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4-14 09:00:00| 人氣55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What If?》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雖然真實的「歷史沒有假如」,但由《What If?》「假如沒xx,歷史會xx?」虛構的之內容(p.15,42,71,112,143,159,163,193,232,273,324,332,417

卻能析判出其「西方耶教和資本主義式民主自由之勝者為王」史觀和心態,無法反映失敗者的史觀和心態下之可能性。(得長篇大論才能析判,煩故省)

羅伯考利《What If? 2:史上25起事件的另一種可能》(麥田,2005)

  假如,蘇格拉底於西元前424年的一場戰役中捐軀,無法發展後半生的哲學思想,歐洲思想史將會發生什麼大逆轉?蘇格拉底還是受人尊敬的蘇格拉底嗎?柏拉圖的對話錄會有什麼不同?假如,羅馬總督彼拉多饒過耶穌,沒把他釘上十字架,並且保護耶穌一路活到老,壽終正寢,基督教會變成什麼樣子?教會與羅馬皇帝之間的關係又會變成怎樣?
  假如,明朝皇帝繼續支持鄭和的航海事業,中國人可能會稱霸海上,進而發現美洲大陸,歐洲人還有搞頭嗎?會不會出現所謂的「大明國協」?
  假如,馬丁‧路德被羅馬教廷視為異端,進而被處以火刑,其後風起雲湧的宗教改革還能延續嗎?羅馬教廷的權威還能維持多久?
  假如,美國沒有在日本丟下那兩顆原子彈,太平洋戰爭會打得沒完沒了嗎?還是一樣會很快結束?用什麼方法結束?
  假如,歐洲人沒有在南美洲發現馬鈴薯這種高熱量作物,進而引進歐洲種植,歐洲人還能有足夠的能量進行他們的帝國主義政策嗎?
  偶發事件會影響歷史的走向,人類歷史也將因而改觀。25位歷史名家重新審視歷史上25起重要事件,探討這些事件的另一種可能。看過之後,也許你會很遺憾歷史沒有往另一個方向發展;也或許,你會很慶幸歷史不是走向另一種可能。
假如西班牙無敵艦隊真的無敵,成功登陸英格蘭,歐洲的國際情勢會產生什麼重大變化?歐洲的新教徒還有立足之地嗎?歐洲的民主政治還有可能興起嗎?或者,整個歐洲變成「拉丁歐洲」?
假如拿破崙戰勝俄國,統一整個歐陸,歐洲會不會就此統一?歐元會提早出現嗎?英制單位還會存在嗎?英美法系還有立足之地嗎?
假如英國當年認為遭到羞辱,憤而向美國內戰時期的北方政府宣戰,北方政府還能贏得南北戰爭嗎?美國會不會從此分裂呢?美國人也會有「統獨議題」嗎?
假如日本不曾偷襲珍珠港,美國還會對日宣戰嗎?是袖手旁觀西太平洋地區繼續遭受日本蹂躪呢,還是找到藉口就攻打日軍呢?臺灣總督府上飄揚的還是太陽旗嗎?
假如高爾在2000年打敗小布希當選美國總統,將會如何面對九一一事件呢?強硬打擊基地組織呢,還是用愛與環保化解恐怖主義呢?或者,假如高爾當選,根本就不會有九一一事件呢?.....
偶發事件經常會造成截然不同的歷史發展,甚至改變整個人類的歷史。然而,有時候偶發事件卻不一定會造成另一種可能;也許,歷史進程只會暫時走偏,最後又回到我們已知的事實。
作者羅伯考利(Robert Cowley)簡介
  《軍事史季刊》(MHQ: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創刊編輯,曾參與多本書籍與雜誌的製作,是專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權威,與本書另一位作者喬佛瑞‧帕克(Geoffrey Parker)共同編有《軍事史讀者指南》(The Reader’s Companion to Military History),另編有《What If?:史上20起重要事件的另一種可能》(麥田出版)。 
  曆史沒有假如
我看曆史故事時,常常爲曆史人物的壯志難酬,功虧一簣而惋惜,便會想"假如……,就好了。"是的,假如項羽當初聽從範增的意見,及早擊潰劉邦,便不會落到烏江自刎的地步。假如諸葛亮出岐山時,聽從魏延的建議,攻打子午谷,便能重興漢室。假如李自成入北京,不貪圖享樂,就不會落入敗逃的境地。假如康有爲梁啓超不輕信袁世凱,維新運動或許會成功……這樣的"假如"還有很多,很多。
可是,曆史沒有假如。項羽之所以不聽從範增的意見,是由于他的思想還停留在周朝時"分封天下"的時代,只像他的祖輩們那樣滿足稱雄一方,並無統一中國的志向,違背了曆史發展規律。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諸葛亮之所以不會攻打子午谷,是由于當時魏強蜀弱,而且他平時謹慎的作風令他不敢冒險。李自成起義失敗,是由于他當時並不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産力。他的起義,即使是成功,也是一個朝代取代了另一個朝代而已,並無社會性質的革新。加之,他的小農意識更加速了他的失敗。康有爲,梁啓超更是表現出了資産階級的軟弱性。他們寄望于一個毫無實權的皇帝,搞資本主義的維新,不被鎮壓才怪呢。曆史就是這樣,許多表面上的偶然的東西,深入探索,便會發現其中的必然性。正如一位偉人所說的那樣"曆史的長河,是由必然的潮流與偶然的浪花組成;曆史沒有假如,但曆史有潮流。君不見,漫漫五千年,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呈跳躍式的發展,最終必然到達共産主義的頂峰。劉邦順應中國統一的潮流,胸懷大志,任人唯能終獲成功。魏國勢大,而且向往統一,也必能擊敗蜀國。清朝以其簡明的行政機構,改變了明朝的許多無用的陳規舊俗,當然能取而代之。辛亥革命代表了一種新的生産力,而且有強大的軍事能力與獨立自主性,所以能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曆史沒有假如,但曆史可以總結。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曆史,總結曆史,順應曆史的潮流,才能減少這種"假"的遺憾,成爲曆史長河裏一朵美麗小浪花,否則只會終身遺恨,成爲被曆史長河所淹沒的一快鵝卵石。
http://math.arizona.edu/~hxiong/benbantese/zuopin7.html

卜大中推薦序:假如蔣經國不是說「你等會」……

歷史可以「假如」嗎?假如我爸爸沒有碰到我媽媽,假如他們碰到但沒結婚,會有今天的我嗎?腦筋常常急轉彎的小朋友問我:「怪叔叔,假如國父的媽媽沒生國父,中國會怎樣?」我正忙著想會不會有十次革命、肇建民國這些機車事,他卻格格笑了,說:「中國會少一個人啦!」 
「假如」真的很有趣,從個人人生到一個國家的歷史,再到全人類,上帝只要「假如」一下,立即完全改觀。不過,已經發生的事,正是上帝「假如」之下的產物,所以,上帝有最多製造「假如」的材料。人嘛,權力越大的傢夥可以「假如」的選項就越多;小人物嘛,就只有「被假如」的份。所以,「假如」並非偶然,乃是必然的另一種面目。 
假如袁世凱一念之間決定勤王,不派兵包圍光緒而是包圍慈禧,中國會怎樣?假如一八九五年中日海戰勝方是中國而不是日本,臺灣沒有被「馬關條約」掉,臺灣會怎樣?假如李鴻章聽得懂孫中山的廣東番話,沒把他趕出去,而讓他做個「弼馬瘟」之類的官,中國會怎樣?假如太平天國不要胡搞亂搞,而把滿清推翻,中國會怎樣?假如,好吧!更早一點,陳圓圓長得很醜,中國會怎樣? 
扯太遠啦,說近一點的事。假如日本只打中國,不惹美國、英國,現在會怎樣?假如胡宗南攻進延安剿滅了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只差一點),中國會怎樣?假如老毛在建國後不久就蒙馬克思寵召,由劉少奇、周恩來主政,中國會怎樣?假如金日成沒發神經發動韓戰,臺灣會怎樣?假如陳啟禮一行買的腳踏車沒被美國警察發現,臺灣現在會怎樣?假如蔣經國那天肚子痛去大便時,門外沒有人聲聲催促他說出副總統人選,臺灣會怎樣?假如天安門學運沒被屠殺鎮壓,而成功促成中共政變或崩潰,中國會怎樣?最後,假如針孔攝影機沒被發明出來,臺灣社會會怎樣? 
以上所有人物,假如都沒被他們的老母生出來,又會怎樣?當然,這樣問很無聊,他們的父母若沒被他們父母的父母生出來……陷入無聊循環,沒完沒了。看官不免也要問,假如沒你這個無聊的蔔大中,我們會怎樣?然後自問自答說:「我們會耳根清靜得多,幸福快樂得多。」 
假如《鐵達尼號》電影裡的女主角蘿絲不是肥妹,而是骨頭妹,她的信子(男友)傑克就可以和她一起趴在木板上被救啦!結果呢?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非也。蘿絲會生一堆孩子(那年代沒避孕的東西),看他們倆那麼愛嘿咻就知道啦。傑克還是個窮混混,到處用畫畫把妹,蘿絲又胖又嘮叨,家中一堆吵吵鬧鬧的孩子,傑克一定跟別的女人跑掉,蘿絲從此過著貧窮悲慘的生活。回想起來真巴不得當年肥胖,讓木板承受不住兩人重量,而讓傑克淹死凍死,多麼浪漫美好,賺人熱淚,也賺人電影票費。看來,還是不要「假如」的好。    
  言歸正傳! 
假如袁世凱決心勤王,老太後被殺或被關,她不能出馬選立委逃避坐牢,或偷渡到中國去吃香喝辣,光緒正式掌大權,中國今天會是英、日那樣的內閣制;光緒及後代是虛君,天天鬧誹聞,沒正事可幹;也就不會有軍閥割據、國民革命、共黨作亂了吧!只是愛新覺羅王子妃可能撞死在自強隧道裡;王子可能愛上上流美,結婚時,老媽──慈禧的孫女──憤而拒絕參加! 
假如沒有馬關條約,臺灣沒送給日本,臺灣就逃不過日後的軍閥內戰、國民革命、滿清覆亡、中日戰爭、國共內戰、三反五反、鎮反肅反、土改反右、三年大飢荒、文化大革命、反精神污染……至今一窮二白,活像另一個海南島。 
假如李鴻章收買了本來想做官的孫中山,國民革命就未必成功,滿清帶病延年,到今天還是大清天下,人人留辮子穿馬褂,自稱「奴才」。什麼都不一樣,只有一件事一樣,就是大陸拍的清初三帝的神話,一定得到清廷欽頒的什麼「金雞獎」、「金馬獎」、「金鼎獎」。
假如太平天國推翻清廷,建立「天國」,今天會是亞洲第一個奉基督教之名的國家,也是最早的中共式朝廷:人民公社、人民食堂、男大營女大營……只准官吏貪腐姦淫,不准百姓點燈。中國就成為一個官吏樂園,毛、鄧、江、胡等高幹就是近五十年「天國」的繼承人。共產黨也早就有了前身,不必辛苦革命啦。 
假如陳圓圓是個恐龍妹,吳三桂是個禿頭佬,就不會「衝冠一怒為紅顏」啦!那他就死守山海關,不讓清兵越雷池一步。如果後來清兵真的進不來,今天仍是大明天下,我們看到有權勢的大傢夥就是太監宦官啦!引刀割雞雞,唬爛又臭屁。 
假如中共被國民黨剿滅(機會很多次喔!),今天中國就是國民黨天下,二蔣在南京關起門來當皇帝,不會勵精圖治。然後中國就貪官遍地、飢民遍野、貧富兩極、極權獨裁,和今天的大陸很像。 
假如老毛在建立政權後不久就噶斃了,就變成中國的列寧。中國在右派劉少奇、周恩來統治下,老早就改革開放、吸進外資,中國也早就富裕起來,當然也早就和美國友好、建交啦;臺灣說不定早就被賣給中國了,現在就不會有李登輝、陳水扁、民進黨、臺聯啦。看吧,藍軍要怪就怪毛澤東活太久了吧! 
假如金日成沒有打韓戰,美國也沒介入,臺灣恐怕是另一番景象呢!美國曾遊說孫立人推翻老蔣,為孫所拒。等孫有意時(見《中國時報》訪問美國前國務卿魯斯克〔Dean Rusk〕),剛好發生韓戰,美國決定支持老蔣維持現狀。如果沒韓戰,在美、孫合作下推翻老蔣不是不可能,然後由孫組成臨時政府;大局底定後,交由民間政黨競選形成民主體制。其結果是臺灣早在一九五○年代中末期就正式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也是聯合國會員國,受美國庇護。當時,中國正在關門互咬,沒力氣對付美、臺,臺灣早就獨立了,沒有現在的統獨爭議。當然,若老蔣後來不退出聯合國,接受美國建議留在聯合國會員國內,而只退出安理會,由美國背書的「兩個中國」也就變成既定事實,當時的中國也無力反對。兩次良機錯失,臺灣就有了今天的困境與窘境。 
假如陳啟禮一行人的腳踏車沒被美國警察發現,電話沒被美方竊聽到,暗殺江南的事就不會被發現,美國就無法向小蔣施壓,小蔣就不會外放蔣孝武,培養蔣孝武接班的事就不會中斷,後來就又是一個「蔣總統」──蔣孝武總統。那臺灣今天的臺獨勢力就不會這麼大,就沒有李登輝總統、陳水扁總統,局面全然不同,統派心情會比較high,獨派則比較解high。 
有笑話說蔣經國在一九八四年的中常會上肚子痛,去廁所棒塞,秘書長在外催促他要提的副總統人選。小蔣說:「你等會!」秘書長聽成「李登輝」,就到會上宣布李登輝了。 
假如蔣當時提的不是李,而是其他任何重量級人選,如林洋港等,現在就不會臺獨聲浪四起;又如果是外省大老,如俞國華、王昇、李煥、李國鼎、孫運璿(假如沒生病),都不會把臺灣帶向主體認同之路,今天和中國統一就容易許多,也不會有這十年來的兩岸緊張和軍事演習,也不需要連、宋去訪問北京,兩岸早就官方互訪了。自然也就沒有杜正勝爭議,也沒有新黨、親民黨的誕生,連戰也不需要自稱為「純種中國人」了。(有雜種中國人嗎?誰?) 
不過,兩岸關係那麼好,臺灣大老婆更緊張,包大陸二奶也更容易了嘛。三通可能早就通了,包括通姦、通敵、通婚。 
假如天安門學運成功,中國有兩個可能:一是民主化,變成跟臺灣一樣,政客多如狗,天天吵吵鬧鬧、荒腔走板,但是會多元化與重視人權,政治參與爆炸,很熱鬧;另一是中共崩潰,亂成一團,暴民四起,社會解體,最後是大軍閥出而一統天下,重行獨裁政體專制。無論哪一項,對臺灣都影響深遠。 
最後,假如沒發明針孔攝影機,臺灣人民會很悶。你能想像沒有璩美鳳情慾光碟、陳勝鴻誹聞的日子嗎?還有其他那麼多名人的情慾表演,如果沒有變成八卦,大家怎麼活?活不下去呀! 
「假如」是個有趣的心智遊戲。假如古早人類是把內褲穿在頭上,今天羞於見人的器官,就不是私處,而是鼻子(男)和嘴巴(女)啦!
一四○二年,永樂帝命鄭和組織艦隊,準備遠征印度洋。到了一四二○年,它已經擴展成一支擁有三千八百艘船的龐大帝國艦隊,其中有一千三百五十艘是能夠作戰的主要船隻。在戰鬥艦中,約有四百艘是大型海上浮動堡壘,至於大型「寶船」則可能有兩百五十艘。精確的大小形式,以及船隻索具與帆的排列──桅杆看起來似乎多至九根──長久以來一直是海軍建築學者爭論的主題。明朝艦隊的船隻不只是在尺寸上超越前代,也非常適合海上航行。船隻配備了最新科技,包括磁羅盤、尾柱舵、詳細的地圖與海圖、甲板下的防水艙隔及交錯桅柱;之所以如此放置,是為了更有效捕捉風力,運用的則是最強韌的帆布。在尺寸上,船隻則讓歐洲船相形見絀,有些船的排水量達一千五百噸,是達伽馬航向印度的船的五倍。
一四○五到一四○七年的首航,鄭和艦隊由三百一十七艘船構成,搭載了將近兩萬八千名武裝部隊。這些船當中有許多是龐然大物,九桅寶船有四層甲板,能容納五百名以上人員及大批貨品,長度達一百二十四公尺,寬度達五十一公尺,這些寶船在當時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海上船舶。在前三次航行中(一四○五至一四○七、一四○七至一四○九,以及一四○九至一四一一年),鄭和艦隊前往的地區是東南亞、印度與錫蘭。第四次遠航(一四一三至一四一五年)前往波斯灣與阿拉伯,而之後的遠航則沿著東非海岸南下,所造訪的港口遠達今日肯亞的麻林地(Malindi)。在旅程中,鄭和慷慨地發放禮品,例如中國的絲綢、瓷器和其他貨物,而鄭和也從各國東道主那裡收到許多罕見的回贈,其中包括各種後來在明禦苑中終老的動物。鄭和一行人尊重各地的神祇與風俗習慣,在錫蘭,他們立碑榮耀佛陀、阿拉與毗濕奴(Vishnu),這是一塊包含各宗教的羅塞達石板(Rosetta Stone)。鄭和總是透過外交手段達成目的,但是當時的人也提到,鄭和走路像隻老虎,當他認為有必要以武力迫使外國人就範時,也不會規避用兵。他無情地鎮壓長期為害中國與東南亞水域的海盜,介入錫蘭內亂以建立他的權威;而當阿拉伯與東非當地的官員威脅他的艦隊時,他便展示兵力。這七次遠航為中國在印度洋盆地建立聲望。第四次航行返航時,鄭和帶回三十國使者,讓他們來中國朝貢;然而,往後的航行開始失去中央的支持,因此接下來兩次的氣勢與規模都大不如前。
隨著朱棣帝位的穩固,昂貴的海外宣揚國威之旅似乎也失去了必要,航行的龐大費用也逐漸榨乾了維護本土安全所需的資源。當蒙古對北疆的威脅日趨嚴峻時,朱棣也決定在第五次航行(一四一六至一四一九年)之後減少海事費用。一四二一年的第六次遠航規模明顯縮小,但是鄭和卻提早返航,為的是進獻貢物慶祝北京新紫禁城落成──永樂帝重建的北方都城。鄭和展示了祥獸麒麟,但是獻貢之後不久卻發生了災難,雷擊造成大火,嚴重損害了新宮殿。皇帝將此解釋成惡兆:難道他的做法是倒行逆施?他減輕賦稅以減少民眾的負擔,並且暫時停止寶船的海外航行。既老又病的朱棣於一四二四年北征時死於戰場上,享年六十四。
朱棣的繼承人是好學的長子朱高熾,非軍伍出身的新皇帝開始計畫更改父親的政策,其中包括因戰爭與公共工程而課徵的重稅。然而,朱高熾只當了九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朱瞻基(年二十六歲)於一四二六年繼位為帝。第五任明朝皇帝結合了祖父的好戰與揮金如土,以及父親的好學與財政儉約,他的統治是一段和平、繁榮與完善政府的時期。他於一四三○年命令鄭和進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寶船遠航,意在宣揚國威及恢復朝貢貿易。這次或許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遠航,有兩萬七千五百名人員與三百艘船。
然而,一四三○年代中期,明朝皇帝決定完全終止遠航。儒家官員不信任鄭和與支持航行的宦官,他們認為將昂貴遠航的大量資源投入農業才是更好的運用。除此之外,一四二○與三○年代,蒙古人在西北發動了新一波軍事威脅,陸上兵力急需財政的支援。學者責怪是晚明的內省文化造成了科學與技術的衰退。中國令人敬畏的海軍力量在一紙命令下出海,如今也在中央的示意下全面停止。一四三六年,皇帝下詔禁止建造新海船,大造船廠於是沒落,海軍人員也重新分派職務。維護海船的能力也崩解了,有些熱心官員為了讓遠航永遠不能恢復,竟然毀損偉大旅程的記錄。鄭和本人則死於一四三三年,顯然是在最後一次航行中過世的。
一四七四年,艦隊規模已經降至明初的三分之一;到了一五○三年,只剩下顛峰時期的十分之一。曾經在皇帝意志下縱橫四海的偉大艦隊,如今已消失無蹤,並且成了毫不起眼的地方事務。一五一五年,葡萄牙使者狡猾地說:「只要十艘船,〔葡萄牙的〕印度總督……便能拿下整個中國海岸。」真是難堪啊!
  事情一定得如此嗎?
如果一四三三年鄭和最後一次任務結束後,中國統治者並沒有減少龐大海外遠航的開支,反而繼續將中國輝煌的文明傳布到東南亞以外的地區,並且將與明朝合作的利益以及中國的世界秩序擴展到尚未造訪的地方呢?如果中國皇帝沒有聽從儒臣與儉約者的建議,放棄他們認為的無前例可循的魯莽海洋活動,反而允許繼續進行或甚至擴大規模呢?如果中國統治者沒有屈服於返歸中國史「常態」的呼聲,並因而產生懼外的內向心態,反而甘冒風險向全世界開放,不管是利益或危險都一律接受呢?如果明朝艦隊沒有受到限制,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
想像有一支中國艦隊,其規模遠小於鄭和最後一次的東非遠航,卻仍足以讓葡萄牙人相形見絀。這支艦隊在莫三比克以南的南非海岸航行,繞過好望角進入大西洋──中國人一定會稱其為第二個「大西洋」。這個地區的海岸非常貧瘠,引不起他們的興趣,但他們還是捉了鴕鳥和其他動物放入皇帝的海上獸欄中,當成額外的收獲。然而,是否有充足的誘因讓中國分遣艦隊願意沿著非洲西岸北上抵達幾內亞,或者是在葡萄牙人率軍前來之前抵達葡萄牙所屬的大西洋島嶼?也許當時剛好有足夠的理由讓他們相遇。面對擁有盟友及附庸國(來自安哥拉、剛果與西非海岸)的中國艦隊──即便規模小了一點──葡萄牙人還願意繼續探索往東的航路嗎?
很難想像羅馬天主教會是否會將中國艦隊當成魔鬼派來的另一個折磨基督教世界的工具。面對東地中海聲勢日隆的土耳其人,以及北非地區力量仍強的阿拉伯人(不過他們已經退出伊比利半島),這時若再加上來自南方的另一股實力雄厚且持續不斷的異國力量,很難不使天主教徒想像這是不是上帝給他們的又一次試探。面對這種局勢,十五世紀中葉的葡萄牙人能做什麼呢?從歷史來看,葡萄牙人於一四八二年在西非黃金海岸建造埃爾米納堡(Fort Elmina)。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中國人出現在好望角或大西洋海域,就表示中國人已經在印度洋盆地建立了極為穩固的地位,其結果將是牢牢限制了葡萄牙人的擴張。可怕至極的大西洋奴隸貿易,有沒有可能在這麼早的時期就因葡萄牙人無法沿著非洲海岸擴張而胎死腹中呢?
伊比利半島的君主此時王位仍不穩固,很可能走上與歷史不同的路,反而較不傾向支持「瘋狂的探險」。葡萄牙人原本在非洲西岸安哥拉建立第一個據點,然後是東岸的莫三比克,接下來便是在東非無情地大肆剝削;如今在中國的影響下,非洲王國可能受到激勵起而抵抗葡萄牙人,並且請求「主君」的幫助。原本歐洲人以臥亞(Goa)、馬來亞、新加坡和東印度群島為基地,在東方許多地區進行剝削,如果中國控制了麻六甲海峽,並且間接透過朝貢體系使各國對天子負有義務,這將使明朝皇帝獲得一項重大資產,同時也對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闖入的歐洲探險家構成巨大障礙。中國勢力出現在錫蘭與印度海岸,除了能豐富當地的文化,使其更具多樣性,也能讓當地統治者較不容易受到脅迫,葡萄牙人就無法輕易地設立堡壘化的哨站及軍械庫,並進而控制商路。同時,如果中國持續出現在紅海接近埃及的地區以及波斯灣,很有可能改變中東的歷史。

英歷史學家:假如沒有月球,甲殼生物會統治地球 2006-09-01 

地球歷史上的許多戲劇性事件鑄造出了今天的世界,然而,那些重要的“歷史轉折點”當時如果向不同方向發展,將會引發怎樣的後果?譬如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如果羅馬沒有陷落,如果納粹元首希特勒贏得了二戰勝利?……歷史將會是怎樣的歷史?英國歷史學家斯蒂芬﹒巴克斯特在最新一期BBC《焦點》雜志上對這些“已經不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了回答。
  如果月亮沒有形成:甲殼狀生物將統治地球
大約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小行星撞上了地球,迸濺而出的殘骸冷卻結合形成了月球。英國歷史學家斯蒂芬﹒巴克斯特稱,如果這一事件沒有發生,那麽地球將會完全是另一種情況:地球的自傳速度將會是現在的3倍,地球上的白天將衹有8小時。
由于地球轉速更快,地球上將產生東西方向的強大風暴和颶風,地球上將不會出現樹木,因為植物必須緊緊依附在地面上才能生存,動物則需變得更強壯,最好身體形狀符合空氣動力學、身上長著天然甲殼,因為衹有這樣它們才能不被狂風刮起───也許統治地球的將會是一些像烏龜和犰狳狀的生物。如果它們能進化成高級智能生物,那麽它們也不會互相說話,因為要在狂風中說話,顯然太困難了。
  如果恐龍沒滅絕:可能學會了使用武器
6500萬年前,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和海洋,然而一顆彗星或小行星撞中了地球,造成了地球上60%到80%的生物大滅絕。如果那顆“殺手小行星”當年偏離地球而去,那麽今天的倫敦動物園中會否關著一衹暴龍?三角恐龍和劍龍會否仍然在叢林中倘佯吃草?
據巴克斯特稱,如果恐龍沒有滅絕,那麽現代地球的主宰將不再是人類,也許仍是不斷進化的恐龍。科學家不確定人類是否還會在地球上發展和進化,但科學家有一點同意的是,地球上將會出現一些更加智能的生命,但大多數哺乳動物都將長成小型的隱蔽生物,以防成為恐龍的獵物。地球上可能會發展出類似人類的智能生命,他們將和恐龍作鬥爭,說不定會造成恐龍的滅絕﹔但也有另一個可能,那就是也許恐龍學會了使用武器,是個厲害的敵人。
  如果羅馬沒有滅亡:今天的歐洲將更加先進
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一名羅馬科學家就發現,蒸汽氣流可以讓渦輪旋轉,如果他的觀點當時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和研究───就像1700年後的歐洲工業革命時代那樣,那麽古羅馬時代的機械工業將會得到迅速發展,羅馬帝國可能也不會消亡。
而擁有機械化科技的羅馬軍隊將可以西征抵達大西洋,北征抵達莫斯科,東征抵達紅海,羅馬的軍隊和文化甚至可能抵達美國。羅馬的征服帶去的不是毀滅,而是文化傳播。歐洲也將沒有封建制度,沒有中世紀的騎士,沒有國會,也更沒有英國這個國家。英國可能會成為羅馬的一個省,今天的英國人也將活得更長久,社會也將更先進,因為從羅馬滅亡到文藝複興,中間隔了1000年的空隙。
  如果希特勒贏了二戰:月球將先豎起納粹國旗
當法國在1940年陷入納粹手中後,如果當時英國和納粹德國達成了休戰協議,如果希特勒後來沒有入侵前蘇聯,如果諾曼底登陸沒有成功,那麽歷史可能會發生決定性的改變───希特勒將可能贏得二戰的勝利。那麽歐洲大部分地區都將淪為第三帝國的統治區,英國可能會淪為德國的一個省。
這也將意味著納粹科學家、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總工程師馮﹒布朗也不會作為納粹祕密戰俘,從德國被帶往美國佛羅裏達州,而納粹火箭將從波羅的海升空,火箭飛船上也將坐著一名金發碧眼的德國女航天員。德國可能將比美國早7年發射衛星環繞地球飛行,而擁有納粹科學家馮﹒布朗的第三帝國也可能會比美國先派人登上月球,納粹可能會在月球上設立一個導彈發射架,目標指向美國首都華盛頓。
  古巴導彈危機發生:英國將有數千萬人死亡
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期間,世界顯然到了核戰爭的邊緣,如果美國和蘇聯都拒絕讓步,那麽第三次世界大戰顯然將可能發生,並將成為一場傷亡慘重的核戰爭。
盡管當時美國和蘇聯進行著緊張的談判,但任何一個意外事故都可能會引發華盛頓或莫斯科按響紅色核按鈕───譬如一架美軍間諜飛機被擊落,或美國海軍迫使一架蘇聯潛艇浮出水面成為俘虜等。
據英國歷史學家斯蒂芬﹒巴克斯特稱,一旦那種情況發生,作為美國在歐洲最親密盟友的英國將首先遭殃,前蘇聯將發射200兆噸能量的核彈襲擊英國,它們的威力將比廣島原子彈大10000倍。三周後,英國將遭遇核冬天,爆炸塵埃將阻擋住太陽光,由于食品生產系統崩潰,到1962年12月底,霍亂、傷寒和痢疾等瘟疫將蔓延英國,到1967年,大約1700萬到3800萬英國人將死于核爆炸、核輻射或接踵而來的核冬天,衹有400萬到500萬英國人靠軍事地堡幸存下來。
然而幸運的是,這一災難性場景並沒有發生,因為前蘇聯認為核戰爭的風險太大,撤回了部署在古巴的導彈,而作為“回報”,美國也撤回了他們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 (歐陽) ( 新華網 )
http://www.muzi.com/cc/fanti/10329,19931.shtml?q=1433208

台長: 阿楨
人氣(55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大歷史》

阿楨
“專業學術界”為何判斷失誤 2020-06-04 環球時報

世界的迭變之快令人應接不暇,充滿著多種不確定性和各種風險。從特朗普上臺、英國脫歐、新冠疫情全球暴發到美國大規模抗議和騷亂,一系列危機事件需要研究者做出快速解釋並加以預測。全球很多機構面對這些“黑天鵝”事件,事前出過不少錯誤預判,事後也難以做出深刻解讀和專業理論解釋,並以穩定的理論框架對未來走勢做準確研判。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歷史經驗和理論形成的線性思維難以研判類似“多元宇宙”異變的現實。二是學者受到“有限理性”的制約,自身認知和視角存在偏差,極易出現研究視野盲區。也就是說,學者們對於重大危機事件的解讀預測,一般是基於個人情感傾向和利益立場,容易陷入固有思維範式,加上各種紛繁複雜的資訊干擾和傳播誤導,很難對現在局勢和未來趨勢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和預測。這也是目前學者在研究方面遇到的重大挑戰。
  為解決上述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多學科多維度的交叉和思考。
二是大資料、人工智慧與傳統研究方法的融合。例如在分析突發危機事件時,大資料技術能像拼圖一樣將網路上的大量資訊中的有用部分進行篩選和組合,最終得到完整“圖景”,即解決了資料樣本數量、有用性和準確性之間的矛盾。當然,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也需要與小資料、線下訪談和交流等方法相結合,以達到相互印證、相互支持的作用。但是大資料本身也存在著虛假資訊和個人隱私侵犯等隱患。基於虛假矯正的人文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平臺是未來社會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的剛需。
三是感性和理性的認知整合,線上和線下結合。
四是全球視野與本土情懷兼具。
五是重大變化的風險感知能力。研究者需要高度關注高科技帶來的代際迭變,常態跟進機器人、人工智慧、生物技術、3D列印、星際探索、混合現實等技術帶來的風險,也需要高度關注環境保護、種族歧視、地緣政治、文明衝突、產業鏈融合和重置等等議題帶來的整體影響,有了這種對於最大變化的感知能力和風險解釋能力,才能達到對問題的準確把握和預測。
2020-06-04 07:44:4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