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5-18 09:16:16| 人氣5,137|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茅山道士》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依本館前評《哈利波特》對奇幻的基本立論,《陰陽師》之評當然如前評《沙門空海之群魔亂舞》(《陰陽師》原著之文字影音化vs電影之影音則文字化,原著乏文字魅力;電影則乏影音魅力.詳參【圖博館】: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力》)。

  那何必再評《茅山道士》呢?
  如前評《夜巡者》後評《袋鼠男人》等,加點非歐之作(如《田禹治》《茅山道士》《大法師》),以示科/奇幻之(假)多元吧!(在全球化下真有多元?)

誰能告訴一些茅山道士抓僵屍/鬼怪,這類題材的連續劇名
 
       最佳答案
僵屍叔叔
僵屍家族
茅山道士
僵屍少爺
僵屍福星仔
僵屍醫生
人嚇鬼
撞邪先生
猛鬼屠房
猛鬼大廈
猛鬼撞鬼
猛鬼出籠
猛鬼山墳
猛鬼舞廳
猛鬼食人胎
猛鬼佛跳牆
捉鬼有限公司
嘩鬼有限公司
猛鬼霸王花
猛鬼放暑假
嘩鬼旅行團
黃金道士
僵屍至尊
人皮錦衣
人嚇鬼
天地玄門
鍾馗嫁妹
鬼整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908493.html?fr=qrl&cid=96&index=3&fr2=query

香港的僵屍電影中,除了林玉英還有誰扮演過降妖伏魔的"茅山道長",什麽電影

  最佳答案
午馬—— 倩女幽魂1,2 老友鬼上身 妖女鬥師公 麻衣傳奇 畫中仙
鄭則仕——麻衣傳奇 捉鬼大師 靈幻至尊 追鬼七雄 捉鬼合家歡
鍾發——僵屍翻生 嘩鬼有限公司 猛鬼差官 嘩鬼正住籬隔壁 靈幻小姐 鬼打鬼 人嚇人
陳龍——養鬼仔 屍家重地 猛鬼煞星 鬼打鬼
張學友——倩女幽魂2,3
黃秋生——猛鬼食人胎
關海山——黃大仙 半暹降 猛鬼咒 猛鬼迫人
谷峰——人鬼搭檔 猛鬼煞星 鬼整人
董驃——靈幻小姐 天師捉奸
胡楓——天師捉奸 猛鬼狐狸精
馮誶帆——音樂僵屍 師兄撞鬼 妖魔道 小狐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0695351.html?fr=qrl&cid=96&index=2&fr2=query

茅山道士鬥僵屍-香港僵屍電影漫談-緬懷林道長

最近晚上看的劇集便是前段時間搜羅來的林正英道長的遺作《僵屍道長》前兩部,手中還有一套早年收集到的法國二區的《僵屍先生》系列五部影片,想想自從林正英仙逝後,再無人能拍出正宗茅山道士片,實在是一大遺憾,借此轉貼緬懷一下林道長的英姿仙影吧。
  “僵屍大時代”——香港僵屍電影漫談(提到的都是經典)
吸血鬼及僵屍電影在西方已有70多年的曆史,類型成熟、影響廣泛,不僅啓發香港拍攝此類影片,更對其有著“偷師”的借鑒意義。即便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寶禾公司制作的極具中國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屍片”接連創造票房傳奇,令得跟風搶拍之作橫行,成功引領“僵屍大時代”潮流之際,亦不能完全擺脫西洋“吸血鬼及僵屍片”的文化影響。——因此,要概括整個香港僵屍片的盛衰曆史,我們或可從“西風東漸、土洋結合”這八字中窺出些關乎“跨文化”的究竟來。
  壹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香港驚悚鬼怪電影的發展緩慢,影片數量質量皆遠及不上喜劇、歌舞、武俠、功夫等類型片。至于僵屍片,更屬于被遺忘的題材,偶爾幾部如《僵屍複仇》也只是模仿西方僵屍片的簡陋之作,並未引起反響。倒是1974年,邵氏電影公司與英國公司合作拍攝了一部集合西方吸血僵屍和“湘西趕屍”傳說的《七金屍》在當時頗受關注,影片由英國人執導,劉家良任動作設計,姜大衛、劉家榮等人聯合主演,可算得第一部土洋結合的僵屍片。不過,可惜的是,邵氏公司對該片的宣傳攻勢雖強,但由于影片風格怪異,內容雜糅,觀衆不能接受,票房最終慘敗。並由此導致之後十年,香港鮮有人再敢碰僵屍電影!
到得80年代初期,以許鞍華、余允杭、于仁泰等新浪潮導演拍攝的《瘋劫》、《撞到正》、《凶榜》、《山狗》、《靈氣逼人》等驚悚鬼怪電影,運用先進的拍攝技巧,個性化的創作理念,營造出空前的恐怖氣氛,令本埠觀衆耳目一新,叫好叫座,反應熱烈;與此同時,洪金寶融合功夫喜劇與鬼怪元素的《鬼打鬼》系列則開創了“靈幻功夫片”潮流,票房鼎盛,極受歡迎;至此,香港的驚悚鬼怪電影方才真正大行其道,其勢至今不衰。
低成本制作的“靈幻功夫片”大獲成功,使得洪金寶和他的寶禾公司嘗到了甜頭。繼《鬼打鬼》、《人嚇人》、《人嚇鬼》之後,洪金寶又開始嘗試將僵屍題材融入“靈幻功夫片”中,不過當時洪金寶等人對本土民俗傳說的僵屍顯然沒有信心,而是想西風東漸,打算借70年代風行歐美的“吸血僵屍”吸引香港觀衆的眼球,因此,專門聘請了英國拍僵屍片的高手設計僵屍造型及嚇人橋段——但後來洪金寶、劉觀偉、林正英等人經過一番仔細研究,發覺西洋吸血僵屍的意念始終無法與他們的靈幻功夫融到一處,便放棄了這一做法。
恰在這時,于仁泰與許冠文拍出了一部《追鬼七雄》,影片向中國傳統民俗取經,借“湘西趕屍”爲噱頭,以鄭則仕、許冠英的趕屍道士大戰僵屍的情節制造笑料和緊張氣氛,雖不算特別成功,卻啓發了洪金寶、劉觀偉等人。于是,寶禾公司創作組轉而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民俗趣味,力求影片風格與“鬼打鬼”系列的“功夫?喜劇?靈幻”一脈相承,終于在1985年制作完成了香港僵屍片中具有開創意義的經典之作《僵屍先生》(劉觀偉執導)。
  貳
“香港的僵屍電影只是功夫片的借屍還魂”——香港影評人吳昊先生此話確實一針見血。單拿《僵屍先生》來說,當年功夫片中最常見的民初背景、師徒關系、鬥趣情節都被編劇直接套用到影片中,有關“僵屍”和“茅山術”的具體細節則極具民間色彩,用糯米、墨線、桃木劍、黃紙符降制僵屍的民俗傳奇手法都被《僵屍先生》統統吸收,並被“九叔”林正英用極其專業的“茅山”手法一一施展開來。
僵屍的造型動作特征同樣向民俗傳說取經:身著清朝官服,雙手伸直,雙足並攏如麻雀般一蹦一跳,以人之呼吸辨別方位(同理,人閉呼吸可避僵屍,這也是《僵屍先生》最令觀衆印象深刻之處,由此該片在臺灣上映時又叫作《停止呼吸》)。但即便如此,片中僵屍獠牙利爪,人被咬中吸血亦變僵屍仍然受到西方吸血鬼及僵屍片的啓發。
另外,《僵屍先生》中的“靈異怪類”也並非全是“僵屍”,尚有王小鳳扮演的女鬼色迷男子的情節,事實上《僵屍先生》以及以後的同類影片中也都有僵屍之外的鬼魂精怪出現,而香港的僵屍片在某種程度上本來就應屬于洪金寶開創的“靈幻功夫”片範疇,只不過可以獨立成章罷了。
《僵屍先生》于1985年底公映,觀衆趨之若騖,票房狂收2000萬,列當年十大賣座影片第五位,引起巨大轟動。次年5月,寶禾公司再度出擊,拍攝了《僵屍翻生》,影片將《僵屍先生》中的驚鴻一瞥的趕屍情節發揚光大。“湘西趕屍”的民俗傳說被加以改良在銀幕上蔚爲奇觀:深山荒野之中,茅山法師前面搖鈴引路,後面蹦跳著一串頭貼黃紙符的僵屍,情景詭異新奇,令觀衆大爲受落。而“僵屍翻生”則是影片最大的噱頭:被趕之行屍被施法變成恐怖僵屍,茅山師徒驚慌失措,手忙腳亂,刺激搞笑,盡顯黑色喜劇風格,自然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正因爲《僵屍翻生》延續了《僵屍先生》的成功,才使得港臺片商覺得有利可圖,掀起了爭拍僵屍片的熱潮。僅1986年下半年就有近10部跟風之作上映,其中較有名氣的有袁和平導演的《僵屍怕怕》、黃鷹導演的《茅山學堂》等。嚴格來說,這些影片雖然故事情節有所變化,但皆未跳出《僵屍先生》和《僵屍翻生》設定的茅山術鬥惡僵屍的套路,盡管個別搞笑嚇人橋段襲自西方吸血僵屍片,整體卻仍是中國傳統民俗趣味的體現。——相比之下,洪家班的寶禾影業同年推出的另一部僵屍片《僵屍家族》,則積極向國外電影偷橋,不僅在當時香港僵屍片中獨樹一幟,更成功打入日本市場,受到熱烈歡迎。
說到《僵屍家族》與同期香港僵屍電影的最不同處是僵屍有了感情,僵屍原本被描繪成毫無人性知覺的怪物,而片中這三個僵屍因是父母與兒子的關系,自然舐犢情深。小僵屍誤落人間,與幾個小孩又有了深厚友情,玩些溫馨有趣的小把戲,明顯是抄自斯皮爾伯格《E.T》外星人故事,雖然只借了皮毛,僵屍倒也稍沾了些親情友情氣。不過,畢竟是嗜血殺戮的行屍走肉,最後一場僵屍大鬧繁華都市的重頭戲又借鑒了日本的怪獸電影的情節,香港觀衆看得離奇有趣,日本觀衆卻是親切熟悉。再加上具有超能力的小僵屍正合扶桑文化口味,更使得《僵屍家族》在日本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之後竟也出現了短暫的“僵屍熱潮”,恐怕這是香港電影人所沒有想到的。
  三
1987年是僵屍題材風頭正勁之時,引領僵屍電影潮流的寶禾影業雖然狠嘗了幾次“僵屍”的甜頭,卻沒有接著搶市,而是拍了一部《靈幻先生》。影片在大玩功夫法術鬼怪魂精之余,惟獨沒和僵屍沾邊,只涉及了另一類民間傳說中活人被術士施法控制的所謂“行屍”。不過,即便如此,片中呂方和小孩演的搗蛋鬼的服裝造型,仍然像足了日本觀衆喜歡的清朝僵屍。另外,同期的幾部喜劇片如《精裝追女仔2》《福星闖江湖》中都加了扮僵屍嚇人的搞笑橋段,看來其時“僵屍”熱潮的影響力已不僅限于同類影片。
同樣在1987年,鄧光榮的“影之傑”電影公司制作了一部完全不同于寶禾公司開創的茅山道士施法的新型僵屍片:《猛鬼差館》。該片由兩名在當年名不見經傳的年輕電影人負責劇本編寫和導演工作。其中一人叫做王家衛,本來主要爲陳勳奇作編劇,但並不是很成功,還曾經因劇本編寫太慢被新藝城炒了魷魚。另一人叫劉鎮偉,本來不是搞電影的,早年在某財務公司工作,後來該公司搞起了電影,成立了“世紀”電影公司,他便成了該公司的制片經理。監制了《凶榜》、《殺出西盤營》、《烈火青春》幾部“新浪潮”導演作品後,對電影的興趣愈發濃厚,竟棄了制片經理不當,改做電影編導。
兩人合作的這部《猛鬼差館》雖然是當時最熱門的“僵屍“題材,卻並未淪爲跟風之作,而是借助流行拍檔喜劇模式,配合各式各樣中西鬼片的驚悚搞笑情節,拍成時裝版的警察、僵屍大鬥法的驚悚搞笑喜劇,與林正英民初背景的茅山僵屍片大異其趣。影片的“僵屍”也不再是清朝遺老,居然改爲抗日時期在港自殺的日本大佐,而且仿效身披黑色抖篷的西方紅眼吸血鬼形象,至于片中警察們最初采用的對付僵屍的方法亦是用木樁釘入僵屍心髒和大蒜辟邪等西方降治吸血鬼的路數。
《猛鬼差館》上映後,觀衆對這種“土洋結合”的僵屍片倍感新鮮,票房自然輕易過千萬。劉、王嘗此甜頭,豈能罷休?1988年再次聯合編劇,以《猛鬼差館》原班人馬繼續打造時裝僵屍喜劇《猛鬼學堂》,上演了警察捉鬼部隊大戰僵屍猛鬼的瘋狂好戲,影片繼續向西方類型片借橋,同時又大膽創新,比如用放水放電消滅僵屍的方法,不僅本土茅山術中沒有,亦不見于西方的吸血僵屍片。——相較而言,與該片同年上映的《僵屍叔叔》卻仍體現了本土化的民俗傳奇,以前“寶禾”僵屍片中常見的搖鈴趕屍、師徒鬥趣,門派之別的惡作劇整蠱、茅山法術大鬥清朝僵屍的等等橋段皆被《僵屍叔叔》照單全收,並且拍得趣味盎然、娛樂性十足,再次延續了寶禾公司制作僵屍電影的票房神話。只可惜,它已是香港完全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屍片”的最後一次風光了。
  肆
在香港的僵屍電影中,許多影星都扮演過降妖伏魔的“茅山道長”,比如鍾發、陳友,鄭則仕、吳耀漢,甚至玩票的名作家倪匡等人。但若論最受歡迎、拍得最多,則當屬林正英“一字眉、冷幽默、身手敏捷、連畫符念咒都有款有型”的茅山道長形象最是深入人心。而作爲香港僵屍電影的代表人物,林正英對僵屍片這種令自己聲名鵲起的題材確實也情有獨鍾,爲它付出了不少心血。
因此,當香港傳統的茅山僵屍片由于被衆多跟風之作反複模仿毫無創新,以至漸漸失去觀衆時,林正英爲避免香港僵屍電影黔驢技窮、自斷生路,拍攝的此類影片在力保不失本土民俗趣味之余,亦開始積極將西方吸血鬼及僵屍融入香港僵屍片中,他于1989年自導自演的《一眉道人》便是其“土洋結合”的最佳範本,該片不僅將民間“養鬼”之說改成“養小僵屍”,道長與小僵屍居然情同父子、共同對敵!而且大膽引出西洋吸血僵屍,來一場中西大戰,影片最熱鬧新奇之處便是茅山術降不住西洋僵屍,一眉道人無奈之下用炸藥爆破,卻仍然不能奏效,最終竟是用泥沼困住西洋僵屍,方才大功告成。
整部《一眉道人》搞笑刺激,茅山道長與基督教徒的“雞同鴨講”、茅山術與西方僵屍鬥在一起的新奇效果皆令觀衆大爲受落。影片上映後票房過千萬,雖因林正英不計成本、精益求精未能盈利,卻打開了香港電影人重新審視本土僵屍電影的思路。之後的1990年,本已山窮水盡的香港僵屍電影再度掀起創作熱潮,西風東漸之勢亦愈演愈烈。
打響1990年僵屍電影第一炮的,是與林正英共同出身洪家家班的錢月笙、陳會毅,兩人合作的《捉鬼合家歡》名爲“捉鬼”,實爲“收藏僵屍”,鬼倒是有一個,卻是忠心耿耿的“鬼仆”。影片最有創意的地方是開篇用現代科學儀器給僵屍做實驗,本來很有搞頭,可惜沒有深入,最終只淪爲一個小噱頭而已。
林正英在這年也拍出一部《驅魔警察》,從民初走向現代,沿襲了劉鎮偉《猛鬼差館》中警察拍檔與屍魔鬥法的模式,不過玩的仍是茅山術,算是茅山僵屍片與警察搭檔破案兩大類型片的綜合體。至于擅長中西混合的劉鎮偉,在稍後的《屍家重地》中,表面看來似乎向本土傳統僵屍片取經,並夾以盜寶情節,實質上卻是借僵屍題材調侃政治。影片中的千年僵屍居然是秦始皇,而且仍如生前一般桀傲張狂。一群人在舞臺上假扮荊軻、王昭君胡搞亂唱、意圖接近秦屍然後滅之的橋段,充滿戲謔,實是劉鎮偉喜劇風格的最佳體現!
其實,若論香港的僵屍片中將民俗傳統與西洋吸血僵屍結合得最爲荒誕的,應首推陸劍明導演的《僵屍醫生》。影片從醫生林保怡在英格蘭與女吸血鬼陳雅倫在一夜風流時被咬,事後回港逐漸呈現西方吸血僵屍症狀:如懼怕陽光、貪食患者鮮血,喜著黑色鬥篷、晚上睡覺甚至如蝙蝠倒懸粱上等等,好在那女吸血鬼又運功將他治好。孰料此時吸血鬼伯爵趕到香港,于是衆人與其在醫院展開血戰,眼看不敵之際,林保怡等三名男醫生竟然被劉、關、張蜀漢三傑附身,最終戰敗西洋吸血僵屍!
無可否認,《屍家重地》與《僵屍醫生》的編劇都有信馬由繮的超強想象力,但如此單純爲搞笑而搞笑的荒誕不經,觀衆似乎並不買帳。相比之下,倒是德寶公司制作的完全西洋化的吸血鬼電影《一咬OK》在1990年的幾部僵屍片中最受歡迎,林子祥所飾的吸血鬼李伯爵,身處歐洲古堡,身著黑色禮服,如西方哥特文學中的貴族吸血鬼一般優雅,影片情節亦是有吸血、有驚情,有惡鬥、有浪漫,頗得西方吸血鬼影片神韻,只是少了些驚恐怖的氣氛罷了。這與之前香港的僵屍電影只顧胡亂抄襲和盲目嫁接,卻從不理會西方吸血鬼與僵屍原來有本質不同的做法大相徑庭,可稱得上香港僵屍片向國際化靠攏的一次大膽嘗試。
  伍
盡管1990年香港僵屍電影的創作呈現出多元化格局,有的甚至完全放棄了本土茅山術的傳統套路,但總的來講,反映並不如人意。太多的粗制濫造使得觀衆對這類題材已經開始厭倦漠然,再加上王晶的賭片和稍後徐克的武俠片開始大行其道,電影片商聞風而動,都改拍賭片和武俠片去了,一時間當年極受歡迎的僵屍題材竟鮮有人再敢涉及。
而事實上,此時僵屍電影確實已積重難返,可憐只剩下林正英獨撐大局,雖然又拍出如《非洲和尚》這等集茅山法術、異域風俗、喜劇名片《上帝也瘋狂》的非洲土著,以及善良的僵屍祖宗大戰非洲巨人等諸多精彩橋段的創意之作,但最終無力回天。因此,這之後的作品無論是回歸本土茅山僵屍片的《僵屍至尊》、《新僵屍先生》、《音樂僵屍》、《湘西屍王》,還是如《一咬OK》一樣完全效仿西方吸血鬼電影的《一屋哨牙鬼》都不可避免的接連票房敗北——待到1993年,港臺跟風武俠片的熱潮風起雲湧之時,香港的僵屍片卻徹底陷入絕境。
不過,俗語有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20世紀90年代中期,僵屍題材雖然在香港大銀幕上幾近絕迹,卻在電視熒屏上繼續“苟延殘喘”,而這依然要歸功于“僵屍道長”林正英的不離不棄。1995年至1997年,他與亞視合作拍攝的《僵屍道長》系列劇集,收視率非常理想,令他看到了體現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屍片還是大有市場的。誰知就在林正英欲再接再厲、准備接拍《僵屍道長》第三部時,卻因肝癌于1997年病逝。這位平時素來低調的“老實人”(蔡瀾語)的死訊一公布,香港電影界皆驚,痛惜之余,不免哀歎香港自《僵屍先生》以來創立的只用土法特技及功夫雜技便可營造驚人視覺效果、且具有黑色喜劇風格的茅山僵屍片,在林正英仙逝後恐怕真的要失傳了。
事實似乎正是如此,且看90年代末期至新世紀之初,香港銀幕上倒是又出現了類似僵屍電影的《生化壽屍》(葉偉信導演)和《生化特警之喪屍任務》(鄭偉文導演)等片,不過它們的主幹情節模仿的皆是西方電子遊戲《生化危機》,至于什麽生化壽屍、喪屍也都是舶來品,主要是靠病毒感染,面目猙獰凶殘嚇人或可與中國本土僵屍有一拼,但嚴格來說,其實與僵屍片根本無甚關聯。而在電視熒屏上,亞視在林正英死後,放棄制作傳統民俗的《僵屍道長》,轉而拍攝完全借鑒西方吸血僵屍家族體系的現代靈異劇《我和僵屍有個約會》,劇情則是中西合璧,主題較之以前完全娛樂性的僵屍片更有深意,講愛與拯救,再加上制作精良,表演出色,結果大受歡迎,連亞視的死對頭、無線電視臺的老板邵逸夫都大度的誇《我和僵屍有個約會》拍得好看呢。但盡管如此,該劇拍到第二部便開始收視下滑,並且這股“西風東漸”的僵屍題材也並未因此延伸到大銀幕上來。
  陸
說到近兩年來的香港僵屍電影,倒有兩部問世,一部是2001年梁鴻華導演的《趕屍先生》,另一部是徐克監制、錢升偉導演的《僵屍大時代》。這兩部電影皆可稱得上回歸傳統的茅山僵屍片,《趕屍先生》甚至完全取材自湘西趕屍的傳說,集巫術、茅山、下蠱等民俗怪談于一身,連男女角色的服飾都取自湘西少數民族,追根溯源到如此境地,在港片中固然少見,但對觀衆而言,卻也未覺有多新鮮。至于徐克的《僵屍大時代》,表面看來,清末背景、師徒鬥趣、深宅鬥法、屍變、師徒合力鬥僵屍體等情節皆是套自本土傳統僵屍片,但實際上仍體現了徐克一貫的冷竣風格,人與人之間各懷鬼胎、爾鷸我詐,爲了面子傳宗接代、爲了利益謀財害命!暗冷的色調,驚魂的夜晚,兒女之情是如此蒼白無力,有的只是對僵屍的恐懼,對這個世道的漠然。
《蜀山傳》之後的徐克沒有再大玩電腦特技,而是注重寫實的動作打鬥,但剪接依然淩厲,視覺效果依然驚人。只可惜《僵屍大時代》空有徐克的意念,卻沒有良好的內容和細節基礎,各方面都不對勁,讓觀衆看得莫名其妙,仍不免淪爲一部技術性電影,最終竟至影片迄今還未公開上映,只以音像制品方式流入市場的悲慘境地。
現今看來,體現民俗傳統的茅山僵屍片似乎已走到盡頭,少有觀衆捧場。而2003年的《千機變》則走了一條完全洋化的路子,影片完全借鑒西方吸血僵屍片(尤其是《刀鋒戰士》)的模式,僵屍聖典“Day for night”,陳冠希、黃秋生出身僵屍家族,鄭伊健、鍾欣桐身爲僵屍獵人,僵屍王子與凡人女孩的愛情等等都似曾相識。
不過,《千機變》整體雖是僵屍片格局,但情節卻多以Twins這兩個小女生的吵吵鬧鬧和愛情經曆爲主,蔡卓妍的兩次戀愛,鍾欣桐喜歡成熟的老大哥,仿佛一部靈幻動作版的《這個夏天有異性》,只有開篇和結尾兩場鬥僵屍的戲份才有點僵屍片的樣子。看來即便是僵屍題材也不能壓制Twins的青春活力,而林超賢只能將《千機變》拍成混合類型的電影,有動作打鬥、有法術特技、有詼諧搞笑、有生死煽情、有輕松愛情、故事駁雜得頗具港片特色,只可惜情節難免松散,橋段老套,不見導演功力。至于《千機變》的特技,倒是很花哨,看得出來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進行制作,僵屍飛簷走壁的電腦特技像極了《蜘蛛俠》,其他如僵屍屍化、蝙蝠亂飛、教堂決戰的特技畫面雖然似模似樣,不過卻似曾相識,未見新奇,因此營造出的視覺奇觀恐怕也不會有令人驚豔的感覺。
劇本的蒼白和導演的失敗注定了這部擁有明星陣容、動作特技等諸多賣點的《千機變》將成爲熱鬧一時的流星之作。強大的宣傳攻勢雖然令《千機變》的票房暫時收得,卻對香港僵屍電影的複興毫無用處。
其實,相見不如懷念,縱然香港僵屍片真的風雲再起,但世間已無“九叔林正英”,又有什麽意思?
也罷,香港電影的“僵屍大時代”只能是一個記憶了。所謂重掀熱潮,不過是我等港片遺少的癡人說夢,偶爾無聊喟歎一下總可以吧。

林正英生平簡介

  林正英小時候家境並不好,父母幫人包夥食爲生,有六兄弟姊妹,林正英排行第三,與其兄姐一樣,林正英也沒機會讀書,唯獨其弟妹可以讀多幾年書。他曾在信義會小學就讀兩年,但其後輟學,之後在1963年至1964年,他加入了香港一個京劇團,並拜粉菊花及于占元爲師,並與七小福的成員成龍及洪金寶等人一同受訓。他在香港信義會小學讀至二年級便被父親送進春秋戲劇學校,拜粉菊花爲師 ,林正英在該校學藝五年,和尊龍、惠天賜、孟海、董瑋爲同門師兄弟,林正英受訓半年後即投入演出,第一個劇目叫《白沙灘》,但他的京劇生涯只維持了三、四年,經朋友介紹下轉行入電影圈。林正英十七歲時就進入電影圈做龍虎武師,身材嬌小的他,當過不少女演員的替身(例如鄭佩佩),十九歲時他便開始當武術指導,他當武術指導的第一部影片是唐山大兄(一九七一年,和韓英傑合作),林正英最爲人稱頌的事件,就是這片是由李小龍親自邀請,擔任此片的副武指(正武術指導爲韓英傑),並在片中擔演一角(可在片中清楚見到),足見林氏成就不止於演道長。李小龍主演的影片除猛龍過江外,都有他和陳會毅當武術指導。他當武指的影片很多,例如:富貴列車(1986)等。著名的「洪家班」他是骨幹之一,「洪家班」當武指的影片,他都有份參與。
聽聞他和陳會毅曾是李小龍的左右手,李小龍拍武戲時,如果沒有他,那麽寧可不開機。他們的工夫真的那麽厲害嗎?只因爲林正英很善于“下靶”,他設計的動作能夠讓李小龍滿意。久而久之,滿意有了,放心也就有了,于是信任也應運而生。
  電視生涯
1995年獲亞洲電視以百萬高薪禮聘演出電視劇《僵屍道長》。這套電視劇不單爲亞視贏得高收視,亦被視爲林正英影途的起死回生之作。所以在1996年亞視請他再拍《僵屍道長Ⅱ》時,他欣然答應。其後再拍《等著你回來》(即臺灣的《情定陰陽界》)。1997年底,原擬再爲亞視拍《僵屍道長Ⅲ》,但當時被告知已患上肝癌,使拍攝終止,並成爲他的遺願。有傳言他患肝癌是因爲長時期酗酒,但這只是一個傳言。而他一生沒拍過愛情文藝片,亦成爲他最遺憾的事。他所參予的最後一部電視劇是與徐錦江、劉松仁共同拍攝的"一枝花和尚"(新水滸傳),在劇中他飾演威風凜凜的白奇元帥。1997年11月8日,林正英在聖德勒撒醫院與世長辭,終年45歲。女朋友苑瓊丹當時亦陪伴在旁。
最遺憾的事: 沒拍過愛情文藝片。
最欣賞的人:已故的李小龍
  婚姻狀況
早在八三年,林正英與前妻鄭冰冰結婚,婚姻維持了五年多便亮紅燈,期間前妻爲他誕下一子(家耀)及一女(式瓦),離婚後,一對子女的撫養權卻歸父方,林正英亦決心將子女送往美國留學,計劃到子女長大後,自己亦移居美國養老。離婚後與父母同住,方便照顧一子一女,女兒十二歲(九七年),讀中二,兒子九歲(九七年),讀小學五年級。子女愛看他的戲,自動錄下爸爸演戲的錄影帶,少說也儲存了四十多盒。
  首部電影片酬
在17歲時,林正英在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擔任特技演員及武術指導。由於他瘦小的身型,經常被叫作女演員的替身。當時他每日的收入只有六十元,其中三分一交給師傅,另三分一拿回家中,余三分一買食物請師兄弟吃,林正英曾說那段日子最開心。
  感情生活
同苑瓊丹在亞視因合作《僵屍道長》而日久生情,九六年初兩人終於譜寫戀曲,苑仔還特地從跑馬地遷居西貢,與林正英共同生活。
  致病原因
因拍片過於勞累,且因林正英平日喜愛小酌二杯,此雙重因素影響下,引致肝癌。
  林正英火葬,一片唏噓!
(本報香港訊)熊熊烈火,一縷輕煙隨風飄散,香港以擅長演道長著名的演員林正英從此告別人間。林正英的大殯儀式昨日早上舉行,在莊嚴的寶福紀念館之外,陽光XX,一片肅靜。靈堂之內卻是愁雲慘霧,一片悲傷,當蔗棺醉靈的刹那,林正英的小兒子撲前抱棺哭叫,聲聲哭叫爸爸不要走呀!此情此景無不令人心酸。眼見好友一對兒女哭成淚人,在場人士也爲之唏噓歎息。
而這次出席送殯行列的老友,大家都心情沈重,上午九時,洪金寶第一個到達靈堂,站在靈堂門口目睹好友林正英的遺像,欲語還休眼有淚光,其後許多圈中人相繼到達,包括羅家英、曾志偉、苑瓊丹、孟海、午馬、錢嘉樂、錢小豪等等。他的紅粉知己苑瓊丹雙眼紅腫,一直強忍淚水,當誦經告別儀式開始之時,她也穿上黑袍爲好友誦經送別,念到傷心之處,也禁不住低聲飲泣.
當瞻仰遺容及靈棺之後,苑瓊丹隨即上前向林正英的遺像鞠躬道別,並未跟隨前往火葬場
  作品
俠女(1971)
人嚇人(1982)
鬼怒川(1971)
敗家仔(1983)
七小福(1988)
人嚇鬼(1984)
人鬼神(靈幻至尊)-1991
鬼打鬼(1980)
甩皮鬼(金裝鬼打鬼)-1991
鬼咬鬼(1990)
血玫瑰(1986)
鬼幹部(魔中仙)-1991
錢作怪(1977)
合氣道(1972)
精武門(1972)
林世榮(仁者無敵)-1979
龍的心(1985)
羞羞鬼(九月九日重見天日)-1992
精靈變(1992)
一眉道人(1989)
天龍八將(1971)
鹹魚翻生(狗急跳牆)-1980
無名小卒(1980)
少林英雄(方世玉與洪熙官)-1994
海員七號(1973)
英雄無淚(黃昏戰士)-1986
龍爭虎鬥(1973)
老虎田雞(1978)
雜家小子(1979)
舞臺姐妹(1990)
戰火羔羊(1993)
時來運轉(1985)
學校風雲(1988)
黃面老虎(1974)
僵屍先生(靈幻道士、暫時停止呼吸)-1985
音樂僵屍(天外天音樂精靈)-1990
靈幻先生(1987)
特區愛奴(1992)
密宗威龍(1991)
驅魔警察(驅魔探長)-1990
驅魔道長(1993)
贏錢專家(1991)
靈界風雲(1991)
零時十分(追魂傘)-1992
唐山大兄(1971)
福星高照(1985)
東方禿鷹(1986)
金刀大俠(1970)
金衣大俠(1970)
富貴列車(1986)
玩命雙雄(1990)
笑傲江湖(1990)
群龍戲鳳(1989)
天地玄門(穿梭時空五百年)-1991
非洲和尚(1991)
洪福齊天(1991)
妖怪都市(1992)
雙龍出海(1984)
鍾馗嫁妹(鬼王鍾馗)-1994
僵屍至尊(靈幻家族)-1987
誓不忘情(1991)
神勇雙雄炮(1984)
新僵屍先生(新暫時停止呼吸)-1992
黐線枕邊人(老麼真辛苦)-1991
馬路小英雄(1973)
跆拳震九州(1973)
猛鬼旅行團(嘩!鬼旅行團)-1992
霹靂大喇叭(1986)
黃飛鴻少林拳(1974)
醒目仔蠱惑招(1979)
公海**風雲(1993)
鐵甲無敵瑪利亞(1988)
畫皮之陰陽法王(1993)
笑傲俠義黃大仙(1992)
冷面虎京都之旅(1973)
搏命單刀奪命槍(1979)
神槍手與咖喱雞(1992)
奇謀妙計五福星(1983)
贊先生與找錢華(1978)
三德和尚與舂米六(1977)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1988)
小英雄大鬧唐人街(1974)
黃飛鴻之一代宗師(1992)
鬼打鬼之黃金道士(鬼打鬼之靈幻天師)-1992
僵屍家族僵屍先生續集(1986)
  連續劇
僵屍道長(1995)
僵屍道長Ⅱ(茅山道長)-1996
撞到正(等著你回來、情定陰陽界)-1996
新水滸傳(一枝花和尚)-1996
  作品大全
  擔任動作設計作品 ------
林世榮 The Magnificent Butcher(1979)
雜家小子 Knockabout(1979)
搏紮 (1980)
身不由己 The Victim(1980)
夏日福星 Twinkel, Twinkle, Lucky Stars(1985)
東方禿鷹 Eastern Condors(1987)
靈幻先生 Mr.Vampire3(1987)
血玫瑰 Her Vengeance(1988)
過埠新娘 Paper Marriage(1988)
城市判官 Armageddon(1989)
驅魔警察 Magic Cop(1990)
誓不忘情 Lover's Tear(1992)臺譯霹靂大神探
  擔任監制作品 -------
驅魔警察 Magic Cop(1990)
誓不忘情 Lover's Tear(1992)臺譯霹靂大神探
  擔任導演作品 -------
一眉道人 Vampire Vs Vampire(1989)
青鋒俠 The Green Hornet(1994)
  擔任演員作品 --------
金刀大俠 Gold Sabre Big Hero(1970)
金衣大俠 The Golden Knight(1970)
俠女--上下集 A Touch Of Zen (1970)
唐山大兄 The Big Boss (1971)
天龍八將 (1971)
鬼怒川 (1971)
合氣道 Hap Ki Do(1972)
跆拳震九州 When Taekwondo Strikes(1973)
冷面虎 (1973)
龍爭虎鬥 Enter The Dragon(1973)
死亡挑戰(1974)
黃飛鴻少林拳 (1974)
小英雄大鬧唐人街 (1974)
三德和尚與舂米六 Iron Fisted Monk (1977)
功夫小子 He has nothing but Kung Fu (1977)
贊先生與找錢華 Warriors Two(1978)
老虎田雞 (1978)
林世榮 The Magnificent Butcher(1979)或譯仁者無敵
雜家小子 Knockabout (1979)
搏命單刀奪命搶 Odd Couple(1979)
醒目仔蠱惑招 The Incredible Kung-Fu Master (1979)
鹹魚翻身 By Hook or By Crook(1980)
鬼打鬼 Encounter Of The Spooky Kind(1981)
敗家仔 The Prodigal Son(1982)
人嚇人 The Dead And The Deadly(1983)
奇謀妙計五福星 WINNERS & SINNERS(1983)
人嚇鬼 Hogus Pogus(1984)
神勇雙響炮 Pom Pom(1984)
雙龍出海 The Return of Pom Pom(1984)
龍的心 Heart Of Dragon(1985)
僵屍先生 Mr.Vampire(1985)臺譯暫時停止呼吸
福星高照 My Lucky Stars(1985)
時來運轉 Those Merry Souls(1985)
僵屍家族 Mr.Vampire2(1986)
英雄無淚 Heros Shed No Tears(1986)
霹靂大喇叭 Where's Officer Tuba(1986)
富貴列車 The Millionaires' Express(1986)
表哥到 My Cousin The Ghost(1987)
東方禿鷹 Eastern Condors(1987)
靈幻先生 Mr.Vampire3(1987)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 Lai Shi, China Last Eunach(1988)
鐵甲無敵瑪利亞 I Love Maria(1988)
學校風雲 School on Fire(1988)
血玫瑰 Her Vengeance(1988)
七小福 Painted Faces(1988)
黃大仙 (1988)或譯笑傲俠義黃大仙
羞羞鬼 Shyly Spirit (1988)
一眉道人 Vampire Vs Vampire(1989)
群龍戲鳳 Pedicab Driver(1989)
音樂僵屍 The Musical Vampire(1990)或譯天外天音樂精靈
玩命雙雄 Goodbye Hero(1990)
笑傲江湖 Swordsman(1990)
鬼咬鬼 Encounter of the Spooky Kind II(1990)
舞臺姊妹 Stage Door Johnny(1990)
驅魔警察 Magic Cop(1990)或譯驅魔探長
人鬼神 Spiritual Trinity(1991)臺譯靈幻至尊
天地玄門 An Eternal Combat(1991)臺譯穿梭時空五百年
非洲和尚 Crazy Safari(1991)
洪福齊天 The Gambling Ghost(1991)
鬼幹部 Red and Black(1991)臺譯魔中仙
密宗威龍 The Tantana(1991)
僵屍至尊 The Ultimate Vampire(1991)臺譯靈幻家族
黐線枕邊人 Slickers vs. Killers(1991)或譯老么真辛苦
贏錢專家 Money Maker(1991)
零時十分 Midnight Conjuae(1991)或譯追魂傘
靈界風雲 Prince of the Sun(1991)
黃飛鴻系列之一代宗師 Martial Art Master Wong Fai Hung(1992)
特區愛奴 China Dolls(1992)
甩皮鬼 Skin Striperess(1992)臺譯金裝鬼打鬼
妖怪都市 Wizard's Curse(1992)
神槍手與咖喱雞 Pom Pom And Hot Hot(1992)
鬼打鬼之黃金道士 Mad Mad Ghost(1992)或鬼打鬼之靈幻天師
新僵屍先生 Mr. Vampire1992(1992)臺譯新暫時停止呼吸
精靈變 Banana Spirit(1992)
誓不忘情 Lover's Tear(1992)臺譯霹靂大神探
嘩!鬼旅行團 Forced Nightmare(1992)臺譯猛鬼旅行團
公海強奸風 Rape In Public Sea(1993)
畫皮之陰陽法王 Painted Skin(1993)
戰火羔羊 The Sad Story of Saigon(1993)
驅魔道長 Exorcist Master(1993)
鍾馗嫁妹 The Chinese Ghostbuster(1994)臺譯鬼王鍾馗
青鋒俠 The Green Hornet(1994)
僵屍道長 Vampire Expert(1995)亞視電視劇
少林英雄之方世玉洪熙官 Kung Fu Kid( 1996 )
僵屍道長Ⅱ Vampire ExpertⅡ(1996)亞視電視劇
等著你回來 (情定陰陽界) Coincidentally(1996)亞視電視劇
一枝花和尚 (新水滸傳) (1996)亞視電視劇
http://www.xbox-sky.org/showthread.php?p=1909120

道士

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他們因信仰道教而皈依之,履行入教的禮儀,自覺自願地接受道教的教義和戒律,過那種被俗世視爲清苦寂寞而他們卻視爲神聖超凡的宗教生活。同時,道士作爲道教文化的傳播者,又以各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布道傳教,爲其宗教信仰盡職盡力,從而在社會生活中,也扮演著引人注目的角色。
   簡介
  道士乃信奉道教教義並修習道術的教徒的通稱。《太霄琅書經》謂:“人行大道,號爲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爲事,故稱道士。” 道士之稱始于漢,當時義同方士。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規定道徒可在家立壇,朝夕禮拜,不必出家修行。金元之際,全真道等興起,仿照佛教規定,道士不蓄妻、不茹葷,須出家住叢林。遂形成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兩類。道士一般是師徒相傳。道教認爲若不受師,道則不降;而傳道度人,須擇出身名門、孝于所親、忠于所君、資性淳良之人。欲入道爲道士、女冠者,須齎經戒、符籙在受道院造壇及對齋堂、靜室緣法。弟子受經籙須齎金銀玉帛等信物。入道後,唯道爲務,持齋禮拜,奉戒誦經,燒香燃燈,不雜塵務。 “道士”之稱始于漢代。但當時指稱的範圍較廣,除東漢時期“五鬥米道”、“太平道”的信徒之外,方士、術士及一些道家也可以稱爲道士。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士之稱甚至與對佛教僧侶的稱謂相混。直到隋唐時期,道士及相應的稱謂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黃冠等,才逐漸成爲道教神職人員的專稱。隨著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道姑、女道等稱謂。但泛指道士時,也可以包括女道。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稱爲乾道,女道士則相應地稱爲坤道。黃冠專指男道士時,女道士則相應地稱爲女冠。道士之間互禰道長、道友、道兄等,對女道士也可同樣稱呼,教外人士(包括居士、信士及一般世俗之人)亦可以如此稱呼他們。在道門中有些道士享有特殊的尊稱,譬如張道陵、寇謙之以及後世龍虎山天師派的曆代掌門人,都享有“天師”之稱。道士中那些德高望重、學識淵博者,又常常被教內教外尊稱爲真人、先生、高道、高土等等。這些尊稱,有時又是由朝廷封贈的,在古代這也算是難得的殊榮。在道門中,有時又按道士實際的修行水准而給予相應的尊號,如(唐六典?祠部)所記:“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日法師,其二日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煉師。”(三洞修道儀)中將道士分爲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士等9種,將女道士分爲正一盟威女官、洞神女官、高玄女官等8種,也是對道士的等級劃分。在道教宮觀中,道士又因其所擔任的職務而有相應的稱謂,如方丈、住持、高功、監院、執事以及所謂“三都五主十八頭”等。又全真道興起之後,規定道士不蓄妻,出家住宮觀,所以那些有妻室而不出家的道士便被稱爲火居道士,或徑曰火居。而爲了尋真問道而雲遊在外的道士,則被稱爲遊方道士。《太霄琅書經》雲:“人行大道,號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爲事,故曰道士。”這就是說,道士之所以被稱名爲“道士”,是因爲他們的行住坐臥,舉念運心,即生活中的一切思想言行,惟道是修,惟德是務,惟行道業,亦即將信“道”、修“道”、行“道”作爲人生的惟一目的。這一點至爲重要,道士們的生活內容及其特點即是由此而決定的。
  道士又稱道人。《老子想爾注》有“道人所以得仙壽者,不行屍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有“道人賢者奉敬教戒”等語;南宋道士白玉蟾也自稱“瓊山道人”。但在佛教初入中國時,道人又是對僧人的稱呼。《南齊書?顧歡傳》有“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獄是非”的記載,此道人即僧人。此外,還有稱道士爲羽衣、羽客、羽人、羽士(羽,含飛升之意,指道士喜言飛升成仙)以及黃冠(以男道士戴黃冠,或謂道士衣冠皆黃帝之衣冠,故名)等。女道士則稱女冠或道姑、女道。全真道之男道士亦稱乾道,女道士又稱坤道。
   《三洞奉道科誡》分道士爲六階:“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又據道行高低另有尊號。《唐六典》卷四《祠部》雲:“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曰法師,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煉師。”熟悉經書和宗教儀範,舉行宗教儀式時,在法堂上居中高座,在道士中被認爲道功最高者,稱爲高功。主持宮觀事務的道士,一般又沿用佛教之方丈、住持、監院等稱謂。
   道士學識淵博、修養高的被尊爲先生、真人。此尊號除由道士推戴外,南朝及唐、宋、元諸代,多由帝王賜于生前,或諡于死後。封贈之風,明代猶盛。憲宗時,真人高士充滿都下,真人之號遂濫。   天師亦爲道士之尊稱。但一般作天師道張陵及其嗣位子孫之專稱。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時亦自稱天師。
   曆史發展
  道士作爲一種宗教角色,是隨著道教的産生而出現的。沒有道教,便沒有道士的存在;離開道教發展的曆史景觀,便不會看清道士的宗教面目。所以,我們先簡要地介紹一下道教産生、發展和演變的曆史概況,以及道土是如何隨著這一過程而誕生和他們的宗教信仰的特點。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大約出現于公元紀前後的東漢時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了。
   “道教”這個詞在中國古箱中出現的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們都將自己所講的思想學說稱之爲“道”,如關于治理天下的叫“治國之道”,關于個人道德修養的叫“修身之道”。如果用這些學說主張去教育別人,便叫做“道教”,如《墨子》一書中就有“先王之道教”、“儒者以爲道教”的說法。但是,這裏的“道教”與後來的作爲宗教名稱的“道教”完全是兩碼事。作爲宗教名稱的“道教”,首見于《老子想爾注》,而這已經是東漢年的事情了。
   許地山在考察道教産生過程後指出:“巫覡(xi席)道與方術預備了道教底實行方面,老莊哲學預備了道教底思想根鵬。到三張三葛出世,道教便建立成爲具體的宗教。”明確地指出了道教産生與原始巫之風、神仙方術、道家哲學的密切關系。事實上,道教的創立與讖(ch6n襯)緯神學、黃老思想也有密切的關系。總之,道教和道士的誕生是多種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及相應的社會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上古時期,人們對日月星辰、河海山嶽和祖先甚爲崇拜,視爲神靈,對它們進行祭祀和祈禱,形成了原始宗教和巫術。巫就是在這種鬼神崇拜的氛圍中産生的專門從事交通鬼神、傳達神意而爲民祈福禳災的宗教職業者,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巫在政治生活、民衆生活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原始宗教和巫術中的鬼神崇拜思想以及相應的一系列巫術儀式,比如上古祭祀中的“齋”、“醮”(jiao叫)儀式,以及天神、地祗、人鬼崇拜觀念等,後來基本上都爲道教、道士所吸收、繼承。道教神靈系統的建構和道教法事活動中對齋醮、符篆和”其它祈禳術的重視,以及道士的修煉方術等,都從原始宗教和巫術中接受了許多現成的東西,以致人們可以從道士身上看到一些古代巫覡的遺風流韻。因此,道教的創立豐口道士的産生與古代巫術有著十分密切的文化親緣關系。
   神仙觀念的起源亦甚爲久遠;到戰國時期,已廣爲、流布,深入人心,‘不死”、“升天”成爲人們仰幕和追求的目標。所謂神仙方士,就是在這種風氣下出現的鼓吹和傳授長生成仙之術的術士。這些方士千萬百計地搜求和行使奇方異術,來滿足一些人長生不死的願望,以致得寵于”諸侯;帝王。秦始皇和漢武帝就十分寵信神仙方術,網羅了不少方士在身邊;來幫助他們實現長生成仙的夢想;方士們所行使的方術很多,諸如煉丹采藥、服食養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以及祠竈、谷道、侯神、望氣、導引、燒煉、卻老方、按摩方等,無不在其使用之列,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煉丹采藥。由于這些神仙方術還非常零散,不成系統,爲了更加擴大其影響,一些?方士便利用戰國時齊人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他們-的方術,形成了所謂方仙道,而這些方士便被稱爲神仙家。方仙道對道教的創立産生了最爲直接的影響,方士們的神仙信仰和求仙之術全部被道士們所承襲。所以,道士們所奉行的修煉方術實際上就是由神仙方術衍化而宋,而道士則是方士的演變。在漢代,方士之稱與道士之稱通用,這固然表明一種混淆,但也更表明道教、道士與神仙方術、神仙家之間的非常密切的承襲關系。
  從原始宗教和巫術;神仙方術到道教,從巫覡、方士到道士,還必須經過一座重要的思想之橋,這就是先秦道家學說。在道教的創立過程中,道士們從老子、莊子的思想學說中,尤其是從他們的宇宙本體思想和人生哲學中吸收了許多東西,宋建構或充實道教的教義教理。同時,道士們還將道家的著作奉爲教內經典;給道家人物披上道袍,或奉爲教主或許爲真人。所謂“道教”,正是由于對“道”的宗‘軟化而得名。老子學說中的“道”,具有極難把握的神秘性質,其無形無名,自然無爲,是開天辟地之前宇宙渾沌混一的原始狀態,也是超越現實世界的最高法則。在道教創立不口發展過程中,道’士們以“道”爲基本信仰不口教義,他們視“道”爲具有神格的聖靈,認爲其不僅是萬物之源泉,而且還是人世的救主;其無處不在,不斷地變化自己的身形名號,降臨人世,輔助明君,救危扶難,傳經布道,教化民衆。在神化“道”、神化“老子”的同時,道士們還把道家的清靜無爲、重視養生以及相應的一系列意念和方法與神仙方術糅合在一起,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修煉方術。正因爲這樣,那位據說耳長七寸名叫李耳又叫老聃(dan單)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便成了道士心目中的倍受尊崇的偶像被奉爲“太上老君”,成爲道教公認的教主。
   在道教的形成過程中,漢代的黃老道也起了極大的作用。黃老學說本是起源于戰國時期稷下道家學者的一種思想學說,其特點是主張清靜無爲,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爲道家創始人。漢初文、景時期以黃老清靜無爲之術治天下;一時黃老思想盛行,學者蜂起,其中亦包括許多神仙方士。由于黃老思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神秘主義的色彩,而這些治黃老之學的神仙方士們又以神仙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解釋黃老學說,便使得黃老之學與神仙方術、方仙道合流,逐漸形成了以崇奉老子爲神明的黃老道,並成爲早期道教的前身。   除此而外,儒家、墨家以及佛家的思想對道教、道士亦産生了一定的影響。道教在創始過程中對儒家思想亦作了一些吸收,尤其是吸收了經漢代新儒家以圖讖觀點和陰陽五行學說改造過了的儒家經學思想,如在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老子想爾注》中便有強調忠孝仁義、講求陰陽災異的內容。在早期道教及經典中,也留下了墨家影口向的痕迹,如講求五行變化,役使鬼神F口修煉丹道等。另外,墨家天志明鬼和民衆之道的主張也爲道教的創立開辟了以神道設教的蹊徑,而墨家的尚俠精神也融入了那些創設道教的先驅及一些高道的心理結構之中。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爲道教的創立提供了現成的宗教參照,道教在教理教義、戒律禮儀及教團組織形式等方面都曾對佛教有所借鑒。
   道士的稱謂
  道士之名源于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爲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爲“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在曆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爲衆範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爲人師表者叫法師。
   煉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爲宗師。
   真人: 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顔色,稱道士爲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爲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諡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衆。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衆擁戴而選的道士。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衆公選,爲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衆,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齋醮科儀,善于踏罡步鬥,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于《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于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稱乾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道士的敬稱道爺是男女通用的,而沒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他們。尊稱學問精深、修煉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稱爲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頒賜。道士們自己按修行也有尊號。
   道士的派別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沒有必須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創立後,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全真派道士爲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裏。男爲道士,女爲道姑,皆蓄長發,攏發于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胡須。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爲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爲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裏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爲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爲男性,不蓄長發和胡須,發式同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儀上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煉內丹,正一派道士經懺中用符咒。在科儀、所做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更差異。比如一個明顯差異是,正一派弟子須經過授籙才成爲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授戒。授籙、授戒均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
   道士的類別
  比較權威的《太霄琅書經》講道士一詞又作了進一步的解釋,書中說:“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爲事,故稱道士。”這句話的意思是身體和心靈都順應自然演化的道理,只按照大道運行的方式運行,按照順應大道的方式作事,所以我們稱這種人作道士。這句話說明了不順應道的必然不是道士,這個道並非抽象的道,而是以道教修行方式作爲方向的道。(琅字在此指天庭中的藏書房)   當然道教徒還有其他別稱,比如男女通用的羽士,羽客。又比如女性道教徒專用的坤道,女冠。男性道教徒專用的黃冠,乾道。
   以上這些都是道教徒必須知道的稱呼,是道教徒必須學習的經典與規誡。
   下面講一下道教徒的其中分類。
   《道門通教必用集》中將道士分作了七等,這個分類至今仍在通用。以下爲七種道士詳解。
   天真道士:此類道士指得道修得天仙後仍在世間遊走的仙人,呂祖(呂洞賓)便是此類道士的代表。
   神仙道士:此類道士指得道修得地仙後仍在人間遊走的仙人,三國時期戲弄曹操的左慈便是其中代表。   幽隱道士:此類道士指修的高深道術即將成仙的道士,張三豐真人遊戲人間時就是此類道士的代表。
   山居道士:此類道士大多已了卻了世間的俗務入深山修行,此類道士的代表即隱居名山的道教徒。
   出家道士:此類道士指在道觀內修行,起居飲食都在道觀內進行的道教徒。道觀修行是道士爲道教作出相應貢獻的階段,道術的傳授必須要有損有盈,如果只爲個人修行而不理道教傳承,則很難修道有成。
   在家道士:又稱火居道士。在個人家中修行,在家中傳道的道士,此類道士多是還未了卻世間俗務的道士,如不了卻則會影響修道。   祭酒道士:指熟悉道教經典規誡了解齋醮具體操作卻不願接受傳度儀式的道教徒。
   道士的位階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階是同軍事、行政組織結合在一起的,如張角的太平道設三十六方,方相當于將軍。張魯的五鬥米道,道士最高位階爲師君,其次爲治頭大祭酒或祭酒,最低爲鬼卒。隨著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消失,這些位階制度也隨之變化。
   《給籙壇靖元科》規定,受戒道士分九階,稱九“品”。必須掌握規定的經籙、達到規定的修行才能授予品位。規定是:
   第一品:必須熟悉《大洞真經》和《黃庭經》。
   第二至三品:必須精通《三洞五雷經籙》。
   第四至五品:必須精通《盟威經籙》。
   第六至七品:必須精通《三五都功籙》。
   第八至九品:必須勝任舉行科儀的直香和引班。
   道士的服飾
  道教服飾有樣式規定。道裝有大褂、道袍(或稱得dǔo羅)、戒衣、法衣、花衣(或稱作班衣)。大褂、道袍爲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時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時高工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繡花衣。
   道士帽稱巾。全真之巾有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等九種。正一之巾有純陽巾、南華巾、莊子巾、荷葉巾、混元巾、九梁巾、諸葛巾、太陽巾、包巾(幅巾)等九種。
   道人戴的冠子有黃冠、五嶽冠、蓮花冠、星冠、五老冠等。
   道士的職務
  道教宮觀從傳法受戒可分爲子孫廟、子孫叢林和十方叢林三種。子孫廟可收徒弟,觀主實行師徒世襲制,不接受遊方道士。子孫叢林又稱子孫常住,它介於十方叢林和子孫廟之間,大多是子孫廟興旺以後,懸挂鍾板,留單接衆,並給留居觀內的十方道友安排一定職務,共同管理道觀事務。子孫叢林也可以傳戒,但傳戒後就要按叢林規制不得招收徒弟,所以子孫叢林實爲子孫廟的升格。十方叢林也稱十方常住,接受遊方道士挂單居住,有傳戒特權而不得私收徒弟。在十方叢林中,常住道士都有細致的分工。最高負責人是方丈,或稱住持,即觀主。監院是居第二位的全面負責人。方丈、監院以下有客、寮、庫、帳、經、典、堂、號等八大執事,分頭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
   客即客堂,負責人稱知客,負責接待賓客,並協助監院總理事務。寮即寮房,負責人稱巡照,負責勞動事務。庫即庫房,負責人稱庫頭,負責庫房。帳即帳房,負責人稱帳房,負責財務。經即經堂,負責人稱高功,負責誦經。典既是典造(或稱點座),負責人稱典造,負責夥食。堂即十方堂(或稱雲水堂),負責人稱堂主,負責安置遊方道士。號即號房,負責人稱迎賓,負責先行迎接和初步了解遊方道士。
   此外還有“三都五主十八頭”。三都爲名譽職務。五主和十八頭各司一職,地位低于八大執事。
   各大叢林在分工列職方面也不盡相同。
   信仰
  “道”是道教宗教信仰的核心或曰最高准則,故在道士心目中,“道”及其化身“太上老君”老子具有至高無上的位置。可以說,他們皈依道教,就是皈依于“道”,皈依子老子,成爲“道”與老子的狂熱信徒。但是,正如前面所言,道教在産生和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受特定的曆史文化和現實因素的影響制約,“道”、老子在宗教化的過程中實際上被神仙化了,“神仙”成了“道”、老子的化身,因此“神仙”便成爲道教最爲直接、最爲顯赫的崇拜對象。崇拜神仙即爲崇拜“道”、崇拜老子,反之亦然,此爲道教宗教信仰的最根本的特點。可以說,道士生活中的一切都與道教的這一神仙崇拜的特點密切相關。他們因崇拜神仙而皈依道門,而修道的目的則是爲了成爲神仙。當然,由于道教內部教派之不同,各派道士所崇拜、敬奉的神仙便有所側重,比如丹鼎派道士重修煉故較爲崇敬“仙”,符篆派道士則重祈禳故較爲崇敬“神”,但不管如何,所信奉的都不外是神仙。因此,鑒于神仙崇拜在道士的宗教信仰中具有根本的意義,是道土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故道教又常被稱爲“神仙道教”或“仙道”,而道士也常被稱爲羽人、羽土、羽客等。
   道士的宗教信仰既然在于神仙,那麽他們所信仰的神仙究竟是怎麽來的?又具有什麽樣的特點呢?由于道教系多神崇拜性質的宗教,這便決定了道士們信奉的神仙極其衆多,作爲至高天尊的“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以及三天君和五老君等尊神,到包括四禦(玉皇大帝、天皇上帝、北極大帝、後土皇祗)、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河嶽山川諸大神,以及靈官(十天靈官、九地靈官、水府靈官、五百靈官等,皆系高功法師作道場時供9區使的小神,同時又司巡察世界,濟世護法)、太歲功曹、城隍土地之屬、瘟疫諸神、人鬼之神(包括各姓祖先、曆代聖哲賢才、忠孝義烈之士等)、人體四時五行諸神,還有諸仙真,統統在信奉之列,由此而構成了道教所特有的名目繁多而龐雜不一的神仙系統。所謂“神仙”,便是對這一系統中衆多信奉對象的統稱。然而,如果細致區分,“神”與“仙”又有所不同。“神”一般指那些天地未分之時的先天真聖,如三清、四禦、南辰北鬥諸星君等,“仙”則指天地開辟以後得道成仙的仙真以及地方神靈。“神”.由于是先天而存在的,並且有天帝的封誥,所以能在神仙世界裏擔任或大或小的官職,故而也能得到道土們的祭祀;而“仙”由于是後天“得道”(或修煉而成,或經神仙點化而成)而成仙的,僅能長生不死,在神仙世界中不管事,專以逍遙自在爲樂事,當然偶爾也管一點世俗間的事,所以一般不爲道士們所祭祀。
   道士們所崇拜的神仙的來源,概而言之,一是繼承來的,二是臆造出的,而這二者又常常是結合著的。所謂“繼承”,就是將中國古代原始宗教中的各種神靈和神話傳說中的一些人物統統“接收”過來,力口以一定的改造,而成爲道教諸神。比如在上古自然崇拜中産生的雨神、土地神、嶽神、雷公、水神和日月星辰諸神等天地神祗,以及神話傳說中的盤古、女媧、三皇五帝、大禹、九天玄女、西王母、東王公等人物,便都被道教吸收,或原封不動,或改頭換面,成爲道教神仙系統中的成員。所謂“臆造”,就是通過編造一段離奇曲折的故事,將曆史上的一些顯要人物,包括帝王將相、文化名流或技藝能手,如周文王、周武王、老聃、扁鵲、魯班等,以及道教中的著名人物和傳說中的古代仙人,如張天師、左慈、葛玄、陸修靜、孫思邈、呂洞賓、陳摶、王重陽、丘處機等著名道士及赤松子、容成子、彭祖、廣成子等傳說中的“仙人”,渲染成得道升天的神仙。繼承來的多爲先天之神或既有之神,而臆造出來的則多爲後天之仙真或仙化之人。前者屬于“神”之範疇,後者屬于叫山’之範疇。可以說,道教神仙系統中衆多的仙真完全是道士們爲了達到特定的宗教目的而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臆瘟出來的,比如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八仙”,就是道士們臆造神仙的一個傑作。
   道士們熱烈地信仰著神仙,也熱烈地創造著神仙,他們廣開“神”源,以種種方式來塑神造仙。隨著道教的發展,神仙的數額也越來越大。不但冥冥之中有神,各路仙人往來不絕于天地之間,就連人自身軀體的每個部位,也被臆造、安排了一位神仙,如《上清黃庭內景經》便認爲人體中有八大宿衛,又有稟自然之道氣的24位真人。而《老子中經》則詳細地描述了存在于人體中的55位神仙的具體所處位置、職能,以及與人體之外神祗如何一一相對的情況。盡管這樣,道士們創造出這些神仙,並非是將他們雜亂無章地堆積在一起,而是按照區分高低尊卑及職能劃分的原則,使他們各處其位,各司其職,組成一個龐大而有序的神仙譜系,從而使神仙世界亦如理想社會那樣,整飭(chl斥)有序,和諧統一。當然,在道教初創時,這個神仙譜系還是相當簡單的,神仙們的位置也往往不確定,處于顯要位置的尊神只有黃帝和老子(後宋,黃帝的尊神位置漸漸喪失,而老子則憑借他是《道德經》的作者,始終居于神仙譜系中最高尊神的行列之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道教的發展,道士們也掀起了造神擬仙的運動,而道教神仙譜系的建構也在此時初具規模。北魏高道寇謙之除了主尊太上老君外,還提出了三十六天宮均有宮主(神仙)的譜系,已相當可觀。南朝名道陶弘景在神仙譜系的建構上,所費心力最大,所産生的影響也最大。他在《真靈位業圖》中,將神仙世界劃分爲7個層次,每一層都有一位主神仙居于中位,其余諸神仙分列于左、右位或特意留置的散仙、女仙之位,使得在當時能搜羅到的近700名各類神仙秩序井然地各就各位,組成一個既龐大而又整飭的神仙陣容。如第一層,元始天尊居中位,左右分列著五靈七明混生高上道君、東明高上虛皇道君、紫虛高上元皇道君、洞虛三元太明上皇道君等。又如第三層,太極金闕帝君居中位,左右排列著黃帝、堯、舜、禹、孔子、尹喜、莊子、安期生、葛玄等由曆史名人變化而成的仙人。像陶弘景這樣精心排出一個道教神仙譜系,在道教史上還是首見,但他所列示的這一譜系並非是神仙譜系的最終形態。
   事實上,道教的神仙世界素來是開放性的。道教教義向人們許諾,任何人只要修煉得道即可躋身仙界,位列仙班。也只有這樣,才能吸引道士,使他們樹立起修道理想,並堅信只要精誠修煉,即可實現理想目標,羽化成仙,從而依其階次而升入相應層次的天界。所以,道教神仙譜系在陶弘景之後仍不斷擴充,不過發展到宋代,道教神仙譜系便定型爲10層結構,定編的主神也不再變動,顯示著道教神仙譜系的建構已基本完成。其結構特點是這樣的:最高層是三清,目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第二層是四禦;第三層是日月五星諸神;第四層爲四方之神,即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第五層爲曆代傳經諸名法師,如玄中****師、靈寶三師、三天****師等;第六層是雷公、電母、龍王、風伯、雨師等;第七層是五嶽神、諸山神以及各洞天福地仙官;第八層是北陰酆(feng 封)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及所屬諸神;第九層是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仙吏等;第十層爲城隍、土地、社神及門神、財神、竈神等。
   可以看出,道教神仙譜系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世間萬事萬物幾乎都可以在某種情況下化作神仙,並在神仙譜系中獲得一席之位。更重要的是,有了這一龐大而又開放的神仙譜系,可以在兩方面對道士産生積極的影響。首先,可以強化道士們的宗教信仰及其感情,使他們虔誠地匍伏在神仙的腳下,安心地過那種崇拜不已而信仰不止的宗教生活;這種生話帶有神秘感,在神聖的體驗中又滲入了恐懼和敬畏的成分。因爲有這樣一個龐大而又分工明細的神仙隊伍的存在,道士們相信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神仙在暗中監控著,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因言行失慎而獲罪受罰,輕則減去修道之功和陽壽,重則打入地獄,身心之苦永難解脫。其次,又能激勵道士們的修道信心,使他們時時銘記著自己的修道目標,窺視著神仙世界的門戶,渴望著有朝一日的仙化,從而位列仙班,逍遙自在,其樂無窮。
   道士們之所以崇拜、羨慕神仙,是因爲在他們看來,神仙作爲“道”的化身,具有永生不滅、形神同在的特征。那些先天地而存在的“神”,自然是不存在生死問蹋的,即使是後天修煉得道的山真”也可以超越死亡而永生,這又並非僅僅是靈魂不死,其身體也永生不滅,亦即能以活人的形式成爲仙真。這與佛教的涅磐思想即舍棄此生而死後成佛的觀點不同,也與基督教的原罪說和皈依上帝、進入天堂的觀點不同。因爲佛教徒、基督教徒都把人的身軀(“命”)當成了與神及彼岸世界格格不入的東西,而道士卻力圖將人的生命無限制地延長,等同于神仙,超越死亡,從而進入生存的自由境界,亦即活神仙的境界。在道士們看來,這是能夠做到的,方法就是采用仙術(修煉方術)。“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爲難也。,’《抱樸子內篇?論仙》葛洪的這一段話,爲道士們如此迷醉于修煉方術的生活行爲提供了一個腳注,原來那種種修煉方術在他們看來均是成仙之術。所以,方術修煉便在道士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了最重要的位置。可以說他們修道的目的就是以仙術致長生,而長生不死即爲神仙,這與道士們的神仙崇拜信仰正相吻合。在道士們看來,神仙不但長生不死,而且超越了一切身處塵世的人所必受的限制,而徜徉在仙境之中,享受著悠閑自在、快樂愜(qi色妾)意的生活。這同時也表明他們不願受塵俗聲色犬馬、功名利祿之累,而渴望在超塵脫俗、高雅飄逸的生活中體味生命的真正樂趣。葛洪在《神仙傳?彭相傳》中論仙人的一段話,便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其曰如::仙人者,或竦身入雲,無翊而飛;或駕龍乘雲,上造天階;或化爲鳥獸,遊浮青雲;或潛行江海,翺翔名山;或食元氣;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間而人不識;或隱其身而莫之見。面生異骨,體有奇毛,率好僻,不交流俗。”可見,道士們對那些通過後天修煉得道而臻于永生不滅、形神同在之境的真人、仙人最爲崇拜,並時刻引以爲楷模。道土們崇奉的仙真很多,有四大真人(南華真人莊子、沖虛真人列禦寇、通玄真人辛研(x{吧形)、洞靈真人亢倉子)、赤松子、寧封子、廣成子、彭祖、容成公、安期生,以及三茅真君、北五相、南五相、北七真、八仙等等,不一而足。
   爲了使人們相信“舊身不改”也能成仙,道士們參與編造了許多常人通過仙術修煉或經仙人點化而成仙的故事,如漢代淮南王劉安“白日升天”的故事,東晉道士許遜舉家拔宅飛升成仙的故事,等等。道士們宣揚的成仙方式,主要是“飛升”。不過在飛升時又有一些具體的差異,有的是乘火升天,如西周嘯父;有的是騎龍升天,如黃帝和他的大臣們;有的是受到仙人點化與仙人一起飛升的,如“八仙”中的曹國舅就是經鍾離權、呂洞賓點化升仙的。除了“飛升”之外,“屍解”也是凡人修道成仙的一種方式。所謂屍解,是一種假托死去而成仙的方式。表面上足死了,留下了屍體,但道士們認爲,這是成仙者留下的假屍體,通常是用劍、杖、拂塵等物變化而成的。即使有時真魂先行仙化,其後也會設法回來與真身複合在一起,成爲形神同在的神仙。總之,從道士們對神仙的無限向往和不懈追求中,不難看出他們對心身恒存的非常強烈的渴望。正是在這種渴望的驅使下,道士們迷戀于種種方術,勤苦修煉,以冀得道成仙、長生不死。這種對于神仙的崇拜和追求,既是道士的宗教信仰之實質所在,又是他們的生活目的與理想之所在,道士們的日常修道生活的種種特點即與他們的這種信仰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外丹的修煉
  在神仙信仰的支配下,道士們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告別俗世,投身道門,自願地接受宮觀內種種規矩的約束,踏上了“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修道”之路。 道士們根據他們所接受的道教教義,相信那至高無上而又永恒存在的“道”,可以通過自己刻苦的修煉而獲得。修道者一旦與這個“道”合爲一體、融洽無間,便可以達到徹悟真諦、物我兩忘、長生不死、自由自在的境界。而當這個“道”被“神仙”具象化或置換之後,“修道成仙”便成了道士們共同的神聖選擇,成了他們修煉生活的主要目的。所以,道士們的修道生活,就是在“成仙”這一價值層面上展開來的。爲了“得道”而“成仙”,他們采取了種種自以爲行之有效的手段,道士們的一系列修煉方術就是由此而衍生出來的。采取種種方術來修煉,是道士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項最爲重要的生活內容,他們“成仙”的希望便全部寄托在這種修煉上。所以,要了解古代道士的生活特點,就必須了解他們的修煉生活情形。
   道士的外丹修煉服食丹藥以求長生,曾是道士們的一種主要的修煉方術,因此亦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爲此,無數遭士作出了非常執著甚至極其癡迷的努力,前仆後繼,遍作嘗試,確乎帶有幾分悲壯而複悲哀的意味。
   在戰國時期,燕國和齊國一帶的方士們出于原始的神仙信仰,即開始探求服食仙藥而成仙的途徑。這種出于原始宗教幻念式的選擇;曾經促使一些人冒險尋覓仙藥,而其中又以那些貴爲君王的人最爲執迷,因爲他們的長生夢與權力夢是統一的。像齊宣王、燕昭王以及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遣人多方尋覓仙藥。自然,仙丹妙藥難以找到,成仙之夢也就無從實現。爲此,秦始皇發怒坑殺了不少方士。但是,這並沒有阻斷信仰者的冒險與嘗試。現成的仙丹既不可得,那就靠自己炮制煉就,于是秦漢時期試煉金丹的方術便出現了。方士李少君臺勸漢武帝“祠竈”,稱用丹砂和其它藥劑作原料即可煉出黃金,鑄成飲食器皿,用之即可使人長壽。(參見司馬遷《史記?封禪書》其根據爲:仙人食金飲珠,壽與天地相齊;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這種將人之生命與金丹之不朽統一起來的思路,與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說、天人合一說以及原始巫術的類比思維都有深切的聯系。既然服食金丹(或者用某種金屬器皿)便有成仙永壽的希望,那麽追求者便漸漸多了起來。   崇拜神仙是道教最基本的宗教特征,長生不老、羽化成仙是道士皈依道門的主要目的,而古代神仙方術中的合煉金丹仙藥,其直接目的就是爲了實現長生不死的夢想,加之道教、道士的誕生本來就與先秦以來的神仙方術、方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秦漢方士服食金丹之術便直接被道士們所繼承,並被作爲一種主要的修煉方法。
   當然,服食金丹仙藥作爲道士們的一種修煉方術,有一個發展過程。並非是從道教一創立,道士們便選擇了服食丹藥作爲修煉手段。東漢末期,道教初創,其時的道士們雖然已經開始吸收先秦以來的神仙信仰和方術實踐,但這時道教的宗教義理學說的核心是救治危世而致太平,道士們修道、傳道的重點放在實現這一理想上,所以煉丹服食在他們的生活中基本不占什麽位置。魏晉以來,道教的發展進入了神仙道教的階段,其教義學說的重點逐步移向了成仙不死,道士們的修道目的亦隨之而定位于長生成仙這一點上。魏晉時期,以葛洪爲代表的道派,重視服食金丹之法,認爲這是修道學仙的第一要術。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系統地總結了修道成仙的各種方術,並且極力向人們灌輸神仙存在、神仙可學的道理和方法。經過葛洪的大力提倡,金丹服食就成爲道士們的重要修煉方術,並且迅速地發展起來。
   人們普遍地將道士服食金丹的修煉方術稱爲“外丹術”,與此相對應,道教中主要采用服食丹藥爲修道手段的道派,便被稱爲“外丹派”。所謂“外丹”,相對于“內丹”而言,簡言之就是運用器具燒煉出來的藥物。道士們認爲,服用了這種藥物便可以長生不死,羽化成仙。信仰外丹術的道士的修煉生涯,主要就是從事煉丹,不斷地探索煉取丹藥的方法。
   作爲一種修煉派別,外丹派在魏晉時期層口已形成。東漢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已經著力據《周易》陰陽之道,又吸收黃老自然之理,講述煉丹之事,堪稱是曆史上最早的外丹經。其中對煉丹的諸種藥料、燒煉火候、服丹功效等都有相當細致的說明。他用五言詩的形式,帶著美好的幻覺,來形容服食丹藥的奇效:
   臣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
   金性不敗朽,故物爲萬寶。
   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
   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
   熏蒸達四肢,顔色悅澤好。
   鬢發白變黑,更生易牙齒。
   老翁複丁壯,耆嫗變姹女
   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
   魏伯陽的丹道思想對道士們的煉丹術影響很大,被後世奉爲“丹經之祖”。到了晉代,隨著道教外丹派的形成,篤信飛煉金丹黃白、服食成仙的道士們便完全沈溷(hdn混) 于外丹術。其中,成就最高者當首推東晉名道士葛洪。魏伯陽與其弟子虞生及用來試驗長生不老藥的狗。金丹中認爲屍金丹之爲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蓋假求于外物以自堅固……”。這種觀點代表了中國古代道士們從神仙方士那裏接受來的一種追求長生的觀念與方法。道士們認爲,人可以長生,但要長生,必須服食不死之藥。那麽,這種不死之藥是什麽呢?其不可能是草木藥之類,因爲草木藥本身易腐爛,在火中會化爲灰燼。由于草木藥自身沒有堅固性、永恒性,移入人的身體中,自然不能使人長生不死。因此,必須發現一種堅固不朽、無變化的藥物,通過服用這種藥物,使其不朽性傳入人體中,服用者便可以長生不死。這種不朽的藥物,就是金丹。   葛洪不僅從理論上倡導外丹術,而且通過實踐宋親驗。然而,經過多年的勤苦燒煉,葛洪仍沒有得到滿意的丹藥,他認爲關鍵原因是自己沒有像前人那樣,遠離塵囂、與世隔絕、靜心修煉。因此,他便攜帶妻子鮑姑、侄兒葛望以及書籍行囊,來到了羅浮山。羅浮山位于今廣東博羅縣境內的東江之濱,縱橫500裏,有大小峰巒432個,形態各異,變幻無窮,氣象萬千。山中懸崖怪壑,亂石叢林,有朱明、桃源、夜樂等18個洞天和白水漓、水罕洞等980多處飛瀑幽泉,當地又盛産煉丹用的丹砂,正是理想的煉丹之所。因此,葛洪便在這被道土們稱爲‘‘三十六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二泉源福地”的名山中居住下來,開始了自己的新的努力。住下之後,葛洪首先建庵砌竈,先後修築了都墟、孤青、白鶴、酥醪四庵並且在位于東麓朱明洞南的都虛庵旁,用花崗石砌成一座丹竈。丹竈頂高3.6米,底座呈四角形,邊長爲2.5米;竈體呈八角形,邊長爲0.8米。竈壇的每一面,按照方位分別雕有乾、坤、震、巽(xun訓)、坎、離、艮(gen亙)、兌八卦圖形和麒麟、仙鶴等異獸靈寓圖案,四角的石柱上還刻上雲龍。然後,葛洪開始采集煉丹所用的藥物。他潔身曰,身帶升山符,背懸驅魔鏡,口念咒語,進入深山,用禹步法(道土做法事時召役神靈的一種方術,詳見後文有關介紹)采回許多礦物和植物。葛洪把采集回來的草木植物拿到麻姑峰下的池水中清洗幹淨,供自己服食和配制成行醫用的藥丸,礦物則用宋煉丹。擇定了煉丹的黃道吉曰,他在竈邊懸挂上古劍、古鏡等法器,然後正式升火煉丹。他先用丹砂煉出了一種銀白色的液體(汞),又將這種液體煉成赤紅色的結晶體。他還曾用鐵塗曾青(硫酸銅)得到了一種“外變內不變’’如銅一樣的物質。還有一次,他用鹽和石膽,再調和雄黃粉、牛膽,放入丹竈之中,竈外用蚯蚓土調曲爲泥封蓋,以文火燒煉了30天,煉出了一種被稱爲“丹寶”的金黃色的混合物。總之,葛洪在羅浮山中嘗試過道教的各種各樣的煉丹方法,多次合煉金丹,可以說他在山中的修道歲月,主要就是燒煉金丹。外丹修煉成爲他生活中的主要內容。葛洪于61歲時死于山中,傳說他死後身體柔軟,顔色如生,擡屍入棺,輕如一件衣服,世人以爲他已屍解成仙,故稱他爲“葛仙”。其實,他的死系因長期服用自己煉的金丹,體內過量存積硫酸鐵等金屬而中毒死亡。
   南朝名道士陶弘景是葛洪之後的又一個大煉丹家。爲了獲得奇妙的金丹,陶弘景也付出了極爲艱辛的努力。據《南史》記載,從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到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在這長達20年之久的歲月裏,陶弘景進行了無數次的煉丹實驗。他一次又一次鄭重其事地在深山中挖竈安鼎,“陽燧”取火;一次又一次地沐浴齋戒,虔誠地祈禱神靈,保佑他煉出上好金丹。就這樣,他日複一日地苦候在毒煙籠罩、酷熱難當的丹房中,然而得到的卻是一連串的失敗,據《華陽陶隱居內傳》記載,天監四年、五年以及其後的幾年裏,陶弘景煉丹“鼎事累營,皆不諧(不成功)”。連續的“開鼎無成”,使得這位清修之士變得脾氣煩躁、疑慮多端,自信心驟減,甚至想到了以死來解脫。但是,陶弘景畢竟不是一個庸常之輩,“不見金丹心不死”,他苦心孤詣修道幾十年,夢寐以求的就是煉成金丹,白日飛升。所以,他豈能甘心半途而廢。也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年近70歲之時,他總結此前曆次煉丹的經驗教訓,再次“營鼎”,終獲成功,開鼎之時,只見“光氣照燭,動心煥目”,“金丹”靜靜地躺在鼎中。欣喜之下,當月口服用,當然也沒有忘記將此作爲厚禮送給他的方外之交——梁朝君主梁武帝蕭衍宋享用一番。
   在道門煉丹服食修煉方術的影響下,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上也釀成了.一種服食仙藥的風氣,士大夫階層服藥(外丹)的事屢見不鮮。在這個被稱爲“人的覺醒”的年代,文人士大夫們對人生苦短、浮生易逝的感受極爲強烈,于是便欲千方百計地留住生命,使其鮮活美好而不衰。而道士們所苦心經營的外丹術,恰恰迎合了這種心理期待。這樣,煉丹不僅成爲道士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任務,而且由于貴族階層的加入,使外丹道士因此能夠得到物質上的支持,這又刺激了外丹術的發展。這是因爲煉丹費資頗巨,而皈依道門、不事俗務的道士們是無力負擔的。事實上許多道士都是靠官宦階層提供物質和生活保障而從事煉丹實驗的,如葛洪就是依靠廣口、N刺史鄧嶽的支持而堅持在羅浮山中煉丹的,陶弘景曾爲蕭衍取代齊朝建立梁朝獻計獻策,是蕭梁王朝的“山中宰相”,自然不會缺少來自于朝廷的支持。
   就這樣,在一代又一代道士的努力下,到唐代道門外丹修煉術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所使用的工具和設備以及操作、藥物用量等已更加完善與合理。盡管外丹道士中屢屢出現服丹中毒而死、而癲的事件,但仍舊有大量“丹心?”堅定的道士將自己的修道理想全部寄托在外丹修煉上。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在丹房中滿面塵垢、慘淡經營,一心希望創造出奇迹來。如孫思邈這位被譽爲“藥王”的唐代高道,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煉丹家。爲了探索丹藥的種種配方和采集原料,他“雖艱遠而必造,縱小道而亦求,不憚始終之勞,詎辭朝夕之倦”(《雲笈七簽》卷七十一),爲此,他在煉丹中如何去除礦物的毒性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發明了將煉丹用的雄黃在油中泡9天9夜去除毒性,又在山中以丹砂、曾青、磁石等苦煉成“太一神精丹”。他不但精研煉丹術,而且還撰寫了《太清真人煉雲母訣》 、《燒煉秘訣》、《太清丹經要訣》等多種煉丹著作。
   道士們煉取外丹和服食的方法,通常是師承秘授的,故在擇徒、授術方面嚴格保密。這樣的“單線聯系”便形成了外丹修煉術的傳承派系,派系之間在配方、煉取、服食的具體方法上有明顯的不同。葛洪將煉丹術分爲神丹、金液、黃金3種,雖然互有不同,但服用之後都可以使人身體不朽,長生成仙,這是外丹派道士從事服食煉丹的最基本的信念。大體說來,根據煉丹時所用材料的不同,外丹道士可分爲金砂派、鉛汞派和硫汞派三大派。金砂派資格最老,左慈、葛洪、陶弘景等人就是此派的代表。據葛洪自述,他習煉的外丹術是由左慈傳其祖父葛玄,再由葛玄傳鄭隱,又由鄭隱傳給他的。爲此他曾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才取得了鄭隱的信任。一起師承鄭隱的許多道徒,都沒有得到此術,只有葛洪得到了鄭隱的秘授。葛洪榮幸地讀到了鄭隱秘不示人的《九鼎丹經》、《金液丹經》等典籍,深信其理,視之爲“仙道之極”。葛洪在自己的丹房生涯中總結出不少經驗,他認定丹砂燒煉之後能還原,此之謂“還丹”。經由不斷燒煉而又不斷還原的丹砂,其次數越多,“仙效”愈快。葛洪在《抱樸子內篇?金丹》中稱,一轉丹(僅還丹一次的)服後需3年才能成仙,二轉丹則需2年,三轉丹便降至1年,如果到了八轉丹,10日就可飛升,而九轉丹服食一畢當即就可飛升。想來當初嫦娥偷偷服食的靈藥,大概就是這種九轉丹吧。
   至于鉛汞派,則主張煉丹必須用鉛汞,但也可適當配上銀、朱砂、雄黃、硫黃等。此派可以追溯至東漢魏伯陽,以其《周易參同契》爲經典。該派道士將鉛汞視爲至寶大藥,認爲鉛汞“合天地之元紀,包曰月之精華,上冠于乾,下順于地,總七十二石,統天地之精光,修煉成丹,服之延駐”。(《大還心鏡》)鉛汞派外丹道士還充分發揮他們的玄思妙想,在煉丹過程中將煉丹用的鼎器想象爲一個縮小了的宇宙(乾坤之合),鉛汞(藥)在鼎中即爲居于乾坤之內,鼎蓋爲天,鼎座爲地,鼎唇作雌雄,乾坤相合化育,煉成大丹,此丹四象齊全,五行完滿,即合于陰陽五行妙道,服之豈能不産生奇效!   至于硫汞派,唐代方興。此派道士主張用硫黃與水銀合煉,方可獲得仙丹。在煉制過程中,他們也強調要契合陰陽之道,以爲硫黃是太陽之精,水銀是太陰之精,一陰一陽臺爲天地,恰如夫婦合精,乃可煉成靈丹。派系不同,方法各異,自然導致了各派系之間的爭論和互貶。但在互相攻訐的過程中,彼此借鑒、融合的情形也是存在的。
   煉取外丹所用原料,除了上述三派格外強調的丹砂、鉛汞、硫汞外,還有許多,大多爲天然産物,如雄黃、曾青、石膽、砒霜、白鹽、白礬、雲母等等”石藥”,以及牡礪、胡粉、菟(tu兔)絲、朱草等動植物原料。在唐代,外丹術最爲興盛,所用原料更爲廣泛,簡直稱得上是別出心裁,無奇不有,連童男女的便溺也派上了用場。唐代梅彪所撰《石藥爾雅》,便收集了煉丹常用藥150種之多,這還是僅限于“石藥”的統計。由此可見外丹道士的嘗試覆蓋面很廣,可以說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將全部精力傾注于藥物的采集、選用,以及具體的煉制上,同時也將全部喜怒哀樂系于鼎中之物的成敗上,真可謂“爲伊消得人憔悴”。
   道士們具體的煉丹過程,既神秘,又複雜,且還有很多禁忌。首先,要慎選煉丹場所,宜選名山幽僻之處,結伴3人左右。入山前要齋戒沐浴,避與俗人往來,以免邪氣襲入,妨害煉丹。入山時又須擇黃道吉曰動身,並且要,佩帶進山符、驅鹿鏡。進至山中,先踏勘地形,選擇良址,然後築造丹房。築丹房很有講究,需要佩帶符E口,清心潔齋,先除去地上的雜草,且挖去地表3尺深的土,填以好土,並且鋪平夯實。然後是建屋、築壇、安(爐)竈、置鼎、配料以至升火煉藥。每一個步驟都必須慎之又慎,不容馬虎。譬如建丹室。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長3丈、寬1.6丈宋建造,牆壁內外用泥抹平,務求堅實而嚴密。門和窗戶的位置在正東正南,窗戶寬4尺,必須非常嚴密。門戶要密閉,關嚴後不漏光線。壇,又稱丹臺,是用宋安放丹爐、藥竈的,其營造也極有法度,必須築于丹房的正中央,壘土而成,高8寸,寬24寸,亦有分爲3層的,每層高低和寬廣尺寸各不相同。爐是容納鼎的設施,竈是容納釜的設施,一般僅用其一,安放時先要在壇上埋符篆,而其大小尺寸以及置放的方位、安放的時間等也必須與天地曰月星辰、五行八卦一致。鼎有內盛水、盛火兩種,從材質來講則有金鼎、銀鼎、銅鼎、鐵鼎等等。安法不同,名稱也不同,水鼎在上、火鼎居下的安法叫“既濟爐”;水鼎在下,火鼎在上的叫“未濟爐”。“既濟”與“未濟”均系《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卦名,上坎(水)下離(火)爲“既濟”卦,上離下坎爲“未濟卦”,這就是二爐名稱之由來。鼎是煉丹的反應容器和冷凝裝置,其中火鼎最重要,煉丹用的藥料即放于其中,鼎內燃火加熱;水鼎中盛的是水,外圍充以灰土之類。二鼎有管相通,水鼎另有一管貫通,以供給冷水和引出蒸汽。
   內丹的修煉
  “內丹”作爲道士們的一種修煉方術,系相對于“外丹”而言。作爲道士們的主要修煉功法之一,內丹修煉術不同于外丹修煉術之處主要在于其不是以金石鉛汞等藥物在爐鼎中冶煉成金丹來服—食,而足以修煉者自己的身體爲爐鼎,以身體中的精廣氣、神爲藥物,通過一系列特殊的修煉功法,在自己的體內煉成“金丹”。因這種修煉主要是在修煉者自身的體內“作業”,故稱爲“內丹”修煉。道士們認爲,通過這種不假借外物的自我修煉,便能收到如服食金丹那樣的功效,獲得金剛不壞之身,壽蔽天地,不死成仙。
   內丹術是繼承、綜合了古代的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氣功功法,同時也繼承不口發展了古代精、氣、神學說和經絡學說,並以《周易》陰陽、圖卦說爲理論框架,M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修煉功法,是宋元以後道士們的主要修煉方術。關于內丹術的起源,說法不同。有人認爲東漢末已有之,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就是講內丹的,其所說的清虛內守、強骨益氣、會精養神、筋骨致堅等等,均屬內丹功法;有人認爲魏晉南北朝已有之,如《黃庭內景經》中的“琴心三疊僻(wd舞)胎仙”講的就是內丹,甚至東晉時許遜《靈劍子?服氣訣》中還有了“服氣調咽用內丹”的說法;又有人認爲隋朝的名道士蘇元朗的《旨道篇》就是專講內丹的著作。不管如何,在唐代持內丹修煉術的道士已逐漸增多,這自然與唐代道士迷戀外丹服食中毒身亡的慘痛教訓有關。
   唐末五代時期,研討內丹在道士們中間已普遍成風,産生了如《靈寶畢法》、《鍾呂傳道集》、《入藥鏡》等內丹著作,內丹修煉術的理論和方法更力口豐富和系統化了。宋代以來,內丹術分爲南北二宗。南宗以名道士張伯端所傳功法爲相,主要流行千南方。張伯端的《悟真篇》等爲該派功法的經典著作,其特點是主張先命後性。北宗以全真道教主王重陽爲相,(重陽全真集)等道書爲該派的經典著作,其特點是主張性命雙修,以修性爲先。此後,又有元代道士李道純創立的中派,明代道士陸西星創立的東派,清代道士李涵虛創立的西派。
   正因爲內丹術只不過是道士們爲了避免外丹術所帶來的中毒死亡代價的替代性的修煉方術,所以其與外丹術實際上存在著很密切的關系,通俗些說,“內丹”不過是道士們將“外丹’’移至自己的身體之內宋煉罷了。就是說道士的煉丹爐鼎不再是那些金屬制的沈重家夥了,而是他自己的軀體;煉丹藥料也不再是什麽丹砂、鉛汞、硫汞了,而是自身體內的精、氣、神。這三者經過一定的修煉(自然也並非是容易的事)而凝結成的東西仍叫“金丹’’(或叫“內丹”、“聖胎”),其功效可使人養生長壽,甚而成仙不死。所以,內丹術基本上沿用了外丹術的那一套術語。這說明,從內在原理來看,無論外丹術還是內丹術,都是道士們求取仙丹以謀永生的手段。正因爲如此,修煉內丹便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內容,並且都寧願爲此而承受修煉過程中所必須付出的種種辛苦。對于內丹道士來說,雖然表面上看來不必像外丹修煉蓋屋、安鼎、升火,以及守候在丹房中忍受寒暑侵襲、煙火熏烤等諸多辛苦,但是要真正煉出“內丹”來,則更有登天之難,僅從時間上來說,就遠非一年半載所能奏效的,所以比外丹修煉更能考驗一個道士的信念與毅力。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291.htm

 

台長: 阿楨
人氣(5,137) | 回應(2)|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大法師》
此分類上一篇:《田禹治》

小揆弟弟
殭屍先生:
823 疆屍先生:還有疆屍要林正英回來金門好嗎
2013-11-18 10:03:28
阿楨
《殭屍》去笑,其實很累! 文:襲風

看完這部電影,可以感受到,導演想要開創一個新格局作品,可卻又不捨以往的所有精華就此消逝,因此這一部很多地方都在致敬、緬懷著,用另外一種風格,完成了這一部電影!
  這一部,可說是錢小豪半自傳的作品,他的內心世界,可說整部電影風格元素,偏暗,沉重,將一個看盡人生百態,最後的選擇時內心表現,真實的幻化為一幕幕場景,整體的故事內容!
  片中的錢小豪,時時處於一種極度疲累狀態,讓觀影的人都不禁覺得很累,詮釋出對於活著這件事,是一件極為辛苦的人。
  雖說這樣的演技是導演逼出來的,每兩小時打電話給錢小豪,讓他完全不得睡覺,這可真是一大酷刑XD!
『人死最重要就是斷氣,如果死不斷氣就會害人害己。』
這是在殭屍先生的電影中,某段台詞。
而這段台詞某些意念,被搬到這部電影主要劇情元素之中,以思念造成的禍害。
整部電影,並非纏繞著鬼怪之說,而是糾結在一種執念之中,不論是活人還是死人的。
而這一種執念才是最可怕的,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會為了這一種執念,做出什麼事來。
逆天道?違五倫?泯良心?殺眾生?
  那……這部電影到底恐不恐怖?
其實我本身對恐怖片、鬼怪片是敬謝不敏的,我很不喜歡承受自己嚇自己的感覺,因此以我膽量來說的話,這部片其實不嚇人……但配樂令人很毛……!
最重要……血漿不用錢啊!
  「是不是少了什麼?」
當散場後,我與我的友人們,繞著這個問題打轉,我們一致的認為這部電影總體而言是好的,可就是有種說不出無法形容的感覺。
當我靜下心,仔細思考後,我多問一個問題,而那個問題,就是解答。
「是不是多了什麼?」他不是少,而是多了太多東西,融合成這一部作品。
因此不論作為一個新觀眾想要踏入這個奇妙的世界觀還是老觀眾想要重新緬懷這樣的世界觀,都很推薦。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421/34215290/

《殭屍》港產精神的光榮回歸 文:喳喳

  提到殭屍片,1985年的《殭屍先生》(台:暫時停止呼吸)絕對是不少人年輕或兒時的記憶,它帶起了上個世紀港產片一股新的類型片熱潮,除了寫下現實中的賣座紀錄,在電影的世界中,也寫下了一套公式,好比糯米治屍毒、停止呼吸不會被殭屍察覺等,但最重要的,還是給予受驚的觀眾一個正義的形象-九叔林正英,即使許冠英差點變殭屍、錢小豪被女鬼迷住,我們會知道,只要有他在就一切OK。
2013-11-18 14:33:48
版主回應
  故事直接的以鐵三角的最後一角「錢小豪」尋死做為契機,以他在面對死亡時所見的奇幻的遭遇,來緬懷、致意殭屍片昔日的榮光,也許透過他的了結,帶出「殭屍片之死、港產片之死」。緊接著女鬼、道士、殭屍接連現身,劇中人的遭遇和觀眾所看到的,更像是一個已逝去的電影夢,導演麥浚龍對於殭屍片的致敬意味相當明顯,好比預告、電影開場都聽的到經典的「鬼新娘」、殭屍現身時「九叔」摀住了阿友的口鼻(停止呼吸?)、還有大鬥法等,如果這些都還不算明顯,片中有殭屍有女鬼,相信老影迷都能感到驚喜。
  那麼,《殭屍》到底恐不恐怖?不會是恐怖片那種突然嚇人的驚嚇感,而是「殭屍」本身的存在就具有恐怖感,而且有了清水崇的加持,電影巧妙的結合了日本恐怖片與傳統港產殭屍片的元素,確實帶給觀眾相當不同的氛圍。除此之外,電影強調的那份「家」的感覺,無論是家庭或家人,都讓偏向冷調的恐怖片多了份溫情。不時想起妻兒的小豪、不捨丈夫而煉屍成殭的梅姨、因想念父親而堅持的道士阿友、還有帶著兒子不願離開2442房的阿鳳,親情才是維繫一切的主因,即使有天人真的過世了,也不會是孤單的一個人。
  也許所有的奇幻經歷,不過是一場美夢,一場屬於電影的夢,代表的不只是出自於一個過氣明星最後的冀望,同時也是緬懷港式情懷的懷念之光。《殭屍》用死亡代表解脫和救贖,雖然看似強調「殭屍片」的回歸,事實上卻代表了整個港產片的回歸
  而麥浚龍的執導處男作確實令人驚艷,以藝人身份出道的他,要在現今的港產片環境中拍攝這樣的一部片,不難看出他的雄心壯志,尤其懂得找來像是錢小豪、陳友、鍾發、樓南光等一群讓影迷懷念的殭屍片班底參與演出,就連林正英跟許冠英都在片中驚鴻一瞥的以照片現身,還有片尾特地打上的名字,都有殭屍電影/港產電影新舊世代交替傳承的味道。至於《殭屍》這部電影的存在意義,除了代表一份精神,更是令人懷念的兒時回憶。雖然今年還沒有過完,但身為一個重度港片迷,《殭屍》背後所蘊涵的鄉愁,不但是今年最令我驚喜的港片之作,也是個人認為今年截至目前最佳的港片。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421/34215696/

《殭屍》港片的詠嘆調 文:馬來魔

1985年,一部結合武打搞笑與鄉野奇譚的古裝恐怖喜劇《殭屍先生》(台灣片名:暫時停止呼吸)開創殭屍電影熱潮,林正英和陳友的道士形象從此深植人心,而扮演林正英徒弟的兩大活寶:許冠英和錢小豪也都是靈魂人物。無奈90年代後,殭屍電影因為一連串的跟風作品欠缺新意而逐漸被淘汰,可是當時看殭屍電影長大的小孩卻還是保有那段時期的回憶,於是就在30年後,終於有創作人試圖重新打造港式殭屍電影,他就是香港藝人麥浚龍!
  說到麥浚龍這個能演能唱、能編又能導的藝人,總是以叛逆形象著稱,從他以往的作品也可看出顛覆性思維。他自編自演的《復仇者之死》透過男主角為愛復仇的故事,批判公權力與宗教威權,更運用極端挑釁的暴力畫面衝擊觀眾的道德底線!另一部參與編劇及演出的《保衛戰隊之出動喇!朋友!》向80~90年代的日本「戰隊系列」特攝影集致敬,卻以嚴肅而沉重的角度,重新解構浪漫天真的英雄主義。這次的《殭屍》同樣是由他參與編劇,但不再親自演出,反而升格成為導演,並且延續他以往的電影語言,呈現舊時代的懷念、晦暗深沉的氣氛,以及暴力殘酷的視覺感受。
  《殭屍》除了對香港殭屍片重新詮釋之外,也找來《咒怨》日本鬼片導演清水崇擔任監製,讓港式鬼片結合日式風格,尤其是「披頭散髮的女鬼」以及「膚色慘白的小孩」這些元素都是《咒怨》裡面的影像圖騰,最後甚至能讓「有魂無魄」的厲鬼,跟「有魄無魂」的殭屍加以結合,成為一種新型態的猛鬼,看得出導演從不同文化加以吸收、反芻、再造的精神,形成一種非常風格化,也相當有魄力的影像美學,唯獨殭屍出現的場面不夠多,是比較可惜之處。
  雖然以厲鬼和殭屍作為主軸,但這部電影真正的主題其實是愛與執著。男主角錢小豪放不下已經分開的妻兒,所以不斷重播著兒子的電話錄音;社區裡的瘋癲女子惠英紅,捨不得離開變成凶宅的房子,只為了懷念當年的美滿家庭;過氣道士陳友,隨身攜帶著對付殭屍的糯米,卻已沒有殭屍可以對付(象徵著殭屍片已經沒落),只好開個小攤子,以炒糯米飯為生!而無法放下執著的鮑起靜,不惜運用邪惡法術,想盡辦法也要讓死去的丈夫還魂…那些家庭之愛、伴侶之愛,甚至是對生命的熱愛與不捨,以及對於過往歲月的執念,都不斷的交織在這個彷彿被現代社會遺忘的老舊社區,如同陰魂不散。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421/34215263/
2013-11-18 14:34:0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