點式的思維方式是一個真正的具有洞察力的大師和他所率領的團隊所要奉獻給全人類的禮物。這是20世紀乃至前幾個世紀的大師們的共同理想。他重視材料的運用,對材料有著特殊的敏感,他更重視技術對材料性能的進一步發掘,經他手使用的材料都被發揮到了材料性能的極至。
  皮亞諾十分重視各種技能的發揮,不僅僅是徒手製圖技能,還有電腦操作技能,並且更重要的是他重視實際動手的模型製作能力。在他的建築實踐中,發明、創新、突破始終是他向空間“維度”探索的法寶,他以單純的形式唯美的比例,將建築的美回復到功能主義的設計理想中,將非物質的成分例如陽光引進建築之中,並成為建築的組成部分。
  “敢於打破常規,並堅定地使之付諸實現,你就會發現,你的設計已不受任何限制,並達到自由自我的境界”這是皮亞諾的經驗之談,也是他走向輝煌的階梯。“人文城市”模式,是他多年醞釀的一個設計理想,這一點在他里昂國際城、柏林波茨坦廣場和熱納亞舊港改建等規劃專案中得到了全面的體現。新建築與老建築,新景觀與老的城市景觀,建築、環境與人,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係和依存關係。

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經典案例賞析

法國蓬皮杜中心




  1977年,皮亞諾與他的英國搭檔理查•羅格斯以喬治•蓬皮杜中心震驚了整個建築界,這座高科技戲仿品矗立於巴黎18世紀時的市中心。自那以後,皮亞諾處處顯得與眾不同。活潑靚麗、五彩繽紛的通道,加上晶瑩透明、蜿蜒曲折的電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這座上下五層、占地近百萬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包括專門收藏現代藝術的博物館、臨時展廳、電影院、音樂廳、多媒體圖書館和檔案館,以及壯觀的觀景屋頂。每天2.5萬遊人使蓬皮杜中心立即成了這座城市裡最受歡迎的建築物。為了迎接新的千年,它作了全面整修和徹底翻新。
  在皮亞諾的監理下,洞穴般的入口大廳代之以新的咖啡廳和新聞中心,圖書館入口的候書長廊被縮短,頂樓簡陋的飯館被裝修成別具一格的全方位服務餐廳。中心于千年盛典之際重新開放。
  法國前總統喬治•蓬皮杜之所以挑選了當時均30剛出頭的皮亞諾與羅格斯,是因為他想作一大膽的建築表達。皮亞諾-羅格斯的設計滿足了他的心願,甚至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蓬皮杜中心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法國鋼鐵製造商以原設計的雙重鋼樑可能倒塌為由拒絕合作,而皮亞諾和羅格斯的做法也頗令法國人吃驚:他們採用了德國製造商的鋼樑,並且是趁著夜幕偷偷將鋼樑運進去的。
  自蓬皮杜項目之後,皮亞諾以他的層層疊疊的建築圖紙營造了世界性的聲譽,日本、德國、義大利和法國都有他大膽的商業性和公共建設專案,他設計的博物館更是讓人望塵莫及。

吉恩•瑪麗•吉巴澳文化中心




    瑪麗•吉巴澳文化中心由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Italian architect Renzo Piano)以頌揚新赫里多尼亞的卡納克(Kanak)的土著文化為理念而設計。該中心由十個被稱之為“工程案例(cases)”的單元所組成,它們各有不同的規模和功能,但外形都具有一致的垂直放置的殼狀結構,類似於喀裡多尼亞村莊的傳統茅屋。這種被刻意賦予的“未完成的”外觀向人們展示卡納克文化的發展進程,與已故卡納克領導人讓•馬里•吉巴烏(Jean-Marie Tjibaou)所奉行的一種信念仍相適應,仍在激勵著當地的民眾。
    中心由十座大小不同、功能各異的“房子”組成,用作卡那文化(Kanak Culture)的研究基地。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村落,有自己的道路、草木和公共活動場所等,雖坐落在岸上卻與海洋緊密相連。設計上著重于考慮利用空氣的自然流動,以及使用現代設計手法表達太平洋傳統文化,並充分體現人類學家的重大貢獻。
 
瑞士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




    位於巴塞爾附近的倫佐•皮亞諾設計的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使該城市自從1997年10月18日博物館開放以來開始變得富裕。人們說:未來是建築在傳統上面的。這個新博物館使這一抽象的概念變得簡明易懂。它滿足了使建築物與周圍環境相統一的願望。毫無疑問,這是一次關於現有建築和新建築相互適應和和諧的想像上的飛躍。
  頂部的輕巧和解放
    屋頂連同它的承重功能是顯而易見的,一個水準放置的屋頂桁架延展在一個捆紮過的、幾乎是脆弱的支架上,就像是漂浮在土地上或牆壁上。這一屋頂以它的明顯性、透明性和輕巧性表達了它的高挑和解放。與此相反牆壁則帶有牢固性、沉重性、束縛性和莊嚴性。但二者都遵循嚴密性、規律性的原則,博物館建築的內部造型和外部結構都充滿了這種精神並使訪問者能夠理解。
  內部和外部之問的空間關係
    建築物多種多樣的表現形狀是以形象元素為基礎的,它清楚地顯示出了它的制約性。可以清楚地看出牆壁、屋頂和室內外結構的功能,並與其餘的東西形成鮮明的對比。屋頂的高度、牆的比例和採光是這一空間設計方案多義性的體現。寥寥幾種材料的使用和一眼就可以望穿的空間元素產生了不計其數的空間變化。從內部結構到外部形狀這一過程對訪問者的行為起著積極的作用,人們被從精神集中(藝術畫面)導向了休養(自然畫面),其內部公開劃分的房間及建築物與公園之間的聯接是引人注目的標誌。一個在內部按數學劃分的秩序和景觀的自然秩序是作為兩極相對立的,這些原則在建築物中無處不在。整體性的法則決定了它的各部分,甚至最小的細部。所有的東西都是由成比例、大眾性原則來定義的。
 
KPN電信大樓



    在馬斯河畔,坐落著鹿特丹著名的伊拉斯姆斯橋(Erasmus),而KPN電信大廈就在這座橋的兩腳柱的旁邊。它將伊拉斯姆斯橋的特點反映在自己正立面上傾斜支撐的一個斜柱上,傾斜的角度恰恰與伊拉斯姆斯橋纜索的角度相同。大廈的正立面是一塊巨大的電子看板,向人們宣告著它的電信公司總局的“身份”。從伊拉斯姆斯橋和大廈前面的廣場上看,這個看板十分引人注目,甚至在其他大橋和馬斯河北岸的高速公路上也可以看到它。
    45米高的雪茄形的鋼柱支撐在停車場上的人行屋頂上,它並不是為垂直荷載而立,而是緩解風荷載和保證側向穩定的必要支撐。混凝土核心筒也是保證大廈穩定的結構。建築的其他部分都是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除了看板後面的辦公室之外,其他辦公室的開窗都是傳統的嵌入式窗戶。它周圍的牆面用的是淺灰色PVF2表面的鋁板,為的是在白天盡可能創造出平滑和諧的感覺。
    帶有巨大電子看板的KPN電信大廈一定會成為鹿特丹新的標誌。然而它並沒有孤立地炫耀自己,而是將周圍的地區整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它把整個沿河街區以及伊拉斯姆斯橋聯繫在一起,而伊拉斯姆斯橋以及後面的廣場又都是它不可或缺的同伴。

日本大阪關西國際機場

    日本關西國際機場位於日本大阪市東南,是亞洲著名的航空港之一,也是日本填海造陸工程的代表作。關西國際機場的建設由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和日本建築師岡部憲明(Noriaki Okabe)負責主要設計,另外還有其多位著名的建築師、工程師參與設計。
    關西國際機場坐落在大阪海灣一個專門修建的人工島上。因為進入和離開機場的航線全都在海面上空,所以機場能夠全天24小時運行,它也就因此成為進入日本的新大門和通往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的中心。旅客航站樓沿著島的一邊伸展,它是一類新奇的肮站樓,在同一中心部位有各種國際航線和國內航線的設備處於不同的樓層,並且所有的飛機都沿著朝兩側伸展的登機翼樓停靠。登機翼樓長度極大,可能是已有的建築物中最長的,並且其完整的內部空間,有1’700米長,的確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長的“房間”。然而這個宏大的空間,它的遠景巧妙地變細,它只不過是一系列令人吃驚的空間,一個接一個地在頂棚下不斷向前,就像是向前湧動的波浪。這些空間包括一個稱作“峽谷區”的直接和國際航線大廳陸地側的入口相連的多層大廳,而國際航線出發大廳位於峽谷大廳和登機翼樓之間。
    航站樓的外形和其內部空間一樣非常令人吃驚。覆蓋著由不銹鋼板和黑色玻璃組成的彎曲外殼,它看起來既像和島嶼擁抱在一起,又像想要從島嶼上騰飛而去,同時它還極不同尋常,因為它和內部空間的形狀是那麼接近。尤其從空中俯視它時,建築物與它周圍飛機之間的密切關係十分引人注目,其中飛機看起來就像停靠在大型艦母周圍的小型船隻。
    航站樓閃閃發光的、對稱的外形具有很強的方向感。這不是因為建築物位置將會發生改變(儘管它將抵禦大量的地震和沉降位移),而是因為建築物緊密按照內部的運動模式成型,因而也能給建築物內的旅客流同樣明確的指示,靜止的飛機將起飛,飛往何方非常明顯。同時,一些曲線也會影響空氣的流動,儘管和外面的空氣流動相比,這裡的空氣流動並不是至關重要的。相反,內部空氣的流動,受沿著頂棚沒有閉合管道的影響,決定了本建築物輕型外殼和結構的形狀。
    關西國際機場肮站樓不但外形服從總體幾何學原則,而且其設計本身也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內部邏輯性,它有助於將顧問和合作者的貢獻融合成一個有機的總體。遵循了這些內部準則的地方,結果都是成功的。然而,這種準則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成本削減迫使設計折衷,更糟糕的是,在有些地方,由於擔心建築物規模的約束,重新使用了皮亞諾早期建築物的細節,但結果看起來並不合適。即使是這種失誤,它們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西國際機場航站樓終於實現並融合了很多自19世紀以來就有的思想:創建形式和功能接近完美匹配的建築物,就像機械或有機體。有人爭論說,這些思想不相宜,不可能實現。因為建築物不同於機械或有機體,它不能移動。而該設計中要考慮內部人員、行李和空氣的流動,考慮圍繞建築物外部運行的或停靠在建築物外面的飛機、火車和汽車的位置,同時還要考慮由地震和沉降引起的相當大的位移,因此在這樣的一棟建築物的設計中實現這種思想是最適合不過的。
 
羅馬綜合音樂廳

    義大利建築家倫佐.皮亞納設計這一規模龐大的聯合式音樂廳由三個獨立的劇院組成,圍繞一塊開闊地而建。
    這一工程耗資1億4千萬美圓是二戰後羅馬所承建的最大建築之一,該音樂廳的落成將為古城羅馬提供一個享受高雅藝術的場所,音樂廳將舉辦各種形式的藝術活動如室內音樂會,歌劇、當代音樂、芭蕾和交響音樂會。
    羅馬長期以來一直沒有一個能舉行古典音樂會的合適場所,更不用說能與其作為歐洲主要國家首府地位相稱的音樂廳。但隨著羅馬音樂廳這個世界上最完善的音樂劇表演中心的完成,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改變。按照它的設計,無論建在哪裡,都將是設備最完善的音樂劇中心,它包括四個不同規模的音樂廳,並配置了大量的排演和可換設備,還有一個綜合音樂圖書館、一個音樂器械博物館、CD和活頁樂譜商店以及咖啡廳、酒吧和餐館。
    第四個音樂廳是個露天劇場,造型像碗,這樣使得整個佈局如同三隻甲蟲在一個碗裡吃東西而得到統一。露天劇場上層踏步式座位的下面是地下大廳,它連接各音樂廳,有通向各個音樂廳的入口。地下大廳同樣環繞著露天劇場的後面,並可俯視露天劇場的下層臺階和舞臺。該舞臺是整個設計方案的中心焦點,也是傾斜露天市場的末端,這個露天市場的內容是一個城市空間,旁邊有咖啡館,從北面的街道延伸至此。
 
保羅•克利中心














   德國波恩的保羅•克利(Paul Klee)中心正式對外開放,該中心由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博物館位於綠意濃濃的伯恩郊區。由三座相連的浪形建築組成,看似由當地風景連成一體的小山。皮阿諾把它命名為“風景雕塑”。三座小山似的建築通過一條被稱作“博物館大街”的150米長通道相連。光線、虛浮及自然是表現主義大師保羅•克利作品中的三大元素,也正是這三個元素啟發了倫佐•皮亞諾建造博物館。“克利是20世紀最多產也是全能的藝術家之一。他的天分是多方面的,因此很容易引起誤解——似乎你可以任意地選擇一種方式來理解他。克利萊曾是建築學校一位多才多藝的教師。他的課並不是把所有的藝術形式混在一起,而是讓不同的藝術形式相互深入,相互浸潤,其中潛藏著詩一樣的涵義。在克利的作品裡,你能找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很深刻,也很複雜。因此我們有了這樣的想法:寧願找一個地方,挖地破土,創造出一件‘地景藝術’的作品,而不只是建一幢高樓。”倫佐•皮亞諾為自己的設計作了這樣的注解。由於克利的作品非常脆弱,常常是畫在紙上的水彩畫,甚至是畫在紙上的油畫,把這些脆弱的作品暴露在光線下顯然非常危險。因此“博物館大街”那部分,倫佐•皮阿諾儘量避免使用自然光。倫佐•皮亞諾的另一個著名作品是和裡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一起設計建造的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除了藝術展覽外,保羅•克利中心還為音樂、歌劇、舞蹈及文學提供平臺。

休斯頓menil博物館

    梅尼爾收藏博物館(Menil Collection Gallery),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Houston,Texas,United States)市郊寧靜的住宅區中,是由吉恩和多明尼克•德•梅尼爾(Jean and Dominique de Ménil)創辦的一座私人藝術收藏品的博物館。
    梅尼爾收藏博物館由梅尼爾基金會(Menil Foundation,Inc.)管理,典藏上古(Antiquity )、拜占庭(Byzantium)、中世紀(Medieval)、部落(Tribes)與二十世紀超現實主義藝術(Surrealistic Art)作品,與百科全書式的傳統博物館分庭抗禮。它是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一九八七年完成的作品,也是他完成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Pompidou Arts and Cultural Center of Paris)之後的重要代表作。灰色的松木板迭砌出402×142呎模矩化的長方型外牆,最引人注目的是吊掛於鋼結構上、呈曲面狀的預製混凝土反光板。此一如機翼般優雅曲面造型的反光板,是皮亞諾與結構大師彼得•萊斯(Peter Rice)合作的創新發明,不但將自然的光源神奇地漫射於展示廳內,更彰顯了清晰的結構與科技的美感。
    多明尼克是斯倫貝謝(Schlumberger)石油鑽探公司財富的女繼承人,而吉恩(又名約翰——John)則是公司的一位執行官。出身軍人家庭的年輕銀行家John de Menil 和石油大亨的女兒Dominique Schlumberger1931年在法國結了婚,因為是猶太人,于二戰期間離開法國來到休士頓,從這裡開始經營Schlumberger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生意。Menil夫婦興趣廣泛,很快成為休斯頓文化發展的關鍵性人物,成為現代藝術、建築的宣導者。在上世紀50、60年代,他們通過(現在的)休士頓當代藝術館、美術館(Menil夫婦是許多藝術品的捐贈者和贊助者)推廣、提升現代藝術,創辦了聖•湯瑪斯(St. Thomas )大學的藝術歷史系和萊斯大學的藝術學院等,並贊助了不少與藝術相關的研究專案。
    在John去世後,Dominique于1987年建立、開放了menil collection博物館,展示了他們夫婦一生的1.5萬件收藏品。現在博物館由梅尼爾基金會(Menil Foundation,Inc.)管理,收藏了上古(Antiquity )、拜占庭(Byzantium)、中世紀(Medi)、部落(Tribes)與二十世紀超現實主義藝術(Surrealistic Art)作品,可謂相容並蓄,包羅萬象。博物館的最大特色是現當代藝術,如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等,其多元化與豐富性以美國城市博物館說可謂屈指可數,而且特展比較多,許多展覽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後,會直接運往這裡繼續展出。
 
倫敦碎片大廈





  由義大利著名建築師renzo piano設計的“the london bridge tower”(倫敦橋大廈),通稱“the shard”(碎片大廈)現已正式完工,並向公眾開放。這座大廈目前是歐洲最高的建築物,比倫敦南岸的新london bridge quarter要高出309.6米。以這座建築為中心,整個開發專案共200萬平方米,這座72層的多功能大廈還開窗了一個令人驚歎的夜間燈光秀,它由12束鐳射和30個探照燈光組成,以慶祝這座新建築的建成。 
http://www.befree.com.cn/Events/2012/11/RenzoPiano/

台長: 阿楨
人氣(3,30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名建築師 |
此分類下一篇:福斯特:名建築師47
此分類上一篇:伍重:名建築師4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