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宗教影視作品,從前評《觀世音傳奇》 《濟公傳奇》 《布袋和尚》 《地藏王傳奇》 《關公》 《張天師》《文成公主》和《達賴‧班禪‧乾隆皇》,到 《土地公傳奇》 《媽祖》 《十八羅漢》 《少林》 《唐玄奘》 《弘一大師》,不論影音奇觀、感人或反思,實在不能與前評洋片《十誡》 《賓漢》 《耶穌受難記》 《達文西密碼》 《基督的最後誘惑》 《暴君焚城錄》 《十字軍東征》 《教會》 等相比!
更拍不出同/異性戀的影展藝術電影《神父》(另貼看過但不想獨評之耶教佳片《誘.惑》《愛慾修道院》《鄉村牧師的日記》,至於《聖芳濟傳》、 《德雷莎修女》 《修女傳》《修女也瘋狂》、《教宗約翰保祿23世》分成修士、修女、教皇三類來貼)和金基德的佛教電影《春去春又來》吧!
大陸電視劇《達賴‧班禪‧乾隆皇》和《文成公主》明顯的有宗教統戰意味!
難怪如前評《康定情哥》,網上少見人評。不過就漢藏關係的《影視史學》或宗教影視作品而言,還是值得看評。
《達賴‧班禪‧乾隆皇》 (14片) VCD
導 演 :闞衛平
主 角 : 曲吉/毛孩/紮西頓珠/郭旭新/劇雪
中國第一部以最高活佛為主角的電視連續劇群星會萃場面宏大、震撼人心引人入勝.
劇情簡介:.
清朝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7月,西藏五世班禪圓寂,以後,六世班禪坐床。乾隆二十二年(西元1757年),七世達賴圓寂,乾隆皇帝派章嘉國師到拉薩協同班禪尋找並確立達賴七世的轉世靈童和舉行坐床典禮。章嘉看到班禪為了弘揚佛法,賜福眾生,不辭幸勞,不怕艱險;對佛經精通諳熟,對達賴循循善誘;他還十分尊崇皇上,忠於朝廷,凜然維護西藏與清政府的統一。為此,乾隆皇帝敦請班禪來京奉經施法。班禪不顧眾人的阻攔和勸說,歷盡千辛萬苦,一年多的時間,行程二萬多公裏,終於來到避暑山莊;而清政府也做了熱情的準備,並為班禪專門修建了須彌福壽行宮, 並親自學藏語, 習藏禮期盼著班禪佛爺早日到來。
乾隆萬壽慶典,仲巴怒闖山莊,揭露乾隆喜愛的董妃偷換行宮佛冠上的寶珠。為了保持和好,班禪請皇帝免去了董妃的死罪,乾隆也讓班禪饒恕了仲巴擅闖禁宮之罪,兩人都會心的笑了,眾人歡樂,慶典開始。乾隆正式冊封八世達賴剌嘛強白嘉措,班禪激動的對乾隆說,貧僧和西藏僧俗的一片執誠終有所歸,仲巴扥木盒來到班禪住處,告知他普南吉要親自見皇上, 章嘉勁要班禪仔細對待此事,班禪決定將此事稟奏皇上,班禪扥木盒來到 "四知書屋",向皇上乾隆講述了哈斯汀送禮之事,乾隆不但沒有怪罪,反而讚揚 "班禪一片赤誠,朕深為感動",親自陪同班禪前往北京。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dvd/dvdfile.php?item=D020012277
六世班禪
六世班禪于乾隆三年在後藏向紮喜策轉世,三歲時坐床。班禪是班禪額爾德尼的簡稱,班是梵語,意爲“精通五明的學者”,禪是藏語“大”的意思。 額爾德尼是滿語,意爲“寶”。六世班禪名貝丹益西(公元1738-1780),意譯吉祥智,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80年)奉命進京給清高宗祝壽,先住承德避暑山莊,後隨駕到北京,清室賜給玉冊玉印。同年在北京黃寺圓寂。
六世班禪的確立
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華丹益希,于藏曆第十二繞迥之土馬年(1738年,清乾隆三年)生在襄地紮西則(今後藏南木林宗紮西則)地方。父唐拉,咒師出身;母尼達昂茂,系貴族宗室之女。
1740年,經過劄什倫布寺喇嘛尋訪考察,在拉薩請護法神降神,七世達賴派代表,會同噶廈政府官員,共同確認羅桑華丹益希是前世班禪轉世靈童。七世達賴使正式通知劄什倫布寺,並通知駐藏大臣紀山,請他轉奏清高宗皇帝,不久使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准。七世達賴給六世班禪取法名羅桑華丹益希。金雞年(1741年)六月四日,將靈童迎到劄什倫布寺日光殿舉行坐床典禮,乾隆帝特派專位與七世達賴的代表一起由頗羅鼐陪同到劄什倫布寺祝賀坐床典禮。土蛇年(1749年)九月,六世班禪到拉薩拜會七世達賴。七世達賴說:“前世班禪是我的上師,給我傳授了許多經典教授。現在要把我學到的經典傳授給你”。七世達賴給他授了沙彌戒,從此便建立了師徒關系。六世班禪住在布達拉宮,每天由七世達賴給他傳授經論。
六世班禪的貢獻
火牛年(1757年)二月,七世達賴在拉薩圓寂,六世班禪對七世達賴的逝世,感到十分悲痛,下令劄什倫布寺全體僧衆哀悼三天,誦經祈禱達賴喇嘛早日轉世。當乾隆帝接到七世達賴圓寂的奏報後,擔心西藏局勢不穩,即派國師章嘉?若白多傑入藏辦理七世達賴的後事,並主持認定轉世靈童。是年六月,由經師羅桑群佩在劄什倫布寺爲六世班禪授比丘戒。
土虎年(1758)四月,章嘉?若白多傑赴後藏到劄什倫布寺看望六世班禪,商議西藏政教事務。1759年二月,章嘉國師和噶廈政府請六世班禪到拉薩,爲章嘉國師等6000多名僧衆傳授時輪大灌頂,並和章菇國師一起爲七世達賴的靈塔開光。 1760年,六世班禪派人在後藏托布嘉地方訪到八世達賴靈童後,經乾隆帝恩准,接到劄什倫布寺,由六世班禪爲他剪發起法名。1762年,在六世班禪的主持下,爲八世達賴在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典禮。1765年,六世班禪又到拉薩爲八世達賴授沙彌戒,並在布達拉宮爲八世達賴講經兩個多月。1766年,乾隆帝遣使到劄什倫布寺冊封六世班禪,頒給金冊金印。金冊大意是贊譽班禪是劄什倫布寺的一名德高望重的高憎,且是達賴的上師,精通佛法,要向僧俗公衆宣傳,嚴守正確的戒律,要整飭發展衛藏的佛教事業,努力使衛藏的每個庶民知曉德行禮節。班禪大師寫了一封奏折向皇上謝恩。1769年,他3l歲時,乾隆帝又賜給了一顆用230兩黃金鑄成的有藏、滿、蒙三種文字的班禪額爾德尼金印。
1774年,英國東印公司與不丹發生戰爭,不丹國王請六世班禪寫信調解。英國駐印總督哈斯汀士遂利用這一機會,派遣東印公司職員英國人波格爾擅自闖到劄什倫布寺見六世班禪。六世班禪用印度語與他交談,強調不丹是中國藩屬,而西藏屬中國領土,一切要聽從中國大皇帝的聖旨辦事。對波格爾提出的英國與西藏建立聯系、英方與西藏自由通商、請介紹到拉薩見駐藏大臣並在拉薩設立代表等要求,一律加以拒絕,使波格爾的計劃未能得逞。
火雞年(1777年)四月,六世班禪應邀在拉薩大昭寺爲八世達賴授比丘戒。在布達拉宮居住一年,給達賴傳經。
1778年,乾隆帝爲慶賀自己的70大壽,邀請六世班禪進京。土豬年(1779年)六月,六世班禪率13名勒參巴及隨行人員2000余人,從劄什倫布寺啓程,經過羊八井時,八世達賴、駐藏大臣、攝政和全體噶倫前來隆重迎送。進入青海後,陝甘總督和西寧辦事大臣等率僧俗數萬人分批迎接。當年十月十五日到次年三月十日,六世班撣一行駐錫塔爾寺過冬;從塔爾寺出發前班禪大師讓二世嘉木樣活佛爲其隨從人員種痘,他自己卻沒種。金鼠年(1780年)七月二十一日,六世班禪一行到達承德,清高宗命王公大臣等迎入專爲六世班禪入覲時居住而興建的須彌福壽廟。六世班禪乘轎到承德避暑山莊覲見清高宗時,清高宗特許乘轎至殿前,見面時問道:“喇嘛身體好嗎?一路上辛苦了吧?”班禪答稱:“托皇上拱福,沿途無恙。”清高宗又說:“朕今年已70歲,以如此高齡,幸見喇嘛,甚慰朕懷。從此中土佛法弘揚可期,四海人民得歌升乎。”並將自己用的珍珠串、玉如意和一條內庫哈達贈給六世班禪。次日,清高宗親臨須彌福壽廟看望班禪,高宗說:“昔日五世達賴來朝,我祖特建黃寺以館之。朕今特建熱河劄什倫布寺,以備喇嘛駐錫。切欲對話,故學藏語,但只能講普通用語,聖經文奧典,仍須由章嘉呼圖克圖譯述。”皇上能用藏語交談,班禪大爲驚訝,也深受感動。七月二十四日清高宗在避暑山莊萬樹園宴請六世班禪。八月三日,高宗又派內大臣二人到須彌福壽廟給班禪頒賜玉冊玉印。八月七日,六世班禪和章嘉國師率僧衆至避暑山莊誦經,爲高宗祝壽,班禪進獻重300兩的金佛像、佛案和菩薩畫像81幅、全套《甘珠爾》、重30兩的金制護身盒、琥珀串珠三挂等物品,作爲壽禮。八月十三日,六世班禪又到避暑山莊率僧衆誦經祝福乾隆帝萬壽無疆,並參加祝壽宴會等活動。八月二十五日,六世班禪離熱河經古北口至北京,由皇六子和章嘉國師陪同遊覽圓明園、大鍾寺、頤和園、香山等地,爲殿堂、園林、寺院開光加持。九月十八日,清高宗謁陵後返京,與六世班禪在香山昭廟會見,高宗又向班禪獻金如意、羊脂五香爐、寶體等;班禪向高宗南佛像及袈裟等。九月二十五日,高宗到黃寺看望班禪。十月三日,在紫禁城保和殿宴請六世班禪,特許六世班禪乘轎至層丹墀。十月二十七日,班禪在雍和宮爲高宗傳授佛法。
六世班禪圓寂
金鼠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二日下午,六世班禪在北京黃寺因患天花治療無效而圓寂,享年42歲。班禪遺體在黃寺停放了6天,供各界人士和佛教徒瞻仰。然後用防腐藥水浸洗,移置到由高宗禦賜的用7000兩黃金制造的天降金塔裏。次年二月,六世班禪的靈塔運往西藏劄什倫布寺,劄什倫布寺僧衆造了一座大銀塔,將禦賜金塔供奉在內。高宗爲了紀念六世班禪,特命在他生前住過的黃寺西側,建立了一座宏偉的"清淨化城塔",俗稱西黃寺。寺內有清高宗禦制的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的碑文。
六世班禪的著作有《持樂國願望》、《自傳》上下冊、《道情歌集彙編》、《菩提道次第面授法?利他甘露瓶》、《顯密集要點問答彙編》、《十六羅漢繞佛記》、《喇巴強巴傳》、《聖?洛桑巴傳奇?不可思議》、書劄、儀軌、修行等方面的典籍共98種之多。
http://baike.baidu.com/view/943676.html?tp=0_11
七世達賴喇嘛
達賴七世(1708-1757) 名噶桑嘉措,康熙五十九年由清朝政府派往西藏平叛的軍隊護送到拉薩。雍正五年(1727)﹐西藏地方又由西藏農奴主的實力人物噶蔔倫阿爾布巴?隆布鼐?紮爾鼐等策劃﹐發動了武裝叛亂﹐殺死首席噶布倫康濟鼐。雍正帝又派兵入藏平定了叛亂。為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統治﹐雍正帝決定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正副二人﹐其地位與達賴平等﹐在達賴之下仍設藏王一人﹐由珠爾默特那木劄勒繼任﹐受達賴與駐藏大臣的共同領導﹐處理西藏地方的日常政務。乾隆十四年(1749)﹐藏王珠爾默特那木劄勒陰謀叛亂﹐乾隆帝平定叛亂後﹐決定廢除藏王制﹐政務由噶廈(西藏地方政府)管理﹐受達賴與駐藏大臣的直接領導。
http://xz.people.com.cn/BIG5/138902/139221/140795/8497840.html
章嘉‧若貝多傑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
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兩大活佛轉世系統。自從15世紀格魯派采用活佛轉世的辦法來解決其宗教領袖的繼承問題後,達賴喇嘛是最早出現的格魯派的轉世活佛之一。如同許多歷史事物一樣,達賴喇嘛活佛轉世也經歷了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普通到特殊的發展演變過程。
本書介紹的是七世達賴喇嘛的生平。七世達賴喇嘛時乾隆皇帝確定了達賴喇嘛領導西藏噶廈的體制,使以後的歷輩達賴喇嘛具有了朝廷冊封的西藏政教領袖的地位。同時乾隆皇帝又通過制訂《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規定了對達賴喇嘛等大活佛轉世的認定實行金瓶掣簽、達賴喇嘛圓寂到新達賴喇嘛親政期間由朝廷任命攝政代行達賴喇嘛職權、駐藏大臣總攬西藏政務等,明確了中央朝廷和達賴喇嘛的政治關系。
我們這裏介紹給讀者的七冊書,是有關歷輩達賴喇嘛生平事跡的歷史資料性的套書。此套書包括了從藏文傳記中翻譯的一世達賴喇嘛的兩種傳記、二世達賴喇嘛的自述、三世達賴喇嘛傳、四世達賴喇嘛傳(以上合編為一冊)、五世達賴喇嘛的自傳(上下冊)、七世達賴喇嘛傳、八世達賴喇嘛傳、九世達賴喇嘛傳、十二世達賴喇嘛傳,以及我們組織編寫的《歷輩達賴喇嘛生平形象歷史》的書。其中五世達賴喇嘛自傳和七世達賴喇嘛傳,曾經由中國藏學出版社(1997年)和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過,三世達賴喇嘛傳和四世達賴喇嘛傳由全國圖書館圖書縮微復制中心(1992年)印制發行過,因為當時的印數不多,現在讀者已經難以買到,所以此次我們將它們一並收入。此外還有六世達賴喇嘛、十世達賴喇嘛、十一世達賴喇嘛、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藏文傳記,也正在著手翻譯。
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兩大活佛轉世系統。自從15世紀格魯派采用活佛轉世的辦法來解決其宗教領袖的繼承問題後,達賴喇嘛是最早出現的格魯派的轉世活佛之一。如同許多歷史事物一樣,達賴喇嘛活佛轉世也經歷了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普通到特殊的發展演變過程。一世達賴喇嘛出身貧苦,以終生的努力興建紮什倫布寺,成為著名的宗教活動家。二世達賴喇嘛的轉世身份是經過鬥爭才得到承認的,並在格魯派處境困難時成為了格魯派的領袖人物。三世達賴喇嘛通過和蒙古俺答汗的聯合,取得了達賴喇嘛的尊號,並鞏固了格魯派的地位。四世達賴喇嘛出生于蒙古王族,給格魯派帶來強有力的外援。五世達賴喇嘛時期,格魯派和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聯合,推翻第悉藏巴汗的統治,取得了西藏地方的政教權力,又通過五世達賴喇嘛進京朝覲順治帝,得到清朝朝廷的冊封,確立了達賴喇嘛的政治和宗教地位。接下來圍繞六世達賴喇嘛的真假問題,西藏政局發生過劇烈的變動。七世達賴喇嘛時乾隆皇帝確定了達賴喇嘛領導西藏噶廈的體制,使以後的歷輩達賴喇嘛具有了朝廷冊封的西藏政教領袖的地位。同時乾隆皇帝又通過制訂《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規定了對達賴喇嘛等大活佛轉世的認定實行金瓶掣簽、達賴喇嘛圓寂到新達賴喇嘛親政期間由朝廷任命攝政代行達賴喇嘛職權、駐藏大臣總攬西藏政務等,明確了中央朝廷和達賴喇嘛的政治關系。總的來說,從三世達賴喇嘛開始,一直到1959年以前的十四世達賴喇嘛,歷輩達賴喇嘛都是在中央政權管轄下的西藏地方的一個宗教和政治領袖,是有大量文獻資料證明的歷史史實。
然而,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帝國主義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也把西藏作為他們侵略和瓜分中國的一個重點地區。老牌的英帝國主義為了鞏固它在印度的殖民主義統治,與沙俄爭奪在中亞的霸權,采用各種陰謀手段,力圖將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在兩次武裝侵略西藏之後,他們在西藏上層統治集團中拉攏和收買一部分人,培植民族分裂主義分子,鼓吹“西藏獨立”。1959年十四世達賴喇嘛逃往國外以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中的反華反共勢力和以達賴喇嘛為首的分裂主義集團互相配合、互相利用,一直在進行“西藏獨立”的分裂活動。在成立“流亡政府”、選舉“內閣”、頒布“憲法”、建立“西藏獨立”的大本營的同時,在西方反華勢力的鼓動和教唆下,分裂主義分子借助達賴喇嘛的影響,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頻繁“出訪”世界各國,在國際上進行大量的宣傳活動。在他們進行的蒙蔽世界輿論的“西藏獨立”的宣傳鼓噪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歪曲歷史,制造假相,否認西藏在歷史上就是中國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的歷史事實。在達賴喇嘛活佛轉世系統的歷史方面,他們有意回避和否認歷史上的達賴喇嘛是在中國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地方的政教領袖的歷史事實,宣稱達賴喇嘛一直是他們所說的所謂“西藏國”的元首,達賴喇嘛自然具有統治“西藏國”的權力。為了鼓吹“西藏獨立”,他們對歷輩達賴喇嘛的歷史也采取斷章取義、矢口否認、編造篡改的方法加以歪曲。1995年,十四世達賴喇嘛不顧歷史上十世、十一世、十二世達賴喇嘛和八世、九世班禪是經過金瓶掣簽而認定的事實,自行搶先在國外宣布指認十世班禪的轉世靈童,為班禪轉世制造混亂和障礙,而西方輿論界的一些人與之配合,宣稱歷史上班禪轉世就是達賴喇嘛指認,似乎金瓶掣簽根本就沒有存在和實行過,並且就此大肆攻擊中國政府幹涉宗教事務,破壞宗教信仰自由,掀起一股反華的浪潮,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近年來,十四世達賴喇嘛雖然幾次宣稱可以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可以不追求“西藏獨立”,只追求在西藏實行“高度自治”,但是他們仍然宣稱西藏在歷史上一直是“獨立國家”,是在1951年被中國佔領的“國家”,要以此立場和中國中央政府“談判”,試圖在西方一些大國的支持下達到變相獨立的目的,而且他們還企圖把達賴喇嘛的管轄權擴大到歷史上歷輩達賴喇嘛和噶廈政府都沒有管轄過的甘青川滇廣大藏區,成立所謂的“高度自治的大藏區”。由此可見,西方反華勢力和分裂主義分子挑起的有關西藏歷史問題的論爭還會長期進行下去。
歷史終究是不容篡改的,歷輩達賴喇嘛的藏文傳記,或者是達賴喇嘛自己寫作,或者是達賴喇嘛的經師、攝政等人寫作,準確地記載了西方帝國主義勢力東來以前格魯派上層人士對達賴喇嘛的歷史和政教地位的看法。傳記中有的還記載了詳細的歷史細節,可以補充《清實錄》、《清史稿》等史籍的不足,結合現存的檔案資料,可以使讀者更清楚地了解數百年來達賴喇嘛活佛轉世的歷史。五世達賴喇嘛寫下的明朝封給三世達賴喇嘛、四世達賴喇嘛封號和印章,以及他自己進京朝見和受封的經過,七世達賴喇嘛傳記載的受清朝冊封、清軍護送他進藏、雍正帝時按照清朝的安排移居泰寧以及在清朝官員和章嘉國師陪同下返回拉薩、乾隆皇帝命七世達賴喇嘛領導噶廈,八世達賴喇嘛傳記載的廓爾喀戰爭和二十九條章程的制定,十世、十一世、十二世達賴喇嘛傳記載的金瓶掣簽決定達賴喇嘛的轉世等,都是說明達賴喇嘛和中央政府之間政治關系的重要史料。
除了政治史以外,歷輩達賴喇嘛的藏文傳記還記載了許多藏傳佛教各教派之間交往和鬥爭的情況,寺廟的興建和維修,法事活動的舉行,乃至藏醫藥的制造和使用的情況等,對于研究當時西藏的宗教史和文化史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鑒于藏文的歷輩達賴喇嘛傳記的重要的史料價值,我國許多學者在進行學術研究時都將其作為重要的參考書籍,恰白‧次旦平措等先生寫作的《西藏通史——松石寶串》、牙含章先生寫作的《達賴喇嘛傳》等,都引用了不少藏文的歷輩達賴喇嘛傳記的內容︰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在承擔編寫多卷本《西藏通史》的課題時,組織學者翻譯了部分藏文的達賴喇嘛傳記,並在此基礎上整理編寫了歷輩達賴喇嘛的生平。我們現在將其出版,是希望為有關的研究者提供這方面的資料。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這些傳記資料的作者是藏傳佛教的上層人土,他們在寫作時自然會帶著當時西藏的社會思想的影響,例如一些關于佛教高僧的神奇故事和傳說的描述等。另外,這些傳記資料中提到一些西藏的歷史地名、人物、職官、寺院名稱等,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使翻譯更加準確。以上敬請讀者鑒察。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079133
班禪
西藏佛教格魯派(黃教)中與達賴並列的兩大宗教領袖之一。班,梵語班智達(pandita)的略稱,意爲博學之士;禪,藏語意爲大;班禪意爲大班智達,即大學者。原爲後藏(今日喀則地區)一帶對佛學知識淵博的高僧的尊稱。
17世紀初,日喀則著名黃教寺院紮什倫布寺寺主羅桑卻吉堅贊(Blo-bzang chos-kyi rgyal-mtshan,1567~1662)是當時黃教領袖,因精通佛學而被人尊稱爲班禪。明崇禎十五年(1642)蒙古和碩特部領袖顧實汗消滅與黃教爲敵的藏巴汗,在西藏建立地方政權。清順治二年(1645),顧實汗在羅桑卻吉堅贊原有班禪尊稱的基礎上贈給他“班禪博克多”的稱號(博克多,蒙語對智勇兼備人物的尊稱)。康熙元年(1662)羅桑卻吉堅贊圓寂,他的弟子、黃教另一領袖達賴五世爲他尋找轉世“靈童”,從此黃教建立了班禪活佛系統。羅桑卻吉堅贊爲班禪四世,班禪三世羅桑頓主(Blo-bzang don-grub,1505~1566)、班禪二世索南喬郎(Bsod-nams phyogs-glang,1439~1504)、班禪一世克主傑?格雷貝桑(Mkhas-grub-rie Dge-legsdpal-bzang,1385~1438。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都是追認的。但也有人認爲羅桑卻吉堅贊爲班禪一世。自班禪四世起,曆世班禪都以紮什倫布寺爲母寺。班禪五世名羅桑意希(Blo-bzang ye-shes,1663~1737)。康熙五十二年清朝派官員進藏封他爲“斑禪額爾德尼”(額爾德尼,滿語珍寶之意),賜金冊金印。從此班禪的宗教地位得到清朝中央的確認。班禪六世貝丹意希(Dpal-ldan ye-shes,1738~1780)是第一個到過內地的班禪,他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先後到承德、北京,祝賀乾隆帝七十壽辰,當年冬圓寂于北京。五十六年廓爾喀(今尼泊爾)侵略後藏,班禪七世丹貝尼瑪(Bstan-pa’i nyi-ma,1781~1853)退避拉薩,與達賴八世籲請清朝救援。班禪八世丹貝旺秋(Bstan-ps’i dbang-phyug,1854~1882)二十八歲圓寂。班禪九世卻吉尼瑪(Chos-kyi nyi-ma,1883~1937)因受達賴十三世排斥,于1924年逃至內地,1937年返藏受阻,圓寂于青海玉樹。確吉堅贊(Chos-kyi rgyal-mtshan,1938~1989)爲班禪十世,于1989年1月28日在日喀則圓寂。 十一世班禪堅贊諾布(1990~ )屬馬,1990年2月13日出生于西藏自治區嘉黎縣一普通藏族家庭。
班禪世系
年代/本名/重要事件
一世班禪(追認)1385-1438格雷貝桑
宗喀巴弟子,爲格魯派的發展做過貢獻
二世班禪(追認)1439-1504索南喬郎
爲達賴二世受沙彌戒
三世班禪(追認)1505-1566溫薩八羅桑敦主
四世班禪1567-1662羅桑卻吉堅贊
達賴五世之師,首獲班禪活佛封號
五世班禪1663-1737羅桑意希
首獲班禪額爾德尼名號
六世班禪1738-1780貝丹意希
第一個到過內地的班禪,卒于北京
七世班禪1782-1853丹貝尼瑪
八世班禪1854-1882丹貝旺秋
爲達賴十三世削發
九世班禪1883-1937卻吉尼瑪
爲抵制英國殖民者,加強漢藏團結做過貢獻
十世班禪1938-1989確吉堅贊
著名愛國宗教人士,爲藏漢團結作出過巨大貢獻
十一世班禪1990- 確吉傑布
【各世班禪簡介】
一世班禪克珠傑?格勒巴桑
克珠傑是全藏敬信的尊者宗喀巴的首要弟子,在藏傳佛教史上聲名顯赫。
克珠傑,童年時在薩迦寺出家,拜薩迦派的僧格堅贊爲師,受了沙彌戒。16歲時去昂仁寺與珀東班禪等辯論經教,獲得勝利,聲譽鵲起。隨後又返回薩迦寺,從吉尊熱蓬娃學習密宗。
18歲時,到前藏聽宗喀巴講經。宗喀巴向克珠傑講說"三藏",授大灌頂,克珠傑對宗喀巴的淵博知識深感欽佩。克珠傑在22歲時,再次赴前藏,正式拜宗喀巴爲師,從此成爲宗喀巴的忠實信徒。當時一些舊教派對宗喀巴所創立的和魯派視爲眼中釘,肉中刺,持敵對態度,極力貶低和誹謗。據說當時一位很有影響的寧瑪派(紅教)法王叫絨青巴,與他進行長時期的辯論,結果,絨青巴認輸。這事傳開後,克珠傑的聲望大振,公認他是宗喀巴的第二大弟子。
1432年,賈曹?達瑪仁欽圓寂後,甘丹寺的全體僧衆化推克珠傑繼任甘丹寺第三任赤巴(法臺)。克珠傑任法臺達8年之久,爲鞏固和發展格魯派,盡心竭力。他在任期內由于大力倡導,各方募捐,籌集資金和財物,在存放宗喀巴肉身銀塔的藏式大殿的屋頂上,建造了一座漢式的金頂,俗稱“金瓦寺”。這是甘丹曆史上建築的第一座金瓦寺。
自1407年克珠傑師事宗喀巴以後,跟隨宗喀巴12年,在闡述格魯派教義、制定格魯派的各種法規和學習程序、建立寺院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賈曹和克珠傑作爲宗連長巴師的第一、第二兩大助手,對于創立格魯派起了奠定基礎的作用,因此藏族宗教界把宗喀巴、賈曹和克主傑三人合稱爲“師徒三尊”、“父子三尊”,在寺院中有他們的塑像。
相傳克珠傑還是一位很有才華的畫家和雕塑家,現在甘丹寺有兩幅壁畫,就是他的佳作。
克珠傑于藏曆第七繞迥之土馬年(1438年)三月二十一日圓寂。于公元1645年將克珠傑追認爲第一世班禪額爾德尼。
二世班禪恩薩?索南卻朗
二世班禪索南卻朗于藏曆第七繞迥之土羊年(1439年)正月十日誕生在後藏恩薩(今日喀則江當區)地方。幼時傳說他能追述班禪第一世生前之事迹,聰明異常,後到噶丹寺出家爲僧,一日去到當時擔任噶丹寺赤巴拔梭?曲結堅贊座前頂禮時,赤巴問他叫什麽名字?回答“畢烏”(即牛犢之意)。赤巴曰:“犢長成牛。”牛,藏語稱“朗”,因此賜法名索卻吉朗布,簡稱索南卻朗。見其靈慧異常,遂收爲門徒,授以灌頂。由于他勤奮好學,精通顯密二宗,特別善長于辯論,在當時噶丹寺的三千喇嘛中,凡與索南卻朗辯論過的人,都敗在他的手下,在噶丹寺“聲名大著”,得有格西學位。
索南卻朗中年以後,離開噶丹寺返回後藏,駐錫隱更寺,專事禪修,不問俗務,有僧徒十六人,俱成大器,廣宣佛法,在後藏宣揚和發展黃教有一定的貢獻。
于藏曆第八繞迥之木鼠年(1504年)三月二十五日圓寂,享壽65歲。後來被追認爲二世班禪額爾德尼。
三世班禪恩薩?羅桑丹珠
三世班禪羅桑丹珠,于藏曆第八繞迥之木牛年(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正月初四在後藏恩薩地力降生。他與二世班禪索南曲朗是同一家族。
羅桑丹珠11歲時,到拉仁孜寺出家爲僧,拜該寺格白堪欽爲師,受了沙彌戒,少年時期,主要學習顯宗。後來到後藏各寺院,拜許多高僧爲師,研習《集密金剛灌頂》、《菩提道次第廣論》、《時輪金剛》、《大威德金剛》等經法,對顯密二宗有了較深造詣。
中年以後,曾雲遊後藏各地,宣講格魯派教義。他招收了許多門徒,對格魯派在後藏的發展,作了一定貢獻。晚年一直在恩薩寺內閉關靜修,並撰寫了一部闡述格魯派教義的著作。由于羅桑丹珠在後藏地區有較高聲望,恩薩寺僧衆確認他爲索南曲朗的轉世活佛,後來被追認爲三世班禪。
羅桑丹珠于藏曆第九繞迥之火虎年(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圓寂,享年62歲。
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
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卻吉堅贊,意爲“善法幢”,于藏曆第十繞迥之金馬年(1570年,明隆慶四年)誕生在後藏拉珠嘉爾地方(即今之日喀則)西面蘭倫熱布莊園之竹加白哇村。父措協才讓班覺,母措嘉。給其取幼名爲曲嘉華丹桑波。5歲時,恩薩寺的喇嘛發現他靈異非凡,便向他父母了解有關情況。13歲時送到恩薩寺出家,從克智桑傑益西受沙彌戒,賜法名羅桑卻吉堅贊,簡稱羅桑卻吉。從此在寺內學經,克智桑傑益西傳授給他密集灌頂等許多教法,參加辯經。當時江孜八果曲丹寺高僧慈誠來恩薩寺傳法,與該寺喇嘛辯經。他發現羅桑卻吉雖然年幼,但精通佛經,很有辯才,大爲驚奇。于是請他到自己的臥室,敬之以茶,贈送黃色鬥篷一件,並請羅桑卻吉給自己傳法。這事一下轟動了恩薩寺,僧衆一致認爲羅桑卻吉是羅桑丹珠的轉世靈童。但羅桑卻吉本人說自己德性不深,佛法淺薄,只是一個普通喇嘛,並非活佛。
1583年2月3日,爲羅桑卻吉舉行坐床典禮,擁立爲恩薩寺赤巴(法臺)。火狗年(1586年),他17歲時,前往劄什倫布寺學經,在寺院學習《因明論》,參加辯論,以求深造,遂成爲能言善辯者。22歲,他拜劄什倫布寺第十四任法臺唐卻雅佩爲師,在拉章堅贊宮中受近圓戒。是年秋天,他前往拉薩朝拜學經,在甘丹寺以學識淵博及有辯才著名。1598年29歲時,返回恩薩寺,接受寺政,收徒傳法。其後又應崗堅曲培寺之請,兼任該寺赤巴(法臺)。這時劄什倫布寺的第十五任法臺卸任,劄寺僧衆迎請羅桑卻吉前來擔任第十六任法臺。當時劄什倫布寺寺政廢馳,鍋破飯少,僧衆生活極苦,羅桑卻吉爲了解決僧衆吃飯問題,先鑄造了一口新鍋,一次可煮1775斤米,供2000僧衆同時吃飯。接著又鑄造了熬茶的三口大鍋和百余個大銅茶壺,解決了僧衆在大經堂誦經時的喝茶問題。由于寺內生活改善,紀律嚴明,僧衆都稱頌羅卻吉治寺有力。
水兔年(160S年),羅桑卻吉創立了劄什倫布寺的傳召大法會,規定每年藏曆正月初三至十六日爲會期,其內容與拉薩大昭寺的傳召大法會相同。這樣不但免除了該寺僧衆每年到拉薩參加傳召大法會約兩個月往返的辛苦,而且擴大了在教民中的影響。這期間,在他的主持下,劄寺制作佛像,修建佛殿,新建僧舍,還創建了專修密宗的歐巴劄倉(即密宗經院),使劄什倫布寺發展成爲有完整的顯密傳授系統的大寺院。1603年,他受拉薩三大寺僧衆的邀請,到拉薩爲四世達賴雲丹嘉措剃度授戒,並取法名。這是班禪和達賴第一次成爲師徒關系,長者爲師,幼者爲徒,從此成爲定例。1614年,羅桑卻吉又給四世達賴授了比丘戒。木虎年(1616年)十二月十五日,四世達賴在哲蚌寺的噶丹頗章突然暴亡,羅桑卻吉趕到拉薩,主持雲丹嘉措的超度儀式,並祈禱靈童早日轉世。
當時控制西藏地方政權的藏巴汗,不准尋找四世達賴的轉世靈童,並以武力壓制格魯派。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承擔起主持格魯派教務的重任,忍辱負重,保存和發展格魯派的力量。
這時藏巴汗突然生了病,請了許多醫生醫治均不見效。羅桑卻吉精通藏醫,藏巴汗只好請他治療。經羅桑卻吉精心治療,藏巴汗很快恢複了健康。藏巴汗准備向劄寺捐獻一個莊園作爲酬謝,但羅桑卻吉堅辭不受,僅僅提出一個條件,要求藏巴汗允許尋找四世達賴的轉世靈童,藏巴汗只好應允。于是哲蚌寺公開尋訪靈童,很快找到了五世達賴羅桑嘉措。1625年,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又應邀到拉薩,爲五世達賴剃度,取法名阿旺羅桑嘉措,並授了沙彌戒。1638年,他又給五世達賴授了比丘戒。
1642年,四世班禪和五世達賴籌劃,在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的幫助下,打敗了藏巴汗和噶瑪噶舉派的勢力,建立了以達賴爲首的噶丹頗章政權,從此才確立了格魯派在藏傳佛教中的統治地位。緊接著四世班禪還和五世達賴、固始汗一起商定,派使者到盛京(今沈陽)向即將入關的清朝通好。
在這場鬥爭中,四世班禪羅桑卻吉是實際的領袖,達賴的許多重大決策,都是來源于班禪的主張。但在公開場合,他常以“調解者”的身份出面,並且非常謙遜,從不居功。由于他的威望和功績,1645年固始汗贈給他“班禪博克多”的稱號。“班”爲梵語“班智達”的簡稱,意爲精通佛教五明之學的賢哲;“禪”爲藏語“欽波”的簡稱,意爲“巨大”;“博克多”是蒙語,是對睿智英武聖明之人的稱呼。從此“班禪”成爲這一活佛轉世系統的專稱,對別的佛教學者不再用這一稱呼。自四世班禪以後,劄什倫布寺的赤巴都由曆代班禪大師擔任,其他人不能充任此職。
藏曆第十一繞迥之水虎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二月十三日,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在劄什倫布寺赤巴任內圓寂,享年92歲。又一說其生卒年爲1567—1662年。
世班禪不僅是一位功德無量的宗教領袖,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領袖。他爲格魯派的發展,爲維護祖國統一,爲促進漢、滿、蒙、藏各兄弟民族的友愛團結,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佛教力面,他主張教門少爭門立戶,特別崇奉宗喀巴,精通顯密,刊印經卷,其著作約計有100種左右,其中《恩薩巴等三大智者傳》、《四世班禪自傳》等爲其代表作。
四世班禪圓寂後、劄什倫布寺決定保存其肉體,供人瞻仰。建造了一座金塔。將肉體奉安于其中,成爲曆代班禪的第一座靈塔。
權力大增的五世班禪
四世班禪去世後,羅桑意希成爲其轉世班禪。他出生于後藏托蔔加地方。清康熙六年(1667)被迎至紮什倫布寺坐床,師事達賴五世。達賴五世死後,主持達賴六世尋認、受戒諸事。達賴七世進藏、坐床諸事亦由他主持。康熙五十二年(1713)清廷封以“額爾德尼”稱號,並頒金冊金印。至此,清朝中央政府予以確認,分管後藏部分地區政教事務的大權,大大分散了達賴在後藏政教方面的權力,常駐紮什倫布寺。教徒尊爲無量光佛化身。
六世班禪羅桑華丹益
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華丹益希,于藏曆第十二繞迥之土馬年(1738年,清乾隆三年)生在襄地紮西則(今後藏南木林宗紮西則)地方。父唐拉,咒師出身;母尼達昂茂,系貴族宗室之女。
1740年,經過劄什倫布寺喇嘛尋訪考察,在拉薩請護法神降神,七世達賴派代表,會同噶廈政府官員,共同確認羅桑華丹益希是前世班禪轉世靈童。七世達賴使正式通知劄什倫布寺,並通知駐藏大臣紀山,請他轉奏清高宗皇帝,不久使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准。七世達賴給六世班禪取法名羅桑華丹益希。金雞年(1741年)六月四日,將靈童迎到劄什倫布寺日光殿舉行坐床典禮,乾隆帝特派專位與七世達賴的代表一起由頗羅鼐陪同到劄什倫布寺祝賀坐床典禮。土蛇年(1749年)九月,六世班禪到拉薩拜會七世達賴。七世達賴說:“前世班禪是我的上師,給我傳授了許多經典教授。現在要把我學到的經典傳授給你”。七世達賴給他授了沙彌戒,從此便建立了師徒關系。六世班禪住在布達拉宮,每天由七世達賴給他傳授經論。
火牛年(1757年)二月,七世達賴在拉薩圓寂,六世班禪對七世達賴的逝世,感到十分悲痛,下令劄什倫布寺全體僧衆哀悼三天,誦經祈禱達賴喇嘛早日轉世。當乾隆帝接到七世達賴圓寂的奏報後,擔心西藏局勢不穩,即派國師章嘉?若白多傑入藏辦理七世達賴的後事,並主持認定轉世靈童。是年六月,由經師羅桑群佩在劄什倫布寺爲六世班禪授比丘戒。
土虎年(1758)四月,章嘉?若白多傑赴後藏到劄什倫布寺看望六世班禪,商議西藏政教事務。1759年二月,章嘉國師和噶廈政府請六世班禪到拉薩,爲章嘉國師等6000多名僧衆傳授時輪大灌頂,並和章菇國師一起爲七世達賴的靈塔開光。1760年,六世班禪派人在後藏托布嘉地方訪到八世達賴靈童後,經乾隆帝恩准,接到劄什倫布寺,由六世班禪爲他剪發起法名。1762年,在六世班禪的主持下,爲八世達賴在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典禮。1765年,六世班禪又到拉薩爲八世達賴授沙彌戒,並在布達拉宮爲八世達賴講經兩個多月。1766年,乾隆帝遣使到劄什倫布寺冊封六世班禪,頒給金冊金印。金冊大意是贊譽班禪是劄什倫布寺的一名德高望重的高憎,且是達賴的上師,精通佛法,要向僧俗公衆宣傳,嚴守正確的戒律,要整飭發展衛藏的佛教事業,努力使衛藏的每個庶民知曉德行禮節。班禪大師寫了一封奏折向皇上謝恩。1769年,他3l歲時,乾隆帝又賜給了一顆用230兩黃金鑄成的有藏、滿、蒙三種文字的班禪額爾德尼金印。
1774年,英國東印公司與不丹發生戰爭,不丹國王請六世班禪寫信調解。英國駐印總督哈斯汀士遂利用這一機會,派遣東印公司職員英國人波格爾擅自闖到劄什倫布寺見六世班禪。六世班禪用印度語與他交談,強調不丹是中國藩屬,而西藏屬中國領土,一切要聽從中國大皇帝的聖旨辦事。對波格爾提出的英國與西藏建立聯系、英方與西藏自由通商、請介紹到拉薩見駐藏大臣並在拉薩設立代表等要求,一律加以拒絕,使波格爾的計劃未能得逞。
火雞年(1777年)四月,六世班禪應邀在拉薩大昭寺爲八世達賴授比丘戒。在布達拉宮居住一年,給達賴傳經。
1778年,乾隆帝爲慶賀自己的70大壽,邀請六世班禪進京。土豬年(1779年)六月,六世班禪率13名勒參巴及隨行人員2000余人,從劄什倫布寺啓程,經過羊八井時,八世達賴、駐藏大臣、攝政和全體噶倫前來隆重迎送。進入青海後,陝甘總督和西寧辦事大臣等率僧俗數萬人分批迎接。當年十月十五日到次年三月十日,六世班撣一行駐錫塔爾寺過冬;從塔爾寺出發前班禪大師讓二世嘉木樣活佛爲其隨從人員種痘,他自己卻沒種。金鼠年(1780年)七月二十一日,六世班禪一行到達承德,清高宗命王公大臣等迎入專爲六世班禪入覲時居住而興建的須彌福壽廟。六世班禪乘轎到承德避暑山莊覲見清高宗時,清高宗特許乘轎至殿前,見面時問道:“喇嘛身體好嗎?一路上辛苦了吧?”班禪答稱:“托皇上拱福,沿途無恙。”清高宗又說:“朕今年已70歲,以如此高齡,幸見喇嘛,甚慰朕懷。從此中土佛法弘揚可期,四海人民得歌升乎。”並將自己用的珍珠串、玉如意和一條內庫哈達贈給六世班禪。次日,清高宗親臨須彌福壽廟看望班禪,高宗說:“昔日五世達賴來朝,我祖特建黃寺以館之。朕今特建熱河劄什倫布寺,以備喇嘛駐錫。切欲對話,故學藏語,但只能講普通用語,聖經文奧典,仍須由章嘉呼圖克圖譯述。”皇上能用藏語交談,班禪大爲驚訝,也深受感動。七月二十四日清高宗在避暑山莊萬樹園宴請六世班禪。八月三日,高宗又派內大臣二人到須彌福壽廟給班禪頒賜玉冊玉印。八月七日,六世班禪和章嘉國師率僧衆至避暑山莊誦經,爲高宗祝壽,班禪進獻重300兩的金佛像、佛案和菩薩畫像81幅、全套《甘珠爾》、重30兩的金制護身盒、琥珀串珠三挂等物品,作爲壽禮。八月十三日,六世班禪又到避暑山莊率僧衆誦經祝福乾隆帝萬壽無疆,並參加祝壽宴會等活動。八月二十五日,六世班禪離熱河經古北口至北京,由皇六子和章嘉國師陪同遊覽圓明園、大鍾寺、頤和園、香山等地,爲殿堂、園林、寺院開光加持。九月十八日,清高宗謁陵後返京,與六世班禪在香山昭廟會見,高宗又向班禪獻金如意、羊脂五香爐、寶體等;班禪向高宗南佛像及袈裟等。九月二十五日,高宗到黃寺看望班禪。十月三日,在紫禁城保和殿宴請六世班禪,特許六世班禪乘轎至層丹墀。十月二十七日,班禪在雍和宮爲高宗傳授佛法。
金鼠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二日下午,六世班禪在北京黃寺因患天花治療無效而圓寂,享年42歲。班禪遺體在黃寺停放了6天,供各界人士和佛教徒瞻仰。然後用防腐藥水浸洗,移置到由高宗禦賜的用7000兩黃金制造的天降金塔裏。次年二月,六世班禪的靈塔運往西藏劄什倫布寺,劄什倫布寺僧衆造了一座大銀塔,將禦賜金塔供奉在內。高宗爲了紀念六世班禪,特命在他生前住過的黃寺西側,建立了一座宏偉的"清淨化城塔",俗稱西黃寺。寺內有清高宗禦制的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的碑文。
六世班禪的著作有《持樂國願望》、《自傳》上下冊、《道情歌集彙編》、《菩提道次第面授法?利他甘露瓶》、《顯密集要點問答彙編》、《十六羅漢繞佛記》、《喇巴強巴傳》、《聖?洛桑巴傳奇?不可思議》、書劄、儀軌、修行等方面的典籍共98種之多。
七世班禪丹白尼瑪
七世班禪丹白尼瑪,意爲“佛日”,系後藏白朗宗吉雄溪卡人,出生于藏曆第十三繞迥之水虎年(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八日。父名巴丹敦主,母名季美甲姆。
六世班禪巴丹益喜圓寂以後,共找了四個轉世靈童。紮什倫布寺派出六世班禪的蘇本堪布前往四個“靈童”的家屬進行明察暗訪,並拿出六世班禪生前用過的茶杯、鈴杵、念珠等,讓“靈童”自己挑選,以行試驗。據說只有白朗宗吉雄溪卡的“靈童”選出的器物,都是六世班禪用過的。于是蘇本堪布首先肯定這個“靈童”確系六世班禪的“轉世”。于是紮寺即請駐藏大臣博清額轉奏清高宗予以批准。1782年,清高宗批准了奏請。七世班禪完成了認定手續。
1784年,“靈童”被迎到紮什倫布寺,八月十二日在紮寺日光殿上舉行了七世班禪坐床大典,由駐藏大臣博清額親自主持。九月初七日,在紮什倫布寺的益格穹曾宮內,舉行了八世達賴給七世班禪剪發並取法名的典禮,取法名爲吉總羅桑巴丹丹白尼瑪確來南加貝桑布,簡稱丹白尼瑪。接著,又授近事戒。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四日,由八世達賴授給沙彌戒。1801年(清嘉慶六年)七世班禪丹白尼瑪十九歲,由八世達賴授比丘戒。
七世班禪自坐床以來,是清朝中央政權對西藏地方的統治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欽定二十九條章程》和西藏重大政治制度與宗教制度,都是在這一時期制定的。但是,西藏地方開始遭到外國勢力的侵略,廓爾喀人兩次攻入西藏,把紮什倫布寺搶掠一空,幸虧當時清朝政府及時派兵入藏,將侵入西藏的廓爾喀人全部驅逐出境。在廓爾喀人入侵時,紮什倫布寺本身不僅遭到重大破壞,紮寺所屬百姓,更遭到敵人的殘酷蹂躪。由于七世班禪的辛勤工作,領導有方,再加上國家的大力支援,到七世班禪晚年時,紮寺及所屬百姓,基本上恢複到災前的水平。這些都應說是七世班禪的貢獻。七世班禪一生經曆了清高宗、清仁宗、清宣宗和清文宗四個皇帝的統治,和他共事的駐藏大臣前後有37人,幫辦大臣有39人(其中有些幫辦大臣後來升任辦事大臣)。七世班禪始終堅定地站在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站在西藏地方屬于清朝中央的立場,對于曆代皇帝都是非常恭順的,對曆任駐藏大臣都是很尊重的,凡是紮寺的大事,都通過駐藏大臣請示皇帝批准;清朝皇帝要他辦的事情,他都是盡心盡力辦理。所以曆代皇帝與曆任駐藏大臣對七世班禪都是很信任的。這是七世班禪在維護祖國統一與民族團結方面的重大貢獻。另外,七世班禪是八世達賴的徒弟,他又是九、十、十一世達賴的師傅,他和這幾代達賴的關系都是很好的。他很注意搞好與達賴集團的關系。例如,在清道光二十四年,清宣宗令他爲西藏攝政,起初他不願擔任,後因不能違抗“聖旨”,而勉強擔任了八個月攝政,以後堅決辭去。這種明智的態度,對鞏固西藏內部的團結作出了貢獻。
1853年(清鹹豐三年)農曆正月十四日,久病不愈的七世班禪丹白尼碼,在紮什倫布寺的拉讓內圓寂,享年七十二歲。
八世班禪丹白旺修
丹白旺修,是第八世班禪。後藏托布加溪卡人,生于清鹹豐五年(1855)八月八日。父名丹增旺嘉,母名紮西拉姆。
七世班禪丹白尼瑪圓寂以後,紮什倫布寺派出代表到各地找尋其“轉世”的“靈童”。當時共找了三個“靈童”。經1857年在布達拉宮舉行“金瓶掣簽”,掣出的是托布加溪卡丹增旺嘉的孩子的名字,遂被認定爲八世班禪。由攝政哷征阿齊圖呼克圖擔任堪布,給八世班禪剃發換僧衣,並取法名爲曲結紮巴丹白旺修貝桑布,簡稱丹白旺修。
清鹹豐十年(1860)十月初三月,迎請八世班禪到紮什倫布寺舉行了坐床典禮。初七日由攝政哷征阿齊圖呼圖克圖給授沙彌戒。八世班禪受沙彌戒以後。經駐藏大臣呈請清文宗批准任命噶青羅布藏丹巴堅贊爲經師,“留心教習經典”,並賞給諾門罕名號。這時我國正處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了圓明園,清文宗逃到承德避暑山莊,不久在承德逝世。接著清穆宗當了皇帝,改元同治。
1875年(清光緒元年),八世班禪年滿二十一歲,由普覺活佛給授了比丘戒。八世班禪受了比丘戒以後,對宗喀巴創立的格魯派的教義並不用心學習,他感興趣的是“紅教”寧瑪派的教義。因此引起紮什倫布寺的喇嘛,特別是鐵桑林紮倉的全體喇嘛的反對。據八世班禪的藏文傳記載,經紮寺劄薩喇嘛一再解釋,一場風波才告平息。對這件事,《清實錄》中也有記載:“光緒二年(公元1878)駐藏大臣松溎奏:班禪額爾德尼惑習紅教,現令具結改悔。得旨,著隨時察看,妥慎處理。”
1878年(清光緒四年)正月十一日,八世班禪在攝政、駐藏大臣、全體噶倫、三大寺代表等多人陪同下,到達公堂寺,在該寺大經堂內給十三世達賴剃發換了僧衣,並取法名。
八世班禪丹白旺修生活的這一時期,西藏發生了僧俗大農奴主之間的爭權奪利的鬥爭,即攝政哷征阿齊圖呼圖克圖與哲蚌寺羅賽林紮倉的堪布之間的矛盾公開化。結果哷征阿齊圖呼圖克圖被清朝政府注銷名號。不准再令轉世。批准“即以汪曲結布協理西藏事務”。1864年,汪曲結布病故,經駐藏大臣滿慶奏請清朝政府批准,由羅布藏青饒汪曲辦理商上一切事務,並賞諾門罕名號。
八世班禪丹白旺修自受比丘戒以後。身體就不很健康。到了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病情加重,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紮什倫布寺僧官請他回到紮寺治病,他不願回寺(當時八世班禪住在藏北甲錯地方),而于是年五月初六日,移居他的故居養病,但病勢日益嚴重,于7月15日圓寂。只活了二十七歲。
奮勇抗英抗日的九世班禪
曲吉尼瑪,系第九世班禪的法名,全稱是羅桑圖丹曲吉尼瑪格勒南結貝桑布,他的乳名叫倉珠嘉措。前藏達布地方噶夏村人,生于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正月12日。劉家駒的《班禪大師全集》說,“寄父名當珍,母名當瓊措姆”,“班禪生而母啞”。
八世班禪丹白旺修去世以後,紮什倫布寺派出代表多人,尋找“轉世”的“靈童”,結果在西藏地方找到了三個“靈童”。遵照清朝政府批准擇定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正月15日,在布達拉宮皇帝牌位前面,舉行掣簽儀式,從金瓶中用象牙筷子抽出一名,是達布地區的倉珠嘉措的名字,于是就認定爲九世班禪。當天在布達拉宮的日光殿上,九世班禪拜十三世達賴土登嘉措爲師,剃發取法名爲吉總羅桑曲吉尼瑪格勒南結貝桑布,簡稱曲吉尼瑪。
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正月初三日,九世班禪在紮布倫布寺坐床。攝政第穆呼圖克圖給九世班禪授了沙彌戒。爲了祝賀九世班禪坐床,清朝政府特賜白銀一萬兩,由四川總督劉秉璋由“司庫提領”,“派員迅速解往”。九世班禪坐床以後,特派堪布羅布藏榮墊前往北京,向慈禧太後和清德宗“謝恩”。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由十三世達賴在大昭寺釋迦牟尼像前,給九世班禪授了比丘戒。同年五月初十日,九世班禪由拉薩返回紮什倫布寺。九世班禪曲吉尼瑪從出生到受比丘戒這一時期,正是英帝國主義者向西藏地區進行軍事侵略時期,也是西藏僧俗人民進行英勇的抗英戰爭時期。第一次抗英戰爭發生于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當時英國人全部占領了哲孟雄(錫金),已于西藏接壤,西藏方面爲了阻止英人入侵,在與哲孟雄接壤的隆吐地方,構築防線,不准英人逾越。爲了表示西藏僧俗人民的抗英決心,光緒十三年(1887),西藏三大寺、紮什倫布寺、西藏地方政府的七品以上全體官員,向駐藏大臣文碩上了一道公稟,聲明“縱有男盡女絕之憂,惟當複仇抵禦,永遠力阻,別無所思。”當時的駐藏大臣文碩忠于職守,站在西藏人民一邊,全力支持他們的抗英正義鬥爭。但是,由于當時清朝政府執行對外屈服政策,加上英國的新式武器與藏軍的弓箭刀矛和火槍的相差懸殊,隆吐防線被英軍攻占。這是西藏曆史上第一次抗英戰爭。
在第一次抗英戰爭中達賴方面和班禪方面的態度是完全一致的。達賴方面是由三大寺出面,班禪方面是由紮什倫布寺帶頭出面。開赴前線的藏軍中,也有班禪管轄地區的民兵。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元月4日,英軍攻占春丕,6日攻占帕裏。4月11日英軍進抵江孜,在此雙方又發生激烈的戰鬥,江孜堡壘被毀,藏軍損失很大,英軍也死傷不少。這就是西藏曆史上著名的江孜保衛戰。8月初英軍攻占拉薩。十三世達賴在英軍抵拉薩的前夕,爲了避免被英軍俘獲,被迫出走,經過青海,到了外蒙古。對此,駐藏大臣向清朝政府的奏摺中“彈劾”十三世達賴“平日跋扈妄爲,臨事潛逃無蹤,請褫革達賴喇嘛的名號”。清朝政府回電:“著即將達賴喇嘛名號暫行革去,並著班禪額爾德尼暫攝”。
然而,九世班禪是有政治遠見、顧全大局的。他考慮到十三世達賴離藏期間,由他代理達賴的職權,只會增加他們之間的隔閡,對西藏內部的團結是很不利的。因此,九世班禪接到駐藏大臣的通知後,以“後藏爲緊急之區,地方公事須人料理,且後藏距江孜僅二日程,英人出沒靡常,尤宜嚴密防範,若分身前往前藏,恐有顧此失彼之虞。”沒有接受要他前去代理達賴職務的要求。
英帝國主義者乘十三世達賴逃亡之機會,命在江孜留駐的鄂康諾大佐于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9月24日,率英軍50余人,突然到達日喀則,借口他不日即將回國,特來向九世班禪告辭。九世班禪還是很有禮貌地接待了鄂康諾。在接見中,鄂康諾突然提出讓九世班禪赴印度。“班禪當即回稱:我往印度不難,但須稟陳欽憲,奏知大皇帝殊批照准,方可起程,否則難以從命。該英員即稱,該國有信,不去不行,請細思之等語”。並且以英軍要占日喀則和憶什倫布寺爲由進行威脅。在此情況下,九世班禪于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10月12日離日喀則去印度。九世班禪到印度後見英皇太子時,鄂康諾要班禪跪拜,“班禪未從,當稱我只在大皇帝前跪拜,其余不行。仍行執手常禮。”當時清朝政府外務部“已電達駐印欽使及印督等,班禪來印赴會則可,若逼令幹預藏事,即令班禪親自畫押,蓋用印信,均作爲廢紙”。這樣,英人的陰謀未遂,不得不厚禮送歸九世班禪。
九世班禪一行1905年12月返回江孜,在江孜休息兩天後返回紮什倫布寺。這次班禪被迫赴印,未做絲毫有損主權的事情。
1909年(清宣統元年)4月 15日,十三世達賴又自塔爾寺啓程,八月初八日到達西藏北方的重鎮那曲(黑河)。九世班禪曲吉尼瑪從紮什倫布寺遠道前來那曲,歡迎達賴回藏。與此同時,川軍入藏,對此達賴不滿,遂與駐藏大臣發生尖銳矛盾。按理講,駐藏大臣要求清朝政府派官兵入藏,清朝政府也予以批准,是正當的,因爲西藏是大清帝國的領土,疊遭英帝的侵略,爲了保衛邊疆,鞏固國防,中央政府有權也應該派遣軍隊進駐西藏。但是,在1910年“川軍前隊抵拉薩,聯豫(駐藏大臣)派衛隊迎之。衛隊歸途開槍,擊斃巡警一名,大昭寺之濟仲大喇嘛于琉璃橋畔飲彈而亡,衛隊又向布達拉宮開槍亂擊,僧衆亦有帶傷者,一時全城震動,人心不安,達賴恐遭危險,即挈其左右逃往印度。”(見朱繡著《西藏六十年大事記》)因十三世達賴出逃印度,駐藏大臣聯豫緊追不舍,于是達賴由亞東,逃到了印度大吉嶺,受到英國官員的“熱誠接待”。對此清朝政府又根據駐藏大臣的建議,宣布“革除”達賴名號,並要另找靈童代替,引起很大震動。但清政府不願收回成命,只令駐藏大臣聯豫派人前去印度,設法勸說十三世達賴回來。直到1912年(民國元年)袁世凱發表恢複十三世達賴名號的命令。同時,也加封了九世班禪,加封令是1913年(民國二年)頒發的,全文是:“大總統令,據班禪額爾德尼稱,久仰中邦,實沾德喜。凡在我屬漢邊官軍民等,借餉籌食,無微不至等語。該額爾德尼實贊共和,效忠民國,維持藏事,備著勤勞。本大總統實深嘉慰。應即加封致忠闡化名號,以彰民國優待忠勤,尊崇黃教之意。此令”。
九世班禪接到加封命令後,向袁世凱寫信表示感謝:“癸醜年,番三月二十五日,陸委員興祺專人至招,蒙大總統加封致忠闡化名號,謹在紮什倫布寺內,恭設香案,敬叩祗領跪謝。致忠闡化班禪額爾德尼謹呈”。
1912年,十三世達賴從大吉嶺回藏以後,達賴與班禪之間的關系,逐漸惡化。其原因是:1915年,達賴在日喀則設立了基宗(相當于內地行政專員公署),任命僧官羅桑敦主、俗官木霞二人爲基宗(後藏總官)。基宗的職權很大,他們除管轄達賴在後藏的所有宗溪之外,也管轄班禪所屬四個宗和所有溪卡,這就侵犯了班禪的固有地位和職權。在設立了基宗之後,即向班禪轄區的百姓征收與攤派軍糧稅款和烏拉。這樣就使班禪與達賴這間的關系日趨惡化。1916年班禪寫信給達賴,指出基宗幹涉寺政不當,並要求會晤,解決問題,達賴複信拒絕。到了1919年春,達賴同意班禪去拉薩會晤,但無結果。這樣,一直到了1923年,達賴命令紮什倫布寺的幾個負責官員前往拉薩,這幾個官員到拉薩後,未經審問,即被投入監獄。當班禪得知這一消息後,感到是大禍臨頭的先光,如不逃走,勢將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立即決定,向內地出走。但他怕日喀則基發覺,作了必要安排。1923年11月15日夜,九世班禪領侍從15人,向北出走,無人知曉。三日之後,即11月18日晚,九世班禪的蘇本堪布羅桑堅贊等100余人乘月色逃出,追趕班禪,疾行五日夜,才會合一起,直向藏北羌塘前進。由那裏越唐古拉山脈,即入青海境內。1924年農曆5月4日到達蘭州,甘肅督軍陸洪濤率領官員、軍隊數千人在蘭州郊外迎接。班禪經過的街道皆用黃布鋪路,紮了彩色牌坊,“備極莊嚴”。北洋政府大總統曹錕特派李乃芬爲“迎護專員”,率衛隊百人由北京前來蘭州歡迎。從此,九世班禪在國內各地流浪了整整十四年之久。
1937年,當九世班禪回藏受阻以後,仍將行轅設在青海玉樹大寺的甲拉頗章時,當時日軍已侵占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抗戰形勢日趨嚴重,班禪即從玉樹捐獻三萬元,購公債二萬元,並動員行轅全體同仁踴躍捐款,彙集前方,慰勞抗戰將士及救濟傷兵與難民。並在玉樹寺誦經祈禱抗戰早日勝利。同年11月4日,九世班視野飲食難進,每食即吐,左肋劇育,不能安臥,而且日趨嚴重。到12月1日,在玉樹大寺甲拉頗章宮內圓寂,享年五十四歲。1941年2月4日,九世班禪靈柩運到後藏,在紮什倫布寺建寶塔供養。
九世班禪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鬥爭的一生。九世班禪不僅佛學造詣極深,而且政治上也很成熟。早期他與十三世達賴共同領導了抗英鬥爭,晚年又積極從事抗日鬥爭,可說是一位勇敢的反對帝國主義的戰士。至于他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維護,更是始終一貫,堅持到死,在西藏宗教上層人物中是難能可貴的。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九世班禪額爾德尼曲吉尼瑪,是西藏近代史上一位傑出的反帝國領袖人物。
愛國愛教的十世班禪
十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贊,意爲“法幢”,于藏曆第十六繞迥之土虎年正月初三(1938年12月19日)誕生在青海省循化縣溫都鄉一家貧苦農民的家裏,乳名貢布才旦。父古公才旦,母索南卓瑪,胞弟溫都?公布甲。
九世班禪圓寂後,按照慣例,噶廈政府、班禪堪布會議廳、劄什倫布寺等,均積極進行尋找轉世靈童工作。經過錯綜複雜的過程和鬥爭,最後于1949年6月3日,在廣州的國民政府頒布命令:“青海靈童官保慈丹(即貢布才旦),慧性澄圓,靈異夙著,查系第九世班禪額尼德尼轉世,應即免于掣簽,特准繼任爲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同年8月10日,在國民黨政府專使關吉玉(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和青海省政府主席馬步芳主持下,在塔爾寺舉行了坐床大典。班禪堪布會議廳邀請拉蔔楞寺著名喇嘛拉科倉?晉美赤烈嘉措爲貢布才旦剪發,取法名爲羅桑赤烈倫珠確吉堅贊,簡稱確吉堅贊,並受了沙彌戒。
十世班禪誕生和成長的年代,正是中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和抗戰勝利後中國面臨兩種命運決戰的曆史時期。同時,還面臨著西藏極少數分裂主義分子妄圖搞“西藏獨立”的嚴峻局面。在這種動蕩不安的政治形勢下,幼年的十世班禪便卷入了政治鬥爭的漩渦,對他的成長産生著深刻的影響。
1949年4月,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解放在即,蔣家王朝即將覆滅。這時的國民政府極力拉攏、誘騙班禪堪布會議廳的主要成員,企圖把班禪和堪廳遷往臺灣。堪廳的主要成員詹東?計晉美決然作出了正確的決定:“不去臺灣,留在西北,審時度勢,視情而行”。當時班禪才11歲,雖然不可能決定政治上的重大問題,但他在父母和長輩的影響下,自己有一個明確的主張:我是藏族人,是喝黃河水長大的,我愛故鄉,不到外邊去,絕不能離開生我養我的土地。這說明幼小的十世班禪有非凡的靈性。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這使避居在青海牧區班禪香火地--香日德寺的班禪歡欣鼓舞,當即分別給毛主席、朱總司令發出致敬電。隨後,班禪大師收到了毛主席、朱總司令和彭德懷副總司令員的複電,希望班禪“和全西藏愛國人士一致努力,爲西藏的解放和漢藏人民的團結而奮鬥”。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中央、西北局和青海省政府的關懷下,班禪和堪布會議廳由香日德返回塔爾寺。此後,班禪主要在塔爾寺學習藏文和經典。曾任九世班禪經師年高望重的拉科活佛繼任十世班禪的經師,後又由嘉雅活佛任經師。每天上下午和晚上,按照規定的課程,學習藏文《三十頌》、練習書法、讀書念經、背誦經文。
1951年春,十四世達賴親政,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噶廈)商定在北京舉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談判。中央特邀十世班禪進京,共商國事。當年4月中旬,班禪赴京途中在西安會見習促勳時說:“我們是專程去北京向毛主席致敬的,我們把藏族人民對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的良好祝願親自傳達給毛主席”。班禪表示:“要堅決擁護中央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決心與西藏各界愛國人士一道,爲西藏的解放和藏族人民的團結而努力奮鬥”。4月25日,班禪一行45人到達北京,當晚,周恩來總理設宴爲班禪接風洗塵。宴會前,周總理同班禪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班禪被周總理淵博的知識、誠懇的態度、謙虛的作風、端莊的舉止、慈祥的笑容深度吸引,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對班禪以後的成長産生了深刻影響。
1951年“五一”節,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了班禪,使他十分激動。6月23日,舉行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的簽字儀式。次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西藏地方政府和談代表和班禪一行。班禪向毛主席獻了哈達,贈送了錦旗、金盾、長壽銅像、銀曼劄、藏香及其它珍貴禮品。當晚毛主席舉行盛大宴會,班禪大師發表祝酒詞:“多少年來沒有解決的中國內部的民族問題——西藏問題,在毛主席領導下勝利地解決了。和平解放西藏是中國各民族大家庭的一大喜事。中央人民政府、達賴和班禪三方面的團結,只有在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才能實現”。6月2日,班禪赴天津、上海、杭州等地參觀。6月26日返抵塔爾寺。
九世班禪自1923年離開後藏的劄什倫布寺以來,至十世班禪時逢全國解放的時候,兩代班禪已有20多年無法回到他的駐錫地劄什倫布寺了。所以,解放以後,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關心達賴和班禪的團結,謹慎而又公正地處理噶廈和堪廳之間的曆史問題,並認真解決十世班禪回藏問題。在做好了工切工作之後,十世班禪和堪廳的主要成員,于1951年12月離開西寧,經過4個多月的艱苦跋涉,于1952年4月28日安抵拉薩,受到拉薩各族各界僧俗群衆和駐藏人民解放軍官兵的熱烈歡迎。當日下午,班禪在布達拉宮日光殿拜會達賴,進行了長時間的親切交談。達賴和班禪具有曆史意義的會見,標志著兩位宗教領袖之間長達29年之久的隔閡消除。隨後班禪在拉薩住了一個多月,即于6月6日離開拉薩,23日回到了日喀則的劄什倫布寺。
年僅14歲的十世班禪回到劄什倫布寺後,在安定的環境下,主要是認真學習經典。嘉雅經師繼續指導班禪學習。後嘉雅返回青海,由劄什倫布寺很有聲望的活佛洛桑曲培?桑達丹巴堅贊(又稱恩久)繼任經師。這一階段班禪系統地研讀了《常頌經典》、《儀軌大全》、《入行論》、《大威德金剛灌頂儀》、《時輪金剛大全》、《諸護法神供贊文》、《祈願文》、《普提道次第廣論》等。1956年以後,又學習了顯宗五部大論、慈氏五論,繼又學習了藏傳教密宗的基本理論——“四續部”等。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班禪當選爲全國人大代表。他于7月16日從日喀則啓程,9月1日與先期從拉薩啓程的達賴在西安相會,一同前往北京。9月1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見達賴和班禪。9月27日,班禪當選爲全國人大常務委員。12月25日,班禪在全國政協二屆一次會議上被選爲全國政協副主席。
1955年3月9日,國務院第七次全體會議在周總理主持下通過了《國務院關于成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決定》,由達賴任主任委員,班禪任第一副主任委員。當日,毛主席親自到暢觀樓看望班禪,並說:“每個民族都應當有自己的民族領袖,西藏有達賴和班禪這樣的領袖是很好的”。3月10日,周總理舉行宴會,爲達賴、班禪送行。3月12日,班禪離京返藏。
在中共西藏工委卓有“成效的”工作和達賴、班禪的積極配合下,西藏自治區籌委會的籌建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籌委會成立前,中央決定派陳毅爲首的中央代表團前往西藏祝賀,指導工作。中央代表團于1956年4月17日到達拉薩。4月22日,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大會在拉薩隆重開幕,達賴和班禪發表了重要講話,陳毅在大會上發表講話,對西藏工作做了重要指示。毛澤東主席、劉少奇委員長、周恩來總理和中央有關部門分別發電報祝賀。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正式成立,得以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標志著西藏的工作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是,當時西藏的情況是很複雜的,籌委會成立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也存在著尖銳複雜的鬥爭。這時的十世班禪在對待西藏工作的所有方面,包括他同達賴的團結問題,都表現了以國家大局爲重,以民族利益爲重的高尚風格。班禪大師與陳毅元帥還成了摯友,大師把陳毅當作良師,直至十年動亂前,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誼。
從這時起,十世班禪個人的成長和他肩負的使命,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他已成爲18歲的成年人了,開始以自己的眼光觀察事物,以自己的頭腦分析問題,以一個政治家的面貌獨立開展活動。他明白只有使自己的才學和佛教地位相稱,才能在振興和弘揚藏傳佛教事業上有所作爲;繼承和弘揚前九世班禪開創的事業,建設繁榮幸福的新西藏,是他肩負的曆代班禪所沒有遇到的新使命。因此,他下定決心,刻苦學習,盡快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1955年返藏途中,就開始學習漢語文,3年後他已掌握二、三千個漢字,能閱讀一般的漢文文件和書報了。還學習了中國曆史、中國共産黨史,領袖人物的革命鬥爭史等。在佛學方面,繼續在恩久經師的指志下,細讀深研五部大論,慈氏五論和四續部,並有很大的利益。1989年1月9日,班禪離京去日喀則,參加五世至九世班禪合葬靈塔、東陵劄什南捷的落成開光典禮。1月10日,班禪到大昭寺朝拜大昭寺朝拜釋迦牟尼佛像,誦經祈禱。1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委員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熱地,把60年代從班禪家沒收的檔案材料,包括“七萬言書”手稿和照片、夢兆錄、卦辭等退還給班禪本人。大師面對“七萬言書”手稿感慨萬千,向在座的人說:“你們看,這意見書,全是我親手書寫,親自修改的,爲了它,我花了不少心血。批判時,說是這個人寫的,那個人寫的,冤枉了不少人。”1月13日,抵達劄什倫布寺。1月22日,舉行合葬靈塔的開光典禮,班禪發表了激動人心的長篇講話。1月23日,班禪邀請參加開光典禮的地專級以上幹部舉行座談會,征求他們對藏區工作的意見。25日與有關同志商討工作。26日給信教群衆摩頂祝福。27日聽取靈塔建設辦公室同志彙報工作,研究表彰獎勵建塔有功人員;晚上宴請日喀則地區縣以上幹部,直至28日淩晨1時多才上床休息;躺在床上,還看了半個多小時的報紙。1月28日4時許,班禪大師感到身體不適,胸部疼痛,醫務人員給服了藥,躺下小睡了一會兒;8時半醒來,大師說“好多了”,神志清醒,醫務人員給做心電圖;8時35分,大師“噢”地大叫一聲,隨即昏了過去。後經中央立即派來的醫療專家小組和地方醫務人員多方搶救,均無效,一顆偉大的心髒終于停止了跳動,終年51歲。
續轉法輪的十一世班禪
1995年11月29日下午,國務院特准堅贊諾布繼任爲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
11月29日,曙光初照的拉薩古城美麗寧靜,坐落在市中心的大昭寺香煙繚繞,佛燈齊明,彩幡飄舞,一派祥和氣氛。
國務院代表、國務委員羅幹首先宣讀國務院批准3名兒童爲金瓶掣簽候選人的批准書,特派專員、西藏自治區政府主席江村羅布宣布金瓶掣簽開始。
兩名身著紫紅袈裟的年輕僧人恭敬地捧出金瓶。這是1792年由清朝皇帝頒賜給西藏的吉祥至寶,在盞盞佛燈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在場的國務院代表、特派專員、自治區領導、高僧活佛、3名靈童父母對寫有3名候選兒童姓名的象牙簽、牌一一查看,國務院特派專員、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宣布名簽書寫正確。紮什倫布寺民管會主任、尋訪領導小組負責人喇嘛?次仁將名簽在簽筒中搖動數次後一並裝入金瓶,並將金瓶供奉在釋迦牟尼像前,數十名僧人高聲念經祈禱。然後由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會長、尋訪領導小組成員波米?強巴洛珠掣簽。這位年過七旬、精通五部大論的代理甘丹池巴面向釋迦牟尼像和金瓶深深頂禮,默默祈禱,然後掣出一簽,遞給江村羅布。江村羅布請在場的各位領導及高僧活佛、中簽兒童父母驗視名簽之後,莊嚴宣布:“嘉黎縣堅贊諾布中簽,爲第十世班禪轉世靈童,待報國務院批准繼任爲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這時現場一片歡騰,法號齊鳴,人們抛撒糌粑,歡呼聲經久不息。
金瓶掣簽後,轉世靈童拜高僧波米?強巴洛珠爲師,波米?強巴洛珠按宗教儀軌爲轉世靈童剃度,取法名爲吉尊?洛桑強巴倫珠確吉傑布?白桑布。
至此,信仰藏傳佛教地區的廣大僧俗群衆日日祈願的佛門盛事金瓶掣簽儀式圓滿完成。
下午4時,在拉薩班禪大師的行宮雪林多吉頗章,舉行了冊立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典禮。
國務院代表、國務委員羅幹宣布國務院于當日發出的《關于特准經金瓶掣簽認定的堅贊諾布繼任爲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的批複》。
國務院批複全文如下: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
你區1995年11月29日關于《請國務院批准經金瓶掣簽認定的堅贊諾布繼任爲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的請示》悉。國務院特准經金瓶掣簽認定的1990年2月13日(藏曆第十七饒迥土蛇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的西藏自治區嘉黎縣堅贊諾布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轉世靈童,繼任爲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
典禮開始前,羅幹親切地握著迎到大門外的堅贊諾布的手說:“希望你發揚曆代班禪的愛國主義傳統,好好學習,愛國愛教。紮西德勒(吉祥如意)!”
堅贊諾布是這一天早晨按宗教儀軌和曆史定制,在拉薩大昭寺釋迦牟尼佛像前,由國務院派員主持金瓶掣簽認定的,並由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電請國務院批准。
http://baike.baidu.com/view/84550.html?tp=2_11
達賴喇嘛(詳參【圖博館】:藏獨的虛與實)
維基百科,因頻繁破壞或其他因素,此頁已被半保護,匿名用戶及新注冊用戶不能編輯。若需編輯頁面,可登入以作修改、到有關的討論頁提出或申請解除本保護。(百度百科達賴喇嘛條還打不開呢!)
達賴喇嘛(Dalai Lama)是藏傳佛教中格魯派(黃教)的領袖。“達賴”在蒙古語中意爲“海洋”;“喇嘛”是藏語古對上師的稱呼,也隱含著“智慧”之意。“達賴喇嘛”通常指“智慧深似海”,即是蒙古統治者俺答汗給予第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的尊號。第一世達賴喇嘛根敦朱巴爲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弟子。第四世達賴喇嘛是唯一一名蒙古人出任達賴喇嘛。
達賴喇嘛被視爲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在藏語中叫做“sPyan-ras-gzigs”。西藏人稱達賴喇嘛爲嘉瓦仁波切(rGyal-ba Rinpoche),即偉大的保護者、法王;或益西諾布(Ye-shes Nor-bu),充滿喜悅的寶石、如意之寶;或昆頓(Kundun),即有求即來。西藏人稱蒙古的可汗是金剛手菩薩的化身,滿清皇帝是文殊師利菩薩化身。
班禪額爾德尼被藏人視爲“無量光佛”即“阿彌陀佛”的化身,最早擁有班禪稱號的羅桑卻吉堅贊(四世班禪)是五世達賴的老師;就格魯派傳承而言,第一世班禪克珠傑是宗喀巴兩大弟子(另一大弟子是賈曹傑)之一。
曆代的達賴喇嘛
世代 生卒時間 當政時間 中文姓名 藏文姓名 藏語拼音
第一世 1391—1474 追認 根敦朱巴 Gêdün Chub
第二世 1475—1542 追認 根敦嘉措 Gêdün Gyaco
第三世 1543—1588 1578—1588 索南嘉措 Soinam Gyaco
第四世 1589—1616 1601—1616 雲丹嘉措 Yoindain Gyaco
第五世 1617—1682 1642—1682 羅桑嘉措 Lobsang Gyaco
第六世1683—1706 1697—1706 倉央嘉措 Cangyang Gyaco
第七世 1708—1757 1751—1757 格桑嘉措 Gaisang Gyaco
第八世 1758—1804 1786—1804 強白嘉措 Qambê Gyaco
第九世 1806—1815? 隆朵嘉措 Lungdog Gyaco
第十世 1816—1837? 楚臣嘉措 Cüchim Gyaco
第十一世 1838—1856 1844—1856 凱珠嘉措 Kaichub Gyaco
第十二世 1856—1875? 成烈嘉措 Chinlai Gyaco
第十三世 1876—1933 1895—1933 土登嘉措 Tubdain Gyaco
第十四世 1935—至今 1950—至今 丹增嘉措 Dainzin Gyaco
達賴喇嘛與西藏政權
1546年索南嘉措被迎至哲蚌寺內,成爲根敦嘉措的轉世,自此西藏佛教格魯派實行活佛轉世制度正式開始。1578年,蒙古族放棄了對薩滿教的信仰,改信佛教,俺答汗爲索南嘉措上尊號爲“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後得到明王朝冊封。此爲“達賴喇嘛”一詞的出處,同時追認根敦嘉措爲二世達賴喇嘛,根敦朱巴爲一世達賴喇嘛。
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時黃教(格魯派)在藏區已經興起,但噶瑪噶舉政權統治著衛藏地區。阿旺羅桑嘉措同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聯合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推翻了藏巴汗政權,在1642年建立起噶丹頗章政權,從此確立了黃教在西藏的統治。
1653年五世達賴進京謁見順治,並被順治皇帝冊封爲“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赤喇坦達賴喇嘛”,確認了達賴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
1697年10月,康熙遣欽差授予金冊金印于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開始了達賴喇嘛在西藏最高統治者和藏傳佛教領袖地位。
1701年,拉藏汗奪取政權,請求康熙皇帝降旨廢黜並得到批准,康熙在1709年冊封阿旺益西嘉措爲六世達賴,並頒授金印。直到1720年清平定准噶爾人叛亂,康熙皇帝重新正式承認倉央嘉措的轉世靈童格桑嘉措爲達賴喇嘛,賜給金冊、金印,所頒金印上刻的是“宏法覺衆第六世達賴喇嘛之印”。1750年,西藏發生第巴爲首的叛亂事件,第巴被殺後,清朝與七世達賴商量制定了《酌定西藏善後章程》十三條,廢黜第巴職位,由達賴喇嘛親自領導政府,設多位噶倫輔佐,西藏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模式。
格桑嘉措去世後,1783年清政府將其轉世靈童直接冊封爲第八世達賴喇嘛。
1959年,十四世達賴喇嘛逃亡,在印度達蘭薩拉建立流亡政府,達賴喇嘛失去對藏區的治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E%BE%E8%B5%96%E5%96%87%E5%98%9B
乾隆
姓名:愛新覺羅弘曆
生卒: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
統治時期: 1735年10月18日–1796年02月08日
廟號:高宗
簡稱:純皇帝
全稱: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個人概述
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姓愛新覺羅,諱弘曆,諡號“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慶四年。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卒于嘉慶四年(1799)正月,是清朝第五任皇帝,入關後的第四任皇帝。他是雍正帝第四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親王府。雍正元年(1723年),弘曆被立爲太子,十一年封爲和碩寶親王,開始參與軍國要務。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弘曆即位,改年號乾隆。由此,他站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至高點,開始施展其“文治武功”。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他60年的穩定統治,維持了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他的時代,是中國封建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經過漫長沈澱之後的集大成的時代。
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禪位于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爲太上皇。乾隆帝執政60年後,雖禪位與其子顒琰(嘉慶),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進行了3年統治(一說乾隆的實際統治期持續至其逝世)。所以,弘曆是中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于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壽命最長的皇帝。
“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令皆無一仿佛者——乾隆自評我天朝物産豐富,無所不有,本不需外夷貨物,……朕體諒西洋各國的難處,所以准許在澳門開設洋行,滿足夷人所需。……天朝法制森嚴,每一盡土地都開于版圖,不容分制,英人請求賞給土地一事,斷不可行,……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全爾有邦,共享太平之福”——乾隆答外國通商使臣
生涯
乾隆帝即位後,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後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污盛行,使乾隆帝輝煌的一生罩上了陰影。
乾隆帝即位後,開始了大規模的園林興建。他首先在乾隆二年(1737年)將圓明園二十八景擴建爲四十景,隨後在乾隆十年(1745年)在其東邊修建長春園。同年在香山修建靜宜園,建成二十八景。1749年(乾隆十四年),爲向其母祝壽,在甕山(改名萬壽山)興建清漪園(即頤和園),至1764年建成。同一時期對太後居住的暢春園進行大修,在其西部增建西花園,爲皇子讀書居住之所。1750年(乾隆十五年)擴建玉泉山靜明園(1692年由澄心園改名),將玉泉山全部圈占,並修建了靜明園十六景,1759年建成。1760年,長春園北部西洋樓景區竣工。1769年,將圓明園東南若幹皇子和公主賜園收回,並爲綺春園。至此“三山五園”工程基本全部完成。
乾隆帝儒雅風流,一生著文吟詩,其詩作竟達四萬二千余首,幾與《全唐詩》相埒。又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令將內府珍藏編成《石渠寶笈》、《西清古鑒》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征集圖書,編纂巨帙《四庫全書》。然而與此相悖的是他大興文字獄,焚毀中國曆史上許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帝還曾六下江南,六蒞五臺,奠孔林等,數十次木蘭秋獮,多次于避暑山莊宴見西北邊疆少數民族首領,這些舉措對發展經濟、鞏固統治、安定邊疆産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視角還僅限于中國本土,對同時期已經蓬勃發展的歐洲各國的科學文化尚無足夠的認識。
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對邊疆的戰事,雖有勝有負,有義與不義,然而他皆自詡爲“十全武功”。乾隆帝執政60年後,雖禪位與其子顒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進行了3年統治。他不僅是中國曆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皇帝,而且也是實際執政時間最久的皇帝。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卒諡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裕陵。
1、早年
愛新覺羅?弘曆是雍正帝諸子中最有才幹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喜愛,康熙曾爲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面教育。一些史學家認爲,正因爲康熙認爲孫子弘曆在爲人處事的方式上與自己極爲相像——在十數歲時就精于武術,並對藝術創作十分著迷——所以才傳位于其父雍正。
在雍正即位當年,弘曆就被以“秘建皇儲”的方式確立爲繼承人。由于弘曆行事恩威並施,手段寬猛相濟,雍正時常指派他作爲自己的欽差出京辦事。政治上的能力,使其逐漸得到了雍正的恩寵。
2、登基
在弘曆正式登基前,其皇儲的身份早已廣爲天下知。弘曆深受其祖父康熙與父親雍正的喜愛,在其父執政期間,時常參與軍國要務。據傳由于雍正並不希望其子陷入自己曾經經曆過的奪儲之爭,將傳位詔書置于乾清宮的牌匾後,直到自己駕崩後方可打開。1735年,雍正崩,乾隆順利繼承皇位。
3、武功
乾隆是一位傑出的軍事指揮家,利用清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隔閡,他曾兩次平定西北的准噶爾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兩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出征緬甸,一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其中對曆史影響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軍事行動。自稱有十全武功,稱十全老人。
3.1 西北戰事
蒙古准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被康熙擊敗後,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擁有很大的勢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動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與清廷爲敵。策布阿拉布坦死後,其子噶爾丹策零繼續統領其衆。乾隆時代,遇上准噶爾部內亂的大好時機,果斷地在1755年出兵攻占伊犁。但噶爾丹策零外甥阿睦爾撒納降而複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終于完全清除了准噶爾部的反叛勢力。這場戰爭,從噶爾丹時代算起,已持續了近70年。
准噶爾部平定之後,維吾爾族的首領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動維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對西北用兵,這場戰爭延續了三年,終于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國外。隨後,乾隆設置伊犁將軍,並在喀什等地設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職位,同時大幅減輕了維族地區的賦稅負擔。西北19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終于鞏固在中央政權之下,這是乾隆對中國曆史的一大貢獻。
3.2 西南戰事
乾隆反對對西藏用兵,堅持以達賴喇嘛管理西藏地區,並派遣軍隊以維持主權。此後清軍曾遠征緬甸和尼泊爾,迫使其承認自己的宗主國地位。
此外,西南的大小金川之戰(大金川、小金川)也打得十分艱辛,兩次反叛總共持續了近30年,貫穿了乾隆統治期的中段。乾隆先後兩殺主帥,耗銀七千萬,才壓服了這裏的藏民。
3.3 對越戰爭
1787年,越南爆發西山三兄弟起義,末代黎朝國王出逃,尋求幫助以恢複他在升龍府(今河內)的統治。乾隆應允了他的要求並派出大批軍隊幫助他平定起義。1788年,清朝軍隊攻克了升龍府,但幾個月後的春季,便遭到了阮惠及其所部發動的強烈攻勢而再次淪陷。此後的90年中,對于越南事務和黎王及其家族,清政府只是作出了外交上的保護。
乾隆的軍事擴張給清朝增添了數百萬平方公裏的疆域,也帶來了許多少數民族——回部(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鄂溫克族和蒙古族。軍事擴張也占用了帝國龐大的國庫開支,這也成爲清末國力衰弱,面對西方列強時清政府束手無策的一個間接的原因。
4、文治
乾隆帝的“文治”表現于他在政治、經濟上的作爲和文化上的貢獻。
即位初期,乾隆在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後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污盛行,使乾隆帝的一生罩上了陰影。
乾隆帝儒雅風流,一生著文吟詩,其詩作竟達四萬二千余首,幾與《全唐詩》相埒。又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令將內府珍藏編成《石渠寶笈》、《西清古鑒》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征集圖書,編纂巨帙《四庫全書》,共36000卷,含完整作品3450部,用15000謄寫人員耗費20年而成。但同時 也禁毀了大量的珍本孤本,給中國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乾隆本人是陶瓷藝術的愛好者,在其統治期間,中國的陶瓷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直至今日,一些乾隆朝的收藏品和陶瓷宮廷用器還被故宮博物院、倫敦大衛基金會所收藏。
建築上,乾隆在圓明園的建造上打上了私人喜好的烙印,並親自監督了西洋樓的建造。1750年,乾隆委托意大利天主會教士朗士寧設計了定時水鍾和噴泉裝置,以供皇家娛樂。
乾隆屢次到江南遊曆,鋪張浪費,民不聊生。六蒞五臺,奠孔林等,數十次木蘭秋獮,多次于避暑山莊宴見西北邊疆少數民族首領,這些舉措對發展經濟、鞏固統治、安定邊疆産生了重要作用。同時,乾隆的視角僅限于中國本土,對同時期已經蓬勃發展的歐洲各國的科學文化尚無足夠的認識。
4.1 文字獄
清朝文字獄的興起旨在震懾反清勢力,其特征是:罪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一個單字或一個句子一旦被認爲誹謗元首或諷刺政府,即構成刑責。清王朝的曆史中,順治、康熙時期的“文字獄”還只是個別現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時則成爲一種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獄浪潮中表現得最爲癲狂的人物則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共制造了五十三件文字獄,遠超其父、祖父。!這裏把乾隆當政時最著名的文字獄列舉如下:
1753年,乾隆屢次到江南遊曆,民不聊生。江西撫州、千總盧魯生假借工部尚書孫嘉淦名義撰寫勸止乾隆再下江南的奏章,辭意悲切,全國廣爲傳頌。案發後盧魯生千刀萬剮,兩個兒子處斬,受牽連定罪下獄的有一千多人。
1755年,內閣大學士胡中藻所著《堅磨室詩抄》中有詩句“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認爲他故意把“濁”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測,處斬。廣西巡撫滿族人鄂昌跟胡中藻作詩唱和,在《塞上吟》一詩中稱蒙古人爲“胡兒”,乾隆認爲鄂昌自己就是胡兒,詆毀同類,喪心病狂,下令自殺。
“:“……乃近來多效漢人習氣,往往稍解章句,即妄爲詩歌,動以浮誇相尚,……即如鄂昌,身系滿洲,世受國恩,乃任廣西巡撫時,見胡中藻悖逆詩詞,不但不知憤恨,且與之往複唱和,實爲喪心之尤!……著將此通行傳諭八旗,……倘有托名讀書,無知妄華,哆口吟詠,自蹈囂淩、惡習者,朕必重治其家!。乾隆20年3日庚子。”——乾隆
1764年,秦州知州賴宏典向北京官員請托謀求升遷,信裏說“點將交兵,不失軍機”,乾隆認爲他明目張膽謀反,砍頭。
1778年,江蘇東臺詩人、原翰林院庶吉士徐駿早已去世,遺著《一柱樓詩》中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抛半邊”。乾隆認爲“壺兒”就是“胡兒”,顯然誹謗政府,嘲諷滿清沒文化。徐某剖棺戮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斬首。
乾隆非常賞識內閣大學士沈德潛,作詩常請他刪改,乾隆作不出詩時還請他秘密代筆。沈德潛死後,乾隆命他的家人進呈沈的詩集,發現他把代乾隆捉刀的詩也收錄其中,這對乾隆的虛榮心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恰好詩集中有詠黑牡丹一首,有詩句“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乾隆認爲是影射入主中國的滿族爲“異種”,下令剖棺戮屍。
1781年,休致在家的前大理寺卿尹嘉銓所著書中自稱“古稀老人”,又有句說“爲王者師”。乾隆說“我自稱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麽也敢自稱古稀老人?”絞死。
上面列舉的是乾隆朝有代表性的“文字獄”案。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乾隆制造的“文字獄”是強加給文人身上的“莫須有”罪名,其目的旨在維護清政府的統治需要。
4.2 下江南
乾隆和祖父康熙一樣,那就是去江南考察民情。乾隆的祖父康熙皇帝也曾到過江南六次,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東南地區的社會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儉樸,且多數情況下是微服私訪。沒有驚動更沒有騷擾地方百姓。乾隆也曾六下江南。
乾隆除了下江南遊蕩獵奇外,還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東造琳宮,西增複殿,南築崇臺,北構傑閣,說不盡的巍峨華麗。又經文人學士,良工巧匠,費了無數心血這裏鑿池,那裏疊石,此處栽林,彼處蒔花,繁麗之中,點綴景致,不論春秋冬夏,都覺相宜。又責成各省地方官,搜羅珍禽異卉,古鼎文彜,把中外九萬裏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一齊陳列園中。因此圓明園也被全世界稱爲東方藝術的博物館。
乾隆在內政方面創舉不多,其最大的成績是繼續施行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等政策,並以個人的威望維持統治高層的穩定,使社會經濟在穩定發展中達到繁榮。
4.3 爲袁崇煥平反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詔爲袁崇煥平反。《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爲難,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乾隆爲袁崇煥在《明史》中作傳,並令人將明朝所留的袁崇煥的審訊記錄全部銷毀,同時還銷毀和修改了當時很多稱袁崇煥爲漢奸的書籍。
5、“十全老人”
乾隆統治的中後期,隨著自身逐漸老邁,本性的好大喜功,更喜歡周圍人的頌揚。乾隆本身具有優秀的文學功底,但除了炫耀他的“絕世文才”外,還挖空心思渲染他的“蓋世武功”。乾隆曾得意的自封爲“十全老人”,有如下功績:
1747年:平大小金川;
1755年:平准部;
1757年:再平准部;
1759年:平回部;
1769年:平緬甸;
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
1788年:平臺灣;
1789年:平越南;
1791年:平尼泊爾;
1792年:再平尼泊爾。
乾隆最大的功績是征服准噶爾汗國,開辟新疆省。在十全武功中分爲三個——平准部、再平准部、平回部。一百九十萬平方公裏遼闊疆土的開辟,僅此就足以成爲中國曆史上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而其對待准噶爾部的種族滅絕政策也一直爲後世所詬病。
6、乾隆與和珅
晚年的乾隆朝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的大貪官和珅。
和珅是一位侍衛出身的滿洲公子,青年和珅有著不錯的辦事能力和抱負,並因爲特殊的機緣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並在他統治的後期被擢升爲大學士、軍機大臣和九門提督。和珅熟諳做官技巧,在肉麻的諂媚和恭謹的外貌掩蓋下,把乾隆玩弄于股掌之上。在官場上浸淫多年後,和珅的全部行政才能就是貪污和弄權,對乾隆重用他的回報是在全國建立一個史無前例的貪污系統,把清帝國的牆基掏空。乾隆死後,和珅也跟著倒臺,嘉慶查抄出他的家産折合白銀九億兩,相當于全國十二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如果包括他揮霍掉的和親人貪污的款項,總數應該不下二十年的財政收入,和珅當權剛好二十年!
7、馬戛爾尼入覲
整個十八世紀中葉,乾隆面臨著日益強大的西方列國和不斷增長的國際貿易的壓力,但依然盲目沈浸在自己“中央之國”的地位中。在這種情況下,中英兩國一次較大的文化沖突來臨。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9月,由前駐俄公使、孟加拉總督馬戛爾尼率領的由科學家、作家、醫官及衛隊等90人組成的使團,攜帶天文儀器、車船模型、紡織用品和圖畫等600箱禮品 ,乘船自樸次茅斯啓程 。使團帶有英王慶賀乾隆帝83歲壽辰的信函和國書。
乾隆帝對英使首次來華極爲重視。1793年8月,馬戛爾尼一行抵達大沽,旋由接待大員陪同經北京前往熱河(今河北承德)行宮。關于覲見禮節 ,馬戛爾尼拒絕行跪拜禮。軍機大臣和珅在熱河約見使團,馬戛爾尼稱病不見,只派副使斯當東前往要求舉行談判。乾隆帝稱該使“妄自驕矜”,對其來華別有所圖,更具戒心,但仍表示可“順其國俗”,行免冠屈一膝深鞠躬禮。
9月14日,馬戛爾尼在承德避暑山莊萬樹園覲見乾隆帝,正式遞交國書並參加萬壽節活動。馬戛爾尼多次想與和討論兩國貿易和建交問題,均無結果。10月3日,英使提出書面要求6點:
准英商在舟山、寧波、天津等地貿易。
准英商在北京設貨棧。
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島 ,爲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貨物之所。
在廣州附近辟一地,准英商享有與上款相同的權利。
英商在澳門、廣州內河運貨得免稅或減稅。
粵海關除正稅外悉免其他一切稅收,中國應公布關稅額例,以便遵行。
乾隆帝以所請與“天朝體例”不合,一一駁回,並說“天朝物産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警告英人不得再到浙江、天津貿易,否則必遭“驅逐出洋”。至此,馬戛爾尼的使命歸于失敗。10月7日,使團一行乘船由運河南下杭州,然後改行陸路至廣州離境,于次年9月回到英國。
馬戛爾尼歸國後將自己滿清一行寫成遊記,內對乾隆治下人民生活窮困,思想愚昧多有記載,其得出結論:“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負有關,它很想淩駕各國,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裏,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一個專制帝國,幾百年都沒有什麽進步,一個國家不進則退,最終它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狀態。”清朝“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只要輕輕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8、晚年
晚年,自號十全老人,陶醉于文治武功,聽任和砷專權,日益腐敗。
晚年的乾隆寵信和珅,且時常下江南。乾隆登基時,清政府國庫尚有3,000,000兩白銀,1775年左右,乾隆到達了他統治的巔峰時期,國庫積有白銀73,900,000兩,甚至超過了康雍兩朝。但是長期且巨大的貪污腐敗、數次遠征、諸多宮廷建造、個人六次南下、曆次平叛、緩慢孳生的鴉片以及個人浮華奢侈的生活,消耗了150,200,000兩白銀。1796年乾隆退位時,幾乎所有的國庫資金被揮霍一空。八國聯軍侵華時,一無所有的國庫帶給他的繼承者嘉慶巨大的困擾。
9、退位
1795年10月,清政府宣布乾隆將于來年春天讓位于其子顒琰,這意味著他在位的時間要比他的祖父康熙短一年。在准備期間,乾隆搬出了在位皇帝使用的養心殿,搬入了紫禁城中另一處居所。但是就如他並未離開紫禁城一樣,乾隆並不想放開他統治了六十年的大權。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聽政三年,並實際統治至其駕崩。
個人影響
老人怕孤獨,喜熱鬧,那是人之常情,我們可以理解,半點也不可怕。可那老人權力大到可以摘掉你的腦瓜,花錢花的就是朝廷的財政收入,又喜歡瞎起哄,一個勁地往臉上貼金炒作他的好聲名,跟著他混的人多半都吃不消。關于這點,活在“康乾盛世”的人會瞟一眼老頭子乾隆皇,像趙本山那樣神秘地告訴你:地球人都知道。
這沒有冤枉乾隆,打小他就對家裏的大人不滿,爺爺康熙太死板,爸爸雍正太孤僻,弄得大家庭裏沒有絲毫的生活情趣。輪到他當家作主,別的不說,娛樂節目要豐富,大小獎杯、各式錦旗還有大匾小匾統統砸給自己。雖說自家生産自家消費,但聊勝于無。
要炒作自己必須先從文化做起,文章才是經國之大業,千古不朽之盛事。平時常聽人家說自己是漢人的私生子,和博大精深的漢族文化沾點邊,乾隆還真當自己是高級特工007,打入異族統治集團的終極臥底。有事沒事就穿身漢服,舉辦一場個人詩歌朗誦會。分明是打油詩水准,下面各大臣聽得昏昏欲睡。看見皇帝那滿懷期待的眼神又怎敢讓他失望,個個睡眼惺松,卻強打精神,豎起大拇指猛贊有水平。
到各地觀光遊覽,看見哪塊石頭有空當的地方,乾隆著實不客氣,搶過筆墨就塗上“乾隆某月某日到此一遊”。沒人敢告他破壞公共建築,陪同的跟班們使勁地鼓掌,好詩好詩。
有讀者捧場,乾隆再忙再累也不能丟了藝術創作,早一首晚一首,等到出版一本個人詩集,裏面詩歌篇數嚇死人,四萬多篇!
四萬多篇這個數字不是說著玩,已經可以和《全唐詩》相提並論。乾隆就憑一己之力,打敗了唐朝的所有詩人,成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詩帝”。不過這個“詩帝”自己心知肚明,個人詩歌作品集裏面水分多多,有不少是請槍手代作的。其中一個槍手,就是一級專業作家沈德潛。
誰要說打油詩不是創作,乾隆第一個不同意,不是創作還會遇到“瓶頸”,還會肚裏空空兩目無神一句也胡謅不出來?可創作不能丟下,炒作不能停止,要宣揚文化必須要有佳作像黃河之水永不斷流。于是乾隆找到了一級專業作家沈德潛大學士,漫不經心地說:沈作家,你肚子裏有墨,能寫文章,那是公認的。以後你寫的詩歌,拿來我看看,我改改,啊?
這看看、改改,分明就成了乾隆的了。沈作家心裏清楚得很,嘴裏卻連說行行行。遇到乾隆撚斷胡須咿咿哦哦也擠不出一句順口溜的光景,沈作家就得跑來救場子了,偷偷把寫好的詩歌從桌子底下遞過去。乾隆瞥了一眼那塞到手裏的紙條,哇塞,靈感有了,張口就一首格律准確標點無誤的好詩。大夥兒都覺得他挺不容易的,掌聲嘩啦啦就來了。想想,四萬多首啊,先不管好不好,每天不知要殺死多少腦細胞,不愧是一代“詩帝”。
幫助主子炒作成了“詩帝”,沈作家無功也有勞。但不知道是沈作家版權意識太強了,還是乾隆當初沒有把合同協議書擬好,或是沈作家老糊塗了,編寫自家個人自選集的時候,把做槍手的文章也塞了進去。
有人向乾隆打小報告,詩帝詩帝,沈作家無恥啊,公然盜用您老的大作。乾隆被一口水嗆得兩眼翻白,這不是出自己的醜砸自己“詩帝”的招牌?好不容易才炒出四萬多首,怎麽可以讓沈老鬼壞事?誰誰誰,帶幾把刀子找那老糊塗算賬去。
還好,沈作家此時死了。死了也不能放過,乾隆讓人把沈作家的墓碑推了。這還不解氣,又把沈作家的遺骸從棺材裏拖出來,使勁抽了幾鞭子。
大哥的炒作和普通人的就是不同。普通人炒作要是露餡了,最高境界不外乎是死豬不怕開水燙,硬撐著不下臺。可你要是指出大哥的炒作造假,後果的嚴重程度請參看沈大作家的身後“殊榮”。
乾隆重視自己在藝術創作上的榮譽,當然也關注國民的文化素質,這從他掀起大規模的“咬文嚼字”運動可見一斑。這運動前兩任掌門人康熙和雍正也折騰過,說到規模與效應,那可就遠遠遜色于乾隆了。
爲炒起這場全民文化運動,乾隆下的血本可不小,一天要喝三瓶腦黃金補充腦汁不算,還特地請教腦筋急轉彎的頂尖高手和民間一流字謎制作師傅。如“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抛半邊”,給你三秒鍾思考,知道罵誰不?你要是經常玩腦筋急轉彎,應該能馬上明白壺兒就是胡兒,指乾隆指滿清,抛在半邊豈不是大不敬?前半句更大逆不道了,竟想見前朝的老大。可以下批語了,這是標准的反詩。
你答對了,作詩的徐述夔可就不太妙。他算慶幸,和兒子早早見了閻王。不過和沈德潛大作家待遇一樣,墓碑砸了,那把埋在地下的老骨頭,又被拖出來毒打幾鞭子。真正倒黴的是他的兩個孫子。拿著爺爺的詩集,倆孩子一臉的痛心疾首,跪著發誓以後好好學習文化知識,不再寫錯別字。乾隆皇帝不答應,仍然把他們倆的腦袋摘了下來。
在這次文化教育活動中,要說是徐述夔的後人最無辜,馬上會有兩個徐氏族人跳出來反對。他們一個叫徐首發,一個叫徐成濯。這哥倆有福,不知道祖宗哪輩子積的大德,兩人名字合起來就叫“首發成濯”。乾隆不高興了,怎麽,以爲我沒讀過書沒文化是不?《孟子》裏就有“牛山之木,若波濯濯,草木凋零也”。頭上的毛發“成濯”,不就是凋零了,禿頂了,明擺著諷刺咱大清國的剃發之制。不多說了,大家可以捧著字謎寶典退場了,那兩個難兄難弟,把頭砍了。
到了地府,兩個無頭之鬼拎著頭顱四處晃悠,逢鬼就問誰是孟子,敢情他倆還想問問那句話是什麽狗屁意思。評評理,是不是這兩位大哥最該列入不明不白非正常死亡的榜首?
有了這場轟轟烈烈人頭落地的“規範用字”文化大運動,乾隆下面的小兄弟腦門發熱了。盯著哪個看不順眼的就想,往日裏你不是挺能寫的麽,不是挺瞧不起人的麽,這回要給我逮著一個異體字,你就一命嗚呼,我去升官發財。于是全民投入,響應最高管理者的號召,把這場運動炒得熱火朝天不亦樂乎。
有個叫李一的,不知道是多喝了幾杯還是被老婆多搶白了幾句,寫了首《糊塗詞》,裏面有“天糊塗,地糊塗,帝王帥相,無非糊塗”。非常時期喊如此豪邁慷慨的宣言,可見李一同學也精明不到哪去,倒證明詞裏面說的是大實話,誰都糊塗。
旁邊自以爲精明的喬廷英同學樂了,這般遣詞造句的詞能夠面世,大大侮辱了大清帝國的文化教育水平。檢舉上去,自己就等著加官晉爵吧。
喬廷英同學打著如意算盤,滿腔赤誠地加入了這場文化大運動,一心想著幫乾隆大哥的炒作加一把柴火,跑到衙門舉報李一同學文化素質不過關。相關工作人員說,你得先拿出學位證書來登記。喬廷英同學何止有文學學士學位,還有一大堆作品證明自己的資曆。這下糟糕了,精明的他作詩吟詞的時候,肯定忘了看腦筋急轉彎或者字謎制作大全,竟寫了一句“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盡職盡責的同時也想著加官晉爵的工作人員可不會看漏,火眼金睛挑出了那“日”和“月”,考起李同學來了,問:日和月合起來是什麽啊?李同學挺委屈的,答:是個“明”字啊。
那得了,被檢舉的屬于二百五,檢舉的沒好好學習字謎制作,罪無赦。兩人都拖到大街上,一刀一刀地割了,淩遲處死。
在乾隆炒起來的這場全民文化普及運動中,類似上面的例子就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完,流的血和淚大概也夠裝滿一銀河的了。
對于炒作來說,打打殺殺是非常手段,迫不得已而用之,更多時候還是財神爺登場,銀兩辦事。說到有錢有誰比得上一哥乾隆,而用錢就可以炒響自己的好名聲,一貫出手大方的乾隆自然要把心思放在這上面了。
愛新覺羅家一向有到江南郊遊踏青的傳統。不過,乾隆不太喜歡爺爺康熙的作風,就那麽幾個人,隱了皇帝身份,穿著寒酸,聲息不大,毫無皇家應有的排場與氣勢。乾隆爺的思想可沒那麽落後,都什麽年代了,還講艱苦樸素低調做人?現在要炒炒盛世的氣象,擺擺自己有道明君的譜兒。
六次南下江南,乾隆擺的譜兒一次比一次大。單是跟著隨行旅遊的保鏢打手就可以組成一個兵團,有三千人那麽多。大夥兒還享受皇家級別的待遇,帶上了六千匹左右的馬兒,沒准那時就興騎一匹拉一匹。
乾隆還沒到,各地大小官員已經做了他肚子裏的蛔蟲,搶先開展衛生運動,灑水掃地噴黑旋風,堅決不留一個衛生死角給三無人員蟑螂居住。哪條道路沒達到甲級公路標准的,趕緊修;連夜建大量的星級酒店,務必使皇帝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大夥兒還要開培訓班學官話,尤其是服務行業如拉船的纖夫一類的,更要練一口純熟的常用語,如hello和please。各單位各學校的文娛節目是時候開始排練了,主持人別忘了要挑選年輕貌美的……
總之,各地官員充分意識到皇帝的巡遊,是百年一遇的親近天顔、給皇帝留下好印象的大好時機。況且乾隆那麽想要開平盛世,戴烏紗帽的不配合能行嗎?一句話,這就像文字獄一樣,大夥兒察言觀色,跟著老大乾隆起勁地炒作。
乾隆坐著船悠哉遊哉地到了,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繁華富裕歌舞升平,尤其沿岸的美女啦啦隊,拉著條幅揮著塑料花球聲嘶力竭地喊“乾隆乾隆我愛你”,身子骨都已經酥軟了。
手下人這麽識趣跟著自己炒盛世氣象,乾隆也不能拆了自己招牌,打賞的小費從一二兩銀子到四五百兩銀子的都有。看誰離自己近,手伸進褲兜裏,抓起一把就抛過去。空頭的官銜更不用說了,原先降一級官的,現在穿戴整齊跑來參加巡遊大會,精神可嘉,統統官升三級。
一次南巡下來,往往要花費上百萬兩的銀子。這樣的炒作投資大了點,似乎只擔了個虛名,卻掏空了國庫,留下了不少後遺症,乾隆後來也挺後悔的。而且,弄得曹雪芹他們家也掏空了家底,好在他還留下一部曠世文學名著《紅樓夢》。不過,乾隆帝足足過了六次癮,這位最喜歡吹噓與標榜自我的皇帝大概也膩了。
對內慷慨,對外也不能忘了宣傳炒作。番外蠻夷,剛從樹上爬下來,有褲衩沒曆史,要令這些夷人懂得我乃天朝上國,用銀兩說話是最實際的了。
有個小王國叫巨坎堤,夾在中國和印度中間,屬于拿著顯微鏡在地球儀上看半天也找不到的那種。每隔三年,這小不點兒巨坎堤就高高興興迫不及待地跑來給天朝大國進貢。貢品只是一兩半的砂金而已,而且裏面的沙礫比金子還重。可天朝大國給的賞贈,豐厚得讓人懷疑究竟是誰向誰進貢,打賞給巨坎堤的竟是堆積成山的綢緞、銀幣和茶葉。巨坎堤使者很是犯愁,來的時候自己一個人挎一個背包裝上那沙子就行了,回去卻要四處雇人還要管他們吃飯,真是煩。
先不說誰是宗主國誰是藩屬國,交換的物品已經大大打破了能量守恒定律,乾隆這是在違反最基本的經濟貿易規律。乾隆認爲值得啊,我們天朝地大物博,那點東西算什麽?施以“小恩小惠”,就宣揚了天朝的威名,蠻夷們個個都知道我國乃經濟強國,以後八國峰會一定在大清帝國召開。
用銀兩炒作宣傳,立竿見影,效果驚人,周邊小國搶破了頭爭著來進貢。鑒于進貢形勢嚴峻,小不點兒巨坎堤王國舉行了秘密會議,商討是不是和中國打一仗,逼他們接受自己每年進貢一次。
人物評價
縱觀乾隆的“十大武功”,絕大多數都是自我宣傳的結果:大金川(四川靖化)和小金川(四川懋功)是西藏民族部落間的紛爭,清政府加以幹涉;臺灣是漢人林爽文的抗暴革命;這三大武功都是血腥的對內鎮壓,不能稱之爲“武功”。平緬甸、平越南和平尼泊爾都是醜劇和敗仗,更稱不上“武功”。其實乾隆的武功只有一個——征服准噶爾汗國,開辟新疆省,可乾隆卻把這一個分爲三個——平准部、再平准部、平回部。乾隆非要湊足十項不可,進一步襯托出他的虛榮浮華和把肉麻當有趣。
乾隆的虛榮心還體現在滿清帝國的“外交”上。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進貢”。凡是肯向清國“進貢”的國家都是小國和窮國。清國和這些國家“建交”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益處”,他們向清國進貢的目的很少是出于“友好”的動機,而是貪圖清國的“賞賜”。乾隆皇帝爲了鼓勵清國以外的國家向他“進貢”,對前來“進貢”的“藩屬國”的“賞賜”十分豐厚,賞賜的價值往往十倍甚至百倍于“貢金”的價值。例如清國與印度之間有一個芝麻國巨坎堤王國,它每三年向中國進貢一次,每次進貢砂金一兩五錢。清國的回報則是堆積成山的綢緞、銀幣和茶葉。假使世界上有一種一本萬利的交易,那就莫過于向乾隆皇帝進貢了。當周邊的國家發現向乾隆進貢的好處時,就紛紛利用進貢的名義敲榨中國,並不惜用戰爭相威脅要求增加“進貢”的次數。乾隆皇帝爲了一己虛榮和“面子”,把百姓的稅錢不當回事,使中華帝國的財富大量外流。四、惡直好諛,重用大貪官和紳。
乾隆對部下的阿諛奉承有狂熱的愛好,這一嗜好直接導致了中國曆史上前于古人後無來者的大貪官和紳的出場。
文化專制的突出表現就是大興文字獄,對知識分子的詩文吹毛求疵,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上綱上線,動輒殺頭抄家充軍。文壇上,一片肅殺之氣。康熙時,戴名世的著作《南山集》,被當局認爲有“政治問題”,遭到嚴懲,主犯戴名世被殺頭,株連親戚朋友幾百人。五十多年以後,乾隆皇帝再次舊事重提,利用“南山集案”大興冤獄,殺害了71歲的舉人蔡顯,株連24人。
六下江南遊逸揮霍,耗盡國力民財:乾隆皇帝和七世紀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亡國之君楊廣有一個同樣的愛好:那就是喜好去繁華似錦的??人以上,所到之處極盡奢侈糜費,地方供給極盡華麗壯觀,百姓的財富經曆巨大的浩劫。江蘇學政(教育廳長)尹會一曾上奏章說南巡造成“民間疾苦,怨聲載道”,乾隆大爲光火:“民間疾苦,你指出什麽地方疾苦?怨聲載道,你指出什麽人載道?”被乾隆封爲“滿清第一才子”的皇家教師紀曉嵐曾趁便透露江南人民的財産已經枯竭,乾隆怒不可遏:“我看你文學上還有一點根基,才給你一個官做,其實不過當作娼妓豢養罷了,你怎麽敢議論國家大事?”乾隆南巡的花費超過康熙百倍以上。乾隆從不“微服私訪”,即使有也是出于“獵奇”和“瓢妓”的用心,絕不是因爲了解民生疾苦。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時,就因爲“微服出巡”,去秦淮河上瓢妓徹夜不歸,皇後在傷透了心的情況下把萬縷青絲一刀剪下,成爲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個截發皇後。
乾隆除了下江南遊蕩獵奇外,還花費巨資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東造琳宮,西增複殿,南築崇臺,北構傑閣,說不盡的巍峨華麗。又經文人學士,良工巧匠,費了無數心血這裏鑿池,那裏疊石,此處栽林,彼處蒔花,繁麗之中,點綴景致,不論春秋冬夏,都覺相宜。又責成各省地方官,搜羅珍禽異卉,古鼎文彜,把中外九萬裏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一齊陳列園中,作爲皇帝家常的供玩。從前秦二世胡亥築阿房宮,陳後主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隋煬帝營顯仁宮芳華苑,華麗也不過如此,所不同的是前兩位是著名的亡國君王。
10、傳說
10.1 乾隆的身世
有關乾隆的傳說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身世。說乾隆是一個被偷換的漢家男嬰,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書中一個醒目標題便是《弘曆非滿洲種》。這本書還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個漢人。應該說,這本書是沒有什麽根據的,只是單純地美化滿族統治的正統性。而廣大漢族也並不認同這個說法,更有人認爲這種說法是一種侮辱。
1925年名噪一時的鴛鴦蝴蝶派大家之一的許嘯天在上海出版《清宮十三朝演義》,從愛新覺羅始祖布庫裏雍順,一直寫到宣統大婚。關于乾隆家世,書中說:乾隆原是陳閣老陳元龍的兒子,被雍正妻子用掉包計換了來,乾隆長大後,從乳母嘴裏得知隱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寧探望親生父母,但這時陳閣老夫婦早已去世,乾隆只得到墓前,用黃幔遮著,行了做兒子的大禮。許嘯天編寫的雖是百年前的乾隆故事,卻融入了上海灘十裏洋場的韻味,再加上文筆如行雲流水般的自然生動,因而十分投合市井小民的胃口。隨著《清宮十三朝演義》的風靡一時,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的說法更是不脛而走,廣爲人知。
近些年來,有關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仍然接連不斷地闖入文藝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武俠小說大家金庸的《書劍恩仇錄》。金庸就出生在浙江海寧,祖上是滿清大官,從小聽的就是有關乾隆的種種傳說,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緊緊圍繞著乾隆的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的小說精彩紛呈,使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說法傳得更廣了。
10.2 乾隆與香妃
這是發生在乾隆盛世,被後人廣泛傳頌的一個民族和親、民族融合的動人的愛情故事。
乾隆初年,我國西疆維部伊斯蘭聖裔阿裏和卓家生下一位滿身溢香的奇女,取名伊帕爾,這女孩被維部譽爲“真主的使者”,她就是後來的“香妃”。 伊帕爾從小就美麗聰穎,父母親愛如至寶。十八世紀中葉,西疆葉爾羌城主阿裏在抵禦羅刹國入侵的戰鬥中壯烈捐軀。
清廷戰將兆惠打敗了羅刹入侵叛匪後,陪阿裏的兄弟額色伊和女兒伊帕爾進京受封。乾隆爲伊帕爾的聰明和美貌所傾倒,對她的狹義又十分敬佩,並想用聯姻的辦法鞏固國家統一,因此,萌生納伊帕爾入宮爲妃之念。
爲了民族的利益,爲了給整個西疆維部民族帶來安寧與幸福,伊帕爾冷靜思考,告別了家鄉,告別了斯塔迪,決然走上入宮做皇妃的人生之路。入宮難,做皇妃難,做寵妃更難是伊帕爾入宮的人生寫照。入宮不久,伊帕爾遭到兩股勢力的挑戰與暗算。
由于受人挑撥,伊帕爾對乾隆産生了誤解,並發生了刺殺乾隆的一幕。但乾隆原諒了伊帕爾,他的真情也最終感動了伊帕爾。伊帕爾不僅美貌、聰慧,且賢淑才藝俱佳,深得乾隆寵愛,親昵稱她爲“香妹”,乾隆視伊帕爾爲知己,稱她爲治國安邦的賢才。伊帕爾一邊和反對勢力抗爭,一邊幫助乾隆處理政務,先後奉皇命查災情,救民女,處置惡吏。乾隆每次外巡必帶“香妃”, 伊帕爾先後陪乾隆去山東,巡視江南,查鹽案,懲貪官,治鹽霸,爲百姓申冤,救黎民于水火,她爲乾隆營造太平盛世盡心竭力,爲民族團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伊帕爾的入宮和受寵,遭到了皇後和嬪妃們的妒忌,在後宮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鬥爭,伊帕爾粉碎了兩股勢力一次又一次的陰謀詭計,轉危爲安,在每場爭鬥中,伊帕爾都綻放出她的傳奇色彩。
伊帕爾無愧爲維部的英雄,更無愧爲後宮的典範,乾隆爲她賜名號“容”,褒揚伊帕爾心胸博大,容妃——香妃,美名世代流傳。
12.電視劇
12.1《乾隆王朝》 (另參本館:《乾隆王朝》
推演興衰 乾隆是非新論!
廓清迷案 和珅功過重評!
導演:葉大鷹
主演:焦 晃 陳 瑞
盧 燕 賈一平
左小青 詠 梅
侯冠群 修宗迪
乾隆三十四年,大清朝前所未有的升平盛世。衆朝臣正爲阿桂在西北用兵之事全神貫注時,乾隆帝卻令人大惑不解地突然提出來要查甘肅巡撫王檀望的貪墨案……
12.2《乾隆下江南》[清]佚名 著
乾隆帝生母疑案——有四種說法
清末民初,反清排滿的風氣很盛,出現了很多有關清帝的野史傳說。乾隆帝生母疑案,更是被炒得街談巷議,沸沸揚揚。我歸納一下,主要有四說:
第一,南方傻姐說。民國時期曾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從“老宮役”口中,聽到乾隆帝生母的故事,並對胡適講道:“乾隆帝之生母爲南方人,渾名‘傻大姐’,隨其家人到熱河營生。”這種傳說因《胡適之日記》而流傳甚廣。
第二,承德貧女說。晚清湖南王闓運曾經做過曾國藩的幕僚,還做過大學士肅順的西席(家庭教師),交遊甚廣,熟諳掌故,又是晚清著名詩人。王闓運在《湘綺樓集?今列女傳》中說乾隆之母“家貧無奴婢”,13歲時與姐妹們一起被選秀進入宮中。
第三,海寧陳家說。這個故事來自清末天嘏所著《清代外史》,書中《弘曆非滿洲種》寫道,在康熙年間,海寧陳家和雍親王胤禛兩家同時生孩子,且生日時辰都相同,雍親王命陳家將孩子抱進王府自己要看看,結果抱進去的是男孩,抱出來的卻是女孩!陳家怕引來滅門之禍,不敢聲張。
第四,漢女李氏說。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近代作家、學者冒鶴亭說:乾隆帝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上海淪陷時作家周黎庵寫了《清乾隆帝的出生》(載《古今文史》半月刊1944年5月1日)一文,援引冒鶴亭的說法,披露雍正有一年隨父皇康熙帝到承德打獵,射得一鹿,因飲鹿血而躁急不能自持,身邊無從妃,“適行宮有漢宮女,奇醜,遂召而幸之”,不料這露水姻緣卻種下了龍種。第二年李氏女子臨産,康熙帝急召雍正來承德詰問,雍正承認不諱,乾隆帝生後乃成爲皇裔。
乾隆帝親生母親——究竟是何人
乾隆帝的生母究竟是誰?首先應當查官書《玉牒》和《實錄》的記載。
其一,《玉牒》記載。《玉牒》就是清朝皇家的家譜。現在可以查到,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世宗憲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純皇帝(乾隆),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淩柱之女,誕生于雍和宮。”就是說,乾隆皇帝的生母是鈕祜祿氏,外祖父是淩柱。
其二,《清世宗憲皇帝實錄》記載:“奉皇太後聖母懿旨:側妃年氏,封爲貴妃;側妃李氏,封爲齊妃;格格鈕祜魯氏,封爲熹妃;格格宋氏,封爲懋嬪;格格耿氏,封爲裕嬪。”就是說,雍正帝繼承皇位以後,乾隆帝的生母鈕祜魯氏(即鈕祜祿氏),從品級較低的格格被封爲熹妃。
其三,《清史稿?後妃傳》記載“孝聖憲皇後,鈕祜魯氏,四品典儀淩柱女。後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十三),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進封熹貴妃。”
上面講了三條官方曆史記載,但是檔案、文獻的記載,與官方文獻記載有差異,這就出現乾隆帝生母的曆史疑案。
根據這些官方記載和檔案資料,乾隆帝的生母出現了三種記載:第一,鈕祜祿氏,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淩柱之女。第二,熹妃錢氏。第三,齊妃李氏。
現在看來,所謂乾隆帝是宮女、醜女生在避暑山莊草棚裏的傳說,以及是陳閣老兒子的傳說,都是街談巷語,八卦流言,完全站不住腳。關于乾隆帝的身世,不管後人如何猜疑,提出這樣那樣的說法,作爲傳說和野史,寫進小說,拍成電影,編成電視劇,都具傳奇性,也有故事性。但在沒有其他確鑿證據之前,我們只能以《實錄》和《玉牒》的記載作爲依據。不過,雍正檔案與雍正實錄中,熹妃是姓錢氏還是姓鈕祜祿氏?錢氏和鈕祜祿氏是同一人還是兩個人?“齊妃或雲即今之崇慶皇太後”怎樣解釋?至今仍是一個曆史的疑案。
捧紅《百家講壇》的第一人閻崇年,今年年初轉戰北京電視臺“中華文明大講堂”,近日根據這個欄目的講座內容集結成書《清宮疑案正解》,該書以百姓的話,用評書的技巧,從努爾哈赤殺子、皇太極封妃、順治帝出家、康熙帝立廢太子、雍正帝繼位、乾隆帝出生、嘉慶帝遇刺一直講到光緒帝之死,還對清宮皇子教育和清宮過年的情況做了剖析,這一切爲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清代宮廷秘史提供了一把鑰匙。
http://www.hudong.com/wiki/%E4%B9%BE%E9%9A%8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