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8-13 05:00:00| 人氣1,4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李唐:中國百大畫家30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李唐

File:Li Tang - Wind in Pines Among a Myriad Valleys.jpg
萬壑松風圖 (1124年)
File:Li Tang - Intimate Scenery of River and Mountains2.jpg
《江山小景》,49.7×186.7cm ,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長夏江寺圖》
《清溪漁隱圖》
《采薇圖》
李唐(1066年-1150年),字晞古,亦作希古,宋朝畫家,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
生平
李唐原供奉宋徽宗的畫院,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李唐顛沛流離,逃往臨安(今杭州),以賣畫度日。南宋恢復畫院後,李唐經人舉薦,進入畫院,授成忠郎職務。
李唐精於山水畫,變荊浩、范寬之法,山水畫最初用峭勁的筆墨,寫出北方山河雄峻氣勢;晚年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畫水打破魚鱗紋程式,而得盤渦動蕩之狀;兼工人物畫,初似李公麟,後衣褶變為方折勁硬;並以畫牛著稱。
描繪青綠山水,如《萬壑松風圖》、《長夏江寺圖》等,是北派山水的著名代表人之一,其後用筆及取景變的簡括凝鍊、構圖精練、意境優美,開闢南宋的新畫風,並創作人物畫《胡笳十八拍》、《採薇圖》等,借歷史抒發懷念故國,希圖中興的感情。
李唐的畫風對後世有很大影響,他也培養了一些弟子,其後馬遠、夏圭繼承和發展了他的畫風,和他一起,並稱為南宋四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5%94%90

李唐_百度百科

李唐(1066—1150),南宋畫家。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初以賣畫為生, 宋徽宗趙佶時入畫院。南渡後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擅長山水、人物。變荊浩、範寬之法,蒼勁古樸,氣勢雄壯,開南宋水墨蒼勁、渾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簡,用筆峭勁,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畫水尤得勢,有盤渦動盪之趣。兼工人物,初師李公麟,後衣褶變為方折勁硬,自成風格。並以畫牛著稱。與劉松年、馬遠、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萬壑松風圖》《清溪漁隱圖》《采薇圖》等。
  人物簡介
李唐[1](1066—1150),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北宋畫院南渡而入南宋畫院的畫家,精于山水畫和人物畫。初以賣畫為生,宋徽宗趙佶朝(1100~1125)補入畫院。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顛沛流離,逃往臨安(今杭州),以賣畫度日。南宋恢復畫院後,李唐經人舉薦,進入畫院,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時年近八十。擅畫山水,變荊浩、範寬之法,用峭勁的筆墨,寫出山川雄峻的氣勢。晚年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他畫的山水畫對南宋畫院有極大的影響,是南宋山水新畫風的標誌。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後衣褶變為方折勁硬,並以畫牛著稱。李唐的畫風為劉松年、馬遠、夏圭、蕭照等師法,在南宋一代傳流很廣,對後世影響很大。存世作品有《萬壑松風》、《教子圖》、《清溪漁隱》、《長夏江寺》、《采薇》等圖。
  畫作欣賞
《采薇圖》
《采薇圖》,絹本,淡設色,縱27.2釐米,橫90.5釐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商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避于首陽山采薇(俗名野豌豆),最後餓死的故事。藉以頌揚民族氣節,間接地表達了他反對民族投降屈服的立場,有的題跋也指出此畫是“為南渡降臣發”。畫面採用截取式構圖,圖繪半山之腰,蒼藤、古松之陰,伯夷與叔齊採摘薇蕨,其間正在休息對話的情景。兩位主人公畫得筆墨勁秀,衣紋簡勁爽利,神態生動,殷殷淒淒,若聲出絹素。樹石筆墨粗簡,墨色濕潤,已開馬遠、夏圭法門。畫中石壁上有“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題款兩行。畫後有元人宋杞、明人翁允文、項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綱、阮元、吳榮光等題記。
這是一幅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而畫的。司馬遷所著之《史記》中即有“伯夷列傳”,伯夷和叔齊是殷的諸侯孤竹君(國在今河北盧龍南)的兩個兒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要把繼承權讓給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說這是父命,不可違背,最後逃跑了。叔齊見狀也離家出走。兄弟二人出走後先後投奔了西伯姬昌(即周文王),不久姬昌死,兒子姬發(即周武王)要出兵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攔住姬發的馬頭諫阻,認為臣子造反討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後,伯夷、叔齊深以為恥,表示決心不吃從周朝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於是逃隱至首陽山(在山西永濟縣境),採食野菜充饑度日,最後雙雙餓死在山裡,臨死前還作了一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表示了堅決不屈服的志向。
李唐所畫的《采薇圖》,即著力刻劃了這兩個古代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人物。李唐採用這個歷史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的人,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在當時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可謂是“借古諷今”,用心良苦。
  《萬壑松風圖》
作於1124年,絹本,淺設色,縱188.7釐米,橫139.8釐米。
其時李唐約58歲。構圖上明顯受範寬影響,一峰高聳,雲霧繚繞,岡巒鬱盤,峭壁如削,下面是濃密的松樹林,岩間有多處泉水飛濺,匯成溪流,右邊崖下有小路通幽。堅挺的皴筆似釘頭、雨點、刮鐵,或歸之為小斧劈皴,顯得石質堅硬,棱角尖銳。初看墨色濃重,實則原圖敷有厚重的青綠色,表明其初學時曾師法李思訓的著色。
http://baike.baidu.com/view/134148.htm#sub6792666

台長: 阿楨
人氣(1,48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中國百大畫家 |
此分類下一篇:馬遠:中國百大畫家31
此分類上一篇:楊無咎:中國百大畫家2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