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02 09:00:00| 人氣1,198| 回應93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國的分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阿瑟.施勒辛格的《美國的分裂》(正中出版社 1994)表面上認為美國各種族都有權主張自己的多元歷史文化,但骨子裡仍是WASP一元下之多元(ch.5「多元結合化而為一」尤其p.7「這個熔爐不可避免帶有以英裔為中心的味道)(另參本館:美國民族大熔爐 《分裂的一代》)

美國會分崩離析嗎?——介紹施萊辛格新著《美國的分裂》

美國歷史學家小亞瑟•施萊辛格所著的《美國的分裂:對一個多元化社會的反思》初版於1991年,1992年再版時:正值美國洛杉磯發生種族暴亂,原來的一本學術性著作竟成了暢銷書。這說明作者揭示了美國社會當前存在著的一個具有深刻的政治、社會、文化根源的重大間題一一種族、民族問題。當然,這方面的問題是世界性的,誠如作者所說,戰後冷戰時期,原來的意識形態衝突的時代已讓位於一個更危險的、民族和種族敵對的時代。作者指出,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存在著民族衝突,但美國這個一向被認為各民族(種族)“大熔爐”的國家,為什麼也會存在民族(種族)問題,並且出現了洛城這樣的種族暴亂?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這本書的篇幅不大,除“前言”外共五章。下面簡要介紹本書的要點和作者的觀點。從“大熔爐到本族崇拜” 眾所周知,早期的美國13個州原是英國的殖民地,居民主要是來自英國的移民及其後裔。後來愛爾蘭人、德國人等歐洲人相繼移入;內戰後到1917年期間,曾出現過一次移民大潮,來自南歐、東歐的新移民達2700萬人以上,超過了1850年全國總人口數。19世紀80年代,全國人口有1/3是新移民,其中80%來自亞洲及......
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GJXW1993Z1050.html

小亞瑟•施萊辛格史學思想研究  復旦大學博士2006

【摘要】:
   小亞瑟•邁耶•施萊辛格是美國著名史學家和政治評論家。他的著作曾多次獲各類重要學術獎項,他支持自由主義,是“美國人爭取民主行動”組織的創始人之一,並曾任約翰•甘迺迪總統的白宮特別助理,在美國學界、政界和民眾中均有較大影響。美國學術界至今尚未有較系統研究其史學思想的成果問世,我國史學界和國際政治學界雖早已譯介過他的論著,亦尚未有更為深入的研究。小施萊辛格的歷史學研究涉及許多在美國有重大爭論的歷史和現實問題,他從學界到政界,又從政界隱退回到學術界的經歷在獨具特色的美國知識份子議政、謀政、參政現象中也極具代表性。由此,對施萊辛格的學術思想和人生經歷進行較為全面、深入的研究,不僅有助於從多角度理解美國當代社會文化史、史學史、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問題,而且對理解美國知識界和政界的密切關係的根源、歷史和現狀,瞭解美國學者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具有現實意義。通過這一個案研究,還可豐富和深化對美國史學史的研究。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力求從史學史、文化史、政治史、思想史等多個角度綜合考察,將小施萊辛格的學術研究同其出身、求學以及從政的經歷緊密結合,並通過分析、解讀小施萊辛格的主要學術成果,梳理、歸納出他的學術觀點、研究方法、社會影響等,通過對其學術思想的來源、形成過程以及與他個人經歷的相互關聯的闡析,認識其在美國當代學術界所擁有的地位。
   本論文由前言、正文和結語三個部分構成。前言概述了本論文的選題目的及意義、國內外研究狀況、整體思路及結構。正文分為五章:
 第一章考察了小施萊辛格史學思想的形成背景,分析了家庭以及在哈佛求學的經歷對小施萊辛格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並考察了他的早期論著醞釀、誕生的過程以及在其學術生涯中所佔有的地位。
 第二章對小施萊辛格學術生涯前期的主要成就進行了分析解讀。本文認為,小施萊辛格在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初所撰寫的《傑克遜年代》、《核心》和《羅斯福年代》構成了其學術生涯的重要篇章。其中《傑克遜年代》的出版挑戰了弗雷德里克•特納對“傑克遜民主”的傳統解釋,令小施萊辛格在美國史學界聲譽鵲起;《核心》既是小施萊辛格在二戰後對美國重塑自由主義傳統必要性的思考,也是他本人歷史觀發生重大變化的體現;《羅斯福年代》則進一步奠定了小施萊辛格在美國史學界的地位。在這三部著作中,小施萊辛格將美國的自由主義傳統從羅斯福新政追溯到“傑克遜民主”,又一直延伸至《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在此意義上,這三部著作共同構成了小施萊辛格的自由主義民主研究“三部曲”。這一時期還是小施萊辛格的史學思想和史學研究方法日臻成熟的時期。
 第三章首先考察了小施萊辛格的從政生涯以及他對知識份子的社會作用、學術與政治關係等問題的思考與認識過程,指出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促使小施萊辛格在學術取向上更為貼近社會現實,在此基礎上分析解讀了小施萊辛格學術生涯後期的主要成就。本文認為,小施萊辛格學術生涯後期的主要學術成果均同當代美國社會所關注的重大問題密切相關,如他自60年代開始對美國外交史中的相關問題進行的研究是對美國戰後國際地位上升的回應,《帝王般的總統》是應“水門事件”在美國社會引發的關於總統職權的爭議而寫,而《美國的分裂:對多元文化社會的思考》則是在90年代愈演愈烈的關於“多元文化主義”爭論中表明自己的立場。這種對現實的關注和鮮明的立場成為他在美國社會影響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章立足于前三章的基礎,研究了貫穿小施萊辛格學術生涯的重要思想——“歷史週期論”,對其思想淵源、發展演變過程和在學術界的影響進行了剖析。本文認為,“歷史週期論”是小施萊辛格在繼承其父親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思考、總結和發展而形成的。在60年代以前,“歷史週期論”是小施萊辛格用於解釋美國自身歷史發展的框架,而60年代以後,他逐漸將其延伸至美國的對外關係領域,並將二者整合起來,形成了對美國歷史發展進程的整體解釋框架。
 第五章闡述了小施萊辛格對歷史學的思考,指出正是由於小施萊辛格認識到作為一名史學家必須處理好學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因而在治學過程中能主動對相關問題,如歷史學的功能、歷史的客觀性、歷史的規律性等問題進行反思,才使他在學術研究中能夠保持相對客觀。深切的人文關懷則是小施萊辛格溝通大眾心靈的橋樑。 結語部分回顧了小施萊辛格的史學生涯,指出他的史學思想是受進步史觀與和諧史觀共同影響的產物,他對史學家職責的清醒認識使他成為聲譽卓著的學者。
  【目錄】:
摘要5-7
Abstract7-9
前言9-16
第一章 小亞瑟•施萊辛格的早期論著16-29
第一節 一個史學家的成長之路16-22
一、史學世家16-17
二、慈父嚴師17-22
第二節 小荷才露尖尖角22-29
一、一個朝聖者的思想剖析22-25
二、在原始文獻中探究真相25-29
第二章 自由主義民主研究"三部曲"29-68
第一節 "傑克遜民主"的權威詮釋:《傑克遜年代》29-38
一、《傑克遜年代》的寫作背景29-32
二、《傑克遜年代》的誕生32-34
三、《傑克遜年代》的影響34-36
四、《傑克遜年代》在小施萊辛格學術研究中的地位36-38
第二節 自由主義衛士的自白:《核心》38-51
一、自由撰稿人生涯38-39
二、為自由而辯39-42
三、除了"核心",無左無右42-46
四、歷史觀構建的重要階段46-51
第三節 新政改革傳統的張揚:《羅斯福年代》51-68
一、《羅斯福年代》的寫作背景51-53
二、《羅斯福年代》的出版53-55
三、自由主義民主傳統"三部曲"的完成55-68
第三章 美國史研究的深入拓展68-134
第一節 學者和知識份子:雙重角色的考驗68-81
一、出入政壇68-72
二、知識份子的社會角色72-81
第二節 美國政治體制的核心:總統制研究81-94
一、早期探索81-86
二、恢復憲法制衡的呼聲86-90
三、強勢總統與弱勢總統:永遠的爭論90-94
第三節 美國全球新地位的思考:外交史研究94-112
一、冷戰起源的爭論95-99
二、對"修正派"的批判99-106
三、帝國主義理論研究106-112
第四節 保持美國認同:"多元文化主義"研究112-134
一、美國社會中的"多元文化主義"112-113
二、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批判113-118
三、《美國的分裂》引起的爭議118-134
第四章 歷史觀的構建完成134-164
第一節 解剖美國歷史的新視角:"美國政治週期論"134-147
一、"美國政治週期論"的理論框架134-136
二、"美國政治週期論"的理論來源及演變136-139
三、"美國政治週期論"與歷史決定論139-141
四、"英雄特質領袖"與"美國政治週期論"141-143
五、美國學術界對週期論的評價與研究143-147
第二節 "美國政治週期論"的延伸147-164
一、歷史的加速度:解開"兩個美國"悖論的鑰匙147-151
二、週期現象:美國外交史的軌跡151-164
第五章 歷史與歷史學的雙重思考164-185
第一節 自我反思:偉大史學家的必經之路164-175
一、歷史的雙重功能164-167
二、客觀主義的理想與現實167-170
三、歷史能預測未來嗎?170-173
四、學術研究與政治生涯173-175
第二節 人文關懷:溝通讀者心靈的橋樑175-185
一、客觀的歷史和熱情的史學家175-178
二、對歷史學新趨勢的憂慮178-185
結語185-189
參考文獻189-19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46-2007068658.htm

美國分裂論

帕納林教授的“美國分裂論”早在1998年便已成形,多年來他一直在完善自己的理論,並積極向外推廣,雖然招致了一些反對和嘲笑之聲,但在俄羅斯近年廣泛流行的“反美主義”的推動下,帕納林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和讚賞。
《華爾街日報》2008年12月28日報導,俄羅斯知名學者伊戈爾•帕納林近日在接受俄羅斯多家知名國家媒體採訪時 帕納林上電視訪談節目宣揚自己的觀點頻繁預測,由於受移民、經濟衰退和道德淪喪等問題的影響,2010年的美國將不可避免地分裂為“六大塊”,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等國將分得多杯羹,而阿拉斯加州屆時也將回到俄羅斯的“懷抱”。帕納林教授深信自己的預言會成為現實,他標記法國政治科學家埃馬紐埃爾•陶德早在1976年就曾預言前蘇聯必將解體,當時人們紛紛嘲笑陶德的理論,但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帕納林堅信自己也會跟陶德一樣。
  帕納林教授對美國黯淡未來的預言難入美國的“法耳”,但卻廣受克里姆林宮和諸多俄羅斯學者的歡迎。
  俄羅斯知名學者伊戈爾•帕納林(Igor N. Panarin),是俄羅斯外交學院的教授俄羅斯國家媒體採訪時帕納林表示,在大量移民湧入、持續經濟衰退和道德淪喪等問題的影響下,2009年秋季時美國將不可避免地爆發內戰,屆時美元必會大幅跳水貶值,而在2010年6、7月左右,美國將分裂為“六大塊”,而阿拉斯加州定會重歸俄羅斯所有。
  帕納林一臉嚴肅地對記者說:“分裂發生的幾率大概在55%至45%之間,當然肯定有人為此感到高興,不過如果客觀理性的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話,分裂的美國對俄羅斯來講也不全是好事……雖然到時俄羅斯可能會變得比現今更為強大,但由於目前我們嚴重依賴美元和對美貿易,因此經濟很可能會受到美國的影響。”
  在上述諸多社會經濟等問題的共同作用下,美國的富州將不再向聯邦政府繳納各項經費,從此“自立門戶”;社會將變得越來越動盪不安,暴動頻起,最終引發內戰,這時美國就會按照不同族裔分裂開來,屆時外國勢力將不可避免地進入美國國內。
  帕納林表示:“加利福尼亞州會成為核心,並最終建立‘加利福尼亞共和國’,而且很可能會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或至少受到中國的影響;德克薩斯州將成為‘德克薩斯共和國’的‘首都’;還有一些州會歸於墨西哥旗下,或受到墨西哥影響;華盛頓州和紐約州會成為被稱之為‘亞特蘭大美洲’的一部分,未來很有可能加入歐盟;美國北部的一些州將成立‘中北美洲共和國’,而加拿大到時候一定會有所染指;夏威夷州則可能會成為日本或是中國的海外屬地。”
  在提到阿拉斯加州的歸屬時帕納林教授狡黠地笑道:“俄羅斯想要收回阿拉斯加州可以說是合情合理的,因為歷史上阿拉斯加長期是俄領土的一部分,像現在這樣歸於美國羽翼下反而不合情理。”
http://www.baike.com/wiki/%E7%BE%8E%E5%9B%BD%E5%88%86%E8%A3%82%E8%AE%BA

歐巴馬連任,分裂的美國走向何處?2012-11-08經濟學人

歐巴馬成功連任,但美國仍舊是個極為分化的國家,而且這個情況已經持續超過十年了。如果美國真的分裂成兩個極為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陣營,這兩個陣營實在不太可能擁有人數幾近相同的支持群眾;這樣的情況應該無法長期維持,但美國的分裂似乎處於穩定狀態,到底是怎麼回事?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國之內的兩大政黨相對能容忍對方,且雙方都在競爭中間選民的選票,那雙方的支持群眾不分上下也就十分合理。而在這種競逐中間選民的國家,各黨的政策應該會有所交匯,以贏得中間選民的支持。
美國的兩黨在實際政策方面的差異確實相對較小,例如最高稅率是在35%和39.6%之間爭執。但在意識形態上,共和黨人認為,民主黨的立場是社會主義和國際地位下滑;民主黨人則認為,共和黨的立場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和軍國主義。這兩種極為激進的信念,怎麼會剛好擁有不相上下的支持者?
這可能是政黨擁有強大固票能力,加上媒體喜歡製造激烈競選的態勢,所導致的現象。但對大部分人來說,分裂並非道德中立的結構性現象,雙方都擔心,雖然另一方勝選並非災難,但另一方的真實目標,是將美國帶往已方無法接受的境地。
這次選舉讓歐巴馬回到白宮,也給了他民主黨掌握的參議院,以及共和黨掌握的眾議院;接下來四年,立法之爭依舊會激烈無比。保守派和自由派都不會改變自身對於根本議題的看法,而對美國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避免這樣的分立把國家分成兩個相互敵視、無法對話的陣營。

美國:進一步走向分裂的國家 2012-11-09 新華國際

    【《今日美國報》網站11月7日文章】題:一個進一步走向分裂的國家
    美國東部時間2012年11月7日淩晨1時37分,華盛頓,貝拉克•奧巴馬再次創造了歷史。
    他是通過打造一個美國新興選民聯盟——包括非洲裔、拉美裔以及在新千年長大的年輕一代,再加上一些白人,尤其是婦女———才取得這一勝利的。共和黨挑戰者米特•羅姆尼獲得了大多數老年和白人選民的堅決支持,他在主導選舉的經濟問題上得到了更多支持,但這似乎還不足以改變結果。
    事實上,在美國歷史上所有最後未能入主白宮的總統候選人中,羅姆尼獲得的白人選民選票是最多的。
    選民分成兩個陣營
    變化的美國選民人口在週二分成了兩個陣營,造成這種分裂的不僅有政黨綱領和意識形態,還有種族與民族、性別與婚姻狀況、地區及宗教、教育和年齡等。這種分裂甚至比四年前更為尖銳,當時奧巴馬曾獲得了更為廣泛的支持,尤其是在白人選民中。
    但是這一次的選舉因為國家正在經歷人口組成的結構性變化而變得勢均力敵得多。共和黨民調分析員惠特•艾爾斯說:“我們選民人口的兩極分化從未像這樣嚴重過。”
    經濟壓倒了其他任何問題。根據對離開投票站的選民進行的調查,有6/10的選民稱經濟問題是他們在投票時考慮最多的問題,另有15%的選民把聯邦預算赤字作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這兩部分選民大多支援羅姆尼。
    本次選舉中支持奧巴馬的選民群體包括:超過9/10的非洲裔選民和將近7/10的拉美裔選民,絕對多數的婦女選民和2/3的未婚女選民,大約6/10的30歲以下選民,超過90%的民主黨籍選民和將近90%的自由派選民,以及超過6/10的從不參加宗教儀式的選民。
    而支持羅姆尼的選民群體包括:6/10的白人選民和將近6/10的老年選民,絕對多數的男性選民和已婚女選民,將近2/3的白人男性選民,超過90%的共和黨選民和保守派選民。他獲得了高收入選民、福音派基督徒選民以及每週——甚至更加頻繁地——參加宗教儀式的選民的支持。
    議會分歧繼續上演
    圍繞政府作用的辯論或許成為最顯著的分界線:相信“政府在解決問題方面應該更有所作為”的選民有8/10投了奧巴馬的票,而在相信“政府做了太多”的選民中,也差不多有8/10的人投了羅姆尼的票。
    所有這些都強調了管理一個將繼續存在分裂的政府所要面臨的挑戰。共和黨人勢必繼續保持對眾議院的控制。在參議院中,鑒於民主黨奪走了原本由共和黨人佔據的印第安那州和麻塞諸塞州的席位,共和黨曾經升起的獲取控制權的希望成為泡影。
    在某些方面,華盛頓將不會出現任何變化:奧巴馬總統面對的仍將是一個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和一個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圍繞年末出現的“財政懸崖”的協商將不停地重複上演,從而對增稅措施和大範圍的開支削減構成威脅。
    現在來對美國政治的某些新現實作一番觀察。
    政治現實發生變化
    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如此長時間內沒有一個政黨能夠牢固地掌握政權的狀況實屬罕見。以總統選舉中勝負者獲得的選票差額為例。自1920年婦女獲得投票權至1984年,從未出現過連續三屆以上的勝選者領先優勢都在10%以下的情況。然而此後的七屆選舉中,還沒有出現過一個候選人能夠以兩位數的選票優勢入主白宮。
    週二的選舉很可能是過去四屆選舉中第三次勝負差額不足四個百分點。在本屆選舉之前,過去100年裡只有四屆選舉的勝負是由如此接近的選票差額決定的。
    然後是年齡隔閡。羅姆尼在65歲以上的老年選民中獲得的支持率以兩位數的優勢領先奧巴馬,而奧巴馬在30歲以下選民中獲得的支持率同樣以兩位數的優勢領先羅姆尼。總體來說,美國選民分成了40歲以下和40歲以上兩個陣營。
    就美國政治的這個方面以及其他一些方面而言,時代正在發生變化。

夏路:美國在“分裂國家統一問題”中的外交政策 2013-02-01 
   ——基於權力結構的視角
 
  一 引言 
  二戰結束以來出現的民族分裂國家,相對於其他歷史時期的民族分裂國家而言有其特殊性。這些國家原為統一的政治實體,卻因美蘇對峙、意識形態衝突而出現分離,被國際社會承認為兩個主權國家。其中,越南、德國、葉門先後通過武力、吸收、一體化模式實現了國家統一。 
  在越南,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1955年,越南共和國建國;1976年,越南民主共和國通過武力模式戰勝越南共和國,建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在德國,1949年5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成立;同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籌建;1990年,聯邦德國吸收民主德國完成國家統一,沿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名。在葉門,1962年,阿拉伯葉門共和國成立;1967年,南也門人民共和國建國(1970年更名為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1990年通過一體化模式實現國家統一,新國名為葉門共和國。 
  以上三個國家的統一問題均與美國因素密切相關。美國在這些“分裂國家統一問題”中的外交政策歷經了從“支持分裂”到“默認統一”[1]的轉變,且分別對越南、德國、葉門實施了“默認武力統一”、“默認吸收統一”、“默認一體化統一”等不同類型的外交政策。為什麼美國的外交政策會發生轉變?為什麼美國會實施不同類型的外交政策?本文從權力結構的視角來分析美國在“分裂國家統一問題”上的外交政策。 
  二 權力結構:解析美國“分裂國家統一問題”外交政策的新視角 
  國內外學術界關於美國“分裂國家統一問題”外交政策的研究涉及三類:第一,政策的目標。趙全勝認為美國在“分裂國家統一問題”中的外交政策從廣義上反映了以下幾個主要目標:一是美國的安全利益要求美國能夠在歐洲和亞洲保持對自己有利的軍事存在;二是美國的經濟利益強調在不受保護主義壁壘、政治及其他制度方面限制的情況下發展自由貿易和經濟交流;三是美國在政治、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強調促進政治多元化、更大程度的民主化和保護人權。[2]第二,政策的內容。李毅臻在分析了德國、越南、葉門、朝鮮、蘇聯、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賽普勒斯等案例之後指出,美國等國際力量的干預對國家統分至關重要,其外交政策內容包括:新殖民政策、通過國際會議或國際組織干預、強制性“全民公投”、國際託管以及戰爭方式強力干預。[3]第三,影響政策的因素。趙全勝從安全、政治、經濟等橫向因素入手指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冷戰中期,美國對分裂國家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家安全因素的影響;而冷戰後期至今,政治合法性、經濟現代化等因素對美國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大。[4]張五嶽從全球、地區、國家等縱向因素入手,分析了德國、朝鮮、中國的統一問題中的外部因素,包括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結構的變遷、區域對抗與整合的改變、美蘇等列強介入干預的影響。具體到美國,他認為美國與蘇聯的相對實力變動、美國在西歐與亞太勢力的消長、美國與分離各方的關係變化等都影響著這些國家的統一政策與統一進程。[5] 
  以上研究都關注到了美國作為外部因素對分裂國家統一進程的重要影響,提出了影響美國政策變化的安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要素,也指出了應從全球、區域、國家各個層次綜合考察。然而,這些研究成果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缺乏美國視角研究。以往研究多以分裂國家為主體,把美國對統一問題的影響視為外部因素的某一組成部分,缺乏對美國這一重要國際因素的單獨的、深入的探討。第二,案例選擇標準不明。二戰後的分裂國家深受美蘇意識形態對峙的影響。以此作為重要的歸類標準,世界歷史中的案例僅涉及越南、德國、葉門與朝鮮四個國家,而不包括其他案例。第三,行為體研究取向不足。一般而言,行為體取向的研究方法多適用於“非變革型”國際問題,結構取向的研究方法更適用於“變革型”國際問題。分裂國家統一問題屬於“變革型”問題,而以往的學術研究或多採取行為體取向的研究方法,或涉及結構性取向卻沒有細化,均未能對該問題展開系統性、整體性的分析。 
  基於以往研究的成果及其不足,本文嘗試以權力結構這一結構性取向為視角,通過細化層次,深入對比分析美國在越南、德國、葉門“分裂國家統一問題”中的外交政策,以期對該問題進行補充性研究。在此,筆者僅選取越南、德國、葉門作為比較研究物件。之所以選取這三個案例,是基於以下原因:這些分裂國家分別採取了武力、吸收與一體化的模式完成了國家統一,且這些進程均與美國因素密切相關。 
  分裂國家統一模式以“是否使用武力”為標準,可分為武力統一模式與和平統一模式兩種。武力統一模式是指分裂方採取暴力手段特別是採取軍事打擊完成國家統一的方式。和平統一模式即分裂方通過非暴力的手段完成國家統一的方式。在和平統一模式中,以主導力量數量為標準,又可細分為吸收統一模式與一體化統一模式。吸收統一模式即是由一方主導、通過吸收弱小的另一方來完成統一。一體化統一模式即指由雙方主導、通過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統一。[6] 
  依此,美國的“分裂國家統一問題”外交政策可劃分為兩大類別:支持分裂與默認統一。在默認統一政策中,依照統一是否採取暴力為標準,可劃分為默認武力統一政策與默認和平統一政策。在後者中,依據統一主導方數量為一方還是雙方的標準,又可劃分為默認吸收統一政策與默認一體化統一政策。在越南統一問題中,美國的外交政策從支持分裂轉為默認武力統一。在德國統一問題中,美國的政策從支持分裂轉向默認吸收統一。在葉門統一問題中,美國的政策從支持分裂轉成默認一體化統一。為什麼美國的外交政策會發生從支持分裂到默認統一的轉變?為什麼美國會實施不同類型的默認統一外交政策?本文嘗試以權力結構為視角,對比探討美國在越南、德國、葉門統一問題中的外交政策。 
  權力結構是指一種互動的實力體系。在國際政治現實中,“結構”這一抽象概念的根本依託為權力。國際關係的本質是由權力結構塑造的。[7]約瑟夫•奈(Joseph S.Nye)把權力視為一種能力,包含對他者行為的控制能力和對結果的控制能力兩個層面。[8]邁克爾•巴尼特(Michael Barnett)和雷蒙德•杜瓦爾(Raymond Duvall)認為,“權力即是各種影響的產物,這些影響存在於社會關係內,並通過社會關係塑造行為者把握其境遇與命運的能力”。[9]由上觀之,權力的實質是一種控制或影響他者行為體的結構。本文對權力結構的界定是:它是影響國際關係的一種多維力量的綜合體系,層次上包含外層權力(國際政治)結構與內層權力(國內政治)結構,內容上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各項內容。該權力結構具有以下特徵:第一,強調結構的中心地位。它關注通過結構性取向而非行為體取向的視角來分析宏觀變革型的國際問題,強調結構對行為體之間的互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使研究方法更具整體性與系統性。第二,賦予權力概念以多維內涵。權力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政治、軍事等“高級政治”,曾經被忽視的“低級政治”如經濟、社會等因素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關注權力結構的多個層面。突破了傳統的國際政治研究把結構僅僅定位於全球層面的局限,而是在著眼全球權力結構的同時,也關注區域層面與國家層面的權力結構,以此拓展研究的分析視角。 
  具體到美國“分裂國家統一問題”外交政策的探討中,以是否涉及分裂國家為標準,美國的權力結構可分為外層權力結構與內層權力結構兩大層次。外層權力結構是指美國與分裂國家之外的權力結構。以體系層次為標準,又可分為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與美國的地區權力結構。內層權力結構是指美國與分裂國家之內的權力結構。以不同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為標準,又可分為美國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分裂方的權力結構(即“美國的資方權力結構”)與美國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分裂方的權力結構(即“美國的社方權力結構”)。 
  本文將以權力結構為視角,從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美國的地區權力結構、美國的資方權力結構、美國的社方權力結構四個方面出發,對比分析美國在越南、德國、葉門統一問題中的外交政策,從而解析影響美國從支持分裂到默認統一政策轉變的關鍵以及影響美國對不同默認統一類型政策選擇的要因。 
  三 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 
  在越南、德國、葉門統一問題中,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均涉及冷戰時期的美蘇兩極關係。 
  1947年至1953年是冷戰中美蘇第一回合的遏制時期。[10]美國在越南實施“支持分裂”政策受到了該時期美蘇權力均衡、兩極爭霸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以超級軍事大國與超級經濟大國的面貌出現在歷史舞臺上。蘇聯在戰爭中大受創傷,但它以一支巨大的常規武裝力量和一種在西方世界看來頗具威脅的意識形態成為了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全球力量極。1947年冷戰爆發,美蘇劍拔弩張。在蘇聯東歐陣營中,1947年共產黨情報局成立,1949年經濟互助委員會成立。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中,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出臺,1948年“馬歇爾計畫”實施,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組建。1950年美國介入朝鮮戰爭,形成了冷戰中的第一次熱戰局面。正是在此背景下,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在越南南方扶植吳庭豔建立了越南共和國,與北方胡志明建立的社會主義性質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形成對峙,造成越南分裂。
  兩極權力失衡、蘇強美弱態勢是美國在越南統一問題上外交政策從支持分裂轉向默認武力統一的重要原因。為了推行擴張政策,美國不斷增加對外投資、對外援助和海外軍事開支,造成大量資金外流,嚴重影響了國內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更是消耗了美國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據美國官方統計,美國用於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的直接和間接費用高達5100多億美元。[11]1968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40年來最大的一次美元危機,美國的國際地位大大衰落。與此同時,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得到了快速的增長。1950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和工業產值僅相當於美國的30%左右,1970年分別上升到65%和80%以上。1962年至1972年,蘇聯的戰略核武器增加了7倍以上(由265件增加到2167件),而美國只增加了1倍(從1038件增加到2165件)。[12]蘇聯在運載工具和投擲重量方面已經趕超美國,在坦克、火炮、裝甲車和總兵力方面也進一步擴大了對美的優勢。在美弱蘇強的背景下,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提出“夥伴”、“實力”、“談判”三原則,開始尋求與蘇聯緩和政策。美蘇的緩和使得“兩個超級大國把其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既不願雙方失手發生一場戰爭,也不願因其他國家的混亂影響它們共處體系的穩定”。[13]1973年至1974年間,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森相互進行高層互訪,就中南半島問題交換了意見,均表示不希望因東南亞問題引發雙方在全球的矛盾。在1975年越南民主共和國發動南下進攻之際,美蘇都不願因過度介入越南問題而打破兩極緩和局面,以免引發全球衝突。蘇聯暗地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國的舉動沒有遭到美國的強烈反對。相反,美國對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導的武力統一進程採取了預設的態度。在美國政策從支持越南分裂到預設越南武力統一的進程中,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經歷了從美蘇權力均衡到權力失衡(下降)的轉變。 
  美蘇第一回合遏制時期也是美國在德國實施支持分裂政策的重要背景。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簽訂了《雅爾達協定》,達成關於徹底剷除德國與日本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決議,並重新繪製了戰後歐亞地區的政治版圖,特別是重新劃定了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家的疆界。為了實現在全球的霸權,美蘇決定以戰爭即將結束時雙方的實際軍事控制線來劃分勢力範圍。[14]美蘇雅爾達體系地緣政治對峙的中心在歐洲,對峙的焦點即在德國。1947年冷戰爆發後,美國先後推行“杜魯門主義”和針對歐洲復興的“馬歇爾計畫”,在德國問題上籌畫美、英、法三個德占區的合併與貨幣改革,由此引發了蘇聯的不滿。1948年6月4日,蘇聯斷絕了西占區和柏林之間的一切水陸交通和運輸。第一次柏林危機的爆發標誌著戰後東西方關係的第一次冷戰高潮。1949年5月,美國積極推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西占區基礎上成立,將其納入資本主義陣營,不久後吸收其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作為應對,1949年10月,蘇聯促成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蘇占區的基礎上成立,將其歸入社會主義陣營,吸納其進入華沙條約組織。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個國家。 
  兩極權力失衡、美強蘇弱態勢是美國在德國統一問題上外交政策從支持分裂轉向默認吸收統一的重要原因。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國內經濟不振、深陷阿富汗戰爭的蘇聯實力大衰。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優先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的國民經濟戰略導致經濟結構嚴重失調。20世紀50年代,蘇聯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為10%,70年代下半期降至4.3%,80年代上半期再降至3.5%。[15]1987年,蘇聯國民生產總值首次被日本超過,喪失了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的地位。戈巴契夫上臺後,為了實現經濟振興,開始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但改革的失誤反而使蘇聯經濟每況愈下。1990年解體前夕,蘇聯已經深陷經濟危機之中,民族矛盾全面爆發。實力衰落的蘇聯被迫在全球實施收縮的戰略,放棄了以往強硬的對德政策。針對變化的美蘇關係與民主德國局勢,處於優勢地位的美國在對德統一問題上的態度也隨之發生改變。1989年年底,在美蘇首腦會晤中,老布希還曾表示:“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德國不符合美蘇兩國的利益。”不到半年,美國就轉而表示“德國統一不僅是‘現實的’,而且也是‘可行的’”。為此,美國先後提出並達成了處理德國統一問題的“四項原則”、“2+4”方案、“九點計畫”與“五點協議”。在得到統一後的德國將繼續留在北約的保證之後,美國開始積極支持聯邦德國吸收民主德國。在美國政策從支持德國分裂到預設德國吸收統一的進程中,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呈現出從美蘇權力均衡到權力失衡(上升)的轉變。 
  1960年至1969年是冷戰時期美蘇第二回合的遏制時期。該時期美蘇全球權力均衡、兩極實力對峙是美國在葉門實施支持分裂政策的國際背景。1960年,美國U-2高空間諜飛機在蘇聯境內偵查時被導彈擊落,蘇聯因之取消了美國艾森豪總統的訪蘇計畫,具有緩和性質的“大衛營精神”隨之落幕。1961年年初,蘇美相繼恢復了核子試驗。1961年7月,第二次柏林危機爆發。1961年,美國在越南發動“代理人”戰爭。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蘇之間的核戰爭一觸即發。1965年,美國直接派兵參加越南戰爭,形成了冷戰中的第二次熱戰局面,由此引發了美蘇為期十年的最激烈的核軍備競賽。至1969年,在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方面,美國擁有1054枚,蘇聯有1050枚;在中程導彈數量方面,蘇聯已經超過美國;在潛艇導彈和重型轟炸機的數量方面則是美國領先。[16]在雙方勢均力敵的背景下,地處中東地緣要地的葉門成為美蘇在全球對峙格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1962年,蘇聯承認了新生的阿拉伯葉門共和國,並為其提供了大量的經濟與軍事援助。美國隨即也開始介入葉門局勢,通過政治支援與經濟援助的方式將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納入資本主義陣營。1967年,葉門南部人民取得了抗英鬥爭的勝利,宣佈成立南也門人民共和國,葉門隨之分裂。1970年,南也門人民共和國左翼勢力上臺,改國名為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宣佈實施社會主義政策,蘇聯隨即為其提供了全方位援助。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轉入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事實,促使阿拉伯葉門共和國保守派哈姆迪政府完全倒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17]葉門分裂局勢進一步固化。 
  兩極權力失衡、美強蘇弱態勢是美國在葉門統一問題上外交政策從支持分裂轉向默認一體化統一的國際背景。20世紀80年代末,陷入阿富汗戰場元氣大傷的蘇聯,開始尋求與美國緩和,這為葉門的統一進程提供了契機。戈巴契夫提出與西方緩和的新思維政策,主張蘇聯從包括葉門在內的中東地區實行戰略撤退。國際形勢的變動大大減輕了美蘇對葉門事務干涉的力度,有利於葉門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和實施統一計畫。失去蘇聯支持與援助的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為了應對國內政治動盪與經濟危機,主動要求與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合併,並得到了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積極回應。1990年,在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總統薩利赫訪問美國以及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與美國複交的背景下,美國明確表示支援葉門的和平統一進程。與此同時,蘇聯也不再阻礙葉門的統一,並默認了南北雙方一體化的經濟政治合作進程。在美國政策從支持葉門分裂到預設葉門一體化統一的進程中,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體現為從美蘇權力均衡到權力失衡(上升)的轉變。 
  通過對越南、德國與葉門統一問題的比較,可見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影響著美國的“分裂國家統一問題”外交政策。在支援分裂政策時期,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均呈現為美蘇全球權力均衡。在預設統一政策時期,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均體現為美蘇全球權力失衡。其中,默認武力統一時為美國權力下降,默認和平(吸收與一體化)統一時為美國權力上升。 
  四 美國的地區權力結構 
  在越南、德國與葉門統一問題中,美國的地區權力結構分別體現為美國的東南亞權力結構、美國的歐洲權力結構與美國的中東權力結構。 
  美國在對越問題中實施支持分裂政策時,美蘇在東南亞地區處於權力均衡。東南亞地處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衝,是連接亞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是美國在東南亞的全力擴張期。美國在東南亞拼湊軍事組織,建立從了阿留申群島,經日本、沖繩、中國臺灣、菲律賓到東南亞的戰略“弧形防線”。[18]相應地,蘇聯提出了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實施南下擴展的“啞鈴地區”戰略。[19]東南亞地處“啞鈴地區”,正位於印度洋與太平洋要衝,是蘇聯太平洋艦隊出入印度洋的必經之地。在美國與蘇聯在東南亞地區對峙的背景下,1955年,美國大力扶植吳庭豔越南共和國政府,造成越南分裂。50年代末,意識到“共產主義威脅著從印度和越南共和國邊境到老撾叢林的整個地區的安全”,[20]美國開始介入越南戰爭。1961年,美國派出軍事顧問開展“代理人”戰爭。1965年,美國直接出兵越南,固化了越南的分裂。 
  美國在東南亞地區權力的衰落,是其轉而在越南問題上實施默認武力統一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因。20世紀60年代末,深陷越南、實力衰落的美國開始在東南亞實行戰略收縮。1969年7月,“尼克森主義”表示,“美國將不再捲入像越南那樣的戰爭……把東南亞事務迅速留待東南亞國家自行管理、自己負責”。[21]由此,美國制定了“必須體面地結束越南戰爭”的方案。1973年,美國簽署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隨後從越南撤出全部軍隊,並開始大幅度收縮在泰國和菲律賓的駐軍。至1976年9月,亞太地區美軍人數下降到18.8萬人,僅占其海外駐軍總數的34.5%。1977年,具有軍事性質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宣告解散。[22]美國在東南亞撤退的同時,蘇聯在東南亞的力量逐漸擴大。1969年,蘇聯提議籌建“亞洲集體安全體系”,計畫把東南亞、南亞、中東和日本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其中,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為蘇聯在東南亞擴張的關鍵棋子。1966年至1972年間,蘇聯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簽訂了近十個軍事援助協定,對越南民主共和國增加了數十億美元的軍事物資援助。[23]乘著美國在東南亞收兵之機,借著蘇聯在東南亞勢力的擴張,1975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南下發動了武力進攻,將社會主義制度推廣到越南全境。對此,美國採取了默認態度。在美國政策從支持越南分裂到預設越南武力統一的進程中,美國的東南亞權力結構呈現出從權力均衡到權力失衡(下降)的轉變。
  美國在對德問題中實施支持分裂政策時,美蘇在歐洲地區處於權力均衡。二戰結束前,美蘇通過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確定了雙方在戰後的勢力範圍,西歐歸屬美國旗下,東歐劃歸蘇聯的勢力範圍。美國冷戰政策的一個重要目的在於消退蘇聯在東歐的影響力,阻止蘇聯在歐洲西進。為此美國在西歐推行了“馬歇爾計畫”,並與西歐盟國籌建了北大西洋公約軍事組織。冷戰爆發後,蘇聯力圖在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控制東歐國家,先後干預了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政府改組,並通過共產黨和工人党情報局加強各國黨際之間的聯繫。經濟互助委員會與華沙條約軍事組織都成了蘇聯聯合東歐國家對抗西方的重要工具。歐洲是美蘇對峙的前沿陣地,對抗焦點即在德國。為此,美蘇於1949年分別支持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建國,造成德國分裂。 
  美國在歐洲權力結構的相對上升,是其轉而在德國問題上實施默認吸收統一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西歐經濟復蘇帶來其對政治和防務的獨立要求。1966年,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聯邦德國實施“新東方政策”謀求東西方關係緩和。英國於1973年正式加入歐共體。80年代初,歐洲集體防務組織“西歐聯盟”正式啟動。儘管歐洲國家自身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鑒於冷戰的國際環境,美國依舊在西歐作為強有力領導者的角色存在。相比較而言,蘇聯在東歐的勢力則迅速消退。1968年,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布拉格之春”,引發了東歐國家的不滿。羅馬尼亞公開反對蘇聯增加東歐各國軍費和統一指揮華約部隊的要求。1985年,戈巴契夫主張放鬆對東歐“兄弟黨”和“兄弟國家”的控制。1989年,波蘭率先進行政治改革,成為東歐第一個非共產黨領導的國家。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也緊隨其後,相繼出現政權更迭和制度劇變,蘇聯東歐同盟土崩瓦解。東歐動盪以及歐洲局勢的變動促使美國將德國統一問題納入緊急議事議程。美國在該問題上曾一度搖擺不定。當1990年5月蘇聯放棄統一後德國“中立”和“不加入北約”的立場後,美國在德國統一問題上變得積極起來。1990年10月1日,美、蘇、英、法與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簽署協定,宣佈停止四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為10月3日聯邦德國正式吸收民主德國實現國家統一做出了最後的關鍵性準備。在美國政策從支持德國分裂到預設德國吸收統一的進程中,美國的歐洲權力結構經歷了從權力均衡到權力失衡(上升)的轉變。 
  美國在對葉門問題中實施支持分裂政策時,美蘇在中東地區處於權力均衡。冷戰爆發後,美國強調“要在中東地區的石油工業中佔據領導地位”的同時,[24]以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為“兩個支柱”在中東展開全方位的政治軍事滲透。[25]1957年,“艾森豪主義”宣稱,“鑒於中東的重要戰略地位,必須用所有的力量來獲得中東”。[26]1967年,美國支持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獲勝,並將以色列確立為美國在中東的核心戰略夥伴。蘇聯對中東的地緣戰略也非常重視。“中東這一非常靠近蘇聯的地區,對蘇聯的安全有直接的影響。”[27]20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在中東的戰略方針為:聯合美國排擠英法、插手中東。70年代初,蘇聯在全球推行了“南下兩洋”(即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戰略。70年代後期,美國、埃及和以色列三國簽訂了《大衛營協定》(Camp David Accords),遭到絕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的反對。蘇聯抓住這一時機,加強了在中東戰略中的地位。 
  葉門的分裂即是在美蘇對峙中東的背景下產生的。1962年,美國與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建交,加強合作,以此穩固其在中東的戰略地位。1967年,美國與南也門人民共和國建立大使級關係,借此抵禦蘇聯在葉門南部的勢力擴張。1970年,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左翼政府上臺後,倒向蘇聯社會主義陣營。作為應對,美國把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納為軍事盟友。 
  美國在中東地區權力結構的上升,是其對葉門問題轉而實施默認一體化統一外交政策的重要背景。1979年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後,卡特總統發出威脅,聲稱針對任何外部勢力試圖控制波斯灣的企圖,美國都將採取包括軍事力量在內的一切手段予以還擊。20世紀80年代雷根總統上臺後,美國把中東提到與歐洲相等的戰略地位。美國在中東設立了統帥“快速反應部隊”的“中央司令部”,提出“蘇聯威脅高於阿以衝突”的口號,把巴基斯坦、埃及、以色列等親美國家納入地區安全結構,藉以分化中東的親蘇國家力量。相對而言,蘇聯卻失去了在中東地區的優勢。蘇聯入侵阿富汗的舉動遭到了阿拉伯世界的普遍反對,不僅削減了自身在中東地區的影響,也嚴重地消耗了本國的實力。1986年,戈巴契夫首次公開表示要從阿富汗部分撤軍。衰落的蘇聯在中東地區實施戰略收縮,並從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撤退。之後,蘇聯不再對葉門統一持否定態度。1990年,為了穩定國內動盪的局勢,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向阿拉伯葉門共和國表達了統一的願望。[28]此時的美國為了鞏固在紅海的地區戰略,與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外交關係,並默認了葉門一體化和平統一進程。在美國政策從支持葉門分裂到預設葉門一體化統一的進程中,美國的中東權力結構表現出從權力均衡到權力失衡(上升)的轉變。 
  通過對越南、德國、葉門統一問題的比較分析,可見美國的地區權力結構影響其“分裂國家統一問題”外交政策。在支援分裂政策時期,美國的地區權力結構均呈現為權力均衡。在預設統一政策時期,美國的地區權力結構均體現為權力失衡。其中,默認武力統一時為美國權力下降,默認和平(吸收與一體化)統一時為美國權力上升。 
  五 美國的資方權力結構 
  在越南、德國、葉門統一問題中,美國的資方權力結構分別體現為美國的越南共和國權力結構、美國的聯邦德國權力結構、美國的阿拉伯葉門共和國權力結構。 
  在對越南實施支持分裂政策時,美國在越南共和國的權力結構處於優勢地位。法國在越南戰敗、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政權之後,美國著手在越南直接扶持親美政權。1950年至1953年,滯留美國的反共人士吳庭豔被美國看做是“可以與之同舟共濟的那種亞洲人”。[29]在《日內瓦協議》規定的越南全民選舉前夕,美國扶植吳庭豔於1955年10月提前在南方舉行選舉,成立了越南共和國,越南由此分裂。1957年至1958年,美國承擔了越南共和國全部的軍隊費用和近80%的政府財政。美國説明越南共和國修建軍事基地、戰略公路網路。針對日益高漲的反美運動,1961年,美國甘迺迪政府派出超過1000人的美國軍事顧問團奔赴越南,幫助越南共和國政府訓練海陸空軍,發動“代理人”戰爭。[30]1962年,美國在西貢設立軍事指揮部,軍隊中平均每五人就有一名美軍顧問。[31]1963年11月,對吳庭豔政府頗為不滿的美國政府扶植阮文紹上臺。1965年,美國直接出兵越南,發動“局部戰爭”。至1969年4月,美軍參戰人數高達54.55萬。 
  美國在越南共和國的權力結構轉為劣勢,是美國對越南轉而實施默認武力統一政策的重要原因。越南戰爭給美國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損失高達3520億美元,比朝鮮戰爭多出一倍,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支出總和3410億美元還多110億美元。[32]巨額的軍事負擔引發了美國國內的經濟危機與反戰浪潮。1969年尼克森總統上臺後,意識到越南戰爭是“卡住國家喉嚨的一塊骨頭”,美國明確提出了越南戰爭“越南化”的策略。[33]1969年8月底,美國從越南共和國撤走了2.5萬名美軍。1970年12月中旬,4.5萬美軍撤離。1970年,尼克森宣佈1971年春季以前再從越南共和國撤軍15萬人。至1972年5月,美軍只有6.9萬部隊滯留越南,比本屆政府繼承得到批准的人數減少87%。[34]1973年,美國簽署《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1975年3月29日,美國在越南南方的最後一批軍隊2500人撤退完畢。失去美國支持的越南共和國政府對南方的控制力迅速衰退,不久即被越南民主共和國武力吞併。而美國對該進程沒有實施外部干預。在美國政策從支持越南分裂到預設越南武力統一的進程中,美國在越南共和國的權力結構呈現出從權力優勢到權力劣勢的轉變。 
  美國在對德國實施支持分裂政策時,其在聯邦德國的權力結構處於優勢地位。1945年2月,在美國的提議下,美、英、蘇三國在雅爾達會議上確認了肢解和分區佔領德國的原則。1945年6月,美、蘇、英、法四國簽署《關於德國佔領區的聲明》。冷戰爆發後,1949年5月,美國扶植聯邦德國建國。1949年10月,民主德國成立,德國分裂。經濟上,美國通過“馬歇爾計畫”向聯邦德國提供戰後重建援助。至1951年年底,該計畫先後向聯邦德國輸出援助資金共計13.906億美元。其中,援助金額為11.737億美元,貸款金額2.169億美元。[35]軍事上,美國逐步解除了對聯邦德國的軍事限制,但前提是接受美國主導。1952年,美、英、法與聯邦德國簽署《德國條約》,規定西方國家有保衛聯邦德國和西柏林的義務。1954年,北約理事會簽署聲明同意聯邦德國加入北約,規定聯邦德國可以建立一支50萬人的軍隊,但必須接受北約盟軍司令部的指揮,並放棄核生化武器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研製。1955年,聯邦德國加入美國領導的北約。美國對聯邦德國的經濟軍事援助導致了聯邦德國對美國的高度依賴。在美國政策的影響下,聯邦德國阿登納政府堅持聯邦德國是代表德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聯邦德國推行“哈爾斯坦主義”,拒不承認民主德國,主張通過全體德國自由選舉實現統一。德國的分裂進一步固化。 
  整個冷戰時期,美國在聯邦德國一直保持權力優勢。冷戰結束前夕,在權力優勢的前提下,美國默認了德國的吸收統一進程。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憑藉雄厚的工業基礎、巨額的美元援助、成功的經濟政策,聯邦德國經濟增長迅速,長期保持著世界一流的經濟強國地位,一度與美國、日本形成三足鼎立態勢。然而,冷戰的背景讓德國意識到“與西方緊密的政治結盟”是抵禦蘇聯在歐洲擴張的前提,[36]在外交戰略問題上只能唯美國馬首是瞻。1958年柏林危機後,美蘇關係的緩和改變了美國原有的對德政策。美國轉而承認兩個德國並存,與聯邦德國阿登納政府所追求的由聯邦德國來統一德國的政策發生衝突。但聯邦德國為了尋求自身的國家安全,不得不屈就於美國的壓力。1969年,在美國的鼓勵和支持下,聯邦德國勃蘭特政府放棄“哈爾斯坦主義”,轉而提出“新東方政策”,改善了與蘇聯東歐國家的關係,承認民主德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1972年,兩德關係實現正常化。1973年,在美國的默許下,兩德同時加入聯合國。兩德分裂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正式承認,該形勢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1989年民主德國政局的變化讓美國始料未及。在聯邦德國表示要推動國家統一進程之際,美國曾擔心統一會大幅度減少美國在西歐的軍事影響,並不急於改變德國的現狀。但在得到德國統一後將繼續留在北約的保證之後,美國開始明確表示站在支持德國統一的前列。在美國政策從支持德國分裂到預設德國吸收統一的進程中,美國在聯邦德國的權力結構一直保持權力優勢。
  美國在葉門實施支持分裂政策時,其在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權力結構處於優勢地位。1962年阿拉伯葉門共和國成立時,美國是最先一批承認它的國家之一。1963年,美國把與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雙邊關係升格為大使級,將其納入到資本主義陣營。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美國支持以色列的舉動,引發了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對美國的公開批評與反對。作為報復,美國斷絕了與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外交關係。1971年,葉門南北雙方邊境戰爭中蘇聯支持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的舉動,讓美國逐漸認識到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重要戰略意義。[37]1972年,美國與阿拉伯葉門共和國複交。隨後,在美國的支持下,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加入聯合國。[38]葉門的分裂為國際社會所承認。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兩次途經阿拉伯葉門共和國訪問波斯灣,將價值1.4億美元的軍事裝備賣給阿拉伯葉門共和國。[39]1976年至1981年間,美國對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經濟援助高達5億美元。[40]1979年,在阿拉伯葉門共和國面臨內部叛亂和邊境戰爭的雙重困境時,美國總統卡特在未經國會同意的情況下,通過“緊急條款”向其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軍事顧問。美國還在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建立了印度洋永久軍事基地,美也之間再次形成軍事同盟關係。[41] 
  冷戰後期,美國在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權力結構從優勢轉為常勢,這是美國對也政策轉為默認一體化統一的重要背景。1979年,在葉門南北雙方第二次邊境戰爭中,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支持的阿拉伯葉門共和國不敵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這在很大程度標誌著美國葉門戰略的失敗。[42]此後,美國逐漸拉大了與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距離。阿拉伯葉門共和國要求與美國建立直接的軍事聯繫,並要求獲得更多的美式武器和美軍顧問,此舉遭到了美國的拒絕。美國希望對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援助不要越過沙烏地阿拉伯這一仲介。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葉門地區發現高品質石油後,美國才重新重視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價值。1986年,美國副總統布希訪問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後,美國國際發展機構繼續在清潔用水、公共衛生、教育機構以及公路建設等多個領域為阿拉伯葉門共和國提供公共服務。1990年統一前夕,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總統薩利赫訪問美國後,美國向阿拉伯葉門共和國提供了價值4200萬美元的援助專案,明確表示支援其統一進程。在美國政策從支持葉門分裂到預設葉門一體化統一的進程中,美國在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權力結構呈現出從權力優勢到權力非劣勢(常勢)的轉變。通過對比越南、德國與葉門的統一問題,可見美國的資方權力結構影響美國“分裂國家統一問題”的外交政策。在支援分裂政策時期,美國的資方權力結構均呈現為權力優勢。在預設統一時期,美國的資方權力結構呈現多樣化狀態。默認武力統一時為美國權力劣勢;默認和平統一時為美國權力非劣勢,其中,默認吸收統一時為美國權力優勢,默認一體化統一時為美國權力常勢。 
  六 美國的社方權力結構 
  在越南、德國、葉門的統一問題中,美國的社方權力結構分別體現為美國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權力結構、美國的民主德國結構、美國的南也門人民共和國及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權力結構。 
  美國在越南實施支持分裂政策時,其在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權力結構處於劣勢。二戰期間,美國遠東作戰司令部曾空降軍隊和物資支持越南胡志明的抗日鬥爭。戰後,美國軍隊進駐河內和西貢,對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表示慰問。[43]然而,冷戰爆發後,胡志明政府的共產主義傾向以及美國默認法國入侵越南的舉動,改變了雙方的關係。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開始大力支持法國在越南的軍事行動。奠邊府戰役法國失敗後,美國政府表示“為了阻止共產主義在東南亞的蔓延,必要時將與法國一道採取聯合行動”。[44]1954年,美國阻止日內瓦會議未果,隨後向越南增派三個師的兵力。[45]1955年,美國批評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拋開法國當局直接援助越南南方親美勢力,扶植建立了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對峙的越南共和國。[46]1956年,美國宣稱必須向越南人民輸出革命,應比共產黨人所能提供的任何革命更為優越、和平、民主且更能為本國人所控制。1964年8月,美國製造“北部灣事件”,開始轟炸越南北方。1965年,美國軍隊在峴港登陸,對越南發動了長達八年的“局部戰爭”。期間,美國對整個中南半島進行大規模轟炸,投下的炸彈總噸數相當於整個二戰時期總數的2.5倍。[47]越南民主共和國軍民奮力反抗,殲滅越南共和國共計100多萬正規軍和150萬民團武裝。美國共有5.6萬餘人喪生,30余萬人受傷。[48] 
  美國在越南民主共和國權力結構的持續劣勢是其對越政策轉向默認武力統一的重要原因。1968年3月,深陷越戰、實力大衰的美國宣佈部分停止對越南北方的轟炸,並考慮從越南撤軍。1968年5月,美國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在巴黎會談。1973年,美國、越南民主共和國和相關各方簽署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之後,美國軍隊逐步撤出越南。1975年3月29日,美軍在越南共和國撤退完畢,將近十年的對越軍事侵略宣告結束。美國的撤退意味著越南人民反美、反越南共和國政府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與越南共和國革命力量的士氣。通過抗美戰爭,越南民主共和國內部更為團結,同時也得到了南方革命力量的認同,這均為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南下武力統一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此背景下,1976年越南民主共和國發動南下戰爭統一越南時,美國預設了此武力進程。在美國政策從支持越南分裂到默認越南武力統一的過程中,美國在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權力結構一直呈現為權力劣勢。 
  美國在德國實施支持分裂政策時,其在民主德國的權力結構處於劣勢。1949年民主德國成立後,美國不予承認民主德國政府的合法存在。1950年9月18日,美、英、法三國外長會議發表聲明,承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為德國人民唯一的合法代表。美國堅持在自由選舉的基礎上組成一個全德國政府,希望以此途徑瓦解民主德國的存在。至1958年,美國始終拒絕與民主德國發生任何外交接觸。第二次柏林危機爆發後,為了避免與蘇聯的直接衝突,美國的民主德國政策發生轉變。美國表示西方國家可將民主德國視為蘇聯的“代理人”,以此處理柏林問題。[49]1959年年初,美國表示“通過自由選舉實現德國重新統一是我們一致同意的方式,但這絕不是實現德國重新統一的唯一途徑”。[50]1961年,在蘇聯與民主德國修建柏林牆之際,美國表示“蘇聯採取的措施,只是針對民主德國和東柏林居民的,而不針對盟國在西柏林的地位和通道權利”,[51]柏林牆並不是關係到東西方戰爭與和平的事情。此舉表明美國希望通過在德國問題上的讓步,獲得蘇聯對西柏林權利的承認與保證。 
  美國在民主德國的權力結構轉為權力常勢,是其對德政策轉為默認吸收統一的重要背景。20世紀70年代初,兩大陣營關係逐漸緩和。1974年,美國政府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經過談判,決定從9月4日起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級的外交代表。美國與民主德國建交後,兩國關係並沒有實質性發展,而是從屬於美國與蘇聯的外交關係。80年代末,民主德國政局的變化引起了美國的關注。美國因對統一的德國的去向存有疑慮,遲遲沒有在兩德統一問題上鬆口。蘇聯在民主德國的撤退直接導致了民主德國政治經濟的動盪與對統一的訴求。1990年1月底,當感到蘇聯因自身面臨崩潰的危機而無力再對民主德國政治與財政危機伸出援手時,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已經意識到德意志民主德國即將終結”,[52]於是加快了與聯邦德國合作統一的進程。90年代初,民主德國自由選舉的新政權組閣以及蘇聯默認統一的德國歸屬北約後,美國正式放棄了兩德並存的政策,積極支持聯邦德國吸收民主德國,並表示1990年將會出現統一的極好機會。在美國政策從支持德國分裂到預設德國吸收統一進程中,美國在民主德國的權力結構表現為從權力劣勢到權力非劣勢(常勢)的轉變。 
  美國在葉門實施支持分裂政策時,其在南也門人民共和國及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的權力結構處於劣勢。1967年南也門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美國即予以承認,並把雙邊關係從領事館級別升格為大使館級別。南也門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激進派要求一邊倒向蘇聯,但以沙比總統為代表的溫和親美派佔據了上風。然而,1969年南也門人民共和國因激進的“六二二糾正行動”被美國列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雙方關係急轉直下。1969年10月,美國與南也門人民共和國斷絕外交關係。兩國斷交後,南也門人民共和國溫和派一度“期待開啟與美國的對話”。[53]不料,伊斯梅爾激進派上臺後加強了與蘇聯的聯繫,南也門人民共和國逐漸關閉了與美國的對話管道。1970年,南也門人民共和國改名為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新上臺的左翼政府完全倒向蘇聯,與美國一度形成對抗態勢。 
  美國在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的權力結構轉為權力常勢,是其對也政策轉為默認吸收統一的重要原因。1974年年初,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新領導人薩利姆•魯巴伊•阿裡(SalimRubaiAli)上臺後向美國傳遞友好資訊,釋放了兩名美國公民。[54]兩國關係隨之出現轉機。1976年至1977年,美國加大了對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的經濟援助。作為回應,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宣佈亞丁港對美國海軍開放。[55]1977年,魯巴伊赴聯合國參加會議期間,與美國國務卿賽勒斯•萬斯(CyrusRobertsVance)舉行了私人會談,商定兩國即將邁入關係正常化的進程。[56]1978年,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總統哈姆迪在訪問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前夕被暗殺,美國等西方國家指責該暗殺行動系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所為。美國與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的關係驟然冷淡。1979年至1984年,美國資助阿拉伯葉門共和國軍隊在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開展了炸毀大橋等破壞行動,並支持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的反政府武裝。美國與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再度跌入低谷。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從中東地區戰略撤退以及沙烏地阿拉伯與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改善後,美國與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再次實現緩和。1990年4月30日,在葉門統一的三個月前,美國與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恢復外交關係。此時正為葉門南北雙方實現國家統一的關鍵時刻。在美國政策從支持葉門分裂到預設葉門一體化統一的進程中,美國在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的權力結構呈現出從權力劣勢轉向權力非劣勢(常勢)的態勢。
  綜合比較越南、德國、葉門的統一問題,可見美國的社方權力結構影響美國“分裂國家統一問題”的外交政策。在支持分裂政策時期,美國的社方權力結構均呈現為權力劣勢。在默認統一政策時期,美國的社方權力結構呈現出多樣化狀態,其中,預設武力統一時為美國權力劣勢,默認和平(吸收與一體化)統一時為美國權力常勢。 
  七 結論 
  美國的“分裂國家統一問題”外交政策及其轉變不是單一的行為體取向的邏輯,而是複雜的結構性取向的結果。由於行為體取向的研究方法難以對變革類型的問題展開整體的、系統的分析,因此,本文嘗試通過“權力結構”這一結構性取向的視角,對比分析美國在越南、德國、葉門統一問題中的外交政策的變化。通過比較(參見表1),我們可以發現: 
  當美國在“分裂國家統一問題”中實施支持分裂政策時,其權力結構均為: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權力均衡、美國的地區權力結構權力均衡、美國的資方權力結構權力優勢、美國的社方權力結構權力劣勢。 
  當美國在“分裂國家統一問題”中採取默認武力統一政策時,其權力結構為:全球權力結構權力下降、地區權力結構權力下降、資方權力結構權力劣勢、社方權力結構權力劣勢。預設吸收統一政策時的權力結構為:全球權力結構權力上升、地區權力結構權力上升、資方權力結構權力優勢、社方權力結構權力常勢;預設一體化統一政策時的權力結構為:全球權力結構權力上升、地區權力結構權力上升、資方權力結構權力常勢、社方權力結構權力常勢。 
  可見,美國從支持分裂轉為默認統一政策時的權力結構體現在外層領域,即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與美國的地區權力結構均從權力均衡轉為權力失衡。美國預設統一政策類型選擇時的權力結構為:(1)影響美國對默認武力或默認和平(吸收與一體化)統一政策選擇的權力結構為:外層權力結構(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與美國的地區權力結構)權力下降或權力上升,內層權力結構(美國的資方權力結構與美國的社方權力結構)權力劣勢或權力非劣勢。其中,每一項因素的前者影響美國對默認武力統一政策的選擇,後者影響美國對默認和平統一政策的選擇。(2)影響美國對默認吸收或默認一體化統一政策選擇的權力結構為:美國的資方權力結構權力優勢或權力常勢。其中,前者影響美國對默認吸收統一政策的選擇,後者影響美國對默認一體化統一政策的選擇。 
  綜上所述,權力結構有助於我們深入認識美國在“分裂國家統一問題”中的外交政策。權力結構包含美國與分裂國家之外的“外層權力結構”、美國與分裂國家之內的“內層權力結構”。內外權力結構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其中,外層權力結構相對而言更具作用力,它不僅影響著內層權力結構的變化,更決定著美國外交政策從支持分裂向默認統一轉變。 
  在外層權力結構中,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與美國的地區權力結構呈現出趨同特徵。其中,全球層面的權力結構影響著地區層面權力結構的發展與變化。當美國的全球權力結構與美國的地區權力結構二者都呈現為均衡時,美國偏向支持分裂政策;當二者都體現為失衡時,美國轉而偏向默認統一政策。 
  在內層權力結構中,當美國的資方權力結構與美國的社方權力結構二者互異時(前者為權力優勢,後者為權力劣勢),美國偏向支持分裂政策。當美國的資方權力結構與美國的社方權力結構二者趨同時,美國轉而偏向默認統一政策。其中,二者均趨同為權力劣勢時,偏向默認武力統一政策;二者均趨同為權力非劣勢時,偏向默認和平統一政策。值得關注的是,在和平統一政策模式的選擇中,美國的資方權力結構的影響力更大。該權力結構呈現為優勢時,美國偏向默認吸收統一政策;該權力結構呈現為常勢時,美國偏向默認一體化統一政策。
   注釋:
……………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qsw/qqgc/article_2013020176357.html

國家分裂  維基百科

政治上的國家分裂是指國家的主權受到另一政治實體干擾而無法於部份地區正常運作。此一情況往往會受到各種地方壓力或外國壓力而促使其地區實行獨立。政治上的分裂是相對於「政治統一」而言。
  分裂形式
中央政權非和平的政黨輪替,新舊執政勢力以武力對抗,終使一方更改國號,導致國家分裂。
地方政權或地方軍隊脫離中央政權控制。(軍事政變)
種族或宗教之間的不協調,導致的武力對峙,甚至武裝衝突。其中可能包含不合法組織和恐怖主義。
聯邦制國家的省級或市級政府要求脫離中央政府。
社會形態轉制所引發的矛盾,導致各省市(州分)獨立自治,最終各自獨立。
外國的軍事侵略
外國勢力的影響,導致政局不穩,使部分地區從國際上獨立
  分裂的例子
  遠古至18世紀
古埃及古王國時期後期(埃及第七王朝)地方領袖紛紛脫離中央政府(約前2180年代)
以色列王國分裂成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王國(前930年代)
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的楚國自立為王,與周室分庭抗禮(前710年代)
中國古代的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晉)取代晉國,史稱「三家分晉」(前400年代)
中國古代的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及南越(前206年-前111年)
中國古代的新朝滅亡後群雄並立(20年-36年)
南北匈奴分立(40年代)
中國古代的九真、日南郡脫離東漢建立占城
中國古代的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與三國時代的曹魏、蜀漢、東吳(180年代至280年代)
歐洲古代的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與西羅馬帝國(280年代)
中國古代的晉朝的五胡十六國(310年代至430年代)
中國古代的北朝,北魏分裂成東魏與西魏(530年代)
中國古代的南朝的陳朝與西梁(550年代)
法蘭克王國按《凡爾登條約》被瓜分為東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及中法蘭克王國(840年代)
朝鮮古代,後百濟和後高句麗從統一新羅分裂出去,朝鮮半島進入後三國時代(890年代至900年代)
中國古代的唐朝後期至五代十國時期藩鎮獨立及安南的丁朝(850年代至980年代)
亞洲古代的大蒙古國與四大汗國
卡爾馬聯合解散(1520年代)
越南古代的莫朝與後黎朝及後黎朝的鄭阮紛爭(1533年-1592年)及(1627年-1673年)
南掌分裂為占巴塞王國、琅勃拉邦王國、萬象王國三個小國(1690年代)
  19世紀
烏拉圭脫離巴西帝國的統治獨立(1820年代)
荷蘭、比利時與盧森堡(1830年代)
大哥倫比亞共和國解體(1830年代)
德克薩斯共和國自墨西哥獨立出來(1830年代)
中國古代的清朝與太平天國(1850年代)
美利堅合眾國南方七州脫離聯邦,成立美利堅邦聯(1860年代)
  20世紀
瑞典-挪威聯合解體(1900年代)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脫離奧匈帝國(1910年代)
漢志王國獨立(1910年代)
奧匈帝國的解體(1910年代至1920年代)和及後的
南斯拉夫解體(1990年代至2000年代)
克拉伊納自治區脫離克羅埃西亞獨立(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1990年代)
捷克斯洛伐克解體(1990年代)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2006年)
奧斯曼帝國的分裂(1910年代至1920年代)
愛爾蘭自由邦退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920年代)
蒙古國與中國(內蒙古自治區)(1920年代)
義大利北部的義大利社會共和國與南部的義大利王國(1940年代)
印度、巴基斯坦及孟加拉(1940年代及1970年代)
大韓民國(南韓)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1940年代)
東德與西德(1940年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和中華民國(台灣)(1940年代)
馬里聯邦解體(1960年代)
加丹加與剛果(1960年)[1]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解散(1960年代)
馬來西亞與新加坡(1960年代)
賽普勒斯與北賽普勒斯(1970年代)(未得到廣泛承認)
巴布亞紐幾內亞脫離澳洲獨立(1970年代)
納米比亞從南非獨立(1990年代)
索馬利亞蘭及其周邊國家(1990年代)
蘇聯解體(1990年代)
喬治亞與南奧塞提亞(1990年代)(未得到廣泛承認)
  21世紀
印度尼西亞與東帝汶(2002年)
美國與拉科塔(2007年)(未得到廣泛承認)
蘇丹與南蘇丹(2011年)
  目前的分裂勢力或思想
  英國
蘇格蘭獨立運動
蘇格蘭民族黨
威爾斯獨立運動
威爾斯黨
英格蘭獨立運動
康沃爾郡分離主義
新芬黨
  西班牙
埃塔
加泰隆尼亞獨立情緒
  德國
巴伐利亞
拜仁黨
  法國
科西嘉民族解放陣線
  比利時
荷語文化區獨立思想
新佛蘭芒人聯盟
  科索沃
科索沃解放軍(2000年解散)
  加拿大
魁北克獨立運動
魁北克解放陣線
魁人政團
  美國
德克薩斯獨立運動
波多黎各獨立黨
夏威夷獨立運動
阿拉斯加獨立黨
  加拿大和美國
卡斯卡迪亞獨立運動
卡斯卡迪亞國家黨
  中國
台灣獨立運動
西藏獨立運動
西藏流亡政府
新疆獨立運動
內蒙古人民黨
香港獨立運動
我是香港人連線
  日本
琉球獨立運動
  菲律賓
阿布沙耶夫
摩洛民族解放陣線
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
  印度
印度分離主義運動
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
波多民族民主陣線
波多解放猛虎力量
廓爾喀民族解放陣線
特里普拉民族解放陣線
  印度尼西亞
自由亞齊運動
自由巴布亞運動
  斯里蘭卡
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
  坦尚尼亞
桑給巴爾獨立思想
  菲律賓
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
  緬甸
克欽獨立軍
  參看
獨立
獨立運動列表
分離主義
私人國家
  參考文獻
^ 加丹加省從剛果分裂,內戰爆發
^ 比利時主張分裂政黨成議會最大黨
^ 主張分裂政黨大選獲勝 比利時恐釀國家分裂
^ 分離黨贏取大選 比利時解體隱患
^ 獨立黨勝選 比利時面臨分裂
^ 主張分裂政黨獲勝比利時恐解體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5%AE%B6%E5%88%86%E8%A3%82

台長: 阿楨
人氣(1,198) | 回應(9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美夢難圓之國》
此分類上一篇:《美國製造》

顯示全部93則回應

圖博館
伊麗莎白·米切爾:美國的公共知識分子怎麼啦?
曾任《紐約每日新聞》記者,作家2017-09-09

國家總是需要這些重要人物給我們指導,但他們還與我們同在嗎?如果在,他們是誰?
在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總統選舉之後,能提出極具影響力觀點的專家和評論家,試圖找出令許多人大感意外的民粹主義狂熱的原因。在眾多的評論文章和書籍(比如《專家之死》)中,人們的共識似乎是:書呆子們都死了。
當今美國公共知識分子有很多,往往形成不同的星簇,我們或許可以將其置於不同的類別。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公共知識分總是出現在國家陷入嚴重分裂的時刻:內戰時、越戰時、爭取民權和女權鬥爭的時候等。在意識形態嚴重分歧的當今時刻可能看到公共知識分子的回歸,就在我們需要他們的時候,會出現那些能夠溝通情感壁壘的思想家和評論家。不過這次,他們有可能出現在在線論壇上,並可能攪動起更多的播客視頻。
  回應
面對國難,該國公知集體失聲,真相令人震驚!
2017-09-09 11:03:29
圖博館
要拆除華盛頓雕像?美國一教堂:先把國父的牌匾拆了

2017.8.15,左翼人士要推倒內戰時南方邦聯羅伯特·李將軍的雕像,白人至上主義新納粹分子要保衛雕像,雙方在弗吉尼亞發生暴力衝突,新納粹分子開車造成對方陣營傷亡。這一事件引發了美國國內“文化內戰”,一些南方邦聯的標誌物被推倒,林肯紀念堂遭到塗抹。對此,特朗普曾批評稱,“華盛頓和杰斐遜也是奴隸主,沒錯吧?他們的歷史地位因此受損了嗎?”
  一語成讖,據福克斯新聞“Insider”節目10月28日消息,美國一教堂表示,必須拆除教堂內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的紀念牌。
  鑑於華盛頓是一名奴隸主,“教堂裡的這個紀念長椅讓一些人感到不安全,甚至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受歡迎”,該教堂領袖表示。“一些曾經來這裡禱告的訪客不來了,因為他們從這個紀念牌匾上感受到了一種下意識的信息”。
  另據《每日郵報》消息,位於該教堂神壇旁的一華盛頓紀念石碑也將被拆除。石碑上寫著“以此紀念喬治·華盛頓”。不過,該教堂或將很難與華盛頓撇清關係。
  據悉,華盛頓幫助建立了這座教堂,是其最初的捐助者之一,並且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在該教堂參加禮拜。其家人更是在華盛頓死後,將他所用的聖經捐贈給這所教堂。
  對此,一名節目主持人稱,就因華盛頓曾是奴隸主,一些人因此認為他讓自己感到不受歡迎,華盛頓不應為世人所紀念。
  此前已有人要求,應為以華盛頓命的公園改名。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早在8月,芝加哥當地的一名基督教牧師要求將市內兩座公園改名,這兩座公園此前分別以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和傑克遜命名。除此之外,他還要求將華盛頓公園入口處的華盛頓騎馬像一併撤除。
杜克斯解釋:“每次我看到那尊雕像,我想到的是這個人為了白人的自由和正義而奮鬥。而那時我們仍然只是奴隸,是五分之三個人。”(觀察者網注:美國建國後在計算稅收和眾議員配額時,將每個奴隸計為3/5個自由人)
  相關新聞
川普10月支持度38% 比9月少%
美政治陷分裂 7成民眾:可比越戰時期
  回應
 對於白人來說是一段征服的歷史,對印第安人和黑人來說是一段屈辱的歷史,美國需要改變,從國歌到國旗,都要消除白人種族主義的痕跡。
 當傳統白人佔少數的時候,美國的文化內戰會更加激烈,大家可以走著瞧。另外,這一點適用於所有的國家。當這個國家原先的主體民族變成少數的時候,這個國家的歷史將會改寫。
2017-10-30 11:39:59
jsoujsou
美國生活禁忌多 跟非洲裔說葡萄汽水可是歧視!2018-05-01 范琪斐分

我個人認為駐紐約特派員最好的福利之一,就是有很多採訪李安導演的機會,一項我很自豪的紀錄,就是我訪問李安導演的次數可能是華人記者之冠,我從「囍宴」就開始訪問他,而且有好幾次超過一小時的訪問。這倒不是我很會問,而是導演很會講,尤其講到他的電影時,常常一發不可收拾,有時為了趕時效,我還得跟李安的助理李良山使眼色呢。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二○○七年為了「色.戒」在威尼斯訪問他,我們談到了在中國大陸拍片的經驗,李安嘆了口氣說,他在美國,人家說他是臺灣來的,是「outsider」(外人),他到臺灣,有人會說,你在美國住久了,你是outsider,在中國大陸,自然有更多人說他是outsider ;我當時已在美國住了十七年,深深理解他這話的涵意,因為是outsider,很多事只能看在眼裡,是說不得的。
  但李安這話還是有玄機,因為李安最被人稱道的,就是他可以把一個跟他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故事,拍得讓「insider」(內行人)都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感性與理性」讓英國人嘖嘖稱奇,「冰風暴」、「斷背山」對美國文化的剖析也是經典,在「斷背山」的威尼斯記者會上,一個美國記者提到,李安對美國牛仔文化掌握之精確,讓這個從小在美國牧場裡,跟牛仔一起長大的她佩服極了,她說電影裡連牛仔們吃的豆子罐頭的品牌都是那個年代的牛仔們最常吃的。李安將他的outsider 身分發揮得淋漓盡致,正因為是outsider,有了距離,更為用心,很多事觀察得更精確。
  在美國住這麼久,我也有我的outsider 哲學,而且我覺得我的outsider 身分,非常利多於弊。
  美國社會表面上看來非常開放,言論超級自由,但你若以為這表示你在美國啥都能講,啥都能做,你就大錯特錯,美國社會禁忌之多,動不動就踩到地雷。
2018-05-02 07:00:19
jsoujsou
有一個叫Travel Taboo(旅遊禁忌)的網站搜集了一些在美國不該做的事,比如
‧ 不可以問收入、財產等個人資訊
‧ 不可以在人前脫鞋子,所以到美國人家拜訪除非主人要求,不然絕對不可脫鞋
‧ 不可以在人前吐舌頭
‧ 不可以不問對方是否同意之前就抽菸
‧ 不可以在人前用牙籤
‧ 不可以在公共場合補妝(化妝)
‧ 不可以不跟小朋友打招呼
‧ 不可以在女主人未宣布開動之前就開始吃東西
‧ 不可以在吃東西時發出咀嚼的聲音,嘴巴裡有東西不可以說話
‧ 不可以在晚上坐地鐵,地鐵上會有吸毒的、賣毒的跟幫派分子
  其他還有很多條我懶得翻譯,就不列出來了,但以上這些「不可以」,除了地鐵那條絕對是胡說八道之外,其他大致符合美國人一般的習慣。
  大家此時一定在想,這麼多哪記得了?我在美國住了二十多年,嫁了個美國老公,自已都成為美國人,我都還常出錯。
  有一次一起旅行的朋友說她不舒服,下午的行程就不參加了,我想我們帶了一大堆藥出門,Roberto 又是醫生,就很好心地問:「妳那裡不舒服啊?」Roberto 馬上出面糾正:「不能問人家生什麼病的啦!除非她自已說。」我跟女朋友道歉,對方馬上說:「沒關係,沒關係。」
  各位,這就是outsider 的好處,美國人將大大小小疾病,大至癌症小至長針眼都視為隱私,他自己說得,但是問不得,但我因是外國來的,是outsider,有言論免責權。人家常常會說:「她不知道嘛,沒關係。」
  給我發現我有這個outsider 免責權之後,這還得了,我便常常運用在採訪上。有些問題明明很敏感,老美一般是問不出口的,但我因有某些程度的免責權,便問得大搖大擺。
  比如在美國,宗教信仰、政黨屬性、擁槍反槍、墮胎議題都是禁忌,美國自由派與保守派壁壘分明,撕裂的程度,我覺得比臺灣藍綠之爭還要嚴重。所以除非很熟的朋友,已知對方的底細,在一般聚會時是不會談起這些敏感議題的,以免不小心破壞了聚會的氣氛。但因我是outsider,問對方信什麼教,有沒有槍,都很自然,對方也答得自然。所以我跟Roberto 出門應酬,大多由我負責聊天,帶回的八卦可比Roberto 聽來的精彩多了。
2018-05-02 07:01:13
jsoujsou
美國禁忌實在太多,像是你跟非洲裔講葡萄口味的汽水是歧視,你跟墨西哥裔講豆子是歧視,你跟伊斯蘭教徒講頭巾是歧視。我跟Roberto 一個亞裔、一個墨裔,都是少數族裔,我常常看到不同族裔的尤其是白人朋友,非常努力地假裝沒有注意到我們的少數族裔背景。但一位白人朋友因把Roberto 不小心叫成Robert,少了一個o,我老公便老大不高興,拉下臉來糾正對方,說他的名字是西班牙文發音,不是英文,對方嚇得屁滾尿流,馬上道歉,怕被冠上種族歧視的罪名。
  這些是種族的,政治上的禁忌也很多,有一次我跟一個臺灣來的體育記者一起在阿拉巴馬州跑林書豪的新聞,他跑到一半被球隊公關叫去談話,他回來很洩氣地跟我說,他穿的T恤出了問題,原來他在臺灣隨便買的T恤,上面的人像是希特勒,體育記者自已根本沒注意,我一聽便知道要不好了,希特勒被白人至上的偏激派視為袓師爺,阿拉巴馬當時剛發生白人至上偏激派主導的殺警事件,正敏感當中,而且在美國,希特勒幾乎是邪惡殺人魔的同義辭,罵人希特勒是非常嚴重的。
  體育記者不知情把希特勒人頭穿在身上在球場上穿梭,若是被攝影機不小心拍到,球隊有可能會被觀眾抗議的。球隊公關於是要求體育記者全程要穿上外套。體育記者顯然不知事情的敏感度,幾分鐘後,他為了搶拍照片忘了穿外套,馬上又被球隊公關請去,這一次則直接禁止他回到球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outsider 的言論免責權有其界限,不要以為是免罪金牌,可在斷頭臺上救人的。
  二○一四年,一群明尼蘇達St. Thomas 大學的學生想弄一頭駱駝來校園做活動解壓,結果被抗議,有人說駱駝是白人用來罵阿拉伯人的,有人說這是虐待動物。主辦單位覺得很無辜,不知為何幾個月前他們請麋鹿來學校就沒問題,駱駝就不行。總而言之,駱駝敵不過抗議聲浪,最後真的沒來成。駱駝事件發生之後,在美國引發許多討論,美國的禁忌是不是太多了一點?先不要說自我審查對言論自由造成的危害,種種禁忌造成不同族群的人很少能放下心防溝通,對彼此的了解便越來越少,雙方的鴻溝越來越深,在要求達成共識的民主制度裡,便很容易造成施政牛步化。
2018-05-02 07:02:11
圖博館
窮孩子、富家子與瀕臨破碎的美國夢 2018-10-07 復旦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任軍鋒

我們生活的世界已被逼入“特朗普時代”:民主無節操,撕逼無底線;民選總統公開食言,自由媒體謊話連篇;霸權國家嫁禍於人、出爾反爾、蠻不講理、不顧吃相;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出乎意料之事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三觀時時被刷新,道德底線一再被下調;教科書上學到的概念框架紛紛失效,“專家”不說人話,“教授”淪為笑柄;由於受到反復刺激,我們的神經感覺麻木且遲鈍,卻感到莫名地失落加憤怒:表達立場吧,卻發現情節迅速翻轉終被尷尬地打臉;宣示主張吧,卻發現只能徒增噪音的分貝,原來自己只不過是在語詞的陷阱中堆砌著貧乏和無意義。我們不禁要問:在浮躁焦慮喧囂分裂怨怒等諸多症狀之下,一定潛藏著某種深層的與日俱增的社會危機。
  “特朗普時代”的主體並非特朗普總統本人,即便幸得冠名,特朗普卻稱不上這個時代的首要締造者,它毋寧是之前數十年美國乃至西方政治、社會危機長期積澱的衍生物:美國人曾經引以為傲的民主制度日趨陷入黨派傾軋的旋渦無法自拔,競選淪為公開的金錢遊戲,政府職位被政客明目張膽地拿來作為權錢交易的籌碼,利益集團彼此掣肘,致使亟待解決的公共政策議題只不過是政客們為贏得職位的華麗許諾;顯得振振有辭,實際卻是語詞的泡沫;民生艱困、社會嫉怨,政客們卻在自己一手編造的美詞麗句構築的幻象之中非常醉且非常美,意識形態僵硬,公職家族化,國家軟弱,政府低效,法律制度陷入功能性失調式的政治均衡,政治衰敗日趨明顯……。
  對此,政治學者福山業已作出了系統診斷。可惜國內知識界要麼囿於某種意識形態慣性,要麼為派性立場裹挾,福山的著述只是被斷章取義、隨意用來為各自的立場背書罷了,致使其無法真正進入福山的現實關切和理論視野。即便特朗普的“意外”當選也未能使他們在智性上獲得絲毫的長進。
  如果說福山對締造“特朗普時代”的政治根源作出了全方位診斷,派特南則通過《我們的孩子》對其背後的社會根源給出了系統分析,該書副標題“危機中的美國夢”傳達的正是作者強烈的現實關懷和深切危機意識,
2018-10-10 10:02:48
圖博館
與2000年發表的《獨自打保齡:美利堅社群的衰頹與重整》相比,《我們的孩子》字裡行間透露出深深的焦慮、傷感甚至悲憤,眼看自己深愛的祖國疲態日顯,貧富懸殊導致的機會鴻溝愈演愈烈,窮孩子和富家子完全生活在兩個天差地別的“美國”:富家子住在寬敞的臨湖別墅裡,日常瑣事有保姆管家打理,高牆門衛,錦衣玉食,享受最好的教育,在父母親戚鄰里朋友的助力下籌畫著美好的未來;而那些底層的孩子卻生活在毒品氾濫、暴力橫行的貧民區裡,連基本的人身安全都難以保證,穩定的家庭、良好的教育以及與之密切相連的充滿希望的前途,對他們來說無異于天方夜譚,生存對他們而言不過是無奈的掙扎,他們的人生是一曲曲在他們出生時即已被寫定的悲歌。
  《我們的孩子》針對的是當下的美國,折射的卻是未來的美國。眼見國勢日頹,江河日下,帕氏不由悲從中來,《我們的孩子》無疑是派特南的一部發憤之作。在對美國社會長期且持續的觀察研究中,帕氏目睹美國人的社會關係網不斷塌陷,人們彼此隔離,個人淪為一個個孤島,階級差距不斷疊加,由此帶來的機會鴻溝與日俱增,下層階級通過努力改善自身境遇的外在條件相繼喪失,他們的下一代的前途早早地被定格在貧困、羞辱、絕望之中。
  在過去四十年裡,美國社會組織紛紛解體,人們日趨淪為孤零零的原子化個體,他們彼此疏離、冷漠,整個社會消極被動、一盤散沙,對此,派特南不無憂慮地寫道:“在常規環境下,群眾對政治穩定僅有微乎其微的威脅,而且這僅有的危害也會因群眾自身的冷漠而化解。在這種情形下的政府可能不那麼民主,但至少可以保持穩定。
  而一旦陷入嚴峻的經濟或國際壓力,就好像20世紀30年代席捲歐洲和美國的那種壓力,原本‘消極被動’的群眾可能在一夜之間變得歇斯底里,值此之世,就會有反民主的煽動政客用極端的意識形態來操縱群眾。”不幸的是,2016年大選以及特朗普的上臺,最終使派特南的上述隱憂一語成讖。現在想來,當初派特南在大選臨近尾聲在美國政治學界發起針對特朗普的連署簽名,絕非出於一般意義上的意識形態分歧或黨派立場分野,實在是傷心到底無法釋懷不能已於言的憂憤之舉。...
https://www.guancha.cn/renjunfeng/2018_10_07_474500.shtml
2018-10-10 10:03:13
阿楨
金燦榮:美國優秀的“三權分立”為何只剩下“兩黨鬥爭” 2019-03-03 環球時報

【當美國總統特朗普跨越半個地球,在河內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舉行歷史性會談時,美國國內正在舉行一場針對他的“大批判”:先是眾議院否決了特朗普的“緊急狀態令”,緊接著特朗普的前律師、“通俄門”重要證人科恩在眾議院聽證會上大肆“揭發”特朗普的種種不堪。——甚至有推測認為這正是美朝會談沒有達成共識匆匆收場的原因之一。自上任以來,特朗普就一直受到國內政治精英的排擠,攪動美國政壇亂象不斷。一場場黨派爭鬥的鬧劇不僅讓美國人民感到糟心,更讓人們開始思考美國被稱為“能夠確保民主制度有效運行”的三權分立體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三權分立”一直是美國政治制度的最主要特徵之一,也被美國政治精英認為是其民主政治的先進之處和優勢所在。不過,最近美國國內政治卻出現了不小的問題。
  由於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在民主黨依靠其多數優勢控制的眾議院通過一項取消國家緊急狀態的決議後,佩洛西等人正尋求參議院也能通過這一決議。不過,特朗普對此表示他將毫不猶豫否決議會的這個決議,而這似乎仍不是“終點站”。
  從“緊急狀態”的宣佈,到這一連環“否決”,不少美國議員認為政府在搶奪憲法賦予國會的權力。而佩洛西等民主黨人士則認為,特朗普行政當局破壞了“三權分立”,呼籲議員們維護憲法。那麼,以“三權分立”為代表的美國政治制度如今遇到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是否是由美國政治制度建立之初的“基因”決定的?
  三權分立初衷是什麼
“三權分立”在不少人印象裡像是由三個原點組成等邊三角形,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各司其職,互相不干涉、獨立運轉,從而保證公正、民主。但“三權分立”的運行現實更像是三個各有重疊的圓環,互相擠佔對方的權力,力圖提升自己的存在感,擴大自己的權力地盤。
  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後的頭一百年裡,政爭主要發生在國會內部,主要圍繞的是州權力與聯邦權力之間的鬥爭。而進入20世紀之後,聯邦政府的權力(尤其是行政權力)擴張越來越明顯。例如希歐多爾•羅斯福上任執政後,就提出了自己的反托拉斯政策,並要求國會立法,對美國國內各大集團的壟斷經營活動給予限制。此外,在佛蘭克林•羅斯福執政期間,“羅斯福新政”的推行,實際上也是擴大行政權力的一種表現。而自二戰結束之後,在聯邦層面的“三權分立”中,行政權力已經佔據更強勢的地位。
2019-03-04 08:16:38
阿楨
此外從歷史上看,由於政治極化,導致三權分立體制曾經多次暴露出問題、遭遇考驗。從最初的聯邦黨與反聯邦黨之爭,到安德魯•傑克遜執政時期的國內對立,以及南北戰爭的爆發,越南戰爭令美國陷入泥潭,美國人對自己的政治體制這座“大廈”也做了很多次修修補補。
  從“基因”上看,很多人有著模糊的認識,以為從建國之初開始,追求“自由民主”的美國天然就是個民主國家。但早就有美歐等西方學者指出,美國的政治制度並不是為民主而設計。民主應該是以多數人的意志來決定,但美國最初的政治精英和制憲者們,在制度安排上最大的目的恰恰是為了避免“多數的暴政”。為此,美國“國父”們設計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精密機器,後來又逐漸產生了兩黨制,直至今天已經變成了一個否決政體,目的就是讓精英而不是人民來控制國家政治。
  政治運行出問題的原因
  首先,國家經濟基礎出現了問題,說白了就是經濟競爭力相對下降。導致這種局面的形成,背後有許多因素。一是美國的金融業如今過度發達,這導致一部分產業離開美國。而這些金融從業者在這個過程中賺得盆滿缽滿,而其他行業的中產家庭卻一點一點被掏空。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這一問題嚴重到一定程度後的總爆發。二是在產業鏈不再完整之後,美國的技術創新因為沒有產業的支撐和應用,導致運行的“車輪”沒了軌道,所以大受影響。與之對應的是,新興國家在這方面的快速發展對其帶來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其次,內部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近些年來,由於少數族裔人口的上升速度超過白人人口,以及少數族裔在名牌大學上學和高端行業就業的人數越來越多,傳統的美國白人愈發覺得這對自己是一個挑戰,而且威脅越來越大。而且,美國白人認為自己的新教文化優勢地位也正受到侵蝕。因此,我們看到當前美國白人右翼團體與少數族裔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激烈。
  第三,美國國內各種矛盾增多了。除了以上提到的矛盾外,美國精英與民粹之間的矛盾,經濟全球主義者與本土主義者之間的矛盾,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兩大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左右之間的矛盾等等都在加劇。特朗普當選就被認為是美國民粹與精英矛盾的產物。選民們之所以要選一個完全是體制外的人擔任總統,就是要表達對美國政治精英的不滿。
2019-03-04 08:21:45
阿楨
根子在黨派利益至上
  好的民主政治,一個重要基礎和保障,是需要有強大的主流民意,如果缺乏這個基礎,社會就將出現分裂,甚至是撕裂。
  如今在三權分立之下,兩黨制並沒有促進主流共識的形成,反而因為政黨的政治競爭,讓上述各種社會分裂的態勢愈發轉向極端化。簡而言之,就是把黨派利益,放在了為民眾謀取更大利益及促成主流共識之上。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看到美國政治精英在言語上對另一黨派對手的攻擊,在用詞上已經空前激烈和低俗,而且在行動上也無所顧忌,這在以前很少出現。這種狀態造成了三權分立下美國政治運行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個政策在經過黨派鬥爭和“否決政治”後雖然出臺,但已經走樣,偏離了老百姓的實際需要。
  所以,政治運行的品質下降,一個重要原因是黨派利益衝突變得赤裸裸。這在美國“國父”們最初設計政治制度時可能並未考慮到,一方面當時這種政治組織並不發達,另一方面當時華盛頓等人並不喜歡政黨,認為黨爭會影響國家利益。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於協調利益的需要讓黨派集團越來越根深蒂固。
  民主只是一種形式和手段,國家治理的根本,其實是通過發展來服務民眾,為民眾帶來更大的利益和更多的權益。所以政治中的協商和妥協,才能凝聚主流共識,提高決策效率。但是冷戰後,西方的政治精英更加意識形態化,更重視價值觀的傳播和意識形態話語、標準的建構,遺忘了民眾的利益。用中國的一句成語來形容,就是買櫝還珠。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讓經濟變得更好,老百姓吃飽飯、有好的生活,才是最大的主流共識,也是最重要的政治。(作者是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回應
任何制度都可以制定的很完美,但現實不是按想像中的來進行。我國隋唐三省制之三權分立, 明朝在省級設制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使司三權分立,最後都因爭論不休而解體。
民主只是一種形式和手段,關鍵是落實到最後的結果,民眾幸福感提高,生活水準提高,講的天花亂墜,最後結果一塌糊塗,那都是花架子。
美國所有的黨派,都只是代表某一部分大資本利益的代言人。美國的深層問題,是大資本攝取了極端的利益,導致國家和普通民眾的利益極大受損。
高曉松這樣的人如果在公共場合大放厥詞,請同志們勇於當面質疑!
從特朗普上臺開始,高曉松就一直在被打臉,聽說現在又跑回美國求愛撫去了,這種人理他都怕髒了自己的嘴,只希望有關部門給點力,別讓這種貨入境了,畢竟人家可是美國人!
2019-03-04 08:24:05
阿楨
確診101萬,美媒:承認現實吧,帝國已衰弱,利好全世界 2020-04-28 新浪網

2020-04-28,美國總確診人數已經高達101萬,這對於美國而言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2020年,必將成為美國歷史分水嶺。主流美國媒體早就做出預測,《華盛頓郵報》擔憂,在特朗普糟糕帶領下,美國將失去世界超級大國地位,美國將走上一條衰敗之路。
  第一: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之後,民眾閉門造車夜郎自大,認為美國是世界唯一樂土,對世界其他國家從來不重視。
  第二:美國人的這種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現象隨處可見,全國性失明的情況之下,美國疫情迎來了總爆發,美國是唯一超級大國,經濟實力雄厚,醫療系統最發達,而所有的這一切,並沒有阻止美國成為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對於亞洲諸國的抗疫經驗視而不見。美國整個系統混亂不堪,已經充分說明,美帝國已經衰弱,成為了一個軟弱,分裂,無效的國家,即便美國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這也僅僅是一個危險且可怕的軍事力量。
  第三:美國人對內看,對於美國政府發動的海外戰爭,對其他國家的軍事干涉,將納稅人的巨額金錢投入到阿富汗長達20年的戰爭中,美國民眾都視而不見。
  第四:美國總統特朗普如此糟糕為什麼能夠當選總統?這不是巧合,恰好說明美帝國的衰落有群眾基礎,這樣的總統是美國人投票選舉才上臺的。就是這樣一個總統,卻得到了半數以上美國人的支持,認為特朗普就是美國國家價值觀念的象徵,這是一個悲劇。亞洲大國已經在崛起,美國人依然視而不見,依然在裝腔作勢,依然在自欺欺人。如果美國人不改變現狀,不停止假裝。美國人就必須接受一個現實,那就是美帝國已經在衰弱之中,而且這種衰弱對全世界是好事。
  相關新聞
美“軟實力”提出者:中國表現出強大耐力,美總統領導力搖擺不定.
2020-04-29 08:58:14
阿楨
川普05-30取消香港特殊待遇,港府回應「獨立關稅區是國家給的」跟美無關,2019年港美貨物貿易5170億港元(佔港6.2%),港出口美只37億,美賺取的順差超過2千億港元。無懼美國制裁港股06-01飆漲3%(771點)。

環球總編胡錫進:明尼蘇達抗議者終於“香港化”,這真是打華盛頓的臉啊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抗議者終於“香港化”,走向了暴力,甚至有過之無不及。這真是打華盛頓的臉啊。新冠肺炎已經讓美國死10萬多人了,早晚美國的窮人為這也要上街砸、燒,走著瞧。
  相關新聞
胡錫進說話不嚴謹,黑人被長期壓迫和香港問題沒有可比性
美秘售駐港領事館超百億港元宿舍(回應:港版國安法實施了,美在港上千間諜得捲舖蓋了,否則要被一鍋端了。)
香港文藝界成龍等2605人集體發聲:支持涉港國安立法
“香港各界撐國安立法”8天收集近300萬簽名
愛國愛港力量打贏一場拉鋸戰:06-04立法會以41:1通過《國歌條例草案》。
香港2020年六四燭光集會1萬人(回應:2019年10萬人)
香港特首/新加坡總理夫人批美國雙重標準
國台辦:台插手干預香港事務必將自食惡果
執行國安法 港警成立新部門
曾誓言與香港共存亡 涉反送中2度申請遭駁回!防棄保潛逃 黎智英離港被拒
港獨人士陳家駒棄保逃往荷蘭,繼黃台仰、李東昇之後,又一棄保潛逃的「港獨」組織領袖。
  回應
不謹慎又怎樣?西方那些鬼說話有考慮過謹慎嗎?!
性質不一樣,美國是不可調和階級矛盾,香港是外國支持的分裂勢力。
美香港化、美國之春、無法呼吸、美麗風景線、白美政策”是高級黑啊。
2020-06-16 06:46:26
阿楨
相關新聞
非裔黑人2020-05-25遭白人警察壓頸致死,非裔男高喊“我無法呼吸”成美各地抗議口號
非裔男佛洛伊德獨立屍檢報告:死於窒息, 反轉警方:死於心臟病和體內潛在的毒物 (回應:美國政府造假成性)
特朗普痛斥美市長軟弱:該向暴徒開槍
白宮封鎖(川普躲白宮地堡避一夜被曝光,川普火大了,因為這讓他顯得很懦弱驚慌。)國會山淪陷,示威衝突讓美國“無法呼吸”.
抗議蔓延全美:抗議者不理會國民警衛隊(國民兵)宵禁,美軍依《叛亂法案》應對示威,第7天全美已有4400人被捕. 抗議蔓延全球,美駐多國使領館遭圍.
種族歧視叠加疫情失業 (4000萬06-01美國新冠肺炎病例180.4萬10.4萬死)暴亂延燒美國140城衝突如戰區,40城宵禁,美股期指下跌. (回應:聲援大腸花、反送中的台港獨綠畜暴青們,你的夥伴現在有難,怎不見譴責老美? 走狗不可咬主人!)
川普嗆示威者是暴徒、搶匪、左派
紐約時報:川普四處引戰 火上澆油…社會更對立
民調:八成美選民認為國家已失控
輪回還是報應? 西方(體制下的)文革如火如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YJTaF8Ozxc
美示威惡化疫情22州確診飆升,28州未依CDC規定通報可能染疫病例,當中逾半州疫情升高。美國確診200萬死11.2萬,預計9月再有10萬死,美財長即使二次暴發也不再關閉經濟, 擔憂二次爆發,美股道瓊06-11下跌1861點.
2020-06-16 06:49:25
阿楨
蓬佩奧:中共構成挑戰大於蘇聯 現況非冷戰2.0 2020/08/13 中央社

正在捷克訪問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020/08/13表示,中國是成為比冷戰時期的蘇聯(Soviet Union)更難抗衡的對手。
  回應
又是用引戰恐懼來總統大選,怎麼都是如出一轍。
芒果乾很容易製造的,低廉好用。
以前的蘇聯:對外輸出一元專政,追求共產主義的世界革命。
以前與現在的美國:對外輸出二元對立,追求圍堵威脅的東西對抗。
現在的中國:對外輸出財富機遇,追求互利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世界500強”企業城市 十年變遷史 2020-08-12 新浪財經

  8月10日,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揭曉。今年500強排行榜企業營業收入達到33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接近中美兩國GDP的總和。
  《財富》雜誌早在1995年就開始發佈世界500強排行榜,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年入榜中國企業為12家,以後逐年迅速增加,先後超過了德法英日。在今年,中國大陸企業首次超過了美國,上榜企業數量位列第一。十年間,中國從42家擴至116家,總共新增74家。

人大教授金燦榮:為什麼美國反共最厲害 因為它價值觀很脆弱 2020-08-12 觀察者網

  金燦榮:很多人,包括很多學者都認為自己很瞭解美國,然而,我們對美國的認識還是不夠的。因為我們之前接觸到的美國是一個比較成功的美國,而彼時的中國正好處在歷史的低點。那時歐洲正處在巔峰,打造殖民主義,外交上咄咄逼人。而美國當時的全球戰略重點是搞門羅主義,鞏固對美洲的控制,所以對中國也比較客氣。
2020-08-13 08:51:41
阿楨
中國的精英層從晚清到民國,對美國是比較仰視的。所以把它叫做“美國”嘛,“美麗的帝國”。到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精英層對美國就更有好感。1979年中美建交以後,中國的精英層在文革當中受衝擊,對中國的制度、文化產生了質疑,於是就出現了“河觴”一代,骨子裡就有文化自卑。而美國在八、九十年代確實達到它歷史的巔峰。
  金:美國最近的困難把它很多的本性暴露出來,本性暴露出來的美國才是真正的美國。美國主要繼承了英國的文化,而英國化實際上“海盜文化”——擴張性很強,進攻性很強,“匪性”很重——歐洲人登陸美洲的時候,明明那裡有幾千萬印第安人,但英國法律叫“無主土地”,土著不是人。
  西方社會科學本質上是西方人集體的歷史記憶和經驗的總結。因此,它服務于西方的現實,把近代西方崛起的原因以科學的面目進行包裝,有意識地淡化非法的成分,而突出科學、合理的方面。所以我們在學西方社會科學的時候,必須要有一種意識:西方社會科學其實不是一種純科學,它有很強的政治功利性。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那麼你就會被他們牽著鼻子走。
  所以,如果我們從他們的迷信崇拜中跳出來,就會發現實際上他們過去走過的路是很殘酷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是一個貫穿始終的思想,擴張性與掠奪性非常強,以自我中心。東方這種“雙贏”的思維他們也有,但很少。他們一直要獲取絕對優勢,連相對優勢都不接受。如果認識到這一點,最近在中美兩國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就不會讓你感到很驚訝了。
  美國雖然多元,但是一旦遇到會威脅到它那一套白人新教文化為基礎的基本價值觀的思想時,就會歇斯底里地反對。相比歐洲國家,共產黨運動和勞工運動在美國歷史上影響是比較小的,但美國卻是西方國家中反共最厲害的,就是因為凝聚力弱,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很可能會動搖那一套美國的基本價值觀。
  今天的美國面臨五大問題:
  “上下”階級矛盾,具體表現就是特朗普依賴著民粹派,而建制派也是公開蔑視民眾。
  “左右”兩派意識形態的對立非常尖銳,而民主政治是需要妥協的。
  “黑白”種族矛盾。
  另外,美國是一個資本家當道的國家,但現在也分裂成虛擬經濟集團和實體經濟集團。
  國際主義派和本土主義派間也有矛盾。很善於國際化的資本集團會強調擁抱世界市場,在全球賺錢,而國際上競爭力不好的那些資本集團則強調保護主義和本土優先。
2020-08-13 08:54:34
阿楨
這些矛盾單獨拿出來看時沒有上世紀三十年代、六十年代那麼尖銳,但是加在一起以後情況就遠遠比那時候複雜,要全部解決其實比以前更難。
  觀察者網:那您認為這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矛盾根源在於哪裡?
  金:一部分原因在技術層面,比如說科技發展讓網路化時代到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隨之出現了分野。另外兩個原因:
  一個是自由主義的流行。上世紀七十年代時,歐美日的市場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停滯,“新自由主義”應運而生,其標誌就是1979年的“柴契爾革命”。新自由主義的特點就是特別喜歡資本、服務於資本。它破壞了支撐美國三大力量:資本、政府和民眾之失衡。
  第二個讓美國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冷戰後的的政策錯誤。美國的精英層普遍誤認為是美國贏得了冷戰,於是他們變得很傲慢——對內,美國的精英層以種種改革的名義剝奪中產階級的福利,在國際上,美國也表現得盛氣淩人,覺得所有事情都得按照他們的標準來做。
  以前的美國是很有遠見的、願意承擔責任的、比較寬容大度,也很有幽默感。今天的是一個分裂和焦慮的美國。不僅如此,2016年美國人還選出了個商人總統特朗普。由於政治上沒有人脈,所以他所用的人都是一些邊緣化的人物,很多行為和政策思路是脫離常規的。在一群不靠譜的人領導下增加了焦慮感的美國就變得很危險。於是,我們中國很不幸地成了它國際上第一個壓制對象,這樣中美矛盾就顯得特別突出。
  金:中國的中美關係研究者大部分對國內情況不瞭解,而對中國理解不充分,研究的根基就不穩。
  新中國不僅繼承了我們5000年的文明,又有所超越。超越的部分主要是實現了工業化。
  中國雖然現在問題也挺多,但是如果橫向比較,至少在未來十年有四個相對優勢:第一是政治穩定;第二,經濟基礎相對其他主要經濟體還是不錯的;第三,我們的科技進步應該是大國裡面最快的。第四,我們的軍事力量進步也非常快。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08-12/doc-iivhuipn8202209.shtml
2020-08-13 09:00:08
阿楨
英媒:白人至上團體已滲透美國各地警隊

  據英國《衛報》網站2020年08月27日報導,前聯邦調查局(FBI)特工邁克爾•傑曼就美國執法部門在應對極右翼國內恐怖威脅方面的失敗撰寫了大量文章。他在一份及時的新分析報告中得出結論稱,自2000年以來,美國執法官員與十幾個州的種族主義武裝活動有牽連,數百名員警被發現曾發佈種族主義和偏執的社交媒體內容。
  該報告提到,多年來,在亞拉巴馬、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伊利諾伊等10多個州發現警方與好戰團體和白人至上主義團體有牽連。
  該報告提到,員警的種族主義活動通常在他們的部門眾所周知,一般會在曝出公開醜聞後受到懲處或者被停職。沒有幾個員警機構有明確政策禁止與白人至上主義團體往來。如果員警受到懲戒,這些措施往往會導致曠日持久的訴訟。
  傑曼26日告訴《衛報》記者:“極右翼好戰分子被允許參與暴力行動並離開,抗議者則遭遇了暴力的員警行動。”他還說,這種“漫不經心的回應”以危險和可能致命的方式向暴力團體賦權,“這些極右翼武裝團體當中最暴力的成員認為,他們的行為得到了政府的批准。因此,他們會更願意站出來,對抗議者採取暴力行動”。
  報導指出,有些政府部門越來越意識到,白人至上主義的威脅在加劇。
  不過,傑曼警告說,美國各機構缺乏識別白人至上主義員警並根除這個問題的國家戰略。與此同時,旨在消除“隱性偏見”的廣受歡迎的警務改革措施並沒有直面顯性的種族主義。
  回應
其實特朗普就是白人至上份子
白人至上不都是英國賦予的文化嗎?!
2020-08-30 08:01:25
阿楨
特朗普:將成立“1776委員會”普及美國“正史” 2020-09-18 觀察者網

  美國“官方”的建國年份為1776年,《獨立宣言》的簽署,標誌著美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然而,《紐約時報》的記者們卻于去年提出了“1619項目”(1619 Project),認為奴隸制開端才是美國“元年”:這一年首只運奴船載著20多個黑奴抵達北美,隨後開始了一段血腥殘暴的奴隸制歷史。
  “1619項目”引發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強烈不滿,在宣佈教授相關內容的學校得不到經費後,他又表示,將簽署行政令成立“1776委員會”(1776 Commission),以在美國學校中推廣“愛國主義教育”。
……..
  在黑人喬治•佛洛德遭到白人員警“跪殺”後,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雖然民眾的抗議活動批評種族主義政策並呼籲解決方案,但特朗普還是將重點放在了抗議者“不守規矩”的地方,例如一些示威者推翻了邦聯領袖以及其他具有爭議性人物的雕像,包括哥倫布和前總統傑克遜。
  7月4日,特朗普在拉什莫爾山(Mount Rushmore,俗稱總統山)上發表講話,發誓捍衛美國的“遺產”,抵禦他所說的“憤怒的暴民”,並指責公立學校教孩子們“討厭自己的國家”。
  本月早些時候,白宮獲得華盛頓特區地方政府的一份報告,該報告呼籲對華盛頓紀念碑、傑弗遜紀念堂和哥倫布雕像等進行重新命名、拆除或搬遷,引發爭議。
  回應
正確的歷史本來就是記錄了美國生於不義啊!欺騙、偷竊、撒謊、屠殺印第安人、搞種族滅絕、一次次撕毀合約背信棄義、侵略成性,現在還背叛人類,隱瞞疫情,助攻病毒,喪盡天良!這個政權的性質比肩納粹!
2020-09-21 08:04:27
阿楨
美媒:2020年堪比“美國史上最瘋狂年份”

  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網站2020-10-06《論美國歷史上最瘋狂的年份,2020年成為爭奪這一名號的五個年份之一》的文章摘編如下:
  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已徹底顛覆了當代生活:特朗普總統遭彈劾;一場疾病大流行已奪去超過21萬美國人的生命,特朗普又感染了新冠病毒;經濟普遍陷入崩潰境地;喬治•佛洛德和布倫娜•泰勒死於警方之手並導致數十個城市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在整個西海岸肆虐的野火毀壞數百萬英畝土地,以及一場日益激烈的競選可能危及民主制度的穩定。但“今年並不是歷史上僅有的糟糕年份”
  1861年
  在確定美國最瘋狂年份的工作中,人們多會提到美國陷入分裂、後致血腥內戰的那一年。
  隨著有關奴隸制的爭論愈演愈烈,南方民主黨人愈發認為對方是非法的,其用心是破壞南方的生活方式。
  林肯在1860選舉中制勝的競選綱領是,不干涉南方奴隸制,但反對奴隸制在西部擴張。但1861年後是可怕的四年戰亂,造成大約75萬人死亡,後100多年裡,美國黑人為爭取基本權利一直在進行鬥爭。
  1919年
  美國剛從一戰中脫身,一場致命的流感又在世界奪去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威爾遜總統因患嚴重中風喪失了行動能力。
  黑人士兵在海外為美國民主而戰後提出的平等要求,白人掀起一系列種族迫害,很多黑人社區遭到嚴重破壞。
  1932年
  “大蕭條”時1/4美國人丟掉了飯碗,很多家庭失去了住所,人們急需食物。正值選舉年,羅斯福與胡佛展開角逐。在此背景下,極端主義在世界各地抬頭。納粹党7月的選舉,成為德國政府中實力最強的黨派。
  1968年
  越戰打得正酣,全國各地爆發了學生抗議。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詹森宣佈不會競選連任。民主黨的希望之星羅伯特•甘迺迪也慘遭暗殺。美軍在美萊大屠殺中殺害了成百上千名越南平民。在芝加哥舉行的民主黨大會上,全副武裝的員警對陣數萬名反戰抗議民眾,全國各大電視臺都用攝像機記錄下員警毆打抗議者的場景。
  人們目前可能有一種想法:與過去發生的上述災難相比,2020年便是小巫見大巫了。抑或還有另一種想法:我們當前遇到的困難遠比過去的困難嚴重。有一點都不要忘記,現在才10月。
2020-10-14 09:17:13
阿楨
俄媒:民主從來不是美國立國原則,眼下混亂有啥好驚訝?

日,今日俄羅斯通訊社2020-11-12發表了一篇由塞爾維亞裔加拿大籍政治評論員、紀錄片導演伯里斯•馬拉格爾斯基(Boris Malagurski)的評論文章。以美國的建國歷史來論證這一觀點,稱婦女、原住民、奴隸和窮人在美國革命中一無所獲,受益的只有精英階層,中產階級一定程度上也獲益了。美國開國元勳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認為,“為了讓政府強大起來,政府必須與社會中最富有的群體結盟,而不是與所有美國人”。就此,馬評論美國建國的實質,稱其“只不過是英國的王位被美國的精英所取代”。
  1787年制憲會議,漢密爾頓建議實行總統和參議院終身制。對此,麻州代表警告說,民眾是無知的,會被少數不懷好意的人誤導,弗州代表稱:讓民眾選擇首席行政官的合適人選,就像讓盲人來審判色彩一樣不自然。這結果就是“選舉人團制度被添加到憲法中,以確保美國的選票沒有按照應有的(民主)方式計數”。
  今年出現爭議的總統大選在美國其實並不罕見,比如1824年、1876年、1888年和1960年大選等。他諷刺道,美國早就應該停止假裝自己是民主運作的光輝榜樣了。
  美國民主的“雙標”行徑
他提到,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兩黨總統都同樣地“批評世界各地的選舉未能達到民主標準”,但他們卻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那些“對美國利益有利的非民主國家案例”。特朗普第一位誠實地向民眾傳達美國政府的利益高於民主原則的總統,尤其是在涉及沙烏地阿拉伯的問題上。
  在對美國“真正的民主”進行層層反駁後,他認為美國是時候停止對其他國家進行“說教”了,並諷刺美國“該開始在國內建立民主”。
  回應
根本上,這人還是相信“西方式的選票民主”的,只是在說美國不是。
西方民主就是各說各的,然後誰也說服不了誰,我把這稱之為“吵架”吵架解決不了問題。中國式民主就是聽取所有人的意見,然後解決問題,這叫堅持問題導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引發少數人的不滿,但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去解決,終究會讓所有人滿意。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從來都是一個問題疊著一個問題,而民主不是萬能解藥,不是問題終結者,相反,民主是反應問題存在的方式方法。兼聽則明,這才是民主的實質,聽完就開始做事,不聽,怎麼做事?連問題出在哪都是糊塗的,把精力都花在如何說上面去了。
2020-11-14 08:02:41
阿楨
李世默主題演講:中美新格局 2020-11-28

首先:中國不是蘇聯。在冷戰時期,特別是60年代以後,蘇聯及其盟國體系和西方體系幾乎完全隔離,沒有任何交流,連貿易都幾乎沒有。蘇聯對美國和歐洲形成的是根本的生存威脅,兩者互不相容,兩種意識形態都要把世界全吞了,而且都有核武器。
  60、70年代以後,蘇聯的經濟不斷衰敗,70、80年代,發生了嚴重的政治衰敗。不過,蘇聯不是一個民族國家,而是一個很多民族國家組成的聯邦,所以說散夥馬上就散夥。
  中國現在是一個全球性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與外界高度互聯。我們是全世界,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貿易國。中國現在是大概130個國家的最大交易夥伴,以美國為最大交易夥伴的國家大概只有70個。中國經濟正在日益增強,收入在增長,產業在升級。
  中蘇對美的威脅也有質的不同,中國只威脅到美國的霸權地位,並不具備生存上的威脅。中國對歐洲更是只有經濟競爭,也不存在生存威脅。在意識形態上,中國實施的是防禦政策,不讓別人來干涉我們的治理模式和意識形態。而且十八大以後,我特別意識到我們的政治在崛起。在習主席領導下,特別是90後、00後的年輕人對祖國越來越有信心。
  第二,今天的美國也不是冷戰時期的美國。今天的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內在矛盾在不斷加劇。美國在60年代以後,進入了經濟收入增長,產業升級的黃金時代 “美國世紀”。
  那時候的美國也是“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可今天,美國正在經歷福山說的政治衰退,經濟面臨失調,貧富差距沒有辦法緩解,社會契約無效。
  另外,還有保羅•甘迺迪教授講的,美國的過度擴張和國家利益發生了巨大的矛盾。今天的美國跟那個時候的蘇聯一樣,在實施意識形態擴張,到處輸出他們的意識形態,要全世界買它的政治,甚至不惜用軍事手段強迫別的國家接受。
  有些人說,因為特朗普敗選了,所以美國政治體制的自我糾錯能力發生了。這種觀察並不準確,美國政治衰敗、經濟衰退,都是在特朗普以前就發生了的。特朗普的當選是一次自我糾錯的嘗試,但是失敗了。拜登當選是舊制度的復辟,根本不是什麼自我糾錯。拜登的支持者、給他資助的,幾乎都是美國舊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另外,美國的國家認同正在從內部瓦解。他們現在搞所謂的“身份政治”,我比較尊重的政治學家福山也講到這一點。
2020-12-03 10:24:24
阿楨
所以:也許今天的美國更像冷戰時的蘇聯。剛才講到的肯南是個大咖,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我只是一個上海的小商人,人家寫了8000個字的長電報,我不能跟他比,不過我決定今天“山寨”一下他:
  讓中國去單挑自自由主義陣營是不現實的。對美國的擴張企圖最有效的政策是保持長期、審慎、堅定的制約。
  我們要認真理解西方自由主義的本質,就像醫生檢查一位失去理智的病人一樣,拿出非凡的勇氣,客觀的態度、中立的立場和堅定的決心,避免受到情緒上的干擾。我們要讓公眾瞭解美國的真相。我堅信我們的民眾對美國瞭解得越深入,那種盲目的敵視和無端的畏懼就會少很多。
  中國有能力對美國在政策上施壓,迫使美國表現得更加克制,謹慎。應對美國,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我們自己社會的健康和活力,這是我國內政和外交的一個焦點。
  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每一步推進,都是一次對美國的外交勝利。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牢牢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同世界各國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0集:接軌與不接軌

在接軌與不接軌方面,我們採取了趨利避害、有所接軌,有所不接軌的方針和民本主義的導向。這樣做一方面使我們成功阻止了西方把顏色革命的禍水通過互聯網蔓延到中國的企圖,另一方面又保持了有效的中外交流與合作,最終使互聯網在中國大地上獲得了勃勃生機,促進了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方方面面的進步,極大地豐富和方便了人民生活,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實現了一部手機、全部搞定的國家,走到了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最前沿。中國這種開放模式的成功反襯出了其他一些國家盲目西化的失敗。他們失敗的最大原因就在於只知接軌,不知不接軌。
  相關新聞
金燦榮:世界正在與中國接軌
2020-12-03 10:27:30
阿楨
留美學生:美國令我很失望,但我仍選擇留下 2020-11-30 觀察者網

編者按:一出國就愛國已經成為很多出國過的中國人的真切感受。海外知乎Quora上也對類似的問題進行了討論:“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在西方生活過後,變得更加愛國和維護中國?”有理有據、力挺祖國的論述相當之多。不過,也有留學生寫下了其內心對於這個問題的糾結,即使意見本身可能存在偏頗,往往也反映著很多問題的深刻。
  上大學之前,我對中國社會和中國政府是冷嘲熱諷的。坦白說,我沒有任何證據來支持我的憤世嫉俗,我只知道:某些話題不允許談論,當我終於來到(美國)這片“自由”的土地時,生平第一次聽到了“解放西藏”、“新疆再教育營”類的事情……我感到遭到了欺騙與背叛。同時,作為一名藝術家,自由的狀態賦予了我前所未有的自在感。我以為,如果我想繼續創作能照亮現實的藝術,我就不能回到家去。最重要的是,我以為美國是我最終的歸屬。
  之後,在寒暑假回家的時候,我感到自己比同輩們更開明、更有優越感。然而,每次我回去,中國的生活都會變得不一樣。更多的摩天大樓,更多的主權,更多的驕傲感。最重要的是,人們是快樂的,比“自由”國度的民眾要快樂得多,諷刺地是,在“自由”國度,人們感到的壓抑和窒息卻更多,而另一方面,他們又認為自己高中國人一等。
  所以,作為一名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當我試圖拋出“我們國家和社會實際發生的很多事和你們以為的是不一樣的”的論點時,大多數中國人並不在乎。人們對於廉價的公用事業和勞動力、不斷改善的基礎設施、以及數千萬人在幾十年內擺脫貧困的事實感到滿意。
  正是這時,我才意識到我在美國這四年裡接受了多少宣傳和洗腦,意識到我已經成為西方帝國主義/救世主中的一員——居高臨下地對待著“野蠻人”,以轟炸、入侵、顛覆(以及強姦)的方式“引入”文明,而就在你閱讀這篇貼文之時,上述這些(罪行)仍在繼續。
  事實是:如果不是因為(新冠)大流行,我會盡我所能獲得(美國)這片“希望”之地的公民身份。我會填寫好所有的檔,請我能負擔得起的最好的律師,把最完美的檔材料寄給美國移民局,以證明我是最有才華和最勤奮的人之一……我會拼命工作,納稅,然後等待獲得公民身份,等上10年,或者20年。
  說實話,我不知道自己的立場該是怎樣的。我不相信民族主義。可悲且不幸的是,現在我可能不得不選擇自己的立場,並一路堅持下去。
2020-12-03 10:35:02
阿楨
美國南北戰爭的目的是解放黑奴?可謂顛倒因果!混淆是非!2020-12-18 中國歷史研究院

美國獨立後,版圖不斷由東海岸向西部擴展,但是北方與南方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北方是工業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2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南方依然盛行黑人奴隸種植園制度,它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提供原料,換取工業品,雖具有某些資本主義特徵,但不等同於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它以黑奴勞動為基礎,種植場主對黑奴實行超經濟的強迫勞動,視奴隸為財產,可以任意加以處置與買賣。
  南北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矛盾隨著美國領土不斷擴張而逐漸複雜尖銳,矛盾逐步集中在南北雙方爭奪聯邦控制權的政治領域,演變成維護聯邦統一還是分裂國家的“政治危機”。終於,這一危機在南方奴隸主製造的陰謀分裂活動中爆發:1861年4月12日上午4點30分,叛軍打響轟擊聯邦軍駐守的薩姆特要塞的第一炮,公然挑起國內戰爭。
  林肯並不是廢奴主義者
林肯雖然不贊成奴隸制,但他並不是一個廢奴主義者。林肯的《首次就職演說》裡提到“我無意直接或間接干擾蓄奴州的奴隸制度”,其核心思想是為了避免國家分裂,維護聯邦統一。
美國內戰的事實表明:南方奴隸主為維護奴隸制度而挑起內戰;林肯政府卻為實現維護聯邦統一、保衛主權完整的最高目標,而解放黑人奴隸、解決土地問題。可以說,解放黑奴並非是內戰最初的目的,而只是為了實現勝利,維護聯邦統一的一種手段。
  南北戰爭後的美國黑人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2020-12-20 09:27:45
阿楨
敢對雍正斷章取義?!綠媒竟然說:搞“台獨”第一人是雍正皇帝!2020-12-16環球網

島內綠媒“三立新聞網”15日曝“大料”,聲稱有證據顯示,搞“台獨”的第一個人是清朝的皇帝雍正。對此,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舉出六大例證打臉,不僅痛批“綠媒和綠線民,又蠢又無知”,更嗆“綠媒和綠線民的蠢,真是筆墨難以形容”。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稱,“台獨”分子為了給“台獨”找理由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雍正說出這句“臺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之後,後面一句是“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結合上下文來看,雍正想要說的是“臺灣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不屬於中國,我父親(康熙皇帝)深具謀略威望,把臺灣納入版圖”。
2020-12-20 09:34:30
阿楨
美國2020選舉

【拜登2021-01-20就職】川普遺產(新冠肺炎、氣候變遷、種族矛盾、民主破壞,美中對抗)拖累拜登。
  相關新聞
拜登施政三箭先發(阻疫情/扶貧困/創綠能),對外結合盟國抑制中國,拿回全球領導地位。
安倍首相(2012.12.26-2020.09.16)三箭(量化寬鬆/擴大支出/民間投資)皆落空. 菅義偉支持率大降至33%可能4月下臺.
拜登閣員在國會連續表態將對中強硬
拜登重返《巴黎氣候協議》和《伊朗核協議》兩大協議 須中國配合
對抗美國保護主義,中歐領導人2020-12-30宣佈完成投資協定, RCEP後另一破拜登「聯盟制中」策略. 中國2020年GDP逆勢增長2.3%! 新預測:由於經濟從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復蘇速度不同,中GDP超美2036年提前2028年。專家預估2020年全球GDP陷入空前萎縮:印度-23.9%,英國-20.4%,西班牙-18.5%,法國-13.8%,義大利-12.4%,德國-10.1%,美國-9.5%,日本-7.8%.美國商務部09-30確認二季度實際GDP創史上最大31.4%跌幅。專家預估2021年中國GDP衝增8% 扮全球發動機.
川普告別演說:「將東山再起」重回美國政壇
中國宣布川普政府蓬佩奧等28人嚴重侵犯主權 實施制裁
不再看好美國 過半歐洲受訪者認未來是中國領導世界
大國衰落 史學家:美國已無法領導西方國家
全球面臨衰退 普丁:必須承認大陸仍是世界經濟的驅動力
德媒:在中西制度比較中獲勝
俄媒:美國已無法通過和平手段阻止中國成為全球第一
蘇起示警3條件(蔡挑起兩岸對抗、拜登政績不彰難連任、台灣問題妥協不成)恐終結台灣問題
  川普下台倒數,川普稱對中貿易戰「容易獲勝」失算:2019年對中貿易赤字2870億美元高於2016的2540億,中只完成1720億協議購買量的51%;美關稅僅打擊0.3%中GDP,美消費者損失168億;生產從移回美府也未成功,3/4美商不打算移回,美對中投資從2016年129億增至2019年133億,美鐵鏽帶也未因貿易戰受益。美媒:僅技術封殺有效,但也促中追求科技自主(回應:也沒用!)。
  美學者林德《美國政權的五個危機》,國會山陷落事件象徵美國統治階級喪失權威,但真正原因是五種危機的共同影響。政治危機:權力集中在少數精英和集團手中。身份危機:不再有跨黨派的美國愛國主義。社會危機:社會危機與社交媒體結合。人口危機:政客利用反移民來煽風點火。經濟危機:……。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8
2021-01-22 08:19:26
阿楨
真理的史詩:美國全史(三冊套書)
These Truths: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吉兒.萊波爾 Jill Lepore
出版社:馬可孛羅 2020/10/05
  目錄
第一部 概念1492-1799
第二部 人民1800-1865
第三部 國家1866-1945
第四部 機器1946-2016
第十六章 美國,已被破壞
  政大教授嚴震生導讀
  中譯本發行的時間,剛好碰到美國極為動盪的二○二○年。
  許多美國獨立建國的英雄及制憲先賢,因為曾經蓄奴或是沒有反對這個制度,過去認定美國的偉大歷史經驗乃是由白種盎格魯撒克遜基督徒所創建的共識,如今受到修正主義的挑戰。
  新冠病毒、族群衝突、歷史修正主義已經讓美國兩個政黨的激化程度大幅提升。
  本書相當精采的一部分是敘述十九世紀末期美國民粹主義的興起,三十六歲時拿下一八九六年民主黨的總統提名。布萊恩代表美國十九世紀末期工業革命後、農民生活相對困頓下南部和西部大草原州的利益,他自認是小市民及被剝削勞工的代言人,因此在競選過程中,搭乘火車到二十七個州進行了約六百場的演講,企圖靠著反對建制派來獲得選民認同,但仍然敗給東部代表工商業利益的麥金利。
  一百二十年後,同樣是以民粹方式崛起的川普,卻成功地當選美國總統,在布萊恩獲得勝利的二十二個州中,有十八個是在一百多年後支持川普的南部和西部大草原各州。
  作者在不強調修正史觀的情況下,閱讀少數族群及女性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經歷後,我們不難發現為何種族及性別歧視仍然根深柢固地存在美國社會中,而獨立宣言中所謂人人生而平等、享有不可剝奪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的「這些真理」不僅尚未完全實現,不時還會出現倒退的現象,這或許是對美國民主實踐最大的諷刺。
2021-01-28 09:21:05
阿楨
瘟疫哲學1
釋曰佛無分別心,眾生皆有佛性。老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病毒自然對人類也一視同仁,不分國族、政體,都會演化出肆孽之道。但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以2020肆孽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為例,由下列相關新聞資料可知,愈有正知(病毒的肆孽之道)正信(知恥近乎勇)正行(勇於普查隔離與接種疫苗)者,愈能違抗天孽,此乃真佛系防疫也。反之,愈是無知無恥(造謠信謠/國族歧視/政體鬥爭)無能(普查隔離與接種疫苗/很能歧視鬥爭)者,不查當沒事、一查嚇死人,此乃假佛系真自孽也。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相關新聞資料
  疫苗外交戰
全球疫苗接種即時動態(2021-11-30 )中國:24.9億劑(173.14劑/百人);印度:12.2億劑(87.78/百人);美國:4.5億劑135.12劑/百人)https://news.ifeng.com/c/special/85mhVvWS5i4
中國承諾2021年向外提供(援助+出口)20億劑疫苗(2021-11-25)已向106國和4國際組織提供超過18億劑居世界之首。2021-11-29承諾2022年將再向非提供10億劑(6億無償援助4億聯合生產) 中國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一期項目主體結構封頂。中國藥監局2021/12/09批准第1種新冠肺炎治療藥。學者:疫情讓中GDP超美時間提前到2025
  排除實驗室意外 世衛專家曝新冠病毒3大傳播途徑
世衛專家小組2021-02-09於武漢簡報新冠病毒起源初步調查,排除源於實驗室,較可能透過動物直接傳人、中間宿主傳人、冷凍食品傳人;沒證據顯示2019年12月之前病毒已在武漢廣泛傳播;還無法確定病毒的確切宿主是何種動物。團隊有以下幾項建議1:世界各地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資料庫的建立,將能更有效地追查來源。2會繼續追查武漢之外其他地方的早期病例。3:要研究其他國家可能的宿主動物。4:具體調查研究冷凍食品的傳染路徑。美質疑溯源報告,中籲美也邀世衛研究.《紐時》稱西方極力要求世衛赴華調查,如今調查結果給中國加分。溯源專家組:溯源將覆蓋全球 (回應:想快點找源頭應到歐美找!) 世衛2021-03-30公佈疫源調查報告:疫源來自蝙蝠而非實驗室,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不是新冠疫情疫源。 建議,在全球研究比華南海鮮市場要早病例的樣本,尋找病毒宿主的物種,瞭解病毒的冷鏈傳播過程。美國2021-05-26又炒作“中國實驗室洩漏新冠病毒” 中駐美使館:查美!徹查到底!外交部:請美同WHO聯合對美進行全面透明的調查(回應:要查美國病例/實驗室!) 世衛:病毒溯源被政治毒化.
…………..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850944
2021-12-13 07:05:56
阿楨
哈佛大學校報:美國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

哈佛大學2021-12-01民調,52%的年輕人認為美國的民主已“失敗”或“陷入困境”,只有7%認為是健康的民主國家。甚至有35%認為,在有生之年將看到美國第二次內戰。
文章直言,不僅因為在技術層面,美國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而且美國政府並不具有真正的代表性,也沒有被打造成具有真正代表性的政府。”
“美國選舉制度的結構是選舉人團壓過普選票。”美國歷史上出現過5次贏得了全國普選票卻輸掉總統選舉的情況,“我們之中的很多人在一生中已經看到了兩次”。最近的一次是,2016年大選共和黨特朗普雖然輸掉普選票,但以選舉人票數優勢當選總統。
在美國歷史上,有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婦女和有色人種被剝奪了投票權。事實上,我們繼承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制度”。美國的民主制度“從來沒有被設計成為傾聽和代表所有人的制度,甚至都沒有這樣的打算”。
中國外交部12月5日發佈《美國民主情況》報告指出,金錢政治、身份政治、政黨對立、政治極化、社會撕裂、種族矛盾、貧富分化等問題愈演愈烈,美國民主制度的功能出現衰退。美國民眾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金錢政治貫穿美國選舉、立法、施政的所有環節,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已經轉變為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只有口袋裡有足夠多資本的人才能享受憲法規定的民主權利。金錢政治越來越成為美國社會難以根除的一顆“毒瘤”,成為美國民主的莫大諷刺。
  回應相關新聞
新加坡學者馬凱碩:美國是一個富豪統治國家,而不是一個民主國家。
日媒“京都通信”:美國以推進自由和民主為名,採取無休止的殘酷暴力、秘密政權更迭、禁運、經貿制裁等手段,給數百萬無辜平民造成巨大損害和傷亡。美政府不惜一切代價追求霸權和對傀儡附庸國的控制。
2021-12-27 08:29:49
阿楨
中美扶貧差異對比,美國扶貧50年,為啥窮人越扶越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7dcXgQbQk
  相關新聞
美國社會福利 愈窮愈享「白吃的午餐」2021-12-08 世界日報
2019年美國50萬遊民分佈10大城市
加州食物券 現金補助計劃助養未成年子女
無法無天! 美加州暴徒爬火車砸貨櫃行搶 宛若第三世界畫面曝光(回應:自2020年起,因為疫情讓貧窮問題惡化,搶案1年內暴增3倍多,加上司法當局對類似案件定罪率低,警方就算逮人也沒什麼作用。)
美國社會分歧嚴重「內戰恐開打?」
中國2021-02-25舉行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習近平宣佈,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中美扶貧的比較分析 2019-10-21

三十年扶貧工作經歷了不同國家的起伏跌宕,中國讓8.5億人脫貧了,有些朋友感嘆為何中國扶貧最成功卻得不到西方認可,我看不必糾結於西方對於中國經濟問題的許多偏見,他們好的我們就學,他們缺失的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扶貧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要知道扶貧最艱巨的任務是防止返貧,例如,三十年前美國貧困發生率是15%,如今依然是,其中還有6萬美國人無家可歸。美國扶貧依賴稅收支出,短期項目多,長期項目幾乎沒有,各州都有自己的方案,往往與納稅人之間存在利益衝突,每次選舉換人都會打斷某些項目,窮人往往處於政治弱勢,經濟上難以翻身。返貧有體制結構問題,也有社會文化問題。美國扶貧變成了「養貧」,而中國扶貧是為人民提供了安全感,改善了生活品質,增加了家庭總資產,更重要的是讓年輕人有更好的職業培訓和生產線經驗。
2022-01-20 08:28:55
阿楨
為什麼美國好像有用之不竭的財富?中國該如何做? 2022-01-21

首先,美國底層百姓,並沒有過著作者想像的那種生活,超過40%的美國人連400塊美元都拿不出,超1/3沒有任何社保醫保…答案是:二戰之後,國際產業分工、國際貿易已經形成了一個以美帝為輪轂,以歐日加等美帝附庸國為輪輻的羅馬帝國式體系。美帝通過美元和美軍,把帝國聯為一體。
美國輸出核心科技/理念/資本;第二層週邊日德法意等提供核心裝備;第三層中國等作為工作臺;第四層週邊提供原材料和市場。外層國家賺的是辛苦錢,外層國家的百姓,只好內卷苦鬥。
美帝向全世界收取四重“稅”, 1. 美元鑄幣稅和通貨膨脹稅;2. 高科技“稅”(智慧財產權、品牌);3. 金融“稅”4. 安保“稅”;
美帝全球霸權的架構和運轉,採用了和羅馬帝國相同的輪輻式統治架構。三個核心支柱必須穩固,支柱一:社會和文化共識:對羅馬所代表的價值觀/政治制度/文化的深度認可,無論是英格蘭,北非,還是亞細亞的行省。支柱二:羅馬從各行省獲得穩定的稅收收入。支柱三:軍事霸權:行省駐軍,關鍵軍事要塞、交通要道的控制。帝國的崩潰始於政治的腐壞,,越來越低效的國家機器,土地和財富的集中,各行省的私利,造成帝國稅源不斷的流失,維持龐大帝國的開支不斷增加,最終導致了財政崩潰!支柱二的衰敗,擁兵自重,變成了軍閥,如龐貝和凱撒的出現,使得支柱三最終倒塌,帝國分崩離析。
美式民主是當代羅馬帝國的支柱一;美元體系,全球第一的科技創新,美帝國用來收取全球各國高昂的鑄幣稅和專利稅,是支柱二;全球140多個國家的370餘個軍事基地是其支柱三。
美帝國的三根支柱如何瓦解,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取代美帝國,是一場持久戰,我們,行進在正確的道路上!
2022-01-23 10:40:57
阿楨
以色列學者:美國執迷於錯誤的對華認知 2022-01-21 中國日報

以色列前外長阿米2022-01-18說,美不應像對待前蘇聯試圖“打敗”中國,美國霸權時代已經結束。
隨著美從阿富汗匆忙混亂撤軍,美國民主“十字軍”不光彩結局。
另外,拜登鼓吹民主峰會也暴露了意識形態的局限性。事實上,美民主已被兩極分化、功能癱瘓和民眾不滿所困擾。美是全球新冠肺炎致死人數之冠,所謂山巔之城已失光彩。
美正遭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的“過度偉大的自然和不可避免的影響”。修昔底德所說,雅典的崛起,以及斯巴達的恐懼,使得伯羅奔尼薩斯戰爭不可避免。艾利森教授《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也指出,在過去500年裡,類似情況有16起,其中12個戰爭。
  相關新聞
中以領導人互慶建交30週年 中2021年超美成以最大進口國
德新社:中成為阿拉伯世界新夥伴
美日擬建新框架(中國版巴統COCOM出口共黨國家管制統籌委員會1950-1994年)管制對華高技術出口。
習近平重組大陸半導體產業,想在三年內拿下十至二十幾奈米晶片70%的自主生產能力 (另參【圖博館】島中對)
美國司法部灰頭土臉,放棄起訴中研院士陳剛(美「中國行動計劃」3年多來共起訴約20人)
美媒:美排名第一的公立中學在招生中歧視亞裔
哈佛歧視亞裔生案最高法院採拖延術 (2014年訴訟,最高法院2022-01-24受理)。
美媒:中在向拉美提供美獎學金超美。
《印度教徒報》印中+疫情2021年中印貿易1250億美元(印進口975億)對中依賴激增。
馬來西亞交通部長:中助馬東鐵施工
泰媒:泰國將通過中老鐵路將農產品運往中國
RCEP是中國和東盟共同進步的新基礎
CNN稱:最近,從俄烏、台海、伊核、到朝鮮問題,中俄這是趁拜登病,要拜登命 (回應:CNN:俺顛倒黑白的本領有沒有嚇到你們?)
俄新社:西方“聯俄抗中”是空想
保加利亞學者Krastev《歐洲的黃昏》:阿拉伯之春以來,美歐輸出民主造成大批難民湧向歐盟。讓許多歐美人懷疑,自由民主還是不是一個好東西。
不為刀俎、即為魚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稱美對中應掌握主動權(回應:典型的強盜邏輯+做賊心虛。)
700/40歐洲議員僅5.7%聲援立陶宛對抗中國,歐洲議會根本沒在討論。(回應:道義放兩邊利義擺中間。)
CNN:美日海上大秀拳頭,中陸近40軍機逼近台灣,F-35南海降落碰撞航母。
歐亞評論研究結論:中非經濟交往(2001-2018中對非投資410億美元)比美非軍事接觸(2001-2012美向非投資563億而反恐高達9萬億)更有效。
2022-01-26 09:46:08
阿楨
中國崛起與全球左派抬頭 2022/06/29 旺報社評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舉行前,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印度、南非、巴西等「金磚五國」領導人視訊峰會先登場,西媒解讀,中俄兩國試圖拉攏金磚國家,以增加對抗西方的籌碼。重點在這5個總人口占全球40%、橫跨歐亞非美各大洲的國家,對世界秩序及未來全球發展路徑的看法。
  中國模式吸引金磚國家
俄烏戰爭僵持,金磚五國高峰會不免讓人聯想有替俄羅斯壯膽撐腰的味道。在美歐國家對俄羅斯嚴厲經濟制裁下,印度仍低價大量購買俄羅斯石油,巴西與南非在聯合國譴責俄羅斯的投票中棄權,在反制裁俄羅斯的立場上,金磚五國是一致的。但印度之前才參加在東京舉辦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而且這5國在地緣政治利益差異極大甚至對立,若說是形成對抗西方的集團勢力,未免誇大。
習近平主持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時指出,要摒棄霸權主義、冷戰思維和集團對抗,除了呼應普丁日前所說,美國單極霸權時代的結束,也提醒西方國家不負責任的經濟政策與金融武器化,正在反噬西方國家,同時也危害全球。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已凸顯,G7集團已經無法面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而必須擴大參與國家,因而有G20的出現。當前全球面臨經濟衰退的風險,少了金磚五國的合作能否成事,很多國家都表示懷疑。
  拉丁美洲開啟粉紅浪潮
中國的成功經驗,即所謂的「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將對許多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有吸引力。最近哥倫比亞大選結果出爐,重視環保與社會正義的左派總統候選人佩特羅當選,這在長期右派執政的哥倫比亞意義非比尋常。它標誌著拉丁美洲新一輪「粉紅浪潮」(pink tide)的開始。而在西方國家,嚴重的通膨也開始在社會上發酵,英國鐵路工人發動30年來最大規模的罷工,要求加薪以應付高漲的物價,法國國會大選,左翼政黨以31.6%得票率成為第二大黨,馬克宏執政聯盟僅贏6.97個百分點。全球左派似有抬頭趨勢,這個世界可能不只是單極霸權走向消逝,依附在單極霸權上的意識形態也將改變。
2022-06-29 08:32:23
阿楨
“羅訴韋德案”被推翻後,美避孕藥生產商股價暴漲240%,商超限購

在美國最高法院2022-06-24裁定取消憲法規定的墮胎權,推翻1973年“羅伊訴韋德案”的裁決之後,美國緊急避孕藥需求激增,多家藥店實行緊急避孕藥限購。避孕凝膠生產商Evofem Biosciences的股價兩天暴漲了240%。
  回應
哈哈!資本家,真會玩…美利堅這個偽裝成國家的兩黨合資公司,不管出什麼樣的政策,都會讓一部分資本家撈一筆…過幾年換個執行總裁,又出個新政策,又讓別的資本家撈一筆…如此往復迴圈,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美媒《國會山報》承認:隨著社會分歧加深,美國已不再被視為世界燈塔2022-06-28觀察者網
  回應
不怕不怕,讓好萊塢多拍幾部美國拯救世界拯救宇宙的大片宣傳一下就好了
不會的,在中國公知的嘴裡,你們永遠是世界燈塔。
美國是什麼時候被視為世界燈塔的?
這是很多年前,美國的一個神棍自己吹自己說的
能吸到血的時候就是皿煮燈塔,茲油女神,吸不到血了就露出吸血鬼的原型。

“得州慘劇”背後:美國黨爭與千瘡百孔的美墨邊境

2022-06-27,美國警方在得州聖安東尼奧市郊區的一輛卡車內發現46具移民屍體,22名墨西哥人、7名瓜地馬拉人和2名洪都拉斯人。悲劇發生後,共和黨和民主黨互相指責。而事實上,美墨邊境也早就成為了兩黨黨爭的“戰場”,在政治博弈中千瘡百孔:執意建牆的特朗普下臺後,拜登上任首日就承諾全面改革移民法案,但受制於黨爭,至今沒什麼成效……
  回應
雖失去了生命,但得到了自由,周圍都是美國香甜的空氣。美國,永遠是你們值得以身相許的天堂!
2022-06-29 08:44:03
阿楨
美獨立日假期超220人死於槍擊案 美媒悲歎無一處安全 2022-07-07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5日報導,統計資料顯示,獨立日假期期間,全美槍擊暴力事件激增,幾乎各州都發生槍擊事件,造成至少220人死亡,近570人受傷。
  報導援引美國“槍支暴力檔案”網站數據稱,從7月1日至4日,全美發生槍擊事件超過500起,僅有5個州沒有報告槍擊事件。
  這些槍擊慘案中,有11起屬於大規模槍擊事件。其中發生在伊利諾州海蘭派克市的一起槍擊案,造成7人死亡、20多人受傷,受害人中包括兒童。“槍支暴力檔案”所統計的大規模槍擊事件,是指造成除槍手外至少4人死傷的槍擊事件。
  報導還稱,槍擊案在獨立日前後驟增,並不鮮見。2021年美國獨立日假期期間發生的槍擊案,造成180多人死亡,516人受傷。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5日發文稱,發生海蘭派克市獨立日的一起大規模槍擊案,令原本喜悅的愛國巡遊活動充斥著死亡和恐懼。這起悲劇還表明了一個毛骨悚然的現實,即美國無一處安全之地,美國槍擊慘案頻發,已成發達國家中的“異類”。
  回應
美麗風景線
2022-07-08 07:36:44
阿楨
〈美國2022選舉〉〈美中貿易/科技/外交戰〉相關新聞資料

 川普2021/02/13躲過歷史性二次彈劾 57:43參議院投票未達2/3門檻
 2022美國選舉:眾議院共和黨明顯領先,參議院勢均力敵,拜登跛腳 2022-11-10 BBC
 美國選舉評論:拜登大贏、民主黨小輸、共和黨小贏、川普大傷 2022-11-17 陳奕帆
 中共二十大2022-10-23閉幕:李克強等5大財經首長失勢(團派「被團滅」胡錦濤「被離場」),象徵習時代來臨,領導層習家軍包辦,溫和派經濟金融政策將變。20大後對台與美路線轉趨強硬。20大後習近平拚外交:202211月東協峰會、G20峰會、APEC峰會、12月沙國…., 習外交出擊完勝拜登。
 2022大選21縣市長,國民黨13、民進黨5、民眾黨1、無黨2,民進黨掀戰犯風暴:路透/中評...社/學者:蔡「抗中保台」挫敗(回應:國民黨創造台灣經濟奇蹟,創造台積電,民進黨説愛台,賣給美國「美積電」。)
 外交開戰!金融時報2021-02-06美對陸「圍堵」策略不可行:中國是遠比前蘇聯更強力的對手且經濟雄厚,多數國家不願單選美而放棄中。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歐洲不應與美國拉幫結派對付中國.習近平02-09主持中國─中東歐領導人峰會,中超美成歐盟最大交易夥伴.
 中美2021.03.18-19「2+2」高層戰略對話針鋒相對。拜習峰會2021-11-15前夕...拜登簽安全設備法擴大封殺華為和中興等產品! 遭美抵制華為2021年營收下降28.6%,獲利卻成長75.9%。 中國半導體自給自足打破美韓垄斷,2022年一季度進口同比減少9.6%。中晶片2022年出口激增對韓轉順差。中芯突破美國EUV制裁,成功製造付運7納米晶片。英特爾2022年第二季度營收和利潤同比下降22%和109%創近23年最大跌幅,要靠2800億美元晶片法案/美台日韓「晶片四方聯盟」(Chip 4)扳回一城?全球半導體市值前百強中企數量42家居冠 近逼Chip 4聯盟48家。 晶片過剩風暴來襲,台積電狀況危急,鼓勵員工多休假10/25股價重挫4.13%收在371元市值摜破10兆元創新低(01/17股價688元/17.76兆)(回應:台9月無薪假增千人)
2022-11-28 08:37:54
阿楨
絕無僅有的“美國病”:30餘年超百萬人死於槍擊事件

  美聯社2022-11-29《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報告,美國2021的槍支致死率達到了近30年來的最高水準。1990年至2021年,美國超過100萬人死於槍擊。
  2019 至2021年,美國持槍自殺率上升10%,非持槍自殺率下降8%;持槍殺人率上升45%,而非持槍殺人率上升6%。
  女性、少數族裔、未成年人等弱勢群體最受傷。
  控槍仍阻力重重
  2022年一季度,美國槍支銷量同比增長18%,全美保有槍支早已超過4億支,美國持槍率全球排名第一。
  高持槍率疊加日益加劇的社會問題,美國槍支暴力問題難解。近年美國社會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社會分裂嚴重,邊緣群體很容易走向極端並最終訴諸暴力。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喬納森•傑伊對CNN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使人們感到不安全因素增加,促使美國人認為他們需要攜帶武器保護自己。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政策顧問阿裡•大衛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會孤立加劇,社會服務和支援減少,這些都是美國槍支暴力的風險因素,給美國社會最脆弱的群體帶來了不成比例的負擔。
  美國國內反對擁槍的聲音此起彼伏,然而多年來美國在控槍問題上依然難有實質性進展。美國槍支製造、買賣和使用已形成龐大產業鏈,涉及龐大利益,代表這些利益的十餘個組織早已滲透到美國政治生活方方面面。美國國會、政府和法院在控槍問題上均難有作為。
2022-12-02 09:03:19
阿楨
'23.01.20趙少康 關中談「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6nKF6aaHM
  相關新聞
高盛:2035年陸超美世界第一 2075年印度第二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檢討 關中 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
美國神話變成謊話,美國民主變成笑話。
美國的資本主義其實是戰爭的資本主義、
掠奪式資本主義和贏者通吃的資本主義。
美國一向自認自己的偉大,自認是「山頂之城」、「希望之地」和「天佑之國」,「美國第一」是永遠。冷戰之後,美成唯一霸權,不允許他國挑戰。
  美是最霸道的國家,有著強烈的優越感和使命感,自認是「例外」:有使命去宣揚基督教和教化落後的國家和人民;只相信資本主義,排斥非資本主義國家;以「利他主義」來包裝美國的自私自利,以「自由、民主和人權」、「解救被壓迫的人民」為口號,在海外打仗,其實都為自己的利益。
  本書分析美後冷戰外交政策的失敗,使美享有的「單極時刻」不到20年便被消耗殆盡,「大美和平」曇花一現。
  ●像是北約東擴、攻打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推動以巴和解、北韓的核武問題、與中國的「化友為敵」等等,分析美國由勝而衰的原因。
  ●美外交精英集團──「美國戰狼」,評價美國的五位總統及外交政策上認知的錯誤。
  本書詳解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並整理許多學者跟專家的論述!
  肯楠(George Kennan)
  敵人對美的危害,遠低於來自美國政治菁英們的幻想。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冷戰後,美國首要工作是妥善處理俄中問題。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美不可過度伸張武力,要爭取俄留在西方陣營,俄不能失去烏克蘭。爭取俄中合作,並以日印牽制中國。美最大夢魘是中俄和伊朗的合作。
  漢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冷戰後,世界進入多極和多元文化並存時代,美應接受非西方文明,並尊重多元文明。西方文明的沒落,主要是道德敗壞、文化墮落和政治分歧。
  佛格森(Niall Ferguson)
  美未能記取歷史教訓,帝國不能只靠武力,還需正當性。美入侵伊拉克是公然說謊,在伊建立民主也是神話。中美,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中國的文化是難以匹敵的力量。
  卡布蘭(Robert Kaplan)
  中國崛起沒有任何不合法和不合理之處,東亞現狀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分裂國家經常會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統一。
2023-01-21 08:46:55
阿楨
德州獨立了? 自行封鎖邊境、阻礙聯邦政府救溺水移民 拜登要求最高院干預 2024年1月18日

美墨邊境近日出現人道爭議事件。 12 日晚間,一名婦女及兒童在嘗試渡河跨越美墨邊境時不幸溺斃。美國邊境巡邏隊指出,當時他們欲向溺水 3 人提供協助,但卻遭到德克薩斯州國民兵阻止。事件引來大量批評聲音,消息指,拜登政府已要求德州政府停止封鎖德州美墨邊境地帶,並要求最高法院作出干預。
  相關新聞
德州又鬧大!美國會爆發內戰嗎? 2024-01-29 貝吉塔

德克薩斯獨立運動-維基百科

德克薩斯獨立運動(英語:Texas secession movements,又名:Texas independence movement,簡稱:Texit)[1][2]是部分德克薩斯人因為不滿美國政府體制,而欲脫離美國獨立的運動。雖然德州人的「德州思想」很強烈,但是「德州思想」亦是「美國愛國主義」重要構成,因此這項運動在德州民眾的支持度並不高。
德克薩斯獨立運動的支持者認為,德州是1845年受到美國強迫而合併,因此不予以承認,並於1995年12月成立了自己的「德克薩斯共和國」,並制定憲法,規定凡是在德克薩斯州居住滿6個月的人即為德克薩斯公民,號召每年7月4日參加公民投票,以要求脫離美國獨立,不過目前尚未受到任何一個國家承認。該組織發布的雜誌《德克薩斯月刊》宣稱,經調查有75%的德克薩斯人贊成獨立,但是一般德州住民並不相信此一數據。
部分歷史學家宣稱,1836年德克薩斯革命的領導人傾向與美國合併,並認為目前最有可能希望德克薩斯從美國獨立的應該是墨西哥裔人,但居住在德克薩斯的墨西哥裔美國人可能更願意留在美國而不是回歸墨西哥。不過2009年奧斯丁市長宣布由於警力不足,取消3月2日例行的慶祝德克薩斯獨立日遊行,引起許多人不滿,有相當一批人集結抗議,揮舞的是墨西哥國旗。
2024-01-30 03:25:24
阿楨
美國大選鳴槍 晶片戰術上膛 抗議台搶美生意 川普喊收保護費 2024/07/18 工商時報

在13日遭遇槍擊之前,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於6月25日受訪時表示,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業務,若是在今年總統大選勝出,台灣應該向美國支付保護費,美國多年來為台灣提供保護,台灣並未為美國做任何事。
  相關新聞
科技股重傷!那指暴跌逾400點 輝達下殺6%、台積電狠摔7%

川普嗆收台灣保護費!最新2萬人投票網炸鍋:民進黨負責 2024/07/18 中時

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接受媒體訪問認為台灣應該多付更多錢,換取美國的保護,他還稱台灣搶走晶片生意。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雙方之間過去友好關係,努力維持往好的方向走,雙方之間對於台海印太地區共同的責任,我們願意付出更多的責任,這是保障我們的安全。一份2萬人的最新網路民調顯示,有85%的民眾認為「川普講真話,美台關係要花錢買」,許多網友更是紛紛炸鍋留言表示「這是民進黨政府的責任,自己負責」、「100分的商人心態,勒索台灣=無底洞」,引發討論。
資深媒體人范琪斐表示,「我覺得他(川普)真的會做的,就是賣武器吧!」
  回應
同范女士這個塔綠班御用美國走狗過去不是都說美爹很挺民進黨的嗎?現在被美爹丟包,照樣硬拗到底,現在要死忠仔出來從軍抗中保台了??快看看1450敢不敢出征這垃圾!
2024-07-19 01:35: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