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4-13 09:00:00| 人氣7,419| 回應318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大歷史》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黃仁宇下列史著皆是其《中國大歷史‧序》的「大歷史觀」之注腳(似「六經皆我注腳」!)。

黄自誇其史觀(資本主義)來自歸納法而非(韋伯新教倫理)演繹法,其實是像科哲對科學實證主義歸納法之批評:已先有史觀存在了。

哎呀!大眾史學之作,何必認真。啥是「數字管理」?瞧下《數字資本主義》《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吧!

《萬曆十五年》(北京:中華書局,1982;臺北:食貨,1985)
《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臺北:聯經,1991)
《中國大歷史》(聯經,1993)

  黃仁宇先生繼(萬曆十五年)後,從1984年開始撰寫(中國大歷史)(China:A Macro History),對中國的歷史與文明進行系統的分析與解釋。1987年定稿,而於1988年由美國Sharpe出版公司出版。出版後,普受好評與重視,1990年再印行修訂版。
  《中國大歷史》涵蓋了從史前到當代的歷史發展過程,雖然是通史性的論著,卻突破了傳統通史的格局。寫作方式上,仍然保持黃仁宇先生的一貫風格:從小事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察歷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歷史的特殊問題。解釋觀點上,黃仁宇先生仍然秉持他的「大歷史」角度,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衝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結合。
  黃仁宇先生以他獨到的歷史眼光,賦予幽遠遼闊的中國歷史一個現代的生命,不但引人入勝,而且發人深思。
  回應:
  閱讀黃仁宇的著作是一種全然不同於歷史課本所學的感受,一個朝代接著一個朝代的斷代史的學習方式固然可以清楚區分每一個朝代所發生的史事,但往往忽略了時空的延續性。 
  改朝換代對政治人物而言是重要的,但對歷史上廣大的農民而言是不太有意義的。皇帝換了姓氏,但人民還是一樣的人民,管理人民的官僚體系也沒有大的改變,因此不是每次改朝換代都會出現英主,也未必出現英主就能導致一段太平聖世。 
  作者除了拉長歷史的縱深之外,也提出了「在數字目上管理」的概念,即便是在21世紀的中國,同樣的土地上,這都還是一個尚待努力的方向。 
  姑且不論黃仁宇的史觀,在這本書中國大歷史的序中提到「資治通鑑是以“二十四史”為藍本」,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時怎麼會有二十四史?寫一本書,由其是歷史書,應該要有嚴謹的態度,這本中國大歷史裡頭的論述只要詳讀,便可發現還有許多類似的細節都寫錯了,嚴格來說本書是不值得讓人有那麼高的評價的.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10363

外國人寫的中國曆史書08-05-14  草莓 (北京) 

  久慕黃仁宇大名,很久前就買了《中國大曆史》,但一直沒讀下去。看完柏楊《中國人史綱》,又重新翻出這本《中國大曆史》。雖然興趣很濃,書也不厚,但讀了很久還是讀不下去。原因是這本書太澀。 
  作者雖是黃皮膚的中國人,也有個中文名字,但從此書來看,他實在是個黃皮香蕉——皮是黃的,瓤是白的。他的思維是西式的,文字也是西式的,看得人昏昏欲睡。雖然他不是曆史學科班出身,雖然他是棄武從文,但他的文字實在夠八股夠晦澀,不知道的以爲是一個80多歲老教授的課堂筆記。 
  從神采飛揚的柏楊到英翻中的黃仁宇,這個跳躍實在夠大,也夠讓人失望。 
  如果說柏楊的曆史書是一碗香氣撲鼻的熱湯面,那黃仁宇的曆史書就是一碗冰涼涼的藥渣,連湯都沒有,幹巴巴的藥渣。 
  柏楊的曆史書多的是豐富的細節,讓人如臨其境。黃仁宇的曆史書是給研究生上課的教案,只給出一些脈絡,余下的細節和結論需要去挖掘,那是給學生留的作業和論文題目。 
  也許兩位的書正反映出中外在教育領域的差異,中外在教育思路上的差異。不知道學曆史的學生感受如何,但我不是抱著研究的心態看曆史書的,我需要的不是脈絡是細節。因此我喜歡柏楊遠勝黃仁宇。 
  回應
  黃仁宇也算不得外國人吧。至少從文化概念上不能算。黃的書建議看看《萬曆十五年》。看了這個就知道柏楊和黃仁宇的區別或者可以說差距在哪兒。柏楊的書看起來像故事書,黃的書更能引起人的思考,關于文化,財政,軍事,政治制度等。
  我覺得你是喜歡看故事性強的那種感覺吧。個人覺得黃仁宇的表述方式很好,而且跳出了錢穆、柏楊那種中國式的治史方法。從經濟學理論角度來研究曆史,故事性必然不會很強。而且要注意的是,黃仁宇的書稿比較接近學術論文,事實上已經很簡明易懂(我這個文科生都看得懂),但不會滿足“讓人如臨其境”的需要。從我個人來說,黃仁宇能告訴我的比柏楊更多。 
  另,黃仁宇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前半輩子在中國度過。雖然他做學術是在美國,研究方法也是西方式的(其實這已經是全球式的了),但完全不能說他是個黃皮香蕉,我想他對中國的了解並不比傳統中國史的學家低多少,甚至眼界更開闊。 
  說到底,你對黃仁宇這本書的不滿,只是因爲黃仁宇沒有滿足你的期望需求罷了,而不是黃仁宇本身有什麽問題。
  樓上兩位黃仁宇的粉絲,本不想打擊你們,但忍了半天還是想說,我對黃仁宇沒成見,我也不是熱愛柏楊,我只是想說,再精美的思想也要通過文字來表達,既然寫成中文,就要讓看中國字的中國人一看就懂,而不是佶屈聱牙故弄玄虛。如果只想給精英等一小撮看,不如寫成希伯來文之類,那才顯出作者的高水平呢。黃仁宇這本書的文字絕對是英翻中的水平,還是比較低的水平。
  同意樓主,也許思想是深刻的,視角是新穎的,但是看起來實在太艱難了,有時候看半天都不知道在說什麽,又要從頭來過,句法晦澀拗口,樓上說的“黃仁宇這本書的文字絕對是英翻中的水平,還是比較低的水平。”就是這種感覺。
  非常同意樓主的,這本書用詞非常晦澀,很難懂。我讀黃仁宇也是從《萬曆十五年》開始的,很奇怪那本書就寫的很流暢。我也同意二、三樓的,黃仁宇的書與柏楊的視角是完全不同的,黃寫曆史的手法確實是一大創新,從這本書就貶低黃仁宇有些偏激。 
  此書框架、構思都還不錯,可惜因爲文字晦澀而影響到讀者對他本意的理解,以致他的表達是斷續而不連貫的。遺憾。
  柏楊不算曆史學家,他是寫雜文的。兩者不在一個範圍內。
http://www.douban.com/review/1379868/

大曆史不會萎縮  《東方早報》唐小兵

伴隨著美國中層理論的興起和翻譯引入,曆史研究已經越來越社會科學化了。這由當前社會史研究的盛極一時可以得到證明。如果曆史研究不是建立于微觀的經驗研究基礎之上,從而內在生長出一種比如公共領域概念式的分析框架,那麽這種曆史研究就容易被學界詬病爲一種“宏大敘事”,意謂其是一種空洞無物的甚至意識形態性的曆史書寫。 
  相對于這種主流的史學研究趨勢,黃仁宇無疑是一個“異端”。新近出版的《大曆史不會萎縮》就是一種“撥亂反正”的聲音。針對學界對他的“大曆史觀”的批評,黃仁宇沒有輕易地就繳械投降,放棄自己觀察曆史的獨特視野。在我看來,黃的主張是:作爲觀者的曆史研究者,應該更多地“介入”當時的曆史性進程之中,通過對曆史事件的爬梳甚至是“神遊八極”式的勾連,盡可能把曆史作爲一種相互關聯的空間和時間元素的再生産過程來看待,從而有效地揭示繁複的曆史表象背後的“真實故事”,而與此同時,曆史學者應該盡量擯棄從一種後設的立場出發,把單個的曆史人物或事件從它的語境中“拎”出來,粗率地對之作出道德或者價值判斷。這種判斷往往是苛求于前人,用俗語說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因而黃仁宇在他的文章中就直言不諱地批評道:“中國人重褒貶,寫曆史時動輒把筆下之人講解成爲至善與極惡。這樣容易把寫曆史當作一種抒情的工具。”中國是有史官傳統的,而史官的職責就是記錄曆史的同時作道德判斷。而史官對曆史的書寫往往又是與意識形態緊密地糾纏在一起的。最後往往是采取簡單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意識形態主導了曆史的書寫。這種曆史書寫由于忽視了關系千萬重的曆史面相,而主題先行地把一個已經設計好的標簽強加給曆史,最後不是削足適履就是挂一漏萬。也許正如黃仁宇所雲,寫曆史的人應該重視事情的因果關系,而不是私人情緒上的好惡,只有這樣,曆史學才能正本清源,關注曆史何以如是展開,而不是去譴責曆史的如是展開。換言之,曆史學家才能真正地如錢穆所講的那樣,對曆史抱持一種適度的溫情與敬意,到達一種“同情性的理解”,而不至于粗暴而荒唐地針砭曆史。這點,在黃仁宇對中國近代史的積極評價和對毛澤東、蔣介石的評述中可以得到印證。 
  黃仁宇研究中國曆史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中國曆史缺乏數目字管理,即便在他對于近代史的研究中他仍然堅持這種觀點。值得注意的是,他雖然強調從技術、經濟和法律的角度來認識曆史,卻從不主張把曆史學徹底地實證主義化。曆史是一種關系的建構,而這種建構與人性的複雜因素是共生性的關系。因而曆史就成了一個生成性的具有巨大可能性的想像空間,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按照曆史規律只能線性地展開。也許只有這樣,作爲曆史書寫者,才可能真正地抵達曆史本身那些幽暗而歧異的空間,使曆史成爲一個具有包容差異性能力的超級文本。這當然是對意識形態宰制下的曆史書寫模式的一次顛覆和革命,同時也開辟了我們理解自己的曆史記憶的另一種途徑。
  與別的曆史學家不同的是,黃仁宇曾經有過當下級軍官時“半像土匪,半像乞丐”的從軍經曆。這使他對中國社會的底層有一種深切的體察,可以說,他的曆史書寫是從日常生活中生長出來的,多了些人間煙火氣和血肉感,而不像時下的一些曆史書更像是“書齋裏的革命”。如果說,黃仁宇的曆史書寫反抗了把曆史研究毛細血管化的趨勢,那麽這種反叛導致的“宏大敘事”倒可能結出善果,那就是把親曆曆史的日常敘事與反思曆史的宏大想像結合起來,從而使曆史學能夠在故事的敘述中展現曆史自身的脈絡。 
http://www.sinoshu.com/1420254/

  黃仁宇的史觀實爲勝者爲王的史觀,完全以近代的“大結局”作爲判斷過去曆史正確與否的根據:在近代成功的文明,就證明其古代曆史是合理的、正確的;在近代失敗的文明,就證明其古代曆史是荒謬的、錯誤的。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自有專業價值,《萬曆十五年》的寫法創新也不容抹殺,但其他著作所論對象雖異,卻幾乎都是大曆史觀注腳,局部或有所見,大體仍屬不經,真正的史學價值甚微。黃著最大的意義,我以爲在于給讀史者(尤其是初學者)提供一種異乎尋常的曆史感,其曆史比較出入古今、打通中外,並融入個人的曆史經驗,實足以引人入勝,從此角度而言,可以說他是曆史學的余秋雨。不過余氏只是散文作家,其錯誤多屬局部的史實方面,而黃氏卻以史學家的身份出臺,其錯誤又屬總體的史觀方面,因此才不能以文學家標准將他輕輕放過。
  從純學術的角度,他對曆史學及相關社會科學的知識准備仍較欠缺,對曆史的體認往往先入爲主,其史學實有嚴重欠缺,他不爲美國主流學界接納亦可以說事出有因。據說臺灣史界對他也並不認同,大陸對他浮泛的頌揚雖多,但似多出自一般讀書界而非專業史學界(據我所見,只有徐友漁、朱學勤先生寫過較深入的批評文字)。我有一點懷疑,黃氏著作的流行,是不是也因爲他的曆史目的論提供了一種填補曆史決定論(曆史唯物主義)空缺的學術替代品?大家是多麽需要一種凡事都可解釋的華麗曆史觀啊。——胡文輝(胡一刀)《局部或有所見,大體仍屬不經——黃仁宇大曆史觀批判》
  黃仁宇先生自辟了一套名之曰“大曆史”(Macro-History)的史觀派史學,在八○年代後半期的臺灣史學界投下一塊巨石,激蕩出陣陣回響。
  或許,稱呼先生爲創作家,要允當得多。他不在乎理論體系是否周密,不在乎遣詞用字是否爲同儕所認可,他真正致力的,是理念與想法的普及傳布。在生命經驗的參佐下,允許讀者以最淺白直接的影像,去掌握資本主義最精淬的內涵,然後回到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史中,證成包含作者本人在內的集體記憶。誰說先生不是一名嚴謹的史學家﹖對先生來說,走出象牙塔,進入人群,將半生的思考與同他一起走過那個時代的人共享,才是他最終心願。他何必在乎學術界對他的評價﹖作爲一名廣義的創作者,他在世紀末的臺灣有過的影響力,遠遠超出許多嚴謹史學家們的想象之外。——(臺灣)李福鍾《黃仁宇和他的大曆史》
http://baike.baidu.com/view/47410.html?tp=0_11

中國大歷史>維基百科

《中國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黃仁宇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專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內容,分析中國歷朝發展的問題,從歐洲的歷史,以至經濟學都有利用。
傳統中國史家研究歷史,歷來都是以斷代史方式研究,研究時又常會人事角度、意識形態以至歷史人物善惡評價。黃仁宇在這部著作中以其大歷史觀概念,指出中國數千年來發生的問題,都是缺少了現代社會發展下一些關鍵元素,他把這些統稱為「缺少數目字上管理」。而所謂的「缺少數目字上管理」,就是沒有行之有效的經濟制度和相關法規系統,而這兩者都是現代社會必須包含,同時也是西方國家普遍已建立的框架。黃仁宇觀點是,中國早在幾千年前為了對抗外族侵略,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完成大一統。自秦漢以還為了方便治理這個大一統國家,不斷以意識形態用作統治國家的工具,整個政治架構由文官集團主導,而皇帝的權威亦不過是由道德上的基礎維繫。這種社會文化,自明代起已越來越強烈,許多宮廷內爭議都由此而起。
同時黃仁宇還用了相當文字談論到傳統經濟特質。他認為中國傳統經濟都是由一些細小的自耕農作主導,商業架構數千年來都從未建立,尤其是欠缺了一些像銀行、法律、保險等商業社會需要有的機構。所以在評論王安石變法時,便明確指出王安石改革內容具有現代金融體制的雛型,偏偏北宋的經濟本身缺少的現代社會的基本要素,因此改革推行工作不易見效。
而稅制也是黃仁宇的重點。他的觀點是中國傳統政權主要靠稅收維繫,失去了稅收,政權也無法維持。由東漢開始中央對地方失去掌握,主因是稅收基礎受到破壞,至唐朝才重新建立,到其後又沒有有效稅制建立,結果在每次對抗外患中,都總是敗的多,贏的少。
黃仁宇還指出這種種結構加上社會經濟結構(廣大民眾都是一些細小的自耕農),令近代中國引進西方的代議政制時,出現了很大矛盾,故他簡單概括說這是「新舊體制不銜接」。
  背後理念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一書內容和背後理念跟傳統的中國史家很不同。傳統的中國史家都傾向於斷代史研究,但黃仁宇卻是以勘破時代與時代間相互關係,剖析中國歷朝社會體制演變。關於此書特點如下:
以「大歷史觀」研究中國歷史:黃仁宇在書中前頁中開宗明義地引言,指出這是按著現代經濟學中「宏觀經濟學」的概念,把歷史分作「大歷史」部分,專門勘破各時代間相互關係。 
不以歷史人物善惡作評論:黃仁宇的理念認為,歷史從來不是批判善惡的歷史,故他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也盡量避免這一點。如他講到武則天一段歷史時,便指出武則天之所以大殺群臣,真正原因是唐代君主集權中只有靠皇帝威權纔可駕馭臣下。他又常批評傳統史家「過於強調道德上的議論而忽視技術上的探討」。 
以經濟角度剖析歷史:全書中黃仁宇用了很多篇幅說到經濟,如指中國缺少數目字上管理、唐朝以後沒有有效稅收制度、北宋的商業僅服務文官階級、王安石經濟改革超越了該時代限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5%A4%A7%E6%AD%B7%E5%8F%B2

《中國大歷史》講古是唄 要講大家來講

從《中國大歷史》這本書,阿仁伯開始有系統演譯「大歷史」的概念。
簡單說,三句話:
(一) 從「小」看「大」,不著意個別獨立的事件,看重整合事件的大道理和綱領;
(二) 從宏觀的角度觀察歷史脈胳;
(三) 從「壓縮的歷史」的概念,以中西不同的觀點看中國歷史的特殊課題。
  從「小」看「大」
阿仁伯是從技術,而不是從道德的角度去看歷史。他不重演譯,重歸納。他著重概念的關係和連貫性,沒有以中華文化為本位的沈重道德感,沒有以道德和賢愚恩怨觀點月旦歷史人物,祇探討他們在歷史轉變的角色。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濃縮緊扣在不足四百頁的書本中。阿仁伯從他特別的歷史觸覺,以他熟悉的明朝稅制為例子,提出中國管治文化是缺乏「數字管理」的基礎。中國雖然在二千年前已建立稅制,但由於官僚主義和薄弱的稅制基礎,稅制是失敗的。從很多考據,他提出改善「數字管理」是中國現代化重要的一環。
  從宏觀的角度看歷史
他從歷史事件,總結出氣候、地形和與邊疆遊牧民族的關係是促成中華民族的中央集權管治的原因。法家制度,配合了一些儒家概念和墨家的兼愛,亦大大鞏固了集權的道統和管治。中國政治早熟,但中央集權以外,缺乏中層階級,農村的發展是以小自耕農為主體,構成組織上的弱點。舉一事例來說,東漢末至隋代統一,本是漢朝/漢族本為下屬曹魏竊篡,五胡亂華的「黑暗時代」,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新型態的戰國時期」。萎靡的南朝,並非單單由於幾個負面人物所造成。反之北朝外族新興集團,拓展農業基礎,解除胡漢豪族的威權,直接向農戶徵稅,「漢化運動」更強化治權和道統,對帝系體制有實質貢獻,開統一南北契機,下啟隋唐盛世。政治外,佛教的昌盛,補充了當時南朝極度的精神空虛,影響深遠。
  「壓縮歷史」的概念
阿仁伯善於在他的著作中,運用「壓縮歷史」的方法比較中西概念的異同。在《中國大歷史》中,他以曹操、楊堅和朱元璋等人的政治手段和西方的馬基維利 (Machiavelli)的政治現實主義相比較。另外,他亦將唐朝「三省」制(尚書、中書和門下三省)的運作和西方民主體制下的「互相制衡」(checks and balance) 作出相對的分析。它們的分別在於前者較重帝制內的秩序,亦沒有明顯的界別利益,但明顯卻缺乏司法獨立精神。
作為一般讀者,閱讀《中國大歷史》,雖然有些觀點值得商榷,總括來說,除了增加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啟發了研讀中國歷史的方法外,也開拓了讀者的視野,特別是中西方觀念下史實的對比。
  總的說,三收穫:
阿仁伯一生際遇頗為轉折,行伍生涯到大學教書到潛心寫作,均有不同的體驗和經歷。殘酷的戰場令人性扭曲,人的非道德性行為令他感到無奈,從而以較同情的態度去看人性的表現。美國生活的經驗帶給他很大的文化衝擊,令他建立新的歷史觀。我們在工作上亦倡議轉變生機,但轉變並不是革命,無必要和過去經驗截然分開,所以我們亦應借鏡阿仁伯的經歷,學習自強不息,配合新的磨煉,以更大的自信心接受新挑戰。
從「大歷史」概念的演譯,我們認識到努力工作的同時,除了要注意每件工作的獨特性和細節外,亦須了解工作環節的關係及連貫性,從較宏觀的角度去分析工作和處理工作的需求。我們要為工作環節定位,顯示不同環節的關係及因由,有助我們應付繁複的工作。
《中國大歷史》提供了具體「大歷史」的概念,阿仁伯其他著作亦有深入探討,特別是他最後遺作《黃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以自傳方式更詳細剖析他處理中國歷史的理念,都是值得推介的讀物。
http://blog.roodo.com/0r2_oo/archives/2215854.html


中國大曆史(免費網文)
http://www.lingkong.com/shuwu/lishi/macro_history/macro_historyIndex.htm 
爲什麽稱爲“中國大曆史”? —中文版自序
第一章  西安與黃土地帶
第二章  亞聖與始皇
第三章  土壤、風向和雨量
第四章  兵馬俑的幕後
第五章  第一帝國:樹立楷模
第六章  名士成爲軍閥
第七章  長期分裂的局面
第八章  曆史向側面進出
第九章  統一的途徑
第十章  第二帝國:已有突破,未竟事功
第十一章  北宋:大膽的試驗
第十二章  西湖與南宋
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
第十四章  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
第十五章  晚明:一個停滯但注重內省的時代
第十六章  滿洲人的作爲
第十七章  1800年:一個瞻前顧後的基點
第十八章  從鴉片戰爭到自強運動
第十九章  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
第二十章  現代中國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  臺灣、香港與澳門

爲什麽稱爲“中國大曆史”? —中文版自序

    macro-history這名詞刻下看來由我創用。如果有前人用過,則恕我查訪未周。其實此間之出處與是非已無關宏旨,因爲這名詞縱是新穎,已乏創意。經濟學家以貨幣之流通影響到物質與雇傭之最基本的原則統稱之爲‘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而以內部較精密之觀察有如涉及物價指數與商業周期等詳情稱爲“微視經濟學”(microeconomics)由來已久。亦從未有人出面自稱爲始作傭者。宏觀與微觀亦不過放寬視界與計及精微之不同。改稱大小,轉用于曆史,顯系模仿而非發明。
    至于我自己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曆史研究裏去,倒確經過一段長期間的周折。
    大部原因出自命運之安排。我年輕時從軍10年。解甲退伍之後,負笈于海外,可謂“學書未成先習劍,用劍無功再讀書”。有了這樣一段顛簸之經驗。自己尚在憧憬于近身所見聞的事迹之真意義,而一旦授有學位,作爲人師,在美國學子之前講解中國曆史,深覺得不能照教科書朗誦,尤其每次複習與考試之後,不免捫心自問;他們或她們須要理解井田制度到何程度?與他們日後立身處世有何用場?難道他們或她們必須知道與HanFei Tzu(韓非子)同受業者有Li Ssu(李斯)其人;他曾鼓勵Shih-huang-ti(秦始皇)焚書,後又爲宦官Chao Kao(趙高)所構殺?Empress Wu(女皇武則天)的一生事迹僅是“穢亂春宮”?對我的學生講,除了用她與沙俄的Catherine the Great(凱瑟琳二世)比較;或與清朝的Empress Dowager(慈禧太後)比較,這段知識尚有何實用之處?
    當然我無從將數千年的曆史內凡一人一時一事提出與今日之西方處處銜接,講到午前之用場與黃昏之用處,提供建築師與會計師應參考的地方,這樣一來更感到綜合的重要。
    在1960年代,我就覺得我們應當廣泛的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和西歐史與美國史有了互相比較的幅度與層次,才談得上進一步的研究。
    其實我們自己對中國現代史的看法,亦複如此。到目前爲止,我們對蔣介石、毛澤東與鄧小平的看法亦無非出自個人之愛憎。可是他們代表廣大的群衆運動,所得的成果又大都已成爲既成事實,不可逆轉,那我們就應當考慮這些群衆運動之積極性格及其前後連貫的出處,不能全以本人之恩怨當作曆史之轉折點了。
    1970年,我得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的一筆研究費,前往麻省劍橋研究明代的財政稅收,受費正清教授的督導。費教授對我個人和我家庭的善意照顧,我已在其他書刊裏敘及。可是在治學方法上,我們卻也有根本不能融洽之處。他重分析,我主張綜合;他堅持以20年爲研究的範圍,我動輒牽涉一個世紀或一個朝代;他用演繹法,我用歸納法。後來《明代十六世紀之財政與稅收》書成,未交哈佛出版,而送至英國劍橋付梓,不得已也。
    此中有一個明顯的例子,作《財政與稅收》時,我曾用明代方志39種,內中無不包括當日徭役稅收的標准名詞,有如“裏甲”。“均徭”、“驛傳”與“民壯”。如果用以分析,讀者可以—眼看出當中毫無體系,可算雜亂叢蕪,互相矛盾,我們可以斥之爲官僚制度之無能.也可能責之爲腐化。可是經過一段綜合之後,所見又不同了。明代稅收章程一方面包括著一種中央體制,一方面又顧及地方實況,內中有永久法則,亦有臨時條款,總之即不明白區分,而系囫圇的套入,所以外表全國一致,實際當中則萬別幹差。因爲如此,全朝代避免整體的改組而能支持276年。但是如此之中央管制産生一種負面作用:此體系不鼓勵各地發展其特長,而制造一種人爲的平衡。這種作用,是好是壞與我們今日所面臨的問題仍然有關。所以曆史學不專恃記憶,它本身也成爲一種思維的方法。
    日後我作《萬曆十五年》時注重官僚系統裏以儀禮代替行政,維持各品級文官的協同和諧,不顧及各區內經濟因素之公平而自由的交換,大致得益于研究明代財政與稅收之心得。
    1972年我去英國劍橋襄助李約瑟博士關于《中國科學技術史》當中一段的研究工作,有機會和這位“魁梧長者”接近。有人批評他古怪孤僻,在某些情形之下也確是如此。他的書籍與筆記就擺在學院裏四五處不同的地方,分類的方法也全在他自己腦內,如果要尋覓某種資料,他不待說完就走,學院中的草地向來就禁人通行,他在此時常用做院長之特權,不顧禁忌,以最直線的途徑大步跨線而去,使我緊隨在後也只好跟著犯規。
    我和他討論辯論多次之後,發覺他治學的方法,也以綜合爲主,尤以他和我說及:“在我看來,歐洲的宗教改革,文藝複興,成立民族國家,進行資本主義是一成套的行動,一有都有。”那麽就有一種歸納重于分析的趨向了。他又和我說起:“即算陰陽五行,大家都認爲是假科學。我們不要不加審問,劈頭就說它錯了。我們先要檢閱此中邏輯,如果是錯,我們也要追究錯在什麽地方。我和李公相處一年,以後又在1974、1975和1978年重去劍橋。我受他啓發的力量非一言可盡,事後想來,我寫《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采用一種綜合的幅面,不隨著別人去走牛角尖,其設計已肇始于1970年代與李博士在劍河河畔閑步縱論古今時。
    迄至70年代的後期,我已將自己在課堂上的講稿逐節修正,一步一步接近于現有布局。中國通史的原始資料不能脫離《二十四史》。可是這叢書篇幅浩繁。以北京中華書局所出標點本言之,雖醒目易讀,也有76000余頁,即一個學者不務他事專心每日讀50頁,也要四五年,井且當中很多天文地理孝子節婦的記錄與今人甚少關系。《資治通鑒》也用《二十四史》作藍本,只是將分列在本紀、列傳、志各處的節目再加以不見于上篇幅之資料剪裁連綴成書,其弊也仍是過于支持傳統社會的價值。《資治通鑒》英譯爲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nment,再直譯回來即是:“用以資助于行政的一面完全的鏡子”,這當然不放棄傳統道德的立場,而司馬光本人就卷入了王安石改革中的遊渦,他的觀念免不了一個曆史“應當如是”演進的偏見,而不及于我們亟欲知道“何以如是”展開的因果關系。
    我已經叠次在各處發表,我寫的曆史是從技術的角度看曆史,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曆史。這井不是說道德不重要,而是新社會的道德要靠社會的結構而決定其內涵,不如過去農業社會裏人與人之關系爲單元,所有道德觀念及其尺度可以亙世紀而不變,放大眼光說來,這也是說司馬光等的道德觀念有等于歐洲文藝複興前之標准,尚未進人韋伯所說的“新教倫理”之境界。
    作此書時我當然引用《二十四史》及《資治通鑒》等基本資料,也仍借重過去寫中國通史諸大師如錢穆,鄧之誠、周谷城各先生的見解,更參考西方的次級資料。但在多少情形下仍不免挂一漏萬。我自已了解現代中國的基點仍在晚明。1960年間我曾在教書之余讀過《明實錄》一遍。全書133冊費時二年半,至今受益。至于本書特出之處則來自《二十四史》內之《食貨志》。二十四史內有食貨志12篇。雖然內中繁簡不同,作者的見解尤不能與今人相較,但其中6篇巳有西方及日本學者詳細譯注,構成了今日治經濟史者最好的線索。迄今我最大的困難仍是無法提供一種既適切而又不浮誇“參考書目”。如果要廣泛的張羅則雖四書五經西洋經典著作都應列入(文中即已提及《易經》三次,《孟子》九次),如要簡短則雖費正清與李約瑟的基本著作也應舍棄不提。總之,既爲一種大曆史,又因綜合歸納而成,則自作者束發受教以來所誦習之文件均有影響,旁及于文理哲學報紙雜志。
    1980年我脫離教職,自此花了一段時間整理撰寫修訂此書之英文本。當中若幹資料不易壓縮,曾使我一度躊躇,有如北魏亙北齊、北周至隋唐之“均田令”也前後不同,“五胡十六國’之種姓也極混亂,即南宋與金之和戰亦是前後反複,我在稿中只介紹此爲一種觀念或一種現象,因爲我自己曾經整理明末財政,知道很多技術上之變數在長期曆史上之衍進無決定性之影響,不願以之煩勞我的讀者。反之則袁紹一家父祖經曆、黃巢行軍路線,因其情形特殊,引起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好奇心,其瑣屑之處也代表一種罕有的現象,則又據實寫出。此中差異乃是本書注重想像,不注重機械式的記憶。有了這樣的剪裁,我才能騰出篇幅介紹敦煌龍門石窟的外觀與內景,又在記南宋之一章得有幽閑敘至西湖景色並及“白蛇傳”。
    我認爲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最大一個問題乃是傳統社會不容産生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在綜敘背景時我稱唐末帝國帶擴展性,明清帝國帶收斂性。雖然這線索擺在很多小故事之後,明眼人一看就看透了。我剛將書寄往劍橋,不久之後就接李約瑟博士來函:“哎呀,”他寫著,“一切靠抽稅而轉移!”最近香港行政局議員錢果豐博士(私人方面我們是世交)也在香港電臺接受訪問時推薦此書,提到盛唐之後中國再無有效的稅收制度打開局面。可見得他們已先有和我相同的共識,所以一經說破,引起共鳴。
    可是不久之前也有—位書評者在報刊裏寫出:不論我寫的曆史是否談及古今中外,我總在把中國寫成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
    這個說法使我想起一段故事:數年之前尼克松講到他見毛澤東時,他恭維毛:“主席,你寫了幾本小冊子,竟使整個中國改觀。”
    毛立即抗議:“我怎麽能使中國改現,我不過使北京一二十裏的地方,這邊那裏稍微扭轉一下罷了!
    毛澤東猶且如是,我怎敢想望由我的文字使中國改變?況且曆史從業員的工作只是報導已經發生的情事之前因後果,不及于籌劃未來,事實倒是這樣的:我剛將《中國大曆史》整頓組織就緒,時值1981年間,正不知如何收篇,而中國領導人正在提倡“摸石頭過河”,關于他們改革的新聞,經常在美國報紙雜志裏出現。這種趨勢和征象與我私下想像中國曆史和西洋文化彙合,以商業組織代替過去農業組織之體系,逐漸進入以數目字管理的諸條件符合。這種種條件不由我創意,而源于英國研究17世紀的專家克拉克(Sir George N.Clark),他認爲英國在光榮革命後進入這境界。將一個農業國家蛻變而爲一個工商業國家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常用的一個隱喻:有等于一只走獸蛻化而爲飛禽。以英國的農業基礎、社會習慣和法規傳統而能使銀行開設于鄉鎮之間,土地能隨意典買抵當,各地創建付費公路(turn-pike),人口能自由移動,17世紀之前已是不可思議。只因爲日子久了,我們以爲英國曆來如此。想像不到要將這樣一個國家當作一個城市國家那樣的處理,以貨幣作管制全民的工具,不可能避免一段奮鬥。本書有10頁左右的篇幅介紹西歐國家進入這境界的程序。中國是否已進入這境界,讀者一望可知,至于中國應稱目下的體制爲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我主張讓摩登學究去爭辯。
    話說回頭,80年代最初的幾年,我雖有以上的愚見,還不敢申張,直到大陸上‘承包到戶”的政策普遍施行,使人民公杜不複成爲生産的單位,情勢確是不能逆轉,才將本書結論作較肯定的說法寫出,再加以背景上有幾十年的籌謀思慮,那也就不能說我和出版者沒有慎重將事了。
    爲什麽稱爲“中國大曆史”?
    中國過去150年內經過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而爲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10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我們用尋常尺度衡量。本書作者不是哥倫布,他沒有發現新大陸。可是他像一個普通船員一樣隨著哥倫布航行4次,親曆牙買加、洪都拉斯諸地,回到西班牙,說及確有一個新大陸的存在,聽的人還說他在胡講瞎吹,那也就怪不得他不耐煩了。 黃 仁 宇  1993年8月18日 紐普茲

第二十一章  臺灣、香港與澳門
前言:
臺灣、香港、澳門與大陸的分合,是中國大曆史未來發展的最大課題。但人類的行動在大範圍內展開,只循著若幹因果關系,不能被各個人的意願所左右,更難因著他道德上的希望而遷就。
    爲了保存本書題材的完整。勢必再提到臺灣香港與澳門的特別情形。理論上,今後臺灣的出處很可以改變上章的結論。今日海峽兩岸領導人對臺灣問題的專注,主要的也是由于這原因。 
臺灣的成長
    臺灣是中國之一省、島上的土著從來即未有充足之人數成爲政治上或經濟上特別的問題。因爲說福建或客家方言的移民來臨,臺灣産生了一種中國大陸文化的分枝,家族間之凝聚力強。日據時代,臺灣的農産品以向日本輸出稻米、蔗糖、茶葉、樟腦爲大宗。可是農業生産未曾構成大規模農場,仍然有如大陸,一般以一家一室耕耘門前屋後的田土爲主。只是地理上較爲優越,島上從未有大陸般貧困的情形,例如中國之西北。
    國民黨在對日勝利接收之後,已將臺灣佃農數大爲減低。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以麥克阿瑟在日本的土地改革爲藍本,一家的所有地大致以中等地7英畝半爲最高限額,多余的由政府接收重新分配,其代價只有兩年半的收成數。實際的付出以30%將自日本接收的工商業股票作數,其余以農産證券用稻米甘薯付給,預計20年償請,內帶4%的利息。這種強制接收、強制重新分配的辦法能夠執行,乃因當日臺灣仍在軍政時期,而大陸上中共軍隊來犯的威脅迄未解除。
    工業緊隨著土地改革展開。有了充實之美援,臺灣的工業政策首先避免過度投資于有高度聲望卻無立即效用的企業,著重于以勞力爲主體的産品,以出口著眼,因此這國民黨控制之地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市場的便宜。當日工業先進國一意向最前進的部門發展,將很多次要商品之市場空前開放。臺灣的出口遇到極小的阻力。因著這政策之成功,美援自1965年停止。最近的十余年內,臺灣才致力于鋼鐵的生産、高級科技及汽車之制造。
    臺灣之獨立運動雖然吸引相當注意,但迄至最近不能算作有力左右臺灣今後出處的挑戰者。他們既無從說服大多數受過教育之人士,也不能爭取廣大群衆。因此臺獨成爲無結構而只帶著鄉土氣息的運動。可是這運動引出一個潛在有動力的問題,既有情緒上之煽動性,也在某些方面具有實質,如果處理不善,即不能擔保以上情形不會迅速改變。
    雖說人民共和國不滿,但美國不能算是有意阻撓臺灣與大陸間的統一。如果兩岸人民找到了適當的方式趨向統一,美國決不可能節外生校提出異議,可是美國政府也沒有做中介人的義務去提前促成統一。
兩岸關系
    說到意識形態,兩方面的差異並沒有一般想象之大。中國國民黨是孫中山的政黨,至今尚雇用大批人士編纂它自身的革命紀錄。官方文件裏並沒有認爲“社會主義”是一個不當的名詞。“天下爲公”的標語可在臺北很多的地方看到。在這島上,政府也對銀行業和對外貿易有確實的掌握。它也經營鐵路與公共汽車。在教育和傳播媒體方面,政府的影響尤大。在這許多方面的結構及管理,臺灣與大陸中共並非如水火之不相容。
    在文教方面,國民黨之政策行使已逾40年,更不容分型運動之展開。不僅兒童自幼受教爲中國人,而且博物館圖書館和各處之檔案處尤以大陸上之根源作號召。即使工程師與技術人員在受訓時也不覺得此生事業應當全在島上省內,教師與公務員更無論。最近幾年來已有“臺灣文學”出現,可是絕大多數出版品顯示一種廣泛的眼光,而且往往較大陸作家的範圍尤爲寬闊。
    因內戰而在1945年及1949年來留下來的惡劣情緒亦不足爲永久的仇恨。中國國民黨和中共都曾與日本作戰,不僅兩方都已與日本采取和平方式,而且在很多方面兩方都已從事善意合作。寬大之美德,也爲兩方所重視。蔣介石生前即已原宥一打以上和他作對的軍閥,毛澤東有一個兒子在韓戰中殞身,可是他開懷接待尼克松。如果年輕一代並未實際參戰,倒要將雙方的仇恨永久化,則是不可思議了。
    可是因爲幾十年來的武裝對壘,雙方都以不承認對方之合法地位爲本身立足之邏輯。突然放棄這立場,可能引起內部爭執,也可能投柄于分裂運動。在本書成稿之日,有很多迹象顯示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准備給蔣介石恢複名譽。他在浙江之故居據說已經修整。一座抗戰史迹博物館將開設于盧溝橋畔。在北京和漢口,街道已改用國民黨抗日殞身的將領爲名。黃埔軍校校友會已成立,此中值得注意,這軍校只有蔣介石曾任校長,人民解放軍元帥徐向前則爲現任校友會會長。這一連串事情,邏輯上的結論將是在曆史裏重新樹立蔣介石和國民黨的地位。
香港
    香港是一個島嶼,連著九龍半島,更附有大陸上一片領土。以面積言,她的400平方英裏不算極小(如與澳門的6平方英裏比較)。並且香港的摩天樓面對著石山作背景的自然港口,以她直立之價值超越她橫臥著的價值。多年以來這自由港口因物産薈萃,成爲采辦中心和旅遊者下榻之勝地。即使是英國旗,也替中國掙得不少外彙,近年來以本身經濟成長著稱,是亞洲地區成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除了以銀行業和船舶業爲世界上重要中心之一以外,香港也是紡織品和塑膠品、電氣設備、電子、機器與化學物品的制造場所。她的印刷業、食品處理和電影業也甚爲稱著,這三項對海外華人特別有吸引力。
    本書整備付印之前,作者得到一份香港特區的基本法草案。這文件使我得有機會證實我不久以前的想法:一個國家在現代經曆了一段主要的突破時,連國家這一觀念也可能變更,如400年前荷蘭民國誕生時的情形。這基本法給我們一個機會想見1997年重返中國以後的情形。這特區將保持其獨特的稅收制度和貨幣制度。它將有特別的旗幟,它的行政首長將由選舉産生,他也和被選的立法員一樣,至少已在本地居留20年。現有司法機關將全部保留。香港所立的法律將報告于北京的人民代表大會登記作爲紀錄,可是特區不隸屬中央政府任何機構之下。而且特區有權處理僅與本地有關的外交事宜。起草委員會完成了上述初稿,正在與咨詢委員會商議,兩者都在廣泛征集公衆意見。工作表現地方自治的精神,將各處有價值的地方盡量保存,和對1984年中英兩國協定的尊重。這不是容易的工作,它的成功應當爲澳門造成前例。來日這動力之所致,不難渡過臺灣海峽,使突破曆史的中國一統成爲事實。
本書命意
    在結束本書時,我乘機解釋寫這書的哲學立場。初看之下,宏觀曆史好像與道德全不相關。人類之行動在大範圍內展開,只循著若于因果關系,不能由各個人意願左右,更難因著他道德上的希望而遷就。在寫作以上各章時,我更將前一時代所留下來的影響昭然指出,就和以前的史書不同。傳統的史學家通常將每朝代之初當作一段有創造性的時代,當日的人口和社會都帶著可塑性,可以由一代偉人照著他的理想轉折成器。我自信我的敘述比較近乎實情,可是也會造成一種定命的印象,亦即注定將發生的事物總會發生,道德與否和事實之來往無關。這樣無人性的立論很可能擾亂讀者的心情,更可能冒犯有些敏感的讀者,然則這不是作者之本意。
    下圖裏面,實線部分表示我想象中曆史之形成。它也是人類不斷向前推進所留卞來的紀錄。爲簡明起見,我們以三個較大的段落代表當中無數短程的進展。我們的路程連亙不斷,朝以繼夕,有如印度思想家所謂“羯磨”(或因果報應,karma)或如西方神學家所謂“定命”(predestination)。即從一個讀史者的眼光看來,我們的自由,無論如何也只能始自我們祖先撒手的地點。自此向空伸出的箭頭表示我們理想主義之傾向。道德也在這時候成爲一種有力量的因素。大凡人類全體性的動作既有群衆運動之參與,必帶犧牲自我的決心,也包含著公平合理的性格。可是和這種傾向作對的有向心的力量,以較短的箭頭表示。後者或稱爲“原罪”,或者如宋儒所提的“人欲”。弧線上的曆史進程總是以上兩種力量之總和,也就是陰與陽之合力。
    曆史之總意義,也如這圖所示,在其整個的美感。人類整部曆史不過約10000年,在宇宙的生命裏不過是極爲短促的一部分。而我們所能理解的宇宙生命尚且可能是更大事物當中的又一小部分。如康德所說,“事物自身”(things in themselves或noumena)非人力可得而知。在弧線的前後,我以虛線畫出,此不過根據人類曆史,推想其來蹤去迹。如此看來,實線的真實性也靠虛線之陪襯而得,並且也只有相對的意義。
    人類曆史之大塊文章,以長遠的距離視之,屬于神學領域。作者的經驗識量有限,只好像鸚鵡學舌一樣將大哲學家康德提出作爲交代。除此之外我不能將我個人有限度的觀測去推論無可知之數。同時,曆史家的眼光總是以回顧爲主,在廣大空間劃出幾條短線,並無預言的意義。
    現在有不少教科書作者在敘述西方事物時,乘空插入一兩段有關中國瑣碎之事而稱之爲世界史。在我看來,人類1/4的生活曆程不容如是草率處理,尤其在我們已臨到一個緊要關頭之時。所以我提出中國曆史的全部曆程,注重它內部的節奏和特性,然後才提到它與現代西方沖突與接觸的全部經過。這樣的安排也確能使我們觀察世事時帶著一種前所未有的眼光。以前很多人認爲中國人全不合情理之處即可因此冰釋。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地理環境在曆史上的重要,而人類長期忍耐力之偉大也因之而顯然。各人對以上的反應不同,可是能將一個古老國家的維新以及她重新振作的態勢筆之于書,作者已有一股愉快的感覺,並且希望讀者有此同感。

台長: 阿楨
人氣(7,419) | 回應(318)|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What If?》
此分類上一篇:《新烏托邦主義》

顯示全部318則回應

阿楨
以權謀私就是拿錢立法。第一,把不合理的事情合法化,讓利益集團能夠獲取暴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毒品合法化,高利貸合法化;第二,把合理的事情非法化,以保護人民、環境、文化等為名,立法消除市場競爭,使得利益集團可以永續、合法地獲取幾百倍的暴利。這裡只舉美國的醫療產業利益集團醫療,美國GDP約18%花在醫療,是發達國家裡面最高的,而醫療水準,卻是發達國家裡面最低的。
公知們不是說美國的民主制度有糾錯功能嗎?絕對不會,美國的腐敗只會越來越嚴重。美國式腐敗產生的根源,其實正是美國的“愚民民主制度”。
  回應
根本沒有民主選舉,只是民粹選舉,民粹政治本質就是愚民政治。
看看美國工程的報價,可見,美國是最腐敗的國家。

修個14平公廁,美國三藩市要花170萬美元,還要修兩年…

2022-10-19,美國《三藩市紀事報》刊文發問,為何三藩市市修建個150平方英尺(約13.9平方米)的公廁,要花170萬美元?這個公廁還得等到2025年才能使用?
  回應
這成本沒有腐敗誰信呢?
關鍵是民主的腐敗是合法的支出
公知說,老百姓覺得這屆政府修不好公廁,可以用選票把他選下去,選一個能修好公廁的市長上來

“美國加州的建設速度比中國慢了100倍”,馬斯克:沒錯!

2022-10-19,有美國線民在推特抱怨加州矽谷的建設力度不足,得到企業家、天使投資人Balaji Srinivasan在推文中舉了“福建龍岩火車站9小時完成改造”、“北京三元橋43小時更換橋面”等4個中國“基建狂魔”案例,以抨擊美國基礎建設之糟糕,引發共鳴一片,不少線民都對此怨聲載道。特斯拉公司馬斯克也附和道:“沒錯!”有線民指出,馬斯克在中國的特斯拉超級工廠從動工到投產交付僅用了11個月的時間,他對什麼是“中國基建”、“中國效率”想必深有感觸。
  回應
因為中國人踏實進取,埋頭肯幹,這些素質是你們所不具備的!

旅居中國的新西蘭專欄作家Andy Boreham(安柏然)在外網發了九月上海電費帳單141元(19.6美元),結果有些人表示難以置信,也有不少魔怔人懟得他體無完膚,更多的還是羡慕嫉妒恨哈。
有人說自己這個月的電費是1500澳刀(945美元,人民幣6785元)還有的比較廣東是每個月150元,多倫多則是每個月150加元(人民幣787元)
  回應
我家電器電飯寶、洗衣機、空調、電視機、電腦、照明燈最熱時用空調一個月才200元左右,春秋不用空調電費不到90元。
2022-10-21 09:30:26
阿楨
中國西北暖濕化,能重回漢唐嗎? 2022-10-17 中國氣象局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強

在過去三十年時間內,我國科學家逐漸得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結論:歷史上寒冷乾旱的西北地方,正在逐漸“暖濕化”!
科學家發現,從上世紀 80 年代到2002年,西北降水一直在增加的趨勢。以西北地方西部為主的克孜河、疏勒河等許多內陸河流量也在增加;還有就是阿牙克庫木湖、鹽湖、青海湖、烏蘭烏拉湖、阿其格庫勒、西金烏蘭湖和庫賽湖等一些內陸湖泊的面積也在顯著擴大,另外還在塔克拉瑪幹和庫姆塔格沙漠東緣地區出現了一些新的湖泊。
在過去的30多年時間,每十年大概增加6毫米左右。這個地區的平均降水量以前不到200毫米,現在已經到230多毫米了。同時,2009-2012年, 湖泊面積增幅大於10.0 km2的湖泊共有27個, 其中7個湖泊面積增加超過50.0。
降水量增加對乾旱地區的葡萄和棉花種植是有利的,但是棉花和葡萄實際上抗旱能力比較強一些,適合在相對比較乾旱的地方生長。如若降水太多的話,反而對葡萄生長不利,但目前西北地方降雨少,增加也比較有限,因此變濕總體比較有利於葡萄的種植。
當然,在西北種植棉花或者葡萄,主要依賴灌溉,自然降水的貢獻相對比較小,所以西北降雨增加對農業是有積極影響,但是影響應該不會很大。
2022-10-24 07:06:55
阿楨
《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要虛構“改稻為桑”的劇情

電視劇屬於虛構。改稻為桑是存在的,只不過是民間商業自發行為,長三角抓住了外貿的機會。所以明清時期主要糧食產地已經從江南轉移到長江中游。所以《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都不能算是本格歷史劇,對基本史實的虛構程度太高,只能算架空。
  回應
 編這個情節就是因為做外貿,明朝銀鈔易位,需要更多的白銀加速完成白銀本位轉換。明代外貿因為宦官跟文官的政爭中,宦官是主持外貿的,結果文官當政後,把船廠及船工都解散了。就經濟角度而言,對外海貿需要國家層面組織,必然是皇帝親信的宦官主持;這也是相對利益分散的文官集團所必然反對的,因為皇權如果外貿經濟收入而強化,必然削弱文官集團的話語權。
 我覺得《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很好看,傳達的思想也很深刻,但我覺得並不能把歷史電視劇當歷史來看,凡是影視作品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不等於現實。
2022-10-28 09:25:59
阿楨
易中天認為清朝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沒有前進動力才衰退,如何評價他的觀點?

2022-11-08的直播節目《老俞閒話》中,易中天認為,清清朝解決了奪嫡、藩王、民族等此前朝代沒有解決的問題,民生問題清朝也是解決的最好的。而正因為這些問題都被很好地解決之後,整個國家就開始不思進取,只享受太平,喪失了警惕心,所以不可避免的走向腐敗衰退。
  回應
清朝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乾隆皇帝的“十全老人”自稱也是發自其內心的自豪。和現在西方國家動不動“民主自由”“歷史終結論”如出一轍。所以總體上來說我認為易中天說的也沒有錯,不過要分鴉片戰爭前和鴉片戰爭後兩個階段。鴉片戰爭前清朝統治們認為就算王朝遇到短暫困難憑藉對整個國家的強大掌控力仍能有效解決。鴉片戰爭後,被西方深深震撼了,有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
2022-11-11 09:52:15
阿楨
說明清“閉關鎖國”的人,你們才是“閉觀鎖國”!2022/11/18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不是傳奇的大航海》第25集--歷史認知上的閉“觀”鎖國才是我們的老毛病
明清時代的中國有閉關鎖國嗎?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說有。 說沒有是因為世界各地都有人跑來跟中國貿易。 說有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真去觀察瞭解外部世界。 貿易上沒有閉關鎖國,認知上卻有閉“觀”鎖國。 直到今天,我們許多人的歷史認知,依然是閉“觀”鎖國。

海禁--維基

海禁(又稱洋禁),是一種鎖國政策,旨在禁止民間私自出海,也限制外國商人前往本國通商,具體實施隨著時間變遷而有張有弛。海禁本來的目的是為消滅反叛勢力、打擊海盜及走私,保障社會穩定的初衷,日韓亦有此政策。然而,實際上海上貿易反因海禁而更加猖獗,歷代各政府的海禁最後都不了了之,最終以開港通商收場。

影射當前大陸處境(西方圍堵中國) 明清時期「閉關鎖國」重被學界討論 2022-08-30 聯合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最近發表一篇萬字雄文「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試圖為「閉關鎖國」政策「平反」,引發學術界震動,連媒體都參與討論並稱,「閉關鎖國」絕對不會是中國要走的路,中國繼續對外開放的決心十分堅定。
2022-11-18 08:56:17
阿楨
文章認為,用「閉關鎖國」形容明清時期對外政策,是特定時代西方中心主義影響的產物,並不是對明清時期對外政策的客觀描述。面對西方殖民勢力的步步進逼,明清兩朝統治者從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主要源於國家安全的考慮。從今天的角度看,是否開放、如何開放、開放範圍多大,屬於國家主權範圍。國內外一些學者簡單地斥其為「落後」、責其為「野蠻」,甚至認為違反所謂「國際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文章表示,衡量歷史是非須置於當時的特定環境,後人不能苛求前人。今人既不能為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封建禮教歌功頌德,也不能以「閉關鎖國」全盤否定明清歷史對中國、對世界的意義。保守、落後、封閉不是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內容,也不是明清時期對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會標籤化為「閉關鎖國」。文章還稱,客觀而言,「自主限關」具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西方殖民主義者血腥東擴的步伐。

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有錯嗎? 2022-11-16

首先,今天對於中體西用的批判,是基於20世紀以來社會學、政治學等現代化理論而進行的,不能拿去指責古人的無知;其次,對中體西用的廣泛批判出現在甲午戰爭之後,但從洋務運動開始到甲午戰爭間30年並不認為中體西用有那麼大的問題。
西方的擴張促進了非西方的政治領袖和知識領袖用以下三種方式回應:拒絕現代化和西方化;接受兩者;接受前者,拒絕後者。今天,我們非常容易理解,現代化並不只有西方化這一種模式。但問題在於,在19世紀,世界上只有“西方”這一個地方是現代化的,你找不到其他任何參考的樣本。由此一來,對於世界各國的文化精英們來說,就必然要面臨一個問題——如果你全盤西化,本土文化必然要受到衝擊;如果你不“西化”,則你的國家在列強堅船利炮之下難以生存。無論是“中體西用”還是日本“和魂洋才”,都是要避免“西化”而更追求“現代化”。
2022-11-18 09:02:11
阿楨
對於長城防禦體系的作用,不能用機械化部隊的角度來考量 2022-11-17

【本文來自《明長城能不能起到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作用?》評論區】
能!長城不只是一道牆,而是包括關城、墩台、屯兵城等在內的防禦體系。在冷兵器時代,提供了防禦支點、後勤支援、進攻出發地、屯兵地、制高點等等,易守難攻。我曾把北京境內的明代內長城都走了一遍,對此深有體會。

所謂長城無用論 2022-11-18

現在,很多所謂專家都在貶低長城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發揮的作用,我有不同的看法。歷史上大多數時候,中原王朝是不擅長遠程進攻作戰的,正是農業民族定居的根本特點,決定了以防禦為主。小到每家每戶有圍牆,村鎮有堡寨,每個城市有城牆護城河體系。大到整個國家來說,以農業定居生活和步兵防禦作戰為主的中原民族,因為要直面以遊牧生活騎兵流動性作戰為主的草原民族,故而北方邊界花費海量資源修築了萬里長城。如果沒有這道長城,黃河以北估計早都被草原民族佔據了。長期反復性的騎兵突襲,僅僅依靠農業社會散落的村寨和孤立的軍事堡壘是無法堅守的。歷史上長城邊塞被突破入侵固然並不罕見,甚至有些朝代是經常性事件,但是遊牧生活的草原民族是無法在長城內持續擴張的,最後不是選擇退出,就是定居被同化。
綜上所述,長城的作用不可低估,即使現代社會,很多國家邊界線還是以河流高山等自然障礙作為分界線,甚至美墨邊境為了阻止非法移民還要建造隔離牆。所以說,某些所謂專家的長城無用論,完全是不懂歷史軍事和政治。
2022-11-19 09:15:23
阿楨
“史料受統治者影響太大”觀點的論據 2022-11-28

【本文來自《夏朝真的存在嗎?》評論區】
信史料當然不是100%全信,而想否定史料的話要有依據,我只說我對史料的信心來自何處。
第一,史記對於商代世系的記述和甲骨文基本一致。
第二,就是上面我說的二裡頭和王城崗遺址的發現,這都是按照史料去尋找夏都,結果找到了。
第三,歷史質疑太狠的人,大都是搞文學的比如胡適之,這些質疑都被考古發現掃進了塵埃。
下面是我“史料受統治者影響太大”觀點的論據:
第一,同一歷史事件,不同的出發點會形成截然不同的歷史觀,如《三國志》由晉人陳壽撰寫,陳壽雖為蜀人,亦為良史,但晉受魏禪讓,魏受漢禪讓,陳壽只能奉曹魏為正碩。劉備是竊據蜀地搞分裂還是大漢復興正統?
第二,史料可分兩種,一種是實錄,皇帝是可以直接修改實錄的。另一是的對前朝的官修史書,大量史料被刪除了,導致太史公寫始皇本紀時已看不到原初的記錄材料了。
第三,史料的不斷修訂演變,我們現在所讀的《史記•秦始皇本紀》,是東漢明帝以後的版本,經過東漢的儒生和正統史家們的添加和篡改,已經不是司馬遷當年寫的樣子。如今讀到的《史記•孝武本紀》,並非真正的《漢武帝本紀》,而是在原本“丟失”以後,從《史記•封禪書》中截取的一部分,冒名為《孝武本紀》。
我們兩最大的分歧在於,有根據質疑我們就質疑它,沒有根據的話,為什麼要質疑?天天質疑,沒有意義。
  回應
《漢書》《史記》不是嚴格意義的史料,而是史書,就是經過增刪編選的系統性(主觀)編篡著作。
2022-11-30 04:57:35
阿楨
新清史們想把清朝從中國分割出去,清朝重新界定了“中國” 2022-11-01

清朝國祚綿長之根本原因是:(1)將邊疆納入版圖,通過宗教和政治紐帶,而非訴諸暴力,消除了遊牧部落威脅;(2)繼承了前明正統,尊重士人特權、認同儒家理念,贏得地方精英忠誠。鮮卑族建立的北魏(386-534)、契丹人遼朝(907-1125)、女真人金朝(1115-1234)、蒙古人元朝(1271-1368),清朝最長(1644-1911)。
  回應
以清為例,日本如果侵華戰爭最終獲勝,是否是中國正統?
乍一看像是,仔細想想,根本不可能發生。清在文化上相對中原王朝落後,入主中原會融入中原體系。而日本以亞洲第一自居,他們會拿清來表示法理性,而實際上是來搶劫,只是藉口而已。

中國古代的忠義是不分物件的,無論這個王朝是不是正統 2022-12-03

【本文來自《是否認同《出師表》的忠義,其實就代表了這個人是否認為季漢是正朔》評論區】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義”與物件無關。比如,伯夷、叔齊兩兄弟不食周粟的故事:殷商滅亡,二人不服從周朝統治,仍忠於殷朝,發誓不吃周朝的一口飯,活活餓死在首陽山。各自的臣民就應當忠於自己的政權,否則就是貳臣。清朝為維護自己統治而編寫的《貳臣傳》也是這一邏輯的體現。
  相關資料
 〈島中對〉諸葛亮在〈隆中對〉分析當時天下大勢,前段三分天下是歷史實然、後段以蜀國統一天下則是其應然願望,在此〈島中對〉以生物演化和中國歷史的實然來分析兩岸大勢。
 〈中外文明實相〉中國文化的應然是民本(君輕民貴選賢與能,實然多昏君汙吏)革命(天命無常有徳者得之,實則改朝換代而已)天下統一(實則地方不斷分裂,尤其清末民主國族論之魔盒一開、獨素難收、至今藏疆港台毒癮不時發作)以文化判夷狄(故文統才是正統,實則以父系血統),故見商(東夷)周秦(西戎)楚漢(南蠻)五胡蒙元滿清(北狄)等先後入主中原,滿清比蒙元認同中華文化,故清國命長296年(1616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1912),而開創最大版圖的元朝只97年(元世祖1271定都元大都-1368元惠宗出亡),唐雖胡化但自認父系是漢族。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135413
2022-12-04 08:42:07
阿楨
古代朝貢體系會在中國現代出現嗎? 2023/01/18
  回應
 美國就是實際的朝貢體系,而且比朝貢體系更黑,中國朝貢體系只是形式上不平等,但是你除了稱臣之外,其他經濟上是賺的,中國不會干預你內政和誰當國王,美國是不僅經濟剝削,還嚴重干涉內政,控制媒體和核心的技術管道和產業。
 你說的這個不是朝貢體系,是奴隸體系或者說黑社會體系。朝貢體系是雙方自願的。

失敗的顏色革命 2023/01/18 文大教授周陽山

2023-01-08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的支持者闖入巴西利亞的國會大樓,不是一次失敗的顏色革命?顏色革命指的是美歐國家以普世價值與國家利益為名,運用示威、抗議及暴動等手段,顛覆在地政權,輸出革命經驗,並實現「美國優先」與「西方優越論」的價值。2023-01-08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的支持者闖入巴西利亞的國會大樓,無疑是一次失敗的政變,也可說是流產的革命。

顏色革命_百度百科

顏色革命是指21世紀初期,美國在前蘇聯和中東北非地區發生的以顏色命名,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進行的政權更迭運動。

顏色革命- 維琪百科
相關條目
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
民主促進
輸出革命
世界革命
2023-01-19 09:03:20
阿楨
西方主導已步入尾聲? 馬凱碩:未來是「新CIA」時代 2023/01/19 中時

新加坡《聯合早報》18日報導,新加坡銀行18日在濱海灣金沙會議中心舉行2023年展望論壇,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傑出研究員、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表示,今後世界將不再由西方國家佔有主導,而是步入新的「CIA」——中國、印度、東協(China、India、ASEAN)的亞洲時代。
這並非馬凱碩首次提到「CIA國家」這一說法。早在2017年1月,他就曾在《今日印度》上撰文提及印度將有機會躋身成為「CIA大國」的一員,但這裡的A指代的還是美國(America)。去年8月,馬凱碩在一家新加坡資產管理公司舉辦的線上研討會上指出,今後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將是中國、印度和東協,即「CIA國家」。
2023-01-20 11:37:03
阿楨
'23.01.20趙少康 關中談「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6nKF6aaHM
  相關新聞
高盛:2035年陸超美世界第一 2075年印度第二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檢討 關中 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
美國神話變成謊話,美國民主變成笑話。
美國的資本主義其實是戰爭的資本主義、
掠奪式資本主義和贏者通吃的資本主義。
美國一向自認自己的偉大,自認是「山頂之城」、「希望之地」和「天佑之國」,「美國第一」是永遠。冷戰之後,美成唯一霸權,不允許他國挑戰。
  美是最霸道的國家,有著強烈的優越感和使命感,自認是「例外」:有使命去宣揚基督教和教化落後的國家和人民;只相信資本主義,排斥非資本主義國家;以「利他主義」來包裝美國的自私自利,以「自由、民主和人權」、「解救被壓迫的人民」為口號,在海外打仗,其實都為自己的利益。
  本書分析美後冷戰外交政策的失敗,使美享有的「單極時刻」不到20年便被消耗殆盡,「大美和平」曇花一現。
  ●像是北約東擴、攻打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推動以巴和解、北韓的核武問題、與中國的「化友為敵」等等,分析美國由勝而衰的原因。
  ●美外交精英集團──「美國戰狼」,評價美國的五位總統及外交政策上認知的錯誤。
  本書詳解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並整理許多學者跟專家的論述!
  肯楠(George Kennan)
  敵人對美的危害,遠低於來自美國政治菁英們的幻想。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冷戰後,美國首要工作是妥善處理俄中問題。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美不可過度伸張武力,要爭取俄留在西方陣營,俄不能失去烏克蘭。爭取俄中合作,並以日印牽制中國。美最大夢魘是中俄和伊朗的合作。
  漢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冷戰後,世界進入多極和多元文化並存時代,美應接受非西方文明,並尊重多元文明。西方文明的沒落,主要是道德敗壞、文化墮落和政治分歧。
  佛格森(Niall Ferguson)
  美未能記取歷史教訓,帝國不能只靠武力,還需正當性。美入侵伊拉克是公然說謊,在伊建立民主也是神話。中美,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中國的文化是難以匹敵的力量。
  卡布蘭(Robert Kaplan)
  中國崛起沒有任何不合法和不合理之處,東亞現狀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分裂國家經常會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統一。
2023-01-21 08:34:45
阿楨
時論廣場》民主與民本 誰以蒼生為念 2023/01/20 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黃光國

中國式的「民本主義」,講究的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方法是「民主協商」,而不是西方所謂的「民主投票」。3月4日,大陸將召開全國政協會議。新華社指出,對全國政協委員人選將「逐個審核把關」,嚴把人選的政治關、廉潔關、形象關。
這當然不是賴清德主席心目中的「民主」,也不是五四青年夢寐以求的「洋菩薩」或「德先生」。我想請教賴主席的是:經過「民主投票」選出的貴黨前主席蔡英文,在「徵召」各種選舉候選人的時候,大權獨攬,有沒有像大陸這樣的「把關」?……

認定明清“閉關鎖國”的人,你們才是“閉觀鎖國” 2023-01-16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修木

1683年三藩之亂平定,臺灣收復,清朝坐穩,康熙下詔重新開海,不是以前的三年一貢的朝貢關係,歐洲帆船每年都可來廣州,還可建倉庫。康熙開海,並不是為了照顧歐洲人。中國有最大市場,而中國的瓷器、絲綢又是品質最好的。18世紀是康乾盛世,天下大致安定,而且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由此也帶來消費需求的急速增長。
  回應
清朝賣出貨物,收穫白銀,基本是單方面的,中國怎能是閉關鎖國?
在客觀歷史上,清朝確實沒有閉關鎖國;但是從西方中心主義的角度,清朝必須是閉關鎖國的,只有這樣,西方的殖民史觀才是成立的。
2023-01-23 08:45:17
阿楨
天下長河劇情簡介

自康熙十五年一場巨大的水患之後,年輕的康熙帝設科開舉招納治河賢才,二十四歲的落第舉子陳潢脫穎而出,長於治河。年輕的康熙帝不拘一格,將他簡拔而出。陳潢與同樣有志於治河的靳輔搭檔,跨越半個世紀的櫛風沐雨,歷經了康熙朝幾次大政治風波。年輕敢言的陳潢死于奸臣結党的污蔑之下,臨死前留下治河名著——《河防述要》。康熙五十一年,臺灣收復,准格爾平定,黃河安瀾,河水轉清。康熙帝探訪揚州,見到了河神廟。廟中塑著靳輔、陳潢的像,仁人志士,遺愛自在民間。

看完7集《天下長河》,我連發感嘆,國產劇都這麼拍何愁沒觀眾 2022-11-13 晴晴

一部電視劇好不好看,其實只看前幾集的質量就知道了。
先說題材,雖說是歷史劇,但《天下長河》,卻只是借用了這些歷史風雲人物作為背景。而是將真正的主角光環聚焦在了兩位治河大才:一位落第書生陳潢,一位安徽巡撫靳輔身上。藉著這兩位治河大才的視野,講述了一段從康熙十五年大雨過後,清朝長達40餘年的治河大事。可以說這一個題材,這樣一個故事,確實新穎,獨到。
再說這部電視劇的演員陣容,羅晉飾演的康熙大帝,奚美娟老師出演的孝莊,還有公磊飾演的明珠,樑冠華飾演的索相。雖然這些演員,都是第一次挑戰這種歷史風雲人物,但是他們的演技,確實開場就立住了腳跟。特別是公磊和樑冠華這一瘦一胖的組合,他們一出場,真的就是觀眾想看的那個味。
當然還有這部劇的質感,也是相當了得!這部劇《天下長河》大部分戲都是水戲。而為了呈現最真實的一個水戲場景,導演組花了5個月的時間,真的挖出來一條“黃河”,而第一集中大堤決口。最後呈現出來的浮屍遍野的場景,真的讓人一秒入戲。別的都不說,就沖這部劇的質感,這部劇就值得一追。
所以說晴晴不得不感慨一句,芒果臺是真的會挑劇,一挑又是一部年終爆款。那麼這部劇具體有哪些爆點呢,請聽晴晴慢慢說!
第一個爆點:演員選角,絕了! ……..
第二個爆點:題材新穎,立意深遠!……
第三個爆點:細節戳人!……


《天下長河》2022-12-07 柯志遠

感動值一路飆昇的歷史大戲《天下長河》開低走高,口碑爆棚。造成「現象級」紅火熱潮的歷史正劇已經斷炊一段時間了,…….
2023-01-29 07:21:29
阿楨
《天下長河》5大看點再現一場場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殊死搏鬥 2022/11/21 潘怡豪

看點一:康熙招納賢人,與災難水患驚心搏鬥
看點二:羅晉霸氣感十足,演繹另一款康熙帝皇族魅力
看點三:還原歷史,考究實地洪水施工
看點四:新穎吸睛,高評價史詩工匠劇
《天下長河》書寫了一段大河工匠的治河史詩。在敘事上除了令人震撼的畫面效果,也因融入民間的人情世故,顯見悲歡離合,與小人物的生動幽默,並行節奏讓原本以為少了宮鬥情愛的主線後,是部稍嫌沉悶歷史劇的觀眾大為改觀。
看點五:老戲骨演員加盟,新演員奪目演出

中國水災史--維基百科

中國水災史,中國水災頻仍。其中黃河水災為烈,江淮水災之次。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從黃土高原帶走16億噸黃沙。因此黃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1194年至1855年間黃河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史稱「黃河奪淮」。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決口」於今滑縣東北,河道向東遷移80公里,由今黃驊入渤海,史稱漢志河。

黃河水竟然變綠了?原因是什麼? 2022-05-14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黃河每年水中含有的16億噸泥沙。自2000年開始,我國就針對黃河“水少沙多”的癥結採取了“攔、排、放、調、挖”的治黃措施,一些幹流的河水顏色逐漸清澈,黃河下游河床的泥沙平均高度也降低了2.6米,優質水占比80%以上。

南水北調工程 --維基百科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一項運營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抽調中國江淮流域豐盈的水資源送到華北和西北地區,旨在改變中國南澇北旱、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促進南北方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該工程橫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總投資預計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工程由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組成,其中東線一期工程已於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中線一期工程已於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截至2021年初,南水北調工程已累計調水超過400億立方米。
2023-01-29 07:30:09
阿楨
“岳飛後人”質疑《滿江紅》的喜劇演員褻瀆英雄 律師:其無法直接起訴

  截至2023年1月29日13時,《滿江紅》總票房已破30億,成為中國影史第16部破30億電影。爆火背後,圍繞電影《滿江紅》諸如“幽靈場”“偷票房”“買票房”“資本操控”“抄襲”等的傳言不斷。《滿江紅》官方將起訴4名大V造謠:不再起訴其他造謠者。
  相關新聞
教材刪除岳飛《滿江紅》?專家:統編語文教材從未選過
沈逸斯文掃地,張藝謀《滿江紅》成炮灰,國之悲矣
《滿江紅》票房超《流浪地球2》全靠資本下場?(回應:凡是老謀子的片子都要戒。國家廣電總局要介入調查重大的公共輿論事件。)
為什麼流浪地球2的民氣那麼在意《滿江紅》票房排名(回應:「習左北」民氣「仇官仇富仇名」。)
《滿江紅》強調中國文化“捨生取義”與好萊塢“美國夢”強調個人幸福區別(回應:我最討厭一種電影,“捨生取義”就是綁架觀眾的電影)

看完7集《天下長河》,我連發感嘆,國產劇都這麼拍何愁沒觀眾 2022-11-13 晴晴

雖說是歷史劇,但《天下長河》,卻只是借用了這些歷史風雲人物作為背景,藉兩位治河大才的視野,講述了一段從康熙十五年大雨過後,清朝長達40餘年的治河大事,新穎,獨到。

回到那時,你身為皇帝,也會做出殺嶽飛的選擇嗎?

邏輯出發,殺嶽飛可能是合理的,因為宋朝是對軍人的限制,當然現代,對秦檜翻案就是錯的,嶽飛這個形象的邏輯在我們數千年傳統裡都是正道。
  回應
這是替秦檜洗白啊。趙構就是個昏君!

從流浪地球和滿江紅之爭,反思下一些工業党的執拗思維了?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百花齊放不好嗎?一定得是大工業才是最終唯一出路嗎?
  回應
侮辱英烈,讓帶路黨“唱紅”,讓笑星解構歷史,讓流量明星圈粉絲錢,色情暴力滿滿卻自稱“闔家歡”,打壓國產大製作里程碑作品為自己牟利,小品質感卻大把燒錢…大過年的搞這種添堵玩意兒,讓人怒髮衝冠了!
這不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百花齊放首先它得是花而不是毒草
我覺得文化人的家國情懷,應該比我這樣的工科生要更加濃烈一些。
在清末民初盛行文化人的家國情懷,但不是你們以為的家國——已被證明是垃圾玩意!
2023-01-31 07:11:54
阿楨
民國為什麼那麼吸引人? 2023-01-27

民國時期百家爭鳴,還有濃濃的浪漫主義色彩;閒暇之餘喝杯咖啡,靜靜欣賞話劇和芭蕾,還可以找到各種評彈和地方戲,滬劇和申劇,海納百川彙聚到此,真是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燦爛奪目。曾在夢境中的上海老弄堂裡靜靜的走,或晚上幽靜寂靜之時;或黃昏晚霞之刻,邂逅那讓我魂牽夢繞的民國美女,趙四小姐的燒醉蝦、張愛玲的下午茶、胡適的一品鍋、錢鐘書牌月子餐、宋美齡的瘦身沙拉! 都是膾炙人口的生活名人故事!哪怕晚上睡在床上時,開著收音機,都能聽到那獨具魅力,沙啞又有磁性的女播音員~ 夢回民國!
  回應
你好像不想醒來,想永遠停留在這美妙的做夢時刻。
舉不完的,我只發表下自己的感受就行了。光民國大師和民國教育就能寫一大篇文章出來。

為什麼沒有人把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改編成一部現代芭蕾舞劇
  回應
為啥沒人用越劇演羅密歐和茱麗葉?
您這是相聲包袱啊-------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線條太硬與越劇氣質嚴重不符,違和感太強。
有芭蕾版《梁祝》,反響不大。編舞水準一般。
芭蕾太硬與《梁祝》氣質嚴重不符,違和感太強。

為什麼黃酒不能成為主流? 2023-01-27

之前《三聯週刊》一篇文章,說在蒸餾技術成熟後,白酒在民間流行,但在上層文人墨客、士紳名流,仍然推崇黃酒。直到建國後,因為政策如何如何,白酒才成為了主流。白酒在民間的流行,主要原因在於白酒的“性價比”更高。看看世界。無論是白酒,還是威士卡、龍舌蘭、伏特加等等烈酒。2021年全球葡萄酒的消費量是260億升,而烈酒銷量是352億升。
2023-01-31 07:15:58
阿楨
杜正勝沒有說出的貓膩 2023/02/06 胡文琦

號稱史學泰斗、中研院院士的杜正勝透過史學方法來分析爬梳「『中國』擴張模式的3步驟」,得出的結論分別是「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杜正勝表示,中國也正用這些步驟對待維吾爾族與藏人等,若台灣和中國大陸統一,「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云云,並評估中國屆時會對台灣所施行的策略最重要的即是「思想改造」。
暫不論杜正勝有無既定刻板的意識形態與有色眼鏡,乃至是暫時拋開筆者與杜先生對「中國一詞」的定義與期許不同,甚至現在的民進黨中央政府亦就是在進行「同樣『去中化』的『思想改造工程』」不說,其一席「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的中文邏輯則顯然大有貓膩,與刻意無病呻吟的強烈嫌疑之處。
一來,杜先生並沒有誠實的講述「就在出現同樣命運」之前,台灣因自身各種應對方式,所可能出現的不同程度、範圍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評估,二來,一個充滿弔詭又帶點無奈的文義即是,既然台灣無論如何努力,唯最終的命運「都肯定仍是『被征服』」的進入所謂「中國擴張模式3步驟」的話,那麼,執政黨乃至是領導人又究竟該如何盡最大可能,來爭取台灣最大的福祉利益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呢?直言之,杜正勝就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應
杜說的擴張模式的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不就是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鳥事。
杜把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擴張模式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事實統統都洩露了說出來了...
三隻小豬都是成語的垃圾院士,其水準…,笑死。
令人懷疑所謂院士是否只是因為政治正確才上位,應該考慮取消杜的院士資格吧?
這不是西方的普世價值嗎?靶都已經畫好了,不就一直射箭就行
2023-02-07 08:17:00
阿楨
杜正勝沒有說出的貓膩 2023/02/06 胡文琦

號稱史學泰斗、中研院院士的杜正勝透過史學方法來分析爬梳「『中國』擴張模式的3步驟」,得出的結論分別是「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杜正勝表示,中國也正用這些步驟對待維吾爾族與藏人等,若台灣和中國大陸統一,「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云云,並評估中國屆時會對台灣所施行的策略最重要的即是「思想改造」。
暫不論杜正勝有無既定刻板的意識形態與有色眼鏡,乃至是暫時拋開筆者與杜先生對「中國一詞」的定義與期許不同,甚至現在的民進黨中央政府亦就是在進行「同樣『去中化』的『思想改造工程』」不說,其一席「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的中文邏輯則顯然大有貓膩,與刻意無病呻吟的強烈嫌疑之處。
一來,杜先生並沒有誠實的講述「就在出現同樣命運」之前,台灣因自身各種應對方式,所可能出現的不同程度、範圍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評估,二來,一個充滿弔詭又帶點無奈的文義即是,既然台灣無論如何努力,唯最終的命運「都肯定仍是『被征服』」的進入所謂「中國擴張模式3步驟」的話,那麼,執政黨乃至是領導人又究竟該如何盡最大可能,來爭取台灣最大的福祉利益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呢?直言之,杜正勝就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應
杜說的擴張模式的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不就是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鳥事。
杜把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擴張模式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事實統統都洩露了說出來了...
三隻小豬都是成語的垃圾院士,其水準…,笑死。
令人懷疑所謂院士是否只是因為政治正確才上位,應該考慮取消杜的院士資格吧?
這不是西方的普世價值嗎?靶都已經畫好了,不就一直射箭就行
  楨回應:
染政毒(獨)之中研院院士即變終研院怨士
染政毒(獨)之文化總會即變文化塚會
染政毒(獨)之文建會即變文賤會
染政毒(獨)之國史館即變狗屎館
2023-02-28 07:26:10
阿楨
“炮彈摻沙”並無實證,“靖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揭露更多甲午戰爭細節

山東威海“靖遠”艦遺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調查 2023-03-01獲評2022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威海是甲午戰爭終戰之地,為探明威海灣甲午沉艦現況,2022年8月至10月下旬,山東省水下考古中心聯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威海地方文博機構開展了“靖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工作。確定了沉艦鍋爐艙、艏彈藥艙、艉彈藥艙的位置,基本摸清了沉艦殘骸的整體情況。
在TG3中發現了210毫米克虜伯炮彈1枚,是迄今為止水下考古發現口徑最大的炮彈。王澤冰表示,通過以上關鍵出水文物並結合歷史資料分析可基本確認其為北洋海軍“靖遠”艦;同時,這些出水文物揭露了更多的戰爭細節。“我們其實發現現場並不是像之前傳說的,有很多的炮彈裡面摻雜沙子或者其他東西,反而大量的彈藥其實是比較先進的,很多都是從英國直接訂購的;另外我們在現場發現大量彈殼,說明在當時戰爭的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反擊行為”,王澤冰說道。
  回應
炮彈摻沙子、掛錯信號旗拍成人字形隊等等本來就是以訛傳訛。
北洋水師已經打得不錯了,當時軍艦技術發展太快,定鎮二艦主炮口徑倒是大,但射速差不多5分鐘一發,和日本的吉野之類的已經有代差了。架退炮打管退炮,打不過是正常的。
用封建主義來形容古代中國社會並不嚴謹。封土建國成為各個諸侯小國家,這才是封建主義。可自秦朝建立後,古代中國一直實行的是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
2023-03-05 08:07:22
阿楨
康熙統一臺灣的歷史,對我們將來的武統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2023-08-08

如今臺灣的情況,無論藍營綠營,還是什麼民眾党的柯文哲,甚至包括很多統派,基本都是不想徹底融入大陸治理體系的,這有歷史的原因,也有對於現實的考量。臺灣人心理狀態:
1、與大陸分隔時間太長,兩岸同屬中國的認同感降低,有自成體系的傾向
2、被日本殖民後,一些人有親日傾向
3、受美國長期保護,更多人有親美傾向
4、只想過自己舒服的小日子
整體來看,實現統一的主要障礙不是台獨份子,而是美日干預。
歷史是面鏡子,那麼就讓我們讀讀這段康熙統一臺灣歷史。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臺灣,從此鄭氏以南明延平王的名義割據臺灣。也在此年,八歲的康熙皇帝登基,從此開始了漫長的統一臺灣大業。歷經二十二年,康熙與臺灣進行了九次和談,均未獲成功。雖然九次和談均未獲成功,但卻使和平統一大業一直推進。即使最終出兵,同樣也是最終以和談的方式而大功告成。康熙以“談”收復臺灣,既是以大清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綜合實力作後盾,又直接體現著康熙皇帝非凡的政治胸懷、風度和智慧。
2023-08-15 08:16:04
阿楨
黃宗羲是反清复明的文化巨人,為什麼會認可清朝,甚至吹捧康熙?2023/02/20 歷史探索發現

明末清初,許多士大夫將清朝入關視為外族入侵,黃宗羲堅持抗清,在南明滅亡後又拒絕仕清。他總結明朝滅亡的教訓,反思君主專制的弊端。但是到了晚年,黃卻稱呼清朝為“國朝”,稱呼康熙為“聖天子”。
黃不斷閱讀明朝的史料,總結明朝滅亡的原因,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思想。一個黑暗的時代難道還要去拯救嗎?試想一下,黃如生活在元末明初,拒不仕明,又提出反對君主專制的理論,那會是什麼下場?元末明初的三大文人——宋濂、高啟、劉基都被朱元璋設計處死了,他們還沒有說什麼得罪朱的話呢。
黃看著清朝剿滅群雄,統一天下,百姓終於安定了,於是他開始出門講學,經常和清朝的官方交往,甚至讓自己的學生去參與清朝的官方的學術活動,比如門人萬斯同就成為了《明史》的主修。對於自己的後人,黃讓他們去參加科舉考試。
康熙親政後,對天下文人廣為籠絡,對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反清文人大加招撫,明朝不餘遺力打擊異己的風氣被一掃而空,學術文化界出現了幾百年前難得的寬鬆局面,學術、詩詞、小說、繪畫等都如雨後春筍版發展起來。康熙對外不斷擴大疆域,對內勵精圖治,恢復經濟,開闢了一個長達百年的盛世,這些都被黃看在眼裡。多次在公開場合稱呼康熙為“聖天子”,稱清廷為“國朝”、清軍為“王師”,用康熙年號。可見,黃是非常認可康熙皇帝的。
2023-08-20 08:16:01
阿楨
今人深信不疑的“科舉最公平”, 隱含一個關於分配的嚴重曲解 2023-08-19 田方萌

【導讀】近期,無論西安中考“回流生”,再到美國社會爭議不斷的“平權法案”,都指向教育資源配置這一根本性問題。以配額制干預教育中的選拔過程由來已久,鑒於其應用廣泛,爭論也相伴而生。作者對歷朝選官制度的考察表明,配額制的出現早於科舉制,漢代的察舉制就已採用;元清推行干預力度更大的配額制,宋明則偏於憑才取士。本文指出,關於統治集團為何照顧落後省份,“保護弱勢群體”這一當代認知解釋力有限。就科舉制而言,為了拉攏邊遠地區的士人,也為了防止東南省份的政治勢力坐大,明清兩朝採取“地區平衡”的區域配額制。科舉制中配額制的實施大都是政治性的,以按照統治者更為合意的方式分配資源。相比之下,現代國家更多出於意識形態而採取配額制,並為其提供正當化的理由。
  配額制的功能
一種觀點認為科舉制具有代議制的功能。19世紀末的美國觀察家丁韙良即認為科舉是“人民的投票箱和權利的特許權”,民國政治學者何永佶也將它看作“中國式的代議制度”。然而,歷史學家吳晗早就批駁了這種觀點:進士們滿足于做官,既不“代”,也不“議”。他們效忠于皇帝,而不是家鄉百姓。余英時也承認:“這(區域配額制)當然談不上是代議制,但不能否認科舉制有時也發揮了一點間接的代議功能。”
另一認為照顧邊疆地區的配額制有利於加強帝國的統治,將進入精英階層的通道保留給地方士人。不過,皇權時代的政治威脅來自邊疆地區的分裂,也來自內地省份的叛亂。從黃巢到洪秀全,歷代都有因科舉落第而揭竿而起的人物。
在現代政治中,意識形態更多地促使政府採用配額制,隨著反種族主義和女權主義興起,多個國家的平權運動推動 “教育公平”的配額制。
  配額制的代價
破壞了普遍主義的選擇標準。
不重視成本和效率損失的代價。
假冒身份的問題。
減方不滿甚至憎恨增方。
受惠於配額制的增方考生都進入了超過他們實際報考能力的大學,使增方受害的錯配效應,實證研究,學生在學業和職業發展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傷害。
  回應
八股已經把科舉的公平性拉到了極致,公平對生產力發展有利只存在於理論上。
沒有絕對完美的制度,科舉相對是最公平、最接近完美的取士制度
2023-08-20 08:19:10
阿楨
相關新聞資料
  八股文(英譯: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指文體有八個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進入21世紀,八股文現象仍然存在。比如很多英語作文,採用固定的範本來寫。甚至一些考試中,如果不採用推薦的格式和範本,閱卷老師就會對此作文打低分。還有學生畢業論文,很多都是固定的。如有些學校就要求學生寫畢業論文“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背景知識,第三章理論基礎,第四章實驗設計,第五章實驗結果,第六章結尾”。這也是八股文現象。
  王士禎《池北偶談》:余友一布衣,甚有詩名,其詩終格格不通,以問汪鈍翁。曰:此君正坐未解為時文故耳。時文雖然無關詩與古文,然不通八股,理路終不分明。
  寫八股文、試帖詩,其思維鍛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能達到如此縝密的程度,以此思維、以此文字,加以真情激動之時,去寫詩寫詞,自然如《儒林外史》中馬二先生所說,要詩是詩,要詞是詞了。這就叫過得硬的功夫。
  《儒林外史》中對儒林的諷刺對象,也還是考不中的假名士為多,但對八股文本身,卻未有半點否定之意,反而在第十一回中,寫了魯編修沒有兒子,如何教女兒讀《四書》、五經,講書開筆作八股文: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麼來,都是野狐禪!

(洪秀全的《述志》和黃巢的《賦菊》雖同是落第造反詩,但黃詩更佳,將菊花的陰柔秀美與黃金甲的鋼強壯美之意象對比的殺氣騰騰。)

《不第後賦菊詩》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述志》洪秀全

手握乾坤殺伐權, 斬邪留正解民懸。

眼通西北江山外, 聲振東南日月邊。

展爪似嫌雲路小, 騰身何怕漢程偏。

風雷鼓舞三千浪, 易象飛龍定在天。
2023-08-20 08:26:37
阿楨
評價諸葛亮

諸葛亮受到了官方和民間的一致讚譽。尤其是三國演義成書且被改變為評書和戲劇之後,對漢家的忠誠和料事如神。但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諸葛亮之為相國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是,佔據荊州和蜀地,經營數年後,從兩地同時“待天下有變”出兵北伐,一戰而定中原,從而恢復漢家天下。丟了荊州之後,單憑西川一川之地,妄想北伐成功無異於癡人說夢。他這樣的惡果也造成蜀地本土人氏的離心離德。鄧艾超小道僅憑幾千人到達成都城下之後,蜀地大臣和百姓就直接投降了,此時的姜維在漢中還有幾十萬大軍。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七次伐魏皆遭敗績,而魏國僅僅發動兩次攻蜀的戰爭,魏國的統帥和蜀國的統帥誰更高明,不言自喻。

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昏庸無能嗎?

劉禪在位41年,是三國在位最長的皇帝,諸葛亮元234年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他曾經說過有謀略的三句話,第一句是他對諸葛亮說的;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復興漢室,依然執著要北伐,儘管當時朝中反對聲浪很大,諸葛亮依舊故我,誰勸說都沒用;這時候,劉禪就寫了一封信給他,信上面只有一句話:「丞相要自立否?」諸葛亮看後大驚,頓時明白了這位新主的意思;劉禪這句話是要點明諸葛亮,他太過強勢,在旁人看來就有弄權之嫌,也順便告訴諸葛亮,誰才是這個國家的主人。
2023-08-24 07:59:20
阿楨
第二句話是用在姜維身上,諸葛亮死後,姜維主持大局;不過,當時劉禪很信賴身邊的黃皓,此人就是一個小人,姜維就上書給劉禪勸他不要在寵信小人,劉禪看後只回了一句話:「黃皓乃小人也,不用太在意。」姜維看後馬上明白劉禪並非愚笨之人,他心理有譜,只是懶得理會,也想到,其實劉禪想重用這些人來達到一種制衡。
第三句話是大家最熟悉的,蜀漢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樂曲,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唯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這句話就是有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很多人都以這句話來證明劉禪就是一個懦弱無能的人,但仔細想一想,當時蜀漢已亡,他這樣說,不僅消除了他人的忌憚,也保全了自己的生命,有人說樂不思蜀是表現出了劉禪最聰明的一個地方,劉禪在司馬氏的眼皮底下做了八年的安樂公,最後壽終正寢,若不是智慧過人,恐怕早就命喪九泉了!
2023-08-24 08:00:06
阿楨
清史稿這麼多年了為什麼那麼難產,不就是學術認同與民間認同差距太大麼 2023-09-05

【本文來自《許宏的新書、講述商代考古的《最早的帝國》被舉報下架了,大家怎麼看?》評論區】一本純學術的書,如果不同意其觀點,完全可以著文爭鳴,卻去舉報,無良、無恥!
這不是一個純學術的書籍,這裡有一個對階段歷史及解構中國文化源頭的資格問題,我們國家對於解構歷史的問題歷來都是把控很嚴的。
夏商周斷代工程我們已經持續推進幾十年了,是國家非常重視的歷史學術工程,在權威機構沒有正式結論出臺之前,如果某些學者私自對此類研究進行解構,會嚴重干擾正在進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有前車之鑒的,清史稿這麼多年了為什麼那麼難產,不就是學術認同與民間認同差距太大麼。
國際上還有很多的前車之鑒,最典型的就是韓國,你看韓國的民間歷史學已經把韓國正經的研究學擠兌成什麼樣了,韓國臭不可聞的歷史觀不就是被民間史觀綁架後的產物麼。
  回應
清朝是個外來侵略政權,但因奠定了當今中國的領土範圍,又想突出他的合法性,這種史稿會很難寫
2023-09-06 07:49:31
阿楨
不時看到有人宣揚改開之前的社會比改開之後更加美好理想 2023-09-12 胡錫進

那樣的人應該住回到筒子樓裡去,吃飯用糧票,一個月只有半斤油,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和公共汽車,出了北京就沒見過地鐵,坐不起計程車,更沒坐過小汽車,從沒有過全家一起旅遊的經歷,老婆孩子都穿打補丁的衣服……中國人民收穫感最大的時期肯定是改革開放的這四十多年。請那些人回歸常識,不要繼續宣揚與黨的檔精神南轅北轍的極左論調,停止蠱惑人心。
  回應
不要搞“選擇型回憶+選擇型無視+選擇型講述”。
正常。網上的別有用心 + 發發牢騷 + 確實存在的問題!
我猜老胡最不喜歡改開前的平等,平安,純樸吧。
 改革前哪裡平等?也存在等級制。國有企業的工作崗位只有少數必有城市戶籍的人佔有,多數農民不能進城工作。那個時代沒有一個人是安全的。你不是這個派就是那個派,你的個人資產根本不會受到保護,罄竹難書是對那個時代最好的解釋。當時還純樸?出門就戴著面具說假話,怕別人告密,最假的時代,沒有之一
 很多人懷念漢唐盛世,可是漢武帝唐太宗連個手電筒都沒有,按某些人的說法他們還不如五六十年代白雲黑土這種貧困戶富裕。
 秦始皇沒自行車騎,不耽誤他巡遊天下,漢軍沒自動步槍,不妨礙,陳湯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懷念漢唐懷念的是那個時代人的心勁,那是精神力量。
  相關新聞
中國古代沒有民族主義,只有族群概念,晚清以來,民族主義確實是一個好用的武器,會反噬自身。
2023-09-13 07:23:43
阿楨
讀書隨筆:李輝《人類起源和遷徙之謎》2023-06-12

現代人是2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一部分人在7萬至6萬年前走出非洲。
共有四大人種先後進入東亞,經過融合,形成了7大語系的族群,即漢藏(包括漢族)、侗傣、苗瑤、南亞、南島、阿勒泰(包括滿蒙)和印歐。O3-M122,南方比北方的多樣性高,顯示是從南向北遷徙。
大米(良渚)和小米(仰紹和紅山)區文化,結合為了中華文化。
漢民族的源頭文化,不是中原仰紹文化,而是紅山文化。
各地漢族的基因組尤其是Y染色體基本一致,漢族是多民族大雜燴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總結下,人類走出非洲,從南往北走入東亞,逐步形成了小米和大米文化區,融合形成了主體民族漢族以及中國各少數民族。
  回應
李輝要做些修訂了,近十年來古人類起源擴散的研究有了大發展,尤其2017年付巧妹做出了許多顛覆性的科研。1、中國支援多地起源說,不同于非洲單一起源說,該學說是1980年代由密西根大學教授沃波夫提出,現在逐漸有了較有力的考古證據支撐。比如:發現了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在同一洞穴共同繁衍生活了三代的DNA。同時國內發現800萬年前祿豐古猿、200萬年前早期直立人巫山人、170萬年前元謀人、115萬年前的藍田人都是非洲走出來的嗎?2、據付巧妹團隊研究,遍佈今天大洋洲各大小島嶼的南島人,都發源于福建平潭縣奇和洞人。3、另外付巧妹團隊正在研究繪製東亞地區古人類遷徙路線,估計李輝團隊的第五章也要做大篇幅的修訂。從大米、小米文化區這一認知,在考古界的提法也還是很少的,不應如此簡單歸納。

付巧妹團隊首次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現今的東亞人群,不管是來自北方還是南方,都同時混合有古北方人群成分(黃河沿岸的山東人群)和古南方人群成分(福建與臺灣海峽島嶼人群),但北方影響更為廣泛。他們是南島語系人群(現今主要生活在臺灣島及太平洋島嶼等地)的祖先來源。
2023-09-15 07:58:25
阿楨
李碩2022年《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自新石器時代以來,華北形成了殺人獻祭(人祭)的原始宗教,夏朝沿襲,商朝則更加嚴重。周人本無人祭傳統,但後來投靠商朝,為商朝捕獵用於獻祭的羌人。周武王伐紂後,曾模仿商人人祭。周公輔政,禁絕人祭,銷毀了有關人祭的記錄,發展出新的歷史敘事、道德體系和宗教理念。浙大歷史教授吳錚強:「李碩用學術的形式去構建一部小說,用了大量考古資料與典籍作為材料,吸收了大量學術成果,對普通讀者來說顯得特別學術性,但很多重要的創新性描述,不是依據史料與邏輯推導出來的學術結論。」
讀《翦商》 by陸偉飛

魏晉時杜撰的《尚書》《泰誓》,武王歷數紂王的罪行,包括“焚炙忠良,刳剔孕婦”“斫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這些就是《封神演義》中酷刑的原型。但《尚書•牧誓》就溫和得多:「今商王,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不積極祭祀自己的祖先);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排擠自家兄弟,重用無恥之徒,任憑他們到處胡作非為)」
李碩認為,剖心、刳腹的原型是人祭,是商朝的國家行為。所以,商亡不該由紂王一個人來背鍋。二里頭的夏朝文明,偶有人殉,但商人祭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人牲最多的是武丁,九千多人,而紂王 104人。
人祭不是商人的發明,李濟認為,是商人跟早期蘇美爾人接觸中學習而來。希臘人也有人祭行為。南美的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也有制度化的人祭行為。
導致紂王迅速兵敗的未必是人祭,而是東南的淮夷叛亂牽扯了商朝兵力,但是人牲主要是非商異族,怎能不激起他們持久的仇恨。
儘管周人沒有人祭人殉傳統,但《尚書•武成》記錄了武王克商後效商,用大量俘虜作為人牲。孟子認為伐紂是文武革命以至仁伐至不仁,怎會血流漂杵?“盡信書,則不如不無書”。
2023-09-30 09:17:28
阿楨
中國人殉史--維基百科

人殉,又稱生殉或活殉,是以活人陪葬,以繼續服務死者亡魂,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
中國最早的人殉出現在良渚文化時期元(元前3200-2000)。大汶口文化(元前3500-2500)的花廳北區中也有人祭和人殉的墓葬,疑似受良渚文化影響(楨:? )。後來的龍山文化(元前3000-1900年)、二里頭文化(元前1920-1520)、都發現有殉人。

維基百科--人祭,

人祭(英語:human sacrifice)是一種古代宗教儀式(祭祀),即用人作為祭品來祭祀神靈,與它相似的儀式有動物祭。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文明均出現過以活人作為牲禮的現象,不能視作奴隸社會的證據。
而在鐵器時代,在舊世界活人獻祭逐漸減少。到了古典時代,人們已經視活人獻祭為野蠻的風俗;然而在新世界(當時的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歐洲人到達前,人祭依舊廣泛地存在。
中國
先商和商代早期的人牲比較少見,此後商人受東夷文化的影響逐漸流行人祭,於武丁時期達到人祭的頂峰,商代晚期又逐漸減少。殷墟人牲曾被當成商朝是奴隸社會的證據,但許多學者早就指出商代人牲絕大多數為戰俘,其次是罪犯。
周武王、姜太公、周公仍然實行人牲祭祀制度,並指責商紂王「昏棄厥肆祀,弗答」、「不恭上帝」、「不肯事上帝鬼神」,最終聯合殷人貴族攻滅了帝辛。西周統治者對外征伐頻繁,多次舉行殺俘獻祭儀式。
西周春秋時期的晉國、燕國、鄭國、吳國等地也都流行著人祭習俗。
從春秋戰國開始,人祭和人殉都受到了諸子百家的嚴厲抨擊。秦漢以後人祭的主要形式包括殺戰俘祭祀宗廟、戰場出征之前殺人祭旗、同態復仇和血親復仇下用敵人首級告慰祖先等,但總體上比較罕見,儘管有些時期出現反複,但人祭和人殉都逐漸被摒棄。

商朝--百度百科

中國學界關於商部族發祥於何處主要有五種觀點:陝西説、山西説、東方説、幽燕説、東北説等。
商人原出於東夷,是東方夷人的一支。在商族神話中,其始祖神帝嚳化身為玄鳥,帝嚳次妃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詩經.商頌.玄鳥》説:“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記》:“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氐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隨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2023-09-30 10:12:43
阿楨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關於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比較,歷來是中西方文明比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2023-10-28 09:07:38
阿楨
中國現代人來自非洲還是連續演化? 2023-10-29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看了20多篇論文,發現結論是越來越清晰的。
一、非洲起源說的含義
非洲起源說一開始又被稱為“取代說”,2010年後修正為“同化說”。2010年前,非洲起源說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現代人類起源於20萬年前的非洲,他們擴散到世界各地,完全取代了當地的古人類。大約6萬年前,非洲人進入中國地區,完全取代了中國本土人。我們課本上的元謀人,北京人,都和現在的中國人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2010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科學家成功提取了尼安德特人的DNA,結果發現現在人類的體內,普遍存在尼安德特人的DNA,這就和完全取代說衝突了。然後,取代說就修正為同化說。認為人類依然起源于非洲,依然擴散到了全世界,只不過,沒能完全消滅當地人類,發生了少量的基因交流。現代人類依然是非洲人的後代,但是含有少量其他人類的基因。中國人也是一樣。
二、本土連續演化附帶雜交
說我們現在中國人的祖先一直生活在這裡,他們從100多萬年前到今天,一直在本土連續進化,期間和外界人類發生過基因交流,但影響不大,主要還是連續演化,最後形成了現在的中國人。
三、非洲起源說的依據和問題
非洲說的主要依據來自分子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家發現,在現在人類中,非洲人的基因多樣性是最高的。那麼,假設祖先們的DNA變異全部留了下來,再假設DNA變異的速率是恒定的,那麼我們估算一個變異速度,就能往上推算出現代人類起源的時間了。
於是,分子生物學家根據人類線粒體DNA的資料,計算出所有人的DNA都來自一個20萬年前的老祖母。這個老祖母被認為是非洲人。
當時非洲已經出土了具有現代人特徵的化石。
於是,看似科學的結論和化石互相印證,一時間,現代人起源於非洲的觀點風靡世界,影響力非常大。 但是這個觀點也不斷的被人質疑。拋開和化石記錄的矛盾,單看這個學說,也是有不少問題的。
第一,假設太多了。
我剛才介紹的時候你可能就感覺到了,好幾個假設。而且這些假設沒有辦法驗證。比如DNA變異速率恒定這個關鍵假設,目前的發現反而是大部分DNA的變異速度都不是恒定的。再比如,所有變異都會留下來這個假設也是問題的,在大洋洲的人類就發生了線粒體DNA轉移進核DNA的現象。這是第一。
2023-10-31 06:31:36
阿楨
第二個,不同位置的DNA計算出來的人類起源時間是不同的。
上面提到用線粒體DNA計算,人類的老祖母出現在20萬年前,但用Y染色體計算,就變成了33.8萬年前,用X染色體計算,就變成了49萬年前,用常染色體計算,則是150萬年前。同樣的方法得出這麼多不同的結論,顯然是有問題的。
第三,沒有反應出尼安德特人的DNA貢獻。根據現代人Y染色體DNA反推的結果,尼安德特人對現代人類的基因沒有任何貢獻。但是2010年成功提取尼人DNA,一對比發現,現在人普遍含有少量尼安德特人的DNA。
四、本土連續演化附帶雜交說的依據和問題
我國境內的古人類化石有一些延續性的特徵,其中很多特徵也體現我們現在的中國人身上。而在國外,不管是古人類還是現代人,這些特徵出現的頻率都明顯低於中國人。
比如有名的鏟形門齒。中國境內的人類,從元謀人到山頂洞人,再到現在人,普遍有鏟形門齒。目前中國人80%以上的人有鏟形門齒。
但是鏟形門齒在國外古人類和現代人中都很少見,現在歐洲人中不到5%,非洲人大概10%。
有人說了,一顆牙而已,趨同進化完全可以解釋。
如果只有一顆牙當然沒什麼說服力,問題是這樣的特徵有很多。
僅僅頭骨上就有十幾個,比如面部扁平,眼眶形狀,中國人的眼眶比外國人方一點,還有鼻樑角度,印加骨,兩面坡形頭頂等等,牙齒上也不僅僅是門牙,比如第三臼齒先天缺失,也就是不長智齒,中國人出現的頻率也明顯比外國人高。
而且,中國人的這些特點是同時大量出現的,而外國人往往的單獨或者少量出現。舉個例子,一個有鏟形門齒的外國人,眼眶往往不方,眼眶方的外國人呢就沒有鏟形門齒……
只有在中國,這些性狀會大量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他眼眶是方的,也有鏟形門齒,他的鼻樑也是夾緊的……從古人類化石到現在的中國人都是這樣。這就是連續演化的強力證據。
除了人類骨骼的化石,石器的遺存也更支持本土學說。
古人類使用的那個石器,製作方法也是有演化的。在非洲,從300萬年前到新石器時代,石器的製作方式更新了三四代。到了10萬年前,他們的石器製作方式被稱為第3模式。
如果非洲人在6萬年前到達中國並取代本土人,他們應該把第3模式的石器帶過來。但現在的情況是中國境內製造石器的方法,從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新石器時代,主流一直是第1模式,沒有發生石器大規模更替的現象。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強有力的說明了中國本土人類的連續演化。
基於以上內容,可以說中國地區現代人的起源是越來越清晰的,那就是本土連續演化附帶少量雜交。
2023-10-31 06:34:54
阿楨
中國在清時被西方超越,原因並非滿人曾經的落後……2024-05-28

中原商朝鼎盛之時,西羌周族還是一個沒有文字的遊獵遊牧部落,連其族稱“周”都是商朝統治者賜予的。到公劉時才開始定居,再到公亶父時遷居周原,向商朝學習耕織文字文化,建立了依附商朝的諸侯國,也從此萌生了想要入主中原替代商朝的火種。
作為一個“小邦周”,滅了“大邑商”之後,如何統治多於本族百倍不止的原本蔑視自己的新臣民,成為了令周朝新統治者夜不能寐的難題。於是,效法商統治者的殺殉立威,在武力之下將商民強行遷徙分散到遙遠的各諸侯國,於是,武庚之亂,而且原本派去監轄武庚部眾的三個親弟弟及其武裝力量,竟然都加入了武庚的商族反抗軍,於是,再起征伐屠戮,平武庚三監之後繼續東征,多年方定,於是,開始設計構建新的有利於更廣泛穩定統治的制度體系和意識形態,形成了顯著區別于商的周朝文化,於是,有了之後為後世推崇的成康之治。
清朝的最顯著特徵,就是把中國兩千年以來的大一統專制農業文明的幾乎所有方面都推向了極致。中國清朝中期,是整個人類歷史中“農業文明”這個階段的最高峰(沒有“之一”)。惟其如此,也才導致了其在面對人類文明“萬年未有之鼎革”(工業革命)的局面時,改弦更張格外困難(沉滯在那個時代的“歷史終結論”之中)。
西方超越中國,是發達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必然超越,就如同原始經濟文明不可能抗拒發達農業文明的超越一樣。
西方進入近代以後中國開始走向相對落後,這個“歷史責任”,不能全怪在我中國古代文明的某個朝代或者我中華民族的某個子民族的頭上,更不能因此就跟著近代以來西洋東瀛肢解中國的意識形態戰滲透宣傳方向跑、貶損仇恨乃至否定“開除”我中國一脈相承文明史上的任何朝代。
2024-06-08 02:45:58
阿楨
中國科學院古DNA實驗室主任付巧妹團隊2020年5月15日首次在《科學》雜誌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現今的東亞人群,不管是來自北方還是南方,都同時混合有古北方人群成分(黃河沿岸的山東人群)和古南方人群成分(福建與臺灣海峽島嶼人群),但北方影響更為廣泛。他們是南島語系人群(現今主要生活在臺灣島及太平洋島嶼等地)的祖先來源。(付2015年在《自然》雜誌的論文,通過比對,一位4.2-3.7萬年前的羅馬尼亞早期現代人被發現含有6-9%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尼安德塔人出現於40-80萬年前,約3萬年前滅絕,但它的基因在亞歐大陸的現代人身上廣泛存在。)

臺灣史前時期,橫越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澎湖原人(約45至19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台南左鎮人、台東長濱文化等(約50,000至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台北圓山文化、十三行文化等(約7,000年至原住民居台前)。

《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11-09出版的簡本,推求克商年的主要途徑,一是通過關鍵性考古遺址的碳十四測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獻記載的綜合研究,縮小武王克商年的範圍;二是在以上範圍內,通過金文的排譜和對武王克商的天文學推算,推定為元前1046年,明確了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的具體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為公元前1600年,明確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推定夏代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
2024-07-24 11:39:10
阿楨
李碩《翦商》認為,魏晉時杜撰的《尚書•泰誓》,武王歷數紂王的罪行:包括焚炙忠良,刳剔孕婦。斫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這些就是《封神演義》中酷刑的原型。但《尚書•牧誓》就溫和得多:「今商王,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不祭祖);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排擠自家兄弟,重用無恥之徒) 。」 剖心、刳腹的原型是人祭,是商朝的國家行為,不該由紂王一個人來背鍋。二里頭的夏朝偶有人殉,但商人祭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人牲最多的是武丁,九千多人,而紂王 104人。導致紂王迅速兵敗的是東南的淮夷叛亂牽扯了商朝兵力。(人殉/祭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希臘人、南美的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也有。中國最早出現在(東夷)大汶口文化(元前3500-2500,李學勤、唐蘭、裘錫圭認為殷商甲骨文源自於大汶口陶文。)後來的良渚文化(元前3200-2000) 、龍山文化(元前3000-1900年)、二里頭文化(元前1920-1520)、都發現有殉人。商人原出於東夷的一支(中國學界關於商部族發祥於何處主要有五種觀點:陝西説、山西説、東方説、幽燕説、東北説等)。《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其始祖帝嚳化身為玄鳥,帝嚳次妃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商特有的青銅酒器爵杯也是鳥之造型)。 周人本無人祭傳統,武王伐紂後,曾模仿商人,用大量俘虜作為人牲,《尚書•一》武成》曰:「今商王受無道,……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逸周書: 世俘解)武王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武王在祀,…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但孟子(盡心章下)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024-07-24 11:44:28
阿楨
紂王被汙名化 2021-12-20 觀察者網 四川師大 李競恒

【導讀】 日前,知識考古類節目《隱秘的細節》因重評紂王妲己,引發爭議。節目說,從史料和文物出發,紂王帝辛不僅不昏庸殘暴,還是個難得的英明強幹的君主
  《論語•子張》子貢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子貢就很清楚,紂王並沒有傳說中那麼惡。
  實際上,紂王頭上惡名的疊加過程,如「牝雞司晨」和「惟婦言是用」,但甲骨卜辭和西周金文顯示,商周女性貴族是廣泛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的。最著名的就是婦好,她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胡厚宣統計,僅武丁時稱「婦」的就有六十多人。西周王姜,《作冊夨令簋》、《作冊睘卣》之類的銅器銘文都記載過她掌管周朝的武器生產,還擁有龐大的土地、臣屬班子。
  紂王「酒池肉林」,實際上飲酒吃肉是殷商祭祀禮儀的重要內容,甲骨奏字,即割裂祭祀牲體的祭肉,懸掛在樹上進獻給神靈。《甲骨文合集》第23256片「祭其酒、奏,其在父丁」,即以大量的祼祭之酒與懸掛於樹的肉祭祀父丁之神。類似的獻祭物件還有嶽、河、山、四土、祖乙、妣壬等自然神、祖先神等。
2024-07-24 11:47:34
阿楨
紂王被汙名化 2021-12-20 觀察者網 四川師大 李競恒

【導讀】 日前,知識考古類節目《隱秘的細節》因重評紂王妲己,引發爭議。節目說,從史料和文物出發,紂王帝辛不僅不昏庸殘暴,還是個難得的英明強幹的君主
  《論語•子張》子貢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子貢就很清楚,紂王並沒有傳說中那麼惡。
  實際上,紂王頭上惡名的疊加過程,如「牝雞司晨」和「惟婦言是用」,但甲骨卜辭和西周金文顯示,商周女性貴族是廣泛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的。最著名的就是婦好,她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胡厚宣統計,僅武丁時稱「婦」的就有六十多人。西周王姜,《作冊夨令簋》、《作冊睘卣》之類的銅器銘文都記載過她掌管周朝的武器生產,還擁有龐大的土地、臣屬班子。
  紂王「酒池肉林」,實際上飲酒吃肉是殷商祭祀禮儀的重要內容,甲骨奏字,即割裂祭祀牲體的祭肉,懸掛在樹上進獻給神靈。《甲骨文合集》第23256片「祭其酒、奏,其在父丁」,即以大量的祼祭之酒與懸掛於樹的肉祭祀父丁之神。類似的獻祭物件還有嶽、河、山、四土、祖乙、妣壬等自然神、祖先神等。
2024-07-24 11:48:15
阿楨
考古大發現:30萬年前華龍洞人是東亞最早向智人演化古人類 2024/12/08 中時新聞網

2024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於12月6日至8日在遺址所在地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舉行,來自中外古人類學研究及相關領域的近百名專家學者齊聚,他們對華龍洞遺址實地考察和深入研討後認為,約30萬年前的華龍洞人是東亞地區向智人(現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
據《中新網》報導,華龍洞遺址發掘研究專案領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8日在研討會上發佈研究成果,以及2024年華龍洞遺址發掘進展。她說,華龍洞遺址2024年發掘出土11件古人類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蹠骨,以及40餘件石製品、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3種爬行類化石等。
他說,華龍洞人屬於一種從古老型人類向現代人過渡的古人類,其面部和下頜部已經開始向智人演化,面部扁平、眼眶較高、頭骨纖細化、出現了智人標誌性特徵——下巴的雛形。最新研究表明,華龍洞人是迄今東亞地區呈現出智人特徵最多、年代最早的從古老型人類向智人過渡的古人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指出,華龍洞遺址發現於1988年底。2013年以來,該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人員進行多次系統發掘,累計發現約20個個體的古人類群體(包括1例較為完整的古人類頭骨)、400餘件古人類製作使用的石製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跡的骨片,以及超過80餘種脊椎動物化石。通過同位素測年、動物群組成分析及地層對比等多種方法,確定華龍洞古人類生存時間為距今約30萬年。
目前,華龍洞遺址是繼北京周口店遺址之後,在中國發現的重要古人類遺址,同時包含有豐富人類化石和石製品等人類活動證據,為探討東亞地區現代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報導說,這次2024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上,包括中國、美國、法國、英國、西班牙、丹麥、日本等19位專家學者應邀作學術報告,並通過華龍洞遺址發展圓桌會議,分享東亞古人類學研究最新科研成果。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實地考察了華龍洞遺址及出土化石陳列館等。
2024-12-09 02:46:0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