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影喋》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的意譯明明點出間諜片類型,但一般人卻視之為戰爭愛情片。
類型的混合吧!觀眾要看的是愛情故事、明星演技和主題曲的動聽。
那我就來個「間諜片」插曲,後二文貼西中間諜片。
《北非影喋》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 (194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Qt_CPPJxkQ
導演:邁克爾?柯蒂斯(Michael Curtiz)
主演: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
亨佛萊?鮑嘉 (Humphrey Bogart)
保羅?亨利德(Paul Henreid)
彼得?洛(Peter Lorre )
克勞德?雷恩斯(Claude Rains)
悉尼?格林斯特裏特(Sydney Greenstreet)
獲獎:1944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劇本
劇情簡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批歐洲人爲躲避德國人槍炮,紛紛離開家園去美國尋求安寧。而通過從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到裏斯本最後到達美國則是他們在戰亂年代的唯一安全的道路,當他們到達卡薩布蘭後,則必須先拿到那的出境簽證才能繼續他們的旅程。然而,出境簽證並不那麽容易獲得,所以大批的歐洲人都停留在了這個北非小城中。
有些人長期拿不到簽證也就隨遇而安的在卡薩布蘭卡開始了新的生活。力克•布賴恩就是這樣定安頓在卡薩布蘭卡的人。力克有著美國國籍卻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國,現在他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由他所經營的咖啡店“美國力克”則是卡薩布蘭卡最紅火熱鬧的娛樂場所,各種社會名流,政界官員,以及三教九流,偷雞摸狗之輩都彙聚在那裏,力克的咖啡店儼然成爲了卡薩布蘭卡社會的縮影。
新近傳出一個爆炸新聞,德國的兩名特派專員被人謀殺,他們隨身所攜帶的出境證明也被人拿走,那上面有著戴高樂將軍的親筆簽名,有了它便可以暢通無阻的出入歐洲去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而這一驚天猛案正是力克的一個常客尤迪克所爲,事後,尤迪克找到力克將出境證明托付給他代爲保管,然而沒等他進一步動作,警察就將他逮捕了。幾天後就有了尤迪克的死訊。
這樣一來出境簽證就歸了力克所有,而這個東西對于力克似乎也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因爲力克已經看破了紅塵一般似乎只想留在卡薩布蘭卡管好自己的咖啡店,他對于任何事情都秉承中立的態度,從不對政治發表任何意見。
而翻開他的過去,我們發現力克並不是像他表面上看上去那樣冰冷,他曾在1935年運輸槍支去埃塞俄比亞幫助抵抗意大利的侵略,也曾在西班牙內戰中幫助共和黨人戰鬥過,可見從心底裏,力克是一個熱心的革命者。
而他成爲如今不問世事的絕塵高人則是因爲一個女人,一個她在巴黎深愛的女人,他們曾有過美好的時光,也商量好要一起離開歐洲去往美國,但最後,這個女人卻並沒有如約出現在火車站。于是,力克只身一人來到了卡薩布蘭卡,幾年來都再沒有聽到過她的任何音訊。
而就在這個時候,這個女人卻又突然出現了,並且是和她的革命家丈夫維克特一起來到了卡薩布蘭卡。爲了幫助丈夫離開德國人的追殺,女人只好去求助于力克,寄希望于能得到力克的出境證明。幾番糾纏之後,兩人之間的誤會全部消除,久違的愛情又在兩人之間迸發。女人希望留在力克身邊,只要力克讓丈夫離開就好。而力克則做出了更爲大度的選擇,他將兩份出境證明都給了女人,並不惜劫持警長,一路將兩人送上了離開的飛機。
影片簡評
許多人都認爲《北非諜影》(《卡薩布蘭卡》)是好萊塢所拍出的最偉大的電影,雖然有點誇張,但也反映出了這部電影的經典地位,而造就本片經典的無疑是片中的各位主演,各位主演將各個角色詮釋刻畫的入木三分,其出神入化的演技和天造地設的性格匹配爲我們留下了力克,麗薩等一幹經典銀幕形象。亨佛萊?鮑嘉的堅毅與冷漠的出演講力克人物性格中的榮譽感與憤世嫉俗的氣質平衡到了完美。那樣酷勁的十足的外表與言談怕是周傑倫也難以望其項背,而冰山下炙熱的內心情感也通過亨佛萊?鮑嘉的一顰一笑展現給了影迷大衆。在那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力克都是萬千女性影迷的心中偶像,直至今日,他在片中風采仍足以讓一幹女生神魂顛倒。而英格麗?褒曼同樣將自己最光鮮亮麗的一面留在了片中,是她那閃耀的美麗烘托出了力克最後的大度與寬容,正是由于她詮釋了一個全世界男人都爲之傾倒的美人角色,才讓本片有了戲劇的可看之處,而麗薩也成爲了黑白影像中與安娜公主齊名的經典大衆情人。
保羅?亨利德也同樣出色的飾演了一個能夠吸引麗薩這樣的女人的男人,成熟與理想主義的氣質是他所刻畫的維克托所具有的難以抵擋的魅力。配角角色也是群星閃耀,各有千秋,克勞德?裏恩斯、皮特?勞爾、康拉德?維特等一幹當時的紅角都爲本片獻上了精彩的演出。
而本片的故事情節卻一直徘徊在俗套的邊緣,不過適量的波動與轉折挽救了整個劇本,而本片的對白也是相當出色,這一點還是要稱贊幾位主演的精湛演技。另外,導演邁克爾?柯蒂斯對于情緒調動的良好把握也是本片一大突出之處,他懂得煽情時機的選擇與悲傷氣氛恰到好處的收放自如。就這樣,偉大的演員,出色的導演,良好的劇本一同打造出了這部融合浪漫、懸疑、幽默和愛國主義的好片。雖然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這部電影的經典地位卻與日俱增。
創作背景
1942年11月8日,盟軍部隊挺進卡薩布蘭卡,而當時影片預期在翌年春季上映,于是制片方建議改動影片結尾情節,以與現實中的事態發展相吻合,但被華納兄弟公司老板傑克L.華納拒絕,因爲與影片故事背景相矛盾。最終,華納終于妥協,制片人開始著手准備重拍結尾,但在克勞德?雷恩斯(Claude Rains)動身前,雷恩斯所屬公司的老板大衛?塞爾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預覽了影片並催促華納公司將原封未動的電影盡快上映。華納公司認爲計劃可行,于是讓影片在紐約于11月26日首映。
當時,英格麗?褒曼的演出合同歸大衛?塞爾茲尼克所有,于是本片制片人哈爾B?沃利斯(Hal B. Wallis)委托兩位編劇菲利普G?愛潑斯坦和朱利葉斯J?愛潑斯坦去說服塞爾茲尼克出借英格麗?褒曼。在向塞爾茲尼克講述了大約20分鍾故事情節後,朱利葉斯放棄道:“這是什麽糟糕玩意!”塞爾茲尼克于是答應讓英格麗?褒曼出演本片。
因爲影片是在二戰期間拍攝,所以出于安全考慮不允許天黑後在機場拍攝,于是劇組改在攝影棚中拍攝,飛機的圖像是用紙板制成的,而且爲了讓紙板飛機體現出真實飛機的尺寸,劇組讓一些身材不高的孩子扮演機場的地勤人員。
精彩花絮
米歇爾?摩根(Michèle Morgan)提出的片酬爲55000美元,但制片人沃利斯嫌高,因爲英格麗?褒曼只要25000美元。
制片人沃利斯最初希望由赫蒂?拉馬爾(Hedy Lamarr)扮演伊爾莎,但當時她和米高梅簽約,而且她不願拍攝未完成的劇本。
曾有人向米高梅推薦本片劇本,但米高梅老板不願支付5000美元,而華納兄弟公司老板不惜支付2萬美元來購得劇本。
在片中飾演山姆的多利?威爾森(Dooley Wilson)是名專業鼓手,鋼琴的琴聲是由配音完成的。
因爲導演邁克爾?柯蒂斯的匈牙利口音很重,于是在影片拍攝期間曾鬧出很多風馬牛不相及的笑話。
扮演施特拉瑟的康拉德?維德(Conrad Veidt)因憎惡納粹而在德國戲劇界聞名,後來他爲了躲避黨衛軍的追殺而匆忙逃往國外。
在片中扮演納粹的部分演員是逃出德國的猶太人。
在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百佳電影臺詞”排行榜上名列第5。
亨佛萊?鮑嘉的妻子Mayo Methot頻繁指責他與英格麗?褒曼有婚外情,而且曾闖進他的化妝間吵鬧。
在片中扮演保加利亞人妻子的喬伊?佩奇(Joy Page)是華納兄弟公司老板傑克?L?華納的繼女。
片中演員只有多利?威爾森(Dooley Wilson)曾去過卡薩布蘭卡。
在《娛樂周刊》評選的“影史百部佳片”榜單中,本片名列第3。
由于戰爭爆發,很多歐洲影人進入好萊塢,在本片的演員陣容中,只有三位演員是在美國出生的。
在影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時,華納公司老板傑克?L?華納上臺領獎,令影片制片人哈爾B?沃利斯非常氣氛,不久之後便離開了華納公司。
?影片故事之所以被設置發生在卡薩布蘭卡,是因爲卡薩布蘭卡是難民逃出納粹占領的歐洲的重要中轉站,制片方最初設定的地點是裏斯本。
威廉?惠勒曾是本片導演的人選。
影片的拍攝投入爲95萬美元,超出預算10萬。
羅斯福總統在赴卡薩布蘭卡同邱吉爾參加戰時會議後,要求在白宮上映本片,在西班牙語中,“casa blanca”意味著“白宮”。
英格麗?褒曼認爲自己的左側輪廓更完美,所以影片中她的大多鏡頭都是在左側取景。
穿幫鏡頭
在機場的鏡頭中,施特拉瑟少校的肩章時有時無。
裏克拿到通行證後揣進右側衣兜,而後來卻從左側衣兜掏出。
片頭地圖中顯示的地點並非是卡薩布蘭卡。
施特拉瑟應該是蓋世太保,卻穿著德國空軍的軍裝。
傳世插曲
拍攝過程中,導演邁克爾?柯蒂斯請華納的編劇凱西?羅賓森看劇本,羅賓森看過之後,認爲劇中的愛情部分太薄弱了。于是,由羅賓森來強化愛情故事,他重寫了影片的倒敘回憶部分。裏克和伊爾莎在巴黎的戀情以及裏克失去伊爾莎的痛苦,生命中有些事情是“永志不忘”的。于是“永志不忘”成爲影片的情感主題。作曲家馬克斯?斯坦納的音樂主題主要建立在巴黎的愛情故事這一部分,斯坦納選擇那首流行歌曲《時光流逝》作爲主題曲,來表現“永志不忘”的愛情。
http://baike.baidu.com/view/91030.html?tp=6_11
卡薩布蘭卡
城市概況
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得名于西班牙語,意即爲“白色的房子”。卡薩布蘭卡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好萊塢電影《卡薩布蘭卡》更是讓這座白色之城聞名世界。由于“卡薩布蘭卡”實在響亮,知道城市原名“達爾貝達”(DarelBeida)的人反倒不多了。卡薩布蘭卡是摩洛哥最大港口城市,瀕臨大西洋,位于坦格爾西南偏南,東北距首都拉巴特88公裏。人口2,139,204 。
從海上眺望這座城市,上下是碧藍無垠的天空和海水,中間夾著一條高高低低的白色輪廓線。
城市曆史
500多年前,這裏原是安發故城,15世紀中葉遭葡萄牙人破壞。1575年又被葡萄牙人占領,改名“卡薩布朗卡”。1755年葡萄牙人撤退後,改稱達爾貝達。18世紀末,西班牙人得到在這個港口貿易的特權,稱它爲卡薩布蘭卡,卡薩布蘭卡是西班牙文“白色宮殿”的意思。20世紀初遭法國占領,成爲法國在非洲的勢力中心,摩洛哥獨立後恢複了達爾貝達的名稱。但人們仍習慣地稱之爲卡薩布蘭卡。
城市氣候
這座城市瀕臨大西洋,樹木常青,氣候宜人。有時候,大西洋上海浪滔天,港內卻水波不興。南北綿延幾十公裏的細沙海灘,是最好的天然遊泳場。沿岸的旅館、飯店和各種娛樂設施掩映在一排排整齊而高大的棕櫚樹和桔子樹下,有它綺麗獨特的引人之處。
城市經濟
卡薩布蘭卡以一年一度的國際博覽會聞名,一部好萊塢影片《卡薩布蘭卡》(也譯《北非諜影》)而使人印象深刻。它爲全國的經濟中心,集中了全國三分之二的現代工業,工業産值占全國的80%。商業也十分繁榮,是進出口商品的集散地。如同一般大城市,卡薩布蘭加的交通網絡方便,市中心東邊的Casa-Voyageurs站是火車轉運站,通往摩洛哥各大城市;搭乘市內啓程的CTM巴士同樣可前往菲斯(Fes)、馬克尼斯(Meknes)等城,其它大型出租車(grands taxi)也都停靠在每一個CTM巴士站。乘坐該市的交通工具,無論是前往郊區或是鄰近城市都相當方便。 港口設備現代化,是非洲第二大商港,有貨運、石油和磷酸鹽3座碼頭,每年接待1萬多艘船只,吞吐量達2000多萬噸,爲重要漁港、鐵路、公路、航空交通樞紐。
旅遊評價
遼闊蔚藍的大海上,一座白色的城市漸漸顯現出來。
北非的空氣裏,彌漫的是阿拉伯,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混合味道。卡薩布蘭卡就位于這個遙遠的異域,充滿著異國的風情,洋溢著多彩的情調:這裏曾經秘密的發生過改變世界格局的大事件——卡薩布蘭卡會議,還有那部榮膺奧斯卡獎的影片《卡薩布蘭卡》以及那一曲男中音演繹的悠長哀婉的名曲——《卡薩布蘭卡》,疊加的神秘感越發增添了這座城市的朦朧感。
在西班牙語中卡薩布蘭卡是“白色屋子”之意。人們已經搞不清楚是因爲有了“卡薩布蘭卡”這個城市的名字之後,才建造了白色的房子,還是因爲所有的房子都是白色的,才有了“卡薩布蘭卡”這個名字。總之,卡薩布蘭卡滿街都是白色的建築物。鑄鐵的陽臺,溫柔敦厚的圓弧狀線條,雪白的高牆大院映襯著棕桐樹的枝葉,自有一股舊殖民地所特有的閑情逸致。高高聳立在大西洋邊的哈桑二世清真寺非常醒目,像一支正待駛向大海的白色航船,迎著海風,迎著晶瑩的海浪。
卡薩布蘭卡,如同人腦海中升起的海市蜃樓,一切亦幻亦真。或許只因爲“卡薩布蘭卡”這幾個字,像一種魔咒,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投入到它的懷抱。但凡到過卡薩布蘭卡的人,無不說它是一座很浪漫很有味道的城市,每一個街道的拐角,每一座建築,甚至是街上行走的原住民都帶著一種被歲月打磨後的神采,讓人時常有一種驚豔的感覺。
人們都希望像《泰坦尼克》的女主角凱特 溫斯萊特一樣,能在卡薩布蘭卡的穆罕默德亞海灘擁有自己的寓所,海風輕拂,海水湛藍。人們在沖浪,遊泳,劃船,釣魚,日光浴,把自己埋在潔白的細沙裏,在陽光和大海的陪伴下放松自我。想象自己是海中的一條魚兒,自由自在的遊來遊去,那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和生活狀態!
在時光流轉,晝夜交替之際,陽光下的卡薩布蘭卡黯淡下去了,連同那些明媚,鮮亮的顔色——藍的天空,白的房子,紅的地毯,黃褐的土牆,男男女女身上五顔六色的衣袍——失去了它們耀眼的色澤。此時的卡薩布蘭卡,讓位給了某種更爲凝重的,幾乎是黑白電影般的情緒,就像那部令人難忘的《卡薩布蘭卡》有著某種渴望,某種困惑,以及某種莫名的感慨。
就著五六十年前的懷舊音樂,閑坐窗前看卡薩布蘭卡的車水馬龍如同電影畫面般流轉不息,那首動人心弦的《卡薩布蘭卡》像清泉一樣流淌在心坎上,回旋在房間的每一個角落。任杯中的牛奶沫和薄荷葉聚散沈浮……卡薩布蘭卡的浮生半日,就這樣揮霍了不也很好?
卡薩布蘭卡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冷漠,殘酷,卻正因此成爲高貴情操的溫床。在最嚴峻的境地,深層的人性自會破繭而出。
音樂舞臺劇卡薩布蘭卡
音樂舞臺劇〈卡薩布蘭卡〉即將榮登第三屆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的開幕大典,這意味著該劇全球巡演正式啓動,也意味著時代華納與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的首次合作進入關鍵階段,在記者對該劇的跟蹤采訪中發現,音樂舞臺劇《卡薩布蘭卡》在市場上獨攬了四個“第一”。第一站北京首演 舞臺版《卡薩布蘭卡》作爲電影《卡薩布蘭卡》的姊妹版,是華納兄弟最爲看重的一臺重量級劇目,融合了芭蕾、南美舞蹈和踢踏舞等舞蹈藝術形式,集戲劇表演、舞蹈、音樂于一身。把電影搬上舞臺是典型的迪士尼做派,同爲全球娛樂界巨無霸的時代華納集團,改編最珍視的經典電影,甚至不惜投入大量財力人力,單是開發這部戲的布景、服裝就達400萬美金,這在華納的創業史上實屬罕見。 對于如此重量級的演出,華納卻一改電影放映傳統,把全球巡演的第一站選在了北京,之後才是美國、歐洲、日本和環太平洋城市。華納電影部北京代表處總裁艾秋興認爲,這表明了華納對北京觀衆的尊敬,今年適逢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在二戰盟友中國上演這場反映二戰題材的劇目,同樣具有紀念意義。
《卡》劇執行制作人PatrickCondon則表示,選擇北京作爲全球首演站,表明了他們對北京市場的信心。他還認爲這次演出意義非凡,尤其北京將成爲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卡薩布蘭卡》將會提高北京和中國的世界形象,《卡薩布蘭卡》首演喜訊將會成爲未來衆多精彩演出在北京的先鋒。第一次合作演練 去年年末,演出界最轟動的一件大事莫過于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的轉企改制,而這次大型音樂舞臺劇〈卡薩布蘭卡〉則是改制後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首次與全球全球娛樂老大時代華納合作。 據悉,在演出中介基礎上拓展大型演出産品的制作能力,成爲一個擁有自己主品牌産品的文化企業是改制後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努力的方向。而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宇認爲這次與華納合作,是學習國際生産模式、制作模式和生産流程的一次重要機會。
無論是百老彙還是好萊塢,他們在大型作品制作中都緊緊盯住觀衆和市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從中汲取了許多經驗。作爲舞臺劇《卡薩布蘭卡》的共同出品人,時代華納和中國對外文化公司都滲透了自己的創作理念和藝術構思,並主動把全部視角投向了觀衆,充分照顧觀衆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第一次首映數字版 1940年代拍攝的《卡薩布蘭卡》是黑白片,講述的是反法西斯戰爭背景下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六十年光影回轉,盡管《卡薩布蘭卡》風靡中國,影響了中國五六代人,卻從沒有在中國電影院線放映,觀衆欣賞到的《卡薩布蘭卡》,用的名字通常是《北非諜影》,走的是錄像發行的渠道。
據悉,經過60多年,老電影膠片可能存在發幹、發脆、脫落等現象,數字化修複和數字轉化以後,銀幕效果清晰逼真。爲了配合音樂舞臺劇《卡薩布蘭卡》北京首演,華納公司專門做了影片的數字版,在4月1號,通過全國160家數字放映院演出,其中北京有十家數字放映廳。應該說這是第一次在中國做電影銀幕發行,也是建國後第一次全國首映。第一次用新門票 幾十年來,人民大會堂的門票都是同一副面孔。兩會過後,人民大會堂推出了新的門票,而《卡》劇有幸成爲第一次使用新門票的劇目。新票和人民幣有異曲同工之妙,防僞措施和人民幣差不多。陽光下就可以看到票面內的水印,不過人民幣上是毛主席頭像,這裏是“人民大會堂”等字樣;新票還有人民幣上一樣的金屬條。此外新票也有熒光顯示,在驗鈔機下,“人民大會堂”幾個字會發出藍光,和鈔票上的“中國人民銀行”效果一樣。
http://baike.baidu.com/view/27807.html?tp=0_11
北非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意大利和德國爲一方,英美爲另一方的武裝力量之間爲爭奪重要戰略地區和目標,爭奪北非、近東和地中海的控制權,爭奪殖民地而實施的軍事行動
爲了實施軍事行動,意大利在非洲大陸展開了兩個軍隊集團,一個在東北非(30萬人),一個在北非(23.6萬人)。這兩個地區的英軍分別爲3.25萬人和6.6萬人。在東北非,意軍于1940年7—8月開始從埃塞俄比亞向蘇丹、肯尼亞和英屬索馬裏腹地進攻,奪占了許多地區,但是蘇丹和肯尼亞軍隊的頑強抵抗及在埃塞俄比亞展開的遊擊運動迫使意軍轉入了防禦。英軍統帥部乘機將其在蘇丹和肯尼亞的軍隊集團(大多是殖民地軍隊)擴大到15萬人,並于1941年1月在東北非發動進攻。1941年5月,這一進攻以意軍投降而告結束。北非戰事卻是另外一種景象。根據戰區條件,軍事行動在寬50—80公裏的沿岸地帶進行,並從1940年9月13日持續到1943年5月13日。北非戰局大致可分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軍進攻。由巴爾博元帥(8月起由格拉齊亞尼元帥)統一指揮的2個意大利野戰集團軍在利比亞展開:第10集團軍(司令爲貝爾蒂將軍)在利比亞、埃及邊界,第5集團軍(司令爲加裏波第將軍)在突尼斯當面。9月13日,第10集團軍以5個師、1個團級集群、6個坦克營(利比亞東部共有9個意大利師)開始進攻韋維爾將軍指揮的英國“尼羅河”集團軍(2個師另2個獨立旅,在埃及共有6.6萬人,168架飛機,其中包括駐巴勒斯坦飛機)。英集團軍在埃及、利比亞邊界僅有1個展開的師。意軍推進90公裏,于9月16日進逼西迪拜拉尼,但由于指揮失靈和補給中斷,不得不停止了爾後的進攻。英軍則繼續退後,一直到馬特魯港附近預先構築的陣地才立住腳。敵對雙方之間形成了一個寬達130公裏的“真空”地帶。
第二階段(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軍進攻。12月9日,英集團軍(4個師另2個旅)轉入反攻,擊潰了意軍,在兩個月內推進800余公裏。至翌年2月11日前,英軍已進抵阿蓋拉、馬拉達以東一線,轉入防禦。既得勝利未得到發展。英國政府決定向巴爾幹轉移力量,利用意軍在希臘的失敗,爲奪取巴爾幹半島在希臘建立戰略基地。英集團軍一部從北非調到了希臘。這就使意軍免于徹底失敗。1941年初,德軍統帥部將德國非洲軍(1個坦克師、1個輕步兵師,司令爲隆美爾中將)和一些航空兵部隊調往利比亞。
第三階段(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聯軍進攻。3月31日,意德軍(2個坦克師、1個步兵師)開始進攻英集團軍(2個已被削弱的師另1個旅),以便前出利比亞、埃及邊界,攻占塞盧姆。聯軍的進攻出乎英軍統帥部意料。英軍在兩星期內退到了埃及邊界,留下了駐圖蔔魯格的強大守軍(近1個半師),結果這支守軍遭到了聯軍的圍困。隆美爾原指望在得到增援後向開羅發展進攻,但由于德國正准備進犯蘇聯,所以他沒有得到補充兵力。這就使英集團軍免于徹底失敗,使英國不致失掉埃及和蘇伊士運河。至4月16日前,北非的戰線便在利比亞,埃及邊界附近穩定下來。1941年夏秋,“尼羅河”集團軍(1941年9月改稱第8集團軍)得到了很大增援,而當時德意軍則由于法西斯集團在蘇德戰場損失慘重而僅得到不大的補充。
第四階段(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軍進攻。蘇德戰場的激烈交戰,德軍在中的失敗,爲英軍奪取北非的戰略主動權創造了有利條件。1941年11月18日,英集團軍(6個師另5個旅,11.8萬人,924輛坦克,1072架飛機,司令爲坎寧安將軍)開始了“十字軍戰士”戰役,以粉碎當面敵軍集團(10個師,約10萬人,522輛坦克,340架飛機),解救托蔔魯克守軍和完全解放昔蘭尼加(利比亞東部)。英軍在兩個月的戰鬥中推進幾達800公裏,但未能完成殲滅駐北非德意軍這一主要任務。艦隊保障了英軍的補給和濱海翼側的火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軍的大縱深推進。
第五階段(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軍進攻。法西斯統帥部利用英軍的分散和未做好防禦准備,變更了兵力部署,于1月21日發動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軍推進達600公裏,進至加紮拉、比爾哈基姆一線,戰線在此一直穩定到5月底。
5月26日夜間,德意軍(7個意大利師,3個德國師,約13萬人,610輛坦克,600架飛機)再度對英第8集團軍(5個師,3個旅,約13萬人,1270輛坦克,604架飛機;司令爲裏奇將軍)發動進攻(“泰西”戰役),以便奪取埃及並向近東突進。它們于6月11日前攻占了英軍各支撐點前沿線,迫其混亂不堪地退卻。6月19日,德意軍圍攻托蔔魯克,該城3.3萬守軍盡管有大量武器和糧食儲備,仍于6月21日投降。德意軍推進600公裏後,于6月30日逼近英軍在埃及境內阿拉曼附近的陣地。德意軍企圖在7月1—3日發展進攻,但未得逞。此前,由于英美間就共同實施北非戰局達成協議(1942年6月),美軍統帥部開始對駐非洲英軍提供相當大的軍事技術裝備援助,並參與准備英美軍北非登陸戰役。
第六階段(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英美軍進攻。1942年秋,德國集團由于在東線,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遭受重大損失斯大林格勒戰役再次陷入了困境,無法給隆美爾元帥必要的軍隊和軍事技術裝備支援。意德艦隊實際上已不再可能在盟軍航空兵可達距離內護航。10月23日,人員和坦克比敵幾乎多2倍。飛機多3倍以上的英第8集團軍,在指揮蒙哥馬利下,利用有利情況在阿萊曼附近轉入進攻阿拉曼戰役11月8日,英美軍開始在北非登陸。它們從東西兩面實施相向突擊,將敵逐入突尼斯。但在整個1942—1943年之交的冬季,戰鬥行動都很消極。這就使法西斯德軍統帥部能從西部將33個師另3個旅調到東線。1943年5月13日,德意軍投降,北非戰局的最後一個戰役遂告結束。
盟軍勝利完成這一戰役,使法西斯集團各國在地中海戰區的戰略形勢急轉直下。由于控制了非洲整個北部海岸以及東北海岸,並在地中海沿岸占了上風,英美兩國便重新開辟了對它們至關重要的、由地中海經蘇伊土運河至印度洋的航路,並爲攻入南歐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北非戰局中,盟軍統帥部取得了解決戰區內聯合作戰戰略問題的經驗。但是它在占有頗大兵力兵器優勢的情況下,卻在許多場合行動不堅決。北非戰局最後階段的特點,是組織了海軍和陸軍龐大兵力的協同。在北非戰局中,總共擊潰德、意軍12個師
http://baike.baidu.com/view/179868.html?tp=0_01
卡薩布蘭卡會議Casablanca Conference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總統F.D.羅斯福和英國首相W.L.S.丘吉爾及兩國高級將領,于1943年1月14~23日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舉行的戰略會議。法國C.-A.-M.-J.戴高樂將軍和H.-H.吉羅將軍也參加了會議。當時 ,斯大林格勒戰役正在勝利進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進入轉折時期。美、英認爲有必要重新研究局勢和戰略問題。會議主要討論:①未來的作戰計劃。丘吉爾主張首先進攻西西裏和意大利,然後進攻巴爾幹。美國將軍G.C.馬歇爾堅持橫渡英吉利海峽在西歐登陸。羅斯福則傾向支持丘吉爾的地中海作戰方案。會議最後通過了進攻西西裏的作戰計劃,對西歐的進攻被推遲到1943年8、9月間。會議還通過了美國建議的對日作戰方案,計劃對所羅門群島、新幾內亞、關島等發動一系列平行進攻,並實施收複緬甸的安納吉姆計劃。②未來的法國政治問題。美國支持吉羅,英國則支持戴高樂。經過激烈討論達成協議,由吉羅和戴高樂共同組織法國臨時行政機構。③土耳其在戰爭中的立場問題。爲了推行巴爾幹進軍計劃,會議決定力爭土耳其參加盟國方面對德國作戰。美、英在會議上簽訂了在亞洲劃分勢力範圍的秘密協定,土耳其被認爲是英國勢力範圍,中國被劃歸美國勢力範圍。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866.html?tp=2_1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