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2-07 10:02:45| 人氣1,830|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神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神舞》明明是印第安人反抗白人的千禧年宗教運動,在百老滙舞臺演繹手法下(結合現代和古印第安舞樂),怎成了白人舞者逃離都市,追尋印第安祖先天人合一的聖靈之舞了呢?

投美國以白人為主的觀眾所好吧!【連嘉瑞德.芬編英譯《安尼須納貝之歌:印地安口述神話》(臺北:藍瓶子1999)也只見印第安天人合一,而不見反抗白人的千禧年宗教運動】

不只呢,<重生的序曲>還安排了女群舞當白人男舞者的大地之母,寓意著美國白男人沙文主義。

對印第安人來說,失去移動自由是難以想像的。于是,他們起義並試圖讓鐵路、移殖民及淘金地遠離其狩獵地。1876年6月第七兵團在小大角(Little Big Horn)的挫敗無疑使這種抵抗達到了頂點。在捍衛夏季營地之同時,蘇族及其盟族殺死卡斯特將軍和他的200名部下。然而這場勝利卻是印第安美洲的末日。軍隊鎮壓頑強的敵人。他們重返保留區。沒有移動自由,而且沒有野牛,他們已被職業獵人趕盡殺絕,因此日子愈來愈難過。
  印第安人民陷于一種深度恐慌,于是在數年後誕生了神靈之舞的運動。他們認爲如果印第安人努力不懈的話,這種舞可以使生命輪回並讓白人失蹤。此種信仰所激起的恐慌造成軍隊的幹預。
  1890年12月,達科他印第安人首領坐牛(Sitting Bull,《瘋馬》,後評)被暗殺,接著突如其來的翁迪德尼大屠殺更是以血淚成河收場。西征的夢想實現了,印第安悲劇卻持續上演。

《神舞》曲目

01. Urban Overture 都市序曲
02. Firedance 火舞
03. Coashelleaqua (The Shawnee Letter) 紹尼族家書
04. Hidden Heritage 被隱藏的傳統
05. An Eagle Above 蒼穹之鷹
06.Passage 旅程
07. Spirit Dance 聖靈之舞
08. The Place Where The Crying Begins 開始呐喊的地方
09. The Dream 夢
10. Aubenaubee (Prelude to Rebirth) 重生的序曲
11. Thunderbird 雷鳥

 內容提要
凱文-柯斯納幕後獻聲,八十名舞者將彼得柏菲對民族文化融合之感動透過肢體律動具體表現作爲生命的最高贊禮。結合百老彙舞臺演繹手法,輔以動人的樂聲,虔敬的贊美詩篇,本劇實乃印第安文化巡禮之最。
神舞,一場讓您無法致信的傳奇之旅。藉由舞者肢體律動,華麗的服飾,時而悠揚,時而奔放的樂聲,讓您重溫文化所蘊藏的無窮感動。

 編輯推薦
結合百老彙舞臺演繹手法,輔以動人的樂聲,曾出演《與狼共舞》參悟到印第安文化魅力的凱文科斯特納幕後獻聲,以一出虔誠的贊美詩篇作一次印第安文化巡禮。這是一場讓您無法致信的傳奇之旅,借由舞者肢體律動,華麗的服飾,時而悠揚、時而奔放的樂聲,讓您重溫文化所蘊藏的無窮感動。作曲家彼得柏菲編舞家,東尼獎得主韋恩施林托旁白,凱文柯斯納、另類搖滾音樂家羅柏邁瑞波客串演出。

印第安人(Indians)

  印第安人(Indians)亦作Amerindian或Amerind。又稱美洲原住民,是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總稱。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居民。此人種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國,屬蒙古人種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語,包括十幾個語族,至今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
  印第安人以前曾稱爲紅種人,因爲他們的皮膚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紅色是由于習慣在面部塗紅顔料所給人的錯誤認識。
  研究者認爲,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是是在大約2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他們與亞洲同時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馴犬及某些特殊儀式與醫療方法等。
印第安人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産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在曆史上曾建立過四個帝國,最重要的是中美洲的阿滋特克帝國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國,發明過瑪雅文字,對天文學研究的造詣也相當深,爲世界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紅柿、煙草、可可等作物。由于殖民者迫害、殺戮印地安人,毀滅印地安文化,致使現在殘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經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美洲國家也開始下大力發掘古代印地安文化。

北美洲

  西部、大平原和北美東部的古印第安人(Paleo-Indian),盡管環境不同,卻有類似的經濟活動。在現在美國西部──從俄勒岡州到墨西哥北部,從太平洋海岸區到落磯山東邊──散居著沙漠文化的印第安人,以狩獵及采集果實爲生,但已有原始農業技術發展。
  太古晚期在工具技術上有了進步的發展,諸如有溝槽的石斧及石錘等,而且在不同地理區域的部落間有貿易制度。西元前3000-前2000年,氣候變得溫暖,于是有些印第安人跟在吃草的野牛之後,進入薩斯喀徹溫(Saskatchewan)河與亞伯達(Alberta)地區,亦有更北進入北極凍原。
  前2000年前後,美國西南部原住民已開始種植玉米。西元200-700年,是一個寒冷時期,阻礙了農業發展。700-1200年,密西西比河谷中發展出以村落爲基礎的文化,特色是進步的農耕方法與複雜的宗教儀式。此時期在西南部各處散居的原住民,如阿納薩齊(Anasazi)、莫戈隆(Mogollon)及霍霍坎(Hohokam)等均屬前普韋布洛(pre-Pueblo)社會。莫戈隆的農業技術是阿納薩齊加以改良的,利用雨水與引導河水來澆灌作物;亞利桑那南部的霍霍坎文化是以灌溉來維持其農業經濟。西元後第一個1,000年期間,普韋布洛文化發展出用石塊建造居室的技術,並在制陶方面有重大進展。1300-1700年爲退步的普韋布洛時期,由於居民向東、南方遷移,許多石屋因此荒廢。現代普韋布洛時期始自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前來定居之時。普韋布洛文化與農耕方法的某些特色至今猶存。
在殖民時代,歐洲各國采取不同的政策來對待北美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吸收原住民成爲基督徒,並使其居於指定地區。法國人與印第安人建立貿易關系。英國在1763年宣告將阿帕拉契山以西地區撥給原住民,有效期至英國統治結束而終止,接著由美國予以采行。1848年在加州發現黃金後,衆多白人向西遷移,遂爆發歐洲白人與印第安人爭奪土地的長期戰爭,包括1876年蘇族(Sioux)、夏延族(Cheyenne)進行的卡斯特(Custer)大屠殺。1887年多數印第安人遷入保留地,是年《道斯土地分配法》(Dawes General Allotment Act)使印第安人喪失了近348,100平方公裏(134,400平方哩)的土地。1934年的《印第安人重新組織法》(Indian Reorganization Act)施行改善原住民生活的措施。1950年代以來,由於新的政策以及社會上對民權的關心,印第安人成立了許多組織,並引起全國注意到他們的問題。

中美洲

  萬餘年前,印第安人進入尼加拉瓜與墨西哥北部地區之間的中美洲,耕種技術的發展可追溯至西元前4500年左右,由於農業技術的穩定進步導致前2000年前後建立農業社會,由於糧食供應漸趨穩定,使小的居民點演進爲大市鎮,並刺激了陶器與其他藝術品之成長。西元後第一個1,000年稱爲古典時期,有馬雅文明興起,當時人們由僧侶階級統治。他們最重要的神是豐收神特拉洛克(Tlaloc),其標志是美洲虎,是現存雕刻品中常見的主題。在後來的文化中,以傳統上更爲好戰的鷹來代替美洲虎,同時,以人作犧牲也成一種常見的宗教行爲。西元1000年前後,托爾特克(Toltec)與阿茲特克(Aztec)兩帝國取代了這些以宗教爲基礎的社會型態,直到16世紀西班牙入侵爲止。阿茲特克帝國在巔峰時期,幾乎控制了整個中美洲。
  最早移民來的種族依居住地區可區分爲幾個不同的文化分支。其中之一在現在墨西哥西北部的海岸、沙漠與多山地區謀生。另一支塔拉斯科人(Tarasco)定居在米卻肯(Michoacan)山區。馬雅人則占居瓜地馬拉、猶加敦半島及墨西哥的恰帕斯(Chiapas)等地的一部分。阿茲特克人則集中在墨西哥中部的高原地和今日墨西哥城。第五個分支在墨西哥南部海岸和高地。中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特色,是以小型社區方式定居,而以個別家庭爲基本單位,男性與年長者居領導地位。社區活動以市場爲中心,另一中心爲政府機關,政府官員同時亦主持宗教儀式。雖以西班牙人引入的天主教爲主要禮拜方式,但精靈崇拜、迷信及占蔔依然存在。
歐洲工業的技術與工具隨天主教與西班牙人的征服傳入中美洲,後來礦藏、農場、牛群成爲殖民社會的經濟中心。1821年的革命使墨西哥與瓜地馬拉當地出生的西班牙人與其他混血後裔,脫離歐洲人之控制而組成新的共和國政府。1910年墨西哥發生另一次革命,掃除了排他性的社會與經濟政策,開始認同印第安人在政治、文化與經濟方面的貢獻。20世紀後期,在墨西哥城市與農村社會中,對印第安人有更完整的無差別待遇出現。

  南美洲
  
  據考古紀錄,南美文明開始于西元前一萬年,第一批北美與中美移民到達時。他們定居於火地島、阿根廷、智利南部、大廈谷地區的中南部平原及中央安地斯山的部分。他們的群體以親屬關系爲基礎,而以性別及年齡來定階級。這些遊牧的群體後來被高度農業發展的社會所取代。農耕社會位於巴西和大安地列斯的阿拉瓦克(Arawak)海岸及內陸森林地區。由於他們的食物充裕,所以能夠維持較大且穩定的社會單位。其他在加勒比海沿岸和安地斯山北部定居的民族,以軍事及宗教儀式爲基礎,在農業技術支持下,出現較複雜的社會組織型態。
  南美洲的原住民文明大約在西元前2300年生根於安地斯山中部,其後進步迅速,數千年間在農耕、技術上皆有開展。約西元1000年前後,有奇穆(Chimu)、蒂瓦納庫(Tiwanaku)王國,及後來的印加帝國。印加的繁榮盛況直到16世紀西班牙人入侵才衰落下來。它的領域從秘魯延伸到智利北部,曾發展了有效的灌溉系統和複雜的控制糧食生産、儲存與分配的制度。人口最多時達350萬。其社會階級分爲世襲的王室、貴族、工匠及農民。印加文明最顯著的革新,是以法律取代習俗來制定社會組織及高水准藝術産品的造詣。
  16世紀歐洲人征服南美,使印加帝國的農業與政治習慣完全被西班牙人的方式取代,天主教亦取代印加宗教。印加的貴族與工匠階級納入殖民地階級制度中,而農民則淪爲勞役者。在低度開發地區,印加人民仍保持他們某些文化傳統,並與現代工業中心維持經濟交易。其他南美印第安人如阿勞坎人(Araucanian)等一直成功地抗拒西班牙人統治,直到19世紀後期始遭壓制、同化或遣入保留地。

人種體質

  印第安人,黃種人,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據傳在15000—25000年前由亞洲經白令海峽陸續遷入,分布南北美洲。在極北部有埃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在北美有阿塔巴斯幹人、阿爾貢金人、易洛魁人、蘇人和馬斯科基人等;在中美有阿茲特克人、瑪雅人、加勒比人、奇布查人等;南美有印加人、瓜拉尼人和阿拉烏幹人等。語言屬印第安語族。最先種植玉米、馬鈴薯、向日葵、棉花、金雞納樹等作物,對人類作出貢獻。16世紀前,多半尚處于母系氏族階段,也有少數象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等已形成早期奴隸制國家和有相當高的文化。16世紀起遭歐洲殖民者的摧殘和殺戮,發展中斷,人口下降。現有3200余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北美約剩80余萬人,大都被趕入保留地,生活艱苦。在中美和南美一般都受所在國統治者的歧視和同化。

婚俗

  酋長印第安人的婚禮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婚禮地點多選擇在印第安人聚居區公共建築物裏舉行,一般是一幢較大的木頭房屋。舉行婚禮時,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村中居民紛紛來到木房裏,衆人席地而坐,互致問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裝,款式新穎,色澤豔麗。雖然印第安人性情開朗,但婚禮場合卻顯得非常安靜,即使說話也是輕言細語。

文化

  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態度。印第安人相當程度上已經被歐洲基督教信仰所同化,在今天的美國大部分印第安人信基督,但印第安的原始信仰仍然存在,它與基督教相混雜,成爲一種奇怪的宗教信仰。卡耶特說,宗教信仰在印第安人生活中占據很高地位,最重要的部落首領是宗教領袖,他在內部事務上的權力高于部落首長。在大多數部落,部落首長僅負責對外事務,主要是與聯邦或當地政府打交道,他對外代表部落,但他的任命權在宗教領袖,他在對內事務上更要聽宗教領袖的。

誤解?

  在許多說教中,美國瘋狂屠殺印第安人成了鐵打的罪證,一個帖子言之鑿鑿地教育我們:美國原有250萬印地安人;到19世紀末只剩24萬人,瀕臨滅絕。一句話,這是美國的罪惡。我不知這些宣傳或說教者是粗枝大葉還是別有用心,曆史並非他們說教的那樣。 
  有印第安人被屠殺確是曆史的真實,但與美國究竟有多大關系則是另外一個議題。《世界通史全編》有這樣的文字:“在當時世界‘文明’的國度美國,這種種族滅絕政策,來得更加凶殘。他們一再提高屠殺印第安人的賞格。那些謹嚴的新教大師,新英格蘭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們的立法會議上決定,每剝一張印第安人的頭蓋皮和每俘獲一個紅種人都給賞金40鎊;1720年,每張頭蓋皮的賞金提高到100鎊;1744年馬薩諸塞灣的一個部落被宣布爲叛匪以後,規定了這樣的賞格:‘每剝一個12歲以上男子的頭蓋皮得新幣一百鎊;……每剝一個婦女或兒童的頭蓋皮得五十鎊!’”  
  美國獨立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開拓疆土,把印第安人驅逐出祖居地。1830年,美國政府通過《印第安人遷移法案》,規定東部的印第安人要全部遷往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爲他們劃定的保留地中去,實行種族隔離和迫害。這些“印第安人保留地”絕大部分是偏僻貧瘠的山地或沙漠地帶。一個叫切羅基的部族,在被迫遷往“印第安准州”(即今俄克拉何馬州)的遷徙中,曆時3—5個月,約4000人喪生,占該部族的人口的25%。這一慘劇後來被稱爲“血淚的審判”。印第安人長期遭到屠殺、圍攻、驅趕、被迫遷徙等迫害,人數急劇減少。到20世紀初期,只剩下30多萬人。直到1924年,美國國會才通過了《印第安人公民資格法》,宣布凡在美國境內出生的人均爲美國公民。1934年,美國又根據羅斯福總統的“新政”通過了《印第安人重新組織法》,允許印第安人建立自己的政府,不再分配保留地的土地,停止強迫印第安人放棄傳統文化和宗教的政策,印第安人的境況才有所改善。
  還在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便已經與印第安人發生了戰鬥。當時抵達佛羅裏達的奈華斯遠征隊就被印第安人圍殲而損失慘重,頭目奈華斯被印第安人擊斃;1539年西班牙軍德索托在墨西哥灣幾乎被印第安人全殲,1000余人僅300人生還,德索托也被擊斃;到1576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灣的據點幾乎全部被印第安人夷平;法國殖民者也在北部被印第安易洛魁部落所擊敗;1622年的包哈坦戰爭中,印地安人摧毀了弗吉尼亞88個移民定居點中的80個,首府詹姆斯頓被夷平;1675年殖民者發起“大沼澤地戰役”,以200余人傷亡的代價剿滅近千納拉幹人;而幾乎同時,“菲力普王之戰”中萬余印第安人進攻新英格蘭,蕩平了90個移民定居點中50多個,號稱北美曆史上印第安人發動的最大戰役。在戰鬥中印第安人的傷亡大致是殖民者傷亡的一倍以上。最終殖民者只能靠分化、收買印第安人才免于失敗,菲力普王就是被收買的印第安人殺掉的。
  印第安人當然還有勝利的例子:1680年普韋布洛人就成功地把西班牙人驅逐出境,12年時間裏殖民者不敢冒犯;而1675-1678三年戰爭過後,阿布納基人甚至迫使英國殖民者簽約認輸,並保證每年納貢才得以生息。北美獨立戰爭中1780年的哈馬爾之戰,就以哈馬爾將軍損兵折將敗逃告終;1791年“聖克萊爾慘敗”,聖克萊爾以傷亡幾乎一半而告負。
印第安人在殖民者到達之前也不像我們的宣傳那樣和平安詳,這個種族有300多個部落,尚處于原始氏族公社末期。這些部落之間的殘殺從未間斷過,其野蠻與殘酷遠非舊大陸可以想象。特征之一就是勝利了的部落必須把失敗部落的男女老幼全部殺絕,印第安人尚未進化到需要奴隸的地步,他們更看重保持其原始江山“永不變色”;其二便是以割下的頭皮數目計算戰功,而戰功卓著者就成爲部落的首領;其三即遷徙性,從無永久領地的概念,要麽放棄,要麽被別的部落奪占。前邊所敘述的殖民者賞項

其他
  
  由于曆史原因,現在大多數印第安人都生活在偏僻的農村地區。和瑪雅人一樣,其他印第安民族也大都保留著自己傳統的生活習俗。印第安人做飯時,仍喜歡使用質地粗糙的陶罐、石碗、木勺。有人生病時,他們采來草藥,或將其點燃對病人進行煙熏,或煮湯爲病人沐浴。他們至今喜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服裝。尤卡坦半島的瑪雅婦女不分老幼都身著寬松的白色繡花裙,頭戴色彩豔麗的鮮花;男人則身穿寬松的白色衣褲,頭戴草帽,腳穿草編涼鞋。中部高原上的印第安婦女愛穿繡花罩衫和豎條紋的寬大長裙,上身披一種叫“雷博索”的多用披巾。這種披巾既可遮陽,也可禦寒,還可背小孩、包東西。極富民族特色的服飾成爲印第安人一個明顯標志。許多印第安人仍住在原始的房屋裏。在尤卡坦半島,瑪雅人在樹林中開出一塊平地,就地取材,把粗樹枝一根根固定在地上,圍成一個大圓圈,把棕櫚樹的大葉子搭在上面,房子就蓋好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00.html?tp=5_01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是對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總稱。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絕大多數均為印第安人,分佈於南北美洲各國,傳統將其劃歸蒙古人種美洲支系。印第安人所說的語一般總稱為印第安語,或者稱為美洲原住民語言。印第安人的族群及其語言的系屬情況均十分複雜,至今沒有公認的分類。

名稱

印第安人在15世紀末之前本來並沒有統一的稱法。1492年義大利航海家C·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時,誤以為所到之處為印度,因此將此地的土著居民稱作「印度人」(西班牙語:「indios」),後人雖然發現了錯誤,但是原有稱呼已經普及,所以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稱印地安人為「西印度人」,在必要時為了區別,稱真正的印度人為「東印度人」。漢語翻譯時直接把「西印度人」這個單詞翻譯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煩,到目前仍為最普及的用法。不過到了20世紀,許多美洲國家印第安人的地位有了明顯改善,一些政府機構或民間組織開始對「印第安人」這一名稱進行「正名」,比如在加拿大往往被稱為更加政治正確的「第一民族」(英文:「First Nations」)等等。

屠殺與虐待

16世紀後來到美洲的歐洲殖民者帶給當地印第安人是毀滅性的災難。據統計,殖民時期,西班牙所屬的領地有1300萬印第安人被殺,巴西地區有大約1000萬被殺,美國西進運動中又有100萬左右印第安人被殺[來源請求]。目前大約有3000萬印第安人。大量印第安人被奴役甚至屠殺。拉丁美洲的男性印第安人基本上沒有純男性系列的後代,其混血後代麥士蒂索人大多為男性殖民者與當地女性的後代。而北美的情況更糟,印第安人被趕入印第安保留地,其在當地人口所佔比例小於5%。

文化
 
在亞里桑那東北邊境內的侯琵(Hopi)族的男子正利用傳統方法編織布匹印第安人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和發展,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在歷史上印第安人曾建立過四個帝國,其中最重要的是北美洲的阿茲台克帝國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國。印第安人中的瑪雅人發明了瑪雅文字,對天文學的研究造詣也相當深入。印第安人培育出了玉米、馬鈴薯、辣椒、西紅柿、菸草、可可等作物。
然而,由於後來西方殖民者迫害、殺戮印第安人,毀滅印第安文化,致使現在殘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經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美洲國家也開始下大力發掘古代印第安文化。
另外,印第安人曾被誤認為是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皮膚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紅色是由於印第安人傳統上習慣在面部塗紅顏料所給人的錯誤認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B0%E7%AC%AC%E5%AE%89%E4%BA%BA&variant=zh-tw

 

台長: 阿楨
人氣(1,830)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瘋馬》
此分類上一篇:《與狼共舞》

阿楨
印第安民族運動史 (聯經出版 2008)

  內容簡介
  由於時代的演進,環境的變異,近年來,美國歷史書籍有關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歷史的文化論述,逐漸由負面轉向正面,印第安人的歷史被改寫了,其中印第安人的努力功不可沒。
  本書內容包括印第安人的貢獻、美國的印第安政策、印第安戰爭與慘案等重要篇章,是作為研究美國印第安民族史的重要參考書。
  作者簡介
  馬全忠 退休新聞工作者,原籍河南,1923年生,畢業於南京國立政治大學,1948年到台灣,1973年全家移居美國舊金山迄今。在台期間曾服務於聯合報、中央通訊社,並參與圖書出版事業。退休前曾服務於美國世界日報、星島日報與少年中國晨報。
  著作尚有《權把加州作汴州》、《加州地名辭典》、《橋樑工程專家楊裕球回憶錄》、《英文新聞及英文廣告》等。
  目錄
代序 印第安的呼聲
前言
第一章 印第安人的貢獻
第二章 美國的印第安人
第三章 美國的西進運動
第四章 美國的印第安政策
第五章 印第安戰爭與慘案
第六章 人物誌
第七章 歷史大事記
2012-05-17 12:35:49
阿楨
澳洲原住民政策與中國民族政策對比的直觀感受2023-10-16
【本文來自《時隔24年,澳大利亞就修憲以設立原住民發聲機構的公投未獲通過》評論區】
在澳洲呆了三年,我覺得有一點點發言權。根據我的觀察,澳洲對土著一直在實行結構性壓迫,從白人登上澳洲大陸到今天從未間斷。而今天稍有不同的是,澳洲會展示原住民文化,以此來當做文化多元的幌子。我稱之為動物園裡的猴子。
白人們以保護和欣賞原住民文化為藉口,將原住民同現代文明隔絕開,讓他們很難融入現代城鎮生活,與城市居民格格不入。藉口反思強迫住校政策,摧毀他們受教育的意願,以至於大學幾乎看不到原住民的身影。這樣原住民除了越來越胖,跟他們幾十上百年前的祖先沒有兩樣。原住民永遠掌握不了現代技術,群體更不能進行有深度的思考。
他們只知道自己跟祖輩一樣,正在被壓迫,但是這種壓迫,現在卻不知道從何而來。政府表明上給原住民了很多稅收優惠,但是他們除了售賣自己的土著文化,連創造價值的能力都沒有。土著只能抱怨,在公共汽車上向當地居民大吼自己受到的不公。這又讓當地居民一致反感土著,這也是這次投票結果毫不意外的原因。
作為對比,讓我們想起了我們的西藏政策。我們是真的在把西藏人民當做同胞看待。想方設法在西藏實行現代化,教會藏民同胞技能,讓他們能自己動手創造價值。11年前,2012年我在西藏旅行,從拉薩租車去樟木,車主就是位藏族同胞。他家裡爺爺是農奴,被砍斷了一隻手,他屬於被解放那一批,從小送往重慶的民族學校,一直到長大學了駕駛技術回到藏區。駕駛員在西藏非常收人尊敬,並且收入頗豐。一路上他不時給我炫耀他新買的進口越野車,他去天津港提的車。他的車頭掛著毛澤東像,我想這個比活佛更能保佑他駕駛平安吧。
從藏民整潔氣派的越野車,到澳洲土著一上車就充滿奇怪味道的公車,這一路穿越和感受,兩種氣味的混雜,容易引起一個人的思緒。我們並沒有刻意去摧毀西藏人的文化,但西藏同胞要進入現代生活,要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明天,就要自己放棄一部分傳統,這是自我選擇的結果。這一點卻成了西方攻擊我們的把柄。每次想到這個都讓我覺得噁心。
究竟誰更文明一些?究竟誰又在壓迫當地居民?這個世界的黑白總是被人顛倒。
  回應
澳大利亞的土著應該感到幸運,知足吧。讓他們認真研修一下美國的印第安人的歷史就知道了。
要不是西方列強讓中國人開了眼界,中國人壓根就沒有種族的概念。就算是古代的蠻夷之分,說的也只是文化上的差異。如何比?
2023-10-17 06:30:47
阿楨
擔心遭歧視 原民登記傳統名字僅占6% 原民會推動新措施 2024-05-20聯合報
原住民運動經過30年來的奮鬥,終於可以用傳統名字單列原住民文字,立委高金素梅(右)高興的和另一位原民立鄭天財(左)一起慶祝。
針對原住民登記傳統名字的「姓名條例」修正迄今已逾30年,但登記傳統名字的原民族人不到4萬人,僅佔全體族人的6%。原民會表示,日前已核定「推動原住民族登記傳統名字便民措施3年計畫」,除有效整合跨機關規費及登記服務措施外,同時也強化第一線服務人員教育訓練,並運用多元管道行銷宣傳方式,以營造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友善環境。
原民會表示,「姓名條例」修正迄今已逾30年,然目前登記傳統名字的族人不到4萬人,僅佔全體族人的6%,歸咎族人登記意願不高原因,首先,外界對於原住民族傳統名字仍投以異樣看法;其次,族人申辦登記傳統名字,其他證件或證書須換發,以至於申辦過程耗時耗力;最後,多數族人已習慣使用漢名,也擔心因名字變動對於目前生活或工作上造成影響。 原民會指出,本計畫主要係為提升族人登記傳統名字意願,提升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歷史及文化脈絡的理解,透過「跨機關整合性服務」、「一站式服務」、「登記優惠措施」、「運用多元管道行銷宣傳」及「人力培訓與行政激勵」等五大執行策略,強化外界及機關組織成員對於原住民族命名文化的知識,形塑友善原住民族傳統命名環境。
2024-05-20 02:48:1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