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5-24 09:17:39| 人氣4,080|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國眾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相對於前評《夜巡者》俄式奇幻,《《美國眾神》的寫作形式和內容、果然是美式公路版奇幻之作!

管它日/俄/美/啥式,如前評《夜巡者》所言:這類長篇幅的「輕描疏述」寫作方式及龐雜內容之新時尚,亦形煩冗了。

尼爾.蓋曼Neil Gaiman著《美國眾神》American Gods(繆思出版,2008)

  影子即將出獄。窗外的天空、可愛的妻子、給他工作的好友,已經等了他三年。另一個等著他的好消息是,他可以提前兩天出獄──因為他的愛妻和好友同時車禍身亡。出獄後,他失去了一切,除了自由。
  這時,一個自稱「星期三」的灰髮男人出現,以詭異的方式,要他充當保鑣,隨之漫遊全美。幾番糾纏後,影子終於隨著星期三上路,開啟了一趟光怪陸離的眾神歷史之旅,更捲入了新神和舊神的交戰風暴中。
  數千年來,隨著世界各地移民的到來,美國這塊新大陸上,不僅有小埃及、底比斯、祕魯等地名,更充斥著隨移民而來的埃及太陽神、非洲蜘蛛神、阿拉伯火靈、愛爾蘭精靈、印度的命運女神、東歐的光明與黑暗之神……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祂們漸漸被移民的後代所遺忘。失去了人們的信仰和膜拜,傳統舊神的力量逐漸消退,必須以開計程車、殯葬業營生,甚至淪為妓女。
  取代祂們的,則是電視神、公路神、網路神、信用卡神……等新興神祇。新神奪取了人們的崇拜,支配著今日美國社會的面貌。
  新神的霸道和挑釁,逼使舊神策畫一場巨大的陰謀,而影子,一個凡人,卻成為眾神爭奪的關鍵……
  引起最多討論的當代小說經典──《美國眾神》,揭露了全世界人們都已置身其中的命運巨變。
  得獎紀錄:
.2001年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小說
.2002年美國雨果獎(科幻小說獎)
.2002年史托克獎(恐怖小說獎)
.2002年美國軌跡獎最佳奇幻小說
.2003年美國星雲獎(科幻小說獎)
.2003年Geffen獎(以色列奇科幻協會文學獎)
.美國國家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高度推薦
  《美國眾神》充斥著神異和魔幻場景,機鋒疊出,幽默風趣,間以驚悚,而且移步換景,不斷發展,始終緊緊抓住讀者的心。懸疑、諷刺、性、恐怖、詩意的散文。交織細密的情節、引人入勝的主題、廣闊的神話領域,處理熟練且富創造性。精巧逗趣的說書人。懸疑冒險故事的傑作。生動而富原創性。華格納風的黑色電影。令人沈吟、歡樂、不安、振奮、驚恐、愉悅的迷人故事。具備罕見的洞察力與無窮的想像力,是美國之寶。這部驚人、怪異、充滿幻覺的公路之旅的故事,包含對美國精神的深深審視。
  本書特色
  繆思所珍視的作家尼爾.蓋曼(Neil Gaiman),一直都很受臺灣讀者喜愛,而即將於2008年2月出版中文版的《美國眾神》,更堪稱蓋曼寫作生涯的裏程碑與代表作。這部小說完整展現了尼爾.蓋曼多方面的才華,不僅是結合奇幻、恐怖、懸疑、冒險、都會、公路之旅等多種類型元素而已,更突破種種類型文學的窠臼,畫出更大的格局,直逼主流文學的氣魄。可以說,尼爾.蓋曼這位英國來的作家,寫出了大美國史詩風情,為美國人完成了失落的神話。
  當然,這部小說不是只寫神話而已,更應該說是展現了自古至今,人們從緊抱傳統信仰到拋棄舊有價值的漫長轉變過程。神與人,過往與未來,舊文明與新價值,這之間的羈絆與對立所產生的強大張力,以層層精彩的切面,保留在《美國眾神》三十餘萬字之中。
  我很榮幸,能在此推薦這部如此精彩萬分、氣勢萬鈞的小說。相信每位翻開這本書的讀者,會和我一樣沈浸在尼爾.蓋曼驚人的想像力與迷人的敘事風格之中,久久不願翻到最後一頁讀完它。
  尼爾.蓋曼(1960 ~ )
  當代奇幻大師,被譽為「美國之寶」,史蒂芬?金更封他為「故事寶窟」。
  他有如「文壇的達文西」,從漫畫、散文、小說、電影劇本、歌詞創作、兒童故事,到奇幻、科幻、驚悚小說,均無一不精的鬼才作家。
  27歲時,他便以漫畫「Sandman」系列崛起,著名的黑暗幽默在九○年代風靡了歐美大眾,更獲獎無數,成為歐美漫畫迷心目中的最愛與經典。小說創作也疊獲佳評:長篇小說《星塵》獲創神獎、中篇故事《第十四道門》(皇冠出版)獲星雲獎。《美國眾神》堪稱他的文壇代表作,不僅獲得多項大獎,也囊括紐約時報等各大暢銷榜;此外更有不少精彩短篇小說創作。蓋曼的才華洋溢,創意驚人,擅長融會現代都市文明與古老奇幻傳說,交織人性的幽暗與瑰麗,想像力大膽豐富,筆觸簡練詼諧。2007年電影《貝武夫》劇作即出自他手。
  著名獨立音樂女歌手Tori Amos屢在創作歌曲中讚揚蓋曼,並引用他作品中的意象。Google總裁Matt Cutts更是蓋曼的超級書迷,曾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公開表示:「如果你不認識尼爾蓋曼,我為你感到遺憾;但我也為你高興,因為你可以從頭閱讀他的作品。」(另有八卦一則,事關Matt為了尼爾.蓋曼向蘋果電腦嗆聲,見繆思部落格blog.yam.com/musesbooks/article/11480967)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0817

尼爾蓋曼Neil Gaiman(1960--)

  尼爾蓋曼是近十年來歐美文壇崛起的最耀眼的明星,被視爲新一代幻想文學的代表。其創作領域橫跨幻想小說、科幻小說、恐怖小說、兒童小說、漫畫以及歌詞。他的作品不但部部暢銷,更獲獎無數。恐怖小說大師斯蒂芬?金稱贊他是一個“裝滿了故事的寶庫”。《文學傳記辭典》將他列爲十大後現代作家之一。 
  《美國衆神》是尼爾?蓋曼的代表作,也是幻想類文學作品的奇葩。這部作品別出心機,將神靈設定爲主宰美國發展的力量。從人類初生的遠古開始,人們從世界各地彙聚北美,隨身帶來了他們所信奉的各種神靈。在這些神靈的庇護下,一代代移民在這片新大陸紮下根來,繁衍生息。但是,世易時移,新一代神靈崛起了。他們是高科技之神、媒體之神、汽車之神……人們紛紛轉而信奉他們,冷落了舊時代的神靈。
  神靈的力量來自信徒的獻祭。沒有了信徒,舊神喪失了神力,從高高在上的神壇墮入社會底層。他們不甘于自己的失敗,決心挑起戰爭,與不可一世的新神靈爭奪美國。
  《美國衆神》描述了這場扣人心弦的爭奪戰,但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深入下去,以各個時代的神靈爲引子,以諸神彙聚的形式,描述了美國的形成和發展。
  尼爾蓋曼取得了輝煌的成功。他創造了一部超越性的現代神話,爲世界文學之林增添了從未有過的奇異光彩。
  尼爾?蓋曼獲的主要獎項:
  《睡神》系列《仲夏夜之夢》1991年獲世界奇幻獎。
  《美國衆神》2002年獲雨果獎、星雲獎,2001年獲布拉姆?斯托克獎。
  《卡羅琳》2003年獲雨果獎以及布拉姆?斯托克獎。
  《綠字的研究》2004年獲雨果獎。
  世界奇幻獎:由世界奇幻大會創立,由大會評委選出獲獎者。該獎是最著名的世界性奇幻文學大獎之一。
  雨果獎:由世界科幻大會創立,由大會的成員選出獲獎者。該獎項是最著名的世界科幻、奇幻文學大獎之一。
  星雲獎:由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創立,由該協會的作家選出獲獎者。該獎項是最著名的世界科幻、奇幻文學大獎之一。
  布拉姆斯托克獎:由恐怖小說作家協會創立,由該協會的成員選出獲獎者。該獎項是最著名的世界恐怖文學大獎之一。
  尼爾蓋曼作品年表
  1987《睡魔》獲世界奇幻獎
  1996《好兆頭》獲世界奇幻獎提名 (《科幻世界譯文版》2007年2期刊載、2008-08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1997《烏有鄉》 (2008-08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1999《星塵》獲創神獎 (2008-08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2001《美國衆神》獲雨果獎 星雲獎 布拉姆.斯托克獎 (2006-12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2003《卡蘿蘭》獲雨果獎 星雲獎 (2004年《科幻世界?譯文版?幻想小說》增刊刊載)
  2004《綠字的研究》獲雨果獎 (《科幻世界•幻想小說譯文版》2005年2期刊載)
  2005《蜘蛛男孩》 (2007-02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2008《墳場之書》(《科幻世界?譯文版》2008年10期刊載)  
  http://baike.baidu.com/view/803380.html?tp=1_11

《美國眾神》勘誤表(楨:有點吹毛)

第87頁第7行:當時她正坐在佛裏特街
(未讀原文,不知是否即為Fleet Street,如是,好像通常譯為艦隊街。)
第198頁第4行:倒楣(X) 倒黴(O)
第198頁第11行:臉頰漲紅起來(X)臉頰脹紅起來(O)
第198頁倒數第1行:希有(X) 稀有(O)
第248頁倒數第3行:……傑出的橄欖球員,
(未讀原文,但此處指的應是美式足球(football)。橄欖球是另一種規則不盡相同的運動,多流行於大英國協國家。因此在翻譯上不宜混用。)
第269頁第8行:希貴(X) 稀貴(O)
第285頁第4行:漲破(X) 脹破(O)
第297頁第4行:破當地記錄(X) 破當地紀錄(O)
第309頁第2行:……傑出的橄欖球員,
(未讀原文,但此處指的應是美式足球(football)。橄欖球是另一種規則不盡相同的運動,大多流行於大英國協國家。因此在翻譯上不宜混用。)
第332頁第7行:室內電話(X) 市內電話(O)
(最常被誤用的詞彙之一。開個玩笑,照這意思是說只能裝在室內?)
第332頁第11行:伊利諾斯州(X) 伊利諾州(O)
第340頁倒數第1行:紀錄下來(X) 記錄下來(O)
第342頁第6行:鬥蓬(X) 鬥篷(O)
第365頁第4行譯註6:曼森  譯註6:指美國殺人犯Charles Manson
(美國殺人犯何止千萬,此處引曼森為例,是因為六○年代末期他成立的Manson Family在其指使策劃下犯下多起慘絕人寰的謀殺罪行,是美國史上最惡名昭彰的連環殺人魔之一。所以如果對Charles Manson的理解僅是美國殺人犯的話,這個註釋其實可有可無。)
第365頁第10行:加州安納(未讀原文,是否應為安納罕(Anaheim)?)
第371頁倒數第4行:安南西(X) 南西先生(O)
(此角色原文為Anansi,但既譯為南西先生,就要前後統一)
第376頁第2行:甲板
(不是行船,何來甲板?)
第387頁第5行:灰矇矇(X) 灰濛濛(O)蒙著眼(X) 矇著眼(O)
第419頁第11行:抽慉(X) 抽搐(O)
第419頁第14行:黑色長雨衣
(未讀原文,但指的應是所謂的raincoat,雖字面上為雨衣,但同樣的東西在中文中應譯為風衣。)
第460頁第14行:檔泥板(X) 擋泥板(O)
第470頁第5行:倒楣(X) 倒黴(O)
第484頁倒數第3行:把所東西藏在手裡
http://blog.sina.com.tw/cafe451f/article.php?pbgid=2141&entryid=577207

花了相當長的時間才把這本近六百頁的小說看完。老實說,奇幻文學並不是我熱衷的方向,尤其對古代式的魔法與架空世界興趣不太高;但尼爾‧蓋曼奇妙豐富的現代奇幻,卻緊緊抓住了我。
之前讀過他的《無有鄉》(Neverwhere),是關於倫敦神秘地下世界的描述;而在這本《美國眾神》中,蓋曼所講的是橫跨了現代與過去時空中,一段屬於美國被人遺忘的神話,並刻畫了美國人民與美國生活的面貌。
地大物博的美國,看起來好像不曾發展過屬於自己的神祇?事實上,有許許多多的神祇們被人們帶到這塊新大陸,並且落地生根,甚至有些神早在哥倫布更早之前就遠度重洋而來,接受人們的崇拜與獻祭。但隨時間逝去,新的科技之神──存在於電視、交通工具、網際網路、信用卡──卻大量崛起,反而令人們遺忘了舊神的存在。
故事一開始,主角影子(Shadow)在入獄關了三年後獲得釋放。身材健壯、出生在單親家庭的他急於返回鍾愛妻子的身邊,想不到才出獄就得知妻子死於車禍;更糟糕的是,他發現妻子是和鄰居偷情時車禍身亡的。失去一切的影子此時遇見了一位年長的神秘男子──自稱星期三先生,願意給他一份工作。就在那之後,一切他所熟知的世界都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原來,這位星期三先生正是舊神中最古老的一位;他們開著車,在遼闊的美國公路上四處奔馳,尋找那些被人遺忘的神祇,希望說服他們聯合起來,在被消滅之前對新神展開史詩般的全面大戰。
影子慢慢見識到了美國神話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而當暴風與雷雨逐漸逼近時,除了找出星期三先生的真正目的,以及自己神秘的身世外,影子也將面臨最終的自我考驗──他所相信的將會改變這世界的一切!
和《無有鄉》感覺很不一樣的是,《美國眾神》的風格相當陰暗,恐怖、暴力和成人性質的內容也相當多。開頭提到的史托克獎,就是頒給恐怖小說的一個獎項。
書中的神祇,據網路資料和蓋曼所說都是真的,各個神的出處可參見這個網頁。當然,蓋曼仍賦予了這些神一些獨特的個性;尤其星期三先生,這位被維京人在西元九世紀帶到美國的「奧丁」,在許多言詞、行為的表現上,很難讓你相信他曾是一位被崇拜的神,而他期望促成戰役爆發的目的,也確實能讓讀者看到後來十分驚訝。
此外,這本書也帶出了美國特有的「公路文化」:小說中有相當多的篇幅都是主角們駕車到各地所見的地理風情,待在不同的汽車旅館,再換一輛舊車,沿著美國公路前進的情景。雖然有時候感覺略嫌漫長,但在蓋曼出色的說故事筆法下,看看各個人物(與路人們)訴說自己的故事也是很有意思的。
除了各國神話外,蓋曼對流行文化的引用也仍隨處可見。到舊金山,頭上要不要插朵花隨你,就是個令我會心一笑的例子。
最特別的應該是不時插入的幾段「小故事」。這些故事發生於別處,發生於過去,且都發生在前往美國的不同人們身上:一位妓女、一對黑奴雙胞胎、一群從維京群島登陸美國的水手。這些故事乍看下好像和主劇情沒有關聯,但他們點出了書中一個潛藏的主題:你相信(believe)什麼?
在每個不同的小鎮,不同的人有他們相信的事物和生活。正如牛頭人在夢中,或是成為活死人,總在危難時伸出援手的亡妻所告訴影子的:你相信神存在嗎?你相信自己是活著的嗎?你相信你走的道路是值得的嗎?
本書結尾的眾神大戰,最終其實只是配角而已,重點卻是影子自己的追尋之路。小說的最後一百五十頁一反前面緩慢的步調,彷彿風雨來襲一般;我們隨主角踏入死亡考驗,一步步返回光明,並揭露自己的身世與一切背後的陰謀。重生的他毅然踏入大戰中央,並作出了最重要的決定。
實在很難形容看完這本書後,心中激盪不已的起伏;出色的文句、敘述故事與角色的手法、史詩般的視野,以及現代素材與古代信仰的結合,確實是喜歡奇幻的讀者難以錯過的作品。
http://blog.yam.com/krantas/article/2277121
  
  《美國眾神》並不是一個能輕易形容或評價的一本書,也在我的閱讀經驗之中確實地留下了許多記錄。
  其實我一個多月前就拿到了試閱本,但並不是我拖著不寫感想,又或是根本沒看。而是我花了一個月才看了半本,廁所和捷運大概是我最常拿起這本書的時候。聽起來好像是個有點糟糕的評價。可是這也是這本書的奇妙之處,第一次有本書讓我整整看了一個半月,居然讓我在闔上封底時,不是如釋重負,而是難以抑制心中的悸動,大概是種非要寫點什麼來抒發的衝動。
  當我只看了半本,然後在誠品中看見《美國眾神》鋪天蓋地的堆滿上架,我內心還有點擔憂,這樣大肆宣傳會不會賣得不好呢?因為這故事一開始並不是非常吸引我。但十五分鐘前闔上書頁的我早就疑慮一掃,決心向眾人大力推薦
  閱讀《美國眾神》時,讓我屢屢想起一篇古老的文章《神在之源》,那是篇某個Sigil學者的學術論文,通篇臆測多,實證少,但是想法論點倒是相當新穎,更別說那篇論文起碼有上十來年的歷史。不過,像《美國眾神》這樣探討諸神的存在,又能奢望什麼例證呢?
  但這類的文章總令我產生一種獨特的興奮感,混雜著三分的褻瀆與七分的崇敬,然後用無限的好奇心包裹,去揭開諸神存在的古老面紗。
  《美國眾神》的概念並非是蓋曼所獨創,但能將如此主題這般揮灑的人,恐怕也若非尼爾‧蓋曼所不能為。故事主線在起頭時略顯沈悶,起碼卡了我近一個月,一直到中段之後才漸入佳境。但是我極度喜愛那些穿插的短篇小故事,不論是紐約的計程車司機,或是黑奴雙胞胎的故事,都強烈地撩動著我的情緒。某些神話雖然陌生但卻依舊吸引人,而我最喜歡的部分也並非全書的高潮之處,而是尾聲後記那種平淡中的喜悅。
  我不願對劇情多做說明,寧願把這些留給其他讀者自己去體會。但我想這是本絕對值得一看的好書。
  當然,也不是沒有缺點......
  由於我的看是試閱本,沒有什麼封面美醜可供討論,但是這個翻譯品質總覺得未臻理想。當然,這麼多異教神祇和神話故事,並不是太容易翻譯。可是一些名詞的選擇也實在有點怪,Dwarf或Duergar翻成侏儒,Turin的裹屍布翻成突林?好像與習慣的用法有些差距。許多神祇也沒有那麼罕見,雖然沒有什麼官定中譯,但總有通行度較高的慣用譯名吧?
http://blog.roodo.com/gleamhill/archives/5328319.html

現代神話──《美國眾神》

遺忘,有時候是件好事,可以讓人不再沈浸於負面情緒之中,迎向嶄新的未來。但是,對於被遺忘者來說,這卻是件非常悲傷的事,被忘卻就等同被抹去、否認了存在的事實,尤其是依賴著人們信仰維生,因人們「相信」而存在的神祇,不復人們的記憶之後,祂們將失去存在的意義,逐漸凋零湮滅,直至消逝。
這並不是一本容易親近的小說。光是將近五百頁的篇幅就足以讓人心驚膽跳、雙手發顫,在好像永遠不會有盡頭的旅程中奔馳,與為數眾多名字拗口、帶著重重隱喻暗示的各國神祇們會面,那些充斥著謎團的對話,更是堆築而成第二道關卡;那些已消逝的、未消逝的,那些半掩半現的故事,呼喚著、喊叫著,要人們將它們挖掘出來,但是,我缺乏那把必要的鏟子(那些流傳已久的古老傳說),只能跌跌撞撞地徒手挖掘,於是我充滿痛苦(因著那為雙手製造傷痕的過程),亦充滿欣喜(為著那些吸引人的故事)。
這是一本難以形容的小說。開拓者們前往新大陸,帶來族人,帶來工具,帶來各自的生活習慣,也帶來他們所信仰的神祇;神隨著人們在此地安身立命,然後潮起潮落、生死傳承,大自然的規則開始發生威力,有些部族滅亡了,有些部族被吞併了,有些部族依附了他人,於是,神們被孤獨地遺留在這片大陸,面臨逐漸衰亡;再然後都市形成,人們開始信仰科學,否定一切不可思議的古老智慧,否認神的存在,隨之產生的是新的信仰(人們不自覺的、下意識的),電視神、科技神、公路神、媒體神、航空神……順應而生;在這新神崛起舊神沒落的時節,卻有神試圖引發一場諸神大戰(我們能輕易嗅出陰謀的氣息)。
尼爾.蓋曼不愧是被史蒂芬.金譽為「故事寶窟」的作者,他信手拈來,就是一則則精彩的眾神故事,過去的、現在的、哀傷的、殘酷的、令人難以置信的,一段一段被截取、被拼湊、被組合,在他筆下,眾神展現了有別於一般認知的面貌,祂們從信仰中被創造出來,祂們以信仰為食,祂們並非萬能(僅能展現某部份的特殊能力),祂們擁有喜怒哀樂,祂們也會使陰謀、耍狡詐,祂們與我們如此相似也如此接近,祂們源自於我們,祂們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被人們所創造所崇敬的神。
聽起來似乎很不可思議,我們的信仰教導我們,神創造人,神給予人生命,神管理著人們,怎麼到了尼爾.蓋曼筆下,神卻成了人們幻想的產物呢?回頭想想,其實也沒那麼不可思議,在許多傳說中,死去的人因受到眾人的尊崇與信仰而轉化成神,在許多傳說中,神也擁有人類的七情六慾,神們一直與人們如此相近,有如雙胞。
眾神的古老傳說,我們聽得多了,但是,有誰聽說過眾神的現況如何?
http://reading-online.blogspot.com/2008/07/blog-post_4850.html

諸神之黃昏前,神已然滅亡:尼爾.蓋曼《美國眾神》

首先感謝卡蘿姊姊的慷慨借閱本書!上網查後發現本書的獎項真是超級豪華...不愧是被稱為尼爾.蓋曼的代表作!記得兩年前我曾在京華城的誠品讀完一本封面簡介看起來很有趣的《第十四道門》,正是尼爾.蓋曼的作品,當時給我印象極差,因為宣傳打著「恐怖到讓人睡不著」,結果是讓我懷抱著浪費時間的怒氣而睡不著...囧 因為與預期構想差距過大,那是本給小孩看的童書啊~想不到在兩年後再次閱讀到這位作家的作品,更是一雪前恥的精采好書,雖然因為太厚,所以在趕時間閱讀時數度想針紮鎮長的稻草人
一向對神話很有興趣,從小到大都有在涉獵,可惜在本書作者淵博的學識下卻還是覺得自己太渺小了...當然也是非戰之罪啦,我最懂的希臘神話和中國神話在本書完全沒戲份啊!《美國眾神》讓我佩服的不僅是尼爾.蓋曼有趣的題材構想、簡鍊易讀的文章,書中俯拾即是的神話傳說更是讓我眼花撩亂,不得不為兩位譯者致上敬意,無論是北歐、印度、愛爾蘭甚至更少數民族的古老傳說,相信讓作者、讀者、譯者都經歷了一場不遜於書中神明戰爭的苦戰哪~!
很難形容本書帶給讀者的感受,作品基調中充滿了悲傷與灰暗、卻也容納了驚悚與恐怖的元素,看到描述那些淪落成市井小民甚至妓女的神明,讓我內心便是充滿悲哀,但在後面看到神明的一些作為與思想,卻又感到心寒,人與神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神明信仰與現代科技會產生何種衝突與悲劇,作者做了很深刻且動人的真實描寫。
此外,我很欣賞尼爾.蓋曼所做的「諸神之黃昏」設定,這在北歐神話中一直是令人耳熟能詳、又充滿期待的神明滅亡決戰,在遊戲、動漫畫中是常被借用的設定,將本書的幕後黑手奧丁安排這場決戰,噱頭與意義上都很重要,而從bluesky的解說上也可得知,故事裡包括天氣、道具、人物、劇情等設定原因都與「諸神之黃昏」典故息息相關,所以若先去了解這段故事的來源再閱讀本書會更入戲!
書中提到兩次來自中國的神明,其實我閱讀中還真的想不出來是什麼神:P404「七名中國男女從車上下來。他們看起來很乾淨,穿著像是某國基層政府官員的暗色西裝。其中一人帶了寫字板,他們從後車廂卸下大高爾夫球袋,查看清單。高爾夫球袋裡包含華麗的長劍(把手還漆了亮漆)、精雕的棍子,以及鏡子。這些武器一一經過分配、檢查、簽收。 」 後來讀完書後才想到應該是去掉其中一仙的呂洞賓八仙吧! 而:P421「第一顆頭歸我。」一個非常高的中國男子說。他頸上繫了一串微小頭骨,開始專注緩慢地走上山。他肩上扛著一根權杖,尾端是彎曲的刀鋒,如同銀色的月。 」則應該是沙悟淨吧,只是感覺中國神話中使用沙悟淨很奇怪呢~要嘛也用孫悟空嘛!
p.235中「賭場所隱藏的祕密就是:人賭博為的是輸錢。人來到賭場,是為了在輪盤中下注,翻看一張張撲克牌,在吃角子老虎不斷吐出的錢幣中迷失自我,感受自己是真真切切活在世上。人們可能會吹噓自己贏了幾百次,或從賭場搬走多少錢,但他們緊捏在手中的珍寶,其實是那些失落的時間--這正是某種獻祭。」一段話代表著本書部分核心思想,回顧起來令人感到顫抖與悲傷...而p.58「這些神祇不僅消失在世人的記憶中,連名號都已不可考。崇敬祂們的人民也同樣被遺忘了。這些神祇的圖騰凋壞,久遭遺棄,祂們的祭司還來不及傳揚奧義便已死去。」
「神祇也會死。祂們死了之後,沒有人為祂們哀悼,沒有人記得。意念比人還難消除,可是終究會泯滅。」代表著諸神戰爭的意義,更令我感到不勝噓唏與無限惆悵...
http://reading-online.blogspot.com/2008/07/no234.html

諸神水滸──讀《美國眾神》

閱讀時,有從眾神的世界跌回人間,又被推回諸神的黃昏之感。
《美國眾神》的發想相當有意思:在美國這塊廣大的土地,匯聚了從四面八方來的種族,這些人在遷居時,也將信仰的象徵、思想引領至該處。因此,現今的美國擁有古今中外的神祇,然而時至今日,這些神祇卻逐漸在眾人的腦中被遺忘,甚至毀滅,取而代之的,是代表現代科技的信仰,文明社會的「神」。於是作者尼爾‧蓋曼開始透過一個粗壯大男孩「影子」的雙眼,描繪出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諸神之爭──一場新舊、思想與科技的戰役。
角色設定有《水滸傳》的味道,每位神祇、精靈、妖精、巨人……等等不是擁有特異的身形或能力,就是支撐某民族的強大力量,皆大有來頭。有大名鼎鼎如「復活節女神」伊絲特,也有輕描淡寫的不知名矮魔,囿於讀者本身的文化與知識量,想要認識所有提到的神幾近不可能。對我而言,大概只有電玩「太空戰士」的名召喚獸「伊夫利特」,與漫畫《幸運女神》的大姐「烏爾德」登場時,能激起我內心小小的共鳴,啊對了,還有中譯本第421頁的那名中國男子,該不會就是沙悟淨吧?
作者透過一介凡人的眼光,藉其體驗來述說諸神之戰,除了試圖緩和讀者閱讀時的荒謬感(試想若主角也是某神,他眼中的世界是否更為怪誕?),也讓他扮演人與神之間的疆界。此外,主角已死之妻蘿拉的存在,也賦予故事中一個第三世界的個體──幽靈。人、鬼、神三界的個體們,行事標準與生活方式各異,在一部作品將其囊括的寫法,增添不少對比的趣味。
在故事第一部,主角被諸神之父「星期三」拖著到處去串門子,之後落入敵營,逃出後又被某神搭救,如此眾神一個個現身,也營造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暴風雨前的不安感;第二部卻稍作喘息,將主角安置在湖畔鎮這個人間淨土。本書主角所見幾乎都是神祇,該處是他的旅途中停留最久,也是見過最多「正常人」的地方,雖說星期三仍不時會帶他出任務,但書寫密度已逐漸轉移到主角化名麥可‧安瑟爾的寧靜新生活上了。
此兩部調性如此迥異的場景,乍看之下無多大關聯,僅是將凡人的經歷串連起來,從四處遊歷的公路電影,轉變成恬靜的鄉鎮日常生活罷了。雖說從荒謬轉向現實,主軸的「諸神之戰」卻沒有更大的進展──最多只是星期三拉攏了幾個神。於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性急的讀者會開始躁動:被交代重要任務的人類就此歸隱?眼尖的讀者會開始疑惑:為何區區一個剛出獄的肌肉男,得以承接如此責任?
所幸,第二部結尾開始急轉直下,某人物的死亡啟動了某個開關。情節至此,本書才回歸娛樂小說的本質,在一陣穿越生死的掙紮後,所有真相、陰謀一一出爐。角色的真實身分、主角何以被找上的理由,以及湖畔鎮的幾個秘密在最後全傾洩給讀者。
我想,閱讀本書的心態就像故事中的神祇設定:我開始信仰,隨後卻發現「牠」又與我所信仰的不同;「牠」並非不死,然而當我們在心中逐漸將「牠」遺忘、消滅了,卻又在某發源地與「牠」不期而遇。
一如「故事之神」大多會給我一個滿意的結局,且在日後的某天,我又會遇上一個似曾相識,卻嶄新的「它」。
http://reading-online.blogspot.com/2008/07/blog-post_5087.html

另版封神:美國眾神/尼爾˙蓋曼

  我無法說,我讀懂了這本書,或者可以從其中拆解出什麼有意義的。我看到的只是一些光、一些片段,一些在尼爾˙蓋曼其他小說中似乎反覆出現的主題。蜘蛛,譬如說。讀著《美國眾神》,想著這與《蜘蛛男孩》(或者翻成《南西之子》)是那麼的相似,連場景似乎都足以合而為一。而《蜘蛛男孩》則貌似美國化了的《棕櫚酒鬼和他在死人鎮的死酒保》,更都市更俏皮更頑劣更世故,但少了那種打從心底讓人想要相信的特質。
  《美國眾神》對我來說,其實是一本難以消化的小說。為甚麼是美國眾神?為甚麼是北歐諸神?為甚麼希臘眾神在「前臺」出場的機率甚至小於「異國」的埃及諸神?為甚麼沒有印第安諸神?為甚麼中國神的描述貌似沙悟淨,而日本神是五名女子?
  從《綠猴子》到《美國眾神》,我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方文化圈的作家果然還是對中國的神明相當無知。《西遊記》是本小說、了不起的小說,但也就只是小說,不是教典什麼的。這點真是讓我完全無法忍受,簡直比為了讓菜色有紫色而加入茄子還糟糕。而中間穿插著的那些片段,則明顯的尚未跳脫出美國建國史的基礎框架:黑與白的抗爭--寫的好像美國一開始沒有印地安人、沒有中國奴工,也沒有中南美洲人一樣。而針對小說中提到的「只有美國人會去找什麼美國之心,挪威人就不會」的說法,我也不認為是這樣。日本人論、中國人論還有臺灣人論都是滿天飛,現在之所以沒有覺得挪威人有什麼挪威之心是因為他們的心早就形成了不需要等到現代。
  我無法理解尼爾˙蓋曼的意圖。唯一想到與北歐諸神勉強可以扯的起來的,只有托爾金意圖創造英國神話之作的《魔戒》是取材自北歐神話。這樣說來,是某種模仿嗎?
  但模仿之外亦有翻轉。北歐神話的中心思想,簡單的來說,可以化約為「世界毀滅」,也就是著名的「諸神的黃昏」這一幕場景。既然使用了大量的北歐諸神,那麼蓋曼自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個場景。事實上,正如同我們所看到的,《美國諸神》整本小說的重點,如同原始的北歐神話一般,焦點也都在最後的諸神大戰。先前那些緩慢的奔走、壓抑的流動、莫名的際遇全都是為了這一場最終之戰而準備。然而與原始的神話相異又相同的是,這場戰爭竟是由奧丁與洛基所行的兩手騙術(騙術的這條支線相當重要,如伏流一般自始至終的貫穿了整本書。),目的則是為了最終的復活,而這與傳統的北歐神話思想也暗暗相合:當萬物消亡,新的生命將再次形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循環的--只是這回,新的生命只剩下奧丁與洛基兩人。
  你注意到重點了嗎?信仰與否根本不是關鍵。
  誰會認知到在幕後眾神大戰?誰會理解奧丁一如理解電腦?這場大戰非但是精心策劃,就連其表象亦是一場欺瞞。眾神的確需要信仰,然而得以存活至今的眾神正是因為還有人信仰。如同新神與舊神媾和時常常提到的,這世界這麼大,總是有和平相處的方法。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舊神以各種文化面貌殘存在這世界上,還以各種方式使用著新神。那麼,所謂信仰到底是什麼呢?使用就是信仰嗎?奉獻就是信仰嗎?(事實上,我們有對電視機奉獻什麼嗎?)語言在此成了泥沼,唯有行動才能從其中窺見蛛絲。騙術即是一切,是信仰的真相。諸神自古老的時代起始玩弄的便是兩面手法(或者該說人製造的神都是兩面手法的神?)一個拎著小提琴,一個裝成鑑賞家,而人便是中間那個貪小便宜卻得不償失的大肥羊。
  而眾神,眾神合作的背後又豈非陰影重重、騙局滿佈?星期三(附帶一提,這一天是北歐神話中祭祀主神奧丁的日子(Woden's day),所以星期三即是奧丁在今日的別名)若要成功布局,則不需在乎影子的生死。然而伊西絲與荷魯斯,這兩名古埃及的神明將他從古埃及的死亡之地帶了回來。影子是奧丁的兒子(而這個奧丁可是嚴正的聲明過自己是空包彈),是個半神半人。影子為了父親的守靈而被綁在樹上,在經歷了三天的三倍之後復活,這不禁令人聯想起了在當今社會擁有崇高地位,但小說中總是避而不提、只有短短一行「他在中東老是搭不到便車」的耶穌。
  他們看起來似乎是不同人?嗯,美國的星期三與北歐的奧丁也是啊。總之我偏向這樣理解。這個「影子」在小說中看起來像是一道完美的水晶體。任何事物都從他身上折射而過,散出光,而他的思緒總是篤定,儘管有時不情願,但是篤定。然而那樣的篤定又不像是拋棄了一切的人,而毋寧是面對命運時的一種平靜。他下過牢、綁在樹上、經歷過死之國、重生,然後揭開真相,饒恕一切,完成該完成的--拜託,他比裡面所有的神都還像個神。假設我們今天還對神有什麼幻想的話。
http://reading-online.blogspot.com/2008/07/blog-post_5290.html

我們讓你和他互毆:《美國眾神》

「天神都很好。」亞蘇拉緩緩說道。「但是心更好。因為那些神就是從我們的心裡出來的,而他們也應該回到我們的心裡……」(p.345)
過去人們造神解釋未知事物,或將複雜難解的欲望/動機具體化。創造名稱之餘,羅織故事使神祇與人相似,又矛盾的賦予其力量或魔法。他們的地位在人類既親且懼的心理下時高時低。神祇的作用美其名為精神之寄託,換一種角度觀看未必不是人類推託渾沌或罪衍的高級藉口。
  許多窮盡一生鑽研知識的學者,越是研究越是相信神的存在,一切現象產生的源頭是如此奧妙難解,似乎真有未知力量操縱。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目前已知的知識即足以解釋早前依憑神祇而生的那些未知:打雷和閃電與雷公電母無關,月亮也不再有割人耳朵的魔力;至於人性罪惡的部份呢,萬惡金錢早已取代梅菲斯特的誘惑。
  因此舊神漸漸被遺忘。
  這些式微的神祇和一般故事創作不同,不論是解釋未知或推託罪惡,他們的骨血由先民文化灌溉,是我們的風俗、價值、民族的共同記憶,是「根」的具體呈現。難道那些古老的美好與邪惡面對科技列車,連補票的機會也沒有嗎?
  於是在《美國眾神》裡,舊神有了動作,他們卯上科技、媒體……等等新神,一爭生存席位。
  新大陸裡,人們拋棄原鄉信仰,舊神流離顛沛,以殯葬、計程車或詐欺維生。讓神祇淪落至此,這樣的罪或許不及縱慾之城索多瑪,難道不應受點懲罰?眾神的力量雖然消退,對付人類仍綽綽有餘。何以他們的反撲不是失去信仰的人類而是算是自家人的新神?
  這樣弔詭的行為與雲門舞作《九歌》中,扮演神的舞者腳不落地,全靠其他舞者支撐的情形類似。天下間的神擁有同樣的悲哀──被創造。
  所以他們彼此互毆了。如果說創作必定反應作者性格,互毆的行為鐵定是最佳代表,為生存/利益上演全武行,不論是血淋淋或是勾心鬥角,版本多到我們聽都不想聽。
  從互毆的行為聯想到人類並不是尼爾蓋曼最殘酷的描寫,互毆的肇因才真正是「慘絕神寰」。捍衛地位與尊嚴的決戰付出的代價成為陰謀者的食糧,而策劃一切的正是「眾神之父」。當「創造者」造出的「創造者」都能輕易背棄自己的造物時,為於最高創造階層的人類的心態不需特別著墨也能想見。
  主角影子說:「我們不需任何人相信我們,我們只是無論如何都要繼續前進,我們就是這樣。」(p.446)一語道破人類的企圖與自負。
  影子是眾神之父奧丁的兒子,這樣的身分美其名為「半神」,實際上也是「半人」。由於身分尷尬,影子較一般人類更易受到神的影響,非照著神的規則走不可;在人類社群中,他格格不入,妻子常「感受不到他活著」,得用假身分才能自然與人相處。也只有不屬於任何一方,影子種種光怪陸離的事件表現的十足冷靜,透過他的視點,有利於我們對故事的拆解與思考。
  在譴責與感嘆外,書中還刻劃了第一批移民對原鄉信仰的尊崇,如何以堅韌的意志熬過惡劣環境。最有趣的是中東業務到紐約推銷產品的段落,處處碰壁的他遇上失勢神祇,意外發展出新思維。今昔故事對比,到異鄉奮鬥總是不易,神祇一直是人們最有力的精神寄託。
  我覺得《美國眾神》的基調還是溫暖的,利益背叛依然無法掩蓋信任與關懷。雖然我們不常記得眾神,祂們始終沒忘卻忍不住要互毆一下的我們,因為祂們從未離開。
http://reading-online.blogspot.com/2008/07/blog-post_12.html

眾神面貌,理應如此──讀尼爾.蓋曼的《美國眾神》

  尼爾.蓋曼的這本《美國眾神》,角色數量絕對不在話下,其中隱而未揚的典故更是多不勝數,縱使只是出來說個幾句話的串場人物,其真正面目也可能是某個知名神話中的角色。
  說實在的,我並不準備假裝自己讀懂了那些典故,以及書裡極為龐雜的人物關係與細節;但奇妙的是,雖說如此,我卻還是挺喜歡這次的閱讀經驗。
  總而言之,這回的尼爾.蓋曼與我事前那淺薄的估計全然不同,在此之前,我只接觸過他的《無有鄉》,以及從蓋曼原著改編成的電影【星塵傳奇】。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無有鄉》是一本受到許多奇幻讀者好評的小說;但或許是我對奇幻接觸不深之故,整本書並未給我特別驚喜的感覺。沒錯,那的確是一本充滿娛樂性的小說,但裡頭實在有太多段落,給我一種可有可無,像是只為了讓主角經歷精采刺激的冒險,進而刻意安排的段落,而故事就由這樣的段落堆砌而成,反倒將故事主軸為之削弱。
  後來當我知道,原來《無有鄉》最早是尼爾.蓋曼所寫的影集劇本,接著才由他自己改寫成小說,方才有了股恍然大悟的感覺。沒錯,正是因為以影集作為藍本,那些段落,也才因此有著為了滿足觀影娛樂性而勢必得存在的必要性。
  不過呢,知道歸知道,在讀《美國眾神》之前,我還是完全把以上的事情給拋在腦後,一心以為《美國眾神》是個擁有相當有趣的點子,以及高度娛樂性的精采故事。點子有趣這點,倒是與我預期的一樣;至於故事緊張刺激、娛樂性滿點的想像,則是完全撲了個空。
  與《無有鄉》相較,《美國眾神》的故事節奏可說極為緩慢,在前三分之一處,故事有點像是中途被截斷的公路小說,不僅主角對於大勢完全不明瞭,就連身為讀者的我們,也同樣對於故事接下來的走向一頭霧水。
  而這樣的狀況,到了中間三分之二時,更是變本加厲。故事以極為特別的方式,在某些方面延續了公路小說的風格,只是由於主角有了一個暫時的固定居所之故,於是故事便在時而旅行、延伸故事主軸,時而回歸寂靜的鄉村生活中,持續交錯進行。說實在的,通常在一本小說的中段,故事總會有著更為實質的進展,為最後三分之一的高潮進行準備。然而,《美國眾神》卻將這樣的進展給壓到了中段的最末尾處,反倒將敘事的調子更加放慢。
  只是不知為何,那卻也是本書中,我最為喜歡的部分。在尼爾.蓋曼的筆下,那些外出旅行與鄉村生活的段落似乎正好成為對比,但這樣的對比,卻又因為蓋曼有些冷調的文字,而顯得淡薄許多。於是,那樣有些絮絮叼叼的鄉村生活,與和「眾神」這樣雄渾之名並不相稱的戰役與寒酸旅程,卻也在相互對比的同時,展現出某種如出一轍的調子,一者看似現實,一者看似奇幻,全流露出主角看待這個世界的漠然與不自覺的迷惘。
  真正讓我再度察覺到,這果然是本蓋曼作品的,則幾乎全集中在故事猛地急速進展的最後三分之一裡。故事一面加速朝新舊眾神之戰的情節前進,也同時安排主角藉由某種的確十分神話的方式認識自己的情節,使得角色心態因此產生轉變,進而一路發展到如同《無有鄉》裡,那種真相逆轉大翻盤的高潮結尾(不過會這麼說,不代表節奏就十分緊湊,充其量,那只是在這本書裡顯得較為緊湊罷了)。不過呢,在本書裡的高潮,卻也正如小說前頭一樣;一切在你以為會出現如同神話中「諸神的黃昏」的死鬥之前,便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輕描淡寫的邁向終局。
  也正是讀到那一刻起,我總算大概可以確定,原來尼爾.蓋曼還真的沒準備要在最後來場華麗的眾神之戰(會用「大概」這個詞,是因為我雖然喜歡這部作品,卻也不禁懷疑,這會不會是因為故事已經完全脫離尼爾.蓋曼原有的掌握之故);他想要說的,不過只是個人尋找目標,以及擁有權勢者其實也同樣充滿畏懼的故事罷了。
  或許,一切就像全書結尾那個小段落中點出的一樣。眾神是神,但也同時不是神。畢竟,祂們因我們的信仰而生,而創造祂們的信仰本身,卻從來都不是種單純的情感。
  因為,我們為了愛、為了恨、為了享樂、為了富裕、為了平安、為了恐懼、為了殺戮、為了敬畏、為了信仰本身、為了所有的一切而信仰。於是,眾神面貌,理應如此。
http://reading-online.blogspot.com/2008/07/blog-post_7923.html

神與少許的詩-讀尼爾.蓋曼《美國眾神》

  故事從哪裡開始好看?如果要問我,那就是從某個插敘開始-故事裡那個來自阿曼的中東男子對紐約滿口抱怨,一番城市體驗之情感震撼後,搭上該是老鄉開的計程車,卻意外看見司機墨鏡後的眼睛-那是一簇燃燒的火焰-然後男人說起了自己祖母幼年時看見火神之類神祉的故事,這位前任天神,如今是流落異鄉的中東籍司機有一搭沒一搭應聲,然後說欸某些地方某些時年他們確實過得比較好,但那一切都過去了。如今他已經流落異鄉BALABALA(「我想逃離這裡」神祇在說完那個客人把大便留在後座的倒楣事兒後不無感愾的說),男人最後留下了他的住房號碼。那一個晚上,他們上床,第二天,男人發現,它的行李,還有護照、歸國機票都不見了,剩下一張長的不太像自己,卻也不太像昨天那位流浪天神老兄的大頭照身分證明,然後他認命的套上外套,走向他之後在城市的命運。老實說這忽然插入的支線橋段實在太貼近,貼近我們熟習得這座城市,灰敗的身體、像牆壁一樣灰濛濛的人或像人一樣灰濛濛的牆、陌生客、潛藏的耀眼的身分(那麼光華燦爛一如從蒙垢的披髮中抖出祖傳寶石)、豔遇、騙局、身分的互換……這一切完全符合這座城市流行之小報邊欄新聞元素的內容,只是裡頭有兩個男人,其中一個還是流落異鄉的神祇。轟-像六零年代魔術秀那種誇耀的地上猛然炸出一團灰煙然後有巨漢或美女現身其中的把戲,只是一切全都不對盤了,神明的現身是在車流中的計程車上,他沒有如傳說裡頭說的那樣給了你什麼,反而奪走了什麼-嘿!老兄我現在可以回家了-想像火神那麼瀟灑拍拍牛仔褲用手指點燃事後煙,凝視著床上睡懵了的倒楣鬼,然後換了身分潛逃離境。最乾淨也不過是,最悲傷不過如此。
  小說也描述了我們親愛的男主角-影子-流落到某個模仿埃及開羅的小鎮,當上葬儀社靈車司機,等待他的雇主跟他會面(那真是黑的不能在黑的故事,開葬儀社的埃及眾神,大段大段像是專業解剖教科書頁上化現摘下來的動作敘述,然後他們穿黑西裝,有一雙無感的黑眼睛,等人死,等把人剖開,等一切結束,等等。)
  我覺得那些段落都好美,黑到底了,有一種悍與蠻勁,沒有什麼事不可能發生。死或逃。離開與移動。那麼像,用神祇的故事,說我們,我們的故事。
  小說建立於一個絕妙的設想,搞不好那是最能反映美國作為移民大國與種族融爐的譬喻也說不定。當這些移民者帶著他們的信仰,或自願或不甘願,來到這片新土地,他們祈求或得慰勉或不得呼應,然後他們茁壯,或就此消失了,人不見了,那麼他們帶來的神呢?新土地的舊神,新土地的舊神,新土地的舊神,再呼喊一次也許不如說新土地的舊神們(神可以加複數嗎?),人多了,神也多了,人變少了,神卻不見得少。人或可消滅,可遷移,但帶來的神呢?老去的被人遺棄的神在紅土地上四顧茫然,他們逐漸衰老、變髒亂變得世故而滿腹牢騷,變得像人(但將永遠不是),而新土地上出現新時代,還會有更新的神出現,他們終有一天會彼此意識到對方,誰在誰不在,誰被需要誰不被需要,誰過得好誰過得更好,於是他們對抗。
  核心的概念讓人讚嘆,但越到小說後半,我時有迷惑,神從天上被打到地下,有欲有恨,少智少愛,越到小說尾巴「神」便越像徒有力量而五欲糾結之「類人」,或像希臘羅馬神話中那些讓愛慾操縱以行大能的奧林匹斯山上神祇(但其中的愛慾糾纏遠遠不及),關於「神」的描述似乎剩下「具備遭越凡人」力量這點,那樣的故事,寫到後來也就索然了讓人不免有不過是另一部漫畫公司筆下《X-Man》的故事,不過是彼此組團對抗的特異功能人士換作印度神歐洲神中國神明對決新時代電視電腦……
  如何補足其中的神話感呢?讓小說重新變得矇矓而具備神秘特質?小說作者聰穎的,以詩質化的語言取代神祕學,讓主人翁影子作夢,在影子的夢裡(影子也會作夢喔!),牛頭人燒火一邊說古老的箴言,那美好的像是詩一般,類詩般的句子使小說中神祕的那一部分(神的存在、古老的力量)變得美麗而充滿鄉愁,詩的費解與景深替這些有力無「神」的神祉們扳回一城,讓小說裡頭的神祉們在敘述上忽然又有了力量。或著,無關於美國也非觀眾神,但是,詩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接近神的事物呢!
http://reading-online.blogspot.com/2008/06/blog-post_27.html

這塊土地,諸神不宜:尼爾‧蓋曼《美國眾神》讀後感

  是美國的眾神,所以沒有亞洲的眾神。
正文之前,我想先為本書譯者拍拍手。 書中所列出之眾神繁多,間或提及其他非當地人能了解的風土民情,文章側邊簡短解釋減輕閱讀者不少負擔,相信整理起來亦是一大工程,總之,感謝感謝。
以前大學讀希臘羅馬神話故事,裡面的神祇不是亂搞男女關係,就是被妒火搞得草菅人命,當時只覺地中海附近的民族好直接,神明都可以這樣地描寫。 雖說咱們也有較具【人味】的神明,但似乎多為純善,少有利用萬能的力量顛覆人間。 而本書所描寫的神祇更與往常所知不同,偷拐搶騙,殺戮連連。 除了具備某種神秘力量,感覺上其所作所為,和凡人沒什麼兩樣(所以,這裡所謂的『gods』,不過是有特異功能的人類?!)。
而這些神祇非一開世就存在,歷經人類的獻祭,成為部落的吉祥物,於是成神靈(譬如久居湖畔鎮的辛澤曼)。 接受越多人間的祭禮與膜拜,此神明力量便會更加壯大,反之,若逐漸被世人遺忘,祂就會消逝不見… 看起來好像沒有想像中的萬能。 突發奇想:會是因為這類神靈是【人類製造】,所以怎麼樣還是比不上普羅大眾認知的全知全能造物主?
  那麼,書中這段文字就很有趣了:

“你如果在有形的物質世界活動,這個有形的世界就會對你產生作用。 受苦會痛,正如貪婪會迷醉、慾念會渴求。 (p.318)”
《勇者物語》中的幻界隨著現世而改變,原本單純的虛構境界,因為現實的毒素入侵變得醜惡(如各族間的歧視排擠)。 《美國眾神》的眾神亦是如此,剛開始受人膜拜,地位崇高,隨著浸淫人間越久,逐步受到這個物質世界影響,同時漸漸融入人類的劣根性,最後演變成為了一己私利,眾神齊打交。
美國是“沒有神的新大陸 (p.120)”,“這個國家是世上唯一懷疑自己的國家 (p.103)”。 雖是世界強國,這塊大陸總給我淺薄貧瘠的印象,任何事物新舊汰換快速,眼花撩亂之餘就是沒有紮實穩健感,或者該說,這個國度背後沒有足夠強大的『東西』(文化?信念?)支撐,搖搖欲墜。
要在這塊虛無縹緲的大地紮根,生存,靠血腥獻祭似乎也改變不了什麼,莫怪乎,諸神不宜。
http://reading-online.blogspot.com/2008/06/blog-post_18.html

神靈隨處可見,但傳奇不是

  尼爾?蓋曼自然不是個普通角色。對于別的作者我沒法如此肯定,但尼爾?蓋曼他絕對配得上一句“才華橫溢”。而《美國衆神》更把他的才華展現得淋漓盡致。《美國衆神》對“信仰”的詮釋絕對的恰到好處,就像和冷笑話專家特裏合作的《好兆頭》一樣(那又是另一部讓我興奮不已的精彩作品),蓋曼在正義和人性間找到了一個平衡——當然,這兩者本來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或者我喜歡他的作品的一大原因就是:他和我的想法太接近了。
  這本小說的另一大亮點就是宗教和科技的結合。媒體之神、高科技之神、電視之神……我非常喜歡這個創意,雖然高科技之神爲了表現美國青少年的特色變成了個外強中幹、喜歡麥當勞和電子遊戲但還不至于禽獸不如的混小子——難道高科技就是這樣的人掌管的麽?!   
  以上是個人喜好,現在從客觀方面分析下:
  1、情節方面,非常扣人心弦和符合市場喜好,又有不少令人很舒服或者感動的溫情畫面,後面的偵探小說鏡頭也非常有水准。蓋曼不愧是能從童話寫到驚悚的全能作者。
  2、主題,這個最說不清了……但感覺上就是和我的想法一樣。也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
  3、內涵,非常好,蓋曼的文化底蘊非常強,對各民族的神話都有不少了解。
  4、語言&翻譯,蓋曼的風格是口語化的幹淨利落的短句,不過翻譯過來卻帶上了文藝腔,這點受到很多人的批評,但是我覺得翻譯上要保持那種風格很難,特別是後面涉及了大量的傳說,不文藝腔真是很難做到。那些批評的人可以自己試一下,剛開始可能可以保持擲地有聲的語氣,但到後面就很難了。不過,盡管情有可原,翻譯上確實是繁瑣了一點。   
  到最後主角shadow(影子)在北歐見到了另一個奧丁,美國的奧丁處心積慮地險些完成了一場陰謀(這也是故事的主線,最後影子和他的妻子在最後關頭破壞了他的洛奇的計劃),但是北歐的奧丁雖然和美國的奧丁有一樣的性格,卻顯得恬淡甚至安詳(雖然只是“顯得”)。
  我想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一個神吸收的是怎樣的信仰,他就是怎樣的神。或許這也可以解釋高科技小子的問題——盲目崇拜高科技的有很多都是那樣的人吧?   
  PS.《美國衆神》的人物性格也很有意思。個人覺得表現得最好的角色是勞拉。不過做人物分析就難了。畢竟我只是個高二的小鬼。希望這樣能讓我顯得比較有自知之明^^
http://www.douban.com/review/1142619/

美國眾神裡頭出現的中國神

尼爾.蓋曼為了寫《美國眾神》應該翻了不少宗教和神話的參考書。我很好奇關於中國的部份他看的是什麼書。這是書中兩次提到來自中國的神(如果我沒有看漏,這兩次就是唯二的兩次):
第 404 頁:一臺豐田 Previa 休旅車在路邊停車,七名中國男女從車上下來。他們看起來很乾淨,穿著像是某國基層政府官員的暗色西裝。其中一人帶了寫字板,他們從後車廂卸下大高爾夫球袋,查看清單。高爾夫球袋裡包含華麗的長劍(把手還漆了亮漆)、精雕的棍子,以及鏡子。這些武器一一經過分配、檢查、簽收。
第 421 頁:「第一顆頭歸我。」一個非常高的中國男子說。他頸上繫了一串微小頭骨,開始專注緩慢地走上山。他肩上扛著一根權杖,尾端是彎曲的刀鋒,如同銀色的月。
第一次那七個男女我完全沒有頭緒。七人一組的神仙,有男有女,武器是劍、棍和鏡子(還有一個寫字板?)。想不出是誰。
至於第二個「非常高的中國男子」,頸上繫著一串骷髏、拿著尾端有半月刀鋒的杖,我猜應該是沙悟淨。不過,中國的神那麼多,誰都不選卻選上沙悟淨,真是奇怪。
  二月九日補充:底下是來自批踢踢板友 artyman 的回應:
中文版 p.428:….有三人使勁攀上山丘,其中一個長得像豬,另一個長得像猴子,還有一個是尖牙鬼。這一段比較像是西遊記啊!不過這樣的話,前面那位長得非常高的男子,似乎就不是沙悟淨了?
http://blog.mingwangx.org/?p=547

  花了不少時間才啃完這本書,有太多容易分神的事。以為它難讀,起初的情節覺得並不然,或許用上了許多神祇的擬人,(當然有他如此書寫的意義),不過若當成純粹奇幻小說來看倒挺不錯的。感覺既神祕又刺激。以一個不太有個性的假釋男人作為主角,挖空主角,就像他在小說中的名字「影子」。故事並非直線順敘,中間可能穿插著其他小故事(有點像額外的支線劇情?)。而且越到中段就更加的混亂,你甚至不知道是不是在同一個世界裡。容量和劇情塞在一本小說資訊量十分的龐大。很像那種冒險系的少年漫畫啊,不斷的有新角色和新敵人,作者不斷的挖坑加大故事背景的複雜性。有時回到角色兒時、有時出現日常生活的番外篇。只是那樣的漫畫故事是由好幾本書集結而成,《美國眾神》可是僅僅只有一本啊。(這麼說來,其實本書跟所謂的RPG人物小說還真有點類似?)
  大概是因為國情不同吧,雖然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作者書寫某些橋段的用意,但都還是讓人覺得不清不楚啊,雖然編輯的譯註很努力,礙於文化隔閡的關係,太多東西還是沒辦法一下子接收、反應。私自以為,真正上乘的作品,是要有大家都瞭解、小孩都能明白的情節;內部其實暗藏深入的部分,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解讀。覺得《美國眾神》作者在書寫上似乎有這樣的打算:能讓在不同文化圈的人能讀得懂(用上了其他國家的神話。但東方的部分只有西伯來和埃及,整個很缺乏中國);不過這個野心(?)似乎在一半的時候就失敗了(茶)。太多不知道的捏他出現實在讓人混亂(倒)。跳躍的程度就像在追新曲的時候,大量不同曲風的曲子一口氣聽,到底合不合自己的胃口、好不好聽等等,都不知道。只能注意到一些技術性處理良好的部分…,但這麼一來讀故事的樂趣豈不消殆盡?!(揍)
  總歸《美國眾神》是不部好作品(實際上以上並無法歸納到此結論)。雖然主線劇情挺迷人的,但是跳躍度真讓我有些承受不了,結果這本書記得最清楚的竟然是那對雙胞胎的故事(喂)。說到哥哥悲慘的身世,還以為會有「妹妹很恰,沒人拿她有辦法」的劇情(啊啊,中毒太深,炸)。碎念到此,在這裡就給大家看一段人性泯滅的人口販賣影片吧(誤)。
http://blog.roodo.com/moriwei/archives/6618585.html

公路電影

  公路電影最初出現在美國,按照美國的電影類型細分法中,有種roadmovie,即公路電影,雖不能說出它的確切含義,但大體也明白那是怎樣的內容,主要是以路途反映人生。 公路電影身爲類型片(genre)的一種,與西部片(frontiermovie)頗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美國文化特有的産物,兩者描繪的也都是對美國邊疆的探索。不同之處在于,西部片的時代背景是19世紀到20世紀初,片中的英雄們騎馬越過遼闊的草原沙漠,公路電影的時代背景則設定在20世紀,車輛成爲冒險探索的工具;西部片影片強調人與自然搏鬥而勝利的過程,以及沿途所出現的種種困難險阻,如紅番、狼群、暴風、冰雪等,多半是主人翁需要奮鬥克服的,自然或野蠻的目標。公路電影>則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主人翁在沿途所遇到的事件與景觀,多半是在爲本身的孤獨疏離作注腳;西部電影裏的旅程,是爲了主角要完成某一特殊目的而存在.公路電影裏的旅程,則多半是主角爲了尋找自我所作的逃離,旅程本身即是目的,而通常發生的結果是這條路把他們帶到空無一物之處(nowhere),他們的自我也在尋找的過程中逐漸消失了。簡而言之,西部片突出個人的冒險刺激,而公路片則反應人的內心情感。
  六大經典公路電影
  1、《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另參本館前評《我倆沒明天》)
  阿瑟?潘(Arthur Penn)導演的《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無疑是亡命者公路電影的經典之作。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Bonnie Parker 和 Clyde Barrow是一對雌雄大盜,在30年代橫行德州,持槍搶劫銀行,最後爲警方擊斃,是聳動一時的社會新聞。而阿瑟?潘在1967年所拍的這部電影,用的手法亦頗受爭議。他們搶銀行在電影中被正當化爲向當時社會秩序挑戰的行爲。30年代美國全國籠罩在一片不景氣的低潮下,失業率急劇攀升,銀行關門,股市崩盤,許多人生計發生問題。當國家機器不能夠保障個人生存時,社會大衆開始對現有的秩序懷疑。Clyde在一間空屋前面看見一家人駐足觀望,依依不舍,詢問之下才知道這原是他們的房子,後來因爲付不起貸款被銀行沒收了。激于義憤,Clyde對屋門前銀行的封條開了一槍,而決定開始搶銀行。影片的背景雖是30年代,但其中所表達對現存體制和國家機器不滿的情緒,正好與60年代末美國社會反戰反政府的氣氛相吻合。
  事實上兩人並非一路上相依爲命,而是有一群同夥跟著:Clyde的哥哥Buck和他的太太Blanche,以及一個會修車的小個子CW。故事的主線即是圍繞在這一夥人之間的沖突上:Clyde與哥哥難兄難弟,感情甚篤,Bonnie和Blanche則勢成水火。因此四人之間呈現微妙的關系:Clyde要維系和Buck之間“哥兒們”(buddy)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要時時安撫Bonnie。Bonnie則經常在追求自由理想和因爲愛人所作的犧牲之間掙紮。最後這種緊張關系在Buck被擊斃與Blanche被逮捕後結束。兩人獲得獨處的機會,也達到了完滿的性高潮。然而這還是暗示兄弟哥兒們的關系和男女之間的情愛往往是不相容的。這種主題,常常在以男性爲觀衆對向的動作片中。 
  車子在全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男女主角相遇是因爲Bonnie看到Clyde正要偷她媽媽的車,而兩人的結局也是以在車中被亂槍打死而告終。他們每搶劫一次就換一次車,當然一輛比一輛更好更新。車子在本片中不僅是作案逃亡的工具,也正是對物質欲望的投射和通往自由的機器。
  最後一幕是暴力美學的經典之作:一群鴿子飛上樹梢,兩人正欣賞一刹那的美感。告密者忽然鑽到車底下。男女主角往樹叢看一眼,心知大勢已去。兩人對望,男主角急速跑向車中,但此時亂槍已起。慢動作,兩人被打成蜂窩。這裏面有許多元素被往後的電影一再借用。大家必不陌生。
  《邦妮和克萊德》雖以兩人伏法結束,但這部電影非宣揚“惡有惡報”的陳腔濫調。相反的,它的影像語言的運用是希望我們同情認同死者的。事實上本片推出以後造成極大的爭議。當初被Bonnie和Clyde所殺害的人其家人紛紛指責電影美化了凶手;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卻奉二人爲偶像。飾演Bonnie的菲?唐納薇(Faye Dunnaway)在片中的穿著甚至成爲當年最流行的款式。在那個以抗爭、罷課、反戰爲風潮的年代,這部電影的確亦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2、《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尼古拉斯?凱奇(Nicholas Cage)現在紅極一時,恐怕很少有人記得他在1990年演過的那部《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吧?這部電影由大衛?林奇(David Lynch)導演,根據Barry Gifford的短篇小說改編。Gifford的原著只有五頁,電影卻洋洋灑灑地擴充到兩小時。林奇的電影以懸疑和風格詭異著稱。這部片在表現形式上詭異,本質上則不折不扣是個愛情童話。
  Sailor和Lula是一對戀人,但是Lula的母親極力反對二人交往,還派了一個混混去對付Sailor。Sailor一下子就把混混幹掉,他也因而坐了兩年牢。出獄後他攜女友遠走高飛,Lula的媽媽間接找上一群變態殺手去追回女兒並解決那小子。于是情節就在漫長的汽車旅程中詭異的經曆,殺手的追殺,和由回憶中抖露出 Sailor的媽媽與人勾結害死丈夫的陰謀中展開。
  如果說邦妮和克萊德的旅程向觀衆展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平與黑暗,進而正當化他們的行爲的話,Lula和Sailor的旅程則幾乎全都是反映其內在的經驗。片名叫做《我心狂野》,本片著重的是一個狂亂的心靈如何因愛情的浸潤而被“馴服”(結局Sailor對Lula唱的正是《Love me tender》)。火焰是本片最常出現的主題。除了代表Lula的父親被火燒死的記憶片段以外,也暗喻狂暴難安的心靈。Lula許多段不愉快的回憶,如被父親的朋友強暴、墮胎等,也是爲了強調擾動難平的心理狀態。即使連他們在一路上碰到的詭異事物——例如騎掃帚的巫婆,因車禍而死的男女孩,小鎮上裸著上身跳舞的肥女人,和滿嘴黑牙長相猥褻的家夥——都似乎像是存在他們的幻想和夢中。能撫平他們狂野的心的,是兩人肉體的結合和由肉欲升華而成的愛情。就如大多數的愛情故事一樣,兩人最後以圓滿結合結束。
  八十年代通俗文化最重要的事件是MTV的興起。MTV之異于以往之處,不在于它把影像和音樂連接起來 (在這之前歌舞片早已行之有年了),而是在于它用一連串斷裂的、快速變化的影像來搭配音樂,而賦予音樂新的意義。後現代主義理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作者已死”的觀念,認爲每個讀者可由文本中讀到不同的意義。我們在看MTV時,對影像的詮釋依我們本身的生活經驗、心理狀態和欲望而有所不同,確實有一點後現代的味道。《我心狂野》雖然沒有使用斷裂和快速變化的影像,但它加入了許多詭異而與本身主題較不相幹的影像元素,再加爵士樂、重金屬搖滾和貓王的情歌穿插交織,不免讓人覺得有MTV的味道。
  3、《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導演的《末路狂花》(Thelma&Louise)爲公路電影開啓了新的方向——成功地引介女性主義到這個一向爲男性陽剛意識型態所主宰的文類。Thelma和Louise是一對閨中密友,Thelma是一個小女人,平凡的家庭主婦,Louise則是個長相普通(甚至有些醜陋),有些男子氣概的餐廳女侍,兩人相偕開車出遊。這原本應是一次簡單而愉快的旅行,但最後卻成爲兩個女人對抗男性社會壓迫的奮鬥。
  在一間酒吧裏一個男人與Thelma搭訕,原本只是單純的應酬,但是那男人卻進一步企圖強暴她。情急之時Louise趕到開槍將男人打死。原本這是單純的自衛殺人,但是現場沒有其他證人,在恐懼證據不足會被判重罪下,兩人展開逃亡的旅程。
  在逃亡的過程中父權在社會對他們的壓迫一一展現開來:Thelma的丈夫除了在電話中大聲吼叫要她回來(主要是因爲他沒有辦法應付家事)以外,什麽忙也幫不上。警察不斷尾隨追逐她們,進一步把她們逼上梁山而不考慮自衛殺人的可能性。唯一相信她們清白的檢察官,卻因爲好幾次陰錯陽差而始終連絡不上她們。連途中碰到和Thelma發生一夜風流的情人,到頭來也不過是偷人錢的騙子壞蛋。換言之,她們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然而她們卻發現自己作爲一個與男性社會對抗的女戰士,要比當一個小女人要適合得多。她們搶劫,把性騷擾她們的司機的卡車打爛,並且搶奪警察配槍。這些舉動也把她們逼向無路可走的地步。最後她們在新墨西哥州被警察重重包圍之下,寧死不屈地開車沖入萬丈峽谷之中。
  《末路狂花》所描繪的旅途,無疑的是兩個女人對抗整個父權社會的過程。沿途所發生的事物或遇到的人,對她們來說大多是危險的,充滿敵意的。這程環境下只有自己的夥伴是能倚靠的對象。Thelma與Louise兩人間的情感,是同志間相依爲命的革命情感,但亦不能否認其中包含了同性戀的成分。這在以往的公路電影是看不到的。傳統的公路電影,結伴而行的多半是一男一女的情侶,要不然就是氣味相投的哥兒倆,因爲只有男女之間的愛情和男人之間的友情被允許出現在這種陽剛味重的,以冒險爲主題,以男性觀衆爲主要對向的影片中。然而本片的出現,肯定了電影中“另類”旅行拍檔的可能性。《末路狂花》之後,各種組合在公路電影中紛紛出現:同性戀、愛滋病患者、少數族裔、殘障或智障。這些人的旅行經驗提供了不同的世界觀,也豐富了公路電影的多樣性。
  4、《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另參本館前評《閃靈殺手》)
  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攝于1994年的《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是這裏提到的公路電影最晚近的一部。它放映後也造成極大的爭議。與《邦妮和克萊德》不同的是,《天生殺人狂》並非改編自某一社會事件,卻似乎“預演”了社會事件:該片放映之後有一個棉花工人在密西西比州被謀殺,凶手被逮捕後宣稱自己的舉動是受到該片的啓發。
  承襲了《生于7月4日》、《刺殺肯尼迪》的主題,斯通在《天生殺人狂》也以譴責美國主流社會的文化爲主。這一次的對象是媒體。電影描寫一對殺人不眨眼的雌雄大盜Mickey和Mallory的故事,兩人絕非正義的化身,而是如片名所說的“Natural born killer”,所到之處腥風血雨,只留下一個活口宣揚他們的事迹。但是他們的事迹被新聞媒體渲染以後,竟成爲全世界崇拜模仿的對象。
  兩人在一次槍戰中被捕,分別被關入監獄。但是一家電視臺的新聞主播希望在“American maniacs”的節目中訪問Mickey,于是說服典獄長讓他在獄中訪問。不料當訪談節目傳到獄中時,其他囚犯群起暴動。Mickey趁機劫持記者一行,救出Mallory並闖出監獄。記者爲了要搶新聞,也想到他們爲了出風頭不會殺他,于是和他們一起劫獄沖出重圍。但最後仍免不了一死。兩個殺人累累的黑天使從此逍遙法外,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斯通是玩媒體的高手,他用現有的各種媒體表現迥然不同的題材,因而達到顛覆觀衆對媒體成見觀感的目的。他用一個電視情景喜劇的格式來描述男女主角兩人的相會,罐頭笑聲內封裝的卻是粗鄙的對話的血腥的場面這些電視媒體不可能出現的成分。他用電視新聞報導的格式來敘述槍戰、劫獄等場面,讓人更加混淆真實與虛假的分界。再加上卡通影片的暴力打鬥畫面,文藝片羅曼蒂克的畫面。各種斷裂急促的鏡頭複雜地交錯在一起,把我們平常熟悉的電視劇、電影、新聞、動畫、電子遊戲的強度乘上十倍加起來,讓人有飽和得想吐的感覺。然而吊詭的是他對媒體的批判仍不免要借重媒體,而且他的弄真成假——揭露媒體對新聞事件的誇張報導,而使之虛假化——反而最後弄假成真——觀衆將片中呈現出來的虛幻情景內外成自己的一部分,並將謀殺付諸實現。就這一點而言,斯通是要負道德責任的。
  《天生殺人狂》中公路與旅程本身己完全淪至邊緣次要的地位。中途碰到的人物,只是提供男女主角血祭的犧牲品,而旅行的主要目的,也只是讓新聞媒體在後苦苦追趕,好産生更多報導而已。它的風格也正好反映了當前美國的文化氛圍。在這個“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當道的時代,真真假假的分界越來越混淆不清。同樣的,激進與保守反動的區隔也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激進的作品其內容與形式很快地被資本主義體系所吸納,再生産爲可在市場銷售的商品了。
  5、《德州巴黎》Paris, Texas(另參本館後評《德州巴黎》)
  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是所謂“德國新浪潮”運動中的精銳導演。雖然身爲德國人,文德斯對公路電影和美國西部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卻特別著迷。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公路電影,而且甚至把自己的制片公司命名爲“Road movie production”,對公路電影的執著可見一般。
  《德州巴黎》(Paris, Texas)是一部以發掘一個人過去爲主題的公路電影。Travis在德州的沙漠裏獨自行走了好幾年,當他回到文明的世界時起初他拒絕說話,即使最關心他的弟弟Walt一再追問,他也三緘其口,不肯透露這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他們沈默著繼續從德州到洛杉磯的旅程,車子駛過沙漠。突然 Travis講了一句“巴黎,德州”,那是德州中部的一處荒蕪之地,他父母第一次做愛的地方,也應該是他開始的地方。Travis說。
  他們回到Walt家以後,Travis漸漸適應文明的生活,也漸漸學會和兒子Hunter相處。但是他始終不肯透露他和妻子Jane發生了什麽事。
  從Walt的妻子Ann的口中,Travis得知Jane的下落,于是帶兒子開車前往德州,在一家銀行門口等待妻子。Jane出現又走了,Travis跟蹤她到一棟老舊的建築前。他來到一個小房間,牆壁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對面,但是對面看不過來。他的妻子在這裏從事色情行業。Travis將過去的事娓娓道來,終于讓妻子認出是自己:Jane一心想要離開,他則因妒嫉把妻兒鎖在車庫。半夜醒來發現家裏失火,趕忙去車庫看,但他們已經走了。這時他心中一片空白,只是漫無目的地跑著,跑著,跑出文明的疆界。
  Travis告訴妻子兒子旅館的住址,讓她們母子團聚,自己則悄悄地走了。
  在這部片中,記憶在兩次旅程中漸漸展開。L.A.是文明生活的象征,德州則是Travis的起點與終點。那裏包含了他的過去,他在4年前跑到沙漠時遺留在那裏了,所以當他回到文明生活後,還必須要再回去一次把它找回來。前面介紹的幾部公路電影,沿途的景觀多半只是陪襯劇情的背景。文德斯對公路的喜愛,使得《德州巴黎》花了很大一部分在描繪沿途的景觀,原本他想要拍一部從阿拉斯加縱貫北美洲到德州的電影。不過他的編劇告訴他“你可以在德州發現美國全部”。而事後他同意這點。他在拍攝本片時也用相機捕捉了美國西部的風貌,而有攝影集問世。
  6、《玻璃玫瑰》The Voyager
  《玻璃玫瑰》(Voyager)是德國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 Schlondorff)1991年的作品。這部電影與其稱爲公路電影不如說是“旅行電影”(因爲搭飛機和坐船亦占有很重的份量)。全片是由兩個相關的片段組成。男主角 Walter Fabor搭乘的飛機中途失事,迫降在墨西哥的沙漠中。他閑來與一個德國商人攀談,發現商人的同學正好是他在二次大戰前的同窗好友。而好友的前妻亦正是Walter青梅竹馬的女友。
  Walter是一個水利工程師,做事一向理性。但是當他們獲救以後,Walter卻突然和商人一起去墨西哥叢林找他哥哥,而不顧在紐約堆積如山的工作。但當他們前往那好友的住處時,發現的卻是一具懸吊在梁上的屍體。
  葬禮之後Walter匆匆回到紐約。爲了擺脫情婦的糾纏,他決定坐渡輪前往巴黎參加一個會議。在渡輪上他碰到一個年輕女孩Elizabeth,兩人似乎是不同世界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相配:Walter是純粹的理性主義者,Elizabeth則酷愛存在主義哲學;Walter專長于科學技術,Elizabeth則鍾情于藝術;Water己過中年,Elizabeth正當豆蔻年華。但兩人卻彼此互相吸引。
  在巴黎兩人再度巧遇,並相偕前往南歐旅遊。途中並發生了超友誼關系。但在無意中Walter得知Elizabeth是年輕時女友Henna之女。驚詫之中他不得不懷疑這個女孩是她女兒。在希臘Elizabeth不慎爲毒蛇咬傷,危急之下送醫急救,在醫院Walter遇到多年不見的Henna,也得知Elizabeth就是他的親生女兒。第二天 Elizabeth就死了。
  本片看似普通的愛情文藝片,不過前後兩段迥然相異的旅行經驗,卻足以豐富其本身的意義。男主角身爲一個理性主義者,對任何事都抱持科學的態度冷然對待,連飛機失事也無動于衷。然而理性並不能解釋他爲什麽要和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去墨西哥叢林找尋多年未連絡的朋友,不能解釋他爲什麽會和自己的女兒墜入愛河,更不能解釋花樣年華的少女爲什麽會猝然而死。他在旅程中的經曆,除了跟他過去的回憶牢牢糾結在一起以外,也凸顯出人生的偶發性和荒謬性。
http://baike.baidu.com/view/670374.html?tp=3_01

星塵傳奇 Stardust  [2007] 

導演: 馬修范恩
演員: 克萊兒丹妮絲 勞勃狄尼洛 席安娜米勒 蜜雪兒菲佛 傑森佛萊明 伊恩麥克連
  《星塵傳奇》一片改編自英國當代奇幻文學大師尼爾蓋曼的暢銷小說,並由英國導演馬修范恩執導。尼爾蓋曼親自將他的暢銷奇幻小說改編成劇本,這個神奇的故事描述一顆星星從夜空墜落到一個神奇的王國,但是這顆星星並不是一般的太空殞石,而是一位既美麗又充滿神奇魔力的女孩,她也因為擁有這個魔力受到各方人馬的追殺,從邪惡的巫婆到爭奪王位的王子;從坐著飛行船的海盜,到喋喋不休的小妖怪。各方人馬都有他們的目的,但是他們全都想要得到一樣東西:女孩的心。
  《星塵傳奇》一片的故事從一個叫「牆」的小小英國村莊開始,這個小村莊以自古以來就環繞著整個村莊的一道牆為村名,因為這道神奇的石牆保護著村民,不被石牆另一邊的超自然宇宙侵略。但是有一天有一個情竇初開的小伙子崔斯坦索恩(查理考克斯飾演)為了贏得美人心,向村上最美的姑娘(席安娜米勒飾演)做了一個承諾,那就是把那顆墜落到地面的星星拿給她。於是崔斯坦就必須穿過禁忌的石牆,進入神秘的王國,成為偉大傳奇的一部份。這個充滿神奇人事物的王國被稱為風暴禁域,崔斯坦在這裡發現那顆墜落的星星並非他想像的是一顆殞石,而是一個強悍有個性的女孩(克萊兒丹妮絲飾演),只是她很不幸地從天空掉落到地面時受了點小傷,而現在她又陷入更大的危險,各方人馬,包括國王(彼德奧圖飾演)的兒子,各自都想得到神秘女孩的心,成為風暴禁域的國王;另外還有一名擁有邪惡魔力的巫婆(蜜雪兒菲佛飾演)也想利用這名女孩得到永恆的青春和美貌。
  當崔斯坦決定保護這個女孩,並將她帶到石牆的另一邊,他就展開了一場驚險刺激的冒險之旅,他在旅途中遇到一名飛行海盜船船長(勞勃狄尼洛飾演)以及一個老奸巨猾的商人(瑞奇吉瓦斯飾演)。但是如果他能利用他的機智和尋找到真愛的勇氣,他就能發現自己的身世之謎,也能實現他想像不到的偉大宿命。
  《星塵傳奇》一片改編自當今最有想像力的暢銷作家尼爾蓋曼的原著小說。他於1997年出版由查爾斯范斯繪圖的《星塵傳奇》四冊漫畫,一年後則出版《星塵傳奇》奇幻小說,一上市就登上暢銷排行榜,並被選為該年最優良的小說之一。
  原著小說作者尼爾蓋曼說:「我一開始只想寫一個年輕人為了真愛,踏上一場驚險的冒險旅程,但是他在這場冒險當中卻發現原來他以為是他的真愛,並不是他真正的真愛。」雖然尼爾蓋曼只是想說一個精采的故事,但是這個充滿冒險情節和奇幻元素的小說從一開始就注定會被搬上大銀幕,但是沒想到最後是由一位以寫實風格著稱的獨立製片導演馬修范恩,將這個天馬行空的奇幻故事搬上大銀幕,並忠實保留原著的迷人魅力。導演馬修范恩曾經製作節奏快速、寫實暴力的英國動作喜劇片《兩根槍管》以及《偷拐搶騙》,並且曾經執導由全新007丹尼爾克雷格主演的驚悚片《雙面間諜》。
  雖然《星塵傳奇》一片的童話故事似乎和他以往的作品南轅北轍,但是他一讀完這部原著小說就完全被它吸引,並像所有的讀者一樣,完全融入小說中風暴禁域的奇幻世界,以及書中尋找真愛的動人故事。導演馬修范恩說:「我覺得這是我讀過最精采,最有原創性的小說,而身為一個導演,我對說故事最感興趣,而故事性似乎是當代電影最缺乏的重要環節。像《星塵傳奇》這麼有創意的故事,很顯然注定要被拍成電影。」
  導演范恩說:「我們希望能盡量忠於原著,同時也發揮想像力,把這故事拍成一部能讓觀眾看得大呼過癮的電影。」當劇本完成之後,知名製片羅倫斯狄邦奈凡杜洛馬上就被這部電影充滿奇想的故事吸引,再加上他曾參與《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製作,也是今年暑假超級賣座鉅片《變形金剛》的製片,羅倫斯狄邦奈凡杜洛馬上就決定要把這部劇本拍成電影。他說:「劇本很成功地包含各種故事元素,包括浪漫的愛情故事、感人的戲劇性,以及爆笑的喜劇橋段。最重要的是,故事描述一個少年如何透過這一段驚險的冒險旅程,成為一個為了尋找真愛不惜犧牲自己的大人。」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sen20486655

主題:真的有那麼好看喔? 搞笑...

1F這部片我看完了 根本沒有某些人說的那麼好看 只能說還ok而已 就是不會睡著 後面頗精采的 整體來說特效差爆ㄌ 演員更不用說 劇情真ㄉ太不協調到某種程度 魔戒95分 星塵傳奇80 那尼亞傳奇80~
3F雖然不是很好看~內容也不是很多~~但蠻搞笑~蠻koso
4F拿這部電影跟魔戒+納尼亞傳奇比?拜託...也相差太多了吧...星塵傳奇完全是屬於童話性質的電影
5F你知道你舉的那幾部電影製作經費差多少嗎?要的話就拿龍騎士和星塵傳奇比,同樣七千萬美金 哪一部特效比較好?
7F我覺得很好看,看來大家說的也沒那麼誇張,還好啦!!我覺得一部電影要吸引觀眾,就是要加笑點才好看,不過電影裡的男主角好像是第一次演的,給人不一樣的感覺,到最後才是最精彩^^
8F我不覺得這部電影難看,它幽默喜感的部份,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
12F一開始我也以為是一部騙小孩的片子.不知道是我對他的期望不高還是真的好看.看完之後......感覺真的還不錯.沒有什麼不好的ㄚ........電影整體的架構還不錯阿.人物也不會太繁雜.故事也還算新鮮.笑點也不錯阿.
當你想看動作片嫌他太乏味.沒新招.當你想看驚悚片嫌他太老梗.當你想看冒險片嫌他沒特效.當你想看紀錄片又嫌他乏味太真實.片子比來比去.永遠比不完.討論區本來就該針對本片做感想.啟發或心得.我不懂在星塵的討論區討論魔戒跟納尼亞對什麼人有幫助.對自己沒幫助.對沒看過本片的人沒幫助.也或許對以後可能拍此類電影的電影人沒幫助.感覺對了就好.
13F 12樓說的好,感覺對了最重要,電影好看...也才是重點...^^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33059

(楨:或許本館對戲謔的品味異於一般,又或許我已老到看不懂笑話了!另參本館:越老越聽不懂笑話 《瞧這些英國佬》)

《星塵傳奇》好久沒看電影看得這麼歡樂了 文:火行者

《星塵傳奇》〔Stardust〕打著尼爾蓋曼〔Neil Gaiman〕的奇幻小說改編,電影類型歸為浪漫奇幻冒險,可是,萬萬沒想到,真的是有夠幽默的啊,還有超級勁爆的場面,壓根沒想到會在這種奇幻電影中看到,太神奇了,真的,太神奇了,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整個人就是很歡樂,走在路上還會莫明其妙發笑,看電影就是要這樣的!
《星塵傳奇》〔Stardust〕打著尼爾蓋曼〔Neil Gaiman〕的奇幻小說改編,電影類型歸為浪漫奇幻冒險,可是,萬萬沒想到,真的是有夠幽默的啊,還有超級勁爆的場面,壓根沒想到會在這種奇幻電影中看到,太神奇了,真的,太神奇了,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整個人就是很歡樂,走在路上還會莫明其妙發笑,看電影就是要這樣的!
《星塵傳奇》乍看之下是傳統的奇幻冒險沒錯,世界的設定是在英國,一道圍牆外有個奇幻城市。
故事則是一個年輕人查理考克斯〔Charlie Cox〕,為了追鎮上的美女,要到奇幻城市中找一個隕落的星星。他發現這顆星星化身為一個女子(克萊兒丹妮斯〔Claire Danes〕),女子身上帶的一顆寶石則是國王(彼得奧圖〔Peter O'Toole〕)要讓兒子們競爭繼承權的獵物,而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和她的同系列巫婆姐妹,要取克萊兒丹妮斯的心得到長生不老的力量,所以各路人馬就這樣摃上了,查理考克斯在路上還碰上了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為首的海盜,和奸商,此外再加上他尋母故事,《星塵傳奇》內容真的是很豐富。
  就奇幻電影來說,有這樣的架構也不保證能拍出好片子來。
《星塵傳奇》的成功,是各方面都很突出所得到的好結果。
Ilan Eshkeri 的配樂頗令人驚艷,以前沒多少人聽過的配樂家,譜出這麼弦律好氣氛佳的曲子,未來必然大有可為。音樂雖然沒有走特殊的風格,還是中規中矩的形式,但他就能在框架之中發揮天賦,該柔美的地方柔美,該熱血的地方熱血,可惜還沒有去買,不然就會在此和大家分享個幾首。(有興趣的話,英文官網上可以聽)
Eshkeri 的另一部配樂作品,是《雙面任務》〔Layer Cake〕,也是《星塵傳奇》導演馬修佛恩〔Matthew Vaughn〕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星塵傳奇》是他第二部),目前為止才產出兩部,兩部都受到好評,這個導演看來也是個奇葩。火行者並沒有很喜歡《雙面任務》,不過那是小時候英國片還看不多的年代看的,現在重看可能會大改觀,《星塵傳奇》和《雙面任務》風格差很多,非常多,《星塵傳奇》中火行者最喜歡他把不同時地的片段剪接起來,快速多次在場景間切換的感覺。
  這位導演也很知道如何讓一部電影幽默。
前陣子的《變形金剛》〔Transformers〕之所以好看,除了特效精采之外,從頭到尾不間斷的幽默也是精髓之一。在《星塵傳奇》中,很意外地有相當份量的幽默,從黑色幽默到胸部玩笑到RRR娘娘腔穿洋裝跳艷舞…,包羅萬象,整部電影會讓觀眾笑聲不斷,很少見正宗奇幻小說改編電影會這麼好笑的了。
幽默和角色也有很大的關係,《星塵傳奇》的角色非常多,因為加上了幽默感的緣故,每個角色竟然都很可愛,有野心的壞人、巫婆、張三李四…一般在故事中比較不討喜的人物,到了《星塵傳奇》都有一種相當不一樣的可愛,讓這部電影的氣氛很輕鬆。《星塵傳奇》沒有成年人世界的黑暗,它的本質還是比較類似小朋友看的歡樂(可是一點也不幼稚),就算片中的角色要被殺死,你也不會覺得恐怖,反而是一派輕鬆地看他們的靈魂在打屁。笑點對白卻以年輕人成年人為目標,也就是說,大人們在戲院中可以釋一下重負,悠閒自在地過兩個小時沒有壓力的時光,說真的也還挺過癮的。
  《星塵傳奇》的演員,其實大牌很多。
主角查理考克斯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其他的演員可就精采了。
女主角克萊兒丹妮斯,她裝了一口英國腔,把「星星」這種…非常抽象的角色演得不錯。另一位重要的女性角色,是巫婆蜜雪兒菲佛,她一出場還化著老妝時就看得出是她了 XD,這次對美貌的犧牲不小,還有刻意胸部下垂的橋斷…(所謂「胸部下垂」,不是形容詞,是進行式的動詞喔!看了就知道),也是一口有模有樣的英國腔。然而,超級無敵搶戲的是勞勃狄尼洛,《星塵傳奇》應該是他從影以來最噁心的演出了啊!太讚了,火行者看到差點沒尖叫出來,片中海盜的設計相信和書中應該不同吧?他們實在太寶了(還有那個手勢…啊),戲份不算是很多,只是太震撼了呀。
比較小的角色,彼得奧圖真的很老了,他現在演電影只要演這種坐著說說話然後就可以死掉的人物就好了,不過能看到他感覺仍是懷念。旁白則是甘道夫伊安麥克連〔Ian McKellen〕,他本來就很適合當說故事的老人。讓火行者有點感傷的是,魯伯特艾略特〔Rupert Everett〕出場這麼帥(雖然戲服很鳥,但火行者一直很喜歡這個演員),竟然不是個重點人物。
幾個比較意外的收穫,馬克史特朗〔Mark Strong〕(覺得翻馬克史壯很難聽)留了長髮穿全黑的裝束,讓人連想到艾倫瑞克曼〔Alan Rickman〕的石奈卜造型,還挺酷的呢,他演出的一段「死人鬥劍」實在好妙,這肢體難度應該相當高吧!納森尼爾帕克〔Nathaniel Parker〕倒是第一次讓火行者覺得他有種瘦版的艾佛瑞莫林納〔Alfred Molina 〕質感,戲不多但擺在台面上還不錯看(這算什麼形容?),演他年輕時期的班巴奈斯〔Ben Barnes〕也很是帥氣。
光演員就說了這麼多,片中還有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是很好玩的(逗趣羊男之類的),想想,《星塵傳奇》最棒讓火行者能給予高評價的原因,就是角色雖然不真實但卻沒一個不討喜的吧。
如果是喜歡奇幻電影的人,《星塵傳奇》絕對是非看不可,不常看這型電影的人,也不要排斥得太早,不要把它當《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完全不一樣,這是傳統的「為了愛情要到異國冒險打敗邪惡勢力」電影,卻又做了點改變讓片中的真愛並非那麼膚淺,重點是…它實在太好笑太可愛太讓人看了很愉快啦!
誠心推薦給想要放鬆,不要嚴肅看電影的人。
P.S. IMDB過半的人給九分以上,太猛了。
P.S. 為什麼都沒提特效?因為真的沒有特別在意耶。還不差啦,沒有很搶眼就是了,目光都集中到人物身上去了。現在唯一記得的特效,竟然是魔法隆胸,還把胸部做得很有果凍的質感。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41&eid=v141109

《星塵傳奇》星星知我心

沒沒無聞的男主角崔斯坦,為了將流星的碎片送給心儀的女生,跨入了一個不為人知的魔法王國「暴風禁域」,卻沒料到他在圍牆另一端找到的,竟是一份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二十一世紀初,至尊魔戒重現江湖,無與倫比的法力籠罩了整個好萊塢,中土世界轉眼成了另類的桃花源,不只帶動一波波奇幻冒險風潮,底下的蝦兵蟹將也個個張牙舞爪,協助最可怕的黑暗帝王-「死要錢片商」搜括觀眾口袋裡的民脂民膏;然而好景不常,當魔戒被末日火山的岩漿吞噬,這股黑暗勢力也頓失依靠,奇幻大軍如同繳了械的敗戰武士,雖然不乏有殘黨企圖東山再起,結果卻往往是潰不成軍,光近期就有《龍騎士》與《光明追捕手:黑紀元》被殺得片甲不留,過去輝煌的榮景似乎已不復存在。
而《星塵傳奇 Stardust》裡沒沒無聞的男主角崔斯坦,為了將流星的碎片送給心儀的女生,跨入了一個不為人知的魔法王國「暴風禁域」,卻沒料到他在圍牆另一端找到的,竟是一份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與人世遙遙相望的星星化身成為的美妙女子,而這對兩小無猜的追夢人,在旅途中遭遇了各懷鬼胎的王位繼承人、渴望長生不老的邪惡女巫、與駕駛飛空艇的硬漢船長等,也把崔斯坦平淡無奇的人生,捲入這場錯綜詭異的風暴之中。
有夢最美,但逐夢還得踏實,雖然《星塵傳奇》讓挑剔的影評讚譽有加,觀眾同樣有口皆碑(IMDB:8.1/13,365 votes,爛蕃茄:75%),然而六千五百萬美金的製作成本,上映後在美國僅回收了一半,被高度肯定的娛樂電影,為什麼無法獲得商業的成功?回想奇幻電影的開路先鋒-彼得傑克森的魔戒三部曲,叫好又叫座的本片是歷時十年、耗資三億美金、總片長高達十小時的成果,如此前無古人的高規格製作,不但撐大了觀眾的胃口,也讓許多的後生晚輩望「錢」興嘆,不然只好將就成為畫虎不成的廉價史詩。
相較於許多嚴肅取向的奇幻電影,《星塵傳奇》自1997年首度以圖像小說的形式亮相後,就以幽默溫馨的路線作為市場區隔,並融合各種的奇幻元素,故事裡沒有窮凶惡極的大魔頭,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小奸小惡的甘草角色,比方勞勃狄尼洛與蜜雪兒菲佛兩位大明星,在片中不惜犧牲色相的精采演出,就令本片趣味橫生,卻也削弱了宣傳上「超強大作」該有的氣勢。(註*)
本片的架構如同一段尋找真愛的公路電影,崔斯坦原本為了證明自己的心意,想把流星當作愛情的信物,獨自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魔法世界,以為可以用鍊子拴住愛情的他,卻隨著越來越接近旅程的終點,慢慢瞭解了愛情的真意,並且為自己找到情感的歸宿,只不過如此一廂情願的理想愛情,世故的作者也不忘讓它只能發生在圍牆的另一端,一旦越過了現實的界線,山盟海誓的約定也將變回不起眼的塵埃,畢竟在現實社會中,婚姻的效力都有人提議要加上保存期限,而天長地久的愛情,似乎也就成為虛構童話的象徵了。
於是,這個真愛無敵的故事是要提醒我們,賠掉的錢可以再賺,破碎的心可以癒合,但小情侶所散發出的璀璨閃光,不僅路人看了刺眼,更可能會讓孤苦無依的老太婆徹底灰飛煙滅,所以無論是曾經擁有還是天長地久,請情人們都要,咦~艾注意喔!
*註:這點也令年底兩部奇幻電影引以為戒,於是《貝武夫》打著「魔戒老前輩」的旗幟,想奪回正統奇幻史詩的王座;而《黃金羅盤》則採帥哥美女外加討喜的北極熊,試圖主攻闔家同樂的市場,避免重蹈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局面。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40&eid=v140111

尼爾?蓋曼(Neil Gaiman)原著改編及編劇的電影
 
  生于英國的才子尼爾?蓋曼,不僅創作領域涵括奇幻/科幻/恐怖小說,兒童故事/繪本,報紙專欄,漫畫,歌詞創作等,編寫電影劇本的功力也相當了得。
  注:標出中譯名的小說均已有中譯本(文)。全部電影(22)
1. 無有鄉 Neverwhere
導演 : Dewi Humphreys
主演 : Gary Bakewell/Laura Fraser
評語 : 根據Neil Gaiman小說《烏有鄉》改編的劇集
2. 幽靈公主 もののけ姫
導演 : 宮崎駿
主演 : 松田洋治/石田百合子/田中裕子/森光子/西村雅彥/上條恒彥
評語 : Neil Gaiman參與編劇
3. 巴比倫5 Babylon 5
導演 : J. Michael Straczynski
主演 : Jerry Doyle/Mira Furlan/Claudia Christian
評語 : 編劇其中一集《Day of the Dead》
4. Neil Gaiman Live at the Aladdin
導演 : Neil Gaiman
主演 : Neil Gaiman/Mike Richardson
評語 : Neil Gaiman個人記錄片
5. A Short Film About John Bolton
導演 : Neil Gaiman
主演 : John O'Mahony/Marcus Brigstocke/Carolyn Backhouse
評語 : Neil Gaiman 自己編劇並導演的一部短片
6. 鏡子面具 MirrorMask
導演 : Dave McKean
主演 : 斯蒂芬妮?萊昂尼達斯 Stephanie Leonidas/賈森?巴瑞 Jason Barry
評語 : Neil Gaiman編劇,驚歎其想象力
7. 星塵 Stardust
導演 : Matthew Vaughn
主演 : Charlie Cox/Claire Danes/Michelle Pfeiffer/Robert De Niro/Sienna Miller/Ben Barnes/Henry Cavill/Ian McKellen/Peter O'Toole
評語 : 根據Neil Gaiman小說《星塵》改編
8. 貝奧武夫 Beowulf
導演 : Robert Zemeckis
主演 : Anthony Hopkins/John Malkovich/Alison Lohman/Angelina Jolie/Ray Winstone
評語 : Neil Gaiman編劇,改編自西元的英雄史詩
9. 烈焰奇俠:黃金軍團 Hellboy 2: The Golden Army
導演 : Guillermo del Toro
主演 : Ron Perlman/Selma Blair/Doug Jones/John Alexander/James Dodd
評語 : Neil Gaiman編劇,漫畫英雄再續傳奇
10. 無有鄉 Neverwhere
導演 : David Slade
評語 : 根據Neil Gaiman小說《烏有鄉》改編的電影
11. Interworld
評語 : 根據Neil Gaiman小說《穿梭異界》改編
12. It Was a Dark and Silly Night
導演 : Steven-Charles Jaffe
主演 : Lesley Chilcott/Ellen Swietlik/Aaron Van Yurinne
13. 鬼媽媽 Coraline
導演 : Henry Selick
主演 : Dakota Fanning/Teri Hatcher/Jennifer Saunders/Dawn French/Robert Bailey Jr.
評語 : 根據Neil Gaiman小說《卡蘿蘭》改編,入圍82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
14. 奇怪博士 Doctor Strange
導演 : Jay Oliva
主演 : Chris Edgerly/Susan Spano
評語 : Neil Gaiman編劇
15. 墳場之書 The Graveyard Book
導演 : Neil Jordan
評語 : 根據Neil Gaiman小說《墳場之書》改編
16. Death: The High Cost of Living
17. Black Hole
18. The Road to Endor
19. Statuesque
導演 : Neil Gaiman
主演 : Bill Nighy/Amanda Palmer
評語 : 自編自導
20. Nicholas Was
主演 : 克雷格?費格森 Craig Ferguson
評語 : 短片
21. 神秘博士 第六季 Doctor Who Season 6
主演 : 馬特?史密斯 Matt Smith/凱倫?吉蘭 Karen Gillan/Arthur Darvill/阿莉克絲?金斯頓 Alex Kingston
評語 : 編劇S6E4《The Doctor's Wife》
22. 美國衆神 American Gods
評語 : HBO根據Neil Gaiman小說《美國衆神》改編爲電視劇集,擬定2013年播出
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70198/
 

台長: 阿楨
人氣(4,080)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袋鼠男人》
此分類上一篇:《大法師》

阿楨
落葉歸根 GETTING HOME

節目介紹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中國2007年最不可思議的黑色幽默式公路電影,讓人笑中帶淚,淚中帶笑,道盡中國農民離鄉背井、愛拚不一定贏的辛酸。由中國導演張楊執導,獲得2007柏林影展天主教人道精神獎作品。
老趙是個五十多歲的農民,他南下到深圳打工,卻因為好友老王死在工地,決定帶老王回鄉安葬。老趙先把老王偽裝成醉鬼,再混上長途車,卻不幸在途中遇上劫匪。老趙誓死保護老王的補償金,此舉贏得劫匪敬重之餘,還救了一車人的財物,但屍體就此被發現,反而被乘客們趕下車。
老趙把老王裝成急救病人在路上攔車,並遇上好心人把他們送到醫院。過了一夜,老趙赫然發現錢被偷了,不禁悲從中來,但這未能動搖他的決心。要解決錢的問題,他把老王裝成乞丐;要解決吃飯的問題,他到別人的葬禮哭喪;要掩蓋屍斑,他請妓女為老王化妝。
一路上,老趙遇到形形色色的中國人。家鄉在望之際,他遇上土石流,只能靠意志力戰勝大自然,因此被村民捧為英雄,在醫院中甦醒後的老趙發現自己上了電視,但他要做的第一件事,還是用非常規辦法,把老王的屍體偷回來。當老趙終於帶著老王回到故鄉時,卻發現故鄉已變成水庫,村莊都被埋在水底...。此時,一段回憶湧現老趙眼前:小酒館裏,大醉的老趙向老王抱怨生活艱辛、健康衰弱,他極害怕自己客死他鄉。同樣大醉的老王對他說:「你死了,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回家鄉…。」
影評
《落葉歸根》:一個承諾,背屍千里 藍祖蔚
《落葉歸根》:癡傻對浮誇 藍祖蔚

笑中帶淚的人在囧途

《人在囧途》可以算是一部公路電影吧。其劇情是,農曆春節將近,各處都擠滿了渴望回家的人,任何交通工具皆是一票難求,那就是中國恐怖的春運。經營玩具公仔事業的大老闆-李成功(徐崢飾),是個為人機車的老闆,僅僅36歲就人如其名擁有成功的事業,還有個賢淑美麗的老婆在故鄉照顧孩子及母親,有錢有閒的李老闆,卻在功成名就時遇上了年輕貌美的小三-曼妮, 年關將至的春節裡,李成功因小三的聲聲催促,準備踏上團圓返鄉路,向老婆攤牌談離婚。
2011-10-31 13:44:08
版主回應
李成功預定搭乘頭等艙回長沙老家過年,卻陰錯陽差和一名單純傻氣的擠奶工人-牛耿(王寶強飾)一同搭上了經濟艙,命運捉弄下,李成功竟一路甩不掉倒楣鬼牛耿,兩人自結伴而行後一路冏事不斷,也遭遇了各式各樣的人和千奇百怪的事,弄得李成功狼狽不堪高貴形象蕩然無存。原先預定好的返鄉路,卻經歷了飛機、火車、公車、大巴、汽車、牛車、 卡車、拖拉機、渡輪…等等,所有的交通工具幾乎都被他們搭上,一連串的旅途災難,讓冷漠理性的大老闆和誠摯樂觀的擠奶工的關係起了變化,一趟旅途湊合了身分地位懸殊的兩人,卻讓彼此對人生有了不同體悟。
中國的春運是有名的恐怖,電影似乎都還不夠寫實,因為我從中國朋友那聽來的,比電影裡的誇張太多太多了。而我本人在中國經歷的,也比電影裡的火車恐怖XD
我在十幾年前和同學去了北京清華大學當暑期生,我們算是第一批正式到中國的大學實習交流的台灣大學生吧。
我們在那待了兩個月,結識了不少中國朋友,在我們要回台灣前,和實驗室裡一位博士後研究員王巍,趁老闆不注意時偷偷溜去山東花天酒地。當時是我們第一次搭中國的火車。之前讀余秋雨的書,他有次忘了帶教授證,雖然買了票也不准進入軟座車廂,只好改坐硬座。當時就對共產黨維護的假平等真特權印象深刻。從台灣帶去的旅遊書中,也註明外國人只准坐軟座,可是當時我們是窮學生,加上隨行有中國人,就去買硬座的票。
我們一到當時的北京火車站,就看傻了眼。有許多農民,把家當都帶在身上,鋤子、耙子、裝蔬菜雞鴨的籠子都有,還有瘦弱到不行的老農民背著華髮的老阿嬤去搭車。我們進了車廂,看了座位,想說還不算擠,雖然是木頭座椅。沒想到我和同學兩人坐下後,朋友就要我們再擠一擠,說那是三人坐的。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啥叫作硬座了,因為兩人坐起來都稍嫌擠的座位,其實是給三個人坐的XD 於是我們只好像三明治一樣從北京擠到山東濟南,後來回去北京時,才發現原來那麼擠的座位,還真是天堂呢!
我們去爬了泰山後,回程時林巍想去淄博找他的大學同學。我們就跟著他去了趟淄博,隨便參觀了《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故居。回北京時,才在淄博買票,結果只有站票。原本想說,站票也還是可以在地上坐會吧,結果進了火車,全車都擠到爆,我們只能和其他人像沙丁魚一樣,被夾著九個小時回北京。我們前幾天爬完泰山還在痠痛的雙腿,硬是要陪我們死命撐九個小時Orz
當時火車內有多擠了呢?基本上,在車廂中間,要擠到兩側的廁所,要龜速前進至少半個小時!所以只要尿意一起,就得起身向廁所擠去,否則在半途,保證尿都會被擠出膀胱!也正因如此,座位上有好心的乘客要上廁所,就讓座給面色慘白我們,一個人可以坐上十幾分鐘XD 在旅途中,有個男生撞到了一個女生,那山東大妞頓時暴怒,就和那男的打起來的,可是男的一出手就被旁人奚落,一個大男人只好讓女的像俗辣一樣痛扁。經歷了九個小時的恐怖磨難,我們到了北京,兩腿差點都無法正常直立了...
後來我在加州和中國朋友聊到在中國搭火車的故事,他們卻說,我那算是還OK的。他們在春運時,有不少乘客,連火車的門都擠不進去,只好從窗子裡擠進去!然後再被一群人騰空夾著!從車廂中間到廁所,沒一兩個小時是擠不到了。別說有尿意時就要起身,連還沒有尿意時就要開始移動了XD

《人在囧途》有不少笑點,尤其是在旅館中的那一段,真是讓人笑得肚子痛。《人在囧途》卻不單只是部搞笑片,《人在囧途》中有不少感人之處。很多人認為最感人之處,是在小學老師家中遇到一群孤兒的時候,可是最讓我感動之處,卻是在男主角李成功打開小三的信而反省之時。
《人在囧途》在玩笑中揭露了不少中國的現實狀況,牛蛋是被老闆欺騙的農工,幹了一整年活居然一毛錢都拿不到,對照對員工殘酷而事業成功富有的李老闆。在旅途中,不管是鐵路也好,公路也好,他們走到哪,路就塌到哪,實在是對中國公共工程品質最給力的嘲諷。城市中,人們之間的互不信任,對照農村裡可愛好客善良的村民。
不過,雖然說《人在囧途》是難得出色的中國電影,但是卻也不是完美的。《人在囧途》有一些太做作之處,而且一再重申「人間自有真情在 」得太樂觀天真了。李成功後來失而復得的皮夾,實在很難讓人相信中國社會上居然會有那麼善良的員工。李成功的小三的成全,也未免完美得令人難以置信,有個漂亮賢淑的老婆,離鄉在外有年輕貌美的小三陪伴,可是後悔的時候小三還懂得自動退出,那簡直就是男人最終極的夢幻嘛!
據說《人在囧途》的如果賣超過八千萬人民幣,原班人馬就會接著拍續集《人在囧途2》,讓牛蛋當老闆,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http://skygene.blogspot.com/2011/05/lost-on-journey.html
2011-10-31 13:46:01
阿楨
沒有目的、沒有終點──《浪蕩世代》‧cue.電影生活誌 2012/12/21

由菸、酒、藥物、性愛交織而成的漫長公路之旅,沿著筆直的雙白線展開,車輪在滾滾黃沙中印出一道道胎痕,沒有目標,沒有終點,直到「自我」出現在眼前。 【撰文╱陳昭妤】
故事簡介
由菸、酒、藥物、性愛交織而成的漫長公路之旅,沿著筆直的雙白線展開,車輪在滾滾黃沙中印出一道道胎痕,沒有目標,沒有終點,直到「自我」出現在眼前。
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所著的《在路上》(On the Road)被譽為垮世代(The Beat Generation)文學經典,「The Beat Generation」一詞,一般認為是凱魯亞克率先使用的,以展現迷失、渾沌的一代如何透過音樂、藥物、狂歡來抒解身心,除了探索個人自由的極限、質疑「美國夢」的種種前提,還開啟了後代將這類風格帶進電影的風潮,形成大家口中常說的公路電影(Road Movie)類型。
時隔半世紀,監製柯波拉尋尋覓覓,總算敲定由公路電影名導華特沙勒斯(Walter Salles)執導筒,事實上,柯波拉公司早於1979年就取得《在路上》的電影版權,但因為小說實在太經典,要搬上大銀幕是個挑戰,直到沙勒斯也表達了意願,才正式拍板定案,並由華勒斯的編劇老班底荷西瑞弗拉(Jose Rivera)著手改編。
故事以1947至1950年橫跨美國大陸,遠至墨西哥的4趟旅程為底,主角薩爾(山姆萊利飾)是個靈感受阻的作家(也因此被認為有極深的自傳意味),狄恩(蓋瑞荷德倫飾)則玩世不恭、風流倜儻,同樣對現況不滿的兩人相識後一拍即合,與狄恩年輕的前妻瑪莉露(克莉絲汀史都華飾)3人,踏上橫越美國的公路之旅,追尋想像中的新美國夢。
公路電影必備元素
1. 漫無止盡的寬闊公路
2. 陽春自助加油站
3. 西部風味小餐飲店
4. 尋找自我的迷惘男女(或找尋靈感的瓶頸中作家)
5. 菸、酒、性愛、音樂(偶爾加上一些大麻和藥物)
6. 警察臨檢、黑道追殺(不幸的話)
2012-12-30 11:19:4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