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老後》評論
買這本書的動機是想為未來萬一必須一個人獨居生活做準備,書中除了一些單身熟齡心態上的準備以外,或許因為作者是日本人,書中提出的居住計畫大多以日本為藍本,跟現階段在台灣的情況並不相同,書中介紹的一些不錯的養老環境都是在日本,除非是計畫在日本過一個人的單身熟齡生活,不然這本書的實用性其實並不高,這是一個27歲女性的讀後心得.
黃國華評論
先引用范雲(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的簡評:『我們總是害怕變老,特別是女人,被迫每天面對五光十色青春肉體的威脅競爭。我們想成婚、想養子,讓親密關係陪伴我們變老。《一個人的老後》溫柔也殘酷地提醒我們,不論是在婚姻中、或是在婚姻外,其實,終究是要一個人過。閱\讀她充滿智慧的老年生活教戰手冊,我們可以開始思考,如何一步一步動身準備,過一個優雅又有尊嚴的老年生活。』
本書是典型的「行銷型企畫趨勢書」,很巧妙地用抒情與論述並陳的文字,將「老人住宅」的概念與商品,置入書本當中,所以當讀者進入閱\讀之前,請先建立一些自我防衛的心態,不必全盤接受作者的所有論點,當然撇開所謂的老人住宅等房地產商品的篇幅之外,還是有許\多課題值得大家去細細咀嚼,雖然有一部份顯得有點老生長談;不過書內倒也隱藏了一些財經的密碼可供讀者去解密。
作者以統計數字來說明,女性特別是日本的女性,最後的人生終究是「一個人」,在日本年過65歲的女性沒有配偶的比率是55%,到了85歲,女性人口是男性的一點五倍,年過80的女性有83%是屬於單身的狀態。我經常到日本逛書店,發現近年以來日本的雜誌有個新的發行方向,那就是強調「一個人」的雜誌相當熱賣,這多少也反映了作者提出的現象。
第三章「如何維繫人際交往?」提到,老後別依賴職場上的友情,也提到高科技如網路與手機也是行動不便老者之低廉的交友方式,也建議老人能夠交一些可以「一起吃飯」的朋友,這些想法倒是可以讓中壯年的讀者去省思身邊的交際圈,或者是給那些想要賺銀髮族的錢的創業者的啟發。
「所謂老,就是逐漸被周遭的人所遺忘。」這句話有如醒醐貫頂般地直直刺進人心,當人逐漸變老,身邊的昔日老友會逐漸凋零,認識自己的人越來越少,代表擁有的共同記憶就越來越淡,所謂記憶,作者的定義是:「自己在對方心中活著的證明。」,或許\日本人有股很強的集體和合群的意識才會對「被遺忘」有恐懼感,但是,作者提出「多與一些比自己年輕的人交往」這個解決之道,我個人頗為認同。台灣是個比較威權的社會,尊卑的概念過於深值人心,以致於許\多人不願意屈就與年輕人作深入的交往,這種想法是相當不健康的,我就很喜歡和比我年紀輕的人來往,甚至「與年輕人為友」,這或許\是我多年來創作生涯的一個重要動力。
第四章「如何做好理財規劃?」,日本比台灣擁有更完善的年金退休福利體系,所以我認為台灣在這方面一定是個巨大隱憂,這章的內容多屬耳熟能詳的基本理財心態,不過倒是有一個比較值得大家去遵循的建議:那就是「不要退休」,當然社會上的正職工作總有個僵化的退休年齡,但是作者鼓勵銀髮族積極去從事一些「第二春」或第三春的小事業,老年的生活當中有個「專業小舞臺」讓自己的能力繼續發揮並賺點小錢,不論在實質與精神面上都值得銀髮族去嘗試。
第五章是面對生病與醫療,第六章是面對死亡就不再多說,比較讓我感到有興趣的是第158頁到163頁間提到日本過去二十多年所推動的「武藏野模式」,也就是所謂的「房屋淨值轉換抵押貸款」,對!就是台灣近來談論的沸沸揚揚的「逆向抵押貸款」,此外另一種相同概念的產品是「售後租回年金屋」。
逆向抵押貸款方案(RM),是以銀行為主體,由銀行評估後接受老人以房抵押貸款,老人因此獲取生活零用金,但老人仍持有房地產所有權。
售後租回年金屋(SL)方案,是以保險公司(壽險)為主體,政府主要為審核與監督角色,主要由保險公司購買老人的資產,再給老人年金。保險公司得到資產後,委由物業管理公司推行管理維護,授權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資產的有效運用。
理論上這是一種「以房養老」的政策,結合社會福利與金融貸款,由政府介入擔保,銀行或保險業提供多樣貸款方案,供年長者選擇;當貸款金額達房屋抵押價值的95-98%時,由政府或金融業收回貸款餘額或拍賣房產。
聽起來好像很棒,其實在我看來,這不過又是銀行業洗劫客戶的另一條掠奪「逆向」客戶的買路財罷了;一個人從三十歲向銀行借了超過月薪幾百倍的貸款,一生省吃檢用終於在退休的前幾年還清,退休後卻又用這棟房子去向銀行要口退休的飯吃,站在「人的自我意識」來看,這根本就是一個集體化社會用金錢來控制人民的一個方式。
好啦!悲天憫人的部份說完了,來看看鄰國日本二十年來「逆向抵押貸款」的成果:二十年以來只有一百件的申請案!
日本是全球第一個邁入老人化社會的國家(相信台灣也不惶多讓),這種養屋防老的貸款竟然只有一百件的申請,只能說這個政策在日本是「徹底失敗」,作者分析其中的原因:第一是子女反對。第二是「有土斯有財」的根深柢固觀念。第三是「老舊房屋翻休困難」造成銀行的貸款困難。
看起來這三點原因點也不陌生,似乎也存在咱們台灣的現實當中,從日本的失也可以去省思一下,這種逆向抵押貸款方案(RM)到底在台灣可不可行呢?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建商與金融業的觀點。
比較可惜的是本書的內容當中充斥著許多「特定房地業者」的行銷概念在裡頭,而可惜的是本書的中文版挾帶著和財金出貨刊物合作的廣告冊,把一本具有很好的「面對熟齡」之可看內容搞得帶著濃濃的「置入性行銷」,所以,在閱\讀之前先得要有自我的閱讀意識,幫你讀到書中的某些房產概念與置入性行銷時,請多三思!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9784
《一個人的老後:隨心所欲,享受單身熟齡生活》 (時報出版 2009)
內容簡介
日本熱銷100萬冊話題作品.單身熟齡女性的理想生活藍圖
附贈別冊【晚美人生悠活誌】提供台灣熟齡生活資訊參考,送給正在、將要、計畫一個人生活的妳
「一個人的老後」,並非僅指「終身未婚女性」的老後生活,而是所有「未婚」、「離婚」、「喪偶」的單身女性都會面對的人生大件事。由於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形成,加上女性平均壽命較男性長,不婚、離婚的趨勢也逐漸增加,大多數女性可能都將面臨一個人度過的晚年——身為單身老人預備軍的妳,是否做好準備了呢?
在本書中,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以剴切的觀點和明快的筆調,分享自己長年累積的智慧與體驗,針對單身熟齡女性的住居、人際、照護、理財、遺產和身後事安排等生活課題,提供妥切、合宜的建議,更希望幫助所有女性建立成熟、健康、豁然的態度——只要順應自己的需求與心意來安排生活,做好心理上和實質上的準備,「一個人」和「寂寞」並不是同義詞;「老年」也不代表絕對的「弱勢」,一個人的老後並不可怕、也不悲涼,同樣能過得樂觀優雅、充實而有餘裕。
全書共分為六大章:第一章從單身女性晚年生活的趨勢談起;第二章闡述年長者應打破「和子女同住」的迷思,並列舉現行的各種年長者居所型態;第三章探討如何維繫人際交往,也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高科技設備輔助生活;第四章論及晚年的金錢規劃,以確定經濟獲得保障;第五章分享如何面對醫療照護問題;第六章則對遺產分配提出建言,並提醒讀者及早對臨終和葬儀方式進行思考,才能安心面對死亡。
本書在日本推出後廣獲迴響,銷售量突破100萬冊,中文版並附贈別冊【晚美人生悠活誌】,針對各章主題內容,提供台灣本地相關的熟齡生活資訊,以供讀者對照參考。
與兒孫同住,才能安享幸福晚年?
都會或郊區,住哪裡最適合自己?
結交好飯友,和性伴侶一樣重要?
除了靠年金,要如何生財、理財?
接受照護時,就該低聲下氣屈就?
遺產和遺物,給家人不如捐出來?
如何為自己,籌劃一場理想喪禮?
上野式單身暮年生活觀
1.不再為家人工作而煩惱、能好好享受人生的基本條件,就是有一處「專屬自己」的住所。
2.廣結善緣,多認識生活方式不同、和工作無利害關係的朋友,相處起來也比較坦率自然。
3.長壽的單身者,對於權勢和地位都已看淡,也就沒有拘泥於世俗人情的必要。
4.高齡者還是不要依賴投資,安心地採取較為平穩的資產管理方式為佳。
5.名下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房子,沒必要留給子孫。
6.接受照護時,最麻煩的就是無謂的客氣和羞恥心,身體和心理的忍耐都毫無好處。
7.孤獨是單身者的重要伴侶,與其一味逃避它,不如試著學習面對。
8.預立遺囑,並且找到能確實代為執行的人,這樣就能有效活用身後的遺款。
9.無須害怕獨自面對死亡,但必須做好能讓別人及早發現並方便處理的準備。
作者簡介
上野千鶴子(Chizuko Ueno)一九四八年生,富山縣人。京都大學研究所社會學博士課程修畢,現任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系研究所教授;曾任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客座研究員、波昂大學客座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和墨西哥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女性學、性別學。一九九四年以《近代家族的成立與凋零》(岩波書店)榮獲三多利學藝賞。代表著作有《上野千鶴子的社會學式文學》、《差異的政治學》、《當事者主權》(與中西正司合著)、《為晚年做好準備》等書,近年來對高齡者問題十分關注。
目錄
【推薦序】女人都要不怕老後才好──老人問題其實是女人問題╱劉黎兒
【推薦序】一個人的老後,自己安排╱薇薇夫人
【前 言】做好「一個人生活」的準備
第一章 歡迎加入單身一族!
人生到頭來,終究是一個人
子孫承歡膝下才有幸福晚年?
自願與非自願的獨居生活
「兩個人」變成「一個人」
一個人生活的選擇
梅開二度的可能性
誰說「一個人住很寂寞」?
第二章 如何選擇生活住居?
要有「專屬」的住所
你住在誰的房子裡?
獨居生活的房事問題
老人公寓裡的自在晚年
都會區還是郊區?
我要一處專屬小窩
安定.安全.安心
第三章 如何維繫人際交往?
一個人.兩個人.一群人
用人生經驗來交朋友
高科技下的人際關係
有人陪你吃飯嗎?
你被遺忘了嗎?
孤獨也是重要伴侶
第四章 如何做好理財規劃?
活到老,還是錢最重要?
資深單身者的生活花費
心甘情願的意外支出
誰負擔妳的晚年開銷?
銀髮族的理財頭腦
光靠年金就能安享晚年?
商業年金保險也是理財途徑
第五章 如何面對醫療照護?
接受照護需要勇氣
如坐針氈的心情
受照護者的十大素養
第六章 如何劃下人生句點?
妳的財產要留給誰?
想遺留下的東西
不想遺留下的東西
你想要的死亡方式是……?
孤獨死真的那麼恐怖嗎?
生命中最後一場演出
身後的歸屬處
【後 記】樂在單身暮年╱上野千鶴子
推薦序(一)女人都要不怕老後才好───老人問題其實是女人問題
旅日作家 劉黎兒
《□□□□□□□老後》(一個人的老後)?書名乍看是單身女人的老後問題,其實是每個女人的問題,因為不管有沒有結婚,女人壽命要比男人長得多。日本人以及台港華人女性都比男性平均長壽近六歲,因此女人要比男人更關心老後問題才行!這也是上野千鶴子這本書在日本掀起熱賣風潮的原因,比起她的許多精深女性主義著作,影響都更重大。
日本女人過去不關心政治、經濟問題,但現在她們發現高齡化問題就是女性問題,八十歲以上的女性銀髮族是男性的兩倍,而且八成以上沒有配偶,女性必須自己一個人活下去。那些穿西裝的男人在討論的年金、後高齡醫療等問題,其實都是女人自己的問題,因此不能讓男性政治家胡攪亂搞。作者所說「歐巴桑的世紀」已經來臨,女人必須自求多福,家裡的理財、住居等重大計畫,不能再全部交給男人來操心,因為最後必須面對的也只有自己。
已婚的女人到頭來還是會變成一個人;單身女人、離婚女人更是一個人。現代社會早已不是人人都必須結婚的「皆婚社會」,女人一個人沒什麼不好,這就是當今流行的「一人?」。「一人?」在日本幾乎專指女人,成熟的女人享有自由的獨處時間,可以單獨花用的錢較多,享受華服美食,也可以隨時出門旅行,比一頭栽進家庭的已婚女人,瀟灑自在而且優雅多了。不必計較丈夫的薪水多寡或擔心子女升學,可以安心在公園曬太陽或讀書、看電影,跟朋友喝茶不用看錶,惦記著得回家煮飯。但女人一個人更要擔心老後問題,雖然不需依賴男人守護,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後孤苦伶仃,沒伴又貧病交迫。因此,更需要確實做些準備。
二○三○年時,日本人口預計約有三成為老人,將會面臨人類史無前例的超高齡化社會。但台灣的高齡化其實進行得更快,在社會保障越來越不可靠的時代,每個人都得稍微花點腦筋,想想自己的未來。尤其是沒有配偶、孩子的單身女性,更得多盤算,才會有光明的老後。雖然老後都是女人自我責任的說法有點殘酷,也是對自立能力差、沒元氣的人很冷漠的說法,但現實世界裡,幾乎所有政府都是超級窮政府,要依賴政府已經不大可能,就像日本的年金眼看就要破產,人人只好準備自家年金。
這個時代,自我實現比什麼都重要,女人安排生活的能力與生命的堅韌度比男人強多了,女人比男人更不怕單身。而且單身者越來越多,似乎就連大家一起闖紅燈都沒關係。不過同種人越來越多,能想出的共同方策的確也會隨之增加,作者在書裡就列舉了不少可行例子。
日本女人基本上對於歐巴桑世紀的來臨都還滿樂觀的,即使年輕時不落單,但女人比男人長壽,最後還是得回到單身時代。喪偶或熟年離婚,男人都會因此短壽,甚至少活十年,因為男人自活能力低。而女人老年喪偶反而延長許多年壽命,只是若不好好安排、面對,小心成為經濟及朋友關係弱者;若無法安心快活度日,女人好不容易多出來的壽命反而會成為負擔。
二十一世紀確實是歐巴桑的世紀,因此最近日本關於女人未來如何生活的討論非常熱烈,從住宅問題到理財、接受護理照顧及遺產等死後的對應等等,至本書出版後更是到達巔峰。
日本市場為因應這即將來臨的歐巴桑世紀,也陸續誕生了新商品,有專供單身女性居住的公寓社區問世,女人與好友相約入住,到老都能互相依偎。也有人在鄉下山莊過著半自給自足的生活;有些地方政府則設有人們在沒有收入時,可以房屋為抵押而調度到生活費的措施。也有幾十個女人自行搞年金制度,像是終生標會般,大家都出一筆錢當基金,對出資者終生支付利息到死為止等。當然,各大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也針對未來的歐巴桑世紀設計了女性防老的保險、信投商品,只不過一定要先注意這些公司本身是否穩固。女人在規劃好自己的將來之前,不要先把自己的所有都交付給兄弟姊妹或最親愛的子女,剝奪他們自力更生的活力,未來也會悽慘不堪。
心理的部分也很重要。即使確保有住處、儲蓄,但未來只是一個人在陰冷的公寓裡喝茶、看電視未免太淒涼,而且健康稍有差池,便很容易喪失鬥志與生存意志。因此,還是要有隨時互相連絡的親友、網絡才好,也能共有資訊;女人是由於不孤獨,才比男人活得更有耐力、更愉快的。當然,女人隨著年紀增加也會增加更多魅力,不必太過焦慮,只要稍微注意些,就能永遠都是可愛可親的人。而且不管已婚未婚,只要清楚認知老人問題就是女人問題,態度積極,就能安心享受比男人更多的福分!
推薦序(二) 一個人的老後,自己安排 知名專欄作家 薇薇夫人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到最後都是一個人。」真佩服上野千鶴子一針見血地道出人生真實結局。當然站在M型社會頂端,家大業大的人,可能會在親族「環伺」下走到人生盡頭,但大多數人在大家庭互解以後,的確到頭來就是只剩自己一個人,尤其在大都市裡。這句話提醒那些結過婚、有子女的人,不要把子女列為老後可以依靠的對象,應該像單身女人一樣,早早規劃一個人的老年生活。
這本書以女性為主要讀者,因為女人壽命平均比男性長。她統計日本六十五歲沒有另一半的高齡女性比例是五十五%,喪偶者占四十六%,離婚占三.五%,未婚占三.三%,而男性沒有另一半的比例則為十七%,兩者相差甚遠。台灣或全世界似乎也走向類似的發展,所以她說「二十一世紀是歐巴桑世紀」。
長壽的歐巴桑們要如何處理生活中的種種問題?當然是既不能靠子女,也不能靠配偶,而是要靠自己,就各自的環境、能力、資源來規劃,並且以成熟的心態、開朗的心情,將一個人的生活安排妥當,才能好好享受這段多過男性的歲月。
作者從第一章〈歡迎加入單身一族〉!開始,把單身會碰到的各類問題一一提出,再為讀者進一步分析、建議。其中所列舉的實例,非常有趣。上野千鶴子女士提到所謂的「快樂寡婦」:「只要送走囉唆的丈夫……人生就有如再度染上春天的色彩。加上兒子對自己百依百順,儼然就像個掌握一家大權的皇太后……今天泡溫泉,明天逛街、看舞台劇……」但她接著列出當「快樂寡婦的條件」,可就不是人人辦得到了。所以,成熟的人知道,生活要按自己的條件來安排,無論是居住場所、人際關係、金錢等,都是生活中最實際的事務。
無論多麼長壽,最終都得面臨死亡的到來,以及死亡前可能出現的病痛。「一睡不醒」的生命結束方式絕不是人人都可遇到,而這也是老人們普遍憂慮甚或恐懼之事。作者認為死亡既是一定的結局,就要及早做準備,像寫遺囑、身後事如何處理等,絕不能因為害怕就逃避。
「到最後都是一個人」這句話一點都不悲涼,全看妳如何安排生活,全看妳有沒有成熟健康的心理。
前言 樂在單身暮年 上野千鶴子
生命旅程越長,越有可能只剩自己獨自走下去。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到最後都是一個人。
女人最好能有此體認。
現今少子高齡化社會下,大幅縮短了女性「與家人共處」的時間。就算已走入婚姻,但以平均壽命來看,丈夫先過世的比例仍然很高。而且一般家庭只生養一、兩個小孩,而孩子們總有一天也會離家獨立。
因此,女人的生存之道就不該只是放在「家人」身上,而是要做好「一個人生活」的準備,不是嗎?每個人總有一天都得面臨獨自面對餘生的時刻,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因此,這時就輪到像我(我們)這種有經驗的單身一族來跟各位談談,如何面對單身生活。而本書的目的就是和恢復單身的你一起享受「單身晚年生活」,來聽聽在這方面經驗豐富的前輩們所給予的寶貴意見。
從前輩們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知道,獨自一個人的晚年生活其實並不可怕,甚至能以此累積豐富的智慧與經驗。什麼「一個人很寂寞」、「老了沒人照顧」等種種負面訊息,早已是過時的說法。
只是,要面對「單身晚年生活」,仍然得具備一定的技巧和基本配備,換句話說,就是因應生活的軟體和硬體。關於硬體部分,指的是金錢、房子及各種參考書籍。雖然這方面很重要,但光是備妥硬體仍然不夠,我個人十分重視獨自生活的智慧,也就是所謂的軟體部分。
本書是為即將展開「單身暮年生活」的你,所準備的禮物。因為我過去也承蒙許多前輩的鼓勵,才能獨自走到現在。歡迎加入單身一族的行列!
自處女作以來,隔了許久才推出這本新作,全拜法研的超級能幹編輯?弘由美子小姐之賜, ADRIVE企劃室的武井真弓小姐也在工作上給予我莫大的協助。我們三個都是五十世代的「敗犬一族」,這份工作自然非我們三人組莫屬──已經送完父母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自己也準備步入老年時期。「老媽,有我陪在妳身旁,真是太好了,是吧?」照顧臥病在床的母親時,我曾對她老人家這麼說。「那輪到我需要照顧時,該怎麼辦呢?」同時心中也抹上一層不安。
「等我老了該怎麼辦呢?」想想單身女性一路走來承受了多大威脅,因為世上充斥著太多關於老年生活的負面訊息。在超高齡社會的趨勢下,所面臨的是長壽者「皆為單身一族」的時代,因此應該以樂觀的心面對獨居生活。
之所以會感到不安,是因為不清楚對象和目的而引發的一種感受。只要消弭每個不安的因素,便能瞭解任何事都能靠己身力量解決。若還是做不到的話,大可使出女人的最後武器,「拜託啦!幫個忙啦!」發揮嗲功就行了。
什麼?那男人怎麼辦啊?這就不是我所能理解的範圍了。
我想男人呀,當個讓女人疼愛、討人喜歡的男人,就對了。
內容連載
晚美人生悠活誌台灣熟齡生活資訊
別 冊 附 錄
非 賣 品
別 冊 附 錄
晚美人生悠活誌
台灣熟齡生活資訊
單身時代來臨 01
打敗長壽風險 02
打造退休桃花源 04
健康快活,暮年生活 06
住得舒服,住得安心 09
活到老,學到老 10
單身熟齡也要出門走走 12
人生圓夢,銀髮族遊學去! 13
老年怕孤單,也怕錢不夠用 14
購屋前先精打細算 20
熱賣!年金保險與看護險 22
照護服務,貨比三家 24
重視醫療保健,健康度晚年 28
妳的錢要留給誰? 30
單身時代來臨
台灣三十~四十四歲的未婚男女超過一百萬人,數字相當驚人。超高的離婚率,則是宣告即使是有婚姻關係的人,還是可能隨時變成單身。
在台灣社會中,有很多人以「一個人」的形態生活著,這些人因為不同理由處於單身狀態,雖然是一個人,卻活得精采有質感。
若與世界各國相較,台灣三十五~三十九歲女性,有二十三.二%是單身,僅次於法國的二十五.四%,獨身女性比率高居世界第二名。美國或香港都只有十四%左右的女性單身。台灣衛生署曾做過一份調查,台灣女性不婚的比率高達二十四‧五%,幾乎每四位女性,就有一位不想結婚。
此外,離婚率逐年上升,也迫使許多原本在婚姻中的人恢復單身。民國八十三年,台灣每年離婚對數只有三萬多對,到了九十三年上升為六萬多對,足足增加了一倍之多,每三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以此計算,每年就有十二萬多人恢復單身。累計到去年為止,台灣離婚總人口高達一百多萬人,數字相當驚人。
單身快樂7大祕訣
●喜歡自己,學會獨處。
●_固定運動、每週至少三次,注意飲食,保持身心健康。
●_培養嗜好或興趣,也可以重新學習,擴大社交生活圈。
●_至少有二、三位知心朋友,可在妳心情低落時陪伴。
●_經濟獨立,做好理財規劃,特別加強看護險、醫療險與年金保險。
●雖然不婚,但是永遠不要放棄尋找一個伴侶。
●感情難免大起大落,保持一比一的對等關係。
根據內政部統計,喪偶人口數也有一百萬人之多。若加計其他年齡層的單身人口,台灣十五歲以上單身總人口數高達八四○萬人。
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準之後,單身人口比率一定會增加,歐美更是如此,在某方面來說,這也代表每個個體可以更獨立自主。至於超高的不婚與離婚率,則是宣告人們不再相信天長地久的愛情,即使是有婚姻關係的人,還是可能隨時變成單身。每個人在這個趨勢下,應該去思考,如果有一天需要一個人過生活,如何才能過得更好。
在單身浪潮下,你做好準備了嗎?
打敗長壽風險
在台灣,多數人仍未意識到長壽風險的存在,甚至有著逃避的想法,相信「我不會活那麼老!」這真是最阿Q的想法!
什麼是長壽風險?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Economic Research,NBER)在二○○六年八月針對老化提出的〈金融創新報告〉中,簡明扼要地定義:長壽風險就是活得太老,但儲蓄太少、退休太早,以及花得太快。
大多數人雖然都會為退休積極投資理財,但是規劃的年限多半不長,完全沒有想過要是過了規劃年限,還一直健康地活到百歲,原本的退休金規劃將會不敷使用,屆時該怎麼過沒有收入的退休生活?
但在台灣,大多數人仍未意識到長壽風險的存在,甚至有著逃避的想法,始終相信「我不會活那麼老!」
但是,這真是最阿Q的想法!
在醫療進步下,人越活越長壽已經是趨勢。經建會預估,到二○五一年,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將增加到男性八十一.五歲,女性到八十八.五歲,過去對於退休規劃只準備到八十歲的想法,必須有所改變。當人有機會活到九十歲、九十五歲。退休金就得再多準備十年、十五年。
在國外,討論長壽風險已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想辦法,為不再工作的老年人爭取多一點收入,像德國就已通過〈老年收入法案〉(Old Age Income Act),以減免稅收的方案,鼓勵民眾自願提撥退休基金,並限定投資在能支付年金,且年金發放只能變多的基金或保單。
打造退休桃花源
台灣退休聚落正在逐漸成形。移居小鎮生活,既省錢又可圓夢,許多退休者移居小鎮生活後,甚至意外找到人生第二春。
這幾年來,台灣已經逐漸出現退休後移民到小鎮的島內移民潮。這些退休人士聚集在地方小鎮,形成新的退休聚落,像是苗栗南庄、花蓮吉安鄉、壽豐鄉鹽寮等花東海岸線一帶、清境農場等都是已成形的退休聚落,其他還有一些聚落正逐漸形成中。退休後遠離塵囂,找到自己喜歡的地方,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是多數人的夢想,尤其久居都市的人更是如此。美國、日本已經出現這樣的趨勢,相信未來台灣也是。
只是,退休後年紀漸長,身體健康較易出狀況,若要移居,還是得考慮醫療的方便性,最好住家距離醫院不要超過三十分鐘。不過,隨著平均壽命延長,可考慮二段式的退休規劃。也就是退休後,身體還不錯時,可以選擇喜歡的地方移居;等到老到動不了或是身體出狀況,再遷至養生村或安養中心。
健康快活,暮年生活
專業銀髮社區與照護單位服務日漸完善,步入晚年的年長者可衡量己身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安身之處。
因應高齡化與少子化時代,單身銀髮族如何在居住問題上,讓晚年生活過得安心又舒適,並獲得妥善照顧,對個人、社會都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無論是安養照護機構、老人公寓、養老村都各有其優點,銀髮族可依本身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居住機構。
銀髮族適合何種生活方式,端視個人身體健康狀況與生活習性而定。選擇與子女同住的好處就是方便就近照顧,也能享天倫之樂。
然而隨著社會型態變遷,越來越多銀髮族傾向與子女分開住,享受自主生活,這時健康狀況便成了一項選擇基準。若身體健康,可選擇住在方便就醫及親友探視的地區;若身體不適,行動不便,想安享晚年又不想麻煩子女,可考慮住在專業的護理之家、安養中心,或是具有完善照護服務的養老院、養老村等機構。
此外,也有專供具生活自理能力的年長者入住的老人公寓等銀髮族專屬住宅。總之,入住前考量自身狀況,善加與親友溝通,最重要的是充分蒐集相關資訊,檢視安養設施是否合法安全,才能享受有尊嚴又快樂的退休生活。
台灣的老人公寓多採公辦民營方式,由地區政府出資籌建,並委託民間業者經營。專為具生活自理能力的銀髮族,提供專業又舒適的軟硬體設施與服務。
若為生活能自理的年長者,也可以考慮合法立案的「安養中心」;若健康欠佳、生活起居需要別人料理,但狀況穩定,不需要複雜的醫護需求,則可選擇「養護中心」;若是慢性病患者或長期臥病在床,需要氣切、插管等專業護理技術服務者,「護理之家」是較為妥當的選擇。
此外,台灣也出現了多家高級養老村,除了創始者潤福生活新象館,還有台北林口的台塑長庚養生文化村、桃園的泰和園養生館、苗栗的聖恩西湖養生會館等。除了提供豪華舒適的住宿、伙食,還有健康管理、醫療服務、休閒活動等多項頂級服務。但要入住這類五星級養老村,都有一定的費用門檻,決定前得先衡量一下自己的荷包才行。
住得舒服,住得安心
除了可以選擇軟硬體設施完善的公私立安養單位,獨居於家中的銀髮族,也可藉由政府或業者提供的安全保障服務,許自己一個安心無虞的晚年生活。
目前台灣各縣市主要透過生命救援連線、警民連線或安全警鈴,或由民間團體協助銀髮族、獨居老人的緊急救援工作。例如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協助中、低收入戶六十五歲以上獨居老人免費申請生命連線緊急救援系統,緊急系統包括一組主機、瓦斯偵測器、火警探測器以及具求救功能之無線搖控防水防塵隨身按鈕,生命連線中心收到訊息後會儘快派員協助並救援,其他獨居長者申辦則須每月自付一千五百元的服務費。另外還免費提供中、低收入戶的失智長者「預防走失手鍊」。民眾可洽詢生命連線基金會:0800-056789,或上各縣市政府社會局網站查詢。
各縣市警局為協助妥善照顧獨居長者,於轄區內各獨居長者住所設置巡邏袋,以加強巡邏探視。也可自費申辦警民連線系統,一般月租費九百至二千元,安裝費另計。
另外,中興保全推出的「衛星定位協尋系統」,讓家屬可隨時打電話或上網查詢長輩所在位置;透過設定也能將位置資訊定時以手機簡訊或 E-mail 回報家屬。若年長者出現身體不適、迷路或其他緊急狀況,只要按下「SOS」鍵就會發送緊急求救訊號,降低風險。
此外,新光保全也提供使用者以NB、手機、 PDA做遠端影像監控,與醫療機構合作發展「行動醫療看護系統」,進行如遠距醫療、遠距看護、健康養生諮詢等服務。
活到老,學到老
面對台灣日趨高齡化的社會,政府早已規劃了許多提供銀髮族再進修,以及利用己身豐富的經驗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的環境。
許多年長者退休之後除了含飴弄孫、四處旅遊、找老朋友聚聚外,還是有許多閒暇時間不知如何打發。
其實走出戶外,參與各項團體活動,從事志工服務,建立良好人際關係與社交生活,才是常保活力的抗老祕訣。
除了位於各地的社區大學,有各種適合銀髮族學習的課程與活動外,各地區老人文康活動中心所附屬的長青學苑和松年大學,也是不錯的學習處所,針對銀髮族推出許多兼具益智性、教育性、生活藝術性和動態的研習活動。例如台北市的長青學苑課程,還可以申請終身學習護照,讓年長者在輕鬆的學習環境下,打造更豐富的晚年生活。
此外,由教育部針對銀髮族設立的「老人教育專區入口網站」,除了提供各縣市地區樂齡學習活動資訊外,也和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台北科技大學等大專院校合辦「阿公阿嬤上大學圓夢計畫」,參加對象為六十歲以上,身體健康,生活能自理的長者。
教育部與大學院所合辦的「老人短期學習計畫」,讓年者者有機會走進校園和年輕學子一起上課學習、互動,享受校園生活,則讓銀髮長者藉由專屬網路平台,不用假手他人,隨時都能掌握最新資訊。除了讓年長者圓夢,更是常保活力的抗老祕訣。
《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自在快活,做個老後新鮮人》 (時報出版 2010)
內容簡介
男人的一個人老後,怎麼過?
覺得心煩的時候就直接說煩,無造作地面對自己的人生,
放下世俗的價值判斷,發揮最真實的本我魅力,
做個讓女人覺得可愛、討人喜歡的「老好男人」,這樣就對了。
具韌性、懂珍惜,是一個人的老後,要好好活著,必備的性格軟體。
用坦然面對的態度,擁抱軟著陸的樂活主張,
以積極規劃的角度,拉長退休生涯的助跑期,
專屬於你的第二人生,此刻才正要精彩登場!
中老年喪偶、離婚率升高、男性人口多於女性、單身寄生族增加……
種種真實發生的社會現象,都宣告了男性也必須面對「一個人的老後」。
在一個人的老後世界裡,每個人都是剛起步的新鮮人,
而一向背負更多社會與生活壓力的男性,
更需要重新學習,做自己生命的主角,活出另一種意義與光采。
老後生活的真正考驗,不是經濟狀況、也不是人際關係,
而是——與自我相處的能力。
建立一個沒有利害關係,而能共同分享的「老伴」交友圈;
發掘讓自己樂在其中、生活有所寄託的興趣與志業;
規劃一套符合自我期待的照護計畫與臨終功課。
懂得為「自己」負責,你就能擁有成熟沉穩、怡然自得的老後生活。
暢銷書《一個人的老後》作者上野千鶴子,
以一貫明快獨特的見解,特別針對男性的心理特質、生活需求和社會適應,
提供中肯精闢的規劃忠告,藉此開啟男性老後生活思考的第一步,
希望所有男人都能活出自己快樂的獨身之道。
男性老後的十大獨身之道
培養獨自打理生活起居的能力
對自我的健康管理負責
遠離酒精、賭博與藥物
不將過去的豐功偉業掛在嘴邊
學習傾聽
建立沒有利害關係的交情
不對女性友人有所企圖
廣交不同世代的朋友
確實做好資產管理
做好緊急狀況的預防措施
目錄
【推薦序】一個人的老後,男人與女人孰孤單? 楊聰財
【推薦序】終須傾聽「男人也會老」的敲門聲 蔡詩萍
【前言】男人也有一個人生活的能力
第一章 男人到最後也是一個人
◎越來越多男性加入單身行列
◎喪偶單身
◎離婚單身
◎不婚單身
◎男人的老後只剩晦暗?
◎男人也有負起照護之責的時候
◎性生活的終點?
◎單身兒子也會成為照護者
◎妻子比自己先走一步時
◎「第二春」的可能性
第二章 人生的下坡更需要智慧
◎當人生過了高峰期
◎男女退休大不同
◎不服老的心態
◎學習「公開示弱」
◎軟著陸的退休方式
◎充滿活力的單身老後
◎向女性學習自得其樂的生活態度
◎別再搞什麼權力遊戲了
◎培養「一個人的力量」
第三章 花錢能買到優質照護嗎?
◎單身男性的荷包狀態
◎居家照護非得由妻子承擔嗎?
◎入住養老機構要多少錢才夠?
◎要選擇個人房,還是與他人共處一室?
◎照護機構中所隱藏的問題
◎單身居家照護的可行性
第四章 你有能力一個人生活嗎?
◎男性有辦法獨立生活嗎?
◎確保一定的「飲食」生活水準
◎「有錢」不如「有人」
◎朋友是人際關係的高階版
◎打入女性圈子的「七大禁忌」
◎如何消磨空閒時間?
◎男人一個人老後的生存守則
◎男人老後的十大獨身之道
第五章 你能獨自離開人世嗎?
◎「死」是「生」的延長
◎居家照護的幕後推手
◎家屬的「抵抗勢力」
◎介護保險法之於單身一族
◎鼓勵和解
【後記】當個討人喜歡的老好男人
推薦序1 終須傾聽「男人也會老」的敲門聲
出版社打電話給我,要我為上野千鶴子的新書《一個人的老後【男性版】——自在快活,做個老後新鮮人》寫點推薦文之類的,當下我即哈哈大笑。沒錯!時候到了,也該是我這優質熟男挺身出來,「認老卻不服老」地為普天之下「男人也會老」這件事說些話、做點事的時候了。畢竟,五十要知天命,要為往後的老預做「與老共舞」的準備了。
雖然,我在內心仍不免驚乍,怎地,我就這麼從三十手記裡的蒼白青年,變身為福泰壯碩的熟男了呢?
「一個人的老後」,「老後的一個人」。這可不是在喃喃自語,而是代表了「一個事實,兩樣心態」。
一個事實是:人皆會老,不管我們承不承認,至多也只能漠視它,忘卻它,掩飾它,如此而已。吊詭在於,老這件事,就跟「繳稅」、「麻煩」、「死亡」這些令人討厭的事情一樣,絕不因我們的漠視、忘卻與掩飾,而會客氣地說:「喔,原來你不歡迎我啊!那好,不好意思,打攪了。」然後轉身離去。不,不會的,老這件事是不會稍有遲疑的,一旦它輕叩了門扉,它就會一直敲、一直敲。
反之,我們若越早正視「人皆會老」的事實,我們的老後就越可能過得健康且快樂,老得優雅而自在。
至於兩樣心態呢,首先,「一個人的老後」是生命走到老後階段,某種現實處境的面對。不管我們是被迫一個人,或自願一個人,在那孤獨一人的老後世界裡,是否還能過得自在且平安?
其次,「老後的一個人」則屬於生命智慧的考驗。我們老了,不再意氣風發、不再風華絕代了,那該怎麼生活呢?老後的一個人,還帶有深沉的存在意味。「一個人」並非專指個體上的一個人,而是有著心靈價值上、世代落差上的一個人意義。活得越老,同輩朋友越發飄零,老後該如何跟老伴相處、如何與周遭年輕世界相處,以不至於流落至一個人的孤絕狀態,常常是很多老人,尤其是老男人,最難通過的關卡!
說來也很遺憾,人生到臨老的下半場後半段了,按理說什麼場面沒見過,什麼難關沒闖過,為何偏偏老後面對自我這件事如此孤獨而蕭索?恐怕就在於我們,尤其是男人,從不把「與老共舞」這件事當成大事來看。
當然,沒有人樂意把「老」這件事當聖誕老公公來款待,多半只願它像一場噩夢。多數人年輕時,都希望這場夢不要來。年屆三、四十,就算真在午夜夢迴夢見自己的老態,也真是一場噩夢。醒後雖嚇出一身冷汗,可環顧周遭,景物依舊,身旁的人鼾聲輕起,摸摸自己尚稱光滑的臉龐,知道那雞皮鶴髮的樣貌果然是夢,立刻便輕鬆起來。走進盥洗室,吹吹口哨哼哼歌曲,望向梳妝鏡,映出一張還不算老的臉,然後對著馬桶撒泡尿,一路暢達,毫無疑問,你還很年輕。
但在現實人生裡,老這件事絕對不是一場噩夢。老,宛如日夜拂面金字塔的沙漠風塵;老,彷彿晨夕交遞從窗前流過的小溪;老,是在我們的輕忽與驚乍中,一天天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常相左右,宛如幽靈。
有一天,你戀愛結婚了,不數年,你懶得再翻結婚紀念冊;有一天,你發現孩子大了,更高更壯,而你則被比下去;有一天,你發現偶有幾徑白髮了,先一根根拔,後去染髮,再來乾脆任由其蔓延攀爬;再有一天,你上了捷運、公車,正想讓位給一位老人家,不料身旁年輕傢伙立即起身,先讓位給你。你愣了一會,心中的疑惑不知如何反應,納悶地生著氣:怎麼就這樣被當成老年人了呢!
老這件事也很詭異。現今人人活到八十歲的機會相當高,換言之,若以四十歲為分界線,前四十年固然青春多汁,精力無窮,然而,每個人卻不一定清楚自己該走的路到底正確與否,於是乎跌跌撞撞。
相較之下,後面四十年已然不惑了,已然知天命了,已然耳順了,已然從心所欲不逾矩了,合該是生命最美好的階段。偏偏我們這個社會最疏於關注、最不懂適當關切的,常常是那年老的族群。韓裔日籍作家柳美里在《女學生之友》裡就透過一位退休的老人之口,痛斥東方社會看似敬重老人,把老人捧上天,說什麼「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實則根本視老人如行將枯木的活化石,每天早上只能在公園打太極、做體操,無視老人內心深處也有澎湃激情、盪漾熱情、漣漪感情的事實。
人會怕老,自古皆然。但人會怕老,於今為烈。因為高齡已成包袱,高齡而孤獨,已是熟齡社會的一大議題。
於是,一個人的老後,老後的一個人,訴說的其實是一個道理:不管有伴無伴,我們老了,都得有一個人獨自打理老後人生的能力。每個人的能力條件盡管不同,可真正的關鍵不在客觀能力之大小,而是我們是否充分認識到「老」這個事實,因而及早為自己規劃老而健康、老而安宜的生活。
將「一個人的老後」放在兩性的天平上看,男人顯然是值得同情的。相較於女性,男性的老後相對可憐得多。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愚蠢之處。
男性比女性更不能適應退休生活,幾乎已經是公論。或許這跟長久以來,男人在職場上比女人吃得開有關,他們因之不能適應節奏變慢、步調放緩的生活。有趣的是,男人不是一向自詡理性嗎?理性的天窗照理說應該讓他們看到自已晚年的事實。一般而言,若六十五歲退休,平均餘命僅十一年左右(據二○一○年統計,台灣男性平均壽命七十五.九,女性八十二.五歲)。一旦認清這個事實,男人何必還去斤斤計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許多無謂之爭?還不放鬆自己,好好享幾年清福,過點好日子?
從平均壽命推敲,一對夫妻能有白頭到老的機會,實屬福氣。至於現實社會裡老男人獨居者多,除了未婚、喪偶者外,更多的恐怕是老男人的壞毛病不少,使得他們等同於麻煩製造者,迫使妻子離去,或家人不願與之同住。男人若不想「老後一個人」,勢必得在年輕時自我警惕,調整好「與妻共舞、與家人共舞」的心態,未來方有「與老共舞」的和諧條件。
「與老共舞」不是容易事。孔老夫子那種「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學習態度,提醒我們不讓自己在知性上停頓。依我看,這是抗老化、是抗「老而無所事事」的最好建議。
上野千鶴子在本書中,對老男人忘懷不了權力與世俗光環,因之帶來的強烈孤寂、落寞感,著力得遠比老女人為多。這點,應該不分東西方,都蠻適用的。
男人不一定比女人老得快,不過老男人一定比老女人要凋零得快。這點是男人過了中場以後,要打下半場人生球賽時必須了悟的冷酷現實。身軀上,女人嬌小而具韌性,男人強壯卻易剛折;心靈上,女人隨遇而安,惜福且珍愛所擁有,男人則看大忘小,容易輕忽日常幸福。具韌性、懂珍惜,是一個人的老後,或老後的一個人,要好好活著,必備的性格軟體。
「初日照高林」,很美;「夕陽無限好」,亦美。上野千鶴子寫出《一個人的老後》,勢必也要回頭照拂一下不受教的「準老男人們」。我很願意當她《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自在快活,做個老後新鮮人》的第一位台灣熟男讀者,並挺身站出來,鼓勵男人們為自己的下半場人生,打好心靈的點滴。
蔡詩萍 推薦序2 一個人的老後,男人與女人孰孤單?
二○○九年《一個人的老後:隨心所欲,享受單身熟齡生活》一書出版之後,不僅是日本熱銷百萬冊的話題作品,在台灣一樣引起許多女性朋友們的關注。
如今,上野千鶴子這位女性作家把焦點再轉移到男人身上,出版了《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自在快活,做個老後新鮮人》,相信後續也將會引起台灣讀者的關心。
男人在女人的愛裡成長
這本書一開始就寫到:男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母愛悉心關照;成年之後,男人依舊仰賴老婆照顧生活裡的一切。男性因社會價值觀與所處環境、個性、人際關係等因素,面對一個人的老後生活,其耐性與成熟度皆遠不如女性,這是男性必須深思的一大問題。
身為社會學學者的上野千鶴子以其女性細膩的觀點,看出了許多日本男人的問題。而在診間每天面對大量個案的我,同樣也在台灣看到一樣的情況。
任何人只要有心,只消在醫院裡坐上一天,觀察來往的年長老人,就會發現,生活優渥的老人,大多坐在輪椅上,由外勞協助照顧。若是生活清貧的家庭,則會看到瘦弱可憐的老婆,辛苦扛抱著肥胖行動不便的老公,在醫院裡走動。
在台灣傳統的婚姻關係中,常是男性年長於女性,透過我在醫院的觀察(非正式統計),超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女人都會照顧男人一輩子。臨老時,女人依舊會庇護男人到終老。看到這樣的景象,不禁讓人為女人抱不平。
所以當遇到夫婦感情失和,雙方溝通緊繃膠著時,我常會扮演中間潤滑劑的角色。特別是妻子因為老公外遇而陷入憂鬱症時,我常會請老婆邀老公一起到診間。除了讓兩人一起面對問題,讓老公也參與治療之外,我往往總會在一旁適時地點醒老公:「你的下半輩子要靠的是老婆,現在又怎能不對她好一點?」
ㄍㄧㄥ了一輩子感情的男人吃虧大
身為男性,我則在生活裡自覺到另一項隱憂……
每當結束醫院一日忙碌的工作後,回到家裡,與我感情尚稱親密的一對青春兒女會分別問我一些課業上的問題,然後,又各自回房努力做功課。稍晚,老婆工作結束回到家,兒女們看到她的第一個反應則是開心地擁抱問候。一幅天倫和諧的景象,讓在旁的我看了好生感動。但事實上,心裡也藏有小小的落寞。
男人對於感情的表現,常被自己(或教育、或社會價值)約束、框設在某一個範圍內。不輕易開口說愛,無法自在地表現喜怒哀樂,也無法如女性輕易地關懷身旁的人。從小到大,男人大多只會這樣ㄍㄧㄥ著感情。可想而見,當一個人老後時,男人只能讓自己走入更孤單的世界。
當另一半先走時,男人亦不比女人堅強
在我和老婆Wendy共同製作的部落格「洋蔥與蚊子的世界」裡,我們就曾針對電影〈當櫻花盛開〉進行討論,寫成了一篇名為「來不及說再見!從電影〈當櫻花盛開〉談喪偶者心理障礙」的文章。
〈當櫻花盛開〉為二○○八年在台灣上映的電影,當時曾大受好評。該電影描述一對鶼鰈情深的德國夫妻,因妻子猝死,先生出現開始一連串不適應喪偶的情緒反應。甚至到後來,他穿起妻子的衣服,學習妻子最愛的日本舞踏,變成了「扮異性癖」,只為親眼看見妻子最盼望的櫻花盛開,與壯麗的富士山。而「扮異性癖」正是丈夫對亡妻思念的表現。片中美麗的劇情與場景,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常見,然而,喪偶後產生的情緒反應,卻值得我們探討。
不論男人或女人,臨老時,終究要面對失去配偶的窘況。一九六七年,歐美知名社會學家Holmes和Rahe共同提出一份「社會再適應等級量表」(stress scale)。這份量表中的壓力項目,排名第一的就是「喪偶」。
在量表中我們可以看到,結婚所帶來的壓力是五十分,喪偶是一百分,親人死亡的壓力也很高,約七、八十分左右。若有人在半年內連續遭逢多項壓力事件,也就是所謂的「屋漏偏逢連夜雨」者,壓力指數就會累積超過三百分。
面對喪偶,個人的心理與生理該如何調適?這確實是人人都應該認真思考與學習的大哉問。在診間,因喪偶而求助精神科醫師協助調適心理的個案,女性的比例總是多於男性。但事實上,男性對於喪偶真的就「比較容易坦然面對嗎?」就我專業的觀點,對此抱持極其懷疑的態度。
男性在整體社會中,通常扮演著堅忍、有淚不輕彈的角色。但這畢竟只是外表,每當夜深人靜,被迫必須一個人面對自己時,男人可不比女人堅強。藉酒澆愁、上酒家等,都是男人逃避問題的一種表現。
原本看似柔弱的女人,在面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時,會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這才是面對身心健康問題正確的方法。相較之下,男性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而怯懦許多。特別是年老的男性,喪偶之後會比中年男性產生更大的情緒問題,因為他會想到老婆走了,沒有人可以照顧他,如果自己生病了怎麼辦……
真誠閱讀《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楊聰財
翻開上野千鶴子《一個人的老後》前後兩書,都讓人有一個深刻的感受,那就是:不論是女性或男性,都應該及早正視年老生活。
女性閱讀《一個人的老後》可以積極面對生命風景的自在與期待;那麼,我則建議男性open your mind!真誠地閱讀《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自在快活,做個老後新鮮人》。書中透過一篇篇真實的人生故事,搭配理性分析,在在都提醒著男性朋友們:別再ㄍㄧㄥ了,好好真誠地面對自己吧!
最後,套用王建瑄院長曾在「妻子的夢」一文中所寫到的:「有人說:『妻子是丈夫年輕時的戰鼓,年老時的手杖。那麼丈夫又是妻子的甚麼呢?』」
其實,女人是最划算的一項投資,尤其是投資一個好女人。女人是奇妙的生物,當你真心打動她之後,她就會不斷地為你付出,直到終老一生。
上野千鶴子 前言
男性單身一族日漸增加,根據二○○五年調查,相對於六十五歲以上的單身女性有兩百九十二萬人,單身男性人數則接近女性的半數,約有一百一十三萬人,今後人數應該還會再逐步攀升。
一直以來,單身獨居男性總被惡評為「鰥夫手懶家裡髒」,與單身女性相比,也更容易成為眾人同情或憐憫的對象。
年輕人單身獨居並不會受到旁人的指指點點,但銀髮族一旦過起單身生活,和朋友見面時不是寒暄、打招呼,反而是常被問到:「會不會很寂寞?」若當事人是自願選擇過獨居生活,被如此關心問候,只能說這些人「真的是想太多了」。而我撰寫《一個人的老後》一書,其中一項因素也是為了要反抗這種觀念。
另一方面,男性也常被問:「一個人很不方便吧?」這裡所謂的「不方便」,除了家事之外,還有「那方面」,也就是下半身的不方便。因為這種理由再婚,其實挺掃興的。這不就意味著婚姻關係只建立在男人的「不方便」與女人的「不安」之上。但一旦女人「(經濟上的)不安」消失,再婚的欲望也會跟著降低。
男人成為單身一族的情況有三種:一、喪妻;二、離婚;三、不婚族。喪妻或離婚要再婚比較困難,如果對方女性是喪夫後回歸單身,那麼好不容易才獲得亡夫的年金,可以用來當作過去看顧丈夫的補償,不見得會輕易放棄。離婚婦女則是對結婚敬謝不敏,自然不太願意再次挑戰婚姻生活。至於不婚族女性對於結婚對象的條件要求越來越高,慢慢成為「敗犬」,過去沒選擇與同世代男性共度一生的她們,將來選擇和同世代不婚族男性過下半輩子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因此可以預料,無論是喪偶或離婚者,再次恢復「婚姻生活」的可能性並不高;而不婚族將來邁入「婚姻生活」的可能性則更低。
然而,單身男性仍有可能在不依賴女性的情況下生活。透過採訪,我的確也遇到許多過著充實生活的單身男性。
是否真有所謂男性一個人的老後生存之道?本書的答案是:「有。」
因此,我將本書的書名取為《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自在快活,做個老後新鮮人》。希望各位男性們都可以開拓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內容連載
女性不管是「現任單身族」,還是「單身族預備軍」,多少都會有所自覺。相對來說,大部分男性多半抱著反正老後有妻子照顧、自己會比另一半先走的心態。
不,更正確地說,很多男性根本沒想過老後的事,壓根不想知道、不肯聽,也不願思考老後得在妻子或其他人照料之下走完人生的事實。這般心態令人瞠目結舌。
現實中單身男性越來越多,奉勸各位男士還是好好認清事實吧!
你是哪一種單身?
男性喪偶的比率從六十幾歲開始逐漸增加,只要超過八十五歲,每三人就有一人是單身。面對喪偶的打擊,男女在心態上有著極大差異,女性的失落感似乎比男性較為輕微。各種資料顯示,男性喪偶後之所以有很深的失落感,原因不單是身心方面受到衝擊,或面臨生活上的種種不便,也是因為太過依賴妻子,生活圈裡似乎只有妻子這個「支柱」,沒有拓展妻子以外的人際關係,一時之間無法適應落差所導致。
五十歲以下,很明顯地婚姻關係較不穩定,有越來越多人是藉由離婚,選擇性地變成「單身」。相較於許多單身女性就算因為喪偶、離婚等失去另一半,都還能和子女維持「家人關係」,男性一旦離婚,不只失去妻子,也等於是丟了孩子,便從家庭中除名,成了一無所有的「單身者」。
此外,有越來越多四十出頭的男性成了不婚族,也就是所謂的「公敗犬」,而且由於同年齡的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稍多,「公敗犬」會比「母敗犬」來得多,恐怕每三個男性中就有一人是王老五的時代即將來臨。年輕時,這些人在家都有母親幫忙打理,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若是就這樣不結婚,應該就會一直住在家裡,陪著父母終老吧。父母身體健康倒無所謂,但若是需要照護呢?或者,當自己終究也成為受照護的對象呢?
女人不管是非婚族,還是因為喪偶、離婚而成為二度單身,狀況其實都差不多。即使是不婚族,在一個人的小天地裡,也能為自己「當個主婦」,懂得如何打理生活;而已婚女性當另一半不在身邊、兒女也長大成人離家獨立後,還是能過著一如往常的獨居生活。相較於此,男性所要面對的問題似乎更多、更複雜。
第二春的可能性極低
因為「生活不便」而想再婚的男性,若是沒有相當財力(資產與收入),是吸引不了女方的。畢竟基於「不便」而選擇再婚的婚姻生活,妻子充其量只是個「床伴兼幫傭」,會讓人不禁想質問男人,到底把女人當成什麼了?
喪偶單身女性早已受夠婚姻,況且還有丈夫留下來的資產和遺族年金可用,再婚的意願自然不高。此外,女性一旦再婚,將來可能又得負起照護之責,若不是真心相愛,根本提不起勇氣再婚吧。而且為了避免與前妻和其子女發生衝突,當然還是選擇事實婚比較好。
離婚單身女性會希望再婚的動機,幾乎都是因為經濟壓力。比較離婚男性與女性再婚意願的調查結果,相較於大多數男性希望「有機會再造第二春」,大多數女性則「不願再被婚姻束縛」,不難想像男女離婚之前的婚姻生活品質差距有多大。若沒有經濟壓力,多數離婚女性根本不想再婚。不過這和希望有個男友陪在身邊並不一樣。
大多數離婚女性都會帶著與前夫所生的子女,和這樣的女性結婚,男性必須要有婚後就是別人的新爸爸這樣的覺悟。「重建」一個家庭其實很不容易,再加上離婚單身男性還有贍養費等經濟負擔,也無法切斷與前妻所生子女的親子關係,更是麻煩。男性總該明白,若非有相當財力,再婚的可能性其實非常低。
四十歲以下的世代,不只是受少子化影響而人口減少,也有越來越多女性加入「敗犬」行列,她們明明很想結婚,但因擇偶條件高,始終尋覓不到如意郎君,就這樣「慢慢地步入單身一族」。即便如此,她們也不會盲目地走入婚姻。
換句話說,男性必須認清事實:這些女性將來結婚的可能性極低,還是好好計畫老後生活還比較實際。以往戰亂頻繁時代,男人變成少數族群,對女性來說,結婚就等於「找到一張長期飯票」否則沒有辦法自立。但畢竟現今已不同於以往,男性就算再怎麼喟嘆「女人變得太得意忘形……」,也改變不了事實。
當個敗犬國王又怎樣?
不婚單身的「公敗犬」比「母敗犬」來得多,而且從資料上來看,這些男性大多數是缺乏與異性交往經驗的「宅男」。大半人生走來都不受異性青睞的男性,今後也不太可能變得很有異性緣。就我看來,這些人不必硬要「找到另一半」,就這樣「一個人」享受人生也很好,不是嗎?
就像女人沒有必要以「有異性緣」這一點來證明自己是個女人,男人也不必以「有異性緣」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若是這些人能這麼想就好了。
酒井順子的暢銷著作《敗犬的遠吠》,將無夫無子、三十歲以上的女人定義為「敗犬」。她形容這些女人認為自己不如人,然後再以「我就是敗犬,不行嗎?」這句話來反擊。其實公敗犬的世界也是一樣,若能有共識—雖然四十年沒交過女朋友,但不覺得有什麼不方便,這樣不行嗎?男人或許便能活得輕鬆自在一些吧。
男人究竟何時才能從「沒有結婚就不是個男子漢」的緊箍咒中解脫呢?其實,在現今每三人就有一人抱持單身主義的時代,這種想法早就不適用了,只有舊時代的肉食男才會咬牙切齒地覺得自己「沒出息」。再說當今這個年代,就算結婚,也必須承擔喪偶或離婚等風險。
學習「公開示弱」
「現今是人生一百年的時代。」如果五十歲是人生的高峰期,那麼前半段是上坡,後半段就是下坡,大約各一半一半。上坡時能累積新的能力與資源,逐步成長發展,下坡時卻相反,是段逐漸消耗能力與資源的過程。世上有很多教人如何上坡的技巧,卻沒有教人如何下坡,其實,下坡比上坡更需要技巧。從全職工作退休的男性,比較容易採「硬著陸」的方式步入老後生活,沒有什麼緩衝期,所承受的痛苦指數也會比較大。
說起下坡的技巧,第一招就是「公開示弱」。所謂「弱點」,並非不好,也不是什麼可恥的事。就像過勞會導致健康狀況亮紅燈,心靈也會因為遭受壓迫而崩潰。無論遭逢任何事身心都不會耗損的人,根本不算是人,而是生化人。
有時候我會覺得,男性和女性在某些方面還真是不一樣呢!
我指的是男性不肯承認自己也有脆弱的時候。並不是說男性就是弱者,也不是說女性比男性強,其實女性和男性一樣強,男性和女性也都有脆弱的時候。無論男女,人類都是有著強勢及脆弱一面的生物。
隨著年歲漸長,我越來越覺得人其實很脆弱。正因為脆弱,若是粗暴以對,肯定會崩壞。逞強不但會損及身體,也會戕害心靈。既然人是如此脆弱,就應當好好對待才行。
男性有別於女性的地方,就是不肯承認自己的弱勢,或者應該說,男性脆弱到無法承認自己的弱點。而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對男性來說,老了就等於承認自己是個弱者。我認為這是種「男人病」,因為男性從小就被灌輸「一定要堅強」的觀念,所以才會刻意壓抑內心的脆弱,不在人前示弱,虛張聲勢地活著。
男性因為不容許自己脆弱,所以也瞧不起膽小鬼和懦弱的人。面對生病的同事,或是拒絕上學的兒子,只會用粗暴的言語斥責、刺激他們。另一方面,男性也會歧視身心障礙者、嫌棄年長者,覺得這些人只要管好自己就好了。也許一直堅強地活躍於職場,在中年期就結束人生,這樣也不錯。但這是不可能的,我之所以對就算想死也無法輕易死去的超高齡社會抱持歡迎的態度,是因為如此一來,不管是誰,人生最後一程都需要他人的照顧,無法逃避成為弱者的事實。
只有老化一事,是無論任何人都得接受的命運。不僅如此,也只有常保身心健康、經濟寬裕的人,才有可能長壽吧。
充滿活力的單身老後
我曾受大企業委託進行「模範退休人士」的調查,發現這些世人眼中積極面對人生,退休後也能活得充實自在,與他人互動良好的「模範退休人士」,身上都有著共通點。
那就是:這些人「社緣」以外的人際關係十分活絡,都是採「軟著陸」的方式享受退休後的生活。在他們身上,可以看見以下兩個共通點。
第一、他們會主動拓展公司與家人以外的人際關係。
第二、由於是採軟著陸的方式迎接退休後的人生,所以助跑期較長,都是從四、五十歲便開始助跑。
我不斷強調,老後就是「下坡」時間,是不需要爭勝負的時間。在權力遊戲中,手上的牌一定要比實際上看起來更強,才能達到威嚇對方的效用。但「下坡」的智慧,則是要從他人手中抽出自己所沒有的牌,也就是懂得「公開示弱」。這和男性一路爭鬥下來所累積的智慧完全不同。因此,若不能一百八十度地改變生活方式,將很難適應後半輩子的生活。
「有錢」不如「有人」
「『有錢』不如『有人』」是我出版了《一個人的老後》之後,承蒙書評家吉武輝子女士所提出的一個說法。這裡說的「有人」,當然是指家人以外的人。
說到「有人」,馬上會讓人浮現「有家人」的想法。只是,如果把「家人」扣除後,一個人也沒有,就不能算是「有人」了。單身一族雖然不可能「有家人」,但的確可以「有人」(有朋友)。我們就來看看其中的技巧。
能成為單身生活支柱的,與其說是「生命之交」等命運註定的關係,舒服、沒有壓力的交友圈更能豐富每天的生活。這種概念也曾出現在時尚設計師花井幸子女士的《後家樂日和》中:「親密友人不如十個淺淡之交。」「淺淡之交」,意即「因為關係不深,就算交往時間很長,關係也平淡如水。」等花井女士所謂的「交情淺淡的朋友」。
「與其找一個閨中密友,不如找十個淺淡之交。用不著感嘆自己沒有像《跑吧!美樂斯》裡的那種靈魂伴侶。」
試想,即使是靈魂伴侶,也有先走一步的一天,但總不能因為這樣就另外找人來代替他的地位。不只是親人,任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無法替代的,而隨著對方的離世,這段獨一無二的關係,以及與對方共同的記憶,都會一起被帶往另一個世界,沒有任何人可以填補。
新的交友關係只會帶來新的經歷,你無法期待和新朋友之間能擦出和舊時友人一樣的火花,也不能期待擁有相同的默契。對於那些隨著家人或朋友的離去而一同消逝的記憶,除了沉默,別無他法。但這時候若有共同的朋友可以抒發心情,多少能得到一點慰藉。從這個角度來看,朋友當然越多越好。
建立「淺淡之交」的網絡
與淺淡之交來往,不用太掏心掏肺。面對酒肉朋友,不需要因為信念不同而激辯不已;老是向想輕鬆度日的人尋求知識上的成長,根本就是完全找錯對象;和博學的人來往,偶一為之還可以,太常在一起只會讓自己心靈疲憊;可以讓自己抒發抱怨的對象,偶而碰一次面剛剛好,否則會演變成自己牢騷發個沒完,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個愛抱怨的人。
能從對方身上得到知識成長的朋友,不一定會讓人感到安心;可以切磋琢磨的朋友,也可能缺乏包容力。大部分的朋友都無法同時滿足各種需求。有的朋友即使信念一致,但你卻不會想和他一起吃飯;有的朋友即使和你臭味相投,卻無法在你有難時及時相救。而「淺淡之交」就是即使不說知心話也能來往的朋友,有一個能讓自己每天心情愉悅的朋友,也就已經足夠。
很多單身女性都有這類的「淺淡之交」網絡。她們性常在各方面感到不安,因此才會有自覺、有意識地努力建立這類友情網絡。如果單身男性沒有這種網絡,我真想說:「那是男人下的工夫不夠!」或者是基於「沒有朋友也沒差」等自大的心態,而不努力經營人際關係所致。等到發現自己年老體衰才開始想培養這方面的人際關係,就來不及了。
相處起來很愉快的人、想經常碰面的人、偶爾想碰面的人、久久碰一次面也無妨的人、有困難時會願意向他傾訴的人、想幫助的人、在意的人、會掛念自己的人……不妨讓自己身邊的朋友更多樣化,這也算是一種安全網絡。
如何尋找談得來的朋友?
組織朋友網絡可以單線發展,但也有更有效率的方法,那就是以「選擇緣」來挑選朋友。
如同我在第二章所言,「選擇緣」就像字面上的意義,是一種「可以選擇的緣分」。由於事先已經透過志向、教養、興趣、思想信念、生活方式、學歷與經濟水準等條件篩選過,彼此一拍即合的機率很高。換句話說,只要從精選過的魚池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就好了。
此外,生活模式及經濟程度相仿也很重要。若老是得在意對方的手頭狀況,無法隨心所欲地邀請對方到想去的地方,不但讓人困擾,而且若一直都是自己單方面出錢請客,也不利於雙方關係的維持。
不同於純粹只是玩樂性質的朋友,為了共同目標而一起行動的朋友,可以藉機仔細觀察對方的責任感、誠實度、工作態度和人際關係。辦公室戀情的例子之所以很多,就是可以仔細觀察對方的做事方法,瞭解對方的人品。然而,選擇緣和社緣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沒有上下的階級關係,並不會因為表現好而得到地位、收入等酬庸,因此可以真正看出對方勤奮的品格與謙和的態度等。
老年期_百度百科
老年期概念概念與特點
老年期(old age),人生過程的最後階段。特點是身體各器官組織出現明顯的退行性變化,心理方面也發生相應改變,衰老現象逐漸明顯。由于各種變化包括衰老是循序漸進的,人生各時期很難截然劃分。而且衰老過程的個體差異很大,即使在一個人身上,各髒器的衰老進度也不是同步的。衰老與一般健康水平有關,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衰老進度也不同。多數人的衰老變化在40歲左右逐漸發展,60歲左右開始顯著。因此,從醫學、生物學的角度,規定60歲或65歲以後爲老年期,其中80歲以後屬高齡,90歲以後爲長壽期。老年期的規定還受社會經濟乃至國家政策(如退休政策)的影響。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多以65歲爲老年的標准,一些發展中國家則多以60歲爲標准。有些學者提出將老年期的起點後移。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學會曾于1982年根據中國國情及傳統概念,建議規定以60歲以上爲老年。中國學者的一些論文談到老年期時均以60歲爲起點,有些論文也同時列出65歲以上的資料。
老年人的特點是結構功能多趨向衰退,但在智力方面一般並不減退,特別在熟悉的專業或事物方面,智能活動不但不減退還有增加。老年期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解決老年期的問題,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從物質和精神上解決老年人的需求,一是通過各種方式,組織發揮老年人的潛力,繼續爲人類社會作貢獻。
地理學領域概念
老年期是侵蝕旋回中的晚期階段,即地貌發育的最後階段。此階段的地貌特征是:河谷不斷拓寬,曲流發育,谷坡由低緩逐漸達到極限,形成大面積平坦地面,呈現出散布著一些殘丘的准平原狀態。
人類老化的原因
老年期是指60歲至衰亡的這段時期,按聯合國的規定,60歲或65歲爲老年期的起點。老年期總要涉及“老化”和“衰老”兩個概念。老化指個體在成熟期後的生命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形態學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變化。衰老指老化過程的最後階段或結果,如體能失調、記憶衰退、心智鈍化等。 自古以來,人類不斷地探索老化的原因,提出數種心理老化學說。研究個體心理老化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從個體出發,二是從個體與社會關系出發。 以個體變化爲重點的老化理論有遺傳學說,行爲老化學說等。強調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老化學說主要有疏離學說和適應學說。
遺傳學說
遺傳學說認爲,精神機能的老化、行爲的變化以及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心理變化,都是由遺傳決定的,衰老是按遺傳程序實現的,是有規律的退化。通過研究發現,雙親的壽命與子女的壽命有很高的相關度。誠然,僅用遺傳來解釋複雜的老化顯然具有片面性。
行爲老化學說
行爲老化學說認爲,老年行爲的退行性變化是由于精神退化機能引起的,並主要從行爲變化中反映出來。行爲老化就是隨年齡增長,對刺激的反應時間會延長,學習能力、理解力會減弱,記憶力逐漸衰退等。心理退化具有複雜性,簡單地用行爲老化學說解釋也是不全面的。
疏離學說
疏離學說認爲,老年人與社會的脫離是造成個體老化的主要原因。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社會活動變少,他們的人際交流漸次減少,與周圍環境的聯系逐漸減弱。這種個體與外部環境關系的變化,是由內部的變化造成的個體與環境的疏遠。
適應學說
適應學說認爲,老年期的主要變化是人際關系的改變。人際交往增多會減輕老年人的不安感,也可以從朋友的反饋中增加個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作爲一種適應手段,老年人必須杜絕自我封閉的生活方式。
老年期的心理變化
對老年期的心理變化,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老年喪失期觀點
老年喪失期觀點認爲,老年期的心理變化只有衰退,沒有發展,是一生獲得的喪失時期。老年喪失期間所喪失的內容包括“身心健康”、“經濟基礎”、“社會角色”和“生活價值”,並把這些對人生具有重大意義的內容的相繼喪失認定爲老年喪失期的基本特征。
老年喪失期觀點認爲心理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到老年期,隨年齡增長而衰退是個體心理發展的總趨勢。這肯定了個體心理發展變化的基本常規,應當予以應有的重視。但是,這種觀點的理論依據是把人視爲生物機體,過于注重生物機體的變化和年齡因素對心理變化的影響,而把心理發展看做是線性的上升和下降,這不符合複雜性的客觀規律,是不可取的。
二、畢生發展觀
畢生發展觀認爲,個體心理發展貫穿人的一生,並提出如下一系列的新的心理發展的基本觀點:
第一,心理發展和行爲變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時候發生,也就是說從胚胎形成到衰老的整個一生都在發展。
第二,不同心理機能發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如感知覺,出現最早,最先發展成熟,也較早開始衰退。再如抽象邏輯思維,較晚開始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並繼續增強。
第三,心理發展過程既有增長也有衰退,是增長和衰退的對立面的統一。發展不是簡單地朝著功能增長的方向運動,而是由獲得和喪失的相互作用構成的。
第四,個體心理發展是由多重影響因素所構成的複雜系統共同決定的,但各個子系統對不同發展時期的影響強度有明顯的區別:成熟因素對兒童期影響強度最大;社會文化因素對成熟期影響強度最大;個人因素,如智力、個性、命運、所遭遇的非規範事件等,對個體的心理發展變化的影響強度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對老年期的影響強度最大。
畢生發展觀提出了一系列心理發展新觀點,強調人到成年以後,心理仍繼續發展,是一種積極、樂觀老年心理變化觀,應予以充分的肯定。但是,這種理論對于老年期心理變化的下降和衰退這一總趨勢,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我們應該科學地、正確地認識老年期心理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性。
感知覺發生顯著的退行性變化
(一)老年期視覺減退
老年人出現的視力問題主要表現爲:視覺敏銳度下降(在正常距離內看清物體的能力減弱);視野縮小(與中央視覺相比,邊緣視覺明顯衰弱);聚焦能力減弱(距離變化時,雙眼聚焦于物體的能力衰減);暗適應所需時間延長。
(二)老年期聽覺減退
老年人中聽覺缺陷者爲數衆多,據調查研究發現,有近65%的老年人聽力減退。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聽覺敏銳度逐漸喪失,對高音的聽力減弱更明顯。我國的一項研究表明,50—60歲是中國人聽力減退的轉折期,60歲以後逐漸下降,80歲以後下降尤爲明顯。
(三)味覺、嗅覺和觸覺遲鈍
總之,人類進入50歲以後,各種感知覺都開始出現退行性變化,60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感知覺衰退現象越來越明顯。
老年期的記憶減退特點
(一)老年人記憶衰退的年齡趨勢
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記憶發展變化趨勢是:兒童的記憶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從少年期開始到成年期達到記憶最佳的高峰期,爲個體記憶的“黃金時期”,40—50歲期間出現較爲明顯的減退,其後基本上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上。70歲是記憶衰退的一個關鍵期,此後便進入更加明最的記憶衰退時期。
(二)老年期記憶衰退的特點
記憶老化並非記憶的各個方面全面或同時減退,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因記憶過程和影響因素等的不同而呈現出老年人記憶減退的特殊性。
第一,老年人機械記憶衰退明顯,意義記憶較機械記憶衰退爲慢。
第二,再認能力表現出逐漸老化現象,但再認比回憶保持較好。
第三,識記和回憶“姓氏”最難。人像特點聯系回憶的研究表明,“姓氏”的回憶在50歲後就出現減退趨勢,60歲以後減退日益明顯,80歲組的成績僅僅是20歲組的30%。所以,識記和回憶人的姓名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煩惱。
(三)老年人的主要記憶障礙
1.老年記憶障礙主要在于信息提取困難
比如,上述老年人的記憶減退特點之一是回憶比再認明顯要差,這其中也包括提取過程。與回憶相比,再認提供的提取條件要好得多。這說明老年記憶障礙的主要因素是提取困難。
2.老年人記憶障礙是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
我國學者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學習記憶較多依賴于從長時記憶中取得支持,難以建立和過去經驗無關的全新聯系,而這種現象與老年人較少運用記憶策略有關。該研究結果提示,老年人的編碼儲存過程也有障礙,其記憶障礙可能是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困難相互作用的結果。
3.老年人較少主動地運用記憶策略和方法 。通過對識記方法研究,發現20歲組青年所使用記憶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l)、意義聯系法(尋求意義關聯)。
(2)、分類法(把識記的材料按某種標准和關系進行歸並)。
(3)、聯系實際法。
(4)、想象法(如把某無意義圖形想象成某種具體事物)等。
同一研究表明,80歲組的老年人中只有4%的人運用了這一識記方法。
4.文化因素對記憶影響顯著 有研究發現,有文化組與無文化組的老年人比較,有文化組的成績明顯較好,這也表明老年人記憶減退程度與受教育程度有關。
(四)對老年期記憶減退的解釋
關于記憶老化的年齡差異,即記憶隨年齡的增長而減退的機制問題,心理學家進行了許多研究。代表性的理論主要有如下兩個:
1.加工速度理論 加工速度理論認爲,加工速度減慢是老年人認知(記憶)減退的主要原因。加工速度一般包括反應速度、感覺運動速度、知覺速度和認知速度。隨年齡增長,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老化,老年人的反應速度越來越慢,這導致記憶加工過程的速度變慢。據此,研究者認爲,加工速度減慢是老年期記憶減退的根本原因。
2.工作記憶理論 工作記憶理論認爲,老年人發生認知(記憶)功能衰退是因爲他們缺乏信息加工資源,即缺少一種“自我啓動加工”的能力。 工作記憶相當于計算機的內存。研究表明,成人的工作記憶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 據此,學者們認爲,工作記憶容量隨年齡增長而變小是老年期記憶減退的另一根本原因。
(五)老年記憶衰退的延緩和彌補
老年記憶的變化具有可塑性,爲了改善老年的記憶,需要有意識地進行幹預並發掘記憶潛能。
影響老年記憶的因素除了年老之外,還有健康、精神狀態及腦力鍛煉和記憶鍛煉等方面的因素。爲了延緩和彌補老年人的記憶減退,應該注意以下五點:
第一,利用多種感覺器官。老年人應采取耳聽、眼看、口誦、手寫等多種感知動作加強記憶。
第二,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必要的事情可以寫備忘錄(如按時服藥),按規定事項提示注意。
第三,放緩學習和做事情的步調,按適合自己的速度從容地進行各項工作。
第四,有意識地進行改善記憶的訓練,提醒自己注重運用記憶策略。如運用複述、背誦、歸類、創編聯系、聯想、組合、想象等有效記憶方法以加強記憶效果。
第五,增強記得住的信心,不能背“遺忘”的包袱,以頑強的意志改善記憶,延緩記憶衰退。編輯本段老年期的智力減退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研究老年智力,得出了對老年人智力減退現象的不同見解。智力和年齡的關系十分複雜,綜合多方研究,老年人的智力有所衰退,但是又並非全面衰退。
(一)老年期智力水平的衰退
早期的研究者應用測驗研究人的智力發展規律,發現20歲以前是智力迅速發展的上升期,20歲左右是智力的高峰期,到老年期,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
(二)老年智力變化的不平衡性
老年期智力是否逐漸降低,存在著不同看法。近二三十年來,一些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研究結果,認爲智商從成年早期到成年中期基本保持不變,有些方面甚至還有增長,從而否定了人智力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的結論。
有的研究認爲,人的智力在60歲以前是穩定的,隨後即使有衰退,幅度也不大。有的研究者強調,老年人智力也有一定的可塑性,並不認爲老年人的智力有嚴重的衰退。
韋氏成人智力量表包括語言和操作兩方面的內容。許多研究都表明,該量表中的言語測驗成績,在老年期依然較好,到70歲後才有明顯的減退。而心理運動速度和知覺整合能力等操作測驗成績在25歲後就逐步衰退。
可見,智力是綜合心理特征,由很多因素構成,老年人智力減退並不意味著各因素以同一速度衰減。這些研究都說明了老年智力變化的不平衡性。
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穩定性和變化的問題尚在研究中,但基本傾向認爲老年人的人格特征既有穩定的一面,又有變化的一面。
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穩定性
國外研究者曾用縱向跟蹤方法對老年人群進行長達10年的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的人格表現出基本穩定的傾向。這說明老年人人格的基本類型和基本特征也並不容易發生大的變化。
老年期人格特征的變化
(一)不安全感 (二)孤獨感 (三)適應性差 (四)拘泥刻板性並趨于保守 (五)回憶往事。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變化的因素
(一)生物學的衰老 (二)心理上的老化 (三)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一是社會疏遠老人;二是老人退出社會。
老年生活的心理適應
一、對老年期的退行性變化和對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備 二、社會角色和活動的積極轉換 三、體現老年人的價值,維護自我尊嚴 四、夫妻恩愛、家庭和諧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第一,子女關心體貼老人,主動幫助父母做事情。
第二,經常與老人交流溝通,相互理解,和睦相處。
第三,子女爲人正派,有上進心,努力工作,不讓老人操心。
第四,夫妻關系和睦,互敬互愛,感情上相互依戀,生活上相互照顧。
五、深化朋友之間的友誼關系
六、避免逃避式的適應方式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9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