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03 09:36:11| 人氣2,866| 回應74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個人的老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野千鶴子的《一個人的老後》,果然如每章節後的「上野式的xxx」,不適用於一般愚婦/愚夫!

  豈只!網友黃國華還指出「是本行銷型企畫趨勢書,很巧妙地用抒情與論述並陳的文字,將「老人住宅」的概念與商品,置入書本當中!所以當讀者進入閱讀之前,請先建立一些自我防衛的心態,不必全盤接受作者的所有論點。」

 

 

《一個人的老後》評論

 

買這本書的動機是想為未來萬一必須一個人獨居生活做準備,書中除了一些單身熟齡心態上的準備以外,或許因為作者是日本人,書中提出的居住計畫大多以日本為藍本,跟現階段在台灣的情況並不相同,書中介紹的一些不錯的養老環境都是在日本,除非是計畫在日本過一個人的單身熟齡生活,不然這本書的實用性其實並不高,這是一個27歲女性的讀後心得.

  黃國華評論

先引用范雲(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的簡評:『我們總是害怕變老,特別是女人,被迫每天面對五光十色青春肉體的威脅競爭。我們想成婚、想養子,讓親密關係陪伴我們變老。《一個人的老後》溫柔也殘酷地提醒我們,不論是在婚姻中、或是在婚姻外,其實,終究是要一個人過。閱\讀她充滿智慧的老年生活教戰手冊,我們可以開始思考,如何一步一步動身準備,過一個優雅又有尊嚴的老年生活。』

  本書是典型的「行銷型企畫趨勢書」,很巧妙地用抒情與論述並陳的文字,將「老人住宅」的概念與商品,置入書本當中,所以當讀者進入閱\讀之前,請先建立一些自我防衛的心態,不必全盤接受作者的所有論點,當然撇開所謂的老人住宅等房地產商品的篇幅之外,還是有許\多課題值得大家去細細咀嚼,雖然有一部份顯得有點老生長談;不過書內倒也隱藏了一些財經的密碼可供讀者去解密。

  作者以統計數字來說明,女性特別是日本的女性,最後的人生終究是「一個人」,在日本年過65歲的女性沒有配偶的比率是55%,到了85歲,女性人口是男性的一點五倍,年過80的女性有83%是屬於單身的狀態。我經常到日本逛書店,發現近年以來日本的雜誌有個新的發行方向,那就是強調「一個人」的雜誌相當熱賣,這多少也反映了作者提出的現象。

  第三章「如何維繫人際交往?」提到,老後別依賴職場上的友情,也提到高科技如網路與手機也是行動不便老者之低廉的交友方式,也建議老人能夠交一些可以「一起吃飯」的朋友,這些想法倒是可以讓中壯年的讀者去省思身邊的交際圈,或者是給那些想要賺銀髮族的錢的創業者的啟發。

  「所謂老,就是逐漸被周遭的人所遺忘。」這句話有如醒醐貫頂般地直直刺進人心,當人逐漸變老,身邊的昔日老友會逐漸凋零,認識自己的人越來越少,代表擁有的共同記憶就越來越淡,所謂記憶,作者的定義是:「自己在對方心中活著的證明。」,或許\日本人有股很強的集體和合群的意識才會對「被遺忘」有恐懼感,但是,作者提出「多與一些比自己年輕的人交往」這個解決之道,我個人頗為認同。台灣是個比較威權的社會,尊卑的概念過於深值人心,以致於許\多人不願意屈就與年輕人作深入的交往,這種想法是相當不健康的,我就很喜歡和比我年紀輕的人來往,甚至「與年輕人為友」,這或許\是我多年來創作生涯的一個重要動力。

  第四章「如何做好理財規劃?」,日本比台灣擁有更完善的年金退休福利體系,所以我認為台灣在這方面一定是個巨大隱憂,這章的內容多屬耳熟能詳的基本理財心態,不過倒是有一個比較值得大家去遵循的建議:那就是「不要退休」,當然社會上的正職工作總有個僵化的退休年齡,但是作者鼓勵銀髮族積極去從事一些「第二春」或第三春的小事業,老年的生活當中有個「專業小舞臺」讓自己的能力繼續發揮並賺點小錢,不論在實質與精神面上都值得銀髮族去嘗試。

  第五章是面對生病與醫療,第六章是面對死亡就不再多說,比較讓我感到有興趣的是第158頁到163頁間提到日本過去二十多年所推動的「武藏野模式」,也就是所謂的「房屋淨值轉換抵押貸款」,對!就是台灣近來談論的沸沸揚揚的「逆向抵押貸款」,此外另一種相同概念的產品是「售後租回年金屋」。

  逆向抵押貸款方案(RM),是以銀行為主體,由銀行評估後接受老人以房抵押貸款,老人因此獲取生活零用金,但老人仍持有房地產所有權。

售後租回年金屋(SL)方案,是以保險公司(壽險)為主體,政府主要為審核與監督角色,主要由保險公司購買老人的資產,再給老人年金。保險公司得到資產後,委由物業管理公司推行管理維護,授權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資產的有效運用。

理論上這是一種「以房養老」的政策,結合社會福利與金融貸款,由政府介入擔保,銀行或保險業提供多樣貸款方案,供年長者選擇;當貸款金額達房屋抵押價值的95-98%時,由政府或金融業收回貸款餘額或拍賣房產。

  聽起來好像很棒,其實在我看來,這不過又是銀行業洗劫客戶的另一條掠奪「逆向」客戶的買路財罷了;一個人從三十歲向銀行借了超過月薪幾百倍的貸款,一生省吃檢用終於在退休的前幾年還清,退休後卻又用這棟房子去向銀行要口退休的飯吃,站在「人的自我意識」來看,這根本就是一個集體化社會用金錢來控制人民的一個方式。

  好啦!悲天憫人的部份說完了,來看看鄰國日本二十年來「逆向抵押貸款」的成果:二十年以來只有一百件的申請案!

  日本是全球第一個邁入老人化社會的國家(相信台灣也不惶多讓),這種養屋防老的貸款竟然只有一百件的申請,只能說這個政策在日本是「徹底失敗」,作者分析其中的原因:第一是子女反對。第二是「有土斯有財」的根深柢固觀念。第三是「老舊房屋翻休困難」造成銀行的貸款困難。

  看起來這三點原因點也不陌生,似乎也存在咱們台灣的現實當中,從日本的失也可以去省思一下,這種逆向抵押貸款方案(RM)到底在台灣可不可行呢?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建商與金融業的觀點。

  比較可惜的是本書的內容當中充斥著許多「特定房地業者」的行銷概念在裡頭,而可惜的是本書的中文版挾帶著和財金出貨刊物合作的廣告冊,把一本具有很好的「面對熟齡」之可看內容搞得帶著濃濃的「置入性行銷」,所以,在閱\讀之前先得要有自我的閱讀意識,幫你讀到書中的某些房產概念與置入性行銷時,請多三思!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9784

 

《一個人的老後:隨心所欲,享受單身熟齡生活》 (時報出版  2009)

 

  內容簡介

日本熱銷100萬冊話題作品.單身熟齡女性的理想生活藍圖

附贈別冊【晚美人生悠活誌】提供台灣熟齡生活資訊參考,送給正在、將要、計畫一個人生活的妳

  「一個人的老後」,並非僅指「終身未婚女性」的老後生活,而是所有「未婚」、「離婚」、「喪偶」的單身女性都會面對的人生大件事。由於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形成,加上女性平均壽命較男性長,不婚、離婚的趨勢也逐漸增加,大多數女性可能都將面臨一個人度過的晚年——身為單身老人預備軍的妳,是否做好準備了呢?

  在本書中,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以剴切的觀點和明快的筆調,分享自己長年累積的智慧與體驗,針對單身熟齡女性的住居、人際、照護、理財、遺產和身後事安排等生活課題,提供妥切、合宜的建議,更希望幫助所有女性建立成熟、健康、豁然的態度——只要順應自己的需求與心意來安排生活,做好心理上和實質上的準備,「一個人」和「寂寞」並不是同義詞;「老年」也不代表絕對的「弱勢」,一個人的老後並不可怕、也不悲涼,同樣能過得樂觀優雅、充實而有餘裕。

  全書共分為六大章:第一章從單身女性晚年生活的趨勢談起;第二章闡述年長者應打破「和子女同住」的迷思,並列舉現行的各種年長者居所型態;第三章探討如何維繫人際交往,也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高科技設備輔助生活;第四章論及晚年的金錢規劃,以確定經濟獲得保障;第五章分享如何面對醫療照護問題;第六章則對遺產分配提出建言,並提醒讀者及早對臨終和葬儀方式進行思考,才能安心面對死亡。

  本書在日本推出後廣獲迴響,銷售量突破100萬冊,中文版並附贈別冊【晚美人生悠活誌】,針對各章主題內容,提供台灣本地相關的熟齡生活資訊,以供讀者對照參考。

  與兒孫同住,才能安享幸福晚年?

  都會或郊區,住哪裡最適合自己?

  結交好飯友,和性伴侶一樣重要?

  除了靠年金,要如何生財、理財?

  接受照護時,就該低聲下氣屈就?

  遺產和遺物,給家人不如捐出來?

  如何為自己,籌劃一場理想喪禮?

上野式單身暮年生活觀

  1.不再為家人工作而煩惱、能好好享受人生的基本條件,就是有一處「專屬自己」的住所。

  2.廣結善緣,多認識生活方式不同、和工作無利害關係的朋友,相處起來也比較坦率自然。

  3.長壽的單身者,對於權勢和地位都已看淡,也就沒有拘泥於世俗人情的必要。

  4.高齡者還是不要依賴投資,安心地採取較為平穩的資產管理方式為佳。

  5.名下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房子,沒必要留給子孫。

  6.接受照護時,最麻煩的就是無謂的客氣和羞恥心,身體和心理的忍耐都毫無好處。

  7.孤獨是單身者的重要伴侶,與其一味逃避它,不如試著學習面對。

  8.預立遺囑,並且找到能確實代為執行的人,這樣就能有效活用身後的遺款。

  9.無須害怕獨自面對死亡,但必須做好能讓別人及早發現並方便處理的準備。

  作者簡介

上野千鶴子(Chizuko Ueno)一九四八年生,富山縣人。京都大學研究所社會學博士課程修畢,現任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系研究所教授;曾任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客座研究員、波昂大學客座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和墨西哥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女性學、性別學。一九九四年以《近代家族的成立與凋零》(岩波書店)榮獲三多利學藝賞。代表著作有《上野千鶴子的社會學式文學》、《差異的政治學》、《當事者主權》(與中西正司合著)、《為晚年做好準備》等書,近年來對高齡者問題十分關注。

  目錄

【推薦序】女人都要不怕老後才好──老人問題其實是女人問題╱劉黎兒

【推薦序】一個人的老後,自己安排╱薇薇夫人

【前  言】做好「一個人生活」的準備

第一章  歡迎加入單身一族!

 人生到頭來,終究是一個人

 子孫承歡膝下才有幸福晚年?

 自願與非自願的獨居生活

 「兩個人」變成「一個人」

 一個人生活的選擇

 梅開二度的可能性

 誰說「一個人住很寂寞」?

第二章  如何選擇生活住居?

 要有「專屬」的住所 

 你住在誰的房子裡? 

 獨居生活的房事問題

 老人公寓裡的自在晚年 

 都會區還是郊區?

 我要一處專屬小窩

 安定.安全.安心

第三章  如何維繫人際交往?

 一個人.兩個人.一群人

 用人生經驗來交朋友 

 高科技下的人際關係

 有人陪你吃飯嗎?

 你被遺忘了嗎?

 孤獨也是重要伴侶

第四章  如何做好理財規劃?

 活到老,還是錢最重要?

 資深單身者的生活花費 

 心甘情願的意外支出

 誰負擔妳的晚年開銷? 

 銀髮族的理財頭腦

 光靠年金就能安享晚年?

 商業年金保險也是理財途徑

第五章  如何面對醫療照護?

 接受照護需要勇氣

 如坐針氈的心情 

 受照護者的十大素養

第六章  如何劃下人生句點?

 妳的財產要留給誰?

 想遺留下的東西

 不想遺留下的東西

 你想要的死亡方式是……? 

 孤獨死真的那麼恐怖嗎?

 生命中最後一場演出

 身後的歸屬處

【後  記】樂在單身暮年╱上野千鶴子

 

  推薦序(一)女人都要不怕老後才好───老人問題其實是女人問題

旅日作家 劉黎兒

  《□□□□□□□老後》(一個人的老後)?書名乍看是單身女人的老後問題,其實是每個女人的問題,因為不管有沒有結婚,女人壽命要比男人長得多。日本人以及台港華人女性都比男性平均長壽近六歲,因此女人要比男人更關心老後問題才行!這也是上野千鶴子這本書在日本掀起熱賣風潮的原因,比起她的許多精深女性主義著作,影響都更重大。

  日本女人過去不關心政治、經濟問題,但現在她們發現高齡化問題就是女性問題,八十歲以上的女性銀髮族是男性的兩倍,而且八成以上沒有配偶,女性必須自己一個人活下去。那些穿西裝的男人在討論的年金、後高齡醫療等問題,其實都是女人自己的問題,因此不能讓男性政治家胡攪亂搞。作者所說「歐巴桑的世紀」已經來臨,女人必須自求多福,家裡的理財、住居等重大計畫,不能再全部交給男人來操心,因為最後必須面對的也只有自己。

  已婚的女人到頭來還是會變成一個人;單身女人、離婚女人更是一個人。現代社會早已不是人人都必須結婚的「皆婚社會」,女人一個人沒什麼不好,這就是當今流行的「一人?」。「一人?」在日本幾乎專指女人,成熟的女人享有自由的獨處時間,可以單獨花用的錢較多,享受華服美食,也可以隨時出門旅行,比一頭栽進家庭的已婚女人,瀟灑自在而且優雅多了。不必計較丈夫的薪水多寡或擔心子女升學,可以安心在公園曬太陽或讀書、看電影,跟朋友喝茶不用看錶,惦記著得回家煮飯。但女人一個人更要擔心老後問題,雖然不需依賴男人守護,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後孤苦伶仃,沒伴又貧病交迫。因此,更需要確實做些準備。

  二○三○年時,日本人口預計約有三成為老人,將會面臨人類史無前例的超高齡化社會。但台灣的高齡化其實進行得更快,在社會保障越來越不可靠的時代,每個人都得稍微花點腦筋,想想自己的未來。尤其是沒有配偶、孩子的單身女性,更得多盤算,才會有光明的老後。雖然老後都是女人自我責任的說法有點殘酷,也是對自立能力差、沒元氣的人很冷漠的說法,但現實世界裡,幾乎所有政府都是超級窮政府,要依賴政府已經不大可能,就像日本的年金眼看就要破產,人人只好準備自家年金。

  這個時代,自我實現比什麼都重要,女人安排生活的能力與生命的堅韌度比男人強多了,女人比男人更不怕單身。而且單身者越來越多,似乎就連大家一起闖紅燈都沒關係。不過同種人越來越多,能想出的共同方策的確也會隨之增加,作者在書裡就列舉了不少可行例子。

  日本女人基本上對於歐巴桑世紀的來臨都還滿樂觀的,即使年輕時不落單,但女人比男人長壽,最後還是得回到單身時代。喪偶或熟年離婚,男人都會因此短壽,甚至少活十年,因為男人自活能力低。而女人老年喪偶反而延長許多年壽命,只是若不好好安排、面對,小心成為經濟及朋友關係弱者;若無法安心快活度日,女人好不容易多出來的壽命反而會成為負擔。

  二十一世紀確實是歐巴桑的世紀,因此最近日本關於女人未來如何生活的討論非常熱烈,從住宅問題到理財、接受護理照顧及遺產等死後的對應等等,至本書出版後更是到達巔峰。

  日本市場為因應這即將來臨的歐巴桑世紀,也陸續誕生了新商品,有專供單身女性居住的公寓社區問世,女人與好友相約入住,到老都能互相依偎。也有人在鄉下山莊過著半自給自足的生活;有些地方政府則設有人們在沒有收入時,可以房屋為抵押而調度到生活費的措施。也有幾十個女人自行搞年金制度,像是終生標會般,大家都出一筆錢當基金,對出資者終生支付利息到死為止等。當然,各大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也針對未來的歐巴桑世紀設計了女性防老的保險、信投商品,只不過一定要先注意這些公司本身是否穩固。女人在規劃好自己的將來之前,不要先把自己的所有都交付給兄弟姊妹或最親愛的子女,剝奪他們自力更生的活力,未來也會悽慘不堪。

  心理的部分也很重要。即使確保有住處、儲蓄,但未來只是一個人在陰冷的公寓裡喝茶、看電視未免太淒涼,而且健康稍有差池,便很容易喪失鬥志與生存意志。因此,還是要有隨時互相連絡的親友、網絡才好,也能共有資訊;女人是由於不孤獨,才比男人活得更有耐力、更愉快的。當然,女人隨著年紀增加也會增加更多魅力,不必太過焦慮,只要稍微注意些,就能永遠都是可愛可親的人。而且不管已婚未婚,只要清楚認知老人問題就是女人問題,態度積極,就能安心享受比男人更多的福分!

 

推薦序(二) 一個人的老後,自己安排  知名專欄作家  薇薇夫人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到最後都是一個人。」真佩服上野千鶴子一針見血地道出人生真實結局。當然站在M型社會頂端,家大業大的人,可能會在親族「環伺」下走到人生盡頭,但大多數人在大家庭互解以後,的確到頭來就是只剩自己一個人,尤其在大都市裡。這句話提醒那些結過婚、有子女的人,不要把子女列為老後可以依靠的對象,應該像單身女人一樣,早早規劃一個人的老年生活。

  這本書以女性為主要讀者,因為女人壽命平均比男性長。她統計日本六十五歲沒有另一半的高齡女性比例是五十五%,喪偶者占四十六%,離婚占三.五%,未婚占三.三%,而男性沒有另一半的比例則為十七%,兩者相差甚遠。台灣或全世界似乎也走向類似的發展,所以她說「二十一世紀是歐巴桑世紀」。

  長壽的歐巴桑們要如何處理生活中的種種問題?當然是既不能靠子女,也不能靠配偶,而是要靠自己,就各自的環境、能力、資源來規劃,並且以成熟的心態、開朗的心情,將一個人的生活安排妥當,才能好好享受這段多過男性的歲月。

  作者從第一章〈歡迎加入單身一族〉!開始,把單身會碰到的各類問題一一提出,再為讀者進一步分析、建議。其中所列舉的實例,非常有趣。上野千鶴子女士提到所謂的「快樂寡婦」:「只要送走囉唆的丈夫……人生就有如再度染上春天的色彩。加上兒子對自己百依百順,儼然就像個掌握一家大權的皇太后……今天泡溫泉,明天逛街、看舞台劇……」但她接著列出當「快樂寡婦的條件」,可就不是人人辦得到了。所以,成熟的人知道,生活要按自己的條件來安排,無論是居住場所、人際關係、金錢等,都是生活中最實際的事務。

  無論多麼長壽,最終都得面臨死亡的到來,以及死亡前可能出現的病痛。「一睡不醒」的生命結束方式絕不是人人都可遇到,而這也是老人們普遍憂慮甚或恐懼之事。作者認為死亡既是一定的結局,就要及早做準備,像寫遺囑、身後事如何處理等,絕不能因為害怕就逃避。

  「到最後都是一個人」這句話一點都不悲涼,全看妳如何安排生活,全看妳有沒有成熟健康的心理。

 

前言 樂在單身暮年 上野千鶴子

 

  生命旅程越長,越有可能只剩自己獨自走下去。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到最後都是一個人。

  女人最好能有此體認。

  現今少子高齡化社會下,大幅縮短了女性「與家人共處」的時間。就算已走入婚姻,但以平均壽命來看,丈夫先過世的比例仍然很高。而且一般家庭只生養一、兩個小孩,而孩子們總有一天也會離家獨立。

  因此,女人的生存之道就不該只是放在「家人」身上,而是要做好「一個人生活」的準備,不是嗎?每個人總有一天都得面臨獨自面對餘生的時刻,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因此,這時就輪到像我(我們)這種有經驗的單身一族來跟各位談談,如何面對單身生活。而本書的目的就是和恢復單身的你一起享受「單身晚年生活」,來聽聽在這方面經驗豐富的前輩們所給予的寶貴意見。

  從前輩們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知道,獨自一個人的晚年生活其實並不可怕,甚至能以此累積豐富的智慧與經驗。什麼「一個人很寂寞」、「老了沒人照顧」等種種負面訊息,早已是過時的說法。

  只是,要面對「單身晚年生活」,仍然得具備一定的技巧和基本配備,換句話說,就是因應生活的軟體和硬體。關於硬體部分,指的是金錢、房子及各種參考書籍。雖然這方面很重要,但光是備妥硬體仍然不夠,我個人十分重視獨自生活的智慧,也就是所謂的軟體部分。

  本書是為即將展開「單身暮年生活」的你,所準備的禮物。因為我過去也承蒙許多前輩的鼓勵,才能獨自走到現在。歡迎加入單身一族的行列!

  自處女作以來,隔了許久才推出這本新作,全拜法研的超級能幹編輯?弘由美子小姐之賜, ADRIVE企劃室的武井真弓小姐也在工作上給予我莫大的協助。我們三個都是五十世代的「敗犬一族」,這份工作自然非我們三人組莫屬──已經送完父母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自己也準備步入老年時期。「老媽,有我陪在妳身旁,真是太好了,是吧?」照顧臥病在床的母親時,我曾對她老人家這麼說。「那輪到我需要照顧時,該怎麼辦呢?」同時心中也抹上一層不安。

  「等我老了該怎麼辦呢?」想想單身女性一路走來承受了多大威脅,因為世上充斥著太多關於老年生活的負面訊息。在超高齡社會的趨勢下,所面臨的是長壽者「皆為單身一族」的時代,因此應該以樂觀的心面對獨居生活。

  之所以會感到不安,是因為不清楚對象和目的而引發的一種感受。只要消弭每個不安的因素,便能瞭解任何事都能靠己身力量解決。若還是做不到的話,大可使出女人的最後武器,「拜託啦!幫個忙啦!」發揮嗲功就行了。

  什麼?那男人怎麼辦啊?這就不是我所能理解的範圍了。

  我想男人呀,當個讓女人疼愛、討人喜歡的男人,就對了。

 

內容連載

晚美人生悠活誌台灣熟齡生活資訊

別 冊 附 錄

非 賣 品

別 冊 附 錄

晚美人生悠活誌

台灣熟齡生活資訊

單身時代來臨        01

打敗長壽風險        02

打造退休桃花源       04

健康快活,暮年生活     06

住得舒服,住得安心     09

活到老,學到老       10

單身熟齡也要出門走走    12

人生圓夢,銀髮族遊學去!  13

老年怕孤單,也怕錢不夠用  14

購屋前先精打細算      20

熱賣!年金保險與看護險   22

照護服務,貨比三家     24

重視醫療保健,健康度晚年  28

妳的錢要留給誰?      30

  單身時代來臨

台灣三十~四十四歲的未婚男女超過一百萬人,數字相當驚人。超高的離婚率,則是宣告即使是有婚姻關係的人,還是可能隨時變成單身。

  在台灣社會中,有很多人以「一個人」的形態生活著,這些人因為不同理由處於單身狀態,雖然是一個人,卻活得精采有質感。

  若與世界各國相較,台灣三十五~三十九歲女性,有二十三.二%是單身,僅次於法國的二十五.四%,獨身女性比率高居世界第二名。美國或香港都只有十四%左右的女性單身。台灣衛生署曾做過一份調查,台灣女性不婚的比率高達二十四‧五%,幾乎每四位女性,就有一位不想結婚。

 

此外,離婚率逐年上升,也迫使許多原本在婚姻中的人恢復單身。民國八十三年,台灣每年離婚對數只有三萬多對,到了九十三年上升為六萬多對,足足增加了一倍之多,每三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以此計算,每年就有十二萬多人恢復單身。累計到去年為止,台灣離婚總人口高達一百多萬人,數字相當驚人。

單身快樂7大祕訣

●喜歡自己,學會獨處。

●_固定運動、每週至少三次,注意飲食,保持身心健康。

●_培養嗜好或興趣,也可以重新學習,擴大社交生活圈。

●_至少有二、三位知心朋友,可在妳心情低落時陪伴。

●_經濟獨立,做好理財規劃,特別加強看護險、醫療險與年金保險。

●雖然不婚,但是永遠不要放棄尋找一個伴侶。

●感情難免大起大落,保持一比一的對等關係。

  根據內政部統計,喪偶人口數也有一百萬人之多。若加計其他年齡層的單身人口,台灣十五歲以上單身總人口數高達八四○萬人。

  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準之後,單身人口比率一定會增加,歐美更是如此,在某方面來說,這也代表每個個體可以更獨立自主。至於超高的不婚與離婚率,則是宣告人們不再相信天長地久的愛情,即使是有婚姻關係的人,還是可能隨時變成單身。每個人在這個趨勢下,應該去思考,如果有一天需要一個人過生活,如何才能過得更好。

  在單身浪潮下,你做好準備了嗎?

  打敗長壽風險

在台灣,多數人仍未意識到長壽風險的存在,甚至有著逃避的想法,相信「我不會活那麼老!」這真是最阿Q的想法!

什麼是長壽風險?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Economic Research,NBER)在二○○六年八月針對老化提出的〈金融創新報告〉中,簡明扼要地定義:長壽風險就是活得太老,但儲蓄太少、退休太早,以及花得太快。

大多數人雖然都會為退休積極投資理財,但是規劃的年限多半不長,完全沒有想過要是過了規劃年限,還一直健康地活到百歲,原本的退休金規劃將會不敷使用,屆時該怎麼過沒有收入的退休生活?

但在台灣,大多數人仍未意識到長壽風險的存在,甚至有著逃避的想法,始終相信「我不會活那麼老!」

  但是,這真是最阿Q的想法!

在醫療進步下,人越活越長壽已經是趨勢。經建會預估,到二○五一年,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將增加到男性八十一.五歲,女性到八十八.五歲,過去對於退休規劃只準備到八十歲的想法,必須有所改變。當人有機會活到九十歲、九十五歲。退休金就得再多準備十年、十五年。

在國外,討論長壽風險已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想辦法,為不再工作的老年人爭取多一點收入,像德國就已通過〈老年收入法案〉(Old Age Income Act),以減免稅收的方案,鼓勵民眾自願提撥退休基金,並限定投資在能支付年金,且年金發放只能變多的基金或保單。

  打造退休桃花源

台灣退休聚落正在逐漸成形。移居小鎮生活,既省錢又可圓夢,許多退休者移居小鎮生活後,甚至意外找到人生第二春。

這幾年來,台灣已經逐漸出現退休後移民到小鎮的島內移民潮。這些退休人士聚集在地方小鎮,形成新的退休聚落,像是苗栗南庄、花蓮吉安鄉、壽豐鄉鹽寮等花東海岸線一帶、清境農場等都是已成形的退休聚落,其他還有一些聚落正逐漸形成中。退休後遠離塵囂,找到自己喜歡的地方,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是多數人的夢想,尤其久居都市的人更是如此。美國、日本已經出現這樣的趨勢,相信未來台灣也是。

只是,退休後年紀漸長,身體健康較易出狀況,若要移居,還是得考慮醫療的方便性,最好住家距離醫院不要超過三十分鐘。不過,隨著平均壽命延長,可考慮二段式的退休規劃。也就是退休後,身體還不錯時,可以選擇喜歡的地方移居;等到老到動不了或是身體出狀況,再遷至養生村或安養中心。

  健康快活,暮年生活

專業銀髮社區與照護單位服務日漸完善,步入晚年的年長者可衡量己身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安身之處。

因應高齡化與少子化時代,單身銀髮族如何在居住問題上,讓晚年生活過得安心又舒適,並獲得妥善照顧,對個人、社會都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無論是安養照護機構、老人公寓、養老村都各有其優點,銀髮族可依本身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居住機構。

銀髮族適合何種生活方式,端視個人身體健康狀況與生活習性而定。選擇與子女同住的好處就是方便就近照顧,也能享天倫之樂。

然而隨著社會型態變遷,越來越多銀髮族傾向與子女分開住,享受自主生活,這時健康狀況便成了一項選擇基準。若身體健康,可選擇住在方便就醫及親友探視的地區;若身體不適,行動不便,想安享晚年又不想麻煩子女,可考慮住在專業的護理之家、安養中心,或是具有完善照護服務的養老院、養老村等機構。

此外,也有專供具生活自理能力的年長者入住的老人公寓等銀髮族專屬住宅。總之,入住前考量自身狀況,善加與親友溝通,最重要的是充分蒐集相關資訊,檢視安養設施是否合法安全,才能享受有尊嚴又快樂的退休生活。

台灣的老人公寓多採公辦民營方式,由地區政府出資籌建,並委託民間業者經營。專為具生活自理能力的銀髮族,提供專業又舒適的軟硬體設施與服務。

若為生活能自理的年長者,也可以考慮合法立案的「安養中心」;若健康欠佳、生活起居需要別人料理,但狀況穩定,不需要複雜的醫護需求,則可選擇「養護中心」;若是慢性病患者或長期臥病在床,需要氣切、插管等專業護理技術服務者,「護理之家」是較為妥當的選擇。

此外,台灣也出現了多家高級養老村,除了創始者潤福生活新象館,還有台北林口的台塑長庚養生文化村、桃園的泰和園養生館、苗栗的聖恩西湖養生會館等。除了提供豪華舒適的住宿、伙食,還有健康管理、醫療服務、休閒活動等多項頂級服務。但要入住這類五星級養老村,都有一定的費用門檻,決定前得先衡量一下自己的荷包才行。

  住得舒服,住得安心

除了可以選擇軟硬體設施完善的公私立安養單位,獨居於家中的銀髮族,也可藉由政府或業者提供的安全保障服務,許自己一個安心無虞的晚年生活。

目前台灣各縣市主要透過生命救援連線、警民連線或安全警鈴,或由民間團體協助銀髮族、獨居老人的緊急救援工作。例如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協助中、低收入戶六十五歲以上獨居老人免費申請生命連線緊急救援系統,緊急系統包括一組主機、瓦斯偵測器、火警探測器以及具求救功能之無線搖控防水防塵隨身按鈕,生命連線中心收到訊息後會儘快派員協助並救援,其他獨居長者申辦則須每月自付一千五百元的服務費。另外還免費提供中、低收入戶的失智長者「預防走失手鍊」。民眾可洽詢生命連線基金會:0800-056789,或上各縣市政府社會局網站查詢。

各縣市警局為協助妥善照顧獨居長者,於轄區內各獨居長者住所設置巡邏袋,以加強巡邏探視。也可自費申辦警民連線系統,一般月租費九百至二千元,安裝費另計。

另外,中興保全推出的「衛星定位協尋系統」,讓家屬可隨時打電話或上網查詢長輩所在位置;透過設定也能將位置資訊定時以手機簡訊或 E-mail 回報家屬。若年長者出現身體不適、迷路或其他緊急狀況,只要按下「SOS」鍵就會發送緊急求救訊號,降低風險。

此外,新光保全也提供使用者以NB、手機、 PDA做遠端影像監控,與醫療機構合作發展「行動醫療看護系統」,進行如遠距醫療、遠距看護、健康養生諮詢等服務。

  活到老,學到老

面對台灣日趨高齡化的社會,政府早已規劃了許多提供銀髮族再進修,以及利用己身豐富的經驗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的環境。

許多年長者退休之後除了含飴弄孫、四處旅遊、找老朋友聚聚外,還是有許多閒暇時間不知如何打發。

其實走出戶外,參與各項團體活動,從事志工服務,建立良好人際關係與社交生活,才是常保活力的抗老祕訣。

除了位於各地的社區大學,有各種適合銀髮族學習的課程與活動外,各地區老人文康活動中心所附屬的長青學苑和松年大學,也是不錯的學習處所,針對銀髮族推出許多兼具益智性、教育性、生活藝術性和動態的研習活動。例如台北市的長青學苑課程,還可以申請終身學習護照,讓年長者在輕鬆的學習環境下,打造更豐富的晚年生活。

此外,由教育部針對銀髮族設立的「老人教育專區入口網站」,除了提供各縣市地區樂齡學習活動資訊外,也和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台北科技大學等大專院校合辦「阿公阿嬤上大學圓夢計畫」,參加對象為六十歲以上,身體健康,生活能自理的長者。

教育部與大學院所合辦的「老人短期學習計畫」,讓年者者有機會走進校園和年輕學子一起上課學習、互動,享受校園生活,則讓銀髮長者藉由專屬網路平台,不用假手他人,隨時都能掌握最新資訊。除了讓年長者圓夢,更是常保活力的抗老祕訣。

 

 《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自在快活,做個老後新鮮人》 (時報出版  2010)

 

  內容簡介

男人的一個人老後,怎麼過?

覺得心煩的時候就直接說煩,無造作地面對自己的人生,

放下世俗的價值判斷,發揮最真實的本我魅力,

做個讓女人覺得可愛、討人喜歡的「老好男人」,這樣就對了。

具韌性、懂珍惜,是一個人的老後,要好好活著,必備的性格軟體。

用坦然面對的態度,擁抱軟著陸的樂活主張,

以積極規劃的角度,拉長退休生涯的助跑期,

專屬於你的第二人生,此刻才正要精彩登場!

  中老年喪偶、離婚率升高、男性人口多於女性、單身寄生族增加……

  種種真實發生的社會現象,都宣告了男性也必須面對「一個人的老後」。

  在一個人的老後世界裡,每個人都是剛起步的新鮮人,

  而一向背負更多社會與生活壓力的男性,

  更需要重新學習,做自己生命的主角,活出另一種意義與光采。

  老後生活的真正考驗,不是經濟狀況、也不是人際關係,

  而是——與自我相處的能力。

  建立一個沒有利害關係,而能共同分享的「老伴」交友圈;

  發掘讓自己樂在其中、生活有所寄託的興趣與志業;

  規劃一套符合自我期待的照護計畫與臨終功課。

  懂得為「自己」負責,你就能擁有成熟沉穩、怡然自得的老後生活。

  暢銷書《一個人的老後》作者上野千鶴子,

  以一貫明快獨特的見解,特別針對男性的心理特質、生活需求和社會適應,

  提供中肯精闢的規劃忠告,藉此開啟男性老後生活思考的第一步,

  希望所有男人都能活出自己快樂的獨身之道。

    男性老後的十大獨身之道

  培養獨自打理生活起居的能力

  對自我的健康管理負責

  遠離酒精、賭博與藥物

  不將過去的豐功偉業掛在嘴邊

  學習傾聽

  建立沒有利害關係的交情

  不對女性友人有所企圖

  廣交不同世代的朋友

  確實做好資產管理

做好緊急狀況的預防措施

 

  目錄

【推薦序】一個人的老後,男人與女人孰孤單?   楊聰財

【推薦序】終須傾聽「男人也會老」的敲門聲     蔡詩萍

【前言】男人也有一個人生活的能力

第一章  男人到最後也是一個人

◎越來越多男性加入單身行列

◎喪偶單身

◎離婚單身

◎不婚單身

◎男人的老後只剩晦暗?

◎男人也有負起照護之責的時候

◎性生活的終點?

◎單身兒子也會成為照護者

◎妻子比自己先走一步時

◎「第二春」的可能性

第二章  人生的下坡更需要智慧

◎當人生過了高峰期

◎男女退休大不同

◎不服老的心態

◎學習「公開示弱」

◎軟著陸的退休方式

◎充滿活力的單身老後

◎向女性學習自得其樂的生活態度

◎別再搞什麼權力遊戲了

◎培養「一個人的力量」

第三章  花錢能買到優質照護嗎?

◎單身男性的荷包狀態

◎居家照護非得由妻子承擔嗎?

◎入住養老機構要多少錢才夠?

◎要選擇個人房,還是與他人共處一室?

◎照護機構中所隱藏的問題

◎單身居家照護的可行性

第四章  你有能力一個人生活嗎?

◎男性有辦法獨立生活嗎?

◎確保一定的「飲食」生活水準

◎「有錢」不如「有人」

◎朋友是人際關係的高階版

◎打入女性圈子的「七大禁忌」

◎如何消磨空閒時間?

◎男人一個人老後的生存守則

◎男人老後的十大獨身之道

第五章  你能獨自離開人世嗎?

◎「死」是「生」的延長

◎居家照護的幕後推手

◎家屬的「抵抗勢力」

◎介護保險法之於單身一族

◎鼓勵和解

【後記】當個討人喜歡的老好男人

 

推薦序1 終須傾聽「男人也會老」的敲門聲

 

  出版社打電話給我,要我為上野千鶴子的新書《一個人的老後【男性版】——自在快活,做個老後新鮮人》寫點推薦文之類的,當下我即哈哈大笑。沒錯!時候到了,也該是我這優質熟男挺身出來,「認老卻不服老」地為普天之下「男人也會老」這件事說些話、做點事的時候了。畢竟,五十要知天命,要為往後的老預做「與老共舞」的準備了。

  雖然,我在內心仍不免驚乍,怎地,我就這麼從三十手記裡的蒼白青年,變身為福泰壯碩的熟男了呢?

  「一個人的老後」,「老後的一個人」。這可不是在喃喃自語,而是代表了「一個事實,兩樣心態」。

  一個事實是:人皆會老,不管我們承不承認,至多也只能漠視它,忘卻它,掩飾它,如此而已。吊詭在於,老這件事,就跟「繳稅」、「麻煩」、「死亡」這些令人討厭的事情一樣,絕不因我們的漠視、忘卻與掩飾,而會客氣地說:「喔,原來你不歡迎我啊!那好,不好意思,打攪了。」然後轉身離去。不,不會的,老這件事是不會稍有遲疑的,一旦它輕叩了門扉,它就會一直敲、一直敲。

  反之,我們若越早正視「人皆會老」的事實,我們的老後就越可能過得健康且快樂,老得優雅而自在。

  至於兩樣心態呢,首先,「一個人的老後」是生命走到老後階段,某種現實處境的面對。不管我們是被迫一個人,或自願一個人,在那孤獨一人的老後世界裡,是否還能過得自在且平安?

  其次,「老後的一個人」則屬於生命智慧的考驗。我們老了,不再意氣風發、不再風華絕代了,那該怎麼生活呢?老後的一個人,還帶有深沉的存在意味。「一個人」並非專指個體上的一個人,而是有著心靈價值上、世代落差上的一個人意義。活得越老,同輩朋友越發飄零,老後該如何跟老伴相處、如何與周遭年輕世界相處,以不至於流落至一個人的孤絕狀態,常常是很多老人,尤其是老男人,最難通過的關卡!

  說來也很遺憾,人生到臨老的下半場後半段了,按理說什麼場面沒見過,什麼難關沒闖過,為何偏偏老後面對自我這件事如此孤獨而蕭索?恐怕就在於我們,尤其是男人,從不把「與老共舞」這件事當成大事來看。

  當然,沒有人樂意把「老」這件事當聖誕老公公來款待,多半只願它像一場噩夢。多數人年輕時,都希望這場夢不要來。年屆三、四十,就算真在午夜夢迴夢見自己的老態,也真是一場噩夢。醒後雖嚇出一身冷汗,可環顧周遭,景物依舊,身旁的人鼾聲輕起,摸摸自己尚稱光滑的臉龐,知道那雞皮鶴髮的樣貌果然是夢,立刻便輕鬆起來。走進盥洗室,吹吹口哨哼哼歌曲,望向梳妝鏡,映出一張還不算老的臉,然後對著馬桶撒泡尿,一路暢達,毫無疑問,你還很年輕。

  但在現實人生裡,老這件事絕對不是一場噩夢。老,宛如日夜拂面金字塔的沙漠風塵;老,彷彿晨夕交遞從窗前流過的小溪;老,是在我們的輕忽與驚乍中,一天天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常相左右,宛如幽靈。

  有一天,你戀愛結婚了,不數年,你懶得再翻結婚紀念冊;有一天,你發現孩子大了,更高更壯,而你則被比下去;有一天,你發現偶有幾徑白髮了,先一根根拔,後去染髮,再來乾脆任由其蔓延攀爬;再有一天,你上了捷運、公車,正想讓位給一位老人家,不料身旁年輕傢伙立即起身,先讓位給你。你愣了一會,心中的疑惑不知如何反應,納悶地生著氣:怎麼就這樣被當成老年人了呢!

  老這件事也很詭異。現今人人活到八十歲的機會相當高,換言之,若以四十歲為分界線,前四十年固然青春多汁,精力無窮,然而,每個人卻不一定清楚自己該走的路到底正確與否,於是乎跌跌撞撞。

  相較之下,後面四十年已然不惑了,已然知天命了,已然耳順了,已然從心所欲不逾矩了,合該是生命最美好的階段。偏偏我們這個社會最疏於關注、最不懂適當關切的,常常是那年老的族群。韓裔日籍作家柳美里在《女學生之友》裡就透過一位退休的老人之口,痛斥東方社會看似敬重老人,把老人捧上天,說什麼「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實則根本視老人如行將枯木的活化石,每天早上只能在公園打太極、做體操,無視老人內心深處也有澎湃激情、盪漾熱情、漣漪感情的事實。

  人會怕老,自古皆然。但人會怕老,於今為烈。因為高齡已成包袱,高齡而孤獨,已是熟齡社會的一大議題。

  於是,一個人的老後,老後的一個人,訴說的其實是一個道理:不管有伴無伴,我們老了,都得有一個人獨自打理老後人生的能力。每個人的能力條件盡管不同,可真正的關鍵不在客觀能力之大小,而是我們是否充分認識到「老」這個事實,因而及早為自己規劃老而健康、老而安宜的生活。

  將「一個人的老後」放在兩性的天平上看,男人顯然是值得同情的。相較於女性,男性的老後相對可憐得多。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愚蠢之處。

  男性比女性更不能適應退休生活,幾乎已經是公論。或許這跟長久以來,男人在職場上比女人吃得開有關,他們因之不能適應節奏變慢、步調放緩的生活。有趣的是,男人不是一向自詡理性嗎?理性的天窗照理說應該讓他們看到自已晚年的事實。一般而言,若六十五歲退休,平均餘命僅十一年左右(據二○一○年統計,台灣男性平均壽命七十五.九,女性八十二.五歲)。一旦認清這個事實,男人何必還去斤斤計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許多無謂之爭?還不放鬆自己,好好享幾年清福,過點好日子?

  從平均壽命推敲,一對夫妻能有白頭到老的機會,實屬福氣。至於現實社會裡老男人獨居者多,除了未婚、喪偶者外,更多的恐怕是老男人的壞毛病不少,使得他們等同於麻煩製造者,迫使妻子離去,或家人不願與之同住。男人若不想「老後一個人」,勢必得在年輕時自我警惕,調整好「與妻共舞、與家人共舞」的心態,未來方有「與老共舞」的和諧條件。

  「與老共舞」不是容易事。孔老夫子那種「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學習態度,提醒我們不讓自己在知性上停頓。依我看,這是抗老化、是抗「老而無所事事」的最好建議。

  上野千鶴子在本書中,對老男人忘懷不了權力與世俗光環,因之帶來的強烈孤寂、落寞感,著力得遠比老女人為多。這點,應該不分東西方,都蠻適用的。

  男人不一定比女人老得快,不過老男人一定比老女人要凋零得快。這點是男人過了中場以後,要打下半場人生球賽時必須了悟的冷酷現實。身軀上,女人嬌小而具韌性,男人強壯卻易剛折;心靈上,女人隨遇而安,惜福且珍愛所擁有,男人則看大忘小,容易輕忽日常幸福。具韌性、懂珍惜,是一個人的老後,或老後的一個人,要好好活著,必備的性格軟體。

  「初日照高林」,很美;「夕陽無限好」,亦美。上野千鶴子寫出《一個人的老後》,勢必也要回頭照拂一下不受教的「準老男人們」。我很願意當她《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自在快活,做個老後新鮮人》的第一位台灣熟男讀者,並挺身站出來,鼓勵男人們為自己的下半場人生,打好心靈的點滴。

 

蔡詩萍 推薦序2 一個人的老後,男人與女人孰孤單?

 

  二○○九年《一個人的老後:隨心所欲,享受單身熟齡生活》一書出版之後,不僅是日本熱銷百萬冊的話題作品,在台灣一樣引起許多女性朋友們的關注。

  如今,上野千鶴子這位女性作家把焦點再轉移到男人身上,出版了《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自在快活,做個老後新鮮人》,相信後續也將會引起台灣讀者的關心。

  男人在女人的愛裡成長

  這本書一開始就寫到:男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母愛悉心關照;成年之後,男人依舊仰賴老婆照顧生活裡的一切。男性因社會價值觀與所處環境、個性、人際關係等因素,面對一個人的老後生活,其耐性與成熟度皆遠不如女性,這是男性必須深思的一大問題。

  身為社會學學者的上野千鶴子以其女性細膩的觀點,看出了許多日本男人的問題。而在診間每天面對大量個案的我,同樣也在台灣看到一樣的情況。

  任何人只要有心,只消在醫院裡坐上一天,觀察來往的年長老人,就會發現,生活優渥的老人,大多坐在輪椅上,由外勞協助照顧。若是生活清貧的家庭,則會看到瘦弱可憐的老婆,辛苦扛抱著肥胖行動不便的老公,在醫院裡走動。

  在台灣傳統的婚姻關係中,常是男性年長於女性,透過我在醫院的觀察(非正式統計),超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女人都會照顧男人一輩子。臨老時,女人依舊會庇護男人到終老。看到這樣的景象,不禁讓人為女人抱不平。

  所以當遇到夫婦感情失和,雙方溝通緊繃膠著時,我常會扮演中間潤滑劑的角色。特別是妻子因為老公外遇而陷入憂鬱症時,我常會請老婆邀老公一起到診間。除了讓兩人一起面對問題,讓老公也參與治療之外,我往往總會在一旁適時地點醒老公:「你的下半輩子要靠的是老婆,現在又怎能不對她好一點?」

  ㄍㄧㄥ了一輩子感情的男人吃虧大

  身為男性,我則在生活裡自覺到另一項隱憂……

  每當結束醫院一日忙碌的工作後,回到家裡,與我感情尚稱親密的一對青春兒女會分別問我一些課業上的問題,然後,又各自回房努力做功課。稍晚,老婆工作結束回到家,兒女們看到她的第一個反應則是開心地擁抱問候。一幅天倫和諧的景象,讓在旁的我看了好生感動。但事實上,心裡也藏有小小的落寞。

  男人對於感情的表現,常被自己(或教育、或社會價值)約束、框設在某一個範圍內。不輕易開口說愛,無法自在地表現喜怒哀樂,也無法如女性輕易地關懷身旁的人。從小到大,男人大多只會這樣ㄍㄧㄥ著感情。可想而見,當一個人老後時,男人只能讓自己走入更孤單的世界。

  當另一半先走時,男人亦不比女人堅強

  在我和老婆Wendy共同製作的部落格「洋蔥與蚊子的世界」裡,我們就曾針對電影〈當櫻花盛開〉進行討論,寫成了一篇名為「來不及說再見!從電影〈當櫻花盛開〉談喪偶者心理障礙」的文章。

  〈當櫻花盛開〉為二○○八年在台灣上映的電影,當時曾大受好評。該電影描述一對鶼鰈情深的德國夫妻,因妻子猝死,先生出現開始一連串不適應喪偶的情緒反應。甚至到後來,他穿起妻子的衣服,學習妻子最愛的日本舞踏,變成了「扮異性癖」,只為親眼看見妻子最盼望的櫻花盛開,與壯麗的富士山。而「扮異性癖」正是丈夫對亡妻思念的表現。片中美麗的劇情與場景,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常見,然而,喪偶後產生的情緒反應,卻值得我們探討。

  不論男人或女人,臨老時,終究要面對失去配偶的窘況。一九六七年,歐美知名社會學家Holmes和Rahe共同提出一份「社會再適應等級量表」(stress scale)。這份量表中的壓力項目,排名第一的就是「喪偶」。

  在量表中我們可以看到,結婚所帶來的壓力是五十分,喪偶是一百分,親人死亡的壓力也很高,約七、八十分左右。若有人在半年內連續遭逢多項壓力事件,也就是所謂的「屋漏偏逢連夜雨」者,壓力指數就會累積超過三百分。

  面對喪偶,個人的心理與生理該如何調適?這確實是人人都應該認真思考與學習的大哉問。在診間,因喪偶而求助精神科醫師協助調適心理的個案,女性的比例總是多於男性。但事實上,男性對於喪偶真的就「比較容易坦然面對嗎?」就我專業的觀點,對此抱持極其懷疑的態度。

  男性在整體社會中,通常扮演著堅忍、有淚不輕彈的角色。但這畢竟只是外表,每當夜深人靜,被迫必須一個人面對自己時,男人可不比女人堅強。藉酒澆愁、上酒家等,都是男人逃避問題的一種表現。

  原本看似柔弱的女人,在面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時,會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這才是面對身心健康問題正確的方法。相較之下,男性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而怯懦許多。特別是年老的男性,喪偶之後會比中年男性產生更大的情緒問題,因為他會想到老婆走了,沒有人可以照顧他,如果自己生病了怎麼辦……

 

  真誠閱讀《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楊聰財

 

  翻開上野千鶴子《一個人的老後》前後兩書,都讓人有一個深刻的感受,那就是:不論是女性或男性,都應該及早正視年老生活。

  女性閱讀《一個人的老後》可以積極面對生命風景的自在與期待;那麼,我則建議男性open your mind!真誠地閱讀《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自在快活,做個老後新鮮人》。書中透過一篇篇真實的人生故事,搭配理性分析,在在都提醒著男性朋友們:別再ㄍㄧㄥ了,好好真誠地面對自己吧!

  最後,套用王建瑄院長曾在「妻子的夢」一文中所寫到的:「有人說:『妻子是丈夫年輕時的戰鼓,年老時的手杖。那麼丈夫又是妻子的甚麼呢?』」

  其實,女人是最划算的一項投資,尤其是投資一個好女人。女人是奇妙的生物,當你真心打動她之後,她就會不斷地為你付出,直到終老一生。

 

上野千鶴子 前言

 

  男性單身一族日漸增加,根據二○○五年調查,相對於六十五歲以上的單身女性有兩百九十二萬人,單身男性人數則接近女性的半數,約有一百一十三萬人,今後人數應該還會再逐步攀升。

  一直以來,單身獨居男性總被惡評為「鰥夫手懶家裡髒」,與單身女性相比,也更容易成為眾人同情或憐憫的對象。

  年輕人單身獨居並不會受到旁人的指指點點,但銀髮族一旦過起單身生活,和朋友見面時不是寒暄、打招呼,反而是常被問到:「會不會很寂寞?」若當事人是自願選擇過獨居生活,被如此關心問候,只能說這些人「真的是想太多了」。而我撰寫《一個人的老後》一書,其中一項因素也是為了要反抗這種觀念。

  另一方面,男性也常被問:「一個人很不方便吧?」這裡所謂的「不方便」,除了家事之外,還有「那方面」,也就是下半身的不方便。因為這種理由再婚,其實挺掃興的。這不就意味著婚姻關係只建立在男人的「不方便」與女人的「不安」之上。但一旦女人「(經濟上的)不安」消失,再婚的欲望也會跟著降低。

  男人成為單身一族的情況有三種:一、喪妻;二、離婚;三、不婚族。喪妻或離婚要再婚比較困難,如果對方女性是喪夫後回歸單身,那麼好不容易才獲得亡夫的年金,可以用來當作過去看顧丈夫的補償,不見得會輕易放棄。離婚婦女則是對結婚敬謝不敏,自然不太願意再次挑戰婚姻生活。至於不婚族女性對於結婚對象的條件要求越來越高,慢慢成為「敗犬」,過去沒選擇與同世代男性共度一生的她們,將來選擇和同世代不婚族男性過下半輩子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因此可以預料,無論是喪偶或離婚者,再次恢復「婚姻生活」的可能性並不高;而不婚族將來邁入「婚姻生活」的可能性則更低。

  然而,單身男性仍有可能在不依賴女性的情況下生活。透過採訪,我的確也遇到許多過著充實生活的單身男性。

  是否真有所謂男性一個人的老後生存之道?本書的答案是:「有。」

  因此,我將本書的書名取為《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自在快活,做個老後新鮮人》。希望各位男性們都可以開拓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內容連載

 

女性不管是「現任單身族」,還是「單身族預備軍」,多少都會有所自覺。相對來說,大部分男性多半抱著反正老後有妻子照顧、自己會比另一半先走的心態。

  不,更正確地說,很多男性根本沒想過老後的事,壓根不想知道、不肯聽,也不願思考老後得在妻子或其他人照料之下走完人生的事實。這般心態令人瞠目結舌。

  現實中單身男性越來越多,奉勸各位男士還是好好認清事實吧!

你是哪一種單身?

  男性喪偶的比率從六十幾歲開始逐漸增加,只要超過八十五歲,每三人就有一人是單身。面對喪偶的打擊,男女在心態上有著極大差異,女性的失落感似乎比男性較為輕微。各種資料顯示,男性喪偶後之所以有很深的失落感,原因不單是身心方面受到衝擊,或面臨生活上的種種不便,也是因為太過依賴妻子,生活圈裡似乎只有妻子這個「支柱」,沒有拓展妻子以外的人際關係,一時之間無法適應落差所導致。

  五十歲以下,很明顯地婚姻關係較不穩定,有越來越多人是藉由離婚,選擇性地變成「單身」。相較於許多單身女性就算因為喪偶、離婚等失去另一半,都還能和子女維持「家人關係」,男性一旦離婚,不只失去妻子,也等於是丟了孩子,便從家庭中除名,成了一無所有的「單身者」。

  此外,有越來越多四十出頭的男性成了不婚族,也就是所謂的「公敗犬」,而且由於同年齡的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稍多,「公敗犬」會比「母敗犬」來得多,恐怕每三個男性中就有一人是王老五的時代即將來臨。年輕時,這些人在家都有母親幫忙打理,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若是就這樣不結婚,應該就會一直住在家裡,陪著父母終老吧。父母身體健康倒無所謂,但若是需要照護呢?或者,當自己終究也成為受照護的對象呢?

  女人不管是非婚族,還是因為喪偶、離婚而成為二度單身,狀況其實都差不多。即使是不婚族,在一個人的小天地裡,也能為自己「當個主婦」,懂得如何打理生活;而已婚女性當另一半不在身邊、兒女也長大成人離家獨立後,還是能過著一如往常的獨居生活。相較於此,男性所要面對的問題似乎更多、更複雜。

第二春的可能性極低

  因為「生活不便」而想再婚的男性,若是沒有相當財力(資產與收入),是吸引不了女方的。畢竟基於「不便」而選擇再婚的婚姻生活,妻子充其量只是個「床伴兼幫傭」,會讓人不禁想質問男人,到底把女人當成什麼了?

  喪偶單身女性早已受夠婚姻,況且還有丈夫留下來的資產和遺族年金可用,再婚的意願自然不高。此外,女性一旦再婚,將來可能又得負起照護之責,若不是真心相愛,根本提不起勇氣再婚吧。而且為了避免與前妻和其子女發生衝突,當然還是選擇事實婚比較好。

  離婚單身女性會希望再婚的動機,幾乎都是因為經濟壓力。比較離婚男性與女性再婚意願的調查結果,相較於大多數男性希望「有機會再造第二春」,大多數女性則「不願再被婚姻束縛」,不難想像男女離婚之前的婚姻生活品質差距有多大。若沒有經濟壓力,多數離婚女性根本不想再婚。不過這和希望有個男友陪在身邊並不一樣。

  大多數離婚女性都會帶著與前夫所生的子女,和這樣的女性結婚,男性必須要有婚後就是別人的新爸爸這樣的覺悟。「重建」一個家庭其實很不容易,再加上離婚單身男性還有贍養費等經濟負擔,也無法切斷與前妻所生子女的親子關係,更是麻煩。男性總該明白,若非有相當財力,再婚的可能性其實非常低。

  四十歲以下的世代,不只是受少子化影響而人口減少,也有越來越多女性加入「敗犬」行列,她們明明很想結婚,但因擇偶條件高,始終尋覓不到如意郎君,就這樣「慢慢地步入單身一族」。即便如此,她們也不會盲目地走入婚姻。

  換句話說,男性必須認清事實:這些女性將來結婚的可能性極低,還是好好計畫老後生活還比較實際。以往戰亂頻繁時代,男人變成少數族群,對女性來說,結婚就等於「找到一張長期飯票」否則沒有辦法自立。但畢竟現今已不同於以往,男性就算再怎麼喟嘆「女人變得太得意忘形……」,也改變不了事實。

  當個敗犬國王又怎樣?

不婚單身的「公敗犬」比「母敗犬」來得多,而且從資料上來看,這些男性大多數是缺乏與異性交往經驗的「宅男」。大半人生走來都不受異性青睞的男性,今後也不太可能變得很有異性緣。就我看來,這些人不必硬要「找到另一半」,就這樣「一個人」享受人生也很好,不是嗎?

  就像女人沒有必要以「有異性緣」這一點來證明自己是個女人,男人也不必以「有異性緣」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若是這些人能這麼想就好了。

  酒井順子的暢銷著作《敗犬的遠吠》,將無夫無子、三十歲以上的女人定義為「敗犬」。她形容這些女人認為自己不如人,然後再以「我就是敗犬,不行嗎?」這句話來反擊。其實公敗犬的世界也是一樣,若能有共識—雖然四十年沒交過女朋友,但不覺得有什麼不方便,這樣不行嗎?男人或許便能活得輕鬆自在一些吧。

  男人究竟何時才能從「沒有結婚就不是個男子漢」的緊箍咒中解脫呢?其實,在現今每三人就有一人抱持單身主義的時代,這種想法早就不適用了,只有舊時代的肉食男才會咬牙切齒地覺得自己「沒出息」。再說當今這個年代,就算結婚,也必須承擔喪偶或離婚等風險。

  學習「公開示弱」

「現今是人生一百年的時代。」如果五十歲是人生的高峰期,那麼前半段是上坡,後半段就是下坡,大約各一半一半。上坡時能累積新的能力與資源,逐步成長發展,下坡時卻相反,是段逐漸消耗能力與資源的過程。世上有很多教人如何上坡的技巧,卻沒有教人如何下坡,其實,下坡比上坡更需要技巧。從全職工作退休的男性,比較容易採「硬著陸」的方式步入老後生活,沒有什麼緩衝期,所承受的痛苦指數也會比較大。

  說起下坡的技巧,第一招就是「公開示弱」。所謂「弱點」,並非不好,也不是什麼可恥的事。就像過勞會導致健康狀況亮紅燈,心靈也會因為遭受壓迫而崩潰。無論遭逢任何事身心都不會耗損的人,根本不算是人,而是生化人。

  有時候我會覺得,男性和女性在某些方面還真是不一樣呢!

我指的是男性不肯承認自己也有脆弱的時候。並不是說男性就是弱者,也不是說女性比男性強,其實女性和男性一樣強,男性和女性也都有脆弱的時候。無論男女,人類都是有著強勢及脆弱一面的生物。

  隨著年歲漸長,我越來越覺得人其實很脆弱。正因為脆弱,若是粗暴以對,肯定會崩壞。逞強不但會損及身體,也會戕害心靈。既然人是如此脆弱,就應當好好對待才行。

  男性有別於女性的地方,就是不肯承認自己的弱勢,或者應該說,男性脆弱到無法承認自己的弱點。而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對男性來說,老了就等於承認自己是個弱者。我認為這是種「男人病」,因為男性從小就被灌輸「一定要堅強」的觀念,所以才會刻意壓抑內心的脆弱,不在人前示弱,虛張聲勢地活著。

  男性因為不容許自己脆弱,所以也瞧不起膽小鬼和懦弱的人。面對生病的同事,或是拒絕上學的兒子,只會用粗暴的言語斥責、刺激他們。另一方面,男性也會歧視身心障礙者、嫌棄年長者,覺得這些人只要管好自己就好了。也許一直堅強地活躍於職場,在中年期就結束人生,這樣也不錯。但這是不可能的,我之所以對就算想死也無法輕易死去的超高齡社會抱持歡迎的態度,是因為如此一來,不管是誰,人生最後一程都需要他人的照顧,無法逃避成為弱者的事實。

  只有老化一事,是無論任何人都得接受的命運。不僅如此,也只有常保身心健康、經濟寬裕的人,才有可能長壽吧。

  充滿活力的單身老後

我曾受大企業委託進行「模範退休人士」的調查,發現這些世人眼中積極面對人生,退休後也能活得充實自在,與他人互動良好的「模範退休人士」,身上都有著共通點。

  那就是:這些人「社緣」以外的人際關係十分活絡,都是採「軟著陸」的方式享受退休後的生活。在他們身上,可以看見以下兩個共通點。

第一、他們會主動拓展公司與家人以外的人際關係。

第二、由於是採軟著陸的方式迎接退休後的人生,所以助跑期較長,都是從四、五十歲便開始助跑。

  我不斷強調,老後就是「下坡」時間,是不需要爭勝負的時間。在權力遊戲中,手上的牌一定要比實際上看起來更強,才能達到威嚇對方的效用。但「下坡」的智慧,則是要從他人手中抽出自己所沒有的牌,也就是懂得「公開示弱」。這和男性一路爭鬥下來所累積的智慧完全不同。因此,若不能一百八十度地改變生活方式,將很難適應後半輩子的生活。

  「有錢」不如「有人」

「『有錢』不如『有人』」是我出版了《一個人的老後》之後,承蒙書評家吉武輝子女士所提出的一個說法。這裡說的「有人」,當然是指家人以外的人。

  說到「有人」,馬上會讓人浮現「有家人」的想法。只是,如果把「家人」扣除後,一個人也沒有,就不能算是「有人」了。單身一族雖然不可能「有家人」,但的確可以「有人」(有朋友)。我們就來看看其中的技巧。

  能成為單身生活支柱的,與其說是「生命之交」等命運註定的關係,舒服、沒有壓力的交友圈更能豐富每天的生活。這種概念也曾出現在時尚設計師花井幸子女士的《後家樂日和》中:「親密友人不如十個淺淡之交。」「淺淡之交」,意即「因為關係不深,就算交往時間很長,關係也平淡如水。」等花井女士所謂的「交情淺淡的朋友」。

  「與其找一個閨中密友,不如找十個淺淡之交。用不著感嘆自己沒有像《跑吧!美樂斯》裡的那種靈魂伴侶。」

  試想,即使是靈魂伴侶,也有先走一步的一天,但總不能因為這樣就另外找人來代替他的地位。不只是親人,任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無法替代的,而隨著對方的離世,這段獨一無二的關係,以及與對方共同的記憶,都會一起被帶往另一個世界,沒有任何人可以填補。

  新的交友關係只會帶來新的經歷,你無法期待和新朋友之間能擦出和舊時友人一樣的火花,也不能期待擁有相同的默契。對於那些隨著家人或朋友的離去而一同消逝的記憶,除了沉默,別無他法。但這時候若有共同的朋友可以抒發心情,多少能得到一點慰藉。從這個角度來看,朋友當然越多越好。

  建立「淺淡之交」的網絡

與淺淡之交來往,不用太掏心掏肺。面對酒肉朋友,不需要因為信念不同而激辯不已;老是向想輕鬆度日的人尋求知識上的成長,根本就是完全找錯對象;和博學的人來往,偶一為之還可以,太常在一起只會讓自己心靈疲憊;可以讓自己抒發抱怨的對象,偶而碰一次面剛剛好,否則會演變成自己牢騷發個沒完,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個愛抱怨的人。

  能從對方身上得到知識成長的朋友,不一定會讓人感到安心;可以切磋琢磨的朋友,也可能缺乏包容力。大部分的朋友都無法同時滿足各種需求。有的朋友即使信念一致,但你卻不會想和他一起吃飯;有的朋友即使和你臭味相投,卻無法在你有難時及時相救。而「淺淡之交」就是即使不說知心話也能來往的朋友,有一個能讓自己每天心情愉悅的朋友,也就已經足夠。

  很多單身女性都有這類的「淺淡之交」網絡。她們性常在各方面感到不安,因此才會有自覺、有意識地努力建立這類友情網絡。如果單身男性沒有這種網絡,我真想說:「那是男人下的工夫不夠!」或者是基於「沒有朋友也沒差」等自大的心態,而不努力經營人際關係所致。等到發現自己年老體衰才開始想培養這方面的人際關係,就來不及了。

  相處起來很愉快的人、想經常碰面的人、偶爾想碰面的人、久久碰一次面也無妨的人、有困難時會願意向他傾訴的人、想幫助的人、在意的人、會掛念自己的人……不妨讓自己身邊的朋友更多樣化,這也算是一種安全網絡。

  如何尋找談得來的朋友?

組織朋友網絡可以單線發展,但也有更有效率的方法,那就是以「選擇緣」來挑選朋友。

  如同我在第二章所言,「選擇緣」就像字面上的意義,是一種「可以選擇的緣分」。由於事先已經透過志向、教養、興趣、思想信念、生活方式、學歷與經濟水準等條件篩選過,彼此一拍即合的機率很高。換句話說,只要從精選過的魚池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就好了。

  此外,生活模式及經濟程度相仿也很重要。若老是得在意對方的手頭狀況,無法隨心所欲地邀請對方到想去的地方,不但讓人困擾,而且若一直都是自己單方面出錢請客,也不利於雙方關係的維持。

不同於純粹只是玩樂性質的朋友,為了共同目標而一起行動的朋友,可以藉機仔細觀察對方的責任感、誠實度、工作態度和人際關係。辦公室戀情的例子之所以很多,就是可以仔細觀察對方的做事方法,瞭解對方的人品。然而,選擇緣和社緣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沒有上下的階級關係,並不會因為表現好而得到地位、收入等酬庸,因此可以真正看出對方勤奮的品格與謙和的態度等。

 

老年期_百度百科

 

  老年期概念概念與特點

  老年期(old age),人生過程的最後階段。特點是身體各器官組織出現明顯的退行性變化,心理方面也發生相應改變,衰老現象逐漸明顯。由于各種變化包括衰老是循序漸進的,人生各時期很難截然劃分。而且衰老過程的個體差異很大,即使在一個人身上,各髒器的衰老進度也不是同步的。衰老與一般健康水平有關,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衰老進度也不同。多數人的衰老變化在40歲左右逐漸發展,60歲左右開始顯著。因此,從醫學、生物學的角度,規定60歲或65歲以後爲老年期,其中80歲以後屬高齡,90歲以後爲長壽期。老年期的規定還受社會經濟乃至國家政策(如退休政策)的影響。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多以65歲爲老年的標准,一些發展中國家則多以60歲爲標准。有些學者提出將老年期的起點後移。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學會曾于1982年根據中國國情及傳統概念,建議規定以60歲以上爲老年。中國學者的一些論文談到老年期時均以60歲爲起點,有些論文也同時列出65歲以上的資料。

   老年人的特點是結構功能多趨向衰退,但在智力方面一般並不減退,特別在熟悉的專業或事物方面,智能活動不但不減退還有增加。老年期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解決老年期的問題,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從物質和精神上解決老年人的需求,一是通過各種方式,組織發揮老年人的潛力,繼續爲人類社會作貢獻。

  地理學領域概念

  老年期是侵蝕旋回中的晚期階段,即地貌發育的最後階段。此階段的地貌特征是:河谷不斷拓寬,曲流發育,谷坡由低緩逐漸達到極限,形成大面積平坦地面,呈現出散布著一些殘丘的准平原狀態。

  人類老化的原因

  老年期是指60歲至衰亡的這段時期,按聯合國的規定,60歲或65歲爲老年期的起點。老年期總要涉及“老化”和“衰老”兩個概念。老化指個體在成熟期後的生命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形態學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變化。衰老指老化過程的最後階段或結果,如體能失調、記憶衰退、心智鈍化等。 自古以來,人類不斷地探索老化的原因,提出數種心理老化學說。研究個體心理老化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從個體出發,二是從個體與社會關系出發。 以個體變化爲重點的老化理論有遺傳學說,行爲老化學說等。強調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老化學說主要有疏離學說和適應學說。

  遺傳學說

  遺傳學說認爲,精神機能的老化、行爲的變化以及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心理變化,都是由遺傳決定的,衰老是按遺傳程序實現的,是有規律的退化。通過研究發現,雙親的壽命與子女的壽命有很高的相關度。誠然,僅用遺傳來解釋複雜的老化顯然具有片面性。

  行爲老化學說

  行爲老化學說認爲,老年行爲的退行性變化是由于精神退化機能引起的,並主要從行爲變化中反映出來。行爲老化就是隨年齡增長,對刺激的反應時間會延長,學習能力、理解力會減弱,記憶力逐漸衰退等。心理退化具有複雜性,簡單地用行爲老化學說解釋也是不全面的。

  疏離學說

  疏離學說認爲,老年人與社會的脫離是造成個體老化的主要原因。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社會活動變少,他們的人際交流漸次減少,與周圍環境的聯系逐漸減弱。這種個體與外部環境關系的變化,是由內部的變化造成的個體與環境的疏遠。

  適應學說

  適應學說認爲,老年期的主要變化是人際關系的改變。人際交往增多會減輕老年人的不安感,也可以從朋友的反饋中增加個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作爲一種適應手段,老年人必須杜絕自我封閉的生活方式。

  老年期的心理變化

  對老年期的心理變化,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老年喪失期觀點

  老年喪失期觀點認爲,老年期的心理變化只有衰退,沒有發展,是一生獲得的喪失時期。老年喪失期間所喪失的內容包括“身心健康”、“經濟基礎”、“社會角色”和“生活價值”,並把這些對人生具有重大意義的內容的相繼喪失認定爲老年喪失期的基本特征。

   老年喪失期觀點認爲心理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到老年期,隨年齡增長而衰退是個體心理發展的總趨勢。這肯定了個體心理發展變化的基本常規,應當予以應有的重視。但是,這種觀點的理論依據是把人視爲生物機體,過于注重生物機體的變化和年齡因素對心理變化的影響,而把心理發展看做是線性的上升和下降,這不符合複雜性的客觀規律,是不可取的。

  二、畢生發展觀

  畢生發展觀認爲,個體心理發展貫穿人的一生,並提出如下一系列的新的心理發展的基本觀點:

   第一,心理發展和行爲變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時候發生,也就是說從胚胎形成到衰老的整個一生都在發展。

   第二,不同心理機能發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如感知覺,出現最早,最先發展成熟,也較早開始衰退。再如抽象邏輯思維,較晚開始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並繼續增強。

   第三,心理發展過程既有增長也有衰退,是增長和衰退的對立面的統一。發展不是簡單地朝著功能增長的方向運動,而是由獲得和喪失的相互作用構成的。

   第四,個體心理發展是由多重影響因素所構成的複雜系統共同決定的,但各個子系統對不同發展時期的影響強度有明顯的區別:成熟因素對兒童期影響強度最大;社會文化因素對成熟期影響強度最大;個人因素,如智力、個性、命運、所遭遇的非規範事件等,對個體的心理發展變化的影響強度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對老年期的影響強度最大。

   畢生發展觀提出了一系列心理發展新觀點,強調人到成年以後,心理仍繼續發展,是一種積極、樂觀老年心理變化觀,應予以充分的肯定。但是,這種理論對于老年期心理變化的下降和衰退這一總趨勢,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我們應該科學地、正確地認識老年期心理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性。

  感知覺發生顯著的退行性變化

  (一)老年期視覺減退

  老年人出現的視力問題主要表現爲:視覺敏銳度下降(在正常距離內看清物體的能力減弱);視野縮小(與中央視覺相比,邊緣視覺明顯衰弱);聚焦能力減弱(距離變化時,雙眼聚焦于物體的能力衰減);暗適應所需時間延長。

  (二)老年期聽覺減退

  老年人中聽覺缺陷者爲數衆多,據調查研究發現,有近65%的老年人聽力減退。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聽覺敏銳度逐漸喪失,對高音的聽力減弱更明顯。我國的一項研究表明,50—60歲是中國人聽力減退的轉折期,60歲以後逐漸下降,80歲以後下降尤爲明顯。

  (三)味覺、嗅覺和觸覺遲鈍

  總之,人類進入50歲以後,各種感知覺都開始出現退行性變化,60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感知覺衰退現象越來越明顯。

  老年期的記憶減退特點

  (一)老年人記憶衰退的年齡趨勢

  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記憶發展變化趨勢是:兒童的記憶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從少年期開始到成年期達到記憶最佳的高峰期,爲個體記憶的“黃金時期”,40—50歲期間出現較爲明顯的減退,其後基本上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上。70歲是記憶衰退的一個關鍵期,此後便進入更加明最的記憶衰退時期。

  (二)老年期記憶衰退的特點

  記憶老化並非記憶的各個方面全面或同時減退,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因記憶過程和影響因素等的不同而呈現出老年人記憶減退的特殊性。

   第一,老年人機械記憶衰退明顯,意義記憶較機械記憶衰退爲慢。

  第二,再認能力表現出逐漸老化現象,但再認比回憶保持較好。

   第三,識記和回憶“姓氏”最難。人像特點聯系回憶的研究表明,“姓氏”的回憶在50歲後就出現減退趨勢,60歲以後減退日益明顯,80歲組的成績僅僅是20歲組的30%。所以,識記和回憶人的姓名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煩惱。

  (三)老年人的主要記憶障礙

  1.老年記憶障礙主要在于信息提取困難

   比如,上述老年人的記憶減退特點之一是回憶比再認明顯要差,這其中也包括提取過程。與回憶相比,再認提供的提取條件要好得多。這說明老年記憶障礙的主要因素是提取困難。

   2.老年人記憶障礙是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

   我國學者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學習記憶較多依賴于從長時記憶中取得支持,難以建立和過去經驗無關的全新聯系,而這種現象與老年人較少運用記憶策略有關。該研究結果提示,老年人的編碼儲存過程也有障礙,其記憶障礙可能是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困難相互作用的結果。

   3.老年人較少主動地運用記憶策略和方法 。通過對識記方法研究,發現20歲組青年所使用記憶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l)、意義聯系法(尋求意義關聯)。

   (2)、分類法(把識記的材料按某種標准和關系進行歸並)。

   (3)、聯系實際法。

   (4)、想象法(如把某無意義圖形想象成某種具體事物)等。

   同一研究表明,80歲組的老年人中只有4%的人運用了這一識記方法。

  4.文化因素對記憶影響顯著   有研究發現,有文化組與無文化組的老年人比較,有文化組的成績明顯較好,這也表明老年人記憶減退程度與受教育程度有關。

  (四)對老年期記憶減退的解釋

  關于記憶老化的年齡差異,即記憶隨年齡的增長而減退的機制問題,心理學家進行了許多研究。代表性的理論主要有如下兩個:

   1.加工速度理論   加工速度理論認爲,加工速度減慢是老年人認知(記憶)減退的主要原因。加工速度一般包括反應速度、感覺運動速度、知覺速度和認知速度。隨年齡增長,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老化,老年人的反應速度越來越慢,這導致記憶加工過程的速度變慢。據此,研究者認爲,加工速度減慢是老年期記憶減退的根本原因。

   2.工作記憶理論   工作記憶理論認爲,老年人發生認知(記憶)功能衰退是因爲他們缺乏信息加工資源,即缺少一種“自我啓動加工”的能力。   工作記憶相當于計算機的內存。研究表明,成人的工作記憶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   據此,學者們認爲,工作記憶容量隨年齡增長而變小是老年期記憶減退的另一根本原因。

  (五)老年記憶衰退的延緩和彌補

  老年記憶的變化具有可塑性,爲了改善老年的記憶,需要有意識地進行幹預並發掘記憶潛能。

   影響老年記憶的因素除了年老之外,還有健康、精神狀態及腦力鍛煉和記憶鍛煉等方面的因素。爲了延緩和彌補老年人的記憶減退,應該注意以下五點:

   第一,利用多種感覺器官。老年人應采取耳聽、眼看、口誦、手寫等多種感知動作加強記憶。

   第二,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必要的事情可以寫備忘錄(如按時服藥),按規定事項提示注意。

   第三,放緩學習和做事情的步調,按適合自己的速度從容地進行各項工作。

   第四,有意識地進行改善記憶的訓練,提醒自己注重運用記憶策略。如運用複述、背誦、歸類、創編聯系、聯想、組合、想象等有效記憶方法以加強記憶效果。

   第五,增強記得住的信心,不能背“遺忘”的包袱,以頑強的意志改善記憶,延緩記憶衰退。編輯本段老年期的智力減退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研究老年智力,得出了對老年人智力減退現象的不同見解。智力和年齡的關系十分複雜,綜合多方研究,老年人的智力有所衰退,但是又並非全面衰退。

  (一)老年期智力水平的衰退

  早期的研究者應用測驗研究人的智力發展規律,發現20歲以前是智力迅速發展的上升期,20歲左右是智力的高峰期,到老年期,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

  (二)老年智力變化的不平衡性

  老年期智力是否逐漸降低,存在著不同看法。近二三十年來,一些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研究結果,認爲智商從成年早期到成年中期基本保持不變,有些方面甚至還有增長,從而否定了人智力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的結論。

   有的研究認爲,人的智力在60歲以前是穩定的,隨後即使有衰退,幅度也不大。有的研究者強調,老年人智力也有一定的可塑性,並不認爲老年人的智力有嚴重的衰退。

   韋氏成人智力量表包括語言和操作兩方面的內容。許多研究都表明,該量表中的言語測驗成績,在老年期依然較好,到70歲後才有明顯的減退。而心理運動速度和知覺整合能力等操作測驗成績在25歲後就逐步衰退。

   可見,智力是綜合心理特征,由很多因素構成,老年人智力減退並不意味著各因素以同一速度衰減。這些研究都說明了老年智力變化的不平衡性。

  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穩定性和變化的問題尚在研究中,但基本傾向認爲老年人的人格特征既有穩定的一面,又有變化的一面。

  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穩定性

  國外研究者曾用縱向跟蹤方法對老年人群進行長達10年的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的人格表現出基本穩定的傾向。這說明老年人人格的基本類型和基本特征也並不容易發生大的變化。

老年期人格特征的變化

  (一)不安全感   (二)孤獨感   (三)適應性差   (四)拘泥刻板性並趨于保守   (五)回憶往事。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變化的因素

  (一)生物學的衰老   (二)心理上的老化   (三)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一是社會疏遠老人;二是老人退出社會。

  老年生活的心理適應

  一、對老年期的退行性變化和對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備   二、社會角色和活動的積極轉換   三、體現老年人的價值,維護自我尊嚴   四、夫妻恩愛、家庭和諧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第一,子女關心體貼老人,主動幫助父母做事情。

   第二,經常與老人交流溝通,相互理解,和睦相處。

   第三,子女爲人正派,有上進心,努力工作,不讓老人操心。

   第四,夫妻關系和睦,互敬互愛,感情上相互依戀,生活上相互照顧。

  五、深化朋友之間的友誼關系

   六、避免逃避式的適應方式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958.htm

 

台長: 阿楨
人氣(2,866) | 回應(7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所有男人都是消耗品》
此分類上一篇:《新中年主張》

顯示全部74則回應

jsoujsou
生活富裕也可能“老後破產”
田代先生的遭遇可能會讓人覺得,年紀大了如果養老金比較少,要是再有其他收入或者存款,經濟上的困難會相對小些。NHK的採訪發現,情況並非如此。一旦老人要不斷動用積蓄來填補養老金不足,就容易陷入一種危機和焦慮。尤其在需要支付大筆意外開支時積蓄一旦不夠用,照舊有陷入“老後破產”的可能。
….
  “老後破產”向中年人蔓延
“老後破產”只發生在銀髮族身上嗎?NHK採訪發現,“破產”現象有向年輕群體蔓延之勢,很多中年人未來的老年生活,或許同樣令人唏噓。

  回應
 說的好像結婚生子了就必然有子女養老一樣,現在不坑老啃老就不錯了。
 生孩子是社會責任,為社會培養一個未來可能有用的人,養老是副產品,當然,同時也是自己價值的體現——培養出一個技術員工程師,哪怕是打工仔也有一份勞動價值好歹有用的人。
呵呵,現在生孩子是社會責任了?10年前,少生才是社會責任呢。
 生育這件事就是一種生物繁殖保持種群的行為而已,社會責任這種說法不過是政治實體出於需要加上的意義。
 不想減輕百姓二胎負擔,又想通過教育,醫療,養老來薅羊毛,還在一邊扇風點火鼓動多生韭菜,最後還恐嚇老百姓,不生娃小心老了破產沒人管,這究竟還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麼?
 典型巨嬰,我養孩子要國家給我少負擔才養,我養孩子是為社會為國家,我老了也要國家養——問題是60-70年代,人均壽命才60左右的父輩拿著36元工資,擠在工人宿舍裡還能養4個以上孩子,那時醫院雖然免費但是要排長隊而且還缺少藥材。那時候教育還沒有今天好(今天國立學校費用其實不高),你非要奢侈品私立教育,難道LV都要國家給你買?
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8_09_07_471191.shtml
2018-09-08 09:16:37
jsoujsou
日本政府給“孤獨死”預備軍送上禮物 2018-04-25

  說實話,對於高齡獨居者而言,如何對付“孤獨死”的社會問題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孤獨的生活無法改變,死亡也是註定要發生的。因此,孤獨死不要緊,要緊的是誰來馬上發現自己並替自己料理後事。
  由於日本“嬰兒潮”出生的一批人已經70多歲,結合如今老年人的低收入率和單身率,可以預見的是日本各個城市都即將迎來一批“孤獨死潮”。這是政府和個人都需要考慮的事情。一名60多歲的男子居住在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直到現在也沒有結過婚,最近,他和政府簽了一份關於如何安排自己去世後的私人事務,死後如何舉辦葬禮的合同。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怎樣可以在生前儘量準備好我人生終結時的事情。我的親人也老了,不可能再照顧我。所以,我希望我走的時候不會打擾到任何人。”他這樣說道。他所簽署的合同,是大和市在2016年開始引進的一種服務,主要面向沒有親人可以為自己支付葬禮及各種程式費用的老人,最高可以為個人支出20萬6千日元。簽署這份合同之後,他會獲得一張卡片,上面寫著葬禮執行方以及市政府的聯繫方式。此後,還會定期派人拜訪簽約者。
  無獨有偶,日本千葉縣政府也與大型保險公司合作,為市民提供諮詢。當地的護工們說,老人們活著的時候我們能盡力照顧他們,一旦他們去世了,我們就沒辦法為他們安排任何事情了。很多時候,哪怕聯繫上老人的親人,他們也不願因去收骨灰。因此,針對這片地區的老人,只要有10萬日元存款就可以和政府簽訂合同,讓政府來處理身後事。
  通常,一個人所能享受的公共福利會隨著他的去世而消失。政府和企業如此積極地為孤獨老人考慮身後之事,可以說是將“人性”執行到底了。雖說人去世之後再也沒有感知,因此妥善處理身後之事不過是給活著的人的安慰。在無人關心的情況下,身後之事又還重要嗎?在政府眼中是重要的。
  如果用納稅人的錢去處理不被視為公民權利的事情,很可能會招來不滿,因此,有的地方政府選擇由有需要的人自己提出申請,親自監督服務,讓人放心安享餘下的人生。人所需要的不過是那麼一點尊嚴,哪怕生前默默無聞,也希望死後能寧靜地長眠某處。能知道去世之後會得到尊重,世態炎涼不必在活著的時候感受到,也就放下心頭的一點“俗氣”了。
2018-11-05 12:09:32
jsoujsou
日本如何解決久病床前無孝子之難 2018-08-31

  日本有一個詞叫“在宅介護者”,指的是專門在家照顧患病親人的群體。近年來,“在宅介護者”的性別比例有所變化。2016年,男性比例達到了34%。
  現在的日本高齡男性在年輕時大多是不幹家務的“大丈夫”,到了老年才開始被迫學習照顧生病的妻子,而由兒子來照顧年邁的父母也會出現心力不足的情況,常常因為要兼顧工作和照顧親人而承受巨大壓力。這些困惑與壓力就帶來了一個悲痛的社會問題,“在宅介護者”在照顧患病親人的同時又在虐待著他們。
  2016年被虐待者當中有40.5%是遭到兒子的虐待;21.5%是遭到丈夫的虐待,兩者合計人數超過了總體了的六成以上。可見,男性介護者的增加其實也是虐待案件增多的原因之一。
  此外,2017年的就業構造基本調查顯示,因為介護、看護等原因被迫辭職回家的人達到了9.9萬人,其中2.4萬人為男性。那麼,為什麼男性更傾向於把對境遇的不滿發洩到家人身上?有分析認為,對於男性介護者來說,照顧病人的實際操作難度太大,就比如做飯。很多男性是在父母親或妻子病倒不能自理後,才開始嘗試做飯,嘗試照顧人的。
  為此,日本社會開始為“在宅介護者”群體提供針對性的幫助。比如福岡市就開設Care Men's Kitchen,請烹飪教室的老師來教大家做飯,給大家提供交流的機會,緩解孤獨、減輕壓力。
  此外,高齡男性在照顧家人的同時,其實自己的體力不足,也令他們每天都活在憂慮當中。一位照顧臥病在床的妻子已經有2年的男性表示,“我已經80歲了,身體狀況也不十分好。總有一天自己也會倒下,這樣一來夫婦二人就變成無人可以依靠的空巢老人了,這種恐怖的想法每天都在困擾著我。”
  一些非盈利組織和地方政府也正在積極組織交流活動,歡迎男性“在宅介護者”參加。在交流活動中,他們不僅可以學習介護相關的技巧和知識,也可以和承擔同一種家庭命運的人相互交流煩惱和經驗,相互鼓勵打氣,相信建立更為廣泛的社交圈能讓他們內心的壓力得以排解,有望減少虐待事件。
  每一個家庭是“私”,但關注到個體出現的問題,理清“公”可以為此做出的貢獻,那麼家庭和社會都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2018-11-05 12:10:02
jsoujsou
日本老人偷一罐可樂被判3年是可憐還是可恨? 2018-03-29

  《悲慘世界》裡,冉阿讓從小就是孤兒,長大後偷了一條麵包而被判19年苦役。從未想過相似的故事會發生現代的日本,而日本媒體卻將現實端到了我們的面前。
  雖說仍舊是日本社會高齡者犯罪問題,但這一個故事卻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一位70多歲的老人因為從超市偷了一瓶可樂,在2月末被判3年有期徒刑。1瓶可樂3年自由,這種量刑不是瘋了嗎?不,並沒有,記者眼前的那位元老人看似衰老而弱不禁風,卻是一名有著19次前科的慣犯。上一次因為盜竊被關了4年,被放出來不過是去年夏天的事情。
  因為反復進監獄,身邊幾乎沒有任何朋友。有人說,許多老人偷東西只為入獄,其實也不盡如此。這位老人真的想過要金盆洗手,所以也才進入老人院。只是最後,因為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帶著僅有的2700日元離開了那個地方。錢用光了之後,他也沒有立刻去盜竊,而是整整兩天沒吃沒喝,最後受不了了才到超市里拿了一瓶可樂,被逮捕時口袋裡還裝著一個飯團。
  高齡犯罪者當中,分為初犯和累犯。每4位初犯當中就有1位是單身者,80%的初犯會成為累犯。雖說癡呆症、盜竊癖等等原因反復盜竊的人並不少,但因為孤獨而盜竊,盜竊犯罪又加深了他們被社會孤立的狀態,從而陷入迴圈的人也很多。
  2016年刑法犯中,65歲以上的人有4萬6977人,是自從1973年以後首次占所有犯罪者比例超過20%。在整體犯罪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高齡者犯罪率已經增加到了20年前的3.7倍。2015年刑滿釋放的高齡犯罪者當中,25%的人會在2年內再次回到監獄。
  他們所犯之罪,其實大多並不是重罪,因此也都不太起眼,很少有人去瞭解他們犯罪動機到底是什麼。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貧困老人寧願吃牢飯,所以想盡辦法犯事兒。其實,不如說他們已經放棄了自己和在社會中所在意的一切,社會也沒有把他們當成一份子。到底是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還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誰能說清楚呢?
2018-11-05 12:12:34
圖博館
南通大媽停車場跳廣場舞 用鏟車鏟走轎車還貼“告示牌”

據澎湃新聞2018.11.07消息,幾天前,江蘇南通一男子出門辦事,期間將車停在了正規停車場。結果回來之後,車就被一群廣場舞大媽用鏟車推走了……而且,原停車位的地上還貼了一塊“告示牌”,上面清楚地寫著晚上7時到9時不讓停車:
許先生愈發無法理解:“想不通為什麼會有這種牌子,哪個部門發的?如果是部門發的,就應該標注清楚。這肯定是不合法的。”
對此,附近居民解釋道,劉橋鎮有很多廣場舞愛好者,但鎮上並沒有供他們聚會的固定場地,這才跑到了該商場外面。大家也希望儘快有像樣的活動場所,避免“搶地盤”這樣的事再次發生。
  回應
都能開鏟車鏟別人車,這樣的老人就這麼退休了,是不是很浪費人力資源?延遲退休,迫在眉睫呀
  回應
你不讓她們提前退休她們就跟你急,而且退休金絕不能少一分,否則連你的辦公樓都給鏟倒郊區去。
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8_11_08_478777.shtml

“50歲就退休跳廣場舞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這位大學教師的文章火了

每日經濟新聞2018-11-08消息,近日,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一篇關於“城鎮女職工50歲退休是一種社會資源浪費”的署名文章在網上走紅。
該文章認為,截至2016年底,我國兩類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參保人群總計為7.86億人,其中,只有1.39億女性城鎮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低於60歲,其他6.47億參保人的法定退休年齡全部都是60歲。
2018-11-09 08:18:37
圖博館
南通大媽停車場跳廣場舞 用鏟車鏟走轎車還貼“告示牌”

據澎湃新聞2018.11.07消息,幾天前,江蘇南通一男子出門辦事,期間將車停在了正規停車場。結果回來之後,車就被一群廣場舞大媽用鏟車推走了……而且,原停車位的地上還貼了一塊“告示牌”,上面清楚地寫著晚上7時到9時不讓停車:
許先生愈發無法理解:“想不通為什麼會有這種牌子,哪個部門發的?如果是部門發的,就應該標注清楚。這肯定是不合法的。”
對此,附近居民解釋道,劉橋鎮有很多廣場舞愛好者,但鎮上並沒有供他們聚會的固定場地,這才跑到了該商場外面。大家也希望儘快有像樣的活動場所,避免“搶地盤”這樣的事再次發生。
  回應
都能開鏟車鏟別人車,這樣的老人就這麼退休了,是不是很浪費人力資源?延遲退休,迫在眉睫呀
  回應
你不讓她們提前退休她們就跟你急,而且退休金絕不能少一分,否則連你的辦公樓都給鏟倒郊區去。
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8_11_08_478777.shtml

“50歲就退休跳廣場舞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這位大學教師的文章火了

每日經濟新聞2018-11-08消息,近日,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一篇關於“城鎮女職工50歲退休是一種社會資源浪費”的署名文章在網上走紅。
該文章認為,截至2016年底,我國兩類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參保人群總計為7.86億人,其中,只有1.39億女性城鎮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低於60歲,其他6.47億參保人的法定退休年齡全部都是60歲。
2018-11-09 13:25:34
圖博館
根據我國養老保險的退休年齡要求,女性城鎮職工的退休年齡是50歲,遠低於男性職工和城鎮居民的60歲。50歲就退休跳廣場舞,是不是太早了呢?
董介紹,按照官方口徑,我國老年人的養老服務模式為“9073”,即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主要是失智失能老人)在養老院養老。目前我國社區服務空虛,尤其是缺少專業化的社工(社會工作者)、社會化的義工(志願者),以及職業化的家庭工人(家庭護理及家政鐘點工),這一缺口至少需要5000萬大嫂和大媽來填補。
“如果將我國男女法定退休年齡統一至60歲,可以新增50歲至59歲的城鎮女勞動力大約5000萬人,她們只需要通過職業化資質培訓,這些大嫂、大媽就可以作為專業而熟練的’家庭工人’,直接進入社區服務及養老服務崗位,獲取不菲的高附加值工資。”
董強調:“我身邊很多人(女職工)工作年齡已經超出退休年齡了,根本不會介意延遲退休,基本上屬於活到老幹到老,這個是沒有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在公務員、高校教師、醫生等行業,女性延遲退休的情況較為普遍。北京一位女性高校博士生導師62歲仍在正常上班,她告訴記者,學院院長前不久還說,讓她再工作8~10年。
很多專家認為,人們之所以反對延遲退休,主要原因還是延遲退休的動力不足,除了醫生、教師等外,沒有幾個人有意願延遲退休。而日本等國家的老人比較容易接受延遲退休,是因為他們的退休金太低,不繼續工作生活品質會下降。
  回應
 男女平等,為什麼女性的退休年齡比男性早,女性的平均壽命可是比男性高的呀?男女退休年齡應該一致,放假時間也一同,男生也保持同樣的生育假
 城鎮女職工50歲退休來說是普遍的,說到底還是基礎單位管理制度缺失,缺乏辭退工人的正常流程。要麼就是倒閉然後大家一起下崗,要麼就是不管怎麼樣大家都在蘿蔔坑裡捱著。
 豈止是國企職工,包括公務員系統好多女的更喪心病狂,結婚休個婚假,再連著生個二孩,國家起碼給他們無償開五年工資。之後資歷老了些,再加上有了孩子,送孩子上學放學,遲到早退是常事。再加上新的技術也不學,很快就廢了,單位也不需要這些人,讓他們幹活還不夠礙事呢。最後讓他們趕緊退休滾蛋,就變成了廣場舞大媽。
 沒想到負面評價這麼多!你們應該多瞭解瞭解大量普通女工50多歲後的身心感受,家庭,子女,工作已讓她們身心俱疲。另一個角度,大量的青年畢業即失業,更應該釋放就業機會才好。
2018-11-09 13:26:37
圖博館
老年人的謠言傳播力很強!兩個原因對謠言情有獨鍾 2019-01-19 新浪科技綜合

  最近,針對2016年美國大選前後幾個月用戶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65歲以上老年人是轉發假新聞的主力,他們分享假新聞的數量是18至29歲人群的近7倍。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1月的Science Advance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研究人員提出了兩個理論 :第一,與“伴隨互聯網成長”的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更缺乏數字媒體素養。第二,也許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認知能力趨於下降,這讓老年人更容易相信虛假資訊。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社交媒體用戶和平臺設計更有效的干預措施,有效限制謠言的傳播。
  回應
道理我們都懂,闢謠累死狗
這項研究也是假新聞!
老人知識跟不上時代步伐,判斷能力弱,這是事實。
這是在讓老年人背鍋吧……
我親戚中就有老人,給他講科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聽不進的,只相信騙子的謊言。
另參【圖博館】:專家易受騙 《都市傳奇》 《謠言》 個資醜聞 臉書危機

法媒:中國的網路直播,老年人的“不老泉”

  法新社2019-01-18:伴隨迅速老齡化,中國老年人跳上直播的花車 在中國的各大廣場,退休的老年人跳舞、打太極或者唱歌已不是什麼稀奇事。王金香阿姨並沒有什麼不同,不過她是通過網路直播展示自己的歌舞才能——她的表演在直播平臺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
  這位62歲的老人是中國不斷湧現的老年網路主播中的一員,他們試圖在這個通常由年輕人“統治”的龐大的社交名利場中擁有一席之地。
  到2050年,中國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對於那些想讓自己的容貌與才華永駐的老年人來說,網路直播已經成為不老泉。“我希望老年人更積極,更好地利用時間,享受更美好的晚年。”王說道。
2019-01-20 09:20:21
圖博館
中國財政經濟學博士後盤和林:對老齡化社會莫過於緊張 2019-01-19 環球時報

  近年來,老齡化問題常常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圍繞老齡化社會的擔憂情緒也在持續發酵。有不少人參照日韓的發展經驗,認為老齡化將嚴重掣肘經濟社會的進一步成長。然而,人口老齡化主要是兩方面力量的作用結果,一是出生率降低,二是死亡率降低。
  出生率的降低,早期是計劃生育的作用結果,而最近十幾年,主要是人們生育意願的下降。在經濟不發達的年代,對於許多家庭來說,尤其是從事農業勞動的家庭,每多一口人就相當於多了一個勞動力,這毫無疑問會帶來家庭整體財富的增加,因此人們的生育意願普遍高。
  但是,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這種原始的農業經濟在整個經濟中的占比越來越低。經濟壓力的減輕,使得家庭對孩子的期望也不再是增加家庭整體財富,而是長大成才。觀念上的轉變使得家庭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撫養成本也相應水漲船高,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便是生育意願的下降。而死亡率的下降不必多說,是醫療技術進步、公共衛生水準提高以及人均壽命延長的自然結果。
  因此,人口老齡化可以說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的社會現象。我們要做的,一是轉變思維方式,從發展的角度全面認識這種現象;二是繼續推動技術進步,以盡可能減輕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首先,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增加,“老年人”的年齡標準也應提高。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提出,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該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1982年的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則把這個標準修改為60歲和10%。但在過去的幾十年,世界人口平均年齡持續增加,比如我國男性和女性壽命從2000年的69.6歲、73.3歲增加到2018年的74.6歲、77.6歲。所以,從前所制定的“老年人”標準在現今的適用性是要打折扣的。
2019-01-20 09:32:40
圖博館
其次,很多觀點認為人一旦步入老年以後就喪失了勞動能力。但是,現在很多老年人,60多歲甚至70多歲,身體依然健康,遠沒有到行動不便的程度。在日本和韓國,經常能看到工作中的老年人,有的在便利店工作,有的開計程車。如果我們依然把年滿65歲作為進入老年的標準,那麼至少要改變老年人不能繼續工作的傳統認知。
  最後,在一些領域,年紀大未必是劣勢,反而可能是優勢,比如技術含量較高的製造業。工作在一線的工人能夠不斷積累經驗,這對他們未來成為工程師是重要的資本。等到了退休年齡,雖不必奮鬥在一線,但他們在幾十年的工作中積累的技能資本能支持他們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也就是說,對於不同職業的人,年齡增長的影響不盡相同,40歲的程式師或建築工人已經不算年輕了,但是60歲的工程師或教授,可能還有人覺得他們資歷不夠老呢!
  因此,對於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日韓等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鑒,但也不能一味照搬,我們要做的是轉變思維方式,並且立足于本國國情,找到符合自身情況的應對方式。
  回應
人口老令化是社會進步科學發達的必然結果,是民生改善,人民安居樂業取得的成果,是好事不是災難。當然進入老人社會會出現一些新情況,這就要求家庭社會和政府採取措施加以應對。
2019-01-20 09:33:20
圖博館
劉軍紅:經濟復蘇(楨:?) ,日本人卻沒獲得感 2019-02-22

  1月底,日本政府發表《月例經濟報告》指出,“安倍經濟學”下的日本經濟已實現連續74個月的擴張。這對日本而言無疑是福音,但是日本國民似乎高興不起來。原因在於本輪經濟景氣擴張是財政、金融政策刺激的結果,而不是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升帶動的復蘇。
  日本此次經濟景氣擴張的最大特點是,6年來名義GDP的平均增長率達1.8%,但與高速增長期相比,不到1965年到1970年的平均11.5%,也比不上1986年到1991年泡沫景氣時期的平均5.3%,其主因是少子老齡化的人口結構難以產生創新驅動。
  第二個特點是,作為經濟刺激政策,“安倍經濟學”整套出籠,持續加強,支持了日本經濟長期復蘇局面。安倍二次執政後,重整2006年的“安倍經濟學”,更加大膽地使用量寬和零利率政策,利用“金融抑制”,推進日元貶值,進而推升股價。過去6年,日元兌美元一度貶值約4成,日經股指上升2.7倍。虛擬資產繁榮,使得安倍內閣支援率保持相對高位。
  但日本經濟的復蘇也暴露了本身的脆弱性。一是企業收益擴大,但日本人的實質工資未增,個人實際消費支出停滯,甚至為負值。二是名義GDP增速高於剔除價格影響的實質GDP增速,稅收增加,國民實質負擔加重。尤其是消費稅率上調,個人稅負陡然上升,2013年到2018年稅收增加37%,而同期名義GDP增加8.8%,呈現明顯不平衡。
  金融危機後,日本對華貿易結構變化,由原來的對華出口以原材料、生產設備和零部件等為主的垂直分工結構,轉為在化工原料、一般機械、電子機械等領域,相互貿易擴大,互有交易的水準分工結構,這反映了中國產業向全球生產鏈的中高端平移。
  另外,日美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日本順差增加,如2018年近700億美元。同時,日本企業對美投資增加,收益擴大。中國、東盟和美國市場成為日本企業海外投資收益最大的市場。這樣,在貿易和投資兩方面,日本對中美市場均等依賴。由於中美貿易戰對日本貿易、投資同時構成影響,這也意味著日本經濟面臨多元複雜風險。
  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降至6.6%,雖不算低但也是28年來最低。美國經濟迎來減稅效果衰減,財政刺激鈍化期,金融政策、貿易和產業政策調整,導致日本最大出口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而這也意味著日本經濟今後將面臨巨大風險。(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2019-02-24 08:29:25
阿楨
老人德意志:被高齡社會壓榨的「德國照護者」 2019/04/03 戴

  根據德國官方數據,從2015年到2017年短短兩年內,有資格接受照護福利的人數驟升了19%,2017年底更首次衝破340萬人。同時,雖然各地的養老院及其他照護機構努力徵招護理人員,但人數往往不足以應付各地需求。
  家庭照護的沉重負擔
傳統而言,照護年長者以及身心障礙者被認為是大家庭共同負擔的責任。工業革命之前,在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農民的長子會繼承農場和所有的牲畜,其配偶或未婚姐妹則負責照顧年老的父母。不過,因為以往人類的壽命並不長(1950年代,德國男性平均壽命仍僅有65歲),但如今,德國新生兒平均壽命預估,女性可長達83歲,男性則為78歲。
  一直以來,在家裡接受照護是大部分德國人的心願,2017年,高達76%的照護需求者(即259萬人)選擇在家裡接受照顧,其中176.5萬人完全依賴親戚的照顧,而大部分的照護者依然是女性:平均61歲、已婚的母親,不從事正職工作,照護期平均長達三年多;50%的照護者照顧自己的父母,13%照顧配偶的父母,而1/3的女性照護者照顧其配偶。
  入不敷出的社會照護保險
80年代開始,因為平均壽命提升以及照顧期延長,不得不依賴社會保險補貼來維持基本生活。1995年起,德國開始全面實施「社會照護保險」,成為如健保、勞保、養老保險等社會福利的強制性國家制度。
  1995年,護保費原訂為收入的1%,雇主和員工各負擔一半。如今,費用已經漲至3.05%,2015年開始,無子女者還須多繳0.25%附加費。
  然而2017和2018年,德國的照護保險連續兩年入不敷出,虧損分別為24.2億歐元(約847億台幣)和35億歐元。近年來要求國家「用稅金補貼照護保險」的聲浪不斷。
  除了社會高齡化之外,主要原因還有2016至2017年間的照護改革。當時《加強照護法》(PSG)I、II、III不僅放寬相關標準,還將認知技能納入失能評估的考量,讓更多人(尤其是失智症患者)享有申請照護保險補助的資格,進而擴大了受益範圍,也增加了支出負擔。
  養老院與照護機構的品質問題
光是醫療方面的照護,德國已有高達60%的養老院被驗出有問題,1/3照護機構在餵食、確保照護需求者補充足夠水分方面有所疏失。
  這些長照醜聞背後發生的原因,往往都與照護專業人才短缺所導致的工作過勞,以及無法周全對待每一位失能者有關。再者,過勞的照護人員因為身、心理壓力過大,經常選擇提早退休或轉行,導致留下來的同事工作負擔更重。
2019-04-05 08:49:23
阿楨
專業照護人才的短缺
自從2012年,受訓照護員的人數甚至至今都處於停滯狀態。照護業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衡,導致無法開發勞動市場的一半勞動力。
  在高度身體化的工作環境中,女性看護者容易淪為性騷擾和暴力的受害者,66.8%的受訪者曾經遭到照護對象的性騷擾。很多時候,上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造成許多照護工作者的心理創傷。
  此外,經常性加班以及輪班製造成照護人員無法平衡工作與家庭義務、心理及身體的負擔、相對較低的薪資,以及不受社會尊重,都使得照護業的缺勤率極高,讓年輕人卻步,長期以來導致人才短缺。
  職場結構與型態轉型以及社會連帶的弱化也是問題所在。過去,父親的薪水足以養活全家四、五口人;如今,父母二人都必須要上班,才能維持家庭的基本生活品質。
  同時,孩子為了找工作而離開家鄉的距離愈來愈遠,導致現代家庭在地理上愈來愈分散。因此,對專業照護的需求隨之提高。加上德國在2011年廢止兵役制,替代役隨之消失,因此護理界也突然少了數十萬位照護幫手,照護危機更雪上加霜。
  至於地理分佈,德國16個邦雖然都面對照護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不過不一樣的是,不同邦——尤其是東西德之間——經濟待遇的落差極大。西南較富庶地區,照護人員月薪可領到2900歐元,東德則只有2000歐元。這樣的落差讓東德的照護人才不願意留在家鄉服務,導致東德照護危機比西德還要嚴重。同時,基於人口結構以及年齡分佈,東德的照護需求比例比全國的平均高許多。
  傳統照護機構和半機構式照護服務單位缺乏專業人才,有照護需求家庭請不起專業照護,在這些壓力下,造成許多德國人往東歐尋求解套,在灰色地帶的24小時居家照護市場上尋找外籍女性看護。
  「打黑工實際上是我國照護體制的重要支柱。政治界和政府部門都很清楚,卻選擇視而不見。否則,要付給看護的薪資要漲很多,大家得按照《勞基法》辦事,而且相關部門必須負擔監督責任。如此龐大的支出漲幅大概會讓現行的制度崩解。」
  事實上,德國政府長期對長照的忽視,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社會大眾對護理界的態度:人們習慣把一切的照護工作——尤其是女性的勞動——視為理所當然,完全看不見護理人員每日辛勤的付出。只有發生醜聞時,大家才會關心相關的議題。
  回應
這些問題台灣也有, 應該是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619747
2019-04-05 08:51:36
阿楨
超高齡社會長壽風險 2019-04-25 聯合報 陳亮恭

長壽社會有三種系統性風險,亦即年金、長照與健保,全球已開發國家在普遍長壽現象下都遭遇類似困境,各國的解決方法不一,但都成為各國施政挑戰;這也是政府二○一六年上任的優先議題。若今日社會仍處於戰亂、貧窮或傳染病肆虐,前述社會風險都不會出現。
今年四月初台灣健保署指出,健保財政前年與去年均出現短絀,且財務缺口預期會持續擴大。台灣高齡民眾一年使用近卅次門診,是美國高齡者三點五倍,也明顯高於多數已開發國家;多科就診也帶動多重用藥與重複檢驗,而高齡民眾每年住院次數也高於已開發國家。
快速高齡化是人類歷史上未曾出現的現象,位居領先群的台灣,若不能更積極創新與整合,比糖果便宜的藥物、比通水管便宜的插管治療、比腳底按摩便宜的心臟按摩、比算命便宜的專業診療都會是常態,且可能更嚴重,民眾將面對更片段的醫療、難以整合的長照與系列的照顧困境,若未能正視問題本質又抗拒改變,將造就日益惡化的醫療品質,優質人才也將流失。
2019-04-28 07:33:09
阿楨
聊起“中年社會綜合征”,這些國家也困擾......2019-09-06 環球時報

  在近日爆紅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中,美國中年工人群體的“就業故事”格外引人矚目,他們承載著美國製造業的復興。上個月,45歲的歌星朴樹錄節目時突然以“我歲數大了,要回家睡覺”為由離場,更是在國內引起對“中年大叔”話題的熱議。聊起中年大叔,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是一個既有趣又意義重大的話題。“中年油膩”之類的詞很現代,但實際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年危機”這個概念就已引起西方學界的廣泛關注:一些日本“中高年齡者”有的淪落為“宅男”,但也有的在敢於嘗試跳槽;美國中年開始思考如何“取悅”自己;而德國人則高度警惕著“中年社會綜合征”的蔓延。
  日本:他們總是“處於工作狀態”
  通常來說,日本45歲到64歲中年男性的主要任務就是賺錢養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中年男性頗為風光,一人工資養全家五六口人綽綽有餘,日常開銷也是大手大腳。而現在的情況發生很大變化。家有中小學生的日本家庭,學費和生活費負擔較重,再加上要還房貸,如果入不敷出,妻子就要出去打工,那麼男人在家中的地位就會大不如前。在公司裡,日本中年男性一般處在科長或者部長的級別,雖然管理著一個部門,有點小權力,但是所負的責任不小,部下有什麼閃失,部門頭頭需要承擔責任,還得不時挨上司的罵。日本男人的收入相對減少,過去上司請部下吃飯,現在只能AA制。下班後到居酒屋喝一杯解解乏,還是很多日本中年男性的選擇,那時候,他們才會顯得“肆無忌憚”,和工作時嚴肅的形象大相徑庭。
  上世紀80年代,日本40多歲男性的結婚率是90.18%,如今中40歲左右未婚男子在職場遇到伴侶的概率只有20多歲青年的1/3。現在日本40歲到44歲男性的未婚率是29.3%,45歲到49歲的未婚率是25.2%。中年男人其實也忙著相親,但日本的婚姻介紹所收費不菲,採用會員制,一月需要交1萬日元左右的會費,且成婚率相當低。日本中年男性面臨的困惑是:因為經濟不景氣,許多男人收入減少,與此同時,日本女性進入社會的意識增強,經濟能力提升,有些家庭為此失去了平衡感,離婚率也上升,甚至出現一些獨身又沒有工作只能啃老的中年“宅男”。
  日本中年男性時常是被調侃的對象,在大眾眼中,他們總是“處在工作狀態”,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沒有朋友,沒有休閒衣服。日本中年男性沒有個性化的衣服,上班族大多是西裝革履。在電車上,時常看到穿西裝的中年男人抱著公事包打瞌睡。
2019-09-06 08:14:20
阿楨
日本百歲老人已達7萬多人。日本女性平均壽命達到87.26歲,男性是81.09歲。日本人認為,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不僅處於人生的壯年期,還處於工作的上升期,忙學習、忙跳槽、忙創業。原先日本人的職業觀念是在一家企業工作到退休,而現在41歲以上的跳槽者過去5年來增加兩倍,企業的觀念也在改變,日企招聘以往會設立年齡門檻,很少給45歲以上的人跳槽機會。
  美國“70後”想要取悅自己
  現在的美國人似乎已遠遠不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那麼有幹勁了。45歲到64歲導演之一理查說:“我們正變得更糟,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正在走下坡路,在中國則恰恰相反。”
  《美國工廠》描述了2000多名再就業工人,其中不乏中年人。他們不可避免地存在精力疲憊、體力下降、責任意識鬆弛等現象。在美國,也存在“中年社會綜合征”,很多人不願結婚,不願生育,有的等著政府救濟,而整個美國社會也出現生產效益下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美國政府一般會通過一些救濟措施來幫助那些在中年時期失業的家庭,如提供免費食物、低廉的住房,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社區的教會也會伸出援手,幫助貧困家庭解決食物問題;同時,勞動就業法更明確要求雇主不得隨意辭退員工,如辭退必須提前告知,預付幾個月薪水等。總體來說,美國的工作機制還是鼓勵中年人晚退休。
  某種程度上,美國人並不特別注重人人都必須事業有成,人人都要有錢,他們首先是過好自己的生活,很注重自我。《環球時報》記者的一些美國“70後”朋友愛說:“以往我每天取悅每一個人,今天,我選擇我自己。”邁克•派特從大學畢業開始,已經在政府公務員系統工作了20多年。他的夫人原來是一名會計,為撫養3個孩子當起家庭主婦。美國家庭一般很注重孩子在18歲前的陪伴式教育,父母會盡自己所能照顧好孩子,陪他們玩耍、旅遊、運動。最近,派特夫婦最小的一個孩子也上了大學,幾個孩子的學費靠貸款或申請助學金,他們兩口子的壓力就小多了。對美國中年父母來說,到五六十歲正是熬到頭、“看見曙光”的時候。目前,派特正在為夫人“複出”做準備,想讓她在住家附近開一家蛋糕店,或在超市租一個賣鮮花的鋪位。
2019-09-06 08:17:34
阿楨
德國:“我開始考慮買各種保險”
  在德國,也有不少談論中年的俗語,如:“中年是人生最不幸的時期”“中年人有錢、房、車、家庭,卻沒有了自己”“中年是人生的黃金分割點”。在德國,還有“中年社會綜合征”的說法。德國學者認為,中年一代是一個國家經濟、政治等各領域的主力軍,但與戰後幾代人不同,跨入21世紀的中年一代似乎缺少一點“不顧一切向前沖”的精神,顯得壓力過大,甚至出現抑鬱情緒,並對社會造成一些影響,如生育率低、創業少、退休早、病假多等,有時讓外界對德國有一種“未老先衰”的感覺。
  幾年前,德國電視二台播出一部名為《中年危機》的電視劇,講述的是兩個家庭的故事——大人離婚後,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成為最大輸家。德國甚至還出現“中年發洩劇”,題材涉及中年人心理疾病、家庭成員之間的代溝、中年犯罪等問題。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媒體藝術學者漢斯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些電視劇通過劇中人物發洩式的表演,來體現中年群體在工作、家務、交友、教育孩子等方面的壓力。
  “中年社會綜合征”已引起德國學術界的關注。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今年6月公佈了一項有關中年問題的新研究。據該項研究的負責人克莉絲蒂娜•胡特馬歇爾介紹,學術界對25歲至35歲這一年輕人階段的研究很重視,但對中年群體的研究卻很少。她表示,目前德國36%的人口處於中年群體,他們與以往的同齡人相比發生很大變化,而有些變化對社會的影響是負面的,比如結婚年齡越來越晚。如今,德國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31.5歲,男性為34歲,比20年前各晚了4年。與之相伴的是,生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更不幸運的是,中年離婚的現象也很多。2016年,德國離婚的平均年齡是:男性約46.6歲,女性約43.6歲。
2019-09-06 08:17:57
阿楨
加拿大版以房養老 竄紅 2019-09-17 經濟日報

加拿大隨著人口漸趨高齡化,有「以房養老」之稱的「反向抵押貸款」(reverse mortgage),正成為高齡房主取得現金安渡「銀髮」歲月的新方式。目前這種貸款的總餘額雖不大,但成長勢頭相當迅速。
加拿大房市經歷十年的繁榮期,使許多高齡人士成為新的「房債族」,家庭負債比率高居七大工業國家之首,「反向抵押貸款」的需求因而增加。
目前加國「以房養老」的做法是擁有房子的民眾只要年滿55歲,最高能向銀行借入相當於房價55%的現金;房主在將住宅轉售或本人往生之前,不必償還本金與利息,只須自行繳納財產稅及保險,維持屋況好即可。
銀行監理機關截至6月底的數據顯示,反向抵押貸款餘額比去年同期增加22%,達到31.2億加幣,且近四年期間餘額增加超過一倍;雖然還不到房貸總額1.2兆加幣的百分之一,但成長速度卻比房貸市場4.8%快得多。
加拿大五大銀行目前都對反向抵押貸款仍缺乏興趣,只有兩家規模較小的銀行承作。其中HomeEquity銀行已承作30年,居市場主導地位,貸款餘額為31.1億加幣;另一家是Equitable集團,加入市場才18個月,貸款餘額為1,010萬加幣。
兩家銀行承作反向抵押貸款所依據的利率為5年期固定5.374%,比傳統房貸僅2.4%的利率高出甚多。HomeEquity銀行財長指出,高利率有理,因為承作銀行在貸款期間收不到任何本息。
2019-09-17 08:41:51
阿楨
致衛福部長:長照保險不是這樣算(沈政男)2019/09/22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最近提出「每人月繳一個便當錢」的長照保險政見,衛福部長陳時中回應說,「1年只能收到800多億元,不夠用」,既然如此,現行「長照2.0」1年財源300多億元,豈不更加不夠用?陳時中說,「全台家庭聘僱外籍看護與住院費用,1年不只800多億元」,其實住院費用歸在健保,而非長照保險。以目前全台23萬外籍看護、月薪2萬多元來計算,1年500多億元就可支付看護費用。
  【年輕人不用是誤解】
到底台灣長照需要多少錢?以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值來看,約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8%,而台灣1年GDP為6000億美元,因此合理長照花費應為1400億元台幣。另外一個算法是從醫療花費來換算。有長照制度的國家,兩者比例約為1比5,若以台灣1年7000億元台幣健保支出來換算,長照所需財源剛好也是1400億元台幣。
不管採行稅收制或保險制長照,能找到夠多財源的就是好制度,比如採行稅收制的瑞典與法國,政府找到的稅收,以GDP比例來看,是台灣「長照2.0」的好幾倍。陳時中又說,「採行長照保險國家沒人0歲納保」,其實德國就是0歲納保。他也說「日本布建25年才採行長照保險」,殊不知日本在2000年啟動長照保險,當時老年人口比例為16%,而台灣再過2年就會達到這個數字。台灣一向以健保自豪,但學習台灣健保的韓國,早在2008年施行長照保險,他們的口號是「發揚儒家精神,啟動國民集體大孝」。
陳時中說,「讓年輕人繳交長照保險費用是剝奪年輕世代」,意思是年輕人不需使用長照,更是誤解。家裡有失智失能長輩的人都知道,照顧負擔一來,蠟燭兩頭燒,很難不心力交瘁。台灣每年發生好幾起「照顧殺人」,也就是不堪照顧負擔而殺死老人家的悲劇,而這些照顧者大都是青壯世代。蔡政府即使不願推行長照保險,也不應挑撥世代矛盾。
  【健保體系可挪長照】
「長照2.0」雖已簡化給付流程,但相關行政作業仍是第一線人員的負擔。台灣採行長照保險的另一個優點便是現行健保的給付與服務體系,可直接挪用到長照。台灣健保獲得舉世讚譽,長照保險同樣也能成為另一項國際標竿。 (作者為老年精神科醫師,全文刊載於蘋果日報論壇)
  回應
1.沈醫師把這個貼在BLOG是好事,因為蘋果很小氣,要收錢才給人看
2.但願蔡英文連任後能顧慮「世上苦人多」並參考這個意見,不要像現在一樣只是把他們當魯蛇...
2019-09-29 09:33:48
阿楨
養老不必靠子女?"意定監護"規定老人可指定監護人  2019-10-16 新浪新聞

  意定監護是個新名詞,誕生於2017年出臺的《民法總則》第三十三條,區別並高於法定監護人。
  意定監護也叫委託監護,特指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
  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雖然越來越多的老人正在從中獲益,但這項法律制度的完善,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我們期待更為細緻和嚴謹的法規規則出臺,推動成立更多正規的意定監護組織,有組織、有保障、有監督地為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們守護好餘生。
  回應
呵呵又一個賺錢行當產生
希望動機不要成為去算計老人財產,願天下老人安康善終
最好的養老模式是社區建立互助養老機構
多建養老院,國家成為監護人,最終的財產全部捐獻給國家
2019-10-17 08:04:56
阿楨
法國小鎮頒行政令:節假日期間不准在家死亡 2019-12-11 中國新聞網

  近日,法國中部一小鎮頒佈了一項令人匪夷所思的行政令,轄區內的居民不得在週末或節假日期間在家中去世。鎮長表示,“死亡禁令”是一種宣傳噱頭,目的是引起人們對法國鄉村社區糟糕醫療狀況的關注。,制定“荒謬的規則”是為了回應“(醫療)體系的荒謬”。
  回應
難怪有人說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相關新聞
日本獨居老人「孤獨死」 每週4千起
老人德意志:被高齡社會壓榨的「德國照護者」
日本老年人希望入獄服刑因生活成本高昂
應對人口緊縮、超高齡化日本將全力打造“終身勞動”制

在法國週末不要在家去世:開證明的醫生不上班 2019-12-18 觀察者網

  根據法國法律規定,在醫生開具死亡證明前,死者的遺體是不能被移動的。這導致在一些缺乏醫療資源的偏遠小城,死者的家人必須等上好幾天,才能處理他們去世家人的遺體。
  法國有近1/4的人口在家中去世,“收屍難”的問題逐漸顯現。在一些市鎮,員警、消防員,甚至是市長都要出動為當地人尋找醫生,為他們去世的家屬開死亡證明。
2019-12-19 08:57:04
阿楨
在法生活20年,這次罷工還是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2019-12-16 觀察者網
旅法學者宋魯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本次罷工的導火索是退休制度改革。法國退休制度確實非常不合理,更重要的是,今天法國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接近100%(99.6%),然而,每次改革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一次恐怕也不會例外。
1.法國是歐洲領退休金時間最長的國家,男性平均22.7年,女性平均26.9年。
2.要想贏得支持,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合法買票,不管國家是否能夠承受,先許諾一大堆福利。最終的後果是經濟喪失活力、民眾也變得懶惰。
雖然從理論上講左派追求福利,右派追求減稅。但左派上來後一方面增加福利,另一方面又不敢加稅,右派上來後只敢減稅而不敢減福利,導致政府錢越來越少,福利卻越來越多。這已是西方的通病。2019財年美國債務總額新增1.2萬億美元,達到創紀錄的22.72萬億美元,GDP的106.5%。原因即在此。
3.沒有政治人物敢於破釜沉舟地去解決,這是政治自殺。
4.法蘭西民族喜愛享受,好逸惡勞,從而把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發揮到極致。
應該說任何民族都有劣根性,任何制度都有不足,最可怕的是兩者的完美結合。法國就屬於此例。瑞士搞直接民主,民眾比法國的權力更大。但瑞士民族理性著稱,許多要求延長帶薪假和增加工資的公投都被否決,從而確保了這個國家的長期繁榮。
當代西方德國在世紀之初的改革也成功了。原因在於施羅德總理破釜沉舟進行改革,下臺也不足惜。把他趕下臺的默克爾當上總理後,竟然繼續推進他的改革,不僅政黨輪替而改變,也不因前者因此下臺而改弦易轍。
所以說,法國罷工之國的美譽絕非浪得虛名,是經濟規律、政治制度和國民性完美的三結合。
當今世界都主張人民當家作主,只不過方式不同,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實踐。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法國今天全國癱瘓的大罷工都是西方民主的結果。中國的方式是建立在悠久的民本傳統之上的,其效果顯然要優於今天的西方。看來,西方要是還有實事求是精神的話,不僅應該尊重中國的方式,還要借鑒和學習。
  回應
中國呢?中國雖還有“最美鄉村醫生”,但少!
中國醫生週末有值班的!
2019-12-19 09:03:22
阿楨
英國大學的「老人歧視」?牛津教授「強制退休」的關鍵判決 2020/01/04 轉角24小時

「只因為年紀就逼學者退休,太蠻橫啦!」英國牛津大學的資深教授艾華特(Paul Ewart),因為在2017年時,遭牛津以極為爭議的「強制退休政策」解雇,不滿之下一狀告上法院;在漫長的司法攻防戰後,本周英國法院判決:牛津大學因為年紀「不當解雇」艾華特,明顯構成「年齡歧視」。牛津大學的強制退休政策,遭法院認證為「職場歧視老人」,艾華特案的關鍵勝訴,更再次點燃了英國高教界的「強制退休年齡」之爭,以及學術圈的世代資源分配問題。
  現年73歲的艾華特教授,過去長達38年,都在牛津大學知名的克拉倫登實驗室(Clarendon Laboratory)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是原子與雷射物理學界的權威學者。但儘管在牛津任職的最後2年,研究生產頗豐的他,發表了15篇期刊報告,主導研究也取得重大進展,但仍在2017年因為年齡限制遭牛津大學「強行退休」。
  牛津大學的「強制退休政策」,指的是校方於2011年擬定生效的《僱主判斷合理退休年齡》(EJRA)機制。根據校方政策:學術以及有關職員若年滿67歲,則必須從牛津退休。
  牛津這項政策的推出,主要是為了因應同年,英國政府因高齡化與退休金儲備不足等問題,宣佈將逐步撤銷《常規退休年齡》(Default Retirement Age),使得雇主原則上將無法再援引DRA,強制員工於65歲退休。
  然而階段性撤除的同時,英國政府也彈性放寬,「若雇主確有需求、且在客觀合理證明的情況下,個別單位依然可以擬訂強制退休的年限」。在此情況下,牛津大學的EJRA規範,也就在校方與學界激辯下爭議上路,並於2017年將退休年限往後延一年,調整為68歲。而艾華特教授就是在69歲時,被牛津依EJRA強制退休。
  當前在英國對學者採取強制年齡退休的大學,一共有3間。除了牛津大學以外,另外2間分別為劍橋大學及聖安德魯大學(St Andrew’s,蘇格蘭最古老大學),都是英國拔尖的名流大學。
  以牛津大學為例,校方聲稱之所以透過EJRA制定強制退休年齡,主要是為了平衡校內學術人員的組成結構,希望年長學者「適時騰出機會」,讓不同種族、族群的後進年輕學者,能獲得更多職涯發展與學術機會。然而這項政策是否真能達成「世代正義」與「族群資源」的平衡?還是淪為學術職場的年齡歧視?引發各界爭論。
…..
2020-01-06 09:00:46
阿楨
事實上,艾華特並不是被強硬退休、因而狀告牛津的第一人。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的莎士比亞權威學者皮契爾教授(Prof John Pitcher),也曾因為類似緣由在67歲時被牛津大學逼退,並且控告牛津大學違反英國《平等法》(Equality Act 2010),涉嫌年齡歧視與不當解雇。只是皮契爾的指控與賠償要求,卻都在2019年5月的一審判決中遭到駁回。
  當時法官援引資料指出,英國高教確實存在男性、年長者、白人等優勢群體把持高等學術研究職務的現象存在,作為國際領航學術機構的牛津大學,透過EJRA以實現「建構大學職場的多元環境」,屬合法合理的措施。
  但又是為什麼,這次艾華特卻能夠打贏這場可能動搖EJRA存廢的關鍵訴訟呢?其中重要原因便是,艾華特向法院提交了一份數據報告,「打臉」了牛津宣稱「EJRA能讓大學學者組成更世代公平、更多元」的說法。
  「如果一項嚴重的歧視措施,只是為了創造出2-4%的新職缺,這完全不成比例。」法院在此次判決中表示。
  在艾華特案極具指標判性的判決出爐後,目前上訴中的皮契爾,更有望援引艾華特案例與HESA的報告,做出更加有利的司法反擊。此外,不少同樣遭遇「被退休」危機的資深教授們,也受到艾華特案的激勵,決定拒絕配合EJRA,受限年齡而被強制退休。
  不過,輸掉這場關鍵司防戰的牛津大學也透過發言人語帶保留地表示:「校方不排除持續上訴。」
2020-01-06 09:05:34
阿楨
日媒:日本“孤獨死”嚴重,中國卻很少

日本鑽石週刊2020-06-12文章,為什麼中國老年人“孤獨死”的情況比日本少 日本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孤獨死”情況很多,已成社會問題。中國的高齡少子化也在快速加劇,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億,中國卻很少出現“孤獨死”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傳統地緣社會已改變,城市高樓林立,人情關係變淡薄。對此,中國政府加速社區居委會建設。近年來“老年人互助養老模式”也備受關注。為了不讓老年人悶在家裡,各地還開辦老年大學,設有各類保健和文化課程。我參觀過幾次這類學校,校園寬敞,老師水準很高,學生們快樂學習的樣子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相關政策支持,生活習慣和文化差異也造就中日不同。比如,很多中國老年人喜歡聚集在公園裡練習太極拳和體操、跳廣場舞、唱歌,或坐在長椅上閒聊。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不像日本那樣完備,自發性質的活動表現出中國老年人“不僅僅依賴政府”“自己的健康自己守護”的意識。
  雖說近年來中日社會一樣,核心小家庭成為主體。但“家庭第一”的傳統觀念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多數情況下,年邁父母與子女都住得較近。即使離得遠,也會利用視頻電話或頻繁走動來聯絡感情。而且,50%以上的中國老年人退休後會開啟照顧孫子的“第二人生”。中國老年人十分疼愛孫輩。在中國的學校門口,經常看見老年家長的身影。疫情停課期間,也是老年人陪伴孫輩上網課、給孫輩做飯的情況居多。而日本的老年人不太樂意長時間照顧孫輩。
  中國老人中很多還愛炒股。常聽見他們熱火朝天地交換股票資訊。街頭巷尾還有很多老人搓麻將。這些不僅鍛煉大腦,還能增加與人交流的機會。而日本人性格較為內斂含蓄,一般不怎麼與陌生人交談。
2020-06-22 08:15:38
阿楨
人口負成長 衝擊政府稅收 2020-08-19 聯合報

國發會發布人口負成長比預期提早兩年出現,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昨天表示,人口負成長第一個會讓人想到勞動力不足,但要看自動化速度與勞動力減少速度,何者比較快?可以確定的是人口負成長,代表未來繳交勞健保、繳稅的人都減少,影響政府財政,比較令人憂慮。
辛炳隆說,勞動力是否必然不足,要考慮產業結構改變的可能性,例如這幾年AI出現,產業加速自動化結果,很多工作被機械取代,勞動力不足未必是壞事。未來是否會發生勞動力不足,要看勞動力減少或自動化速度,如果前者快,就會有找不到勞動力問題;若是後者快,反而會出現失業問題。
辛炳隆表示,幾年前,他就建議國發會應同步呈現勞動力供給與需求曲線,才能預測何時會出現供給不足的死亡交叉;人口負成長是對大環境的掃描,就看政府及產業如何因應。
他也說,比較嚴重的是,年輕人口不如老年人,未來繳稅及各種社會保險的人口也會減少,政府財稅短缺,甚至會影響預算支出結構,例如對幼兒支出減少,但高齡長照支出增加,就像現在的日本、南韓,已經可以看到台灣的未來。
對於政府要搶救生育率,辛炳隆說,要改變生育行為不容易,有人不想生,價值觀不容易改變,政府要做的是讓想生卻沒能力養的人解決生養問題,也就是養不起的問題,例如住宅、教育及學費等負擔,目前方案的力道都不太夠,大家還是不敢生。
「不會有人為了一個月三千元或五千元津貼,就去生小孩」。他表示,政府一定要有全方位配套,甚至直接喊出「小孩國家養」。引進優秀外籍人士也是改善人口結構方法,以前的新經濟移民法原本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但後來也沒進度,可見大家都知道問題所在,但政府做法都不到位。
2020-08-19 08:16:04
阿楨
「養老防兒」 46%熟齡族:退休金不夠 2020-12-15 聯合報

「養兒防老」已是歷史名詞,剛步入老年的嬰兒潮世代大半已覺悟,「新世代老人」老後絕不跟子女住,圖個老後清閒,孩子也別來啃老。「養老防兒」是翻轉文字的戲謔,也有幾分警醒。
根據勞動部2018年調查,勞工退休生活費用來源以「自己儲蓄」比率最高,接近八成,靠子女奉養只有5.1%,即使六十五歲以上,由子女供養比率也僅占一成。
但根據聯合報願景工程退休力大調查,逾五成民眾未做退休理財儲蓄規畫,更有四成認為退休金不夠用;退休資金缺口需要填補,但四成的人選擇退休理財工具的投報率不及2%;有二成六完全沒有購買任何保險。調查顯示,想要晚年安穩度日不靠他人,令人擔心。51.6%沒固定理財或儲蓄;而有投資的,逾三成投入的資金額度僅占收入的1-6%。
各項年金改革持續,要靠自己存錢養老,利率又太低,所以準備退休理財愈早愈好。
醫療險可提供就醫經濟保障,長照險則避免失能落入貧窮或無人照顧,年金保險能對抗長壽風險,因為活愈久領愈多。

60歲理財通:不借錢給子女創業 2020-12-15 聯合報

「我們很早就覺悟了:我這一輩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子女棄養的第一代』。」六十歲的理財專家施昇輝說,很早就跟三個兒女約法三章:爸媽會支持到大學畢業,要念研究所或出國,都要自己想辦法。當然,創業、買房,都得靠自己;他相對不要求「孝親費」。唯一送給子女的是終身醫療險,「只要我還在世,保費老爸出。」兩代分別自求多福,這是時代變化使然。青年世代薪水低、物價高,「我從來不期待他們有能力照顧我和我太太。全家聚餐,還是老爹出錢啦。」
2020-12-16 09:17:05
阿楨
不要道德綁架,裝電梯不是老人爬樓問題,是赤裸裸的房價升貶值的關係 2021-07-13
  回應
道出了真諦。以6層樓為參考,假設3樓是100萬,4樓、2樓95萬,5樓90萬,1樓88萬,6樓85萬。
裝完電梯後:5樓100萬,4樓95萬,3樓92萬,6樓90萬,2樓88萬,1樓小於85萬。電梯對這三層的人來說,毫無意義,還要提供電費,還佔用了他們的公共空間。最最重要的是,令他們的房產大幅貶值。而四五六樓大幅增值。
裝電梯就是老人爬樓的問題,房價只是附帶的效應。我們單元正準備加裝電梯,原本一樓的不參與(有雜物房,實際相當於二樓)也沒阻礙大家,現在他家老人中風了,想坐輪椅出去放風都很不方便,現在主動要求加入了。房價算什麼,老人自己的房子,有生之年又不準備出售,老人病人的出入方便更重要。你叫子女每週過來兩三天抱老人上下樓,他們就很知道有沒有意義了!

想當年,我們新生住的是沒有電梯的七樓七人宿舍,就這還打破頭呢 2021-07-15
【本文來自《准大學生侄子糾結選床位問題,大家都睡過哪個鋪?》評論區】
上床下桌四人宿舍,現在這本科生的條件也太好了,想當年我們新生還是沒有電梯的七樓七人宿舍,這還打破頭呢,還不就是因為我們住的是新建的樓嘛,那些老式的蘇式筒子樓黑黢黢的老鼠蟑螂多,新樓有陽臺可以晾衣服。
2021-07-17 06:29:41
阿楨
不少人是不是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的計算有誤解?其實和企業沒有區別 2021-08-20

【本文來自《我國養老金主要問題是,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太高了》評論區】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的計算方式和企業沒有區別。都是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參保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個人帳戶養老金=個人帳戶儲存額÷計發月數,個人帳戶儲存額即自繳納養老金以來個人部分的總額及利息。
為什麼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普遍高呢?
第一是2015年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採取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政策。2015年前退休的仍按原標準執行,這部分人會高一些。
第二是按照改革辦法,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2015年之前默認已繳費,這樣退休時多數繳納時長35~40年,自然高一些。
這都是歷史遺留問題,改革之前已經領取較高退休金的人員,如果非要他們改拿較低的新養老金,那無疑是不公平的。
現在企業養老金低,是企業沒有為員工全額繳納,比如少開基本工資多開獎金,降低繳費基數。或者跳槽休息期間不交費。這樣繳費基數低,繳費時間短,拿到手的養老金就少。
2021-08-24 07:52:56
阿楨
俠客島:“暖農村大齡男被窩工程”提法很不妥,涉嫌物化女性 2021-10-09
  回應
阿島,你知不知道人力資源這個說法也在是物化人啊
認為女性才能暖男性被窩~這個涉嫌歧視男性哈~

麗水調查“農村青年擇偶難”,女青年不婚主義者增多需重視 2021-10-10

“農村大齡青年擇偶難”話題並非只在湖南湘陰出現,不少地方的統計部門近期也做了類似的統計。
受訪者表示,講面子、攀比和當地風俗影響是促使農村結婚高消費現象的最主要因素。
經濟壓力和孩子教育是婚後家庭壓力(矛盾)的主要集中點。認為性格不合、對方出軌、沒有感情、聚少離多以及婆媳不和是易導致婚姻破裂的五大原因。
調查分析現在農村適齡青年未婚的主要原因:沒有穩定的收入是農村適齡男青年未婚的最主要原因,需加快發展經濟,吸納農村青年就業,增加收入水準;擇偶標準高和不想結婚是農村適齡女青年未婚最主要的兩個原因,女青年不婚主義者日益增多。
農村青年婚戀問題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農村結婚成本太高導致適齡青年未婚;二是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問題導致適齡青年未婚;三是外出務工逐漸增加影響婚姻家庭穩定;四是留守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導致更多“剩男”。
  回應
現代女性為什麼不婚主義多,因為付出太大了。還有出嫁女土地權利得不到保證。婦女一旦獲得了獨立的經濟地位,自然就不會再留下,婚姻對女人來說,負收益風險很大的。不願意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2021-10-11 07:20:55
阿楨
電影《七五計畫》:描繪未來日本為老年人贊助安樂死專案,大多數人積極回應2022-06-18

在萌生了一個劇本構想之後,日本電影導演早川千繪決定找到母親的同齡友人和其他熟人,驗證上面的這一假設性問題。她所得到的答案是:“大多數人對此都很積極,他們不想成為別人或自己孩子的負擔。”
在早川千繪看來,這一結果看似令人震驚,卻有力地反映了當下日本文化和人口結構。《七五計畫》獲第75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特別提及獎。
這部電影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首次擔任總監製的集錦電影《十年日本》中的一部《七五計畫》的再創作,描繪了這樣一個未來景象:日本政府宣導安樂死,以及為孤獨老人集體埋葬,興奮的銷售人員不斷推銷著這些服務,就像推銷旅遊保險業務一樣。
日本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為65歲及以上,按人均比例算,日本的百歲老人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在日本的65歲以上老人中,五分之一為獨居,該國老年癡呆症患者的比例非常高。隨著人口的迅速減少,日本政府面臨潛在的養老金短缺,以及如何照顧年長公民等問題。
雖然年長的政客仍主導著日本政府,日本媒體也時常強調所謂“快樂老齡化”的樂觀報導,但安樂死在日本是非法的,但這卻偶然會在可怕的犯罪情境下出現。2016年,一名男子在東京郊外的一個殘障人士中心殺害了19名正在熟睡的人,他聲稱這些人應該被安樂死,因為他們“在家庭生活或社會活動中遭受著極端困苦”。
日本鳥取大學的副教授安藤泰至,主要研究生死學、生命倫理等課題,他認為在一個某些人因過渡工作而死亡的社會(日本),這種潛在的未來景象是更加可信的。“想像一個接受安樂死的地方並非不可能。”
  回應
我也希望我晚年有合法平價安樂死,沒必要渾身病痛苟延殘喘。沒安樂死就燒炭
這個題材在日本並不新鮮,拋棄老人(自生自滅)在日本平安時代的《大和物語》、《今昔物語》及其他歌謠、故事中均有記載。影視方面,早已《楢山節考》,並且是名導演木下惠介和今村昌平兩個各有千秋的版本。電影原著為深沢七郎的短篇《楢山節考》,小說以日本民間的棄老傳說為主題,講在一個楢山深處的村莊裡,老太太因年老被兒子背上山,令其自生自滅的過程。
  相關新聞
枝裕和 《十年日本》:悲觀真的無可避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IfMJjl3Kc
2022-06-19 09:50:12
阿楨
養老詐騙六大套路曝光

  2022年8月4日,北京高院對15件涉養老詐騙案件進行公開宣判,此次集中宣判涉及被告人100名,分別被認定為犯詐騙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犯集資詐騙罪。1人被判處無期徒刑,7人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56人被判處三到十年有期徒刑,其餘被告人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為被害人挽回經濟損失1100余萬元。
  北京青年報通過對宣判以及已審結的養老詐騙案件進行梳理、分析,發現涉養老詐騙案件主要存在六種類型,分別為以投資“養老專案”為名實施詐騙;假借“以房養老”實施詐騙;以提供“養老服務”為名實施詐騙;假借代辦“養老保險”實施詐騙;假借開展“養老幫扶”實施詐騙;以銷售“養老產品”為名實施詐騙。
  組織廣場舞吸引老人投資
  誘導老人抵押房產買理財
  虛構養老服務專案
  代辦“養老保險”
  冒充名醫賣假藥
  開設健康講座販賣保健品
2022-08-07 07:38:07
阿楨
老年人“血拼”雙11 2022-11-02

“今年雙11,我比女兒買的東西都多。”75歲的張阿姨說道。自從五年前,在女兒的朋友圈裡得知了雙11,在女兒手把手地教學下,張阿姨如今已經成為了社區的網購達人。“雙11直播間真的優惠力度太大了。”“一款雙開門冰箱只賣1899元,甚至比去年雙11還低了200元。”
除了張阿姨,雙11蹲守直播間的還有60歲的元雲,只不過“主戰場”在某短視頻直播平臺。10月26日,平時晚上10點就睡覺的元雲,先是在某直播間蹲到淩晨0點,搶到了僅有1000單的999元超低價冰櫃,隨後來不及休息,守到淩晨1點,秒殺到了1300多元的煤氣灶。
2020年雙11期間,阿裡曾發佈《老年人數字生活報告》,銀髮使用者的線上消費金額三年複合增長率已達20.9%,躍升為僅次於“Z世代”的消費新勢力。
只是對於銀髮一族來說,要想在“年輕的”網購平臺上實現絲滑購物,仍有許多難點。對此,多個網購平臺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字體放大,聲音方法,註冊和交易流程簡易化。
銀髮一族成為不可忽視的消費力量,至2021年底, 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7億人,占18.7%。60歲及以上線民1.1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43.2%,使用手機上網達99.5%,與線民整體的使用比持平。不斷加深的老齡化,意味著巨大的銀髮經濟市場,2022年平臺上銀髮族的成交是2018年的3倍,用戶數是2018年的1.8倍,人均成交單量也提升至2018年的1.7倍。到2050年將增到106萬億元。
  回應
老人愛上網購很正常啊。自從我媽學會網購,超愛逛。
老年人的錢最好忽悠,爺爺奶奶多叫幾聲,老頭老太太就暈乎乎了,直接掏錢買所謂保健品健康!
2022-11-05 08:54:39
阿楨
世情國情極速變化,共同富裕时代的新型再分配,人大國關學院呼喚出臺全民基本收入的中國方案(回應:假設十四億每人發十萬,一百四十萬億國債,利息多少?誰負?消費增長,通貨膨脹,十萬還是原來一樣的購買力?)為什麼政府不能直接發錢?(回應:如果發錢能解決問題,窮國早就解決了。)
 延遲退休不是解決社會養老的好辦法(回應:現在的情況就是人的壽命不斷延長,領養老金的時間變長,養老金入不敷出。)

農民60歲領100多元養老金,專家建議與城鎮職工退休工資增速相一致 2022-12-0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範、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回應
錢從哪來,一個月500,需要1.6萬億,財政收入才20萬億。
以前大量農民排隊退出新農保,非常開心愉快,現在抱怨沒有養老金,不交社保金領養老金公平?
  相關新聞資料
為什麼城裡的老人有退休金而農村的老人卻沒有? 2022-11-03 因為城裡老人交社保
為什麼很多農民不願意交高檔的養老保險? 2022-11-12 農保總共八個檔次,最低年交500,最高6000,交多領多,交少領少,但是很多人負擔不起。
最近推出的個人養老金到底有什麼用? 2022-12-01 我國養老金體系分三個層面,一是普惠型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二在職人員共濟型年金保險,個人交工薪4%、企業交8%。三是自保型每年每人最高可交12000元免稅。

很多領域都監管協力廠資金了,為啥一到農民工欠薪,勞動部門就做不來呢 2022-11-28

【本文來自《農民工拿不到錢,消費者拿不到房,錢都去哪兒了?》評論區,標題為小編添加】
現在很多工程,至少三四層轉包,如果不向下撥款,整個工程涉及到的人,都得完蛋。工程,包括其他很多行業,大多先賒後付,所以信用、誠信尤為重要。但工程行業暴利,民間承建大多摻雜著黑惡勢力,所以誠信就變的不值錢。父親曾是小包工,每年年關,拉著大量土特產去催要工程款,上面得到款項,就是壓著不撥付,非要去求去要才給。
  回應
正規施工企業的農民工工資確有銀行專戶監管,代發工資。但這些外包的施工隊就無法監管。

農民工拿不到錢,消費者拿不到房,錢都去哪兒了? 2022-11-27

2020年《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規定,如果甲方沒錢,施工單位要先行墊付農民工工資,對相關的人工費支付方式也做了規定。但實行起來有難度,很多承包單位分包給他人,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農民工就可能拿不到錢。
2022-12-03 07:08:54
阿楨
單身時代來臨 2023-02-04 華視新聞雜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sSAlOOA6o

全台單人戶數已破300萬,占全台戶數34%。南韓,2016年就超500萬個1人戶,占40%。2015年也占34.6%,預估2040年單身率將達47%,成為超單身社會。單身社會帶來單身經濟和商機,讓單身的邊緣標籤漸轉成經濟獨立的象徵,不過單身社會藏哪些警訊,對又帶來什麼衝擊,台灣準備好了嗎?

超單身社會:「單身化」時代來臨! 日本.荒川和久 出版2018/07/30
內容簡介
  未婚者是社會的亂源?
  職業女性增加,造成社會走向不婚化?
  九成的未婚者想結婚是漫天大謊?
  男人失去談戀愛和做愛的能力了嗎?
  女人因為金錢選擇結婚,男人因為金錢選擇不婚?
  終生「無子率」比終生「未婚率」的問題更嚴重?
  比起談真正的戀愛,男人寧願訂做「理想中的VR女友」?
  單身經濟時代,將從「物質消費」變成「精神消費」?

單身時代逐漸來臨!從日本單身男女看出結婚的優缺點 2018-08-02

單身者眼中「結婚的優點」不外乎是可透過家人獲得精神上的避風港;反觀「單身的優點」則是生活輕鬆、經濟寬裕、有自己生活圈。結婚優點的男女差值男生是除了「社會信用」、「生活更方便」外,最重要的是「精神避風港」;而女性除了「可以回應父母和周圍人的期待」外,還認為「有經濟上的餘裕」。單身優點的女性高於男性,對女性單身的優點是「自由」,「維持和家人/朋友/社會的關係」;男性則認為是「經濟寬裕」,「不需要養家」。

單身- 維基百科

單身,是指已經到或超過國家或地區的法定結婚年齡後,未婚,或離婚、喪偶者。但更廣泛和流行的定義是未婚或未有伴侶的人,其中不論其是否已成年。有穩定戀愛關係的固定伴侶、但從未結婚的人,在法律上被認為是單身,其中主觀意願認定不想結婚的,俗稱獨身主義者或不婚族。

獨身主義- 維基百科

獨身主義(Celibacy)是自願未婚、性禁慾或兩者兼有的狀態。可能是為了追求理想,或為了保留個人自由,或因為宗教禁欲主義等等。
  相關新聞
社會心理學家6項研究有力證實:結婚沒比較好,單身一點都不慘
10大獨身主義特質中: 1. 工作狂 • 2. 懶惰 • 3. 害羞、怕陌生 • 4. 喜歡自由 • 5. 眼角太高 • 6. 喜歡宅在家 • 7.自私• 8. 習慣獨處 9. 個性獨立不依賴• 10. 為情所傷。
2023-02-08 07:21:01
阿楨
“解決日本老齡化的唯一辦法是老年人集體自殺”,耶魯大學日籍教授這言論引爭議

(觀察者網訊)當地時間12日,紐約時報2023-02-12報導,耶魯大學38歲日籍助理教授成田悠輔(Yusuke Narita)曾公開為日本應對老齡化“出謀劃策”稱,“唯一的解決辦法不就是老年人集體自殺或者一起切腹自盡?”該說法近期在推特上引發爭議後,成田悠輔回應稱,“集體自殺、一起切腹只是抽象的隱喻,我本應謹慎對待這些詞的負面含義,所以經過反省,去年開始,我不再使用這些說法了。”
《楢山節考》。日本人有這種想法不稀奇,因為來自他們的傳統。從側面反映出日本是一個“有小節而無大義”的民族。精日們怎麼洗?
年輕人都在為這個政策歡呼,可是他們為什麼不想一想,自己也會有老去的一天的啊?到時候也希望自己被自己的子孫推往斷頭臺嗎
2023-02-14 09:10:16
阿楨
李昂半年前就抱怨博愛座問題 遭小女生嗆:沒道理一定要讓 2023/09/21 中時

作家李昂近日在臉書分享搭台北捷運的不好經驗,她特別點名台北市長蔣萬安應該出面解決北捷博愛座的問題,引發正反兩極評論。有人認為「能出門的老人就不夠老,不然就請司機,否則就不要出門造成人家困擾」。還有人認為「年輕人願讓坐是幸運,不願讓坐也不用抱怨牽拖」
網友挖出,李昂半年前就在節目《單身行不行》分享關於博愛座的不好回憶,她表示台灣南北的人情冷暖差很多,在中南部問路時,因為對方擔心你在巷弄裡迷路,多半會親自帶你到目的地,台北人稍微冷漠一些,但比起其他國家城市還算是比較好,說到此,她想起博愛座的問題,曾遇到有人坐博愛座裝睡不讓座,讓她看了不禁搖頭。
原來李昂已經揪結博愛座的問題已久,而她稍早再度發文,解釋為何要找台北市長蔣萬安,「因為隨著台灣的人口老化,這樣的糾紛只會越來越多。那麼,我們是不是有一個更明確的規範大家都可以遵守?」
  相關新聞
曾是性別平權先鋒!呂秋遠點出李昂最大錯誤 萬人狂讚
  回應
管妳去死!以仇恨團結女權,支持暴力主義,灌輸法西斯納粹主義,女權變成新父權
"博愛座"這個是以道德為名上下交相賊的名詞.不如仿效紐約的公車, 貼上"遇到老弱婦孺,該座位必須讓座".
  相關新聞
作家李昂博愛座爭議,國外怎麼做?
「優先座位」的理念最早出現於北歐,以來傳播至日韓台等,因為亞洲文化相當強調禮貌,並鼓勵年輕人讓座給老年人。1999年4月,阪急曾撤掉「優先席」,然而8年後,不讓座的人變多了,規定因此取消。
https://city.gvm.com.tw/article/106341

法國網站誇日本教讓座,結果小孩一開口:阿姨您坐!2020-10-25
有網友神總結:如果視頻寫著是中國,“灌輸思想”的那套帽子就又要扣下來了。日本的話,自然就可愛、漂亮、整潔了。
  回應
講真,日本還沒有禮讓的傳統/習慣
2023-09-22 07:39:57
阿楨
拿著鐵飯碗卻愁嫁,為什麼縣城裡最容易“剩下”的是女老師 2024-04-03

一直以來被認為最“好嫁”的女教師和體制內職工,近日在媒體的報導中,卻成了小鎮女性中未婚比例最高的群體。比如,在《南方週末》今年2月的報導中,南京農業大學的講師尹秋玲在中部地區某縣城調研發現,全縣超過30歲後未婚的女老師有400-500人。
近幾年全國的平均初婚年齡在不斷延後,25-29歲城市女性的未婚比例有四成,鎮上也還有接近三成。到了30-34歲的年齡段,在全國的城市裡,還沒結婚的女性占比超過12%。而鎮和鄉村未婚的女性都不到7%。
反觀男性,由於男女人口比例的緣故,不論是城市還是鎮、鄉村,各個年齡段的男性的未婚率普遍要高於女性。
歐陽靜研究,主要都集中在體制內。2008年到2019年,某縣城體制內單位新招聘的總人數有2993人,其中30歲以上未婚的女性有248人。在這些30歲以上未婚女性中間,七成的職業都是教師,其次則是機關事業單位,排在第三位元的是衛生系統。女教師中,更是14.5%都在30歲之後仍然未婚。
小鎮體制內女性的新“門當戶對”:工作和學歷都要匹配。自己是公務員,如果找非公務員或是體制外的,感覺就是“下嫁”。這和傳統的“男高女低”的擇偶觀有關,縣城的教師八成都是女性。
根據2021年《探探社交報告:當代小鎮青年社交圖鑒》,有多達四成的小鎮年輕女性能接受一輩子單身,男性有兩成比例接受。小鎮女性要面臨身邊的催婚壓力。
  回應
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梗的具體表現吧。看看這些年影視劇都在吹捧些啥吧,這種後遺症才剛剛開始,所謂正能量應該更多宣傳普通人的努力,勞模總是有環衛工人不是傳統解放後才有。
答:原因就一個,縣城裡條件好的男人看不上你,縣城裡條件一般或者差點事兒的,你又看不上人家。不光是縣城的女教師,其實放眼整個中國,都存在這種情況:高不成低不就的藉口而已。
2024-04-06 04:11:39
阿楨
與陸男友生活費差10倍 台妹曝「兩岸父母」差異:超羨慕 2024/04/19

兩岸大不同!一名台灣女網友分享,她到法國實習薪水超低,爸媽只願每個月贊助300歐元(約台幣1萬0347元)的生活費,而大陸男友是留學生,完全沒工作,父母每個月都給3000歐元,10倍差距讓她驚訝又羨慕,也認為大陸父母似乎比較願意為孩子奉獻,而台灣家長則不太願意為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引起兩岸網友討論。
台灣一名女網友在小紅書上分享,兩岸的爸媽養育孩子的心態似乎很不一樣,她的爸媽都是公務員,在台北有房子,經濟還算不錯,大學期間她到法國實習,因為這份工作的薪水很低,爸媽每個月給她300歐元(約台幣1萬0347元)的生活費補貼,但因法國物價高昂,所以錢總不夠,但不管她怎麼撒嬌,爸媽都不願意多給。
女網友表示,她在法國交了一個大陸男友直接大開眼界,男友是留學生,完全沒工作,男友父母每個月都給他3000歐元(約台幣10萬3470元)的生活費,足足是她的10倍,而她問過許多大陸留學生,很多人都是如此,似乎很多大陸的父母都寧願苦自己,也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
女網友指出,台灣的家長似乎比較不會為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認為幫孩子出學費到大學畢業就算仁至義盡,如果孩子想買東西或約會,就要自己出去打工賺錢;反觀大陸的家長似乎比較願意為孩子奉獻;當然她相信她的爸媽還是很愛她,且爸媽也不要求她以後要扶養他們。
貼文引起兩岸網友討論,不少台灣網友表示,最有感的是「買房」,聽身邊很多大陸朋友說,結婚買房的時候,爸媽都會贊助頭期款,但在台灣要有爸媽幫出頭期款的,可能屬於天選之人,真的超少見。
另有大陸網友則說,大陸有些家長的觀念較傳統,認為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下一代,不過通常也會期待老了以後,孩子會扶養他,但這樣的觀念現在也逐漸改變,只能說有好有壞;而且現在很多年輕的大陸家長的心態已經變成「寧可苦了孩子,也不能苦到自己!」
2024-04-21 01:51:20
阿楨
中時社論》博愛座讓座 修復人心的良善 2024/06/29

近日,包括捷運在內的各種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連續爆發「博愛座」讓座衝突,甚至還釀成流血事件,引發各界高度關切,於是有知名作家發起「占領博愛座運動」,高喊:「即刻取消博愛座」。但台北捷運公司說,因法令規定無法取消;衛福部表示,將修改《身心障礙權益保護法》,把「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近期送立法院排審。但是更名能解決博愛座引發的人情澆薄和世代衝突問題嗎?
博愛座始於1980年代的台北公車,而後逐漸擴散適用於各縣市公車及捷運等公共運輸系統。目前法源依據是《身心障礙權益保護法》第53條規定,沒有提供對號座的大眾運輸工具,應設置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的博愛座,其比例不低於總座位數15%。
設立博愛座時,台灣高齡人口僅占總人口的5%左右;而在博愛座入法的2013年,高齡人口占全國人口11.5%。然而,這些年來,高齡人口占比急速增加,預估明(2025)年,高齡者就占了20%以上,更別說還有其他的「身心障礙者」以及弱、婦、孺。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人心的疏離。簡單講,受到政治與科技的影響,世代之間的鴻溝愈來愈深、人與人的距離愈來愈遠,很多人在車上往往是戴著耳機或看手機,坐在位子上的人不會關心旁邊是不是有需要座位的人。再者,有一派人士的觀點認為,大家都是花錢買票上車,憑什麼要讓座給別人?老人的票價還有優待呢!尤其近年來因政治渲染,掀起年金、房價等問題,讓年輕人的相對剝奪感加深,世代衝突的現象隨時引爆。
博愛座讓不讓座,絕不只是單純的座位問題,也不是誰比較辛苦、誰比較累,其核心問題是台灣社會總是時刻處於一種集體的暴戾氛圍中,博愛座讓不讓就成了台灣社會世代衝突的一個縮影。
2024-06-30 02:37: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