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14 07:00:00| 人氣3,1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桑特利亞:名建築師3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未來主義建築

  安東尼奧‧桑特利亞(Antonio Sant'Elia, 1888-1916)出生於意大利北部的科摩市(Como, Lombardy),曾在工程公司做過學徒,後在波倫亞大學學習,1912年,在米蘭開業,但主要是為別的建築師工作,沒有留下屬於他的建築作品。
  在米蘭期間,桑特利亞與「未來主義」者來往,在他們的影響下他於1912年-1914年間畫了一系列以「新城市」為題的城市建築想像圖,大約有數百幅之多。其中一些於1914年5月在名為「新趨勢」的團體舉辦的展覽會上展出,展品目錄上有聖伊里亞署名的「前言」,這就是著名的《未來主義建築宣言》。
  桑特利亞的建築想像畫同他在「宣言」中提出的觀念形象地表現了未來主義的建築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剛剛在建築戰線上點燃未來主義火種的桑特利亞又急忙投身於現實中真刀真槍的戰火中。1916年10月,無情的炮火吞噬了他僅僅28歲的年輕的生命。不公平的命運沒有給他實施自己觀念的機會。
攝於1916,(從左至右) Marinetti, Funi, Sant’Elia:
http://lebbeuswoods.wordpress.com/2009/11/02/santelias-words/
新城市(La Citta Nuova), 1914
  自1700年起,就不曾有建築(architecture)存在。所謂的現代建築,是在現代房屋的骨架外,罩著種種低能混雜的風格元素。水泥和鑄鐵創新的美,被混雜裝飾外殼的包覆所褻瀆,那不是為了結構需求或是我們(現代)品味的正當理由,而是源於埃及、印度、拜占庭的裝飾;是源於名為「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糊塗和無力的白痴花樣。
   這種建築上的濫用,在義大利是廣受歡迎的。這種強奪式的異國愚昧行為是被視作是天才的發明和最符合今日的建築。年輕的建築師 (這些人偷偷摸摸的、強迫的吞食著,那借用自藝術雜誌的原創性)誇耀他們的才能於我們城鎮的新建區域,這裡是可笑的雜拌,有點些交錯式樣的柱式、十七世紀的花葉形裝飾、哥德尖頂拱、埃及壁柱、洛可可漩渦花紋、十五世紀的小天使、浮誇的女像柱,取代了所有嚴肅的風格,放肆地作為紀念性的氛圍。萬花筒式的外表和形狀的重現,靠著機器來倍增數量,借著溝通的速度、借著人口的集中、借著保健衞生、借著上百項現代生活其他種現象,強加在日日新增的需求下,從未使這些創建自我風格的建築革新者,有些些的困惑和遲疑。
我反對且藐視:
1.所有前衛的虛假建築。奧地利的、匈牙利的、德國的、美國的。
2.所有古典的建築。莊嚴的、僧侶的、做作的、裝飾的、紀念的、浮誇的、可愛的、取悅的。
3﹒將紀念性建築與古代宮殿的保存、整建與重建。
4.垂直和水平的線條、立方體和椎體,這些都是靜止的、低沉的、有壓迫感的、與我們新的敏感性不合的。
5.使用巨大的、大量的、永久性的、陳舊過時的和昂貴的材料。
  並宣稱:
1.未來主義建築,是一種經計算後的建築、是大膽前衞的建築、是簡潔(simplicity)的建築;是強化混凝土的建築、是鋼、玻璃、石膏板、纖維織品的建築、是所有可取代木頭、石頭、磚塊的材料,讓我們可獲取最大的彈性和輕量化的建築;
2.未來主義建築不是一種只因實用和效用所為的枯燥無生氣的組合,而仍然是一種藝術,一種綜合和表現(synthesis and expression);
    自十八世紀以來就沒有出現過建築藝術。所謂的建築藝術,只不過是一個各種風格的大雜燴。建築藝術所以能夠從一種風格變化為另一種風格,而不改變建築藝術的根本特點,這是因為許多時式的改變,只是由於宗教信仰的變遷或政治上的事件。
  歷史上建築風格的更迭變化只是形式的改變。因為人類生活環境沒有發生深刻改變,而現在這種改變卻出現了,因此,未來的城市應該有大的旅館、火車站、巨大的 公路、海港和商場、明亮的畫廊、筆直的道路以及對我們還有用的古蹟和廢墟……在混凝土、鋼和玻璃組成的建築物上,沒有圖畫和雕塑,只有它們天生的輪廓和體 形給人以美。這樣的建築物將是粗獷的像機器一樣簡單,需要多高就多高,需要多大就多大……城市的交通用許多交叉樞紐與金屬的步行道和快速輸送帶有機地聯繫 起來。……建築藝術必須使人類自由地、無拘無束地與他周圍的環境和諧一致,也就是說,使物質世界成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建築藝術必須使人類自由地、無拘無束地與他周圍的環境和諧一致,也就是說,使物質世界成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必須消滅裝飾。應該靠我們用科學和技術的實際經驗加強了天才光輝。
  並宣稱:
3.斜線和曲線是富有生氣的。
4.把裝飾施加在建築上是荒唐可笑的。
5.我們的建築,必須是我們靈感的最完美的表現,最完全的綜合,最有效的統一。
6.把建築藝術當成按照借來的標準安排配置現成形式的藝術時代已經結束。
7.建築藝術必須使人類自由地、無拘無束地與他周圍環境和諧一致。
8.在這樣的建築藝術中沒有造型的慣例,因為非永久性、暫時性正是未來主義建築藝術的基本特質。
  未來主義建築的問題不在於直線的安排上,而是找尋新的外型(輪廓)、新的門窗,取代傳統的柱子、托肩、怪獸出水口,問題不在於正面到底是清水磚、油漆或覆以石材;也不是使新、舊建築之間能在形式上有所區分。未來主義考量的問題是創造屬於未來的住宅,根據健全的計畫垂,以各種科學與技術的資源去建造,滿足生活與心理的需求,拒絕所有與我們格格不入的怪異樣式(傳統、樣式、美學、整體比例關係)以建立新的造型、新的線條、新的輪廓與量體。
  建築存在的道理是特殊的現代生活條件,建築的美學價值應該與我們的感覺相契合,建築不應該屈從於任何歷史延續的法則,建築必須像心靈一樣新。建築從傳統中解放出來,建築必須重新開始。透過對材料強度的計算,混凝土的運用,建築已不再是古典的與傳統的意義。現代建築材料與科學理念絕對不應該讓歷史樣式所借用而造成怪異的建築物(流行的建築物)使得輕巧的混凝土去模仿沈重的拱圈興大理石的量感。
  由於從前並沒有現代的材料,因此我們現在應該有新的美學理念。我們已失去了對紀念性、厚重的、靜態的感覺而日益增加了對輕巧、實用的、瞬息萬變與急速的感覺我們免得自己不再是教堂、宮殿、集會堂裡的人而是大旅館、火車站、大馬路、大港口、覆蓋式市場、明亮的廊道、高速道路、拆建與重建的計畫。
  我們必須創造與重建未來的城市:必須像龐大的、吵雜的、生氣蓬勃、高尚的工作地區、各個局部都是動態的感覺;未來的住宅必須像一部龐大的機械,升降梯不應該像孤單的蟲一樣藏在樓梯間裡,樓梯變得無用武之她,應該於以摒除,升降梯應該像一條鐵與玻璃的蛇一樣爬上建築物。混凝土、玻璃、鐵的建築物沒有油漆,沒有雕刻,完全由其本身的線條與投影表現出內在美,被地方政府認為極其醜陋的機械式簡單性將在吵雜的深淵中升起,街道將不再像是腳踏墊一樣與房子同在一個高度上,而是會深入地下好幾層,以接納大都會的交通,並利用金屬步道與快速的的電扶梯聯繫。
  裝飾必須加以摒除,未來建築的問題不是靠剽竊中國、波斯或曰本的相片或愚昧地遵循vitruvius的規範,而是得靠天才的發揮與科學技術的經驗,任何事都必須是革命性的,我們必須開發屋頂、利用地下室、減少正面的重要性、將耗費在剖面、柱頭與入口大門的瑣碎心思轉移到量體的組合與市鎮規畫上。讓我們與紀念性、葬禮的、慶典的建築斷絕關係,摒棄紀念性建築、人行道、拱廊、階梯,讓我們將廣場降到地面下,讓城市浮上來。
  我宣稱:
 3.斜線與曲線具有動態的性質,比垂直水平線條具有無比的情感力量,因此動態性的整體建築不能沒有斜線與曲線。
4.裝飾,便加在建築上,是荒誕至及之事,未來主義建築的裝飾價值在於將未經處理的、或赤裸的、顏色強烈的材料原原本本地加以運用與組合。
5.正如古代由自然元素中吸取藝術靈感,今後我們不論是物質的或是精神的人造事物必須在我們所創造的新的機械世界中找尋黨感,使建築成為最精緻的表現,最完美的組合,最有效的藝術整合。
6.掌握預定的規範藉此安排建築物造型的建築藝術已經結束
7.我們必須理解建築是以自由與極大的勇敢去讓環境與人取得和諧的關係做最大的努力,也就是說使事物的世界成為心靈的直接投射
8.建築不能產生任何的三度或直線的習慣,因為未來主義建築的基本特徵將是退化與無常。"房子比我們的壽命短,每天都必須建造自己的城市",不斷的更新建築環境將有助於未來王義的勝利。WordsinFreedom、Plastic DynamIsm 、Music without Bars,以及The Art of Sounds 已經獲得肯定,我們將不斷地與對過去盲目崇拜進行戰鬥以爭取勝利。
http://tw.myblog.yahoo.com/quencychenkimo/article?mid=5241

未來主義建築  維基百科

File:Santelia03.jpg
La Città Nuova酒店的透視圖,安東尼奧•聖埃裡亞1914年的作品
未來主義建築是20世紀初期起源於義大利的建築形式,特點是反歷史主義,多運用長線條,象徴速度,運動,緊迫性和抒情性。它是未來主義藝術運動的一部分,由詩人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於1909年發表的《未來主義宣言》發起。
  裝飾藝術風格
20世紀20年代和20世紀30年代裝飾派藝術風格的建築,其流線型的形式被視為未來主義。
建築物
File:UCILibrary.jpg
爾灣加州大學圖書館,建於1965年 
File:LAX LA.jpg
洛杉磯國際機場,建於1961年 
File:Brazil.Brasilia.01.jpg
巴西利亞大教堂(奧斯卡•尼邁耶設計,建於1960年) 
File:McGaughHall.jpg
McGaugh Hall, 爾灣加州大學, 建於1991年 
File:Rue-de-paris-film110jpg.jpg
法國巴黎市中心的住宅建築

未來主義  維基百科

File:Manifesto of Futurism.jpg
1909年,詩人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發表《未來主義者宣言》
未來主義是發端於20世紀的藝術思潮,最早出現於1907年,義大利作曲家弗魯奇奧•布索尼的著作《新音樂審美概論》被看作未來主義的雛形。未來主義思潮主要產生和發展於義大利一國,卻也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影響,俄羅斯尤為明顯。
  概述
File:Plakat mayakowski gross.jpg
Plakat mayakowski gross
File:Umberto Boccioni 001.jpg
Umberto Boccioni 
File:Casa Sant'Elia.jpg
Casa Sant'Elia.
未來主義藝術家們的創作興趣涵蓋了所有的藝術樣式,包括繪畫、雕塑、詩歌、戲劇、音樂,甚至延伸到烹飪領域。義大利詩人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最早於1909年發表《未來主義宣言》一文,宣揚他的藝術觀點。宣言最先在米蘭發表,之後刊載於法國的《費加羅報》上。馬里內蒂總結了未來主義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對陳舊思想的憎惡,尤其是對陳舊的政治與藝術傳統的憎惡。馬里內蒂和他的追隨者們表達了對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熱喜愛。汽車、飛機、工業化的城鎮等等在未來主義者的眼中充滿魅力,因為這些象徵著人類依靠技術的進步征服了自然。
  馬里內蒂這種狂熱的藝術觀點立刻征服了那些米蘭的畫家們。翁貝托•波丘尼、卡洛•卡拉和路易吉•魯索洛等人在視覺藝術領域發揚了馬里內蒂的未來主義觀念。魯索洛同時還是一位作曲家,他將未來主義元素引入了音樂領域。畫家賈科莫•巴拉和吉諾•塞韋里尼於1910年結識了馬里內蒂。這些人構成了第一批未來主義藝術家。
  思想
畫家和雕塑家翁貝特•波丘尼(1882-1916)於1910年發表了《未來主義繪畫宣言》。在宣言中,他聲稱:
我們將竭盡全力的和那些過時的、盲信的、被罪惡的博物館所鼓舞著的舊信仰做鬥爭。我們要反抗陳腐過時的傳統繪畫、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時光流逝中骯髒和腐朽的事物。我們要有勇於反抗一切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年輕的、嶄新的,伴隨著對不公的甚至罪惡的舊生活的毀滅。
  未來主義者們將沉溺於昔日時光的行為戲稱為「過去主義」,將這類人稱為「過去主義者」。他們有時甚至對這些所謂的「過去主義者」們進行身體上的攻擊。這些「過去主義者」包括那些對未來主義的畫展或演出沒有興趣的人們。
  未來主義者對現代戰爭大加頌揚,認為戰爭是藝術最終極的形式。一些未來主義者們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倖存者,懷有深刻的民族主義思想。這些經歷使得他們未來主義者支持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但也使義大利的法西斯建築不同於德國的法西斯建築。
  影響
未來主義對20世紀其他文藝思潮產生了影響,包括藝術裝飾、漩渦主義畫派、構成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思潮從20年代開始衰落,如今已經基本絕跡,很多未來主義藝術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然而,未來主義所倡導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主義對年輕、速度、力量和技術的偏愛在很多現代電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體現。馬里內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隨者。比如,他的「人體金屬化」的藝術主張在日本電影導演塚本晉也的影片中有所體現。未來主義對網路化的現代社會也產生了影響,所謂的「電腦叛客」就是在未來主義的影響下出現的。
  參見
未來主義文學
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藝術家
賈科莫•巴拉
翁貝托•波丘尼
卡洛•卡拉
普里摩•康蒂
弗圖納托•德佩羅
路易吉•魯索洛
安東尼奧•聖伊利亞
吉諾•塞韋里尼
外部連結
http://www.unknown.nu/futurism
雅虎上的「未來主義」相關網站索引
未來主義運動:嚎叫、爆炸、擠壓、噓聲和剷平 肯尼•戈德史密斯著

19世紀建築變遷

  時代背景
  近代西方的文化變遷比之東方要活躍的多。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新陳代謝時時都在進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文化出現了一場深刻、劇烈、廣泛的突變——一場以反傳統為特徵的狂飆運動。
  在世紀轉折時期,西方社會,首先是西歐各國出現了文化方面的大震盪、大轉變,形成反傳統、破舊立新的一代奇觀。這次文化變遷的浪潮席捲了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稱得上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大革命。其中哲學、美術、雕塑和機器美學等方面的變遷對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經過這次文化大革命,西方國家進入了現代文明或現代文化的新階段。儘管各方面的變遷並不平衡,傳統並沒有也不可能真的消除殆盡,但世界一大部分地區終於跨進了既有工業化又有現代文化的新的歷史時期。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劇烈的社會變遷。這一時期,建築全面創新的外部條件已經初步具備。
  主要理論與流派
  芝加哥學派——曇花一現的建築
  19世紀以前芝加哥是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小鎮,1837年僅有4000人。由於美國的西部開拓,這個位於東部和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鎮在19世紀後期急速發展起來,到1890年人口已增至100萬。經濟的興旺發達、人口的快速膨脹刺激了建築業的發展。而1871年10月8日發生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場毀掉全市1/3建築的大火災,更加劇了以新建房屋的需求。在當時的這種形勢下,芝加哥出現了一個主要從事高層商業建築的建築師和建築工程師的群體,後來被稱作“芝加哥學派”。
  他們使用鐵的全框架結構,使樓房層數超過10層甚至更高。由於爭速度、重時效、儘量擴大利潤是當時壓倒一切的宗旨,傳統的學院派建築觀念被暫時擱置和淡化了。這使得樓房的立面大為淨化和簡化。為了增加室內的光線和通風,出現了寬度大於高度的橫向窗子,被稱為“芝加哥窗”。高層、鐵框架、橫向大窗、簡單的立面成為“芝加哥學派”的建築特點。“芝加哥學派”中最著名的建築師是路易.沙利文。
  “芝加哥學派”的建築師和工程師們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認真解決新高層商業建築的功能需要,創造了具有新風格新樣式的新建築。但是,由於當時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它們缺少歷史傳統,也就是缺少文化,沒有深度,沒有份量,不登大雅之堂,只是在特殊地點和時間為解燃眉之急的權宜之計。使這個學派只存于芝加哥一地,十餘年間便煙消雲散了。路易.沙利文本人也由於任務稀少,竟致破產,於1924年在潦倒中故去。
  “芝加哥學派”的曇花一現和沙利文的潦倒而卒表明:直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傳統的建築觀念和潮流在美國仍然相當強大,不易改變。然而,山雨欲來風滿樓,新建築的大潮勢不可擋。
  新建築的啟示——英國工藝美術運動
紅屋
  19世紀末,在英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拉斯金——莫里斯的“美術家與工匠結合才能設計製造出有美學品質的為群眾享用的工藝品”的主張影響下,英國出現了許多類似的工藝品生產機構。1888年英國一批藝術家與技師組成了“英國工藝美術展覽協會”,定期舉辦國際性展覽會,並出版了《藝術工作室》雜誌。拉斯金——莫里斯的工藝美術思想廣泛傳播並影響歐美各國。這就是所謂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
甘布林住宅
  但是,由於工業革命初期人們對工業化的意識認識不足,加上當時英國盛行浪漫主義的文化思潮,英國工藝美術的代表人物始終站在工業生產的對立面,進入20世紀,英國工藝美術轉向形式主義的美術裝潢,追求表面效果,結果使英國的設計革命未能順利發展,反而落後於其他工業革命稍遲的國家。而歐美一些國家從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得到啟示,又從其缺失之處得到教訓,因而設計;思想的發展演變快於英國,後來居上。
  工藝美術運動的代表性建築有:魏布設計的莫里斯紅屋和美國甘布林兄弟設計的甘布林住宅。
  美麗的動感——新藝術運動
布魯塞爾讓松街6號住宅
  受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啟示,19世紀最後10年和20世紀前10年,歐洲大陸出現了名為“新藝術派”的實用美術方面的新潮流。新藝術運動的最初的中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隨後向法國、奧地利、德國、荷蘭以及義大利等地區擴展。
  “新藝術派”的思想主要表現在用新的裝飾紋樣取代舊的程式化的圖案,受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主要從植物形象中提取造型素材。在傢俱、燈具、廣告畫、壁紙和室內裝飾中,大量採用自由連續彎繞的曲線和曲面。形成自己特有的富於動感的造型風格。
索爾威旅館
  “新藝術派”在建築方面表現在:在樸素地運用新材料新結構的同時,處處浸透著藝術的考慮。建築內外的金屬構件有許多曲線,或繁或簡,冷硬的金屬材料看起來柔化了,結構顯出韻律感。“新藝術派”建築是努力使工業藝術與藝術在房屋建築上融合起來的一次嘗試。
  代表建築有戈地設計的米拉公寓、巴特羅公寓和霍爾塔設計的布魯塞爾讓松街6號住宅、索爾威旅館等。 
  維也納分離派——與傳統分手
  維也納分離派是新藝術運動在奧地利的產物。由奧地利建築師瓦格納的學生奧別列茲、霍夫曼與畫家克裡木特等一批30歲左右的藝術家組成名為“分離派”的團體,意思是要與傳統的和正統的藝術分手。
維也納美國酒巴間
  瓦格納在1895年出版的專著《論現代建築》中提出:新建築要來自生活,表現當代生活。他認為沒有用的東西不可能美,主張坦率地運用工業提供的建築材料,推崇整潔的牆面、水平線條和平屋頂,認為從時代的功能與結構形象中產生的淨化風格具有強大的表現力。
  瓦格納的觀念和作品影響了一批年輕的建築師,他的作品還帶有由舊轉新的痕跡,而他的學生則有意同傳統劃清界線。他們的作品不但各自具有鮮明的獨創性和很強的感染力,甚至初具19世紀20年代“方盒子”建築的雛形。
  維也納分離派的主要作品有:維也納郵政儲蓄銀行、維也納瑪約利卡住宅、維也納分離派展覽館、維也納美國酒巴間、維也納蜜雪兒廣場等。
維也納分離派展覽館
維也納瑪約利卡住宅
維也納蜜雪兒廣場
  格拉斯哥學派
風山住宅
  由英國建築師麥金托什和他的三個夥伴組成。他們主張建築應順應形勢,不再反對機器和工業,也拋棄了英國工藝美術運動以曲線為主的裝飾手法,改用直線和簡明快潔的色彩。室內設計常用白色牆面,傢俱以黑白兩色為主,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格拉斯哥學派的設計超出了流行的風格,打破了長期以來英國設計界的沉悶氣氛。格拉斯哥學派的還對維也納分離派有過影響。
  格拉斯哥學派的主要建築有:風山住宅、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等。
  未來主義

蓬比杜藝術與文化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爆發前數年,義大利出現了一種名為“未來主義”的社會思潮。
  義大利詩人、作家兼文藝評論家馬里內蒂於1909年2月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的創立和宣言》一文,標誌著未來主義的誕生。他強調近代的科技和工業交通改變了人的物質生活方式,人類的精神生活也必須隨之改變。他認為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的時空觀念,舊的文化已失去價值,美學觀念也大大改變了……
  隨之而來的是文化界各領域的冠以“未來主義”名稱的宣言紛紛發表。1914年7月,義大利年青的建築師聖伊裡亞發表了《未來主義建築宣言》,激烈批判了復古主義,認為:歷史上建築風格的更迭變化只是形式的改變。因為人類生活環境沒有發生深刻改變,而現在這種改變卻出現了,因此,未來的城市應該有大的旅館、火車站、巨大的公路、海港和商場、明亮的畫廊、筆直的道路以及對我們還有用的古跡和廢墟……在混凝土、鋼和玻璃組成的建築物上,沒有圖畫和雕塑,只有它們天生的輪廓和體形給人以美。這樣的建築物將是粗獷的像機器一樣簡單,需要多高就多高,需要多大就多大……城市的交通用許多交叉樞紐與金屬的步行道和快速輸送帶有機地聯繫起來。……建築藝術必須使人類自由地、無拘無束地與他周圍的環境和諧一致,也就是說,使物質世界成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未來主義”的建築觀點雖然帶有一些片面性和極端性質,但它的確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止,西歐建築改革思潮中最激進、最堅決的一部份,其觀點也最肯定、最鮮明、最少含糊和妥協。它是近半個世紀以來許多改革者的零散思想的集大成和深化的產物。不僅如此,直到20世紀後期,在世界上一些著名建築作品中,我們還能看到這樣那樣的未來主義建築師的思想火花,如巴黎蓬比杜藝術與文化中心(1972-1977)和香港滙豐銀行大廈(1979-1985)等。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
  德國馬車——製造聯盟
  在西歐各國中,德國原是一個後進國家,德國人在趕超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時很注意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當經濟實力增長以後,為了將自己的產品打入已被刮分過的世界市場,他們特別注意改進產品品質,其中主要的一環便是改進產品的設計。
  為了改進產品設計,德國人對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德國建築師穆台休斯在對英國的設計風格和建築發展進行了細心的考察後,于1907年成立了“德國製造聯盟”。
  “德國製造聯盟”的宗旨是促進企業界同美術家、建築師之間的共同活動以推動設計改革,目標是改進設計提高產品和建築品質,肯定標準化和用機器大量生產的方式,而設計者的任務是把標準的定型做得盡善盡美。
  “德國製造聯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活動在歐洲產生了廣泛影響,擁有貝倫斯等一大批優秀的建築師,同時培養和影響了一批年輕的建築師和設計家,其中有後來“現代建築”的旗手大師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另一旗手勒柯布西耶在德國考察時,也受到了“德國製造聯盟”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代“德國製造聯盟”繼續積極活動,1927年它在斯圖加特舉辦的一次住宅建築展覽是現代建築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執政,“德國製造聯盟”至此解散。
  “德國製造聯盟”及有關的一些建築師的活動為20年代的建築設計改革奠定了基礎。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裡,德國的建築創新活動引起了更加廣泛的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反響。至今“德國製造聯盟”的宗旨仍在影響著德國人的設計工作。
  新建築運動
  世紀轉折前後,西歐大部分地區不但先後發生產業革命,出現工業化的經濟技術基礎,而且漸次出現社會文化方面的大變動,進入20世紀的門檻,一種新的屬於20世紀特有的現代文明漸漸成形。在這樣的情勢下,建築文化全面變革的內部和外部條件陸續成熟,在西歐發達地區,不只是建築的經濟和技術因素要求變革,而且社會對建築的新的精神和審美要求也推動建築師在創傷中進行創新試驗。這一時期在西歐的一些大城市如倫敦、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巴黎、維也納、柏林以及米蘭、巴賽隆納等地,建築師中湧現了這樣那樣在理論和實踐中進行匯款單新探索的個人或群體。他們的努力和影響超越了城市和國界,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在20世紀初年便在西歐地區形成彼此呼應的創新潮流。
  從19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新派建築師向原有的傳統建築觀念發起一陣又一陣的衝擊,為後一階段的建築變革打下了廣泛的基礎。這一時期是19世紀的建築到20世紀的建築的蛻變轉換時期。這些建築師的思想和業績對後來的反映20世紀特點而與歷史上一切建築相區別的建築有積極的作用。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作“新建築運動”。
  表現派
  二十世紀初在德國、奧地利首先產生了表現主義的繪畫、音樂和戲劇。
  表現主義者認為藝術任務在於表現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體驗。例如,畫家心目中認為天空是藍色的,他就會不顧時間地點,把天空都畫作藍色的。繪畫中的馬,有時畫成紅色的,有時又畫成藍色的,一切都取決於畫家主觀的“表現”的需要,他們的目的是引起觀者情緒上的激勵。
  在這種藝術觀點的影響下,第一次大戰後出現了一些表現主義的建築。這一派建築師常常採用奇特、誇張的建築體形來表現某些思想情緒,象徵某種時代精神。德國建築師孟德爾松(Eric Mendelsohn,1889-1953)在二十年代設計過一些表現主義的建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19-1920年建成的德國波茨坦市愛因斯坦天文臺(Einstein Tower,Potsdam)。
  有個表現派的電影院建築在內部天花上做出許多下垂的卷券形花飾,使觀眾感到如同坐在掛滿石鐘乳的洞窟之中,有個輪船協會的大樓上做出許多象徵輪船的幾何圖案。荷蘭表現派的住宅建築甚至把外觀處理得使人能聯想起荷蘭人的傳統服裝和森砂鞋子,表現派建築師主張革新,反對復古,但他們是用一種新的表現面的處理手法去替舊的建築樣式,同建築技術與功能的發展沒有直接的關係。它在戰後初期時興過一陣,不久就消退了。
  風格派
  1917年,荷蘭一些青年藝術家組成了一個名為“風格”派的造型藝術團體。主要成員有畫家蒙德利安(Piet Mondrian,1872-1944),萬•陶斯柏(Theo Van Doesberg),雕刻家萬頓吉羅(G.Vantongerloo),建築師奧德(J.J.P.Oud)、裡特維德(G.T.Rietveld)等。他們認為最好的藝術就是基本幾何形象的組合和構圖。蒙德利安認為繪畫是由線條和顏色構成的,所以線條和色彩是繪畫的本質,應該允許獨立存在。他說用最簡單的幾何形和最純粹的色彩組成的構圖才是有普遍意義的永恆的繪畫。他的不少畫就只有垂直和水平線條,間或塗上一些紅、黃、藍的色塊,題名則為“有黃色的構圖”,“直線的韻律”,“構圖第×號,正號負號”等等。網路派雕刻家的作品,則往往是一些大小不等的立方體和板片的組合。風格派有時又被稱為“新造型派”(Ner-plasticism)或“要素派”(Elementarism)總的看來,風格派是二十世紀初期在法國產生的立體派(Cubism)藝術的分支和變種。
荷蘭烏德勒支(Utrecht)地方住宅
  風格派和構成派既表現在繪畫和雕刻方面,也表現在建築裝飾、傢俱、印刷裝幀等許多方面。一些原來是畫家的人,後來也從事建築和傢俱設計。例如:萬•陶斯柏和馬來維奇都是既搞繪畫雕刻,又搞建築設計的。
  風格派和構成派熱衷於幾何形體、空間和色彩的構圖效果。作為繪囤和雕刻藝術,他們的作品不反映客觀事物,因而是反現實主義的。最能代表風格派建築特徵的是荷蘭烏德勒支(Utrecht)地方的一所住宅。
  但是,如果我們把風格派和構成派只是當作一種工藝美術方面的流派來看,那麼它們在造型和構圖的視覺效果方面進行的試驗和探索還是有一些價值的。新材料出現了,技術和工藝改變了,社會經濟條件和生活方式變化了,人們的美學觀點和愛好也跟著轉變了。建築、傢俱、服飾、交通工具、紡織品、日用器具和印刷品等等各種器物都要改變它們的造型。因此,對於形式和空間作一般性的試驗研究也是現代生產和生活提出來的要求。風格派、構成派以及現代西方其他許多藝術流派在這些方面所作的試驗和探索對現代建築及實用工業品的造型設計是有啟發意義的。
  構成派
俄國第三世界紀念碑
  第一次大戰前後,俄國有些青年藝術家也把抽象幾何形體組成的空間當作繪畫和雕刻的內容。他們的作品,特別是雕刻,很像是工程結構物。這一派別被稱為構成派。代表人物有馬來維奇(Kasimir Malevitsch),塔特林(Vladimir Tatlin),加博(Naum Ga-bo)等。構成派在旨趣和做法上和風格派沒有什麼重要的區別。實際上兩派的有些成員到後來也在一起活動了。
莫斯科工人俱樂部
  構成派的代表作品是莫斯科工人俱樂部和由塔特林設計的俄國第三世界紀念碑,這個由抽象幾何體與線條組成的雕塑看起來像個工程構築物,體現了構成派的追求。
  主要建築師
  分離派老師--瓦格納
  瓦格納(Otto Wagner. 1841-1918)是奧地利著名的建築師。
  他早年擅長設計文藝復興式樣的建築,19世紀末,他的建築思想出現了很大變化。1894年,53歲的瓦格納就任維也納藝術學院教授,次年出版專著《論現代建築》,他認為,新建築要來自代生活,表現當代生活。他的建築作品推崇整潔的牆面,水平線條和平屋頂,認為從時代的功能與結構形象中產生的淨化風格具有強大的表現力。1900年前後他設計的一座維也納公寓住宅初步顯示出他的那種理想主義建築觀念。而1904年他在設計維也納郵政儲金銀行時首次運用了簡潔創新的建築手法,更使人難以相信出自一位60多歲的教授建築師之手。維也納郵政儲金銀行被認為是現代建築史上的里程碑。
  瓦格納的觀念和作品影響了一批年輕的建築師,在他的支持下,他的學生奧別列茲、霍夫羅等人組成了“維也納分離派”。
  然而,1910年以後,瓦格納的設計思想又向復古義傾斜,他在1911年作的“維也納第22區”規劃方案,主次軸線明確,建築端莊嚴整,與同一時期英國霍華德的“花園城市”的浪漫情調明顯對立。
  未來主義戰士——聖伊裡亞
城市建築想像圖
  聖伊裡亞(Antonio Sant-Elia,1888-1916)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科摩市,曾在工程公司做過學徒,後在波倫亞大學學習,1912年,在米蘭開業,但主要是為別的建築師工作,沒有留下屬於他的建築作品。
  在米蘭期間,聖伊裡亞與“未來主義”者來往,在他們的影響下他於1912年-1914年間畫了一系列以“新城市”為題的城市建築想像圖,大約有數百幅之多。其中一些於1914年5月在名為“新趨勢”的團體舉辦的展覽會上展出,展品目錄上有聖伊裡亞署名的“前言”,這就是著名的《未來主義建築宣言》。
  聖伊裡亞的建築想像畫同他在“宣言”中提出的觀念形象地表現了未來主義的建築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剛剛在建築戰線上點燃未來主義火種的聖伊裡亞又急忙投身于現實中真刀真槍的戰火中。1916年10月,無情的炮火吞噬了他僅僅28歲的年輕的生命。不公平的命運沒有給他實施自己觀念的機會。
  然而,聖伊裡亞的未來主義建築觀並沒有消失,它的精華象接力棒似的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湧現的一批改革派建築師手中,並且一直傳遞下去……
  今天,當我們站在巴黎蓬比杜藝術與文化中心(1972-1977)和香港滙豐銀行大廈(1979-1985)前時,不要忘記這位年輕的未來主義戰士-聖伊裡亞。
  英國建築師——麥金托什
  麥金托什(Charles R.Mackintosh,1868-1928)是蘇格蘭人,19世紀與妻子和妻妹夫婦在格拉斯哥從事傢俱、生活用品和室內裝飾設計。被人們稱為“格拉斯哥四人組”。
  麥金托什順應形勢,不再反對機器和工業,改用直線素材和簡潔明快的色彩,他的室內設計常用大塊白色牆面,傢俱以黑白兩色為主,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麥金托什的設計超出流行的風格,打破了長期以來英國設計界的沉悶氣氛。他的作品也對維也納分離派有過影響。
  麥金托什主要建築作品有:風山住宅、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後者是格拉斯哥學派最著名的作品。
  1914年麥金托什從蘇格蘭移居英格蘭,此後建築活動不多。
  工美運動的創始人——莫里斯
  莫里斯(W.Morvis)是19世紀英國一位著名的多方面的社會活動家,就學于牛津大學,畢業後從事建築設計工作,但他主要的事業在工藝美術設計方面。
紅屋
  莫里斯有感於當時實用工藝美術品設計品質不高,主張美術家與工匠結合,認為這樣才能設計製造出有美學品質的為群眾享用的工藝品。
  莫里斯一生始終厭惡機器和工業,但他也反對沿襲一套,他強調藝術與實用結合。他的設計思想是“向自然學習”,他主持做出的工藝品大量採用從植物形象得來的素材。產品注意結構合理,選材精當,裝飾風格統一。
  莫里斯雖然不是建築師,但他的工藝美術思想廣泛傳傳播並影響美國和歐洲大陸各國,並演變出“新藝術派”,“分離派”等建築流派。
  莫里斯在1859年-1861年為自己營建的住宅——“紅屋”是工美運動的代表建築。
  安東尼奧•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
  西班牙建築師,塑性建築流派的代表人物。曾就學於巴賽隆納省立建築學校,畢業後初期作品近似華麗的維多利亞式,後採用歷史風格,屬哥特復興的主流。高迪最早接受的主要委託項目是完成巴賽隆納的神聖家族教堂(1883-1926),這是一座極有個性和感染力的建築物(高迪去世時僅完成一個耳堂和四個塔樓之一),米拉公寓,巴特羅公寓,吉埃爾禮拜堂和居埃爾公園。
神聖家族教堂
吉埃爾禮拜堂
  路易•沙利文(Louis Sullivan,1856-1924)
  美國現代建築(特別是摩天樓設計美學)的奠基人、建築革新的代言人、歷史折衷主義的反對者、芝加哥學派的中堅人物。
芝加哥會堂大廈(1889)
  沙利文早年任職于芝加哥學派的建築師詹尼的事務所,後赴巴黎入藝術學院,1875年返芝加哥任繪圖員,1881年與艾德勒合組建築事務所,共事14年。F•L•賴特(連結賴特)曾作為他的學徒6年。他設計的商業建築是美國建築史上的里程碑。
  他在高層建築造型上的三段法,即將建築物分成基座、標準層和出簷閣樓的手法,流傳很廣,而且很久。他重視功能,提出“形式服務功能”的口號。他認為裝飾是建築所必需而不可分割的內容,但他不取材於歷史形式,而是以幾何形式和自然形式為主。他的代表作有芝加哥會堂大廈(1889)、聖路易斯的溫賴特大廈(1890)、芝加哥的施萊辛格與邁耶百貨公司大廈等。
  貝爾拉格
  貝爾拉格(Hendrik Petrus Berlage,1856-1934)是一位跨世紀承前啟後的人物。他在瑞士學習建築,受19世紀德國建築師散帕爾(Gott-fried Semper,1803-1879)的影響,在建築設計中注重理性的真實性。
  在西歐、荷蘭是個相對安定的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保持中立,那裡的建築活動因而能保持連續發展。貝爾拉格1881年在阿姆斯特丹開業。他主張:
  “建築匠師(master-builder)的藝術在於創建空間而不是畫立面。空間的外包是由牆組成的,按照牆體的複雜程式,一個空間或一系列空間得以體現出來。”
  “我們的建築師必須回歸到真實性上,抓住建築的本質。建造的藝術永遠意味著將各種要素組織成一個整體以圍合出空間。”
  “首先,牆面應該裸露,以見其光潔之美,附在其上的任何東西都應避免成為累贅。”
  “讓牆保持平面的性質,才能獲得其真正的價值,沉重處理的牆面不能看做是牆。”
  “在建築中,裝飾和裝潢是非本質的,空間的創造才是本質的。”
  貝爾拉格是向歐洲建築界最早宣傳美國建築師賴特的人。1912年他在瑞士蘇黎士作訪美講演,對賴特的建築作品和建築思想大加讚揚。
  貝爾拉格在荷蘭安定的環境中工作長達五十來年,對荷蘭年輕一代建築師起了重要影響。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是貝爾拉格最主要的建築作品。
  主要建築
芝加哥C.P.S百貨公司大樓
  芝加哥C.P.S百貨公司大樓是美國芝加哥學派的代表建築,由路易.沙裡文設計 。
  C.P.S百貨公司大樓的設計向我們描述了芝加哥學派“高層、鐵框架、橫向大窗、簡單的立面”等建築特點,充分體現了芝加哥學派“形式追隨功能”的設計思想。在這個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到標準的“芝加哥窗”-在柱子之間全開的寬度大於高度的橫向長窗。
  C.P.S百貨公司大樓的立面採用三段式處理手法,以“芝加哥窗”為主的網路式立面反映了功能與結構的特點。
維也納分離派會館
  1898年維也納分離派建築師奧別列茲設計。
  奧別列茲在設計這個建築時受到了維也納分離派畫家克裡木特一張草圖的啟示。會館的設計風格完全符合瓦格納的建築觀點:整潔的牆面,水準的線條和平屋頂……
  奧別列茲在設計中還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矩形的大與小的對比、橫與縱的對比,方與圓的對比,明與暗的對比,石材與金屬的對比等。會館看起來莊重、典雅,而安裝在建築頂部的大金屬縷空球使這個厚重的紀念性建築變得輕巧活潑起來。
  維也納分離派會館是維也納分離派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它的建成使維也納分離派聲譽大增。
巴特羅公寓
米拉公寓
  巴特羅公寓(Casa Batllo,1904~1906)和米拉公寓(Casa Mila1,1906~1910)都以造型怪異而聞名於世,由西班牙建築師高迪設計。
  巴特羅公寓的入口和下面二層的牆面都故意模仿溶岩和溶洞,上面幾層的陽臺欄杆做成的假面舞會的面具模樣,屋脊如帶鱗片的獸類脊背,屋頂上的尖塔及其他突出物體都各有其怪異形狀,表面貼以五顏六色的碎瓷片。
  米拉公寓位於街道轉角,地面以上共六層(含屋頂層),這座建築的牆面凸凹不平,屋簷和屋脊有高有低,呈蛇形曲線。建築物造型仿佛是一座被海水長期浸蝕又經風化佈滿孔洞的岩體,牆體本身也像波濤洶湧的海面,富有動感。米拉公寓的陽臺欄杆由扭曲回繞的鐵條和鐵板構成,如同掛在岩體上的一簇簇雜亂的海草。米拉公寓的平面佈置也不同一般,牆線曲折彎扭,房間的平面形狀也幾乎全是“離方遁圓”,沒有一處是方正的矩形。公寓屋頂上有六個大尖頂和若干小的突出物體,其造型有的似神話中的怪曾,有的如螺旋體,有的如無名的花蕾、如骷髏、如天外來客……。
居埃爾公園
  1900年,居埃爾伯爵委託高迪設計一個中產階級的市郊住宅區,地點在當時巴賽隆納市區北郊。這個住宅區計畫沒有實現,卻建成了一個公園——居埃爾公園。
  公園入口處有高迪設計的門衛和辦公用的兩座小樓。進園之後,一條造型別致的有分有合的大臺階把人引向一個多柱大廳,大廳後面接著古希臘式的劇場。大臺階又繼續把人引上多柱大廳上的屋頂平臺。平臺廣闊,寬深各約三十多米,周圍有矮牆和坐椅,是遊人游憩、聚會、散步和跳舞的好去處。
  居埃爾公園中的建築是高迪創作生涯成熟時期的代表作,最充分地表現了他的美學思想。公園入口處的兩座小樓的屋頂上也有許多小塔和突出物,造型非常古怪,它的外表鑲嵌著白、線、棕、藍、綠、橘紅等色的碎瓷片,圖案怪異。多柱大廳內的柱子造型規整,排列有序,這在高迪的作品中是罕見的。屋頂平臺周圍的矮牆曲折蜿蜒,牆身上貼著五顏六色的瓷片,組成怪異莫名的圖案,仿佛一條彎曲蜷伏的巨蟒。
維也納郵政儲金銀行
  瓦格納設計的維也納郵政儲金銀行(Post Office Saving Bank,Vienna,1904-1906)高六層,立面對稱,牆面劃分嚴整,仍然帶有文藝復興建築的敦厚風貌,但細部處理新穎,表層的大理石貼面細巧光滑,用鋁制螺栓固定,螺帽暴露在牆面上,產生裝飾效果。
  最新奇的是銀行內部營業大廳的處理,那裡是滿堂的玻璃大花,由細細的金屬框格與大塊玻璃組成,中廳高起呈拱形,兩行鋼柱上大下小,柱上的鉚釘也袒露出來,整個大廳白淨、明亮、新穎。除了車站、廠房和暫設的展覽館外,如此簡潔創新的建築算是在當時的公共建築中沿屬首假冒,而它出自一位60多歲的教授建築師之手更是難能可貴。
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1883年貝爾拉格參加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設計競賽,以一個荷蘭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建築方案獲第四名,並獲得設計委託,但實際建造拖了很長時間,貝爾拉格對方案做了多次修改,這座建築於1903年建成。
  這座交易所建築有大片清水磚牆面和磚券,交易大廳上部為拱形鋼鐵屋架,留有大面積玻璃天窗。建築外觀上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山牆,尖塔和一個高高的鐘塔,顯出同荷蘭哥特建築風格的一定聯繫。比較前後幾次設計方案,最突出的是設計者刪繁就簡,在新條件下追求理性和真實性。
愛因斯坦天文臺(Einstein Tower,Potsdam)
  由德國建築師孟德爾松(Eric Mendelsohn,1889-1953)在二十年代設計。
  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這座天文臺就是為了研究相對論而建造的。相對論是一次科學上的偉大突破,它的理論很深奧,對於一般人來說,它既新奇又神秘。
  孟德爾松在愛因斯坦天文臺的設計中抓住這一印象,把它作為建築表現的主題。他用混凝土和磚塑造了一座混混沌沌的多少有些線型的體形,上面開出一些形狀不規則的窗洞,牆面上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突起。整個建築造型奇特,難以言狀,表現出一種神秘莫測的氣氛。
荷蘭烏德勒支(Utrecht)地方住宅
  由裡特維德設計的這座住宅大體上是一個立方體,但設計者將其中的一些牆板、屋頂板和幾處樓板推伸出來,稍稍脫離住宅主體,這些伸挑出來的板片形成橫豎相間、錯落有致、縱橫穿插的造型,加上不透明的牆片與透明的大玻璃窗的虛實對比、明暗對比、透明與反光的交錯,造成活潑新穎的建築形象。
  如果注意一下萬•陶斯柏等人在前一年(1923年)所繪製的一個住宅設計圖解,我們就更能瞭解風格派建築的特點了。裡特維德設計的這所住宅,可以說是風格派畫家蒙特裡安的繪畫的立體化。
http://www.hssyxx.com/zhsj/kexue-2/zutiweb/zu21/03/001.htm


台長: 阿楨
人氣(3,1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名建築師 |
此分類下一篇:高第:名建築師33
此分類上一篇:麥金托什:名建築師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