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20 09:11:52| 人氣2,2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的線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霍林赫斯特《美的線條》對同志性愛的描述雖細於前評《墨利斯的情人》所言:
  《墨利斯情人》果真是「最好的同志影片」「同志電影中的經典」?
  名不符實吧!若論形式和技法,《墨利斯情人》的小說和電影不只缺乏「語言影音魅力、文字影音藝術」,還鬆弛無特色;若論內容,佛斯特不透徹的階級和性別意識。形式技法和內容都不如本館前評《印度之旅》《窗外有藍天》《斷背山》 《魂斷威斯》 《孽子》《巴黎最後一支探戈》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美的線條》都已是2004年的作品了,還用20世紀初亨利.詹姆斯的寫作傳統(實則較似前評《傲慢與偏見》之十八、九世紀傳統),462頁的篇幅仍在細描場景、人物對話、和作者解釋,但對「階級、種族、社會、政治、家庭及世俗尤其佘契爾的保守黨」等主題之批判,仍點到為止(p.190,320,349,361,434-,461)。
  那學者專家(貼於後)為何能微言大義出「美的線條」到底是「直線」還是「S曲線」等之批判呢?
  如布紐爾(布紐爾:名導演9)電影《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所現吧!中產階級的品味只能「舉重若輕、邊緣徘徊、巧妙呈現、輕巧帶過」地批判,那堪「耽美文學」之官能美。

  那後評《白牙》為何又能放開地批判呢?
  《白牙》作者非純種英國作家之故吧!

艾倫.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美的線條》(商周,2007)

第一本榮獲布克獎的男同志小說。除了細膩呈現倫敦的同志文化,也描繪了八○年代倫敦對階級、社會、政治、家庭及性愛的世俗觀念,有如亨利.詹姆斯寫十九世紀晚期的紐約和歐洲社會。霍林赫斯特舉重若輕,用輕筆寫難題,也輕巧帶過道德評判。——《書評雜誌》
佘契爾的身影只在邊緣徘徊卻揮之不去,讓人滿心期待她隨時翩然而降。——《紐約時報書評》
巧妙呈現經濟蓬勃發展,保守黨大獲全勝,佘契爾當政,英國普遍充滿信心和希望的八○年代。——《書單雜誌》
作者承襲亨利.詹姆斯的傳統,面面俱到巧妙呈現一副辛辣、諷刺的權力和性愛圖像。——《類型雜誌》
「我們選出了一本令人興奮、寫得極精采的優勝作品,該作深入八○年代的佘契爾時期,對愛情、性與美的尋求,罕見地做了極為精緻的處理。」——二○○四年曼布克獎評審團主席史密斯(Chris Smith)
  一九八三年夏天,正值青春年華的尼克.蓋斯特搬進費登家位於諾丁丘的豪宅閣樓。一家之主傑洛.費登是野心勃勃的新任保守黨議員,女主人瑞秋出身顯赫,夫婦膝下有陶比和凱薩琳一雙兒女。尼克就讀牛津時就對陶比傾心,但住進費登家後,跟風波不斷、叛逆任性、見解犀利的凱薩琳結為密友,並惶惶負起照顧凱薩琳的責任。
  八零年代中期英國社會蓬勃發展,對政治和財富純真又無知的尼克一腳踏入費登家的世界,周旋於豪華盛宴、勾心鬥角、既滑稽也駭人的眾生百態之中。尼克在這一切充滿可能的時代裡,得以追求對美的執迷;對他而言,美的收穫就如同權力和財富對其友人一樣動人心魄。與任職於地方政府的一名黑人相戀讓他初藏愛情滋味,後來跟一名俊美的百萬富翁的戀情才讓他的生活產生巨變,也讓殘酷年代的虛妄幻想隨之浮現。
  小說時間設於讓佘契爾夫人重握大權的兩次大選之際。書中呈現了歷經巨變和傷痛的四年。尼克與佘契爾夫人共舞的一幕最為膾炙人口。小說最後,潛藏暗湧的(同性戀)愛滋問題在貫穿前後的選戰之際赫然浮上臺面,並意外成為(異性戀)政壇婚外情醜聞的擋箭牌;尼克也因為陰錯陽差捲入爆料案並成為醜聞主角,為寄人籬下的生活劃下句點。本書文字飽滿,情感豐沛,是數一數二的英語作家的重要著
  2004布克獎得主艾倫.霍林赫斯特
  畢業於牛津大學的摩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曾於牛津大學與倫敦大學擔任講師,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擔任過副主編。霍林赫斯特受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影響頗深,熟稔古典樂也熱愛建築;他對文學的知識更是豐富得驚人,曾任「尼摩年鑑」(Nemo’s Almanac)編輯,那是一個針對文學瘋子舉辦的超高難度年度競賽,參賽者必須一眼辨識名不見經傳的詩人的詞句。作者另著有《遊泳池圖書館》、《星辰交疊》和《魔咒》三本小說,曾獲頒毛姆小說獎及布萊克小說紀念獎,並曾於一九九四年入圍布克獎,現居倫敦。

布克獎2004年度獲獎作品:《美的線條》
 
作者的聰明之處在于盡管他實際上對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持批評態度,但在書中出現的只有對這位“夫人”的熱情洋溢的讚美。
    作為小說家,阿蘭?霍林赫斯特所設下的標桿令人望而生畏。很少有作家首部作品就寫得像《遊泳池藏書室》這麼精妙絕倫,真摯感人,並且能繼之以同樣光彩奪目的《隱匿的星辰》。此後的《咒語》語調趨于輕緩,但仍處處洋溢著霍林赫斯特迷人的靈動和機敏。
    他最新推出的獲得布克獎的小說《美的線條》亦是一部成就斐然的力作,不僅因為他所顯示的氣度雄心,也因為他觀察的敏銳和表達的精當。
    回顧起來,《美的線條》正是從《遊泳池藏書室》結束的地方開始的。主人公尼克?格斯特是一個即將滿21歲的、頗有頭腦的牛津大學畢業生,受到同窗托比的邀請,到其倫敦西區的家中小住幾周。這位同窗的父親格拉德?芬迪正是供職于撒切爾政府的保守黨議員。當時正值上世紀80年代的經濟繁榮時期,尼克被芬迪所代表的階層和他們用金錢與權力構築的閃閃發光的世界攪得眼花繚亂。他最初和一個黑人下等文官發生了同性戀關係,後來又瘋狂地愛上了一個來自黎巴嫩的浪蕩公子萬尼?歐拉迪,他極為富有,並且美得就像“畫裏的人”。他聘尼克為其新創辦的雜志《奧吉》的編輯顧問。雜志得名于英國畫家霍加斯的一幅建築主題的繪畫《美的線條》,可是從畫中亦可以看出男人背部與臀部的“高低起伏”。
    尼克所接觸的盡是些時髦光鮮的朋友,在與他們的比照中,他對自己涉足這樣一個奢華的名利場感到忐忑不安,同時也為自己土裏土氣的父母暗暗羞愧:他嘮嘮叨叨的母親和當古董販子的父親。
    霍林赫斯特小心翼翼地擺弄著故事的主角,讓他既深陷于名利場而又能置身其外,作者在他身上注入了兩個前輩“尼克”的靈魂:尼克?詹金斯——鮑威爾《與時代合拍的舞蹈》中英國上流社會尖銳的觀察者,尼克?卡洛維——費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被蓋茨比的財富與魅力所俘獲的人。這個充滿矛盾的角色身上體現了本書的內在張力:人們私下的念頭與在公眾場合的表演之間的對照。
    除了尼克的性冒險之外,相比于霍林赫斯特以前的同性戀小說,這部小說有一大新變化,不僅出現了女性角色而且她們相當活躍。
    比如格拉德的妻子,一個典型的口蜜腹劍的女人。還有他的女兒,患了狂躁抑鬱症的凱瑟琳。相對于她周圍那些自鳴得意、道貌岸然的家夥,某種程度上她正是這部小說的良心。
    這本書最大膽的地方莫過于引入了“夫人”這一角色,也就是瑪格利特?撒切爾。如同《黑暗之心》中的庫爾茲上校那樣,在整部書中你一直能感覺到她的存在,然而直到故事快要結束的時候她才露面:出現在芬迪舉行的宴會上。首相被她的朝臣簇擁著走過來,這時,因吸食毒品而暈暈乎乎的尼克迎了上去,無意中成就了他生命中輝煌的瞬間。
    “事情再簡單不過了,尼克走過去在沙發邊半跪下來,就像戲裏面人們求婚時所作的那樣。尼克欣喜若狂地盯著首相的面孔——她的臉上倏忽閃過一絲笑意,一個明亮的藍色的召喚。一束光溫柔地照亮了他,兩次,三次,他感覺到時機來臨,那光輝化為她眼底的陰翳——尼克心跳加速,幾乎是衝口而出:“首相,願意跳支舞嗎?‘’你知道,我非常樂意。‘首相用低沈堅定的嗓音回答。舉座皆驚,面對自己所不能理解的狂妄舉動,人們一邊退讓,一邊掩口竊笑。”
    作者的聰明之處在于盡管他實際上對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持批評態度,但在書中出現的只有對這位“夫人”的熱情洋溢的讚美。霍林赫斯特喜歡使用微妙的變形的諷刺,在不動聲色中讓匕首脫手而出,而不是揮著彎刀張牙舞爪。
    可以說,霍林赫斯特在本書中已將文學的力量擴展到更為廣泛的領域,能夠使人激起對于英國上世紀80年代各種現象的反思與回憶。
    布克獎評委會主席、英國前文化大臣克裏斯?史密斯說:“獲獎小說才華橫溢,令人激動,切入了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時代的深處。”身為英國首位同性戀內閣大臣,史密斯對小說作者也大加讚賞:“對愛情、性和美麗追求的描寫很少如此優美。”他表示:“小說的同性戀主題並非評委的考慮因素。”
    “它反映了時代變遷,向好的方面變遷。”(編譯 唐妮)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11/19/content_2236633.htm

布克獎的促銷作用

   前不久,英國作家阿蘭?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憑借同性戀題材小說《美的線條》(The Line of Beauty)贏得了2004年度的曼?布克圖書獎。這不僅會為他帶來5萬英鎊的獎金,更意味著他的書將從此成為書店裏的搶手貨。不過,聲名卓著的布克獎究竟能給作者及獲獎著作帶來多大的好處呢?布克獎的光環又能持續閃耀多長時間呢?針對這個問題,《衛報》委托水石連鎖書店進行了一次有趣的調查。
    水石書店通過市場調查公司對歷屆布克獎獲獎圖書在全英國幾乎所有書店及網絡書店裏的銷量進行了統計,時限是從去年10月16日到今年10月16日。調查結果表明,布克獎並不能使獲獎圖書長銷不衰,獲獎者也不會因此就名垂青史。布克獎的熱度大概可以持續5年左右,而在此之後,獲獎圖書的銷售就會趨于平淡,最終還可能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2003年的獲獎圖書《維農少年》(Vernon God Little)在統計期內賣了9萬多本,2002年的《派的一生》(Life of Pi)更取得了25萬冊的驚人佳績。不過,2001年布克獎圖書《凱利幫秘史》(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的銷量卻急劇下滑到了7000冊,還不如1978年的布克獎圖書,埃莉絲?默多克(Iris Murdoch)的《大海,大海》(The Sea,The Sea)賣得多,後者的銷量是7600冊。布克獎創設于1969年,歷屆獲獎圖書在統計期內銷量前5名依次為:《派的一生》、《維農少年》、《盲眼刺客》(The Blind Assassin,2000,24,518冊)、《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1997,16,963冊)和《恥》(Disgrace,1999,13,059冊)。銷得最差的則分別是:《需要負責的事情》(Something to Answer For,1969,0冊)、《奧斯卡與露辛達》(Oscar and Lucinda,1988,13冊)、《熱與塵》(Heat and Dust,1975,13冊)、《繼續停留》(Staying On,1977,17冊)和《假日》(Holiday,1974,28冊)。
    水石書店的文學編輯馬丁?希格斯就此評論道:“布克獎獲獎圖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暢銷書作家的作品,這樣的書每當作者推出新作時就會迎來新的高潮;二是依靠大眾口碑流傳的作品;再就是所謂的‘當代經典’,人們通常會覺得自己應該去讀它們。有意思的是,像《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骨人》(The Bone People)、《佔有》(Possession)之類的‘當代經典’銷勢還不如《派的一生》和《微物之神》等靠口碑流傳的書。這說明較為大眾化的獲獎圖書具有更強的生命力。”(記者 柳岸)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11/17/content_2227446.htm

文學獎又是一季 出版商盛宴隨行

    當得獎的作家手捧桂冠和支票,在掌聲中離去,請不要忘記,作家背後的出版商,才是此類儀式真正的發起人和受益者。
    沒等街上的樹葉子轉黃,一年一度的文學獎頒獎季又開始了。先是2004年10月7日公布的諾貝爾文學獎(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接著是英國的布克獎(阿蘭?霍靈赫斯特/《美麗線條》)。到了這個月,便該輪到龔古爾獎領銜的一大堆法國文學獎,以及美國的國家圖書獎了。
    轉年以後的英語圈中,還有美國的全國書評家協會獎和普利策獎,英國的惠特布萊德獎、奧蘭治獎,以及愛爾蘭的都柏林文學獎,還有德語和西班牙語世界以及日本的若幹圖書大獎。
    對了,千萬不要忘記——還有法國。法國人更喜歡文學嗎?我不知道,但法國的文學獎數量堪稱世界之冠,大大小小的文學獎加起來,據說有1150種之多,平均一天發三個獎都不止啊。
    但是近年來,法國的幾大文學獎——從龔古爾獎到雷諾多獎,從費米娜獎到美第奇獎,不斷受到被大出版商操控的指控。法語文學頭號大獎——龔古爾獎更是首當其衝。
    10月21日,法國記者居伊?孔諾普尼茨基(Guy Konopnicki)出版了一本揭露法國書獎黑幕的新書《文學獎:大陰謀》(Prix litt岢raires:la grande magouille),書中指稱,龔古爾獎不僅日益屈從于出版商的壓力,更已成為法國各大出版商——特別是伽利瑪、格拉塞和塞伊三大出版社——利益爭鬥的頭號舞臺,出版商不僅有提名權,而且往往安插與自己關係密切,甚至有合約關係的作家當評委。有些評委多年如一,甚至80多歲了還不肯引退,罔顧自己的閱讀口味有脫離社會大眾的危險。
    “出版社對評委的控制不僅是不道德的,也是破壞性的,”孔諾普尼茨基寫道,其後果之一便是“作家任由編輯擺布已成文壇的普遍現象”。
    獎多了,便要分出座次,名氣大的,自然能上全球報紙的頭條,世界揚名。諾貝爾獎、布克獎和龔古爾獎顯然位列第一等級,德國人眼紅,因此德國出版商和書商協會最近宣布創辦一項新的“德國圖書獎”,以期與布克獎和龔古爾平起平坐。《明鏡》周刊是該獎的讚助商之一,其總編輯斯特凡?奧斯特表示,此舉意在“促進德國的讀書文化”。
    果真如此嗎?巴黎出版的《國際先驅論壇報》10月28日刊文指出,促進讀書當然沒錯兒,但是,出版商要賣書才是文學獎背後的源動力。
    在圖書銷量普遍下滑的今天,出版業對書獎的需要變得更加迫切,他們要借此為文學營造出一種激動人心的氣氛。如果他們旗下的作家得了獎,書的銷售自然不在話下,如果無人得獎,出版商也可以圍繞著評獎過程大做文章,照樣可以賺錢。
    在出版商的眼中,某一文學獎的名望直接與其得獎作品的銷量相關。以布克獎為例,《美麗線條》在進入決選名單前,總共只售出了1.3萬冊,但在得獎後,其出版商立即決定加印3萬冊。
    沒有出版商讚助的諾貝爾文學獎或許是個例外,出版商的操作是被動的,其命運完全掌握在瑞典學院的18個院士手裏。對英國一家名叫“毒蛇尾巴”(Serpent's Tail)的小出版社來說,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宣布的時刻,簡直有天上劈裏啪拉狂掉餡餅的感覺。毒蛇尾巴是耶利內克作品英文版的出版商,他們立刻重印了5萬本耶利內克的《鋼琴教師》和兩萬本耶氏的其他作品。而在此之前,即便有同名影片的幫忙,《鋼琴教師》也只售出了兩萬本,其他作品在過去10年裏,每本的銷量不足5000。
    《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文章說,每個自視甚高的部落都有祈求豐饒的敬神儀式,文學界亦不例外,形形色色的年度書獎便是如此。神啟一經宣示,作家們領受大獎,從此脫離孤寂的創作,他們的人生苦旅天下皆知,曾經脆弱的自我也找到了支點,更重要的是,他們作品的銷量從此神奇般地大增。然而,當他們手捧桂冠和支票,在掌聲中離去,請不要忘記,作家背後的出版商,才是此類儀式真正的發起人和受益者。(記者 康慨)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11/09/content_2194023.htm

另參本館: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美的線條

Willaim Hogarth(1697-1764,一英國畫家)在1753年曾經寫過"The Analysis of Beauty"一書,在書中Hogarth主要是嘗試要formulating theories of visual beauty,而其中Hogarth所提出的最為人所知的關於美的觀念是就the Line of Beauty,也就是:an S-shaped curved line (serpentine line) that exci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viewer and evoked liveliness and movement. 簡單地說,Hogarth認為S曲線才具有生命力,一般的直線則死氣沈沈,因此他主張S線條是美的線條。
而Alan Hollinghurst的《美的線條》的概念正是來自於此。
在小說中,主角尼克和情人瓦利的公司名稱就叫做『傲脊』,原文是Ogee,指的正是兩個S形所構成的洋蔥形狀。完全可以想像的,如果將S線條的概念運用到人體,將會是怎樣的綺妮風光,Alan Hollinghurst就描寫尼克一邊用手撫過情人瓦利的背,一邊想:「他不覺得霍加斯有為美的線條舉出最佳佐證;他選擇了豎琴和樹枝,乾枯骸骨而非鮮活血肉;的確該重寫《美的分析》了。」(p.190)
(Hogarth舉的例子請見:http://tonyvanhasselt.com/tips/tip0501.htm
不過,如果認為Hollinghurst認為「美的線條」就是指「鮮活血肉的S曲線」,那似乎也有點誤讀Hollinghurst。因為,在同時,Hollinghurst也在書中,用「直線」去指稱「美的線條」,而那條吸引力勝過「鮮活血肉的S曲線」的「直線」赫然是古柯鹼。(吸食古柯鹼的「儀式」之一,就是把壓碎後的古柯鹼排成一直線以便吸食。)
只是,倘若如此,那麼,「美的線條」到底是「直線」還是「S曲線」呢?
紀大偉認為如果是指後者,那這條曲線可能是在指「美麗卻徒勞的人生」;至於前者,紀大偉則沒有多說。
我在想,比較好的方式應該還是要一起看。只是,有意思的是,我覺得在一併考慮後,我仍然可以認同紀大偉的詮釋。
在小說裡,尼克只是個「過客」、「客人」,他寄居在有錢的同學(陶比)家,陶比的父親甚至是位保守黨的議員,母親的家族也十分富裕,兩人在階級上的差異十分巨大。但也正是因此,尼克得以以「外來者」的身份去參與、觀看、評價當其實倫敦的上流社會或所謂的主流價值觀。當然,尼克的另一重身份(「出櫃的同志」),也賦予尼克這種既是參與者又是旁觀者的角色更多的空間。
換言之,從尼克的角色對照出八零年代、柴契爾夫人主政下的英國,正是Hollinghurst的企圖。甚至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尼克這種「外來者」或「異鄉人」式的格格不入,以及總是試圖融入的努力,正是讓「美的線條」在「曲」、「直」間擺盪的原因。
也就是說,Hollinghurst嘲諷的其實是無所不在的「偽善」,真正劇烈的衝突其實是深深壓抑在禮教內的重重排斥。例如,費登家族的接納尼克,但他們的每告訴尼克一次他們視他為家人,其實也正是在說他不是他們的家人;又譬如尼克的第一個男朋友裏歐,又是黑人又是同性戀者,當他們去到費登家作家,他所感受到的那種身處在異性戀白人的空間裡的侷迫......。也就是說:歧視還是在的,只是更隱微了,被隱藏在政治正確的大旗之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凱薩琳的向內退縮至精神官能症及自殘,以及瓦利的煙視媚行都是一種抗拒的姿態,甚至可以說是具有生命力、或最起碼是希求自我掌控的姿態,儘管外顯的行為是自我傷害。
可是,我們的主人翁尼克就不了。尼克的身份認同一直很模糊。我說的不是他的性向認同,而是他對他自己、他這個人的認同出了問題。尼克基本上是懦弱的,他沒有凱薩琳和瓦利的勇氣(或許也是因為他沒有他們的錢?),他不見得看得起上流社會,但卻一直依附著上流社會,並享受其間因曖昧而為他帶來的特權;他甚至弄到讓自己被費登家趕出去......。
當然,我們可以解釋成,這表示同志一直想獲得社會或主流的認同,只是一直被驅逐,因此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一種徒勞。但,如果放在更複雜的脈絡下,例如階級的利益,就不見得只有這樣一種解釋;最起碼我們也看見了尼克的虛榮,而且是菁英的那種虛榮。只是,這種虛榮並沒有為尼克帶來多好的下場。
毫無疑問地,《美的線條》有很多可以討論的點,而且也真的不錯看。尤其在故事中,尼克是一名正在研究Henry James的博士生,因此常常會稍稍提及Henry James,這點就已經夠有意思了。
我前幾天在試閱木馬的《第十三個故事》時,也一直看到Henry James的名字出現在故事中,加上之前Colm Tóibín寫的《大師》(The Master),看來歐美文學界對Henry James確實是情有獨鍾的,可惜,臺灣相關方面的翻譯卻不太多......。
無論如何,這本書我推薦給對同志文學有興趣的朋友,當然,本身是同志的朋友也很應該一看。(前陣子我看《破報》專訪北極光出版社的社長,當時他們也談到了臺灣同志文學的侷限,即,格局不足,我想,當然單單參考他山之石不見得能解決這個問題,可是.........唉,至少對讀者而言,卻是一個選擇)
http://blog.roodo.com/franwu/archives/4109155.html

品評小說《美的線條》(TheLineofBeauty) 

  作者的聰明之處在于盡管他實際上對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持批評態度,但在書中出現的只有對這位“夫人”的熱情洋溢的贊美。
  作爲小說家,阿蘭?霍林赫斯特所設下的標杆令人望而生畏。很少有作家首部作品就寫得像《遊泳池藏書室》這麽精妙絕倫,真摯感人,並且能繼之以同樣光彩奪目的《隱匿的星辰》。此後的《咒語》語調趨于輕緩,但仍處處洋溢著霍林赫斯特迷人的靈動和機敏。
  他最新推出的獲得布克獎的小說《美的線條》亦是一部成就斐然的力作,不僅因爲他所顯示的氣度雄心,也因爲他觀察的敏銳和表達的精當。
  回顧起來,《美的線條》正是從《遊泳池藏書室》結束的地方開始的。主人公尼克?格斯特是一個即將滿21歲的、頗有頭腦的牛津大學畢業生,受到同窗托比的邀請,到其倫敦西區的家中小住幾周。這位同窗的父親格拉德?芬迪正是供職于撒切爾政府的保守黨議員。
  當時正值上世紀80年代的經濟繁榮時期,尼克被芬迪所代表的階層和他們用金錢與權力構築的閃閃發光的世界攪得眼花繚亂。他最初和一個黑人下等文官發生了同性戀關系,後來又瘋狂地愛上了一個來自黎巴嫩的浪蕩公子萬尼?歐拉迪,他極爲富有,並且美得就像“畫裏的人”。他聘尼克爲其新創辦的雜志《奧吉》的編輯顧問。雜志得名于英國畫家霍加斯的一幅建築主題的繪畫《美的線條》,可是從畫中亦可以看出男人背部與臀部的“高低起伏”。
  尼克所接觸的盡是些時髦光鮮的朋友,在與他們的比照中,他對自己涉足這樣一個奢華的名利場感到忐忑不安,同時也爲自己土裏土氣的父母暗暗羞愧:他嘮嘮叨叨的母親和當古董販子的父親。
  霍林赫斯特小心翼翼地擺弄著故事的主角,讓他既深陷于名利場而又能置身其外,作者在他身上注入了兩個前輩“尼克”的靈魂:尼克?詹金斯——鮑威爾《與時代合拍的舞蹈》中英國上流社會尖銳的觀察者,尼克?卡洛維——費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被蓋茨比的財富與魅力所俘獲的人。這個充滿矛盾的角色身上體現了本書的內在張力:人們私下的念頭與在公衆場合的表演之間的對照。
  除了尼克的性冒險之外,相比于霍林赫斯特以前的同性戀小說,這部小說有一大新變化,不僅出現了女性角色而且她們相當活躍。
  比如格拉德的妻子,一個典型的口蜜腹劍的女人。還有他的女兒,患了狂躁抑郁症的凱瑟琳。相對于她周圍那些自鳴得意、道貌岸然的家夥,某種程度上她正是這部小說的良心。
  這本書最大膽的地方莫過于引入了“夫人”這一角色,也就是瑪格利特?撒切爾。如同《黑暗之心》中的庫爾茲上校那樣,在整部書中你一直能感覺到她的存在,然而直到故事快要結束的時候她才露面:出現在芬迪舉行的宴會上。首相被她的朝臣簇擁著走過來,這時,因吸食毒品而暈暈乎乎的尼克迎了上去,無意中成就了他生命中輝煌的瞬間。
  “事情再簡單不過了,尼克走過去在沙發邊半跪下來,就像戲裏面人們求婚時所作的那樣。尼克欣喜若狂地盯著首相的面孔——她的臉上倏忽閃過一絲笑意,一個明亮的藍色的召喚。一束光溫柔地照亮了他,兩次,三次,他感覺到時機來臨,那光輝化爲她眼底的陰翳——尼克心跳加速,幾乎是沖口而出:“首相,願意跳支舞嗎?‘’你知道,我非常樂意。‘首相用低沈堅定的嗓音回答。舉座皆驚,面對自己所不能理解的狂妄舉動,人們一邊退讓,一邊掩口竊笑。”
  作者的聰明之處在于盡管他實際上對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持批評態度,但在書中出現的只有對這位“夫人”
  的熱情洋溢的贊美。霍林赫斯特喜歡使用微妙的變形的諷刺,在不動聲色中讓匕首脫手而出,而不是揮著彎刀張牙舞爪。
  可以說,霍林赫斯特在本書中已將文學的力量擴展到更爲廣泛的領域,能夠使人激起對于英國上世紀80年代各種現象的反思與回憶。
  布克獎評委會主席、英國前文化大臣克裏斯?史密斯說:“獲獎小說才華橫溢,令人激動,切入了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時代的深處。”身爲英國首位同性戀內閣大臣,史密斯對小說作者也大加贊賞:“對愛情、性和美麗追求的描寫很少如此優美。”他表示:“小說的同性戀主題並非評委的考慮因素。
  它反映了時代變遷,向好的方面變遷。”
http://www1.peopledaily.com.cn/GB/14738/14754/21861/3000209.html

同志文學  by劉亮雅教授

  一、前言:最近三部電影的感想
  a.男孩別哭:
傳統上會將主角視為T,即較男性化的女同性戀,但她在她的性別認同上是較疑惑的,由於身處於鄉下,鄉下對於性別更是二元化、僵化。所以他無法認同自己是個女人,但她愛的是女人,因那是個歧視同性戀的地方,若她馬上認同她是個女人,卻只愛女女性的話,是會讓她受到社會的圍剿的,像故事最後她被強暴了。呈現出都會外的地方,對同性戀的歧視。
  b.天才雷普立:
主角讓人看起來像是在模仿富家子,後來發現他其實是在愛慕他,最後愛戀不成就想殺害他。
  c.美國心玫瑰情:
安排更為奇巧,原本是以為兒子與鄰居有暖昧關係,盛怒的父親拿槍到隔壁要殺了鄰居,沒想到他沒殺鄰居,反而親了他。可見他雖然有同性慾望,卻無法接受自己有同志傾向,而他會有這樣的舉動,就是整個社會體制影響的結果,因為這個社會是懼怕同性戀的。
  二、同志一詞的由來:
    因為社會上對「同性戀」一詞已經冠上了不好的感覺,因此香港發明了「同志」一詞,用以代替同性戀。然而由于同志一詞好像較強調政治般的群體,因此便將其愛欲關係抹煞了。西方在90年代則有了「酷兒」這名詞,但其還包括了變裝欲等意思。
  三,臺灣的同志小說:分三個部分
  A.同性戀身份與暗諱的關係:
    同性戀在社會與家庭上受到很多的壓力,若他們的身份一但透露出來,便很可能受到家庭的排斥,在臺灣的小說就有以下幾部探討到身份與家庭的關係:
  a.孽子:
一開始的故事內容就是公佈主角的行為不檢被學校退學,主角的父親便把他逐出家門,視為畜生,因此孽子即有指稱不孝子之意。而故事的背景新公園,則成為被趕出家門的人的喘息空間,且是可以找到性對象的地方,所以新公園在故事內容中並不是一個正面的形象。故事也只是大半描述男妓的生活,在愛欲的描寫上是較貧乏的,故事最後說主角之一的王魁龍回國,向其父執輩祈求接納,所以可知孽子是比較注重回歸家庭,渴望家庭溫暖的小說。
  b.鱷魚手記:
故事中的家庭與主角拉子間的關係並不很明顯,能如此超然的原因基本是因為主角並不往家裡,而這根本不談家的意識,即是對家的抗拒,但主角依然有來自社會的壓力,所以他對他自己同志的身份非常矛盾,一方面他承認自己是女同性戀,但同時也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所以他每次的戀愛都非常挫敗,連走在路上看到乞丐都覺得很像自己,即是社會上所認定的畸零人,認為自己是半人半馬的怪獸,如此負面的形象都是社會對同性戀的壓制,所以很難讓他掙脫。
以上兩篇是以比較負面的手法來寫同志的身份認同,而也有以嘲諷手法來寫的如:
  c.儀式:
主角看似平常的異性戀,但卻會對從未謀面的父親的照片自慰。小說迴朔主角的高中時期,有一個很好的同性朋友,但他的記憶只有他們兩個一同追求一個女性,但其實是他記錯了,他的記憶故意去抹煞事實。真相是他的同性朋友對他告白,而且他也接受了他的吻,但主角的記憶全被自己的腦改寫,認為這是不存在的事實。
另外在他當兵時,他也曾受到班長的追求,但也拒絕了,卻接受另一個同性伴侶,但他的記憶都只剩下他拒絕班長的追求,以證明自己是個異性戀。這篇小說就是不斷的戳穿他腦中的假象,將他同志的思想挖出來也就是要所有異性戀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異性戀。
  d.蝴蝶的記號:
陳雪著。運用主角得失憶症的寫法,女主角曾經在高中時期和一個同性友人相戀,但他全部都忘記了,平時是個好老師,好媽媽,好妻子,好女兒,一直到處理自己學生因同性相戀而遭家人拆散的事件,她才想起自己也曾有個同性戀人,也是遭到家人拆散。最後她的戀人出家去當尼姑了,而她竟然完全忘了這回事,可見這社會的壓制是如此的大,如果不忘記就會繼續痛苦下去,所以在遇到重大的感情創傷後就有兩個選擇--繼續這段感情,為感情找到出路:或是忘了它;或是出家去。
而故事後來女主角更發現她的母親也是同性戀,所以這個小說的筆法,是將我們原本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切,全部重新改寫。我們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卻都有可能出現在我們週遭。
  e.白髮:
曹麗娟著。內容講述一個T堅持不和任何人上床,以保持自己青春的活力,即使她是個很受大家愛慕的對象。然而有一天她發現她竟然有一根白色的陰毛,驚覺自己已有老化的跡象,卻還沒體會到愛欲的快樂,于是就跟一個愛慕她許久的婆透露,因此而擦出火花,上了床,等到上了床後,婆才跟她說,她已經跟很多人有過性關係了,T才驚覺原來以為婆會永遠等她,其實只是自己在浪費自己的青春。而她的身份認同問題,由於她的家中都是哥哥,所以她在性別學習上都是以哥哥作為模型,然而她的哥哥也有一個是同性戀,而且他們的媽媽也是因為要與一個T同居而離家,所以主角之所以無愛人可能也是因為很早就失去母親的關係。
  以上三篇對家庭的描述,其實已經顛覆了傳統,這樣的書寫策略,不一定要把同性戀寫得如此悲情,讓人覺得同性慾望其實並不會只是被社會壓抑,而是在社會上的各個角落流竄。
  B.愛欲關係:
  a.孽子:
寫作當時的時代是較壓制慾望的,異性戀如此,同志文學更不用說。孽子這個題材本是禁忌話題,因此在愛欲的描述上便又多了一層含蓄。因此整本書中王夔龍和阿鳳間的關係,便只以象徵主義帶過,而心靈的互動是看不到的,較為粗糙,無法看到問題的焦點,也沒有深入描寫兩人的同居日子是多美好。除了他們兩個外,其他的人物大部分都是男妓和恩客間的關係,多是負面形象,只有欲沒有情,只是純對社會邊緣人的描述,而非描寫同志的感情層面。
  b.禁色的愛:
李昂著,描寫一歸國學人--王平,他在美國有一男友,但兩人的愛較開放,可以另外再尋男友。有一次,王平應邀回國,其美國男友亦到臺灣來,於是在新公園尋覓男妓,認識了林志文,王平卻吃醋,他的美國男友便大方的介紹林志文給王平,三人約會順利。王平和其美國男友回美國後,林志文寫了一封信給他們,後來就斷了音訊,王平和其美國男友便探討為何他不再寫信了,就以第一世界的眼光看第三世界的難民,臆測林志文的心情。所以這篇文章的愛欲關係是著重在權力關係的互動。但我們可以知道,李昂在描寫情慾關係是較大膽的。
  c.荒人手記:
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覺得男同性戀比較花心,女同性戀則較專一,如此二元化。本文則是打破這個迷思,故事中的主角--小杓和其情人,還有幾對朋友,都是守貞的一群,相對于常換性伴侶的人,是二元化的對照。雖然小杓以前曾因被舊情人傑傷害而變的花心,但遇到永桔後,就變得非常專一。小杓有個朋友較阿堯,是初中時的朋友,一直到小杓成了同志後。他才明白阿堯亦是同志,而這個阿堯則是非常的花心,在一次通話中,小杓記起當年他們同遊十分瀑布,其實彼此都有好感,只是當年年紀尚輕,都不知如何表達而錯過了。所以說所謂的多元性伴侶與守貞的關係,其實是不必一定要二元化的。
  d.憂鬱的赤道無風帶:
內容講述一個從事文書處理的女生,一日因無聊到電動遊藝場打地鼠,結識了一位體育女老師,後來因談的來而討論到單身與同居的問題。同居後,女教師一星期常會有幾天說要出門辦事,一天女主角跟蹤她,發現她根本不是去她說要去的地方,而是一間公寓,於是她便在女教師前現身,要求女教師說明,女老師和她坐在空蕩蕩的公寓裡,說這間公寓其實是她前女友的,她的前女友叫小刀,因兩入關係陷入僵局小刀便和她分手出國去了。小刀在美國有很多性伴侶,然而在知道女老師有新歡後,她竟又回頭責罵。女老師透露,其實她來這間公寓是為了照顧小刀的媽媽,而她和小刀的媽媽間相處的模式則有如婆媳,明爭暗鬥,又要表現得很有禮貌,面對空空的房間,其實也不知道女老師說的是真是假。這篇文章徹底顛覆了女同志的刻板印象一定是專一的,而且讓人反省到,愛情到底是會讓人開拓心胸,亦或是更加的被限制在裡面。
  e.鱷魚手記:
女主角拉子和她的女友水靈的關係,拉子一直覺得自己可以去掌控柔弱的水靈,所以她拋棄了水靈,但後來水靈又結交新的情人。整個人在裝扮上變得堅強又中性,拉子竟然又吃醋了,真是有點歧視女性的味道,然而最後水靈因徘徊在拉子和新歡間,充滿了雙重的罪惡感,她竟然瘋了,在角色的塑造上,有點瑕疵,但在描寫拉子的感情生活上,與探討異性戀間的關係,都是有負面的描述,因此可以歸咎到社會的機制,即是異性戀的機制。
  C.性別關係:
在形容男同志上,像男生的叫1號,較女性化的叫0號。而在形容女同志上、像女生的則叫婆,男性化的叫T。但我們在小說中,這樣的區分卻不一定是很明顯的。
  a.孽子:
故事中的角色多為男妓,當然他們在其恩客面前的態度,自然是扮演0號的角色,但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特質,像阿青,像1號;小玉則像0號;阿風則更不分性別,因為他是個長相俊美可男可女的角色,所以裡面有很多種性別,無法歸類,我們更無從得知他們在床上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b.荒人手記:
故事中的小杓是個比較陰柔的角色,但他在與一個男妓在一起時,則扮演著好像1號的角色,變得主動,就算那個男妓有如金剛芭比(即長相陽剛,個性卻陰柔的男同性戀)所以由此看來,0號1號不一定是固定的。
  c.天使遺失的翅膀:
雖然女同性戀給人的性別感覺較固定,T就是T,婆就是婆,但小說在90年代後,則較T婆不分了,像陳雪的這篇文章,主角阿蘇和草草,一個是極為女性化的女人,另一個則是小女孩的模樣,即是T婆不分的例子。
  d.惡女書:
其中有很多篇都是T婆不分的例子,像其中一篇--夜之迷宮,女主角時常會到酒吧看歌手阿菲唱歌,因為她喜歡上阿菲,一天她在女生廁所碰見阿菲,兩人一拍即合,在廁所上演一齣乾柴烈火的戲,故事最後雖然是女主角夢醒,搞不清阿菲究竟是自己情慾的投射,亦或是真有其人若真有其人,那她們在廁所互相愛撫的角色扮演,則是不分T婆的例子
  e.蒙馬特遺書:
故事中的女主角是蠻主動的T,但她到法國認識了一位妖嬈的法國女生,對方雖然非常女性化,但脫了衣服後,女主角反而覺得她很健美,對身體的開放度也比她高,所以原本是T的她,在法國女性的面前就變成婆了。
  f.人類不宜飛行:
這個則是講述變性人的性別關係。小說中有兩個由男變女的變性人的故事,一叫尼可,變性後改叫尼可拉,另一個叫金尼。尼可拉變成女性後,在一家餐廳上班,但很不巧,她的高中同學會竟在她上班的餐廳召開,弄得她要承認是她們同學也不是,不承認也不是,最後她前去相認,反而落得男同學的嘲弄,于是她很後悔變成女生因為如果她還是個男人,她至少還可以保有嘲弄人的特權。
金尼則是個適應非常良好的變性人,因為她不像尼可拉一樣有點做作,而是非常像個美麗的女性。有趣的是敘述者與金尼的關係,雖然他們表面上是情侶,事實上卻比較像是敘述者崇拜金尼因為金尼是外表美麗,內心卻又剛強的變性人。
  e.天河撩亂:
男主角好像是一個患有愛滋病的人,名叫石成,他到日本去找他的姑姑,他的姑姑是一個非常妖冶的的女子,年紀雖然大了卻依然想談戀愛,後來才發現原來他是個變性人,石成了解到,原來變性人也是可以如此的美麗。結局則是以佛教的手法,由動搖趨於平靜,所以最後慾望被捨棄了。
  四。結論:
    對於新生代的同志小說與早期同志小說的比較,雖然孽子在描寫同志感情生活上,較為保守,也許是陷於個人對中國傳統家庭關係的執著,或是不想太背離社會主流,但在那個大家都粉飾太平,認為世界上沒有同志存在的年代裡,他的孽子的確是一大突破。
    而荒人手記中的小杓角色,有時會突然冒出異性戀的想法,比如說舉出精子與卵子間的關係,說明人本應該是異性戀,像這種論調讓人無法認同它是由一個同志之口所說出,就算小杓對自己的身份認定有所疑惑,他也不應該說出如此異性戀論調。所以這也是作者在無意識中透露出自己的意見。
    而新生代的同志文學則更肯能拋棄同志小說中的悲情,有著更多的顛覆,同性戀的意識也更加趨於自我肯定,這是一個大致上的比較。(王睿君整理
http://studentclub.tku.edu.tw/~tkuwl/news-6.htm

黃心雅《從衣櫃的裂縫我聽見:現代西洋同志文學》(書林,2008)

古往今來,同性戀已然成為詩學、美學、創作、研究的動能,同志研究與當今精神分析、律法、展演、電影美學、視覺藝術、族裔論述、性別研究、後殖民(離散)研究、跨國收養等研究領域,跨疊交錯,產生令人驚豔的學術能量,成為跨越學科、地域、國家、時代畛域的顯學。本書擇取現代英美同志文學代表作品,收錄了吳爾芙、王爾德、佛斯特、童妮?摩裏森等作家的經典文學作品,配合流行文化影像文本,在大眾熟悉的故事情節之外,做細膩的分析與閱讀,在同志研究風起雲湧的當下,擺脫理論的束縛,以具體文本分析為契據,深入淺出為「同志」一詞的意涵和同志相關的議題提供具體的註腳,並透過作家生平與創作歷程的介紹,讓讀者得以窺探創作者如何從現實生活的困境與壓迫中,孕育出超越了衣櫃與邊境侷限的動人篇章。
  作者黃心雅簡介
  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暨文學院副院長,長年深耕多元文化與弱勢族群文學,著有(De)Colonizing the Body: Disease, Empire,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Contemporary Native American Women’s Writings (2004)一書以及後殖民研究、酷兒研究、性別與文學、醫學與文學、環境生態正義與原住民研究等相關論文,發表於國內外著名期刊與專書。
  獲聘The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JTAS)編輯顧問,並擔任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ASA)等國際學會國際委員,致力跨國學術與文化交流。

耽美小說  

耽美最早是指一切以美爲基准的事物,讓人看了賞心悅目的。不過目前逐漸指向描寫男男戀(BL~boy's love)或者女女戀(GL~girl's love)的小說或者動漫了。
  但耽美文學和同志文學還是不同的。耽美文是以美形男之間的‘愛’爲基准,也有如同志文學般寫實的,我簡單說一下耽美文目前風靡的類型吧,這樣你也好理解。
  大約是穿越時空、NP(一男與衆男的結局,在男男戀文會出現,GL一般不會這樣寫,GL大多比BL寫實很多~可能是因爲寫耽美文的寫手大多都是女性的緣故),兄弟戀啊父子戀什麽的等也是寫手喜歡的題材,不接觸耽美的聽起來或許很聳動,但只要抛棄此類偏見,把它就當小說看,還是不錯的(當然,接受此類的多半就是一開始就沒那所謂‘廉恥’的女人。。。。汗)其實讀者群本來大多都是女生,愛美形的年輕女生。
  耽美文裏面的‘美’一般不是指單純的美形,寫得虐心虐肺~把看的人虐得死去活來~哭得淅瀝嘩啦那種(當然,也不是所有虐心寫手都能有這種級別~笑)也被叫做一種‘美’。也有輕松小品文、甜蜜小品文類的~各有特色~~如果能接受看一看也無妨。
  耽美文有H度(這個。。知道吧?!)比較高的,也有比較清水的(相反滴),文筆寫實、細膩、唯美的兼而有之。並不是所有耽美文都是唯美風格的。
  目前大陸原創,臺灣香港原創的耽美寫手就文筆上說就已經比目前市面上的上言情寫手好很多,而且很多言情寫手本身也是同人女(幻想漫畫主角啊什麽的按自己喜好配對的女生~這裏主要指男男)
  偶是一只耽美狼,如果哪裏說得不清楚或者語言繁複了,請指教~偶寫出來並不是要大家都接受耽美~當然,這個是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也是莫辦法滴事~笑,偶認爲一切隨緣。
  耽美詞縮寫
  1 BL:是BOY’S LOVE的縮寫,這裏就不能解釋成“男孩的愛”而是“男孩間的愛”。一般是指男孩與男孩之間或男人與男孩之間的戀情,比較注重感情描寫,重在LOVE和情節發展,人物性格及心理的刻畫上,一般較純情,多爲幸福溫馨的作品。H的場面較少。
  2 GL同BL,GIRL’S LOVE,在耽美文化剛出現時不曾被同人女注意,但現在已有狀大趨勢(感動ING~~) 也有另一種理解,GL=glass,即玻璃,也就是泛指同性戀,而並不光指女女。(通常所說的“搞玻璃”即爲同性戀之意)
  3GAY 相信這個詞大家也非常熟悉了,最常見的便是“GAY BAR”,即“同性戀酒吧”,不少同人女一直想去的夢幻之地,但勸你們不要去,現實會粉碎夢想的,汗,走題了|||||
  4 LES 這個知道的人相對于GAY來說會少一點,寫全是lesbian,女同性戀者。也就是GL的主體。
  5 X這個是配對符號,用于連接主體雙方名字,可以省略。 但要提一下的是X號前後名字的順序准則,前者爲“攻”後者爲“受”。請一定不要顛倒以免不必要的誤會發生。(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好葉”與“葉好”的關鍵區別)
  6 YY 其實這和同人女沒什麽關系,只是順帶解釋一下罷了= = 就是“意淫”,不要去往限制方面理解,詞本身只是指用思想或精神來達到某種心理上的快感
  7 BB::BOY*BOY的縮寫,一般寫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戀情,注重感情的描寫,情節一般較激烈,人物性格和心理往往有缺陷,(汗,,,)所以故事比較沈重,H場面多且是不可或缺的。一般多爲限制級。未成年人最好不要閱讀。
  8 耽美::“耽美”這個詞最早出現在JAPAN近代文學中,爲反對自然主義文學而呈現的一種寫作風格。 “耽美派”最初的本意是“反對暴露人性的醜惡面爲主的自然主義,並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學的意義”。 耽美在日文中的發音是TANBI本意爲“唯美,浪漫之意”後來這個詞不知不知怎麽就被JAPAN漫畫界用于BL上,結果引申爲指代一切美型的男人,以及男性之間不涉及繁殖的戀愛感情。最後更發展爲男同性戀漫畫的代稱之一。
  9 H::指的就是黃色信息,版主請刪做的事呀,恩,就是有床單出現的情節,就是小孩子不要問的事,就是未成年不。。。。。啊,明白了吧 H在日文裏發音echi解釋爲黃色信息,版主請刪,這個詞是怎樣出現的呢,這個要說一下,日文裏“變態”的發音是Hentai,不知那位高人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用這個詞的首字母首字母取代稱呼,意爲黃色信息,版主請刪做的事的同時做變態的事,久而久之,就出現了echi也就是我們所說的H。
  10 YAOI::在解釋這個詞之前,先解釋一下18禁,顧名思義,就是十八歲以下止步。有時也寫成NC—17。而YAOI這個詞,汗,,,就算你已十八歲,也還是別,,,這是日語裏“沒有情節,沒有高潮(此高潮非彼高潮也)沒有結局”的羅馬拼寫的詞頭四個字母。一個故事連三要素都沒有,還有什麽呢,只剩下無境的HHHHH,,,
  11 SM::不管是SM,S—M,還是S&M所指的都是虐待狂和被虐狂。是英文Sadism&Masochism的縮寫,S是施虐,M是受虐。SM起源于法國作家薩德(Marquis de Sade)[1740-1814]他因多次性虐待行爲而被判入獄。
  12 HE::Happy Ending的縮寫,快樂的結局;與之相反的是BE,悲慘的結局。
  13 MB::就是Moneyboy,男同性戀圈內提供有償性服務者。
  14 年下攻::攻的年紀比受小,與之相反的是年上攻,攻的年紀比受大。
  15 女王受::受的性格像女王一樣高傲,可以把攻吃得死死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618.html?tp=3_01

BL小說

  “BL”(boy’s love),起源于有“美少年崇拜情結”的日本,日本戰國文化對于“武士道”忠誠衍生,武士道中有一條提及“武士之于武士的愛要唯一,一個武士有權利以背叛者的鮮血洗淨崇高的武士愛所受到的玷污。”大概意思就是,男人要對男人專一,背叛男人的下場是要付出生命,因爲男人之間的愛是賭上武士的尊嚴的高尚愛。“男色,男風”都是指那一時期對于美貌的少年的偏好。“高嶺之花”正是對于既是劍道高手又是美少年的武士的專稱。後來,文學創作上一種抽象且理想化的戀愛模式在社會誕生,即“耽美”(日文意思就是‘完美,唯美’),推崇自然美.BL就是耽美在80年代後期引入的潮流詞彙。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同性戀”,BL多是實際並不存在,多數只存在于人們的臆想中的概念。專指“美少年之間的戀愛”,必須達到符合美型的美滿的兩重標准。BL流傳入中國,首先是在臺灣,香港地區。臺灣人首先把BL這個詞套用成中文與其縮寫相同的詞語“玻璃”,但是,失去BL本來的意味,單純的指同性之間的愛與性行爲(同GAY的含義範圍)。後來,中國大陸地區“玻璃”就是專指同性戀的意思。
  描寫boy's love的小說,起初也就是日本一些女作家和女漫畫家描寫男孩之間的愛情的少女向小說,後來漸漸發展成爲服務廣大同人女以及耽美狼的男男愛小說。
  現在有一些原創網站也開始連載耽美小說,如連城書盟、晉江原創網、起點、鮮網等等。在耽美越來越走向規範化的同時,許多優秀的作者也浮出水面。
  以寫bl小說而出名的作家有日本著名的清水文作家津守時深。此人以擅長描寫平淡溫馨的愛情著稱,代表作有小說《溫柔地殺死龍的方法》,《扭曲地愛上龍的方法》,《危險地選擇龍的方法》,還有小說的翻外篇《快樂地遇見龍的方法》。
  中國臺灣地區的淩豹姿則是完全不同的一位bl小說家,以高産著稱的她最善于描繪令人臉紅心跳的高H小說,是當代很流行的一位主流bl小說家。
  而在內地較著名的bl小說家首推風弄,這也是位高産作家,代表作有《鳳于九天》、《悲慘大學生活》等。
  而塵印是比較善于寫苦盡甘來,戀人好不容易在一起的文章。
  
較著名BL小說作家:
………………
http://baike.baidu.com/view/25168.html?tp=2_01

另參本館:《馴服與抵抗》 《紅太陽下的黑靈魂》 《後異性戀革命》 《閹夫情結》 《藍調石牆T》 《寂寞之井》 《男裝扮終生》 《另一個衣櫃》 《中國古代同性戀史》

台長: 阿楨
人氣(2,2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愛上月亮的男人》
此分類上一篇:《治療》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