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_百度百科
馬遠(約1140-約1225年後),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濟),僑寓錢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繪畫世家,南宋光宗、甯宗兩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取法李唐,筆力勁利闊略,皴法硬朗,樹葉常用夾葉,樹幹濃重,多橫斜之態。樓閣界畫精工,且加襯染。喜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鳥常以山水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等。
簡述
馬遠,生卒年不詳,字遙父,山西永濟人,南宋時期著名畫家,南宋四大家之一。光宗、甯宗時期曾為畫院待詔。畫法受其家學影響較大,並師法李唐山水,後漸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其山水畫善於取景,常能以偏概全,從小中見大,故時人稱之為“馬一角”;用筆上,擴大了斧劈皴法,並擅用勾線,畫山石喜用筆直掃,水墨俱下,淋漓暢快,且棱角分明。馬遠獨創勾線畫法,對南宋後期院畫有很大的影響。現存作品較多,著名的有:《踏歌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華燈侍宴圖》兩本,一本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一本藏于重慶市博物館;《梅石溪鳧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歡梅圖》,藏於上海博物館。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還藏有其《西園雅集圖》卷,亦為馬遠真跡。
生平
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長在錢塘(今杭州)。他的生卒和詳細經歷,很難查考。他為南宋光宗、甯宗兩朝(約1190-1224 年)的畫院待詔。馬遠的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兄弟、兒子一連五代都是畫院畫家。其曾祖馬賁善畫花禽、人物、佛像,形成“馬家”風格之後,為北宋徽宗朝宣和畫院待詔。祖父馬興祖是高宗紹興年間的畫師,精于鑒別古代文物,工花鳥,亦擅畫人物。叔父馬公顯與其父馬世榮在人物、山水、花鳥畫上無一不工,紹興年間任職待詔,並獲“賜金帶”。其兄馬逵也長於山水、人物,尤工花鳥畫,造詣頗深。其子馬麟工人物畫、 山水、花卉,曾為畫院祗侯。
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
代表作品
《踏歌圖》、《華燈侍宴圖》、《梅石溪鳧圖》、《歡梅圖》、《西園雅集圖》卷
藝術成就
馬遠的藝術成就以山水畫最為突出。他師法李唐,多用水墨,筆法雄奇簡練。作畫特點是佈局簡妙,線條硬勁,或用“斧劈”,水墨蒼勁,意境深邃清遠,標誌著南宋山水畫的時代特色。在構圖上,馬遠一變五代、北宋以來的“全景式”,而是在取景上善於以偏概全,小中見大,只畫一角或半邊景物以表現廣大空間。故人稱“馬一角”,品評者多以馬遠的畫為“殘山剩水”,讚譽他的獨特畫風。其風格特點表現在或峭蜂直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四面全空,僅畫一垂釣孤舟,使畫面達到了強烈的空間感,突出近景的藝術效果。
作品鑒賞
作品一:《秋江漁隱圖》
宋馬遠《秋江漁隱圖》 絹本墨筆。縱37釐米 橫29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馬遠的人物畫存世作品不少,其藝術造詣甚高。在他的筆下,既有古代聖賢、文人雅士,也有農民、漁人等,題材面較廣。馬遠人物畫的鮮明特色是注重刻畫人物的神態和心理活動。此圖顯示出馬遠的富有創造性的卓越構圖技巧和特定的環境氣氛與意境的表達,畫面單純,一老漁翁懷抱木槳,蜷伏在船頭酣睡。
南宋著名畫家馬遠是一位十分有才氣的畫家,他不但在山水、花鳥畫上開創新風,而且在人物畫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馬遠早在青年時期就已經顯露出出眾的藝術才華,20多歲時繪製的人物畫就得到過宋高宗的禦題。
馬遠的人物畫創造力極強,他突破前人窠臼,敢於大膽剪裁,刪繁就簡,運用人物身段、動態來刻畫人物的形神,達到了簡潔生動的藝術效果。他多用凝重的禿筆來描繪人物面貌,畫衣紋則用畫樹枝的筆法,微帶顫動斷續,風格樸雅,和以前流行的流利秀美之作有所不同。
這幅《秋江漁隱圖》是馬遠人物畫的代表作之一。此圖為一老漁翁懷抱木槳,蜷伏在船頭酣睡。小舟停泊在蘆葦叢中。老漁翁的頭部處理很見功底,眉、發、鬍鬚的畫法用的是傳統的線描法,但對臉頰、鼻尖、眉宇、下唇、眼窩的暈染,卻極富有立體感,這在古代傳統繪畫裡是一個突出而少見的表現手法,即使在馬遠其他人物畫作品裡也沒這幅畫運用得這麼成功。另外,他能嫺熟地用線條表現物象的質感,如水波的輕盈、布衣的皺褶和船板的木質等。幾枝將枯未枯的蘆葦輕輕搖擺,秋風瑟瑟,細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靜謐的秋意。畫面氣氛烘托十分成功,絲毫沒有造作之嫌。在宋代人物畫中,這幅《秋江漁隱圖》的構思常被後世所稱道。
作品二:《梅石溪鳧圖》
馬遠極善造境。在此畫中,一角山岩橫空伸出,卻不突兀;一泓清泉,淡淡水氣,靜顯清晨之態;梅枝兩三,花蕾初綻,盎然生機便呈其中;野鳧戲水,爭知春暖,打破了山澗寧靜,平添了許多生趣。抒畫之意,涵詩之情,境味雋永,是此畫最大特點之所在。“馬一角”之名稱雅號也可以從此畫中觀出一二意味。
《梅石溪鳧圖》除此構圖巧思之外,在用筆上也是頗具特色的。如圖中左下角的巨岩用的是小斧劈皴,筆法有力明晰,橫出之石則用暈染之筆,迷迷累累,突兀之感頓然消失,而且還襯托出些許空遠之感。點苔兒筆用在岸邊與巨岩之上,岩之峻因此而含潤,岸之平淡則有幾許濃郁生氣。梅枝如虯龍展體,鐵臂橫伸,筆法勁硬有力卻又不失曲折遊動之變化,梅花點綴更豐富了枝幹的動感,與戲水野鳧相映成趣。構圖之巧與用筆之活,皆成趣味,簡潔明快,雅意橫生。落款也有獨到之處。在此畫中,既未見題辭,也未見作者印章,而且作者的題名落款如不細心觀看尚不易找到。原來作者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用筆題在巨岩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由此也可見作者構思巧妙,用心獨到。
作品三:寒江獨釣圖
這幅畫取唐人詩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畫清冷靜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獨自垂釣,對岸山勢險峻,天空陰沉,將雪山反襯得更為鮮明。近處挺勁的青松被積雪覆蓋,迎風傲立,枯樹低枝,頗具生機。在藝術表現上,這幅畫取平遠佈局,構圖有宋人筆意。畫面上的色調單純,點以赭石、花青,與墨色相間。一派寒氣,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氣,充滿了靜寂、蕭寒的氣氛。 在空闊平靜的江面上,有一中年人(從形象上看)正在獨釣,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畫面四周皆不著墨蹟,只是在船邊勾出淡淡的幾條水波紋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聯想江的空曠,人在畫面中央,更突現出一個“獨”字。馬遠素有“馬一角”之稱,他常常留出許多空白處給觀賞者以自由想像的餘地,以少許勝繁複,手段高明。 現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職業生涯
馬遠為南宋光宗、甯宗兩朝(約1190-1224 年)的畫院待詔
個人榮譽
馬遠是南宋時期著名畫家,南宋四大家之一。他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
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評價
馬遠畫樹石等用鄭虔的淡彩法,又頗類於巨然。下筆嚴正,用雄奇簡紅的筆法,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以堅實、爽朗有力的淺染來描寫江南雄偉壯麗的山川。兼畫人物、花鳥,作人物有軒昂閒雅之氣,與同時的夏 ,號稱“馬夏”。他善作平視或仰視的構圖,用焦墨作樹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他畫的《水圖》表現了不同條件下江河湖海的運動狀態,奇幻多姿。在構圖方面,善於將複雜的景色給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畫山,常畫山之一角,或“馬半邊”。對他簡潔有力的構圖,稱為“邊角之景”。他又多用水墨,畫樓閣用 “界畫”;畫樹乾瘦硬為屈鐵,但剛健中有柔和。筆法豪放而謹嚴,變化多而融和。歷代評畫者評他是“水墨蒼勁”的風格。現存畫水的作品用各種輕重不同的筆法,把平遠、迂回、盤旋、洶湧、激撞、跳躍,以及微風吹起的微波,月光反映的灩蕩等水的動態,畫得十分動人。[1]
個人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
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丘像》等傳世。
記載中馬遠的繪畫作品數量較多,但流傳至今的已屈指可數。重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幅作品《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及《寒山子像》、《孔子像》、《石壁看遠圖》、《高閣聽秋圖》等一些小幅真品,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華燈侍宴圖》,美國納爾遜博物館收藏有《西遠雅集圖》卷,上海博物館收有三幅:《松下閑吟圖》、《倚松圖》和《雪屐觀梅圖》,還有少量作品散落在世界其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市場中已不易見到馬遠作品,但偶爾也會有藏家拿出來作交易。1986年紐約蘇富比公司拍賣過馬遠的《山水十開冊》,作品為絹本,以31.9萬美元成交, 以後幾年未見交易記錄。
人物評價
他畫樹石等用鄭虔的淡彩法,又頗類於巨然。下筆嚴正,用雄奇簡紅的筆法,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以堅實、爽朗有力的淺染來描寫江南雄偉壯麗的山川。兼畫人物、花鳥,作人物有軒昂閒雅之氣,與同時的夏 ,號稱“馬夏”。他善作平視或仰視的構圖,用焦墨作樹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他畫的《水圖》表現了不同條件下江河湖海的運動狀態,奇幻多姿。在構圖方面,善於將複雜的景色給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畫山,常畫山之一角,或“馬一角”。對他簡潔有力的構圖,稱為“邊角之景”。他又多用水墨,畫樓閣用“界畫”;畫樹乾瘦硬為屈鐵,但剛健中有柔和。筆法豪放而謹嚴,變化多而融和。歷代評畫者評他是“水墨蒼勁”的風格。現存畫水的作品用各種輕重不同的筆法,把平遠、迂回、盤旋、洶湧、激撞、跳躍,以及微風吹起的微波,月光反映的灩蕩等水的動態,畫得十分動人。他的花鳥畫有《柳塘聚禽圖》、《梅石溪鳧圖》。人物畫有《女孝經圖》等。還有《華燈侍宴圖》、《尋灘雙鷺圖》、《四景圖》、《對月圖》、《寒江獨釣圖》、《踏歌圖》、《秋江漁隱圖》、《山徑春行圖》等。
作品介紹
《踏歌圖》
宋 馬遠 絹本淡設色 縱191.8釐米 橫111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近處田壟溪橋,巨石踞於左邊一角,疏柳翠竹掩映,有幾位老農踏歌圖
踏歌圖
邊歌邊舞於壟上,作歡笑踏歌狀,用筆自然舒展,與畫面氣氛搭配一致。中段空白,雲煙迷漫,似乎山谷中還有濛濛細雨。遠處奇峰對峙,宮闕隱現,朝霞一抹。整個氣氛歡快、清曠,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的詩意。從對自然物的處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馬派“一角山”的特點。
《雪灘雙鷺》
雪崖枯枝,蘆竹寒汀,灘旁四隻白鷺,均做瑟縮之狀,寒天的景致,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而濃淡墨色畫出的樹石、遠山和蘆草,對比于留白的積雪處,和幾不見墨痕的白鷺,在黑白之間充分表現出清冷的意趣,達到了畫雪得其清的境界。從岩壁上伸出的枝幹,曲折延伸,勢如蛟龍升騰遊動,這種筆勢往下拖垂,形成長而斜向伸出的畫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風貌。
《寒江獨釣圖》
是馬遠構圖技巧最成功的範例之一。一葉扁舟飄浮江面,漁翁獨坐垂釣。除四周除寥寥幾筆微波外,全為空白,有力地襯托出江天空曠,寒意蕭條的氣象。
《月下賞梅圖頁》
這是能夠喚起對時空與心境複雜感知的“可觀之詩”,描繪了在初春之夜雲靄氤氳的景象。
http://baike.baidu.com/view/82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