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現代托克維爾的索爾孟之《美國製造》比托氏《美國的民主》更進一步迷信美國的「民主帝國主義」可以解決各式美國分裂,可惜禁不起2001年911事件、尤其2008全球經濟金融危機之後的事實之檢驗!
以保守派觀點介紹美國文明——『美國製造』讀後感
「當我在台北的時候,我覺得比在歐洲更像在美國:理論上,不需要太多的同化過程,台灣是可以毫無困難地成為美國的一州。但是,法國永遠無法成為美國的一州。」——本書作者.索爾孟
社會學家,尤其是歐洲的社會學家,大體上以左傾者居多。支持保守主義與資本主義,並積極以學術觀點為這種信仰說項的,基本上可能算是珍稀的異類。本書作者索爾孟,在法國可能就屬於這種異類。
來台出席新書發表會時,索爾孟曾有上述比對台灣/法國的評語。雖然想到台灣老一輩的大多連不用筷子吃的料理都排斥,但「美國化」的確有許多面相,端看列舉、檢證的為何,故這番發言也不盡然全錯,但畢竟有嚴重的譁眾取寵之嫌。雖然大不如昔的國力,使法國在戰後將全球文化統治權讓位予美國。但時至今日,法國文化畢竟仍保有廣受仰慕的優勢。是否成為美國,看的不單是被同化者自己的意願,同時也得看美國對這同化對象的接納度如何。身為文化貴族(至少在一般人刻板印象中)的法國人作此發言,實難脫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何不食肉糜之嫌。
索爾孟表示,這本書「希望以興高采烈的方式,將屬於美國的節奏介紹給大家」。閱畢後,個人是沒感覺到所謂的「興高采烈」,反而是激情的舉例、雄辯、與不時出現的驚歎號,讓人嗅出作者對(其身處的)歐洲學術界的左翼傾向心懷憤怒,以及試圖在這種圈子裡以自我區隔建立勢力範圍的野心。
書中竭盡所能地質疑歐洲學術界與當局的反美傾向、與美國自由派宣揚的價值,並在同時以條理分明的分析為保守派的作為辯護。不過,這種辯護倒是帶給讀者一種奇特的體驗,那就是其實拉遠點看,保守派其實可能比自由派“更自由”。而自由派所宣揚的人道主義價值,帶來的結果可能不比保守派的自由經濟掛帥來得仁慈,即使這種邏輯有時顯得有點詭辯。
例如,乍看之下主張美國精神至上保守派,其實可能比擁護文化多元主義的自由派更支持開放移民的政策:自由派可能為保障本土勞工就業機會而提倡關門閉戶,但保守派可能支持開放移民,理由是這能為美國企業提供其所需的廉價勞力。
再舉一例:美國在全球擴展軍事影響力,例如在亞洲的駐軍,可以協防保障這些國家的穩定和平,在推行民主價值的同時,也能使其努力發展經濟。在這種結構下造就的富裕東亞,即台日韓,可成為美國的理想市場與貿易夥伴,為美國經濟帶來正面效益。美國的確是個帝國主義政權,不過,是「自由民主的帝國主義」。
幾乎一切辯解的立論基礎,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優越性。就連解釋美國福音教派在非基督教地區、甚至天主教/東正教國家的迅速傳播,作者提出的都是經濟性的解讀:改信美國式的基督教,多少能讓信徒感覺自己「離富庶、先進的美國近了一點」。
說得籠統些,索爾孟的觀點,是承認資本主義的過程或許「看似」殘酷,因為其中恆有獲利者與受害者(而對此體制的支持者與反對者,也恆能藉羅列獲利者與受害者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但最終的結果對多數人是好的,雖然得到的好處多與少,可能存在差距。
到頭來,對這論點是贊同還是反對,端看讀者個人對人生幸福的定義,是否與追求恆久成長、恆久利潤的價值觀符合。索爾孟對歐/美價值對立的解讀是:「歐洲是個充滿善意的大陸,而美洲則是衡量成效的大陸」。他無疑認為追求經濟上的成功可以為人帶來幸福,但卻拒絕承認體制與周遭的善意,同樣有辦法為人帶來幸福。
一如冷戰的瓦解暴露出社會主義經濟的嚴重缺陷,自由經濟「萬能說」也隨芝加哥學派在智利、在葉爾欽時代俄羅斯的失敗,以及2008年的金融風暴中不攻自破。但無論如何,世上依然存在著經濟自由但貧窮、以及計畫經濟但富裕的經濟體,孰優孰裂,絕非三言兩語可論斷。原來社會科學方面的信仰也如同宗教、政治,永遠說不出一個準頭。
http://spartacus-antithesis.blogspot.tw/2011/12/blog-post.html
《美國製造--凝視美國文明》新書發表會
允晨文化於7月10日(星期一)假台北國賓大飯店聯誼廳舉辦【《美國製造--凝視美國文明》新書發表會】,由當代雜誌總編輯金恆煒先生主持,並由本書四位重量級的譯者:政治大學外文中心張台麟教授、阮若缺教授、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吳錫德、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吳志中及作者索爾孟(Guy Sorman),進行一場從歐洲看美國文明的深度對談。主持人金恆煒先生認為,若單純以台灣人的觀點來看美國,很難看出差異性,但從歐洲的觀點來看的話,就能讓我們發現其中的差異性有多大。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出版時程緊迫,所以本書動用了四位教授級的譯者來完成翻譯的工作,其中的難度及譯後的整合工作愈顯的不容易,但各方皆十分肯定本書翻譯的成功。
吳志中認為台灣與美國的關係,不管是政治、經濟、軍事或者文化流行層面都有密切的關系。台灣社會的菁英,在過去有很大一部份曾經接受美國高等教育的薰陶。因此,美國文明與美國思維對台灣的影響非常鮮明。無怪乎索爾孟會有這樣的觀點:如果台灣要成為美國的一州,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相反的,歐洲的法國是完全不可能成為美國的一部份。我們在仔細閱讀索爾孟的著作後,會發現有很多觀點,將是台灣讀者第一次接觸到來自歐洲的新觀念,也可能是台灣深受美國文化影響的最佳證明。這也正是《美國製造》這本書的價值所在:瞭解歐洲人的想法,並且從歐洲的觀點看美國,打開我們不同觀點的能力。
張台麟教授以他長期研究觀察法國政治文化的經驗來看本書,他得到最重要的啟示是,「全球化」不等於「美國化」,也不等於「某種語言化」,他也在思考歐洲是否真有反美文化的存在,因為法國反美主義的淵源及啟示,也包括政治利益在內,所以這是值得深思的。
吳錫德教授則表示,他被允晨的發行人的熱情感動,才會接手這件翻譯工作,他早已停止翻譯書的工作,他認為本書內容十分精采,讀完之後受益良多。看了本書之後才對很多事情恍然大悟,美國人自己也是如此,所以其實我們原來真的不認識美國。
索爾孟教授發言時首先感謝允晨文化的董事長吳東昇先生及發行人廖志峰先生,他也非常高興看到這本書的台灣版能順利且成功的出版。他認為本書是他以40年的時間做觀察,並且是以照相式的觀察,描述給讀者看,什麼是美國。他表示,40年前美國是純白人的社會,存在著非常嚴重的種族歧視,但現在這種情形已經漸漸消失了。市面上有很多討論美國的書,但都是從外部看美國,而他是從內部看美國,因為那些經濟軍事的表現,都是由於內部文化的關係才呈現出現外部的樣貌,所以一定要從內部來看這些問題。
他並認為如果要了解美國,可從三處來討論,其一是民主,其二是宗教,其三即是冒險精神。美國式的民主和歐洲的民主很不同,歐洲的民主是反應實際的情況,而美國則是整體社會制度的反應,在本質上有相當的差異。其次則是宗教,美國只信仰一種特別屬於他們的宗教,他們的上帝和他們有某種特殊的關係。而美國人富有的冒險精神則是他們經濟社會成長的動力,而不是我們所以為的資本主義。由此三者組成的社會,變成完全不同於歐洲的美國文明。但他強調,本書絕對不是反美的書,而是一種以獨立存在的思維方式,他的觀點並建立在理性的分析及知識的了解上。他既不親美、也不反美。
現場來賓中,有人問及索爾孟教授,何以一位法國學者,會對美國做如此深入的研究及了解?索爾孟教授表示這是從十八世紀以來法國學術界的一項傳統,每一位法國學者皆有義務寫一本有關美國的書,而且法國及美國皆有全球性價值輸出的國家,所以才會開啟他對美國的研究。
透過《美國製造—凝視美國文明》新書發表會讓台灣的讀者能夠了解認識這位法國當代的托克維爾—索爾孟,同時,透過本書的觀點,更能了解現在歐洲人的想法,並且也瞭解美國不同的面貌,希望對台灣未來的社會文化發展有更大幫助。
用欧洲显微镜看美国——读索尔孟的《美国制造》by茉莉
对于美国,欧洲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几百年前的欧裔移民跨过大西洋,把一片荒野变成任意驰骋的新乐园。最初那些移民还曾在美国复制欧洲文化,例如在密西根湖畔修建一座座歌德式宫殿,以示怀旧。但不久,高耸的摩天大楼就黯淡了欧式建筑的光彩,这意味着,美国从文化上脱离了欧洲。
得天独厚而又万事顺利的美国佬,对欧洲旧大陆有点旁若无人的轻视态度。早在十八世纪末,就有一位法国公爵就发现美国人的想法:“除美国人之外,别人都无所谓才能;认为欧洲人的智慧、创造力和天才早已枯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兵前来拯救欧洲,他们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优越感,令欧洲东道主多少感觉有点不是滋味。
由于老欧洲反对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前几年欧美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当时我的一个女友从纽约前来欧洲旅行,伤心地对我说,她遇到的欧洲人,没有一个不指责美国。有人说“美国人来自火星,欧洲人来自水星”,这句话当然是有意贬低欧洲,但却指出了一个真实,这两种本是同根生的西方文化,已经有点水火不相容的势头。
但欧洲毕竟是人文荟萃之地,有着悠久的哲学思辨和理性启蒙传统。一味反美憎美,抑或亲美,都不是真正优秀的学者所为。我手头的这本由台湾“允晨文化”出版的《美国制造——凝视美国文明》,就是欧洲学者在长期观察研究美国之后,写出来的一本非常出色的书。
新大陆令法国青年震惊
1962年,十八岁的法国青年索尔孟( Guy Sorman )第一次造访美国。从死板的戴高乐将军统治下的法国飞出来,这位年轻人睁大好奇的眼睛,感受到富饶而辽阔的新大陆对他的强烈冲击。
被玛丽莲-梦露式的迷人女星所吸引,爱看美国电影的法国大男孩惊奇地发现,虽然美国女人善于调情,但她们的调情往往只停留在“腰带以上”,而在腰带以下,却是被社会和宗教所禁止的。当时的美国,还是一个极端保守的清教徒式的社会。
来自首倡平等博爱口号的法国,年轻的索尔孟,对美国南方有轨电车上那条象征种族主义的白线深为震惊,他和他的同伴决定冲击这无所不在的禁忌,于是不止一次地擅越白线,从电车前面的白人专用区跑到后面的有色人种区去。然而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抗议这些法国青年的,不是白人而是黑人,黑人们甚至愤怒地把索尔孟等推回白人区。
这之后,自称为“用心的游客”的索尔孟,目睹了美国社会翻天复地的变化:女权主义兴起,黑人问题基本终结,……。18岁时游历美国的这次惊奇之旅,极大地刺激了索尔孟认识美国的兴趣,成为他四十余年来不懈地观察美国的开端。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索尔孟先后任职于法国及其他各国的大学,并参与创建非政府组织─国际抗饥饿行动组织并任主席,还曾任法国外交部长顾问、法国全国人权咨询委员等职务,但他对美国的兴趣经久不衰。自十八世纪以来,法国学术界的一项传统是,每一位法国学者都有义务写一本有关美国的书。对索尔孟来说,个人的兴趣就和专业的研究奇妙地结合
起来了。
在人类价值观上,法国和美国都是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的国家。因此,治学严谨的法国学者索尔孟所做的美国研究,对我们所有的中国人——不论仇美、反美者还是亲美者,都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大西洋两岸距离有多远
在该书中,索尔孟想要回答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美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异为什么会这么大?他从各个方面去阐述和分析这些差异,例如:
——欧洲实行精英式的的强势政府治理,美国却实行平民主义的民主制度;
——宗教在欧洲已经式微,而美国的宗教却如企业一样兴盛。美国的各个宗教互相宽容,而且融合成一种只属于他们的新宗教;
——欧洲的传统企业和公营事业是受保护的,因而发展缓慢,而美国模式却是一种促进经济快速成长的“创造性的破坏”;
——欧洲执行福利国家的职能,美国人却以慈善事业来进行自愿再分配;
——在对外政策上,欧洲现实而妥协,外交手段优先,而美国却有一种理想主义使命感,为此不惜使用武力,在世界上推行一种被称为“帝国主义式的民主”;
…………
一则又一则的小故事,一个接一个地提出问题,一章接一章的精彩剖析。索尔孟的文笔生动而流畅,细致而具体,并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对美国文明的各种特点——从肉体到精神,索尔孟几乎都做过调查。他娓娓而谈,引导读者去比较、去思索,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大西洋两岸的距离到底有多么遥远?索尔孟认为,美国文明已经是另外一种西方文明了,这种文明极其独特,人们不应该将它与欧洲文明混为一谈,很久以来,美国人就不再是欧洲人了。
人们常说:“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尽管这位优异的法国学者有一点让人难以察觉的欧洲优越感,但他在十分客观严谨的著述中,并无意证明欧洲文明和美国文明孰优孰劣,也不鼓励人们热爱美国或者憎恨美国,他只是用显微镜式的精确细致的功夫,帮助人们从内部全面真实地认识美国,认识这个冲击着全球日常生活的奇异大国。
种族大熔炉永不破碎
由于美国在伊拉克战事中陷入困境,目前一些中国学者热衷于讨论“美国衰落”的问题。那些盼望美国衰落的人似乎忘记了这样一段历史: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沼,却没有如人们所预料的衰落下去,反而在越战之后更为强大。
从索尔孟的书里,我们可以认识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以及他们所具有的自我修复能力。一般人认为,美国之所以富有,是由于它的资本主义制度,但不是所有模仿这个制度的国家都会成功。索尔孟认为:“如果我们开始对美国繁荣富强追根溯源的话,我们必须承认这是民主精神的功劳。”享有民主的美国人富于冒险精神,这是他们经济社会成长的动力。
那么,什么是美国人?索尔孟引用两百年前“美国梦”的第一位评论者克雷弗克的定义说:“一个将他的偏见和习惯忘在脑后,接受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服从一个新的政府、接受了他所达到的社会地位的人,就是美国人”。
这是该书的一个重要观点:美国所以成其为美国,最关键的因素是海纳百川,它博大而宽容地吸收了来自全世界的移民,给他们提供了自由生活和成功的平等机会。移民使美利坚变成一个彩色的民族,这个彩色民族仍然忠诚于美国的立国精神,并给这个国家创造了耀眼的文明和经济奇迹。这个世界性的种族大熔炉因此永不破碎,而又不断更新。
美国少校呆在南韩的洞穴里
激烈反美的人们常常指控说,美国到处搞霸权干涉他国事务,说是推行民主人权,其实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索尔孟并不否认美国人的功利性,但他同时看到了美国立场中的理想主义成分。他认为,道德和功利,对美国人来说并不存在什么矛盾,而是十分一致的整体。
用显微镜的方式,索尔孟让我们细看一块小小的生活切片:帕克斯顿少校在军事学院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分隔南北韩的38度线上的板门店驻守。这位原本对韩国一无所知的美国少校,他接受的唯一军事任务就是:龟缩在洞穴里接电话。然而,那一部绝缘的合成树脂电话从未响过。帕克斯顿少校百无聊赖,他被韩国的仇美者称为“帝国主义分子”,而他的最大的愿望却是:回家。
就这样,由少校的故事引起,索尔孟将他对美国驻兵他国的观察和思考徐徐展开。如果这位美国少校真的回家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两个韩国会打起来,日本和中国也会卷入,……。因此,不管那个沉默的电话如何令人生厌,不管南韩人如何反美,帕克斯顿少校还是呆在那个洞穴里比较好。
索尔孟为此下了一个结论:“在亚洲的大棋盘上,帕克斯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小卒;把他拿掉,世界次序就会崩溃。”当然,索尔孟也不隐讳美国在南韩发了大财的事实,并把美国推行和平民主和经济全球化的“宏伟计划”,称之为“帝国式的民主”。
该书的思想深度在于,它不仅客观阐述美国是怎样一个国家,还试图解释,为什么美国会成为这样一个国家。仅就美国的帝国欲望而言,索尔孟把它追溯到美国的建国之初,1801年宣誓就职的美国总统杰弗逊,曾将新的联邦描绘成“自由的帝国”。到1913年威尔逊担任总统时,这种帝国雄心就变成全球性的了。
在索尔孟的分析中,有两点是很值得注意的:第一,美国近百年来以人类道义为由的“民主帝国主义”,是得到美国公众支持的,这种全民一致的信心,源自美国人的使命感。第二,法国人索尔孟了解法国的方式,那种想要用欧洲文明的软实力来吸引敌手——恐怖分子的做法,已经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那么,欧洲人可以继续谴责美国用兵的强硬手段,但他们却很难找到更务实的替代办法。
来自具有反美主义渊源的法国,无论索尔孟多么的不情愿,身为独立学者,他仍然提醒读者认识这样一个现实:对美国方式的一切抵制都是徒劳的。无论人们如何讨厌它、憎恨它,但这个奇特的国家仍是全世界模仿的对象。那些像法国诗人阿拉贡一样,热切呼唤“让遥远的美国和它的白色大厦一起倒塌吧”的中国人,也许可以沉静一下,读一读《美国制造——凝视美国文明》这本书。
原载《争鸣》杂志2006年10月号
http://www.tangben.com/06/0611115moli%20LookUSA.htm
金融海嘯後的世界:一個樂觀者的日記
The world after financial tsunami : an optimist diary (Guy Sorman)
內容簡介
二十一世紀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
金融海嘯後,世界局勢產生什麼變化?各國又要如何面對?法國重量級經濟學家、前韓國總統李明博全球事務顧問、美國《華爾街日報》、法國《費加洛雜誌》等各大媒體專欄作家索爾孟,持續以一個樂觀者的角度,走訪世界,以獨到的觀察,提出了發人省思的看法。
繼《經濟不說謊》之後,又一重要鉅作,採日記式明快的簡剖,勾勒金融海嘯後瞬息萬變的全球化衝擊。
美、法、瑞典、波蘭、西班牙、巴西、智利、阿根廷、日、韓全球轟動發行
台灣中文版獨家問世
全球視野.台灣戰略
作者簡介
索爾孟(GUY SORMAN)1964年畢業於法國巴黎政治學院,獲博士學位,任職於法國國家行政學院。1975年創辦Sorman出版社,1979年參與創建非政府組織─國際抗飢餓行動組織,任主席;1993-1995年,任法國外交部長顧問,負責對外文化活動,1995-1997年任法國總理顧問。曾為法國外交部長領導下的法印論壇成員、巴黎Boulogne-Billancourt區副區長(主管文化)、法國全國人權咨詢委員,以及北京經貿大學、智利聖地亞哥大學、加拉加斯大學、里約熱內盧大學、哈佛大學等學校的客座教授,現為韓國總統李明博全球事務顧問,美國《華爾街日報》, 《城市論壇》(City Journal),法國《費加洛雜誌》等各大媒體專欄作家。自1983年以來,已出版著作《美國保守革命》、《自由解決》、《世界新財富》、《我們時代真正的思想家》、《資本論、影嚮及結果》、《印度製造》、《美國製造》、《謊言帝國》、《伊斯蘭製造》、《經濟不說謊》等二十餘種。
名人推薦
樂觀和抱持懷疑並不互相矛盾。我是透過我自己的濾鏡來看事情,但我從沒忘記,我的濾鏡並不完美。我每天寫日記,而且是在不斷旅行的途中做紀錄。我不會在事後修改前文,讓自己看起來有如先知。我的日記明顯帶有樂觀和自由傳統的標記。它樂觀、進步、支持自由,但不是要展現未卜先知的能力。如果要以簡單一句話,把過去這幾年做個總結,我會說:這是西方和世界西化的危機。我們在西方國家的人,對我們經濟的前景、我們的文化、我們民主失能的現象越來越感到困惑,但其他地方的人卻在擁抱我們的機制和我們生活的方式。危機和自由肯定密不可分,因為西方國家常會自我批判,並走向經濟學者說的「創造性破壞」。對於被暴政壓得喘不過氣的中國人來說,創造性的破壞顯得非常具有吸引力。我們應該要珍惜西方和我們的時代。──索爾孟
金融海嘯後,政治經濟產生很多反省。社群主義者如麥可.桑德爾等主張「社會愛國主義」,把道德元素加進經濟裡。大政府管制派,如克魯曼、史提克里茲則主張政府干預財經部門。索爾孟算是古典自由主義者,堅決捍衛自由市場、小政府、有限的社會福利。同時,他對中國的意見也很中肯,我們對他關注全世界的精神深感敬佩,期待他再寫出鞭辟入裡的文章和書籍。──卜大中
用「哲學經濟家」形容索爾孟,再貼切不過。他自己曾說,對他影響最深的不是經濟學家,而是廣泛研究人類與社會的學者,例如亞歷西斯.托克維爾、卡爾.波普和李維.史陀。索爾孟寫作時的口吻,像是個知識淵博的學者,以世界公民的眼光和關懷而審慎的態度,檢視我們這個世界的各種狀態。他在提倡經濟自由時,始終保持著對全人類的同理心。他深信人類有能力超越嚴重的偏見和意識型態的幻想,能逐步而有效地學習。──康奈爾
目錄
台灣前言
推薦序:危機後的新局∕卜大中
導讀:金融海嘯之後──一個經濟哲學家的世界探索之旅∕康奈爾
前言
2009
1.美國復甦:危機當前,創新不休止
2.日本和諧邁向衰退
3.經濟還是不說謊
4.歐元讓我憂心
5.幻想終結
6.下一個價值系統:如何避免美中衝突
2010
1.什麼亞洲世紀?別急
2.歐元危機
3.危機的真正理由
4.歐洲的午休結束了嗎?
5.自由市場派反撲
6.新德里窮人之戰
7.慈善事業
8.經濟的重新思考
9.日本發明零成長
10.大公司和老大哥攜手合作
11.美國神與鬼
12.自由與不自由的亞洲大城
13.福利國家,安息吧
14.企業家精神
15.20國集團的重要性
16.憧憬新的江戶時代
17.巴塔哥尼亞的企鵝
18.2011︰美國復甦之年?
2011
1.蔚山:世界第一的造船廠
2.中國威脅,日本在甦醒
3.利法的傳人在開羅與突尼斯
4.阿基里斯與陸龜
5.雷根百歲誕辰
6.埃及尚未發生的革命
7.何謂阿拉伯革命?
8.311之後的日本
9.埃及找回昔日的榮光
10.G8:丑角的組合
11.不那麼愛中國人的中國共產黨
12.史特勞斯卡恩事件的結論:美法文化大不同
13.伊斯蘭教與資本主義能相容嗎?
14.東京:311的世代
15.日本精神的永久性
16.沒有怨氣的日本
17.一切照舊
18.由下而上的改革
19.日本的新轉機
2012
1.新的起義行動
2.解讀民粹主義
3.要融合,不要意識型態
4.熊彼得在白宮
5.藉經濟成長脫貧
6.今日中國的真實面貌
7.歐元依然健在
8. 孤立的島國
9. 亞洲的民族主義激情
10.別再要求馬上見效
11.簡論美國繁榮史
2013
1.亞洲的衰退
2.獵殺富人
3.倘若義大利選民的抉擇是正確的
4.二十一世紀是美國的,不是中國的!
推薦序 危機後的新局 卜大中
法國哲學經濟學家索爾孟把他最近幾年的筆記集結成書,對當時的國際事物給予針貶。作為新古典自由主義的信徒,他對金融海嘯後主張政府積極干預,並制定法規限制金融界的活動很不以為然。
他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前,2007年美國經濟已經開始衰退。是衰退造成金融崩盤;不是崩盤造成經濟衰退。他批評歐洲國家知識分子的許多想法是來自一種負面情緒-反美,因此看不清歐洲的真實問題所在。
我讀索爾孟的著作,感覺他是個理性、中肯、溫和、樂觀而又淵博的歐式知識分子。他擁護自由市場,定義自由經濟是良好的資本主義內涵,但也批評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端。所以即使金融危機還沒過去,他依舊反對羅斯福、克魯曼和史提克里茲那個系統經濟學家所主張的政府介入。他說,減少政府的干預才是經濟復甦的法門。這是他一貫反對大政府的立場,沒因金融海嘯而修正。
他親自到中國、印度、埃及、日本、韓國、土耳其觀察研究,並提出意見。對哪個國家都沒有成見,其立論的心態是與人為善,語句溫和慈祥,但也犀利地分析那些國家的問題所在。例如,他發現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是蘇聯高層統治階層的罪惡感。而這個罪惡感是中國統治者所沒有的。
他對台灣很有好感,贊不絕口,但對中國則有很多批評和意見。他對歐洲福利國家造成政府大量負債很不滿意,要我們注意不可重蹈歐洲式福利國家的覆轍。他強調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性,包括社會責任、創新、法治等元素,指出中國經濟的問題在於仿冒、跟隨,沒有創新的精神。
金融海嘯後,政治經濟產生很多反省。社群主義者如麥可.桑德爾等主張「社會愛國主義」,把道德元素加進經濟裡。大政府管制派,如克魯曼、史提克里茲則主張政府干預財經部門。索爾孟算是古典自由主義者,堅決捍衛自由市場、小政府、有限的社會福利。同時,他對中國的意見也很中肯,我們對他關注全世界的精神深感敬佩,期待他再寫出鞭辟入裡的文章和書籍。
台灣版前言
由於生性樂觀,我將談一談台灣。何以是台灣?有誰能在五十年前觀察得到,這個曾既遭孤立又遭威脅的台灣,現儼然已成亞洲最繁榮的國度之一,兼具科技新革、文化創新及民主聖地等優點於一身呢?絕對無人能預測得到,因為譁眾取寵式的災難預言,遠比正向樂觀式研究探討容易得多。自 1972 年起,我每有機會,即會順道造訪台灣,並對台灣人民的信心,日益堅定。我在此無需重述台灣如何從貧困進化成相對富裕,以及從專制獨裁蛻變成開放社會的過歷程,因為此成就眾所周知——在我已出版的著作《謊言帝國》中已提及。我對台灣人民深具信心,他們才是如假包換的「中國人」。
當我們訪問中國大陸,只能觀察遭共產政權羞辱後的中華文化災難:剷平城市、破壞廟宇、散盡祖產、簡化漢字、具獨立意志的藝術家不是身陷囹圄,就是遭到流放。假如我們想一探中華文明的精髓,台灣當然是最佳的場域:倘無台灣,中華文化可能早就像遭蠻族蹂躪後的羅馬文化,需在考古學中睹物思情了。
年紀稍長的台灣人民及悲觀主義者可能會向我提出抗議:在台灣的中華文化雖未受專制獨裁政府的摧殘,但卻飽受商業化及美國文化的肆虐啊!我可不贊同此種酸葡萄式的心態,因為當局者迷;我們未牽涉其中,反而較能全盤且客觀的觀察,台灣堪稱是一既亙久又彌新中國的最佳展現:假如中國大陸未落入共產黨之手,很可能各方面的發展就完全像另一個台灣。
任何文化或文明,是會與時俱進,而非不可撼動的。假如在臺灣的中華文化是僵固不變的,早可埋進墳墓中了。為何中華文化能在台灣倖存下來,或許是因為台灣人民「中外兼具」的特質?換句話說,台灣人民跟大部分的已發展國家一樣演進進化,從簡單的身分認同,變成多重的身分認同。五十年前,大家都曾侷限在單一屬地及文化:我是法國人,你們是台灣人。但現在,我既是法國人,亦是世界公民;而你們亦是台灣人,也是世界公民。現在你我都是世界公民,法國文化與中國文化往昔彼此剝奪削弱的時代早不復在,現取而代之的是彼此互相滋潤增長!
唯有專制獨裁的政權及個性乖戾的心態,既無法理解也無法喜歡以上具現代性身分認同的蛻變。有人將之稱為「全球本土化」,即是「紮根本土,胸懷世界」的展現,可讓生活更具多彩多姿。藉由閱讀本人法語著作的中譯本,或許可讓某些台灣讀者心靈充實。對我而言,直接與台灣讀者對話,暸解他們的想法,也讓我增進見聞。我對台灣發展樂觀並非是一膚淺情緒的展現,而是一植基於具體的論證觀察:倘無台灣,我可能不會快樂,我將跟台灣同在,享受另一多彩生命的愉悅!
導讀 金融海嘯之後 一個哲學經濟家的世界之旅 康奈爾 (Alexis Cornel)
用「哲學經濟家」形容季.索爾孟(Guy Sormon),再貼切不過。經濟學,也就是對物質繁榮起因的探討,原本包含在對人類政治和道德秩序的研究當中,後來的現代社會科學,才把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細分為越來越多的學術領域。拿亞當斯密(Adam Smith)這位著名的學者來說,他的研究範圍廣泛,當年稱為「政治經濟學」。在他的認知裡,他的研究跟哲學家對於人類與社會本質的思索並非各自獨立的研究領域。在很多方面,索爾孟算是老一代廣義的經濟學家。他自己曾說,對他影響最深的不是經濟學家,而是廣泛研究人類與社會的學者,例如亞歷西斯.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和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索爾孟寫作時使用的口吻,不像是個越來越專精的學術領域的專家,而像是個知識淵博的學者,以世界公民的眼光和關懷而審慎的態度,檢視我們這個世界的各種狀態。
索爾孟關懷世人,因為做為經濟學者,他瞭解人類生存的滿足感是以物質為基礎,而且他深信讓人民在法治的環境下享有經濟自由,是讓越來越多世人長期享受繁榮生活的唯一途徑。說他態度審慎,是因為他從不低估會影響追求經濟繁榮的非經濟因素。他充分體認不能把人類福祉簡化成為經濟的發展程度,而且清楚經濟發展受到文化和政治因素正面和負面的影響。他說:「世界或許在全球化,但有些地方仍停留在當地的時間。」而且他不認為這個「當地時間」未來必然會變得無關緊要。不過,索爾孟在檢視世局並提出建言時,核心焦點仍在於經濟自由對於人類利益與盼望的重要性,以及經濟自由實質與潛在的龐大價值。
索爾孟在對世局進行務實的研究時飽讀各種書籍和文章,但最大的特點在於他直接的觀察,以及與世界各地接觸對象對話而來的心得。他好像一直在旅行,但從來不是個普通的觀光客。他顯然有一種天賦,可以在世界各地找到重要的思想家和重要人物,並贏得他們的信任,甚至尊敬。透過索爾孟的文章,讀者可以看到他與世界各地重要概念的發想者和執行者之間引人入勝的對話。無論是在開羅或紐約與商人或示威者在一起,或者是在馬德里與聞政府高層會議,或者在北京與異議人士討論,索爾孟始終非常清楚人類進展的具體條件,以及人類虛榮心與狡詐所造成的難以克服的障礙。
索爾孟明顯支持市場機制(歐洲稱為「自由派」),但他的判斷和評論都十分持平中肯。有時從他的一篇文章,就可以看出他公允的立場,例如他可能根本不同意某些作者的論點,但願意肯定這些作者的一些觀察。有時候,索爾孟會用稍微不同的角度,回頭去討論他自己先前提出的觀點。比方說,他一度對歐元區的前途深表關切,但後來他對於歐元區將會瓦解的預測表達不同意見:他說,歐洲整合的過程太過重要,「拯救歐元和歐洲的代價會有人承擔」。另一個例子是,索爾孟以同情的角度解讀1968年5月發生在巴黎的抗議浪潮,讓我有些意外。那一年的活躍分子以放蕩大膽和不切實際的幻想著稱,跟索爾孟的務實大相逕庭,但他能體會這些人對於法國社會專制結構的挫折感。同樣的,「占領華爾街」運動的參與者跟索爾孟的觀點與理性大不相同,但他可以退一步,把「占領華爾街」視為主要靠新社交媒體推動的廣泛抗議運動的一部分,進而探討它的意義。索爾孟認為甘地對人間的邪惡極度天真,「有時近乎荒誕」,但他不會吝於給予甘地肯定。他認為,甘地是「20世紀唯一手上未沾染鮮血的主要政治領袖」。
法國知識分子在評論美國的時候,往往很難客觀持平,因此索爾孟在這個議題上平穩而細緻的觀點特別有價值。他很清楚美國的缺點,但他對歐洲人對美國的偏見─—以及跟著歐洲人一起看不起自己國家的美國人─—更不假以辭色。有一次他在洛杉磯接受一位右翼電台節目主持人訪問之後,以開玩笑的口吻談到美國和歐洲對政府角色的不同看法,並說自己被夾在中間。他說:「我在美國是個社會民主主義者,在法國是個極端的自由主場提倡者。我想尋求政治庇護,但能去哪裡?」
他始終記得他的啟蒙者之一托克維爾給他的功課,因此他比誰都更明白,美國資本主義能有如此的活力、韌性和創新的能力,原因在於美國基本上是個公平的社會,以及大學和企業之間存在獨特的結盟關係。前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史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在紐約被控性侵飯店服務生的新聞傳出之後,索爾孟沒有論斷史特勞斯卡恩,但他提醒法國人說,史特勞斯卡恩「不是被害人,他並未受到(美國司法制度和媒體)特別的迫害。此事充其量只是顯示美國的文明與法國大不相同」,因為法國人往往不瞭解,自己的許多觀點源自於貴族社會。另一個實例是:索爾孟跟歐洲其他人一樣,合理質疑華爾街主導金融界的情況,但他也樂意感謝美國第七艦隊為全球貿易提供安全保障,並做出這樣的結論:「美國資本主義是最糟的經濟制度,但也沒有一個制度比它更好。」最後,最能證明索爾孟具有深刻的文化同理心與無盡好奇心的事例,莫過於他在全美各地訪問時,都會上當地的教堂,因為「不上教堂,就等於決心不要瞭解美國的文明」。但索爾孟對美國百態的耐心,在莎拉.培林(Sarah Palin)出現之後面臨某種侷限。他形容她是「粗糙反歐的人士......揮之不去的大西部選美皇后」。他說,這位曾任阿拉斯加州州長的副總統候選人「身材玲瓏有致(至少他願意承認這一點),代表了某種美國夢」,但索爾孟最後向她所代表的美國夢投降:「想要瞭解也沒用,更不用說比較了。美國是獨一無二的。」
索爾孟對事情的評斷雖然往往很持平,但這不表示他不會做出堅定而清醒的道德批判。這樣的批判最常出現在他對於中國的諸多評論當中,而這些評論出自於他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多年的個人觀察,還有跟中國重要人士的聯繫和往來。比方說,如果讀者想多瞭解最近流亡到美國的陳光誠,就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許多背景。索爾孟直言稱中共領導人為「暴君」。有些知名的評論員和公眾人物喜歡為中國打壓異議的做法辯護,說它有古老的文化背景,對於這些假裝淵博之人,索爾孟是毫不留情。他在談論中國時說:「不是每件事都可以拿全球化來解套。當有個危機改變了一切,道德的盤算也可以改變。」在這裡就可以看出,在人類自由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索爾孟既是經濟科學家,也是道德哲學家。
如果要問索爾孟何以如此樂觀,答案似乎在於他知道人類生而渴望自由,而且不斷追求經濟的成長。舉個引發許多爭辯的例子來說,他相信穆斯林最終會選擇「政教徹底分離」,因此,穆斯林將獲得政教必須分離才可能實現的自由與繁榮。索爾孟非常注意人類生存的經濟層面,因此一般而言,他對於拿歷史和文化論點來為某些人基本生活無法改善辯護的做法不能苟同,但這不代表他漠視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文化與歷史因素,或低估睿智領導和關鍵政治抉擇的重要性。「自由始終必須靠自由的人警覺和維護。」索爾孟的名言是:「經濟不會說謊。」但經濟本身並不涵括人類生存的全部。他始終沒有忘記,經濟學是一門以人類為對象、為人類而進行的科學研究,而他在提倡經濟自由時,始終保持著對全人類的同理心。他寫道:「資本主義的根本,在於它激發信心,並且提供具體的服務。它本身並無可愛之處。」因此他坦誠分享往往是左派人士會提倡的人道主義論點,但他也不斷警告世人不該抱持跟基本經濟現實背道而馳的幻想。「既想要社會主義福利,又要有自由的經濟,而且要過得幸福快樂,這就是天真的自由主義,也就是虛構的意識型態。」因此,他很明確地抱持反烏托邦的人道主義觀點:「經濟學常見的選擇,不在於選好或選壞,而是得在壞跟更壞之間做個選擇。」
除了資本主義可以提供的「具體服務」,索爾孟在熱心提倡經濟學時,經常觸及最能反映出西方文明精華的精神自由,也就是社會與經濟創新的根源:「西方國家如今已更清楚它們自己的矛盾,更能尊重它們當中的多元現象。但缺了自我反省的獨特能力,西方文明還有什麼價值?」個人認為,這就是索爾孟樂觀的源頭:他深信人類有能力超越嚴重的偏見和意識型態的幻想,能逐步而有效地學習。他寫道:「市場經濟明顯並不完美,而且只能帶來相對的物質進步。這種細微的變化,永遠無法滿足追求完美的人。但預告末日將會來臨的人最終總是落空;資本主義經歷一個又一個危機,但總是能夠回彈,而經濟學家在不斷地學習新的功課。」
http://farmofbookworm.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06947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