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夢.醒 The Limits of Power (繁星多媒體出版 2010)
內容簡介
美國,曾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正逐步走向衰敗
種種跡象顯示 —— 它的實力已經達到了極限
在伊拉克戰場上痛失愛子的父親,對自己的國家提出最沉痛與無私的懇切針貶
《夢醒美國》的作者安德魯.巴塞維奇身為保守派歷史學家與退役軍官,是美國各派政治勢力尊敬的獨特人物,以其豐富的軍政閱歷與知識撰寫本書,呼籲要重新恢復被嚴重忽略的美國務實主義傳統。
巴氏在書中明確指出美國今天面臨的三重危機:
1.文化和經濟危機:經濟處於嚴重混亂,僅靠海外擴張已經無法扭轉局面。
2.政治危機:政府被帝王般的總統任意扭曲,民主只徒具其表。
3.軍事危機:國家因醉心於戰爭而陷入永無休止的戰爭,已經成為人民的災難。
這些緊迫的問題威脅著每個美國人。想擺脫此困境,美國必須恢復特有的處世之道:被人遺忘的現實主義傳統。
他揭露自一九四五年以降扭曲美國政策的多種虛幻假象,提醒美國人要懂得尊重權力與其極限,揚棄「美國例外論」,不輕信「訴諸武力」是解決方案,嚴格檢視自我的生活方式,並學習量入為出。
巴塞維奇清楚地主張,唯有抱持這樣的原則,美國人才能找到共同的基礎,在國家遭逢危難,情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之前,能及時化解危機。
身為保守派學者的巴塞維奇,反對小布希總統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態度始終堅定,但他依舊支持自願從軍的獨子安迪.巴塞維奇(Andy J. Bacevich, Jr.)踏上伊拉克戰場。二○○七年五月十三日,他年僅二十七歲的兒子在一場意外突襲中身亡。本書是這位痛失愛子的父親,對自己的國家最沉痛、也是最無私的誠懇呼籲。
作者簡介
安德魯.巴塞維奇(Andrew J. Bacevich),波士頓大學歷史學和國際關系學教授,美國陸軍退役上校。曾經出版過《新美國軍國主義》(The New American Militarism)等著作。他的文章曾發表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國家》(The Nation)、《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媒體。
目錄
緒論、沒有退路的戰爭
第一章、經濟文化危機
* 實力與富足,富足與自由
* 自我放縱的「消費帝國」
* 一項註定要犧牲上萬人生命的事業
* 是美國的自由,還是伊拉克的自由
第二章、政治危機
* 美國代表自由並在為自由而戰嗎?
* 「不安全的國家」
* 缺乏智慧的「智囊團」
* 偉大的帝國夢與永無休止的戰爭
第三章、軍事危機
* 學習錯誤的教訓
* 帝國的「小規模戰爭」
* 說倫斯斐很蠢,就能證明法蘭克斯很聰明嗎?
* 恢復徵兵制是一個不怎麼樣的主意
* 戰爭的本質
* 軍事力量的極限
* 預防性戰爭的謬誤
* 制定戰略 —— 一項逝去的藝術
結論、實力的極限
網評/恐怖份子培養皿 不存在的美國夢
美國人什麼不會,怪別人倒是一流的。
26歲的塔馬蘭和19歲的佐哈爾兩兄弟必須為他們的惡行付出代價,除非美國也有廢死聯盟,否則殺人償命,這點無需多談。
但把這對兄弟檔的犯案動機扯到車臣獨立運動,會不會扯太遠?
從911到波士頓爆炸案,美國人受了這麼多苦難,卻從未學到教訓,敵人其實根本不在國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只是小布希的性幻想;美國,就是全世界恐怖份子的大本營。
很多人想到恐怖份子,總想到留著大鬍子、死前還在看A片的賓拉登,其實大多數恐怖份子,都和塔馬蘭與佐哈爾兄弟一樣,他們在美國住了10多年,用iPhone、聽搖滾樂、喝星巴克、接受高等教育,外表看來就像在華爾街上班的雅痞。
不同的是,他們對生活所見的種種不公與不義充滿疑問,而這些疑問,是所謂的「美國夢」無法解答的,在臉書、推特上那一張張歡樂的自拍背後,隱藏了難以形容的巨大疏離感。
這群人,戴著面具偽裝自己試圖融入美國社會,但心中的矛盾卻從未化解,在加入了憤怒、偏執、絕望後,最終化成了熊熊的復仇之火,投奔敵人的陣營,再轉頭撲向這個千瘡百孔的體制。
花旗銀行在2005年寫了一份報告給旗下最高等級的客戶,裡面明確指出,美國已經不是一個民主政體,而是一個「政治經濟利益共生體」(Plutonomy),這個國家是由1%的菁英份子所把持,政客和財團互利共生,剝削貧苦的窮人和中產階級,發動戰爭掌控全世界資源。
「美國夢」只是一個不存在的謊言,至少對99%的人來說,想想金融海嘯、想想二次波灣戰爭、想想校園槍擊案、想想那些住在國宅區永世不得翻身的窮人,這個國家有病呀!而且病得不輕!
雖然如此,美國人對台灣人的洗腦還是做得挺成功的,一堆「海歸派」的自由主義傻包,把美國那一套視為聖經,拼命模仿人家自己都覺得有問題的政治、司法、經濟制度,看看我們的「教改」,就是最經典的例子。
這世上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沒有不變的真理,資本主義也不例外,走過200多年,資本主義被許多既得利益者扭曲,變成合理掠奪弱勢者的律令,造成種種亂象與黑暗面,台灣的決策者不但不查這背後的危險,還積極擁抱更恐怖的超級資本主義,結果自然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寶島變鬼島。
好在中華文化5000年的歷史博大精深,台灣人奴性難除,一時片刻還能繼續容忍下去,但10年後呢?20年後呢?一味抄襲美國,最終只會步上相同的道路,甚至更慘,因為我們不是世界警察、我們沒有印不完的美鈔。
塔馬蘭死了,佐哈爾落網了,就在我們為逝者落淚、為驚險的追捕行動亢奮、為正義伸張的那一刻歡呼時,請別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電影散場啦,大家記得把垃圾帶走喔。
作者鍾禎祥,台北,曾任記者,現為《ETtoday新聞雲》編輯。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中產階級移民失落的美國夢【聯合報╱韓良露 2013.04.23
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待了一個多月,和親友故舊閒聊,發現有一主題隱隱浮現其中,可將之定為失落的美國夢。
起因是許多來自台灣的移民第一代,不少是碩博士的菁英,雖然大多自覺英文不夠好,卻也可以晉身年薪八萬十萬以上的中上階級。這些第一代移民對美國生活都不能說是完全適應,但大多都是為了在美國出生的ABC小孩或小學、國中後才來美國念書的小留學生兒女,選擇留在美國打拚,目的都是為了給子女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未來,追求所謂犧牲第一代來成就第二代的美國夢。
我曾聽過不少第一代移民的父母,說他們自覺不如他們的子女優秀,首先第一代移民的英語當然不如從小說英語的子女,常常被子女糾正英語的父母,就容易以為子女的英文很好,卻不知他們的小孩英語不錯,並不等於英文夠好。語言與文化的學習並不能單靠學校,家庭提供的養分也很重要,許多在加州(尤其是洛杉磯)生活的台灣移民,都像過著雙重生活,上班上學才要面對美國社會,下了班放了學則過起了華人聚居的生活。
對優秀子女懷抱遠大夢想的父母,許多在過去幾年遭逢到全無所料的意外打擊,他們怎麼也沒想到花費了他們大半養老金從名校畢業的優秀子女,有不少竟然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與學歷相當的工作,雖然這是世界性經濟不景氣與年輕世代失業潮的全球問題,但誰像他們為子女付出這麼多?
像他們在台灣的親友對小孩的投資就不如他們多,而他們早年一直偷偷覺得他們在美國長大的小孩可比台灣同齡的小孩優秀,他們曾對子女懷抱著美國夢,如今夢想卻不能實現。最殘酷的是每一代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但身為第一代移民的他們,勉強還可以在美國主流社會工作,收入也屬中上階級、中產階級,怎麼他們的子女卻變成進不了主流職場、淪為無工作、無健保、打零工的低層階級。
前陣子,美國有一份調查顯示,美國各校的畢業生中,最有表現者呈現M型,一是家境極為富裕的學生,另一是家境極為窮困的學生,而中產階級的子女卻像在社會階級上淪落的中產階級般陷入困境。為什麼如此?因為極富者有足夠的家庭資源完成野心,極窮但教育良好者也有夠強的野心爭取社會資源。
有個朋友跟我提起,她移民美國時,大女兒已經念高中了,小女兒才念小學,早期小女兒適應良好,學校也念得好,但畢業後先找不到工作,後勉強找了個不到三萬美金的文書工作;沒想到大女兒卻因為會說讀寫中文,在舊金山找到了為中國商貿的譯事工作,年薪近十萬美金。在校成績並不比妹妹好的姊姊,職場利基卻在可同時掌握美、中兩地的語文資源;另一位剛從美國被聘任進入上海外商工作的第二代台灣移民,在眾人中獲得新職的利器除了專業外,還有英文好及會說讀寫中文。
美國今日即使還是世界舞台的中心,但完成美國夢的平台卻不一定在美國,只看到美國資源卻忽略原鄉資源的移民父母可要好好深思了。(作者為南村落總監、生活美食家)
美國夢?中國夢? by 臧山2010/08/26 新紀元(楨:新紀元乃反中的法輪功的媒體!詳參【圖博館】:《新興宗教初探》)
美國夢的說法由來已久,而隨著中國宣佈GDP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中國民間的和官方的中國夢也甚囂塵上,並作為一種對抗性的概念在中國和海外傳播開來。然而這兩種夢,深究起來,卻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是由不同的載體承托起來的兩種不同的價值體系。
美國夢是什麼?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之後開始修建由芝加哥到三藩市的太平洋鐵路,作為經營策略之一,太平洋鐵路公司出售沿路土地籌集資金,在歐洲大肆廣告,其主要內容就是「美國夢」。夢想有自己的土地嗎?夢想有自由嗎?到美國來!隨著大量歐洲移民進入美國,美國中西部開發只用了五十年,隨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後來美國夢,由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的演講再次擴張,「我有一個夢」表達的是人性、尊嚴、平等和自由。
八零年代大學畢業之後,在一個成都髒兮兮的小餐館中,我曾經第一次對「中國夢」有了清晰概念。一位同學在聚餐的時候,突然站起來,用筷子指著牆上的老舊世界地圖:「我們的任務,是以夏威夷為圓心,以夏威夷到北京為半徑,」他目光炯炯地盯著我們所有人,「重建中華帝國!」
事實上,詳細研究當下流行起來的「中國夢」,你會發現這是一種國家主義的,自我中心的,具有排他性和封閉性的概念。這是一個國家的(非民眾個體的)、官方的(非民間的)、中國的(非外國的)「夢」,它的核心是全球格局中的支配權力。我們對這種夢並不陌生,當年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都有類似的夢想。我之所以不把前蘇聯加入其中,是因為究竟前蘇聯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中,仍然以人和社會為依歸,並不封閉在國家的權力的範圍之內。
幾天前應邀參加一個朋友在美國的入籍儀式,排隊魚貫進入宣誓大廳的時候,留意到牆上有一幅字,「美國的形成從來都不是血緣的、地域的和宗教的,我們聚集在這片土地上,是因為我們認同她的價值觀,那就是人性、尊嚴和自由、平等」。這句話是美國早期某位總統的講話,由於匆匆而過,我並未看清他的姓名。但那個時候美國不但不是GDP第一,而且由於孤立主義的政策,不但不參與國際事務,而且生怕被拉入舊大陸的紛爭當中。
美國夢是一種內生的人性嚮往,而不是外在的政治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代中國的「夢」更為接近。古代外族向中原移民為數眾多,漢唐不說,弱勢的宋朝也曾接收過萬里迢迢前來投奔的猶太部落。這不是當年國家政治的勝利,而是傳統中國文化對人性的闡釋,在當年的地球上所具有強大吸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教無類」,「君輕民重」等都是這種價值表達。這些內容,在當時全球以家族和血緣封閉的個人發展和個人地位的社會時代中,佔據著相當高的道德和人性高點。
在我看來,道德價值體系是根基,社會經濟是枝葉。中國古代社會重學重德而輕商財,但個人財富和國家富強卻借此而生長。而近代西方文明以「文藝復興」、人本主義為先驅,竟至科技和經濟的大發展,應該說是同一路徑。
「故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孔夫子的這句話,放在當今美國十分恰當,美國夢中的大房子、汽車等優越物質條件,其實生長在平等自由的根基之上。
同樣,真正的中國夢,必須是在中國人道德精神全面復甦的條件之下,才具有真實的意義。
美國夢
自1776年以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兩百年來,“美國夢”一直激勵著世界各地的青年人來到這片土地創造自己的價值,美國也因此成為全球成功人士的搖籃。
名稱釋義
所謂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指美國的平等、自由、民主;狹義上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工作、勇氣、創意、和決[1]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
獨特魅力
儘管有些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所扮演的角色,但許多美國人的確認為,這種獲得成功的機會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找不到也並不存在的。
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邁向巔峰。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佔據並投資和開墾。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變的可能,而且這種趨勢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中。
辨證分析
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老子說過,“禍,福之所依也,福,禍之所伏也。”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有“居安思危”,而這種思想在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的思想中,很不以為然。但是,在近年來,美國憑藉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優勢,窮兵黷武,扮演起了世界員警的角色。長期的戰爭引起了國內民眾的強烈不滿,2012年出現的頻頻進行著“佔領華爾街”的示威遊行活動。由於不斷的提高生活水準,生活上的高支出,同生產上的低收入形成了矛盾,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萎縮和低彌,演變成尖銳的社會矛盾。當然不光是美國,在整個歐洲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人們原有的“美國夢”也會慢慢的破滅。
但中國還有一句古語:勤能補拙,天道酬勤。在對信仰的堅持下,美國夢將作為燈塔指引著美國人奮勇前進,創造美好生活。中國古語:多難興邦,美國歷史雖短,但是在民主的政策下,遵守憲法的前提下,會發展的更加繁榮。而華爾街事件會出現最大的原因,應該是缺少“中國式”城管的原因,民眾的意願可以直接表達,這才是最重要的。
形成原因
北美發現
北美大陸發現以前,土著民族印第安人沿著歷史發展的正常規律正在緩慢地邁進文明。歐洲人的到來則徹底打亂了北美文明的緩慢進程,也徹底地改變了北美大陸,從而使這塊新大陸變成了“希望之鄉”和可能實現一切夢想的理想天國。這一切首先應歸功於地理大發現的興起[2]和北美大陸的發現。正是由於海上航道的開闢,新大陸的發現推動和促進大量的殖民者和移民湧人這塊希望的田野,才為美國民族的形成和美利堅民族文化精神的鑄造提供了前提條件。
思想啟蒙
北美新大陸的歷代精英創造性地移植了歐洲的進步思想,並將其付諸實踐,從而歐洲進步思想的火花在新大陸結出了豐碩的現實之果。為了保證民主自由理想的實現,美國開國元勳力排一切阻撓,將這些思想寫進了《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也建立了聯邦制的民主共和國。對於美國人來說,自由平等不僅是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也成為一種制度和生活方式。
資本經濟
早期移民向新大陸湧進的原因是多樣的。其中既有經濟利益的促動,又有森嚴宗教制度迫害的無奈。清教徒相信北美大陸是上帝規劃的最後一塊福地。他們堅信通過個人的誠實勞動和道德水準的完善,一定能實現自我的理想主義信念。通過道德操守的完善和辛勤的勞動獲得經濟上的成功是他們主要的奮鬥目標,同時也是清教思想的精髓。這種強調經濟成功的清教思想正好與當時興起的資本主義精神相合拍。從一開始,資本主義的種子就在北美大陸紮根。
西進運動
美國夢是美國文化精神的縮影。對於白人來說,美國夢就是個人至高無上的各種價值的實現和實際利益的滿足。這種對個人價值和成功高度肯定的觀念集中體現為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3]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對個人價值的肯定,清教徒帶到美洲的清教主義思想等都與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西進運動雖沾染了印第安人的血淚,但在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異常重大的作用。
歷史沿革
300年前,當英格蘭移民乘坐著五月花號橫穿大西洋來到馬里蘭,尋找一塊清教徒能居住的“淨土”時,“美國夢”(American Dream)已開始悄然萌芽——美國給了全世界每一個人均等的機會,只要努力奮鬥,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不過一般而言,“美國夢”包含幾個要素:美國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機會;成功取決於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擁有平等的權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原始淘金夢
18~19世紀的歐洲,貴族尚未退出歷史舞臺、社會等級森嚴、[4]財富分配不公、宗教歧視嚴重……孟德斯鳩、笛卡爾等啟蒙運動的先驅,開始對美國這塊神奇的土地讚頌不已,這也燃起了弱勢群體的“美國夢”。
18世紀來到美國的移民都是歐洲的弱勢者,最典型的是英格蘭的清教徒和德國的破產小農民,當他們來到還是殖民地的美國時,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強烈,也自發地落實了民主。於是,“平等權利”成了“美國夢”的一個內涵。
“人人都能成功”,緣於早期美國土地廣袤而人口稀少,移民都能獲取大片肥沃的土地。當時的美國還是農業經濟為主,土地就意味著財富,意味著成功。隨著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西部發現多處金礦,有些幸運兒開始因掘金而一夜暴富,這波“淘金潮”的傳奇,推動了移民西進的浪潮,也為“美國夢”抹上了濃厚的金黃色彩。
不過,這般“美夢”的背後,也是一部血淋淋的歷史:歐洲移民的大片土地,是屠殺了數百萬印第安人而獲得的“無主之地”;高產農田的耕種者,大多是從非洲劫掠來的黑奴;西進掘金的勞力,是血淚交加的華人苦工。
早期的“美國夢”,更多的是歐洲移民的夢。當代的美國歷史學界也有不少人在正視和反思這段歷史,這都是“美國夢”不義的一面。
個人成功夢
南北戰爭前後,美國開始了工業化。歐洲來的移民更多地進入紐約、芝加哥、底特律等新興的工業城市。從此,“美國夢”有了新的內涵。
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奮鬥起家的工商業鉅子[3]。比如依靠個人發明而創立通用電氣公司的愛迪生,採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銀行的摩根,發明汽車生產線的福特。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起家寒微,但通過勤奮終於創立了自己龐大的事業,成為傳奇人物。
到了21世紀的資訊時代,蘋果之父史蒂夫•約伯斯、微軟的比爾•蓋茨、雅虎的楊致遠以及GOOGLE的三個創立者變成了“美國夢”的新偶像。他們憑藉自己的智慧,年紀輕輕就積累了數百億美元的龐大資產。他們活生生的故事似乎表明,只要有智慧,有天才,在美國就可以成功。
投資移民夢
投資移民到美國是目前很多人實現美國夢的又一途徑,據統計我國每年有上萬人通過投資移民到美國,目前美國投資移民僅50萬美金,無任何其它條件就可移民到美國,是要求最低條件最寬鬆的一種投資實現美國夢的方式。
美國夢,三藩市萬豪酒店專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實例,目前舊山萬豪酒店是第四期投資移民項目了,前幾期都得到不錯的評價,因此,這種[4]投資移民項目安全性高,拿美國綠卡的成功率也非常高,可以說是比較輕鬆的一種實現美國夢的方式。
興起原因
美國夢是一個被眾多美國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機會均等是美國夢的靈魂。聰明、勤奮與堅忍不拔是美國夢的必要條件,而幅度巨大的社會階級縱向流動,尤其是由下層階級至上層階級的社會流動是美國夢表現出來的最為顯著特徵。400年前,一群理想主義的清教徒們離開了繼承和世襲制度盛行的歐洲大陸,將自己放逐到了美利堅。從建國一開始,美國人就相信機會的平等是他們的國家與歐洲舊大陸的不同之處。[5]
時至今日,眾多的美國人仍然相信自己的國家是鼓勵社會等級縱向流動的化身與代言人,相信一個人可以憑個人能力,而不是家族關係而取得成功,即使是婦女與黑人也不例外。
褪色和變味的夢想
“美國夢”背後的真正動力是什麼?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就是對財富的渴求和追逐。康涅狄格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馬修•沃肖爾指出:“對金錢的追求,是‘美國夢’中不變的成分。
然而,“恰恰是對財富的過度追逐,使‘美國夢’也在變味,逐步喪失了對世界各地人們的吸引力。”沃肖爾在他的文章《誰想成為百萬富翁——變化中的“美國夢”概念》中敏銳地觀察到美國社會風氣這幾十年的變化。
如果說早期的美國人還提倡“誠實和勤奮”來致富,今天則是越來越熱衷於尋求“快速致富”。比如,現在美國人最推崇的致富方式是:與大企業打賠償官司、去拉斯維加斯賭博或買彩票、以及參加有獎電視競賽節目。沃肖爾認為,這表明美國社會正在逐漸喪失勤奮勞動的動力。
早期來美國的歐洲移民,信奉的是政治權利平等和宗教平等。而今天,美國的政治也在演變成為金錢的遊戲。這一點沃肖爾也不否認:布希家族在美國政治上的成功就是“石油金錢的成功”。在宗教領域,美國所提倡的自由僅限於基督教各教派內部,而少有金錢支持的伊斯蘭教,在美國只能處於極度弱勢的地位。
梅勒也認為,在時代的變遷中,“美國夢”對世界的吸引力可能越來越小。美國在世界政治中的霸權地位和獨斷專行,使不少外國人一提及“美國”這個詞就充滿反感;一個反恐法案堵住了不少移民進入美國的門路;經濟的投機化、泡沫化使普通人永遠害怕自己的財富突然消失。
代表人物
美國夢的代表:希歐多爾•羅斯福;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
巴拉克•奧巴馬
美國現任總統:巴拉克•侯賽因•奧巴馬;路易斯安那州州長金達爾;布希政府的勞工部長趙小蘭;[2]商務部長古鐵雷斯;奧巴馬政府的能源部長朱棣文;原商務部長、駐華大使駱家輝;奧巴馬政府內閣秘書盧沛甯;加州州長施瓦辛格;前百人會會長傅履仁。
影響意義
依據歷史學家的說法,美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工業擴張並非只是因為美國的自然資源豐富,更是因為所有人都有機會藉由自己的奮鬥獲取財富。美國[2]夢成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國的主要原因之—,無論過去或現在。在今天,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的人成為美國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移民地點。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1.什麼是美國夢 有沒有英文版下定義的 .百度知道[引用日期2012-11-22].
2.奧巴馬勝選演講全文:為了永遠的美國夢 .和訊.2012-11-08[引用日期2012-12-9].
3.奧巴馬詮釋“美國夢” .新浪新聞.2008-11-6[引用日期2012-12-9].
4.美國夢 .美國夢|三藩市萬豪酒店項目.2012-08-10[引用日期2012-09-17].
5.奧巴馬:我屌絲,我勵志 .雅虎資訊.2012-04-26[引用日期2012-12-9].
http://baike.baidu.com/view/77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