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8-01 09:22:46| 人氣1,116|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放牛班的春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法國新浪潮電影之父楚浮若看到其後輩的兒童電影,從其批判性的《四百擊》墮落到媚「快樂學習」之俗的《放牛班的春天》,不知做何感想?(另參本館:快樂  楚浮:名導演2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2004)《歌聲伴我心》《唱詩班男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s2g_cVquqU

導演:克裏斯巴哈蒂Christophe Barratier

主演:
  傑拉爾?朱諾 Gérard Jugnot .....Clément Mathieu
  狄迪爾?弗拉蒙 Didier Flamand .....Pépinot (adulte)
  雅克?佩蘭 Jacques Perrin .....Pierre Morhange (adulte)
  讓-巴普蒂斯特?莫裏耶 Jean-Baptiste Maunier
獲得獎項:
  2004年法國的票房冠軍
  200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獎
  2005年法國金球獎最佳電影獎
  2005年第三十屆法國“愷撒獎”8項提名最佳電影音樂獎、最佳音響獎
劇情介紹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Pierre Morhange,雅克?佩蘭飾)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戴迪亞?費拉蒙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啓蒙老師克萊門特(Clement Mathieu,傑勒德?尊諾飾)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爲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爲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Francois Berleand飾)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性格沈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制造者就是皮埃爾?莫安琦(Jean?Baptiste Maunier飾),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Pierre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産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影片賞析
  飛逝的歡笑和無法抑制的淚水都已成爲過去,卻永遠不能被忘懷。如果是由一段音樂,一首歌或是一組合唱連接起這遙遠的回聲,那麽它們所打下的烙印就會更加深刻。可能是由于這個緣故,當看到一群反叛的寄宿學校的孩子們被召集到一個合唱團中,並譜寫出他們動人的孩提樂章時,觀衆被深深地打動了。
  1948年,當克萊蒙——一位失業的音樂教師在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時,他如同進入了一個孩子們的地獄。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經曆所震驚,又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校長的殘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們的無法無天及可憐無助,讓他産生了一種改變學校的管教象警察對待犯人一樣對待孩子們的沖動。他在樂譜上寫下了專門爲孩子們譜寫的歌曲,他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解脫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撫平了他們受傷的心。神聖而純淨的音樂不但淨化了孩子們的心靈,更對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産生了重大的影響。仁愛、友善、寬容的極致是讓所有的觀衆眼中充滿喜悅的淚水。
  <<放牛班的春天>>片中擔綱演出及演唱的男主角青少年男高音尚巴堤莫裏耶領銜聖馬克教堂兒童唱詩班展現歌唱親和力的現場演出. 美妙傳唱<<放牛班的春天>>奧斯卡提名主題曲Vois Sur Ton Chemin與多首主題樂曲,以及來自3座法國凱薩獎肯定的電影音樂家所創作的<<小宇宙>><<喜馬拉雅>><<男孩變成熊>>等電影音樂作品<<放牛班的春天>>裏,馬修老師面對育幼院中一群狀況多多的孩子,他透過籌組合唱團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音樂潛能,讓這群孩子從美妙的歌聲中感受到新的啓發,片子在闡揚愛的教育之余,也同時應驗了音樂啓發性靈的力量。
  <<放牛班的春天>>自2004年上映以來,票房與口碑齊聲沸揚,不僅席卷法國超過860萬人觀影人次,全球也開出超過8300萬美金的票房紅盤。由以<<小宇宙>><<喜馬拉雅>><<放牛班的春天>>榮獲凱薩獎最佳電影音樂3座大獎的法國電影音樂名家Bruno Coulais擔綱創作的音樂榮獲了法國凱薩獎最佳電影音樂、最佳音響兩項大獎與歐洲電影獎最佳電影音樂大獎喝采,並入圍了奧斯卡最佳電影主題曲"Vois Sur Ton Chemin 眺望你的路途"、英國影藝學院獎最佳電影音樂等項目。影片本身則是獲得凱薩獎6項提名最佳影片、導演、處女作、制作設計、男主角、男配角,並入圍奧斯卡、金球獎、英國影藝學院獎的最佳外語片項目。電影原聲帶也是賣得嚇嚇叫,先是蟬連法國排行榜冠軍,狂破百萬張大關,等到電影登陸美國,原聲帶照樣橫掃老美,一舉搶占Billboard古典專輯榜亞軍,發行半年後仍駐留全美古典專輯榜前10名。
  以青少年男高音尚巴堤莫裏耶(Jean-Baptiste Maunier)爲首的聖馬克教堂兒童唱詩班(Les Petits Enfants de Saint Marc)因爲在電影中的動人演出與感人演出而深獲矚目,甚至因爲片子的超人氣,而展開了巡回演唱會,目前演唱檔期都已排到2005年秋季。2005年夏季發行的現場演唱特輯<<En Concert>>是聖馬克教堂兒童唱詩班于2005年1月28號、30號兩天在巴黎著名的"Le Palais des Congrès"大會堂所作的現場演唱精華,演唱會由擔任聖馬克教堂兒童唱詩班指揮職務超過20年的名指揮家Nicolas Porte擔綱指揮。在暖度恰當、悠揚動人的交響樂的樂聲,30位唱詩班成員以洋溢著聖潔、童真氣氛的唱詩班合唱歌聲選唱了<<放牛班的春天>>的主題曲 "Vois Sur Ton Chemin眺望你的路途" 與 "In Memoriam追念" 等多段主題樂曲,還有來自Bruno Coulais爲<<小宇宙>>("La Fin Du Rêve")、<<喜馬拉雅>>("Karma")以及2003年榮獲柏林影展肯定的丹麥動畫片<<男孩變成熊>>("Le Trou Dans La Neige"、"Le Choix")所作的電影音樂作品以及傳統聖樂作品("Ave Maria")。聖馬克教堂兒童唱詩班的美妙歌聲演唱,貼切傳達了Bruno Coulais的電影音樂裏所蘊藏的神聖、優雅特質,同時也表達了音樂淨化人心的真諦。
  《Concerto pour deux voix》, 即“雙童聲協奏曲”,男聲JB Maunier(Jean-Baptiste Maunier)爲“放牛班的春天”裏的小男主角,女聲Clémence Saint-Preux爲原曲作家的女兒。全曲沒有一句歌詞,只是兩個曼妙的童聲在音樂的襯托下穿梭遊離的,這種形式不失爲展現最真切天籟歌喉的最佳方式,一切歌詞的修飾都是多余的。原曲是由音樂家Saint-Preux所作的“Concerto for one voice”,如今改編成童聲合唱,Clemence &amp; Jean-Baptiste Maunier把美妙的童聲演繹的淋漓盡致。
  幕後
  該部電影的制片人雅克?貝漢,出生于1941年7月13日,1957年從影,之後成爲歐洲著名的男演員。1966年,他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演員。1975年,他制作的《特殊地帶》榮獲法國影院大獎,同年他出品了《勝利歡歌》並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從1988年開始,他的目光轉向了自然界,並出品了《猴族》。
  在1994年到2001年,雅克?貝漢以“天、地、人”三部曲———《遷徙的鳥》、《微觀世界》、《喜馬拉雅》震驚世界影壇,獲獎連連。
  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和雅克?貝漢一起合作的都是他的老搭檔。本片也是克裏斯?巴哈蒂一鳴驚人的導演處女作。具有正統音樂教育背景的他,曾與老搭檔雅克?貝漢共同制作《微觀世界》、《喜馬拉雅》和《遷徙的鳥》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巴哈蒂涉足影界之前,曾擔任10年以上的音樂制作人,這使他在本片中對音樂的把握爐火純青。
  《放牛班的春天》的電影音樂由法國電影、電影音樂家BrunoCoulais擔綱,Coulais曾先後以“天、地、人”三部曲入圍凱撒獎最佳電影音樂獎,並獲獎,其作品包括:讓-雷諾主演的《赤色追緝令》、卡特林娜-德娜芙主演的《對不起,愛上你》、德帕迪約主演的1998年版《基督山伯爵》、2001年驚險片《奪命解碼》等影片。
  該片主演熱拉爾?朱諾是法國影壇最優秀的男演員之一、在法國具有很強的票房號召力、2004年法國總統希拉克授予其“榮譽騎士”稱號。而影片中桀驁不馴的小男高音——尚巴堤?莫裏耶,擁有清新明亮的天籟嗓音,試鏡時即一鳴驚人,被評論家譽爲“歌聲宛如天籟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花絮:
  創作靈感來源于關夜鶯的籠子Cage aux rossignols, La (1945)。
  2004年,該片在法國是票房冠軍,對外公布的數字是超過八百六十萬。
  穿幫鏡頭:
  在影片剛開始的那段,莫杭治聽到門鈴去開門,下一個畫面門打開,佩皮諾撐著傘從遠處走來。
  在影片快要結束的時候,當拉辛和他的家人離去,他走進汽車的時候,可以在車窗玻璃上看到工作人員的倒影。
  評論
  一位評論家爲該片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不同于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凶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爲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
“我唱,你唱,他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如一聲響雷,讓法國合唱事業如雨後春筍般地繁榮起來,時至今日,共彙集起幾十萬各個年齡段的合唱業余愛好者。”這是法國本土的一篇評論。

我用黑色之睛尋求光明——《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by 蔣保華

  一、幽晦的“池塘之底”

  “池塘之底”是一所專爲“再教育”問題少年們而設置的寄宿學校的名字。
  一如其名,學校擁有陰森古陳的建築、笨重重疊的大門,灰色斑駁的教室以及幽暗閉塞的氛圍。
  夏丏尊曾說:“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虛空。”處于池塘之底,那就意味著幽晦如地獄,沒有陽光溫暖心靈;意味著井底之蛙,籠中之鳥,沒有湛藍的天空任意飛翔;意味著冰冷如冬,污穢叢雜,沒有真情實愛的潤澤。
  在這裏,我們看到教育的“理念”—— “行動—反應”原則,如果有孩子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設若三秒內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關六小時的禁閉,輪流進行,取消所有娛樂活動,禁止任何外來探訪,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爲止;在這裏,有著嚴格的客人探訪條例,只可以在規定時間段親子見面,其余時間都處于鞭子與辱罵的淩威之下;在這裏,缺乏公義、尊重、愛心……
  哈桑校長,自私貪婪、刻薄威嚴而又剛愎自用。曾經是鼓號手的他,也有過夢想與激情,可是面臨教育的異化,逐漸將自我的心靈扭曲變形。爲了向同業委員會爭取經費,爲了晉升和榮譽勳章,他可以不擇手段,任意掠取馬修的艱辛努力。爲了逃避自己的責任,他可以把蒙丹送進監獄,可以宣告合唱團解散,可以解雇馬修。在他眼裏,惟有絕對的權威,才能控制消極行爲的發生,抑或懲罰消極行爲。他不再關注學生的靈魂生長,不再傾聽教師的善意建議,只在尋求通達的路徑,只在解決經費的來源。面對學生的種種變化,他無法認識到音樂的育人功效,認爲音樂帶來的紀律改變只是湊巧。
  學校的教師個個行爲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他們忘記了說笑,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情趣與品位。在他們眼裏,看什麽都覺得是壞事,這幾乎成了職業習慣,或者說思維定勢。每天如臨大敵,與學生沒有任何情感的交流。
  正因爲如此,學生敵視教師,與教師形成敵對壁壘。在馬修剛出現的時候,大家諷刺辱罵他“禿子”、“光彈頭”;因爲哈讓沒收了穆東的香煙,而被剪刀所捅人;被視爲無藥可救的孤獨的靈魂縱身跳樓自殺;隨時准備陰謀襲擊教師;蓄意報複教師的批評懲罰;課堂創作漫畫羞辱校長;遠離家長,叛逆心理極其嚴重……
  馬修,一個落魄的藝術行俠,一個倉皇的生活男人,一個另類的學監教師。
  在所有領域經曆了系列挫折後,他終于跌入人生的最低谷。音樂創作的夢想,愛情詩意的浪漫,年少意氣的輕狂都被卷入生命的池塘之底。
  在陰雨霏霏的冬末,馬修將孤獨的身影寫進另一方“池塘之底”。
悲哉,同是天涯淪落人!馬修看到在校門翹首南望、枯等周六的戰爭孤兒佩比諾;看到跪地洗刷、冷漠敵意的被罰者……
二、愛,在理解的盡頭
  第一次與學生生命相遇,馬修便遭到重重戲劇。遠遠地,就聽到教室內喧鬧沸騰,推開木門看到骷髏嘴裏叼著點燃的煙頭,剛上講臺就被滑倒,飛出的皮包被學生四下抛傳。直到校長的出現,教室才恢複了本該的平靜。然而,馬修還是用善良的謊言,寬容了這群孩子,在雙雙驚諤的目光中開始了師生生命的對話。
  首先,馬修要求打傷馬桑的樂格克承擔責任,可是樂格克在僥幸規避校長的三秒後,又遺憾地錯失了馬修寶貴的十五秒,即使在送往校長的途中企求馬修發發慈悲以求寬恕時,也未得到諒解。然而,當馬修看到樂科烈被禁閉三天後又被抽打得聲嘶力竭後,他還是意識到可以另外的人性化方式私下處理——去醫務室照看馬桑,以感覺生命的脆弱,直到康複爲止。馬修實在不忍心一個孱弱幼稚的心靈,遭到校長無情地鞭笞與踐踏。他申請進行教育實驗,請求校長答應三個要求:取消禁止娛樂的禁令;允許他來懲罰肇事者;允許不透露孩子的姓名。面對這個自負的家夥,校長有意讓他“碰壁”後的蘇醒,便含糊地答應了。
  接著,馬修請被前任教師評價爲“天使的臉蛋,魔鬼的身材”的莫杭治監管課堂秩序。沒有任何諷刺與挖苦,極盡幽默、贊美之能事(“嚴肅的先生”“時髦的打扮”“酷哥有領導才能”)。可惜,當他處理好樂格克事件後回往教室,卻發現莫杭治在黑板上畫出了他的肖像速寫。面對這一場景,可以處理出不同水准來。或是依據學校的“行動—反應”原則,禁閉三天,給學生們來個下馬威;或是以此殺雞儆猴,嚴懲恐嚇抽打;或是進行思想教育,反省檢查……而馬修卻選擇了寬容的力量,他因勢利導地還莫杭治一個肖像素描,並滑稽地漫畫式。
  最後,馬修請孩子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理想的職業。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靜!誠然,這群早已聽從野性的呼喚的孩子,他們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的靈魂,沒有晤對過自己的心靈。現在,馬修要他們重新拾起早時的夢想,重新撿回屬于自我的人格尊嚴,不知是晴天霹靂,還是久旱逢霖?不過,大家都很用心,也許他們看到幽晦的上空出現了罅隙,一束生命的光芒正輝映在他們的心靈之上。惟有佩比諾,仍在彷徨躑躅。馬修輕輕蹲下身體,一只溫暖的大手,輕輕搭在他的肩頭,耐心地軟語詢問。(如此尋常的動作,卻傾瀉出無限的智慧與力量。可惜,時下的教師久違了!)學生的答案真實生動而又可笑滑稽:消防員、牛仔、馴虎員、亡命徒、間諜、將軍、熱氣球駕駛員、戰士……
我們無法忘卻馬修初到學校時惶恐的目光、不解的詢問、人性的質疑(“行動—反應”原則將導致相互誹謗)、疲憊不堪後的自我反思……他仿佛置身于教育的邊緣地帶,又自覺遊離于人性的道德訴求。作爲被主流社會忽視的他,更能體察被教師漠視的生命的心靈世界,更能感悟愛與寬容的的生命力量,更祈求對自我言行的理解。盡管這些孩子行爲乖戾,語言粗俗,但是內心深處其實更加脆弱柔軟。然而,如何溫暖這些孤獨寂寞的心靈呢?給孩子怎樣的精神底色呢?
三、來自地獄的天籟
  生命是個偶然,我們常常在無意的邂逅中,擺渡了生命的無常,獲得永恒的回歸。一群渴望理解而又狂狷不羈的孩子,竊取了馬修的皮包,也偷窺了他的心靈世界。一個個跳躍的音符,一行行溫暖的字迹,引得孩子無限的遐想與猜測。音樂,一個被學校完全忽視了的名詞,一種貼近人類心靈節奏的律動,再次春暖花開!
  學生在宿舍脫口創作、任意高歌,以發泄內心的不滿和憤懣,引起了馬修的注意。雖然他們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屢屢跑調,但是用音樂表達內心,自然、快樂而又滿足。馬修立刻感受到心靈的震撼:他的音樂創作將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來新生!
  快樂在眼前,爲何要等待?馬修決定組建合唱團,讓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單調生命深處的熱忱。也許,童年時代的諸多歡樂,轉瞬消逝即被遺忘。但是,這道道絢爛的音樂金光,將在生命的道途上閃亮。
  莫杭治,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幽閉而敏感的心靈,在無人注視的時候得以自由,生命之花盡情地綻放。他常常獨自潛往教室,讓自己的聲音穿過骨頭、穿越校園,竄向雲霄,竄向生命的天堂。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從來不肯在公衆下展示歌喉的美麗,甚至以戲謔的姿態將自己出局。然而,馬修卻沒有因爲他打架鬥毆而反複懲罰糾纏,相反,卻敦促他回到合唱團。因爲,馬修知道,唯有音樂,能浸潤清潔他的靈魂;唯有音樂,才能使他自由暢達地奔赴理想;唯有音樂,才能使他祛除邪惡,永葆生命的純淨。一如馬修在日記中所述:“他自己感覺不到,可我卻確信無疑,他的嗓子是個奇迹,預示著一種異乎尋常的音色。”莫杭治異乎尋常的音樂天分,在馬修的精心保護和培育下,常常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美夢化爲奇迹。
  然而,當馬修與莫杭治母親並肩交流時,有著嚴重“戀母情結”而又被蒙丹蠱惑的莫杭治,竟然將一瓶墨汁倒潑向馬修,犯下了無可饒恕的錯誤。盡管暗戀著他的母親,也格外垂青他的天賦,馬修還是適時而果斷地懲罰了他——去掉莫杭治的獨唱部分。美麗的東西,在即將失去時方覺它的珍貴。在莫杭治倚柱懺悔,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們看到真正教育的魅力。當合唱團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時,馬修又寬容而智慧地將手伸向他,這時我們看到莫杭治完美地契合著指揮的節拍。在他的眼神裏,馬修讀到了自豪,被諒解後的快樂,還有,對于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合唱團進行得很順利,在聆聽孩子們成長的拔節聲的同時,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潛滋暗長的力量。孩子們精彩絕倫的演唱,讓他靈感澎湃,漸趨佳境。上善若水,我們看到這群寫滿憂郁與痛苦的臉龐上,已經一掃往日的陰霾。年輕而驛動的心被美妙的音樂點燃,倏忽之間靈魂飛舞而上,將淚痕烘幹,把自我沈醉。課堂內,操場上,宿舍裏,他們的臉上一直洋溢著幸福快樂的笑容,感覺著內心歡樂的震顫。眼望著天空,放飛靈魂深處對自由的渴望,在遙遠的天邊建築著屬于自我心靈的小屋。
一切都在跳躍,在奔騰,在開放,在變化。當莫杭治墨水投向馬修時,群起而攻之;古板的校長也加入了足球隊,甚至爬上辦公桌,放飛紙鴿,放飛童真;刻板的朗古盧瓦的數學課堂語言的竟然充滿了和諧的音樂節奏,後來還加入了合唱團,彈起了風琴;莫杭治的母親感受到馬修對于孩子欣賞的力量,感受到未來生活的希望,從此生命也發生了完全的轉向……
四、那一轉身的蒼涼
  野百合的確迎來了春天,可它並非亙古不變;我們也幸運地聆聽到夜鶯美麗的歌喉,可音樂畢竟不是萬能。馬修的出現,給“池塘之底”帶來了一束光芒,轉瞬即逝。
  就在哈桑校長爲經費解決而振奮時,一個電話讓這一切灰飛煙滅。因誤解而被蒙羞的蒙丹,縱火燒了給自己帶去無盡痛苦記憶的學校,留下一個詭秘的笑容,轉身遠去。幸運的是,其時馬修恰好帶領六十多個孩子去野外遊玩,幸免一死。然而,馬修的擅離職守而造成的損失,也是無法推諉的。終于,這個可憐的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再次沈如池塘之底。他被解雇,並要求立即離開,不得與孩子們再見。
  也許,我們在唏噓之余,爲之扼腕痛惜,甚至憤憤不平。然而,我以爲馬修的確需要全面地檢省自我。在校長采取“連坐”制而讓他任意選擇名字時,他委曲求全了;在莫杭治因爲漫畫辱罵校長而被禁閉,馬修支持了,空留一個無助而又充滿期待的眼神;在他的課堂上,屢屢充斥著以送到校長室來恐嚇學生;面臨蒙丹的到來,由于所謂的心理專家的測試近乎白癡,以及邪惡傾向,馬修企圖樹立絕對權威,結果造成自身的膽怯與班級的混亂;在佩比諾遭到蒙丹的強勢威脅時,馬修再失良好的教育機會,而是以不向校長告發食堂用餐爲交換條件,警告他“不允許再看佩比諾一眼,即使是一眼,也會讓他的生活變成噩夢”;在蒙丹因爲偷竊沙貝的手表而被禁閉時,他也只是埋怨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更無法諒解的是,在學校資金丟失而誤解爲蒙丹所偷,被校長拷打半小時,強行送往警察局時候,沙貝向他投去求助的一眼,他竟然無動于衷,只留下蒙丹意味深長的一笑……也許,我更希望這電影故事是馬卡連柯《教育詩》!
  然而,法國人畢竟浪漫而溫情。當馬修再次拎起飽經滄桑的皮箱遠去,而歎惋這些孩子的謹慎看起來更像是冷漠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只只飛機從窗口飛降下來,折疊的飛機上寫滿充滿個性而深情款款的語句;也看到一只只尚且幼小的小手在空中飛舞,似是告別,又似是追索未來。在那一刻,馬修感覺自己的每寸肌膚都透出了愉悅和樂觀。作爲教師,其存在的意義與享受的幸福得以呈現。
  池塘之底固然有其值得諷刺的意味,是對人格的褻瀆,也是對自我的否定。但對于優秀的教師而言,這同時也意味著“冰山效應”,我們可以將更多的視角轉移到學生的潛在的待開發的領地,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被忽視的群體或個體中來。
  教師的意義在于開發學生潛能,拓展心智發展的疆域的同時,培養可持續性發展的自覺性。從這個角度去審度馬修,他只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裏帶領學生飛翔。因此,莫杭治是幸運的,他因頑皮過度而遮蓋了的音樂天分,被馬修敏銳地洞察到,並得到很好的培育,至少得到了肯定與張揚。這爲後來跨上更高的平臺夯實了基礎並提供了無限的可能。他終于成爲聲名遠鐸的指揮大師。
  然而,我們要追問的是,作爲學科教師,他除卻合唱教學外,本身的學科素養培育呢?還要追問的是,作爲教育工作者,他將班級分散的心聚焦于音樂,這無可厚非。然而,教育到底要給予學生怎樣的影響?莫杭治終于前往裏昂音樂學院進修,追隨他而去的佩比諾呢?縱火洗校的丹東呢?爲買熱氣球而偷竊的郭邦呢?
  我們在倡導教育理念多元,形式開放的春天,是否會被繁華與喧鬧迷失了教育的本色?無論是本片中的馬修,還是《搖滾校園》中的奈德,我以爲都只能作爲另類的教育方式,或者作爲教育的參考與補充,警醒與鞭策。設若以之爲模板,甚至爲之振臂高呼,搖旗呐喊,我以爲是另種形式的迷茫!
  永不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http://baike.baidu.com/view/378643.html?tp=0_11

影評一.藍祖蔚

好電影總能讓人唇角上揚,「放牛班的春天」卻讓你不只唇角上揚,更是眼眶泛紅,既讚歎又歡喜地走出戲院。
在特效當道的今天,電影人念茲在茲的是如何炫麗譁眾,普遍喪失了說故事的能力,觀眾在強高分貝的影音轟炸下,連影像肉身都來不及分辨,更別說去尋找靈魂了,本片卻如一股清流,用最古典的技法說出了一則最純真的故事,將長期被特效和環繞音響圍襲攻掠的觀眾心靈徹底清洗了一番。
「放牛班的春天」描寫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父母親死於戰亂或無暇照顧的學生。院長看不起走投無路的他,如果他不服從,隨時都會被開除,可是院長的鐵腕手段又大大違背他的生命理念;古靈精怪的院童看到頭上無毛的他,花招百出地修理他,經常氣到血沖腦門的馬修,有一天意外發覺院童有音樂細胞,於是開始組織合唱團,經由嚴冬到盛夏的音樂改造工程,他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這樣的主題結構不算新鮮,我們可以從「真善美」、「春風化雨」和「修女也瘋狂」裡看到似曾相識的片段結構,本片同樣兼具了天籟美聲和無邪童趣的煽情美學,但是靠的卻是編劇和演技才能讓觀眾笑中帶淚。
稜角鮮明的角色塑造是本片最成功的所在。男主角馬修是編導刻意打造的現代師表,但卻圓融天成,不見雕琢痕跡。外表上,他一點都不討喜,童山濯濯,身材矮胖,領帶經常斜歪,活像個社會邊緣人;情緒上,他也不是聖人,面對頑劣情境經常暴跳,也會關院童禁閉,甚至還會暗戀院童母親……正因為他有這麼多的缺點和不足,他對音樂的追求,他對孩童的合唱訓練,反而更能讓人感受到一股掙脫汙泥,昂揚迎向藍天的奮起力量。
同樣地編劇功力在配角刻畫上更是鮮明,道貌岸然的院長如果只有急功近利的嘴臉,難免給人老套的刻板印像,所以呢,他也會射紙飛機,也會踢足球,不時讓人窺見他壓抑的本性;甜美的男高音院童可以自己讀譜學唱,也知道音樂是他的天賦,可是他不能容忍老師暗戀母親,天賦與尊嚴的矛盾拔河,讓角色多了好幾層轉折的心靈世界;至於超級頑劣的流氓少年,一把火燒掉輔育院的行徑,更是「恨的教育」下最讓人悚然心驚的啟示錄;還有那位老是倚著鐵窗,巴望爸爸來探視他的小男生,終能盼到爸爸的劇情大翻轉,更是編劇學上最高明的伏筆。每個角色都有生命,都不只是旁襯的綠葉,就已經是很不容易,編導一路不露痕跡地穿針引線,最後收網總結時才拉出最大的驚歎號,更是高明!
電影人常說找孩童演戲是自找罪受,本片的童星演員除了會演戲還要會唱歌,難度更添三分,從選角到執行,各如其份,栩栩如生,完全不生嫩,卻也不流氣的臨場表演,就說明了導演克裏斯多福巴哈帝耶長期擔任製片,最能洞察幽微又長於協調的功力。當然,如果你曾經被「小宇宙」、「喜馬拉雅」和「鵬程千萬裏」的電影配樂感動過,你一定會更喜歡作曲家布魯諾.柯賴這回的美聲創作,因為就在我們含淚帶笑走出戲院的時刻,他的樂聲早已穿透我們的細胞,從唇齒牙縫間自然地流瀉吟唱出來,那種飽滿酣暢的舒適感情,正是我們已經睽違許久的天堂滋味了!

影評二. 陳念萱for 吾愛吾家月刊九月號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唯愛能發出接近神的聲音-
任何人都會在觀賞的過程中熱淚盈眶…
被天籟般的和聲,是的!更是被那循循善誘導引者心中無私的愛感染,沒有比這更接近上帝的聆聽了。
製片出馬親自導演是影壇少有的現象,製作過膾炙人口的『質優』片【小宇宙】、【喜馬拉雅】與【鵬程千萬裏】,並且曾經擔任十年的音樂製作人,顯然是在工作過程中接近了上帝,才會製而優則導。看過這三部與大自然相親的電影,都曾經被影片中神奇的配樂震撼過,自然地融合了宇宙間的韻律,彷彿奏鳴著混沌交響曲,直達天聽。是的,【放牛班的春天】是製片Christophe Barratier 的導演處女作,音樂科班出身的克裏斯,把爐火純青的音樂品味帶到了原法文片名『合唱團』中。
    在歐洲票房人氣指數飆漲的【放牛班的春天】將於九月中旬來臺與美洲同步上映。故事主軸是圍繞在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身上,落難般來到一所偏僻的輔育院擔任代課老師,院童都是因家庭環境邊緣化而行為失衡的中輟生,個性多半易感而偏激,這看來呆氣的代課老師自然不被放在眼裡,孩子們更慣性地以惡作劇來自我保護,做老師的能用同理心來撫慰嗎?還是延續管理傳統與之抗衡?
    片中有許多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件,足為教育規範的警惕,如孩子說謊時,是立即暴力地體罰,還是去瞭解背後的真相?賞罰分明是極為簡易的管理方式,但其中的冷血也產生了後遺症,讓社會擔負了莫名的代價。如果能夠體恤每個弱小心靈的變化,並非那樣地難以理解,那麼,見光後,一切了然,是否仍需要懲戒,便很容易『理智地』處理了。
    在【放牛班的春天】裡,馬修老師除了落寞的音樂專才外,別無特長,甚至有點憂鬱而呆滯,只因為本性善意的憐憫,而拿出僅有的智慧資產,反而為無依無靠的院童與失落的自己找到了救贖,為彼此點燃了心中的春天。音樂,只是媒介,溫暖的熱情,激發了最誠摯的傾述,唱出與神共鳴的天籟。這過程,只有引導者全然無私的愛,才能讓遍體鱗傷的幼小心靈信賴,全心全意地專注展現最內在的本質,此時,自然流露的樂音,連上帝也要動容。
    不論是看過【春風化雨】還是以音樂引人的【修女也瘋狂】或者聽過維也納少年合唱團柔美的聲樂,都會在【放牛班的春天】裡找到更感動人的質素。克裏斯導演讓人相信,他的確是在音樂中見到了上帝。而有幸聆聽的人,更會心中充滿甘霖地熱愛生命的純淨本質。
http://web.mdes.tp.edu.tw/unit5/schoolday/movie1.htm

《放牛班的春天》觀片心得 

愛,點亮一群調皮野男孩的生命
讓他們的世界,有音符,也有藍天!
一本泛黃的日記本,讓聞名全球的指揮家,重溫兒時的點點滴滴…
一處法國鄉下的寄宿學校,一名曾立志要當作曲家的代課老師,與一群桀傲不訓的孩子們共同學習的歷程,一同面對校長的嚴厲質問、一同面對孩子們的茁壯成長。
他們曾是一群被視為只能用填鴨式教學、只能用嚴刑厲法來規範的孩子,一群喜歡惡作劇、沒有長處且不願意認真學習的孩子,他們是被放棄的一群,只是學院裡仍有人不願放棄,一名老神父、一名看似什麼都不願多管的數學教師、一名嚴厲的訓育老師以及這一名半途進來的代課教師—馬修。
到底怎樣的教學方式對孩子是好的,如果他們對學習興致缺缺要如何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在磅礡大雨裡傳來的敲門聲,敲響在聞名全球的指揮家尚巴堤莫裏耶(Jean-Baptiste Maunier)的老家門口。一本泛黃的日記本詳細的寫下了尚在那所寄宿學校邁向音樂之路的點點滴滴,馬修老師的關懷與鼓勵,不只激發了孩子的潛力也使得這些孩子們開始正是自己的生命與存在的意義。套一句老話—「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在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這一部影片中,倒是應驗了這一句老話的效果。
其實在看這一部片時,我是挺專注在享受其中的音樂及歌曲的。或許是與自己國小、國中時經歷過的合唱團練習有相關的經驗,我總是習慣去聆聽影片中的音樂並隨著節奏打起節拍,在我貧乏的學校生活中(因為我不是會自找麻煩的人,所以對我而言上學其實只是日常生活的一環,得過且過罷了!),這其實很重要的回憶片段。所以我其實很相信音樂對人的感動以及教化,孔子不也稱讚過周公的制禮作樂,並編纂了禮書、樂書(史上記載當是孔子所做,今人多不相信,所以我只用「編纂」而非「編寫」,且樂書已亡失。)。而自西方古典學院的教學開始,音樂就是涵養身心與修養的一項重要功課,也是貴族子弟所必須學習的必修科目。這不都說明了,音樂的重要性嗎?其實是不證而明的。
再來我將焦點關注在,這一群「放牛班」的學生與馬修老師的互動,在經歷過許多的挫折之後,馬修終於打開了這一群孩子的心房,並再嚴格的校長的同意之下成立了合唱團。馬修的所作所為是有收穫的,這一群孩子軟化了與教師們的敵意,也漸漸願意學習其他學科就如同放聲歌唱一般自然,孩子們的成長是輕易可見的。此時應該已經呈現白熱化的狀態了吧!
再來,我關注的第二點是劇情的衝擊點,一名應被送到感化院(或者是少年監獄,不過我還真不知道法國當時是以哪一種方式在安置難以教化的青少年。)的高年級男孩被心理學派的醫生推薦進入這一處鄉下的寄宿學校,這一名男孩或許以臺灣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學校的大哥」吧!就是那種一臉兇狠,喜歡在走廊上吆喝一群小弟的男孩。原本平靜無波的生活,也變得充滿衝突與火藥味,最後爆發在尚與馬修老師的對立以及高年級男孩因偷錢(實際上不是他偷的)而再度被遣返至原來的感化院。
在這中間,馬修老師先針對偷錢事件,庇護了偷錢的學生而讓高年級男孩以代罪羔羊的身份被捕離去,這並不是說這種處理有錯誤,而是我對於馬修老師的行為感到些許疑惑罷了!若是衡量當時的情況,說實話可能會導致種為教師們苦心經營的合唱團全軍覆沒,所以不說實話反倒是保全了現狀更不會讓學生之間的情況惡化下去。雖然的確是如此,但馬修的行為還是造成了其他學生的傷害,這讓我疑惑了。身為一名教師,到底要以多數的學生為考量或是拼死都要護衛一名學生呢?因為都是自己的學生也都是人生父母養的生命體,所以要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就更顯得困難吧!
延續這一場偷竊風波而來的是尚巴堤莫裏耶的叛逆及不服從行為,一直以來防衛心極重的他,好不容易終於從音樂中找到了屬於他的領域及天賦,而尚也感受到老師、同學及母親的對他的注視及回應,但心結並非這般容易就可以解開的,終於尚與馬修老師展開了冷戰。(合唱時,獨唱的機會被剝奪了!)直到,這所學校的贊助者—一群巴黎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們登門拜訪,欲親眼一見這所被贊助的學校的教學成果。當然馬修的合唱團是學校裡唯一一處可以符合這些贊助者內心期許的優雅、高貴、且顯而易見的成果,因此馬修老師的合唱團有了第一次登臺演出的機會,這不只是鼓勵了馬修對音樂的付出也帶給了這些孩子們自信心。
尚還是在鬧脾氣。當大家都還合唱臺上唱歌的時候,只有他一個待在距離合唱臺很進也看得見指揮的地方,看似不注意卻又眼睛離不開。一名女贊助人問道:「那孩子為什麼要待在那裡?」馬修回答道:「因為他是特別的。」特別的孩子,或可視為「被期待的孩子」,根據比馬龍效應來說當某人受到期待時,他將會朝此一期待進行自我實現。馬修在面對尚的音樂天賦是給於極高的期待和讚許的,當然這也造就尚對音樂的興趣及滿足感。但是馬修對尚的懲罰即是剝奪尚進行歌唱,對於一名喜愛唱歌的孩子而言,那是多麼令人難受的事。正當尚一人待在柱子旁聽大家唱歌的時候,歌曲已來到尚獨唱的部分。看到這裡其實是我最感動的時候,是一種「失而復得」的幸福及感動,因為當尚被剝奪獨唱的一角時,他知道他「失去」了他的依靠,而當他在舞臺上唱出來的時候,他重新「獲得」他的希望及夢想,而在這天籟般的獨唱中,也已經決定了尚將緊緊抓住音樂及歌唱的一生。(因此尚能成為世界知名的音樂家,我只能說那是因為他的天賦以及他的努力,那是他應得的榮耀。)
我想影片就討論到這裡,其後我想表達的是比較屬於情緒的部分,也是比較屬於個人感想的部分。在現今的這個社會中,我們(身為一名修習教育學程,而有意願成為一名教師的學生)常會感到這個社會對教師已經不再表現出友善及信任的態度。或許是因為學術開放後,每個人、每位家長都有機會接受到高等教育的薰陶,因此對於教師的專業性及學術的崇高性都不在抱以高高在上的感覺,因此質疑教師的專業性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現在的人越生越少或者根本就不生,因此孩童是受到溺愛及保護的,在家長眼中的寶貝,理所當然也應該是學校裡的寶貝,所以更不能忍受教師對學生的稍一不順。到底身為一名教師是作為一名「高級的工人」(付出勞力者)或是「具有專業知能的師傅」(教授知識者),這是現今學者在討論教師的地位時,常常會省思的一個論點,雖然這兩者的差異很大,但是這樣的衝突卻是不可豁免的。不過,現在的臺灣社會及教育環境的確讓我有這樣的感覺,若不是覺得教職是一個有保障的鐵飯碗,我想如此吃力不討好或是負累如此沈重的包袱是極少人願意去領受的(而且現在的教師又不好當,三不五時要努力進修、又或應付教育部的種種花招、仍有難纏的學生以及更難纏的父母家長,的確需要「超人」的精神才能一一面對)。
的確我也相信「好老師」是存在的,也相信這一類的存在會成為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人」。畢竟人的社會就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相互激勵,因此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必定會有受用一生的難忘經驗。但是「好老師」是很難得的,或許這一類人生來的性格中就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正向精神,才能衝破重重的難關(以及忽視來自各界的敵意)進而達成自我的實踐。不過,教職這一條路作得好是學生受教,作不好就是老師的過錯,還真是一點便宜都佔不到啊!
http://blog.yam.com/bravecatage/article/1562215

 

台長: 阿楨
人氣(1,116)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一個都不能少》
此分類上一篇:《夏日童年》

阿楨
文藝復興:邏輯邪30/66

都已啥時代還在掰文藝復興

屍人不是想復辟古典的文藝
是因人文與人本有同一邏輯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
台灣教改的核心是人本主義

愛說笑
文藝復興是歐洲理性化關鍵
是中國現代革命學習的對象
教改是改革理性的教育制度
是兩岸後現代噴罵對象
二者八竿子打不到一起

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
尤其鄉民憤青糞青噴子那管那麼多
反正亂打亂罵一通誰管有沒有邏輯

這個嘛,廣義的人文主義是指:「一種以研究古典語文為基礎,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和學術運動」,並隱含著樂觀主義、現世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狹義的則是指古典語文的研究和國語運動。只是當時歐洲的國語運動是想將方言提升到與拉丁文同樣精緻層次,而非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古文太精緻故要廢,要用我口說我語的粗俗白話文。

精緻只是說說
粗俗白話文也不算啥
網文更進化到粗暴的外星文
都根源於同一邏輯:個人享樂主義
不論是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
或者人本的快樂學習
人文只是說說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160050
2014-06-10 09:01:07
日本藤素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0 07:19: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