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19 09:39:34| 人氣2,45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異形總動員》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說實在,與其花時間去看動輒數百上千頁、卻極少「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可言的前評《群》等科/奇幻(含武俠/歷史/推理)小說,不如看下有影音奇觀的《異形總動員》等影視即可。
  提及《群》和《異形總動員》,是因《異形總動員》的海空異形場景,可聯結《群》之海洋與後評《異形》

《異形總動員》(1999)
  

導演:約翰-布魯諾(John Bruno)
主演:
傑米-李-柯蒂斯(Jamie Lee Curtis)
威廉-鮑德溫(William Baldwin)
唐納德-薩森蘭德(Donald Sutherland)    
  海洋拖船“海洋之星”在南太平洋意外遭遇了劇烈的臺風襲擊,面臨著沈船的危險。一個七人小組駕駛小船進入臺風眼中,他們在臺風眼裏發現了一艘640尺長,卻空無一人的高科技俄羅斯研究艦艇。
  事實上,早在他們登艦之前,這艘高九尺,有多重飛翼名爲“葛利亞”的超級戰艦,已被一群來自外太空的異形所占據,它們經由電腦學到人類的一切後,即全力執行其終極任務:消滅所有的病毒(Virus)-也就是“人類”。于是它們占領所有先進科技設備,全面改造艦上船員成爲殺人怪獸,企圖藉此殲滅地球人類。
  由于他們破壞力超大,殺傷力超強,但他們的生存需要依靠艦上極強大的電力,因此七人小組計畫將“葛立亞”及所有外星人引到海底,在風狂雨驟的臺風夜裏,他們究竟能否戰勝外星人?能否全數安全生還?更要緊的是地球能否得到解救?
  這部結合高科技的驚悚片由實力派演員傑米-李-柯蒂斯、唐納德-蘇德蘭、以及威廉-鮑德溫合作演出。這幾位主角個個來頭不小,在影劇圈也早已各有一片天。
http://baike.baidu.com/view/340573.html?tp=0_11

集「鐵達尼號」「異形」「世界末日」精華:「異形總動員」

在美國眾所注目,1月15日(美國日期)即將推出的超級鉅片(異形總動員)是由潔美李寇蒂斯和威廉鮑德溫等好萊塢知名演員所主演的科幻動作片,臺灣地區也將在農曆春節隆重獻映,電影內容主要敘述外太空異形為了想要成為人類不惜一切想毀滅地球的故事,地點橫跨海洋及外太空,模擬一個未來世界可能發生的危機。導演約翰布魯諾是詹姆斯柯麥隆的班底,兩人合作(鐵達尼號)以浩瀚海洋中的沈船事件征服全世界影迷,不但讓約翰布魯諾第五度獲得奧斯卡視覺特效提名,更晉升為導演,主導了這部大卡司、大製作的(異形總動員),整部電影運用大量的電腦動畫以及最先進的特效,在許多場景如太空、船上及海上的暴風製造出令人嘆為觀止的畫面,幕後製作特效班底過去的戰績包括(超級戰警)(ID4-星際終結者)(魔鬼終結者1,2)(異種)(天崩地裂)(時空特警)(神出鬼沒)等等,光看這樣的「夢幻組合」,已經讓美國及臺灣愛好科幻動作片的影迷為之瘋狂,迫不及待一睹(異形總動員)真面目!
電影裡頭最受矚目的是超猛異形,牠是由很多機器電腦組成的,甚至還有人類的血肉,吸收任何原料來讓自己更加壯大。而除了超猛異形外,還有配備各種殺人武器如釘槍和鋸子的小異形和蜘蛛異形,一艘船就有十一隻潛伏在四周,超猛異形有三個分身,可以在不同場景出現,行動自如,牠的腳後有彎曲處足以承受重量,使牠走起來虎虎生風。特效中還有很重要的化妝技術,如唐納蘇德蘭有一場變成異形的戲,血肉與機械密合精巧的程度無法想像,另一場在機房30個死人變形的戲,400磅的身體重量更是讓特效小組視為極限挑戰,難度在於機器人與演員結合時,因特寫鏡頭必須特別小心做到完全逼真無法分辨。
最傷腦筋的是製造超過時速72英裏的暴風雨,為此導演淘汰了所有的好萊塢大型吹風機,正當準備向軍方借動飛機引擎時,卻在電視頻道上看到一位科學家新發明的工廠大型風扇時速可達100英裏,導演立即請這位科學家設計一套(異形總動員)專屬暴風系統,可完全製造出媲美大自然的狂風暴雨。導演非常自豪的說:這套系統和電影中的暴風雨場景將改變歷史。
在電腦動畫部份,第一場戲敘述異形侵入蘇俄兩大太空站,為呈現異形來去如閃電的感覺用了大量的電腦動畫。當異形追殺人類時,就要靠機械模型遙控操作,不過要異形栩栩如生完全動員,除了模型外還要靠後期電腦動畫加強效果,增加異形的血肉。導演求好心切要達到異形「橫行無阻」的速度感,特別又邀請(星艦戰將)的特效大師前來助陣,這樣堅強的特效陣容,讓(異形總動)成為一部超越(鐵達尼號)特效、跨越(異形)格局、媲美(世界末日)氣勢的超級大片,也難怪在美國電影未上映,但已有眾多電腦網路族下載各項( 異形總動員)圖片桌面、電影預告影像及專屬遊戲成為一股流行風潮。
http://movie.kingnet.com.tw/media_news/index.html?act=movie_news&r=935812676

外星人的電影

自從1945年羅斯韋爾事件以來,UFO和外星人就是長盛不衰的話題。
先說說,人與外星人和平共處的電影
《第三類接觸》和《ET》都是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作品。當年可是掀起了一片狂潮。
目前在UFO研究領域中,關于人們對不明飛行物與人類關系方面,較爲公認的描述是四類接觸方式:
第一類接觸:"指目擊者看到一定距離內的UFO,但是未發生進一步的接觸。"在四類接觸中,這類接觸的發生率最高。我們常常看到類似的節目和報導,某某某處發現不明飛行物,某某某人目擊不明飛行物,某某某人拍照或者攝錄下不明飛行物的圖片或影片等等。
第二類接觸:"指UFO對環境産生影響,如使汽車無法發動,在地上留下燒痕或印痕,對植物和人體産生物理生理效應。"1994年貴州省貴陽都溪林場突發的事件就被歸納爲這種接觸方式。
第三類接觸:"指UFO附近出現的人型生物,與我們人類面對面的接觸,包括握手、交談、性接觸及人類被綁架。"這類也是接受質疑最多的一種,畢竟經曆這種接觸的人鳳毛麟角,而他們這類接觸過程往往都是通過事後描述記錄下來,很難留下什麽確實的證據。不過,一般而言,在事後記錄時,當事人往往需經過催眠才能再現出與外星生命接觸的過程。對于承認催眠科學性的人們而言,這類證據還是可以得到認可的,至少不會被認爲是經曆者的有意編纂。
第四類接觸:"指心靈接觸。人類並沒有直接看到UFO或人型生物,但是它們透過人類的靈媒,傳下一些特殊的信息。指目擊者看到UFO附近出現類似人樣的生物,但他們未與目擊者發生更進一步的接觸。"這裏提供的資料,也是一種二手資料的形式,但是比起第三類接觸,這種方式似乎更難使人信服。
第三類接觸》描寫了一段平和的、充滿善意的與外星人交流的故事,而且交流的方式用的是以數學信號方式發送的音樂--兩種宇宙通用的語言。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起碼,我就做過這樣的美夢。
〈飛碟導航員〉正大劇場引進的經典之一,講述外星飛船與一個小孩的親密感情。
〈失驚無神火星人〉,中央六套播放過的搞笑電影。一個睡一分鍾就醒來的火星人在地球上的故事。
〈星際航行〉系列中有一集,劇情是,人類在21世紀末,發明了光速旅行飛船,從此脫離了野蠻,也讓外星人青睞有加。
《深淵》:一部有相當的人文色彩的科幻電影,這個人類與外星生命交流的段落堪與《第三類接觸》中的同類場面媲美。
〈TEH 4400〉,這是一部近年出的電視劇。外星人在不同時間綁架了4400名地球人,目的卻是要挽救人類的一場危機。
庫布裏克的經典作品《2001年漫遊太空》
數來數去,人與外星人友好的電影實在是少數。大部分都是打來打去的。
像最近比較火暴的〈世界大戰〉
97年的經典〈獨立日〉
帶有黑色幽默的〈火星人玩轉地球〉
洲長的成名作之一〈鐵血戰士〉
恐怖科幻經典〈異形〉系列〈異種〉系列〈異煞〉
經典電視劇〈X檔案〉與電影版
給海非絲做廣告的〈進化危機〉
布魯斯威利斯的〈第五元素〉
黑人帥哥威爾史密斯的〈黑衣人〉系列
講述麥田怪圈事件的〈天兆〉
〈異形總動員〉也還不錯,就是劇情有點老套
還有大家小時侯看的那個黑白電影〈地球停轉之日〉
這部電影真正講“入侵”的部分很少,但並不妨礙它成爲科幻史上最經典的裏程碑電影之一。很難想象以《音樂之聲》聞名世界的羅伯特?懷斯還拍過這麽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電影。時間發生在二戰後,Michael Rennie 飾演的人性化高智慧外星人Klaatu乘飛碟來到地球,隨他一起來的是一個具有恐怖力量的機器人保鏢高特(Gort)。他們提出制止人類從事戰爭威脅的警告,願意與人類進行和平交流,沒想到反被地球人視作大敵。不過他們也不是好惹的,一旦被人類激怒,一樣會做出可怕的事情來。
此外還有〈迷失太空〉《天煞末日反擊戰》《九號行星外層空間計劃》 《V》 《人體入侵者》 等等。
http://iask.sina.com.cn/b/8177432.html

外星文明與時空旅行:在科學與幻想之間—兼及有關的科幻電影>江曉原

關于外星球生命的問題,幾個世紀以來經曆過好幾個階段:糊裏糊塗的推測,無拘無束的猜想,墨守成規的保守觀念和毫無想象力的漠不關心,最後,才算成熟。目前已到達采用嚴謹的科學技術方法來進行研究的實際階段。這項工作在科學上已經受到尊重,其重要意義也爲人們廣泛了解。外星球生命的想法,已經到達該實際研究的時候了。——卡爾薩根
  UFO:外星文明的使者?
  我們的銀河系中,有著一至兩千億顆恒星,我們的太陽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顆。在整個宇宙中,星系的數量在十億以上,我們的銀河系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個。想想上面這兩個數字吧,難道其中不會産生幾個比我們更高級的文明?外星高等文明是否存在,科學上一直是有爭論的。
  如果完全從常識出發來推論,外星高等文明存在的可能性當然是無法排除的。在外星文明問題上發表過大量作品的卡爾?薩根認爲:“我們沒有理由自詡爲空前絕後或最理想的生物。”但是迄今爲止,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人類既沒有發現外星高等文明存在的證據,也未能提供外星高等文明不存在的證據。因此所有那些被認爲是外星高等文明降臨地球的現象,都是現今的科學無法解釋的。在民間有著大量熱心參與者的UFO探索,則經常被嚴肅的科學家嗤之以鼻,因爲這些探索者往往堅信他們所見到的UFO是外星文明使者的飛船,而科學家卻認爲他們拿不出任何確切的證據。
  現今的科學經常是傲慢的。如果世間有現今科學不能解釋的現象,而人們又樂意談論這些現象,就會被視爲對科學權威的冒犯(實際上恐怕是對某些人假想的自身權威的冒犯)。在外星高等文明是否存在這個問題上,回擊這種冒犯的策略有兩種:
  一、是試圖“證明”外星文明不可能存在;
  二、宣布對外星高等文明的討論屬于“僞科學”之列。
  德雷克公式及其估算值
  討論外星高等文明是否可能存在,數量可能有多少,可以用到一個“德雷克公式”:
  銀河系中的高等文明數=恒星總數×恒星擁有行星系統的概率×行星系統中産生生命的概率×生命中産生智慧生命的概率×智慧生命進入技術時代的概率×技術時代的平均持續時間÷銀河系年齡
  這個公式由射電天文學家德雷克(Frank Drake)與卡爾?薩根(Carl Sagan)提出,在1961年美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委員會請德裏克主持組織的第一次搜尋地外生命的學術會議上,被作爲主題來討論。在這個公式中,銀河系年齡有一個大致確定的數值,恒星總數是一個巨大的數值,中間各項則非常小,相乘之後就更小,由于中間各項數值都是估計的,因此當時推算的結果是取值在1000~100,000之間。
  但是,據說也有人所得估算之值在1~1000之間。若取值爲1,就“證明”了外星高等文明不存在——因爲這個1已經被我們地球占了,所以我們是銀河系中獨一無二的。
  當然這個“證明”遠不是無懈可擊的:
  首先,在邏輯上就有問題:我們從小學的課堂開始,就被告知宇宙是無限的,假如宇宙真是無限的,那麽在無限的宇宙中就應該有無限個銀河系,因此即使每個銀河系中高等文明只有1個,全宇宙的高等文明也必有無限多個。要回避這個“無限”,除非將我們銀河系中的高等文明數取作0,但是既然已經有了我們地球,就無法取作0了。
  其次,中間各項數值的估計隨意性太大,很難有確切值。
  更大的問題是,公式中的“生命”僅限于地球上的生命模式,而事實上,誰能排除生命還有其它模式(比如說不需要陽光、空氣和水)的可能性?而在幻想電影中,生命的不同模式早已經司空見慣,比如影片《病毒》(Virus,中譯名有作《異形總動員》)中的病毒,就是一種高智慧的外星生命,但是它們根本就沒有形體。
  是僞科學嗎?是現代神話嗎?
  將對外星高等文明的討論歸入“僞科學”,雖然省力,但只是對于制止人們討論問題有作用,對于增進人類的知識則毫無貢獻。倒是另一種從哲學出發的思路,將地外文明視爲“一個現代性的神話”,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認爲地外文明是一個無法進行科學檢驗的問題,因爲即使往返最近的恒星,也需要數百萬年,而數百萬年之後,誰知道地球文明會變成何種光景。姑不論恒星際航行的技術目前還根本未被人類掌握,即使掌握了,往返時間如此之長,對人類也毫無疑義。
  當然這種思考問題的思路,也不是完全無懈可擊的。第一,即使人類還不能去,但外星文明如果掌握了更高的星際航行技術,他們可以來啊(所以如果能夠來到地球的,一定是高等文明);第二,盡管目前人類能夠進行的初級航天速度確實很慢(相對于遙遠的恒星際空間而言),但是超光速航行、尋找蟲洞(能夠快速進行時空轉換的特殊通道)、低溫休眠等等方法,都已經出現在科學家的想象中,在科幻電影中則早已經被使用了無數次了,例如在《異形》(Alien)系列、《太空殺人狂》(Jason)等電影中,使用的辦法就是低溫休眠。在這類電影中,星際航行已經成爲家常便飯。這些技術將來實現的可能性也不能絕對排除。這些都可能使得外星文明從“神話”變爲具有科學意義的問題。假定飛船能夠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相對論的時間效應會産生怎樣的結果?宇航員是長眠還是永生?這些問題都是富有挑戰性的。
  星際航行和“戴森球”:智慧外星人會不會和我們聯絡?
  將UFO視爲外星文明的使者,首先會引出這個問題:星際航行是不是可能?只有得出肯定的答案,UFO才有可能是外星文明的使者。
  對于恒星之間的星際航行,科學家已經設想了許多種技術方案。首要問題是速度——起碼要有光速的十分之一光景,通往最近恒星的宇宙航行才有現實意義,否則的話航程持續億萬斯年,誰能勝任?而要速度就要有驚人的能源,才能將宇宙飛船逐漸加速到足夠的巡航速度。美、英科研機構在這方面有大量研究成果和方案,比如“獵戶座工程” 、戴森火箭(美國)、“戴達洛斯工程”(英國),設想利用核爆炸、核聚變等方式推進火箭。還有設想用反物質來推進火箭的方案。而所有這些方案,目前具體計算的結果,都是無法實施的。此外還有太陽能宇宙飛船、光帆飛船等方案,理論上即使可行,以現有的技術手段也難以實施。
  還有些科學家持另一種思路:如果外星文明已經可以到達地球,那他們的科學技術必然比我們發達很多,那他們爲什麽還總是躲著我們呢?爲什麽不堂而皇之地和我們交往呢?所以,所謂的UFO肯定不是外星文明使者。
  這種想法有一定道理,但這種“道理”仍然只是地球人的道理。如果存在高度智慧的外星生物,他們完全可能有別的想法,也許他們認爲和一個陌生文明(哪怕文明程度還很低)輕率交往是危險的;也許他們認爲地球文明還太低級,根本不值得與之交往——打個比方說吧,我們人類中會有幾個人想過要和一群螞蟻交往或交流思想?
  這就引導到第二個問題:高度發達的文明,是否會有願望與低級文明交往?這需要先對文明的發達程度作一些推測。
  蘇聯天體物理學家 N. S. 卡達謝夫曾建議,可以根據宇宙中不同文明用于通訊的能量,來對它們分級。他將想象中的文明分爲I、II、III三種類型:
  I型文明能夠調集與地球整個輸出功率(當時他的估計,地球的功率輸出約爲 1015~16瓦)相當的能量用于通訊。
  II型文明能夠把相當于一顆典型恒星的輸出功率(1026瓦)用于通訊。
  III文明用于通訊的功率達 1036瓦,約等于整個星系的功率輸出。
  據此,目前的地球文明只能大致定爲 0.7型——連I型都未達到。
  弗裏曼?戴森(Freeman Dyson)早在1960年救提出一種理論,即所謂“戴森球”。他認爲,地球這樣的行星,本身蘊藏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遠遠不足以支撐其上的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而一個恒星—行星系統中,絕大部分能源——來自恒星的輻射——都被浪費掉了,目前我們太陽系各行星只接收了太陽輻射能量的大約1/109。戴森認爲,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將太陽用一個巨大的球狀結構包圍起來,使得太陽的大部分輻射能量被截獲,只有這樣才可以長期支持這個文明,使其發展到足夠的高度。
  戴森所設想的這種可以包圍恒星的球狀結構,被稱爲“戴森球”。對于我們的太陽系而言,用地球上的物質來建造這樣巨大的戴森球是遠遠不夠的,對此戴森的想象力也是天馬行空的——他設想我們可以“拆掉”一個行星來造我們的戴森球!這個不幸的行星,戴森選定爲木星。不過,失去木星的太陽系是否還能維持目前的穩定狀態,將成爲新的問題。
  如果文明的高度,真的可以用卡達謝夫的三種類型,或是否已經建成戴森球來標志,那麽,一個III型文明會不會有興趣來和0.7型的地球文明交往的呢?而外星飛船上的宇航員用望遠鏡(如果他們也用的話)觀測一下我們的太陽,看到它依然明亮,就知道它的行星上的生物還未建成戴森球,也就知道這些生物還處在何等的“初級階段”,似乎也就沒有必要和我們交往了——就象你不想和螞蟻交往一樣。
  相對論與時空旅行
  關于外星文明的話題,總是直接和時空旅行聯系在一起的。因爲用人類目前所能擁有的航行速度,進行星際航行是不可能的,所以那些想象中的外星來客,通常總是被認爲已經擁有時空旅行的能力。
  早在1895年,H. G. Wells就出版了科幻小說《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想象利用“時間機器”在未來世界(公元802701年)旅行的經曆。這種旅行後來通常被稱爲“時間旅行”,既可以前往未來,也可以回到過去。如果說,在相對論出現(1905)之前,所謂“時間旅行”純粹只能存在于人們的幻想之中,那麽相對論開始讓這種幻想變得有點“科學”味道了——相對論使得“時間機器”從純粹的幻想開始變得稍有一點理論上的可能性。
  相對論表明,一個人如果高速運動著,時間對他來說就會變慢;如果他的運動速度趨近于光速,時間對他來說就會趨近于停滯——以光速運行就可以永生。那麽再進一步,如果運動的速度超過光速(盡管相對論假定這是不可能的),會發生什麽情況?推理表明,時間就會倒轉,人就能夠回到過去——這就有點象Wells的時間機器了。當然這只是從理論上來說是如此,因爲事實上,人類至今所能做到的最快的旅行,其速度也是遠遠小于光速的,更別說超光速旅行了。
  但是物理學家這種純理論的、目前還沒有任何實踐可能的推理,對于科幻電影來說,已經足以構成重要的思想資源。
  利用這一思想資源的影片,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比較初級簡單的,即利用“時間機器”一會兒跑到未來,一會兒回到過去——根據Wells小說《時間機器》拍攝的同名影片就是如此。第二類比較高級複雜一些,就要在因果性問題上做文章。本來在我們的常識中,因果律是天經地義的:任何事情有因才會有果,原因只能發生在前,結果必然産生于後。但是一旦人可以回到過去,因果律就要受到嚴峻挑戰——人如果能夠回到過去,則他已知未來之果,假如他對這個結果不滿意,他能不能去改變當日之因?換句話說,他可不可以重寫曆史?這第二類影片,較新的有近年的《未來戰士》(Terminator)系列、《12猴子》(12 Monkeys)等,較早的有20世紀80年代斯皮爾伯格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系列。
  這裏所謂的“正常”,當然只是“原來那樣”之意。但是,如果某些事件可以導致不同的曆史,那麽到底哪一種曆史才是“原來”的呢?或者說,到底哪一種曆史才是“真實”的呢?從影片故事內部的邏輯來看,這些不同的曆史相互之間似乎是平權的——沒有哪一種曆史比別的曆史更真實,或更正常,更有理由。所以在《回到未來》第三部的結尾,博士鄭重告訴馬蒂:“未來是不確定的”。
  在以時間旅行爲思想資源的科幻影片中,《未來戰士》系列突出了對因果律的困惑和挑戰,而《回到未來》則在“讓曆史重新來過”上做文章。影片《超人》(Superman)中也有類似的“幹預曆史”的情節(讓時間回到女友慘死之前)。其實影片《疾走羅拉》(Run Lola Run)中的三種結局,也是讓曆史重演三次,直到令人滿意爲止,這和《超人》中的上述情節是類似的,只是沒有采用時間旅行和科幻的形式而已。
  時間旅行的故事,確實可以引發一些深層的哲學思考。比如,我們生活在今天這個世界中,這個世界有著我們已知(至少我們自以爲“已知”)的曆史,但是,我們能不能排除還存在另一些曆史——或者說另一些世界——的可能性呢?在影片《回到未來》的故事語境中,“存在”又怎麽定義呢?這些都是今天還無法得到答案的問題,但是在深夜看完影片之後想想它們,還是挺讓人惆悵的——惆悵有時還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呢。
  溝通外星文明的途徑:蟲洞、多世界
  “蟲洞”(wormhole)作爲一個天體物理學中的術語,原是出于比喻。在英語中,蚯蚓、蛔蟲之類的蠕蟲,被稱爲“worm”,而蟲子蛀出來的彎彎曲曲的洞——有點象中國古代線裝書上被蟲蛀出來的洞——則被稱爲“wormhole”。所以“wormhole”有時也被譯爲“蛀洞”或“蠕洞”,但是比較通行的譯法是“蟲洞”。
  在天體物理學中,“蟲洞”的意思,按照史蒂芬?霍金在《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中的通俗解釋是這樣的:“蟲洞就是一個時空細管,它能把幾乎平坦的相隔遙遠的區域連接起來。……因此,蟲洞正和其他可能的超光速旅行方式一樣,允許人們往過去旅行。”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從理論上說,蟲洞可以讓人從一個世界(時空)到達另一個世界。
  這種想法,當然是科幻電影最歡迎的思想資源之一。電影《回到未來》、《2009迷失記憶》(2009 Lost Memories)、《時間線》(Timeline)等等的故事結構,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通過蟲洞前往過去或未來世界,畢竟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時間簡史》之類的書中所畫的蟲洞圖像,通常是兩片平行宇宙,代表兩個不同的時空,也即兩個不同的世界,中間有圓錐狀的通道,那個通道就是蟲洞,也就是所謂的“愛因斯坦—羅森橋”。
  令人驚奇的是,史蒂芬?霍金等人想象的這種圖景,竟然和中國古代的宇宙圖景異曲同工!古代中國的宇宙學說中,有一派稱爲稱爲“蓋天”,認爲天地就是平行平板,天地之間,北極之下,是一個圓錐形的柱子,這種圖景,和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木、天柱、登葆山等等,以及古代印度宇宙圖景中的須彌山之類,都有相似之處,而後面這些東西,都被認爲是天地之間的通道。所有這些,都和“愛因斯坦—羅森橋”有著某種形式上的相同之處。
  從抽象的意義上說,在古人心目中,天地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天上是衆神所居,地上是凡人所住,天、地之不同,幾乎類似于兩個不同的宇宙或時空。至于“天上一日,地上千年”之類的傳說,更與不同的時空概念大有巧合。如果將古代的這些傳說,視爲某個已經消失(或者離去?)的高級文明留下來的吉光片羽,當然是缺乏根據的。但是,這些傳說中天地之間的通道,它們的形狀確實和史蒂芬?霍金等人想象的蟲洞十分相似。
  關于時間之門、時空隧道之類的觀念,並不是科幻電影編導們的憑空想象,這類觀念在西方有相當長久的傳統。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人之間的神秘相見、“鬼車”(突然出現和消失的充滿神秘現象的車輛)之類的故事,長期以來一直既出現在“態度嚴肅”的報告中(但很容易被指責爲僞科學),也經常出現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倪匡受到西方作品影響頗大的科幻小說如《衛斯理》系列等,其中也經常出現這類題材(比如有一部小說就名爲《鬼車》)。許多人相信,越過時間之門,與過去或未來的世界進行溝通是可能的。
  而在現今的科學理論框架中,科學家則從另一個角度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愛因斯坦1917年發表的那個著名的引力場方程,是這類想象力的基本溫床。通過求解這個方程,許多令人驚異的景象開始展現出來。今天在科幻作品中常見的“黑洞”、“鏡像宇宙”等觀念,都是求解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帶來的結果,而“愛因斯坦—羅森橋”則是通往鏡像宇宙的通道。最初這個通道被認爲是不可能通過的(一切物質都將在這個通道中被壓碎),然而1936年克爾(R. Kerr)得出一個解,表明有可能存在著可以通過的愛因斯坦—羅森橋,這時它就變成一個“蟲洞”——通往另一宇宙的通道。如今不少科學家相信,“蟲洞”可以進行時間旅行,還能夠通往不同的空間。
  這樣的“蟲洞”觀念,幾乎就是電影《2009迷失記憶》中的時間之門,也就是電影《星門》(Star Gate)中的那道神奇的星門。一過此門,就是另一個世界。與這種景象相對應的是所謂的“多世界”理論,認爲在回到過去的時間旅行中,會産生新的平行的世界。這種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多世界”景象,對人類來說是一種希望——因爲這樣的話選擇一個怎樣的未來世界就可以取決于人類自己(影片《回到未來》中博士對馬丁說“未來是不確定的”就是此意)。而且,人類即使在一個世界中因爲自己的過錯而已經滅亡,卻仍有可能在另一個世界中繼續生存著。
  這個美妙的結局,再次涉及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中的問題:人回到過去能不能幹預曆史,改變曆史?一種結論是只能旁觀,不能幹預,不能改變,這被霍金稱爲“協調曆史方法”;另一種就是所謂的“多世界”(“多重宇宙”)理論,人回到過去可以幹預曆史,改變曆史,實際上是産生一個新的世界和曆史,這被霍金稱爲“選擇曆史假想”。霍金本人似乎傾向于前一種結論,但是毫無疑問,科幻電影的編劇、導演們,科幻小說的作者們,都是喜歡後一種結論的——誰都看得出,只有采納後一種結論才編得出好玩的故事。
  SETI:天文學界和民間的探索計劃
  所謂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即“地外文明探索”,已經成爲西方一個習用的詞彙。
  1960年,在美國西維吉尼亞的綠堤的國家射電天文臺,德雷克就實施了使用26米直徑的射電望遠鏡探索外星文明的計劃——他命名爲“Ozma計劃”。當時德雷克認爲果真檢測到了這樣的信號,但後來發現這只是當時軍方進行的秘密軍事試驗發出來的;其余的信號都是混亂的雜音。這項計劃通常被認爲是最早的SETI行動,雖然德雷克沒有檢測到任何地外源信號,但他的方案引起了其他天文學家的興趣。  
  70年代末,NASA總部曾正式采納了兩種SETI計劃給予資金資助。一種是檢測1000余個類日星體,接收微弱、零星的信號;另一種是在全天勘測中掃描所有方位。但幾年之後美國國會終止了資助。
  稍後有鳳凰計劃(Project Phoenix),它是迄今爲止SETI行動中最靈敏、最全面的計劃。它有選擇的細查200光年以內約1000鄰近的類日恒星——我們自然的假想這些恒星周圍有可供生命生存的行星。鳳凰計劃現在的觀測,是使用直徑305米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這可能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具有極強的探測能力。到1999年中期,鳳凰計劃已觀測了它名單上一半的星體,但仍未檢測到地外文明信息。
  科學家想出了一種經濟可行的辦法——擁有個人電腦的普通人利用自己電腦的閑置時間,幫助處理數據。參加者每次可從專用網址setiathome.ssl.berkeley.edu上下載256K字節的數據(即阿雷西博望遠鏡最新的100秒觀測結果)。利用計算機進入屏幕保護狀態時的空閑時間對其進行處理,完成後用戶可將處理完的數據發回研究人員處,再下載新的數據。研究人員稱,“這好比是在一堆幹草裏找一根針,幹草仍是那堆幹草,但有許多普通人幫助,找起來可以仔細得多,所以,總有一天能找到的吧——如果那根針存在的話。”
  另一類天文學色彩更濃厚的探索計劃,也可以歸入SETI行動的範疇,即尋找類地行星。因爲我們畢竟迄今只知道一種生命模式,因此假定只有在固體的類地行星上,才有足夠穩定的適宜環境衍生命,再進而發展成技術文明,仍是合理的思路。2003年12月日,英國愛丁堡天文臺的天文學家撰文宣布,在織女星旁找到了“第二地球”,但其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相當可疑。
  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望遠鏡都已投入了本課題觀測。其中包括位于智利Cerro Paranal的甚大望遠鏡VLT、哈勃空間望遠鏡、10米的Keck 1號等。甚至擬議中有建造口徑達100米和50米的望遠鏡來從事這項探索。
  著名的國際空間計劃舉例如下:
  1、COROT計劃。法奧合作,2004年發射,對5000顆恒星做巡天搜尋,尋找類木行星估計可找到100顆 。
  2、開普勒(Kepler)計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艾姆斯(Ames)中心提出,致力于淩星觀測。這架口徑1米的空間望遠鏡監測10萬顆主序星。近日NASA決定于2007年啓動該計劃。
  3、愛丁頓(Eddington)計劃。系歐洲空間局ESA的計劃。2007年發射1.2米廣視場空間望遠鏡,可探測的恒星在1000秒差距以內,有希望發現幾千個類木行星和幾十個類地行星。
  4、達爾文(Darwin)計劃。系ESA的計劃。2012年升空,由6架1.5米的望遠鏡組成,空間紅外幹涉高分辨率成像,利用消零幹涉方法探測類地行星。
  對待外星文明探索活動的不同態度
  關于UFO和地外高等文明是否存在的問題,在我們這裏一直是比較敏感的。一方面,民間自發的UFO探索活動持續不斷,而且熱情很高;另一方面,卻是中國天文學界對這個問題普遍的恐懼——極少有天文學家願意和這項活動或這個話題沾邊。如果不得不就這個問題發表意見,天文學家通常總是強調,迄今爲止所有的UFO現象都是錯覺或僞造,並進而否認地外高等文明存在的可能性。
  從理性的立場來看,這種恐懼顯然是毫無必要的。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天文學界對這一問題的坦然態度。雖然並沒有很多天文學家投入對地外文明的探索,但畢竟還是有這樣的天文學家,而且,投入這些活動的天文學家根本不存在恐懼。我們這裏的恐懼,也許和討論外星高等文明曾被歸入“僞科學”有關。
  還有某些自以爲懂科學的人,經常有著另一種傲慢與偏見,即認爲只有自己才有資格談論科學。這和某些自以爲懂曆史的人,認爲只有自己才有資格談論曆史是一樣的。而無數的科幻電影和曆史電視劇,已經給這些有著傲慢與偏見的人上了無數次課了。
  科幻電影當然不是科學,曆史電視劇也不是曆史學,但是一方面,它們開發了科學或曆史的娛樂功能,使科學或曆史也能爲公衆的娛樂生活作出貢獻;另一方面,它們也有自己的思想價值。科幻電影中想象的許多人類社會的前景,無疑對人類有著警示作用。比如《未來水世界》(Water World)之蠻荒,比如《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之黑暗,比如《羅根的逃亡》(Logan's Run)之荒誕,比如《黑客帝國》(Matrix)系列之虛幻,比如《未來戰士》之核災難,比如《12猴子》之大瘟疫等等。在這些小說、電影中,未來世界大致有三種主題:一、地球上資源耗竭,二、宇宙中驚天浩劫,三、社會的高度專制(包括軍方隱瞞真相、野心家企圖控制宇宙之類)。
  科學或曆史學都是由納稅人供養著的,都是天下之公器,不是科學家或曆史學家的禁臠。不是科學家或曆史學家的人,也可以思考和談論科學或曆史——當然如果談得不對科學家或曆史學家可以糾正。科幻電影的編劇導演,雖然不是科學家,通常也不被列入“懂科學的人”之列,但是他們那些天馬行空的藝術想象力,正在對公衆發生著重大影響,因而也就很有可能對科學發生影響——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許現在已經發生了。
http://shc2000.sjtu.edu.cn/0405/waixingw.htm

“基因人”按需設計,科幻電影離現實多遠?
 
不是電影與科技關係的全部。電影編導天馬行空的想象和科技人員孜孜不倦的追求,使電影與科技成為一對分割不開的“情侶”。電影正在對科學發生影響,電影幻想中的各種高科技產品和場景,與人們的現實生活距離並不遙遠,有時只是一層銀幕之隔。
    “冷凍人”已成現實(?)
    現在的電影為什麼越來越好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採用了大量的電影特技,有些影片看似平淡,其實同樣使用了特技,只不過這些特技你沒有聽說過或根本看不出來而已。電影業發展到今天,尤其是在電腦技術出現後,各類特技紛紛出現,令人目不暇接。你看看,電影制作已經有這麼多的新技術可用:
    “人體冷凍”是《超級戰警》等科幻電影的常見題材。《超級戰警》描繪了這樣的場景:2032年的美國南加州一片安詳和諧,直到一天冷凍囚禁35年的罪犯蒙?菲尼克斯被人突然釋放出來,這下子天下大亂。女警官從電腦檔案中發現90年代的罪犯只有90年代的警察才能對付,于是也把警察斯巴頓解凍……
    現實生活中,科學家們已經開始了冷凍人體的嘗試。澳大利亞生物學家菲利普?羅茲已獲得當局批準,建立澳洲第一個人體冷凍中心。他計劃建一個地下冷凍庫,在零下150度的液態氮中冷凍人的屍體。
    這將是世界上第三個類似的中心。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冷凍人”起死回生,也沒有被解凍過。因為依據現行法律,只有在“客戶”被確認醫學死亡後,才能夠進入冷凍程序。這就意味著,他們所期待的不僅是治愈疾病的療法,而是“起死回生”的神奇技術。
    “電子人”橫空出世(?)
    美國科幻影片《X檔案》中有這樣一段劇情:女主角史卡利被外星人綁架,當她被釋放之後,身體外觀看不出絲毫異樣,但她卻無法通過聯邦調查局的金屬探測安檢。原來,外星人在她後頸植入了微型電腦芯片。
    多年來,英國雷丁大學教授沃維克一直醉心于人與計算機直接交流的研究。在他的要求下,醫生于2002年為他進行了一次“具有革命意義的”外科手術——在左手腕的切口中植入了一個3毫米見方的芯片。芯片上100個像頭發那樣細的電極與他的中樞神經連接起來。這些連接線與一個發射/接收裝置連接,該裝置能夠把神經信息用無線電信號從雷丁大學的實驗室發送到計算機上。沃維克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子人”。
    2005年,美國應用數據公司研制了一種比硬幣還小的芯片。它能植入人體,監控攜帶者的身體狀況,並可通過衛星定位係統準確定位攜帶者所處的位置。當患者心臟病突發時,芯片會觸發一個微小的全球定位收發器,它將患者所處的位置及身體狀況信息發送到地面接收站。
    “隱身人”即將現身(?)
    看過電影《哈利波特》的觀眾可能會對哈利波特那件神奇的“隱身鬥篷”羨慕不已。現在,兩組美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公開宣稱,他們找到了制作“隱身鬥篷”的理論依據,正在研制一種奇特的材料制作這樣的隱形服裝。
    據研究人員介紹,這種材料可以控制光線以及物體周圍其他形式的電磁波,把它們轉換成看不見的東西。就像一條小河沿著一個平滑的大石頭流淌一樣,光線和其他形式的電磁波照射到衣服上後就順著衣服流走了。旁觀者無法在衣服上看到光線,一切都消失了。有關這一研究的詳細情況,發表在2006年5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科學家相信,在未來18個月內,這種新型材料將出現在大家面前。
    “基因人”按需設計(?)
    “基因人”是科技進步的最突出的標志之一,人們對之寄予無限希望,又對其有著無法把握的恐懼。這一切都在電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千鈞一發》這部電影于1997年上映。影片描述未來世界中人可以決定遺傳基因,所有懷孕、出生,都在嚴格的基因控制之中。
    現代科學證實,大約有45種不同的遺傳性異常可在胚胎被植入子宮前被檢查出來,對其進行針對性淘汰就可達到“設計”最健康嬰兒的目的。2001年,美國芝加哥生育遺傳研究所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幫助來自紐約的一對夫婦懷孕,並生育一個沒有“利弗勞梅尼綜合徵”的健康男嬰。芝加哥大學遺傳學顧問懷特說,目前的研究集中在為那些受傷害危險較大的胎兒提供基因檢查,而不是要創造完美無缺或“超常”的孩子。
    “機器人”成長壯大(?)
    還記得《變形金剛》中的機器人在宇宙激烈廝殺的場面嗎?還記得《機器貓》中那只有著萬能兜兜、憨態可掬的機器貓嗎?這些影片中所描繪的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形象早已不再是夢想!
    聯合國一份調查顯示,到2007年末,家用機器人數量將會上漲6倍,將有410萬家用機器人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助手。當智能機器人開始進入人類家庭的時候,《機械公敵》、《黑客帝國》等科幻大片中的寵兒也不甘于僅僅停留在虛幻的電影中。從2000年5月起,美國國防部開始研制“未來戰鬥係統”。據美國國防部預測,10年之內,“機械戰士”將成為美國軍隊的主要力量。
    “克隆人”迎面走來
    好萊塢很早就將英國作家瑪麗?雪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搬上了銀幕。影片描寫了一個叫弗蘭肯斯坦的年輕人對克隆人產生了興趣,最終不顧一切地開始克隆人的實驗。有關克隆人的影片還有不少,在《星球大戰前傳2:克隆人的進攻》、《天賜靈嬰》、《人工智能》、《第六日》等影片中,都幻想了克隆人出現的場景。
    從技術角度看,由于克隆羊和其他動物的克隆成功,克隆人的可行性向現實性邁進了一步。1998年,意大利醫生塞維裏諾?安蒂諾裏率先宣布開始克隆人的實驗,隨後美國的生殖學家帕諾斯?紮沃斯也加入克隆人的行列,種種舉動著實讓各國政府捏了一把汗,紛紛出臺政策禁止克隆人實驗。
    專家們認為,正像每一個人出生別無選擇一樣,第一個克隆人的誕生也是沒法控制和選擇的。科學家對于利益的追求和誘惑以及對未知世界探求的欲望,種種有形或無形的動力,以及技術本身的發展內在需要,已使克隆人成為必然。(特約記者 奇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9/03/content_5042031.htm

 

台長: 阿楨
人氣(2,454)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異形》
此分類上一篇:《群》

威爾剛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14:40:0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