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2-04 06:29:25| 人氣5,579|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沙河悲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實在不了解孤僻的七等生怎能忍受他意識流式敘述時空交錯的中篇小說<沙河悲歌>被改拍成時序清晰明了的電影《沙河悲歌》(遠景,2000,附有七等生與導演張志勇討論劇情的照片),結尾鏡頭還停格於主人翁李文龍坐椅吐血、頭垂脖擱窗框、死在火車上。

跟李文龍一樣吧!掙扎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扞格與衝突」或「執著自己想法與從人群中退縮」。

是嗎?七等生可不是任人解讀的作家,他在<真確的信念>答陳明褔不懂「拙作<我愛黑眼珠>是以『人類愛』和『憐憫』為主題。」(p.313)

賣弄半調子的哲理吧!若說卡夫卡、杜斯妥也夫斯基時代,小說夾雜著哲學也就算了;就好比前評托爾斯泰、雨果等小說夾雜著作者的戰爭、宗教、社會觀,這些都是諸學科尚未獨立分化時的過渡期。但七等生還在靠小說賣弄半調子的哲理,那只能說是投錯行的小說家或哲學家。

身份與文體曖昧的魅力,你懂嗎?

去騙那些不懂文學也不懂哲學的讀者吧!不信?你瞧瞧七等生怎麼敘述主角的人生文藝觀:

「他這樣想:城市大轟炸的第二年如果父親不禁止他到台北進高等學府就學的話,現在李文龍可能是位有成就受人崇仰的音樂家或是什麼實業界的經理,而不像是今天為賺取生活在酒家奏唱受人輕卑的落水狗。他又想:到頭來可能都一樣,哲學的重要課題雖是認識論的問題,但所有可能的人生必須付出實踐;對他來說,音樂家和奏唱者之間唯一的識別,不是氣質而是環境和使命的選擇。」(p.5)

非也!正因為未經嚴謹認識論的訓練,才會自欺欺人,如果知己之藝術家之氣質、且知彼酒家之聲色娛樂性,又怎會在酒家實踐藝術家的使命呢?更不會說出以下的囈語:

「有一天,社會的觀念不再輕卑酒女、(野臺戲)演員、樂師或……到那時,談起酒女、演員、樂師或……人人都會有敬仰的心理。」(p.15)

可能嗎?連登上國家劇院的明華園也做不到吧!如果一開始就不自欺欺人,也不致於:
「你的說法太淺顯了,二郎(李文龍之弟)。你的話沒錯‧我有理想,我在沒達到理想之前不敢見人。但是現在真正的因素是我在懐疑那理想…也許我先前立下的理想,不是真正的理想,那理想可能是個騙子,在我們未認清自己和環境之前,所立的理想只是不實在的影子,你明白嗎?」(p.78)

連作者也可能沒真正明白過他的筆名七等生所隱含的「竹林七賢」(「等」字可拆成「竹」「寺」,p.334)之反名教的意義及實踐吧!

未必吧!在你的歷史小說《醉醒夢覺》筆下「竹林七賢」也是些自欺欺人的毒蟲酒鬼。
 
 
沙河悲歌(1999)
  
導 演: 張志勇
編 劇: 陳義雄 劉懷拙
主 演: 黃耀農 蕭淑慎 曾靜 趙美齡 蔡振南
  沙河悲歌劇集簡介
  戰後的臺灣百業蕭條,家境貧困的文龍,一心追求小喇叭的吹奏技藝,離鄉背井隨著歌仔戲劇團在各地演出。女班主碧霞對他頗有好感,十分器重。文龍閑暇時在茶室邂逅了彩雲,短短數日的相處,對彼此留下了良好印象。後年,他發現身患肺病,只好返鄉休養。當文龍身體好轉時,改吹薩克斯風並重回碧霞的劇團,爲她做事的玉秀長得娉婷玉立,兩人相處,日久生情,結爲夫妻。婚後,文龍宿疾複發,無法工作,只能離開日趨沒落的歌仔戲劇團,重回沙河鎮。他到酒家走唱時重遇彩雲,兩人情投意合,進而同居。一日,妻子玉秀來電,文龍前往都市的醫院探視,她表示病愈後將回沙河鎮。彩雲知悉此事後,即離開沙河鎮不知去向;文龍肺病轉劇,抱憾離開人間。
http://baike.baidu.com/view/864803.html?tp=0_11
 
用音樂紀念他們的時代──關於《沙河悲歌》文/到尾

不同於最近幾年一窩蜂地趕拍五六0年代的「草根性」的作品(不管是電視還是電影),《沙河悲歌》不窮究歷史和人的關係,沒有特定的時空,但是仍然著墨大環境對人的制約。故事的兩個重點,「感情」和「音樂」都指向這樣的訴求,並且這兩個重點之間也發生複雜的化學變化。
本片的導演是拍《一隻鳥仔哮啾啾》的張志勇,一個以冷冽鏡頭記錄悲劇的作者,碰上了「沙河悲歌」以「徬徨一代的靈魂」著稱的作者七等生,竟然產生了一種類似《魯冰花》不冷不熱的作品──雖然同樣的年代好像更接近淡筆濃情的《多桑》。(張志勇和吳念真的年紀應當差不多,本片似乎相當切合張的時代,但是他的情調卻是七等生來完成,這樣時空和藝術經驗上的對應,相當有趣,也極為弔詭)
主角文龍熱愛音樂,可是他不但不被現實環境接受(吹小喇叭對家計沒有助益,被父親打壓,繼而被長大了的弟弟打壓),也沒有那樣的本錢(雖然無可否認他的天分,他卻沒有那樣的體力──他得了肺病),能接受他的,只有歌仔戲團,可是他同時也接受了女班主的好感。
在找到自已能認同的藝術價值之後,他也找到了被認同的情感價值,包括在茶室認識的彩雲,以及為人妻的玉秀。但是就如片中所說「這是他的時代」,文龍並沒有意識到,就像他至死沒有意識到父親對他的影響,他和他口中的父親一樣膽小,在三個女人和二種樂器(他後來改吹薩克斯風)之間遊走,無所依歸。悲劇不發生在一事無成的宿命,而是在人無法明白他發生了什麼事。
當然原著的複雜度不僅於此,但限於影片長度,許多部分看得出來是忍痛捨棄的,但是這樣被迫割裂的情節,卻因此更少了細膩的刻畫,流於情節的交代。不過,還好媒體的特質互有補強,在原著中無由得見的音樂性,在片中仰賴翁清溪的配樂而得以相當豐富的發揮,而用現實歌仔戲班底,也為片中的歌仔戲班提供了厚實可信的基礎,不論是戲中戲,還是下戲教戲,都甚具神采,甚至有搶戲之嫌。《沙河悲歌》雖然不是一部以音樂、歌仔戲為主的電影,但是名為「悲歌」,是有作者以藝術殉的執著的。
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filmism/000626a.htm
 
關於《沙河悲歌》的臆想與〈我愛黑眼珠〉的雜想   by劉思坊  
 
  壹‧《沙河悲歌》 
  一. 因自卑而唱的生命之歌。 
談到《沙河悲歌》這部小說,就不得不仔細分析主角李文龍精采的思想世界。小說從李文龍自酒家奏唱結束之後開始,獨自漫步到沙河,而後經由溯溪而上的路程,靜靜地回想自己沉鬱的一生。在天剛破曉之際,終於對自己不長的人生有了最後的結論。雖然只是一個夜晚的時光,但是李文龍大半輩子的人生經歷,都在這個晚上的幾小時裡重新被「現在的自己」定義。可以發現的是,重新回到沙河的他,對人生並沒有強烈的怨懟與不滿,然而如同沙河淺流潺潺細訴的,卻是連自己都無可奈何的自卑情結,沙河為何而悲歌?想必是因自卑而唱。
  自卑因何而生?小說裡曾提及:「他想二郎也許將會明瞭自憐是寬恕和淡忘社會變遷所帶來的逆境的一個主要情愫」戰後社會的變遷造成當時台灣人生活的普遍貧困,純粹追求「為藝術而藝術」的生活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七等生在小說裡數次提到到文龍的母親希望他能從事「正當而體面」的職業以謀求穩定的生計,對於「樂師」或「吹奏」的工作則投以負面評價的態度。即使是現在,對於藝術工作者的評價也未必能和主流的醫法工商等職業並駕齊驅,所以可以理解當時的李文龍是承受多少批判而仍堅持自己道路的。可惜的是,小人物終究抵擋不了社會集體環境的洪流,李文龍不過像個曾經浮出水面的泡沫般,轉瞬間就被浪潮給吞沒。因為到不了想到的境地,所以自卑與放逐,小說中寫到李文龍和年輕的妓女聊天的對話內容便是個相當沉痛的例證,摘寫如下:
  「北部的人遠離家鄉到南部,南部的人遠離家鄉到北部,離得更遠更好,越陌生的地方越自在,為什麼?
『自卑』李文龍面對沙河河水回答自己說。」
  當二郎對他說:「你並沒有虧欠沙河鎮什麼,一郎。」便可以感覺到李文龍遲遲不敢回家,甚至連結婚都在外地解決的心態。既然自卑是來自理想的殞落,而且當失敗的原因並非來自自身而是來自環境,我們可以窺見這樣的無奈與無助感使得李文龍的內心世界更加的複雜,甚至像病變般地滋生出怪異的意志,這樣的意志居然使他支撐起兩片已經潰爛的肺葉,成為他賴以生存的力量。
  「他完全是為了想知道自己的存在而生存下來的,他常把自己逼近於一座似乎無法通過的絶壁,然後站在一旁看到自己如何奮力越過了它。」
  「他的生存乃是依靠他時而悲觀時而樂觀的嘲諷意志。」
  李文龍彷彿是活生生看著自己死亡的,看著自己錯生了時代,看著自己的骨與肉在錯誤的年代裡腐蝕和萎縮,這樣痛苦的生存究竟意義何在?直到小說的結尾才有了答案:「我已經到了清醒的時候,我的徬徨的生命應告終結了,應該開始進入真正認知的時候,雖然我隨時會嘔血而死,畢竟讓我活著獲得這一覺悟」。甘願結束的原因是得到覺悟,對於曾經野心勃勃追求理想那種經歷的存在感到最後的驕傲和信仰。自卑結束,歌聲也停止。
  自卑是人生而存在時永遠必須面對的問題。也許在我們感嘆自己的微小與粗糙之時,也能夠同時感受到呼吸與心跳源源不絕的唱和。彷彿因為這些深刻的反省而讓我們更感覺到自己活生生的存在。蔡源煌於《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一書中曾對存在主義做以下的解釋「存在主義認為人的自覺存在乃是一種意識,意識本是空,只能藉著對象去獲得圓滿,而對象世界的浮沉變化註定要使意識還原於空。」「無論沙特或卡繆的作品都是主張『絶欲』-拋卻野心或虛榮-以臻獲清靜」。單用「存在主義」就來概括一篇藝術創作實在是過度草率而膚淺,不過,李文龍到最後才徹底看清自己的內心,並且狀似肯定了自己曾經追求過的音樂之路,這些結論得來不易,乃是經過無數痛苦的辨證思考而得的經過卻是存在主義者追求的境界。七等生在本書三版後記曾提到一句頗有意義的話:「自省是走向誠實之路」,其實也正好說明了李文龍的一生,並非如他口中說的了無意義,相反的,不斷地自省和思考,反而將生命帶到一個更高層次的了悟。 
  二.藝術的價值 
《沙河悲歌》也處理討論到了藝術的目的與價值。相信自許為藝術家的人們多少都會遭遇到理想和現實的衝擊過程,這種衝擊的來源包括外在與內在的。小說中李文龍和母親告別一段,有句話特別讓人省思,母親不懂什麼是藝術什麼是音樂的本質,不過「她所不知道的正是年輕的李文龍所知道的」,這正是藝術家之所以可成為藝術家的地方:能夠看到別人所不能看見的、視野能穿透現實所組成的迷障而直搗意義的核心。
音樂可以是為了自我滿足而存在的。從一開始的傳佩脫(小喇叭)到後來的薩克斯風,最後是克拉里內德(黑管)。三種器樂都著實陪伴過李文龍孤寂的生命,在黑暗的歲月裡輕輕地撫慰過李文龍的性靈。除了滿足他人,或是現實需要以外,我們可以看到李文龍對音樂有更深刻的使命,所以他能夠自學看五線譜演奏世界名曲,彷彿這個深奧的音樂世界對他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果真也真的喪命!),碧霞對他說:「你和他們不一樣,你對音樂有熱情!」並不是一句恭維的話語,或許真的也只有閱人無數的她具有慧眼,能夠直視音樂人的心靈。
  也因此,李文龍的內心是孤獨而寂寞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具有天生的藝術心靈,所以他所受到的外在阻絶當然是整個環境所構成的巨大敵人。而內在的衝擊來自於對自我的否定和悲觀,這樣的衝擊對於藝術者而言,並非絕對是件壞事,往往在暗夜長巷裡摸索過的人,比較能創造出藝術的厚度。小說裡曾提到所謂音樂追求的境界「並不是他想追求時就獲得它,它來時卻是他萬念俱灰之時」,「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滿足與欣慰,往往都得經過「消得人憔悴」的歷練。
此外,小說中提到了「一個藝人的生命乃在於他真正的表演中,他們輕卑地賞給他幾塊錢,以為是他助長她們的豪情和享樂,而不知道他更重要的是做了情感會合的媒介」,這裡也處理到了音樂的純粹性。七等生曾在小說中描寫了令人動容的合唱場面,雖然都是酒鬼、粗鄙的農夫和酒家女跟著他的吹奏而齊唱,即使鄙視這些人卻不得不感動於這種合唱的型式。音樂的純粹往往可以帶領著人類走向最初的感動而暫時忘記現在的身分地位。
  《沙河悲歌》的確是一篇相當細膩的作品,除了在主題上的處理充滿哲思性,相對的在語言文字的技巧上,也相當精緻華美,如果不說的話還不會知道原來這樣的文字曾被譏為「小兒麻痺體」,若和90年代以降的新新小說比較,恐怕七等生的文字還算是樸實而素雅吧。
  貳‧〈我愛黑眼珠〉 
「很多抉擇如果不等到一個必要的時機出現,它是會永遠藏匿著,伏流於所有的意識之下。因為有個叫『理智』的東西如鎮山般壓制住所有放逸的思考。遇到任何危機,生物的本能都是先求生存。而人類更高一點的或許則是多了一層『辨識自己』的本能慾望。如文中所提的李龍第,清楚地辨識自己的所在、局勢的困難、『過去』如果被擺在「現在」前面是沒有意義的,他早就看透人生的價值,對於當下這回事清楚的很。」這是一年前我讀完此篇小說隨筆寫下的札記,帶有絕望冷淡的意味。
  李龍第如果是原本狀態的正常人的話,那麼亞茲別就可以說是為了新環境新局勢所量身訂做的李龍第,以前我只想到這點,這次再讀此小說,卻發現這是可以反向思考的。會不會所謂的亞茲別才是真正的我們,而李龍第是為了適應現在這個環境與局勢所量身訂做的亞茲別呢?
  大概是從前我很自然的把晴子的影子投涉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對於李龍第看似博愛的狠心行為感到不解而困惑。現在如果以李龍第的角度來看整篇小說,也許可以感覺到這或許才是真正的人性,在一個突然的時刻,人是有瞬間締造另一套價值觀的本能的,而現在我們賴以思考的價值體系,也許根本也不過是為了適應現在環境而滋生出來的標準而已。亞茲別與李龍第之間身分的轉換,小說裡用誇張的大洪水當隔版,現實社會中,也許任何一件小事,就能互換身分了。
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290
 
七等生研究資料目錄

  七等生小傳

 七等生,本名劉武雄,生於民國28年7月23日,台灣省苗栗縣通霄鎮人。民國41年自通霄國小畢業,考入大甲中學,44年考入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48年自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後,曾任教於九份、萬里、台北、霧社等地。
   民國51年,時年24歲,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失業、樸克、炸魷魚〉於聯副,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民國59年回故鄉通霄定居,之後十年間,可說是其創作的高峰期,66年由遠行出版社出版了七等生小全集(10冊)。
   民國69年,決定暫時停筆,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再見書簡-何必知道我是誰〉一文(70.01.10),開始學習暗房、攝影工作,並撰寫生活札記。71年恢復寫作,並於72年8月受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之邀赴美研究四個月。74年以另一種藝術形式呈現其內心世界,於環亞藝術中心舉辦攝影作品個展「重回沙河」,展示其停筆期間的攝影成果。
   九○年代起,作者幾乎處於半退隱狀態,文學創作量大幅減少,民國80年出版書信體小說《兩種文體-阿平之死》後,即不見再有作品出現,因其將興趣轉向繪畫,重拾少年時期的畫筆,以繪畫作為他文學創作的延續,並於83年在台北景美成立「七等生畫鋪子」,89年10月將在台北東之畫廊首次展出43幅粉彩畫作。這兩年重回文壇,出版了《思慕微微》、《沙河悲歌外一章》二書。
   七等生小說的主角常常是主動地拒斥了現實的世界,他們往往因為不接受社會的卑污、貪婪和虛偽,而願意扮演一個隱遁的小角色,他們之與整個世界對抗,是因為太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正如鍾肇政〈文學使徒七等生〉一文所說:「與其說是七等生的落落寡合,到無寧可說是他的藝術家脾氣,不管是從事藝術創作,或做人做事,他所要求的是絕對的純與絕對的誠,這似乎就是他的唯一的標尺,因而不合他這個標尺的,他是絕對不肯妥協的。」而七等生的小說對人性的探討,更是從來不以世俗道德的標準去尋求解答,他只是一個向內心世界探尋的掘礦者,不斷在一點一滴的向人類靈魂的深處尋求溫暖的一面,而他的小說背景也都是發生在那無垠無盡、深邃遼闊的心靈平原上。 
  編例

1.本目錄收錄有關七等生著作、生平、及作品評論等資料約一百九十餘篇,資料類型
  包括專書、論文集、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和報紙論文。
2.凡論文資料先刊登於報刊而後結集成書,或成書後又轉載於報刊者,照一篇登錄,
  並在篇後以※標記加以說明。
3.本目錄按分類及文章發表先後順序排列,共分「著作」、「生平」和「作品評論」
  三類,末附「其他參考資料」,前三類再區分小類如下:
  著作區分:一、作品目錄,二、七等生對創作的看法。
  生平區分:一、作者自述,二、旁人論述及訪談,三、文學獎。
  作品評論區分:一、作品綜論,二、單行本作品評論(包括《僵局》、《放生鼠》
 (與〈精神病患〉合集)、《我愛黑眼珠》、《沙河悲歌》、〈大榕樹〉、〈結
  婚〉、〈蘇君夢鳳〉、〈十七章〉、《離城記》、《城之謎》、《耶穌的藝術》、
 《老婦人》、《譚郎的書信》、《重回沙河》、《思慕微微》,三、其他作品,四、
  與其他作家比較研究等類。
4.論文資料著錄之款目包括:篇名、著譯者、報刊(書)名、卷期(版次或出版 
  者)、出版日期、頁數等。凡刊登於中國大陸、香港或其他地區之圖書、報刊,在 
  書名或報刊名後加註(大陸)等字樣,以便讀者查檢。
5.本目錄收錄之論文資料,其出版時間始自民國55年3月止於民國88年6月,曾參考國
  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及張恒豪編〈七等生的小說評論引得〉,
  張恒豪、方美芬、許素蘭編〈七等生小說評論引得〉等資料。

著作

一、作品目錄

1.僵局(短篇小說) 臺北 林白出版社 58.01 245頁
          臺北 遠行出版社 65.03 260頁
2.放生鼠(中篇小說) 臺北 大林書店 59.12 209頁
           臺北 遠行出版社 66.03 223頁
3.巨蟹集(短篇小說) 臺南 新風出版社 61.03 160頁
4.五年集(詩集) 自印 61
         臺北 林白出版社 61.09 107頁
5.離城記(中篇小說) 臺北 晨鐘出版社 62.11 113頁
6.來到小鎮的亞茲別(短篇小說) 臺北 遠行出版社 65.01 259頁
7.我愛黑眼珠(短篇小說) 臺北 遠行出版社 65.03 217頁
8.沙河悲歌(中篇小說) 臺北 遠行出版社 65.07 179頁
            臺北 遠景出版社 65.02 191頁
9.削瘦的靈魂(長篇小說) 臺北 遠行出版社 65.10 192頁
10.隱遁者(中篇小說) 臺北 遠行出版社 65.10 200頁
11.城之謎(長篇小說) 臺北 遠行出版社 66.05 244頁
12.情與思(詩.散文合集) 臺北 遠行出版社 66.09 229頁
             臺北 遠景出版社 75 215頁
13.白馬(短篇小說) 臺北 遠行出版社 66.09 285頁
14.散步去黑橋(短篇小說) 臺北 遠景出版社 67.09 253頁
15.耶穌的藝術(散文.筆記) 臺北 洪範書店 68.04 181頁
16.銀波翅膀(短篇小說) 臺北 遠景出版社 69.06 202頁
17.老婦人(短篇小說) 臺北 洪範書店 73.11 192頁
18.譚郎的書信(長篇小說) 臺北 圓神出版社 74.11 257頁
19.重回沙河(攝影生活札記) 臺北 遠景出版社 75.08 258頁
20.跳出學園的圍牆(長篇小說,原名《削瘦的靈魂》) 臺北 遠景出版社 75.06 196頁
21.精神病患(短篇小說) 臺北 遠景出版社 75 215頁
22.我愛黑眼珠續記(短篇小說) 臺北 漢藝色研文化公司 77.09 169頁
23.兩種文體—阿平之死(書信體小說) 臺北 圓神出版社 80.09 213頁
24.七等生油畫與一張鉛筆畫個展 臺北 欣賞家藝術中心 81 49頁
25.思慕微微(散文、小說)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86.10 154頁
25.沙河悲歌外一章(小說)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87 183頁

二、創作看法

1.善唱洗淨的悲歌 七等生 書評書目 66期 67.10 頁42-46
2.維護(關於葉石濤〈論七等生的僵局〉一文所作的回應與答辯) 七等生 中國時報 8版(人間) 61.06.15
 ※後收入《情與思》 七等生著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181-186
3.《五年集》自序,後記 七等生 五年集 林白出版社 61.09
4.《離城記》序 七等生 離城記 晨鐘出版社 62.11 頁1-2
5.《來到小鎮的亞茲別》序 七等生 來到小鎮的亞茲別 遠行出版社 65.01 頁
   1-4
6.論文學—《僵局》代序 七等生 僵局 遠行出版社 65.03 頁1-2
7.文學與文評—《我愛黑眼珠》代序 七等生 我愛黑眼珠 遠行出版社 65.03 
  頁3-7
8.真確的信念—答陳明福先生(關於《我愛黑眼珠》) 七等生 中外文學 5卷1期 65.06 頁140-157
9.寫作者的職責—《沙河悲歌》出版前言 七等生 聯合報 12版 65.07.23
10.《沙河悲歌》序,後記 七等生 沙河悲歌 遠行出版社 65.07
11.七等生研究專輯—沙河的夢境和真實:七等生梁景峰對談記錄 梁景峰記錄 臺灣
   文藝 55期 66.06頁 124-139
  ※後收入《不滅的詩魂—對談評論集》 鍾肇政編 臺灣文藝出版社 70.03 頁
   115-137
12.情與思—小全集序 七等生 聯合報 12版 68.09.03
  ※後收入《情與思》 七等生著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1-11
13.七等生書簡(答讀者對小說《城之謎》的看法) 七等生 聯合報 12版 
   67.04.13
14.給安若尼.典可的三封信 七等生 臺灣文藝 96期 74.09 頁71-77
15.我的文學行程 七等生 聯合報 12版 74.11.17
16.〈譚郎的書信〉與得獎 七等生 中國時報 8版(人間) 74.12.25
17.結婚(剖析〈結婚〉一文) 七等生 光華雜誌 75.01 頁99-103
18.短篇小說寫作經驗談—世界性的文學觀:七等生答客問 楊錦郁專訪 文訊 36期
  77.06 頁92-93

生平

一、作者自述

1.七等生小歷 劉武雄 臺灣文藝 11期 55.04 頁44
2.七等生自傳 劉武雄 小說新潮 1期 66.06 頁175-176
3.五年集自序 七等生 五年集 林白出版社 61.09
 ※後收入《情與思》 七等生著 遠景出版社 66.09 頁1-5
4.復職 七等生 小說新潮 2號 66.10
 ※後收入《散步去黑橋》 七等生著 遠景出版社 68.10 頁1-34
5.我年輕的時侯—我的第一步 七等生 中國時報 8版(人間) 67.04.06
 ※後收入《散步去黑橋》 七等生著 遠景出版社 68.10 頁245-253
6.困窘與屈辱—書簡之二 七等生 銀波翅膀 遠景出版社 69.06 頁131-143
7.喜歡它但並不知道它是什麼 七等生 銀波翅膀 遠景出版社 69.06 頁149-155
8.再見書簡—何必知道我是誰 七等生 中國時報 8版(人間) 70.01.10
9.作家臉譜—七等生 聯合文學 12卷9期 85.07 頁28-29
10.作家生日感言 七等生 聯合報 37版 87.07.22
11.回想當日 七等生 自由時報 41版 87.10.05

二、旁人論述及訪談

1.永不回返的時光—憶七等生 曹永洋 臺灣文藝 55期 66.06 頁150-152
2.以孤絕自燃的靈魂—七等生專訪 齊暖暖等 文心 5期 66.06 頁41-48
3.七等生記—我確信天使是啞默者 心岱 小說新潮 1期 66.06 頁219-240
 ※後收入《作家印象記》 謝冰瑩著 眾文圖書公司 73.05 頁241-266
4.七等生要追求心靈創作的自由 胡為美 婦女雜誌 105期 66.06 頁24-28
5.文學使徒七等生 鍾肇政 白馬 遠景出版社 69.07 頁1-7
6.孤獨的追尋者—七等生 林麗雲 張老師月刊 15卷5期 74.05 頁68-71
7.沙河往事—與七等生在通霄的一日 古蒙仁 文學家 1期 74.10 頁38-44
8.七等生—火獄自焚的鳳凰 曉鐘 自立晚報 10版 74.11.16
9.尋找一個叫七等生的人 張國立專訪 中華日報 11版 75.06.11
10.坪頂的隱遁者—七等生.苑里 康原 作家的故鄉 前衛 76.11 頁115-124
11.我不想讓人覺得我有做大事的使命感-訪作家七等生 謝金蓉 新新聞週刊 274
   期 81.06.07
  ※後收入《認識七等生》 張恒豪編 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82.06 頁170-177
12.發現七等生 鴻鴻 中央日報 18版 82.03.12
13.以繪延續文學創作—七等生成立畫鋪子 邱婷 民生報 15版 83.07.17
14.七等生以藝會友—展自己的畫作,也希望大家獻寶 黃寶萍 民生報 14版 
   83.12.01
15.繪畫是文學創作的延續—七等生談畫鋪子 王釋瑩 自立晚報 19版 84.02.14
16.懷念七等生 民眾日報 28版 84.07.13
17.七等生小傳 自由時報 41版 87.10.05
18.七等生/創作是為了自我排遣 蘇沛 聯合報 17版 88.02.10

三、文學獎

1.1966年獲第1屆「臺灣文學獎」得獎作品為〈回鄉的人〉
2.1967年獲第2屆「臺灣文學獎」得獎作品為〈灰色鳥〉
3.1976年獲第1屆「聯合報小說獎」佳作,得獎作品為〈大榕樹〉
4.1985年獲第8屆「時報文學推薦獎」小說類,得獎作品為〈哭泣的墾丁門〉等四篇
5.1985年獲第8屆「吳三連文藝獎」得獎作品為〈老婦人〉等四篇

作品評論

一、作品綜論

1.徬徨一代的靈魂:七等生 鍾肇政 自由青年 5卷5期 55.03 頁22
 ※後收入《作家群像》 梅遜編 大江出版社 57.10 頁177-181
2.論七等生的小說 葉石濤 葉石濤評論集 蘭開書局 57.09 頁23-31
 ※後收入《葉石濤作家論集》 葉石濤著 三信出版社 62.03 頁19-25
3.隱遁的小角色 尉天聰 純文學 43期 59.07
 ※後收入《文學札記》 尉天驄著 新風出版社 70.12 頁89-91
4.隱遁者的剖斷面:給七等生做的速寫—《放生鼠序》 尉天聰 放生鼠 大林書店 59.12 頁1-4
5.橫行的異鄉人—序《巨蟹集》並談新小說 郭楓 巨蟹集 新風出版社 61.01 
  頁1-6
 ※後收入《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23-28
6.七等生小兒麻痹的文體 劉紹銘 靈臺書簡 三民書局 61.11 頁39-44
 ※後收入《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39-41
7.「自我世界」的追求—論七等生系列作品 陳國城 文心 3期 64.05 頁92-96
 ※後收入《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77-89
8.七等生的道德架構 高全之 中外文學 4卷6期 64.11 頁182-198
 ※後收入a.《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91-112
     b.《來到小鎮的亞茲別》 七等生著 遠行出版社 65.03 頁237-259
9.劉武雄對毛澤東 九級夫 老祖母 14期 65.05
10.七等生的荒膠感 施叔青 女與男 拓荒者出版社 65.06 頁1
11.三顧七等生 劉紹銘 聯合報 12版 65.07.23
  ※後收入a.《小說與戲劇》 劉紹銘著 洪範書局 66.02 頁71-82
      b.《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141-151
12.隱遁的小角色—也談七等生 瑪瑙 聯合報 12版 65.07.24
  ※後收入《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185-190
13.小說怪傑—七等生 葉詩 出版與讀書 遠景出版社 66.03
14.芒刺 雷驤 臺灣文藝 55期 66.06 頁140-145
15.隱遁者的心態—論七等生 黃浩濃 小說新潮 1期 66.06 頁177-193
  ※後收入《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199-218
16.七等生小說的心路歷程 張恒豪 小說新潮 1期 66.06 頁195-218
17.七等生小說的幻與真 楊牧 聯合報 12版 68.04.23-24
  ※後收入《銀波翅膀》 七等生著 遠景出版社 69.06 頁187-202
18.精神與自然—七等生小說中的男女關係 黃克全 中國時報 8版(人間) 
   70.01.10-11
19.隱藏在本土的一塊美玉—談七等生的小說(上.下) 馬森 時報雜誌 143期 71.08.29 頁53-55;144期 71.09.04 頁53-54
20.在火獄中自焚的藝術家—論七等生的小說 高天生 文學界 6期 72.04 頁
   141-151
   ※後收入《臺灣小說與小說家》 高天生著 前衛出版社 74.05 頁79-93(篇
   名更名為:在火獄中自焚的七等生)
21.七等生的內心世界—一個臺灣現代作家(原文:The internal world of Ch''''i-
   teng-Sheng: a modern Taiwanese writer) 安東尼.詹姆斯(Anthony James 
   Demko) 美國華盛頓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3.05.24
22.論七等生的小說創作 盧菁光 暨南大學學報(哲社版,大陸) 1985年1期 頁
   78-84
23.七等生早期短篇小說中的哲學.神學與文學理論(原文:Literary theory,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in Ch''''i-teng-Sheng''''s early short stories) 
   凱文.巴略特(Bartlett,Kevin)著,青春譯 臺灣文藝 96期 74.09 頁78-
   90
   ※後收入a.《我愛黑眼珠續記》附錄二 七等生著 漢藝色研文化公司 77.09  頁118-133 b.《認識七等生》 張恒豪編 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82.06 頁87-100
24.七等生的情與思 馬森 中國時報 8版(人間) 74.10.02
25.七等生論 張信吉 臺灣文藝 102期 75.09 頁122-137
26.在怪異的背後—談臺灣現代小說怪傑七等生 盧菁光 文學報(大陸) 3期 
   75.09.25
27.孜孜不倦的七等生 鍾淑貞 幼獅文藝 64卷6期 75.12 頁43-49
28.七等生小說中的自然.自由.神 黃克全 文訊月刊 30期 76.06 頁141-149
29.自卑.自憐與自負—七等生「現象」 呂正惠 文星 114期 76.12 頁116-122
  ※後收入《小說與社會》 呂正惠著 聯經出版公司 77.05 頁91-111
30.七等生及其小說世界 寒青 現代臺灣文學史(白少帆等編,大陸) 遼寧大學出版
   社 76.12 頁495-503
  ※後收入《牛聲》(苗栗縣文學家作品集四) 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81.04 頁
   57-66
31.窺伺與羞辱—兼論七等生小說中的兩性關係 蔡英俊 文星 114期 76.12 頁
   123-129
32.試論臺灣作家七等生 寒青 臺灣研究集刊(大陸) 1989年3期 頁76-83
33.Fancy and reality in Ch''''i-Teng-Sheng''''s fiction C.H.Wang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美國) 79 頁194-205
34.冷眼看繽紛世界的人:七等生 聯合文學 6卷5期 79.03
35.七等生文體研究 廖淑芳 成大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79.06 280頁
36.《七等生文體研究》緒論 廖淑芳 臺灣文學觀察 2期 79.09 頁38-45
37.七等生 陸士清主編 臺灣小說選講新編(大陸) 復旦大學出版社 80.09 頁
   85-88
38.七等生 王晉民主編 臺灣文學家辭典(大陸) 廣西教育出版社 80.07 頁1-4
39.七等生作品中的個人觀.群體觀及其形成過程 廖淑芳 文學臺灣 3期 81.06 
   頁168-200
40.七等生及其他現代傾向作家的創作 劉登翰等編 臺灣文學史(下卷) 海峽文藝出
   版社 82.01 頁230-241
41.內心隱微的坦露與雲魂形象的建造-七等生小說斷論 包恒新 福建論壇 1993年
  4期 頁43-
42.認識七等生 張恒豪編 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82.06 203頁
43.削瘦的靈魂—七等生集序 張恒豪 七等生 前衛出版社 82.12 頁9-12
44.七等生的小說 徐國倫、王春榮主編 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大陸) 遼寧大
   學出版社 83.03 頁233-237
45.關於七等生 初安民 聯合文學 12卷12期 85.10 頁20,44
46.重建閱讀現場:七等生/通霄—回到沙河 張殿 聯合報 45,46版 87.04.13
47.夢與真實之間—七等生的囈語 馬森 自由時報 41版 87.10.05
48.七等生作品評論選摘 自由時報 41版 87.10.06
49.偷錢的少年—讀七等生 倪國榮 自由時報 41版 87.10.07
50.自我鞭撻的文學偏執者 廖淑芳 自由時報 41版 87.10.08
51.離城的隱遁者—剖析七等生現代主義小說 彭瑞金 中國時報 37版 87.10.11

二、單行本作品評論

《僵局》
1.論七等生的〈僵局〉 葉石濤 臺灣文藝 31期 60.04 頁63-68
 ※後收入a.《現代文學》 43期 60.05 頁153-161
     b.《葉石濤作家論集》 葉石濤著 三信出版社 62.03 頁237-248
     c.《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9-22
2.〈僵局〉之凝聚及其解脫 雷驤 現代文學 48期 61.11 頁41-44
 ※後收入《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43-47
3.七等生的談僵局 柳亭 民聲日報 9版 65.12.13
4.關於七等生〈僵局〉的一點隨想 楊熾宏 臺灣文藝 55期 66.06 頁146-149
5.(七等生的)僵局 P.A 青溪 3卷1期 68.07 頁84-87

《放生鼠》(與〈精神病患〉合集)
6.論七等生的小說〈放生鼠〉與〈精神病患〉 葉石濤 臺灣日報 8版 56.12.21
7.七等生的〈放生鼠〉 吳而斌 四季 1期 61.11
 ※後收入a.《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49-57
     b.《淡江文學評論》 4卷1期 62.04
8.我看七等生《放生鼠》 陳媛裕 文心 4期 65.06 頁90
9.論七等生的〈精神病患〉—賴哲森的心態研究 陳昌明 文心 5期 66.06 頁
  49-52
 ※後收入《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219-232

《我愛黑眼珠》
10.論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 周寧 中外文學 3卷9期 64.02 頁142-152
  ※後收入a.《橄欖樹》 周寧著 書評書目出版社 65.02 頁85-99
      b.《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63-76
11.李龍弟:理性的頹廢主義者—再論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 陳明福 中外文學 
   4卷11期 65.04 頁148-165
  ※後收入《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113-139
12.管窺七等生及其〈我愛黑眼珠〉 黃克全 中國時報海外版 66.02.02
  ※後收入《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191-197
13.七等生〈我愛黑眼珠〉的試金過程 張恒豪 火獄的自焚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1-13
14.恐懼與顫怖—論七等生〈我愛黑眼珠〉中李龍弟生命信仰之辨證性 黃克全 中外
   文學 8卷2期 68.07 頁142-164
  ※後收入《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 李瑞騰主編 九歌出版社 78 頁
   438-467
15.〈我愛黑龍珠〉之寓義轉化過程 黃克全 益世 15期 70.12 頁44-47
16.七等生《我愛黑眼珠》的道德挑戰 洪銘水 74.07.06於美國麻州大學舉行美東
   夏令會—臺灣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
   ※後收入a.《先人之血.土地之花》:臺灣文學研究會論文集 臺灣文學研究會主
   編 前衛出版社 78.08 b.《認識七等生》 張恒豪編 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82.06 頁117-124
17.臺灣現代派小說評析: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 封祖盛 臺灣現代派小說評析
   (大陸) 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 75.05 頁26-45
18.洪水:在人性與現實中滾動—七等生〈我愛黑眼珠〉及其〈續記〉的討論 楊旻瑋
   主持,陳明德記錄 文藝月刊 237期 78.03 頁27-39
19.失去純真的睛子—評七等生《我愛黑眼珠續記》 金恒杰 聯合文學 53期 
   78.03 頁195-198
20.七等生《我愛黑眼珠》 黃啟 臺灣新聞報 9版 81.02.02
21.《我愛黑眼珠》之謎 陸士清 臺灣文學新論 復旦大學出版社(大陸) 82.06 
   頁286-290
22.存在的荒謬與抉擇—讀〈我愛黑眼珠〉 林初枝 真實與虛幻—現代小說探論 花
   蓮師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82.05 頁107-112
23.「黑眼珠」的幻象與真實 張麗香 真實與虛幻—現代小說探論 花蓮師院人文教
   育研究中心 82.05 頁113-118
24.我愛黑眼珠(作品鑑賞) 張曦 臺港小說鑑賞辭典(大陸) 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83.01 頁487-490
25.期待睛子而出現妓女—論七等生《我愛黑眼珠》 李瑞騰 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
   文集 聯經出版社 88.06 頁91-100
26.七等生特寫—創作是為了自我排遣 蘇沛 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 聯經出版
   社 88.06 頁100-101

《沙河悲歌》
27.讀七等生《沙河悲歌》的界限 法蘭 書評書目 42期 65.10 頁30-33
28.七等生的《沙河悲歌》(上.中.下) 弦外音 臺灣日報 9版 65.11.24-25,12.01
29.《沙河悲歌》中藝術家的執著與退讓 胡幸雄 臺灣文藝 55期 66.06 頁153-
   156
  ※後收入《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232-237
30.沙河悲泣下的真實生命(七等生的《沙河悲歌》) 大華晚報 11版 72.04.12
31.沙河悲歌 萬榮華 中國時報 27版 82.07.29
32.阮慶岳用紀錄片七等生致敬 陳文芬 中國時報 11版 87.10.21
33.七等生照亮阮慶岳少年路 林馨琴 中時晚報 23版 87.10.22

〈大榕樹〉
34.隱遁的小角色?—從聯合報小說獎談起(關於〈大榕樹〉) 余素 中華文藝 69
   期 65.11 頁32-38
35.我看聯合聯小說獎 洪醒夫 書評書目 45期 66.01 頁93-105
36.我看(七等生)〈大榕樹〉 花村 聯合報 12版 66.03.12
37.七等生的〈大榕樹〉 季季 書評書目 48期 66.04 頁155-158

〈結婚〉
38.七等生〈結婚〉 隱地 隱地看小說 大江出版社 56.09 頁223-228
39.七等生小說討論會—結婚 徐會文 新潮 32期 65.09 頁62-63
40.開放道德與關閉道德的衝突及弭解—七等生短篇〈結婚〉之探討 金沙寒 書評書
   目 92期 69.12 頁65-74
41.原著和電影之間的《結婚》 馬森 中華日報 11版 75.06.12
42.諷刺鬧劇或感傷寫實—七等生短篇小說〈結婚〉之探討 廖淑芳 文心 16期 77.09 頁40-44
  ※後收入《新地文學》 5期 79.12 頁12-21

〈蘇君夢鳳〉
43.爬一座沒有頂峰的山—評《當代小說大展》:七等生〈蘇君夢鳳〉 陳克環 書評
   書目 23期 64.03 頁89-91
44.七等生小說討論會—蘇君夢鳳 王安祈 新潮 32期 65.09 頁65-66

〈十七章〉
45.剖視現代文學之象徵主義—引證七等生作品〈十七章〉 陳國城 成大青年 24期
  61.04
   ※後收入《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1966.09 頁29-38(篇名更
   名為:現代文學之象徵主義—引證七等生作品〈十七章〉)
46.可愛的叛逆—論七等生〈十七章〉的主題意識 林寶芬 文風 33期 67.06 頁
   113-115

《離城記》
47.有關〈離城記〉的一封信 胡幸雄 臺灣文藝 55期 66.07 頁156-157
48.不完整就是我的本質—釋七等生的〈離城記〉 金沙寒 書評書目 82期 69.02
   頁65-73
  ※後收入《認識七等生》 張恒豪編 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82.06 頁125-136
49.哲學的囈語 亞菁 現代文學評論 東大圖書公司 72.02 頁148-151

《城之謎》
50.七等生《城之謎》解讀 劉曉青 臺港文學選刊(大陸) 1992年3期
51.隱在山林—七等生《城之謎》 劉琳 臺港文學選刊(大陸) 1992年3期 頁90-
   91

《老婦人》
52.關於七等生的《老婦人》 黃克全 文訊 17期 74.04 頁124-129
53.廣角的關懷—評七等生《老婦人》 康來新 聯合文學 7期 74.05 頁153-154
54.《老婦人》中〈憧憬船〉等四篇 馬森 第八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時報文化
   公司 74.11 頁104-110
55.漂泊者的追尋和失落—評析七等生《老婦人》 廖本瑞 文星(復刊號) 114期 
   76.12 頁129-135

《譚郎的書信》
56.我看《譚郎的書信》 馬森 中國時報 8版 74.09.07
57.隱遁者日記—評七等生《譚郎的書信》 蔡源煌 聯合文學 17期 75.03 頁
   214
58.書寫自我:《譚郎的書信》中書信形式 胡錦媛 中外文學 22卷11期(總263期)
  83.04 頁71-96

《耶穌的藝術》
59.耶穌的藝術(七等生著) 文涓 書評書目 76期 68.08 頁126-130
60.中國小說家談耶穌:評《耶穌的藝術》 陳濟民 校園雜誌 21卷8期

《重回沙河》
61.多情勝造景—由七等生《重回沙河》談起 周本驥 當代 6期 75.10 頁104-
   109
62.七等生的《重回沙河》 梁景峰 中國時報 8版 75.09.12

《思慕微微》
63.七等生彈奏一曲蒼邁的戀歌 徐淑卿 中國時報 41版 86.10.02
64.迷失的人無法找尋迷失的他人 東年 聯合報 47版 86.10.13
65.七等生《思慕微微》 王仲偉 1997臺灣文學年鑑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87.06 頁275-277
66.七等生與翁鬧 陳萬益 中央日報 22版 87.07.24
67.永遠現代的作家—七等生 阮慶岳 中央日報 22版 87.07.24
68.引人沉浸於富含愛的哲思中 采昇 中央日報 22版 87.07.24
69.寫作成就了愛戀 思忘 中央日報 22版 87.07.24
70.對人世的深情注視 呂季芃 中央日報 22版 87.07.24
71.極度自戀的 如風 中央日報 22版 87.07.24

三、其他作品

1.第一屆臺灣文學獎評選委員選後感—我選七等生的〈回鄉的人〉 鍾肇政 臺灣文
  藝 11期 55.04 頁39-40
2.第二屆臺灣文學獎評選委員選後感—七等生的〈灰色鳥〉 鍾肇政 臺灣文藝 15
  期 56.04 頁39-40
3.不孤獨的異鄉人(評其詩作) 李七魂 笠詩刊 14期 55.08 頁20-21
4.從「男與女」談新女性主義 回回 民聲日報 9版 65.03.23
5.試論七等生的〈聖.月芬〉 周寧 書評書目 37期 65.05 頁11-14
6.評七等生—來到小鎮的亞茲別(七等生小說討論會) 王禮娟、李紡等 新潮 32
  期 65.09 頁61-69
 作者按:這個小說討論會共討論10篇七等生的小說,計有(1)讚賞,(2)結婚,(3)
  漫遊者,(4)絲瓜布,(5)訪問,(6)蘇君夢鳳,(7)綢絲綠巾,(8)分道,(9)初見曙
  光,(10)來到小鎮的亞茲別。
7.作者的影子—讀〈削瘦的靈魂〉 瑩瑩 書評書目 45期 66.01 頁148-149
8.即興詩人—試論七等生的詩 莊理子 臺灣時報 12版 66.08.28
9.七等生〈流徙〉的象徵意義 無葉子 福爾摩沙的明天 鴻蒙文學出版社 67.10 頁123-131
10.七等生揭去了一層面紗—〈幢景船〉簡介 彭瑞金 臺灣時報 12版 72.01.22
  ※後收入《1982年臺灣小說選》 葉石濤主編 前衛出版社 72.02 頁255-258
11.〈幻象〉附註 周寧 71年短篇小說選 書評書目出版社 72.02 頁163-166
  ※後收入《認識七等生》 張恒豪編 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82.06 頁153-158
12.還我生活的淨土—〈垃圾〉簡介 彭瑞金 1983年臺灣小說選 前衛出版社 
   73.04 頁232-234
  ※後收入《認識七等生》 張恒豪編 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82.06 頁159-162
13.七等生的〈環虛〉 馬森 新書月刊 18期 74.03 頁3
  ※後收入《七十三年短篇小說選》 馬森編 爾雅出版社 74.04 頁70-72
14.兩種文體 吳繼文 中國時報 34版 80.10.04
15.削瘦的靈魂—七等生 沈靜嵐 當西風走過-60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爭與考察  成大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83.06 頁63-68
16.領悟:生存的宿命(新詩解讀:七等生的〈斷樹吟〉) 莫渝 國語日報 5版 
   87.08.27

四、與其他作家比較研究

1.析論舒暢的小說〈風箏、玩偶、垃圾箱〉之一二 彭維杰 中華文藝 77期 
  66.07 頁45-55
 (在末段有與七等生之小說作一比較,頁54-55)
2.一則故事兩種寫法—以陳映真的〈唐倩的喜劇〉和七等生的〈期待白馬而顥現唐
  倩〉 亞菁 中外文學 7卷9期 68.02 頁142-149
3.試論兩篇「垃圾」小說 彭瑞金 自立晚報 10版 72.12.23
  ※兩篇「垃圾」小說指的是a.陳恒嘉著〈一場骯髒的戰爭〉,原刊臺灣時報副刊,
  72.01.11-13 b.七等生著〈垃圾〉,原刊聯合報副刊,72.06.13
4.從〈山女〉到〈金水嬸〉—農業社會女性的悲劇探索 李漢偉 民眾日報 23版 
  81.10.09
 ※此篇文章共比較四篇小說:李喬〈山女〉、七等生〈結婚〉、陳燁〈牡丹鳥〉、
  王拓〈金水嬸〉
5.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 陳瑤華 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3.01 123頁
6.鍾肇政和七等生的小說 王晉民 臺灣當代文學史(大陸) 廣西人民教育 83.02 頁308-321
7.時代邊緣的「零餘者」和「隱遁者」—郁達夫和七等生小說主角之形象析論 侯作
  珍 第一屆全國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 淡大中研所 84.12.09 頁1-25

其他參考資料

1.兩年來的省籍作家及其小說 葉石濤 臺灣文藝 19期 57.04 頁37-45
2.這一年來的省籍作家及其小說—兼論省籍作家的特質(上.下) 葉石濤 臺灣文
  藝 22期 58.01 頁22-26,27期 59.04 頁35-40
3.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觀念(全文) 劉紹銘撰,張漢良譯 中外文學 14期 62.04 頁64-79
 ※後收入a.《火獄的自焚》 張恒豪編 遠行出版社 66.09 頁59-62(此文僅節
  錄有關七等生的部分)
     b.《淡江評論》 4卷1期 62.04 頁32
4.近代小說研究 楊昌年 蘭臺書局 65.01
5.十年來的臺灣小說:1965-75—兼論王文興的《家變》 劉紹銘 中外文學 48期 65.05
6.《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1960-1970》 夏志清 美國哥大出版 
  65.05
7.談臺灣土生土長的作家—序《臺灣本地作家短篇小說》 劉紹銘 聯合報 12版 
  65.08.11-12
8.臺灣現代小說中的道德負擔與流放意識 吳祥光 新潮 32期 65.09 頁82-86
9.臺灣小說裏的兩個世界 夏志清撰 周兆詳譯 明報月刊 12卷6期 66.06
10.走入七等生小說世界的一道門—張恒豪編的《火獄的自焚》 李庸 書評書目 78
   期 68.10 頁56-58
11.從《火獄的自焚》到「火獄的鳳凰」—談現代作家作品評論集的編輯 蕭立 書評
   書目 79期 68.11 頁77-82

 

台長: 阿楨
人氣(5,579)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少女小漁》
此分類上一篇:《黑皮與白牙》

阿楨
人生劇展:媽媽帶你去旅行(張志勇另參本館:《沙河悲歌》;憂鬱症另參本館: 《躁鬱奇才》)

故事大綱:一個患有憂鬱症的母親,在離婚、前夫再娶之後,偷偷帶走孩子,允諾他一趟開心之旅的故事。旅程中,母子兩人將揭開自己內在的怨恨和依戀,重新選擇新的人生。
主要演員:唐美雲、吳樹珽、蔡振南、李永豐、陳希聖
導演小檔案:張志勇
民國43年生於台灣省嘉義縣,65年畢業於世新專科學校電影編導科,69年進入電影界從基層工作做起,包括場記、製片、編劇,先後跟隨丁善璽、金鰲勳、萬仁、柯一正等擔任副導,首次擔任導演執導的劇情長片為「一隻鳥仔哮啾啾」,獲第42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及和平特別獎。另一部執導的劇情長片「沙河悲歌」,獲得第37屆金馬獎評審特別獎,以及第45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及最佳音樂獎。

 一隻鳥仔哮啾啾這首嘉義民謠據傳是在日據初期口耳相傳的歌曲,用「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歌詞大意,來暗喻日本的野蠻霸道,表達殖民歲月中台灣人的憤怒和無奈。
 關於它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在宜蘭地區曾經採集到「一隻鳥仔」的類似曲調,且「本地歌仔」(最原始的歌仔戲)中也有此曲調,所以亦有可能是源自於蘭陽平原。但以描述抗日同胞抵禦日本人侵台的說法最為廣泛。
 西元1894年,滿清帝國於甲午戰爭中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據台之初,台灣的愛國志士結合起來奮力抵抗異國的統治;抗日同胞組織民軍,抵抗日軍的南侵,志士們間關百戰、傷痕累累,無奈軍火不足、糧食不繼,終於在諸羅山(今嘉義)失守。抗日志士死傷眾多、終至流離四散。憤怒、傷心的人們每念及割讓一事,悲從中來,就唱出:「是誰弄破阮的巢(台灣),給阮捉到一定不放伊(日本人)干休!」
 「啾啾」一語道出國破家亡的悲泣聲,歌詞中所蘊含的忍辱悲憤,充滿悲壯的抗日精神。
http://tw.myblog.yahoo.com/jw!2OYqxk6GBxqHgwwj6nlzGKC6FQ--/article?mid=5922
2011-05-04 14:08:15
版主回應
一隻鳥仔哮啾啾 (1997) \ 擺脫不了的無助感

導演:張志勇
演員:李天祿,柯一正,唐美雲
 『一隻鳥仔哮啾啾』是導演張志勇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於1997年韓國濟州島亞太影展勇奪最佳影片獎及和平貢獻獎本,本以為觀看之後會和台灣其它草根性電影痛調太近,嗅味會漸感疲乏,不料本身的感動和細緻的體察並沒有隨著量多流失,觀影過後仍是芫爾黯然纏夾著難分的苦楚,慢沉抑鬱咸集在我心湖劃下的陣陣龐大漣漪,就如同後期的「沙河悲歌」表達的強烈旨意一樣──早期社會小人物面對現實的悲戚感和對命運的無助感。無論隱顯悲喜,我總是偏好啜飲草根底層人民的生活樣態,影像有無限的可能性,尤其是透過電影感染攪動地更厲害,而這一部電影帶給我的就是擺脫不了的深厚無助感。
 電影是根據五十年代台南鹽村村民罹患烏腳病的真實故事改編攝製而成,主軸以祖孫之間的情誼反映出現實生活的無奈與悲涼,阿鐘仔因為沒錢,仍有孝心希望買一條魚給生病的祖父吃,所以跑去賣糖果當馬騎給小孩子玩,腳因跪地拖磨破皮流血,在學校也因沒錢遭到校長老師欺負,不能上課只能去掃廁所,因沒錢去海邊挖私有蛤蜊而被追趕,最後奔到海邊頭漸漸沉沒結束他的一生。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阿鐘仔的喪禮上,阿公用棒子打他的棺木說「下輩子學聰明點」!這一切的苦彷彿伴隨著阿公的那一棒漸薄也淡矣,浮生若夢般終將逝去,這種被逼到絕境的現實加諸在小孩阿鐘仔的身上是無助的戲謔。
 電影彷彿是記憶的貯存器,重現台灣早期生活的情景,我們都知道現代自來水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電影中出現富有人裝水籠頭這樣大條的事,當時頓時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早期醫療設備不足,這種腳黑的病無可治療,自然轉向尋求宗教倫迴解釋,所以劇中阿西嬸才會嚷嚷說「壞人才會得病」這樣民智未開的說法。諸如唱歌仔戲的野台戲的正經面和隔壁大跳豔舞的情色面,二個相鄰舞台彼此競爭來號召吸引客人的場景,頓時將我拉回到幼時鄉下廟會熱鬧的記憶空間,相識的熟悉感投射很難去訴說,只能說很親切。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在沙河悲歌和這一部電影皆出現唐美雲這一位硬底子演員,她在劇中都是扮演援助者(她對阿鐘仔很好)的角色並且和她所擅長的本業歌仔戲切身相關。
 電影中連帶影射讓很多村民鋸斷腳的烏腳病就是因為長期喝井水的關係,大目仔喃喃自語地拿著手上的收成品蛤蜊說「每一串都這樣,誰說沒毒的」鏡頭帶出的意義是嚎啕的巨大控訴,早期為求經濟發展政府和企業一手遮天有恃無恐地汙染台灣美麗環境,浩劫的沿續導致沿海地層下陷海岸流失等,發展在各種名目掩示下為所欲為,生吞活剝結果如今失去太多再也很難挽救了。
 想要問人生到底有沒有道理,阿鐘仔的憨厚沒有得到大家的憐愛,反倒貧窮陰影始終被眾人鄙視輕視成了一場無法擺脫的悲劇,怯憐憐的阿鐘仔最終還是沒有及時得到母親的適時關懷,無助的黯然沉重感,對現代幸福孩子而言更是難以想像,最後黃昏鏡頭帶著阿公眼睛茫然四顧地望著遠方,他在想阿鐘仔吧,這是一定的!
http://www.taiwan123.com.tw/song/movie/movie24.htm
2011-05-04 14:08:36
春藥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11:48: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